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四年级第八单元教材分析

四年级第八单元教材分析

四年级第八单元教材分析

第八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简析本单元一共有四篇课文,其中<<呼风唤雨的世纪>>、《飞向蓝天的恐龙》、是精读课文,《电脑住宅》、<<飞船上的特殊乘客>>是略读课文,语文园地八》是综合性训练。通过学习本组教材,领略科学技术的神奇,感受科学技术的威力,开阔眼界,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单元设计理想本单元教学设计,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充分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畅想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质疑,在交流过程中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成为课堂中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目标:1、理解本组生字,会写要求会写的字和词语.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感兴趣的地方背下来。3、边读边体会语言表达方面的体会。

4、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5、体会作者按一定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6、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7、初步学习说明文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习作中加以使用。

8、继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水平。

9、提升使用所学方法实行自学的水平。

四、教学重难点:1、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3、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和事物。4、弄懂课文内容,感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5、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6、通过口语交际与习作,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7、指导写想象作文的方法。

五、课时安排:

29、《呼风唤雨的世纪》2课时

30、《电脑住宅》1课时

31、《飞向蓝天的恐龙》2课时

32、《飞船上的特殊乘客》1课时

《语文园地八》5课时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材分析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以“科技成就”为专题,编排了4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展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神奇和威力。《呼风唤雨的世纪》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电脑住宅》带我们走进现代化的电脑住宅,亲身感受电脑的神奇和它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与舒适;《飞向的恐龙》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科学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飞船上的特殊乘客》向我们介绍了经过航天旅行的植物种子所发生的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发生变化后的用处。这几篇课文既可以使学生领略科学技术的神奇,感受科学技术的威力,还可以使学生学到描写或说明事物的基本方法,同时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本组教材是这学期最后阶段的学习容,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学期学到的阅读方法,认真阅读课文,体会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乐于与同学讨论疑难问题,交流阅读体会;同时了解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畅想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将使我们的生活发生哪些变化。在教学过程中,还应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现代科技发展的资料,以帮助深入理解课文容,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单元设计理念 本单元教学设计,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充分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畅想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质疑,在交流过程中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成为课堂中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目标 1、认识本组生字,会写要求会写的字和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感兴趣的地方背下来。 3、边读边体会语言表达方面的体会。 4、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5、体会作者按一定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最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教材分析和课时安排

本单元内容包括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及平均数的再认识三部分,教材注重读统计图,让学生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达数据,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统计观念的培养,要求学生不但具备从统计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还要亲身经历数据收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教材注重数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如通过双手投球和单手投球活动来收集和整理活动中的数据,引出用复式条形统计图来反应投球情况;通过实际了解6周岁儿童的身高,求出平均数来确定乘车免费的高度;通过收集南北两地的气温利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来反应气温的变化。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并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的问题,本单元的内容是对统计图功能的一次拓展,学生学习起来不会有太大的困难。能读懂统计图,再根据统计图中的信息作出判断和预测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 1.在读统计表,并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中,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征。 2.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并能用复式条形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3.能从现实生活中有意识地获得数据,并会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来描述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进行判断和预测。 4.加深理解平均数的作用和意义,并能根据实际情况求平均数。 5.在学习新知识的活动中,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信心。 1.加强对比和沟通是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在教学时应抓住两种统计图之间的区别使学生能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 2.注重使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3.注重体现统计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4.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适当的时间来思考和分析问题。 1复式条形统计图1课时 2复式折线统计图1课时

第八章 体育教学设计

第八章体育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第1-2节体育教学设计概述体育教学设计的中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课程的教学,学生说出体育教学设计的概念,理解体育教学设计的作用。掌握体育教学设计的要素及要求。通过理论联系实践法,学生能意识到体育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体育教学设计的要素 【授课学时】 2课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 1.多媒体教学手段 2.启发式教学、理论联系实践法、案例法。 3.讲授法 【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体育教学设计的概念 1、概念 体育教学设计是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从体育教学系统的整体出发,综合考虑体育教师、学生、场地器材、体育教学环境以及要达成的教学目标等各方面的因素进行优化。 内涵: 1)详细分析体育教学中的问题,以达到体育教学活动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2)教学行动方案的设计过程,动态性 3)它既具有教学设计的一般性,又有体育教学设计的特殊性。 采用理论联系实践法,讨论其概念。 2、体育教学设计的作用 1)有助于突出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2)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3)有助于提高体育教学效率和体育教学效果 3、体育教学设计的程序与要素 1)教学内容分析 2)教学对象分析 3)教学目标设计 4)教学策略设计 5)教学流程设计 6)教学效果评价设计 7)教案 采用讲授法、案例法,探讨体育教学设计各要素的基本要求。 二、中观教学设计及单元教学设计 (一)水平教学设计 1、水平教学设计的要求 1)认真学习《体育课程标准》 2)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3)合理搭配体育教学内容

2、水平教学设计的步骤与方法 1)确定同一水平的不同领域的体育教学目标 2)确定每个学年、学期的教学时数与教学内容并把它分配到每个学期中去。采用教师讲授及学生自学法,了解水平教学设计的要求及步骤。 (二)学期教学设计 1、学期教学设计要求 1)教材的安排应考虑系统性和连贯性,并注意教材的季节特点。 2)教材的安排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负担和生理负担。(每次课的新内容容量及难易程度) 3)确定各项教材的排列方法。 2、步骤: 1)以水平教学目标为依据,确定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2)计算出各项教材在该学期出现的次数。 3)制定考核项目和重点教材,按教材出现的课次系统的安排到每次课程中去。采用教师讲授及学生自学法,了解水平教学设计的要求及步骤。 (三)单元教学设计 1、要求 1)认真钻研教材 2)正确选择体育教学方法手段 2、步骤 1)确定该教材总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 2)根据总目标,确定每次课的教学目标 3)确定每次课的重点与难点 4)确定每次课的教学方法及手段 5)确定考核方法与评分标准 采用自学法、体验式教学法,试着写一个单元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 第二章《光现象》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二章《光现象》教材分析 一、编者根据《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本章设计的要求 本章的引言中写道“光:现象有什么规律?它是如何为人类服务的?人类怎样才能更好的利用它呢?”读者读后要有更深的体会。 二、本章教材中的物理知识和技能 物理知识和技能是达成《标准》要求的载体。它的承载能力、它的合理开发利用、它的便捷程度等诸多方面都跟达成《标准》的优劣、成败息息相关,地位极其重要。 1、物理知识方面: 本章的阅读指导中提出了五个方面,这就是本章的知识目标。对于这些知识的组成、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认知这些知识的途径,这些知识与我们身边的事实的联系、及应用的具体情况是: ⑴光源:它是光现象出现的根本。 ⑵光的传播:光被眼睛观察到,被利用是光从光源传出来而出现的。——光是怎样传播的?是沿直线传播的,还是沿曲线传播的?传播的速度如何?(要不要介质?)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物体会怎样?遇到不透明物体会怎样?发生什么现象?有没有规律,如果有规律,怎样找出这个规律?是个什么规律?找出它有什么意义?日常生活中用的平面镜就属于这种情况,它经常伴随人们,它的工作规律、它的道理各是什么呢?把想象拓展开来,如果镜面不是平面,而是曲面(如球面)、台阶状的……又会是怎样的呢?也有用途吗?怎么用……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透明物体,或者光的行进过程中介质不均匀又会出现什么现象?有什么规律?有什么用途…… ⑶光的其它现象:早、晚的太阳又红又大,中午的太阳小而明亮,白光照耀。太阳发出的白光是否是单色的?如果不是,有什么办法能把它分解开来?实际上它们又是怎样混合在一起的?怎样去体验一下红、绿、蓝是色光的三原色?我们把太阳光分解会出现七种颜色,除了我们能看到的七种色光,它还有没有我们眼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光?想个什么办法能去证实这一点?如果找到了,又有什么意义呢?光的学问很丰富,乐趣无穷。 2、技能方面: ⑴从载体中发现问题: 这与发现者的情感、动机、兴趣、经验、训练……都有关系。本章是学生有生以来学习物理的第二章,他们没有多少经验、训练,一般偏重于看热闹,更兼现在的学生接触的媒体,听到、看到的现象多、乱、新,因此造成学生不是积极动脑,集中注意力去发现问题。但是,这是学习物理必不可缺的技能。教材对此很重视。像“光的传播、颜色”一节的引语中,从夏夜的萤火虫,写到海洋深处的灯笼鱼;从太阳到我们身边的电灯,文字生动优美,写作方法活泼,希望使学生感悟到是光源把这斑斓的世界显现在人面前。学生生活在火树银花的城市里,高楼的丛林中,什么是星星,月亮颇少被人看到。青岛是个海边城市,知道灯笼鱼的老师又有几人?所以把学生导向兴趣的境界,去发现问题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去发现,去选择。如果演上一小段卡通片,然后突然断电、灭灯,学生也可能会发现光源是何等重要。 ⑵提出问题的技能——这是一个人接受刺激之后的反应:例如上例,卡通片看不成了,学生可能提出:“谁这么讨厌,把电给弄断了?”如果使学生明确放卡通片的目的是为了探究光现象,从我们的目的去思考,可能会提出光源的意义是什么。 ⑶探究问题的技能。 ⑷使用仪器、操作实验的技能…… 三、载体的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的设想 1、重点在光的传播部分: ⑴本章设计的探究内容有四个:①光的反射规律②平面镜成像特点(规律)③色光的合成规律④在STS的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材分析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材分析 本章在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对二元一次方程组进行讨论,并由此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线性方程组及平面解析几何奠定基础.本章的学习将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模型思想,感受代数方法的优越性,同时也将有助于巩固有理数、整式的运算、一元一次方程等知识. 一、课程学习目标 全章共包括四节: 8.1 二元一次方程组 8.2 消元——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8.4 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举例 本章教学应考虑以下四个目标: 1.以含有多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为背景,经历“分析数量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组,解方程组和检验结果”的过程,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中含有多个未知数的问题的数学模型。 2.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能设两个未知数并列方程组表示实际问题中的两种相关的等量关系。 3.了解解二元方程组的基本目标:使方程组逐步转化为x=a,的形式,体会“消元”思想,掌握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代入法和加减法,能根据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具体形式选择适当的解法。 4.了解三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进一步体会“消元”的思想,能根据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具体形式选择适当的解法。 5.通过探究实际问题,进一步认识利用二(三)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本章知识结构 1.利用二(三)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2.本章知识安排的前后顺序 三.课时安排 本章教学时间约需12课时,具体分配如下(仅供参考): 8.1 二元一次方程组1课时 8.2 消元——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4课时 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3课时 8.4 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举例2课时 数学活动 小结2课时 四本章知识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以方程组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含有多个未知数的应用问题。难点: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重难点分析:与一元一次方程类似地,本章的重点在于教会学生正确的掌握消元的方法,学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难点在于用二元一次方程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时,有以下三点建议: (1)实际问题应该贯穿于解法的教学中,用实际问题引人解法,再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两者应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2)本章的重点是能够使学生会找到数量关系,而核心问题就是能不能列出方程组,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增加只列不解的题。 (3)关于方程组的解法,首先强调拿到方程组要先看方程结构——先化简,再根据特点解。而难度不应该超过书上难度。 (4)关于三元一次方程组,建议还是要讲,但难度不应该拔得太高。 五学法教法建议 (一)注重知识的实际背景,突出建模思想 同七年级上册“第3章一元一次方程”一样,在本章的各个阶段编者选择了一些比较典型的实际问题作为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背景材料。实际问题始终贯穿全章,对二(三)元一次方程组及其相关概念的引入和对二(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的讨论,是在建立和运用方程组这种数学模型的过程之中进行的。 本章开篇的引入问题是篮球联赛中的胜负场数问题,虽然这个问题可以用已学的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但是直接设两个未知数列方程组是顺理成章的解法,本章就从这个想法出发引入新课题。在后面关于两种消元解法的讨论中,教科书也注意结合实际问题,把列方程组和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教材分析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教材分析 一、新旧教材对比 本章是在新教材的“第七章力”、“第八章运动和力”、“第十一章功 和机械能”等力学重要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简单机械及机械效率的相关知识。新教材将原有“第十三章力和机械”中的“第四节杠杆”、“第五节其他简单机械”和“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中的“第二节机械效率”整合为“第十二章简单机械”。这样的编排顺序,使学生在学习完了简单机械后紧接着就进一步认识机械效率,更利于机械效率和简单机械知识的有效衔接,可以避免在后续机械效率的学习时要先对前面所学的简单机械知识做必要的回顾,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和课时浪费。同时学生在学习了力、功和能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有了更多的知识储备,更容易认识杠杆和滑轮等简单机械,并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具体途径和实际意义。 二、课程标准要求: (一)2011版课程标准要求: 1、知道简单机械。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知道机械效率。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 3、了解人类使用机械的历程。了解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2001版课程标准要求: 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2、理解机械效率。 3、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发展过程。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三)对比分析 1、将“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改为“知道简单机械。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细化科学内容,明确教学要求,同时规范表述,增强可评价性。 2、“理解机械效率”调整为“知道”,可以避免在机械效率的问题上进行更多的转化,降低了教学要求的层次,从而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3、增加“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目的在于强化物理知识跟生产、生活的联系,更加关注知识的实践应用。

最新2019年,部编版一语下册,第八单元教材分析,教案

第八单元 (备课教师:李华审核修改:温银香) 一、教材解析 本单元围绕“问号”这个主题编排了《棉花姑娘》《咕咚》《小壁虎借尾巴》3 篇课文,其中《棉花姑娘》《小壁虎借尾巴》是童话故事,《咕咚》是一个民间故事。课文融科学知识和生活常识于故事情节中,既有教育性,又富有童趣。《棉花姑娘》告诉学生不同的动物能消灭不同的害虫;《咕咚》以木瓜掉湖中的声音引起小动物们惊慌逃窜的故事,让学生初步懂得遇事要学会思考,不盲目跟从;《小壁虎借尾巴》则让学生知道动物尾巴有不同作用,壁虎尾巴有再生功能。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借助图画阅读课文。这是继一年级上册《小蜗牛》这篇课文阅读以后,又一次出现的没有全文注音的连环画课文的阅读。教学时要在一上借助图画猜字、认字、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学生的独立识字和阅读能力。《咕咚》一课的教学要巩固、运用《小蜗牛》的学习方法开展识字、阅读,并运用形声字特点、联系上下文猜字、认字;《小壁虎借尾巴》要在此基础上能借助偏旁表义的特点了解字义,并通过交流“是怎么猜出来的”提炼猜读的几种方法。两篇课文都可以根据图文一一对应的特点理解内容,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借助图画复述课文或进行角色表演。这样,训练层层递进,要求逐步提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借助图画阅读”的方法。 读出祈使句的语气,读好多个角色之间的对话是本单元教学的另一重点。《棉花姑娘》中,棉花姑娘对燕子、啄木鸟、青蛙说的话“请你帮我捉害虫吧”是祈使句,要加强指导,教学时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体验,体会棉花姑娘的急切之情,指导学生尝试读出求、盼望的语气。读好角色的对话在 3 篇课文中都有要求,可以根据课文的故事情境,体会不同角色的心情,读好不同角色说的话语,特别是《棉花姑娘》和《小壁虎借尾巴》中主人公说的话,这些话虽然基本相同,但随着故事的发展,说话的心情和语气也随之变化,在教学中需要进行引导。 本单元要继续训练根据信息作简单推断这项阅读能力。教学形式上可以更放手,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图读文,找到相关信息交流,互相补充。 二、教学目标 1.认识 27个生字和 4 个偏旁,会写 28 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继续了解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并学习运用这一规律自主识字。 4.从不同角度描绘出夏天的特点,让我们感受到夏天的美好。景物的变化,保持探索自然的好奇心。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借助图画阅读课文。这是继一年级上册《小蜗牛》这篇课文阅读以后,又一次出现的没有全文注音的连环画课文的阅读。教学时要在一上借助图画猜字、认字、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学生的独立识字和阅读能力。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现象第5节光的色散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年级八科目物理任课教师授课时间 课题第5节光的色散授课类型新授课标依据 2.3.6通过实验,了解白光的组成和不同色光混合的现象。 一、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力图展现光学是有用的。在光的传播规律学习之后,通过感性认识的丰富,表现光学知识是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光即可以分解也可以合成,光学知识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诞生了电视机,光学知识与颜料混合的知识结合展现出七彩世界。教材安排了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获得生动的事实材料,感悟实验对物理学习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各种形式的学习中成长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了光的折射,本节课的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学生也比较熟悉,感兴趣且容易接受,色光和颜料的混合学生探究的价值不大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 技能 1.知道光的色散现象,知道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组成的。 2.知道色光的三原色。 3.了解可见光谱,以及红外线与紫外线的应用。 过程与 方法 1.通过光的色散实验,知道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 2.探究光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通过收集、交流关于红外线、紫外线的资料,获得处理信息的方法。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1.在观察分解太阳光,进行色光混合的实验中,产生探索未知物理知识的欲望与兴趣,并解决问题的喜悦心情。 2.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养成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重教学重 点 1、光的色散和色光的三原色。 2、红外线、紫外线的应用。

点难点教学难 点 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光的色散现象;色光的混合。 五、教法学法观察法、演示法、分析法、讨论法、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图片】如图所示,在“五岳”之首泰山上,历史上曾多次出现“佛 光”奇景。据目击者说:“佛光”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光环,与常见的 彩虹色彩完全一样。 观看“佛光”图片: 感受神奇并思考产生的原因。 【设疑】神奇的“佛光”真的是活佛显灵而产生的吗?如果不是佛光 普照,那么你知道它形成的科学道理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 题。 【创设情境】雨过天晴,天空有时会出现美丽的彩虹,像一座“彩色 的桥”悬挂在半空中,同学们想不想现在就亲眼目睹美丽的彩虹呢? 充满期待和疑惑: 又不是雨过天晴,怎么能出现与彩虹一样的呢? 【学生分组实验】让一束太阳光照射到三棱镜上,从三棱镜折射出的 光照射到白屏上,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 学生动手探究实验 惊奇地发观: 在白屏上也出现了彩色的光带 各小组积极展示 1、太阳光是白色的,它通过三棱镜折射后被分解成红、橙、黄、绿、 蓝、靛、紫七色光。 2、这个实验同时也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总结: 彩虹就是光的色散现象 通过光产生的奇 妙现象让学生感 知光的神奇,激发 学生的探究欲望 充分调动学生的 兴趣,激起他们动 手操作的欲望 培养学生小组合 作、交流的能力, 通过自己的努力, 获得成功,增强信 心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材分析.doc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材分析 第八单元解决问题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计算 解决问题。 2.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乘法(或除法)、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运用 乘法和加法(或减法)、除法和减法(或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义务教材是在六年制六册教学“连乘连除应用题”。现在不在分类型、分步数编排应用题,除了与计算结合进行编排外,还设立了这样的单独单元来教学,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解应用题:关注结构→分清条件问题(表格式)算式 解决问题:关注情境→理解情节内容(图画式)算法 三、编排特点 1.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解决问题,《标准》中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是:“能在教师引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本单元教材努力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创造条件。 首先,教材以学校生动活泼的内容为素材,展示实际活动中的计算问题。生活中有许 多数学问题,教材从学校生活选材,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基本含

义的理解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去分择题的方而解决问 题,使历与同伴合作程, 并体会同题可以有的法, 感 受数在生活用 ?学生在程从数察、分析、 于培养学生题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其次,学生运用数题提供了丰习二十三中6反映多方面的具体情小生自己事例, 游照片、 划船; 有学的生活事例, 生垃圾、 一座楼房里、 一家人,场的演 出?、、 养猩猩、和青蛙捉害虫等面 让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各方学了、 活许多多 感 受数实世界中有着广用。, 使学生历程, 受到解决问 题能展学的题能是十分重要的。 2题策化。 教给学生题的内容,注策略化。每一展示 了不同学生想出的不同法,使学生了解题有的解决方学 生提 有的涵题的多种信息, 揭示了可以从不同择 信息,采用不同方法 例如第,学生可以从先算多少瓶入手 也可以从先多少瓶入手可以? ? 完全取决于察思考的角些 使学自己的分析、思找一种或两种题的方法,并与行交流, 让生在不断探造的气。 四、排 1.例 1 (用乘法算解题。) 给学生一幅广播操表演的下面小精灵明明提出 “3一共有多少 人? 题。接示出学生收集数学信息和交流题的方果。 ,题察收集数学信试题程中,允 许学生交, 以参与的目的。 题学生展示自己题的方法和结 果,加深程和方法的理解。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材分析

第八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一共有四篇课文,其中<<呼风唤雨的世纪>>、《飞向蓝天的恐龙》、是精读课文,《电脑住宅》、<<飞船上的特殊乘客>>是略读课文,语文园地八》是综合性训练。 通过学习本组教材,领略科学技术的神奇,感受科学技术的威力,开阔眼界,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单元设计理想 本单元教学设计,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充分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畅想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质疑,在交流过程中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成为课堂中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目标: 1、认识本组生字,会写要求会写的字和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感兴趣的地方背下来。 3、边读边体会语言表达方面的体会。 4、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5、体会作者按一定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6、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7、初步学习说明文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8、继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9、提高运用所学方法进行自学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3、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和事物。 4、弄懂课文内容,感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5、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6、通过口语交际与习作,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7、指导写想象作文的方法。 五、课时安排: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2课时 30、《电脑住宅》 1课时 31、《飞向蓝天的恐龙》2课时 32、《飞船上的特殊乘客》1课时

第八单元统计教材分析

第八单元统计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编排特点 1.内容的选择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统计学生体重的变化和视力情况、统计学生参加什么课外小组、过往车辆,调查同学们喜欢吃什么蔬菜等。 2.注意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 使学生在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过程过程中既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又初步了解了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如通过统计学生喜欢什么动物卡片、什么玩具、喜欢吃什么主食、喜欢什么体育比赛等,了解到大家的爱好、特长是什么,知道一些生活常识等等,使大家体验到统计确实是很有用的。 3.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本单元教学内容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根据统计结果作出简单的合理的预测,初步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如例2及后面的做一做、练习二十二的第2、3、4题,让学生根统计结果据预测20分钟后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什么车?根据五年级比二年级近视的人多,根据一周每天电视机销售情况和学生需要增添什么图书等提出合理化建议,初步体会统计对决策的意义。 四、教学建议 1.注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2.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 3.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4.注意让学生体会统计对决策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课时统计(一) 教学内容:统计(一)(教材106、107、108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调查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学生填写比较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 教学重难点:填写简单的复式的统计表 教学准备:相关挂图、课件

八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8.8眼睛和眼镜5-京改版

第八节眼睛与眼镜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八章光现象中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透镜的初步知识、照相机成像原理、凸透镜成像规律等物理知识,还涉及生物学科知识。它是在学生认识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了解凸透镜如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等的应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的一个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眼睛、近视眼及其矫正、远视眼及其矫正等内容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节教材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的理念。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已经学习了透镜的基础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同时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较强也为上好本节课打下基础。眼睛更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在之前的生物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眼球的结构和大概的成像情况。近视更是常见的眼疾,学生更想了解它的成因及矫正,所以本节课的探究内容更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眼睛的简单结构和视物的基本原理。 (2)能说出近视眼与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模拟,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通过实验模拟,体验和领悟眼睛成像原理,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有自觉保护视力的意识 (2)使学生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3)培养学生跟他人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及用实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四、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如何矫正视力以及用实验解决问题 难点:对近视眼、远视眼进行矫正的探究过程,眼镜度数的计算 五、学习方法:实验模拟法实验探究法 六、教学理念: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七、教具学具准备 光具座、自制眼球模型、蜡烛、光屏、多媒体课件、凹透镜、凸透镜等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放映一组与眼睛有关图片,最后画面定格在一幅带眼镜的画面上:让学生从中认识到眼睛是人体中一个既复杂又奇妙的器官,它帮助我们认识身外的世界,判断物体的大小、距离、质感、颜色及长宽等等,但在我们周围许多人的眼睛出现了问题,公布近视率的调查结果。 结果表明,近视已是我们同学们中存在的很普遍的视力问题。提示学生,你想知道有关近视的哪些问题呢? 学生利用“弹幕”提出自己的疑问,确定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眼睛的结构?如何看到物体?人为什么会近视?近视后对人的生活有哪些影响?近视又应该如何矫正? [设计意图]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注意力更快的集中,激发学习欲望,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 (二)新课教学探究新知 互动一:眼球的结构及眼球的视物原理: 上节课已布置让学生联系生物学科并查阅有关眼睛的资料:

初中物理_光现象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光现象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实验是基础 实验是提升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复习课上重复进行实验,会让学生失去原有兴趣,所以本课教学设计利用视频播放,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以知识的内在结构为主线 复习课不是进行新的知识建构,而是完善和细化,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光在传播过程中的三条途径,用线将知识点逐个串起来,使知识更有条理性。同时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物理图景。 3.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教师采用各种方式提问,以适合能力水平不同的学生。 二.教学背景分析 1.以学生为本 初三最后的复习阶段,学生的压力比较大;同时也容易更关注分数的提高,所以会逐步陷入题海之中。针对这两点情况,本节复习课以学生实验为主要学习方式,让学生明白,除了做题目以外,还有其他的复习方法和途径。此外,通过对课堂任务“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分析与解决,让学生有成功的经历,让他们感受“我能行,我能学会,我明白了……”的情感体验。 课堂教学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要为学生留下足够的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和表达平台。此时,“对老师来说,重要的是听;对学生来说,重要的是说。”让学生充分表达,才可以暴露出存在的问题。

2.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复习课必须要考虑到课堂效率,尽力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本节课引导学生解决了两个实验复习的主要任务;在拓展部分,考纲为主线延伸至更多的同一类型的相关实验和问题,帮助学生利用本节课的思考过程和学到的方法,举一反三的复习类似的实验和知识。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实物投影五、教学过程

部编二下第8单元教材分析

部编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2019-02-25 08:25:02) 转载▼ 分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安排课文25篇。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本册教材共分八个单元:第1-4课主题为“春光”,课文内容与春天的物候和热爱春天有关;第5-7课主题为“爱心”,意在培养儿童的爱心;识字1-4课主题为“传统文化”,意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第8-11课主题为“童话”,意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第12-14课主题为“道理”,意在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要开动脑筋,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第15-18课主题为“自然科技”,意在让学生关注科学,从而爱科学,学科学;第19-22课主题为“故事”,意在让学生学习优秀品质,感悟其中的道理;第21-24课主题为“人物”,意在让学生学习优秀品质,感悟做人的道理;第23-25课主题为“历史”,意在让学生了解历史故事,感悟祖先创造文明的道理。 编部编版教材新选入14篇课文,其中新选识字4篇。每单元包括3或4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语文园地”包括五个栏目: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写话、展示台、我爱阅读。各部分内容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识字形式多样,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富有童趣,语言规范,浅显易懂,插图精美,便于对学生进行朗读、背诵、复述、口语交际等训练。 二.教学重难点及目标 二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主要任务是识字、写字和课文的朗读和句子的理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词语的积累运用,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也是本学期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识字、写字和课文的朗读。 (一)汉语拼音 继续复习汉语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阅读。 (二)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450个,会写250个。要求认识的字能读准字音,结合词句了解意思,不作字形分析,不要求书写;要求会写的字要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意思,正确书写,练习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

高二第八章教材分析

第八章《走进精彩纷呈的金属世界》教材分析 上海南汇中学高二备课组 吴春丽 2011/9/20 本章的地位和作用 第八章“走进精彩纷呈的金属世界”是继第二章“卤素”、第五章“硫、氮”之后的又一个关于元素的知识章节,是在系统学习了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后,集中学习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章节。这三章节的学习将为第九章“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打下元素知识的基础。 本章教材内容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概括了金属的通性,引入了金属键的概念,并从金属晶体的结构和金属键来诠释金属的延展性和导电、导热性,介绍了合金的初步概念和优良性能,说明物质内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内因是变化的根本,运用学过的理论认识事物变化的规律。 老教材在这一部分介绍了自然界里金属的含量,金属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以及金属的分类,概括了金属的物理性质,从金属的原子结构特点分析金属的化合价以及主要化学性质。而新教材从“石器、青铜器到铁器”引出,说明金属材料的使用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金属材料在国民经济中仍占举足轻重的地位,进一步体会化学是一门与生产和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学科。在“化学史话”和“拓展视野”中还介绍了一些其他金属、高温超导等知识和发现史,以激励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这两种处理各有利弊,老教材讲得比较系统,比较传统;而新教材更注重理论联系生活。我们基本上是按照新教材来处理的,薛老师整理了一份资料作为补充,印发给全年级让学习自学,内容包括几种化学键的比较,几种晶体的比较,还有常见金属单质的性质比较。 还有一个显著的不同在于第二部分,老教材先介绍铝的相关知识,而新教材先介绍的是铁的知识。或许是考虑到在人类认识的金属元素中,铁是较早被人类认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一种金属。 铁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铁合金及其用途。这一部分的学习水平在课程标准上要求不高,除铁的化学性质在“知识与技能”上要求B级外,其余三维目标均为A级。一般,教学时教师没有必要任意拔高“知识与技能”的要求,而可突出体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的要求,如通过对Fe2+和Fe3+之间相互转化规律的探究,不仅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更好地理解Fe2+和Fe3+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还能帮助学生提高提出假说、设计探究方案、获得探究结论等科学探究能力。但是,我们学校考虑到高三加试化学的学生比较多,讲得太浅,高三再渗透肯定会来不及,所以我们还是按高考要求教学的,比如:铁的化学性质还介绍了铁和氧化性酸的反应,因为高一讲“氮”时候,已经讲过了硝酸的性质。另外补充了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盐类的内容,也就是铁的三角关系已经讲到

第四章 《光现象》单元教学计划

第四章《光现象》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研究光现象及其规律,内容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速度、颜色;光的反射规律;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和跟 现代生活十分密切;两种看不见的光、红外线、紫外线及其应用。光的直线传播是几何光学的基础,反射规律是光学中重要 规律,是理解平面镜、球面镜作用的基础,是本章重点知识, 平面镜是生活中最普遍最常用的光学用具,平面镜对光的反射 作用、成像情况和成像原理是本章的重点知识。本章力图体现 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探 究性学习。突出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 二、本章课程标准要求 1、通过实验,光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2、探究了解 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3、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 的关系。4、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有色光组成的。比较光 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的不同现象。 三、单元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源;了解色散现象,知道白 光是色光组成的; 2、知道光的三原色与颜料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3、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认识光的反射 规律;理解光的可逆性; 4、了解平面成像的特点;初步了解 面镜对光的作用; 5、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规律;初步了解不 可见光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 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提高观察实 验能力。 2、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体验和感悟我们 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观察、实验等学习活动, 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 2、通过学 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四、单元教学重点: 1、光的直线传播;用探究法研究光的反射定律; 2、平面 镜成像特点;光的折射现象;红外线、紫外线的作用。 五、单元教学难点: 1、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2、用光的反射 解释一些简单现象;虚像的概念; 3、解释简单的折射现象; 红外线和紫外线的作用及应用;做好探究实验及分析 六、教学措施 1、学生已经知道一些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教学仍应重视 实验,使学生的感性认识更丰富一些。2、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活动前,学生作探究的计划时要明确每个探究步骤的主要 活动内容。要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探究的结果。可以让不同 组采用不同的3组入射角,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在总结规律时,要取得多组数据。为了使学生更相信实验事实,最好有学生自 己设计的入射角度。光的反射规律一定由学生自己探究得出。 七、单元课时安排: 第一节《光的直线传播》------------------------1课时 第二节《光的反射》-----------------------------1课时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1课时 第四节《光的折射》----------------------------1课时 第五节《光的色散》----------------------------1课时 单元复习---------------------------------------1课时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古诗两首》《西门豹》《女娲补天》,略读课文《夸父追日》,选读课文《除三害》和一个语文园地。本单元主题内容浅显易懂,可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丰富的想象,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增加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对于这些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学生以前有所了解,但对于其中的一些自然现象和常识性知识理解上有些偏颇。教师在教学时,要酌情给学生提示一点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的知识,特别是对神话传说,要让学生明白,它们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过去人类不能科学解释世界和自然现象,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1、师生共同搜集相关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开展故事会,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2、与文本充分对话,通过朗读、讨论和复述课文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逐步提升人文素养。1、认识16个生字,会写35个字; 2、通过复述和表演把握课文内容,积累生动的语句; 3、收集相关资料; 4、写单元读后感等。 相关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 学习本组课文之前,教师可布置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搜集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一方面激发学生读文学文的积极性,同时也为本单元的“口语交际”和“习作”训练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朗读默读课文,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组内研讨,组际交流等方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在情感上受到熏陶。 2、通过复述、排演课本剧、故事会等语文活动,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及口语表达能力。 (一)《古诗两首》 1、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后面提供的注释,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教师不要串讲诗句。 2、可以通过自己的阅读收集民间故事,也可以让长辈们给自己讲一些民间故事或传说,开展故事会。 (二)《西门豹》 1、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重点抓住人物对话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三下第八单元教材分析

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八单元复习课》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是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古诗两首》由《乞巧》和《嫦娥》两首古诗组成。这是两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选编这两首古诗的意图:一是通过阅读古诗,了解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这两个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二是从中感受牛郎、织女、嫦娥这三个神话中的人物。三是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的兴趣。《西门豹》选编目的:一是学习运用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体会人物品质。二是使学生受到破除迷信、尊重科学的教育。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西门豹是如何巧妙破除迷信的,难点是理解西门豹办法妙在那里。《女娲补天》选编目的:一是了解神话传说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女娲为拯救人类,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教学难点是在阅读中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夸父追日》选编目的是体会神话传说的神奇,增加中华传统文化的积累。 这是本学期的最后一组教材,除仍然围绕专题、注重整合外,还带有总结全册、盘点学习一组课文收获的任务。如《夸父追日》课文后面安排的小伙伴说“我想写一写读了这组课文的感受”,就提示学生,本组的学习,必须统览全组,融入感情,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上一吐为快,才能更好地完成本组的学习任务。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35个生字,会认16个生字。 2.正确读写生词,积累好词佳句。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过程与方法: 1、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文中词句的含义。 2. 抓住重点词句感受神话的想象和神奇,体会课文中人物精神的可贵。在阅读中感受神话故事以及传说的丰富的想象和神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