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二语文第8课(下册)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详解

高二语文第8课(下册)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详解

高二语文第8课(下册)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

详解

寡人之于国也中心思想: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本文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这种“保民而王”的主张,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

梁惠王[1]曰:“寡人[2]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3]。河内[4]凶[5],则移其民于河东[6],移其粟[7]于河内;河东凶亦然[8]。察邻国之政,无如[9]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10],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11],请以战喻[12]。填[13]然鼓之[14],兵刃既接[15],弃甲曳兵[16]而走[17]。或百步而后止,或[18]五十步而后止。以[19]五十步笑[20]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21]不百步耳,是[22]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23]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24],谷[25]不可胜食[26]也;数罟不入

洿池[27],鱼鳖[28]不可胜食也;斧斤[29]以时[30]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31]丧死[32]无憾[33]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34]之始也。“五亩[35]之宅,树[36]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37]矣。鸡豚[38]狗彘[39]之畜[40],无[41]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42],勿夺[43]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44]庠序[45]之教[46],申[47]之以孝悌[48]之义[49],颁白[50]者不负戴[51]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52]不饥不寒,然而不王[53]者,未之有[54]也。“狗彘食人食[55]而不知检[56],涂[57]有饿莩[58]而不知发[59],人死,则曰:‘非我也,岁[60]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61]岁,斯[62]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详解

1、梁惠王: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姓魏,名罃。魏国都城在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所以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2、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3、焉耳矣: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

4、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古人以中原地区为中心,所以黄河以北称河内,黄河以南称河外。

5、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6、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7、粟:谷子,脱壳后称为小米,也泛指谷类。

8、亦然:也是这样。

9、无如:没有像……。

10、加少:更少。下文“加多”,更多。加,副词,更、再。

11、好战:喜欢打仗。战国时期各国诸侯热衷于互相攻打和兼并。

12、请以战喻:让我用打仗来做比喻。请,有“请允许我”的意思。

13、填:拟声词,模拟鼓声。

14、鼓之:敲起鼓来,发动进攻。古人击鼓进攻,鸣锣退兵。鼓,动词。之,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

15、兵刃既接: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指故斗已开始。兵,兵器、武器。既,已经。接,接触,交锋。

16、弃甲曳兵:抛弃铠甲,拖着兵器。曳,yè,拖着。

17、走:跑,这里指逃跑。

18、或:有的人。

19、以:凭着,借口。

20、笑:耻笑,讥笑。

21、直:只是、不过。

22、是:代词,这,指代上文“五十步而后止”。

23、无:通“毋”,不要。

24、不违农时:指农忙时不要征调百姓服役。违,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

25、谷:粮食的统称。

26、不可胜食:吃不完。胜,尽。

27、数罟不入洿池:这是为了防止破坏鱼的生长和繁殖。数,cù,密。罟,gǔ,网。洿,wū,深。

28、鳖:biē,甲鱼或团鱼。

29、斤:与斧相似,比斧小而刃横。

30、时:时令季节。砍伐树木宜于在草木凋落,生长季节过后的秋冬时节进行。

31、养生:供养活着的人。

32、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

33、憾:遗憾。

34、王道:以仁义治天下,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与当时诸侯奉行的以武力统一天下的“霸道”相对。

35、五亩:先秦时五亩约合21世纪一亩二分多。

36、树:种植。

37、衣帛:穿上丝织品的衣服。衣,用作动词,穿。

38、豚:tún,小猪。

39、彘:zhì,猪。

40、畜:xù,畜养,饲养。

41、无:通“毋”,不要。

42、百亩之田:古代实行井田制,一个男劳动力可分得耕田一百亩。

43、夺:失,违背。

44、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45、庠序:古代的乡学。《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家”,这里指“闾”,二十五户人共住一巷称为闾。塾,闾中的学校。党,五百户为党。庠,设在党中的学校。术,同“遂”,一万二千五百家为遂。序,设在遂中的学校。国,京城。学,大学。庠,xiánɡ。

46、教:教化。

47、申:反复陈述。

48、孝悌:敬爱父母和兄长。悌,tì。

49、义:道理。

50、颁白:头发花白。颁,通“斑”。

51、负戴:负,背负着东西。戴,头顶着东西。

52、黎民:百姓。

53、王:这里用作动词,为王,称王,也就是使天下百姓归顺。

54、未之有:未有之。之,指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55、食人食:前一个“食”,动词,吃;后一个“食”,名词,指食物。

56、检:检点,制止、约束。

57、涂:通“途”,道路。

58、饿莩:饿死的人。莩,piǎo,同“殍”,饿死的人。

59、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60、岁:年岁、年成。

61、罪:归咎,归罪。

62、斯:则、那么。

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的治理,很尽心竭力的吧!黄河以南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南。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

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行不行呢?”

梁惠王说:“不行。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您既然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渔网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无尽,这样便使老百姓能够养活家小,葬送死者而无遗憾了。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

“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着丝绸了;鸡鸭猪狗不失时节地繁殖饲养,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户所种百亩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就不会闹灾荒了。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再会肩挑头顶,出现在道路上了。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鱼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是决不会有的。”

“现在,猪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把人杀了反而说‘与我无干,

是武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于荒年,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涌向您这儿来了。”

作为高考文言文题的常驻嘉宾,它当然有着它独立的一套练习题啦!同学们只要认真做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就可以牢牢记住文言文中的各个知识点。

高中语文 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课后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

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 ——躬行仁义方可“王天下” 一、语言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曳.兵/拖拽.数.罟/蹴.踏洿.池/纨绔. B.鱼鳖./弊.端效.仿/发酵.空旷./粗犷. C.河豚./馄饨.狗彘./雉.鸡庠.序/搔痒. D.孝悌./兄弟.饿莩./俘.虏皎.洁/打搅.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穿 C.申.之以孝悌之义申:反复陈述 D.斯.天下之民至焉斯:这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义,与现代汉语的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黎民 ..不饥不寒 B.养生 ..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C.七十者可以 ..食肉矣 D.然而 ..不王者,未之有也 4.对下面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或百步而.后止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④河东凶亦然. A.两个“而”相同,两个“然”也相同。 B.两个“而”相同,两个“然”不同。 C.两个“而”不同,两个“然”相同。 D.两个“而”不同,两个“然”也不相同。 5.下列句子中,不含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6.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申之以孝悌之义

B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二、一法一练——翻译句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王祎,字子充,义乌人。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以文章名世。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太祖征江西,祎献颂。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学问之博,卿不如濂。才思之雄,濂不如卿。”太祖创礼贤馆,召置馆中。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宠之。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浙西既平,科敛当减。”太祖嘉纳之,然不能尽从也。明年修《元史》,命祎与濂为总裁。祎史事擅长,裁烦剔秽,力任笔削。书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奉诏预教大本堂,经明理达,善开导。召对殿廷,必赐坐,从容宴语。五年正月议招谕云南,命祎赍诏往。至则谕梁王,亟宜奉版图归职方,不然天讨旦夕至。王不听,馆别室。他日,又谕曰:“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若恃险远,抗明命,悔无及矣。”梁王骇服,即为改馆。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王不得已出祎见之,脱脱欲屈祎,祎叱曰:“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且我与汝皆使也,岂为汝屈!”或劝脱脱曰:“王公素负重名,不可害。”脱脱攘臂曰:“今虽孔圣,义不得存。”祎顾王曰:“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遂遇害。 (节选自《明史·王祎传》 )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

寡人之于國也 原文繁體字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hào)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yè)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1]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不違農時,穀不可勝(shèng)食也。數(cù)罟(gǔ)不入洿(w ū)池[2],魚鱉不可勝(shèng)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shèng)用也。穀與魚鱉不可勝(shèng)食,材木不可勝(shèng)用,是使民 寡人之于國也插圖養生喪(sāng)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雞豚狗彘(zh ì)之畜(xù),勿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途有餓殍(piǎo)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 原文简体字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hào)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1]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shèng)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2],鱼鳖不可胜(shèng)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shèng)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sh èng)食,材木不可胜(shèng)用,是使民 寡人之于国也插图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作品背景 战国时期,列国争雄,频繁的战争导致人口大批迁徙伤亡。而当时既无国籍制度,也无移民限制,百姓可以随意地去寻找自己心目中的乐土。哪一个国家比较安定、富强、和乐就迁到那个国家为臣民。而一个国家人民的多少也是一个国家是否稳定繁荣昌盛的标志之一。因此,各个诸侯为了称雄,都希望自己的国家人口增多。梁惠王也不例外。

新人教版必修3高二语文8《寡人之于国也》 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 一、选择题(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语句中,加粗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数罟不入洿池/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B王好战,请以战喻/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养生丧死无憾,王之道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非我也,岁也/王无罪岁 2、下列语句中,加黑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B申之以孝悌之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C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D王好战,请以战喻/申之以孝悌之义 3、对下列句子中“于”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是() ①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②移其民于河内③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 ④也不同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C寡人之于国也 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5、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它几句不同的一项是() A非我也,兵也 B养生丧死,王道之始也 C是亦走也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二、默写(8分) 1、填然鼓之,,。 2、或百步而后止,。,? 3、谨庠序之教,,。 4、,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三、翻译句子(5分) 1、默写题的第3句 2、默写题的第4句 四、积累一词多义(每空1分,共22分)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1、数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2、直系向牛头充炭直() 数罟不入洿池() 百发百中()非我也,兵也() 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穷兵黩武() 3、发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4、兵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野芳发而幽香()草木皆兵() 驴不胜怒,蹄之()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填然鼓之() 5、胜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之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日出江花红胜火()五亩之宅() 予观夫巴陵胜状()申之以孝悌之义() - 1 -

《寡人之于国也》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小题。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①,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②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 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 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③,鱼鳖不可胜 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 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 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④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⑤有饿莩⑥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 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删改。)【注】①凶:谷物收成不好,指荒年。②加:更,再。③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密网不入深池。④庠序:古代的乡学。⑤涂:通“途”,道路。⑥莩:同“殍”,饿死 的人。 8.对下列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谷不可胜食也胜:超过 B.勿夺其时夺:违背 C.然而不王者王:称王D.王无罪岁罪:归咎 9.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A.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C.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D.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10.依据文本,下列不属于孟子的思想与主张的一项是() A.加强军备,使百姓高枕无忧。 B.让利于民,使百姓休养生息。 C.重视教化,使百姓通情达理。D.施行仁政,使百姓安居乐业。 11.将第三大题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

小编整理了关于《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寡人之于国也》翻译,希望同学们更好的了解这篇文章和内容,也更好的了解关于孟子的事迹和思想等资料,希望《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对于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和裨益,我们一起来学习和分享吧!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翻译: 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黄河以北的地方遇到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的地方,同时把黄河以东地方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的地方。黄河以东的地方遇到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渔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一定的季节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与鱼鳖之类的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寡人之于国也》翻译仅供各位参考,希望对于同学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原文有所帮助,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的教案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的教案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的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课时安排: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读课文。 一、导语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学生可结合注释①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 三、熟读课文

1.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3.教师出示投影内容,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4.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2)涂()有饿piǎo() (3)鸡豚()狗彘()之畜()(4)数()罟()不入wū()池 (5)无()失其时(6)谨庠()序之教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申之以孝tì()之义 答案:(1)yè(2)涂tú通假字,同途莩(3)túnzhìxù(4)cùgǔ洿(5)无wú通假字,同毋(6)xiáng(7)颁bān通假字,同斑(8)悌 4.学生各自朗读课文。了解文意。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思路,背诵课文,教师适当作朗读提示。 一、检查学生熟读课文情况 二、指导学生理清思路,背诵课文,并作阅读提示 提问: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民不加多。

8.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8.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一、文言断句 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 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 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 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能够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 者能够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能够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 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不过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 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二、挖空练习 梁惠王曰:“寡人 ..()之于.()国也, 尽心焉耳矣。河内 ..()凶.(),则.() 移其民于.()河东 ..(),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 ..()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

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 ()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能够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能够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 之家能够无饥矣;谨.()庠序 ..()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不过不王.()者,未之有也。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课文预习及答案

【预】人教必修3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资料 孟子》 二、文本知识 1.《孟子》 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的弟子编辑的,共七篇。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意思精列。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2.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指的是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竞作,九流并起。”各种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诸子的文章,各具风采。在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有儒、法、道、墨四家。 3.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较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10家被发展成学派。 西汉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出自这里。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但至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有关孟子及《孟子》的文学常识。 2.学习《孟子》善于比喻、排比说理和气势充沛的写作特色。 3.把握孟子“王道思想”的中心“仁政七条”。 【能力目标】 1.归纳“数、发、直、兵、胜”等实词的意义,掌握“直······耳”、 “是······也”、“是何异于······”等句式,提高理解并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筛选并提取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观点 的能力。 【情感目标】 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分析讨论“仁政七条”的现实意义,感受现在的美好生活,颂扬和谐社会的建设。

【教学重难点】 1.“兵、胜”文言实词,“衣、树”等词类活用,“直······耳”、“是何异于······”特殊句式的翻译,孟子的“仁政”思想。这是重点。 2.理解并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这是难点。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课本、教案 【课时安排】 1课时(45分钟) 【教学方法】 项目驱动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引导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对唐诗宋词不陌生,但是你对先秦诸子百家又有多少了解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诸子百家里“儒家”一个重要人物的作品。这个人是谁呢?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你们来猜猜好吗? 有这么一个故事。某地盛产沙丁鱼,但每次渔夫们出海回来,捕得的沙丁鱼都会死去很多。这令渔夫们非常苦恼。然而,有一个聪明的渔夫,他的沙丁鱼却死得很少,为什么呢?原来,他从外地购买了几条喜欢吃沙丁鱼的鲇鱼放在船上,使沙丁鱼们有了恐惧感,动了起来,增强了活力。那么,同学们,这则故事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是谁的名言呢?孟子的!我们今天就更进一步走进孟子,学

新人教版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和译文

寡人之于国也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 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河内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高中语文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翻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作者】孟子弟子【朝代】先秦 译文对照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

作品原文 梁惠王(1)曰:“寡人(2)之于(3)国也,尽心焉耳矣(4)。河内(5)凶(6),则移其民于(7)河东(8),移其粟(9)于河内;河东凶亦然(10)。察(11)邻国之政(12),无如(13)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14),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15)曰:“王好(hào)战(16),请(17)以战喻(18)。填(19)然鼓之(20),兵刃既接(21),弃甲(22)曳(yè)兵而走(23),或(24)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25)何如(26)?” 曰:“不可!直(27)不百步耳,是(28)亦走也。” 曰:“王如(29)知此,则(30)无(31)望(32)民之多于(33)邻国也。”“不违(34)农时(35),谷(36)不可胜(shēng)(37)食也。数(cù)罟(gǔ)(38)不入洿(wū)(39)池,鱼鳖不可胜(shēng)食也。斧斤(40)以时(41)入山林,材木不可胜(shēng)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shēng)食,材木不可胜(shēng)用,是使民养生(42)丧(sāng)死(43)无憾(44)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45)之始(46)也。 “五亩(47)之宅,树(48)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49)矣。鸡豚(50)狗彘(zhì)(51)之(52)畜(xù)(53),无(54)失(55)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56)庠(xiáng)序(57)之教(58),申(59)之以孝悌(tì)(60)之义(6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6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63)不饥不寒,然而(64)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65)。 “狗彘食(66)人食(67)而不知检(68),涂(69)有饿莩(piǎo)(70)而不知发(71);人死,则曰:‘非我也,岁(72)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73)也。’王无(74)罪(75)岁,斯(76)天下之民至(77)焉。”[1] 字词注释 (1)梁惠王:即魏惠王,名罃(ying)。他在位时,把国都由安邑(故址在今山西运城西)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市),故魏国又称梁国,魏王又称梁王。(2)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3)于:介词,对于。 (4)尽心焉耳矣:真是费尽心力了。尽心,费尽心思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增强语气。 (5)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6)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7)于:到。 (8)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9)粟:谷子,脱壳后为小米,也泛指谷类。 (10)亦然:也是这样。 (11)察:考察。 (12)政:当权者。 (13)无如:没有像……。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 作品原文 梁惠王(1)曰: “寡人(2)之于(3)国也,尽心焉耳矣(4)。河内(5)凶(6),则移其民于(7)河东(8),移其粟(9)于河内;河东凶亦然(10)。察(11)邻国之政(12),无如(13)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14),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15)曰:“王好(hα0)战(6),请(17)以战喻(18)。填(19) 然鼓之(20),兵刃既接(21),弃甲(22)曳(ya)兵而走(23),或(24)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25)何如(26)?” 曰:“不可! 直(27)不百步耳,是(28)亦走也。” 曰:“王如(29)知此,J则(30)无(31)望(32)民之多于(33)邻国也。” “不违(34)农时(35),谷(36)不可胜(Sh e ng) 37)食也。数(C U)罟 (g u)38)不入洿(W U) 39)池,鱼鳖不可胜(Sh e ng)食也。斧斤40)以时(41)入山林,材木不可胜(Sh e g)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Sh e ng)食,材木不可胜Sh e ng)用,是使民养生(42)丧(S a ng)死(43)无憾(44)也。养生丧死 无憾,王道(45)之始(46)也。 “五亩(47)之宅,树(48)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 i)帛49)矣。鸡豚(50)狗彘(Zh 1 )(51)之(52)畜(X U)(53),无(54)失(55)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56)庠(Xi αng)序(57)之教(58),申(59)之以孝悌(t 1 ) 60)之义(6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6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63)不饥不寒,然而(64)不王(W d ng) 者,未之有也(65)。 “狗彘食(66)人食(67)而不知检(68),涂(69)有饿莩(Pi αo)(70)而不知发(71);人死,则曰:‘非我也,岁(72)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曰:’非我也,兵(73)也。'王无(74)罪(75)岁,斯(76)天下之民至(77) [1] 丿焉。 字词注释 1)梁惠王:即魏惠王,名罃(ying )。他在位时,把国都由安邑(故址在今山西运城西)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市),故魏国又称梁国,魏王又称梁王。 (2)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3)于:介词,对于。 4)尽心焉耳矣:真是费尽心力了。尽心,费尽心思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增强语气。 (5)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6)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7)于:到。 8)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 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9)粟:谷子,脱壳后为小米,也泛指谷类。

《寡人之于国也》赏析

《寡人之于国也》赏析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段对话,贯穿全文的线索就是“民不加多”,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 首先,了解一下相关背景:战国时期,列国争雄,频繁的战争导致人口大批迁徙伤亡。而当时既无国籍制度,也无移民限制,百姓可以随意地去寻找自己心目中的乐土。哪一个国家比较安定、富强、和乐就迁到那个国家为臣民。而一个国家人民的多少也是一个国家是否稳定繁荣昌盛的标志之一。因此,各个诸侯为了称雄,都希望自己的国家人口增多。梁惠王也不例外。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国家已经是“尽心焉耳”,尽心的论据是自己赈灾救民,且邻国之政,无如寡人用心,结果是“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因此提出疑问。我们先试从梁惠王

自己标榜的尽心于国的表现赈灾救民入手分析。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赈灾救民是它最基本的任务,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自然等灾害面前不赈灾不救民的。实际上光赈灾救民不行,更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杜绝或减少自然等灾害的发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则是最大限度地调动百姓的积极性,使其乐其所为,这当然是仁政的具体表现。梁惠王自己也许确实是尽心于赈灾救民,但这实际上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而已。而邻国之政,无如寡人用心,也许是邻国之政真的没有梁惠王用心,也许是邻国采取了更好的措施或是运气的作用没有发生太多的自然灾害,因而也就没有太多的赈灾救民的举动,不管如何,结果是“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通过分析,我们知道,在梁惠王提出疑问的过程中已将自己“民不加多”的原因揭示出来了,因此孟子小试牛刀就解决了问题。 第二部分:孟子采用了他善用的“引君入彀”的论辩方式,分析了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 所谓“引君入彀”,就是在论辩中常用比喻说理,且比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整理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整理 一、字音 移其粟(sù)于河内王好( hào)战弃甲曳(ya)兵衣(yì)帛(bó)数(cù)罟(ɡǔ)不入洿(wū)池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庠(xiánɡ)序申之以孝悌(tì)然而不王(wànɡ)者饿殍(piǎo) 二、通假字 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斑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俭(俭,通“敛”,制止) 三、古今异义词 1、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2、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凶,谷物收成不好,今常指人暴躁,心肠狠。) 3、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 4、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5、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今常用义是保养身体。) 7、王无罪岁(无罪,不要归咎;今常用义是没有犯罪) 四、重点词语 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焉耳矣:语气词连用 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凶年,谷物收成不好 3、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然:代词,这样 4、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加 5、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既:……以后走:逃跑 6、数罟 ..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数罟:细密的渔网数:细密的 7、斧斤以 ..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斤:斧头以:按照 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活着的人死:死去的人 9、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蓄:蓄养 10、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夺:改变 1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打开(粮仓赈济灾民) 1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咎,怪罪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 课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有关孟子及《孟子》的文学常识。 2.学习《孟子》善于比喻、排比说理和气势充沛的写作特色。 3.把握孟子“王道思想”的中心“仁政七条”。 【能力目标】 1.归纳“数、发、直、兵、胜”等实词的意义,掌握 “直······耳”、“是······也”、“是何异 于······”等句式,提高理解并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筛选并提取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观 点的能力。 【情感目标】 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分析讨论“仁政七条”的现实意义,感受现在的美好生活,颂扬和谐社会的建设。 【教学重难点】

1.“兵、胜”文言实词,“衣、树”等词类活用,“直······耳”、“是何异于······”特殊句式的翻译,孟子的“仁政”思想。这是重点。 2.理解并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这是难点。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课本、教案 【课时安排】 1课时(45分钟) 【教学方法】 项目驱动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引导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对唐诗宋词不陌生,但是你对先秦诸子百家又有多少了解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诸子百家里“儒家”一个重要人物的作品。这个人是谁呢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你们来猜猜好吗有这么一个故事。某地盛产沙丁鱼,但每次渔夫们出海回来,捕得的沙丁鱼都会死去很多。这令渔夫们非常苦恼。然而,有一个聪明的渔夫,他的沙丁鱼却死得很少,为什么呢?原来,他从外地购买了几条喜欢吃沙丁鱼的鲇鱼放在船上,使沙丁鱼们有了恐惧感,动了起来,增强了活力。那么,同学们,这则故事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 同步练习

8、寡人之于国也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河东凶亦然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B.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C.①邻国之民不加少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D.①寡人之于国也②然后解而送之于官 2、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河内凶,则移民于河东(年成坏,受灾) B.弃甲曳兵而走(跑) C.养生丧死无憾(保养生命) D.然而不王者(这样却) 3、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在先秦时,诸侯国君主一般自称 “孤”“不穀”。 B.“河东”,古地区名。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 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C.“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商(殷)代叫庠,周代叫序,后也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D.《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4、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孟子和梁惠王的对话展开,孟子在对话中多次运用比喻论证,说理生动深刻,体现了孟子“仁政”“民本”的治国思想。 B.孟子认为梁惠王虽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但是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在本质上没有区别, 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关系。 C.在使梁惠王明白了自己做法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关于民本的终极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D.本文从正面论述“仁政”的措施和好处,并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的观点,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 5、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 整合成一个单句,对“国学”加以解说。(不超过45个字) “国学”一说,兴起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20世纪初,大盛于二十年代,九十年代再掀热潮。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来讲,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作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国学大师章太炎、王国维、陈寅恪、钱钟书等都曾对“国学”进行过阐述。现在,许多人认为,对“国学”的研究,主要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阐释,而“传统文化与学术”除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外,当然也少不了医学、戏剧、书画、武术、星相等东西,它应该是一个“干立枝繁”的庞大体系。按学科分,国学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 (2)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 3.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二、学习重点、难点 1.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2.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三、背景介绍 通过孟子的名言来了解孟子的主要思想 同学们,请你续写下列名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天时不如地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 之;。”“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民为贵,,君为轻。” 你知道以上这些睿言智语,出自何人之手吗?告诉你吧,它们均出自素有“亚圣”之称的孟轲之手,他所有的思想和智慧都凝聚在儒家宝典《孟子》一书中。手捧经典,你能“善养吾浩然之气”;拜读经典,你将拥有政治家的胸襟。与先贤交流,你将具有贤人的睿智;与圣人对话,你将拥有舌战群儒的辩才。四、自主学习 (一)知识链接 阅读下列材料,深入理解课文主旨 《孟子》一书的主要思想是“仁政”。“仁学”是《孟子》一书的主线。《孟子·梁惠王章句》及《孟子·梁惠王》中的两则故事,对“仁政”作了最好的解释,回答了何谓“仁政”的问题。 如何去实现“仁政”呢?孟子在他的《孟子·梁惠王上》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进行了阐述。 “仁政”是黎民(青壮年农民;黎者,黑也)百姓的一种政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这种信念在封建社会叫民本主义;另外,“仁政”这种以民为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