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王道俊 郭文安主编《教育学》2015年春季期《教育学》期终考试复习大纲

王道俊 郭文安主编《教育学》2015年春季期《教育学》期终考试复习大纲

王道俊 郭文安主编《教育学》2015年春季期《教育学》期终考试复习大纲
王道俊 郭文安主编《教育学》2015年春季期《教育学》期终考试复习大纲

2015年春季期《教育学》期终考试复习大纲

(考试班级:中文131、教育2014班等)

使用教材: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

1. 了解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了解教育的起源、教育历史发展脉络。能够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以及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教育现象做出正确的评价。了解教育学发展过程中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教育的涵义: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缉捕,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

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生产劳动起源论

教育历史发展脉络:一·古代教育(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教育)

二·现代教育(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三·未来教育

现代社会的特点:①以大机器的使用和无生命能源的消耗为核心的专业化社会大生产占据了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②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生产效率全面提高.③社会分化剧烈,社会分工精细.

④社会流动性增强,业缘关系取代了血缘和地缘关系而成为人们社会关系的主要形式,个人发展的机会和自主程度增多.⑤法治取代人治成为政治系统运行的基本方式,社会的民主化程度提高.⑥城市数量增加、规模加大,农业人口的比重降低至半数以下.⑦交通运输工具和通讯联络手段高度发达,个人、群体、组织、区域、国家日趋开放.⑧人的思想观念充分更新,竞争意识和时间观念加强,崇尚科学、信服真理、追求变革成为人们基本的行为或价值取向.

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民主化全民化教育权利平等化信息多元化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要有利于国际交流。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如《论语》一书,就汇集了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关于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方面的言论。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散记在他的哲学著作(理想国)等书中

2 教育学的独立: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似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教学的便利性、彻底性、筒明性与迅捷性的原则,高度地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哲学家康德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

3 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1861年,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教育论》出版社。斯宾塞是英国著名的实证主义者,他反对思辨,主张科学只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他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为完满生活作准备。在教学方法上,主张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反对形式主义的教学。斯宾塞重视实科教育的思想,反映了十九世纪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对教育的要求,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

德国教育家拉伊1908年出版的《实验教育学》杜威所其代表著作是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1939年凯洛夫为总主编的《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4 教育学的理论深化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制订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

1963年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发表了他的《教育过程》

1975年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一书出版

1972年苏联连续出版了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副院长巴班斯基关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几本系列著作。

能够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以及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教育现象做出正确的评价:

2.了解人的发展含义,理解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掌握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人的发展含义:一种是把它与特种发展史联系起来,将它看成是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及其进化的过程,即人类的发展或进化。另一种更为通常的解释是,把它与个体发展联系起来,将它看成是人类个体的成长变化过程。

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

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第二,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

第三,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第四,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第二,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第三,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

3、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第二,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三,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4、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①知识的认知价值;②知识的能力价值;③知识的陶冶价值;④知识的实践价值。

(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人的发展的规律性: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

3.了解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理解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③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①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②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③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

④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⑤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3、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①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②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③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生态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

2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3、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4.了解教育目的概念及其功能,理解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掌握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内涵,掌握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及教育目的实现的要求。

教育目的概念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2.教育目的的意义:

①定向作用②调控作用③评价作用从总体上看,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对于明确教育方向、建立教育制度、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组织教育活动、进行教育管理、评估教育质量引领和激励受教育者起着指导作用。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所谓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

自知书达理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其基本类型主要包括两种: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1.个人本位论:1)代表人物:卢梭、福禄培尔、佩斯泰洛齐

2.社会本位论1)代表人物:柏拉图、赫尔巴赫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学生体力、增强学生体质的教育。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的智力的教育。

德育是引导学生领悟社会主义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

既各有特点、规律和功能,是相对独立、缺一不可的;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在实践中组成统一的教育过程。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概念,主要包括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包括个人的体力、智力、个性和交往能力的发展等。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基本含义。

二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人是在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关系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交往的形成日益造就了人类丰富而复杂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全面性使人的发展也具有全面性,从而彻底摆脱“物的依赖性”阶段人发展的片面性和有限性。

三是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针对旧式分工和异化劳动对个性的压抑,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人自身中自然潜力的充分发挥;身心的和谐发展;个人需要的相对全面和丰富;个人的精神道德观念和自我意识的全面发展;个性的自由发挥

人的全面发展是与社会全面发展相统一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与自由发展相统

一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具体的实践过程

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①要坚持培养劳动者的观点。②要坚持全面的人才观念。③要坚持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相结合的观念。

坚持全面发展3.培养独立个性

教育目的实现的要求:(自己找)

5.了解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了解学制类型及其特点;了解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掌握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则,如各种相关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2、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1)原始时代,社会处于混沌的未分化状态,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没有产生专门的教育,因而也就不可能有教育制度。

(2)进入古代阶级社会后,由于社会的分化,教育也开始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于是就产生了古代学校,后来还出现了简单的的学校系统,因而也就产生古代教育制度。由于古代学校只培养少量的剥削统治人才,不培养广大的生产劳动者,具有脱离生产和脱离劳动人民的性质,决定了基内容反映科学和技术的东西很少,从而决定了古代教育制度的简略性、非群众性和不完善性。它表现在没有严格的程度划分和年限规定,学校类型很少,层次简单,相互衔接不紧密。我国古代教育只有蒙学和大学,甚至连中学都没有出现。

(3)现代教育制度则不然,它是随着现代学校的发展、分化和扩充而发展起来的。现代学校则有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之后的产物,是社会进一步发展、分化的结果。现代学校不培养政治统治人才和管理人才,更重要的是它还培养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文化教育人才、经济管理人才和众多的有文化的生产工作者。就是说,现代教育制度不但有阶级性和等级性,而且有生产性和科学性,它要为生产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就决定了现代学校规模上的群众性和普及性,结构上的多类型和多层次特点。教育制度在当代还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它已由过去单一的现代学校教育系统,发展成为当代的以现代学校教育系统为主体,包括幼儿教育系统、校外儿童教育系统和成人教育系统的庞大的体系,它的发展方面是终身教育,这在发达国家体现得尤为明显。

学制类型及其特点: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三种主要类型:一是双轨学制;二是单轨学制;三是分支型学制。原来的西欧学制属双轨学制,美国学制属单轨学制,苏联学制则是分支型学制。

双轨制: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另一轨从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初中)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联结的中等职业教育)

美国单轨制自下而上的结构是:小学、中学、大学。其特点是一个系列、多种分段。

苏联型学制前段(小学、初中阶段)是单轨,后段分叉,是介于双轨制和单轨制之间的分支型学制。苏联型学制的中学,上通(高等学校)下达(初等学校),左(中等专业学校)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畅通,这是苏联型学制的优点和特点。

了解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自己找吧)

掌握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1)适度发展学前教育(2)全面普及义务教育(3)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了解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p122

6.了解教师的职业角色、职业特征。了解教师劳动特点、价值与角色,理解教师的素养及其培养,掌握教师专业发展内涵、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过程与阶段。掌握学生的本质特点,掌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了解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运用相关理论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教师的职业角色、职业特征:

(1)教师的“角色丛”;

教师角色丛是指与教师特定的社会职业和地位相关的所有角色的集合。

第一,“家长代理人”和“朋友、知己者”的角色。

第二,“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第三,“管理者”的角色。第四,“心理调节者”的角色。第五,“研究者”的角色。

职业特征:

教师劳动特点:1. 复杂性:(1)劳动目的和任务是复杂2)劳动对象是复杂的(3)劳动方式是复杂的2..创造性:(1)从劳动对象上看需要创造性(2)从劳动内容上看需要创造性(3)从劳动方法上看需要创造性

3.示范性:用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通过示范的烦恼更是去影响学生。教师本人是学校里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效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

4.劳动的长期性和劳动成果的迟效性:通过教师的劳动要把教育对象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其今天的劳动付出,若干年后才能见到效果。

5.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

6.集体性和个体性:教师劳动的过程具有个体性,而劳动的结果又具有集体性。

2、教师劳动的价值

(1)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

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最突出地表现在老师对延续和发展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上。教师是社会发展的“中介人”,是人类继往开来的传递者和传播者。教师的工作联系着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其次,教师的劳动也牵动着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发展和幸福。在现代社会,一个人的发展善如何,前途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地他所受的教育,取决于教师的劳动。没有教师的劳动,年轻一代就不可能有他们个人的幸福和前途。

(2)教师劳动的个人价值;教师劳动的个人价值首先在于这种劳动能够创造巨大的社会价值。因为,个人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他对贡献。其次,老师的劳动也集中表现在,教师劳动比一般劳动者更具有自我实现的价值。教师的劳动能有力地促进个人自身的完善和发展。此外,教师劳动还能得到一般劳动者所享受不到的乐趣。教师的乐趣来自学生平日的进步,来自桃李满天下,更来自学生毕业后对社会做出的贡献。

教师劳动的角色:

理解教师的素养及其培养:有学者认为,未来教师专业素养(1)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基本理性支点;(2)多层复合的知识结构;(3)具备三种新能力(理解他人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管理能力、教育研究能力),作为教师则要从发现自己“还不完善”出发,严

于律己,为做一个好老师而不断进取与超越。

教师的素养的要求

1、高尚的师德;

第一,热爱教育事业,富有献身精神和人文精神。第二,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第三,热爱集体,团结协作。第四,严于律已,为人师表。

2、宽厚的文化素养;一个好教师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教师应对自己所教学科知识应有科学、正确的把握,在教学过程中不出知识性的错误。同时,教师还应有比较广博的文化修养。

3、专门的教育素养;第一,教育理论素养。第二,教育能力素养。第三,教育研究素养。

4、健康的心理素质。

概括起来主要指教师要有轻松愉快的心境,有昂扬振奋的精神、乐观幽默的情绪以及坚韧不拨的毅力等。

教师专业的培养与提高:

1、教师的培养和提高的紧迫性;

2、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过程;

3、培养和提高教师素养的主要途径。第一,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第二,加强教师在职提高。

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过程与阶段:

教师的专业发展内涵,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职业道德、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发展过程。

学生的本质特征

(一)学生具有主体性的人

(1)选择性(2)自主性(3)创造性

(二)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三)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学生的本质特点

1: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具有独立性,选择性,调控性,创造性自我意识性3: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与阶段性稳定性与可变性不均衡性个别差异性

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1 尊师爱生 2 民主平等3 教学相长

运用相关理论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1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

一是尊重学生的生命尊严二是尊重教育教学规律。三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课上关注学生,课后关爱学生

心要“诚”脑要“灵”嘴要“勤”手要“平”

3对学生要有研究4让学生当主人5改革教育教学评价制度

7.了解广义狭义课程含义,理解课程的表现形式,理解课程类型,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理解和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了解我国中小学的课程设置。

课程含义:狭义是指一门学科,广义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

课程的表现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课程类型(1)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2)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3)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

4、从学生修习的角度看,课程可以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5、从课程管理的角度看,可以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创新

1.新课程目标注重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人

2.课程内容的现代化、人文化、综合化与生活化发展成为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3.新课程实施中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积极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具体目标:P154 课程设置:P157

8.了解教学概念,理解教学地位与意义、教学的任务,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理解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几种关系(基本规律),掌握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了解教学组织形式,了解班级授课制的含义、特点、优势和局限,掌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教学概念: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理解教学地位与意义:教学在传承文化,促进青少年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价值,在学校工作中居于主要地位。

教学的意义;①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②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③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

3、教学的任务。

①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

②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

③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

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主要有两种模式:一以师生教授知识为特征的传授|接受教学;二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主动探取知识为特征的问题(探究教学)

1)传授/接受教学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第一,引起求知欲。教学应从诱发与激起求知欲开始,从引导学生作好学习的心理准备开始。第二,

感知教材。如果学生有了必要的感性知识,形成了清晰的表象,那么他们理解书本知识就比较容易。第三,理解教材。把所感知的材料同书本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维加工,进行思维加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上升到理性认识。理解教材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第四,巩固知识。第五,运用知识。第六,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

2)问题/探究教学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阶段。

第一,明确问题。第二,深入探究。第三,作出结论。

几种关系:(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2)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3)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5)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关系

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3、直观性、

4、启发性、

5、循序渐进、

6、巩固性、

7、发展性、

8、因材施教

方法:1讲授法2谈话法3读书指导发4练习法5演示法6实验法7实习作业法8讨论法9研究法

教学组织形式:1个别教学制2班级上课制3道尔顿制4分组教学制5特朗普制

班级授课制的含义、

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学生按年龄特征和学习特征编成班组,使每一班组有固定的学生和课程,由教师根据固定的授课时间和授课顺序(课程表),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对全班学生进行连续上课的教学制度。

特点:

⒈以“班”为人员单位,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即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大致相同,并且人数固定。教师同时对整个班集体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

⒉把教学内容以及实现这种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展开的教学活动,按学科和学年分成许多小的部分,分量不大,大致平衡,彼此连续而又相对完整,这每一小部分内容和教学活动,就叫做一“课”,一课接着一课地进行教学。

⒊把每一“课”规定在驻而固定的单位时间内进行,这单位时间称为“课时”,但都是统一的和固定的。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歇和休息,从各学科总体而言,可能是单科独进,也可以是多科并进,轮流交替。

优越性:

⒈它可以大规模地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一位教师能同时教许多学生,扩大了单位教师的教学能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而且使全体学生共同前进。

⒉它以“课”为教学活动单元,能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并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扎实而又完整。

⒊由教师设计、组织并上“课”,以教师的系统讲授为主面兼用其它方法,能保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⒋固定的班级人数和统一的时间单位,有利于学校合理安排各科教学的内容和进度并加强教学管理,从而赢得教学的高速度。

⒌在班集体中学习,学生彼此之间由于共同目的和共同活动集结在一起,可以互相观摩、启发、切磋、砥砺;学生可与教师及同学进行多向交流,互相影响,从而增加信息来源或教育影响源。

⒍它在实现教学任务上比较全面,从而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它不仅能比较全面地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同时也能保证对学生经常的思想政治影响,启发学生思维、想象能力及学习热情等。

局限:

⒈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⒉学生主要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其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

⒊学生动手机会较少,教学的实践性不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⒋它的时间、内容和进程都固定化、形式化,不能够容纳和适应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⒌它以“课”为活动单元,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

地分割以适应“课”的要求。

⒍它强调的是统一,齐步走,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⒎它缺乏真正的集体性。教师虽然向许多学生同样施教,而每个学生各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掌握,每个学生分别地对教师负责,独自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学生与学生之间没有分工合作,无必然的依存关系。

8.不利于因材施教。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3课后教导工作

9.了解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任务,了解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理解班集体的概念、班集体的特征与发展阶段,掌握培养班集体的方法。运用所学班集体和班主任工作的基本理论分析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任务:班主任是班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他对一个班的学生工作全面负责,组织学生的活动,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对一个班集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班主任的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依据我国教育目的和学校的教育任务,协调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与影响,有计划地组织全班学生的教育活动,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并对他们的学习、劳动、工作、课外活动和课余生活等全面负责,把班培养成为积极向上的集体,使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1、了解和研究学生;包括个人和集体两方面。主要方法如下:观察、谈话、分析书面材料、调查研究。

2、教导学生学好功课;第一,注意学习目的与态度的教育。第二,加强学习纪律教育。第三,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3、组织班会活动;第一,班会的内容与形式应当多样化。第二,组织班会活动要有计划。第三,要使全班每个同学都积极投身到班会的准备和进行活动中来,并受到锻炼和教育。

4、组织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第一,班主任主要负责动员和组织工作。第二,班主任还要为本班开民课外活动创造条件。第三,必须经常关心、过问,并深入到活动中去,才能掌握情况,了解困难与存在的问题,采取有力的措施,推进活动的开展。

5、组织学生的劳动;第一,准备工作。第二,组织与教育工作。第三,总结工作。

6、通过家访建立家校联系;

7、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第一,统一校内教育者对学生的要求。第二,统一学校与家庭对

学生的要求。

8、评定学生操行;评定前,要注意积累每个学生的思想品德表现的材料。操行评语要实事求是,抓主要问题,有针对性,能反映学生思想品德的全面表现和发展趋向;肯定进步,指出缺点。总之,评语要富有教育意义,使学生看后既有所触动,感到自己的不足,又能看到自己的优点与希望,振奋起来,努力向上,而不是愤愤不平或更加消沉。

9、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与总结。班主任的工作计划可分为学期工作计划和具体执行计划。总结可分为全面总结与专题总结。

班集体的概念:按一定教育目的,教育计划和教育要求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

特征:第一,班集体是一个以学生亚文化为特征的社会群体,它传导和积淀着班级制度的社会文化基因(教育目标、规范和组织模式)。

第二,班集体又是一个以教学为中介的共同活动体系,它以课堂教学为中介,整合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影响,社会化的共同学习活动是班集体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整合因素。

第三,班集体还是一个以直接交往为特征的人际关系系统,正是交往和人际关系,动态地反映了集体与个体、个体与个体、集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标志着集体形成的过程。

第四,班集体是一个以集体主义价值为导向的社会心理共同体,集体心理的统一性和社会成熟度综合反映了集体主体性的水平。

基本特征:一、明确的共同目标二、坚强的领导组织机构,班干部队伍

三、多样的教育活动四、有自觉的纪律性五、团结友爱,勤奋好学的良好班风六、正确的舆论氛围

集体的发展阶段:组建阶段、核心初步形成阶段、集体自主活动阶段

培养集体的方法:第一,确定集体的目标。第二,健全组织、培养干部以形成集体核心。

第三,有计划地开展集体活动。第四,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五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运用所学班集体和班主任工作的基本理论分析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班干部与问题学生之间的矛盾。二、男生团体与女生团体之间的矛盾。三、班级管理事务中“扶”与“放”的矛盾。

当前我国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班主任对班级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民主管理的程度低

上好课的标准:1明确教学目标2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3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解决学生的疑难5组织好教学活动6布置好课外作业

如何备课:备教学理念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学过程等

熟悉材料,研究新课标,收集材料,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学情,准备教具,课前实验,选择教法、学法、设计习题

试题类型:名词解释、单选题、辨析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课后习题前五章答案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课后习题前五章答案 1、什么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把握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何意义? 答: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 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培养人是教育的立足点,是教育价值的根本所在, 是 教育的本体功能。任何教育,只有通过培养人才能服务社会。只有首先明确了教育的质的规 定性,才能进一步讨论教育的社会属性和社会职能之类的问题.从实践上看,如果不坚持把 培养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学校生活的中心,就不可能搞好教育和办好学校,从而也就不 能有效地履行教育的社会职能。 2、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答:教育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 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的目 的,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选择一定的教育活动方式,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受教育者 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其达到预期的目的。需要指出的是,教育 的基本要素只是一种对教育活动的过程结构的抽象分析与概括,这些要素本身及其相互关系 是随着历史条件和现实选择的变化而变化的。 3、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有何异同? (1)原始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 而现代教育已从社会生活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 教育人员。 (2)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古代学校出现并逐渐发展; (3)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其阶级性不仅体现在教育权和受教育权上,而 且也体现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师选择和任用上。 (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现代学校的教育是为生产生活服务的,与生产劳动联系 紧密,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知识在生产和科学技术更新的重要手段,对提高 生产效率起到重要作用。 4、现代教育的发展有何趋势?在这种发展中人的地位和价值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教育的普及保证所有人都能享有学校教育,满足了人的发展需要, 促进了人的解放。( 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进一步规定了教育作为基本人权和生存权, 强调和保证了人人享有教育的权利。( 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日益凸显,人 的主体性地位逐渐提高、人的创造性和自觉性提高,人的地位和价值也将提升。第二 章 1、人的发展有哪些规律?教育怎样适应了人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答: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发展。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 织、系统 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心理的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语言等方面 的发 展,社会的发展是指人的社会经验和文化知识的掌 握,社会关系和行为规范的习得,成长为 具有社会意识、人生态度和实践能力的人,能够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 的人1)人的发展具有 顺序性,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要遵循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2)不平衡性,其要求 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 促 进学生健康地发展 3)阶段性,此要求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 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 法,进行针对性 教育。 4)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以及不

王道俊_教育学课后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选择题 1.“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什么时期的教育特征? ( ) A.中国 B.埃及 C.希腊 D.罗马 2.以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为教育目的的是古代( ) A.斯巴达 B.埃及C.希腊 D.雅典 3.以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为教育目的是古代 ( ) A.希腊B.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 4.以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为特征的是古代 ( ) A.希腊 B.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 5.以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 育内容单一,教育方 法比较严厉为特征 是古代 ( ) A.希腊 B.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 6.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 ( )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 7.以“教育的终身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 )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 8.以“教育的民主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 )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 9.以“教育的多元化”是为教育特征的是 ( )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 10.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文献是 ( )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11.在教育史上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家是 ( )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 12.在教育史上提出“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家是 ( )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

13.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 )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 14.下述属于墨家主张的是 ( )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15.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 )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16.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 ) A.兼爱 B.“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17.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 ) A.复归人的自然本性B.兼爱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18.下述属于道家的主张是 ( )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19.由《学记》提出的教育主张是 ( )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20.“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 ( )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21.“学不躐等”出自( )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22.“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 )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23.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德莫克里特 24.下述著作中反映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的是 ( ) A.《理想国》 B.《政治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25.反映古希腊百科全书

《教育学》(王道俊著)1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教育学 (新编本) 王道俊王汉澜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北京☉ 新编本说明 本书原是根据教育部l978年文科教材编选计划编写的,即华中师大等五院校合编的教育学。自1980年出版以来,经多次印刷并修订再版,累计发行二百余万册,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内容已显得陈旧。国家教委文科教材办责成我们重新修改,并纳入1985一1990年新的编选计划。在国家教委主管部门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督促下,我们重新编写了现在的这个本子。 这次编写,我们在以下几方面作了努力。一是注意把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丰富教育学的专门知识,突出教育学的学科特点,力求克服用其他学科的知识简单代替教育学问题探讨的弊病;二是充实宏观教育的内容,深化微观教育的内容,并注意二者的内在联系,避免只见微观、不见宏观或只见宏观、不见微观的片面性;三是尊重实践,实事求是,探索教育规律,在揭示必然性的基础上阐述必要性,摒弃“空想”、“空话”,克服“唯上”、“唯书”的弊病;四是充分肯定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受教育者独立个性的发展和现代人才素质的培养,克服把受教育者看作消极对象的机械论观点;五是积极地有选择地吸取近几年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使教材有新思路、新论点、新材料、新面貌;六是加强教材的针对性,重视教育思想的研究,对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作必要的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对所谓传统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不采取非此即彼的态度;七是在阐明基础理论的同时,注意加强教材的实用性和可读性,避免忽视理论或忽视实用的编向。在教材定稿时,适逢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我们学习了这次大会题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力争在教材中能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路线的精神。 在教材的体系或逻辑结构上,除增删和调整了某些章节外,总的框架没有大动,例如未把“智育”列为专章。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认为原教材的框架是完全合理的,而只是由于我们对这一问题缺乏深入研究,暂时拿不出经得起推敲的新的体系或逻辑结构。

王道俊 郭文安主编《教育学》2015年春季期《教育学》期终考试复习大纲

2015年春季期《教育学》期终考试复习大纲 (考试班级:中文131、教育2014班等) 使用教材: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 1. 了解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了解教育的起源、教育历史发展脉络。能够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以及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教育现象做出正确的评价。了解教育学发展过程中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教育的涵义: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缉捕,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 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生产劳动起源论 教育历史发展脉络:一·古代教育(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教育) 二·现代教育(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三·未来教育 现代社会的特点:①以大机器的使用和无生命能源的消耗为核心的专业化社会大生产占据了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②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生产效率全面提高.③社会分化剧烈,社会分工精细. ④社会流动性增强,业缘关系取代了血缘和地缘关系而成为人们社会关系的主要形式,个人发展的机会和自主程度增多.⑤法治取代人治成为政治系统运行的基本方式,社会的民主化程度提高.⑥城市数量增加、规模加大,农业人口的比重降低至半数以下.⑦交通运输工具和通讯联络手段高度发达,个人、群体、组织、区域、国家日趋开放.⑧人的思想观念充分更新,竞争意识和时间观念加强,崇尚科学、信服真理、追求变革成为人们基本的行为或价值取向. 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民主化全民化教育权利平等化信息多元化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要有利于国际交流。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在不同时代不同的人那里,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认识与取向有不同的理解与选择,因而对教育业也有不同的目的和不同设想与实施。 教育与的发展同人类追求解放的步伐基本上是一致的。 教育概念的定义: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的历史发展各阶段的特点: 一.古代教育 1. 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 2. 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3. 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 4.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二.现代教育 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 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三.未来教育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发展的规律性: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2.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3.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 三.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2.个体是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3.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教育对人发展的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 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就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王道俊版的<<教育学>>名词解释

体育专业—王道俊版的<<教育学>>名词解释 王道俊版的<<教育学>>名词解释 1.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既指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2.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 3.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4.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硬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5.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7.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8. 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9.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尾部、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所长,获得最佳的发展。 10.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11. 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个别短暂活动或操作活动。 12. 教学方法组合: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稳定特点的教学活动的模式。 13.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14. 谈话法:亦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教育学》笔记(王道俊、郭文安版)

绪论 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3、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的不同? 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它是依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订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尽管如此,教育方针政策只是符合了教育规律,却不能代替教育规律。人们只能认识教育规律而不能制造教育规律。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政策绝不等同的。因此,教育学虽然也要阐明一些教育方针政策的问题,但是,教育的方针政策并不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最终依据。如果把阐发、论证教育的方针政策作为教育学的主要任务,就会忽略对教育规律的探讨,舍本逐末,最终导致按主观意志办教育的错误。 4、教育学与教育经验汇编的不同? 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们还只是表面的、局部的、个别的具体经验,尚未揭示出教育规律。当然,教育学不能离开教育的实际经验,经验之中有规律,我们应当重视教育经验,将教育的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 5、常用的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等。 6、历史法:就是要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查,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历史法的研究步骤: ①是史料的搜集②对史料的鉴别③对史料进行分类 运用历史法研究教育问题时要注意: ①要坚持全面分析的方法: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应当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思想等联系起,全面地去进行考察与分析。 ②要把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结合起来③要正确处理批判与继承的关系。 7、调查法的工作步骤:①要确定好调查的目的②选择适当的调查对象③拟定调查提纲④计划好调查的步骤和方法 调查的方法多种多样,经常采用的有:观察、谈话、问卷 8、实验法:一般是自然实验法即在教育活动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实验,不是在专门的实验室里进行的实验,可以叫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对改善教育问题的设想,创设某种环境,控制一定条件,所进行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教育实验法一般分为以下三种:单组实验法、等组实验法、循环实验法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1、教育质的规定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2、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教育就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与品德,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发展,成为社会所要求的人。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所必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从这意义上说,教育是人类永恒范畴,与人类共始终。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积累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就越来越显著,教育是为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的。因为动物活动不管多复杂也只是一种程序化了的动作反射,动物既不会制造工具、也不会自觉地改造自然,更没有用语言来传授经验。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既要体

教育学知识点归纳 王道俊 郭文安主编

教育学原理 一、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得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得任务、过程、原则与方法。 3、能运用教育得基本理论与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与解决教育得现实问题。 二、考查内容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得对象与任务 教育学得研究对象就是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教育学得任务就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与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得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得萌芽、教育学得独立、教育学得发展多样化、教育学得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得教育家、教育着作、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 二、教育得概念 (一)教育得质得规定性 教育就是有目得地培养人得社会活动。有目得地培养人,就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她社会现象得根本区别,就是教育得本质特点。 (二)教育得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得涵义、地位与作用。 教育者:凡就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得作用得人,都可称为教育者。 教育者就是教育活动得主导者。 受教育:就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得人。地位:受教育者既就是教育得对象,也就是学习得主体。 教育中介系统: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得纽带,就是开展教育活动得内容与方式。 (三)育得历史发展 古代教育得特点;现代教育得特点。 1原始得教育主要在社会生产与生活得过程中进行得; 1 学校教育逐渐普及 2古代学校得出现与发展 2 教育得公益性日益突出 3教育阶级性得出现并不断强化; 3 教育得生产性不断增强 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四)教育概念得界定 广义教育:凡就是有目得地增进人得知识技能,影响人得思想品德,增强人得体质活动,不论就是有组织得或就是无组织得,系统得 或就是零碎得,都就是教育。 狭义教育:专门组织得教育,不仅包括全日制得学校教育,包括半日制得,业余得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与网络教育等。 三、教育与人得发展 (一)人得发展概述 人得发展涵义; 1 人类得发展或进化; 2 人类个体得成长变化过程。 大体分为生理发展,心理,社会发展。 人得发展特点; 1未完成性(可塑性,人得需教育性与可教育性);2 能动性(人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得能动,自主,自觉,自决与自我塑造等能动性,就是人得生长发展与自然界发展变化及动物生长发展最重要得不同,这就是人得教育与人改造自然得实践活动以及动物训练得等活动之 间得最根本得区别。); 人得发展得规律性: 1 顺序性(人得发展具有一定得方向性与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 2不平衡性 (人得发展并不总就是按相同得速度直线前进,不同系统得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得成熟水平就是不同得;同一技能系统特性在发展得不同时期有不同得发展速率) 3 阶段性 (人得发展既体现出量得积累,又表现出质得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得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得飞跃。) 4 个别差异性 5 整体性(教育面对得就是一个个活生生得,整体得人,她既具有生物性与社会性,还表现出个体得独特性。) (二)影响人得发展得基本因素 遗传在人得发展中得作用;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课后习题前五章答案解析

WORD格式.分享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课后习题前五章答案 1、什么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把握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何意义? 答: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 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培养人是教育的立足点,是教育价值的根本所在,是 教育的本体功能。任何教育,只有通过培养人才能服务社会。只有首先明确了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才能进一步讨论教育的社会属性和社会职能之类的问题.从实践上看,如果不坚持把 培养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学校生活的中心,就不可能搞好教育和办好学校,从而也就不能有效地履行教育的社会职能。 2、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答:教育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 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选择一定的教育活动方式,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受教育者 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其达到预期的目的。需要指出的是,教育 的基本要素只是一种对教育活动的过程结构的抽象分析与概括,这些要素本身及其相互关系是随着历史条件和现实选择的变化而变化的。 3、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有何异同? (1)原始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而现代教育已从社会生活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 育人员。 (2)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古代学校出现并逐渐发展; (3)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其阶级性不仅体现在教育权和受教育权上,而 且也体现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师选择和任用上。 (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现代学校的教育是为生产生活服务的,与生产劳动联系 紧密,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知识在生产和科学技术更新的重要手段,对提高生产效率起到重要作用。 4、现代教育的发展有何趋势?在这种发展中人的地位和价值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教育的普及保证所有人都能享有学校教育,满足了人的发展需要, 促进了人的解放。(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进一步规定了教育作为基本人权和生存权, 强调和保证了人人享有教育的权利。(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日益凸显,人 的主体性地位逐渐提高、人的创造性和自觉性提高,人的地位和价值也将提升。第二 章 1、人的发展有哪些规律?教育怎样适应了人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答: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发展。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心理的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语言等方面 的发 展,社会的发展是指人的社会经验和文化知识的掌 握,社会关系和行为规范的习得,成长为具有社会意识、人生态度和实践能力的人,能够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 的人1)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要遵循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2)不平衡性,其要求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3)阶段性,此要求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不同年龄阶段学 生的 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 法,进行针对性 教育。4)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以及不 同的 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挥个性,促进学生自由 发展5)整 体性,要求教育要把学生看做是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再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和谐地发 展,

王道俊《教育学》(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教育的概念)【圣才出品】

第1章教育的概念 1.什么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把握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何意义? 答:(1)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这一质的规定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②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的。 ③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有目的的。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④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就越来越显著。 (2)把握教育质的规定性的意义 ①把握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助于人们透过教育的种种表面现象,更加深刻而科学地理解教育,更好地发展教育。 ②把握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利于更好地发掘人的潜力,培养更多的能够自我教育、与时俱进、具有创造力的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 ③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从根本上剖析了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如何产生的,与其他动物本能的区别在何处等,这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科学化具有奠基性的重要意义。 2.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答:(1)教育的基本要素

①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②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③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2)教育基本要素的相互作用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这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分析如下:①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主导性的因素,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着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②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并影响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和学习的主体,将教育者所传授的知识、技能等,不断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受教育者学习的状况会影响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和行为。 ③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纽带,又会影响他们的工作和学习。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是教育者用于影响受教育者的,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同时,教育中介系统亦会根据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改。 可见,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既是施动者,又是受动者,而且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会随着历史条件和现实选择的变化而变化。 3.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有哪些异同? 答:古代教育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其异同具体分析如下:

2021年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欧阳光明(2021.03.07)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在不同时代不同的人那里,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认识与取向有不同的理解与选择,因而对教育业也有不同的目的和不同设想与实施。 教育与的发展同人类追求解放的步伐基本上是一致的。 教育概念的定义: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的历史发展各阶段的特点: 一.古代教育 1. 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 2. 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3. 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 4.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二.现代教育 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 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三.未来教育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发展的规律性: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2.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3.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 三.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2.个体是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3.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教育对人发展的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 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在不同时代不同的人那里,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认识与取向有不同的理解与选择,因而对教育业也有不同的目的和不同设想与实施。 教育与的发展同人类追求解放的步伐基本上是一致的。 教育概念的定义: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的历史发展各阶段的特点: 一.古代教育 1. 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 2. 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3. 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 4.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二.现代教育 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 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三.未来教育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发展的规律性: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 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2.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3.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 三.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2.个体是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3.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教育对人发展的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 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整理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复习重点(供参考)-精品

整理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复习重点(供参 考)-精品 2020-12-12 【关键字】方案、情况、道路、设想、方法、环节、条件、动力、前提、成就、领域、文件、质量、模式、增长、计划、运行、传统、作风、认识、问题、矛盾、难点、系统、体制、有效、大力、自主、主动、自觉、深入、充分、整体、现代、平衡、合理、良好、优良、和谐、文明、民主、公平、健康、开拓、保持、统一、发展、建设、细化、建立、制定、提出、发现、掌握、了解、研究、措施、规律、特点、突出、局面、稳定、准则、内涵、意识、信念、理想 绪论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学记》:中国古代的教育学,它是礼记中的一篇,战国末年出现。 内容:1229字。对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作用等作了系统的论述。 评价:世界上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反映了我国二千多年前教育所达到的水平,其中的许多思想至今仍有指导意义。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 教学原则:长善救失藏息相辅 夸美纽斯和《大教学论》 1632年,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提出自己的教育信念1)教育公平2)教育功能3)教育目的,论述按照人的发展的不同阶段划分学校类型、课程内容,并提出一系列教育原则。提出班级授课制 卢梭和《爱弥儿》 系统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假设以爱弥儿为教育对象,按个体成长的自然年龄阶段,依次阐明了自己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个体教育的目标、重点、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独特见解。最大贡献是开拓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从而引起了教育思想家和理论家从教育对象的角度,对儿童进行深入地了解和研究,促进了近代教育思想的变革。 赫尔巴特和《普通教育学》 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1806年)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明确提出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哲学和心理学,提出五段教学法 杨贤江和《新教育大纲》 1930年以李浩吾为化名出版的《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书中论述了教育的本质和作用,认为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之一,是营谋社会生活的手段,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揭露了旧教育的反动本质,起到了教育理论上的启蒙作用。 实验教育学及代表人物 利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采用定量的手段研究教育学问题,代表人物:梅伊曼、拉伊 实用主义教育学及代表人物 在批判脱离儿童的生活,以教师传授书本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基础提出来了。认为人的经验获得遵循相互作用原则和连续性原则。代表人物:杜威 教育学的历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前教育学时期)——奴隶社会-17世纪 特点:A 教育学还未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没有从哲学体系中分离出来B 教育思想、观点和理论大多体现在哲学著作中,并停留在经验描述阶段,缺乏理论分析和完整的体系C 教育观点、著作打上阶级烙印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7世纪-19世纪中叶) 特点:A 教育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B 逐步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思辨-演绎的方法 C 出现了体系较为完整的教育著作和资产阶级教育家 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特点: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学派别和著作,打破了原有的教育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教育学研究的细化和多元化。 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教育与社会发展【圣才出品】

第3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3.1复习笔记 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1)生产力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 (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3)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 (4)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 (5)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总之,教育的性质、宗旨,领导权与受教育权,乃至于教育的内容、结构与管理体制都是受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所制约的。因此,在阶级社会里,“超阶级”或“超政治”的教育是根本不存在的。 3.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文化,即一定社会民族的文化,它包括文化观念和行为模式两个方面。同政治、经济相比,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具有广泛性、基础性、深刻性与持久性。 (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此外,人口因素、地域环境等因素对学校教育也产生一定的制约和影响。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1)含义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 (2)历史发展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①原始社会,教育主要起着劳动经验和生活规范的传承作用; ②古代社会,教育的文化功能、政治功能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一直不受重视。 ③至近代,教育的政治功能依旧受到重视,但经济功能被不断强化与彰显,文化功能则相对衰落。 ④现代社会,人们开始重视人的合理生存与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社会进步越来越要求充分认识与全面发挥教育的多种社会变迁功能。 (3)表现 ①教育的经济功能 a.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b.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c.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整理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复习重点(供参考)

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复习重点 绪论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学记》:中国古代的教育学,它是礼记中的一篇,战国末年出现。 内容:1229字。对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作用等作了系统的论述。 评价:世界上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反映了我国二千多年前教育所达到的水平,其中的许多思想至今仍有指导意义。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 教学原则:长善救失藏息相辅 夸美纽斯和《大教学论》 1632年,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提出自己的教育信念1)教育公平2)教育功能3)教育目的,论述按照人的发展的不同阶段划分学校类型、课程内容,并提出一系列教育原则。提出班级授课制 卢梭和《爱弥儿》 系统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假设以爱弥儿为教育对象,按个体成长的自然年龄阶段,依次阐明了自己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个体教育的目标、重点、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独特见解。最大贡献是开拓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从而引起了教育思想家和理论家从教育对象的角度,对儿童进行深入地了解和研究,促进了近代教育思想的变革。 赫尔巴特和《普通教育学》 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1806年)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明确提出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哲学和心理学,提出五段教学法 杨贤江和《新教育大纲》 1930年以李浩吾为化名出版的《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书中论述了教育的本质和作用,认为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之一,是营谋社会生活的手段,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揭露了旧教育的反动本质,起到了教育理论上的启蒙作用。 实验教育学及代表人物 利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采用定量的手段研究教育学问题,代表人物:梅伊曼、拉伊 实用主义教育学及代表人物 在批判脱离儿童的生活,以教师传授书本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基础提出来了。认为人的经验获得遵循相互作用原则和连续性原则。代表人物:杜威 教育学的历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前教育学时期)——奴隶社会-17世纪 特点:A 教育学还未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没有从哲学体系中分离出来B 教育思想、观点和理论大多体现在哲学著作中,并停留在经验描述阶段,缺乏理论分析和完整的体系C 教育观点、著作打上阶级烙印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7世纪-19世纪中叶) 特点:A 教育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B 逐步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思辨-演绎的方法 C 出现了体系较为完整的教育著作和资产阶级教育家 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 特点: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学派别和著作,打破了原有的教育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教育学研究的细化和多元化。 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 特点:A 教育学理论不断深化,内容不断丰富B 形成了许多分支学科C 不同的教育学研究方法在争论、冲突中,逐渐融合互补,形成新的研究方法: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广义的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中的各种矛盾及其规律。研究教育现象中的各种矛盾就是研究教育问题,研究解决教育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进而揭示教育规律。教育问题可分为教育系统内部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内部问题和教育与其外部各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外部问题。如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问题,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教育与社会文化的问题,教育的民族化与国际化问题等。还可以根据问题的大小将教育问题分为宏观的教育问题、中观的教育问题与微观的教育问题。教育规律既可以分为内部规律与外部规律,也可以分为宏观的教育规律、中观的教育规律与微观的教育规律

王道俊版的《教育学》名词解释

1.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既指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2.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 3.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4.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硬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5.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7.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8. 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9.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尾部、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所长,获得最佳的发展。

10.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11. 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个别短暂活动或操作活动。 12. 教学方法组合: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稳定特点的教学活动的模式。 13.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14. 谈话法:亦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15.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16.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17.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老龄或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18. 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和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19. 实习作业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方法。 20.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辩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