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人教部编办七年级上册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教案

人教部编办七年级上册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教案

人教部编办七年级上册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教案
人教部编办七年级上册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教案

人教部编办七年级上册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教案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禹传启,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夏朝建立的时间、国家机构;夏桀的暴政;商汤灭夏;盘庚迁殷;商朝统治区;武王伐纣的经过、性质;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国人暴动,西周的灭亡。

2.过程与方法: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夏朝奴隶制国家建立的讲述帮助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夏朝的建立,西周分封制。

难点:西周分封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共同学习了远古时代的历史。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不少远古人类,他们的智慧和艰苦创业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奴隶社会。在约公元前2070年,中国仅次于古代埃及进入奴隶社会,从此我国历史迎来了文明时代,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奴隶社会历时近1600年,经历了夏、商、西周、春秋四个时期。今天,就让我们首先来了解夏、商、西周的更迭。

(二)合作探究:

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教师:前面我们学过了尧舜禹的禅让。说的是尧年老时,把位置让给了德才兼备的舜。

舜年老时,又用同样的方法把位置让给了治水有功的禹。而禹在位期间,原始社会已经走到了它的晚期,约公元前2070年,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原始社会至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

2.夏朝的建立及夏朝奴隶制国家机构的建立及其实质。

问题:

(1)国家是如何产生的?试结合所学内容回答。

(2)夏朝建立后,组建了哪些国家机构?

(3)夏朝奴隶制国家机构的实质是什么?

(4)为什么说启继父位是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展示:夏朝建立后,修筑了城堡、宫殿,建立了政府机构,组建军队,并制定刑法,没置监狱。

教师:启继禹位,使天下为公的原始社会进入天下为私的阶级社会,由“大同”进入“小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出现。所以说,启继禹位意味着“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讲解:夏朝经历了400多年,夏桀是夏王朝最后一个国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现在请同学们看《夏桀把人当坐骑》图。然后看书,讨论、归纳夏桀的暴政表现。夏桀建造了许多豪华官室;无休止地征发百姓,强迫他们服劳役;不分昼夜地饮酒作乐,并把大臣放在酒池子里淹死;和宫女们嬉笑为乐……

总结:“多行不义必自毙”,夏桀的残暴统治终于引发了平民和奴隶的反抗,削弱了自

身的统治,最后为商汤所灭。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二目: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二、商汤灭夏与武王伐纣

1.汤灭夏建商:

教师:当夏朝衰败时,黄河下游的商国逐渐强大起来。商的国君汤,团结周围小国和部落,乘桀失去民心,起兵攻夏。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夏桀,夏朝灭亡,商朝建立。)汤是位有作为的君主,他任用有才干的伊尹等人为臣,要求臣下勤恳办事,关心百姓,农民和商人都各安其业,商朝很快强大起来。但在商汤去世之后,没有多长时间,就出现了“诸侯或不至”的情况,也就是诸侯不来朝见,这说明商朝的统治出现了问题。最起码有一件事可以表明这一点,那就是商朝的都城一迁再迁。展示:《商都城分布示意图》

教师:上面显示做过商朝都城的地方一共是六处。如此频繁迁都,对国家的发展是很不利的。一直到公元前14世纪,盘庚把都城迁到殷,商朝的统治才稳定下来。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盘庚迁殷。

2.盘庚迁殷。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关于盘庚迁殷的一段文字,从中找出迁都的原因、作用和长远影响。

提示:因为战乱和环境变化等因素,盘庚迁殷是为了稳定政局。迁都以后,商王朝的政局稳定下来,商王朝的统治区域不断扩大,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所以后人把商朝又叫作殷朝。

教师:盘庚迁殷后,商朝兴盛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到商纣王时,社会各种矛盾已经开始激化,最终导致商朝灭亡。

3.商纣的残暴统治和武王伐纣。

学生:讲一讲关于商纣王残暴统治的故事。

总结:商纣即位的时候,商朝的各种社会矛盾已经开始激化。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商纣王采取了以下措施:一、严厉打击贵族,削弱贵族的权力。二、加强对人民的搜刮,来充实自己之用。三、残暴镇压人民,施用炮烙之刑。

过渡:商纣王的残暴统治不仅没有巩固自己的统治,反而加速了商朝的灭亡。就在商纣王沉缅于酒池肉林、贪图享乐之时,西边渭水流域的周国发展了起来。国君周文王重视发展生产,并任用贤人姜尚等,国力逐渐强大。周文王死后,他的儿子周武王开始准备伐纣灭商。

问题:周武王灭商的背景、时间、关键性战役,并找出西周建立的时间和都城。

学生回答。

教师:周武王灭商的背景是商朝政治混乱,周和西方与南方的小国、部落联合起来伐纣灭商。灭商的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关键性战役为牧野之战,都城是镐京。

问题:

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大家可以讨论后再回答。

引导:大家可以从原始社会的生活生产状况来比较,第二个问题可以从夏桀和商纣的暴政人手。

总结:刚才同学们对上面提到的问题,特别是第一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在这里,我想提出的第三个问题是:评判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先进’我们遵循的标准应该是什么?我们说,应该看社会生产力是否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是否提高、人格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尊重、文化生活水平是否提高,这些都是不可忽视的标准。

过渡:刚才我们知道了夏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同理,商代夏、后来周代商,每

一次兴替都意味着历史在缓慢地发展。下面我们看一下西周王朝建立之后有哪些新的内容。

三、西周的分封制

1.西周的建立。

教师:前面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西周王朝是在公元前1046年建立的,定都镐京。我们说,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鼎盛的表现之一就是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2.西周的分封制(目的、方法、内容、作用)。

问题:西周分封制的目的、方法、内容、作用各是什么?

学生看书,回答。

教师:

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巩固周朝统治。

方法是: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和功臣等,让他们做诸侯。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又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将所得的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层层分封,形成严格的等级。内容是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周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周天子作战。天子与诸侯、诸侯与卿大夫、卿大夫与士之间形成了明确的权利义务关系。

作用是:周天子通过实行分封制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过渡:西周初的分封制起到了巩固政权的作用,但到了西周后期,由于统治者腐败,终于在周厉王时发生了“国人暴动”。数十年后,即在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三)课堂小结:

夏、商、西周最终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启示?

1.2.1《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之《早期国家与社会》

潘桥中学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之《早期国家与社会》 课时情况:第 1 课时,共 3 课时 作者姓名:伍鼎煜 备注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渊源,通过对比课文材料与现实生活,理解和感受礼乐文明 的基本内涵,增强对礼乐文明的感性认识。 2、能够利用实物或文献资料分析礼乐文明在当时的作用及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增强对礼乐文 明的理性认识。 3、在活动与探索中体验求知和学习的快乐,体会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从而增强民族自豪 感,激发继续探索求知的欲望,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礼乐文明在周朝得到发展和完善。 2、教学难点:分封制、礼乐制度成为中国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工具。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注意与本单元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的联系 亚非大河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特征,教学本课时应注意从制度创设、文字起源、宫 殿建筑、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等方面与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国家、古代印度进行联系与比较。 (二)教学新课 夏、商、周时期,史称“上古三代”,是中华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时期。 1.走进夏朝 (1)出示商朝形势图,让学生了解商朝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主要统治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一带。 (2)说一说 史籍中有“夏传子,家天下”的说法,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这之前采用何种制度? 什么是王位世袭制? 历史上将国王权位视为一家一族的私产,实行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制度叫王位世袭制。 (3)出示图1-13,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朝宫殿遗址复原图 发掘确认宫城平面略呈长方形,面积约10.8万平方米。宫殿区内已发掘的大型建筑基址达9 座。二里头遗址宫城是迄今可确认的我国最早的宫城遗迹。纵横交错的中心区道路网、方正规矩的 宫城和排列有序的建筑基址群,表明二里头遗址是一处经缜密规划、布局严整的大型都邑。二里头 遗址的布局开中国古代都城营建制度的先河。 (4)公元前1600年前后,商部落首领汤,灭夏建商朝。 (公元前1046年被周灭亡) (5)概括——夏朝 1)夏朝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

《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之《早期国家与社会》

潘桥中学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学科)教案设计 课题名称:《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之《早期国家与社会》 课时情况:第1课时,共3课时 作者姓名:伍鼎煜 备注 一、教案目标: 1、认识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渊源,通过对比课文材料与现实生活,理解和感受礼乐文明 的基本内涵,增强对礼乐文明的感性认识。 2、能够利用实物或文献资料分析礼乐文明在当时的作用及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增强对礼乐文 明的理性认识。 3、在活动与探索中体验求知和学习的快乐,体会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从而增强民族自豪 感,激发继续探索求知的欲望,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二、教案重难点: 1、教案重点:中国古代礼乐文明在周朝得到发展和完善。 2、教案难点:分封制、礼乐制度成为中国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工具。 三、教案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案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案过程: (一)复习导入 注意与本单元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的联系 亚非大河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特征,教案本课时应注意从制度创设、文字起源、宫 殿建筑、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等方面与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国家、古代印度进行联系与比较。 (二)教案新课 夏、商、周时期,史称“上古三代”,是中华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时期。 1.走进夏朝 (1)出示商朝形势图,让学生了解商朝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主要统治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一带。 (2)说一说 史籍中有“夏传子,家天下”的说法,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这之前采用何种制度? 什么是王位世袭制? 历史上将国王权位视为一家一族的私产,实行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制度叫王位世袭制。 (3)出示图1-13,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朝宫殿遗址复原图 发掘确认宫城平面略呈长方形,面积约10.8万平方M。宫殿区内已发掘的大型建筑基址达9座。 二里头遗址宫城是迄今可确认的我国最早的宫城遗迹。纵横交错的中心区道路网、方正规矩的宫城 和排列有序的建筑基址群,表明二里头遗址是一处经缜密规划、布局严整的大型都邑。二里头遗址 的布局开中国古代都城营建制度的先河。 (4)公元前1600年前后,商部落首领汤,灭夏建商朝。 (公元前1046年被周灭亡) (5)概括——夏朝 1)夏朝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 2)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启

【压轴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一模试卷带答案(1)

【压轴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一模 试卷带答案(1) 一、选择题 1.下面是某同学的笔记片段,其试图探索的历史主题是() A.禅让制B.分封制C.王位世袭制D.科举制 2.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土地荒芜。面对这种社会景象,统治者面临的首要课题是( ) A.提倡勤俭节约 B.发展农业生产 C.大力整顿吏治 D.加强中央集权 3.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以棋比喻历史上的“楚汉之争”。这场战争发生在 ( ) A.商纣和周武王间B.夏桀和商汤间C.秦二世和陈胜间D.项羽和刘邦间4.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等。这些成语。能够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历史特点 A.奴隶制开始形成B.封建制开始形成 C.生产力飞速发展D.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 5.《孟子》中记载:“天子适诸侯日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主要反映了( ) A.西周末年周王势力日益衰微B.西周初年诸侯势力逐渐增强 C.诸侯有对周王朝觐述职的义务D.西周初年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 6.战国七雄中,处于长江流域的是() A.燕国B.齐国C.秦国D.楚国 7.根据史书统计,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为2.3亿亩,此后随着农田面积的拓展,耕地面积也不断扩大。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 A.都江堰的修建B.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C.战争的纷繁 D.诸侯争霸 8.《史记》记载,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为继承人。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材料所反映的是我国哪个王朝的事件?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9.今年暑假,学校将组织同学们到历史古迹“曲阜三孔”(孔庙、孔林、孔府)去进行游学,孩子们去游学主要是为了 A.探寻“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对我国的影响 B.了解倡导改革和法治的法家思想的影响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七年级上册第8课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案【特别提示】 导学案只是老师教学的一个辅助,千万不能完全一成不变地依据导学案来教学,如果机械使用导学案,课堂教学过程将毫无生气,也不会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单元分析】 (一)第二单元的特点 时段:从公元前2070—前221年 特点:本单元是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说明由夏朝开始出现国家,到商与西周时期创造青铜文明、春秋战国进入铁器时代,先进技术推动了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进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经济变革又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学术的繁荣。 (二)第二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这一单元是以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与社会重要活动的侧面相统一的方式来呈现主题的,其中含括从夏到战国的历史时段的史实和铁器、牛耕、甲骨文和青铜器、分封、百家争鸣等重要历史内容。下设八课: 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正文有“家天下”的夏朝、商汤灭夏、武王伐纣三个子目,重点是国家的产

生与更迭。 第6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正文有西周的分封制、贵族平民与奴隶、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三个子目,重点和难点都是分封制。 第7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正文有齐桓公称霸、问鼎中原、合纵连横三个子目,重点是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争霸(齐桓公称霸)。 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正文有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三个子目,重点是商鞅变法,难点是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第10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三课都是两个子目,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文化的概貌,其中甲骨文、青铜器、孔子、百家争鸣、都江堰和编钟都是每课的重点。 第12课了解身边的“历史”也是一堂探究课。 (三)第二单元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1.如何理解国家的产生? (1)国家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以某个历史事件作为标志。以往我们把禹传启、“父传子”作为国家建立的标志,这只是历史的一个“巧合”,而不是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测试卷02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测试 02 、选择题( 40 分) 1. 当文明之光照耀中华大地,中国历史开始了辉煌的篇章。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 ) A. 夏朝 B.商朝 C.西周 D. 东周 2. 中国古代帝王既有勤政爱民的明君,也有暴虐昏庸的暴君。下图所示的人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 3. 上面是夏王朝都城二里头一号宫殿复原图。夏王朝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 ) ①制定刑法②设置监狱③制定历法④建立军队 A. ①②④ B. 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 ①③④ 4. 人们都说“故土难离” ,但是商朝前期由于政治动乱和水患,直到一位商王迁都到殷,都城才稳定下来。 这位商王是( ) A. 启 B.汤 C.盘庚 D. 纣王 5. 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是一位同学 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③处应该是( ) A. 夏朝建立 B.西周建立 C.商朝灭亡 D. 东周灭亡 6. 《史记》卷四《周本纪》记载: “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 于蓟??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材料反映 当时实行( ) A. 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 行省制 君主,他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 他”是( ) A. 商纣王 B. 周厉王 C. 夏桀 D. 启

7. 考古发现是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证据。下面一组图片反映的是不同时期的遗址发掘出土的文物,其 中能够见证我国信史(文字记 载历史)开始 的文物图片是 ( ”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商代( ①青铜制作工艺高超②创制了比较成熟的文字③广泛应用铁制农具④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9. 春秋后期,农业上精耕细作,耕地面积扩大,这主要得益于( 10. 右图是春秋铁质空首布(一种货币) ,从这枚货币上我们能得到的有效信息是( ① 春秋时期已经掌握了冶铁技术 ② 春秋时期金属货币已经得到广泛流通 ③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使用的是统一的货币 ④ 春秋时期商品交换比较活跃 13. 吕思勉在《中国的历史》中写道: “从春秋的末期,久已寂寂无闻,入战国的初期,又国多内难。又因 为僻处西陲,开化最晚,大家都有些瞧不起他。 ”“他”是指( 14. 改革常常伴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按照商鞅变法的规定,应该获得奖励的人有( ①勤于耕织的人②经商的人③战场立功的人④固守传统的贵族 16. “赵王??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白起) 君)乃挟8.著名学者夏说: “商代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A. 刀耕火种 B. 磨制石器的使用 C.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D. 肥料的使用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1. 史书记载,春秋时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几个大的诸侯国左右政局。 史发展趋势是( 这一材料反映的历 A. 诸侯国割据混战日益扩大 B. 人民遭受的灾难更重 C. 封建制度正逐步确立 D. 历史向统一的方向发展 12. “他任用丞相叫管仲,尊王攘夷为口号,第一霸主逞威风。 ”该歌谣中的“他”是( A. 齐桓公 B. 晋文公 C. 楚庄王 D. 越王勾践 A. 楚国 B. 秦国 C. 齐国 D. 魏国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5. 《史记·商君列传》载: “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共) 县。 ”材料反映了当时( A. 实行分封制 B. 确立县制 C. 确立行省制 D. 推行郡国并行制 ,(武安 A. 城濮之战 B. 桂陵之战 C. 长平之战 D. 赤壁之战 ) C A B

中国古代史(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中国古代史(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内容标准】 (1)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2008年·浙江省绍兴市)6. 2008 年5 月17 日,百载难逢的奥运圣火,走进了千年古城绍兴,并以大禹陵为起点,经历了名副其实的文化之旅。大禹 A.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 B.自称为“始皇帝”,建立皇帝制度 C.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 D.是治水英雄,最早实行禅让制 (2008年·湛江市)21.将“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并由此建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2008年·湘西州)21.公元前2070年,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建立。 (2)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2008年·沈阳市)1.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朝代更替是人们共知的客观事实。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中国古代史,就是一部朝代兴亡史。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 A.清朝 B.夏朝 C.唐朝 D.商朝 (3)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2008年·福建省泉州市)1.“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孔子周游列国”,与“诸侯”.“列国”的产生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2008·泰州市)2.“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2008年·汕头市)1.在西周时期,既赋予诸侯相关权利,又要求诸侯履行相关义务的制度是: A.郡县制 B.分封制 C.礼乐制 D.中央集权制 (4)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2008·山东省临沂市)11.“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伟业。”这里的“他”是() A.周武王 B.齐桓公 C.晋文公 D.楚庄王 (2008年·湖南省郴州市)2、春秋时期,周王室日益衰弱,大国之间展开了争霸战争。最先称霸的是 A 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越王勾践 (2008年·岳阳市)2、我们现在的岳阳在战国时期应该属于下列哪个诸侯国的管辖范围之内 A.秦国 B.燕国 C.楚国 D.齐国 (2008年·黄冈市)1.通过一些成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历史,下列成语反映的史实与楚庄王参与争霸的历史,下列成语反映的史实与楚庄王参与 争霸有关的是() A.退避三舍 B 卧薪尝胆 C 问鼎中原 (5)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2008·泰安市)2、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旧贵族特权打击最大的一项是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C.建立县制 D.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2008年·汕头市)2.对于秦国的商鞅变法,不正确的看法是: A.秦孝公变法的坚定决心与商鞅大刀阔斧变法的行动相得益彰 B.假如商鞅没有遇到秦孝公,他的治国才能很可能难以施展 C.一些旧贵族极力反对变法,说明任何变法都会涉及到利益的重新调整 D.商鞅是杰出的政治家,没有他就没有秦国的变法和强大 (2008年·广东省)2.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下列哪几种人有奖励()

《早期国家与社会》教学设计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镇第一中学 钱文辉

《早期国家与社会》教学设计 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镇第一中学钱文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利用年代尺,识记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时段;结合图文,初步认识丰富多彩的中华早期文明成果,知道青铜文化、甲骨文以及西周时期完善的分封制和礼乐制度,是中华早期文明的典型代表。 2.过程与方法:阅读图文,结合史料,分析早期国家形成的表现,认识夏商周三代的代表性文明成就,通过史料分析、古今对比理解西周分封制和礼乐制度及其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理解西周分封制和礼乐制度及其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懂得论从史出的方法,培养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从多角度感知早期国家的初创,熟悉祖国的历史和边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概况,认识夏商周三代的代表性文明成就。 2.难点:理解西周分封制和礼乐制度及其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 三、教学策略 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和讨论。2.采用读图分析、绘制年代尺的方法,准确清晰地知道和描述夏商周三代的概况。3.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好《三字经》。 4.学生准备:预习课本,准备好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图册。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正所谓“熟读《三 字经》,可知千古 事”。从“经子通, 读诸史”到“通 古今,若亲目”讲 述的是从三皇至 清代的朝代变革, 一部中国史的基 本面貌尽在其中。 出示相关句段。 出示年代尺。 从所出示的句段 中,说说自己了解 到的信息。 ……夏有禹,商有 汤。周文武,称三 王。夏传子,家天 下。四百载,迁夏 社。汤伐夏,国号 商。六百载,至纣 亡。周武王,始诛 纣。八百载,最长 久。 从学生熟悉的《三 字经》引入,既引 发学生兴趣,了解 学情,又培养学生 从史料中获取信 息的能力,还能让 学生感知中国文 明珍贵的文化遗 产,增强民族归属 感和自豪感, 从年代尺中感知 夏商周三代的历 史演变。 新课教学(读经知史) 环节一:走进夏朝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出示《夏朝形势 图》,引导学生思 考:夏朝的建立者 是谁?明确夏朝 是我国历史上第 一个王朝。 出示“夏传子,家 天下”是指什么现 象?这一现象发 观察《夏朝形势 图》,说出夏朝大 致的统治区域。 回忆文明形成的 标志有哪些? 对比禅让制和世 联系旧知,温故知 新。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旷世珍宝“何尊”上的青铜铭文记载,武王灭商后告祭于天:“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意为:我将中国作为统治地,亲自统治那里的民众)。这是“中国”二字作为词组首次出现。下列关于何尊的相关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当时中国实行分封制B.当时中国的统治区域包括今新疆地区 C.何尊上的文字被称为铜文D.何尊属于农业生产工具 2.北京出土的青铜器“克盉(hé)”(见下图)记载:周成王封克做匽(今北京地区)的诸侯,管理羌族、驭族……克进驻匽地,接收土地,平息动乱。此记载印证的分封制的内容是 A.诸侯定期觐见周天子B.诸侯在战时须带兵随从周天子作战 C.诸侯向周天子缴纳贡品D.诸侯得到周天子授予的土地和臣民 3.下列关于分封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分封的对象是周天子的亲属、功臣等B.幵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 C.山东作为齐鲁大地因分封制而得名D.诸侯国没有独立性,不易形成割据 4.随着国家的建立,我国的奴隶社会幵始形成,与原始社会相比,奴隶社会有很多的不同。以下各项最能反映奴隶社会本质的是 ①军队②刑法③监狱④司母戌鼎⑤四羊方尊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③④⑤ 5.“寿虽短,于人于天有益,天人皆择之,皆念之,短亦不短;寿虽长,于人于天无用,天人皆摒弃,倏忽忘之,长亦是短啊。”从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蕴含的道理看,说这段话的人应该是 A.孔子B.老子C.韩非D.孙武 6.《周礼》记载:“金有六齐(配方),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这反映了() A.甲骨文的雕刻技巧B.青铜器的铸造工艺 C.丝织业的发展状况D.铁农具的制造技术 7.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其使用多种造字方法,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测试卷02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测试02 一、选择题(40分) 1.当文明之光照耀中华大地,中国历史开始了辉煌的篇章。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2.中国古代帝王既有勤政爱民的明君,也有暴虐昏庸的暴君。下图所示的人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君主,他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他”是() A.商纣王 B.周厉王 C.夏桀 D.启 3.上面是夏王朝都城二里头一号宫殿复原图。夏王朝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 ①制定刑法②设置监狱③制定历法④建立军队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人们都说“故土难离”,但是商朝前期由于政治动乱和水患,直到一位商王迁都到殷,都城才稳定下来。这位商王是() A.启 B.汤 C.盘庚 D.纣王 5.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③处应该是() A.夏朝建立 B.西周建立 C.商朝灭亡 D.东周灭亡 6.《史记》卷四《周本纪》记载:“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材料反映当时实行()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7.考古发现是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证据。下面一组图片反映的是不同时期的遗址发掘出土的文物,其中能够见证我国信史(文字记载历史)开始的文物图片是() A B C D 8.著名学者夏说:“商代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商代() ①青铜制作工艺高超②创制了比较成熟的文字③广泛应用铁制农具④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9.春秋后期,农业上精耕细作,耕地面积扩大,这主要得益于() A.刀耕火种 B.磨制石器的使用 C.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D.肥料的使用 10.右图是春秋铁质空首布(一种货币),从这枚货币上我们能得到的有效信息是() ①春秋时期已经掌握了冶铁技术 ②春秋时期金属货币已经得到广泛流通 ③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使用的是统一的货币 ④春秋时期商品交换比较活跃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1.史书记载,春秋时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几个大的诸侯国左右政局。这一材料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诸侯国割据混战日益扩大 B.人民遭受的灾难更重 C.封建制度正逐步确立 D.历史向统一的方向发展 12.“他任用丞相叫管仲,尊王攘夷为口号,第一霸主逞威风。”该歌谣中的“他”是()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越王勾践 13.吕思勉在《中国的历史》中写道:“从春秋的末期,久已寂寂无闻,入战国的初期,又国多内难。又因为僻处西陲,开化最晚,大家都有些瞧不起他。”“他”是指() A.楚国 B.秦国 C.齐国 D.魏国 14.改革常常伴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按照商鞅变法的规定,应该获得奖励的人有() ①勤于耕织的人②经商的人③战场立功的人④固守传统的贵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史记·商君列传》载:“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共)三十一县。”材料反映了当时() A.实行分封制 B.确立县制 C.确立行省制 D.推行郡国并行制 16.“赵王……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白起),(武安君)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材料描述的战役是() A.城濮之战 B.桂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赤壁之战

2.1早期国家与社会(教师版)

课题:第一单元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 第二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一框早期国家与社会(教师版) 主备人:林显华备课时间: 教学札记【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早期人类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生活状 态,认识人类社会的阶级分化。 ②过程与方法:能结合图文资料分析人类社会的阶级分化 和阶级统治,分析早期国家军队和刑法的 作用。 ③情感与态度:能够利用实物或文献资料分析礼乐文明在 当时的作用及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1.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的形成。 2.西周重要的制度:分封制、礼乐制等。 【预习导学】 1.启继承王位后,从此代替了。 2.我们把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叫 3.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定都。 4.为了巩固统治,西周还进一步实行,发展并完善了古 代。 5.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6.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使王权逐步加强和巩固是在 ()继承王位后。 A.尧 B.舜 C.禹 D.启 7.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开始的。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8.我国早期国家建立的标志是夏朝的建立。() 9.商朝和西周的疆域远比夏朝时广阔,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 的国家。() 10.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公元771年,西周灭亡。() 【课内研讨】

(一)导入:播放《封神演义》片断 (二)问题探究: 1.想一想周朝时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权利是怎么决定的? 2.议一议,这与强调平等和奋斗竞争的现代社会有什么根本 差异? (三)师生共评: 【当堂巩固】 1.禹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时间是() A.公元前2070年 B.公元2070年 C.公元前1600年 D.公元1600年 2.商朝的()发达 A.手工业 B.商业 C.农业 D.青铜铸造业 3.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且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们称之为()A.楔形文字 B.甲骨文C.拉丁文D.象形文字 4.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 A.司母戊大方鼎 B.四羊方尊 C.鱼面网纹盆 D.狮身人面像 5.下列关于甲骨文的叙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B.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C.记录和反映了夏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 D.甲骨文上的文字属于象形文字 6.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定都() A.镐京 B.洛阳 C.咸阳 D.长安 7.周朝在政治上实行()。 A.井田制 B.均田制 C.租庸调制 D.宗法制 8.周朝通过()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 A.分封 B.宗法 C.礼乐 D.均田 9.西周后期,政局混乱,西周灭亡的时间是() A.公元前771年 B.公元771年 C.公元1600年 D.公元前1600年 【板书设计】 【家庭作业】:作业本 【教学反思】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一模试卷(及答案)(1)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一模 试卷(及答案)(1) 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指 A.强化了周王朝的统治B.促进了土地国有化 C.引发了改革变法的时代浪潮D.使奴隶主贵族势力增强 2.春秋战国时期,造就出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文化巨匠。以下对诸子百家思想表述正确的是() A.韩非子主张“法治",强调“法与时移”B.孔子主张“仁政”,认为“苛政猛于虎”C.墨子主张“无为”,反对统治者侵扰百姓 D.老子主张“兼爱”,提倡视人如己,互助友爱 3.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以棋比喻历史上的“楚汉之争”。这场战争发生在 ( ) A.商纣和周武王间B.夏桀和商汤间C.秦二世和陈胜间D.项羽和刘邦间4.当你遇到某同学说谎、不诚实的时候,你可以用下列哪个故事来帮助他() A.退避三舍B.纸上谈兵 C.卧薪尝胆D.朝秦暮楚 5.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这种制度叫 A.郡县制B.禅让制C.分封制D.世袭制 6.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我国古代人民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是在()。 A.夏朝B.商周时期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 7.“齐国君王齐桓公,任用丞相叫管仲,‘尊王攘夷’为口号,第一霸主逞威风”。该歌谣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A.春秋 B.战国 C.西周 D.商朝 8.春秋时代,社会风雷激荡,烽烟四起,战火连天。下列说法不符合这一时期的是A.开始出现铁农具和牛耕 B.周天子地位不如强大的诸侯 C.强大的诸侯竞相争当霸主 D.诸侯国的数量越来越多 9.阅读报纸是我们了解国内外大事的渠道之一,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与以下报纸的得名相关的古代制度是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5—11课)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 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我国的夏、商、西周主要制度、兴衰过程。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7课时 [课型]新授课、活动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的夏、商、西周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第五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知识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度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推翻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 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夏、商、西周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思路] 课前导学

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模拟试题含答案

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模拟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公元前340年,生活在咸阳郊外的年轻富商李有为,想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途径是 ①奋发读书,考取功名②弃商务农,努力耕织 ③上战场杀敌立军功④利用经商获利,大量购置田产 A.①②B.②③C.②③④D.③④ 2.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以棋比喻历史上的“楚汉之争”。这场战争发生在 ( ) A.商纣和周武王间B.夏桀和商汤间C.秦二世和陈胜间D.项羽和刘邦间3.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这种制度叫 A.郡县制B.禅让制C.分封制D.世袭制 4.春秋五霸中最先称霸的是() A.宋襄公B.秦穆公C.晋文公D.齐桓公 5.郭沫若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是因为春秋战国出现 A.竞相改革的局面B.诸侯争霸局面 C.百家争鸣的局面D.商业繁荣局面 6.“齐国君王齐桓公,任用丞相叫管仲,‘尊王攘夷’为口号,第一霸主逞威风”。该歌谣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A.春秋 B.战国 C.西周 D.商朝 7.在分封制的作用下,新封的诸侯带领人们迁徙到未开垦的地区,这使得人口由文明中心地区扩展到各地,使蛮荒地区得到开发。材料反映了分封制 A.提供官职,笼络人心 B.分割土地,提高产量 C.传播文化,扩大领土 D.产生贵族,形成等级 8.孙中山答日本人:“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孙中山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孟子主张() A.人性本善 B.民贵君轻 C.舍生取义 D.得道者多助 9.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示意图,图示中“大变革”处的内容应是()

1.2《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习题

第2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转型的历史大变革时期,推动变革的根本动力是() A.生产的发展 B.争霸的需要 C.分封制衰落 D.人民的愿望 2.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开始用于农业生产是在() A.商朝 B.春秋 C.战国 D.秦朝 3.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开始于() A.战国时期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4.一个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古代文人尊为“克己复礼,万世师表”的是()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墨子 5.庄子代表的学派是()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6.有这样一个人,他出生于春秋时期的鲁国,学说比较保守,主张“仁爱”,他的思想被西汉以后的封建统治者利用。这个人物是() A.老子B.孟子C.墨子D.孔子 7.孔子家的马棚失火了,孔子闻讯赶回家。他首先关心的是仆人有没有烧伤,而不是询问马的损失情况。这一事例体现的思想与现代社会提倡的观念相吻合的是:() A.依法治国 B.以人为本 C.竞争创新 D.效益原则 8.世界上最早的兵书是() A.《孙膑兵法》B.《孙子兵法》C.《春秋》D.《尚书》 9.战国时,提出“兼爱”.“非攻”的思想家是() A.孟子 B.孔子 C.庄子 D.墨子 10.最早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道德标准的思想家是孟子() A.孟子 B.孔子 C.庄子 D.墨子 11.代表韩非子提出“法治”,主张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用严酷的刑罚镇压人们的反抗,以维护国家统治的是()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二.问答题

1.简要分析齐桓公为什么能够称霸?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ACCBC 6-11 DBBDAD 二.问答题 1.①齐国盛产食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②管仲改革。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成强大的常备军。③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发展齐国势力。 ④多次召集诸侯会盟,攻灭一些小国。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测试卷(含答案)

部编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测试卷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 1.《史记·商君列传》载:“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共)三十县。”材料反映了当时() A.实行分封制 B.建立县制 C.推行郡县制 D.确立行省制 2.春秋时期的大舞台上,征战杀伐此起彼伏,争当霸主各不相让,下列三位诸侯王成为霸主的先后顺序是( ) A.晋文公楚庄王齐桓公 B.楚庄王齐桓公晋文公 C.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D.晋文公齐桓公楚庄王 3.“明君兴国,昏君误国。”下列有关夏、商、周君王的叙述对应正确的是( ) A.周文王—涿鹿之战,灭商建周 B.商纣—任用贤臣,建立商朝 C.周幽王—专断横行,国人暴动 D.夏桀—荒淫无度,暴政亡夏 4.美国西点军校把中国一部古代兵书作为他们的教材,进行学习,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兵书,它是() A.《道德法》 B.《论语》 C.《孙子兵法》 D.《孙膑兵法》 5.夏启登上王位的方式是() A.通过“禅让制”登上王位 B.自己建立了夏朝 C.凭借家庭特殊地位继承父位 D.牧野之战取胜,推翻上一个朝代

6.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职位也不再世袭。这表明什么制度逐步瓦解()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奴隶制 D.分封制 7.战国七雄中位于最南面的是( ) A.齐国 B.楚国 C.秦国 D.燕国 8.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于()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 D.汉朝 9.曾是春秋五霸的哪一个国家不存在了? 它被哪三个国家代替() A.齐赵魏韩 B.楚赵秦魏 C.晋赵魏韩 D.晋秦赵魏 10.孔子的言论被弟子整理在中() A.《春秋》 B.《论语》 C.《诗经》 D.《尚书》 11.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它的建立标志着() A.国家机构的建立 B.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C.我国奴隶社会的结束 D.统治范围的扩大 12.下列思想家属于同一时期的一组是( ) A.老子和孔子 B.孔子和孟子 C.老子和墨子 D.韩非和孙武 13.我国古代青铜铸造业高度发展,工艺精湛,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_____朝的_______。 A.夏四羊方尊 B.商司母戊鼎 C.西周司母戊鼎 D.商大盂鼎 14.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下令“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材料中没有涉及商鞅变法措施的是( ) A.建立县制 B.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C.奖励耕战 D.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15.王宁同学正在写一篇有关西周时期的小论文,其中在文章中会出现的内容是() ①分封制②宗法制③禅让制④世袭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早期国家与社会

早期国家与社会 一、课程标准 列举表明文字出现,阶级、等级和国家形成的实例,知道它们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甲骨文、夏的建立) 概述我国先秦时期的大致年代和区域,知道对早期中华文明的形成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事件和文化成就。(夏商两朝的年代、西周的分封制和礼乐制度) 二、教学分析 1、课程分析 本课勾勒了夏商周三代的概况。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时期。灿烂的青铜文化、甲骨文以及西周时期完善的分封制和礼乐制度,是中华早期文明的典型代表。 2、教学设计思路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大量的影像、动画、图片等信息,不断地为学生创设一种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的有意注意。讨论题的设计,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探究。在讨论中,既可以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又可以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夏商周三代的代表性文明成就,理解他们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分组展示,引导学生了解三代的文明。合作学习,分析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知道夏商周三代的代表性文明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体会他们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和深远影响。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三代代表性成就 教学难点:分析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设计 (一)、材料分析,导入新课 出示《三字经》中关于夏商周的内容,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三字经的解读,引导学生对于三代历史的了解 (二)、自主探究,完成表格 夏、商、周三代历史的基本状况 朝代建立时间开国君主亡国君主文化成就在中华早期文明 史上的地位 夏朝 商朝 西周

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早期国家与社会》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利用年代尺,识记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时段;结合图文,初步认识丰富多彩的中华早期文明成果,知道青铜文化、甲骨文以及西周时期完善的分封制和礼乐制度,是中华早期文明的典型代表。 2.过程与方法:阅读图文,结合史料,分析早期国家形成的表现,认识夏商周三代的代表性文明成就,通过史料分析、古今对比理解西周分封制和礼乐制度及其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理解西周分封制和礼乐制度及其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懂得论从史出的方法,培养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从多角度感知早期国家的初创,熟悉祖国的历史和边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概况,认识夏商周三代的代表性文明成就。 2.难点:理解西周分封制和礼乐制度及其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 三、教学策略 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和讨论。2.采用读图分析、绘制年代尺的方法,准确清晰地知道和描述夏商周三代的概况。 3.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好《三字经》。 4.学生准备:预习课本,准备好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图册。 四、教学过程

五、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1)本课以《三字经》作为主线,贯穿整堂课的始末,引导学生读经知史,通过“走进夏朝”“走进商朝”“走进西周”三个环节,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学习知识、学会方法,并通过课堂小结再次明确主题。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现论丛史出,史地结合的教学理念。 (2)本节课十分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材料的能力,同时还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概括能力,长此以往学生的综合素质势必会得以提升。 (3)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如《三字经》、图册等),对教材进行有效补充,拓宽学生视野,理清思路,方便理解。 2.不足之处 由于学生历史知识的匮乏,本课时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注重教师的主导,学生质疑发挥不多,同时礼乐制度对当今社会仍有深远影响,在本课时中涉及不多,削弱了其作用。

201x年中考历史复习 第一讲 史前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练习

七年级部分中国古代史 第一讲史前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命题点1远古居民与原始农耕文化 1.(xx·东营)与“距今约七十万年到二十万年”“使用天然火”“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相关的远古人类是(B)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2.(xx·怀化)过上农耕生活的原始居民已经会建造房屋。如图所示,居住在该样式房屋中的原始居民是(D)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3.(xx·无锡)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有关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拍摄要求的外景地是(C)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命题点2分封制 4.(xx·连云港)为巩固“普天之下”的王土,西周统治者实行(C)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5.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周代的诸侯,有王室的家属、商之子孙,和现有各部落国家的首长。他们按国之大小,理论上以五等面积,封为五级。这些诸侯各按所封地距国王都城的距离而有不同 的功能和义务。”材料不能 ..说明(C) A.周朝实行分封制

B.分封对象包括亲属、殷商遗民等 C.分封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D.诸侯拥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 命题点3商鞅变法 6.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说:“秦国新法十年,秦民大悦……秦成为第一大强国。”推行“秦国新法”的代表人物是(B) A.管仲 B.商鞅 C.秦始皇 D.北魏孝文帝 7.(xx·泰州)近代学者梁启超在《中国六大政治家》中,将商鞅列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触动旧贵族利益的是(B) A.推行县制 B.奖励军功 C.奖励生产 D.承认土地私有 8.据《史记》记载:“商鞅治秦,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商鞅此举(B) A.促进军事力量的强大 B.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 C.保护了世袭贵族的利益 D.加大了地方长官的权力 9.“商鞅的特殊爵赏制度使得对外战争成了他们唯一的出路。以最强悍、最有纪律的民族,用全力向外发展,秦人遂无敌于天下。”这段材料主要解释了(C) A.商鞅变法的原因 B.商鞅变法的目的 C.商鞅变法的作用 D.商鞅变法的经过 10.“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材料反映了北京人 (B) ①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②会种植庄稼 ③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④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A.①③④ B.①③ C.①②④ D.②④ 11.(xx·沈阳)“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在该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遗存。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稻类文化遗址。上述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