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七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质量分析总结

七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质量分析总结

七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质量分析总结
七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质量分析总结

七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质量分析总结

一,基础题得分相对还可,但是失分的情况令人痛心: 比如瞭亮,“瞭”字明显是错误的,看不出发来想一下,这是写声音的词语,应该与口有关的,怎么变成目字旁了呢?如果能这样去分析,那错答的机率就很大了,然而答错的人却不少,说明学生没脑子。今后一方面要强调抓扎实,另一方面要注重思考判断力的培养。

这种没脑子和基础不扎实的情况还表现在第 4 小题选择题中——“尊君是对自己父亲的尊称”,前面都有家君了,至少会看出来这“尊君”应该与“家君”是有区别的吧!那么按常理都会推测得出来,到底是“家君”是对自己父亲的称呼呢,还是“尊君”才是对自己父亲的称呼?这个一判断清楚,那就不会将“尊君”看作是对自己父亲的称呼了,那么题目也就做成了,但是还会有人答错!这从表面看是缺基础,其实还是缺脑子的!

另一个失分原因是知识掌握不牢固,如要求填写“回乐烽前沙似雪”,一直强调“烽”是火字旁的,还有同学因这而丢分,这只能算是习惯与习性问题了,老师要想调整学生这方面的毛病,恐怕没那么容易的。说得深入一些,这是责任心缺乏的问题了,而要从根子上去解决问题,应该去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使他们养成做事时不要随意草率的习惯。当然,培养责任心是一样很大的系统的工程,并不是说用嘴巴说说就能奏效的,而是要通过行动,直白的说是要通过让学生受到惩罚以后,再辅以相应的教育才成的!

二,文言文阅读题考很基础的点,有字句解释与翻译,有理解填空,有大意概括或者叫主旨把握。但依然可看出学生能力的欠缺,课外的“弗知也”这实际凭语感(或者凭上下文)可推断文意的,但竟

还有好多同学答错!奇怪了!当然难度大一点的错掉了,就无法苛责学生了,比如“乙文阐述的学习方法是”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那有些同学答错也在所难免。

但是,话虽这样说,其实我们仍然要看到本质所在——学生思维没有发展,甚至连思考的习惯都没有养成,这真正应该算是当前这体制内教育的悲哀!为什么这样说呢?比如像这道题,它要求考生答出课外所选的文言文片段,究竟含有哪种学习方法。表面上看这是课外的东西而且还是文言文,根本就很不容易读懂,几乎难以下手解答。考生也是因为这方面原因,导致心理恐惧而不敢面对了,于是从内心里已经放弃了对解答的努力。在此种情况下,要能解答得出来才怪呢!但如果对那些平时有养成思考习惯的同学,或者说对那些脑子比较活络的学生来说,也许就没那么困难了。我们不烦做这样的推想先,出考题的人出这样的题目,一定是

:首让考生能够找到一个办法解答出来的。如果命题者所出的题目,把所

有的学生都考倒了,没有一个同学做得出来,那说明这题目出失败了!假如这样推断能成立,那此题一定有一个方向能找到办法解答的!其次,要解此道题,那剩下来要做的事就是找答题方向了。那答题的路径何在呢?看起来好像如大海捞针,但真有那么难吗?没有!

根据题目的外在形式就能推知的!这课外的文言文题料是与《论语十二章》的语段放在一起的,那就说明所涉内容或者说考题所涉内容,一定得跟课文有关连的。若能明白这一点,那么此道题解答起来就一点也不难了,只要对课内的知识点会熟悉,肯定能答好。为什么?因为虽然题料来自课外不可能完全读懂,但人家答题并没要求要完全读懂题料的!它只要求能把内容大体说什么领略了,也就能够解答了。而这题料大体说什么呢?说的是一个射箭者老是射中目标,却不知射中之原因,后来又学射三

年才弄清原委。这从学习方法上来讲,应该是哪一种?联系《论语十二章》内容,一下子就能判断是“温故而知新”。

在课堂讲评此题时,本人按上述所说的思维引导之后,学生在课堂上一下就脱口而出,说好了答案!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做好思维引导的重要性。

三,现代文阅读题难易掌握适中,比较适合于检测初一新生。但是在答题中我们发现学生们实在心太粗了,18 题要求找出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这细心的同学一看就可以判断是 B 项适合的——原文里面的内容只涉及“色”“形”两方面内容,并没提及什么“声音”的,但有的人解题时粗枝大叶,“绘色,绘形,绘声”一下子顺着读过去了,再也没对原文细加深究,这要不丢分才怪!

讲到这一道题了,又要啰嗦几句。此题答错的人,说到底还是思维力不够出问题的。想想看,这么简单的题目为什么会答错?换一个说法就是要去关注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在做选择题的时候是一次又一次地上当受骗!再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命题者能骗过考生眼睛的法宝是什么?这问题看起来似乎跟题目的解答了不相关,其实本质上却是学生答错题的症结所在。我在课堂上曾经问过学生这样的问题: 骗子之所以能让我们上当受骗的看家本领是什么?好多学生听了我的提问茫然不知所措。后来有一位女生借化妆品俏销的例子道破机关她说比如化妆品为什么那么多人会买呢?因为抓住了人们的心理需求——想变年轻,想不会衰老!我借势对他们做了引导: 这位同学说得好,骗子能让我们上当受骗,是抓住了我们的心理,亦即抓住我们的特性。那么,命题者让我们上当受骗让我们丢分,原因不也是要抓住我们作为学生的某些特点吗?那我们有哪些特点会被命题者抓住,作为他们迷惑我们的把柄呢?在诱导之下,学生终于明

白最大的特点有二:其一是心气躁动,沉不下心来,粗枝大叶; 其二是懒惰,懒得去思考,一遇障碍就想放弃,责任心明显缺乏。命题者经常是利用我们这样的弱点来设考题的,即如上述此道题目,实际上就是用了学生粗心的特点来设陷阱的,没想到好多人都身陷其中而不自知了!还需一提的是,在考试中这种上当受骗的事会重复出现,如果没有从源头上去改变,如果不把细心作为一种习惯,浸润于行动当中,按能力来讲会解答的题被扣分的悲剧将会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演,而这也正是有的考生在离开考场的一瞬间就明白答错,而考场作答时却乐于被骗的根源所在!

明乎此,那么我们老师真正该做的是什么,不就很清楚了吗?第17 题稍有压力,因为需要他们联系上下文读出蕴含字里行间的情感,读不懂这一层,体会不出那情感就会失分。此题还有一种情况是学生读出文句的情味,但是答题不够规范丢了分,所以今后在答题规范方面也要做些引导的。

四,作文题主要是审题做不好,因而造成扣题不紧而得分不高的居多。很多人都把其写成“我有独特之处”了。另外一个就是在文中没有点题造成扣题不紧的情况,当然会影响得分的。还有一点就是在行文上存在平铺直叙的毛病,情节的铺开没有起伏。比如很多同学都这样处理“我跑800 米,很难坚持了,但是在他人的鼓励下坚持跑完全程,并得到了名次”,“考试中遇到某道题目很难,将要放弃但因为想到了某某人坚持的表现,于是就坚持思考,然后就做出来了”“某次登台比赛心很虚不敢上台的,后来心里有一个声音什么的鼓励了自己,于是上台了”“某科成绩不好欲放弃该科目学习,得到某种启示或鼓励而坚持了下来,于是成绩如愿提升了”等等,不一而足。总之,是想通过写做成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来体现自己真的很不错,以便扣合题意。尽管采用事件有所不同,但其招

式与套路如出一辙。此种构思方案本系合理,但由于其文中所写之事,使读者看过之后毫无困难之感,因而就造成如此情形: 虽考生自己好像觉得扣题满紧的,情节似乎也挺能“感动自己”,但总归无法感动他人(评分老师)而与高分失之交臂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状?文章写了一件“好难做”的事情自己做到了,但在评卷老师看来所写事件却一点也不难了呢?这是因为学生不知道,所谓的难与易是相对而言的,也就是说需要有参照物的。离开了参照物来说难与易,那无异于众盲摸象。而如果学生文章中所写之事,其难易程度被认定为可以各执一辞,那其文章该被打成什么分数也就可想而知了!

结论:综合上述分析,学生考差的根源首在于思维力不够,知识掌握得牢固与否倒在其次。所以,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及思维习惯的培养,才能为国家造就真正有用与可用之才!仅仅施行知识的传授,不要说未必会考高分,哪怕是出现奇迹分数奇高,照样不是我们家国之福音。

模板仅供参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