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

一、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必须回答的问题。

2.研究和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核心。

3.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派别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全部哲学中具有不可超越性,是区分不同哲学派别的唯一标准。

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核心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相结合的严整科学体系,是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在人类哲学发展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的阶段。它无论从内容、对象以及社会作用上都与旧的哲学有着根本的不同,成为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特别是将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观中,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这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结束了唯心

主义在历史观中长期独占统治地位的局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可分割的高度统一,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有史以来最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

2.从对象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确立以“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对象。从而正确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结束了以往哲学家们竭力追求的包罗万象“科学之科学”的时代。哲学既不能“代替”一切具体科学,也不能因有了具体科学而“取消”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从社会作用上看,以往的哲学“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以改造世界为目的的“实践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其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标志着它与旧哲学根本不同的特点。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对人类历史上优秀哲学遗产的继承和总汇,又是这一哲学思想发展的新的更高的阶段。

三、如何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1.尽管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没有改变,但

出现了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的趋势和经济全球化明显加快的趋势,这两个趋势正深刻地改变着我们面临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环境,提出了我们能否在错综复杂的国际斗争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能否在同世界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历史进程中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

2.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发生严重曲折,这正深刻地改变着国际力量的组合和对比,提出了在北强南弱、西强东弱的国际环境中,在我们面临着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科技占优势的巨大压力下,我们如何在同资本主义合作、交流和矛盾斗争中更好地发展自己的重大课题。

3.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这正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科学的发展和理论的发展紧密相联。恩格斯曾指出:“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就是说,随着科学的发展,理论也要有新的概括和创新。

4.我们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正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思想观念、体制环境和社会结构。

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个人的哲学修养,标志着他的文化品位;一个政党的哲学思想,关系着它的事业成败;一个民族的哲学理论,关系到她的前途命运。做为大学生,就要增加哲学修养。做为大学生,要有崇高的品质。大学校园是精英的荟萃与培养之地,大学生要拒绝媚俗,树立崇高的使命,成为社会的精英。精英是承担着特殊社会责任,有哲学头脑,主动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和才智的人。做为大学生,要有深刻的思想。深刻,就是见得深,想得远,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寻求真理。做为大学生,要有聪慧的头脑。就是告诉人们如何正确思维,包括如何区分真假,辨别美丑,如何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如何把握事件的本质联系,如何识别光怪陆离的外衣包装之下的骗局,等等。而哲学就是就包含了这些问题,所以大学生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四、怎样学好哲学?

第一兴趣要培养。

第二心态要端正。

第三眼界要开阔。

第二章

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第一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第二物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具有可知性

第三物质范畴具有深刻的辩证性,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即具有彻底性。

现代意义:根据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在自然科学领域物质这个概念已经被绝大多数人所承认,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坚持物质第一性。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共同的一般本质,它通过运动表现出来。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的存在和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着的物质又以时间和空间为存在形式,物质与运动及时空是不可分割的。在时空中运动着的物质表现出无限多样的形态。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和改造是无穷尽的。现代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研究,极大地深化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具体说就是在方法论上我们能够以此为工具把握事物的本质,在世界观上我们树立一个物质性的科学

的世界观。

二、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首先,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这里主要讲述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观点,和劳动创造了人类的社会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教科书在说明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一问题时,不自觉地采用了拉马克进化论的获得性遗传说。而获得性遗传说基本上被现代科学所摒弃。所以,应该用达尔文的遗传变异理论来说明这个问题。这里的关键是,不是劳动使得某一个或某一群古猿的手变得灵巧、或开始直立行走,从而进化为人。而是,劳动成为人类遗传变异的选择标准,通过劳动标准,那些适应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变异被保存下来,不适宜生存的变异则被淘汰。

其次,在劳动和实践中,人们形成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社会结构体系。每一个人和每一个时代的人,都处在这种关系的制约中。从纵向看,每一代人都生活在作为前代人活动结果的既有物质成果和既有的社会结构中,对于他们来说,这些既有的东西都是客观物质存在。从横向来看,每个人的活动或一些人的活动都要受到其他人活动的影响和制约。以上这些制约作用正是人类社会物质性的表现。

三、如何理解意识和人工智能的关系?

人工智能是相对于人的智能而言的。正是由于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所以根据控制论理论,运用功能模拟的方法,制造电脑模拟人脑的部分功能,把人的部分智能活动机械化,叫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本质是对人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是人的智能的物化。尽管人工智能可以模拟人脑的某些活动,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人脑的功能,但人工智能不会成为人类智能而取代人的意识。

四、如何理解实事求是的内涵及其哲学基础?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从此,“实事求是”便成为表达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基本要求的原则,成为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根本点。实事求是是方法论,其世界观也就是所谓的哲学基础是事物是运动变化的,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问题。

第三章

一、如何理解实践的本质和作用?

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它的基本特点是:客观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它的基本形式是: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它的作用是:第一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第二实践使人成为一种主体性的存在,是主体和客体的中介;第三实践使世界二重化为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是二者的基础。

二、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实践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就是必须能够生活,所以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正是这种实践活动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2.人的意识是在实践中生成、实现和确证的。正是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了人的意识,使人的生命活动成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人成为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

3.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类活动方式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关系、社会本质”,从而使自己成为社会存在

物。

4.人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动物界提升出来,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所以,实践构成人类的特殊生命形式。

三、如何理解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二者有本质区别:认识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客体是进人人的实践活动领域并与主体相联系的、人的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二者又是统—的:主体和客体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客体制约主体,主体又能动地反映客体。主体和客体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主体与客体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与客体之间还有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是了解与被了解的关系,属于认识论;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属于实践论;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属于价值论。学问只有与“价值”相连后,才能为人类文化提供补益。

四、为什么说人的实践活动构成了现实世界的基础?

第一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第二实践是人类世界得以存在的根据和基础。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含义。第三实践是人类世界得以发展的基础,实践本身不断变化发展的特点促使现实世界不断发展。

第四章

一、如何理解事物的发展是自我运动、自我发展?

各事务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联系,也可以说是一种矛盾的结合体,从总体来说,事务相互影响的同时都向着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所以说事务是在整体进步,整体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自己的行为推动了自己的发展,所以也可以说:事物的发展是自我运动,自我发展。

二、如何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对立统一关系。

首先,两者有区别。矛盾普遍性指两层含义,一是指矛盾处处存在;二是指矛盾时时存在。矛盾特殊性指:其一,不同事物矛盾内容不同;其二,矛盾双方地位不平衡,同一事物中,各个矛盾地位也不平衡;其三,不同事物不同阶段,矛盾性质不同,解决方法不同。

其次,两者相互联系,其一,两者相互依存;其二,两者相互贯通,普通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思想

的哲学基础,是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哲学基础。我们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原则,又要根据我国国情,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就是矛盾普通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三、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相互对立的矛盾双方之间的联系;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统一和斗争。正是因为事物内部存在着矛盾的斗争和统一,事物才有自己的运动和发展。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一条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是从各个不同侧面揭示事物的联系和发展的,而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联系和发展的最深刻的本质。因此,对立统一规律必然贯穿在其他规律和范畴之中。

第三,对立统一的方法,即矛盾的分析方法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第四,承认不承认矛盾,承认不承认事物因内在矛盾而引起变化、运动,是辩证法与形

而上学对立的焦点。

四、如何理解辩证的否定观?辩证的否定观有何重大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具有决定作用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其实质就是“扬弃”。

一是辨证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斗争而发生的自我否定;(形而上认为否定是外力强加于事物的)。二是辨证否定是发展、联系的环节;(形而上认为是对事物的消灭,变化的结束。三是辨证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形而上认为肯定就是肯定一切,否定就是否定一切)。意义:要正确对待西方文化和历史文化遗产,去其槽粕,取其精华。

五、如何理解矛盾论与系统论的关系?

矛盾并不是一种特定的联系,比如个别与一般、普遍与特殊、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等,而是所有这些联系的概括。舍去各种联系的具体规定,可以发现它们都是“对立面的统一”。更重要的是,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了事物的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源和动力。离开了矛盾,离开了对立面统一,我们就不能抓住事物联系的本质,不能理解事物发展的根源。

系统论和矛盾论是互相补充的。 1.矛盾论对于事物矛盾关系的理解为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提供了哲学依据。 2.系统论则把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系统与环境、有序与无序等的对立统一关系通过数学模型定量化地描述出来,从而丰富和发展了矛盾论。 3.因此,不能把系统论与矛盾论对立起来,而因该把它们结合起来。在对事物作矛盾分析时,要注意它是一个矛盾的系统;在对事物作系统分析时,不要忘记系统中最根本的规定还是矛盾。

第五章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如何总结以往哲学的思维教训,正确揭示人的认识本质的?

对人的本质的认识直接决定着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规定。人的全面发展实指普遍的(每个)个人的全面发展,而个人的全面发展往往是相对于他们片面发展而言的,因而应把重心放在对“个人的”和“全面”的认识上,应认识到是人的某种东西在个人那里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人以外的其他东西的发展,是全面发展了人,而不是全面发展了人以外的什么东西。那么,到底在个人中有“人的什么东西”在发展

呢?或者说个人发展了“人的什么东西”?这是以对人或个人的本质特征的认识为出发点和前提的。个人之所以为人或个人,在于他所应具有的本质特征。总的看来,这些本质特征基本有三类:一是个人与动物不同,他属于人这个“类”,因此他具有个人之所以为人“类”的一分子的类特性,舍此,个人就不是人了;二是个人与“一般人”不同,他是现实的个人,而个人之所以为现实的个人,在于他是社会的存在物,因此他具有个人之所以为现实的个人的社会特征,舍此,个人就不是现实的个人了;三是个人还与单个他人不同,他具有与他人不同的个人独特性,舍此,个人就不是具体的、有个性的个人了。这样看来,个人之所以为个人,在于他具有类特性、社会特性和个人特性(个性)这三种基本的本质特性。这样,人的全面发展实际上就是“个人”所具有的这三种“基本特征“在个人那里的全面发展。

二、如何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以及实践与认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特点、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主要表现在:第一,感性

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的积累。理性认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不上升到理性认识,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第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因素。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渗透了感性因素。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与认识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即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这就是说,马克思列宁主义一些具体结论都是以时间、空间、条件为转移的,时代发生了变化,马克思主义所反映的特定时代的结论也在变化。

三、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

答: 1.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认识,只有实践才能将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对照比较。

2.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是唯一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四、如何理解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及其关系?

1.真理原则体现客体尺度的要求,它要求人们在认识真理时按世界本来面目及其规律从事实践活动,而不能考虑人的主体需要和利益;价值原则体现主体尺度的要求,它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要体现主体需要和利益的满足。

2.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的客观制约性;而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

3.真理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多样化原则。真理是一元的,真理本身没有主体的差别,它服从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而价值是多元的,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价值要求和价值选择。

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关系表现在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存在着矛盾,真理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人类活动的内在矛盾,它们之间的统一是人类活动的内在要求。二者矛盾的不断出现与解决促进着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真理与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五、辩证思维方法对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什么意义?

辩证思维的方法一方面来源于客观世界的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正确反映,具有客观的基础,另一方面辩证思维方法是主体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形成的思维规则、工具和手段,这些方法在客观世界中找不到对应的实体,因而具有主观性。由于辩证思维的方法内容是客观点,形式是主观的,所以成为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的中介,人们通过这些方法把握客观世界。辩证思维方法在认识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选择功能、操作功能和解释功能。选择功能是指辩证思维方法有助于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对各种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特别是在理性认识阶段,主体需要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选择和加工,这个过程迫切需要主体具有辩证思维;操作功能是指将信息按照一定的思维规则进行组合加工,它是认识得以有序进行的保证;解释功能是指赋予认识对象以一定的性质、意义和价值的功能。由于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的中介,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它是理论思维的重要工具。

第六章

一、为什么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为

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产生、存在的基础和前提。社会意识为社会的人所独有,是自然界经过长期发展产生了人类社会的产物。不仅如此,人类社会必须进行物质生产,首先解决人们的吃、穿、住等问题,才能从事精神生产,发展社会意识及其形态。

2.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客观内容和客观来源。任何社会意识,不论是正确的或错误的,甚至是虚幻的,归根到底都可以从社会存在中找到它的根源。在阶级社会里,社会意识是有阶级性的,是一定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的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不同阶级的意识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不同的地位,而统治阶级的思想总是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3.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终究要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新的社会意识只有在必要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才能出现;而旧的社会意识只有在失去其存在的客观根据时,才能或迟或早地被克服。总之,社会意识的产生、存在和变化发展,都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历史唯物主义在肯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下,承认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为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方式规定了社会的性质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物质生产是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关键性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时间、物质生产在社会历史中的意义,使它能够把社会中物质关系、经济关系用其他关系区分开来。科学阐明人们社会存在对意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由于实践规定了包括社会精神生活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所以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二、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

第二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

第三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超前性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先导作用。

三、如何理解国家的本质?

国家是是伴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国家在本质上是一个阶级概念和政治概念,而不是一个地域概念。国家的主要成分是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暴力工具

,它们根据统治阶级的意志,执行暴力镇压等职能。国家表面上是社会的代表,是独立于各阶级之上的社会力量,而本质上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暴力工具。

四、试述文化的社会作用,并说明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性。

文化具有知识传承和教化功能,并能建构民族心理,造就民族性格,形成民族传统,塑造民族精神。

先进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是先进的社会生产力的反映和体现,是人类文明积累和发展的结晶,同时又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前进提供思想指导、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无产阶级政党之所以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不仅因为它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且在于它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奋斗历史中,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先后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为中国人民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它倡导了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道德,引导广大人民团结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旗帜下,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有了极大提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题带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复习题带答案 1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C A.古希腊罗马哲学 B.中世纪唯名论哲学 C.德国古典哲学 D.近代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经济和政治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结束了A A.作为“科学之科学”的哲学 B.一切唯心主义哲学 C.一切唯物主义哲学 D.一切思辩的哲学 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C A.掌握基本理论 B.亲自参加实践 C.理论联系实际 D.虚心向人求教 5.物质的惟一特性是D A.实际存在 B.运动变化 C.可感知性 D.客观实在性 6.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D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B.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 C.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D.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 7.时间和空间C A.同物质运动无关 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 C.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D.是运动着的物质自身 8.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B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 D.意识是对外界事物的正确反映 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

A.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 B.实践第一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10.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B 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 B.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 C.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D.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11.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尽管在发展中曾遇到和仍将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它已经取得并将继续取得巨大的成就和胜利。这说明( D) A.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B.事物的发展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2.真相和假象的区别在于(D ) A.真相是客观存在的,假象是主观想像的 B.真相是表现本质的,假象是不表现本质的 C.真相深藏于事物内部,假象外露于事物表面 D.真相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1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C )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14.宋代陆游的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是在强调(B )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15.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 A) A.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B.从感觉到知觉,从知觉到表象 C.从概念到判断,从判断到推理 D.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 16.在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 ) A.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以多数人的意见定是非 D.以实践的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定是非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D.一元论和二元论 3、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反映论和先验论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这指的是() A.运动 B.实践 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9、柏拉图的“理念论”是()的理论 A.唯物主义 B.二元论 C.唯心主义 D.怀疑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1章在线测试2013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1章在线测试剩余时间:59:52 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20分。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世界观就是( )。 A、观察世界形势的根本方法 B、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观点 C、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D、对社会某些领域具体问题的看法 2、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观辩证法是( )。 A、头脑中自生的 B、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C、“绝对观念”固有的 D、从书本上学来的 3、唯物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 A、运动的、发展的 B、批判的、革命的 C、科学的、真理的 D、实践的、客观的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 A、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B、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C、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D、人类各种知识的总汇 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 A、主要内容 B、理论基础 C、核心部分 D、实质或灵魂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因为( )。 A、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反映了时代的潮流 B、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以往哲学发展的全部优秀成果,推进哲学的发展 C、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是行动的指南 D、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们提供了研究和解决当今一系列全球问题的正确方法

E、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最正确的哲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我国有许多有利条件( )。 A、共产党的领导保证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 B、中国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现实需要 C、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性质与中国哲学优良传统存在某些相通之处 D、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意识形态的核心 E、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C、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在实践基础上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 E、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 4、现代西方哲学可分为两股思潮,它们分别是( )。 A、人本主义思潮 B、存在主义思潮 C、科学主义思潮 D、实证主义思潮 E、唯心主义思潮 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完备的唯物主义,这是因为( )。 A、它做到了辩证法同唯物主义的结合和统一 B、它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和统一 C、它使得哲学第一次成为科学形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它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变化的

最新通用版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点

2018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点 ? 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 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复 习题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1、什么是哲学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什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两者的关系如何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 (3)关系: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什么 (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5、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什么他们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6、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7、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8、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9、什么是真正的哲学 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1)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2)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2)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3)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最主要的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2)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1、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3、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1)自然界是物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模拟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 模拟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物质范畴是( B )。 A ?—切哲学的基石 B ?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石 C .辩证法的基石 D .世界观的基石 2 ?把物质理解为某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 C )。 A .庸俗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C .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D.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 原子是“宇宙之砖”的观点属于( D )。 A .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 .庸俗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4.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 。 A .客观实在性 B .可感知性 5. 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属于( A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B .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D .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6. 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和纯粹的抽象,这是属于( B ) A .唯心主义的观点 B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7.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是( C )。 A .互不相关的两回事 B.物质对运动来说可有可无 C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运动对物质来说可有可无 8.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的观点是对运动的( D )。 A .朴素唯物主义理解 B .机械唯物主义理解 C .庸俗唯物主义理解 D .辩证唯物主义理解 9. 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D )。 A .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B.设想无物质的运动 C .否认静止 D .设想无运动的物质 10. 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是( A )。 A.设想无物质的运动 B.设想无运动的物质 C .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D .夸大静止的绝对性 C .具体性 D .真实性 A )。

公务员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公务员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础知识点汇总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6、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7、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8、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练习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单选)D A联系发展的观点 B革命的批判的观点 C人民群众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单选)A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3、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单选) D A剩余价值论 B阶级斗争理论 C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 D科学的实践观 4、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单选) C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5、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单选) D A求实创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6、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包括(多选)BCD A 唯物主义历史观 B 马克思主义哲学 C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 科学社会主义 7、马克思对人类思想史的两大贡献是(多选)AC A 唯物主义历史观 B 科学社会主义 C 剩余价值学说 D 辩证唯物主义 1、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的是(多选)(BCD) A世界统一于存在 B世界是观念的集合 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D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2、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ABD) A我思故我在 B 存在就是被感知 C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D万物皆备于我 1、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单选)A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 2、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多选)ABD A意识根源于物质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 D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单选)D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4、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多选) AD 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 1、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意味着(多选)ABCD A物质是一切运动的主体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C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绝对不动的物质是没有的 D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可能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C.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 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 物质的观点 B. 运动的观点 C. 实践的观点 D. 发展的观点 3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A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4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 .实践性 B .运动性 C .物质性 D .客观性 5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 .物质运动 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形而上学理解的矛盾的同一性是()A. 没有差别的同一性 B. 包含斗争性的同一性 C. 包含差别的同一性 D. 具体同一 7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 唯物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 B.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C. 实践的观点和可知的观点 D.运动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 8.人们制造飞船,发射火箭,克服地球引力,是()A.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 B.对规律的辩证否定 C.对规律的根本改造 D.对规律的发展9.“先富——共富”和“台阶式”发展战略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中()A.总的量变过程中部分质变的原理B.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原理C.量变是质变的基础的原理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的原理 10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白马非马”命题的错误在于() A. 只看到共性和个性的区别,而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B. 只看到共性和个性的联系,而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区别 C. 既看到了共性和个性的区别,又看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 D. 既没看到共性和个性的区别,又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12 .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 A .抛弃 B .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 13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 A. 方向和道路 B .形式和状态 C .结构和功能 D .源泉和动力 14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 .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 .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 .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15 .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 A .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 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 .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6 .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 A .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 .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D.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 17“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是( ) A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 C .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 D 割裂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观点 18 .“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A .归纳与演绎 B .分析与综合 C .抽象到具体 D .实践到认识 19 .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A .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B. 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 .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 [ 单项选择题答案] 1.D 2.C 3.A 4.C 5.D 6.A 7.B 8. A 9.A 10.D 11.A 12.D 13.A 14.A 15.C 16.D 17.B 18.A 19.D 二、多项选择题 1.辩证法经历的基本形态有()A.朴素辩证法B.唯心辩证法C.唯物辩证法D.自然辩证法 2 时间空间作为“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 A .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D.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D.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 3 .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A 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C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4 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A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 .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5 .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是指( )A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B.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C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D.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6 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业答案

1. 一、客观题(每题2分,共40分) 1、我们研究哲学的性质,目的是(A )。 A、使人们认识到学习哲学在人生中的意义 B、为了掌握一门生产知识 C、为了认识科学之科学 D、使人们一劳永逸 2、凡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是指(A C D)。 A、一切形式的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主体 B、万物都在概念中运动 C、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纯粹精神运动 D、离开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E、运动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3、“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说明( A )。 A、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联系的 B、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孤立的 C、任何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主观随意的 D、事物之间是互不影响的 4、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观点是(B )。 A、主观唯心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不可知主义 5、有个驼背的人去求医,问能否治好他的驼背。医生说:“可以。”随后就叫他趴在地上,然后用门板压在他背上,医生站在门板上面用脚使劲往下压,驼子叫苦连天,直到把背压直,

而人却被压死了。驼子家属要医生偿命。医生争辩说:“我只负责治病,不管什么救人。”这笑话(B C D )。 A、是对医生的不敬 B、深刻地讥讽了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 C、说明形而上学思想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D、形而上学必然导致唯心主义 E、说明古代的医生不会看病 6、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C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7、抓中心环节带动其他,用抓重点推动全盘的工作方法是根据(C )。 A、矛盾普遍性的原理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相互关系原理 D、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相互关系原理 8、分析形势的好与坏的方法论根据是(C )。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9、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是指(C D )。 A、事物又回复到原来的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 2个核心:物质、意识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种方法、4对范畴) 2个核心:联系、发展 3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 4种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 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 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 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得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 四、历史观(2个核心、1大规律、1个基本问题) 2个核心:社会、人 2大规律:社会发展规律 1个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 2大概念 (一)物质 物质就是指由物质具体形态中抽象概括出得一种共性——即不以人得意志为转移、并能为人得意识所反映得客观实在性。物质得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首先要确立得就是它得客观实在性,也就就是说它存在于人得意识之外,不依赖于意识存在可以独立存在。同时它又可以为人得意识所反映。 (二)意识 (1)意识产生得充分条件:人脑。意识就是物质得产物,但又不就是物质本身,意识就是特殊得物质——人脑得机能与属性。 (2)决定条件:社会实践(语言促进)。社会实践特别就是劳动在意识得产生与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劳动为意识得产生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与可能,在人们得劳动与交往中形成得语言促进了意识得发展。 (3)意识得本质:意识就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得产物,就是人脑特有得机能与属性,就是物质世界得主观印象,就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得统一。 马克思:“观念得东西不外就是移入人得头脑并在人得头脑中改造过得物质得东西而已”。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并反作用于物质。 2大原理 (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这就是马克思关于世界本质问题得一个基本原理。包含三点内容: 1、世界就是统一得,世界得本源只有一个。 2、世界得统一性在于它得物质性,而不就是某种“始基”得物体。 3、物质世界就是多样性得统一,不就是单一无差别得统一。 (二)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1、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就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得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练习题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人类新千年到来之时,西方媒体纷纷推选千年风云人物。在英国广播公司和路透社等媒体的评选中,多次名列千年思想家前两位的是( ) A.马克思、爱因斯坦 B.牛顿、爱因斯坦 C.马克思、牛顿 D.达尔文、牛顿 2.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曾经被称为“时代的歌中之歌”的是() A.《共产党宣言》 B.《资本论》 C.《反杜林论》 D.《国家与革命》 3.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 A.《共产党宣言》 B.《资本论》 C.《反杜林论》 D.《国家与革命》 4.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部分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6.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 C.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政党执政 D.致力于消灭私有制和剥削现象 8.关于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影响的错误理解是() A.证实了马克思主义 B.证伪了马克思主义 C.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D.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9.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 A.唯物主义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可知论思想 D.认识论思想 10.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完整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11.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是()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B.唯物论和辩证法 C.唯物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 D.劳动价值论和科学社会主义 12.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 A.实践性 B.科学性 C.革命性 D.阶级性 1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 D.科学社会主义 14.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是()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15.马克思“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16.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根本的方法是:() A.理论联系实际 B.分析与综合 C .归纳与演绎 D.历史与逻辑的方法 17.从( )上讲,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A.创造者 B.继承者 C.主要内容 D.阶级属性 18.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 )时代 A.自由资本主义 B.垄断资本主义 C.和平发展 D.资本主义 19.马克思恩格斯的( ),是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 A.高尚人格 B.崇高理想 C.奋斗精神 D.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 20.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丰富内容体现了( )的统一。 A.科学性与革命性 B.世界观与方法论 C.唯物论与辩证法 D.政治与经济 21.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和理论结论是( )。

《公共基础知识》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事物、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哲学既是世界观的理论,又是方法论的学说。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在社会科学领域,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所提供的思想材料,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思想成果,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入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及时总结了工人斗争的经验,对前人的思想成果进行了积极的批判总结,特别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核”,经过艰辛的探索和研究,创立了崭新的科学的世界观。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的规律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第二章物质和意识 第一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世界万物的共同本原或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唯物主义哲学主要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机械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列宁科学地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人的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 2.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畴,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惟一特性。 3.物质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变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框架

看好了啦。 马克思主义哲学分为1、辩证唯物主义2、历史唯物主义(又名唯物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分三点:1、辩证唯物论2、唯物辩证法3、认识论 历史唯物主义分四点:1、人名群众2、价值观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4、基 本矛盾与基本规律。 文化就是意识,所有虚的,比如政策,理念都是意识。做选择题时刻记着:物质决定意识!!!辩证唯物主义: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表现在①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 计划性(不重要)②意识能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③意识具有指导 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指导人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不重要) 3、规律是客观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遵循客观规律。 4、意识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一点可以归在2的③ 里,但是经常需要把这句话拉出来说,独立成一点。) 5、(套话。看材料意识是对谁起了作用)意识对+对象+具有正确的指导作 用。(有时候你得看那个意识是坏的还是好的。不过一般是好的)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遵循客观规律,并利 用这种规律指导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反对在规律面前的经 验主义和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唯物辩证法⑴联系观①联系具有普遍性(也可加上客观性、多样性),要用 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②联系具有客观性,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 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具有多样性,善于分析事 物的具体联系 ③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整体与部分相互依存,密不 可分,没有整体,部分也就不成其为部分。没有部分,也就没有 完整的整体。 ④系统优化。 ⑵发展观①发展具有普遍性,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②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 物在旧事物中孕育而成,即否定了旧事物中的腐朽东西,又保留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机考复习题

9、方法论是()。 A、关于方法的理论体系 B、一种方法 C、方法和理论的对立统一 D、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答案:D】 17、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意识本质问题 C、世界本原问题 D、实践本质问题 【答案:C】 20、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是()。 A、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B、可知与不可知有无同一性 C、先知与后知有无同一性 D、矛盾有无同一性 【答案:A】 25、二十世纪初以来流行美国的、以杜威、詹姆士为代表的一个哲学流派是 ()。 A、人本主义 B、实用主义 C、科学主义 D、历史主义 【答案:B】 29、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即:()。 A、阶级矛盾和阶层矛盾 B、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C、生产矛盾和生活矛盾 D、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

【答案:B】 36、把世界万物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庸俗唯物主义 C、朴素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答案:C】 39、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是指()。 A、客观存在的物体 B、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结构和层性 C、一切自然现象 D、客观实在性 【答案:D】 4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或本质是()。 A、原子 B、物质 C、精神 D、运动 【答案:B】 42、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A、运动 B、静止 C、规律性 D、可知性 【答案:A】 44、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的观点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D、诡辩论

【答案:B】 45、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不可知主义 【答案:C】 46、承认相对静止是()。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D、诡辩论 【答案:A】 47、静止是指()。 A、同运动对立的事物存在状态 B、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C、绝对的不运动 D、静止是无条件的 【答案:B】 49、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在于()。 A、无论何时何地运动无条件存在 B、物质运动的存在是有条件的 C、运动的形式是多样的 D、物质运动的五种基本形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答案:A】 51、形而上学认为静止()。 A、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存在运动之中 C、不包含运动于其中 D、是寓于运动之中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要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要点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时间及社会历史条件,旨在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它和一般的哲学及科学的关系。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的含义和它们的相互关系。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时代 (1)现代西方哲学概念的指称对象及其主要思潮和流派。 (2)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 (3)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及其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4)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代时代精神的精华。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 (1)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过程。 (2)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的条件。 (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的两大理论成果。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的含义。 (5)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 第二章 世界统一于物质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列宁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区别。 (3)关于运动的唯物主义观点与唯心主义观点的根本区别。 (4)关于运动的辩证法观点与形而上学观点、相对主义及辩论的根本区别。 (5)相对静止的含义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6)关于时间空间的唯物主义观点与唯心主义观点的根本区别。 (7)关于时间空间的辩证法观点与形而上学观点的根本区别。 (8)如何理解社会的物质性。 二、意识的起源、本质、作用 (1)意识起源的几个环节。

(2)劳动在意识的起源上起决定作用。 (3)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实在的主观映象。 (4)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5)意识能动作用的条件和途径。 (6)人工智能及其与意识的关系。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 (2)规律概念的定义和规律的特点。 (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4)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学说 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 (1)联系概念 (2)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唯物主义的联系观。 (3)联系的条件性及联系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关于联系的辩证法观点。 (4)唯物辩证法的联系概念同一般系统论的关系。 (5)系统概念及系统的特征。 (6)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7)发展概念与运动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8)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 (9)新生事物的本质特征。 (10)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二、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 (1)矛盾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作用。 (2)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3)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的辩证关系。 (6)“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关系。 (7)质、量、度概念。 (8)度与关节点概念的区别。 (9)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题库

哲学原理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人为自然立法”的观点属于() A 宿命论 B 主观唯心主义 C 机械唯物主义 D 客观唯心主义 2.直接决定上层建筑的是() A 科学技术 B 生产力 C 经济基础 D 阶级斗争状况 3.区分社会经济形态的基本标志是()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的程度 B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C 如何进行产品的分配 D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4.“时势造英雄”这一命题属于() A 历史主义 B 历史唯心主义 C 自然主义 D 历史唯物主义 5.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许多患者被治愈后又献出自己的血清,用于其他治疗,这说明,人的价值() A 只体现在特定的场合和行为中 B 必须以满足个人需要为前提 C 是在满足自身和他人的需要中实现的 D 表现了人的能力的大小 6.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在于() A 否认物质的运动的B否认运动是绝对的 C 否认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 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7.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的最基本前提是()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 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 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 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8.“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一种() A 不可知论的观点 B 相对主义的观点 C 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D 形而上学的观点 9.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 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 B 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 C 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和形成 D 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和道路 10.下列现象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A 昼夜交替 B 寒来暑往 C 摩擦生热 D 电闪雷鸣 11.瑞士昆虫学家保罗米勒发明的杀虫农药DDT,一度在世界各国生产、使用,米勒于1948年获诺贝尔奖。后来在使用中发现DDT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被绝大多数国家禁止生产和使用。从哲学上看,这件事说明:人们的认识() A 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B 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C 是摹写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D 是不断由片面走向全面的过程 12.系统论科学出现的意义在于它()唯物辩证法。 A 高于 B 扬弃了 C 丰富了 D 代替了 13.循环论的错误在于() A 只看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没看到事物发展的直线性 B否定了事物发展是曲折性与直线性的统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