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运动技能学习原理

运动技能学习原理

运动技能学习原理
运动技能学习原理

运动技能学习原理

姓名:王

班级:专硕一班

学号:

作业:结合自己的运动专项,确定一个关键技术,说明其分类,分析其运动技术的构成及所需要的运动能力,提出相应的训练方法。

一运动技能的概念:1)运动技能是习得的能相当精通执行且对其组成的动作很少或不需要有意识的注意的一种操作。2)运动技能是协调运动的能力,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描述如何进行运动的规则,二是因联系与反馈逐步变得精确和连贯的实际肌肉活动,运动技能不是运动技术和能力而是练习者对运动技术的掌握程度,即程序化知识的操作状态。

二运动技能的分类:

1一维分类系统

1)按肌肉参与程度的大小分为大肌肉群运动技能和小肌肉群运动技能(①大肌肉群运动技能运用大肌肉群,而且经常要求全身肌肉的参与。②当一种技能局限在较狭窄的空间内进行并要求较精巧的协调动作时,一般由小肌肉的运动来实现的运动技能称为小肌肉群运动技能。)

2)按动作开始和结束时的特征分为连续运动技能和分立运动技能(①连续技能指以连续、不间断的一系列动作方式所完成的技能。②分立运动技能指完成这种技能的时间相对短暂,动作以非周期式的形式完成,各环节之间无重复。)

3)按环境背景的稳定性分为开放性运动技能和封闭性运动技能(①一种运动技能的完成主要依靠内部的、由本体感受器输入的反馈信息来调节时,这种技能叫封闭技能。②当一种运动技能的完成主要依赖于周围环境提供的信息,而正确地感知周围环境成为运动调节的重要因素时,这种技能就叫开放技能)

2 二维分类系统

1)环境背景主要是指技能操作的环境背景,其中涉及了两种特征。(固定环境背景、运动环境背景)

2)动作功能动作功能又分为两种①身体定向:是指身体位置的改变或保持②操纵有些动作技能需要我们改变或保持操纵对象的位置,而另外一些技能则不需要进行操纵。三能力:个体完成特定技能操作时相对稳定的潜质或特征。

运动能力:专门与运动技能操作相关的能力。

运动能力的分类:

1)知觉运动能力(多肢体协调性、控制精确性、反应定向、反应时、手臂动作速度、速度控制、手灵敏性、手指灵敏性、手臂的稳定性、手腕手指速度、瞄准能力)

2)身体能力:(静态性力量、动态性力量、爆发力量躯干力量、伸展柔韧性、动态柔韧性、全身协调性、全身平衡能力、耐力)

下面从乒乓球正手攻球的具体技术来了解运动技能的相关知识。乒乓球正手攻球技学习过程在动态上看是一个技术实践的过程,有效的实践活动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因此从运动技能方面来剖析乒乓球正手攻球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很好的学习该技术。

从运动技能的分类来看,乒乓球正手攻球的技能分类是属于大肌肉群参与的运动、分立运动技能、开放性运动技能。根据二维分类系统的标准乒乓球正手攻球属于运动环境背景的技能、操纵的技能。

乒乓球正手攻球的运动技术构成:①移动步法与选位。移动和选位是以对来球的预先估计及实际判断为依据,以满足自己准备采用的击球方式为要求,以抢占有力的击球位置为目的的。②引拍这是击球前的准备动作③迎球挥拍迎球挥拍是指从引拍后的位置挥动到击中来求这段过程④球拍触球这是指球拍与球接触时一刹那的动作⑤随势挥拍这是指球拍击球后有一段随势前挥的动作⑥还原迅速还原指的是击球动作完成后,球拍、身体重心和基本站位的还原,以便为下一次击球做好准备。

乒乓球正手攻球所需要的运动能力主要有:多肢体的协调性、控制精确性、反应时、手臂动作速度、速度控制、手灵敏性、手臂的稳定性、瞄准能力、动态性力量、动态柔韧性、耐力。

训练方法:

1)多肢体协调性的训练方法:第一,通过节奏变化来改善身体的协调性。比如说对攻、一推一攻(拉)、对搓等。另外,单一节奏与单一的力度也是紧密练习在一起的,如果以相同的力度击球,节奏肯定就稳定得多。稳定状态下击球,对身体的要求显然要比在动态情况下击球难度要小。难度小,身体就容易协调。而变换节奏最直接的方法有三个。①一是改变击球力度,要求对方有意识的加大或减小击球时的力量,使自己多在常规击球节奏之外的条件下练习,使自己的身体适应来球节奏的变化,调整身体重心与击球动作,达到改善身体协调性的目的。比如常规力量练习中突然加力推或减力挡等。②二是改变球的速度,要求对方有意识的加快和减慢来球的速度,提高在速度变化中调整击球动作与身体重心的能力,促使身体更加协调。比如采用上升期、高点期和下降期击球等。这里要指出的是改变力度与改变速度有所关联,但也有所区别,前者是在击球时间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力量调节来达到改变节奏的目的,后者是通过改变击球时间来达到改变节奏的目的。③三是改变球的旋转,要求对方有意识的在上旋和下旋之间进行转换,以此来改变球的节奏,达到适应快慢节奏变化的要求。比如先下旋后上旋,或先上旋后下旋等。当然还有其它更为复杂的手段,比如侧推(挤)、滑板、晃搓(拉)等,有的是力量与速度之间的结合,有的是力量、速度、旋转三者之间的

结合。

第二、通过落点变化来改善身体的协调性。

除了通过节奏来改善身体的协调性以外,另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落点变化来改善身体的协调性。节奏与落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比如,长短落点的变化就会影响到节奏变化。但落点的变化并不代表完全改变球的节奏,如正手位底线长球与反手位底线长球所反映出来的主要是落点变化后对身体的协调要求,而不是节奏变化上的表现。

通过落点来改善身体的协调性方法很多,但归纳起来,从落点变化的范围而言,不外乎两类。第一类是同侧位的落点变化,另一类是异侧位的落点变化。

同侧位的落点变化又包括正手一侧和反手一侧的落点变化。从移动范围上看有1/2台、2/3台、全台。比如正手走动攻(拉)、反手走动攻(拉)。从练习的形式上看,又分有规律与无规律。从使用技术的手段上看,又有相同技术与不同技术之分。比如正手位的连续拉或反手位的连续攻,正手位的拉、打结合,搓、拉结合等。从移动的方式上看,有顺向移动与逆向(反向)移动的区别。即右手持拍向右侧移动为顺向,向左侧移动为逆向。

异侧位的落点变化包括先左后右和先右后左的落点变化。它是正反手两面不同技术交替和交错使用的运动形式。比如反手搓后接正手拉打,正手拉后接反手推拨,正手搓后接侧身拉打,反手发球后接正手抢攻等。与同侧位的落点变化一样,异侧位的落点变化也存在着移动范围、有规律与无规律、技术相同与技术不同等方面的因素。

控制精确性的训练方法:联系的时候多注意击球一瞬间的拍形控制、发球、台内各种击球动作、弹击、直拍反手横打、推中加减力搓中转与不转;各种击球弧线和击球落点的控制等。同时,还要多练习包括对速度、距离、时间、落点、球运行的轨迹、旋转和力量等方面的正确判断,例如在击球前的一瞬间寻找到对方的空挡,根据来球的飞行方向和弧线的高低找到准确的落点,并抢到合理的击球位置,确定自己的击球时间和选择好击球方法等。

手臂动作速度的训练方法:主要采用重复速度练习法来提高,练习时应采用极限或接近极限的强度,并控制好持续时间和次数(组数),一旦发现运动员在速率上有下降时,则马上停止练习,休息一下再做或转入其它内容的练习。在使用重复训练法时,还可以把等张用力法、

简化外部条件和加大动作难度等方法结合起来,如用哑铃做击球动作的练习、腿上绑沙袋进行各种步法的练习、多球练习中加快供球的节奏和增大回球的难度等。

动态性力量的训练方法:应较多的采用动力练习法,即以最快的速度重复举起中、小中重量的负重物。如选择本人负重最大值的75~85%,每次上举8~10次,完成3~4组,每组间歇5~8分钟,每周练习不得少于2次。在动力练习的过程中,要强调完成动作的速度,而负重量的选择,应以必要的速度来完成,又不致使技术变型为前提。

运动技能的学习

第四章运动技能的学习 1、什么是运动技能可以分为哪些类别 2、人们是如何从一窍不通到熟练掌握某一运动技能的 3、为什么掌握某些运动技能会促进或阻碍另一种运动技能的学习用哪些方法可使运动技能的学习之间发生促进作用呢 本章学习要点: 1、运动技能的概念、与心智技能的关系和分类 2、学习的概念、运动技能学习的阶段、运动技能形成的特点以及运动技能形成的途径——练习 3、运动技能迁移的含义、种类、迁移产生的原因以及促进运动技能迁移的方法 第一节运动技能概述 一、运动技能的概念 技能是通过练习获得的,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动作或心智活动方式。按照技能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可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种。动作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定的动作活动方式,如写字、游泳、修理自行车、安装收音机,都是复杂程度不同的动作技能,它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人们日常生活、学习活动、生产劳动和体育活动中的各类动作操作;而心智技能则是在头脑中进行的某些心智活动方式,如以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背出数学公式,进行公式运算、逻辑推理等。 运动技能是动作技能的一种,是通过练习获得的,为完成体育运动活动的特定任务而将种种动作活动方式顺利表现出来的能力。运动技能主要是借助于神经系统和骨骼肌肉系统实现的。如打高尔夫球主要体现为对球和杆的操作,跳远则主要体现为外显的肌肉反应。 运动技能具有三个特征: 1、具有一定的任务目标,运动技能总是指向一定的操作目标。 2、运动技能是自主运动,受人的主观意识支配。 3、运动技能需要身体、头或肢体的运动来实现任务目标,这是运动技能区别于人类其他技能的基础。 二、运动技能与心智技能的关系 运动技能与心智技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活动是运动技能的调节者和必要组成部分,而外部动作是心智技能的最初依据和经常体现者。在完成比较复杂的活动时,人总是手脑并用,既需要运动技能,也需要心智技能,例如在体育比赛中要想获胜,除了动作技术要熟练,还需要一定战术的配合。 运动技能主要表现为外显的骨骼肌的操作活动,而心智技能主要表现为内隐的思维操作活动。两者最主要的区分在于活动中哪种技能占主导成分。如笔算主要是头脑中的“心算”,用手加以记录,所以属于心智技能;体操运动主要是骨骼肌的活动,也需要头脑中进行一定的想象活动,所以属于运动技能。 三、运动技能的种类 运动技能依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连续技能和非连续技能、封闭技能和开放技能、小肌肉群技能和大肌肉群技能、低策略性技能和高策略性技能等。 1、连续技能和非连续技能

最新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作业)word版本

第一章 1.简述运动技能的四个特征 (1)指向目标,即动作技能都有操作目标; (2)动作技能的操作具有随意性; (3)动作技能需要身体、头、和/或肢体的运动来实现任务目标;(4)为了实现技能的操作目标,需要对动作技能进行学习或再学习; 2.在金泰尔的分类法中,动作技能分类的两个纬度分别是什么? (1)操作的环境背景特征:①调节条件 ②尝试间变化 (2)表征技能的动作功能:①身体定向 ②操纵 3.在金泰尔的分类系统中调节条件是指什么? 调节条件是指技能操作中必然存在并影响操作者运动特征的环境背景。

第二章 1.什么是操作结果测量、操作过程测量?两者的差异?根据两者测量的方法举出三至四个运动教学中运动技能测量的例子。 (1)操作结果测量:指为了说明动作技能操作结果而进行测量。(2)操作过程测量:为了说明在动作操作过程中运动控制系统某些方面的操作状态而进行的一种动作技能操作测量。 差异: ①操作结果测量没有提供产生操作结果前肢体或身体行为的任何信息; ②没有关于运动过程中参与工作的肌肉系统的活动信息; 举例: 操作结果测量:①一英里跑或打一个字所用的时间; ②从发令枪响到起跑动作开始的时间; ③垂直纵跳的高度;

操作过程测量:①动作过程中肢体经过的高度; ②动作过程中肢体运动速度; ③运动中加速或减速的模式; 2.简述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和辨别反应时及区别。(1)简单反应时:指测试情景中只包含单一刺激并要求被试者做出单一反应动作,这时所测的反应时称为简单反应时。 (2)选择反应时:指测试情景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信号,每个信号需要特定的反应形式,这时测得的反应时为选择反应时。 (3)辨别反应时:指测试情景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信号,但被试者只需对其中的一个做出反应,对其他信号不做反应,这时测得的反应时为辨别反应时。 区别:①从刺激信号的数量来判断是不是简单反应 时;②从做出的反应的信号数量来判断是不是辨别反应时。 3.将反应时分段的含义是什么?

(复试)体能训练原理与方法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 ] 考试科目名称:体能训练原理与方法 一、考试内容及要点 1、体能训练概论 考试内容 体能的定义、分类、意义;体能训练的基本原理;基本影响因素。 要点 (1)系统掌握体能训练原理基础理论知识、意义以及体能训练内容; (2)了解现代体能训练的趋势与发展阶段。 2、力量训练 考试内容 力量训练概述;抗阻力量训练;超等长力量训练;力量训练的基本方法与手段的概念、基础、种类及特点;决定人体抗阻能力的有关因素。 要点 (1)了解体能训练中力量素质训练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2)掌握影响肌肉力量的神经肌肉学因素以及力量训练需要注意的问题; (3)了解不同力量训练的生理学机制;熟悉不同力量训练的基本方法和手段;解决力量训练在各专业教学训练竞赛等领域的实际问题。 3、速度训练 考试内容 速度概述;反应速度;动作速度训练;移动速度训练和基本要求;速度评价。 要点 (1)掌握速度的定义、分类; (2)熟悉反应速度训练、动作速度训练、移动速度训练的影响因素,掌握各类速度训练的方法、途径、影响因素、基本要求与注意事项; (3)了解各类速度的评定。

4、耐力训练 考试内容 耐力的定义、分类、影响因素;有氧耐力训练;无氧耐力训练及其基本要求;耐力测试。 要点 (1)掌握耐力的定义、分类; (2)熟悉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的影响因素; (3)掌握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的基本要求、训练方法及注意事项; (4)了解耐力测试的方法与应用。 5、灵敏训练 考试内容 灵敏定义、分类、评定;灵敏训练的基本要求、意义;程序化灵敏练习;随机灵敏练习。 要点 (1)了解灵敏的定义、分类和训练意义; (2)熟悉灵敏训练的评定测试方法;掌握灵敏训练的基本要求、运动技巧与训练手段。 6、柔韧训练 考试内容 柔韧性概念、作用;影响柔韧性的因素;柔韧练习的生理机制、分类、注意问题;柔韧性基本练习。 要点 (1)了解柔韧性训练的基础理论知识; (2)了解柔韧练习的生理机制、分类以及柔韧性训练需要注意的问题; (3)掌握柔韧性练习基本原则、方法与评价。 7、核心稳定训练

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控制知识分享

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控 制

《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一) Unit One 动作技能和运动能力概述 Chapter One 动作机能的分类 人类的各种行为活动都可以统称为动作技能。 技能(skill):1.为实现特定目标而操作的动作或任务;2.以操作质量为表征。运动技能(motor skill):指有特定操作目标,涉及自主身体或肢体运动的技能。 动作(action):由身体和/或肢体运动产生的指向目标的运动。 【疑】百度——身体:指人或动物的整个生理组织,有时特指驱干和四肢。既然身体包括四肢,关于动作的解释不就可以直接定义为由身体运动产生的指向目标的运动嘛。也许是翻译的问题,body和limb的意思还是不一样的,原因也许就在这吧。 运动(movement):构成动作或运动技能的肢体或肢体联合的行为特征。 一维分类系统 通常我们根据技能间的相似特征来对动作技能进行分类。最常见的方法是根据技能的共同特征将技能进行归类。每一种共同特征包含两个范畴(注意并非二元范畴),用一个连续区间的两端来表示。 【疑】两个范畴和二元范畴有何不同呢? 1.参与操作的技能肌肉系统的大小:大、小肌肉群 2.动作开始和结束的特征:连续动作技能--任意动作开始和结束;重复性活动

分立技能--指定动作开始和结束;单一性活动 3.环境背景的稳定性:开放性动作技能--支撑面、操作对象和/或操作中处于运动状态的其他人 封闭性动作技能--支撑面、操作对象和/或操作中处于静止状态的其他人 【疑】有绝对的封闭性动作技能吗?日常生活中绝大部分都是开放性动作技能。 大肌肉群动作技能(gross motor skill):指需要大肌肉系统参与工作才能实现操作目标的动作技能。 小肌肉群动作技能(fine motor skill):指需要小肌肉群参与动作控制才能实现操作目标的动作技能;包括手眼协调动作和高度精确性的手指、手腕动作。 分立动作技能(discrete motor skill):指具有明显开始和结束界限的运动技能,一般由简单动作构成。 连续动作技能(continuous motor skill):指没有明显开始和结束界限的运动技能,一般由重复性技能构成。 序列动作技能(serial motor skill):指由一系列分立动作构成的动作技能。 封闭性动作技能(closed motor skill):指操作环境稳定或者可以预知,操作者可以控制动作开始时间的动作技能。 开放性动作技能(open motor skill):指操作环境不稳定、无法预知,操纵对象或操作背景处于运动状态,并且动作开始时间由外界条件决定的运动技能。 分类法(taxonomy):根据事物构成元素间的特征关系而建立的分类系统。

体能训练的原理与方法

考试科目:体能训练的原理与方法考试时间:2015年5月20日学生姓名:陈俊庭学号: 201401033 专业:体育教育训练学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总分 答题须知: 1.严格遵守考试规则。 2.考生应用黑色或蓝色钢笔、中性笔答卷,不得使用其他颜色或其他种类笔书写答案。 3.考试或考查课如要求电子打印版答卷,须采用统一格式。 4. 打印格式要求为:A4(297毫米x210毫米)白纸;左、右、上、下页边距各2.0cm。题目三号黑体,居 中,单倍行距,最多2行。正文宋体小四号,单倍行距。双面打印。 试题题目: 题目:培养学生专项力量素质练习 目的:1.提高学生的上肢、下肢、腰腹力量 自然情况: 姓名性别年龄身高(米)体重(kg) 体质 李友运男25 1.78 80 良好 陈俊廷男24 1.76 63 良好 杨阳女24 1.64 57 良好 徐丽女24 1.60 58 良好 祁敬云女24 1.60 54 良好 魏来男26 1.85 72 良好 张俊龙男23 1.83 90 良好 淮琳卿男22 1.72 70 良好

时间:一周三次分别是周一下午 4:00--4:20 周三同上 周五同上 训练过程: 一.准备部分3分钟 1. 2分钟慢跑 2. 原地徒手操 二.训练部分15分钟 训练项目: 项目一上肢力量练习 1. 俯身侧平举 1×12组练习三角肌 双脚开立与肩同宽,上体稍前倾,双手持哑铃由体前向体侧打开至侧平举,控三秒,一组12个。 注意双臂应保持直臂,上体保持不动。 2. 前臂负重弯举1×12组练习肱二头肌 右膝盖跪地,左腿支撑,大小腿成90度,左臂肘关节支撑在左膝上,大臂不动,左手持哑铃向上弯举,控三秒,一组12个,然后换右手臂。 注意做弯举的手臂大臂保持不动。 项目二腰腹力量练习 1. 两头起1×12组练习上腹肌 仰卧两头起,并腿绷脚尖,双手交叉放于头后,肘关节打开,

运动技能的学习

第四章运动技能的学习 1、什么是运动技能?可以分为哪些类别? 2、人们是如何从一窍不通到熟练掌握某一运动技能的? 3、为什么掌握某些运动技能会促进或阻碍另一种运动技能的学习?用哪些方法可使运动技能的学习之间发生促进作用呢? 本章学习要点: 1、运动技能的概念、与心智技能的关系和分类 2、学习的概念、运动技能学习的阶段、运动技能形成的特点以及运动技能形成的途径——练习 3、运动技能迁移的含义、种类、迁移产生的原因以及促进运动技能迁移的方法 第一节运动技能概述 一、运动技能的概念 技能是通过练习获得的,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动作或心智活动方式。按照技能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可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种。动作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定的动作活动方式,如写字、游泳、修理自行车、安装收音机,都是复杂程度不同的动作技能,它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人们日常生活、学习活动、生产劳动和体育活动中的各类动作操作;而心智技能则是在头脑中进行的某些心智活动方式,如以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背出数学公式,进行公式运算、逻辑推理等。 运动技能是动作技能的一种,是通过练习获得的,为完成体育运动活动的特定任务而将种种动作活动方式顺利表现出来的能力。运动技能主要是借助于神经系统和骨骼肌肉系统实现的。如打高尔夫球主要体现为对球和杆的操作,跳远则主要体现为外显的肌肉反应。 运动技能具有三个特征: 1、具有一定的任务目标,运动技能总是指向一定的操作目标。 2、运动技能是自主运动,受人的主观意识支配。 3、运动技能需要身体、头或肢体的运动来实现任务目标,这是运动技能区别于人类其他技能的基础。 二、运动技能与心智技能的关系 运动技能与心智技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活动是运动技能的调节者和必要组成部分,而外部动作是心智技能的最初依据和经常体现者。在完成比较复杂的活动时,人总是手脑并用,既需要运动技能,也需要心智技能,例如在体育比赛中要想获胜,除了动作技术要熟练,还需要一定战术的配合。 运动技能主要表现为外显的骨骼肌的操作活动,而心智技能主要表现为内隐的思维操作活动。两者最主要的区分在于活动中哪种技能占主导成分。如笔算主要是头脑中的“心算”,用手加以记录,所以属于心智技能;体操运动主要是骨骼肌的活动,也需要头脑中进行一定的想象活动,所以属于运动技能。 三、运动技能的种类 运动技能依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连续技能和非连续技能、封闭技能和开放技能、小肌肉群技能和大肌肉群技能、低策略性技能和高策略性技能等。

体育健身原理与方法

《体育健身原理与方法》 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 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素质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2、体育健身运动——运用多种身体练习项目和特定行为方式,结合自然力和卫 生措施,以发展身体、增强健康、延年益寿为目的的一种体育运动。 3、体育人口——是指经常参加体育健身运动,具有统计意义的人口占总人的百 分比。 4、体育健身过程——是指锻炼者自觉运用体育手段,发挥和挖掘身体潜能,达 到强身健体主要目标的实际锻炼进程。 5、身体全面发展原则——是指身体锻炼过程中,运用多种内容、方法和手段, 统筹兼顾,使身体各部位、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各种身体素质和活动能力以及心理品质都得到全面均衡地发展。 6、有氧锻炼——是指锻炼者在运动中通过呼吸,能够满足运动对氧气的需要, 在不负氧债的情况下进行健身锻炼的方法。 7、超量恢复——人体在运动中所消耗的能量物质,在运动后不仅可以恢复到原 有水平,而且可以超过原有水平。 8、体能——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体育运动中的表现。包括力量、速度、耐 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和平衡、协调、弹跳等身体能力。 问答题 1、老龄化社会的标准?(4) 按照国际通用的标准,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0%、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7%即为进入老龄化社会。 2、衰老特征(4)——原发性,即衰老是随年龄增加而发生的变化,不是因疾病而导致的衰退性变化;障碍性,即衰老必定伴有某种或多种功能障碍;进行性,即进行下去而不可逆转的变化;普遍性,即衰老是生命发展的普遍规律,任何个体,任何器官都不可避免地要衰老下去。 3、体育健身的生物进化论机制?(9) 关于进化论的理论,有达尔文和拉马克两种学派,即自然选择和用进废退两种进化动力机制的阐述。体育锻炼从总体上适应自然选择规律,在局部上遵循着用尽废退的规律。体育健身是一个用进废退的过程。能使个体的运动器官及其他器官得到相应的发展,如肌肉体积和重量的增长、骨垢的增长、皮肤的加厚等。 4、适应四时的养生原则?(44)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 四季自然变化人体适应 春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以使志生养生

[教育心理学]【幼儿版】第六章 幼儿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与体育

第六章幼儿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与体育 第一节运动技能与幼儿身心发展 运动技能是通过不断的练习而形成的一种活动方式,它不仅促进幼儿身体机能的增强,也能够提高幼儿的心理机能的发展。运动技能是幼儿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运动技能 (一)运动技能的定义 运动技能有时也称作操作技能、动作技能,是由有组织的、协调而统一的肌肉动作构成的活动,表现于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身体运动之中。从穿衣、写字、走路这些比较简单的活动到操纵机床、飞机等器械的复杂的活动,都包含着运动技能。当各种动作被组织起来并构成了一个连贯性的、整齐的、有明确时间性的完整动作时,可认为是形成了运动技能。 在理解运动技能的含义时,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运动技能是有组织的、协调的动作系列而不是任意的动作的组合 运动技能与一般的随意做出的动作有所不同,它是将各个动作按照一定的顺序及其要求组织起来,使动作表现出精确性、协调性、稳定性等。 2.运动技能是习得的而不是先天的本能 运动技能是在不断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不是先天的本能活动。这意味着运动技能是需要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的,因此,教育尤其是体育在培养幼儿的运动技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二)运动技能的分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运动技能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方式有: 1.细微型运动技能与粗放型运动技能 这是根据动作的精细程度与肌肉运动强度不同而进行的划分。细微型运动技能主要靠小肌肉群的运动来完成,如穿珠子、使用剪刀等;粗放型运动技能主要靠大肌肉群的运动来完成,如跑步、跳跃等。 2.连续型运动技能与间断型运动技能 这是根据动作的连续与否而进行的划分。连续型运动技能由—系列的连续动作构成,如骑车、跑步等;间断型运动技能由一系列不连续的动作构成,如打鼓等。 3.闭合性运动技能与开放性运动技能 这是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闭合性运动技能主要依赖幼儿身体的内部反馈信息进行运动,不依赖外界环境,如体操、舞蹈等。开放性运动技能需要根据外界环境变化来做出适当的动作,对外界信息依赖程度较大,如球类技能、骑车技能等。 4.徒手型运动技能与器械型运动技能 这是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徒手型运动技能主要通过幼儿的自身运动来完成,如做操、跳徒手舞蹈等。器械型运动技能主要通过操作器械来完成,如拍球、弹琴等。 二、运动技能的作用 (一)促进幼儿体格的健康发展

6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

第六章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 本章教师用书内容对应的是教科书中第七章选项学习的指导与提示中第二节“掌握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的学习内容。提高运动技能是高中学生进行体育与健康课学习所要达到的重要任务,提高运动技能主要是依靠在实践课中具体项目的学练,但是通过理论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运动技能形成和提高的有关规律,从而使高中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用理论来指导运动技术的练习和提高。教科书中首先介绍了运动技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然后说明影响运动技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最后强调了采用多种练习手段对提高运动技能的重要作用。 教科书中本节内容构成及教学时数建议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阶段动作特征。 2.指导学生掌握提高运动技能的学习策略。 二、教学内容与分析 (一)教科书内容解读 1.什么是运动技能 《课程标准》中将运动技能定义为:“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在神经系统调节下不同肌肉群协调工作的能力”。 体育院校通用教材的定义:“运动技能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教科书中就是采用的这个定义。运动技能包括以下四个特征: (1)运动技能是后天习得的一些简单的或不随意的外显肌肉反应,如人的眨眼反射或摇头动作不属于运动技能,只有那些后天学得的,并能相当持久地保持下来的动作活动方式才属于运动技能。 (2)运动技能在时空结构上具有不变性从运动技能的外部结构来看,应是由若干动作按一定的顺序组织起来的动作体系。任何一种运动技能都具有在时间上的先后动作顺序和一定的空间结构。动作的顺序性是不变的。例如,原地推铅球这一运动技能,从持球、蹬腿、转体到最后出手用力的动作顺序是不变的;

体育健身原理与方法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精神的健康和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 2.体育健身过程:是指锻炼者自觉运用体育手段,发挥和挖掘身体潜能,达到强身健体主要目标的实际锻炼进程。 3.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素质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4.超量恢复原理:根据运动生理学原理,人体在运动中所消耗的能量物质,在运动后不仅可以恢复到原有水平,而且可以超过原有水平。与此相适应,人体各器官和系统的机能能力也可以超过原有水平,这就是超量恢复。 5.体育健身过程:是指锻炼者自觉运用体育手段,发挥和挖掘身体潜能,达到强身健体主要目标的实际锻炼进程。 6.塑身锻炼:,是人们为达到形体健美的目的,运用徒手或器械等专门手段和锻炼方法,矫正身体某些部位缺陷,塑造优美身体形态的一种锻炼系统。 7.体育健身原则:是身体锻炼客观规律的反映,是人类从远古至今所积累的身体锻炼和养生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人们科学从事身体锻炼所必须遵循的准则。 8.减肥锻炼:是指肥胖者运用身体练习手段,并与适当节食相配合,使体内能量消耗大于能量的供给,以达到减肥,改善体型的过程。 9.“极点” 10.体育健身负荷: 是指人们在健身锻炼中所承受的生理负担,是运动负荷对人体机能产生的刺激程度。 11“第二次呼吸” 12.运动适量原则:所谓运动适量原则,是指在身体锻炼中,恰当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使之既能满足锻炼者增强体质的需要,又符合身体的实际接受能力。 13.身体成分:是组成人体各组织、器官的总成分,反映身体总体中脂肪量与去脂体重的百分比。其总重量就是人的体重。 14.重复锻炼法:是指锻炼者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按照计划和要求反复练习同一内容的方法。 15.间歇锻炼法:间歇锻炼法是指在两次练习之间,有一个严格规定的休息时间,在锻炼者机体尚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接着进行下一次练习的方法。 16、休闲运动:休闲运动是指为了善度余暇,寻求生理和心理上的放松而进行的休闲性锻炼。这种锻炼方法的活动强度不大,令人轻松愉快,具有安抚身心、消除疲劳的功效。休闲运动以消遣、休闲、健身为基本目的,内容选择以个人爱好为前提,以游戏、球类活动、郊游、垂钓、登山等为基本手段,是普通居民乐意参与的具有综合性质的体育运动。 17.有氧锻炼是指锻炼者在运动中通过呼吸,能够满足运动对氧气的需要,在不负氧债的情况下进行健身锻炼的方法。 18.运动处方:是体育指导者或医师在身体检查的基础上,根据锻炼者的需求,运用科学健身原理,以开处方的形式向其提供的量化的健身运动方案。 二、简答或问答题

运动技能学

运动技能学 一、名词解释 1、运动技能:有特定操作目标,涉及自主身体或肢体运动的技能。 2、技能:经过练习二获得的完成某种任务的动作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 3、有限容量理论(中心资源理论):人们完成各种活动时所需要的注意资 源都源于同一个中心源。 4、心里不应期:对非常接近的两个刺激的第二个刺激的应答的延迟现象。 (PRP)这是技能操作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5、倒U原则:应激或激活,指的是有压力多引起的激动水平。 6、学习:由练习或经历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技能绩效的变化。 7、绩效:在特定的时间和情景下某项技能的执行水平。 8、言语指导:简短、精炼的短语,可以将操作的注意引向重要的环境线 索,或者提醒操作者关键的技术动作。 9、内隐学习:无意识地获取有关环境变化规律知识的过程,同时,学习者 无法用语言将所获得的知识表达出来。 10、过度练习:超过实现特定操作标准所需练习量以外的附加练习。 11、分解练习:将某运动技能分成若干个环节或部分后分别进行练习。 12、整体练习:从技能的开始到结束完整地进行练习。 13、个体差异:是人们在完成某些任务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持久差异。 14、能力:指个体所具有的遗传的、相对持久的、稳定的特质,存在于各种 运动和认知技能中。

结果反馈(KR):提供与操作结果,或是否达到运动目标有关的信息。 15、绩效反馈(KP);提供与操作过程(运动特征)相关信息。 二、简答、论述、分析 1、高水平的运动技能表现: (1)较短的动作时间 (2)较高的准确率和成功率 (3)较少的体能和心理能量消耗。 2、运动技能的三种成份: (1)姿势成分:为动作提供支持平台 (2)身体的移动成分:是身体和肢体移动到动作位置 (3)操作成分:产生动作。 3、技能的分类: (1)开放性运动技能与闭锁性运动技能 (2)连续性运动技能、非连续性运动技能 (3)小肌肉群运动技能和大肌肉群运动和技能。 4、反应的种类: (1)简单反应和复杂反应 (2)辨别反应和选择反应 5、人的信息加工系统: 信息输入→人脑对信息的储存和分析→信息输出

体育锻炼的原则和方法

体育锻炼的原则与方法 体育锻炼是人们运用各种身体练习方法,并结合自然力和卫生因素以及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身体活动。要想使体育锻炼能够有效地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就必须按照科学的原理,遵循一定的原则,讲究锻炼的方法。 第一节体育锻炼的基本原理与原则 一、体育锻炼的基本原理 体育应该是一个确有实效,而又能不断提高的实践活动;体育锻炼则应是人们所进行的、有效的、合理的身体活动。而要使这种身体活动有效和合理,就必须遵循一定的依据,这种依据就是所谓的体育锻炼的原理。因此可以说,体育锻炼原理并没有概念上的意义,它只是从体育锻炼实践中产生出来的具有原则意义的理论。这种理论是多方面的,以下主要的几点做一简要的介绍。 (一)刺激与适应性的改变和增强 体育锻炼实际上就是对身体施加的一种运动刺激。在运动的刺激下,引起了机体的多种反应,并随着刺激次数的增加与时间的延续、负荷量与强度的增长,使人体在形态、机能、素质、体能等方面,产生适应性的变化和增强。原则上讲,有了这种刺激,人体才可能产生这些变化;没有这种刺激,人体就不可能产生这些变化。 (二)运动疲劳与疲劳恢复 体育锻炼的过程就是:运动——疲劳——休息——恢复。有人讲“没有疲劳,就没有锻炼”,这话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运动中只有出现疲劳,才可能通过休息,使体力得以恢复,并进而提高身体对疲劳的耐受力。例如,在长跑锻炼中,一个人在开始的一段时间里跑一千多米就感到体力不支,而他通过一个时期的锻炼,能跑两三千米仍不感到十分疲劳。可见,人的体力及各种运动能力,必须通过运动所产生的疲劳锻炼才能得以增强和提高。所以,我们不应害怕疲劳,担心自己的体力会用完。我们应该明白,这种现象在运动生理学中叫做“超量恢复”。所谓超量恢复,是指人体通过一定量与强度的运动刺激,使机体出现疲劳,而在休息之后,机体的代谢能力与体力状况,可以恢复到比运动前更高的水平之上。人的各种运动素质与体能,就是在这种“超量恢复”的多次出现与重复中提高起来的。在体育锻炼中,我们应有意识地运动这一规律,以增强锻炼的效果。 (三)能量消耗与营养补充 运动必然要消耗体内更多的能量物质。因此,运动后就必须注意营养物质的补充。这样才能使体内的机能代谢逐步提高到新的水平上。这不仅能够加强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而且可使体质的增强得到充分的物质保障。 (四)用进废退 人的各种运动能力,人体各组织、器官、系统的生理机能,无一不遵循着“用进废退”的自然法则。就拿我们大、中、小学体育教材中都有的“前滚翻”动作来说,其实这是还不会走路的幼儿在床上很容易做出的动作。然而,在大学的体育课上,却有学生做不出这一简单动作,而有的学生却能很快地学会头手翻、前手翻,甚至更为复杂的动作。这不能不使我们吃惊地看到,人的各种原本就有的运动能力,是能够在不使用、不锻炼中渐渐消退的;而这些能力又能在经常的锻炼中得到惊人的提高和发展。这就是游泳运动员的肺活量为什么会比一般人大得多、球类运动员的反应比一般人快得多,体操运动员又能做出令人叹为观止的难新动作的最基本道理。人们常讲:“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是颇有哲理性和科学性的。二、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 体育锻炼的原则主要是体育锻炼客观规律的反映,是体育练习者从事体育锻炼实践,达到理想效果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只要正确地理解和运用体育锻炼的原理,才能使体育锻炼获得最佳效果。 (一)自觉性原则

运动技能的学习和发展

运动技能的学习和发展 运动技能从开始学习到形成熟练的技巧,有的人把这一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有的人划分为三个阶段,还有人把它划分为两个阶段。三十多年来传统的划分是泛化、分化、巩固和自动化四个阶段。其实无论怎样划分,阶段之间并无明确的具体界限,也不受固定时间的限制,各阶段总是互相联系,互相交错的。因此任何一种划分方法都是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人为的主观成份,划分得越细,主观的成分就越多。划分运动时相的目的,主要是便于人们研究和论述问题。 一、运动时相的划分 美国运动生理学家贝克尔和扬把运动技能的学习和发展,划分为学习动作的粗略阶段与学习动作的熟练阶段两个时相。现分述如下: (一)学习动作的粗略阶段 1.外在表现与生理原因 (1)动作不准确,不协调、僵硬,多于动作较多。 (2)动作不连贯,缺乏节奏和韵律。 (3)错误动作较多。 (4)分不清动作的主要环节与次要环节。 (5)不能用语言来描述完成动作的情况。 (6)动作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而破坏。 生理原因 (1)兴奋在大脑皮层扩散,是不该收缩的肌肉收缩,内抑制过程建立不完善。(2)兴奋与抑制尚未建立起连贯的定型。 (3)分化抑制不完善。 (4)分化抑制不完善和反馈调节不巩固。 (5)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未建立起巩固的选择性的联系。 (6)条件反射建立不巩固。 2.在教学训练中应注意的事项 (1)由于学生尚未建立起精确的肌肉感觉,学习动作主要靠视觉分析器的作用。因此本阶段的教学应注意所运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如示范等),使 学生在模仿学习中通过视觉反馈逐步建立肌肉感觉。 (2)由于学生对所学习的新动作缺乏感性认识,抓不住主要技术环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突出重点,不宜过多的要求技术细节,以利于 分化抑制的建立。 (3)利用保护、帮助、降低难度动作等方法,使学生再不能独立完成动作的情况下,提高肌肉运动感觉,以及消除防御性反射对练习的干扰。(4)尽可能的应用直感教学法。直观教学法主要是发挥视觉作用,而直感教学法则综合利用视觉、听觉、皮肤触觉等各种感觉器官的作用。例如, 对镜练习、运用各种标志物、限制物(如游泳打腿的限制圈)、动作节拍 器、配乐练习等。 (5)教材安排及教学要求,应注意贯彻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的循序渐进的原则。选用的辅助练习应与教材的动作结构相似。 (6)教师对学生完成动作的情况多做正确的肯定和鼓励,对学生的动作要求,多从正面提出希望,以利于加速阳性条件反射的建立。例如,用做的对、做得好的语言来肯定学生的动作;对其不正确的动作,不用不对不好或

掌握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

本章教师用书内容对应的是教科书中第七章选项学习的指导与提示中第二节“掌握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的学习内容。提高运动技能是高中学生进行体育与健康课学习所要达到的重要任务,提高运动技能主要是依靠在实践课中具体项目的学练,但是通过理论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运动技能形成和提高的有关规律,从而使高中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用理论来指导运动技术的练习和提高。教科书中首先介绍了运动技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然后说明影响运动技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最后强调了采用多种练习手段对提高运动技能的重要作用。 教科书中本节内容构成及教学时数建议 章节目学时安排教学建议 选项学习的 指导与提示…… 运动技能的形成与提高 运动技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 专题讲授 结合 实践课运 用 影响运动技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练习对提高运动技能水平的重要性 ……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阶段动作特征。 2.指导学生掌握提高运动技能的学习策略。 二、教学内容与分析 (一)教科书内容解读 1.什么是运动技能 《课程标准》中将运动技能定义为:“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在神经系统调节下不同肌肉群协调工作的能力”。 体育院校通用教材的定义:“运动技能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教科书中就是采用的这个定义。运动技能包括以下四个特征: (1)运动技能是后天习得的。一些简单的或不随意的外显肌肉反应,如人的眨眼反射或摇头动作不属于运动技能,只有那些后天学得的,并能相当持久地保持下来的动作活动方式才属于运动技能。 (2)运动技能在时空结构上具有不变性。从运动技能的外部结构来看,应是由若干动作按一定的顺序组织起来的动作体系。任何一种运动技能都具有在时间上的先后动作顺序和一定的空间结构。动作的顺序性是不变的。例如,原地推铅球这一运动技能,从持球、蹬腿、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 一、名词解释 1、体能训练学:又称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是指研究和揭示体能训练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方法的一门综合性技术理论学科。 2、体能: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体能训练: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结合专项需要并通过合理负荷的动作练习,改善运动负身体形态,提高运动员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充分发展运动素质,促进运动成绩提高的过程。 4、身体形态:人体外部与内部的形态特征。 5、身体机能:运动员有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 6、力量素质: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7、速度能力: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 8、耐力素质:运动员克服疲劳的能力。 9、柔韧素质:人体各个关节的活动幅度以及肌肉肌腱和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 10、运动性疾病:机体对运动过量或缺乏,不适应或训练不当,引起机体内环境紊乱或原有的内环境紊乱加剧,发生身体机能异常或疾病,甚至生命活动障碍而出现的症状和体征。 11、格斗项目特征:运动员双方以徒手或手持兵器的方法,遵循一定的规则,以对方的身体为攻击目标寻求胜利的竞技体育运动项目。 二、填空 1、“三从一大”训练原则指: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科学地进行大负荷训练的原则。 2、体能训练涉及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健康等诸因素。 3、速度能力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移动速度。 4、广义体能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 5、竞技状态分为:形成、保持、消失三个阶段。 6、足球运动的项目特征:整体性、对抗性、多变性、易行性。 7、足球运动员的体能特征:特异性、时间局限性、个体性、整体性。 8、篮球运动的项目特征:整体协作性、技战术运用的开放性、对抗性、节奏性、多变性、准确性。 9、徒手格斗的技术方法一般为:踢、打、摔、拿。 10、发展力量耐力的主要方法: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循环训练法、重复训练法。 11、运动性疲劳总结为:形体疲劳、脏腑疲劳、神志疲劳。 三、问答 1,影响力量能力的因素? 1),中枢神经系统发放冲动的强度与频率 2),肌肉的组织形态结构

第七章-动作技能的学习

第七章动作技能的学习 一、解释下列术语 动作 动作技能 熟练操作 练习 心理练习 集中练习 分配练习 整体练习 局部练习 随机练习 区组练习 情境干扰效应 固有的反馈 增补的反馈 结果的知识 觉错能力 反应时(间) 运动时(间) 运动能力倾向测 验答案

步。其最适当的解释是。(1)被试缺乏学习动机;(2)练习过多导致疲劳;(3)被试不知练习的结果;(4)缺乏适当的指导。 8.在动作技能学习的早期阶段,教师的示范不宜过快。这种现象的最适当解释是。(1)人的短时记忆容量有限;(2)学习应循序渐进;(3)防止过早出现疲劳;(4)先要有准备动作。 9.动作技能的教学方法一般宜于采用。(1)发现法;(2)讲解法;(3)示范法;(4)示范与讲解相结合方法。 10.动作技能教学一般通过示范与指导相结合进行,而不宜采用发现教学法,较恰当的理由是。(1)学生一般不能发现新的动作技能;(2)学生自己尝试的动作方法往往不够准确;(3)通过发现而出现的错误动作难以纠正;(4)以上三者都是可能的解释。 11.普通人每秒只能对外界刺激的变化进行两次调节,而熟练的钢琴家每秒能弹奏10个以上的音符。最适当的信息加工心理学解释是。(1)钢琴家有特殊天赋;(2)熟能生巧;(3)人脑中已形成的产生式系统能自动进行;(4)通过练习,注意分配能力增强。 12.根据动作技能能力倾向测验的原理,测量手指的灵活性可以较准确地预测下述技能的学习:(1)编织; (2)射箭;(3)铅球; (4)画画。 13.下列动作技能不易遗忘的是。(1)打太极拳;(2)骑自行车;(3)游泳;(4)广播操。 14.草书毛笔字主要需要下列运动技能。(1)大肌肉的;(2)小肌肉的;(3)连续的;(4)不连续的。 15.现代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动作技能的早期(即认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1)能陈述动作技能的规则; (2)体验动作技能学习的有效感;(3)对要完成的动作任务形成目标意象(goal image) ;(4)既要形成目标意象,又要形成目标期望。答案 四、研究与设计 1.观察一位中学或小学优秀体育教师的上课情况,并做详细记录(要求教师在课内教学生掌握某项体育动作)。或者收集优秀体育教师的教学经验总结,分析教师在教学时运用了本章介绍的哪些动作技能学习的原理。 2.观察并比较初入学儿童与熟练的书写者在书写常用汉字时的不同特征。 3.以情境干扰效应为例,说明什么是动作技能的学习以及如何测量这种学习。 4.认知领域中的知识和智慧技能学习的第一阶段重点在于理解,动作技能学习的第一阶段重点也在于理解。试分析这两个领域的学习在理解阶段学习的目的和条件的差异。 5.试分析练习在智慧技能学习领域和动作技能学习领域中的相同和不同作用。 6.假定一位小学语文老师要指导学生练好毛笔字,你认为本章阐述的哪些原理可指导教师的教

运动技能学原理作业

1.运动技能是如何发生的 运动技能的基本概念 运动技能是指人体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大脑皮质主导下的不同肌肉间的协调性。换言之,运动技能也就是指在准确的时间和空间里大脑精确支配肌肉收缩的能力。这需要用精确的力量和速度依一定的次序和时间去完成所需要的动作。运动技能的发展和提高,有赖于人们对人体机能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和自觉运用。 运动技能的形成 运动技能的形成,是由简单到复杂的建立过程,并有其建立、形成、巩固和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和生理规律。只是每一阶段的长短,随动作的复杂程度而不同.一般说来,可划分为相互联系的三个阶段或称三个过程。 一、泛化过程 学习任何一个动作的初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以及自己的运动实践,只能获得一种感性认识,对运动的技能的内在规律并不完全理解.由于人体内外界的刺激,通过感受器(特别是本体感觉)传到大脑皮质,引起大脑皮质细胞强烈兴奋,另外因为皮质内抑制尚未确立,所以大脑皮质中的兴奋与抑制都呈现扩散状态,使条件反射暂时联系不稳定,出现泛化现象.这个过程表现在肌肉的外表活动往往是动作僵硬,不协调,不该收缩的肌肉收缩,出现多余的动作,而且做动作很费力。这些现象是大脑皮质细胞兴奋扩散的结果。在此过程,教师应该抓住动作的主要环节和学生掌握动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教学,不应过多强调动作细节,而应以正确的示范和简练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动作。 二、分化过程 在不断的练习过程中,初学者对该运动技能的内在规律有了初步的理解,一些不协调和多余的动作也逐渐消除。此时,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兴奋和抑制过程逐渐集中,由于抑制过程加强,特别是分化抑制得到发展。大脑皮质的活动由泛化阶段进入了分化阶段,因此练习过程中的大部分错误动作得到纠正,能比较顺利地、连贯地完成完整动作技术。这是初步建立了动力定型。但定型尚不巩固,遇到新异刺激(如有外人参观或比赛),多余动作和错误动作可能重新出现。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意错误动作的纠正,让学生体会动作的细节,促进分化抑制进一步发展,使动作日趋准确。 三、巩固过程 通过进一步反复练习,运动条件反射系统已经巩固,达到建立巩固的动力定型阶段,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集中和精确.此时,不仅动作准确、优美,而且某些环节的动作还可出现自动化,即不必有意识去控制而能做出动作来。在环境条件变化时,动作技术也不易受破坏,同时由于内脏器官的活动与动作配合得很好,完成练习时也感到省力和轻松自如。 形成运动技能的三个过程是相互联系的,各过程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训练水平高的运动员在学习掌握新动作时,泛化过程很短,对动作的精细分化能力强.形成运动技能快。运动新手在学习新动作时,泛化过程较长,分化能力较差,掌握动作较慢。动作越复杂,泛化过程就越明显,分化的难度也就越大,形成运动技能所需要的时间就越大。 但是,动力定型发展到了巩固过程,也并不是可以一劳永逸了。一方面,还可在继续练习巩固的情况下精益求精,不断提高动作质量,使动力定型更加完善和巩固;另一方面,如果不再进行练习,巩固了的动力定型还会消退,技术愈复杂,难度愈大,消退得也愈快。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提出进一步要求,并指导学生进行技术理论学习,更有利于动力定型的巩固和动作质量的提高,促使动作达到自动化程度。

核心力量训练的原理和方法

核心力量训练的原理和方法 核心力量训练是当代体能训练的新突破,新发展。核心力量由最初应用在医疗和健身领域的康复性训练手段,经在竞技体育训练尝试和实验,发现核心力量训练不仅仅适应于康复训练领域,而且对几乎所有竞技运动项目都很重要。核心力量训练的理念和方法开启了人们训练新视角,弥补了传统力量训练的不足。 核心力量的释义 核心力量是指核心肌群(肌肉)在稳定重心,产生和传递力量的基础上,以发展神经支配和控制能力,整体协调用力和本体感受性能力等为主要目的表现出来的力量能力。核心力量是与四肢力量相对应的人体力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体发力的主要环节,对上下肢的协同工作用力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是人体运动的主要“发力源”。 核心区的概念 核心力量训练在提高运动员核心力量,支持专项运动技术水平得到改善的同时,运动损伤也得到了有效的预防,目前该训练已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的影响。但国内外关于核心区概念的界定尚存争议。国外学者主要从解剖学上定位,许多研究将核心区定义在“腰椎—骨盆—髋关节”部位,认为顶部是膈肌,底部为骨盆和髋关节。国内关于核心区的认知古已有之,如传统武术中的“丹田”。 核心力量训练的主体内容即包括核心稳定型性训练和核心专门性力量训练两个训练。 核心稳定性 所谓“核心稳定性”是指,人体在运动中通过核心部位的稳定为四肢肌肉的发力建立支点,为上下肢力量的传递创造条件,为身体重心的稳定和位移提供合理得身体姿势。 核心稳定性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脊柱和骨盆好像是衔接上下半身的桥梁,同时由脊柱和骨盆构成的核心区又是完成绝大多数核心技术动作产生和传递力量的中心区域,是人体各动力链的中间环节。在人体多种形式的运动中,核心区的作用犹如一个稳定的平台,它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到运动员四肢肌群的用力效果和动作质量,只有改善核心区的稳定性,整体的运动才能更加协调。 核心专门性力量 从神经生理学上看,核心专门性力量是一种在生理结构和神经肌肉等方面均与专项动作结构相适应的力量能力,是神经肌肉协调配合以及多肌群间的协同配合作用下产生的力量,包括功能性力量和协调性力量。核心专门性力量并不是专项力量本身,它是介于稳定性力量和专项力量之间的一种力量,这种力量的存在可以使机体的稳定性力量更好的向专项力量转化,在稳定性力量和专项性力量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核心力量的作用 目前国内外学者把身体作为一个整体的运动链,力的传导是通过这些链条向外传递,链上的任何一点出现问题,或各环节相互不兼容都会导致整个链条的瘫痪。因此,核心肌群力量担负着稳定重心,保持平衡,传导力量等作用,同时也是整体发力的开始环节,对上下肢体的协同工作以及整合用力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 稳定脊柱,骨盆,保持正确的运动姿势 构建运动链,为肢体运动创造支点 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 加大运动时由核心向肢体的能量输出 提高肢体的协调工作能力 减少能量消耗,提高动作效率 预防运动损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