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创新方法初探共6页文档

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创新方法初探共6页文档

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创新方法初探共6页文档
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创新方法初探共6页文档

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创新方法初探

诗歌是任何一个民族最早的文学类型,是文学家族的长子。孔子说,到一个都城,到一个地方,民众的教养水平不难观察出来。“温柔敦厚,诗教也。”古代优秀的诗歌作品,晶莹若宝石,璀璨如珍珠,始终散发着不灭的光芒。著名的美学大师朱光潜曾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因此在我们的中学语文教育中,古诗词教学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从教材的编排和课文的选取中,我们就能看出古诗词始终贯穿着中学语文教学,它朗朗上口的显著特点,适合中学生阅读和背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将这些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就是要实施个性化教学,即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依据,运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技术和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独特领域。中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虽是引导学生欣赏脍炙人口的传统文化艺术珍品,但却恰恰需要培养这种个性化的创新教学方法。如何能更有效地让古诗词教学从应试教育中摆脱出来,让课堂更生动活泼,使学生吸收得更轻松自然?其实在语文学习这个繁花似锦的百花园中,教师完全可以放开手脚让每一位学生都在古诗词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导演、画家、诗人的角色。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初步探索出的一些创新方法。

一、从导演视角,品隽永诗情

古诗词语言精练,内容集中,是最为精练的文学品种。在中学语文教

材中涉及到的部分古诗词作品,具有很强的叙事性,只要善于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来自主理解,完全可以让学生从古诗词中体会到极强的趣味性。但现在的大多数中学语文老师,不愿花太多时间去琢磨学生究竟喜欢怎样的教学,而是采用传统的“满堂灌”方式逐字逐词逐句地分析课文,不只老师感到很吃力,课堂上的学生也昏昏欲睡。或许这样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强化个别应试的文言知识,但却和“提高人文修养和审美情趣”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

北京大学的钱理群教授曾说过:“读文学作品要有正确的方法。那种‘一主题二分段三写作特点’式的机械、冷漠的传统阅读方法,是永远也进入不了文学世界的。要用‘心’去读,即主体投入的感性的阅读。”在备课时,笔者一直在思考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自动自觉地用“心”去读,心甘情愿地去克服晦涩语言的障碍。于是在和学生一起学习《氓》这课时,笔者就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先简要交待了一些有关《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在他们以为笔者要走常规路线按照原文讲解课文时,笔者问了他们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让你们写一首弃妇诗,你们会按照一个什么样的思路来写?”在他们的踊跃发言后,笔者在黑板上写下了“恋爱、婚变、决绝”,六个字并说到:“正如你们所说,这便是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的行文结构,等下要你们选取这三个中的一个片段,用现代语言来改编一个小的剧本,改得好的同学可以当回导演,任意挑选班上的男女同学来饰演。但前提是接下来你们要认真听我讲解这篇课文,这样你们才知道该如何设置剧本的对话及场景。”后来这堂课在一片欢快愉悦的氛围中进行,笔者用精炼的语言为他们讲解课文,他们在把握好故事脉络后,用

“心”感悟从而设计台词。看着他们有声有色的表演,笔者身临其境被深深感染。在这堂课上,笔者看到了学生久违的笑脸,也感受到了他们无尽的潜能,该掌握的知识点也在无形中被掌握。

对于叙事诗,教师应该好好利用精彩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学生乐于做学习的主人,更乐意做趣味学习的主人,善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会让教学事半功倍。

二、从画家角度,绘无尽画意

好诗如画,在古诗词中,诗人总是会捕捉到多姿多彩的意象来描绘生活图景,为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营造一种意境。因此,看似用语言堆砌的古诗词,尤其是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写出的山水诗,其实可以看作一幅幅美轮美奂的图画。遥看“西岭千秋雪”,注目“万里送秋雁”,听得“十里蛙鸣”,闻到“十里荷香”,在教学中若能让学生用自己的画笔、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诗中美景,势必能加深他们对诗歌的理解。

例如,学习《天净沙·秋思》马致远这首的小令时,学生们用寥寥数笔便可勾勒出一幅夕阳西下的秋郊图:在一轮苍凉的落日下,有几所破落的茅屋,一位天涯游子牵着一匹瘦马出现在这派凄凉场景中。绘画的质量并不重要,重点在于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把自身的情感和诗中的意境融为一体,作者深切的思乡情怀也自然流露在画纸上。又如王维的《汉江临泛》,作者泛舟汉江,以淡雅的笔墨描绘了汉江周围壮丽的景色,全诗如同一幅巨型的水墨山水画。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在学习这首诗时,若是只让学生在脑海里呈现这壮美的景色,就会太过抽象。与其跟学生反复强调诗人王维行诗“诗中有画,

关于古诗词教学方法的探讨

关于古诗词教学方法的探讨 本文探讨关于古诗词教学的方法。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掌握一些实用的技巧,这样才会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从而达到学生学得轻松,老师教得不累。 一、反复吟咏,创造激励探究问题的热情和责任感的情境 汉语言文学讲审美、体验、感悟、直觉,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钱理群说:“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的文化,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用方块字连缀而成的中国古典诗词,一直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生生不息的灵性风韵。灵性是古典诗词的一种鲜活气脉,故非吟诵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口诵心惟,咀嚼体悟,共鸣感奋,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积蓄精神的原动力。古典诗词教学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发现。吟诵涵咏创造了令人陶醉、充满激情的学习情境,促使主体与主导、作品与读者进行深刻对话,激励学生探索的热情和责任感。诗教足以养心。诗词教学就该多一些声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乐,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肃;多一些联系自我的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 二、启发联想和想象,进行诗词文本与生命灵魂的对话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风流,境界全出。老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蜂蝶翩跹、莺飞鸟鸣或者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古诗词浸润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者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联想和想象在诗词学习的课外活动重要形式;;诗歌表演中更能指导其欣赏作用和创造精神渲泄得淋漓尽致。 老师的讲析代替不了学生的联想、想象,学生也不可能通过老师的联想和想象走进诗词的意境、诗人的世界。学生只有在教师启发下进行联想想象才能实现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最终实现意义的建构。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读者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联想和想象是这个过程的催化剂和通衢大道。 三、搭建手脚架,促进知识与能力相生相长

浅谈“中学语文创新教育”

浅谈“中学语文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艺术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造就创造型人才的一种新型方法。创新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必将给语文教育界带来全新的气象和崭新的面貌。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谈谈我的尝试: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以人为本” 长期应试教育樊笼中,学生形成了学习和思维定势,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着。教师讲读一篇课文,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步步为营,让学生写,起承转合,不偏不倚,层层设防;学生做练习,紧扣教材观点,不敢雷池半步,这就养成了“不是习惯的习惯”要实施创新教育,必须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莱格语)的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教法灵活,引导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教师能灵活运用教学机制,在教学中敢于提出种种“假设”,敢于“冒险”,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地会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异义相析,启发创新。“学贵乎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碰到许多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问题就会越积越多,不仅限制了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更是压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的职责在“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心存疑虑之时,教师应“相机诱导”(叶圣陶语),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索,让学生以一种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可贵的创新意识之中。 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张扬个性” 个性是指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总和,影响着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活动,因此,个性被称为人类心理行为的动力来源。在学习上。它能促使学生朝着某个目标积极进取,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尽快转化为实际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包括过于否定、大胆怀疑批判的精神,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冒险精神。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张扬学生人格力量。

古诗复习教学方法初探

古诗复习教学方法初探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160篇,并附有小学生必背的70首古诗篇目,语文教材中又精选了其中的40首古诗,这些文质兼美的古诗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古诗教学的实践中,特别是复习教学,我们老师往往以考试内容为目标,上课把教材教参作为唯一参照标准,一味的去复习字音、字义、诗句的解释,这样的教学方式只能导致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学起来机械枯燥,复习效率低,更谈不上让学生热爱古诗文化了。古代传诵的这些名家名篇,既适合小学生积累,又有很高的教育价值。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理应身体力行,更新观念,优化古诗教学。如何有效的进行古诗复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此,我定了三个复习目标。 1、教给复习方法,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2、灵活分类积累,运用古诗。 3、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古诗文化的热爱之情。 根据目标,笔者把复习的内容大致分为三个环节。 一、了解背景,理解诗意 笔者认为,只有把作品放在当时背景中去理解,复习才会更切合学生实际。所谓“文如其人”,其实,诗也如其人。绝大多数诗人,都是在借诗抒情或借诗寓意的。笔者在让学生复习一首古诗词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诗人,了解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这样学生才能更深入的解读诗词的内容。复习时,笔者主要采用问答式和填空式的复习形式。例:陆游也是我国著名的爱国诗人,他至死也不忘记祖国的统一,他的绝笔诗叫什么?写诗人遗嘱的诗句是什么?例:宋兵被金兵围攻,宋军面临着兵败的危险,看到这一切,作为爱国将领____,发出了___________的感叹.可是,由于朝廷的腐败无能,他眼见报国无望,最后以一句流传千古的_____________来表达自己的赤子之心。接下去的复习,笔者带着学生去了解,就算是同一个诗人,他在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经历,所以前后阶段写诗的风格可能会发生变化。老师可以举例,例如宋朝著名的苏轼,我们五年级学到他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四年级学习的《题西林壁》就是不同的两首写景诗,前者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把西湖比作美人来赞美眼前之景,这是写于他年青时的,而后者重于说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写于他年老时,这时作者正潜心于道家、佛家的研究,所以诗中充满了哲理。复习时只有把作品放在当时背景之中去理解,才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这一环节复习笔者采取以“走近诗人”为主题。小学阶段我们学习了70首古诗,这些古诗以唐诗为主,宋词次之,“杜甫、李白、孟郊、陆游、王安石、王昌龄等”都是我们熟悉的诗人,学生可以从中选一位最喜欢的诗人进行研讨式复习。(分小组讨论形式,选同一诗人的分在一个组,大家分工搜集作者生平、经历、不同时期作品,体会风格变化等等。)这样以走近人物为主题的复习内容便于学生深入了解作者,深刻体会作品。小组互助形式,既提高了复习效率,也体现了团体合作意识。 二、品读名句,领悟诗情 接下来第二个环节,笔者带领学生在品读名句中,去领悟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让学生去发现,几乎每一首诗,都有两句是重点句,有些甚至成了名句,那复习时只要抓住其中的重点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就行了。这个环节的复习,笔者首先要让学生熟悉这些名家名句,甚至达到张口就吟的程度。复习形式可以采用诗句连接的形式。(例:问渠那得清如许,__________。朱熹(宋)《观书有感》。)接着我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到,这些之所以会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是因为句子中不仅充满着诗情画意,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例: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切新生事物、美好事物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任何人想压制它都是不可能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任何事物,只

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核心价值及教学方法

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核心价值及教学方法 一、古诗词教学的核心价值 1.传承中华民族文化 2.促进人的持续发展 ——审美 ——育德 ——启智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总目标)小学阶段学生要求背诵古诗文160篇(首),其中课标推荐了70首古诗词。 二、古诗词教学的原则方法 1.走出“两个误区” 误区一:把理解诗意当成教学的全部 误区二:以为有深度才有内涵 2.明确“三项重点” ——诵读 ——积累 ——感受 诵读和想象是古诗词学习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3.突出“三种意识” 人文素养意识:奠定传统文化的基石 学生主体意识:珍视学习古诗的兴趣 语文本体意识: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 4.处理“四个关系” (1)讲解与感悟的关系 学习古诗词要淡化“讲”,强调“悟”。“讲”易枯燥乏味,“悟”则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学习诗词,要把握“悟”的基本的阅读要领——

一是读中“直觉” 二是“熟读成诵” 三是“模糊解读” 四是“想象画面” 古诗词“讲”在何时何处? (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整体入手 局部深入 局部的深入始终离不开整体,始终与想象等活动紧密结合(3)语法、修辞与语感的关系 对于古诗词的押韵、平仄——诸如此类的文学常识和技巧在小学阶段没有必要涉及。 对于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借代、对偶、设问、反问、双关、互文等点到为止,主要是通过诵读体会其表达之效。 (4)本体与客体的关系 ——把握好“背景知识”的度 ——把握好“精读一首”与“略读一组”的度 5.落实“四个环节” 古诗词教学应摆脱“解诗意,明诗情”的桎梏,在读正确、读通顺的情况下,力求读懂,追求“情”字,在情意浓浓的氛围中入神吟咏,领略情韵;在感知文本的基础上大胆想象,感受情境;在拓展延伸、对比感悟中,体会意境。 (1)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用同类诗导入,激情—— ——讲解轶事导入,激趣—— (2)通读:字字句句皆入心 读正确——扫除阅读障碍 ——生字、生僻字、多音字及通假字等的音或义 ——诗词表达形式上的特殊意义 ——诗词语言内涵上的特殊意义

小学语文课堂的创新教学浅论

小学语文课堂的创新教学浅论 摘要:一个国家的旺盛发展,离不开各个民族所具备的创新能力。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创新型人才不仅是当代教育所需,同时也能够满足学生个人能力发展需要。当前,小学语文课堂创新,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具有创新教学思想。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创新教学浅论 一、创新教师的教学思想观念 教育思想的不同,就会导致教育结果的不同,身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从过去传统的教学形式中走出来,又要在课上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出来,以真正使学生能够有创新的学习意识。 1.课堂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同时整个课堂还要明确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思想理念,只有将二者统一在一起,才能将素质教育实施渠道打开,才能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课堂学习,要使学生达到会学习、独立学习的目的。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必须在课上尊重学生学习能力发挥,不断挖掘学生学习潜能,通过创新性教学,将学生的学习眼界大开,让学生能够多接受新鲜事物,并鼓励学生对问题进

行探索和研究,让学生做一个有思想、有主张、有行动的人。 二、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创新学习氛围 在课上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舒适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课上寻找到归属感和安全感以及自由感,这样才能使小学语文课堂更加丰富有趣,学生才会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才会将兴趣化作学习的动力。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创新,应该对学生进行放宽管理,让学生的心灵和精神在课上得以放松,并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和尊重。在课上即使学生回答的问题不正确,教师也不要指责学生,而是要鼓励学生积极进取,敢于发言。 三、创新课堂教学形式 过去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形式是生硬、死板的。而对于学生来说,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学生不仅要自读课文内容,而且在课上还要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讨论来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形式可以在两个人或者多个人当中进行,通过讨论,学生才能对知识的认知更强,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从一个问题的正反两方面出发,让学生成为辩论的正方和辩论的反方,这样学生在看待问题时,才不会将思想固定在一个层次中,也不会单纯的只想到事物的一方面,只有学生全面的认识问题,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创新教学方法

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的探讨

古诗词教学方法的探讨 古诗——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在浩如烟海的文学长河中,宛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吟唱千古,滋润了无数代中国人。它的内容包罗万象,无所不有,这些都是先人智慧的结晶、经验的总结、情感的沉淀。然而,由于古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事件、人物与学生生活的年代有较大的距离,学生们并不能很好地把握它们的内涵。如何让小学生走进古诗呢?赋予这一传统的课型以新的生命力,是摆在每一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急需解决的话题,值得研究、探讨与实践。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古代诗歌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具体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展开想象,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因此,无论从新课标的要求上,还是从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上,对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都格外重视。小学语文教材中那些诗歌既是我国古代诗人诗作的名篇,又是众多诗篇中朗朗上口的佳作。短小精悍,锤炼的语句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曲美妙的音乐,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段精彩的叙述。古诗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去理解诗中的情,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从而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学习古诗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常识和历史,而且也丰富了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提高了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受到美学的熏陶和感染,进而提高其审美、塑美能力,不断塑造其人格魅力。如何达到上述教学目标呢?使古诗的教学充满灵秀之美呢?我们当以诵读为重点,以各种手段引导学生悟,感受情和美,进而学以致用,使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重新焕发。 一、好诗不厌百回读──在反复诵读中体会美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各年级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诗词中的修辞对仗、声调平仄,形成一种别具一格的韵律美。诵读朗朗上口,韵味无穷。 1、课堂上读,把握诗的旋律 课堂学习中,重在诵读古诗词。“诗是有声的画”。在课堂上,我们引导学生朗读要花样翻新,通过范读、跟读、听同学读、小声读、大声读、自由读、分组读、齐读等形式,反复地朗读,让学生读出兴趣、读出新奇、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朗读的形式要不拘一格。学生朗读时可以轻声自读,口中念念有词,边读边想、边想边记;还可以高声诵读,底气十足,慷慨高昂,读出气势、读出自信、读出激情。但是,无论怎样读,都应当力求读准字音,读得流利,注意停顿、轻重音、语调、语速的变化,读出明快的节奏感。 真正的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阅读过程是一个“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这是精神的自由交流,是思想火花的碰撞。诵读,就得让学生的感情飞扬。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地朗读叫做“美读”,“激昂处送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我们要引导学生读出灵感,读出音韵美。还可以根据儿童活泼好动、表现欲望强的特点,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边读边辅以手势、动作、表情的变化,增强诗歌的表现力,让学生置身于浓郁的情境中,感怀身受,遐想翩翩,其乐融融。如读“满身雪白走将来”等这样动感性强的诗句,就可以配以能够表现诗意情感的身体动作,使其活灵活现,别有一番情趣。 2、课余读,让诗意轻舞飞扬 虽然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阵地,但时间毕竟有限。所以我们有必要在课余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古诗词诵读实践活动。如开展“每天一诗”、或“每周两诗”活动,一学期至少背30首诗词,而且,我们拓增古诗词背诵的篇目,学生可自由背诵《课标》要求之外

中学语文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

中学语文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 发表时间:2011-03-23T15:11:04.607Z 来源:《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1第1期供稿作者:李同海[导读] 21世纪的语文教育,在创新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李同海(邯郸县第十二中学河北邯郸 056100) 21世纪的语文教育,在创新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语文作为母语,一方面是人们交际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是我国丰富的人文精神的组成部分。它关系着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增强,关系着民族兴衰的命运。面对新世纪的挑战,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创新人才能,培养创新能力,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 创新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它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更加要导之以“创”。它是要在全面优良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迸出智慧的火花。从这种意义上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教育思想。 创新教育是一种超越式教育,在价值观取向坚持以未来理想与成功为价值的“明天”教育价值观,它不以“重复过去”为已任,旨在人文本质上创造超越前人的一代“新人”。创新教育是一种健全的人格教育,它努力塑造智商与情商和谐共融、完善健全的理想化人格,强调人格发展的独立品质。创新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它属于高层次的素质教育,突出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中学语文教育应该顺应21世纪的时代潮流,高扬创新教育的主旋律,肓负起培养创新人才的崇高使命。创新能力,即创造力,它是人类最高级的一种能力,是各种能力综合的结果,如记忆力、想象力、感受力、理解力以及好奇心等。其中想象力起着重要作用。 中学语文教育的创造能力培养,主要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习惯,并且要强化实践性,切切实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得以落实。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观,“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①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9年6月25日)要实施语文创新教育,就必须真正尊重学生人格,民主平等,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查阅工具书,去思考,去探求,去讨论,去争辩,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在这一语文学习过程中,YING导运用已有知识和已有能力,使已有的智力在实践中运用中得到重组、得到发展,开发每一个学生创新潜能。使学生亲身体验探索过程的心理历程,丰富、砺练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准。这种实践的、活动的语文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不断发现客体新质,不断丰富和改造主体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也就是创新能力的养成、内化的过程。 在语文教育活动中,要通过一篇篇教材(特别是文学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感受力、想象力和领悟力。每一篇活生生的作品,都包含着作者独特的人生经验、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每一篇作品都呈现出作者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创造力,每一篇作品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从“以知识为核心”的观念转变为“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观念,从“以教师为本位”的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从“模式教学”的观念转变为“开放教学”的观念。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体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欲,启发、YING导学生各SHU已见,鼓励肯定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素养、生活经验和情感气质,对作品作出各自不同的解读。这种体语、解读的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这是语文课的独特MEI力所在,这本身也是潜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的鼓励与肯定也就保护了探索、创新的积极性,而决不能用教师的“权威”、统一的“模式”、所谓的“标准答案”去扼杀学生的创造性。 语文(尤其是文学作品),是历史的一面明亮的镜子,是生活的多彩画卷,体现着作者关于人世、宇宙如幻想世界的形象思考,体现着人的思想、感情、情操、人格和个性。一代代的人逝去了,但他们的精神笑貌却活生生地存留在语文(文学)里。语文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对语文(文学)审美感悟,可以从历史的深度认识生活,了望人生,从中汲取营养,接受人文素养的陶冶,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语文教学可以从语文(文学)作品中“复活”历史,甚至可以“创造”历史,从文学作品中体悟远逝了的作者的活生生的精神笑貌,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教与学的活动是最富生命活力、最具个性色彩的活动,也是最有创造空间的活动。教师本身应当具有正确的语文教育思想,摒弃应试教学,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从学生的实际、自身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语文教学。教师心中要发始终怀有“育人”、“立人”的崇高目标,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既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既重视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又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商和情商,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的教学观更新了,教师的观察力、想象力、思辨力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也有望了。如果教师的思想僵化保守唯上唯书,缺乏创新意识,那是决不可能培养出创新人才的。 让我们师生合作,共同迎接新世纪中学语文创新教育的春天!收稿日期:2011-01-20

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 : 【内容摘要】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对于小学生来讲,古诗词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塑造学生的思想和人格的重要途径;是为提升语文素养打下基础的关键阶段。小学古诗词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偏重教师的传授,学生机械的接受和记忆;存在着偏重背诵和默写,忽视对内容的感悟。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小学情感培养方法 古典诗词博大精深,灿若星河,千百年来,滋润了多少代中国人。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小学课本呈现的古诗更是其中的精髓,它能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我们小学课本中就收录的诸多古诗词内容丰富深刻,情感积极健康,它们起着感染和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但是在教学中又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不足。本文试着对古诗词的分析,从以下几方面谈一些自己浅显的看法。 一、古诗词教学问题 1、枯燥单一的“演讲式”,课堂缺少活跃 “演讲式”俗称“填鸭式”,也就是满堂灌。这种教学使得课堂死气沉沉,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辛苦。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分为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说思想,齐背诵。整个过程机械化,使原本内容丰富,意味深远的营养大餐被做成毫无新意的小菜。同时这种教学形式限制了学生创造力,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隐藏着的美感被无情的摧残殆尽,课堂上缺乏美感,缺少情感的迸发。 2、学诗方法单一,破坏诗歌的整体性 教师在教授古诗词时,老是紧盯着课文,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节外生枝,生怕联系一些课外知识、拓展相关古诗会浪费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采取一问一答,学生们只知道回答,并未理解问题到底与诗词之间有何内在的联系,破坏了诗歌的整体性,进而无法很好的领悟诗歌的意境。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创新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创新 发表时间:2017-11-27T17:00:29.31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7年11月总第247期作者:李光明[导读] 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将课内外有机结合,有助于为学生构建立体化的学习氛围。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大场镇中心中学266414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师生课堂交流的单向性。很多老师都会将需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点按照固有的模式形成自己的教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按照自己教案的内容填鸭式地灌输给学生。这种方式从根本上忽略了学生才是课堂中接受的主体,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学生的接受程度。单向式的灌输严重忽略了学生学习兴趣以及他们在学习中接受程度的不同,势必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生只是处于被动的收听状态,没有质疑,也就缺乏必要的思考,所接受的知识点无法形成必要的能力,这种方式最终会造成教学质量不高。 2.写作训练的模板化。写作是中国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项技能,写作能力的培养也是中国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能力目标之一。据目前我国权威机构调查显示,我国相当一部分接受过中学语文教育的人写作能力很差,这从一个侧面也体现了我国语文教学中写作训练的不足。在调查结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写作当中思维固化,缺乏一种自由、充满想象的表达方式和语言。我想这跟现实语文教学中那种模板化的教学方式有关。 在很多语文课堂的写作训练中,老师总是给学生提供一些题目的范文,规定题目,定好思想,结果就是学生写作题目没有创意,写作格式套用范文,写作主旨上跟风,造成好的作文都是一样的好,都是接近范文的文章,那些标新立异、那些有着不同思想或者表达方式的文章统统成了无法被认可的“不合规范”的文章。这就造成了中国学生写文章时不能够自由构思、自由表达、自由探究一个问题的现象,写出来的文章完全没有新意。 3.阅读思考的局限性。中国古代将学习统统称作读书,可见阅读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而我国语文的学习,历来都十分注重阅读的重要性,认为阅读是学习之始。然而,在我国一些中学的语文教学当中,却出现了关于阅读的不良导向。按理说,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加上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可以对文章的大意和作者的思想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领悟和启发。然而不少老师在学生阅读之前先入为主地给学生定下一个文章的主旨思想和领悟范围,甚至将自己分析的或者其他途径取得的思想生硬地灌输给学生,然后学生在阅读中只能按照老师的思路来理解和领悟。这种方式就限制了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和判断,缺乏自己真正的感悟和理解,无法真正地对文章有所探究。这种阅读方式着实无法打开学生思维、进行深入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本无法拥有自己的话语权,顶多也只能算是鹦鹉学舌,不可能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更无法让学生学会真正的读书。 二、中学语文教学的创新之路 1.实现中学语文教学目的创新。要实现中学语文教学的创新,首先就要从教学目的上进行创新,要对语文教学目的有新的科学的认识。正确认识语文教学的目的,有助于语文教学中师生对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助于改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填鸭式的灌输方式,也有助于学生改变缺乏思考一味机械地接受的方式,可以为语文教学构建一个包含师生在内的开放的学习环境,并适时地将语文教学的内容应用于实践。这种开放的学习模式有助于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学习,并在学习中培养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有了科学的教学目的,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就会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和阅读过程中自我意识的发挥,这种语文教学会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供一个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并且具有完整自我意识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更加关注自己以及自己周围社会的态度,更加让自己学到的知识贯通于自己所生活的社会当中,而不再是知识束之高阁无用于当前社会。并且科学明确的语文学习目的能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发展他们初步的问题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并逐步发展他们与他人交往和经验共享的能力。要加强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社会实践性,从而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也能充分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成的教育真谛。 2.语文教学中老师角色创新。中学生多是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在语文教学中需要有教师对他们的学习和思考进行科学的引导,才能真正发挥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重的优势,将他们的聪明才智真正发挥在学习中。因此,语文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当然,不同于以往教学中老师是语文教学中控制者的角色,在新的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要更多地起到一个参与者和引导者的作用。语文教师不能像以往那样决定教学活动中的一切,而是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和想法,在学习任务的提出、学习计划和学习方式的选择、学习结果的构想等方面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度和参与决策权,让学生感觉老师也是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一员,大家是需要共同努力来完成一项学习计划和任务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只是分工不同、任务不同,大家只有多交流、多合作才能完成这项任务。 3.语文教学手段的创新。在语文课上,老师要注意到学生的学习需求需要在更为广阔的空间进行释放与发挥,应当注重对教学空间进行拓展,整合有效的教学资源,发挥好各种教学活动载体的作用,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提供有效帮助。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一方面,利用好兴趣小组的载体进行活动,与教学进度安排相一致,以文学兴趣小组、朗读兴趣小组等载体,满足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和兴趣爱好,巩固课堂教学成效;另一方面,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提高写作素材的生动性,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将课内外有机结合,有助于为学生构建立体化的学习氛围,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与个性特长的发挥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

摘要: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古诗表达形式重含蓄,诗文讲究凝练,充满画意。针对这些特点,笔者认为,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在教法上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应用独特的方法,灵活有效的授课,让学生从古诗中开智慧之泉,养浩然正气,立奋发之志,为将来的成就奠定基础。 关键词:古诗教学独特方法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它语句铿锵,极富韵味;语言表达简洁含蓄,极富美感。因此古诗文的积累,会增强儿童对美的鉴赏力,从优美的诗句中感悟人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小学语文新大纲在“附录”中推荐了80首小学生古诗词背诵篇目,历经唐、宋、元、明、清诸朝代,涉及诗人三十多家。这些诗有的寓意深刻,有的富有哲理性,有的寄情山水……总体而言,古诗的表达形式重含蓄,诗文讲究凝炼,充满了画意。针对这些特点,笔者认为,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在教法上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应用独特的方法,灵活有效的授课。 一、从诗文入手,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 诗人都善于观察,他们把生活中很平常的一人、一事、一物、一景等,用优美精炼的语言刻画出来。如《鹅》、《游园不值》、《春晓》等诗。这些诗的教学可以通过直观启迪,从诗文入手,让学生对教材有感性认识,使学生体会到,原来周围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妙,只要多留心就能够观察到。又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教学,只需引导学生从诗文入手,顺理而下,自然就领会诗中意味:碧空万里,江水浩荡,江面一叶孤舟,扬帆东去。站在黄鹤楼上的送行人李白,目送这只小舟向天水相接的地方逝去,而他敬爱的孟浩然就在这舟上,他的心和眼都系在这片帆上,望呀,望呀,帆远去了;望呀,望呀,帆只剩影儿了;眼一迷忽,帆影不见了。可见诗人瞩望已久,思念之切。于是,长叹一声“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感情多么真挚啊。 二、深入诗的意境,与诗文产生共鸣。 古诗的表达往往是言近而旨远,景近而情深。不论是写人、记事、状物或绘景的诗,不论是抒情和叙事的诗,无一不是社会生活高度集中的概括,使诗文思想感情升华。 如柳宗元的《江雪》,通过概括描写环境,衬托人物,精刻细节,来突出人物性格,立意含蓄深刻,选材详略得当。讲授时,可随学生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1.看懂画面上描绘了多少景物,确定诗人观察事物的立足点;2.理清画面的层次结构,探索出作者观察生活的顺序和展开想象的思路;3.弄清楚字、词、句的确切含义,体会出诗人感情爱憎的倾向;4.有条件的还要尽可能考查诗人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评论出作者的功过得失以印证诗作。这样既感触到了诗人苦恼与孤立无援的处境,又坚决坚持自己的主张,宁折不弯,继续探索的精神。 三、重视联句和译说的训练 古诗讲究凝练,即用极为有限的词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思想感情。因此,在古诗中词序的颠倒、词语的省略,甚至句子成份的省略比比皆是,所以句与句、词与词之间的内在联系,初看起来显得难以捉摸,领悟整个诗篇所描写的意境就更难了。教学时可激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逐个弄清字词句含义及其内在联系,然后,要求他们用现代语言,通过课堂口述或书面作业比较准确地把一个个诗句译出来,进而贯通全诗内容。 如《早发白帝城》后两行作者先写猿声,继写轻舟,又用上一个“已”,把前

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探究结题报告

“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探究”课题 结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古诗词作文优秀历史文化的载体,在现行各类小学语文教材中均占相当的比例。古诗词教学对小学生的文化熏是无可替代的。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一直存在许多困惑和盲点;对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定位不明确;对古诗词教学在各学段所要达到的目标不够明确;各学段的教学方法没有明显的区分。这些因素导致古诗词教学目标不统一,教学方法单一。 我们认为,古诗词教学方法各学段的目标应该有所不同,那么,各学段的教学方法也应有所区别。另外,即使同一学段,古诗类别不同,所采用的教法也不应雷同。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将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力求通过学习和实践,总结出若干各高效的教学方法。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小学古诗词教学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古典文化的熏,还要促进他们的语言的发展,以及他们学习能力的提高。所以,我们在教法研究上要本着实用、高效、发展的原则,一切从学生出发,使我们的古诗词教学课堂充满语文味,方法简便,效果明显,学生从文化上得到浸润,能力上得到提高,达到能借助工具书自学古诗词的程度。 我们提倡高效的语文课堂。这一方面依赖于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还要辅之于高效率的教学方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小学古诗词教法研究有其现实作用,课题的设置体现了教师成长的几个步骤:学习-反思-行动-总结。 三、研究容 (一)探索古诗词的教学方法 1、通过对古诗词教法的研究,让学生接受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

熏,培养学生的观察、审美、想象和创新能力,热爱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情感,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并形成古诗文学习与积累的一些操作式。激发孩子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孩子们的人文修养,积淀孩子们的文化功底,让孩子打好传统的根基。 2、探索小学古诗课堂教学路子。 3、编写出小学古诗积累校本教材。 4、通过该课题的实践与探索,提高教师的诗词文化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师的文化和道德修养,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和科研能力,促进专业水平的提高。 (二)探索通过古诗词积累,培养学生良好品性的有效途径 1、选取适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的古诗词诵读容,古诗词诵读的兴趣,古诗词诵读的方法。 2、学生背诵古诗词增加了记忆力,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文化素养,学到了传统文化的精华,接受了传统美德的教育。 (三)教师摸索和总结出现代教育技术下小学古诗词诵读教学基本模式,并总结出一套小学各年级段古诗词诵读的教学方法,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评价细则 (四)学校编写出一套古诗词诵读教材,建立一个古诗词专题学习,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一) 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研究从2014年9月至2016年10月,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年2月—2014年6月 1、选题、申报、制定研究方案和计划。 2、分类搜集、整理、筛选有关古诗文资源。 第二阶段:逐步研究阶段,2014年9月—2015年12月 1、确定实验对象,并对其进行调查了解,摸清教学需求。 2、通过教学实践,反馈课题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改进,积累经验与方法。

浅谈小学六年级古诗词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六年级古诗词教学方法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到六年级,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自然就到了它的巅峰,学生学习的古诗词不下数百首。而且,每次素质测试中,变化万千的古诗词题之失误,真是一次次“麻醉术”后的剧痛。使我们彻底醒悟:自认为学生熟知的友情“诗”,原来是那么不近人情的疏远。加之,学生习作时语言的网络化与匮乏化,如环境沙漠化那样让我们感到可怕。那么,如何疏通古诗词之源,使学生才能有可取之活水呢?下来,我就本册语文教学谈谈古诗词的复习方法。 一:因势利导锲而不舍 本学期第一天,我用古诗给予学生深深的期望“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学生信心大增,我又说:“可是,要想取得好的成绩,我们该怎么做呢?请你们也有诗词回答我。”这下,就像点燃了导火索,什么声音都有了。“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学生会用古诗词,是建立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之上的,学生在校时间的节奏是紧张的,几乎没有空闲之处,如何来利用时间对其进行巩固。我们虽不可能利用“马上”“厕上”“榻上”,但我们可以利用“课前”“课

中”“课后”,早晨来校后,学生就可以利用早读前的十几分钟将你布置的古诗文进行记忆,(当然,我们六年级是以《语文知识精粹》这本课外工具书为主的。)每天只理解记忆几句诗句足已。你想,一学期下来,我们大概就复习了数千句了,数百首了。加上,古诗词的学习本来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事,想要好,就得慢慢的做。得保证诵读的时间。 二:学法灵活,加强考核 对于托管学生来说,复习古诗词方法会更多一些,因为,晚上给家长背诵,并说出诗意。或根据古诗词改写成记叙文、散文等。这样,既复习了古诗词,又加强了习作练习,岂不一举两得吗?第二天,老师只需检查那些学困生就可以了。同时,我们每天更换课表,就在课表旁写上一两句哲理诗、惜时诗、给孩子鼓舞了士气,有学习了诗句,渲染了学习的氛围。其实,在这期间还有一个难题,那就是孩子会背诵,理解,不会写字,或写错字的现象。这点,我们就在写字课上画上田字格,很规范的将难字、易错字板书出来,孩子临写,这样,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平时,我们在听写生字生词的时候,不妨出几句诗词,让孩子填空。考察了孩子对古诗词的理解与应用。再进行查漏补缺。逐步提高学生整体的古诗词水平。

古诗词教学方法浅谈

古诗词教学方法研究浅谈 丽山小学吴兰香 古诗词不仅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璀璨明珠,它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易读易记,琅琅上口,深受人们喜爱。而且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农村的学生思想单纯、生活单调,正缺少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所以我们希望小学生通过对古诗文诵读,让他们从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用古诗文的精华来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我们应走出死记硬背诗、诗意及表达思想感情,逐字逐句翻译诗句的误区。把古诗词教学课堂上成欣赏课、审美课、上得有情有趣。使学生在愉悦中获得审美体验,达到陶艺情操增强文化底蕴之功效。我在古诗词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教师课前精心准备,多了解诗人及此诗的创作背景、或创作此诗的相关故事。 由于时间距离,学生和诗人之间往往导致情感距离,因此,教师如果不顾及这些就照本宣科开始讲诗,学生的情感就难以与作者相融,难以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进而难以达到理解诗意、感情朗读。可如果把搜集到的资料一股脑倒给学生,学生又会觉得索然无趣,被动接受.诗词的意义应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建构起来的。因此,首先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主动权,还给学生读书感悟的时间,让学生走进诗词,潜心会文,涵泳体味,获得带有个性化的

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其次要组织好关于对文本感悟的交流,通过师与生、生与生关于文本的对话,完善对文本的解读,达成阅读主体对诗词意义的自我建构。因此,在教学时我会把与诗相关的资料尽量变成像人物传记一样的故事讲给学生,学生就会听得津津有味,在学习古诗时,就会联系前面讲过的故事中的人物或事件去理解诗表达的情感,效果较好。 二、抓住重点词句充分发挥想象再现诗歌意境。 古诗的遣词造句精辟意深,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教学中如果把学生引入到一个有静有动、有声有色的动画世界中,古诗的形、声、情、意直接让他们的直观领略,强于老师的语言输灌、机械记忆。有利于学生在特定环境下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古诗的美妙与美丽.诗是语言的艺术,以含蓄、精炼的语言著称。许多经典名诗佳句都有“诗眼”,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僧敲月下门” 中的“敲”,“笛弄晚风三四声”中的“弄”等。这些“诗眼”及重点词句是作者的经典之笔。是诗的传神之笔。如果抓得住,抓得准。即让学生根据词语联想画面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抓住了上阙中的“相媚好”和下阙中的"无赖”、“卧”让学生想象“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头老太太,夫妻二人生活虽清贫,但拥有三个健康的儿女,满眼秀丽的田园风光,老人家知足常乐的和谐画面。”想象练习时抓住了两点:1、老夫妻二人聊天中会怎样相互讨好呢?老太太可能会说:“老头子,你勤劳善良,我老太婆和三个儿子在你的照顾下生活得很快乐!”;老头可能会说:“老

浅论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施

浅论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施 发表时间:2011-06-29T08:33:35.710Z 来源:《教育学》2011年4月(下半月A版)供稿作者:穆道娟 [导读] 语文课堂教学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任务。 穆道娟(江苏省连云港市宁海中学 222000) 语文课堂教学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任务。它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由师与生、教与学彼此互相控制,而且是一个信息量大、内容丰富,集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于一体的开放性的系统。因此,为了培养出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全方位人才,我们必须重视对当前的语文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积极倡导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学习中不断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得学生学会自由学习、自主发展。而唯有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实现由“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向“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的根本转变。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角色转化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良好教学氛围关键所在,也是激发学习兴趣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非常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的“交互主体性”关系,以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特点。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实行教与学民主、平等,师生彼此尊重,教学相长,从而为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学生学会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而语文教师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教师要具备民主、平等意识,以及优秀的人格品位。教师要尊重和爱护学生,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理智地同情、关怀、了解与辅导学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通过调查活动、查看档案、开家长会、与其他任课教师交流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做相应的记录。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预习、讨论、总结。同样,学生也应该对教师有基本的了解,体谅教师,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其次,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或精心启发、悉心观察,或耐心等待、有心保留、导而有方,营造最佳的教学气氛,使学生都学有所得。 二、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认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与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以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能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于学习活动;能使学生在繁重刻苦的学习过程中抑制疲劳,产生愉悦的体验。因此,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应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愿望,营造气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回答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把重心从“教”转移到“学”上来,使学生学到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首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着意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教师备课时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文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和“言”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言”的欲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语感、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的目的。其次,应帮助学生设立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强烈的目标意识是导读成功的关键。只有明确训练目标,才能在教学中尽量减少教与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才能帮助学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因此,语文自主探究式学习一定要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内容,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教学目标的制订既要按照课程标准、教材的规定,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和他们的实际需要。 三、倡导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 合作学习是小组或团队为了共同的任务,既有明确分工又有相互协作的互助性学习,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使大家在互相学习中不断地取长补短、相互启发,从而拓宽思维、深化认识,在共同完成学习、工作中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与工作效率。要想在课堂教学中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应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主导作用,研究和发现学生自身的主体性规律,探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主体性特点,并通过一定的教学媒体,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向学生传输教学信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同时,教师还应注重与其他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以减少备课过程中的重复性劳动,使教学活动更趋于优化。其次,鼓励小组式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讨论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一个深化和巩固单元学习重点的过程。讨论的基础是倾听,听取反对的意见,讨论的关键是寻找证据。教师在教学中可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按照一定的人数编成学习小组,并引导学习小组对那些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学习内容进行讨论交流。第三,合作学习还有许多种方法,如小组活动比赛、交错学习法、共同学习法、计算机辅助合作学习法等等。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进行辅助教学,以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完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重视课外阅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外阅读的延伸 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外阅读,学生还可以间接地向社会、向自然、向生活、向实践学习,对他人的经验教训进行反复体味、咀嚼,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不断发现、丰富、完善和超越自我。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发现阅读量大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而且语言表达能力也较强。因此,应该重视开展课外阅读,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投入、清醒的阅读氛围,并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阅读内容进行引导。其次,注重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从做中学,从生活中学。课外阅读材料应注意与课内内容的沟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第三,强调读写结合。养成读写结合的阅读习惯是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的关键。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随时记下课外阅读内容的提要、体会、报告、编写、扩写、改写、组写等等,还要在这方面做出表率,定期与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最后,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形、声、光、色等手段可以为语文教学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课外阅读的网络化,使阅读课的容量无限增加,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想像力、思辨力和创造力;网络技术的交互性的运用,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使每个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改为独立思考与学习,从而达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