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

精选阅读(1):

认识你自我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在哲学观点上自成一体,作为一个旷世的思想家、哲学家,苏格拉底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一道,为古希腊礼貌标出了他人难以企及的思想高度。

苏格拉底通常并不是以一个青年导师的身份出现的。他在和别人谈话时,并不是刻意地想要教导别人,而是采取启发式的教育方式。他认为自我的工作是帮忙别人产生正确的思想,而不是传授给他们什么。

一群年轻人到处寻找愉悦,但是却到处碰壁。反而遇到了许多忧愁、烦恼和痛苦。他们向老师苏格拉底寻觅关于愉悦的答案。

老师,您是希腊最聪明的人,请您告诉咱们,愉悦到底在哪里?

我并不是最聪明的人,正因我不是智者,我只是一个哲学家。如果说我聪明的话,那就是我明白自我是一个无知的人。正因我只知道一件事:我一无所知。工会名字

苏格拉底对这些年轻人说,你们先把关于愉悦的问题放一放,先帮我造1条船吧。

于是这些年轻人把寻找愉悦的事情先放在一边,和苏格拉底一齐造起独木舟来了。他们同心协力锯倒了一棵大树,把树剖析成两半,挖空了树心,很快就造成了1条独木舟。

独木舟下水了,大家把苏格拉底请到船上,一齐荡起双桨,一边齐声唱歌。苏格拉底问:孩子们,你们此刻觉得愉悦吗?

学生们齐声回答:咱们此刻觉得愉悦极了!

苏格拉底说:愉悦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目标发奋工作时,就突然地到来了。

我除了知道我的无知这个事实外,一无所知。

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我

认识你自我本是希腊德尔斐神庙门楣上的铭言,苏格拉底将其作为自我哲学原则的宣言,具有深刻的背景和重要的好处。事实上,几千年前古希腊奥林匹斯山上的德尔斐神殿里有一块石碑,上方写着认识你自我。

苏格拉底认为,自然哲学家们在哲学对象、目标、途径、方法等问题上的看法都是错误的,他们不去关心自身而去关心自然,而且在对宇宙万物本原的探讨上以感官物为依据,以自然物作原因,因此自以为是,众说纷纭,让人无所适从。事实上,自然万物真正的主宰和原因并不是物质性的本原,而是它的内在目的,亦即善。由于认识自然的本性为咱们的潜质所不及,因此哲学的真正对象不是自然而是人自我,即认识人自身中的善。他认为好或者善是存在于事物之中的一种神力,这是万物所追求的目的。在自然界个性是有机界中存在的和谐、均衡、完美等等自然现象,都是由于事物追求好的或善的目的而构成的。

有一天,苏格拉底为了教育一位狂妄自负的青年尤苏戴莫斯,和他进行了一次机智的谈话。当知道尤苏戴莫斯雄心勃勃,想将来竞选城邦的领袖时,苏格拉底就对他说:一个期望当领袖的人务必有治国齐家的本领,但是,一个非正义的人能掌握这种才能吗?

当然不能。一个非正义的人甚至连做一个良好的公民都不够格。尤苏戴莫斯坚定地回答。

那么,你知道什么叫正义的行为,什么叫非正义的行为吗?苏格拉底继续问并拿出羊皮纸,把正义和非正义分开写在羊皮纸的两边,要尤苏戴莫斯一一列举。

于是,尤苏戴莫斯把虚伪、欺骗、奴役、偷窃、抢劫都放在非正义的一边。对此,苏格拉底运用相反的具体事例,把这些看起来是非正义的行为一一予以推倒。

他问道:作战时,潜入敌方军营,偷窃其作战图是非正义行为吗?为防绝望中的兄弟姐妹自杀,把他藏在枕头底下的刀偷走,难道不就应吗?生病时儿子不肯吃药,父亲就骗他,把药当饭给他吃,使儿子很快恢复了健康,这种欺骗行为又就应放在哪一边呢?

这一连串的问题,使尤苏戴莫斯如堕五里雾中。

苏格拉底在破除了对方的成见后,就正面进行诱导,并使尤苏戴莫斯理解了自我的观点。之后他就指出什么样的知识对人来说最为重要的,这就是认识你自我。

德性即知识

苏格拉底认为,认识自我就是认识心灵的内在原则,亦即认识德性。那里的德性原指事物的特性、品格、特长、功能,具体到人就是人的本性。善是自然万物的内在原因和目的,具体到人身上,就是德性。

苏格拉底认为,人并不是生来就贴合人的本性,只有在理性指导下才能认识自我的德性,也就是说,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一个人只有真正认识了他自我,才能实现自我的本性,完成自我的使命,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而且,苏格拉底进一步指出,趋善避恶是人的本性,没有人志愿追求恶或他认为恶的东西,是行善还是作恶,关键取决于他的知识,因而每个人在他有知识的事情上是善的,在他无知识的事情上则是恶的。

因此,苏格拉底倡导知德合一的学说,他认为正确的行为来自正确的思想,美德基于知识,源于知识,没有知识便不能为善,也不会有真正的愉悦。他认为,从怀疑自我的知识开始的自我认识是认识美德的来源。他常常爱说的一句话是:我除了知道我的无知这个事实外,一无所知。

助产术教学法

为了有效地传授知识,以到达道德教育的目的,苏格拉底提出了他著名的教学法,也就是人们通称的助产术。所谓助产术,是指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透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方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我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

因此,苏格拉底以高贵、健壮的助产婆芬尼兰托的儿子自豪,宣称他也习于施行同种技术。不一样的是,他所实施的对象是男生而不是女生,是灵魂而不是肉体。他认为,自

我这种艺术最伟大的地方在于它能够以各种方式考察年轻人的心灵所产生的是幻想错觉还是真知灼见。

助产术也被他称为辩证法。苏格拉底在施行助产术时所采用的方式是问答法,即透过发问与回答的形式,运用比喻、启发等手段,使对方对所讨论问题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普遍,一步步逐渐深入,最后得出正确认识,生下自我孕育的真理胎儿。这种方法,一般被归纳为四个环节:反讽、归纳、诱导和定义。因此,苏格拉底把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这种方法作为一种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有助于激发和推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用心性和主动性。

为追求绝对的确定性的知识,苏格拉底把他的助产术运用于不一样对象,讨论了各种问题。这种方法直接为柏拉图所继承和发展,不仅仅对哲学也对之后西方整个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产生了重要影响;黑格尔更是将这种对话内在化于精神之中,将其发展为详尽完善的辩证法体系。苏格拉底的哲学,虽往往被称为实践哲学,但是,那种实践并不是现实的生产实践,而是抽象的道德实践。确切地说,他的哲学是非实践的唯心论了。因此,苏格拉底哲学特征,在于它是脱离了自然科学研究基础的道德哲学,在于它是对索非斯特施行哲学攻击的宗教拥护者。

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

苏格拉底习惯到热闹的雅典市场上去发表演说,以及和人辩论问题。

一天,苏格拉底像往常一样,很早就来到市场上。他一把拉住一个过路人说道:向您请教一个问题。人人都说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道德究竟是什么呢?

那人回答说:忠诚老实,不欺骗别人。

苏格拉底装作不懂的样貌之后问:但为什么和敌人作战时,我军将领却千方百计地去欺骗敌人呢?

欺骗敌人是贴合道德的,但欺骗自我人就不道德了。

苏格拉底立即反驳道:当我军被敌军包围时,为了鼓舞士气,将领就欺骗士兵说:‘士兵们,咱们的援军已经到了,向前冲啊!大家奋力突围出去。’结果突围果然成功了,但是大家根本就没有看到什么援兵。如果按您刚才所说的那样,这种欺骗就应也是

不道德的吗?

那人说:那是战争中出于无奈才这样做的,日常生活中这样做就是不道德的。

苏格拉底又问:假如您的儿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药,你欺骗他说:‘赶快吃吧,这不是药,而是一种很好吃的东西,吃了它以后你就能像鸟一样自由飞翔。’这也是不道德吗?

那人只好承认:这种欺骗也是贴合道德的。

苏格拉底之后又问: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能够说是道德的。那就是说,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究竟用什么来说明它呢?还是请您告诉我吧!

那人想了想,说: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才能做到道德。

苏格拉底生前死后都有一大批崇拜者,柏拉图和色诺芬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生命没留下任何著作,咱们只能透过他学生的叙述了解他(他的弟子色诺芬著有《苏格拉底言行回忆录》)。但是他对西方哲学的影响却是巨大的。他的门徒在他死后构成了不一样的学派,除了著名的柏拉图外,还有三个比较有名的小苏格拉底学派由欧几里得创立的以诡辩著称的麦加拉学派、由阿里斯提波在非洲创立的以愉悦主义著称的昔勒尼派和由安提西尼创立的以禁欲主义著称的犬儒学派。

名人轶事

苏格拉底的妻子是个心胸狭窄、冥顽不化,钟爱唠叨不休,动辄破口大骂的女生,而且常使堂堂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困窘不堪。一次,别人问苏格拉底您当初为什么要选取这样一位妻子?时,他回答说:擅长马术的人总要挑烈马骑,骑惯了烈马,驾驭其他的马就不在话下了。我如果能忍受得了这样女生的话,恐怕天下就再也没有难于相处的人了。

据说苏格拉底就是为了在他妻子烦死人的唠叨申诉声中净化自我的精神才与她结婚的。有一次,苏格拉底正在和学生们探讨问题,互相争论的时候,他的妻子气冲冲地跑进来,把苏格拉底大骂了一顿之后,又出外提来一桶水,猛地泼到苏格拉底身上。在场的学生们都以为苏格拉底会怒斥妻子一顿,哪知苏格拉底摸了摸浑身湿透的衣服,风趣地说:我知道,打雷以后,必定会下大雨的。

在西方,苏格拉底的妻子是悍妇、坏老婆的代名词。

精选阅读(2):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我!!

苏格拉底:告诉我,欧绪德谟!你是否去过特尔斐的神谕宣示所?

欧绪德谟:是的,没错,苏格拉底!我去过两次,每当我要做出一个重大决定的时候,我都要寻求最好的推荐。

苏格拉底:你是否注意到了它的入口处刻着的一段铭文?那里是你进入神庙的必经之路

欧绪德谟:哪一段,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就是认识你自我(gnothi seauton)。

欧绪德谟:哦,是的!但我想我没有过多地注意它。他们总是催着我进进出出,我根本没有机会停下来思考它。

苏格拉底:但之后有没有想过呢,欧绪德谟?当你将要做出一个重大决定的时候,你是否认为它是值得思考的呢?

欧绪德谟:没有,我从来没有,苏格拉底!当我离开那里的时候,我已经得到了神谕的推荐,而且我认为没有必要再去思考它。但我猜想我认识我自我,我的意思是说,我怎样会不认识呢?我真的没有那么复杂,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好的,只有你敢于承认这一点,欧绪德谟!但让咱们换个角度思考一下,昨日我看见你在阿里司泰得挑选马匹。你是不是想买一匹马?

欧绪德谟:是的,苏格拉底,我正要去那里做成这笔交易。

苏格拉底:那么你必须花了不少时刻去观察那匹马,以便确认它是否强壮、健康和驯服?

欧绪德谟:那自然,苏格拉底!我一连几天都要花几个小时在牧场和马厩边转悠。

苏格拉底:那么你是否已经想好,要如何使用那匹马以及它能够为你做些什么?

欧绪德谟:那正是我最关心的,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那么你在观察那匹马的时候,有没有根据自我的需要来权衡它?

欧绪德谟:的确如此,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然而,欧绪德谟,你没有向一位预言家或者一位祭司寻求推荐,不是吗?

欧绪德谟:当然,苏格拉底,我为什么要那么做?我能够自我鉴别那匹马,而且它适合做什么已经很清楚了。

苏格拉底:然而当你准备做出一个足以影响到你的生命的重大决定时,你却理解了神谕的推荐而不愿意听从认识你自我的忠告

欧绪德谟:我明白你的意思,苏格拉底!我至少就应像审视我的马一样审视我自我。

苏格拉底:没错,欧绪德谟!而且你是否认为人们在了解了他们自我的长处和短处的时候,能够做出更加明智的抉择呢?

欧绪德谟:的确,苏格拉底!咱们的兄弟姐妹波多克勒斯昨日不是还在抱怨他此刻干的陶匠活,并且期望找到一个更能发挥他的才能的工作吗?

苏格拉底:是啊,我记得那次对话!这正是我要和你交谈的原因。我想你可能会认为那些有自知之明的人知道什么东西适合他们,而且知道他们能够做什么和不能够做什么。透过做他们擅长的事情,他们既到达了目的又取得了成功;透过不做他们不擅长的事情,他们避免了错误并且逃脱了不幸。

欧绪德谟:我的确多次看到过那段铭文,苏格拉底,但是我从未意识到它对我有什么用处。我猜想他们之因此要把认识你自我铭刻在特尔斐神庙的大门之上,是正因假如你做不到这一点,那么无论你从女祭司那里得到了什么推荐,你都不能正确地明白它或适当地使用它。

本文节选自《苏格拉底回忆录》,[古希腊]色诺芬(著),吴永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9月第一版。

精选阅读(3):

浅谈从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我到尼采的成为你自我

一、苏格拉底和认识你自我

据说,德尔菲神庙的墙上,有一些铭文,其中有两条最为有名的格言,其一便是:认识你自我。[1]苏格拉底说:我往下看,发现这位哲学家(阿那克萨戈拉)完全不用心灵,也不把它当成安排事物的原则,而是求助于气、以太、水和其他稀奇古怪的东西。[2]对阿那克萨戈拉的失望或许就是苏格拉底的自我哲学产生的原因。由此苏格拉底也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了人间。他认为:人的心灵内部已经包含着一些与世界本原相贴合的原则。

因此,苏格拉底提出人就应要认识你自我。他主张首先在心灵中寻找这些内在原则,然后再依照这些原则规定外部世界。[3]人只有认识了自我才不会盲目,才可能求助于灵魂内的原则去发现事物的真理,就像透过水面去看太阳就不会坏眼睛一样。当然,苏格拉底还认为德性就是知识与认识你自我是两条相互呼应的原则。[4]确实,一个人对自身的认识也就是他关于德性的认识,一个人如果对德性有了认识,有了这方面的知识,那么对自身的认识便会更进一步,就知道自我是谁,该干什么。这就是他提出该观点的主要目的,强调知行合一、真善一体的道理。进而启发人们去发奋地认识自我,去追求真理、正义、明智、勇敢等德性,完善自我的德性,然后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苏格拉底同时也在自然哲学内部挖掘出摆脱自然哲学困境的原则,其深度为智者思想所不能及。但是咱们更就应去深入了解的是他的认识你自我即自知。这是苏格拉底哲学的

立足点。也使得在他的哲学中,知识成为了一个核心问题。然而,苏格拉底放下对自然奥秘的思辨使他的思想始终局限在道德实践领域,让他习惯于社会交往的实际行动,没有提出世界观和伦理学的完整理论。因此咱们看到,苏格拉底的自我既有理性,也有伦理的、实践性的。

对哲学的发展起了用心的作用。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带给了一种方式。

二、尼采和成为你自我

你的良知在说什么?你要成为你自我。这是尼采在《知识二七o节》中说的。尼采认为,如果所谓的认识自我即理性是咱们走向毁灭的原因,那么自弃、误解、蔑视、心胸狭隘、庸俗,往往就是理性的本身。[5]正因认识自我的本能太快,往往会让自我陷于极端的危险当中,但其中的意志会产生支配作用,慢慢将你从偏失的轨道中引入正途,培养出一切有用的潜质。尼采在《瞧这个人;聪明九节》中说:我一点也不期望自我有所改变。总而言之,尼采期望成为一个自我肯定的人,成为自我。成为那个最原始的拥有性命本能的人。

在尼采看来,西方的唯物主义传统使人们日益丧失自我原始的性命力;而基督教传统则使人失去了自我的自我。[6]尼采还发现,道德能约束和制服人的激情。而人就应克服这样的道德。克服自我,成为超人,重估一切价值,对西方文化的基础进行彻底的反思。尼采认为,自我是独立的。当不存上帝时,一切都取决于自我,我务必证明我的独立性。[7]我要有我的个性,成为我自我是一种务必。

尼采的成为你自我是一种对自我的肯定,毋庸置疑,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许多处于困境中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盏耀眼的明灯,指引着他们前进的方向。激励着他们发奋进取、奋发图强,为自我立法,实现自我的价值。

但是,着其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尼采对传统道德的否定势必会对社会的秩序产生冲击,同时,固有的价值观念根深蒂固,难以改变,也会使人们产生迷茫。

三、从认识到成为

随着时刻的推移,哲学也在不停地发展,从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我一路来到了尼采的成为你自我。毋宁说,就应是一种进步。

苏格拉底是世界历史的转折点[8]。就是说从苏格拉底开始,概念、决定、推理的逻

辑程序就被尊崇为在其他一切潜质之上的最高级的活动和最堪赞叹的天赋。其特点便是知识高于一切,包括性命。于是,唯理智主义支配了此后的西方文化。[9]

无论如何,这一切都导致了哲学史上最基本的派别对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的最终构成。[10]虽然这两种对立的倾向是哲学俱生的,但苏格拉底纯粹实践理性的自我的建立,宣告了古代唯心主义派别以成熟的形态正式脱离朴素唯物主义哲学阵营而与之尖锐地对立。

到了尼采生活的近代,对科学的崇拜进一步加强了唯理智主义。而尼采认为对此的过分推崇,使科学的界限就不是那么地正确,有所僭越。这也使得人被束缚,丧失了原有的性命力。因此,人就无法克服自身,成为一个超人的人。他需要人自我去铸造新的价值,但咱们又不得不重估一切价值,正因现状很大程度上与现存的价值有关。[11]他对他所定义的真正的人,或可能的人充满了渴求与期望。在尼采的思想中,人就是要成为自我。

因此咱们说,从认识到成为是一种进步。认识是对自我内在的灵魂的一种拷问与熟知,是为了能更好地发现存在的真理,完善自身的德性。然而成为你自我能够使一个人的气质发生转变,也能够激励人们发奋图强。如果一个民族能够奋发向上,那它能够造就很多的伟人与强者。他们会提升自我的美德,去满足自我的欲望,在同时也改造着整个世界。

尼采的成为你自我是一种态度,一种价值取向。很难说它之中有什么用心或消极的因素,但是却能够去激励咱们为了自我的价值而奋斗,从这一点来说,尼采是值得咱们去了解和尊重的。

纵观苏格拉底和尼采,我不认为必须要给他们比个高下出来,咱们就应去辨证地认识这两个人,正如我上方所说的,他们的思想产生在不一样的背景下,而且有必须的继承,但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咱们所能做的,就是去发奋地明白其中精华,让自我进一步完善,向着更好的自我发奋进发。

苏格拉底产婆术

苏格拉底产婆术步骤: 一是讥讽,即通过不断提问,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之中,承认对这个问题一无所知。 二是助产,就是帮助对方抛弃谬见,使他们找出正确、普遍的东西。换句话说,就是帮助真理产生。苏格拉底曾经对朋友说;我母亲是产婆,我向她学到了接生术。所不同的是,她是肉体的接生者,我是智慧的接生者。 三是归纳,即从个别事物中找出共性,通过对个别善行的分析比较来寻找一般美德。 四是定义,就是把单一的概念归纳到一般的东西中去。有一个故事,生动地反映了这种方法的应用过程。 一天,苏格拉底和一个非常自负的、名叫尤苏戴莫斯的青年讨论人需要不需要学习,学习时需要不需要请教师的问题。其中有一段涉及到正义与非正义,苏格拉底写下δ和α(分别是希腊文正义与非正义的第一个字母),然后问道:虚伪应放在那一边? 尤:显然应放在非正义一边。 苏:那么欺骗呢? 尤:当然是非正义一边。 苏:偷盗呢? 尤:同上面一样。 苏:奴役人呢? 尤;也是如此。 苏:看来这些都不能放在正义一边了。 尤:如果把它们放在正义一边,简直是怪事了。 苏;那么,如果一个被推选为将领的人,率领部队去奴役一个非正义的敌国,能不能说他是非正义的呢? 尤:当然不能。 苏:那么他的行为是正义的了?

尤:是的。 苏:倘若他为了作战而欺骗敌人呢? 尤:也是正义的。 苏:如果他偷窃、抢劫敌人的财物,他的所作所为不也是正义的吗? 尤:不错。不过开始我以为所问的都是关于我们的朋友呢。 苏:那么,前面我们放在非正义方面的事,也都可以列入正义一边了? 尤:好象是这样。 苏:那么,我们是不是重新给它划个界线;这一类事用在敌人身上是正义的,用在朋友身上就是非正义的了。你同意吗? 尤:完全同意。 苏,那么当战争处于失利而又无援的时候,将领发觉士气消沉,就欺骗他们说援军就要来了,从而鼓舞了士气。这种欺骗行为应当放在那一边呢? 尤:我看应敢在正义一边。 苏:小孩子生病不肯吃药,父亲哄骗他,把药当饭给他吃,孩子因此恢复了健康。这种欺骗行为又该放在那一边呢? 尤:我想这也是正义行为。 苏:又如,一个人想自杀,朋友们为了保护他而偷走了他的剑,这种行为该放在那一边呢? 尤:同上面一样。 苏:可你不是说对朋友任何时候都要坦率无欺吗? 尤:看来是我错了。如果您准许的话,我愿意把说过的话收回。(色诺芬《回忆录》第4卷第2章) “产婆术”这种方法,实质在于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从而自觉地获得知识,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概括能力是、有一定作用的。但也有很大的局限,因为它只适于人们已知的东西,而不适于未知的东西。

苏格拉底的故事

One day, Plato asked Socrates What love is. Socrates said: I ask you to go across this rice field, pick up and bring back the biggest and best ear of wheat, but remember one thing, you cannot go back, and you just have one chance. Then Plato did so, but he came back with nothing after a long time. Socrates asked him why? Plato answered: I once saw some very big and good wheat when i walked through the field, but i was always thinking that maybe there would some bigger and better ones, so i just passed by; but what i saw later is not better than before, so i had nothing at last. Socrates said this is love. Another day, Plato asked Socrates What marriage is. Socrates said: I ask you to go across this forest, cut down and bring back the thickest and solidest tree as the Christmas tree, but remember one thing, you cannot go back and you just have one chance. Then Plato did so, but he just brought back a not tall and solid but just good one. Socrates asked him why?

比较“人是万物的尺度”和“认识你自己”—小定稿

比较“人是万物的尺度”和“认识你自己” “人是万物的尺度”和“认识你自己”分别是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和苏格拉底提出的观点。而对于普罗泰戈拉这位哲学前辈的观点,后生苏格拉底持反对态度,并加以猛烈的批判。“人是万物的尺度”选自《论真理》中“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当年智者的这一句话致使苏格拉底用一生去辩驳。苏格拉底总是自称一无所知,而“认识你自己”这句被刻在特尔斐神庙大门石柱上的铭文成为苏格拉底的名言。 《柏拉图——普罗泰戈拉篇》中记录了这两位古希腊著名演说家的一次深刻热烈的对话,普罗泰戈拉是第一个自称“智者”的人,他以“有智慧的人”标榜自己。然而苏格拉底则自称为“爱智慧的人”。他把智者斥为“批发货零售精神粮食的商人”。由此可见,“人是万物的尺度”和“认识你自己”的比较,是智者和哲学家的一场辩论。 普罗泰戈拉处在希腊城邦繁荣时期,伯力克里时代的民主制度下的竞争主要通过辩论和演讲进行。具有高超的辩论和演说能力是在民主政治的竞争中成功的先决条件。智者学派适应民主政治和社会时尚,应运而生。而生于中等阶级家庭的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的人。当他正当年轻气盛之时,普罗泰戈拉已经是胡子一把的老者。不同的是,苏格拉底处在雅典民主制面临危机的时代,公民各行其是,政客乘机摇唇鼓舌,结党营私,煽动民族,造成审判的不公平,削弱了国力。雅典民主制的弱点充分暴露。类似于中国的孔丘身处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代,却不断宣扬自己的“仁爱”思想,“西方孔丘”——苏格拉底也通过招募学生讲学,张扬自己的政治思想,致力于社会正义和国家强盛。 “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的提出也反映是当时城邦公民思想的开化,自主,具有人类中心主义和唯我主义的倾向,他们以自己为中心,用自己的辩论和言辞去说服他人支持自己,将自己的感觉认为是物质世界发展的规律和真理。所以,才会有《论真理》中“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如何存在的尺度,也是非存在者如何不存在的尺度”这样的命题的提出。普罗泰戈拉解释这个命题时说:“事物对于你就是它向你显现的哪样,对于我就是它向我显现的那样”。他认为自己是存在者的判断者,也是非存在者的不存在的判断者。在这个命题中,人作为万物的尺度是以个人的主观感觉作为衡量事物存在状态的准则,把个人的感觉看作是事物的真相,把知识归结为因人而异的感觉,这是一种感觉主义的真理观。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尺度和标准,没有一个共同的标准衡量这些不同认识的优劣是非,显现出智者学派相对主义的观点。 苏格拉底一生没有留下什么著作,他的哲学思想是通过他的学生整理留下来的。其中,色诺芬的《回忆录》中记载着苏格拉底和欧绪德谟的对话,欧绪德谟刚刚开始并没有认识到“认识你自己”这句话的意义和重要性。这句写在特尔斐神庙大门上的铭文意在告诉前来祷告的人们:“假如你无法做到认识你自己,那么无论你从女祭司那里得到了什么建议,都不能正确地理解或适当的使用。”所以,人最重要的是认识你自己,是凭借自己的智慧,而不是凭借祭祀和神谕来去完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苏格拉底并没有完全摆脱智者思潮的影响,但是他在自然哲学内部挖掘出摆脱自然哲学困境的原则,以心灵为本源的原则等领域,达到了普罗泰戈拉所不能及的深度。苏格拉底要求首先研究人自身,通过审视人自身的心灵的途径研究自然。认为人的心灵内部已经包含着一些与世界本源相符合的原则,主张首先在心灵中寻找这些内在原则,然后再依照这些原则规定外部世界。他打比方说,那些直视太阳的人会弄坏眼睛,不如通过太阳映在水面的影子去看太阳。同样,灵魂是人认识外部事物的中介。苏格拉底说,为使灵魂不致盲目,必须求助于灵魂内的原则去发现是事物的真理,在认识你

苏格拉底式的问答法

苏格拉底问答术 一条商船刚出海不久,突然收到台风可能来临的警报。于是,一场争执开始了。有人主张立刻回港避风,有人却认为问题不至于那么严重,应该继续航行。怎么办?倘若正确意见一方不能说服另一方,那么,要么全船的生命会遭到灭顶之灾;要么因返航错过一次贸易时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碰到相似的情况:正确的主张必须说服错误的主张。母亲病了,不肯去医院就医,要靠说服;女儿正陷入一个危险的情网中—热恋中的对象是一个道德败坏的人,要她摆脱情网,也要靠说服;一个涉世未深的青年受骗后准备寻短见,启发他不要轻生,还是要靠说服。可见,说服存在于任何有人群的地方。说服的存在,说明社会的进步,因为荒蛮时代只能靠棍棒和鞭子去制服别人。说服固然要以正确的思想作为前提,但技巧也是十分重要的。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有想,内容是了不起的东西,而形式没有什么意义,这是胡说、瞎扯。如果谁要在社会上发生影响,就要努力掌握形式。”因此,在论辩——这一口才的最高峰的科学中,出现过形形式式的说服术。苏格拉底问答术,就是类似于诱导说服法的又一著名的一种。 苏格拉底是2千多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他以论辩见长。他创立的问答法至今还是被世界公认为“最聪明的劝诱法”。其原则是:与人论辩时,开始不要讨论分析的观点,而着重强调彼此共同的观点,取得完全一致后,自然地转向自己的主张。具体的作法和特点是:开头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对方连连说“是”,与此同时,一定要避免让他说“不”。 美国一家电器公司推销员阿里森普谈过这样一件事:一次,他到一家不久前才发展的新客户去,企图再推销一批新型的电机。一到这家公司,总工程师劈头就说:“阿里森,你还指望我们要能多买你的电机吗?”一了解,原来公司认为刚刚从阿里森那里购买的电机发热超过正常标准。阿里森知道强行争辩没有任何好处,决定采取苏格拉底问答法来和对方论理并说服对方,即决意取得对方作“是”的反应。他了解情况后,先故意说:“好吧,斯宾斯先生!我的意见和你的相同,假如那电机发热过高,别说再买,就是买了的也要退货,是吗?”“是的!”总工程师果然作出其预料的反应。“自然,电机是会发热的,但你当然不希望它的热度超过全国电工协会规定的标准,是吗?”“是的。”对方又说了一次。然后,阿里森开始讨论具体问题了,他问道:“按标准,电机的温度可比室温高72度法,是吗?” “是的,”总工程师说“但你们的产品却比这高得多,简直叫人没法摸,难道这不是事实吗?” 阿里森也不与他争辩,反问说:“你们车间的温度是多少?” 总工程师略为思索,回答说:“大约75度法。”阿里森兴奋起来,拍拍对方肩膀说:“好极了啦!车间是75度法,加上应有的72度法,一共是140度法左右。如果你把手放进140度法的热水里,是否会把手烫伤呢?” 工程师虽然不情愿,但也不得不点头称是。阿里森接着说:“那么,以后你就不要用手去摸电机了,放心!那完全是正常的。” 结果,不但说服了对方,消除了对方的偏见,而且又作成了又一笔生意。阿里森开始所问的问题,都是反对者所赞同的。在他机智而巧妙的发问中,获得无数“是”的反应,使反对者在不知不觉中,被包围在数分钟之前还在否认的结论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因为在说话时,一开始就说“是”字,会使整个心理趋向于肯定的一面。这时全身的组织——内分泌腺、神经和肌肉,都呈放松状态。情绪轻松,保持谈话间的和谐气氛。相反,说“否”字容易造成情绪对立,致使全身组织紧张,聚集在一起成为拒绝状态,这种生理变化直接影响心理。一位研究心理学的美国教授欧非斯托说:“一个‘否’字的反应是最难克服的障碍。当一个说‘不’字时,所有他的人格尊严都需要他坚持到底。过后他也许自觉说‘不’字是错了,然而他的尊严当时绝不允许他改变,只能一味坚持。因此说服一个人的时候,开头就让他不反对,是实在要紧不过的事。这种“是”字的反应,其实是一种最简单的论辩技术,然而绝大多数的人却忽略了它。有的人喜欢用执拗来显示自己的聪明,

苏格拉底产婆术

苏格拉底产婆术 步骤: 一是讥讽,即通过不断提问,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之中,承认对这个问题一无所知。 二是助产,就是帮助对方抛弃谬见,使他们找出正确、普遍的东西。换句话说,就是帮助真理产生。苏格拉底曾经对朋友说;我母亲是产婆,我向她学到了接生术。所不同的是,她是肉体的接生者,我是智慧的接生者。 三是归纳,即从个别事物中找出共性,通过对个别善行的分析比较来寻找一般美德。 四是定义,就是把单一的概念归纳到一般的东西中去。有一个故事,生动地反映了这种方法的应用过程。 一天,苏格拉底和一个非常自负的、名叫尤苏戴莫斯的青年讨论人需要不需要学习,学习时需要不需要请教师的问题。其中有一段涉及到正义与非正义,苏格拉底写下δ和α(分别是希腊文正义与非正义的第一个字母),然后问道:虚伪应放在那一边? 尤:显然应放在非正义一边。 苏:那么欺骗呢? 尤:当然是非正义一边。 苏:偷盗呢? 尤:同上面一样。 苏:奴役人呢? 尤;也是如此。 苏:看来这些都不能放在正义一边了。 尤:如果把它们放在正义一边,简直是怪事了。 苏;那么,如果一个被推选为将领的人,率领部队去奴役一个非正义的敌国,能不能说他是非正义的呢? 尤:当然不能。 苏:那么他的行为是正义的了? 尤:是的。 苏:倘若他为了作战而欺骗敌人呢? 尤:也是正义的。 苏:如果他偷窃、抢劫敌人的财物,他的所作所为不也是正义的吗? 尤:不错。不过开始我以为所问的都是关于我们的朋友呢。 苏:那么,前面我们放在非正义方面的事,也都可以列入正义一边了? 尤:好象是这样。 苏:那么,我们是不是重新给它划个界线;这一类事用在敌人身上是正义的,用在朋友身上就是非正义的了。你同意吗? 尤:完全同意。 苏,那么当战争处于失利而又无援的时候,将领发觉士气消沉,就欺骗他们说援军就要来了,从而鼓舞了士气。这种欺骗行为应当放在那一边呢? 尤:我看应敢在正义一边。 苏:小孩子生病不肯吃药,父亲哄骗他,把药当饭给他吃,孩子因此恢复了健康。这种欺骗行为又该放在那一边呢? 尤:我想这也是正义行为。 苏:又如,一个人想自杀,朋友们为了保护他而偷走了他的剑,这种行为该放在那一边呢? 尤:同上面一样。

“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的道德观

以身殉道的哲学家——苏格拉底 谈论西方哲学,很自然会想起苏格拉底,正如谈论中国哲学,也很自然想起孔子一样,他们都是追求真理和维护真理的哲学家,两者有很多共同点。 “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的道德观 “认识你自己”,这是一条镌刻在德尔斐的智慧神庙上的箴言。也许是受到这条古老的格言的启示,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照顾你的心灵”的观点。 一次,苏格拉底为了教育一位狂妄自负的青年尤苏戴莫斯,同他进行了一次机智,生动的谈话。当苏格拉底知道尤苏戴莫斯雄心勃勃,想将来竞选城邦的领袖时,就对他说:“一个希望当领袖的人必须有治国齐家的本领,但是,一个非正义的人能掌握这种才能吗?” “当然不能。一个非正义的人甚至连做一个良好的公民都不够格。”尤苏戴莫斯坚定地回答。 “那么,你知道什么叫正义的行为,什么叫非正义的行为吗?”苏格拉底继续问道,拿出纸,把“正义”和“非正义”分开写在纸的两边,要尤苏戴莫斯一一列举。 于是,尤苏戴莫斯把虚伪、欺骗、奴役、偷窃、抢劫都放在“非正义”的一边。 对此,苏格拉底运用相反的具体事例,把这些看起来是“非正义”的行为一一予以推倒。 他问道:“作战时,潜入敌方军营,偷窃其作战图是非正义行为吗?为防绝望中的朋友自杀,把人藏在枕头底下的刀偷走,难道不应该吗?生病时儿子不肯吃药,父亲就骗他,把药当饭给他吃,使儿子很快恢复了健康,这种欺骗行为又应该放在哪一边呢?……”这一连串的问题,使尤苏戴莫斯如堕五里雾中。 苏格拉底在破除了对方的成见后,就正面进行诱导。他继续发问:“是不是有一种学习和认识正义、美德的方法呢?对于正义、美德和善有知的人和无知的人比,哪一种人更能做得更好一些呢?”显然,对于这些问题只能作肯定的回答。这样,苏格拉底就得出了“美德即知识”的结论,并使尤苏戴莫斯接受了自己的观点。 接着,苏格拉底就指出什么样的知识对人来说最为重要的,这就是“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就是要认清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长处是什么,短处是什么,从而做到自知,在社会中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除此之外,还要善于认识别人,鉴别别人,通过认识和鉴别别人而认识自己。 那么,如何认识自己呢?这种自我认识应该从哪里着手呢?苏格拉底认为应该从区分好与坏、善与恶这些理念入手。在他看来,善的理念决不是一种外在于人类并强加于人类的东西,而是合乎人的理性、内在于人的灵魂的东西,是理性本身的必然的要求。因此,认识自己就是认识自己的理性,“照顾自己的灵魂”,而这种自我认识是不断地通过自我反省或“回忆”来进行的。

苏格拉底 产婆术

浅析苏格拉底“产婆术” 夏蝉鸣 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本义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夸美纽斯有言曰:“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国家的万年根本大计,在人的一生中扮演者极其重要的地位。 我们要发展教育,就要借鉴各个国家和地区各个时期的教育经验,汲取其中丰富的教育思想,融会贯通,为我所用。 古希腊是现代西方文明的摇篮。“古希腊三哲”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开创了西方教育学的传统,对后来西方教育的发展产生过深渊的影响。我最感兴趣的是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他认为,无论是天资比较聪明的人还是天资比较鲁钝的人,如果他们决心要得到值得称道的成就,都必须勤学苦练才行。 在教学的方法上,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它是指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方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教育者只能如助产士帮助产妇生子那样去启发和引导学生发现真理与获得知识,绝不能代替学生学习和思考。 由于苏格拉底把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因此,“苏格拉底教学法”也被人们称为是“产婆术”。这一教育理论,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育。 这一方法包括四个步骤: 1.反讽,即从所讨论的论题出发,针对学生的回答不断地提出反问,即使学生答错也不立刻纠正,而是接着提出补充问题加以引导,使之发现自己认识上的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否定自己所肯定过的错误意见和观点; 2.助产,苏格拉底认为自己在这一环节的任务是充当智慧的“产婆”,以暗示性的语言和作相关示例的方式进一步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发现新知识并走上正确认识的道路,进而得出结论和获得知; 3.归纳,通过对讨论所涉及的具体现象、具体事物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共性、本质,即由特殊上升到一般; 4.定义,将所讨论的具体现象、具体事物归人一般概念,得到关于它们的普遍性认识并清晰地表达出来。 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苏格拉底说:“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我象一只猎犬一样追寻真理的足迹。”苏格拉底教人是不收学费的,他是为城邦的利益而教人,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教室只能起引导作用,学海无涯,路漫漫其修远兮,大楼再高,大师再多,环境再好,最终还要靠我们自己。

学衡杂志

《学衡》一九二二年 一月01期 通论P10—30 《学者之精神》刘伯明P10—13 《评提倡新文化者》梅光迪P14—21 《中国提倡社会主义之商榷》萧纯锦P22—30 述学P33—78 《国学摭谈》马承堃P33—42 《论艺文部署》张文澍P43—48 《汉官议史》柳诒征P49—62 《老子旧说》钟歆P63—68 《近代西洋史学之发展》徐则陵P69—78 文苑P80—106 文录(P80—83):《自莲花洞登黄龙寺记》邵祖平 名家小说(P84—101):《钮康氏家传》英国沙克雷W.M.Thackeray,泾阳吴宓译 诗录(P102—106):《怀简盦然父昆季》,《与钓徒夜坐沙江》,《观穫稻》, 《于人家田畔见老松殆百年物》,《枯根》,《秋与三首》,《清明思袁山》, 《袁山》,《渔丈人行》 杂缀P109—114 《浙江采集植物游记》胡先骕P109—112 《评尝试集》胡先骕P112—113 书评P116—138 《评尝试集》胡先骕P116—138 二月02期 通论P11—33 《再论学者之精神》刘伯明P11—13 《评今人提倡学术之方法》梅光迪P15—23 《文学研究法》吴宓P25—33 述学P37—76 《国学摭谈(续)》马承堃P37—41 《许书述微》张文澍P43—47 《四书所启示之人生观》缪凤林P49—59 《马克思学说及其批评》萧纯锦P61—76 文苑P79—102 诗录(P79—83):《思齐一日夜书事八首》,《酒余晚眺》,《夜中》,《寒夜潭秋见过》,

《立春鸣雷有怀瘦弟》,《江上偶成》,《江上望庐山》,《壬癸杂诗》, 《冷曹》,《春日杂诗》,《后湖绝句四首》 名家小说(P84—101):《钮康氏家传》英国沙克雷W.M.Thackeray,泾阳吴宓译 杂缀P105—131 《无尽藏斋诗话》邵祖平P105—125 《浙江采集植物游记》胡先骕P127—131 书评P135—163 《梁氏佛教史评》柳诒徵P135—144 《评尝试集(续)》胡先骕P145—163 三月03期 通论P11—33 《白璧德中西人文教育谈》胡先骕译P8—19 《论中国社会之病源》柳诒徵P20—30 《文德篇》缪凤林P32—40 《论批评家之责任》胡先骕P42—55 述学P56—87 《国学摭谈(续)》马承堃P56—62 《苏格拉底自辩篇》景昌极P63—87 文苑P79—102 诗录(P89—95):《登泰山作》,《除夕怀瘦弟》,《北雁荡》,《宿外家感赋》, 《岁暮奉怀然父兼呈简庵》,《感秋八首》,《新秋杂咏》 词录(P95):《一萼红》 名家小说(P97—111):《钮康氏家传》英国沙克雷W.M.Thackeray,泾阳吴宓译 杂缀P113—118 《浙江采集植物游记(续)》胡先骕P113—118 书评P120—127 《评梁漱溟著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柳诒徵P120—127 四月04期 通论P7—53 《论今日吾国学术界之需要》梅光迪P7—13 《说今日教育之危机》胡先骕P15—24 《论戏曲与社会改良》华桂馨P25—29 《论新文化运动》吴宓P31—53

苏格拉底产婆术在当代教学的意义

苏格拉底产婆术在当代教学的意义 “产婆”名术苏格拉底的母亲是一个接生婆。他从小跟着母亲到别人家去接生,帮助递递器械,打打下手。这一段生活经历在苏格拉底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他从助产中得到了启迪,创立了一种教育方法。他称其为“产婆术”。 在当时的雅典,人们普遍认为智慧是天生的。苏格拉底则认为,知识和美德是能通过受教育而得到的,唯一的困难是缺少既懂美德的概念又能将它教给别人的人。尽管他认为自己没有智慧,不足以施教于人,但却甘愿去尽一个社会道德教师应尽的义务。经常同青年交往接触,教育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苏格拉底形成了一种很独特的教育方法,其基本原则是; 回答问题必须非常简洁,明快干脆。回答对方所提出的问题,不能是提出别的问题,不许反对对方的问法。两个人可以相轮换提问,但须双方都同意。这种方法包含有辩证的色彩,能帮助对方纠正错误观念并产生新的艺术。整个过程仿佛产婆帮助孕妇生产下婴儿一样。它分四个步骤。一是讥讽,即通过不断提问,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之中,承认对这个问题一无所知。二是助产,就是帮助对方抛弃谬见,使他们找5U正确、普遍的东西。换句话说,就是帮助真理产生。苏格拉底曾经对朋友说; 我母亲是产婆,我向她学到了接生术。所不同的是,她是肉体的接生者,我是智慧的接生者。三是归纳,即从个别事物中找出共性,通过对个别善行的分析比较来寻找一般美德。四是定义,就是把单一的概念归纳到一般的东西中去。有一个故事,生动地反映了这种方法的应用过程。 一天,苏格拉底和一个非常自负的、名叫尤苏戴莫斯的青年讨论人需要不需要学习,学习时需要不需要请教师的问题。其中有一段涉及到正义与非正义,苏格拉底写下δ 和α(分别是希腊文正义与非正义的第一个字母),然后问道: 虚伪应放在那一边。尤: 显然应放在非正义一边。苏,那么欺骗呢?尤: 当然是非正义一边。苏:偷盗呢?尤:同上面一样。苏:奴役人呢?尤;也是如此。苏:看来这些都不能放在正义一边了。尤:如果把它们放在正义一边,简直是怪事了。苏; 那么,如果一个被推选为将领的人,率领部队去奴役一个

苏格拉底哲理故事寓意

苏格拉底哲理故事寓意 导读:苏格拉底哲理故事寓意 怪题 古希腊有个青年人自认为自己比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还聪明。 有一天,苏格拉底问他一个问题:“世间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 青年人不假思索地回答:“鸡是从蛋中孵出来的,自然是先有蛋罗!” “蛋是鸡下的。没有鸡,蛋从哪里来?” 青年人想了想说:“那还是先有鸡!” “你刚才已经说过,鸡是从蛋中孵出来的。没有蛋,鸡从哪里来?” 青年人抱怨说:“你怎么提出这样一个怪问题呢?现在我也问你一个问题。” “请提吧。” “你说说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 苏格拉底老老实实地回答:“我不知道。” 青年人笑了:“这样看来,你和我其实差不多啊!” 苏格拉底说:“不,你是以不知为知,我是以不知为不知。以不知为知非知,以不知为不知非不知矣!” 选择 几个学生向苏格拉底请教人生的真谛。 苏格拉底把他们带到一片果林边。这时正是果实成熟的季节,树

上枝上沉甸甸地挂满了果子。 “你们各自顺着一行果树,从林子的这头走到那头,每人摘一枚自己认为最在最好的果子。不许走回头路,不许做第二次选择。”苏格拉底吩咐说。 学生们出发了。在穿过果林的整个路程中,他们都十分认真地进行着选择。 等他们到达果林的另一端时,老师已在那里等着他们了。 “你们是否都选择到自己满意的果子了?”苏格拉底问。 学生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肯回答。 “怎么啦,孩子们,你们对自己的选择满意吗?”苏格拉底再次问。 “老师,让我们再选择一次吧,”一个学生请求说,“我刚走进果林时,就发现了一个很大很好的果子。但是, 我还想找一个更大更好的。当我走到林子的尽头后,才发现第一次看见的那枚果子就是最大最好的。” 另一个学生紧接着说:“我和师兄恰巧相反。我走进果林不久就摘下了一枚我认为是最大最好的果子。可是以后我发现,果林里比我摘下的这枚更大更好的果子多的是。老师,请让我再选择一次吧!” “老师,让我们都再选择一次吧!”其他学生一起请求。 苏格拉底坚定地摇了摇头:“孩子们,没有第二次选择。人生就是如此。”

HRBP提问技巧——“苏格拉底”提问法

知识点 1、什么是“苏格拉底提问法” 2、如何应用“苏格拉底提问法” 3、案例分析 4、TIPS 一、什么是“苏格拉底”提问法 1、“最聪明的劝诱法” 苏格拉底,大家都很熟悉,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他创立的问答法被世界公认为“最聪明的劝诱法”。 苏格拉底式提问的方法不是直接告诉别人答案,而是通过引导性提问,通过审查我们信念当中的逻辑,就可以弄清楚:“错在哪里?”“为什么没有道理?怀疑它们的依据是什么?” 2、公式 WHAT+WHY+SO?+AND? 二、如何应用“苏格拉底提问法” 1、WHAT——定义与澄清语意(defining your terms) 澄清疑问的“第一个问题” 是什么意思?可以换一种方法吗?主要问题是什么?可以给我们举一个例子吗?可以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吗? 对于“第一个问题”的提问方式 这个问题为什么很重要?这个问题是容易还是难回答?你为什么这样认为?根据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进行什么样的假设?这个问题会不会引起其他的问题? 2.WHY——找出思考规则(deciding your rules)

对假设问题的提问 为什么有人会做这样的设想?在这里假设的是什么? 我们用什么假设来替代? 你似乎正在假设…….我是否正确理解你的意思了? 用来引出理由、证据的问题 可以用什么来举例?你为什么相信这是真的?我们还需要什么信息? 能解释一下原因吗?你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是否有理由怀疑这一结果? 是什么让你相信的?是你自己的想法还是听别人说的?你的观点是否受到了某人或某事的影响? SO?——找出证据(finding your evidence) 对暗示、结论的提问 那会有什么结果?那真的有可能发生吗?可供选择的办法是什么? 你说那话是什么意思?如果那样的话,还有可能发生其他的什么事?为什么? AND?——延伸提问(finding your evidence) “还有别的可能吗” 三、案例 B:“头儿,客户说时间排不开,取消了这周的会议” 1、WHAT:弄清楚问题 A:“会议延期未定还是取消?”“之前的会议时间排的合理吗?” B:“延迟吧,客户临时有点事情,后天出发去杭州。”/“会议时间是合理的。是取消了会议,时间再约。” 2、WHY:找原因 A:“除了客户不在上海,还有其他排不开的原因吗?是什么?”

自辩之科学史

《自辩之科学史》 苗晨2009.1 泰勒斯的世界万物由水组成的说法,赫拉克利特的火是世界的本源,留基伯、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等人的原子说,中国的元气说和五行说。亚里士多德创立形式逻辑,提出演绎推理的三段论。 1543年,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中质疑了托勒密的地心说。 1678年,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光的波动假说,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1769年,瓦特发明蒸汽机,第一次技术革命始于英国。 1755年康德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1796年拉普拉斯发表《宇宙系统论》,提出星云的假说;1828年维勒成功实现了人工合成尿素;1830年莱伊尔发表《地质学原理》,提出了地层渐变假说;1838年施来登发表《植物发生论》,1839年施旺发表《关于动植物结构和生长一致性的显微研究》,提出的细胞学说;德国迈尔、英国焦耳、英国格罗夫、德国柯尔丁等人先后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 克劳修斯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熵的概念,为热力学作出了贡献,却得出了“宇宙热寂说”的结论;华莱士与达尔文不约而同提出生物进化论的自然选择理论,却走向“唯灵论”;德国生理学家毕希纳哲学上承认物质第一性,提出社会达尔文主义,为资本主义辩护。 1660年英国皇家学会宣布成立,1666年法国建立巴黎学院。19世纪的德国,科学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1834年,英国哲学家惠威尔首先提出“科学家”一词。16世纪起,欧洲开始出现土木工程师。1919年,德国社会学家韦伯首先把科学作为一种社会职业。 默顿提出“马太效应”,即科学上的优势积累效应。 18世纪中叶,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首先对科学提出了道德诘难。10世纪,以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等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进行了批判。 18世纪80年代,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形成科学与人文的分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李凯尔在《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把科学分为自然科学和历史的文化科学。 1803年,英国的道尔顿提出原子论。 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 1830年,英国科学家赫歇尔在《自然哲学论》中提出“判决性实验”的概念。 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 1832年,美国发明家莫尔斯发明电报。 1839年,美国发明家固特异发明了加工橡胶的硫化技术。 1846年,瑞士化学家熊旁发现了“火棉”(硝化纤维素)。 1854年,布尔在《思维规律研究》中创立“布尔代数”。 1869年,俄国门捷列夫提出元素周期律,公布元素周期表。 1874年,德国数学家康托创立集合论。1901年,英国罗素提出“罗素悖论”,引发数学危机。 1887年,赫兹发现“光电效应”现象。 1900年,汤姆逊(开尔文勋爵)在英国皇家学会上发表《热和光的动力理论上空的19世纪乌云》的演讲,提出物理学的两朵乌云:以太漂移(“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导致狭义相对论),黑体辐射(“紫外灾难”,导致量子力学)。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在巴黎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发表演说,提出23个数学问题。 1862~1895,电力时代:麦克斯韦电磁理论,西门子发电机(1866),爱迪生电器(1879),波波夫、马可尼电报。 1880年以后,新的技术革命三大技术发明带动了整个工业的发展:法拉第电磁感应导致的电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贝塞麦炼钢法的成功奠定了钢铁工业发展基础;焦油化学理论

苏格拉底幽默小故事

苏格拉底幽默小故事 一、打雷以后必定会下大雨 “苏格拉底的妻子”是悍妇、坏老婆的代名词。她是个心胸狭窄,性格冥顽不化,喜欢唠叨不休,动辄破口大骂的女人,常使堂堂的哲 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年)困窘不堪。一次,别人问苏格拉底“为什么要娶这么个夫人”时,他回答说:“擅长马术的人总要 挑烈马骑,骑惯了烈马,驾驭其他的马就不在话下。我如果能忍受得 了这样女人的话,恐怕天下就再也没有难于相处的人了。” 据说苏格拉底就是为了在他妻子烦死人的唠叨申诉声中净化自己 的精神才与她结婚的。 有一次,苏格拉底正在和学生们讨论学术问题,互相争论的时候,他的妻子气冲冲地跑进来,把苏格拉底大骂了一顿之后,又出外提来 一桶水,猛地泼到苏格拉底身上。 在场的学生们都以为苏格拉底会怒斥妻子一顿,哪知苏格拉底摸 了摸浑身湿透的衣服,风趣地说:“我知道,打雷以后,必定会下大 雨的。” 二、求知 一个青年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获得知识?” 苏格拉底将这个青年带到海里,海水淹没了年轻人,他奋力挣扎 才将头探出水面。苏格拉底问:“你在水里的愿望是什么?” “空气,当然是呼吸新鲜空气!” “对!学习就得使上这股子劲儿。” 三、教择偶

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的三个弟子曾求教老师,怎样才能找到 理想的伴侣。苏格拉底没有直接回答,却让他们走麦田埂,只许前进,且仅给一次机会选摘一支的麦穗。 第一个弟子走几步看见一支又大又漂亮的麦穗,高兴地摘下了。 但他继续前进时,发现前面有很多比他摘的那支大,只得遗憾地走完 了全程。 第二个弟子吸取了教训,每当他要摘时,总是提醒自己,后面还 有更好的。当他快到终点时才发现,机会全错过了。 第三个弟子吸取了前两位的教训,当他走到三分之一时,即分出大、中、小三类,再走三分之一时验证是否准确,等到最后三分之一时,他选择了属于大类中的一支美丽的麦穗。虽说,这不一定是最美 的那一支,但他满意地走完了全程。

哲学&智慧小故事一则【认识你自己】

凯勒丰是与苏格拉底【点击查看相关链接】相知极深的朋友。有一天,他特意跑到特尔斐【点击查看相关链接】神庙,向神请教一个问题:世上到底还有谁比苏格拉底更聪明? 神谕曰:没有谁比苏格拉底更聪明。 凯勒丰高兴的向苏格拉底展示了神谕的内容,可是他从苏格拉底脸上看到的却是茫然和不安。 苏格拉底不认为他是最聪明最有智慧的人。于是,苏格拉底要寻找一位智慧声望超过他的人,以反证神谕的不成立。 他首先找到一位政治家。政治家以知识渊博自居,和苏格拉底侃侃而谈。苏格拉底从中看清了政治家自以为是其实是无知的真面孔。他想,这个人虽然不知道善与美,却自以为无所不知,我却认识到自己的无知,看来我似乎比他聪明一点。 苏格拉底还不满足,依然继续着他的求证。他找到了一位诗人,发现诗人吟诗做赋全是出于天赋,而诗人自以为能诌几句酸诗便可以目空一切。 接下来,苏格拉底又向一位工匠讨教,想不到工匠竟重蹈诗人的覆辙。因一技在手便以为无所不能,这种狂妄反而消弭了他所固有的智慧之光。 最终,苏格拉底悟出了神谕:神并非说苏格拉底最有智慧,而是以此警醒世人——你们之中,惟有苏格拉底这样的人最有智慧,因为他自知其无知。 人世匆匆,自以为是的人大有人在。有几人能像苏格拉底那样虔诚的求证自己的无知呢? “认识你自己”,这句镂刻在特尔斐神庙上的名言,曾赋予了苏格拉底一种深沉智慧的目光。而今,苏格拉底的证明则向我们开启了一扇智慧之门:许多时候,认识自己,或者认识真理,都是从认识自己的无知开始的。 有些人能认识到自己的执着和不足;有些人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不足,或者根本不承认自己的不足,不去找自己的问题。其实,最有智慧可能就是能够充份认识自己不足的人。 充份认识自己,知道该做甚么不该做甚么,敢于面对自己的弱点,严肃的修正错误,才能真正提高。 苏格拉底是先哲,还在求证自己的无知,而我们做出一点点的成绩时怎么能狂妄自大呢?当别人批评或指责我们时,是反唇相讥,还是闻过则喜,坦诚的接受并改正,越有能力的人越谦卑,就像很丰满的稻穗都是垂下去的。

苏格拉底法评述

“苏格拉底法”评述 摘要:苏格拉底法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学方法,在现在的中国人仍具有教育意义,对话教学能在学生中开启一朵朵思维之花,值得我们所有的教育者的深思。当然,这种方法不是用于任何学生,要因材施教。在现代如此沉重的教育下,我们一定要好好研究“对话”教育法,真正做到让学生减负,让他们的思想变得更加开放。 关键词:苏格拉底法、教育、苏格拉底、对话、问答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与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是一位个性鲜明、褒贬不一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他出生于雅典的一个平民家庭,父亲是一个雕刻匠,母亲是一个接生婆。他的出生和成长是在雅典的鼎盛时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苏格拉底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青年时期的苏格拉底与当时雅典的学者名流已有较多交往,在交往中,他显露了自己的才智,声誉渐起。 作为一名大二的师范生,我所关注的不是苏格拉底的哲学,而是他的教学方法。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方法,一般称为“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将它称为“产婆术”。 苏格拉底法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所谓“讥讽”,就是在谈话中让对方谈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然后揭露出对方谈话中的自相矛盾,使对方承认自己对这一问题实际上一无所知。所谓“助产术”,就是用谈话法帮助对方把知识回忆起来,就像助产婆帮助产妇产出婴儿一样。所谓“归纳”,是通过问答使对方的认识能逐步排除事物的个别的特殊的东西,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的普遍的东西。从而得出事物的“定义”。这是一个从现象、个别到普遍、一般的过程。 总而言之,苏格拉底法就是学生和老师的对话过程,也称问答法。雅斯贝尔斯说,对话是苏格拉底生活中的基本事实:“他经常和手工艺匠、政治家、艺术家、智者与艺妓讨论,他像许多雅典人一样,将生命消磨在街头、集市、运动健身房和餐宴上,这是一种与每个人对话的生活,但这种对话对雅典人来说是极其新鲜而不寻常的:一种在灵魂深处激动、不安和压抑的对话。”而苏格拉底的对话,不是要使知者带动无知者,而是双方在对话中共同寻求对世界和自我的认识。这也就是说,对话双方不存在教育和被教育、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他们之间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是平等的关系。所以在对话过程中双方必须要坦诚相待,给于彼此十分的信赖。 苏格拉底受当时接生婆母亲的影响和启发,认为教师仅仅是知识的助产士而已。首先,他的方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时他们能独立的思考问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使学生自觉地从多方面的思考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原则,从而辩证地、笼统地对某个问题下结论。这对现在我国的教育现状还是有现实意义。现在我国的课堂还是一老师的讲授为主,对于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虽然有意在培养,但是结果还是不尽如人意。每当我在托管所看着那一个个小学生沉重的连我都拿不了的书包,心情就会变得很沉重,减负、培养自主创新不是很早就在说了么,为什么学生的一些现象还是没有改善,反而有变本加厉的趋势。

王财贵“现代国际书院”项目规划书

王财贵“现代国际书院”项目规划书 2010年05月04日 一、项目概述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型”“国际型”书院。 以“继承道统”为纲,以“中西会通”为维,塑造第一流的世界级人才。 曾经,如“岳麓书院”的传统书院,为中国培养出一代代圣哲,护佑这古老民族生生不息。 如今,如“哈佛大学”的现代高校,为世界培养出一代代英杰,引领全人类步步的走向。 如果一定要给我们的“现代国际书院”下一个定义,那么就是:凭借东方的胸襟智慧,融汇西学的真知灼见,建成“当代的岳麓”“中国的哈佛”。 虽然我们并不想用太极端的字眼去形容,然而它无疑是“不朽的”。 我们正在找寻一块土地,给它冠上一个名字,这个名字将如同“岳麓”“哈佛”一样,永恒的流传在世间...... 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史、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组织形式,即由民间设立,供个人读书治学之所。简言之,书院的成立,乃为社会培养人才。进一步讲,在这充满希望又令人堪忧的时代中,吾人所要培养的,是一种有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胸怀和志气的大人才。 众所皆知,当今天下,人才寥落,尤其是文化人才。新的人才,须要重新培养。十几年来,王财贵教授在全球X围内倡导“儿童读经教育”,即利用十三岁之前的黄金时期,诵读中西方经典著作,以开启智慧,以陶铸性情,奠定一生的文化和人格基础。此举掀起海内外华人读经热潮,据不完全统计,XX地区接受读经教育的儿童已超过五百万,大陆地区至少有五千万儿童从中获益。这些“满腹经纶”的孩子成才基础已经奠定,他们渐渐长大,需要继续深造,学以致用,书院的建立,即可提供此种机会。 “读经教育”的理念及方法,如果是合乎人性的,则它不只是XX的,不只是大陆的,也不只是全球华人的,乃是全世界的。人类漫长的历史演进至今,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关键时刻,即,人类从未有过如此通讯发达、交通便利、沟通顺畅的时代,东方人开发得当的实践理性与西方人开发得当的思辨理性,这人类必须同时具备的两大学问系统,终于在这个时代得以交汇。然而,现代科技文明无休止的发展,使得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已渐渐远离自身的传统,在这中西文化转机的时刻,谁来规划世界文化大方向,已成为全球迫切关注的课题。 吾人需要做一项影响世界的文化事业,培养可以引领人类走向幸福的人才,并最终完成中西文化传统的会通、融合,这是人类文明所必然的大走向。此项工作虽本是人类的共同责

孔子启发式教学法与苏格拉底产婆术之探源

孔子启发式教学法与苏格拉底产婆术之探源 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刘彬*李灏** 摘要: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特别是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其特有的文化魅力在中国文化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支持中华民族长期延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之高超至今难以有人能望其项背。著名的“启发式教学法”更是其伟大创举之一。但许多人都以为这是苏格拉底的首创。其实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要比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法”晚很多。本文意在探究两种教学法的渊源并进行比较。 关键词:孔子启发式教学苏格拉底产婆术 1. 引言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也是一个教育大国,其悠远的教育文化传统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产生过重要影响,特别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以教育思想最为突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其特有的文化魅力在中国文化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支持中华民族长期延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它对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心理素质、文化素养与民族性格的形成起过极为重大的作用。尤其对当代中国的社会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更具有直接的、十分特殊的价值。 2. 孔子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 孔子教育思想有其历史发展过程,在不同历史阶段其内容及表现形式并不完全相同,因此要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古为今用,首先要对儒家教育思想作历史的分析。众所周知,从孔子删订六经和创立私学开始,一直到《论语》、《孟子》、《学记》、《大学》及《中庸》成书,形成一套完整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这是奠定儒家学说理论基础的创立时期。时间大致是从先秦到汉初。这一时期的儒家主张以仁为本,通过个人刻苦的道德修养,完善自己的道德情操与人格,成为“贤人”或“君子”,然后推己及人,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儒家学说的创立期也是儒家教育的道德化时期。以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何小莲,2002),儒家学说开始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从此逐渐走上政治化道路,日益成为官方的附庸。特别是到了宋代,朱熹集理学之大成,重新从理义角度阐释儒家学说,一方面使儒学有所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入了一些并非孔子原意的内容。朱熹死后,宋理宗将朱所著的《四书章句集注》立于学官,与《五经》并列。从元仁宗起直至明清,朱注四书更被钦定为科举考试的必读教科书(来可泓,1996)。朱熹穷毕生精力以严谨的态度对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作了深入详尽的批注,其学问人品是无可挑剔的。但无庸讳言,其中确有一些阐释并非孔子原意而是朱熹自己的发挥,因此我们研究儒家学说和儒家教育思想,应当着重研究它创立时期的学说和思想,特别是孔子和孟子等先秦儒家的理论和思想,而对汉儒和宋儒们的观点只作为参考。下面我们就以《论语》、《孟子》、《学记》、《大 *刘彬(1977- ),男,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通讯地址:中国江苏省徐州市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外文学院,邮编:221008。 **李灏(1954-),男,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法;通讯地址:中国江苏省徐州市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外文学院,邮编:221008。 6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