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从市场经济的弊端看我国政府资源配置职能的必要性

从市场经济的弊端看我国政府资源配置职能的必要性

从市场经济的弊端看我国政府资源配置职能的必要性
从市场经济的弊端看我国政府资源配置职能的必要性

从市场经济的弊端看我国政府资源

配置职能的必要性

1992年10月,中央政府在党的十四大上,正式上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的目标。”到现在市场经济在我国已经发展了20几年,给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动力,使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稳步增长,国家财富显著增多。这些成就表明市场经济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民族的振兴富强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不能忽视的是市场经济本身也存在许多弊端,如果把市场创造的财富比作一块大蛋糕的话,那么怎样分“好”这块蛋糕便是市场自身所不能好好完成的目标,所以只有政府利用其经济职能加以管理调控才使市场资源得到最优分配,促进市场经济在我国更健康的发展。

市场经济虽然有很大的优越性,但其弊端也很明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发性: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都是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追求自身的利益,实际上就是根据价格的涨落决定自己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因此,价值规律的第一个作用,即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在各部门的分配、对资源合理配置起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同时,也使一些个人或企业由于对全身的利益的过分追求而产生不正当的行为,比如生产和销售伪劣产品;欺行霸市,扰乱市场秩序;一切向钱看,不讲职业道德等。而且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还容易引起社会各阶层的两极分化,由此而产生的矛盾将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2.盲目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参加者都是分散在各自的领域从事经营,单个提生产者和经营者不可能掌握社会各方面的信息,也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因此,他进行经营决策时,也就是仅仅观察市场上什么价格高、有厚利可图,并据此决定生产、经营什么,这显然有一定的盲目性。这种盲目性往往会使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必然会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这方面的例子我们可举出很多,如: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各地竞相上马生产彩电、冰箱的所谓“采电热”、“冰箱热”;90年代中期又出现“空调热”、“VCD热”。因厂家瞄准的是市场价格,什么好卖就生产什么,于是各地“蜂拥而上”,其结果是重复上马、重复引进,而又形不成生产规模。3.滞后性:在市场经济中,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即经济活动参加者是在某种商品供求不平衡导致价格上海或下跌后才作出扩大或减少这种商品供尖的决定的。这样,从供求不平衡——价格变化——作出决定——到实现供求平衡,必然需要一个长短不同的过程,有一定的时间差。也就是说,市场虽有及时、灵敏的特点,但它不能反映出供需的长期趋势。当人们竞争相为追求市场上的高价而生产某一产品时,该商品的社的需求可能已经达到饱和点,而商品生产者却还在那里继续大量生产,只是到了滞销引起价格下跌后,才恍然大悟。然而,此时即使转产,也已造成产品积压,不得不贱价拍卖,有的鲜活产品还会因变质而蒙受巨大损失(如近年有些城市的鸡蛋、水果因积压变质而降价者屡见不鲜)。

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引起市场混乱,贫富差距增大,两级分化严重;盲目性导致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滞后性导致生产过剩,

西汉·戴圣《礼记·礼运篇》:“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埠前小学刘成海 千秋大业,教育为本;教育成败,系于教师。人们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些头衔确实很好听,但要做一名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就不那么简单了!这是对教师的一种严格要求,也是对教师的一种充分信任与社会认可,更是教师的一个终身奋斗目标。那么,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做一位人民满意的教师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去思考: 一、思想上 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牢记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爱祖国、爱人民,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社会变革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履行好自己的光荣职责,与时俱进,做一名人民群众信得过的教师。 二、教学上 1、热爱孩子,诲人不倦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爱孩子是教师应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是人性,是对学生深沉的爱。”付孩子以爱心,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是解决教育上疑难病症的万能钥匙。作为老师,在课堂上,要耐心引导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除了对孩子要有慈母般的关爱之外,更应

该成为孩子所信任的朋友,喜孩子所喜,忧孩子所忧。根据儿童心理学,大部份孩子都有害怕老师的倾向,对老师的防御心理也十分强,但一但消除其防御心理,其内心就会犹如“广阔的草原”一样,没有任何屏障。 2、为自己充电,树立终身学习观 以前我常会这么想:我工作已有十多年了,凭我的经验,教这些孩子是绰绰有余了。然而,现在的我在工作之余常会这样感慨:怎么越教越不会教了。有句古话说:教,然后知不足。“知不足”,那就要学。 现有这么一句被更改的名言: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常流水。可见时代在前进,孩子在发展,在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网络通讯技术迅速发展的社会中,教师要拥有燃不尽的能量,用不完的知识。作为今天的教师,应成为“终身学习的楷模”,重视加强继续教育。首先,在新形势下,教师要自觉学习教育理论,学习现代化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只有像蜜蜂采蜜那样,不断吸取新鲜的养料,才能提高教书育人的本领,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其次,要加强信息交流,与时惧进,教育动态是瞬息万变的,稍不留意,就会与当前社会教育趋势发生错位,所以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水平,不断为自己充电,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教师只有站在时代的前列,充分掌握和运用好新时代的新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引导孩子到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科学阵地,才能闯出自己的一片新天地。没有渊博的知识,没有新鲜的血液,教师就不可能教育好孩子。因为渊博知识的获得,崭新理论的掌握,娴熟技能的练就,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作者:赵振华来源:学习时报字数:362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论断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对未来我国资源的配置方式指明了方向,对于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意义。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由“基础”到“决定”是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 资源配置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计划机制,一种是市场机制。改革开放之前,我国资源配置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践证明通过计划机制实现资源配置是失败的。改革开放以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经历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阶段,即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让市场机制能够对计划机制起到补充作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阶段,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作用进一步增强,但计划机制仍然起到主导作用;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基础性作用,表明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所起的作用占据主导地位,计划机制在资源配置中下降到了次要地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就表明在资源配置中市场机制的作用进一步增强,这就是资源配置要由市场机制而不是计划机制决定,通过政府计划配置资源要尽可能降低到必要的限度,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要上升到尽可能高的程度。 之所以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根本原因在于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效率远远高于计划机制。市场机制包括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等。经济学的一个基本道理就是供大于求价格下跌,企业利润率就降低甚至要亏本,迫使更多的资源从原有的行业或部门撤出;相反,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企业利润率提高,会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转入该部门或行业。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虽然市场调节资源分配具有滞后性和一定的盲目性,但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是理性的,带来的是节约和效率,因为每一个市场主体都想实现收益最大化。计划机制配置资源理论上可以实现合理配置,哪里最需要就将资源配置到哪里,但在实践中是做不到的,具有乌托邦性质,因为没有充分的利益诱导和充分的信息。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一个基本经验就是实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通过计划机制配置所有资源,窒息了经济活力,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导致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多大提高,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边缘。改革开放30多年来,之所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归根结底就是越来越多地发挥了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需要继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这是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一方面,我国要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中期达到中上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就需要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更多地释放市场经济活力,最重要的就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否则就不是市场经济,更不是完善的市场经济。另一方面,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能的差别

姓名:李源班级:11社工学号:1169145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能的差别 ——两种体制下职能差别及我国政府职能的讨论摘要: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的特点就是全能和集权,政府几乎包揽统管一切经济事务的职能。而市场经济下政府主要有维护经济秩序,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健全法制,建设法治国家、克服市场失灵,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协调国际经济关系、促进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的职能。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要完成政府生产与微观管理职能的更新、政府微观监管与服务职能的完善、政府宏观管理职能的革新、政府经济职能的制度创新、政府对外管理职能的强化与创新这五大变革。 关键词: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政府职能差别经济职能五大变革 正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是政府机构改革的主要内容,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而我国却面临着一、转折期新旧经济体制的矛盾。尽管14年来我国以市场为主要取向的经济改革成绩斐然,但总的来说,改革仍处于由浅层向深层的过渡阶段。二、转折期经济运行机制转轨面对的现实经济基础是不发达的商品经济基础。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的产物。然而我国现存的商品经济极不发达,而且严重畸形。因此研究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条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的差别,十分迫切。以便结合我国国情去发展和完善政府的经济职能。① 1 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政府的职能 到现在为止,计划经济时代有关政府职能的若干观念仍然影响着我们的改革,参考了一些书籍,整理出以下5个旧观念。② 1.1政府无所不能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被认为是无所不能的。法律即使存在,但存在这样的认识,即认为有了法律,政府反而束手束脚,法律的限制约束职能作用被看成是多余的,这种观念实际就是权大于法。各种违背客观规律的事情也都在政府无所不能的思想指导下层出不穷,甚至碰得头破血流也不改正。 1.2政府应当支配一切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被认为有权力支配一切、有力量支配一切、有理由支配一切。 1.3凡是政府能做的都由政府做 这是一种旧观念,是和市场经济体制截然不同的指导思想。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指导思想应该是凡是市场能做的都由市场做,政府只能做市场做不到的或者做不好的事情。有哪些事情是市场做不好或者是做不到的呢?比如说,个人收入分配的调节、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宏观经济调控、社会效益高而经济效益低部门的发展,政府应该做这样的事情。计划经济下,只是由于政府力量还不足,不得不让出一小块让市场起一点作用,言外之意就是将来有一天政府力量够了,仍会取市场而代之。 1.4大政府是社会主义的制度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权力集中于中央、集中于政府,所以,大政府就是不可避免的。既然计划经济体制被看作社会主义的特征,大政府也必然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的制度。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在市场经济下,我们需要的是有效率的政府。关键是政府职能的界定划分,关键在政府必须要有精炼、强干的班子。 1.5政府的利益必定是全体人民的利益 这种理解首先忽视了市场经济体制下主体的多元性。这样的理解设定了一个错误的前提,就是政府所做的一切都是符合全体人民利益的。实践一再表明,计划经济时期,以人民利益的名义所做的错误决策难道还少吗?这个观点往往成为某些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损害人民利益的一种借口,政府所作所为是否符合人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 规定了政府的含义,我们再来分析政府应该在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担负什么样的职责。历史上很多思想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自由放任主义者认为政府应该扮演“守夜人”的角色。也就是说,市场的自发运行会给社会带来高效率,政府的过多干预只会起到反作用,政府需要作的只是提供安全和秩序。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对政府的职责作了如下的规定:“第一,保护社会,使其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第二,尽可能保护社会各个人,使其不受社会上任何其他人的侵害和压迫,这就是说要建立严正的司法机关,第三,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及某些公共设施(其建设与维持绝不是为着任何个人或任何少数人的利益),这种事业与设施在由大社会经营时,其利润经常补偿费用而有余,但若由个人或者少数人经营,就决不能补偿所费。”④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主张国家积极干预经济生活,庇古认为国家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来消除客观上存在的边际私人纯产值和边际社会纯产值之间的背离。凯恩斯认为政府应该积极的采取措施刺激有效需求来克服经济危机。萨缪尔森认为政府应该采取矫正垄断,收入政策等方法来实现社会的效率、平等和稳定。70年代后兴起的新自由主义者又重新鼓吹市场的效率,举起了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大旗。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使得政府在管理经济过程中有时容易超出宏观调控的范围,直接干涉参与经济活动,这样就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因为从政府的内在特征来看,政府和市场在某些方面是相互排斥的,所以政府不能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否则就容易起到反作用。 第一,政府具有公共性的特征。政府是公共权力的执掌者,公共权力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政府的公共性决定了政府的一般功能在于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解决社会的公共问题。社会公共权力是出于缓和利益矛盾需要才产生的,公共权力的执掌者——政府会必须以成员的根本利益作为其活动的宗旨,这就要求政府和社会相对脱离,凌驾于社会之上才能真正的履行其公共管理的职能。因此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应该作为市场的管理者、监督者出现,而不能作为市场的参与者。因为市场参与者本身必须是代表不同利益并且占有不同资源的市场行为主体。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如果直接从事市场经济活动就违反了自身公共性的特征,也就很难提供公平公正的市场交易规则。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我国长期来存在着各种挂靠政府机关的各种企业,国家机关成了市场的直接参与者。这样这些机关在制定或者执行政策的时候就会有意无意的向自己下属的企业倾斜,这样就违反了政府公共性的要求,扰乱了市场的公平和效率。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我国不断要求各种挂靠机关的企业必须和政府机关脱轨,就是为了保证政府的公共性。 第二,政府具有普遍性的特征。作为公共权力的主体,政府的功能涉及到社会的所有领域和所有个体,从而具有普遍性的特征。一定地域内的各个个体只能在同一个政府下生息,享有一定的权利履行一定的义务,接受公共权力的管辖。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政府尽管事实上划分为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层级,但是这些部门和层级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一定国土范围内的政府只能有一个。因此政府一般应该有大局观念,整体观念,这和市场经济的理念是不符和的。市场经济活动主体一般都是单一的、具体的。经济主体参与市场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尽最大可能的增加自己的利益,核心的理念是利己。因此市场是一种“个体理性”,会造成利益差别和利益分化。而政府行为则是一种“整体理性”,关注社会的公平。我国政府推行的收入再分配政策,如下岗补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以及开发大西北,对西部地

财政学习题答案(2014试编)

第一章财政的概念与职能 一、单项选择题 1.D 2.D 3.C 4.A 5.D 6.A 7.A 8.B 9.C 10.C 11.C 12.D 13.D 14.B 15.D 16.D 17.A 18.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CD 3.ACD 4.ABD 5.ABC 6.ABCD 7.CD 8.BCD 三、填空题 1. 收入分配不公平、经济波动 2. 非排他性、非竞争性 3. 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 4. 国家或政府、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5. 价格、产量 6. 价格机制、政府的收支活动 7. 资源配置、收入分配 8. 政府财政配置、第三部门配置 9. 市场配置、价格和竞争 10. 调整存量结构、调整投资结构 11. 经济公平、社会公平 12. 实现公平分配 13. 基尼系数 14. 0.3~0.4 15. 政府对企业的转移支付、政府间的转移支付 四、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 五、名词解释 1.市场失灵:市场机制本身却存在固有的缺陷与不足,即所谓“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垄断、外部性与公共产品、收入分配不公平和经济波动。 2.垄断:当某一行业在产量达到相对较高水平之后,就会出现规模收益递增和成本递减现象,这时就会形成垄断。 3.外部性:无法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市场交易成本或收益。

4.财政:财政是国家或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对一部分社会产品与服务的分配活动。 5.财政职能:财政职能是指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具有的职责与功能。 6.资源配置职能: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是指财政通过参与财力分配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职能。 7.收入分配职能: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指财政运用多种方式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和调节,以期达到收入分配的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 8.经济稳定职能:是指通过财政政策的制定、实施与调整,对生产、消费、储蓄和投资发生影响,以达到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政策目标。 六、简答题 1.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垄断、外部性与公共产品、收入分配不公平、经济波动。 2.垄断导致的效率损失表现在哪些方面? 垄断导致效率损失:(1)产量受到限制,消费者福利受到额外损失;(2)垄断行业由于追求并事实存在垄断利润,缺乏尽可能降低成本的竞争压力;(3)垄断阻碍技术进步;(4)垄断者追求超额收入的寻租活动本身会造成资源浪费。 3.简述财政的基本特征。 第一,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第二,财政分配的对象是部分社会产品与服务。第三,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4.如何理解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问题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第一,资源配置效率。一是资源的充分利用。二是被充分利用的资源是否满足合理的使用结构,也即是否达到最优配置。 第二,资源的最优配置。西方经济学以“帕累托效率”来说明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 第三,资源配置方式。在现代社会中,存在三种资源配置方式,即市场配置、政府财政配置和第三部门配置。市场配置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它是通过价格和竞争实现效率配置的。政府财政配置主要针对市场失效领

第03章 政府及其职能 习题

第三章政府及其职能 一、填空题 1、由资源配置机制决定的经济模式有:、、。 2、纠正和克服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公共部门的介入,由此决定了财政主要应发挥三种职能,这就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收入分配的目标是公平,公平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即和。 4、影响收入分配的因素有、、。 5、衡量收入差异的指标是。 6、收入分配包括两个层次,即和。 7、财政配置资源的必要性在于。 二、单项选择题 ()1、基尼系数在时为收入分配的最佳状态。 A. 0.2 B. 0.3 C. 0.3~0.4 D. 0.4 ()2、经济学家用来说明收入状况的图形是 A.洛沦兹曲线 B.拉弗曲线 C.生产可能性曲线 D.无差异曲线 ( )3、以下哪项不属于斯密所认为的政府该干的事情? A.保护社会不受外国侵略 B.保护每一个社会成员不受其他社会成员的不公正对待 C.提供某些公共机构和公共工程 D.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 ()4、经济稳定的关键在于 A.充分就业 B.物价稳定 C.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 D.国际收支平衡 三、多项选择题 ()1、与私人组织不同,政府具有以下特征 A.拥有政治权力 B.具有经济人特征 C.合法性取决于公共选择过程 D.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 E.有义务满足公共需求 ()2.政府失败主要表现在以下哪几项? A、政治制度失灵 B、权力滥用 C、消费者偏好不合理 D、效率低下 E、寻租 ()3、以下哪些与机械论的观点相一致。 A.集体利益不取决于个人利益 B.消费者的偏好未必是合理的 C.个人要求和愿望是价值判断的唯一源泉 D.只有个人是真实存在的,离开了个人就没有集体 E.政府只是众多个人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创立的社会工具 ()4、政府失败的原因有 A.有限的信息 B.对私人市场反应控制的有限性 C.对官僚主义控制的有限性 D.政府行为的越界 E.政策决定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5、政府配置资源的手段主要有 A.预算 B.环境性制度 C.制约性制度 D.补贴制度 E.引导性制度 四、判断题

谈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如何定位

谈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如何定位 论文编号: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27 政治学概论 论文题目: 学生姓名 专业 层次 批次 学号 学习中心 年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1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进入快速发展和国际化的轨道。与之相适应,政府管理职能也悄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政府只有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其职能,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才能有效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那么,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应该履行哪些职能?如何履行职能?政府职能的定位和适时适度转变就成了政府及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2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必要性 不同的经济体制对政府职能的要求是不同的。从建国初期开始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主要实行计划经济,政府对经济进行集中管理和直接参与。计划经济以的公有制为经济基础,以国家计划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强调经济的统一规划和国家对社会生产、经济生活的直接控制。政府作为生产资料的象征性所有者,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全社会经济发展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实行高度集权、计划管理的方式,政府包揽一切经济事务和社会事务,政府对企业实行统一计划、统负盈亏、统购统销、统收统支,一切经济活动以政府的计划为中心。政府是公共权力的集中体现,社会从属于国家,公民依附于政府,呈现出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公民高度合一的社会结构形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是“全能型”的,表现为行政权力对社会的全方位渗透,直接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权力高度集中。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成为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主体。社会利益结构日益向多元化演变,社会形态由单一转变为多样,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种所有制形态的出现,使得人们的社会角色更加多样化。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区人”、“自由人”,利益单元的个体化促使人们形成更加鲜明的“独立人格”。一元结构下的政府包揽一切、无所不管的格局必然会被打破。政府职能范围由包揽一切、无所不管转化为涵盖社会、市民的公共领域,国家和政府不再涉及市民的经济生活领域,政府对市场和社会生活的干预受到市场经济限制和约束。政府职

优化财政资源配置的新视角:旅游业的贡献(一)

优化财政资源配置的新视角:旅游业的贡献(一) 内容提要:由于产业结构优化是财政资源配置的目标之一,财政与各产业之间必然存在着不同程度、不同路径的相互作用。我们发现,财政和旅游业可以直接通过资源配置建立起深层联系,因为财政具有资源配置的职能,旅游业具有资源配置的效应。如何充分运用这一联系,使之在优化财政资源配置与旅游业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是本文提出的研究思路和研究重点。 关键词:资源配置财政职能旅游业 经济学中的劳动供给曲线很清晰地描述出人们收入水平提高后的行为变化:我们将工资率的提高分成两个阶段,首轮的提高是对劳动的激励,人们以劳动代替闲暇,以获得更多的收入;再度的提高则是对劳动的奖励,人们以闲暇代替劳动,用较高的收入来消费闲暇,所以,提高工资最终会带给人们消费和休闲的需求。旅游是新型的消费品,能同时满足人们这两种需求,同时,旅游业具有“一业带百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因而可以成为优化财政资源配置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本文即以财政的眼光来审视旅游业,盯住的是旅游业资源配置的效应,重点研究在财政资源配置的优化中旅游业的贡献。 一、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分析 (一)资源配置的概念及评价 资源配置及其相关问题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资源配置是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以达到

优化资源结构的目标,也就是资源的使用方式和使用结构的问题。①西方经济学为描述资源配置的“理论”状态及如何实现这种状态提供了理论依据,即一般均衡理论;又为衡量资源配置的效率提供了尺度,即帕累托最优的资源配置效率。一般均衡理论研究经济体系如何将所有市场的需求和供给在同一时间调节相等,当所有的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同时处于均衡状态时,无数决策者做出的不同最优化决策都可以和谐并存,即达到了一般均衡这一“理论”的经济状态。帕累托效率是评价资源配置的基本标准,它描述的是这样一种经济状况:即不可能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能在不使其他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同时使任何人的境况变得更好,这样,每一种资源都有效地配置于最适宜的使用方向上,资源配置达到了帕累托效率。② (二)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 财政履行资源配置的职能源于资源的稀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财政应受到效率和公平原则的约束。 1.财政资源配置的效率准则。首先,应正确处理政府与经济的关系。这是当代财政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市场应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力量,政府不可介入市场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财政只能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间接纠正“市场失灵”。其次,应考虑资源的稀缺性。即以单位资源耗费实现最大的效益(经济和社会的综合效益),因此,财政应尽可能地将资源配置到高节约和高效益的领域。 2.财政资源配置的公平准则。公平准则要求财政资源配置符合就业创造

如何理解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如何理解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就从根本上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导向,指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心和关键所在,是对市场与政府关系认识的一大理论突破。 考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历史,不难看出,我们党对市场作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渐进深化的过程:从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到发挥市场的辅助性作用,从基础性作用到“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再到“在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直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说明我们党对市场与政府关系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对改革的阶段性问题把握得越来越清醒准确,对改革开放的市场化导向始终坚定不移。 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后,我国的市场化改革仍不完善,存在许多亟待突破的深层次问题:一是土地、金融、科技、房地产等领域市场化程度不高,资源错配、低水平利用现象较为严重;二是市场规则不统一、不透明,市场秩序不规范、不健全,违规违法谋取不当利益现象较为普遍,各类保护主义依然存在;三是行政垄断问题突出,民营经济发展中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问题突出,统一开放、规范有序、充分竞争的市场格局尚未形成;四是政府权力过大,直接干预企业微观运行的行政手段使用偏多,审批、检查多,监管不到位,行政权力设租、市场主体寻租引致的腐败现象严重。这些体制机制性问题的长期存在,使得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不足、竞争实力和发展实力难以快速提升,进而限制了产业转型、发展方式转变进程,影响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

社会资源配置

试论社会资源配置的三维模式 摘要 社会资源配置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公共选择问题。社会资源配置主体以及配置方式,对于社会资源配置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的配置主体有政府、企业和非政府的公益组织,三者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结构关系,形成社会资源配置的三维模式,这也导致公共管理的社会定位从传统的政府行政管理向政府管理与非政府管理相结合的方向转变,促使社会资源配置和公共管理领域中新型的分工、互补、整合结构的形成。 关键词:社会资源政府公共管理 一.社会资源配置的三类主体 社会资源,从广义上说,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保持稳定和持续发展所需的资源。从不同角度,社会资源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社会资源在当代社会,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价值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消耗,都不是无偿的,必须计算其成本费用,在具体的社会生活领域中,无论是否按照等价有偿的原则使用社会资源,但都是有价的,最终可以计算其货币价值;二是主体性,社会资源的开发利用,都是受一定的主体所支配的,由此产生产权归属关系,这就需要界定产权,明确主体,而且,不同的主体,基于其自身的特

殊利益需求,开发利用社会资源的目的和方式,也有所不同;三是有限性,任何社会资源相对于需求来说,都是有限的,不当的利用方式,还会加剧它的消耗甚至浪费。因此,基于以上分析,选择合适的资源配置方式,使有限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最佳效果,是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目标和原则。 可以假定,在一定的社会生活领域和时期内,社会资源的需求和供给都是相对恒定的,那么,社会资源配置方式是否合理有效,就直接影响到社会资源开发利用的实际效果。评价社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的标准,从社会资源配置的过程来看,一是资源的充分发掘,消除了资源闲置现象;二是资源的合理配置,即资源向最有利于发挥作用的领域流动,实现了帕雷托最优,即它的流动一方面实现它自身价值最大化,同时对其流出的领域是一种存量调整,并未造成资源的流失,而对流入领域和地区是一种增量的投入;三是资源利用的有效转化,产生了效益;四是资源开发利用的成本和产出效益的比值最大化。 现代社会资源的配置主体,主要由三个方面组成: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为代表的市场主体,以履行公共管理职能为己任的政府主体,以非赢利性的非政府组织为代表的民间主体。市场主体具有强烈的谋取经济利益动机,在社会微观层面上有着旺盛的经济活力,按照商品价值规律自发地调整社会资源的分配,使资源向利润率水平高的领域和行业流动。但是,如果完全按照市场主体的利益要求来配置资源,就会出现市场缺陷和市场失灵的情况,比如宏观经济秩序的混乱和无序化状态,社会公平和社会保障机制缺损,资源的过量消耗和不合理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定位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定位 市场机制是迄今为止人类所拥有的最有效的资源配置工具,它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费用、最简单的形式把资源配置的信息传递给利益相关的决策者。它能够使消费品得到最佳分配,使生产要素达到最佳配置,让动态的经济发展问题得到基本的解决。但市场却不是万能的,它会在某些环节上失灵。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基本职责应是弥补市场缺陷。那么,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究竟如何定位呢?笔者认为,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提供基础性的制度保障。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它的有效运行需要相应的制度基础,包括产权的界定与保护,监督合同的执行以及公正执法等,尤其是适当的经济自由、产权制度基础和法律基础以及社会信用体系。这些“游戏规则”都应由政府来制定和强制执行,以保证市场交易的效率和公正性,确保市场机制运行的基本秩序及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在改革的初期阶段,政府在这方面的工作存在着立法速度慢、执法不利的缺点,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入,政府应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完善这些制度。 (二)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公共物品具有消费行为的非对抗性和消费者的非确定性等特点,其产品一般投资规模大,生产周期长,这就使私人无法生产或不愿提供此类产品。因而必须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并监管其使用过程中的公平性与合理性。 (三)加强宏观经济的总量调控,增进市场和弥补协调失灵。由于市场机制的不完备以及市场竞争的分散性、盲目性,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均衡的实现具有长期性和波动性,有时甚至不可能或者即使达到均衡,经济上也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因而有必要针对市场调节在总量均衡目标实现上的局限,引入政府调节。 (四)调节收入分配。有效率的市场制度可能产生极大的不平等,完全由市场机制调节收入分配,必然造成收入差距过大,因而通过制定分配政策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来调节收入分配,防止贫富分化,兼顾公平就成为以公众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政府的重要职能。此外,由腐败造成的收入差距过大,既是无效率的,又会造成社会不公平,政府应加大反腐败的力度。(五)消除对改革的阻碍和反抗。改革是一种制度的重新安排,它意味着经济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这种调整必然会遇到那些不愿意放弃既得利益的人的阻碍和反抗。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和社会重大问题的解决,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只有通过政府综合运用经济政策、法律、行政和教育等手段,才能消除这种反抗。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政府职能定位的基本要求 (一)由全能型政府转向有限型政府 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相对应的是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全能型政府,它实际取代了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的功能,使主要的市场主体企业成为其附属物。其结果是要素人为分割,决策经常“失灵”,经济、社会的营运凝固、僵化,生产力发展速度受到严重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政府职能转变不仅是自身的要求,也是经济全球化大背景的客观要求。世贸组织追求自由市场原则,要求各成员方政府减少对市场的干预,让国内外企业在市场上展开公平竞争。政府既要适当减少对经济社会的干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强化自身内部管理,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纳税筹划(Taxplaning)是指纳税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活动事先进行筹划和安排,最大限度地利用税收优惠条件,选择最优的纳税方案,以达到税负最小化目标的纳税规划。纳税筹划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部分,其实质是依法合理纳税,最大程度地降低纳税风险,以求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具有合法性、合理性、筹划性、目的性等特征。纳税筹划不同于偷税、漏税、逃税或抗税,它是在不违法的前提下进行的。中小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它贯穿于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整个过程。现对中小企业在筹资、投资、经营三大方面的纳税筹划略陈管见。 一、筹资过程中的纳税筹划 筹集资金是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先决条件,企业可以从多种渠道以不同方式筹集所需的资金。一般来说,从纳税筹划的角度分析,可将企业的筹资方式分为(1)负债性筹资(包括:向银行及非金融机构的贷款或企业借款、企业内部筹资、发行债券等)(2)权益性筹资(包括企业自我积累、发行股票等)(3)其他筹资(租赁、赊购等)三种形式。[1](P44)从纳税角度看,这些筹资方式产生的税收后果有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进行筹资决策。在筹资决策中进行纳税筹划,有助于企业降低资金成本,优化资金结构,增加所有者收益。通常情况下,企业内部集资和企业之间拆借方式效果最好,金融机构贷款次之,自我积累效果最差。其原因在于内部集资和企业之间的拆借最容易使纳税利润规模分散而降低。就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筹资而论,发行债券比发行股票更为有利。这是因为,发行债券所发生的手续费及利息支出,依照财务制度规定可以计入企业的在建工程或财务费用。财务费用作为抵税项目可在税前列支,企业也就可以少纳所得税。而发行股票支付给股东的股利却是由税后利润支付的,比发行债券要多纳所得税。另外,租赁已成为中小企业实现节税筹划的重要手段。对承租人来说,租赁既可避免因长期拥有机器设备而承担资金占用和经营风险,又可通过支付租金的方式,冲减企业的应税所得额,减轻所得税税负。对出租人来说,出租既可免去为使用和管理及其所需的投入,又可以获得租金收入,此外租金收入按5%缴纳营业税,其税收负担比产品销售收入缴纳的增值税低得多。因此,企业筹资时在不违反国家经济政策的前提下,可通过税收筹划实现资金的筹措却又节税增资的目的。当然,应该注意到,在筹资决策的税收筹划中,有时税收负担的减少并不一定等于所有者收益的增加。因此,不能只关注筹资中的所得税,而必须以企业是否能获得税后最大收益作为选择筹资方案的标准。[2](P121) 二、投资过程中的纳税筹划 税负轻重,将对企业投资决策产生极为重大的影响。在投资决策中的税收筹划,主要从投资方向、投资地点、投资方式及投资伙伴的选择等方面综合考虑,进行优化选择。(1)就投资方向而言,国家为了优化产业结构,在立法时对鼓励类和限制类行业制定了不同的税收政策。可投资国家鼓励类项目,借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减轻税负。(2)从投资地点来看,国家为了支持某些区域的发展,一定时期内对其实行政策倾斜,如对经济特区及西部地区的税收政策。根据不同)从投

财政职能

第二章财政职能 财政职能是指财政内在的、客观具有的经济功能。财政职能是由财政本质决定的,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第一节资源配置职能 一、资源配置职能的含义 (一)资源配置 所谓资源即生产资源,也叫生产要素,通常包括人的体力、智力等人力资源; 一个社会使用资源的方式称为资源配置。政府的财政活动会对一个社会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产生影响,这种影响称之为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 (二)财政资源配置职能 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是指政府财政对社会资源进行的直接配置和间接引导的功能。 市场失灵导致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能配置或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这就需要政府通过财政机制来进行资源配置,来弥补市场资源配置的失灵。 二、资源配置职能的主要内容 (一)调节资源在部门和产业之间的配置 教育部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 (二)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 东中西部,东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城市经济,新农村建设。世界工厂 (三)调节社会资源在政府与非政府之间的配置 政府部门是指政府及其机构,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还包括政府设立的行政机构和事业机构。政府部门掌握着大量的公共资源,主要表现为财政资金及财政资金的积累。 三、执行配置资源职能的主要工具 (一)直接工具 直接工具是指政府直接配置资源的工具,主要有: 1.财政支出 政府通过对财政支出规模的调整,来调节社会资源在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

之间的配置;通过对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来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部门和产业之间的配置。 2.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 政府通过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将从一个地区集中的资源转移到另一地区,从而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 (二)间接工具 1.税收 政府通过税收优惠,如税收减免等,来引导社会资源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向国民经济薄弱的部门和产业流动。 2.国债 政府可以通过国债融资规模的调整和国债资金的安排,来引导社会资源的流向。 3.财政补贴 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来引导社会资源 市场配置资源是第一位的,是主要的,财政资源配置是第二位的,是对市场的补充。同时财政的资源配置与市场资源配置一样,也必须注重资源配置的效率。 第三节收入分配职能 一、收入分配职能的含义 (一)收入分配职能 这里的收入是指一个国家生产成果份额,即一国的国民总收入。收入分配是指社会成员在这一总额中所占有或享有的份额状况 效率原则,公平原则。基尼系数 (二)财政公平分配的必要性 1.人们收入能力的差别很容易导致分配不公 2、市场分配并不能照顾无收入能力者 3.经济机会不均等导致分配不 二、收入分配职能的主要内容 (一)调节企业的利润水平

从市场经济的弊端看我国政府资源配置职能的必要性

从市场经济的弊端看我国政府资源 配置职能的必要性 1992年10月,中央政府在党的十四大上,正式上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的目标。”到现在市场经济在我国已经发展了20几年,给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动力,使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稳步增长,国家财富显著增多。这些成就表明市场经济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民族的振兴富强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不能忽视的是市场经济本身也存在许多弊端,如果把市场创造的财富比作一块大蛋糕的话,那么怎样分“好”这块蛋糕便是市场自身所不能好好完成的目标,所以只有政府利用其经济职能加以管理调控才使市场资源得到最优分配,促进市场经济在我国更健康的发展。 市场经济虽然有很大的优越性,但其弊端也很明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发性: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都是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追求自身的利益,实际上就是根据价格的涨落决定自己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因此,价值规律的第一个作用,即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在各部门的分配、对资源合理配置起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同时,也使一些个人或企业由于对全身的利益的过分追求而产生不正当的行为,比如生产和销售伪劣产品;欺行霸市,扰乱市场秩序;一切向钱看,不讲职业道德等。而且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还容易引起社会各阶层的两极分化,由此而产生的矛盾将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2.盲目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参加者都是分散在各自的领域从事经营,单个提生产者和经营者不可能掌握社会各方面的信息,也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因此,他进行经营决策时,也就是仅仅观察市场上什么价格高、有厚利可图,并据此决定生产、经营什么,这显然有一定的盲目性。这种盲目性往往会使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必然会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这方面的例子我们可举出很多,如: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各地竞相上马生产彩电、冰箱的所谓“采电热”、“冰箱热”;90年代中期又出现“空调热”、“VCD热”。因厂家瞄准的是市场价格,什么好卖就生产什么,于是各地“蜂拥而上”,其结果是重复上马、重复引进,而又形不成生产规模。3.滞后性:在市场经济中,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即经济活动参加者是在某种商品供求不平衡导致价格上海或下跌后才作出扩大或减少这种商品供尖的决定的。这样,从供求不平衡——价格变化——作出决定——到实现供求平衡,必然需要一个长短不同的过程,有一定的时间差。也就是说,市场虽有及时、灵敏的特点,但它不能反映出供需的长期趋势。当人们竞争相为追求市场上的高价而生产某一产品时,该商品的社的需求可能已经达到饱和点,而商品生产者却还在那里继续大量生产,只是到了滞销引起价格下跌后,才恍然大悟。然而,此时即使转产,也已造成产品积压,不得不贱价拍卖,有的鲜活产品还会因变质而蒙受巨大损失(如近年有些城市的鸡蛋、水果因积压变质而降价者屡见不鲜)。 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引起市场混乱,贫富差距增大,两级分化严重;盲目性导致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滞后性导致生产过剩, 西汉·戴圣《礼记·礼运篇》:“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

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转变资料

国家开放大学 毕业论文(设计)初稿 题目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转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薛捐捐教育层次本科 学号1537001255450 省级电大山东电大 专业行政管理市级电大东营电大 指导教师徐尊英教学点东营职业学院

目录 [摘要]、[关键词] (2) 一、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任务及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意义 (3) (一)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任务 (3) (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意义 (3) 二、转变政府职能,必须树立新的观念 (4) (一)“有限政府”观念 (4) (二)“有效政府”观念 (4) (三)“社会中的政府”观念 (4) (四)“服务型政府”的观念 (5) (五)“学习型政府”的观念 (5) 三、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的重点 (5) (一)正确定位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 (6) (二)以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转变政府职能 (6) (三)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7) [参考文献] (8)

摘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真正建立起符合民主、法治要求,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是多年以来民心所盼,也是政府自身不断改革和自我完善的一件大事。转变政府职能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扯到政治体制改革的方方面面,但本质问题是政府对自己在政治体制中所处角色的重新审视与思考。在开放的市场经济中,政府究竟应该发挥什么作用,政府怎样找到自己本来应该承当的角色。政府职能转变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与核心,又是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连接点,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是推进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管理职能与原来的计划经济社会有了很大不同。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更多地是管理职能,体现在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自身的调节职能要和政府的管理职能相配合,政府的职能更多地是服务职能。因此,需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政府管理职能体系。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是多年以来民心所盼,也是政府自身不断改革和自我完善的一件大事。转变政府职能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扯到政治体制改革的方方面面,但本质问题是政府对自己在政治体制中所处角色的重新审视与思考。在开放的市场经济中,需要把那些不该管、管不好和管不了的职能分离出去,管理那些属于政府的管理范围,对

市场经济条件下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党支部书记如何做好 思想政治工作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极大地冲击着人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基层思想政治工作难做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实实在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摆在每一名基层党务工作者面前不容回避的问题。作为一个党支部书记,在基层工作中可以说是千头万绪,他肩负着党的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是党的路线的执行者、落实者和宣传者。因此,党支部书记的作用在基层党的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但要做好党务工作,宣传党的知识、号召,落实党的方针政策,还要宣传落实企业的目标任务;不但要抓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还要作好“四个文明”建设;不但要千方百计调动职工的积极性,还要帮助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不但要做好解惑释疑、化解矛盾、说服教育工作,还要作好 单位方方面面的稳定工作。 一、什么是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从实质上看,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为了实现政治任务、政治目标而去做人的工作,做人的思想教育、转化、引导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四个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

(二)、塑造人格、价值观的主导力量。 (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手段。 (四)、服务于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 一切工作都要靠人来完成,而人是有思想的。一个人如果不能认识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意义,不能把工作同党和人民的事业联系起来,他是做不好工作的。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相对疲软的状况,很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造成思想政治工作不力的原因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人格教育及培养。给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带来人民币,不起什么作用,存在动力不足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党支部书记进一步把职工的思想统一起来,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进一步振奋精神,团结拼搏,艰苦创业;进一步坚定信念,理顺情绪,抵制消极倾向的影响;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有这些,表明企业改革发展每一步都离不开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 二、开展好日常思想政治工作 就是我们应该做那些思想工作,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密切联系群众。 1、每个党支部都要建立职工家庭档案; 2、本单位职工的生日,党支部要登记造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