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数据结构Java版》习题解答

《数据结构Java版》习题解答

《数据结构Java版》习题解答
《数据结构Java版》习题解答

第0章Java程序设计基础 (1)

【习0.1】实验0.1 哥德巴赫猜想。 (1)

【习0.2】实验0.2 杨辉三角形。 (1)

【习0.3】实验0.3 金额的中文大写形式。 (1)

【习0.4】实验0.4 下标和相等的数字方阵。 (1)

【习0.5】实验0.5 找出一个二维数组的鞍点 (2)

【习0.6】实验0.6 复数类。 (2)

【习0.7】实验0.8 图形接口与实现图形接口的类 (2)

第1章绪论 (3)

【习1.1】实验1.1 判断数组元素是否已按升序排序。 (3)

【习1.2】实验1.3 用递归算法求两个整数的最大公因数。 (3)

第2章线性表 (5)

【习2.1】习2-5 图2.19的数据结构声明。 (5)

【习2.2】习2-6 如果在遍历单链表时,将p=p.next语句写成p.next=p,结果会怎样? (5)

【习2.3】实验2.2 由指定数组中的多个对象构造单链表。 (5)

【习2.4】实验2.2 单链表的查找、包含、删除操作详见8.2.1。 (5)

【习2.5】实验2.2 单链表的替换操作。 (6)

【习2.6】实验2.2 首尾相接地连接两条单链表。 (6)

【习2.7】实验2.2 复制单链表。 (6)

【习2.8】实验2.2 单链表构造、复制、比较等操作的递归方法。 (7)

【习2.9】建立按升序排序的单链表(不带头结点)。 (8)

【习2.10】实验2.6 带头结点的循环双链表类,实现线性表接口。 (10)

【习2.11】实验2.5 建立按升序排序的循环双链表。 (14)

第3章栈和队列 (17)

【习3.1】习3-5 栈和队列有何异同? (17)

【习3.2】能否将栈声明为继承线性表,入栈方法是add(0,e),出栈方法是remove(0)?为什么?

(17)

【习3.3】能否用一个线性表作为栈的成员变量,入栈方法是add(0,e),出栈方法是remove(0)?

为什么? (17)

【习3.4】能否将队列声明为继承线性表,入队方法是add(e),出队方法是remove(0)?为什么?

(17)

第4章串 (18)

【习4.1】实验4.6 找出两个字符串中所有共同的字符。 (18)

【习4.2】习4-9(1) 已知目标串为"abbaba"、模式串为"aba",画出其KMP算法的匹配过程,并给出比较次数。 (18)

【习4.3】习4-9(2) 已知target="ababaab"、pattern="aab",求模式串的next数组,画出其KMP 算法的匹配过程,并给出比较次数。 (18)

第5章数组和广义表 (20)

【习5.1】求一个矩阵的转置矩阵。 (20)

第6章树和二叉树 (21)

【习6.1】画出3个结点的各种形态的树和二叉树。 (21)

【习6.2】找出分别满足下面条件的所有二叉树。 (21)

【习6.3】输出叶子结点。 (21)

【习6.4】求一棵二叉树的叶子结点个数。 (22)

【习6.5】判断两棵二叉树是否相等。 (22)

【习6.6】复制一棵二叉树。 (23)

【习6.7】二叉树的替换操作。 (23)

【习6.8】后根次序遍历中序线索二叉树。 (24)

第7章图 (25)

第8章查找 (26)

【习8.1】实验8.1 顺序表的查找、删除、替换、比较操作。 (26)

【习8.2】实验8.2 单链表的全部替换操作。 (28)

【习8.3】实验8.2 单链表的全部删除操作。 (28)

【习8.4】折半查找的递归算法。 (29)

【习8.5】二叉排序树查找的递归算法。 (29)

【习8.6】二叉排序树插入结点的非递归算法。 (30)

【习8.7】判断一棵二叉树是否为二叉排序树。 (31)

第9章排序 (32)

【习9.1】判断一个数据序列是否为最小堆序列。 (32)

【习9.2】归并两条排序的单链表。 (32)

【习9.3】说明二叉排序树与堆的差别。 (34)

图0.1 下标和相等的数字方阵算法描述 (1)

图2.1 p.next=p将改变结点间的链接关系 (5)

图4.1 目标串"abbaba"和模式串"aba"的KMP算法模式匹配过程 (18)

图4.2 目标串"ababaab"和模式串"aab"的KMP算法模式匹配过程 (19)

图6.1 3个结点树和二叉树的形态 (21)

图6.2 单支二叉树 (21)

图9.2 归并两条排序的单链表 (33)

表4.1 模式串"aab"的next数组 (19)

第0章 Java程序设计基础

【习0.1】实验0.1 哥德巴赫猜想。

【习0.2】实验0.2 杨辉三角形。

【习0.3】实验0.3 金额的中文大写形式。

【习0.4】实验0.4 下标和相等的数字方阵。

输出下列方阵(当n=4时)。

1 2 6 7 或 1 3 4 10

3 5 8 13 2 5 9 11

4 9 12 14 6 8 12 15

10 11 15 16 7 13 14 16

采用二维数组实现。二维数组中,每一条斜线上各元素下标和相等,如图0.1所示。

图0.1 下标和相等的数字方阵算法描述

程序如下。

public class Upma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n=4; //阶数

int[][] mat = new int[n][n];

int k=1; //k是自然数,递增变化

boolean up = true; //方向向上

for (int sum=0; sum

{

if (up)

for (int i=sum; i>=0; i--)

mat[i][sum-i] = k++; //k先赋值后自加

else

for (int i=0; i<=sum; i++)

mat[i][sum-i] = k++;

up=!up; //方向求反

}

for (int sum=n; sum<2*n-1; sum++) //右下三角

{

if (up)

for (int j=sum-n+1; j

mat[sum-j][j] = k++;

else

for (int j=n-1; j>sum-n; j--)

mat[sum-j][j] = k++;

up=!up;

}

for (int i=0; i

{

for (int j=0; j

System.out.print(" "+mat[i][j]);

System.out.println();

}

}

}

【习0.5】实验0.5 找出一个二维数组的鞍点

【习0.6】实验0.6 复数类。

【习0.7】实验0.8 图形接口与实现图形接口的类

第1章绪论

【习1.1】实验1.1 判断数组元素是否已按升序排序。

程序见例1.4的SortedArray.java。

public static boolean isSorted(int[] table) //判断整数数组是否已按升序排序{ //若已排序返回true,否则返回false if (table==null)

return false;

for (int i=0; i

if (table[i]>table[i+1])

return false;

return true;

}

public static boolean isSorted(Comparable[] table) //判断对象数组是否已按升序排序{ //若已排序返回true,否则返回false if (table==null)

return false;

for (int i=0; i

if (table[i].compareTo(table[i+1])>0)

return false;

return true;

}

【习1.2】实验1.3 用递归算法求两个整数的最大公因数。

public class Gcd

{

public static int gcd(int a, int b) //返回a,b的最大公因数,递归方法

{

if(b==0)

return a;

if(a<0)

return gcd(-a, b);

if(b<0)

return gcd(a, -b);

return gcd(b, a%b);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a=12, b=18, c=24;

System.out.println("gcd("+a+","+b+","+c+")="+gcd(gcd(a,b),c)); //获得3个整数最大公因数}

}

第2章线性表

【习2.1】习2-5 图2.19的数据结构声明。

table数组元素为单链表,声明如下:

SinglyLinkedList table[]

【习2.2】习2-6 如果在遍历单链表时,将p=p.next语句写成p.next=p,结果会怎样?使p.next指向p结点自己,改变了结点间的链接关系,丢失后继结点,如图2.1所示。

p

图2.1 p.next=p将改变结点间的链接关系

【习2.3】实验2.2 由指定数组中的多个对象构造单链表。

在SinglyLinkedList单链表类中,增加构造方法如下。

public SinglyLinkedList(E[] element) //由指定数组中的多个对象构造单链表

{

this.head = null;

if (element!=null && element.length>0)

{

this.head = new Node(element[0]);

Node rear=this.head;

int i=1;

while (i

{

rear.next = new Node(element[i++]);

rear = rear.next;

}

}

}

【习2.4】实验2.2 单链表的查找、包含、删除操作详见8.2.1。

单链表的以下查找、包含、删除等操作方法详见8.2.1顺序查找。

public Node search(E element, Node start) //从单链表结点start开始顺序查找指定对象public Node search(E element) //若查找到指定对象,则返回结点,否则返回null public boolean contain(E element) //以查找结果判断单链表是否包含指定对象

public boolean remove(E element) //移去首次出现的指定对象

【习2.5】实验2.2 单链表的替换操作。

在SinglyLinkedList单链表类中,增加替换操作方法如下。

public boolean replace(Object obj, E element) //将元素值为obj的结点值替换为element { //若替换成功返回true,否则返回false,O(n) if (obj==null || element==null)

return false;

Node p=this.head;

while (p!=null)

{

if (obj.equals(p.data))

{

p.data = element;

return true;

}

p = p.next;

}

return false;

}

【习2.6】实验2.2 首尾相接地连接两条单链表。

在SinglyLinkedList单链表类中,增加替换操作方法如下。

public void concat(SinglyLinkedList list) //将指定单链表list链接在当前单链表之后

{

if (this.head==null)

this.head = list.head;

else

{

Node p=this.head;

while (p.next!=null)

p = p.next;

p.next = list.head;

}

}

【习2.7】实验2.2 复制单链表。

在SinglyLinkedList单链表类中,增加构造方法如下。

public SinglyLinkedList(SinglyLinkedList list) //以单链表list构造新的单链表

{ //复制单链表

this.head = null;

if (list!=null && list.head!=null)

{

this.head = new Node(list.head.data);

Node p = list.head.next;

Node rear = this.head;

while (p!=null)

{

rear.next = new Node(p.data);

rear = rear.next;

p = p.next;

}

}

}

【习2.8】实验2.2 单链表构造、复制、比较等操作的递归方法。

由指定数组中的多个对象构造单链表的操作也可设计为以下的递归方法:public SinglyLinkedList(E[] element) //由指定数组中的多个对象构造单链表{

this.head = null;

if (element!=null)

this.head = create(element,0);

}

private Node create(E[] element, int i) //由指定数组构造单链表,递归方法{

Node p=null;

if (i

{

p = new Node(element[i]);

p.next = create(element, i+1);

}

return p;

}

单链表的复制操作也可设计为以下的递归方法:

public SinglyLinkedList(SinglyLinkedList list) //以单链表list构造新的单链表{

this.head = copy(list.head);

}

private Node copy(Node p) //复制单链表,递归方法

{

Node q=null;

if (p!=null)

{

q = new Node(p.data);

q.next = copy(p.next);

}

return q;

}

比较两条单链表是否相等的操作也可设计为以下的递归方法:

public boolean equals(Object obj) //比较两条单链表是否相等

{

if (obj == this)

return true;

if (obj instanceof SinglyLinkedList)

{

SinglyLinkedList list = (SinglyLinkedList)obj;

return equals(this.head, list.head);

}

return false;

}

private boolean equals(Node p, Node q) //比较两条单链表是否相等,递归方法{

if (p==null && q==null)

return true;

if (p!=null && q!=null)

return p.data.equals(q.data) && equals(p.next, q.next);

return false;

}

【习2.9】建立按升序排序的单链表(不带头结点)。

采用直接插入排序算法将一个结点插入到已排序的单链表中。

import dataStructure.linearList.Node;

import dataStructure.linearList.SinglyLinkedList; //不带头结点的单链表类

public class SortedSinglyLinkedList extends SinglyLinkedList

{

public SortedSinglyLinkedList()

{

super();

}

public boolean add(E element) //根据指定对象的大小插入在合适位置{

if (element==null || !(element instanceof Comparable))

return false; //不能插入null或非Comparable对象

Comparable cmp = (Comparable)element;

if (this.head==null || https://www.sodocs.net/doc/5517895129.html,pareTo(this.head.data)<=0)

this.head = new Node(element,this.head); //头插入

else

{

Node front=null, p=this.head;

while (p!=null && https://www.sodocs.net/doc/5517895129.html,pareTo(p.data)>0)

{

front = p; //front是p的前驱结点

p = p.next;

}

front.next = new Node(element, p); //中间/尾插入

}

return tru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ortedSinglyLinkedList list = new SortedSinglyLinkedList();

int n=10;

System.out.print("insert:");

for (int i=0; i

{

int k = (int) (Math.random()*100); //产生随机数

if (list.add(new Integer(k)))

System.out.print(k+" ");

}

System.out.println("\nlist: "+list.toString());

}

}

程序多次运行结果如下:

insert:22 48 50 9 71 71 19 67 50 80

list: (9, 19, 22, 48, 50, 50, 67, 71, 71, 80)

insert:42 33 52 89 13 11 50 29 78 34

list: (11, 13, 29, 33, 34, 42, 50, 52, 78, 89)

insert:69 16 99 0 20 68 14 73 90 76

list1: (0, 14, 16, 20, 68, 69, 73, 76, 90, 99)

【习2.10】实验2.6 带头结点的循环双链表类,实现线性表接口。

package dataStructure.linearList;

import dataStructure.linearList.DLinkNode; //导入双链表结点类

import dataStructure.linearList.LList; //导入线性表接口

public class CHDoublyLinkedList implements LList //带头结点的循环双链表类{

protected DLinkNode head; //头指针

public CHDoublyLinkedList() //构造空链表

{

this.head = new DLinkNode(); //创建头结点,值为null

this.head.prev = head;

this.head.next = head;

}

public boolean isEmpty() //判断双链表是否为空

{

return head.next==head;

}

//以下算法同循环单链表,与单链表的差别在于,循环条件不同

public int length() //返回双链表长度

{

int i=0;

DLinkNode p=this.head.next; //此句与单链表不同

while (p!=head) //循环条件与单链表不同

{

i++;

p = p.next;

}

return i;

}

public E get(int index) //返回序号为index的对象{

if (index>=0)

{

int j=0;

DLinkNode p=this.head.next;

while (p!=head && j

{

j++;

p=p.next;

}

if (p!=head)

return (E)p.data;

}

return null;

}

public E set(int index, E element) //设置index序号对象为element {

if (index>=0 && element!=null)

{

int j=0;

DLinkNode p=this.head.next;

while (p!=head && j

{

j++;

p=p.next;

}

if (p!=head)

{

E old = (E)p.data;

p.data = element;

return old;

}

}

return null;

}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String str="(";

DLinkNode p = this.head.next;

while (p!=head)

{

str += p.data.toString();

p = p.next;

if (p!=head)

str += ", ";

}

return str+")";

}

//双链表的插入、删除算法与单链表不同

public boolean add(int index, E element) //插入element对象,插入后对象序号为index { //若操作成功返回true,O(n) if (element==null)

return false; //不能添加空对象(null)

int j=0;

DLinkNode front = this.head;

while (front.next!=head && j

j++;

front = front.next;

}

DLinkNode q = new DLinkNode(element, front, front.next); //插入在front结点之后front.next.prev = q;

front.next = q;

return true;

}

public boolean add(E element) //在单链表最后添加对象,O(1)

{

if (element==null)

return false; //不能添加空对象(null)

DLinkNode q = new DLinkNode(element, head.prev, head);

head.prev.next = q; //插入在头结点之前,相当于尾插入

head.prev = q;

return true;

}

public E remove(int index) //移除指定位置的对象,O(n)

{ //返回被移除的原对象,指定位置序号错误时返回null

E old = null;

int j=0;

DLinkNode p=this.head.next;

while (p!=head && j

{

j++;

p = p.next;

}

if (p!=head)

{

old = (E)p.data; //操作成功,返回原对象

p.prev.next = p.next; //删除p结点自己

p.next.prev = p.prev;

}

return old;

}

public void clear() //清空线性表

{

this.head.prev = head;

this.head.next = head;

}

//以上实现LList接口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i=0;

CHDoublyLinkedList list = new CHDoublyLinkedList();

System.out.println("删除第"+i+"个结点"+list.remove(0));

System.out.println(list.toString());

for (i=5; i>=0; i--)

list.add(0, new String((char)('A'+i)+""));

for (i=0; i<6; i++)

list.add(new String((char)('A'+i)+""));

// list.add(i, new String((char)('A'+i)+""));

System.out.println(list.toString());

System.out.println("删除第"+i+"个结点"+list.remove(i));

System.out.println(list.toString());

}

}

程序运行结果如下:

删除第0个结点null

()

(A, B, C, D, E, F, A, B, C, D, E, F)

删除第6个结点A

(A, B, C, D, E, F, B, C, D, E, F)

【习2.11】实验2.5 建立按升序排序的循环双链表。

package dataStructure.linearList;

import dataStructure.linearList.DLinkNode;

import dataStructure.linearList.CHDoublyLinkedList; //循环双链表类

public class SortedCHDLinkedList extends CHDoublyLinkedList

{ //按升序排序的循环双链表类public SortedCHDLinkedList()

{

super();

}

public boolean add(E element) //根据指定对象的大小插入在合适位置

{ //若操作成功返回true,O(n) if (element==null || !(element instanceof Comparable))

return false; //不能插入null或非Comparable对象

Comparable cmp = (Comparable)element;

if (this.head.prev!=head && https://www.sodocs.net/doc/5517895129.html,pareTo(this.head.prev.data)>0)

{ //非空双链表,插入在最后,O(1) DLinkNode q = new DLinkNode(element, head.prev, head);

head.prev.next = q; //插入在头结点之前,相当于尾插入

head.prev = q;

return true;

}

DLinkNode p=this.head.next;

while (p!=head && https://www.sodocs.net/doc/5517895129.html,pareTo(p.data)>0) //寻找插入位置

p = p.next;

DLinkNode q = new DLinkNode(element, p.prev, p); //插入在p结点之前p.prev.next = q;

p.prev = q;

return true;

}

public boolean remove(E element) //删除指定对象

{ //若操作成功返回true,O(n) if (element==null || !(element instanceof Comparable))

return false;

Comparable cmp = (Comparable)element;

DLinkNode p=this.head.next;

while (p!=head && https://www.sodocs.net/doc/5517895129.html,pareTo(p.data)>0) //定位到待删除的结点p = p.next;

if (p!=head)

{

p.prev.next = p.next; //删除p结点自己

p.next.prev = p.prev;

return true;

}

return false; //未找到指定结点,删除不成功}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ortedCHDLinkedList list = new SortedCHDLinkedList();

int n=10;

System.out.print("insert:");

for (int i=0; i

{

第4章习题答案

书中图4.18是否错了。 G2A 输入控制端 习 题 一、填空题 1. 常用的译码器电路有二-四译码器、二-十进制译码器和三-八译码器。 2. 由发光二极管构成的七段数码管的两种接法分别为共阳极接法和共阴极接法。 3. 在优先编码器中,是优先级别高的编码排斥优先级别低的。 4. 消除组合逻辑电路竞争冒险的方法有引入选通脉冲、输出接滤波电容和修改逻辑设计等。 5. 如果对键盘上108个符号进行二进制编码,则至少要7位二进制数码。 6. 一个二进制译码器由n 个输入端,它的输出端最多有2n 个。 二、分析与设计题 1. 写出题图4.1所示电路的输出信号表达式,并说明其功能。 A B Y 题图4.1 解:'')')')'(()')'(((B A AB B A B B A A Y +=+++++= 实现同或功能 2. 分析题图4.2所示电路的逻辑功能。 解:B A AB AB B AB A Y '')')')'(()')'(((+== 实现异或功能 3. 分析题图 4.3所示电路的逻辑功能,并判断能否化简,若能,则化简,并修改逻辑设计。 解: C B BC C B C B BC C B BC C AB C B AB C A F ⊕=+=+=++=⊕++='')'''()'''''()'')'()''(( 能化简,化简结果为B 异或C 。 修改逻辑设计如图 B C F

A B Y Z A B C F 题图4.2 题图4.3 4. 用与非门设计一个4变量的多数表决电路。设输出为Y,当输入A、B、C、D有3个或3个以上为1时,输出为1,其他情况输出为0。要求:列出真值表,写出输出逻辑表达式,画出逻辑电路图。 解:列真值表 A B C D Y 0 0 0 0 0 0 0 1 0 0 1 0 0 0 1 1 0 1 0 0 0 1 0 1 0 1 1 0 0 1 1 1 1 0 0 0 1 0 0 1 1 0 1 0 1 0 1 1 1 1 0 0 1 1 0 1 1 1 1 0 1 1 1 1 0 0 0 0 0 0 0 1 0 0 0 1 0 1 1 1 写出逻辑表达式 )')' ()' ()' ()' ((' ' ' ' BCD ACD ABD ABC ABC ABD ACD BCD ABCD ABCD D ABC CD AB BCD A Y = + + + = + + + + = 画出逻辑电路图如图

数学分析课本(华师大三版)-习题集与答案解析第十二章

第十二章 数项级数 证明题 1 . 证明下列级数的收敛性 ,并求其和 : (4) ( n 2 2 n 1 n); 2n 2. 证明:若级数 u n 发散,则 Cu n 也发散(c ≠0). 3. 证明 :若数列 {a n }收敛于 a,则级数 (a n a n 1) a 1-a . (1) 1 1 1 (3) 1 n(n 1)(n 2) 2n 1 (5) (5n 4)(5n 1) 1.6 6.11 11.16 (2)

4 .证明: 若数列{b n}有lim b n ,则 n (1)级数(b n 1 b n)发散; 1 1 1 (2)当b n≠0 时,级数 n b n 1 b1 5. 证明级数u n 收敛的充要条件是:任给正数ε ,有某自然数N, 对一切n>N 总有 |u N+u n+1+?+u n|< ε 6. 设u n、v n 为正项级数,且存在正数N0,对一切n>N 0,有 u n 1 v n 1 u n v n 7. 设正项级数a n 收敛,证明级数a2n 也收敛;试问反之是否成立? 8. 设a n≥0,且数列{na n}有界,证明级数a2n收敛.

9. 设正项级数 u n 收敛,证明级数 u n u n 1 也收敛 . (2) 若 n>N 0 时有 C n ≤0, 且 lim 1 b k ,则级数 a n n1 10. 证明下列极限 11. 设 {a n }为递减正项数列 ,证明 :级数 a n 与 2m a 2m 同时 n1 m 0 收敛或同时发散 a 12. 设 a n >0, b n >0, C n =b n n b n+1,证明: a n 1 N 0及常数 K,当 n>N 0 时,有 C n ≥k>0, 则级数 a n 收敛 ; n1 n (1) l n im (n n !) 0; (2) lim (2n!) n! n a n! 0(a 1). (1) 若存在某自然数

计量经济学题库及答案

计量经济学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 1.计量经济学是下列哪门学科的分支学科(C)。 A.统计学 B.数学 C.经济学 D.数理统计学 2.计量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B)。 A.1930年世界计量经济学会成立B.1933年《计量经济学》会刊出版 C.196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设立 D.1926年计量经济学(Economics)一词构造出来 3.外生变量和滞后变量统称为(D)。 A.控制变量 B.解释变量 C.被解释变量 D.前定变量4.横截面数据是指(A)。 A.同一时点上不同统计单位相同统计指标组成的数据B.同一时点上相同统计单位相同统计指标组成的数据 C.同一时点上相同统计单位不同统计指标组成的数据D.同一时点上不同统计单位不同统计指标组成的数据 5.同一统计指标,同一统计单位按时间顺序记录形成的数据列是(C)。 A.时期数据 B.混合数据 C.时间序列数据 D.横截面数据6.在计量经济模型中,由模型系统内部因素决定,表现为具有一定的概率分布的随机变量,其数值受模型中其他变量影响的变量是( A )。 A.内生变量 B.外生变量 C.滞后变量 D.前定变量7.描述微观主体经济活动中的变量关系的计量经济模型是( A )。 A.微观计量经济模型 B.宏观计量经济模型 C.理论计量经济模型 D.应用计量经济模型 8.经济计量模型的被解释变量一定是( C )。 A.控制变量 B.政策变量 C.内生变量 D.外生变量9.下面属于横截面数据的是( D )。 A.1991-2003年各年某地区20个乡镇企业的平均工业产值 B.1991-2003年各年某地区20个乡镇企业各镇的工业产值 C.某年某地区20个乡镇工业产值的合计数 D.某年某地区20个乡镇各镇的工业产值 10.经济计量分析工作的基本步骤是( A )。 A.设定理论模型→收集样本资料→估计模型参数→检验模型B.设定模型→估计参数→检验模型→应用

哈工大2007材料分析方法秋考题--A

哈工大 2007年 秋 季学期 材料分析测试方法 试题 一、回答下列问题(每题5分,共50分) 1. 阐述特征X 射线产生的物理机制 答 当外来电子动能足够大时,可将原子内层(K 壳层)中某个电子击出去,于 是在原来的位置出现空位,原子系统的能量因此而升高,处于激发态,为使系统能量趋于稳定,由外层电子向内层跃迁。由于外层电子能量高于内层电子能量,在跃迁过程中,其剩余能量就要释放出来,形成特征X 射线。 2. 衍射矢量与倒易矢量 在正点阵中,选定原点O ,由原点指向任意阵点的矢量g 为衍射矢量。 在倒易点阵中,由原点O*指向任意坐标为(h,k,l )的阵点的矢量g hkl 称为倒 易矢量。表示为g hkl =ha*+kb*+lc*。它有以下几个特点:a )垂直于正点阵中相应的(h,k,l )平面,或平行于它的法向N hkl —;b )其矢量长度等于正点阵中相应晶面间距的倒数,即g hkl=1/d hkl ;c )倒易矢量g hkl 与相应指数的晶向[hkl]平行。 3. 结构因子的定义 结构因子是指一个单胞对X 射线的散射强度,其表达式为: )(21j j j lz ky hx i n j j hkl e f F ++=∑=π 由于衍射强度正比于结构因子模的平方,消光即相当于衍射线没有强度,因 此可通过结构因子是否为0来研究消光规律。 4. 衍射峰半高峰宽的含义及与晶粒尺寸的关系 在理想条件下,衍射峰强度只有一条线,但是在实际测量过程中,衍射峰总 是有一定宽度的。定义在衍射峰强度I=Imax/2处的强度峰宽度为半高峰宽。主要影响因素为晶粒尺寸,晶粒大小对衍射强度的影响可用θλ2sin 3 c V I =来表示。 5. 给出物相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基本原理 定性相分析原理:每一种结晶物质都有其特定的结构参数,包括点阵类型、 晶胞大小、单胞中原子的数目及其位置等等,这些参数在X 射线衍射花样上均有所反映,到目前为止还没找到两种衍射花样完全相同的物质;对于多种物相的X 射线谱,其衍射花样互不干扰,只是机械地叠加;物相定性分析是一种间接的方法,需利用现有的数据库进行物相检索。 定量相分析原理:各相的衍射线强度随该相含量的增加而提高。 6. 内应力的分类及对X 射线衍射线条的影响规律

第十二章习题答案new

1分析电子衍射与X衍射有何异同? 答:相同点: ①都是以满足布拉格方程作为产生衍射的必要条件。 ②两种衍射技术所得到的衍射花样在几何特征上大致相似。 不同点: ①电子波的波长比X射线短的多,在同样满足布拉格条件时,它的衍射角很小,约为10-2rad o 2 而X射线产生衍射时,其衍射角最大可接近-o π ②在进行电子衍射操作时采用薄晶样品,增加了倒易阵点和爱瓦尔德球相交截的机会,使衍射条件 变宽。 ③因为电子波的波长短,采用爱瓦尔德球图解时,反射球的半径很大,在衍射角θ较小的 范围内反射球的球面可以近似地看成是一个平面,从而也可以认为电子衍射产生的衍射斑点大致分布在一个二维倒易截面内。 ④原子对电子的散射能力远高于它对X射线的散射能力,故电子衍射束的强度较大,摄取 衍射花样时曝光时间仅需数秒钟。 2、倒易点阵与正点阵之间关系如何?倒易点阵与晶体的电子衍射斑点之间有何对应关系? 答:倒易点阵是与正点阵相对应的量纲为长度倒数的一个三维空间点阵,通过倒易点阵可以把晶体的电子衍射斑点直接解释成晶体相对应晶面的衍射结果,可以认为电子衍射斑点就是 与晶体相对应的倒易点阵某一截面上阵点排列的像。 关系: ①倒易矢量g hkι垂直于正点阵中对应的(hkl)晶面,或平行于它的法向N hki ②倒易点阵中的一个点代表正点阵中的一组晶面 ③倒易矢量的长度等于点阵中的相应晶面间距的倒数,即g hki=1∕d hki ④对正交点阵有 a*∕∕a , b*∕∕b , c//c , a*=1∕a, b*=1∕b , c*=1∕c。 ⑤只有在立方点阵中,晶面法向和同指数的晶向是重合的,即倒易矢量g hkl是与相应指数 的晶向[hkl]平行 ⑥某一倒易基矢量垂直于正交点阵中和自己异名的二基矢所成平面。 3、用爱瓦尔德图解法证明布拉格定律。 证:如图,以入射 X射线的波长λ的倒数为半径作一球(厄瓦尔德球),将试样放在球心 0 处,入射线经试样与球相交于0*;以0*为倒易原点,若任一倒易点G落在厄瓦尔德球面上, 则G对应的晶面满足衍射条件产生衍射。 令入射方向矢量为 k (k = 1∕ λ),衍射方向矢量为 k,,衍射矢量为g。则有g = 2ks in θ。 ■/ g=1∕d ; k=1∕ λ ,??. 2dsin θ = λ。即厄瓦尔德球图解与布拉格方程等价。

计量经济学习题与解答

第五章经典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专门问题 一、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讨论了经典单方程回归模型的几个专门题。 第一个专题是虚拟解释变量问题。虚拟变量将经济现象中的一些定性因素引入到可以进行定量分析的回归模型,拓展了回归模型的功能。本专题的重点是如何引入不同类型的虚拟变量来解决相关的定性因素影响的分析问题,主要介绍了引入虚拟变量的加法方式、乘法方式以及二者的组合方式。在引入虚拟变量时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明确虚拟变量的对比基准,二是避免出现“虚拟变量陷阱”。 第二个专题是滞后变量问题。滞后变量包括滞后解释变量与滞后被解释变量,根据模型中所包含滞后变量的类别又可将模型划分为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与分布滞后模型、自回归模型等三类。本专题重点阐述了产生滞后效应的原因、分布滞后模型估计时遇到的主要困难、分布滞后模型的修正估计方法以及自回归模型的估计方法。如对分布滞后模型可采用经验加权法、Almon多项式法、Koyck方法来减少滞项的数目以使估计变得更为可行。而对自回归模型,则根据作为解释变量的滞后被解释变量与模型随机扰动项的相关性的不同,采用工具变量法或OLS法进行估计。由于滞后变量的引入,回归模型可将静态分析动态化,因此,可通过模型参数来分析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影响的短期乘数和长期乘数。 第三个专题是模型设定偏误问题。主要讨论当放宽“模型的设定是正确的”这一基本假定后所产生的问题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模型设定偏误的类型包括解释变量选取偏误与模型函数形式选取取偏误两种类型,前者又可分为漏选相关变量与多选无关变量两种情况。在漏选相关变量的情况下,OLS估计量在小样本下有偏,在大样本下非一致;当多选了无关变量时,OLS估计量是无偏且一致的,但却是无效的;而当函数形式选取有问题时,OLS估计量的偏误是全方位的,不仅有偏、非一致、无效率,而且参数的经济含义也发生了改变。在模型设定的检验方面,检验是否含有无关变量,可用传统的t检验与F检验进行;检验是否遗漏了相关变量或函数模型选取有错误,则通常用一般性设定偏误检验(RESET检验)进行。本专题最后介绍了一个关于选取线性模型还是双对数线性模型的一个实用方法。 第四个专题是关于建模一般方法论的问题。重点讨论了传统建模理论的缺陷以及为避免这种缺陷而由Hendry提出的“从一般到简单”的建模理论。传统建模方法对变量选取的

04第四章_动态分析方法_习题答案.doc

一、名词解释 用规范性的语言解释统计学中的名词。 1.动态数列:是将某种现象的指标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统计数列。 2.平均发展水平:是将不同时期的发展水平加以平均而得到的平均数。 3.增长量:是说明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期内所增长的绝对数量。 4.平均发展速度:是各个时期环比发展速度的序时平均数。 5.长期趋势:是研究某种现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向上或向下发展变动的趋势。 6.季节变动:是由自然季节变化和社会习俗等因素引起的有规律的周期性波动。 二、埴空题 根据下面提示的内容,将适宜的名词、词组或短语填入相应的空格之中。 1.时间、指标数值 2.绝对数动态数列、相对数动态数列,平均数动态数列,绝对数动态数列,派生。 3.时间数列,时间数列。 4.最初水平,最末水平,中间各项水平;报告期水平,期间水平。 5.逐期、累计。 6.报告期水平;定基发展速度,环比发展速度。 7.35.24%。 8.某一固定时期水平,总的发展程度。 9.增长量,基期发展水平;环比增长速度。 10.几何平均法,方程法。 11. V200 11.(205% X 306.8%) -1 13,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循环变动,不规则变动。 14.季节比率。 15,按月(季)平均法 16,若干年、转折点。

17.随机因素和偶然因素。

18. 逐期增长量。 19. 数列的中间位置。 各期的二级增长量。 三、单项选择 从各题给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 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填入相应的括号中O 从各题给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 选择一个或多个正确的答案,填入相应的括号中O 1. ABCD 2. AC 3. AC 4. AC 5. ABD 6. BD 7. AD 8. ACD 9. AB 10. ABCD 1. B 2. B 3.D 4. B 5. B 6. C 7. C 8. D 9. B 10. A 11. A 12. B 13. D 14. B 15. C 多项选择 五、 对下列命题进行判断,在正确命题的括号内打“J”:在错误命题的括号内打“X”,并在 错误的地方下划一横线,将改正后的内容写入题下空白处。 1. 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都是通过连续登记的方式取得统计资料的。(X 时点指标是通过一次性 登记方式取得资料 2. 增长量指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报告期比基期增长(或减少)的绝对量。 3, 相邻两个时期的累计增长量之差,等于相应时期的逐期增长量。(V 4. 累计增长量等于相应时期逐期增长量之和。(V ) 5. 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发展速度,相邻两个时期的定基发展速度迪等于环比 发展 速度。(X ) 之比 6. 增长1%的绝对佰可以用增长?量除以增长速度求得,也可以用基期水平除以100求得。 (X ) (增长量除以增长速度)/100 7. 利润指标是总量指标,当发生亏损时指标数值相加不仅未增加反而减少,可见时期指标 数 值大小与时间长短无关° ( X ) 8. 平均增长量不是序时平均数,而属于静态平均数的范畴,因为它是用简单算术平均法计 算求 得的。(X )

电路分析试题库(有答案)77471

试题库(1)直流电路 一、填空题 1、电流所经过的路径叫做 电路 ,通常由 电源 、 负载 和 传输环节 三部分组成。 2、无源二端理想电路元件包括 电阻 元件、 电感 元件和 电容 元件。 3、通常我们把负载上的电压、电流方向(一致)称作 关联 方向;而把电源上的电压和电流方向(不一致)称为 非关联 方向。 4、 欧姆 定律体现了线性电路元件上电压、电流的约束关系,与电路的连接方式无关; 基尔霍夫 定律则是反映了电路的整体规律,其中 KCL 定律体现了电路中任意结点上汇集的所有 支路电流 的约束关系, KVL 定律体现了电路中任意回路上所有 元件上电压 的约束关系,具有普遍性。 5、理想电压源输出的 电压 值恒定,输出的 电流值 由它本身和外电路共同决定;理想电流源输出的 电流 值恒定,输出的 电压 由它本身和外电路共同决定。 6、电阻均为9Ω的Δ形电阻网络,若等效为Y 形网络,各电阻的阻值应为 3 Ω。 7、实际电压源模型“20V 、1Ω”等效为电流源模型时,其电流源=S I 20 A ,内阻=i R 1 Ω。 8、负载上获得最大功率的条件是 电源内阻 等于 负载电阻 ,获得的最大功率=min P U S 2/4R 0 。 9、在含有受控源的电路分析中,特别要注意:不能随意把 控制量 的支路消除掉。 三、单项选择题 1、当电路中电流的参考方向与电流的真实方向相反时,该电流( B ) A 、一定为正值 B 、一定为负值 C 、不能肯定是正值或负值 2、已知空间有a 、b 两点,电压U ab =10V ,a 点电位为V a =4V ,则b 点电位V b 为( B ) A 、6V B 、-6V C 、14V 3、当电阻R 上的u 、i 参考方向为非关联时,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应为( B ) A 、Ri u = B 、Ri u -= C 、 i R u = 4、一电阻R 上u 、i 参考方向不一致,令u =-10V ,消耗功率为,

12练习题解答:第十二章 方差分析分析

第十二章 方差分析 练习题: 1. 现今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汉语,某孔子学院设计了3种汉字的讲授方法, 随机抽取了28名汉语基础相近的学生进行试验,试验后对每一个学生汉字理解记忆水平进行打分,满分为10分,28名学生的分数如下: 表12-3 三种汉字讲授方法下的学生得分 汉字讲授方法 9.1 6.6 6.2 8.6 7.0 7.4 9.0 8.0 7.8 8.1 7.4 7.9 9.4 7.6 8.2 9.2 8.1 8.1 8.8 7.4 6.7 9.4 7.9 6.9 7.5 1y = 2y = 3y = y = (1) 请分别计算3种汉字讲授方法下学生相应分数的平均值1y 、2y 与 3y 以及所有参加试验的学生的平均得分y ,并填入上表。 (2)请根据上表计算总平方和(TSS ),组间平方和(BSS ),组内平方和(WSS ), 组间均方(MSS B ),组内均方(MSS W ),以及各自对应的自由度并填入下表。 B B W 组内 WSS : n-k: MSS W : —————— —— ———— 总和 TSS : n-1: ———— —————— —— ———— (3)根据上表计算出F 值,并查附录中的F 分布表,看P 是否小于0.05。 (4)若显著性水平为0.05,请查附录中的F 分布表找出F 临界值,并填入上表。 (5)若显著性水平为0.05,请根据P 值或F 临界值判断三种汉字的讲授方法对 学生汉字的理解和记忆水平是否有显著性影响。 解: (1)1y =8.9222≈8.92,2y =7.5667≈7.57,3y =7.3800≈7.38,y =7.9357≈7.94.

第四章 土的渗流性和渗流问题习题与答案

第四章土的渗流性和渗流问题 一、填空题 1.当渗流方向向上,且水头梯度大于临界水头梯度时,会发生流砂现象。 2.渗透系数的数值等于水力梯度为1时,地下水的渗透速度越小,颗粒越粗的土,渗透系数数值越大。 3.土体具有被液体透过的性质称为土的渗透性或透水性。 4.一般来讲,室内渗透试验有两种,即常水头法和变水头法。 5.渗流破坏主要有流砂和管涌两种基本形式。 6.达西定律只适用于层流的情况,而反映土的透水性的比例系数,称之为土的渗 透系数。 7.出现流砂的水头梯度称临界水头梯度。 8.渗透力是一种体积力。它的大小和水力坡度成正比,作用方向与渗流 方向相一致。 二、名词解释 1.渗流力:水在土中流动时,单位体积土颗粒受到的渗流作用力。 2.流砂:土体在向上动水力作用下,有效应力为零时,颗粒发生悬浮、移动的现象。 3.水力梯度:土中两点的水头差与水流过的距离之比。为单位长度上的水头损失。 4.临界水力梯度:使土开始发生流砂现象的水力梯度。 三、选择题 1.流砂产生的条件为:( D ) (A)渗流由上而下,动水力小于土的有效重度 (B)渗流由上而下,动水力大于土的有效重度 (C)渗流由下而上,动水力小于土的有效重度 (D)渗流由下而上,动水力大于土的有效重度 2.饱和重度为20kN/m3的砂土,在临界水头梯度I Cr时,动水力G D大小为:( C )

(A)1 kN/m3(B)2 kN/m3 (C)10 kN/m3 (D)20 kN/m3 3.反应土透水性质的指标是( D )。 (A)不均匀系数(B)相对密实度(C)压缩系数(D)渗透系数 4.下列有关流土与管涌的概念,正确的说法是( C )。 (A)发生流土时,水流向上渗流;发生管涌时,水流向下渗流 (B)流土多发生在黏性土中,而管涌多发生在无黏性土中 (C)流土属突发性破坏,管涌属渐进式破坏 (D)流土属渗流破坏,管涌不属渗流破坏 5.土透水性的强弱可用土的哪一项指标来反映( D ) (A)压缩系数(B)固结系数(C)压缩模量(D)渗透系数 6.发生在地基中的下列现象,哪一种不属于渗透变形( A ) (A)坑底隆起(B)流土(C)砂沸(D)流砂 7.下属关于渗流力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D )。 (A)其数值与水力梯度成正比,其方向与渗流方向一致 (B)是一种体积力,其量纲与重度的量纲相同 (C)流网中等势线越密集的区域,其渗流力也越大 (D)渗流力的存在对土体稳定总是不利的 8.下列哪一种土样更容易发生流砂( B ) (A)砂砾或粗砂(B)细砂或粉砂(C)粉质黏土(D)黏土 9.成层土水平方向的等效渗透系数与垂直方向的等效渗透系数的关系是( A )。(A)>(B)=(C)< 10.在渗流场中某点的渗流力( A )。 (A)随水力梯度增加而增加(B)随水利力梯度增加而减少(C)与水力梯度无关 11.评价下列说法的正误。( D ) ①土的渗透系数越大,土的透水性也越大,土的水力梯度也越大; ②任何一种土,只要水力梯度足够大,就有可能发生流土和管涌; ③土中任一点渗流力的大小取决于该点孔隙水总水头的大小; ④渗流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水力梯度,还与其方向有关。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十二章 习题答案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 (1)研究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1)相互补充。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2.举例说明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区别不是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而是根据产品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 解答:在国民收入核算中,一件产品究竟是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不能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来加以区别,而只能根据产品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这一点来加以区别。例如,我们不能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来判断面粉和面包究竟是最终产品还是中间产品。看起来,面粉一定是中间产品,面包一定是最终产品。其实不然。如果面粉为面包厂所购买,则面粉是中间产品,如果面粉为家庭主妇所购买,则是最终产品。同样,如果面包由面包商店卖给消费者,则此面包是最终产品,但如果面包由生产厂出售给面包商店,则它还属于中间产品。 3.举例说明经济中流量和存量的联系和区别,财富和收入是流量还是存量? 解答:存量指某一时点上存在的某种经济变量的数值,其大小没有时间维度,而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某种经济变量的数值,其大小有时间维度;但是二者也有联系,流量来自存量,又归于存量,存量由流量累积而成。拿财富与收入来说,财富是存量,收入是流量。 4.为什么人们从公司债券中得到的利息应计入GDP,而从政府公债中得到的利息不计入GDP? 解答:购买公司债券实际上是借钱给公司用,公司将从人们手中借到的钱用作生产经营,比方说购买机器设备,这样这笔钱就提供了生产性服务,可被认为创造了价值,因而公司债券的利息可看作是资本这一要素提供生产性服务的报酬或收入,因此要计入GDP。可是政府的公债利息被看作是转移支付,因为政府借的债不一定用于生产经营,而往往是用于弥补财政赤字。政府公债利息常常被看作是用从纳税人身上取得的收入来加以支付的,因而习惯上被看作是转移支付。

计量经济学习题及参考答案解析详细版

计量经济学(第四版)习题参考答案 潘省初

第一章 绪论 试列出计量经济分析的主要步骤。 一般说来,计量经济分析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陈述理论(或假说) (2)建立计量经济模型 (3)收集数据 (4)估计参数 (5)假设检验 (6)预测和政策分析 计量经济模型中为何要包括扰动项? 为了使模型更现实,我们有必要在模型中引进扰动项u 来代表所有影响因变量的其它因素,这些因素包括相对而言不重要因而未被引入模型的变量,以及纯粹的随机因素。 什么是时间序列和横截面数据? 试举例说明二者的区别。 时间序列数据是按时间周期(即按固定的时间间隔)收集的数据,如年度或季度的国民生产总值、就业、货币供给、财政赤字或某人一生中每年的收入都是时间序列的例子。 横截面数据是在同一时点收集的不同个体(如个人、公司、国家等)的数据。如人口普查数据、世界各国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全班学生计量经济学成绩等都是横截面数据的例子。 估计量和估计值有何区别? 估计量是指一个公式或方法,它告诉人们怎样用手中样本所提供的信息去估计总体参数。在一项应用中,依据估计量算出的一个具体的数值,称为估计值。如Y 就是一个估计量,1 n i i Y Y n == ∑。现有一样本,共4个数,100,104,96,130,则 根据这个样本的数据运用均值估计量得出的均值估计值为 5.1074 130 96104100=+++。 第二章 计量经济分析的统计学基础 略,参考教材。

请用例中的数据求北京男生平均身高的99%置信区间 N S S x = = 4 5= 用 =,N-1=15个自由度查表得005.0t =,故99%置信限为 x S t X 005.0± =174±×=174± 也就是说,根据样本,我们有99%的把握说,北京男高中生的平均身高在至厘米之间。 25个雇员的随机样本的平均周薪为130元,试问此样本是否取自一个均值为120元、标准差为10元的正态总体? 原假设 120:0=μH 备择假设 120:1≠μH 检验统计量 () 10/2510/25 X X μσ-Z == == 查表96.1025.0=Z 因为Z= 5 >96.1025.0=Z ,故拒绝原假设, 即 此样本不是取自一个均值为120元、标准差为10元的正态总体。 某月对零售商店的调查结果表明,市郊食品店的月平均销售额为2500元,在下一个月份中,取出16个这种食品店的一个样本,其月平均销售额为2600元,销售额的标准差为480元。试问能否得出结论,从上次调查以来,平均月销售额已经发生了变化? 原假设 : 2500:0=μH 备择假设 : 2500:1≠μH ()100/1200.83?480/16 X X t μσ-= === 查表得 131.2)116(025.0=-t 因为t = < 131.2=c t , 故接受原假 设,即从上次调查以来,平均月销售额没有发生变化。

第四章习题解答63286

第四章 网络层 4-01网络层向上提供的服务有哪两种?试比较其优缺点。 4-02网络互连有何实际意义?进行网络互连时,有哪些共同的问题需要解决? 答:网络互联可扩大用户共享资源范围和更大的通信区域。 进行网络互连时,需要解决共同的问题有:不同的寻址方案、不同的最大分组长度、不同的网络接入机制、不同的超时控制、不同的差错恢复方法、不同的状态报告方法、不同的路由选择技术、不同的用户接入控制、不同的服务(面向连接服务和无连接服务)、不同的管理与控制方式。 4-03作为中间设备,转发器、网桥、路由器和网关有何区别? 4-04试简单说明下列协议的作用:IP、ARP、RARP和ICMP。 答:IP协议:实现网络互连。使参与互连的性能各异的网络从用户看起来好像是一个统一的网络。网际协议IP是TCP/IP体系中两个最主要的协议之一,与IP协议配套使用的还有四个协议。 ARP协议:是解决同一个局域网上的主机或路由器的IP地址和硬件地址的映射问题。 RARP:是解决同一个局域网上的主机或路由器的硬件地址和IP地址的映射问题。 ICMP:提供差错报告和询问报文,以提高IP数据交付成功的机会。 因特网组管理协议IGMP:用于探寻、转发本局域网内的组成员关系。 4-05 IP地址分为几类?各如何表示?IP地址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分为A、B、C、D、E 5类,商业应用中只用到A、B、C三类。 每一类地址都由两个固定长度的字段组成,其中一个字段是网络号 net-id,它标志主机(或路由器)所连接到的网络,而另一个字段则是主机号 host-id,它标志该主机(或路由器)。

特点: (1)IP 地址是一种分等级的地址结构。分两个等级的好处是: 第一,IP 地址管理机构在分配 IP 地址时只分配网络号,而剩下的主机号则由得到该网络号的单位自行分配。这样就方便了 IP 地址的管理。 第二,路由器仅根据目的主机所连接的网络号来转发分组(而不考虑目的主机号),这样就可以使路由表中的项目数大幅度减少,从而减小了路由表所占的存储空间。 (2)实际上 IP 地址是标志一个主机(或路由器)和一条链路的接口。 当一个主机同时连接到两个网络上时,该主机就必须同时具有两个相应的 IP 地址,其网络号 net-id 必须是不同的。这种主机称为多归属主机(multihomed host)。 由于一个路由器至少应当连接到两个网络(这样它才能将 IP 数据报从一个网络转发到另一个网络),因此一个路由器至少应当有两个不同的 IP 地址。 (3) 用转发器或网桥连接起来的若干个局域网仍为一个网络,因此这些局域网都具有同样的网络号 net-id。 (4) 所有分配到网络号 net-id 的网络,范围很小的局域网,还是可能覆盖很大地理范围的广域网,都是平等的。 4-06 试根据IP地址的规定,计算出表4-2中的各项数据。

用矩阵方法使网孔分析法通解-电路分析基础课程设计

用矩阵方法使网孔分析法通解 黄明康 5030309754 F0303025 在网络电路的学习中,我们一般使用结点分析法与网孔分析法。我们知道他们有各自的用途,但其实如果使用得当,只用其中的一个方法就可以解所有目前已经可解得网络电路。而在我看来这得当的使用就是巧妙运用数学。之所以如此,我认为是因为结点分析法的基础KCL与网孔分析法的基础KVL是相容的,即可以用结点分析法的地方就可以用网孔分析法解题。 先来看个例子,从网孔分析法说起,如图(1)所示,是一个非常适合用结点分析法与网孔分析法解题的网络。 正如上课时所做的,我们用网孔分析法解之,以im1、im2、im3为支路电流列出回路的矩阵方程,方程如式(2)。

最左边的矩阵是各回路的电阻矩阵,解出此方程,再根据VCR就能得出整个网路电路的各个参数。由于篇幅所限,也由于这已是大家皆知的常规方法,对于为何使用这种方法及其可用性、使用方法等在此不再冗述。 而我关心的是,这种方法是在这么一个可以说是完美的电路网络中运用的,所以一旦电路中的某个器件变了,可能使这种方法不可用。而其实上课时已经提出了这种问题,也给出了改进了的解题方法——运用网路电路的一些性质化解电路成可用网孔分析法的电路。 但这种方法在解题中会使不熟练的我不经意中掉入“陷阱”。我更愿意用以下的方法用数学解题,这样可以使我们不必太过计较概念。 对于我的方法,也请先看一个例子,如图(3): 这样,这个电路就不能单纯的运用网孔分析法了。那么按之前所述,运用网路电路的一些性质化解电路成可用网孔分析法的电路,然后解之,正如图(4)

a 和图(4) b 中所示过程。 然后得出电阻网络矩阵方程,解出所要的量。 对于以上的例题,也有所谓的虚网孔电流法如式(5): 其实,虚网孔电流法仅仅只是根据我们在网孔分析法的引出中得出的规律重新又列出了简单的方程组,这跟我们最初想要使用结点分析法和网孔分析法的初衷不符,初衷是按给出的网络电路图直接写出矩阵方程。这样就使我们可以更好的应对复杂的网络。 当然,也正是虚网孔电流法使我想起了网孔分析法的一般矩阵解法。仍就看图(3):

应用统计学 第12章例题分析

第12章例题分析(课本340页)(1)相关分析 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矩阵(包括自变量和因变量) 不良贷款(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亿元)本年累计应收 贷款(亿元) 贷款项目个 数(个) 本年固定 资产投资 额(亿元) 不良贷款(亿元) 1 各项贷款余额(亿元)0.84357136 1 本年累计应收贷款(亿元)0.73150501 0.678771764 1 贷款项目个数(个)0.70028149 0.848416404 0.58583149 1 本年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0.51851809 0.779702158 0.47243096 0.746646 1 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矩阵(各个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各项贷款余额(亿元)本年累计应收 贷款(亿元) 贷款项目 个数(个) 本年固定 资产投资 额(亿元) 各项贷款余额(亿元) 1 本年累计应收贷款(亿元)0.67877176 1 贷款项目个数(个)0.8484164 0.585831 1 本年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0.77970216 0.472431 0.746646 1 结论:各自变量不仅仅跟因变量存在较强的线性相关关系,而且自变 量彼此之间也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 (2)回归分析 SUMMARY OUTPUT 回归统计 Multiple R 0.893086776 R Square 0.797603989 Adjusted R Square 0.757124787 标准误差 1.778752284 观测值25 方差分析 df SS MS F Significance F 回归分析 4 249.371206 62.3428 19.70404 1.04E-06 残差20 63.2791938 3.16396 总计24 312.6504

计量经济学练习题答案完整

1、已知一模型的最小二乘的回归结果如下: i i ?Y =101.4-4.78X (45.2)(1.53) n=30 R 2=0.31 其中,Y :政府债券价格(百美元),X :利率(%)。 回答以下问题: (1)系数的符号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2)为什么左边是i ?Y 而不是i Y ; (3)在此模型中是否漏了误差项i u ;(4)该模型参数的经济意义是什么。 答:(1)系数的符号是正确的,政府债券的价格与利率是负相关关系,利率的上升会引起政府债券价格的下降。 (2)i Y 代表的是样本值,而i ?Y 代表的是给定i X 的条件下i Y 的期望值,即?(/)i i i Y E Y X 。此模型是根据样本数据得出的回归结果,左边应当是i Y 的期望值,因此是i ?Y 而不是i Y 。 (3)没有遗漏,因为这是根据样本做出的回归结果,并不是理论模型。 (4)截距项101.4表示在X 取0时Y 的水平,本例中它没有实际意义;斜率项-4.78表明利率X 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引起政府债券价格Y 降低478美元。 2、有10户家庭的收入(X ,元)和消费(Y ,百元)数据如下表: 10户家庭的收入(X )与消费(Y )的资料 X 20 30 33 40 15 13 26 38 35 43 Y 7 9 8 11 5 4 8 10 9 10 若建立的消费Y 对收入X 的回归直线的Eviews 输出结果如下: Dependent Variable: Y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X 0.202298 0.023273 C 2.172664 0.720217 R-squared 0.904259 S.D. dependent var 2.233582 Adjusted R-squared 0.892292 F-statistic 75.55898 Durbin-Watson stat 2.077648 Prob(F-statistic) 0.000024 (1)说明回归直线的代表性及解释能力。 (2)在95%的置信度下检验参数的显著性。(0.025(10) 2.2281t =,0.05(10) 1.8125t =,0.025(8) 2.3060t =,0.05(8) 1.8595t =) (3)在95%的置信度下,预测当X =45(百元)时,消费(Y )的置信区间。(其中29.3x =,2()992.1x x -=∑) 答:(1)回归模型的R 2=0.9042,表明在消费Y 的总变差中,由回归直线解释的部分占到90%以上,回归直线的代表性及解释能力较好。 (2)对于斜率项,11 ? 0.20238.6824?0.0233 ()b t s b ===>0.05(8) 1.8595t =,即表明斜率项 显著不为0,家庭收入对消费有显著影响。对于截距项, 00? 2.1727 3.0167?0.7202 ()b t s b ===>0.05(8) 1.8595t =, 即表明截距项也显著不为0,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3)Y f =2.17+0.2023×45=11.2735 0.025(8) 1.8595 2.2336 4.823t ?=?= 95%置信区间为(11.2735-4.823,11.2735+4.823),即(6.4505,16.0965)。

第四章 习题解答

第四章习题解答 1.计算机存储系统由哪几部分构成,各有什么特点? 解答:3级存储器结构,即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内存储器和辅助存储器。 用Cache临时存放CPU最近一直在使用的指令和数据,以提高信息的处理速度。与CPU 速度相当的静态随机存储器(SRAM)芯片组成,和内存相比,它存取速度快,但价格高,故容量较小。 内存用来存放计算机运行期间的大量程序和数据,多由MOS动态随机存储器(DRAM)芯片组成。 辅存是计算机最常用的输入输出设备,通常用来存放系统程序、大型文件及数据库等。 2.针对某intel 32位CPU,若其存储地址空间为0x00000~0x1ffff,那么该CPU访问地址为 0x03ff3的字型数据以及地址为0x03456的半字数据,分别需要多少个总线周期? 解答:intel 32位CPU存储地址空间分为4块,总线低2位地址信号无效。 0x03FF3对应bank3(低两位地址为11),则对该地址进行字类型数据访问需要2个总线周期:地址0x03ff0一次,此时BE3有效,得到字型数据的最低字节;地址0x03ff4一次,此时BE0,BE1,BE2有效,得到字型数据的高3个字节。由0x3FF3,0x3FF4,0x3FF5,0x3FF6地址处的4个字节构成一个字 0x03456对应bank2(低两位地址为10),则对该地址进行半字类型数据访问只需要1个总线周期,即地址为0x03454时,BE2,BE3有效,一个总线周期得到半字数据。 3.在intel cpu的实地址模式下,假设程序代码段地址为0x0234,代码段中的某个标号偏移 地址为0x23,请问该标号的物理地址为多少? 解答:实地址模式物理地址的行程过程: 因此该标号的物理地址为:0x02340+0x23=0x02363 4.已知某32位intel微处理器的段描述符为0x3453002312890103,试指出该段描述符对应 的段的起始地址与结束地址。 解答:

材料分析方法部分课后习题集答案解析

第一章X 射线物理学基础 2、若X 射线管的额定功率为1.5KW,在管电压为35KV 时,容许的最大电流是多少? 答:1.5KW/35KV=0.043A。 4、为使Cu 靶的Kβ线透射系数是Kα线透射系数的1/6,求滤波片的厚度。 答:因X 光管是Cu 靶,故选择Ni 为滤片材料。查表得:μ m α=49.03cm2/g,μ mβ=290cm2/g,有公式,,,故:,解得:t=8.35um t 6、欲用Mo 靶X 射线管激发Cu 的荧光X 射线辐射,所需施加的最低管电压是多少?激发出的荧光辐射的波长是多少? 答:eVk=hc/λ Vk=6.626×10-34×2.998×108/(1.602×10-19×0.71×10-10)=17.46(kv) λ 0=1.24/v(nm)=1.24/17.46(nm)=0.071(nm) 其中h为普郎克常数,其值等于6.626×10-34 e为电子电荷,等于1.602×10-19c 故需加的最低管电压应≥17.46(kv),所发射的荧光辐射波长是0.071纳米。 7、名词解释:相干散射、不相干散射、荧光辐射、吸收限、俄歇效应 答:⑴当χ射线通过物质时,物质原子的电子在电磁场的作用下将产生受迫振动,受迫振动产生交变电磁场,其频率与入射线的频率相同,这种由于散射线与入射线的波长和频率一致,位相固定,在相同方向上各散射波符合相干条件,故称为相干散射。 ⑵当χ射线经束缚力不大的电子或自由电子散射后,可以得到波长比入射χ射线长的χ射线,且波长随散射方向不同而改变,这种散射现象称为非相干散射。 ⑶一个具有足够能量的χ射线光子从原子部打出一个K 电子,当外层电子来填充K 空位时,将向外辐射K 系χ射线,这种由χ射线光子激发原子所发生的辐射过程,称荧光辐射。或二次荧光。 ⑷指χ射线通过物质时光子的能量大于或等于使物质原子激发的能量,如入射光子的能量必须等于或大于将K 电子从无穷远移至K 层时所作的功W,称此时的光子波长λ称为K 系的吸收限。 ⑸原子钟一个K层电子被光量子击出后,L层中一个电子跃入K层填补空位,此时多余的能量使L层中另一个电子获得能量越出吸收体,这样一个K层空位被两个L层空位代替的过程称为俄歇效应。 第二章X 射线衍射方向 2、下面是某立方晶第物质的几个晶面,试将它们的面间距从大到小按次序重新排列:(123),(100),(200),(311),(121),(111),(210),(220),(130),(030),(221),(110)。 答:立方晶系中三个边长度相等设为a,则晶面间距为d=a/ 则它们的面间距从大小到按次序是:(100)、(110)、(111)、(200)、(210)、(121)、(220)、(221)、(030)、(13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