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6年广东高考历史考纲对应知识点

2016年广东高考历史考纲对应知识点

2016年广东高考历史考纲对应知识点
2016年广东高考历史考纲对应知识点

2016年广东高考历史考纲对应知识点

古代中国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含义(概念)】又称封邦建国(封建制),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叫做诸侯国;渊源,商王朝内服与外服制度演变而来的。

【背景目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巩固周王朝的统治;人物,周公;基础,井田制;

【内容】

(1)主要分封土地和人口(权力和义务关系的纽带)等;物资、武装;

(2)最高统治者:周王;以都城为中心的附近区域被称为王畿(jī),是周王直接驻地;

(3)、对象:王族(同性亲族是主体、姻亲类似亲族)、功臣和先代贵族(殷商降族)、古老

的附属国(恢复被商灭掉的古国)等 (课本P2-3的小字和形势图)

(4)诸侯的权利:册命、授土、授民、授职;封地内再分封,享有世袭统治权。

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定期朝觐;交纳贡赋。

【作用】

积极:

(1)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2)王室与诸侯国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3)使统治集团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消极:后期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特点】

①对象多样化,但一王室贵族为主;②周王是“天下共主”;③周王与封国通过一系列权利(土地)义务关系为纽带联系在一起;④层层分封,构成金字塔形等级秩序;

【为什么不能真正巩固周朝的统治】

原因:①权力大,独立性强;②王室衰微;③血源疏远;④生产力发展等;

【发展过程】夏朝出现,西周鼎盛,春秋瓦解,战国无法维系下去(废除)。

【瓦解原因】

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根本原因)

②分封制有很大的局限性诸侯有诸多大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使诸侯国实力不断的增强

二、宗法制

【含义】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是一种基于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

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目的】保证王权的稳定。①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②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

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主要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地位最尊贵,故嫡长子也被称为宗子。——解释清楚些;其他为庶子。

【特点】

⑴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最大的特点);

⑵大、小宗具有相对性;

⑶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⑷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作用】(成为数千年封建统治者享有特权的依据,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1)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宗法等级),也是政治隶属关系;(行政等级)

(2)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属亲疏,确立起一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也有利稳定)

(3)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宗法制度相关内容的学习,体会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

(4)现实意义:宗法制所形成的中华民族“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的民俗,对中华民族美德的延续与传承、以德治国战略的实现,甚至对我国台湾问题的解决和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都会产生积极意义。但其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互为表里。分封制是表,宗法制是里,是基础。

(1)两者互为表里。分封制为“表”,它“封邦建国”,形成了由众多诸侯国和王畿所组成的行政机构以及诸侯与周王之间的君臣关系;

(2)宗法制为“里”,它采用“嫡长子继承制”,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和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3)分封制的等级序列与宗法制的亲疏远近相吻合,西周建立了天子统辖诸侯诸侯统辖卿大夫卿大夫统率士及平民的封建等级政治结构

三、礼乐制(西周“礼乐秩序”):周朝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以维护宗法分封制(略讲)

【礼的地位】西周文化的主构架;

【礼的作用】维护政治安定,保证社会和谐

【礼的内容】“礼”有尊崇上天和先祖的内容,但更多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规范;“乐”辅从于礼;“礼”“乐”的作用:“礼”“乐”的使用有一定的社会范围,是有严格的限制的;

四、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1、分封制是西周巩固政权的重大政治措施,加强了王室和诸侯国之间的政治联系,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

2、宗法制是与分封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以血缘、姻亲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宗法和政权合二为一,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

3、礼乐制度是为维系宗法分封制度制定了的一套完整、严格的等级礼仪制度,作为各级贵族必须遵从的生活准则,谁也不得逾越,以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工具。

4、分封制度、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相连,反映了周朝政治制度成熟;

五、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夏朝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形成家天下局面;

2、宗法制把族权与政权、血缘关系和政治隶属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局面;

3、西周分封制度打破部落血缘界限,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局面;

4、礼乐制度建立起各级贵族的政治与生活准则,贵贱有序,上下和同。

5、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结合,成为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成熟的标志。

考点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始皇帝”的来历

秦始皇规定最高封建统治者为“皇帝”,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皇帝的命令称“诏”

或“刺”;皇帝手所用的玉印称“玉玺”。

皇帝总揽全国的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

都由皇帝任免。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体现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

的本质特征。

二、三公九卿制

【基础】秦始皇在战国时期官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

【内容】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作为秦朝中央的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物。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的职能部门。

【关系】中央主要的三个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互相牵制,丞相地位最高,但受御史大夫牵制,且无兵权,御史大夫地位次于丞相,但权重,太尉掌兵,但不常设。军国大事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

【特点】中央设“三公”诸卿,构成中央政府,他们都听命于皇帝。三公九卿在地位、职责上互不相属,互相牵制,最终使军国大权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中央设“三公”诸卿,构成中央政府,他们都听命于皇帝。

三、郡县制:是秦朝的地方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

【背景】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地区设县,在边地设郡。战国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郡县。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内容】所有官吏均由皇帝任命。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最高长官是郡守。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县以下还有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

【影响】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般的统治机构其官职职责分工明确,即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①郡县制的实行标志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②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③维护了国家的统一;④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

1)划分的基础: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

2)产生的方式: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官位不世袭。

3)权力的大小:诸侯国拥有很强的政治、经济、军事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4)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郡县长官一概由天子任免,不得世袭。

【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如何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1)历史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导致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逐渐形成,为这一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经济基础

②新兴封建地主阶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保护其利益。

③法家思代表人物韩非子,从理论上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主张,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④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周天子无能为力的局面为其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⑤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国君直接任命官吏管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

2)前提:秦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秦王朝。

3)特征:(1)其最大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以至高无上的皇权为核心;人治大于法治。

(2)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3)以严格的选官制度和严苛的法律为保障。

(4)官员职责明确,互相牵制。

4)本质:是封建地主阶级对广大农民的专制统治。

5)矛盾:中央内部的皇权和相权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

6)评价: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组织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消极影响:①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箝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③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7)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规律

①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矛盾: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皇权和相权的矛盾。②地方权力日益集中到中央(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③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考点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朝

【目的】巩固皇权,稳定天下。

【措施】建立中朝,削弱相权。

【影响】

①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导致权力的过于集中,带来一些弊端。

二、刺史

【创立者】汉武帝。

【史实】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

【目的(作用)】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特点】位卑权重。

三、三省六部制

【概况: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完善于唐代,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运行机制】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职权:(起草诏令)(封驳审议)(负责执行)

【特点】分工明确,互为补充,相互牵制。

【评价】

(1)①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②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③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2)这种完整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避免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减少中央政令失误和腐败。

(3)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袭。

(4)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恶性发展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与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丧失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

四、行省制度

行省制,就是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枢密院掌管军事,御史台负责监察;在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设丞相一人,掌管全省军政大事。

【建立和发展】元世祖时,开始设置中书省,在各地分置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后逐渐成为固定的地方行政机构,掌管辖内军政要务。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元朝在全国共设10个行省,即岭北、辽阳、河南河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浙江、江西、湖广。而山东、山西、河北和内蒙古等地则称为“腹里”,由中书省直辖;还有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四川和青海部分地区。明清时期行省设置依然沿用。明代地方区划分三级:承宣布政使司(行省)、府、县。清代主要实行省、道、府、县四级

【行省的职能】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事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未得中央诏旨,行省官员不得更改赋税征收制度和调动军队。行省官员须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中央以监察机构对行省官员进行监督,以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评价】

①各行省都是中央政府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直接对中书省负责。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②行省制度适应了元朝政府管理辽阔疆域的需要,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③对后世影响巨大:行省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为我国以后的行政划分(省制)奠定了初步基础。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考点4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一、明朝创立内阁

【内阁概念】明朝皇帝从官僚中选拔官吏入值殿阁,在皇帝指挥下处理政事,由于殿阁处于宫内,阁臣又常在殿阁随侍皇帝,故称内阁。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

【原因】废除丞相以后,皇帝一人难以处理国家大事。

【概况】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选拔官员入值殿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明宣宗时,内阁大臣有票拟权,地位日益提高。万历年间,部权尽归内阁。

【评价】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保证了君主对全国

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它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与西方内阁制度区别】

产生背景不同:(1)明朝内阎的产生是丞相制度废除后,由于行政量巨大,皇帝精力、才能有限而设立的。(2) 西方内阁作为政府机构始于英国,是由英国国王的最高咨询机关——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的。

产生方式不同:(1)明朝内阁首辅及成员由皇帝任命;(2)近代西方内阁是以议会为基础产生的,内阁首相通常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

权力大小不同:(1)明朝内阁虽是国家中枢机构,但内阁的职责只备顾问无决策权;(2)西方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

性质不同:(1)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它的设置突出体现的是皇权进一步加强;(2)近代西方内阁则是资产阶级专政的行政机关,体现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

二、清代军机处的设立

1、中枢分权

1)背景:清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2)目的:扩大皇权

3)概况:康熙帝设南书房,南书房参与机务,替皇帝起草谕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

4)作用: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2、设军机处

1)概况:雍正帝时,宫内设军机处,皇帝挑选亲信官员担任军机大臣

2)职责: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再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

3)特点:简(机构简单)、精(人员精干)、速(办事效率较高)、密(政治决策封闭性)

4)作用: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三、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特点】

(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新的举措。

(2)内容详尽而全面。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

(3)程度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废除丞相、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

(4)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影响】

(1)积极作用: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尤其是对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民族融合,并有力的抗击了外来侵略。

(2)消极作用

①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明末清初以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②政治上,专

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③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④从其动机看,仍然是维护和巩固一家一姓的统治,具有反动性。

⑤从其采取的措施看,是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将对全国的统治最大限度地置于皇帝一人之下,杜绝和排斥其他人的干预,而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绝对的君主专制,又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同时,它又必然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这就从根本上预伏了更大更强烈的统治危机。同时也从反面说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中可供调节的余地越来越小,从而说明封建制度渐趋衰落。这一切,都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中国古代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2、最大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君主,且趋势不断加强,核心是皇权至高无上,本质是人治

3、一直存在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中央通过分权和对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严格控制地方,中央在对地方的斗争中占据上风,矛盾最终在北宋解决。

4、皇权借助神权、宗法制父权和儒家伦纪纲常逐步加强,在对相权的斗争中皇权不断强化,矛盾在明朝解决。明清时期出现的特务机构、军机处等非正常集权手段是皇权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

5、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以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三大标志。

链接——

一、选官制度:

1、西周:贵族世袭的“世禄世卿”制度;

2、战国、秦、汉初:按军功授爵;

3、汉武帝时期:察举制(郡国推荐)和征辟制(官府征聘)

4、魏晋南北朝:按照门第高低选官的九品中正制;

5、隋唐至明清:科举制。

6、意义: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素质;确保帝国繁荣。③促成读书风尚、教育的发展,有利社会重学风气形成,促成社会稳定。④以考试方式选官,有利社会公平公正,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甚至有时可以缓和民族、阶级矛盾(清等),具有合理性。⑤使儒学得到发展,造成被选拔的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造成工商业和科技得不到发展,对社会发展有阻碍。

二、监察与谏议

1、监察制度(对官僚):秦朝监察机构是御史大夫;汉武帝时是刺史;明清中央有都察院,各省有按察使司。

2、谏议制度(对皇帝):隋唐是门下省,宋代是谏院。

3、评价:第一,这两种制度既不能从根本上制约至高无上的皇权,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第二,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仍有重要作用。

三、中国古代的三大地方行政制度——见优化设计

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

考点1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一、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

1、农业的起源

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农耕经济起源有多中心的特点,但是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远古社会就形成北方以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稻生产为主的农作物种植格局,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中国古代农业经济还具有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2、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农田水利的发展

(1)从耒耜到铁农具: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人们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简单的劳动工具。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铁农

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2)犁耕技术的发展:约在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西汉中期,犁壁的发明使用使牛耕得以推广。唐代,在长江下游一带已经出现了曲辕犁。曲辕犁的发明是自汉代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3)灌溉工具: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重要的灌溉工具有翻车(古代引水机械的重大发明,东汉时发明,曹魏马钧改进)、筒车(唐朝时发明,以水利为动力)等

(4)水利设施和水利技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建设的发展,著名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西汉的漕渠、白渠都对农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古代劳动人民充分发挥创造能力,因地制宜兴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西汉时期开始在西域兴建的坎儿井突出说明了这一问题。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理黄河工程,东汉时王景治理黄河尤为著名。中国古人积累了丰富的农业技术经验,有着精湛的农学知识理论。中国古代的农学著作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

3、农业生产的基本方式

(1)千耦其耘:商周时期,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2)个体农耕: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自耕农经济应运而生。自耕农出现于春秋时期,他们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当时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

4、古代中国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特点和评价

(1)产生的条件

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逐渐普及。

②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③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④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2)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③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④规模小、水平低、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具有脆弱性。

(3)评价

自耕农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但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越来越阻碍和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和成长。

二、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

2、商周以来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

①实质:井田制实质上不是土地国有制,而是一种名义上国有而实际上是各级奴隶主贵族私有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②历史:产生于商,强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1)出现和兴盛:商周时期,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出现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井田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行层层封授,周王将全国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可以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分封给士。史料证明商代已经实行井田制,西周是井田制度最鼎盛的时期。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公田”实际上为贵族占有,“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2)瓦解: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它一方面表现为大量“公田”被抛荒,另一方面则是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随着私有土地的发展,各诸侯国为刺激生产积极性、扩大剥削量,先后进行了税制改革。春秋前期,齐国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措施,打破了井田制中“公田”与“私田”的界限。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按田亩实数收税。晋、楚、郑等国也推行了类似的税制改革。这些改革,实际上使土地私有制合法化。这些改革在客观上承认土地的私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3)废除: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大举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商鞅变法还培植了一批新兴大土地所有者。在此前后,各国也纷纷变法,贵族掌握土地所有权的井田制已经崩溃,代之而起的是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③瓦解:瓦解的根本原因是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

铁器牛耕的出现,使“私田”的开垦增多,“公田”被大量抛荒;各诸侯国的改革在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商鞅变法更是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了全面的肯定;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仍,井田上的劳动力日益减少,缺乏安定的生产环境;而井田制的瓦解又加速了宗法分封制的崩溃。战国时期,井田制已经大部分被土地私有制所取代。

3.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1)主要形式: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2)土地兼并:在私有土地中,除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外,就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地主的土地有多种来源。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土地兼并更为激烈。到明清时期,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商品货币经济繁荣,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地的现象日益普遍。

①根源: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的合法性。由于地主阶级是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封建王朝不可能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②危害:土地兼并造成大量小农破产,一方面使农耕生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使国家失去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导致阶级矛盾尖锐,进而危及到封建政权的安危。

③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统治者往往采用“均田”和“限田”的措施,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3)“均田”和“限田”: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常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485年,北魏颁布均田令,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隋代至唐初,均田制的具体内容虽有调整,但基本精神不变。明清建立之初,统治者均通过减免赋役、官府提供耕牛和种子的方式,鼓励小农垦荒。

4、租佃关系的发展

①历史: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产生了,自宋代开始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明清时期租佃制普及到全国。

②产生原因:租佃制是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的必然结果。

③地租形式的变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身份的提高,货币地租成为一种重要的地租形式。

④积极作用: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从依附关系中逐渐解脱出来的农民,生产自主权也大大提高。

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产业结构上:以种植业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

①耕作方式上: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

②经营方式上:小农经济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③经济形态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态。

④国家政策: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封建国家为稳定小农,大都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⑤土地制度上: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

考点2 手工业的发展

一、纺织业

(1)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早在遥远的上古时代,人们就已经学会养蚕缫丝了。西周以后,丝织工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品种日益丰富,花色图案精美,形成了丝织业中心城市如临淄等。丝绸源源不断地外销,使中国获得了“丝国”的称号。经西汉以来不断改进,提花机进一步完善、定型。唐代出现的缂丝技艺,在宋代风行开来。明清以来江南成为全国最大的丝织品产区,南京、苏州和杭州成为三大丝织业中心。

(2)棉纺织业:宋末元初以来,棉花种植遍布全国;元代黄道婆全面革新棉纺织技术,江苏的松江在元明时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柔软结实的棉布日益流行,明代后期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二、冶金业

(1)青铜冶铸:商代成熟,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到春秋末期,历时约15个世纪,是我国的青铜时代。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齐备,使用广泛,技艺精湛,展示了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湖北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

展示了古代先进采矿和冶炼技艺的实际面貌。

(2)冶铁炼钢:春秋时期人们发明了冶铁和炼钢技术;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南北朝时期发明了我国古代最先进的炼钢法——灌钢法,灌钢法的出现,提高了钢的质量,产量大增,无论产量和质量都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铁器的广泛使用,特别是钢广泛应用到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制作上,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3)冶金燃料:早在汉代,人们就开始用煤做燃料,并用来冶铁。北宋时,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南宋末年,我国开始用焦炭冶铁,明朝流行开来。

三、陶瓷业的发展

(1)制陶: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中国古代的先民创造了闻名于世的陶器工艺,如纹饰缤纷的彩陶,薄如蛋壳、黑亮如漆的黑陶,熠熠生辉的白陶等。

(2)制瓷:制瓷技术:东汉晚期,人们烧出成熟的青瓷;南北朝时烧制出白瓷,隋唐进入成熟期;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元代烧出了著名的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清代创造了粉彩和珐琅彩。

(3)享誉世界:至迟从唐代起,陶瓷开始大量出口。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四、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

1、家庭手工业: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家庭手工业在古代带有普遍性。家庭手工业生产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展。②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是官营手工业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

2、官营手工业:①西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匠集中在官府设立的作坊内,使用官府供给的原料,在工官的监督下,制作加工官府指定的产品,职业世袭,世代为官府劳作。官营手工业资金雄厚、规模经营,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直到明代前期为止,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②官营作坊原料由官府提供,产品由官府调拨,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弊端丛生;官营手工业采取强制劳动和超经济剥削手段,越来越引起工匠的激烈反抗。由于商品经济和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官营手工业内部的生产关系不得不加以调整,出现了雇募工匠。从征役制到雇募制,是生产关系上的一大进步。

3、私人手工业:①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变革,私营工商业勃然兴起,工、商开始与士、农并称国家的“四民"。此后,民营手工业在曲折中发展,生产范围、规模日益扩大,成为手工业生产中日益重要的成分。明代中叶以后在制瓷、矿冶、纺织等诸多行业中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②随着私营手工业规模的扩大,其经营方式也在变化。唐代以前,私营手工业生产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唐宋以来,私营手工业显著发展,商品经济繁荣,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大大加深。至明中后期,雇佣众多工人的大规模手工作坊或工场日益增多,并从中孕育出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

4、古代手工业由以官营为主到以私营为主变化的主要原因

(1)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2)农业生产的进步为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

(3)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促进了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4)官营手工业陈旧的管理模式,压抑了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五、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基本特征

(1)历史悠久,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规模宏大,分工细密;技术先进,工艺精湛。

(2)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则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在漫长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

(3)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但手工业的发展受到农业生产的制约。

(4)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工场手工业出现。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生产效率的提高,劳动分工更加细致,手工业生产的规模不断扩大。到了明朝中后期,江南手工业生产中采用雇佣劳动,分工明确,更采用工场手工业经营方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5)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的相应变化。随着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不少手工业生产部门、手工制品的主要产地,也从北方逐渐转移到了南方。

考点3商业的发展

一、商业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末期,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产生; (2)商朝时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产生;

(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商人为政府服务;

(4)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实力强大的自由商人出现,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著名都会形成;

(5)隋唐时期,商业贸易蓬勃发展,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国际大都会,海陆外贸空前繁荣;

(6)宋元时期,纸币出现并广泛流通,商业发展进入新的高峰期;

(7)明清时期,出现大批商业市镇,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白银广泛使用,商帮形成,如徽商、晋商等。

二、市场的发展

市的发展特点由有时间和区域的限制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注意汉至唐前期、唐后期、北宋。

(1)汉代的市作为集中贸易地,场所有严格的规范,管理相当严格,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2)六朝时期出现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立“草市尉”等官职施行经济管理。

(3)唐代草市的作用显著,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还出现了夜市。

(4)宋代的“市”不再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不再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而是分散于宅屋之间;原本不许设立市的城郊和乡村也出现了“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视;草市、夜市更加繁荣,草市内还有完备的饮食设施。

三、城市的发展

(1)西周至唐朝

①城市特点:商业交易受官府的严格限制;②坊市分明:坊市分开;③城市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

(2)宋代

①城市特点: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②坊市破界: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③城市职能: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3)明清:城市的生产性、商业性增强。

(4)中国古代城市形成的主要途径一种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作为统治阶级政治中心发展起来的“城”,二是以工商业经济为基础的作为商品交换中心发展起来的“市”。

(5)中国古代商业都市发展规律

从兴起的原因看,战国到寒带的城市多是因为政治中心、军事重镇而兴起为商业都市。唐宋以来,商业都市多以工商业发展兴起;

从功能看,商业都市的政治功能逐渐减弱,经济功能逐渐增强;

从地域分布看,商业都市从战国到唐朝主要分布在北方,到唐朝以后,南方的都市数量明显多于北方,明清时期,江南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四、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变化、特点及影响

1、发展变化

①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定时间、地点,后打破界限。

②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转向市场。

③交易媒介的变化:开始是物物交换,后出现一般等价物——贝等货币,后货币固定为金银。北宋时还出现纸币——交子。

④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纽带和业缘组织。

⑤流通领域的变化: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及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

2、特点

①起源早并且在不断发展;②经历了自由发展和长期受压制两大阶段;③商业水平不断提高,为商业发展提供了很多机遇;④外贸是重要组成部分;⑤没有发展成近代真正的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3、影响

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4、宋代商业的繁荣

(1)特点: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

易发达。

(2)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①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②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③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地域和时间限制(打破市、坊界限,有早市、夜市);

④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⑤纸币的出现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5、明清时期商业呈现新特点。

①商业市镇兴起;②农副产品商业化;③劳动力成为商品;④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如徽商、晋商

考点4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一、明清农耕经济高度发达的表现:

1、农业的发达:农业技术世界领先,双季稻大面积扩种,玉米、蕃薯等高产作物引进并推广,棉花种植普遍等;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

2、手工业的发达:私营手工业已经取代了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手工业技术也明显提高,《天工开物》涉及的约#&种工农业生产技术,基本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商业的繁荣:明中叶以来,商品流通扩大,白银广泛使用,商业资本异常活跃;明中后期,在运河沿线、江南等地区一大批商业市镇兴起。

4、国力强盛:明清盛世时期的国际地位比前代明显提高,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表现在: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的年增长率远远高于欧洲,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

二、资本主义萌芽

1、产生的条件:

(1)发达的农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2)发达的手工业培养了熟练的工人。

(3)发达的商业和古代发达的对外贸易促进了商品经济的活跃。

(4)充足的货币条件,白银成为普通流通的货币。(5)传统科技的发展。

2、概况: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清朝有了缓慢发展。(集中于江南地区的纺织业和制瓷业)但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机户:早期的资本家。机房:早期的手工工场。机工:早期的雇佣工人

3、本质特征:雇佣关系

4、缓慢发展的原因:

(1)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国内市场狭小,无自由劳动力。(2)缺乏资本积累,重重关卡,征收重税。

(3)推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

(4)传统文化中重义轻利、重本抑末、重儒轻贾的价值系统,极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5)总之,根本原因是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5、认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是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产生说明,在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重要表现,对明清政府政治经济的发展,对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都有重要的意义。但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着它的成长、发展,说明封建生产关系不能容纳新的生产关系

三、重农抑商

1、首倡:商鞅变法

2、含义:强调重视发展农耕,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3、原因:根本原因:由自然经济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重要原因(目的):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即农民和小农经济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

要充当者。(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发生矛盾,)

4、历代重农抑商的措施

(1)原始社会末期到战国:重视和鼓励

(2)战国时的秦国:重农抑商A、身份上贬低商人的地位,重本抑末。 B、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C、重征商税。 (3)汉代:全面控制工商业

(4)中唐以来:对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松动)

(5)明清:闭关政策——朝廷昧于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大势,固守农本思想,严格限制商人活动,重征商税,严厉控

制民间对外贸易,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

5、评价:农业是基础,重视农业的发展是正确的策略。

对于抑商要做具体分析:(1)在封建社会和封建王朝建立初期,抑商可以保障农业的发展,对封建经济的确立和封建王朝建立之初的经济恢复起了积极作用。(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必然的,而抑商政策的实行则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明清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四、海禁政策

1、概念:明清时期实行的一种经济政策,它禁止中国人民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正常

贸易。

2、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西方殖民者向东方的扩张

和对中国的侵扰。

3、影响:(1)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一定时期维护了国家的安全,

(2)阻碍了中外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中国日益封闭落后。使中国日

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发展近代科技、开展国际贸易、开辟海外市场、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

【含义】百家泛指数量多,主要有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争鸣是说诸子百家针对当时各种社会问题,展开争论,发表不同的见解。(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

【实质】是春秋战国社会政治经济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必然反映

【出现的原因】

(1)经济: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

(3)阶级关系:“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的政治愿望。

(4)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学术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出现私人讲学,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土,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诸子百家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主张】

流派代表人

主张影响

道家老子哲学:“道”是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概

念,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提出

“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辩证法(思想

精华):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

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政治:“无为而治”“以

无事取天下”。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上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提出“齐物”(齐一万物)的观点,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提出“逍遥”的人生

态度;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不应破坏自然生成的东西。他在文学、美学方面也有建树。他的寓言、散文蕴涵深刻的哲理和神奇的浪漫主义色彩。庄子的文风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儒家孔子、孟

子、荀子

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掠夺、战争;提倡

“尚力”,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同时反对统治者的铺张浪费,主张“节用”“节

葬”。墨子的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法家韩非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

集权国家;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

倒退,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主张

变法革新。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1000多年中与儒家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历史影响】

(1)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此后两千多年来的思想文化,大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中找到源头,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的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孔子、孟子、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儒学的创立——孔子(春秋)

(1)产生的时代背景:春秋(前770年——前476年),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开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社会转型)①经济上,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使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开始瓦解。在这以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时出现了土地私有。

②政治上,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霸.。

③文化上,私学的兴起,文化下移,逐渐形成了“士”阶层,并开始成为社会上一支重要的力量。

(2)思想主张

项目内容历史地位

政治思想仁仁者爱人,要实现爱人,必须遵

循“忠恕”之道。具有进步性。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重视,后来要经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孔子也被推崇为圣人,受到后人景仰。

礼克己复礼,为了实现“礼”,进一

步提出“正名”的主张。

具有保守性。

德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哲学思想天命观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的态度,

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打破了教育由贵族垄断的局面,使受教育者的范围得到扩大。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学习方法学习态度要实事求是;学与思结合;

温故而知新

(3)孔子的文化成就:整理出《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典籍,后人称之为“六经”。

(4)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后人称之为圣人。

(5)孔子思想的影响:

①在当时并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②后来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形成的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③对世界文化也有深远的影响

(6)孔子的思想在春秋时期不受重视,后来为什么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春秋战国时期之所以不受重视是因为:

①客观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而且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

②主观方面: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

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是因为:

①儒家学派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实践理性、道德修养,在天道观、历史观、社会伦理观和修身治国等方面都提出了适合社会发展的思想主张。

②儒学礼教德治的精神,能够有效地促进人格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协调人际关系,有利于培养进取精神,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巨大影响,决定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宗地位。

③儒家思想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在能够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与方兴未艾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④汉代董仲舒提出“大一统”的思想,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儒学被捧上独尊的地位,并长期在中国占统治地位。

2、儒学思想的发展——孟子(战国)

①地位: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后人称之为“亚圣”。

②思想主张

思想主张内容地位评价

政治仁政学说,是其政治思想

的核心唐以后,《孟子》一书被当作经

典。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

之一,孟子被称为“亚圣”,对

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

他的主张正如司马迁所评论的,是

“迂远而阔于事情”,在当时形势

下,单靠仁政是不能实现国家统一

民本民贵君轻

伦理观念人性本善

人格养浩然之气

3、儒学思想的发展——荀子(战国)

(1)主张:①在天人关系上,他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②在伦理观念上主张“性恶论”;

③在治国方面,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强调礼法并用;④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⑤在君民关系上,提出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成为有作为的帝王和政治家的座右铭。(2)地位及影响:①荀子的思想杂取百家,在很长一段时间被视作儒家的异端。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②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后,体系更加完整,更能适应社会需要。

4、列表对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相同处和不同处。

思想比较孔子孟子荀子

同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

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

异人性论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

5、早期儒学形成的特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国原则;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新兴地主阶级冷遇。

考点2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一、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新儒学)

【含义】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并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目的】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政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制;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维护思想上的封建专制。

【内容】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宣扬“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念;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被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特点】新儒学以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的。【评价】

积极:

(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2)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3)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局限:

(1)唯心主义的成分应批判。

(2)(2)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争鸣。(3)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

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原因】

①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政权。②儒学在秦朝遭到严重打击,汉初逐渐复苏

③汉武帝时国力强盛④董仲舒建立了新儒学思想体系

【影响】

①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有利于巩固统一,同时也有利于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

②从此儒家思想成功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③使政府加强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④不利于各种学术思想争鸣(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并带有神学迷信色彩。

考点3 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

一、朱熹的理学思想

朱熹是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

他主张“理气论”即先有理,后有气和“心性论”,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为封建统治秩序和等级制度辩护,代表作是《四书章句集注》。

【主张和成就】

⑴理气论:以二程学说为主,部分吸收张载思想(客观唯心论)。

⑵修养论: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

⑶社会政治理论: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

⑷为《四书》注解,成为理学的经典著作

①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地位高于五经)

②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乐》散失)

【历史影响】

⑴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仅次于孔孟。

⑵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

⑶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二、对宋明理学的认识:见课本P18页

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

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④宋明理学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因循守旧的观念;④重利轻义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

3、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考点4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一、李贄的思想

【历史背景】

(1)明代晚期,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的习气。

(2)社会风尚在商品经济冲击下发生巨大变化,人们竞相逐利;

(3)不少士人试图跳出“四书五经”的束缚,他们有着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4)李贽任职期间,目睹了官吏和道学家的虚伪无能,不愿与之同流合污,形成了“离经叛道”的性格。

【思想观点】《藏书》《续藏书》《焚书》《续藏书》等著作。

(1)政治思想:大加鞭挞程朱理学,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至论;批判封建伦理道德,提倡个性自由发展;提出男女平等的观点。

(2)哲学思想:提出“万物皆生于两”,从根本上否定了“天理”的存在,动摇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评价李贽的“异端”思想】

(1)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李贽将矛头直接封建正统思想和封建礼教,强调个性发展、思想自由,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

(2)这种思想代表了中小地主阶级和工商业者的利益,具有很大的进步性。李贽提出了不少与封建正统思想抵触的进步思想,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二、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说(号梨洲,浙江余姚人)

【主要经历】①参加抗清斗争;②失败后隐居著述;③是浙东学派创立者。

【思想主张】

⑴最精彩之处:敢于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思想。

①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②呼吁废除“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

③提出臣民平等的思想(实质:反君主专制)

⑵具体制度: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认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是学校而非君主。

⑶经济思想: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反映:清初工商业繁荣的情况)

【代表作】《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

【思想评价】

⑴这些主张是传统社会生产关系变化的具体反映。

⑵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

三、顾炎武——具有启蒙精神(人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

【主要经历】①早年参加复社,反对宦官专权;清军南下参加抗清活动;

②失败后游历北方,是大学者,开清代考据学之河。

【思想主张】

⑴批判“私天下”的君主专制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

⑵提出“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原始的主权在民思想)。

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梁启超归结)。

⑷提出“经世致用”,注重实学(三人中最注重实学)。

【代表作品】《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都涉及关系国计民生的实用学问)。

【思想评价】脚塌实地的学风对晚清学者影响很大。

四、王夫之——“孤秦陋宋”的批判(字而农,号姜斎,人称石船先生,湖南衡阳人)

【主要经历】①早年参加抗清斗争;②失败后隐居著书,收录《船山遗书》

【思想主张】

⑴政治思想:主旨“循天下之公”,抨击“孤秦”“陋宋”,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如:批判秦朝的暴政:横征暴敛。帝王独尊是君臣之道丧失的根源。法制之弊是政治腐败根源。提出“趋时更新”的发展观。

⑵哲学思想:唯物观点: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天下惟器”,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唯物主义思想家)

辨证观:“静即含动,动不含静”。

【代表作品】《船山遗书》

【思想评价】王夫之的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五、概括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背景】明清之际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中国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1)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加强,统治阶级极端腐朽;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激化,人民起义风起云涌。

(2)经济上,商品经济蓬勃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3)思想文化上,一方面理学占统治地位,八股取士制度使思想界因循守旧、陈腐不化;另一方面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近代科技的传入使一些知识分子开阔了眼界。

【共同主张】

(1)经济上,都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倡“经世致用”。

(2)政治上,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独裁,主张“人民为主”。

(3)思想上,从儒学思想中吸取有益营养,构建起时代特色的新儒学。

【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具有思想解放的历史进步性。

(1)经世致用思潮影响深远。其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而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2)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他们的思想在其后数百年间仍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对儒学的继承与批判,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3)局限性:仍属于封建思想范畴(资本主义萌芽力量弱小,早期的民主思想不占统治地位,无法撼动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不能引起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以“异端”自居的明朝进步思想家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他还提出男女平等和“万物皆生于两”的观点,令维护名教传统的士大夫惊惧。

(2)反封建专制。清初黄宗羲揭露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得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害”的结论。

(3)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当时其他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这些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与欧洲启蒙思想的差异】

(1)历史条件

①政治条件:中国封建制度虽然走向衰落,封建专制却空前强化,封建统治仍十分稳固,还未形成资产阶级力量;而西欧已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封建统治风雨飘摇,资产阶级力量空前壮大。

②经济条件: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而欧洲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迅速发展。

③文化条件: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欧洲的文艺复兴使资产阶级文化迅速传播,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2)内容差异:中国的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提倡注重实际,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但未明确提出建

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启蒙运动批判封建制度,并为之设立了一套政治方案,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3)影响不同: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对

后来的辛亥革命只起了一定的影响;启蒙运动则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极大地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对亚洲革命运动也起了一定作用。

六、对儒家思想的综合认识

1、对待儒家思想的正确态度

(1)总的原则是既继承其中的精华,又要剔除其中的糟粕,批判和否定其中的消极因素。

(2)要继承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如“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责任感,“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安贫乐道的精神力量,它所宣扬的人道主义精神,坚毅的人格,积极的生活态度,爱民态度和仁爱意识,尊老、敬贤、敬师和见利思义的为人准则等。

2、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3、儒家思想的世界影响

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儒家思想在日本、韩国、东南亚乃至欧洲影响巨大。4、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

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的正统思想,其自身的消极作用是很明显的。首先它是封建文化的文化,它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缚了人们意志和人格,导致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它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了妇女的戒律,其负面作用是明显的;它宣扬的等级制度,愚忠愚孝等更应抛弃,对这些落后的内容也应该批判和否定。因此,应该肯定明清进步思想家和新文化斗士对儒家思想的批判。

第四单元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考点1 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发明与改进意义

造纸术①西汉时:发明了植物纤维纸,缺点是:纸质精糙,不适合书

写,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

最早的纸。②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

称为“蔡侯纸”。

人类文明史上一项重要发明。

印刷术①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雕版印刷的《金刚经》。②活字印刷术的发

明及改进:北宋时期,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此后,又出现

了木活字,到13世纪出现了金属活字。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个多世纪。

指南针①战国时期,我国就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发明了指南仪器—司

南,此后又出现了指南车、指南鱼等。②北宋时期发明了指南

针,并应用于航海。

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火药①唐代,人们在炼丹制药时偶然发明了火药。②唐朝末年,火药用于战争。③五代和宋朝时,火药还广泛应用于狩猎、开山、

采石和火器。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衰落;火器的进步还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2、怎样理解四大发明对近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四大发明传入欧洲以后,对欧洲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

①造纸术、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②火药在欧洲的应用与发展,推动世界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使封建统治阶级日益衰落;

③指南针的使用,使西欧人开辟了新航路,西方用殖民征服的方式开始将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西欧率先进入近代社会,整个世界在其推动下,逐步从古代向近代过度。

3、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展,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原因:①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长期相对稳定的政治格局为科技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环境。②生产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繁荣促进科技的进步。如农业发展推动农学、数学等的

发展。③各民族间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持续发展与不断加强。④教育和科举制的完善促进了科技的进步。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科举制提供竞争机会。⑤明清以前历代统治者大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中外交流频繁,大量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促进本国科技的发展。⑥中华民族具有勤劳、刻苦钻研、重视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富于智慧和创新精神,尤其是广大科技劳动者。⑦中国古代传统思想(如“农本”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古代科技的发展。⑧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功不可没,科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国家、政府的支持。⑨在中国古代科技快速发展的同时,中世纪的欧洲却一蹶不振。中国科技一枝独秀,没有强大竞争对手的中国古代科技走在世界的前列。4、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技渐趋衰落的原因:①渐趋腐朽、衰落的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科技衰落的根本原因。②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固有的分散性和狭隘性,不可能使科学应用达到较大规模,从而使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应用失去了应有的土壤。③在长期的重农抑商政策下,科技人员地位低下,影响着科技创新的积极性。④推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与世隔绝,严重阻碍着中外科技交流。⑤明清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政策如八股取士,文字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把大量知识分子迫入了脱离实际、脱离生产、脱离对自然界观察研究的歧途,使科技失去了发展的政治文化基础。⑥科技体系结构不合理,科技长期处于经验层次,重视实用技术,轻视理论提升。⑦统治阶级从根本上对科技不予重视,重政轻技、重道轻器等传统观念和理性精神的缺乏,严重束缚了科技的发展。⑧科举制度导致了教育的落后,扼制了科技的发展。中国封建教育以儒学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封建官吏为目的,很少涉及生产和科学知识;在教育上采取的私塾教育,既不利于科学间的互相融合,也不利于培养大批人才

5、对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成就和局限的启示:①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经济搞上去,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②要大力发展科技、文化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③要重视人才,尊重人才,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要建立知识创新体系,鼓励知识创新。④要充分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明确科学技术的作用。

⑤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明确在激烈的科技竞争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极其重要的。⑥要全面行使国家职能,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

考点2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一、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含义】文字以一定的可视符号系统,将人们的社会生活经验、情感、语言、思想等记录下来,并大大突破了口头语言的时间、空间限制,使人类文化得以在空间上传播交流和在时间上世代传承,对人类社会文化的积累和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1)起源: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的一些刻画符号,与后来的成熟文字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2)成熟: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文字。商周时期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西周晚期,形成金文的标准文体—“籀文”。

(3)统一:“书同文”。秦统一时,秦始皇推行“书同文字,”以秦国的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后又以书写简便的“隶书”作为新字体。

秦统一文字的背景:1)随着社会的发展,汉字数量不断增加,使用也更加广泛和频繁

2)春秋战国,汉字交流的功能受到严重削弱,不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生产的进步,而且也不利于国家的统一

3)秦统一六国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逐步统一。

秦统一文字的影响: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增强了民族的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字演变发展的总趋势】汉字按照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

①由繁到简,其过程可以分为古文字和隶楷两大阶段。②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1)古文字阶段,演变的序列是甲骨文、金文、篆书、秦隶。

(2)隶楷阶段,演变的序列是隶书、楷书。隶书盛行于汉代,魏晋时期是隶书向楷书的过渡阶段。楷书盛行于隋唐。隶书和楷书是正式书体。在隶楷阶段,还出现了辅助书体——草书和行书。

二书法

【出现的原因及特征】

①单体汉字字形丰富、数量庞大、线条多变为富于个性化的艺术再创造提供了可能性和前提条件;

②具有艺术素养和精神追求的知识群体的形成和壮大,则为发展汉字书法艺术提供了人力准备,这也是书法艺术不

断推陈出新、异彩纷呈的动力。

特征——以笔墨黑白空间和线条的刚柔枯润,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志趣。

【发展的两个阶段】

①魏晋前(自发阶段):注重书法的实用功能,很少追求其审美功能。

②魏晋后(自觉阶段):书法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

3、历代书法发展

时期特征成因书法名家及作

备注

秦小篆圆润纤细,

布局均匀李斯《泰山刻

石》

实用性文字

汉隶书雄放洒脱,

浑厚深沉

《石门颂》

魏晋南北朝行书虚玄灵动汉末社会危机;士人群体

形成;笔墨纸张等文具改

进王羲之《兰亭

序》

书法艺术的定型

时期

隋唐草书:狂放不羁;

楷书:注重规范

法度国家一统,经济发达,文

化繁荣,思想开放,兼收

并蓄,王朝鼎盛,政治、

经济繁荣

张旭、怀素;颜

真卿《多宝塔

碑》、柳公权《玄

秘塔碑》

书法艺术的高峰

宋代追求个性而忽略

法度,倡导有意

无法宋代重文、理学的发展,

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

丰富多样

苏轼、黄庭坚、

米芾、蔡襄四大

明代强调个性创造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

层壮大,社会进一步平民

化、世俗化

祝枝山、文徵明

4、楷书、草书、行书等书法的特点

(1)楷书:始于东汉,通行至今;楷书笔画详备、结构严整,是规范化、标准化、楷模化的字体,具有实用价值。(2)草书:草书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草书的特点是笔画简约,钩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草书实用性不大,但却是书体中艺术性最强的一种

(3)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是一种最活跃的书体。

5、书法艺术的意义

1)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2)书法崇尚自然的审美观念,创造着第二自然。

3)书法可以益生益智,提炼情感,唤起激情,延年益寿。4)书法是人格修养的一种好方法。

5)书法是调节心理平衡的有效方法。

三、中国画

1、中国画的种类、特点

(1)种类:从用色上分为水墨画和设色画;从表现手法上分为工笔、兼工带写、写意三种;从画科的内容上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按画家的社会阶层分为院体画、民间画、文人画。

(2)特点:一方面形成了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另一方面出现了非功利、重写意的文人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表现,表现手法灵活自由,在启迪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独立自主、不畏强暴等方面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2、历代绘画艺术发展

时期特征成因绘画名家及作品备注

原始社会自然、生动、质朴,

粗犷又不失浪漫

《集体舞蹈图》绘画艺术的源头

夏商周以人物肖像为主,有《人物龙凤图》绘画艺术处在从萌芽

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知识点整理

考点考中 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知识点整理

考点考中 一.历史人物 1.世界上现存古代第一步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的制订者(汉谟拉比) 2.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时期的执行者(伯利克里) 3.7世纪中期,推行大化改新的日本天皇(孝德天皇) 4.伊斯兰教的创立者,也是阿拉伯帝国的建立者(穆罕默德)

考点考中 5.8世纪前期,经过他的改革,在西欧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查理?马特) 6.公元前4世纪,他出兵东征,建立起地 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定都巴比伦(亚历山大) 7.在元朝时来到中国,生活了17年,后来由他口述,其狱友执笔的一本书曾风靡欧洲,该书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和憧憬,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马可?波罗)8.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 悉达多)

考点考中 9.基督教的创始人 (传说中的耶稣) 10.发现杠杆定律和浮力定律而闻名,还发明了螺旋式水车的科学家(阿基米德) 11.加工整理古希腊著名的英雄史诗《荷马史诗》的是(荷马) 12.古希腊悲剧作家,将古代悲剧艺术推向了成熟,《俄底浦斯王》的作者 (索福克勒斯)

考点考中 13.他是文艺复兴的先驱,被誉为旧时代的 最后一位诗人,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长诗《神曲》的作者(但丁)14.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艺术大师,代表作品有《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达?芬奇) 15.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的文学工匠,代表 作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莎士比亚) 16.最早发现美洲大陆的意大利的航海家(哥伦布)

考点考中 17.他及他的船队从西班牙启程,穿越大西 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返回欧洲,完成环球航行(麦哲伦) 18.美国独立战争的领导人,主持修订 1787年宪法,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 19.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对内颁布了《法 典》,对外发动多次战争,既大几了欧洲 封建势力,也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拿破仑) 20.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珍妮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1课,古代埃及 1、古埃及文明是“尼罗河的赠礼”。★★ 2、太阳历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 3、古埃及人使用的文字是象形文字。★★★ 4、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 5、古埃及文明没能延续。★★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1、“两河流域文明”发源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 2、“两河流域文明”大体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周围。★ 3、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的文字是“楔形文字”。★★★ 4、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并使古巴比伦王国达到鼎盛。★★★ 5、《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5、古巴比伦分为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 6、《汉谟拉比法典》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第3课,古代印度 1、古印度文明最早出现在印度河流域。★★★ 2、古印度文明遗址:哈拉巴遗址和摩亨佐·达罗遗址。★★★ 3、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印度文明鼎盛时期。★★★ 4、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后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5、种姓制度的四个等级的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6、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后世称他为释迦牟尼。★ 7、佛教提倡“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 7、阿拉伯数字起源于印度。★★★ 第4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 一、古代希腊城邦 1、古代希腊的地理特点:多山、耕地有限、港湾众多。★ 2、希腊最早的文明是爱琴文明。爱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3、希腊城邦的特点是“小国寡民”。★★ 4、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有参与统治的权利(外邦人、奴隶、妇女没有政治权利)。★★★ 二、雅典的民主政治 1、伯里克利执政时期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2、公民大会是雅典最高权力机构。★★★ 3、雅典的民主不是充分的民主。★ 三、亚历山大帝国 1、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统一希腊,并建立了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亚历山大帝国。★(推荐电影:《亚历山大大帝》) 2、如何评价亚历山大东征:亚历山大东征给东方人民带来了灾难,但东征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汇。★★★ 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一、罗马共和国 1、位置:意大利半岛。★ 2、罗马共和国的权力长期掌握在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手里。★★ 3、平民和贵族斗争争取到的政治权利: (1)设立保民官。★★★ (2)罗马颁布了《十二铜表法》,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 4、罗马通过布匿战争战胜了迦太基,控制了西部地中海地区。★★★

九年级世界历史知识点汇总

九年级世界历史知识点汇总 1、文艺复兴的意义: 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2、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a.新航路开辟使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联系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是经济全球化的开始。打破了以往世界各个地区相互隔绝和孤立发展的局面。 b.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一场持续了数百年的殖民掠夺、扩张与侵略活动也从此开始了,欧洲资本主义的触角开始伸向世界各地。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历史意义和影响: ①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③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4、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意义: 既是民族解放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①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民族独立,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推动欧美资产阶级革命 5、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 ①彻底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

展,②使民主共和思想广为传播,③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6、评价拿破仑: 拿破仑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一个军事独裁者。他掌握政权后,采取各种措施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制定和颁布了《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他所进行的早期战争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动摇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但后期进行的战争,侵犯了欧洲许多国家的主权,掠夺了各国人民的财富,激起了各国人民的反抗,最终葬送了法兰西第一帝国。 7、工业革命影响: ①生活方面:出现的交通工具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②生产力: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产生了巨大的生产力。 ③社会关系方面: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阶级,即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④国际关系方面: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8、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1)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地主阶级洋务派向西方学习,掀起了洋务运动; 工业革命的启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坚持科教兴国战略、科学发展观。 9、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意义: 积极影响: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废除农奴制,有利

2013年广东省高考语文满分作文

2013年广东省高考语文满分作文 2013广东高考作文题目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 不少于800字。 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广东省2013年高考语文优秀作文选登: (一)慈善需行之有道 培根曾说,善性是人性与神性最相近的地方。那么慈善,自然也就是人性中善性最确凿的流露。慈善是一种精神的体现,不应流于形式。缺乏关怀的慈善就成了施舍,而施舍,恰恰是毒药。 慈善,不仅仅是助人,更重要的是“省人”。当年,倘若今日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得到一碗免费的食物,而非劳动得来,那么他大概也会像众多饥民一样濒于困顿。在做慈善的同时,在提供帮助的同时,要使被帮助者振作起来,鼓起生活的勇气。如果不能,勿宁不给,以免受者得之而依之,陷于沉沦。慈善中包含的更多的是人性的关怀,而非单纯对弱者的怜悯。怜悯是不值一钱的,而关怀却是无价的。 慈善还需以适应受者的心理的方式施行。亚圣孟子有云:嗟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陈光标的高调慈善自然是不提倡的,只因更多让人觉得像站在道德的高峰进行居高临下的施舍。不谈流于形式之嫌,此举更像在用受者的自尊心往自己脸上贴金。生前曾被媒体批评“一

毛不拔”的史蒂夫﹒乔布斯,去世后被发现账上曾有一笔对斯坦福大学的高达25亿美元的巨额捐款,而且是匿名的。我想,流浪汉对玉米、烧饼之需要,应当更甚于也更乐于对五毛、一元之需要。 除了要在施行慈善时注入关怀,又以合适的方式施行之外,施行慈善还必须行之得处。有些人,并不真的需要我们的善意。正因为有人行善不得处,才会有某红十字会人员的疯狂炫富,才会有渔夫和蛇的悲剧。将慈善行之得处,不是吝惜我们的善心,而是为了更高效地利用我们有限的慈善资源,去帮助真正需要的人。 我们都是苍穹下奔碌于浮世的小人物,我们的小慈善无法像盖茨夫妇消灭天花病毒那样一挥而就。我们都有自己的一颗善心,中学生、律师、清洁工、公交车司机,没有谁的善心更高贵。正如布鲁斯﹒韦恩所言,“英雄可以是任何人”,慈善可以流露于举手投足间。搀扶孕妇上公交车,为福利院打扫卫生,甚至与落单的老人闲聊,都可以是善心的体现。 古人根据人创作了神,而人依靠善心贴近了神。善良的心性透过慈善的举动点燃了历史的火炬手手中的火把,照亮了人类的文明。而这其中的火炬手,既可以是白手起家的富翁,也可以是拒绝施舍的穷人。 【点评】 “善性是人性与神性最相近的地方”。此文开篇高屋建瓴,以人性的切入去探勘善性的本质,并对“慈善与施舍”做了确切的辨析,虽不过三言两语,却字字切中要义。接着,作者在对慈善的关怀本质、施行方式、落实对象的几个层面上进行了缜密有效地论述,思想成熟深入,表达掷地有声,展现了一位关注社会思考独立尊重内心的中学生的良好风范。 文章结尾两段尤为令人称道。作者不被材料锁定,在有限的生活经验之上,以更为宽阔的胸襟,扩大了对善行的“施者”的界定,同时,与之延展的慈善的内涵和外延也有了更为丰富的现实意义。 确实,行善路上,人人都是高贵的善性传递者,财富与善心不一定成正比,尊严也从来没有排行榜。善在大爱里,更在细节中。 点评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徐珊

(完整版)2018年部编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知识点

2018年部编版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知识点归纳 第1课古代埃及 目标:知道金字塔,初步了解古埃及文明。 1.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1)兴亡:位于非洲东北角,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古埃及文明被称为“尼罗河的赠礼”。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出现若干小国;公元前3100年左右初步实现统一;公元前525年,被波斯帝国吞并。 (2)版图:经历了古、中、新三个王国时代,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北至叙利亚和小亚细亚交界处,以及幼发拉底河上游,向南扩展到尼罗河“第四瀑布”。 (3)文明: 太阳历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2.金字塔: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3.法老的统治 (1)统治: 法老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国王经常用王杖责打大臣。 (2)危机: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王权受到挑战, 胡夫金字塔之后越修越小反映了王 权的衰落。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目标: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范围:“两河”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 (2)建国:约从公元前3500 年起,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3)统一:约公元前2400年,实现了初步统一。 2.古巴比伦王国 (1)统一:公元前18世纪,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完成了整个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2)统治: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

3.《汉谟拉比法典》 (1)地位: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2)内容:从法典中可知,古巴比伦分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奴隶制度在古巴比伦相当发达, 战俘是奴隶的主要来源,也有买卖奴隶的现象。家庭奴隶制是其一大特征。 (3)意义:法典内容十分广泛,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法典中的规定说明 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 (4)评价:《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第3课古代印度 目标:通过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初步了解古代的印度社会。 1.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兴起: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 (2)建国: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后来出现了许多小国家。 (3)鼎盛: 孔雀王朝统治时期,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2.森严的种姓制度 (1)建立: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的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2)主要内容 (3)特点: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世代相袭。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 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3.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创立:公元前6世纪, 乔达摩·悉达多创立。 (2)教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宣扬“忍耐顺从”。 (3)发展:信仰佛教的民众日益增多,一度成为印度的国教。 (4)传播:公元前3世纪后开始外传。经中亚传入中国,后传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往南经锡兰,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单元总结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部分:世界历史各时期知识点总结总汇

世界历史各时期知识点总汇 古代希腊雅典民主政治:梭伦、克利斯提尼、伯里克利;人民主权、轮番而治、少数民主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泰勒斯,智者学派,苏格拉底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柏拉图,亚 里士多德 罗马法:《十二铜表法》: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薄伽丘、莎士比亚;思想解放 西方人文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因信称义;打击天主教会势力 精神发展启蒙运动:理性主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康德;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开辟新航路:迪亚士→好望角;哥伦布→美洲 世界市场 荷兰、英国殖民扩张:建立海外商品市场;世界市场形成主要途径;日不落帝国逐步形成 工业革命:增强欧美国家的力量,列强瓜分世界,促进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689年《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完善欧美代议制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联邦、共和、总统制;第一部成文宪法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总统制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专制、军国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1848年《共产党宣言》: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理论和实践1871年巴黎公社: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经典力学体系:牛顿的机械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近代自然科学形成近代世界进化论:达尔文《物种起源》;冲击“神创说”科学技术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 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工业全部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 苏俄革命新经济政策:固定的粮食税;允许中小企业私营、外资经营;自由贸易和建设 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后期弊端严重,导致苏联解体赫鲁晓夫、勃涅日列夫、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摸式弊端→苏联解体背景:1929—193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金融、工业、农业、以工代赈、社会保障;特点:国家干预经济及影响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北约、华约组织的成立为标志 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发展:欧共体形成;日本高速发展;中国振兴;不结盟运动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 1991年苏联解体为标志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美元为中心;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当今世界经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全球化趋势世界贸易组织:前身是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中国于 2001年底加入 经济全球化:实质是发达国家主导的新一轮资本扩张;机遇和挑战并存 现代科技 爱因斯坦相对论和普朗克量子论: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 网络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标志成果;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现代世界( 1917 ——今) 近代世界 古代世界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中国历史第一册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难点解析】 1、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 雷电起火,堆积物高温起火。 2、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等内容我们都是怎样认识到的? 通过考古学家考古,对远古人类遗址的残留物或骨化石进行鉴定、分析得到的。 【重点考点】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山顶洞人)已会人工取火。 3、(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还会制作骨针。 4、(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5、人类是由古代(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6、简答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①.北京人的模样保留猿的某些特征,而山顶洞人则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②.北京人只会打制粗糙石器,山顶洞人则已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③.北京人只能使用天然火,而山顶洞人已会人工取火。 ④.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山顶洞人则生活在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里。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知识要点】 [难点解析]

1、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 河姆渡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他们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上定居的生活,已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还饲养了家畜,会制作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2、大汶口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 大汶口时期,农耕经济有了很大发展,财富增多,氏族首领凭借权力拥有较多财富,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人死后,私有财产随葬,企图继续享受生前的富足生活。 [重点考点] 1、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定居)生活。 2、河姆渡居民居于(长江)流域,受湿润气候影响,居民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居于(黄河)流域,属内陆地带,干旱地区,受气候影响,居民多住(半地穴)式房屋。 3、河姆渡居民开始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开始种(粟)。 4、列举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贡献(之最)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3)我国是世界上很早就种植蔬菜的国家。 5、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 第3课远古的传说【知识要点] 1、炎黄战蚩尤----涿鹿之战 2、华夏民族的形成 (1)黄帝和炎帝部落结盟,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2)后人称自已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 3、“人文初祖”-----黄帝 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 相传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仓颉发明文字,伶伦编乐谱。 4、“禅让”制度---推举部落联盟首领做继承人的做法。 5、夏朝的建立----我国历史第一个王朝(奴隶制王朝) (1)时间:公元前2070年 (2)建立者:禹(从部落联盟首领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 (3)标志: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 [难点解析} 1、你觉得尧、舜、禹有什么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尧生活简朴、克已爱人,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与人民同甘共苦、无私奉献。 2、世袭制与禅让制有何区别? 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推举联盟首领的办法,开始于尧担任部落联盟首领时。王位世袭制是指一个家族世世代继承王位或帝位,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制度。它的确立是我国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变革。 [重点考点】 1.炎黄战蚩尤的战役是(涿鹿之战)。 2.(黄帝)被称为“人文初祖”。 3.我国历史第一个王朝是(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者是(禹)。 4.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的标志是(夏朝的建立). 5.尧舜禹时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是(禅让制)。

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四川教育出版社)

世界古代史 第一学习主题史前时期的人类 第1课人类的形成与文明的曙光 1、人类的直系祖先:是生活在非洲的南方古猿。在距今二三百万年前,古猿进化成“完全形成的人”,称为“猿人”。晚期智人的化石在亚、非、欧洲均有发现。亚洲有中国的山顶洞 人,非洲有阿尔及利亚的阿尔法卢人,欧洲有法国的克罗马农人。 2、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三大人种,即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 3、父系氏族后期,由于私有财产和阶级的产生,氏族开始瓦解,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入奴 隶社会,从野蛮走向文明,国家也随之产生。埃及、两河流域、中国、印度和希腊的克里特是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时期的国家和地区。 第二学习主题古代亚非文明 第2课上古亚非文明 一、神奇的金字塔: 埃及地处非洲北部,尼罗河流经全境。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80余座金字塔至今仍 屹立在尼罗河下游的吉萨一带。胡夫金字塔是最大的金字塔,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标志。 二、汉谟拉比法典(由汉谟拉比制定) 1、古代西亚的两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是上古文明的摇篮之一。公元前19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兴起。前18世纪,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2、《汉谟拉比法典》: A、目的:为维护统一王国的统治和奴隶制社会秩序。 B、内容:(a)法典由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 (b)序言和结语宣扬王权神授,诅咒不服从法律的人; (c)正文共282条,内容涉及诉讼、财产、债务、奴隶、婚姻、赔偿等方面的法律规定,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面貌。 C、意义: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是留给世界文明的重要遗产。

三、古代印度种姓制度 1、印度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主要有印度河和恒河。 2、种姓制度:古代印度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历史上叫做种姓制度。它把居民从高到低分 成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第一等级婆罗门:掌管宗教祭祀,享有崇高地位; 第二等级刹帝利:充当武士,掌管军、政大权; 第三等级吠舍:是一般平民,以农、牧、工、商为职业,多数人无政治权利; 第四等级首陀罗: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和沦落的雅利安人,主要从事低贱的职业。 影响:种姓之间界限森严,低级种姓不允许从事高级种姓的职业,不同种姓之间的男女不能通婚。种姓等级界限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严重地阻碍了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 第3课中古日本与阿拉伯国家 一、大化改新 时间:646年。(中大兄皇子、高向玄理拥立孝德天皇,改年号为“大化”,效仿中国隋唐的封建制度实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内容:废除贵族对土地和部民的私有制,改由国家管理; 仿照唐朝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颁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 实行中央集权,废除世袭制度,中央和地方设置官僚机构进行治理。 意义: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大化改新后,日本用汉字的偏旁、部首和草书创造出标音字母——假名,形成汉字、假名并 用的独特日本文字体系。 二、阿拉伯的兴起 622年,穆罕默德出走麦地那,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穆罕默德既是伊斯兰教的宗教领袖,也是政府首脑和军事统帅。 630年,打回麦加,把麦加定为伊斯兰教的圣地,并把克尔白神庙改为伊斯兰教清真寺。632年穆罕默德去世时,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大体完成。 第三主题古代欧洲文明 第4课古代希腊 一、古希腊的繁荣 1、古代希腊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西部海岸和意大利南部地区。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汇总

第1课古代埃及 目标:知道金字塔,初步了解古埃及文明。 1.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1)兴亡:位于非洲东北角,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古埃及文明被称为“尼罗河的赠礼”。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出现若干小国;公元前3100年左右初步实现统一;公元前525年,被波斯帝国吞并。 (2)版图:经历了古、中、新三个王国时代,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北至叙利亚和小亚细亚交界处,以及幼发拉底河上游,向南扩展到尼罗河“第四瀑布”。 (3)文明: 太阳历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2.金字塔: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3.法老的统治 (1)统治: 法老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国王经常用王杖责打大臣。 (2)危机: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王权受到挑战, 胡夫金字塔之后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的衰落。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目标: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范围:“两河”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 (2)建国:约从公元前3500 年起,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3)统一:约公元前2400年,实现了初步统一。 2.古巴比伦王国 (1)统一:公元前18世纪,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完成了整个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2)统治: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 (3)影响: 汉谟拉比在位时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3.《汉谟拉比法典》 (1)地位: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2)内容:从法典中可知,古巴比伦分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奴隶制度在古巴比伦相当发达, 战俘是奴隶的主要来源,也有买卖奴隶的现象。家庭奴隶制是其一大特征。 (3)意义:法典内容十分广泛,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法典中的规定说明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 (4)评价:《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广东省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汇总(word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广东省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话、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即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想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式,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摘编自杨国美《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B. “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 C. “接着讲”主要指封建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 D. 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B. 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以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C. 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 D. 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篡与进一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 B. 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 C. “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 D. “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

世界历史知识点(人教版)

世界古代史、近代史部分 (八年级下四、五单元及九年级上) 一、上古人类文明 【考试说明】 1.古代埃及的金字塔 北:八下P90 古代埃及文明最著名的历史遗产是金字塔,金字塔是埃及法老的陵墓。 2.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 北:八下P91《汉谟拉比法典》是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制定的,是世界上第一部体系完备的法典。 3.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北:八下P92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构成了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人为地制造了极不平等的社会等级。 4.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 北八下P90:第17课课题: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 5.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状况 北:八下P95 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达到极盛,在古代社会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典范。 6.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 八:下P94 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发源地。 二、中古亚欧文明 1.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 北:八下P101 公元646年,日本统治者进行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实行“班田收授法”,由国家将天下公田班给公民;实行租庸制度,统一租税;废除世袭贵族统治制度,建立中央集权体制,中央设二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由中央派人管理。 2.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创立伊斯兰教,建立第一个阿拉伯国家 八:下P102 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伊斯兰教逐渐成为一面团结阿拉伯人的旗帜,穆罕默德率领信徒,打败了麦加贵族,建成历史上第一个阿拉伯国家。 三、文明的冲撞与融合 1.马可·波罗来华、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等史实 北:八下P120 马可·波罗是意大利威尼斯的商人,随叔父来到中国元朝的上都,在中国当了17年的官,马可·波罗把他在中国的见闻口述成一本书,叫作《东方见闻录》(又译《马可·波罗行记》) 北:八下P120 阿拉伯数字原本是印度人发明的,经过阿拉伯人的传播,成为世界上人们共同使用的数字。 2.世界各民族各地区文明交往的方式。

2020年中考历史总复习考点汇总:世界历史

世界历史 一、“第一”类 1.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是现存的古代世界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2.美利坚合众国(简称“美国”)是美洲第一个独立的国家(1776年7月4日)。 3.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艘蒸汽轮船(1807年)。 4.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1814年)。 5.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的棉纺织业开始。 6.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1871年)。 7.德国人卡尔·本茨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1885年)。 8.美国的莱特兄弟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架成功试飞的飞机(1903年)。 9.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1917年11月)。 二、“最大”类 欧洲联盟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三、“标志”类 1.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大化改新(646

年)。 2.英国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的标志:《权利法案》的颁布(1689年)。 3.北美独立战争开始的标志:来克星顿的枪声(1775年4月)。 4.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标志: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1789年7月14日)。 5.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珍妮”纺纱机的发明。 6.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的标志: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出现。 7.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蒸汽机的广泛运用。 8.贝多芬在思想上和艺术上成熟的标志:《英雄交响曲》。 9.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848年2月)。 10.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电力的广泛运用。 11.世界现代史开始的标志: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917年)。 12.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或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苏联新宪法的制定(1936年)。 13.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标志:1939年9月,德军“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14.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的标志:太平洋战争爆发(1941年12月8日)。 15.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的标志:《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1942年1月1日)。

高考语文广东卷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5年高考语文广东卷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棱角/菱形窒息/对峙稽首/稽查 B.侥幸/阻挠绚烂/驯服称职/职称 C.塑料/朔风叫嚣/发酵本末倒置/倒行逆施 D.延伸/筵席瓦砾/罹难挑三拣四/挑拨离间 【答案】B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石钟山上那些错落有致的奇石以及记载着天下兴衰的石刻令人叹为观止。石钟山的名字也叫得奇,围绕这一名字的由来,人们开展了激烈的争论。卷入这场争论的,有名扬四海的文人墨客,也有戎马倥偬的赳赳武夫,还有名不见经传的山野村人。无论结果如何,不容置喙的是,石钟山因此更加有名了。 A.叹为观止 B.戎马倥偬 C.名不见经传 D.不容置喙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应为不容置疑。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今年五一节前夕,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禁止空调厂商和经销商不得以价格战的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 B.据报道,某市场被发现存在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伪造质检报告书,管理部门将对此开展专项检查行动,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 C.随着个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互联网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影响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变革浪潮。 D.打车软件为乘客和司机搭建起沟通平台,方便了市民打车,但出租车无论是否使用打车软件,均应遵守运营规则,这才能维护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否定不当,B成分残缺,D搭配不当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从汉字笔画的统计分布规律来看,这种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②不少人认为简化汉字的理想目标是把十画以上的字简化到十画或不足十画。 ③为了增强区别性,对那些笔画较多的非常用字还是不去简化为好。 ④文字的应用首先要保证看和读的方便,要有相当的清晰性和区别性。 ⑤但把笔画全部减到十画或不足十画,势必增加大量的形近字,给看和读带来困难。 ⑥其次才是笔画简单,写起来省事。 A.②①④⑥⑤③ B②①⑤③④⑥ C④⑥②①③⑤ D④⑥③⑤②① 【答案】A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5—9小题。 卢象昇,宜兴人。象昇虽文士,善射,娴将略。(崇祯)六年,贼流入畿辅,据西山,象昇击却之。贼走还西山,围冷水村,象昇设伏大破之。象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逐贼危崖,一贼自巅射中象昇额,象昇提刀战益疾。贼骇走,相戒曰:“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 (十年)九月,清兵驻与牛兰。召宣、大、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入卫。赐象昇尚方剑,督天下援兵。象昇麻衣草履,誓师及郊。当是时,嗣昌、起潜①主和议。象昇闻之,顿足叹曰:“予受国恩,恨不得死所,有如万分一不幸,宁捐躯断脰耳。”决策议战,然事多□嗣昌、起潜挠。疏请分兵,则议宣、大、山西三帅属象昇,关、宁诸路属起潜。象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次顺义。清兵南下,三路出师······象昇提残卒,宿三宫野外。十二月十一日,进师至贾庄。起潜拥关、宁兵在鸡泽,距贾庄五十里,象昇遣廷麟往乞援,不应。师至蒿水桥,遇清兵。 象昇将中军,大威帅左,国柱帅右,遂战。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象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伏其上,背负二十四矢□死。一军尽覆。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全册)

九年级上册历史基础知识复习提纲 第四单元步入近代 第10课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 一、文艺复兴——“人被发现”的时代 1、时间:14—16世纪; 2、进程:14世纪兴起于意大利→15世纪后期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16世纪达到高潮 3、根本原因: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经济基础) 4、性质(实质):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欧洲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5、特点:借古典文化宣传资本主义思想 6、指导思想: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 7、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①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意大利,被誉为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代表作:长诗《神曲》; ②文艺复兴的艺术家:达·芬奇(意大利),代表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③文艺复兴的文学巨匠:戏剧家莎士比亚(英国),代表作:《罗密欧与与朱丽叶》、《哈姆雷特》 8、意义: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二、新航路的开辟 1、原因: (1)根本原因: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社会原因:西欧国家对东方财富和黄金的渴望; (3)客观原因:商路受阻、造船技术进步、地圆学说流行、指南针得到广泛应用。 2、实质:殖民掠夺、殖民扩张的侵略活动。 3、过程: (1)迪亚士:发现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2)达伽马:绕过非洲,到达印度; (3)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当地居民称印第安人; (4)麦哲伦:首次实现环球航行。 4、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新航路开辟以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②欧洲大西洋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消极影响:为西欧国家的殖民掠夺开辟了道路,造成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贫穷和落后。 ★★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世界历史知识点解读

世界历史知识点解读 单元1 史前时期的人类 1.识记:人类起源的时间和地区。大约三百万年前,在非洲南部生活着早期人类——南方古猿,是目前已知的最早人类,能够直立行走并使用天然工具。 2.识记:世界三大主要人种。在自然环境的长期作用下,人类形成了在肤色、发型、眼型、鼻型等外貌特征有明显区别的白种人、黑种人和黄种人。人种的差异是不同自然地理环境长期影响的结果,通常热带地区以黑种人为主、温带地区以黄种人为主、寒带地区以白种人为主。 3.识记: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的主要区别 氏族社会经历了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两个阶段。母系氏族社会中,妇女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形成以母系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生活集体;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中,男子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形成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生活集体。 单元2 上古人类文明 1.识记:亚非大河流域出现的文明古国;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图);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亚非大河流域出现的上古文明有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金字塔(图)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其文明成果《汉谟拉比法典》是现在已知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印度河、恒河流域的古印度,种姓制度的出现(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等级,其实质是古印度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佛教的诞生,是古印度进入文明时代的反映;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唯一没有中断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4.识记: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罗马共和国建立及被罗马帝国取代的时间。 (1)古代希腊(位于地中海,属海洋文明,与亚非大河文明不同)是西方(欧洲)文明的发源地。文明中心雅典是民主政治的发源地,伯利克里执政时期达到奴隶制民主政治的最顶峰。 (2)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罗马开始进入帝国时代。 单元3 中古亚欧文明 1.识记: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 646年,日本孝德天皇(仿效隋唐制度)实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改新规定:一切土地收归国家所有;按一定面积划分,授予农民,不得买卖,死后归还;每六年按户籍、田亩变化调整一次。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纳田租和贡物,并服徭役。 2.识记:62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3.识记:法兰克王国的宫相查理?马特进行采邑改革,形成了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 4.识记:基督教是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教会与教皇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 5.理解:拜占廷帝国衰落的原因。 内部:封闭保守,不肯吸收先进文明成果;频频用兵,导致民穷财尽、国力日衰。外部:外敌入侵,实力严重受损。 单元4 文明的冲撞与融合 1.识记: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征战的结果 前5世纪,波斯先后三次对希腊发动战争,希腊最终取得胜利,称霸地中海,经济发展,文化繁荣(马拉松长跑源于马拉松战役)。 前4世纪,亚历山大东征,最远打到印度河流域,建立起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一种混合着希腊与东方因素的文明诞生了。 布匿(称迦太基人为布匿)战争后,即前3世纪时,罗马称霸地中海,到2世纪,成为地跨亚、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