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倾心一爱为桃李

倾心一爱为桃李

倾心一爱为桃李
倾心一爱为桃李

张惠玲:倾心一爱为桃李

文章来源实验中学作者李培兴

即使命运从不发芽,我不惋惜千百次播种/即使花朵结不成果实,我不遗憾千百次凋零/信念告诉我的人生,没有比脚更长的道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峰/即使永远找不到大海,我不停息寻觅的歌声/即使那脚印被风雪淹没,我也珍惜走过的路程/无愧无悔才是人生/朝着地平线,我匆匆走去,让世界评说我的背影。

在张惠玲老师的笔记本上,摘抄着这样一首小诗,正是这首小诗,陪伴着她走过了19年的教育人生,如今已成为她工作的座右铭。

张惠玲,39岁,济源市实验中学中学一级语文教师。1992年毕业于长春师范学院,任教19年来,矢志不渝,潜心教学,扎实勤奋,乐于奉献,教学成绩年年优秀,连年担任班主任,深得学生、家长的信任和爱戴。

翻开张惠玲的资历档案,连续19次荣获校级模范教师、优秀教师的光荣称号,17次荣获校级优秀班主任的光荣称号,2003、2007年市级师德标兵、2004年市级卫生先进个人、2005年市级优秀班主任、2010年市文明教师等等荣誉的取得,是对她19年来一贯制做法的最好注脚。

她是同事眼中的拼命三郎

张惠玲始终坚信一个目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她视教育为事业,待工作如生命。把整个身心都融进了对事业不

懈的追求中,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学生身上。在19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她以情激励学生、温暖学生、鞭策学生,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和文明习惯,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同时坚持公正公平地对待学生,以鼓励为主,努力挖掘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以平等、民主和理解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她所带的班级多次被评为学校优秀班级。

张惠玲认为,一个人最可贵的是品行,作为一名备课组长和教学组长,她深深懂得人格魅力的重要性,不论是在工作学习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她始终注重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和职业修养,以自身的行动影响带队周围的人。她每周按时参加教研活动,在备课组、教研组内常与老师们共同探讨研究,献计献策,毫无保留。与大家一起钻研教材,设计教案;一次一次地听课、评课,提出教学建议,修改教学设计,每年听课都多达120节。

今年3月,语文教师胡艳芳因事请假,学校原计划七年级语文组老师共同承担胡老师所教的7、8班语文课,作为备课组长的张惠玲自告奋勇,主动承担了7、8班语文课。深知张惠玲为人的胡艳芳在电话中声泪俱下:“惠玲,真的十分感谢你,课交给你我就放心了。”

今年5月,学校接到通知,5月24日教研室来我校验收经典诵读,包括《弟子规》背诵、自由诵读表演两项内容,时间只有短短的三天,张惠玲挺身而出,欣然接受任务。5月21日、22日两天,她早上7:00召开家长会议,说明本次双休日加班缘由,带领学生排练到晚上8:00,她所带的1005班的孩子们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争分夺秒,奋力拼搏,在5月24日市教研室老师们的赞许声中出色地表演结束。当5月31日在沁园中学的精彩表演获得雷鸣般的掌声时,孩子们感慨地吟出了冰心奶奶的一首小诗: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慕于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语文教师李艳群与张惠玲打了11年的交道,她经常形象、诙谐地比喻张惠玲:“她是一个不知疲倦的老黄牛,不用扬鞭自奋蹄;她是一支蜡烛,成灰泪始干;她是一根火柴,在关键时刻闪耀光辉。”

今年高考期间,学校外派监考教师任务繁重,面对许多老师因事请假,人手不够的实际情况,张惠玲老师主动请缨,自告奋勇要求监考。6月5—8日连续4天,张惠玲白天开会培训、监考,晚上在家里加班加点写教案、整理教后反思,完全成了一个时刻不停歇的转轴。

高考结束后,紧接着是学校的一项大型常规活动——校长助理竞选决赛,为了让选手有更出色的表现,张惠玲亲自为尹艺浩同学几易演讲稿,为任雨浩、王丹阳、杨少朋同学指导才艺。而这一切,都是在每天中午、下午放学后休息时间进行的,无论是她本班的学生,还是外班的学生,张惠玲都一视同仁,认真对待。

数学教师张九菊和张惠玲同在一个教学组,提到张惠玲,她说的最多的一个词是“佩服”,相信这也是全体实中人的共同感受。“和惠玲搭班感到既幸福又轻松,她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不仅加强本班学生的管理,也对我们班学生严格要求。每次临时调课找她,她都乐于接受,即使无偿让给她课,她也毫无怨言。”

对待教学一丝不苟

从教19年来,张惠玲潜心教育事业,奋力拼搏在三尺讲台上,教学成绩几乎年年稳居榜首,这其中的秘诀,她自己概括为十六个字:精心备课、高效上课、夯实作业、培优补差。

精心备课。张惠玲认为,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关注学情,从学生需要出发,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品质、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

目标的制定、方法的选择、过程的安排、氛围创设。她设计的课堂教学不唯知识,更讲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内在统一。她把每节课都当成优质课对待,深挖文本,品味语言,吃透教材,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她每节课都要查阅各种教科书,每节课都要制作课件,努力实现课件为教学服务而不是教学跟着课件走。

高效上课。张惠玲对课堂的要求是: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而应该以促进学生生命的整体发展为核心,培养完整的人,构建学生完满的精神世界。她在课堂上注重创设宽松和谐的沟通氛围,教会学生学会倾听,善于进行角色换位,从学生的角度看待学生的问题和观点,为学生创设平等,民主、愉悦的课堂氛围。她十分关注学生的差异性,以尊重为准则,对学生的创见充分鼓励,对学生的不同看法尊重理解,对不正确的见解宽容引导。她的课堂,把主角让位于学生,把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实现真正的师生互动。

业务副校长郭战军一次听了张惠玲的课后说:“能力源于自主,成绩来自课堂,我非常赞同张惠玲的观点。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课堂。愿我们的每堂课都是有效课,甚至高效课,愿我们的学生每天都能快乐成长。”

夯实作业。张惠玲提倡作业少而精,她每次都给学生精选作业,分层次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所有学科的作业她每天都要亲自过问,对屡教不改的学生则与其家长沟通,严重不做作业的学生则请家长到校制定整改方案,以形成家校共育合力。

培优补差。张惠玲在教学上关注学生全体,每天利用活动课时间为优等生“开小灶”,解决其“吃不饱”问题;对于学困生坚持“四多”原则:思想上多引导,生活多关心,课堂上多提问,作业多面批。

除了分层作业,让学困生能独立完成,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外,课外活动课后,有意提问学困生一些简单的问题,增加其自信心。

爱学生胜过爱孩子

张惠玲的女儿程一鸣现就读于某小学,她曾多次对同学说:“妈妈是一个工作狂,对学生比对我还亲。”

张惠玲坚持每天6点40到校,晚上8点回家,一天全泡在学校里,根本无暇照顾孩子,她的女儿从4岁开始就自带家门钥匙,放学后自己回家找吃的、写作业,然后是无休止的等妈妈回家,直到在客厅里睡着为止。

2000年的一个星期天,张惠玲的丈夫去上班了,她把仅7个月的孩子放在邻居家,自己冒雨骑车到南潘村的段芳芳家家访,段芳芳的母亲乳腺癌晚期,她一家五口人,全靠爸爸500多元的工资过活。张老师流泪了,她把芳芳搂在怀里,拿出自己包里的所有的钱——156元整塞进了芳芳的手里……。从此以后,张老师就一直去看望芳芳的妈妈,为她带去了补品,为她带去了同学们的捐款,为她带去了学校领导的问候,在芳芳的母亲弥留之际,她握住张老师的手,哭着请求张老师把芳芳认作干女儿,张老师含着眼泪答应了。从此,张老师就多了一个女儿。

2003年非典肆虐的日子,面临中考的黄贝贝同学不时的剧烈咳嗽,听着贝贝的咳嗽声,作为班主任的张惠玲心如刀绞,她迅速拿出体温表,为贝贝量了三次体温,每次都是39℃,心急如焚的她飞奔下楼,一不小心从楼梯上摔了下去。当她清醒过来后,一瘸一拐地到校门外雇了一辆面包车,陪着贝贝到了医院,半夜11点钟,黄贝贝同学的高烧退了,她才拖着自己扭伤的脚回到家里。当张惠玲爬上了

自家的六楼,推开家门时,惊呆了,屋内一片狼籍,年仅3岁的女儿一个人躺在地板上睡着了,手里还拿着一块吃剩的干馍,当她心疼地抱起孩子,孩子惊喜地叫道:“妈妈,你可回来了,我饿,我想吃糖糕……”深夜11点钟了,哪里还有糖糕呢,气急之下,她把这些天来的疲劳与压抑统统发泄到年仅3岁的孩子身上,当孩子颤抖着小手,泪流满面地哭叫着:“妈妈,我听话,我再也不吃糖糕了。”作为一个母亲,张惠玲的心碎了……

现就读于华东理工大学的黄贝贝经常给张惠玲打电话,说的最多的话就是“老师,多亏了你呀,没有你的鼓励,我不可能考上一中,更不可能考上大学”。

2006年10月,远在周口老家的婆母身患重症,为了不耽误工作,张惠玲不顾全家人的强烈反对,执意让年迈的婆母从周口来济源治病。在后来的一个多月里,她像一个永不停歇的陀螺一样,奔波于学校、医院和家之间,没请过一天假,没误过一节课。那年12月11日,她利用双休日日夜兼程把刚动完手术的婆母送回了老家,13日凌晨3点钟花200多元钱从郑州连夜打的赶回济源,为的就是要参加那庄严的升旗仪式,为的就是不耽误学生一分钟的早读……

2007年9月,张惠玲接手0601班,班里有个叫吕振堃的住校生,身患脾虚,吃不进饭,身体消瘦,营养缺乏,张惠玲就每天早上从家里给他带来亲手做的可口的饭菜;吕振堃每天需要喝中药,张惠玲就利用每天晚上休息时间为他熬药,放到冰箱里,第二天早上来学校给孩子带来;吕振堃想吃水果,张惠玲就毫不犹豫地给他买来,而她自己的孩子也没有这样的待遇。这一坚持就是一年,她无怨无悔!

2008年5月24日,刚参加完自学考试监考的张惠玲,从北海中学骑车回家,突然接到了一个意外电话,丈夫在工地出事了!她来到急救室,看到的是丈夫满脸的灰尘、紧闭的双眼,和那两条血肉模糊

的双腿。第二天早上5点多,当她准备向领导请假时,刚刚清醒过来的丈夫坚定地说:“你去吧,我知道你不放心学生……”张惠玲把丈夫委托给丈夫的同事,毅然决然地走进了学校。

最让张惠玲忘不了的是2009年9月1日,当激情洋溢的开学动员工作结束后,她开始带领同学们热火朝天地打扫卫生,突然,书柜上面的一大块玻璃向下掉落,当时,正好有一名女生蹲在下面整理杂物,张惠玲飞奔上去,双手紧紧地抓住了那块玻璃,玻璃下角深深地刺进了大腿,血流如注,染红了裤子,到天坛医院缝完6针,当几位领导闻讯赶来时,她已经一瘸一拐地出现在了教室门口……

采访就要结束的时候,笔者问张惠玲:“你每天这样工作,累不累?”张惠玲很开心的说:“不累,我已经习惯了,要是实中的教师都像我这样,就不需要查岗了。”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张惠玲老师就是这样,19年如一日,用自己全部的心血经营教育事业,她就像一个上紧了发条的闹钟,时刻不停地转动着。她以平常心对待成绩,淡薄名利,不计得失,默默奉献,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用超乎常人的意念树立了一座精神的丰碑。

作者手记:采访张惠玲时,谈起开心事,她神情淡定,口若悬河;说到愧疚处,她面带惭色,泪雨滂沱。她说她不是一个贤惠的妻子,也不是一个称职的母亲,但是,她是一个尽职尽责的教师。敲击这篇稿件的时候,笔者曾多次被主人公一幕幕真实的事迹场景所感动,不由得加快速度,一气呵成。面对这样一位如此敬业的同事,再多的文字都显得那样苍白!这就是我们身边的“三平”教师,实中最可爱的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