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设计中的设计—原研哉(读书分享)

设计中的设计—原研哉(读书分享)

设计中的设计—原研哉(读书分享)
设计中的设计—原研哉(读书分享)

之所以选择设计中的设计—原研哉,是因为我觉得他的设计既感性又理性。他的设计不是纯粹的平面设计,而是以建筑设计为出发点来思考设计。虽然他做的是平面设计,但在他的理念中,即使是“平面”,也是立体建筑物的一个部分,所以具有一种很特别的气质。

后来,我经过与他的详细交谈才了解到,原来他进入平面设计领域其实是一个偶然。他一直想从事的是建筑设计,而他的母亲是一个书法家。建筑世界的空间感与书法世界的文化感,让他在一开始的时候对平面设计心存抗拒。

正如他在本书中所提到的,在他刚从事这个行业时,他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设计师。因为在他看来,仅仅是依靠设计的才能谋生并不是成为一个设计师的充分理由,一个真正的设计师,应该能够丰富设计这一概念。

“设计师的工作,并不只是设计实践。在当前环境中,为设计找到一个合适的场所,并对设计领域重新配置,对于设计师来说,也许是更为重要的工作。”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中,原研哉认真阐述了“设计领域的再配置”这一问题。显然,他对设计的思考已经远远超出了技术层面,而是围绕信息传达这一设计的本质功能,以充满自省的精神在深化和反思自己的设计意识。

在原研哉看来,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所以,设计师要时刻保持对社会的敏感度。这在《设计中的设计》一书中,他正是以这一想法为中心展开论述。

“设计到底是什么?”为了给出自己的答案,原研哉回顾了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并且策划了“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展览,通过与许多设计师的互动一起来思考设计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在设计实践中,原研哉试图建立一种信息建筑的思维方式,让平面设计不仅能作用于人的视觉,而且能够触动人的所有感官。作为日本著名品牌“无印良品”的设计委员,原研哉以“无中生有”的理念为圭臬,凸现了“无”的力量。同时,作为一名非常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设计师,他也把引导消费欲望作为自己的任务之一,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中国的经济正在高速发展,经济的繁荣给设计也带来了新的契机。在这种时候,能够听到原研哉作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对设计工作的思考,无疑是正逢其时。这也与我个人的一些想法不谋而合。

回国以后,我也一直在从事设计工作。设计是什么?当中国的经济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创意时代的到来已成为无法拒绝的现实,“设计”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回到开头,回答一下这个最为基本的问题?原研哉并没有在这本书中给出一个明晰的答案。但他给了我们弥足宝贵的启示。我想这也正是《设计中的设计》一书的真正意义所在。

设计在哪里?最令我们视而不见、习焉不察,而恰恰又离不开的大概就是设计了。我们穿戴着经过设计的衣、帽;生活在经过设计的房屋里,使用着设计过的各种日用品、电器等;在经过设计的建筑物里使用他人设计的工具劳动着;就连我们漫步的街道也是经过设计过的。我们无意识地生活在设计的海洋中。生活本身,就是设计的起源地;而设计,归根结底就是我们对生活的发言。

想想我们曾经为之赞叹的那些古人留传下来的美丽器物吧,它们的巧夺天工令今人心驰神往,无法想象在那样一个时代如何会有这样的“设计”。但在当时,这也不过是人们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而做的努力吧。生活是最残酷的淘洗,只有适合生活的器物,才能代代相传,躲过漫长时日的侵袭。而艺术也好,文明也好,借着这些物质存在,才为我们所感知、认识、欣赏、继承。

今天的中国,已经越来越受到世界的瞩目。正如原研哉在书中所谈到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一个新基准,他嘱咐日本人应该对此保持平静和内观,再造成熟文化。那么我们呢?仅仅是依仗着青春期般的热情是不够的,我们也应该关注自己脚下的这块土地,争取在“这块土地”上做出属于中国又属于世界的设计。当创意成为产业,当设计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身为设计师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加冷静和谨慎呢?

“日常”是原研哉反复提到的一个词。在他看来,这是设计的源泉,也是设计的意义。《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说到底,是在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设计师,因为你可以设计的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还有你的生活。

读书与教师成长

读书与教师成长 认识一个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同样认识自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过往往在认识别人的同时,会突然对自己有所认识,这其中有什么哲理我也说不清楚,可能是因为我没有研究哲学的缘故吧。 有两句话我一直抄写在我最珍爱的笔记本上,时常涵咏,感受至深。一句是“如果孩子是鸟,你就是天空;如果孩子是鱼,你就是大海;如果孩子是花,你就是春天”;一句是“先做读书人,然后谈教育。”中国是一个崇尚读书的伟大国度,然而在当今这个浮躁之风盛行,功利之心蔓延的社会,读书渐行渐远。教育的世界,也没能脱离现实世界独展自己的高洁。现代教育赋予“师者”新的内涵,它是带有一种文化升值的文化成长。在学生心目中,老师应当是文化的代言人,是文化的传播者,认为我们拥有文化。而事实上,扪心自问,我们谁敢自称自己为文化人我们距离文化人的要求可能太遥远了。所以,教师作为崇尚读书这个伟大国度中的特殊而重要的群体,最应该担负起读书的重任,让读书成为我们教师的一种职业习惯。 让读书为我们的文化人生奠基 书将为我们打开一扇扇新的未知世界的窗户。因为书籍可穿越时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是延续文化的中介,是传承文明的桥梁。在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应该是伴随着读书而发展。一本好书就是尘世间的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的心灵,也照亮了人类历史的路径,每一次细细的品读,就是一次心灵的远行。常言说得好“室

无诗书使人鲁”,是讲不读书的人会变得粗俗;又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是说饱读诗书就会有不凡的气质。如果读书蔚然成风,那么文明和高雅就会相继而至。 读书不单是获取信息、增长知识的手段,更是现代人之为人的基本生存方式和生命组成部分。教师的阅读不能仅囿于自己的教学领域,而要博览群书,拓展视野,尽可能广泛涉猎历史、哲学、美学甚至自然科学。也就是具有“面广点深、动态平衡”的T形结构,底蕴也好,学养也罢,皆出于此。要知道,教学实际是一个人内在文化素养的外化,不管有多好的现成的教案,不管是多高水平的名师,你不可能真正地克隆它,那不是你的。如果腹中空空,教学就只能是个空架子。“读教相长”,我们要通过读书,特别是读一些高层次的书,来提高我们的文化品位,如果真正“读书破万卷”的话,我们任何的教学都能达到从容轻松、出神入化的境界。所以,让我们浸润在文化的滋养里,由内而外的散发光泽。在阳光的午后,在春雨绵绵的假日,在万籁俱寂的夜晚……与大师平等对话,与另一个自我赤诚相见。 让思考伴随着读书闪耀智慧的光芒 读书是第一位的,而思考是第二位的。只读书不思考,往往是身入宝山空手而返。在教学实践中,我个人这样认为:读书是借鉴别人的智慧,思考才是产生自己的智慧。我在阅读《著名特级教师教育思想录》一书后,深深感佩于漪的睿智,钱梦龙的宽厚、魏书生的卓越、宁鸿彬的渊博、蔡澄清的机敏,折服之余,我发现在他们专业成长的共性中,

最新阅读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

阅读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 1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 2 膀。”——莎翁借助这样诗意的语言劝告世人要懂得阅读。作为一个普通人应3 该热爱阅读,作为教师——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4 很多人说过“要让学生喜欢读书,首先自己要喜欢读书”这样的话,不错,5 教师读书,从读书的内容到读书这个行为本身都是相当有益的。很难想象一个不6 喜欢读书的老师怎样拓展课堂的知识,怎样用生动活泼的内容启发学生的心智。7 这里根据我自己的阅历和经验谈谈教师阅读应该注意的问题。 8 首先,教师要克服困难挤出时间进行阅读。 9 很多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生活是非常忙碌的,工作之余的时间并不多,再加上10 需要为家庭腾挪的时间,几乎就谈不上阅读了。没空阅读是大部分教师的现状。 11 除了教科书、教辅书,他们可能不再看其他书籍,这是常见的事情。但这样的后12 果就是课堂上除了书本还是书本,虽不一定是照本宣科,但也会显得内容贫乏,13 对于现在接受了大量外界信息的学生而言,显然是不够的。鲁迅所说“时间就像14 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教师们看书,要有一种“挤”的精神。广15 州特级教师陈琴在她的《经典即人生》一书中表露:读书是她生活的一部分,很16 多时候,等到她有自己的时间,已经在晚上十点半以后了,但是不管怎样她还是17 要读一会儿书才睡觉。读书如果成为一种习惯,要找出时间就会变得更加容易。 18 很多人有随身带书的习惯,在不经意的等待时间里就可以翻上几页。习惯的力量19 也能让人觉得一天不看书就欠缺了什么,总是会想方设法地去寻找属于书本的时20 间。而事实上,我们教师也并不见得非要见缝插针才能找出时间。有些时候,没21 时间只是一个托辞,没有动力和毅力才是问题所在。 22 第二,教师看什么书要有所讲究,有所选择。 23 爱默生读书有三条实用准则:第一决不阅读任何写出来不到一年的书;第二24 不是名著不读;第三只读喜欢的书。现在的出版物浩如烟海,要全部读完是不25 可能的事情,也没有必要。怎样选择读物对任何读书人而言都是很重要的事情。 26 作为教师,选择学科专业、教学策略和方法、教育心理等方面的书籍阅读,对教27 学工作是大有益处的,但是也不应该只是局限于这些实用性强的读物。作为中小28 学教师,知识面宽一点,知识广博一点,不但有利于课堂内容的架构,也有利于29 展示人格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文科教师了解自然知识,立刻教师积累人文30

作文-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 一直对日本的设计很感兴趣,朋友也推荐我去读一下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在闲暇时间细细的把这篇文章读了下来,这是一本值得慢慢品味的书籍,读完后,要将书合起来,慢慢回味,日后打开再读。这本书并不是讲述如何做设计的,而是介绍了原研哉的一些代表作品,并且对设计过程进行了细致的记录和分析,更像是他的一本随笔集。作为设计师,原研哉分享了设计背后的故事,书写了对设计的观点和思考。细腻、深入的文字,品读的不仅是设计、美学、文化,还有对生活的反思。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被书中介绍的设计案例深深吸引住了,作者的许多观点和设计观念颇为受用,书中提到的每一个设计都能让我们体会到设计者背后的匠心独运。 文章一开始就提出“设计到底是什幺?”我想是一个值得考究的问题。读了这本书,能从更多角度和层面的理解设计。为了给出自己的答案,原研哉他走了很长的路,做了很多的探索,回顾了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并且策划了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展览,通过与许多设计师的互动一起来思考设计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文章中谈到我们无意识的生活在设计的海洋中,而生活本身就是设计的起源地,设计归根结底就是我们对生活的发言。”日常“也是原研哉反复提

到的一个词,它是设计的起源也是设计的意义,这本书说到底是在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设计师,因为你可以设计的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还有你的生活。这也是给我印象很深的一个观点,文章中谈到的几个设计它不仅为日常用品提供了新的可能,在这背后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日本的一些优秀的设计作品,不管是建筑也好日用品也好,都具有一种简单而深远的意味,就如同中国的山水画中的恰到好处的留白一样,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体验。文章讲到了设计与过去,设计与生活,设计师所处的时代,艺术与设计,设计的未来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作者丰富的生活积累和设计经验。 日本设计师似乎总能在些许平常的生活事物中点亮一个小创意。书中给我印象很深的是作者介绍无印良品的设计以及他的设计感受,书中有个词是对无印良品的评价就是“虚无”。它传递给消费者的是一种“这样就好”的满足感,在朴素与简约中寻找新的价值观和审美,以丰富而低廉的成本去实现一个最合适的低价格。无印良品广告海报—地平线。地平线,地面与天空连成一线,包容万象,和无印良品的整个理念结合的近乎完美。人们觉得自己渺小的时候就是看到壮阔的景观,而最壮阔的就是地平线。这幅画面单纯、简单,给人一种很放松很亲切的感觉,并且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而不是把信息强制传递给受众。作者把设计作为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 笔记作者:宁婉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著名设计师原研哉,书中通过讲述设计案例,来阐释设计涵义及理念,朴实易懂,能吸引我继续往下读。这本书让我深层次地理解了设计的真正涵义,书中很多设计理念对我们今后的创作很有帮助,正如书名“设计中的设计”,设计并不是单一孤立存在,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要考虑更多的综合性因素。以下是我的读书感想和设计随笔。 一、1、《设计中的设计》第一章对设计的定义不完整,他只是说设计是通过创造交流来认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这种定义也可以说是发明或是创作。 我认为设计是一种为改善人们生活质量,具有审美性、功能性、创造性的思维性活动。 2、我认为书中“创造出用着顺手的东西,创造出良好的生活环境,并由此感受到生活中的喜悦”。这句话说的很好,反映了设计的真正用途,和人们内心中对设计的最真实朴素的想法、要求。 3、“设计基本上没有自我表现的动机,其落脚点更侧重于社会。”这是设计和艺术的区别。 4、书中谈到的整合设计是将设计的所有问题都从整体去观望,再去领悟它的本质。无论是从设计的年代历程还是从设计物品的整体艺术形态,都要拥有一个宏观的审视态度。这样我们才会真正的了解设计。 5、疑问:我们研究的藏族设计史,19世纪之前的设计史料,能称之为设计吗?因为在19世纪之前设计这一概念和词语还未出现。 6、视觉传达 二、第二章通过举例和展览会上的设计案例,阐释设计师们的各种设计理念 7、再设计:在已有的设计基础上进行再次创造和设计,设计出更具有人性化和创造性思维的。捕捉新鲜感进行再设计。 让人们对之前很熟悉,用得很习惯的生活日常用品的认识发生改变,建立与人

《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读书笔记

《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读书笔记 (1)发展性:即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有不成熟性。(2)差异性。(3)主动性: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 (4)独立性:学生是独立的权利主体;享受生存、受教育、受尊重、安全等权利。 通过学习我对教师这一专业的发展阶段有了更深的理解。 保尔,一个正直,敢作敢当的男子汉,十几岁的他,因为正义,敢出手教训市里的无赖;保尔是机灵的,身处牢中的他,能抓住机会,轻而易举地使愚昧的敌人中计而躲过魔爪;保尔是勇敢的,刚参军的他,纵马挥刀地向前猛冲,完全进入奋不顾身和忘我杀敌的精神境界;保尔是坚强的,作战的他,在头部严重烧伤后,在坚定的革命信念的支持下,奇迹般的活了下来,以继续抗战;保尔是伟大的,他几次与死神进行生死搏斗,最终以胜利而回到亲人的身边,回到战友的身边。 国内外学者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与研究角度、提出了各式各样的教师发展阶段论。这些教师发展阶段论所奉持的基本观念和立场是:每一个教师都是在不断成长与发展中后面的发展阶段通常比前面的阶段要成熟。教师一般是从新任教师时的彷徨恐慌缺乏经验与技巧缺乏稳固的专业地位逐渐

在现实的冲击中锻炼成长从而不断走向专业成熟的境地。有的将教师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形成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完全专业阶段;也有将教师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过渡阶段、探索阶段、创造与试验阶段、专业教学阶段;还有一种认为教师的专业生涯包括下列五个阶段:师范生、初任教师、发展中教师、实践教师、资深教师;金树人的教师发展四段论包括入行阶段、表现阶段、中年生涯阶段、交棒阶段;蔡培村的五阶段论分为:适应期、能力建立期、成熟期、稳定期、后发展期。 归纳另外一些教师发展阶段的研究可发现:从发展总趋势来看教师是能够不断追求自我实现和专业成长的人但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其间很多教师可能会遭遇挫折、沮丧而停滞不前需要多方的帮助。例如“职业挫折阶段”。这是教师职业生涯的中期阶段经常出现的现象。在这一阶段教师在教学中遭受挫折灰心沮丧心力交瘁教学理想幻灭教师的职业满意度下降对教学生涯的意义和重要性感到怀疑。这时也意味着“重新估价期”的到来。年复一年单调乏味的课堂生活或者连续不断的改革后令人失望的结果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生涯产生怀疑并重新估价严重者可表现为职业生涯道路中的一场危机。在这一时期教师在实际中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面临的现实压力越来越大逐渐感到力不从心;面临着自我成就水准与现实危机冲突的情况;面临太多与专业理论及

用阅读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用阅读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我们做校长都希望自己手上有一批优秀的教师,但是我们要明白优秀的教师不是凭空来的。如何源源不断地为学校培养好教师,也一直是我在不断尝试的地方。比如,我们可以跟教师一起读书的,借此,我们不仅可以一起来理解教育,还可以使自己的专业认识和专业技能得到提升。起初的时候,我们是给所有的教师发书,有人会问,你发了书他们不看怎么办?我的想法是,你发一本他不看,发两本,他还不看,发三本了,也许他会随手“翻一下”,而哪怕这“翻一下”,也就有希望。 这一点,常熟石梅小学的做法也许值得我们借鉴。和许多学校一样,为了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他们选择了通过组建“读书会”来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进而改变他们的教育行为的方式。他们的做法是: 先是好书推荐。学校坚持每月进行好书推荐,在老师每天必去的食堂一角做了一个小书吧,里边放上推荐的书目和其它书目杂志,让老师可以随时借阅。同时他们也面向学生和家长进行推荐,还邀请家长走进课堂推荐交流。阅读的经纬不断交织,不断扩散。 而是倡导写读书笔记。在石梅的管理者看来写作是另一种阅读。石梅的老师都有博客,都有随时记录的习惯。一本本书读过,一篇篇笔记也便成形。大家相互分享、评点,博客成了阅读的另一方空间。有时,笔记也会贴到“书吧”的留言板上,成为接下来好书推荐的内容。如此循环,阅读与写作的荣耀感与幸福感自然滋生。 另一个路径是编撰集刊。《老石梅的故事》、校刊《石梅苑》、校报《同心桥》以及教师个人文丛等孕育而出。其中,作为“书写石梅文化载体”的《石梅苑》如今已出了22期。刊物装帧精美,内容丰富,颇有质感,获得较多赞誉,曾在全国校刊联展中获奖,也受到专业刊物《教师月刊》《江苏教育研究》等的认可,常有文章被选去发表。 石梅小学就是这样从阅读到写作到编辑,从教师到学生到家长,从历史深处走来,又不断地进入历史,成为历史。 他们学校去年刚调进的一位英语老师在她的博客中这样写道:参加工作以后,读书的心思淡了好多,工作的压力、生活的烦恼、各种各样的理由使我逐渐远离了书。进入石梅以后,最大的发现就是这里有很多人在读书:学生在读书,老师在读书,许多家长居然也在读书!美丽的校园到处弥漫着隐隐的书香......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样本

原研哉是日本中生代国际级平面设计大师,日本设计中心代表,武藏野美术大学专家,无印良品(MUJI)艺术总监。《设计中设计(全本)》则是原研哉对她设计理念以及作品沿承、发展归总。她代表作也当之无愧是关于日本设计最典型代表作。 “她以一双无视外部世界飞速发展变化眼睛面对“寻常生活”,以谦虚但同步尖锐目光寻找设计被需要所在,并将自己精准地安顿在她意图可以被赋予生命地方。当咱们寻常生活正在越来越陷入自身窠臼之时,她敏锐地感知到了设计征候和迹象,并且自觉自主地挑战其中未知领域。她设计作品显现出来不落陈规清新,在这样态度下,她拓展了设计视野和范畴,在她所经历之处,崭新地平线不断被发现和拓展。” 设计是变化生活方式工具,并不是浮夸体现而是实用生活化大众化。“咱们观看世界视角与感受世界方式也许有千万种,只要可以下意识地将这些角度和感受办法运用到寻常生活中,就是设计。”“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获事物本质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通过创造与交流来结识咱们生活在其中世界。站在所处历史交集点上,努力不在某一种局部中迷失、失去看到整体机会,从而抓住它本质。在咱们熟悉寻常生活中蕴涵着无数设计也许。并不是仅仅只有制造出新颖东西才算是创造,把熟悉东西当成未知领域再度开发也同样具备创造性。而创造力获得,并不是一定要站在时代前端。如果可以把眼光放得足够长远,在咱们身后,或许也同样隐藏着创造源泉。也许将来就在前面,但当咱们转身,同样会看见悠久历史为咱们积累了雄厚资源。只有可以在这两者之间从容穿行,才可以真正具备创造力。“创意并不是要让人惊异它崭新形式和素材,而应当让人惊异于它居然来自看似平凡寻常生活。”

设计是自然,概念实现,设计其实是一件轻松事情,当你需要解决某件事情时候设计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并且是有目故意义。从发现到解决问题过程中,我收获着巨大充实感成就感。有时候咱们很费力去变化诸多东西,却发现本来也许只需要变化一点点一切都会不同样。即“小处着手,大处着眼”让生活变得更美好,就如设计不是为了吃饱饭,而是吃好饭,高兴吃饭。 与艺术相比,“设计基本上没有自我体现动机,其落脚点更侧重于社会。”因而设计出发点并非是自我风格体现或是个人情绪张扬,而是从揣摩大众感受出发——无论是视觉还是触觉。 给一件事情下定义或用文字记述下来并不见得就是对其有所理解。如果可以先将已知事物陌生化,然后再尝试挑战其真实性,才有也许进一步理解它。咱们生活中,有许多价值丰富文化积累。如果可以把它们当作是陌生东西,加以活用,是比无中生有更了不起创造。咱们脚下埋藏着巨大矿脉。咱们需要只是发现眼睛。 再设计在于回到原点,重新审视咱们周遭设计,以最为平易近人方式,来摸索设计本质。从无到有,是创造;但将已知事物陌生化,更是一种创造。再设计就是对人类追求物体自身美好一次诗意回归。考虑问题就是用最简洁方式去达到美感和功用目,同步还能体现人性、自然考虑。她告诉咱们,设计核心是回到原点,重新审视咱们周边设计,以最平易近人方式,来摸索设计本质,佐藤可士和整顿术想表达主题也和它不谋而合。 日本机场出入境印章就采用了这种“再设计”理念,出境印章上是向左飞飞机,入境印章是向右飞飞机。由此,出入境手续一目了然,当发现小小印章如此别出心裁又实用,一定忍不住赞叹。而成人纸尿裤设计,从同理心和人文关怀出发,充分尊重并减轻了使用产品者也许产生羞耻感;火柴设计充分体现对大自然尊重。将落在地上小树枝收集起来,在小树枝尖端涂上发火剂制成火柴。掉落在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全本》读后感 老师布置这次的作业,我想利用这次的机会看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关于设计的书,我想都是理论或是历史方面的我可能静不下心去阅读,所以我选择了一本与现代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设计书。当看了这本书后,我越来越觉得自己了解的只是太少。以后我会找时间多看下相关的书。下面是我读书或所了解到。 首先我了解了作者,原研哉,日本中生代国际级平面设计大师,日本设计中心的代表。书中他他介绍了有他参与的各个设计项目。关于他的性格或是坚信的理念我有些拿不稳,但是他有一段话,却使我从中感觉到了这个设计师的伟大胸怀。这句话是:我是一个设计师,可是设计师不代表是一个很会设计的人,而是一个保持设计概念来过生活的人,就似是一个园子里收拾整理的园丁一样,我每天都在设计院子里做设计的果实,所以不论是设计一件好的产品、整理设计的概念、思考设计的本质,抑或以写作、去传播设计理论,都是一个设计师必须要做的工作。 就像此书的开头,李?埃德尔库特这样评价他:“精确、严谨,他谈起设计来如一种生活哲学,不断变换着他对整个过程的意识,总在某处有所进展、挑战、改变着他的智慧。”智慧是无穷的,而原研哉是一个善于或是说热爱去探究智慧的人。乐于发现生活中可以进行再设计的事物。在设计界他想有众多设计大师对他的美赞。可是在书中我能读到他是一个很谦和的人。 对作者的简介就这么多吧,我们从他的著作内容里也能对他了解很多。下面我对这本书进行了概括,同时也谈了我的感触和想法。 第一章再设计——二十一世纪的生活用品 把日常生活中的用品进行再设计,会以怎样的姿态展示给我们呢?我也很期待,带着期待我认真的往下阅读。作者为此搞了一个展览,参展包括很多领域的设计,各行设计者通过作者给他们选出来的物品,对这些物品进行再设计。作者希望通过这些再创,能反映给我们很多问题,然后再一个个去弥补这些问题,慢慢完善事物。 坂茂与卫生纸,建筑师坂茂重新设计了卫生纸,中间的纸管改成了方形,卷起的纸最终也成了方形。传统设计的圆筒纸被拉出来的纸比实际需要的要多,而方形纸则由于阻力起到了降低资源消耗的作用,并传递节省的信息。我非常喜欢这个设计,当堆放起来也节省空间。我很有体会,我们寝室的垃圾其实最多的还是卫生纸。试想我们真的有那么多脏东西需要去擦吗?被污质占得面积可能只有小拇指那么大,可是通常我们怕脏了手,会多扯了解,最后干净的地方随着被扔到垃圾桶里也就变成了垃圾。这些不必要的浪费成了大多数人的习惯,这是没有意识的。现在不是崇尚节约、“光盘”吗?其实不需要呼喊,只要每人都愿意从小事做起。这些都远了,如果我们的设计能在微妙之处改变人们的习惯,能让人们自己去思考,可能不用那么费力去做那么多宣传了。我期待有天我能用上方形的卫生卷纸。 佐藤雅彦与出入境章,他将传统的印章设计成印出来是飞机的造型,这的确令人新颖和惊奇的,或许很多人都会说这个章有意思。传达了日本好客的信息。 隈研吾与捕蟑盒,捕蟑盒在日本很常见,可是我们国家倒不多,我还没有见过,倒是市面上像喷雾、投在食物里的药、粘鼠板之类的到很常见。可是平常人家也知道,特别是药类的,对呼吸道、眼睛都有危害,也很容易被小孩误食。而日本的再设计,而没有一点用药剂类的。这次隈研吾设计了一个能折叠的胶带,能放在蟑螂爱出没的橱柜缝隙,害虫爬进去就出不来了,被黏在里面。很感谢大师让我们看到这么精彩的设计,这样我们的生活的确会少许多的小烦恼。 面出熏与火柴,他将火柴棒直接换成枯枝,顿时变得很有艺术感。作者的想法是,现在的多数家庭很少出现火柴的身影了,有某种怀旧的感觉。虽然现在大多数人不在使用火柴,可是我发现,我们家里的打火机很容易烂掉,而里面的气也就随之浪费,目前来看回收打火机的行动不是那么的被人关注。有则实验报告说将每一个用完的打火机回收起来,里面剩余的天然气都是巨大的能源,具体的数据我记得不是很清楚。现在我家用的是火柴,对不明白的人来说很老土,但对于像我家这样总是会用烂打火机来说,用火柴成本不仅大大减低,而且用的放心。 津村耕佑与尿片,高科技的新材料引领社会的进步,合理地利用资源会带来更美好的明天。比如可降解的一次性饭盒。人类是制造垃圾的能手,人总是嫌泥土很脏,可是泥土却净化了那些垃

读书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读书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读《爱弥儿》有感 谢宛臻 近期,我读了卢梭《爱弥儿》这本书,作为一名教师正在为教育孩子而绞尽脑汁、黔驴技穷的时候,这本书让我开拓了在教育方面的视野。本书具体地阐述了卢梭对人的教育的观点,他借助一个构想出来的人物――爱弥儿从出生至成年的教育,细致地表述了他对自然教育的观点及设想。《爱弥儿》果然是一本不平常的教育著作,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尽不掩饰地表达了作者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在原序中,作者有着这样的一句话:“我们对儿童的教育从观念上就错了,我们用成人的思维对待孩子,用成人的方法教育孩子,起结果是误入歧途。”我感受颇深。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自然教育理论,他认为人的教育有三种来源——自然、人和事物,后二者在遵循前者的基础上实现三者的协调一致。卢梭主张教育应“归于自然,发展个性,培养自由、平等、独立,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人。”其核心是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如果打乱了儿童年龄发展规律次序,揠苗助长,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前功尽弃。 卢梭在《爱弥儿》序言中说:“著书立说,其目的是为了有益

人类,然而在所有一切有益人类的事业中,首要的一件即教育人的事业,却被忽视了。”在教育进程中,卢梭反对揠苗助长和贪多务深,他说人的天性发展是有秩序的,教育必须适应不同时期的儿童发育水平,万不该不顾天性发展硬把成人理解的知识来主观武断地强使幼年儿童接受。 卢梭要人灵活的读书而且在实践中学习有用的知识,探索事物的发展规律。反对学校对儿童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反对强制压制和呆读死记,呼吁尊重儿童的自觉,提倡诱导启发。他说:“为了不定的将来而牺牲现在,为了给儿童准备他也许永不能享受的若干年后的幸福,而把种种约束加在他身上,开始就使他感受苦恼,象被判终身做苦工的忍受无限的苦役而且受这种苦楚而将来也不见得有益。天真快乐的童年消磨在哭泣,惩戒,恐吓与奴隶的生活之中”。“一切出往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类似的句子不胜枚举。他所提出的改变这种不公道状况的方法是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例如:他这样主张教爱弥儿唱歌:“声音要唱得准,唱得稳,唱得柔和而响亮;他的耳朵要听得出节拍和韵调;能做到这一点就够了,不要有过多的要求。拟声音乐和舞台音乐是不适合他的年龄阶段演唱。如果他要唱歌,我就尽量拿适合于他年纪的有趣的歌词给他唱,而且歌词的意思也要像他的思想那样简单。”我个人极欣赏这段话,而想起自己曾在听一些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唱流行歌曲时的大人的鼓掌,真是汗颜啊!

阅读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

阅读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翁借助这样诗意的语言劝告世人要懂得阅读。作为一个普通人应该热爱阅读,作为教师——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很多人说过“要让学生喜欢读书,首先自己要喜欢读书”这样的话,不错,教师读书,从读书的内容到读书这个行为本身都是相当有益的。很难想象一个不喜欢读书的老师怎样拓展课堂的知识,怎样用生动活泼的内容启发学生的心智。 这里根据我自己的阅历和经验谈谈教师阅读应该注意的问题。 首先,教师要克服困难挤出时间进行阅读。 很多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生活是非常忙碌的,工作之余的时间并不多,再加上需要为家庭腾挪的时间,几乎就谈不上阅读了。没空阅读是大部分教师的现状。除了教科书、教辅书,他们可能不再看其他书籍,这是常见的事情。但这样的后果就是课堂上除了书本还是书本,虽不一定是照本宣科,但也会显得内容贫乏,对于现在接受了大量外界信息的学生而言,显然是不够的。鲁迅所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教师们看书,要有一种“挤”的精神。广州特级教师陈琴在她的《经典即人生》一书中表露:读书是她生活的一部分,很多时候,等到她有自己的时间,已经在晚上十点半以后了,但是不管怎样她还是要读一会儿书才睡觉。读书如果成为一种习惯,要找出时间就会变得更加容易。很多人有随身带书的习惯,在不经意的等待时间里就可以翻上几页。习惯的力量也能让人觉得一天不看书就欠缺了什么,总是会想方设法地去寻找属于书本的时间。而事实上,我们教师也并不见得非要见缝插针才能找出时间。有些时候,没时间只是一个托辞,没有动力和毅力才是问题所在。 第二,教师看什么书要有所讲究,有所选择。 爱默生读书有三条实用准则:第一决不阅读任何写出来不到一年的书;第二不是名著不读;第三只读喜欢的书。现在的出版物浩如烟海,要全部读完是不可能的事情,也没有必要。怎样选择读物对任何读书人而言都是很重要的事情。作为教师,选择学科专业、教学策略和方法、教育心理等方面的书籍阅读,对教学工作是大有益处的,但是也不应该只是局限于这些实用性强的读物。作为中小学教师,知识面宽一点,知识广博一点,不但有利于课堂内容的架构,也有利于展示人格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文科教师了解自然知识,立刻教师积累人文知识,既有利于教学,也有利于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比如魏书生,不但自己阅读,还在课堂上给学生介绍科技信息,介绍教育学、心理学、思维科学等知识。事实证明,这是一种高瞻远瞩的教育观,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做到使教育面向未来。 经典是最值得我们阅读的书籍,不过经典一般都不太通俗易懂,比较难啃。比如中国古代四大名著,虽然书名与故事家喻户晓,但真正认真阅读过原著的人恐怕并不太多。哲学书籍就更是令人望而生畏。《老子》《庄子》《理想国》这些整天被我们挂在嘴边的书名,要翻开书本还需要一些勇气。教师的阅读应该多一些经典,有一点挑战的难度。如果只是看报纸杂志那是远远不够的。

读《设计中的设计》有感

读《设计中的设计》有感 《设计中的设计》是日本著名设计师原研哉所著,是解释并阐述关于设计的思想和原理的经典之作。这本书就是这位大师探索、研究在设计界最基本的问题:“设计是什么?”的一个历程总结,他想要告诉我们,“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与洞察力”,这也就是他的设计观,并且在《设计中的设计》一书中,他正是以这一想法为中心展开论述。 作为一个设计师,正如他在本书中所提到的,在他刚从事这个行业时,他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设计师,因为在他看来,仅仅是依靠设计的才能谋生并不是成为一个设计师的充分理由,一个真正的设计师,应该能够丰富设计这一概念。而他也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中,认真阐述了“设计领域的再配置”这一问题。显然,他对设计的思考已经远远超出了技术层面,而是围绕信息传达这一设计的本质功能,以充满自省的精神在深化和反思自己的设计意识。 虽然我们不是以成为专业的设计师为目标,但我们将来从事的职业也是与设计有很大的联系的。设计,这是个充满灵性的词语,让我想起我之前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设计师,可是也不过是梦想而已,设计这个行业的现实感是在太强了。可是要说到设计,在亚洲这个区域里就不得不向日本学习了,恰好,《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的作者就是日本大师原研哉。 日本的设计是现代与历史的完美融合,是世界与民族的矛盾统一,它以它快速的接受能力,跟上了世界的潮流。日本的设计风格在世界上是有独特魅力的。无论是在平面设计还是在工业设计上都是佼佼者。日本的艺术既可能简朴,也可能繁复,既严肃又是怪诞,既有楚楚动人抽象的一面,又具有现实主义精神,这就是东西方的交融。原研哉大师的设计作品就是既有理性又有感性。今天的中国,已经是越来越受世界瞩目。正如原研哉在书中所谈到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一个新基准,他嘱咐日本人对此保持平静和内观,再造成熟文化。那么我们呢?仅仅依仗着青春期般的热情是不够的,我们也应该关注自己脚底下的这块土地,争取在“这块土地上”做出属于中国又属于世界的设计。 大师还告诉我们,设计是信息传达的一个端口,设计师就好像是站在这个端口的守望者,由此,设计只是完成一种信息的交流而已。信息具有文化性,民族性,时代感和艺术规律,然而设计并不单单只是艺术的,以往,设计被捆绑在艺术的法则里,其实设计是生活的,“日常”是原研哉反复提到的一个词,在他看来,这是设计的源泉,也就是设计的意义。这本书说到底就是在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设计师,因为你可以设计的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还有你的生活。 总之,读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艺术的世界让我向往。

北理工考研复试班-北京理工大学设计学考研复试经验分享

北理工考研复试班-北京理工大学设计学考研复试经验分享 北京理工大学1940年诞生于延安,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历批次重点建设的高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首批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毛泽东同志亲自题写校名,李富春、徐特立、李强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担任学校主要领导。在英国QS教育集团公布的2018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学校位居世界第389名、亚洲第76名、中国大陆第17名。学校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全体师生员工正对标国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力朝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迈进。 启道考研复试班根据历年辅导经验,编辑整理以下关于考研复试相关内容,希望能对广大复试学子有所帮助,提前预祝大家复试金榜题名! 专业介绍 设计专业培养勇于创新,掌握现代产品设计创意和表达能力,适应社会需求的产品设计专业人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培养专业基础扎实、有一定科学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强,素质全面的复合型设计人才。环境设计专业培养有较高环境设计整体意识、具备创造性思维和一定实践能力,在室内外空间环境设计中的设计应用人才及设计研究人才。 招生人数与考试科目 专业论述题与设计创意。 复试时间地点 设计学: 3月13日:全天9:00——18:30外语口语、综合面试(可带作品集) 3月14日:上午9:10——9:20 英语听力,9:30——11:30专业笔试 复试内容 外语口语听力测试;专业面试 复试材料 ①《北京理工大学2018年报考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情况登记表》(由考生自行从网上下载); ②准考证; ③身份证(出示原件,提交复印件);

读书与教师专业成长演讲稿

读书与教师专业成长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中国老百姓信奉的一句至理名言;“读书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这应该是知识经济时代一种不可争议的共识。作为一名老师,读书与我们更是息息相关。 我们大家都知道,教师做着教书育人的工作,可谓“桃李满天下”。我们的一言一行都 关系到一代又一代的成长。学生的知识增长和我们的知识构成密不可分,那么主要影响我们知识构成的是什么呢?是读书。所以今天我在这里主要谈两个问题:第一,读书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第二,教师读书应该有选择,有方向性。 首先,我先来介绍第一个问题,读书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打开一本书,静静倾听,用心去阅读,无声之中,你已领会万千世界。书之声如天籁、如仙乐、如蝉鸣、如鸟语、如风声、如鹤唳,世间一切的呐喊、哭泣、欢呼都在其中。心灵随之波动,感情随之震撼。“此时无声胜有声”,此时此刻,灵魂已飘然于云际之外。这些感觉想必大家都曾有过,特别是作为老师的我们,更需要有这种超然物外的感觉。让读书来洗涤我们的心灵,让读书来提高我们的素养,让读书来培养我们的气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又更深刻、更丰富的知识来教导我们的学生。 针对我们语文老师,则需要对读书有着更高的要求。语文作为中华文化的承载者,它有着丰富、厚重的内容。我们所选的课文,一般包含了各个方面,远至古代传闻逸事,近至当代的新闻。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这一切若我们的语文老师没有丰富的知识底蕴,那么我们将很难为学生讲好每一堂课,与之相关的如:追求精致的生活或许是每个人的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若不多读书,是很难成就的。 再者,教师读书应该有选择、有方向性。我叫喜欢有哲理韵味和学术性专业性的作品,翻开这些书,一种熟悉亲切的味道便顷刻间弥漫开来。针对我自己来说,这是一种梦幻的味道,古典而神秘,高深莫测而又耐人寻味。清晰的字体是一个个生动的音符。手执一本书,凝神静气,或立于风中,或坐于夕阳里,或靠一棵树,或独坐窗前,这时你便可细细倾听书的动听诉说。即便不读,闻着这淡淡的油墨香也是一种满足。 既然我们走上了教师这个岗位,已说明了我们已读过了不少的书,但针对我们的专业,为提高我们专业的教学能力。我们更以该读一些专业性学术性较强的作品。这样针对学术、专业方向的发展、创新,我们便能获取最新的消息和知识,这些不仅与个人紧密相连,更与国家、民族息息相关。如果没有读书,没有科学与文化的传承、汲取、交流和进步,不仅我们个人,就连我们的国家都很难有美好的未来。若我们不再读书,那将是社会的悲哀,是民族的悲哀,是我们每个人的悲哀。 书之声悠远,书之声激昂,书之声清脆,书之声涵盖了千古。在教师的内心深处,读书的意义和地位,从来没有降低丝毫。传统惯性也罢,现实考虑也罢,至今我们仍然把读书作为我们神圣的理念,让我们用读书来武装我们的头脑吧!

加强教师阅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加强教师阅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背景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全面推广阶段,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内容和结构上都呈现出综合化的趋向。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学生学业评价内容也开始走向综合化。对各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从现有的实践来看,教师参加培训班、听专家讲座是必要的,也是最常见的,但这些方式的效果均不明显。而且,这些职后学习的方式一般以提升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为目标,并没有把教师人文与科学素养的综合提高作为目的。 二、理由 学校教师的阅读现状也是本“金点子”提出的重要原因。阅读是人丰富其精神世界的最有效的方式,阅读也是实现教师专业维持的主要手段,应成为教师专业生活的一部分。但是,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教师的阅读现状堪忧。表现在:一是教师的阅读行为越来越平面化。经典的人文读品与科学著作日益受冷落,而娱乐性的休闲读物却逐渐受到青睐。二是教师的阅读内容越来越狭窄化。阅读视界只局限于本学科。三是教师的阅读目的越来越功利化。迫于考试压力和业绩考核,许多教师只关注教参,而排斥其他读物。阅读尚未成为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基本方式,由此带来的是教师教学的程式化,教师人文与科学素养的低迷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职业倦怠现象,日益成为教育质量提升的“瓶颈”。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拓宽教师的阅读视野,让教师在阅读过程中实现专业成长,是当前我校教师教育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建议 1、研制开发教师阅读读本,搭建教师阅读平台,一方面形成一种以阅读为主渠道的教师职后教育新模式,另一方面让教师在阅读过程中提高“教师的人文与科学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研发基于教师现实需要的教师人文与科学阅读读本,建立“教师阅读在线”网络系统。 3、改善教师的阅读状况,研制教师阅读的评价指标体系。 4、构建以阅读为基本内容的教师新生活方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1000字精选作文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1000字精选作文(一) 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一直是我很想读的一本书,但读完这本书后,说实话,我不是很明白,也许是对里面的内容理解得不够透彻吧,因此这本书包含的内容都不是很明白,懵懵懂懂的。 设计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很多方面都与设计有亲密相关的联络,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 原研哉回忆了现代设计的开展历程,并且计划方案了“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展览,通过与许多设计师的互动,共同思考设计与日常生活的联络。然而,在设计实践中,原研哉师试图建立一种信息建筑的思维方式,让平面设计不仅能作用于人的视觉,而且能够触动人的所有感官,设计其实是我们观察和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但假如设计师能够以一个动态的眼光,去判断所面临的项目方案,或许会生出一些更具生命力,更具创始性的想法,去指导设计的行为,其结果会更好。而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上,很多人和书都在提醒着我们,人应当保持一种纯洁的心境。设计其实也一样,虽然常常不可避免地与商业相关,却不能成为市场利润的奴隶。因为只有这样,设计才能积极地影响社会和人们的生活,设计中的设计才不会失去它原本的意义。 因此,设计无处不在,时时刻刻地与我们的生活互相联络。 (二)

《设计中的设计》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设计师,因为你设计的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还有你的生活。设计是从生活中发现新问习题的行为,额环镜是由详细生活的人构成的,它之所以能走向前方,就是因为有技术与设计的存在。设计的应用很广泛,也可以说成一应俱全,它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物体,与大自然;人类息息相关设计师们所说的设计都离不开我们的生活,从一个很小的细节可以体现一个很完美的设计,当然也离不开设计师的才能。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设计,我们的物质享受更离不开设计。 设计是一个很抽象的词,但当设计师把它剖削了之后,它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有时甚至会擦肩而过,看你有没有发现而已,设计也如此。设计是促进经济开展的动力之一,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来源。总的来说经济、政治、文化都离不开设计。比如说;商品是市场的主体,是消费欲望的集合体,无论设计什么都要合适消费者更能实现具有引导性的设计,作者还从国家的品牌来解析这个设计。因为每一个国家的形式不一样、经济、文化都白一样,所以设计出来的东西也要人们所接受。 正如作者所说的环保,这是当今世界最关注的问习题,需要我们慎重的考虑,其实环境也是设计中的一个环节,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所以作为一名设计师不但要对社会的敏感度,而且要顺应时代的变化。设计也不能因为技术的开展而陷入停滞。因为时代在开展,我们要真正认识到设计自己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发挥了什么技能,以及产生的价值,这些都是我

设计中的设计摘要

关于设计的概念 我们观看世界的视角与感受世界的方法可能有千百种,只要能够下意识的将这些角度和感受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这就是设计。通过创造与交流来认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好的认识和发现,会让我们感到喜悦和骄傲。 “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原研哉 再设计(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 再设计追求回到原点,重新审视我们周遭的设计,以最平易近人的方式来探讨设计的本质和内涵。从无到有自然是一种创造,但将已知的事物陌生化更是一种创造。 我们已经对于周围的事物太过于熟悉,以至于我们已经忘记了那些潜在构成这些事物的和合之因。而再设计,就是让我们用理性而不是经验性的认知去重新分析事物,这时,我们会发现,事物将突然变得陌生,杯子与盘子的区别不再是一个感性的认识。这种陌生的下一阶段,就是经过理性思考后的再设计,挖掘事物本质的设计。 “设计基本上没有自我表现的动机,其落脚点更侧重于社会。”以原研哉为代表的一些日本设计师,设计的出发点并非是自我风格的表现或是个人情绪的张扬,而是从揣摩大众的感受出发——无论是视觉还

是触觉。这样的设计师,是把自己置于一个幕后的位置,用自己谦卑的思考为大众进行日常用品Re-Design,引导大众发现日常生活中可以创新的闪光点。 把熟悉的东西当成未知的领域再度开发也同样具有创造性。 “创意并不是要让人惊异它崭新的形式和素材,而应该让人惊异于它居然来自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基于这样朴素却实用的观点,便有了那令人印象深刻的妇幼医院棉布标识——干净的白色棉布,无论是从色彩还是质感上,都让人有了不同以往的温暖感受。书中的一张照片里,一个刚被洗过的棉布标识晒在阳光下,那温暖的白色竟让我觉得很感动。先将日常的事物陌生化,再重新进行设计——这种贴近生活、以生活的文化积累为素材的创新在这个纷乱的信息时代显然是十分可贵的,也必将有利于大众的审美意识提高。 技术 技术驱动社会,与感觉驱动社会。现代技术驱动,将我们很精致的感官品味贬低:咖啡从传统磨制,变成了电咖啡机,最后堕落为冲剂咖啡,这其中的味觉品味相差巨大,然而技术驱动最终赢得了胜利。 在一段时间里,我们对设计有些误解。其实设计不是制造技术,而是从生活中发现新问题的行为。我们的环境是由具体生活着的人构成的,它所走向的前方就是设计和技术共同的未来。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一) 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一直是我很想读的一本书,但读完这本书后,说实话,我不是很明白,也许是对里面的内容理解得不够透彻吧,因此这本书包含的内容都不是很明白,懵懵懂懂的。 设计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很多方面都与设计有密切相关的联系,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 原研哉回顾了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并且策划了“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展览,通过与许多设计师的互动,共同思考设计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然而,在设计实践中,原研哉师试图建立一种信息建筑的思维方式,让平面设计不仅能作用于人的视觉,而且能够触动人的所有感官,设计其实是我们观察和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但如果设计师能够以一个动态的眼光,去判断所面临的项目,或许会生出一些更具生命力,更具开创性的想法,去指导设计的行为,其结果会更好。而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上,很多人和书都在提醒着我们,人应当保持一种纯洁的心境。设计其实也一样,虽然常常不可避免地与商业相关,却不能成为市场利润的奴隶。因为只有这样,设计才能积极地影响社会和人们的生活,设计中的设计才不会失去它原本的意义。 因此,设计无处不在,时时刻刻地与我们的生活相互联系。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二)

《设计中的设计》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设计师,因为你设计的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还有你的生活。设计是从生活中发现新问题的行为,额环镜是由具体生活的人构成的,它之所以能走向前方,就是因为有技术与设计的存在。设计的应用很广泛,也可以说成包罗万象,它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物体,与大自然;人类息息相关设计师们所说的设计都离不开我们的生活,从一个很小的细节可以体现一个很完美的设计,当然也离不开设计师的才能。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设计,我们的物质享受更离不开设计。 设计是一个很抽象的词,但当设计师把它剖削了之后,它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有时甚至会擦肩而过,看你有没有发现而已,设计也如此。设计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来源。总的来说经济、政治、文化都离不开设计。比如说;商品是市场的主体,是消费欲望的集合体,无论设计什么都要适合消费者更能实现具有引导性的设计,作者还从国家的品牌来解析这个设计。因为每一个国家的形式不一样、经济、文化都白一样,所以设计出来的东西也要人们所接受。 正如作者所说的环保,这是当今世界最关注的问题,需要我们慎重的考虑,其实环境也是设计中的一个环节,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所以作为一名设计师不但要对社会的敏感度,而且要顺应时代的变化。设计也不能因为技术的发展而陷入停滞。因为时代在发展,我们要真正认识到设计本身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发挥了什么技能,以及产生的价值,这些都是我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