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伤仲永练习及答案

伤仲永练习及答案

《伤仲永》总复习

1、文学常识:《伤仲永》选自《》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他是朝的,,。字,号。

2、《伤仲永》的“伤”的意思是。本文采用和两种表达方式,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道理。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

(1)从方仲永个人来看;

(2)从道理上来说。(请用课文原话回答。)4.按原文填空

①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少年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青年已变得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

5、原句回答。造成方仲永“泯然众人”的个人原因是:

6、最后一段的议论意在说明什么道理?(2分)

7、这篇文章的叙事部分一气贯通而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请认真阅读叙事部分后填空。

⑴从“”到“”详写仲永才智极盛。

⑵从“”到“”略写仲永才智枯竭。

⑶从“”到“”略写仲永才智衰退的原因。

8、先按要求摘句填空,然后答题。

方仲永五岁作诗能“”,而且“”;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二十岁就“”。

⑴从上面可以看出方仲永的才能是:()

A、天资聪慧

B、平庸无奇

C、日益衰退

D、与日俱增

⑵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C、邑人奇之

D、不使学

9、文章的议论部分,就事说理,表明了作者的才能观。你认为作者的才能观是怎样的?请在正确的一个答案后的括号里打“√”。

A、一个人的才能全靠后天学习的,而不是先天就有的。()

B、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后天不努力学习,也不会取得成就。()

C、一个人的才能是先天就有的,没有天赋,要想成才是不可能的。()

D、一个人如果先天很好,即使后天不够努力,也可能取得好的成绩。()

10、朗读下面的文言短句,选出语气停顿正确的一项。

⑴传一乡秀才观之答:()

A、传/一乡秀才/观之

B、传一/乡秀才/观之

C、传一/乡秀/才观之

D、传/一乡秀/才观之

⑵余闻之也久答:()

A、余/闻之/也久

B、余闻/之也久

C、余闻/之也/久

D、余闻之也/久

11、比较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并自.为其名贤.于材人远矣

还自.扬州如此其贤.也

A、两个“自”字含义相同,两个“贤”字含义也相同。

B、两个“自”字含义不同,两个“贤”字含义也不同。

C、两个“自”字含义相同,两个“贤”字含义不同。

D、两个“自”字含义不同,两个“贤”字含义相同。

12、下面对“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家,在舅舅家里见到了他。

B、明道年间,我从父亲那里回家,于是在舅舅家里见到了他。

C、明道年间,我随死了的父亲回家,于是在舅舅家里见到了他。

D、明道年间,我从死了的父亲那里回家,在舅舅家里见到了他。

13、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14、一词多义

自: 1.并自为其名() 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闻: 1、余闻之也久() 2、不能称前时之闻()

其: 1、其诗以养父母()2、稍稍宾客其父()

然: 1、父利其然也() 2、泯然众人矣()

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15、古今异义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2、(或.)以钱币乞之()

3、其(文理

..)宾客其父()..)皆有可观者() 4、(稍稍

5、泯然(众人

..)矣()

16、重点句子翻译。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7、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 ),属于侧面描写的有( )。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F.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18、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

B.“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

C.“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未受教育而眼界狭小,同时为下文的“不使学”埋下伏笔。

D.“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低微而将“泯然众人”的可悲结局。

E.“世隶耕”三字交代了方仲永的身份家庭环境,既衬托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19.联系上下文回答: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

20.方仲永变为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其三,从作者的看法来看,“”。(引号内填原文)

21. 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

22. 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

①从个人情况看:

②从道理上讲:

23.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训?

答:

24.文章第一段前两句话中交代了方仲永的四个方面的情况,请各用两个字概括?

①籍贯②姓名

③身世④家世

25.“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答:

26.“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这句话表明了什么观点?

答:

27.从最后一段分析,人要成才,是先天的天资重要还是后天的教育重要?

答:

28、解题。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之情。

2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真不知马也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蒙乃始就学

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得为众人而已耶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30、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D.余闻之也/久

3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 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

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

..还家( )

..其父( )( ) ④明道中,从先人

32、“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答:

33、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

答:

34、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

答:

34.“父异焉”“邑人奇之”皆因仲永本身的“异”。仲永自身的“异”,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略加分析。36.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作法又是怎样的?

37.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8.用一句话概括这两段文字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

39.填空。本文借事说理。叙事部分按照顺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个阶段;说理部分点明了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40.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

41.《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这两篇文章写法上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

42.课文内容理解填空。(2分)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43.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2分)

44、方仲永自幼天资过人的具体表现有两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后来又发生_________________和“又七年,泯然众人矣。”的变化,变得“泯然众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

45、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我眼中的方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最想对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①第一段着重描写方仲永的神奇有什么作用?本文给我们怎样的教育和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两个。成语和典故必须不相同。

有关勤奋好学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

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__________、___________。

伤仲永复习答案

1、2、3、4、略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6、后天的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7、⑴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⑵十二三矣泯然众人矣⑶父利其然不使学

8、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者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⑴C ⑵D

9、B

10、⑴A ⑵D

11、D 12、A

13、“扳”通“攀”,牵,引

14、自:名词,自己介词,从闻:动词,听说名词,名声

其:代词,这代词,他的然:代词,这样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宾客: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名词,客人

15、1、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今义:判断动词2、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今义:或许,或者。3、古义:文采或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4、古义:渐渐。今义:稍微。5、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16、略

17、(A B C D F) (E) 18、D

19、第一阶段:方仲永幼时天资聪明,极有作诗的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方仲永又过了七年后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20、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受于人者不至21、“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这样写,暗示仲永本应该前途无量,与后文章仲永变成平常人的情形形成对照,引人深思,深化主题。

22、①从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让他学习)。②从道理上来说,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23、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24、略 25、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转叙述为议论,将我对这件是的态度与结论写了出来。

26、表明先天条件对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27、后者更重要,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28、哀伤,痛惜哀伤,惋惜

29、C 30、B 31、略 32、“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3、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34、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活到老,学到老。“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35.一异在五岁时忽啼求书具,二异在不学而能书,三异在不学而能诗,四异在方仲永决不是偶而能

写首把诗,而是“指物作诗立就”,并且“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6.仲永的父亲“不使学”是因为“利其然”也,其作法为“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7.其父“不使学”,方仲永“受之人者不至”

38.方仲永虽幼年时天资过人,终因其父“不能学”而最终“泯然众人”。

39.时间三受于人者不至

40.天资是人成材的基本条件;天资好,再加上后天努力,就一定能成材;天资好,但后天不努力,再好的天资也会泯灭(方仲永便如此)。天资不算好;后天又不努力,就根本不能成材;天资不算好,但后天勤奋学习,最终也能成材。(联系实际1分,二者关系2分,关系阐述清楚严谨者可酌加l一2分)

41、前者以对话为主,言简意赅;后者叙议结合,以事说理。(该小题1分,言之有理即可。)

42、受于人者不至;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2分。每空1分)

43.因为仲永的父亲“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钱财(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而使方仲永失去后天学习的有利时机。(结合原文1分,说出理由1分,共2分)44、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5、方父是一个目光短浅,唯利是图的人

我最想对他说:“略”。(合情又合理,语言通顺即可)

46、①一个人的天资再好,如果不重视后天的教育和学习,是很难获得成功的。

②有关勤奋好学的成语:《韦编三绝》、《闻鸡起舞》《凿壁借光》等

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江泌伴月读书》、《苏秦刺骨》。《范仲淹划齑而食》等。

伤仲永、司马光勤学、与友人书比较阅读(原创)

《伤仲永》、《司马光勤学》和《与友人书》比较阅读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记忆 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①能讽诵②乃已 ..。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③,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司马光勤学》 【注】①俟sì:等待。②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背诵。③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①,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②,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③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④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⑤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注】①资:盘缠。②稽:探究、考察。③庶几:差不多。④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⑤丘:孔子。⑥勉:勤勉,努力。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2分/18分) ①尝.主编《资治通鉴》②俟能讽诵乃已.③及.长,遍览古籍 ④或.中夜不寝时⑤不日.进则日退⑥犹当博学审.问 ⑦虽.有子羔、原宪之贤⑧虽有子羔、原宪之贤.⑨不如丘之好.学也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虚词(2分/36分) ①之②乃③而 或以钱币乞之蒙乃始就学结友而别 为一时之名臣俟能讽诵乃已人不知而不愠 人之为学乃终身不忘也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 ④以⑤于⑥其 蒙辞以军中多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以求其是非之所在贤于材人远矣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 夫以孔子之圣终无济于天下以求其是非之所在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全部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精编学案(新人教版) 一、伤仲永 王安石 背景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属江西省,临川镇于1955年设立抚州市)人。庆历进士。初知鄞县,借官谷给农民,试图减轻高利贷剥削,有成效。仁宗嘉 三年(1058)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被任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他积极推行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等新法,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由于保守派固执反对,新政推行迭遭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现在江苏省南京市),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其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所著《字说》《钟山日录》等,多已散失,现存的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新义》残卷,又《老子注》若干条保存于《道藏·彭耜集注》中。 《伤仲永》是一篇借事说理的随笔。通过方仲永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文章叙述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不使学”,是“其受于人者不至”,通过生动的事例得出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金溪:地名,现在江西省金溪县。世隶耕:世代耕田为业。 金溪百姓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隶,属于。○“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 凡,暗点下文其父“不使学”的一个原因。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生:生长。尝:曾经。书具:书写工具,指笔、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见过笔、墨、纸、砚,(有一天)忽墨、纸、砚等。啼:放声痛心地哭。○生五年, 然哭着讨要这些东西。点明其年龄尚小;未尝识却知啼求,神奇之极。 )诧异。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不 力突出的并非仲永言行举止之奇,而是才能之非凡。 。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 、团结。意:主旨。一乡:全乡。一,全。 :读书人。○以秀才之众衬仲永之神。

人教版语文七下《伤仲永》同步练习含答案.doc

人教版语文七下《伤仲永》同步练习含答案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题型 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xx题xx题xx题总分 得分 一、填空题(共4题) 1.读准下列字音。 邑人()日扳仲永() 不能称前时之闻()环谒于邑人() 泯然众人矣()卒之为众人() 【答案】yìpānchènyèmǐnzú 难度:中等知识点:字音 2.解释加粗的字。 ①世隶耕()②未尝识书具() ③并自为其名()④指物作诗立就() ⑤稍稍宾客其父()⑥或以钱币乞之() ⑦环谒于邑人()⑧不能称前时之闻() ⑨泯然众人矣()⑩受之于天() ⑾贤于材人远矣()⑿得为众人而已耶() 【答案】①属于②曾经③题上④完成⑤渐渐⑥有的(人)⑦四处拜访⑧相当⑨完全⑩承受⑾胜过⑿能够难度:中等知识点:字义 3.辨别以下加粗字的含义。 评卷人得分

【答案】(1)①他的,指方仲永的。②代方仲永写的诗③这样④他⑤他的⑥他 (2)①代“书具”;②代“仲永”;③代“仲永写的诗”;④代“方仲永很有才这件事”;⑤结构助词“的”;⑥调节音节,无意义 (3)①引出对象,可译为“向”②在③表示比较④动词后缀 难度:中等知识点:字义 4.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代政治家、文学家。作者通过方仲永的故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宋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难度:中等知识点:作家作品二、语言表达(共1题) 1.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其中加粗词的意思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答案】(1)奇:对……感到惊奇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译: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以宾客之礼待他的父亲。 (2)利:认为……有利可图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难度:中等知识点:字义三、选择题(共1题) 1.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余闻之也/久 B.借旁近/与之 C.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D.父利其然/也 【答案】D 难度:中等知识点:朗读、节奏四、文言文阅读(共1题) 1.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题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指出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父导焉________②其诗以……为意________ ③稍稍宾客其父________④令作诗________ 2.选文中有一个通假字,________通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 3.用“/”划出下句的句中停顿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4.翻译句子

伤仲永比较阅读

《伤仲永》比较阅读比较一:【甲】伤仲永【乙】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①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②能讽诵③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④,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①患:担心②俟sì:等待。③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④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 分)(1) 稍稍宾客其父 ________________ (2) 泯然众人矣________________ ....(3)尝主编《资治通鉴》________________ (4)及长,遍览古籍 ________________ ..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2.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3 分) 3.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4 分)甲文:乙文:比较三:[乙]孙权劝学 1. 解词 4.翻译下列句子。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3 分)23.方仲永从五岁起就能“指物作诗立就”,可到十二三岁时却(用自己的话作答),到了二十岁时居然(用自己的话作答)。作者运用的___________表现手法,有力地表现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3 分)24.试比较仲永与司马光两人的不同经历,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5 分) (1)父异焉.(3)卿今当涂掌事..2.翻译句子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4)及鲁肃过寻阳,.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伤仲永》知识讲解

《伤仲永》知识讲解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庆历二年(1042年)中进士,后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遭迫害,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这是一篇古代随笔。它是散文的一种,意思是随手笔录,小拘一格。我国古代的随笔常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随笔的特点是: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意境隽永,值得玩味。 知识积累 重点实词 1.伤:哀伤,叹息。 2.金溪:地名,现在江西金溪县。 3.民:百姓。 4.隶.(lì):属于。 5.年:岁。 6.未:不,没有。 7.识:认识。 8.书具:书写的工具,指笔、墨、纸、砚等。 9.啼.(tí):出声地哭。 10.求:索求、索要。 11.异焉:对此(感到)诧异。 12.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13.与:给。 14.自为其名: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15.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 16.意:主旨、内容。 17.传:传送。 18.立就:立刻完成。 19.文理:文采和道理。 20.可:值得。 21.观:观赏。 22.者:……的地方(方面)。 23.邑.(yì)人:同县的人。 24.乞.(qǐ):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 25.环谒.(yè):四处拜访。 26.明道:宋仁宗(赵祯)年号(1032-1033)。 27.从:跟随。 28.先人:这里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29.还:返回。 30.称.(chèn):相当。 31.泯.(mǐn)然: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

《伤仲永》的经典练习题(含答案)

《伤仲永》复习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题目中的"伤"意即悲伤哀痛。体现了作者伤感的感情基调。 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本文叙事先扬后抑。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 二、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世隶耕lì或以钱币乞之qǐ日扳仲永pān环谒于邑人yèyì 不能称前时之闻chèn泯然众人矣mǐn今夫不受之天fú而已邪yé 三、重点实词。 世隶耕(属于)称前时之闻(相当)仲永之通悟(通达智慧)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聚、团结)彼其受之天也(他) 泯然众人矣(完全)贤于材人(贤:胜过。材人,有才能的人)环谒于邑人(四处拜访)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稍稍宾客其父(渐渐)或以钱币乞之(求取)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没有达到要求)父异焉(对……感到惊异)即书诗四句(写) 邑人奇之(以……为奇)稍稍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 父利其然也(以……为利)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还自扬州(从) 复到舅家问焉(复:又焉:代指方仲永的情况)卒之为众人(最后)固众人(本来)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从此。立就:立刻完成) 四、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贤于材人远矣("材"同"才",才能)

五、各种词类活用(一般了解即可) ②词类活用 形容词作意动词 "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为奇"的意思 "父异焉"之中的"异",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名词作意动词 "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以……为利"的意思 "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是"把……当作宾客"的意思 名词作状语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名词作状语,是"每天"的意思 动词用作状语 "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动词"出声哭"的意思,这里作状语"哭着"的意思③一词多义 自: 1.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 闻: 1.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 2.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 其: 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 2.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 然: 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 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 为: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成为) ④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今义:判断动词) 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今义:或许,或者。)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或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泯然众人矣(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 六、理清文章结构。

《伤仲永》顾炎武《与友人书》比较阅读附答案

伤仲永》顾炎武《与友人书》比较阅读附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问题。(15 分) [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 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 ,犹当博学审③ 问,古人 与稽④ ,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⑥⑤ 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 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 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⑦ ,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 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 人可不勉⑨乎?[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稽]探究、考察。 ⑤[庶几]差不多。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⑦[邑]地方,⑧[丘]孔子。⑨[勉]勤勉,努力。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4 分) ① 卒之为众人卒:②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至: ③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域: ④终无济于天下济: 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9.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 3 分) 10.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4 分)甲文: 乙文: 参考答案: 7.①终于②达到③地方(答疆界”区域”也算对)④帮助 8.①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②人们做学问,如果不每天进步就会每天退步 9.甲文强调要想成才,除“受之天”外,更要“受之人”。乙文强调做学问要 有研讨的朋友,要认真钻研书中的道理,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 10.甲文:论述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乙文:论述了“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

人教版语文书七年级下册《伤仲永》课后题答案

人教版语文书七年级下册《伤仲永》课后题答 案 为巩固初一语文伤仲永的知识点,教师们要为同学们讲解哪些课后题的内容呢?接下来是WTT带来关于伤仲永的课后题答案,以供参考。 人教版语文书七年级下册《伤仲永》课后题答案 《伤仲永》第一题答案仔细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1.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平庸之人。 2.从人为因素来看,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

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强调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伤仲永》第二题答案熟读全文,参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余闻之也/久。 提示:同学们可参照示例试着朗读,把握好停顿即可。注意:第3句中的“也”,起舒缓语气的作用,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也”。 《伤仲永》第三题答案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的词的意思。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同县的人都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都)请他的父亲(带他)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奇:对......感到惊奇。 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伤仲永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5、《伤仲永》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朗读、背诵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的写法。 3、理解文章大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知识。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学生: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组织参辩人员,准备辩辞。 教师:指导学生准备课堂辩论。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掌握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什么是天才?怎样才能成为天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古往今来有许多激励人们成材的格言,如:天才来自勤奋,聪明来自积累等。现在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它从另一个角度告洁我们:人才决不是天生的。 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学生提问,教师答疑。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京口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学生朗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问题组] a、全文可分为几部分,标准是什么? b、仲永的变化可分为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 c、最后一段讲了什么道理? d、作者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是怎样的?

3、朗读背诵。(教师指导) 巩固训练 1、背诵课文。 2、完成“研讨与练习”二、三。 3、准备课堂辩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借事说理的方法,认识后天教育的意义;课堂辩论。 教学设计: 巩固旧知 精读研讨 引导学生逐字逐句的深入阅读,并通过四人小组讨论。 [问题组] 1、课文的两部分有什么联系,重点在哪一部分? 2、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3、叙事部分有祥有略,为什么对仲永的才干初露写的这样详细? 4、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找出相关内容加以说明。 [明确] 1、本文采用了借事说理的写法,第一部分是叙事,第二部分是说理。两部分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重点在第二部分的议论。 2、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不使学”造成的,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3、使为了更好的突出中心,详写方仲永的才能初露是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矣”形成反差,而这一结果是他父亲“不使学”造成的,从而更好的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本文语言简练而精当, 体验反思 课堂辩论:成才的关键 1、辩题 a. 正方:天资聪慧是成材的关键 b. 反方:后天教育是成材的关键 2、同学结合课文内容,结合实际,通过辩论明确:

《伤仲永》练习题附答案

《伤仲永》练习题 1.文学常识: ①本文选自《》。作者是(朝代)。他 字,晚年号,是杰出的家、家、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②唐宋八大家: 指唐朝的,宋朝的。 2.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古今异义。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古义:今义: ②或.以钱币乞之 古义:今义: ③其文理 皆有可观者 .. 古义:今义: 宾客其父 ④稍稍 .. 古义:今义: ⑤世.隶耕 古义:今义: ⑥泯然众人 矣 .. 古义:今义: 4. 词类活用。 ①稍稍宾客 其父:。 .. ②父利.其然也:。 ③邑人奇.之:。 ④父异.焉:。 ⑤伤.仲永:。 ⑥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①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⑥泯然众人矣。 ⑦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⑧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7. 理解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 (2)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6)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 伤仲永练习题 参考答案 1.文学常识:①《临川先生文集》北宋(朝代)王安石介甫半山 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②、指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宋朝的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2.通假字。 “扳”通“攀”,牵,引的意思。 3.古今异义。 ①、古义:代词,此,这。今义:判断动词。 ②、古义:有的,有的人。今义:或许,或者。 ③、古义:文采和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词句方面的条理。 ④、古义:渐渐。今义:略微,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 ⑤、古义:属于。今义:奴隶,附属。 ⑥、古义:常人。今义:许多人。 4. 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动词,把……当做宾客。 ②、名词作动词,认为……有利可图。 ③、形容词作动词,对……感到惊奇。 ④、形容词作动词,对……感到诧异。 ⑤、形容词作动词,哀伤,叹息。 ⑥、名词作状语,每天。 5.词语解释。

(完整版)伤仲永与孙权劝学比较阅读

伤仲永与孙权劝学比较阅读 【2013年·福建省泉州市】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5~9题。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5.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①余闻之也久②非复吴下阿蒙 6.下面加点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忽啼求之何陋之有 B.稍稍宾客其父窥镜,谓其妻曰 C.蒙辞以军中多务未尝稍降辞色 D.结友而别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不能称前时之闻称: 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 ③即更刮目相待更: 8.翻译。 ⑴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9.乙文的题目是编者加的。请根据文意,另选角度为乙文拟一个题目,并说明理由。 【答案】 5.余闻之也/久非复/吴下阿蒙 7.相当,符合牵,拉重新 8.⑴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⑵我哪里想让你研究经典成为博士啊! 9.示例一:吕蒙读书乙文主要讲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勉下发愤读书、长进才略的故事。示例二:鲁肃识人乙文主要是从鲁肃的角度阐释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人的道理。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

初中语文试卷 鼎尚图文整理制作 【教学目标】 (1)熟读、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 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难点: 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具准备】准备歌曲《爱拼才会赢》,指导学生准备课堂辩论。【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诵读品味、谈话启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引导学生读句“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教育及自身学习有关”让学生讨论:天资与后天教育对成才哪个重要?,而后发表看法。(根据学生意见把学生分成两组) 今天我们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让我们在品学中感悟真知、品析事理,体味怎样才能成才的人生真谛吧! 简介作者:请1~2名学生根据积累的知识介绍王安石,教师适时补充。 二、多元感知,品悟分析 3.学生分小组合作再读文章,探究文意,要求用自己的话讲述方仲永的故事。(学生合作研析、全班交流) 4.相信大家通过读文与听故事你肯定认识了仲永这个人,那么你认识到了一

个的方仲永呢? 5.请大家再细读课文,思考仲永的变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学生小组分析,教师明确: (1)阶段:“仲永生五年……可观者。”写方仲永天资过人、才能出众; (2)阶段:“……不能称前时之闻”写仲永才能衰退; (3)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仲永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6.再读分析仲永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仲永的事例,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7.文中哪些文句能体现这个道理?(引导分析最后一段) 8.通过我们上述分析,你认为作者对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如何?(明确:“伤”。写可伤之事,说何以可伤之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惋惜之情,对“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态度鲜明。) 三、巩固训练,交流感悟 1.朗读全文,深入感悟。

《伤仲永》的经典练习题(含答案)

四、通假字。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2、贤于材人远矣("材"同"才",才能) 五、一词多义。 自:1.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 闻:1.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2.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 其: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2.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 然: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六、理清文章结构。 (1-2)叙述方仲永由神童到平庸的故事。 ⑴从"仲永生五年"到"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详写仲永才智极盛。 ⑵从"十二三矣"到"泯然众人矣"略写仲永才智枯竭。 ⑶从"父利其然"到"不使学"略写仲永才智衰退的原因。 (3)阐明作者观点,点明原因,议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这篇文章的叙事部分一气贯通而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请认真阅读叙事部分后填空。 七、填空题。 1、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由幼年时天资过人到后来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阐明了后天的教 育和培养对成才的重要性的道理。这种叙议结合,就事说理的好处是以真实生动的事例说明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既令人信服,又给人以意味深长的思考。 2、安排材料,详略得当。课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略写父亲的贪利之举导致他才 能衰退,并最终沦为平庸的情形。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是使文章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3、先扬后抑,跌宕多姿。例如文中写幼年时方仲永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方仲永其父"利其 然""不使学"为下文埋下伏笔是"抑"。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是表明作者对"不使学",不 让人才"受于人"这一错误做法的否定、批判态度,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4、语言精当,言简意丰。例如写幼年方仲永的表现时,用"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 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写其父行为时,用一"利"字提示出他贪图钱财、目光短浅的特点;用"环谒"一词形象地刻画出他贪利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笔墨凝练,言简意丰。 5、事实上,方仲永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三,从方仲永本人来看, "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引号内填原文) 八、理解性默写。 1、文中交代方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的句子是: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2、第一段中刻画出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的句子是: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方仲永五岁作诗能"指物作诗立就",而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 不能称前时之闻";二十岁就"泯然众人矣"。 4、幼年时的方仲永有令人称奇的表现是: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父亲"不使学"的原因的句子是: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不使学。 7、点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的三个字是:不使学。 8、揭示仲永由"奇人"转变为"凡人"的原因的语句是: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伤仲永与孙权劝学对比阅读

《伤仲永》和《孙权劝学》阅读理解 (一)阅读甲乙两文,完成5~9题。(16分) (甲)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5.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2分) ①余闻之也久②非复吴下阿蒙 6.下面加点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忽啼求之何陋之有 B.稍稍宾客其父窥镜,谓其妻曰 C.蒙辞以军中多务未尝稍降辞色 D.结友而别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3分) ①不能称前时之闻称: 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 ③即更刮目相待更: 8.翻译。(5分) ⑴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3分)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分) 9.乙文的题目是编者加的。请根据文意,另选角度为乙文拟一个题目,并说明理由。(3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第6至第10题 伤仲永 [宋]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6.选出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聚、团结)B.稍稍宾客其父(客人) C.泯然众人矣(常人)D.贤于材人远矣(胜过、超过)

《伤仲永》的经典练习题(含答案)

《伤仲永》的经典练习题(含答案) 一、基础知识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指定的词。 4、按原文填空。 ⑴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 大不如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 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 二、阅读测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入,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字词。 ⑴邑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利其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环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字词并给画线字注音: ⑴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泯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A、悄悄地把他的父亲当做宾客,或者用钱物求他作诗。 B、悄悄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就用钱物求他作诗。 C、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或者用钱物求他作诗。 D、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物请他作诗。 4、下列译文的意思正确的一句是()。 A、余闻之也久:我听说这件事也很久了。 B、从先人还家:从父亲那里回家。 C、还自扬州:还自己到了扬州。 D、泯然众人矣:他的才华已经消失,成为一个普通人了。 5、文章开头写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仲永的天赋才能从哪些事情上说明,请列举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具体做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_____________。 9、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题 4、⑴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 ⑵父利其然也……不使学即使天赋再好,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和学习 二、阅读测试题 1、⑴同乡的人 ⑵就是“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看做有利可图 ⑶同“攀”,牵、拉 ⑷四处拜访 2、⑴chèn 相当 ⑵mǐn 消失的样子 3、D 4、D 5、“世隶耕”说明方仲永既非书香门第,又非官宦世家,显出其绝无诗礼的熏陶。 6、三次叙写仲永才智超常、聪明过人。一是“未尝识书具”却“忽啼求之’;二是“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三是“指物作诗立就”。

伤仲永》《木兰诗》对比阅读及答案

《伤仲永》比较阅读 比较一:【甲】伤仲永【乙】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 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①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②能讽诵③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④,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①患:担心②俟sì:等待。③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 ④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1) 稍稍宾客 ..其父________________ (2) 泯然 ..众人矣________________ (3)尝.主编《资治通鉴》________________ (4)及.长,遍览古籍________________ 22.翻译下列句子。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3分) 23.方仲永从五岁起就能“指物作诗立就”,可到十二三岁时却 (用自己的话作答),到了二十岁时居然(用自己的话作答)。作者运用的___________表现手法,有力地表现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3分)24.试比较仲永与司马光两人的不同经历,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5分) 比较二:[甲]《伤仲永》)[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⑥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稽]探究、考察。⑤[庶几]差不多。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⑦[邑]地方,⑧[丘]孔子。⑨[勉]勤勉,努力。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①卒之为众人卒:②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至: ③不幸而在穷僻之域域:④终无济于天下济: 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9.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3分) 10.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4分) 甲文: 乙文: 比较三:[乙]孙权劝学1. 解词 (1)父异.焉(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卿今当涂 ..掌事(4)及.鲁肃过寻阳, 2.翻译句子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甲乙两文写法上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 4.简述读了两则短文后你受到的启示。 比较四:[乙] 戴安道就范宣学,视范所为:范读书亦读书,范抄书亦抄书。惟独好画,范以为无用,不宜劳思于此。戴乃画《南都赋图》,范看毕咨嗟,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注释】①戴安道就范宣学:戴安道和范宣均为我国晋代人名。②咨嗟:赞叹。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贤于材人远矣。贤:②不宜老思于此老。思: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伤仲永》阅读习题及答案

一、一词多义(8分)自: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 闻: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传闻、名声) 其: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代词,这)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 然: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二、填空(共66分,每空2分) 1、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从幼年天资过人到后来沦为平庸的故事,阐明了后天教育对于成长的重要性的道理。这种叙议结合,就事说理的好处是用真实生动的典型事例反映具有普遍性的道理,既令人信服,又给人以意味深长的思考。 2、本文安排材料,详略得当。课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略写他后来才能衰退,最终沦为平庸的情形。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是使文章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3、本文先扬后抑,跌宕多姿。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是:表明作者对方仲永的父亲“不使学”,不让人才“受之人”的错误做法的否定和批判态度,使前后形成强烈对比,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4、本文语言精当,言简意丰。例如写幼年方仲永的表现时,用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写其父行为时,用一“利”字揭示出他贪财短视的特点;用“环谒”一词形象地刻画出他贪图钱财,目光短浅的愚昧无知之态。 5、事实上,方仲永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角度来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三,从方仲永本人来看,“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6、方仲永五岁作诗能“指物作诗立就”,而且“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二十岁就“泯然众人矣”。 7、幼年时的方仲永有令人称奇的表现是:A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8、父亲“不使学”的原因的是: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 9、在议论部分中表明作者写《伤仲永》目的的句子是: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0、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由于:“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也”。作者认为在这两个因素中,后天教育因素对于一个人的成才更为重要。 11、“不能称前时之闻”中的“前时之闻”具体指: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12、“余闻之也久”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13、“得为众人而已耶?”从句式上看属于反问句,意思是恐怕连成为普通人都不可能。 14、本文第三段就事说理,从个别引向一般,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揭示了后天教育对人成才的重要性。因而这段文字的表达方式是:议论。 三、简答题。(共20分) 1、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伤”?(4分) 答: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 因方仲永这样一个天才,由于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而沦为平庸,所以感到哀伤、惋惜。 2、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分) 答: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3、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4分) 因为仲永幼时天资过人,与后来“泯然众人”形成了强烈对比,有力地突出了“伤”的主题。同时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有力地说明了“泯然众人”的原因是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让读者领会到一个人的天资与后天成才的关系。 4、文中的“受之天”指的什么?“受之人”又指的什么?(4分) 答:“受之天”是指一个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所受的教育。 5、方仲永这一故事的结局是什么?读完本文,你悟出什么道理?(仲永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4分) 答:结局是“泯然众人矣”。 让我知道了一个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即使天资再好,如果不授受后天教育,也会成为无能之辈。 6、“泯然众人矣”一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流露出作者对方仲永这样一个天才最终论为平庸的哀伤、惋惜之情。 四、语言品析(共6分,每小题3分) 1、文中“忽啼求之”的“啼”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答:不能删去。因为“啼”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仲永索要书具时的儿童情态。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环”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