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自然辩证法--中医发展史及其重要人物

自然辩证法--中医发展史及其重要人物

中医的发展史及其重要人物

学院:

专业:

学生:

学号:

课程:自然辩证法概论

2018年11月

中医的发展史及其重要人物

一选题背景

中医,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中医是中国的国粹,它记录了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同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和理论知识,有着悠久的历史,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瑰宝。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典籍著作。除此之外中医对汉字文化圈的国家也影响深远,如日本汉方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自清朝末年以来,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同时现代医学,即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的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直至2013年非典SARS席卷全球,广东省的中医生根据辨证治疗的原则,探索出中医治疗的方案,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自此中医开始有复苏迹象。

二选题意义

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屠呦呦因受中医典籍启发找到治疗疟疾的青蒿素成为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关于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大家可能已经在很多报道中看到过,当年屠呦呦接受任务后,收集整理了历代中医药典籍,走访名老中医并收集他们用于防治疟疾的方剂和中药,同时调阅大量民间方药。在汇集了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2000余内服、外用方药的基础上,编写了以640种中药为主的《疟疾单验方集》。正是这些信息的收集和解析铸就了青蒿素发现的基础,也是中药新药研究有别于一般植物药研发的地方。屠呦呦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中说到:中国传统中医药是一个丰富的宝藏,值得我们多加思考,发掘提高。

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我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经历,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植物资源,医药学研究者可以从中开发新药。中医药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对于自然资源的药用价值已经有所整理归纳。通过继承发扬,发掘提高,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造福人类。

2018年10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中医纳入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学纲要。作为中国人,我与有荣焉,幸甚至哉。我认为中医未来将会极大地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医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中国和世界带去福音。

三发展过程

纵观中医发展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时期和中医理论体系逐渐发展与完善的时期。

1中医理论体系形成时期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理论体系基本形成于先秦两汉时期,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望闻问切这“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四大经典《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难经》和《伤寒杂病论》的出现,它们成书于战国至两汉时期。

《神农本草经》是中药学理论发展的源头。《黄帝内经》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也被称为“医之始祖”,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后来的中医学和养生学则在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难经》为战国时期神医扁鹊所著。《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其中《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伤寒杂病论》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这部巨著的问世,使我国临床医学和方剂学,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

2中医理论体系逐渐发展完善时期

在中医学理论发展的过程中,上自晋、唐、宋、金、元,下迄明清的许多医家,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的基础上,在各自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研究中,均从不同角度发展了中医学理论体系。例如隋朝巢元芳所著《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晋代王叔和所著《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晋代皇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为我国第一部针灸学专著;晋代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启发屠呦呦研究出青蒿素。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采用辨证治疗,以毕生精力撰写了医学著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金元时期,中医开始没落。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没落。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许浚撰写了《东医宝鉴》。

四重要人物

中医随着我国历史前进发展成长了数千年,无数代人的心血凝成了而今的中医。在这漫长的岁月里,能人异士多于过江之鲫,早至传说中的上古帝王神农氏,神医扁鹊、华佗,晚至明清时期温补学派和温病学派的代表医家薛立斋、赵献可、吴又可、吴瑭等。

下面我将着重介绍几位医家。

1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建安年间,张仲景行医游历各地,亲眼目睹了各种疫病流行对百姓造成的严重后果,也借此将自己多年对伤寒症的研究付诸实践,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经验,充实和提高了理性认识。经过数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终于写成了一部名为《伤寒杂病论》的不朽之作。这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又一部最有影响的光辉医学典籍。该书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伤寒杂病论》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这部巨著的问世,使我国临床医学和方剂学,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2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541年—682年),京兆华原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时人称之药王、妙应真人、孙十常、白山药王,被后人尊称为“药王”。西魏大统七年,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他从小就聪明过人,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隋开皇元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陕西太白山中。他一方面下功夫钻研医学著作,一方面亲自采集草药,研究药物学,认真研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古代医书,同时广泛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热心为人治病,积累了许多宝贵的临床经验。他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新的医药学研究成果,以毕生精力撰成了医学著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3法医之祖——宋慈

宋慈(1186-1249),字惠父,建阳人,南宋著名法医学家,中外法医界普遍认为是宋慈于公元1235年开创了“法医鉴定学”,因此宋慈被尊为世界法医学鼻祖,被称为“法医学之父”。他曾任广东、湖南等地提点刑狱官,办案著重实地检验。公元1247年著有《洗冤集录》五卷,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专著,也是世界最早的法医学专著,广传国内外,对于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在《洗冤集录》中,有一些检验方法虽属于经验范畴,但却与现代科学相吻合,令人惊叹。如用明油伞检验尸骨伤痕,就是一例:“验尸并骨伤损处,痕迹未现,用糟、醋泼罨尸首,于露天以新油绢或明油雨伞覆欲见处,迎日隔伞看,痕即现。若阴雨,以热炭隔照。此良法也”。如此检验尸骨伤损,与现代用紫外线照射一样,都是运用光学原理。只是宋慈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处于尚未自觉的状态,知其然而不知知其所以然。

宋慈在法医学理论上和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是唯物主义倾向。在对尸体的具体检验方面,技术性很强,在一定程度上难于为活人诊病。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

品德,而且必须具备深厚的医药学基础,把握许多科学知识和方法。宋慈在多年的检验实践中,力求检验方法的多样性和科学性。从流传至今的《洗冤集录》一书来看,其中所载检验方法之多样、全面,其精确度之高,都是前无古人的。这也是书中科技含量较高的、最精彩的内容。

4药圣——李时珍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人,出生于行医世家。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被后世尊为“药圣”。

李时珍临证,推崇张元素,重辨病证,立法严谨,用药得当。治疗时,或化裁古方,或自组新方,或用民间单验方,多有良效。李时珍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很有特色,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自己的实践经验为基础,改善了古代科学方法,积累了科学研究的新经验。李时珍成功地运用了观察和实验、比较和分类、分析和综合、批判继承和历史考证方法。

5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

屠呦呦,1955毕业于北京医学院,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

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五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在2014年2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之后的两年间,习近平又对此有过多次论述:“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2016年5月和6月,习近平又连续两次对“文化自信”加以强调,指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要引导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我们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它能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中医中药在中国古老的大地上已经运用了几千年的历史,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证实了中国的中医中药无论是在治病上、在防病上,还是在养生上,都是确凿有效可行的。在西医未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用中医中药来治疗疾病,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中医对疾病的治疗是宏观的、全面的。但是到了现代,随着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的进入,西方医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构成了对中医学的挑战。一些学者认为,中医已经跟不上了时代先进科技的发展,“老药罐子”煎药还在使用,中医四诊法的诊断还拿不出确凿的科学实验依据,随着科学进步和人们思维观念的不断更新,中医是否科学,中医究竟是否有效受到了严重的质疑,甚至有的学者提出废除中医。在近现代革命的历史中,中医也不止一次受到过质疑。

我认为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挺起胸膛,坚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相信我们的中医前途无可限量。我们只要发扬传统、发掘提高、吐故纳新、中西结合、面向当代,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造福人类,给世界带去中国力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