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三 第二单元 唐代诗歌 单元测试 (8)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三 第二单元 唐代诗歌 单元测试 (8)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三 第二单元 唐代诗歌 单元测试 (8)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三 第二单元 唐代诗歌 单元测试 (8)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唐代诗歌单元测试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蜀.道(shǔ) 暮砧.(zhān)

鱼凫.(fú) 钩.连(ɡōu)

B.渚.清(zhǔ) 凋.伤(diāo)

霜鬓.(bìn) 塞.上(sài)

C.商贾.(ɡǔ) 六幺.(yāo)

幽咽.(yè) 宵柝.(chè)

D.抚膺.(yīnɡ) 锦瑟.(sè)

霓裳.(shānɡ) 栈.道(zhàn)

项,“砧”应读“zhēn”;C项,“柝”应读“tuò”;D项,“裳”应读“chánɡ”。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成长的终身老师。如何维持老师身份的新鲜感,大

家,互不相让,这使得年轻的父母们无所适从。

(2)对于什么是企业人才,与会者,但有一点得到公认,引领未来企业发展的人才必须具备领导才能、谈判能力和全球思维三大能力。

(3)蒙娜丽莎的微笑为什么是最美的?500多年来,人们一直对此,即使是同一个观者,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有所不同。

A.莫衷一是各抒己见各执一词

B.各执一词各抒己见莫衷一是

C.莫衷一是各执一词各抒己见

D.各抒己见莫衷一是各执一词

,不肯相让。“各抒己见”指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见解。“莫衷一是”指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1)句中有“互不相让”,说明大家都坚持自己的观点,故用“各执一词”;(2)句中说有一点是公认的,“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强调的是不同,故用“各抒己见”;(3)句强调的是不同,故用“莫衷一是”。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现代文明不仅带来了理性化、工业化、市场化、都市化、民主化和法制化这样美好的社会制度,而且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

B.晚清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对中国的征服,使中国文化的底气显得有些不足。

C.文学是人类认识自己生存状态,追求生命意义的一种表达方式,因此,人类离不开文学,更离不开文学所承载的文明。

D.近视患者都应当接受专业医师的检查,选择合适的眼镜,切忌不要因为怕麻烦、爱漂亮而不戴眼镜。

项,语序不当,“不仅……而且”是递进关系,“不仅”后的分句应与“而且”后的分句位置调换。B项,主语残缺,“由于”和“使”去掉一个。D项,否定不当,“切忌”和“不要”去掉一个。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这如同生长在西湖或峨眉的人除了以居近名胜自豪以外,心里往往觉得西湖和峨眉实在也不过如此,而初看到西湖、峨眉的北方人却惊讶于它们的奇景。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就好比乘海船遇着海雾,只知它妨碍呼吸,只嫌它耽误程期,预兆危险,没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

A.所以我们要缩小这种距离,真正看到事物本身的美

B.只有与事物近距离接触,才能真正看到事物本身的美

C.只有把事物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才能见出事物本身的美

D.只要把事物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就能见出事物本身的美

,之后类比说明,最后举例分析原因。紧扣语境“这如同生长在西湖或峨眉的人除了以居近名胜自豪以外,心里往往觉得西湖和峨眉实在也不过如此,而初看到西湖、峨眉的北方人却惊讶于它们的奇景”得出所填内容。

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

5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听筝

[唐]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唐]张祜

绰绰下云烟,微收皓腕鲜。

夜风生碧柱,春水咽红弦。

翠佩轻犹触,莺枝涩未迁。

芳音何更妙,清月共婵娟。

(1)柳诗第三联中,“独”与“空”的使用极为精妙,请作简要赏析。(5分)

(2)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6分)

“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

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极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

(2)柳诗表现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内心的离愁别恨,从“独夜”“空楼”“离别恨”等

词可以看出作者的这些感情。张诗表现了诗人听筝时陶醉于美妙的筝声的心理感受,从诗歌中明朗的景物描写、轻快的基调和“芳音何更妙”等处可以看出。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每小题2分)

6根据提示:填空。

(1)王维使至塞上时既目睹了“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苍凉,更看到了

“,”的壮美。

(2)白居易《琵琶行》中表现诗人与琵琶女共同的身世之悲的句子是:

“,!”

(3)杜甫在《登高》中,借表现个人潦倒困苦、借酒浇愁,深刻地表达自己因国难家仇而悲愤的句子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3)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10题。

诗人多难

朱鸿

两年之前的一个晚上,我邀几个朋友到少陵原去。

少陵原在长安南部,古已有之。唐帝国浩浩荡荡近乎三百年,不但有巍峨之长安,而且有秀丽之洛阳,其皇帝,特别是女皇帝武则天陛下,很喜欢游动于两京之间。但它的贵族却一直热衷于栖息韦曲,因为韦曲平川一片,清流多带,为风水宝地。韦曲就在少陵原的脚下,少陵原就在韦曲的岸上。

少陵原于韦曲仿佛是一道屏障,有了少陵原,韦曲才显得宁帖和安妥。鸟瞰韦曲,少陵原则是绝妙的立足点。

杜甫总是以“少陵野老”和“少陵布衣”自居,是因为他的祖先留了一点旧宅和老田在这里。他困于长安的那些年,不得已住在了少陵原,自耕自耘,补贴生活。有一天我突然想,杜甫在少陵原

是会经常看到住在韦曲的那些贵族的,我问自己,不知道看到肥马新车、云衣霞裳,杜甫是什么心情。

仲夏之夜,少陵原高高在上,足以游弋目光,放纵思想。宇宙之大,星辰之小,清风之爽,空气之纯,还有月辉之明,蟋蟀之唱,无不助言论之兴。

我和几个朋友席地而坐,任意臧否,气氛颇为轻松和随便。不过都是文化人,遂所有问题都在文化范围内。评议最多的,是杜甫;评议最深的,也是杜甫。仿佛坐在了杜甫的菜园而不多多研究杜甫,就是对先生不公正似的。

那天晚上,我和几个朋友还讨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这便是诗人的命运为什么多蹇。这个问题

在少陵原一提出,我便看见辉煌的长安街上出现了一支诗人队伍,他们密密麻麻,比肩而来,接踵而去。

长安街当然是宽阔的、平坦的,根本不会有什么石头和砖头,但他们却走得磕磕绊绊,满是伤痕。他们衣冠不华,精神不振,有的则怒发千丈长,愁纹三尺深。

我很困惑,不过也在理解。我想,无论如何,唐帝国应该属于中国历史上一个开明和宽松的时代。

既然在这样一个时代,诗人都不会有好的命运,那么在别的黑暗时代的诗人将怎样呢?我以为,

唐帝国的诗人有典型的意义。

唐帝国固然伟大,不过唐帝国依然是官本位,人的价值表现为一元。在这样一个社会,凡是人,

无不想进入管理者或统治者的队伍,因为管理者或统治者就是官,它意味着权力和财富。官是受到

社会普遍尊重和羡慕的,当了官,显然就是有了价值。

唐帝国的诗人,即使他是一个天才,他也妄想以自己的艺术活动而实现其价值。诗人的作品如

李白之诗和李贺之诗,现在的人可以把它们推为稀世之宝,绝代之珍,但在当时,它们却充其量只是

进入唐政府的敲门砖与通行证。诗人进入了唐政府,变成了管理者或统治者,才会显出自己的价值;然而作为诗人,仅仅是诗人,他却是没有多少价值的。

在长安街上徘徊的那些诗人,都是希望到唐政府去工作的,不过这非常难。它几乎是一种搏斗,甚至是一种鏖战,往往失败者多,胜利者少。仅仅是进士及第这一关,便会使一茬一茬的诗人摔倒在地,爬不起来。

也许幸运的诗人通过科举之路变成了管理者或统治者,从而感觉荣光,不过诗人一般皆难以得

意到底。事实是,诗人的下场常常都是很悲哀的。原因在于,权力领域的游戏是复杂的,往往是在黑箱之中操作,可诗人却是以美的标准考量生活,于是容易看见丑,看见恶,看见了就怒气冲天,喜欢批评,加之诗人过于率真,好激动,遇到问题也不会迂回,所以总是碰壁。可以验证一下,在唐政府工作的诗人,谁不是碰壁碰得头破血流啊?

那么诗人的命运怎么才能彻底改变呢?我以为,唯有诗人的作品进入市场,并在市场中可以交换,从而产生利润。唯有到了这样一个时代,诗人才能摆脱攀援之累,依附之羞,甚至不进入管理者或统治者的队伍一样骄傲地在天下行走。它应该是这样一个社会,它颠覆了官本位的秩序,人的价值能

够表现为多元。令我欣慰的是,在中国诗人颠沛流离了几千年之后,这样一个社会终于渐渐出现

了。它是一片绿色的田野,透过迷蒙的水雾,我已经闻到了一股新鲜的稻香;它是一群飞翔的鸽子,

在阳光之下,我已经听到了翅膀摩擦气流的音响;它是横排天边的一派晚霞,尽管大云诡谲,它却绚

丽奇幻,而且我已经看到了像雪浪一样在夜空涌动的星辰。

(节选自《夹缝中的历史》)

7简要概括散文第二段有关少陵原的描写在文中的作用。(4分)

,引出下文中对杜甫的描写,并和作者设想杜甫在少陵原

看到住在韦曲的贵族奢华生活的内容相照应。

8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和作用。(6分)

,在官本位的社会中他们却无法通过艺术活动去实现自身价值。承接上文中谈到的唐朝人的价值观的内容,引出下文中李白、李贺等人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9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诗人的命运为什么多蹇”。(5分)

;②官位至上的价值观;③权力领域的游戏过于复杂;④诗人率直、好激动的性格及考量生活的标准不适宜官场;⑤没有形成诗人的作品能进入市场,并可以交换,从而产生利润的时代。

10文章的结尾,作者想象了一幅绚丽奇幻的原野图景,试探究这样的结尾有什么样的深刻意蕴。再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诗人价值的实现需要哪些条件。(6分)

:形象地描绘出诗人们像“飞翔的鸽子”一样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用这幅美丽的

图景烘托出作者心目中理想社会的美景已经崭露头角;以这幅绚丽奇幻的原野图景结尾,言已尽而

意无穷,增添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文章的韵味。

第二问:稳定的社会环境;统治者重视人才;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制度。

五、语言文字运用(10分)

11下面是关于“通俗”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写横线处的内容,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语句通顺,每处不超过15字。 (6分)

“俗”有通俗与庸俗之分。平易浅显是指通俗,。中国古代许多著名文人都推崇通俗。白居易,王安石誉之为“白俚”。惠洪《冷斋夜话》云:“白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可见。“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两句诗道破了通俗的秘密。

②有意识地追求通俗③通俗并非脱口而出

12结合意象特点,展开合理想象,把下面的诗句扩展成一段意境优美的景物描写。(4分)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这类题不是诗句的简单翻译。要抓住主要意象,如“星”“野”“月”“江”,然后根据意象特点,充分调动联想和想象,就会还原出古诗

优美的意境。

,天地一片静谧,星星低垂,好像和平原挨在一起,夜色下的原野是如此广阔;江面上的月影,随水波明灭,犹如从大海中涌出。多么雄浑壮阔,又多么孤独寂寥。

六、写作(60分)

13请以《走进唐诗》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800字。

,可以体会瑰丽奇美的诗歌意境,聆听雄浑浪漫的天工异曲,感受超尘物外的宁静淡泊。写作时,可以吟咏诗句借以抒情,可以展

开联想与想象,同李白一起举杯共邀明月,与杜甫一同忧国忧民……

走进唐诗

唐诗,文学艺术百花园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它光彩夺目,摇曳多姿,千百年来,为人传诵不衰。走进唐诗,便走进了一个异彩纷呈的世界。

走进唐诗,走近初唐“四杰”,与王、杨、卢、骆推心置腹,肝胆相照。从而理解了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那份诚挚,“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的羁旅思愁;懂得了杨炯“宁为百

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豪迈高歌;知晓了卢照邻“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的那份凛然气节;感受到了才高位卑的骆宾王“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的悲怆,“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的万千感慨。

走进唐诗,走进唐诗里的“战场”。感受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慷慨

悲歌,“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抑郁悲愤;体味岑参“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

平安”的浓浓乡思,“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的荡气回肠;悲叹高适“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李颀“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的无限凄凉;叹息王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壮烈与无奈。

走进唐诗,最爱“诗仙”的飘逸洒脱、侠风道骨。欣赏他“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放浪

不羁,“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率真自然,“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

冲天豪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铮铮傲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

郎西”“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真挚情怀。“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的李太白更为我情所独钟。朝别黄鹤楼,午至庐山望飞瀑;朝发白帝城,夜至“碧山”会故友;“将

进酒”后“把酒问月”,诗情大发,作《蜀道难》,慨叹仕途维艰;独坐敬亭山,看“众鸟高飞尽,孤

云独去闲”。一生借酒高歌的李白,让唐诗的苗圃里酒香四溢,醉倒了一代又一代人。

走进唐诗,最敬忧国忧民、怀揣天下的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寄寓着他无尽的悲愤,“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表达着他深深的忧虑,“三吏”“三别”充满着他血泪般的控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飞扬着他的美好夙愿。曾有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雄心,品尝过“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的激动惊喜,“歌罢仰天叹,四座泪

纵横”的悲凉与无奈;也曾享受过“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的闲适与清心,沉浸在“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思念中,忧伤在“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的叹息里。起起伏伏的人生,曲折出一个千古流芳的“诗圣”。

走进唐诗,一颗心便如轻轻迎风而翔的风筝,穿越历史长空,亲近着一颗颗厚重深远的心灵。

走进唐诗,感到充盈与满足,生命在体验中升华;走进唐诗,走进一种别有洞天的境界,人生在经历中丰实;走进唐诗,我今生永远的追求!

人教版语文高二-人教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3

人教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杜甫诗两首 福建长乐高级中学语文组pingyy 咏怀古迹(其三) 【教学目的】 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点拨-研讨式。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生的兴趣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问,启发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性感受与领悟。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形容什么的吗?知道都是在说谁么?。不用说她们都是很美的,但美就能给人带来好运么?哦,大家想起了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自古红颜多薄命”,《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不就是这样吗?我们学过的《马嵬》中的杨贵妃不也是这样吗?还有<<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不都是这样吗?今天,让我们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看看昭君的悲剧是否也是这样的…… 二、《咏怀古迹》简介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漂泊之感和思念故乡之情)。 三、整体感知 1。朗读 (1) 学生单读----指出所读优缺点。(2) 教师范读。 (3) 学生集体朗读,注意音调。语速。感情。 2。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怨恨)。 四、赏析诗歌 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2。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明确】引出歌咏对象昭君。(板书) 3。 (讨论) 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9课诗歌与小说课时作业岳麓版必修3

第9课诗歌与小说 >?在学生用书中E 此肉客单独成册 @ 一、选择题 1. 《诗经》中的许多作品真实、深刻反映了社会生活。下列对《诗经》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 “风”是东周时的民歌,展现了劳动人民的生产与生活 B. 体现了浪漫主义情怀,表达了时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C. 以华丽的辞藻,表现当时恢宏的文化气度和豪迈的时代精神 D. 以长短句的形式,反映了当时激烈的社会矛盾 解析:选 A 。《诗经》反映社会生活的作品主要集中在“风”这一部分,属于民歌,展 现劳动人民的生产与生活。它的风格是写实的,不是浪漫主义的, 也不是辞藻华丽的, 其多 为四言诗,不是长短句。故只有 A 是正确的。 2. 汉高祖刘邦本是楚国沛县人, 受楚国文化影响极 深。汉王朝建立后, 刘邦踌躇满志, 纵情放歌。结合所学“楚辞”知识判断,他吟唱的应是 ( ) A.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B.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C.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D.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解析:选B 。楚辞的特点是采用自由灵活的句式,不是四言体,并且采用了大量的语气 词“兮”。 3. 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在分析中国某一时期文化特征时曾这样概括:文学则文章由重 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 艺术方面 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 音乐方面 通俗艺 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该时期是 ( ) A. 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对历史事件特征的理解能力。题干中“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 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体现了这一时期的艺术形式逐渐被平民 所接受,宋朝时期,随着平民阶层发展壮大,出现了平民较为容易接受的通俗艺术。 4. 词起源于唐代,到了宋代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词成为宋代文学主流形式的社会基 础是( ) A. 士人群体的形成 B.市民阶层的壮大 C.资产阶级的产生 D.农民文化需求的增加 解析:选B 。词的特点是可以传唱,属于市井通俗文话,因此其社会基础是商品经济发 展下市民 阶层的壮大。 5.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的内容上多以闲愁别恨的婉约词为主流。然而, ________ 的 横空出世,打破了这道数百年的樊篱, 他以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 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 和独特的人生感受,自成一家,自是一派,开创了’豪放词’的先河,成就了宋词的另一座 高峰。”上述材料画线处应填入的是 ( ) A.李煜 B.柳永 C.苏轼 D.辛弃疾 课时作业 I .... . ...................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古诗文情景默写训练汇总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古诗文情景默写训练汇总 《蜀道难》情景式默写训练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开篇以蜀地方言咏叹蜀道高险,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噫吁嚱,危乎高哉! 2.李白《蜀道难》的主旨句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3.李白《蜀道难》中运用夸张修辞方法,写出秦蜀之间有太白山阻挡,只有鸟才能凌空逾越到峨眉山山顶的两句: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4.李白《蜀道难》中表明多少年来蜀地与外界交通不便的两句: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5.李白《蜀道难》.引用五丁开山传说,既增舔开辟蜀道之难的神秘色彩,又表达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赞美的两句: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7.李白《蜀道难》中借黄鹤猿猴很难度过虚写蜀道,从侧面烘托蜀道的雄奇险峻的句子: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8. 李白《蜀道难》描写青泥道曲曲折折,萦绕山峦盘旋而上的两句: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9. 李白《蜀道难》描写想象人走在青泥道上好像可以伸手摸到参宿和井宿那样,走下来坐在地上还令人恐惧万分或者说摹写行人艰难

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的句子是: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10. 李白《蜀道难》写出畏途这一段急流奔涌、瀑布飞泻、水石激荡、山谷轰鸣情景的句子: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12.李白《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与天边相接,枯松倒悬绝壁之奇的两句: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14.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总写出剑阁地势险要后,说明它易守难攻的特点的两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15.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语句,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的丙句是: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16.《蜀道难》中贯穿全诗,反复咏叹,借以极言蜀道高峻艰险,慨叹蜀地形势多变的揭示主题的句子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17、《蜀道难》中用劝告友人不要贪恋享乐,要尽快回来的两句是: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登高》情景默写

第九课诗歌与小说教案

第9课诗歌与小说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1、本节是高中历史必修(Ⅲ)第二单元第9课的内容。本节主要学习中国的诗歌在各个不同时代存在的不同形式,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教学内容,也是本单元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新课程标准中把本节知识列为理解并掌握的内容。中国的诗歌在各个不同时代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从春秋时期的《诗经》,战国时期的《楚辞》,到唐朝的诗歌、宋朝的词、元朝的散曲,各有特点,具有渊源的历史。 2 、学好本课内容,使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体会诗歌来源于现实,同时反映现实的特点,培养学生从文学题材中看到历史现象的能力,使学生感受诗人的高尚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文学特色。 知识与能力:熟记各个时代代表性的诗歌,了解它们各自的文学特点。 过程与方法:运用历史知识赏析诗歌,并从诗歌中获取历史信息,认识诗歌是时代的窗口。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古代中国诗歌发展的历程,初步感受这一文学形式所承载的历史内涵,以及它所展现的特有的东方文化魅力,建立对中国诗歌反映的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既体现的文化功能的认同感。 (三)重点难点疑点 教学重点:诗歌的时代特征 教学难点:诗歌的史料价值 教学疑点:诗歌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二、学情分析 1、高二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基本的历史思维能力,他们思维活跃,较少受到思维教条的束缚,而且求知欲旺盛,参与积极性高,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并获得情感体验。 2、但高二学生在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灵活性等方面还不够成熟,容易情绪化、简单化和偏执化,教师在教学中应提供正确的评价方法并加强引导。 三、教材的解读 总论:诗歌的起源。诗歌是最早产生的体裁。它的起源与人类生活有关。古人在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的时候,为了减轻疲劳或为协调彼此的动作,便依照劳动动作作出一种呼声,这种呼声具有一定的高低和间歇,因而形成一定的节奏,这种节奏就是诗歌韵律的起源。另外诗歌的产生也与宗教和娱乐有关系。在没有产生文字的时候,原始歌谣只能口头创作和口耳相传,只在先秦典籍中记载了几首,现存数量较少。原始歌谣节奏简单明快,在语言上是二言体或四言体的作品,体裁上的最在特点是乐舞诗三者紧密结合,在内容上多反映原始难的劳动生活和思想感情,已初现我国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萌芽。 四、教学手段 本节采用探究讲授为主,讨论为辅式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演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引导为主线。通过设置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问题设置,点拨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思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应用计算机、大屏幕投影等现代化手段,既节约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锦瑟》教学设计

《锦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李商隐的知人论世的解读方法。 2、培养初步鉴赏诗歌语句的能力。 3、品味本诗哀怨、凄迷的意境和李商隐诗深婉、典丽的艺术特色,理解诗中的惆怅情绪。 教学重难点: 掌握诗歌的基本的鉴赏方法:品味诗歌的形象。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中国古代的诗歌浩如烟海,其中的名诗佳句多如繁星。下面我们看看这些诗句,是出自哪位诗人?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李商隐的代表作《锦瑟》。 展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知人论世了解作者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终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潦倒终身。 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诗,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三、赏析诗歌 1、自由读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你能从诗中找出表明主要内容的三个字来吗? 内容之眼(诗眼):思华年 你能从诗中找出表明诗人情感的两个字来吗?

情感之眼(诗眼):惘然 2、解读诗歌 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1)无端“是什么意思?此句传递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由“五十弦”的锦瑟联想到什么?此处运用了手法? “无端”是无缘无故,没有来由的意思。无问处发问说明诗人情绪强烈浓重,迫切需要宣泄。 锦瑟五十弦,音节最为繁复。听锦瑟之繁弦,联想到年华往事的繁多。 联想的手法。 本联可以理解为诗人在某一天回首青春往事而引发的一生感慨。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典故1、庄周梦蝶 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庄周非常快乐,悠然自得,竟然忘记了自己是庄周。梦醒后,庄周十分疑惑,不知是自己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 诗人因聆听锦瑟的曲调而思绪翩翩,想到昔日的理想和情思是那样美好, 在回忆中又是如此真切, 致使诗人觉得它才是真实的存在, 而眼下的困顿状况只不过是一场梦。 典故2、望帝啼鹃 望帝,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的称号。传说他因水灾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中,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又名子规,啼声非常悲凄。杜宇之悲托于杜鹃,就如同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愁绪和怨愤托于锦瑟之声。 这两句诗体现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情绪? “庄生梦蝶”——诗人美好却又十分虚缈的心灵寄托; “杜鹃啼血”——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愁绪与怨愤。 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典故3、珠有泪 珠生于蚌,蚌在于海,每当夜静月明,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

高一新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唐代诗歌知识点复习

高一新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唐代诗歌知识点复习教学博苑 2012-03-04 1724 5d56b7b40102dut1 高一新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唐代诗歌知识点复习 教材篇目《蜀道难》《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琵琶行》《李商隐诗两首》(《锦瑟》《马嵬(其二)》) 单元目标 1.识记本单元出现的重点词语和文学文化常识。 2.了解并掌握诗歌阅读考查的基本要求和答题规范。 3.掌握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方法以及审题答题规范。 重点难点 目标3 课时安排2课时 一、字音 A组 噫吁xū鱼凫fú猿猱náo 扪参m?n以手抚膺yīng急暮砧zhēn 朔漠shu?青冢zhǒng渚清沙白zhǔ 荻花dí管弦xián迁谪zh? 虾蟆hámɑ钿头diàn银篦bì 惘然wǎng宵柝tu?吮血shǔn

崔嵬w?i B组 飞来横祸hang横绝h?ng横行霸道h?ng 边塞sài塞车sāi敷衍塞责sa 幽咽ya咽喉yān狼吞虎咽yàn 二、字形 (1)以手抚yīng 膺yàn品赝 (2)群山万ha壑一丘之h?貉 (3)落木xiāo xiāo萧萧xiāo洒潇 (4)穷困liáo 潦倒字迹liáo草潦 (5)cāng海桑田沧cāng穹苍 (6)xiāo柝宵凌xiāo霄 三、素材集成 1.《蜀道难》 (1)素材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适用话题面对困境 阐释蜀道虽难,又怎比得上仕途之险恶。人们说李白豪放洒脱,赐金放还后游于名山大川,诗酒一生。他失意中发豪放之音,抑郁中唱洒脱之歌,终成就一代“诗仙”的美名。一生的游历,半个盛唐都有阴郁的灰色。 2.《杜甫诗三首》 (1)素材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适用话题正直

诗歌与小说 教案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9课诗言志歌咏言教案 学习目标 目标一:诗歌是人类心灵的窗户。诗歌的作用有哪些?《诗经》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状况?什么是楚辞、汉赋?其特点分别是什么? ——请掌握诗歌的作用、《诗经》反映的社会状况及楚辞、汉赋的形成和特点。 目标二:唐朝诗歌繁荣。唐朝诗歌繁荣的条件是什么?时代的变迁如何影响了唐朝的诗风?主要代表人物和作品有哪些? ——请掌握唐朝诗歌繁荣的条件、时代的变迁对唐朝诗风的影响及主要代表人物和作品。 目标三:宋词和元散曲是我国古代丰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代的变迁对词、散曲的风格有何影响?宋词和元散曲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有哪些? ——请掌握时代的变迁对词、散曲的风格的影响,宋词和元散曲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主干知识归结 一、《诗经》、楚辞与汉赋 1.诗歌的产生 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在劳作或生活时,为了提高效率和减轻疲劳,或表达喜怒哀乐的心情,常常发出有节奏的呼声,最初的诗歌就诞生在这些劳动号子之中。后来诗歌进一步发展、成熟,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2.《诗经》 (1)地位:《诗经》是中国诗歌诞生的源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2)反映的历史信息:西周只有贵族才能接受教育,他们掌握了知识文化,通过文学创作来反映和规范当时的统治秩序。《小雅·鹿鸣》中记载了天子宴群臣的盛况,“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人之好我,示我周行”,表现了宗族间相亲相爱的脉脉温情。当时的平民也往往通过歌谣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硕鼠》篇中,劳动人民以形象的比喻揭示了统治阶级的寄生虫本质,控诉自己身受的苦难:“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关雎》篇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则表现了对美满爱情的赞美和追求。 3.楚辞 (1)含义:是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 (2)屈原:本是楚国的大夫,热爱祖国,后因小人诬陷离间而被流放,他把满腔悲愤化为诗歌,“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楚国都城郢被秦攻陷后,屈原百感交集,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下《哀郢》:“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抒发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感。《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4.汉赋 (1)产生背景:汉朝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广筑宫室,田猎、巡游之风兴盛。 (2)含义:是一种专事铺陈辞藻、文采华丽的文体,它是吸收了先秦《诗经》和楚辞 表现手法的带韵散文。 (3)特点:此时的赋多是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之作。如司马相如为汉武帝游猎之事作赋:“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干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讴歌

期末复习必修三古诗文教师版

《唐诗五首》练习题 (一)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两句表达了诗人隐居的闲适和对山水田园的喜爱之情。 B、“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写人,传达出诗人喜爱这里的自然生活中人的美。 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之所以有名,只是因为用了“照”“流”两个动词。 D、“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人留恋此处景美、人美、留恋隐居生活的心声。 E、这首诗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F、“竹喧归浣女”写浣纱女子归来路过竹林传出欢声笑语。 答案:C 2、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答案: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3、诗歌中以动衬静、声色相间的句子是什么?对其中的“动”“静”和“声”“色”略作分析。 答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 4、你是如何理解“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句的艺术特色的? 答案:前句写女子,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诗情画意。 5、结合全诗,说说首联“空”字的作用和内涵。 答案:统摄全诗。内涵:(1)意为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似乎无人。(2)空气清新,空山实质是远离官场的世外桃源。(3)万事皆空,不为俗世所困扰。 6、简要分析颔联和颈联运用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答案:(1)托物言志:明月、清泉、竹、莲表现了作者高洁的品质。(2)以动衬静:月光透过松林,洒在淙淙的清流之上,富有诗情画意;流水之声反衬出幽静的环境,烘托了作者宁静的心境。(3)借事抒情:借对农家朴实生活的描绘——洗衣女晚归,渔夫夜捕鱼,寄寓了作者的生活理想,反衬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二)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首联两句中,“渚清沙白鸟飞回”既有“渚清沙白”这样的______描写,也有“鸟飞回”这样的______描写,整句属于__________的写法,而"哀"字写猿啸声哀,但也微微透露出作者愁苦的思绪,这里采用的是___________的写法。 答案:静态;动态;动静结合;以景衬情。 2.颔联两句中,"萧萧"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声态,"滚滚"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豪迈气势。 答案:落叶飘零落下;长江滚滚而来,奔腾不息。 3、《登高》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顿生悲情;接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自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4、根据"艰难苦恨繁霜鬓"句,再联系杜甫的身世遭遇,你认为杜甫"艰难苦恨"包含着哪些寄寓? 答案: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5、诗的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图景?感情基调如何? 答案:深秋晴空如海,猿啸空谷传响,风霜高洁,水落石出;无穷的落叶和不尽的长江,一幅壮阔图景极力渲染雄浑悲凉的气氛 6、“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无边”“不尽”二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案:不能。因为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 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十分生动形象。从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这两个词扩大了诗的意境,有了它们,后面的“萧萧”和“滚滚”才有附着点,才能更显出秋之悲凉广旷。 7、请选出对其对仗理解不当的一项( ) A.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 B.颔联的对仗十分精工。“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沉郁悲凉的对句出神入化。 C.颈联的“万里”“百年”和上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颈联表现感情,“万里”“百年”分别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 答案:D(纵<时间>、横<空间>颠倒) 8、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写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抒发了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 B.本诗第一二句写诗人的所见所闻,一连出现了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 C.有人认为本诗第三四句“无边”“不尽”两词多余,其实正是有了这两个词,诗的意境才显得更为广阔深远,气象万千。 D.诗的最后两句,写外界环境带给作者的艰难苦恨和自身随着年龄增长而白了的头发,使得自己连喝酒的兴致都没有了。 答案:D(“新停浊酒杯”的原因是因为老病。) 9、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情景交融,气象宏伟,悲凉的景物融合了诗人心头的悲凉。 B.诗中“萧萧下”绘落叶之声,“滚滚来”状江浪之势,正衬托诗人宽阔的胸怀。 C.诗中“万里”与“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呼应,这就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把诗人的忧思表现得既深且广。 D.本诗是一首七律,中间有两联对偶,韵律和谐;每句都是四个节拍,如“风急/天高/猿/啸哀”。 《石头城》《锦瑟》《雨霖铃》诗歌鉴赏练习题 答案:D(“每句四个节拍”错。) (三)石头城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1.有人说第一句的“在”字,容量极大,用得极好,请加以分析。 答:“在”说明只有周围的城墙仍在,旧时的繁华景象已化为乌有。 2.诗人在最后两句抓住月亮仍照着女墙这个典型情节,所表达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言外之意是石头城已变成一座空城,只有月光仍照着它,以自然景物的不变来衬托人事的无常。 3.这首诗通过描写石头城这一古迹,感叹 , 寄托了诗人对现实的讽喻之情。 答:历史兴亡、时代变迁、故国萧条、人生凄凉 4.“诗眼”是一首诗中最传神、最能表达主旨的词或者句子,请你找出本诗的诗眼并说明理由。 答:诗眼为“空”。山还在,水还流,月还升,只是六朝的兴盛已经不在,石头城的繁华已经消逝,只剩下一座空城。昔盛今衰的对比中,让人深思。 5.诗歌句句写景,但又句句生情,请说说此诗的主题。 答:本诗的主题是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第9课诗歌小说

第9课诗歌与小说 哈尔滨市第八十八中学于忠伟课标要求: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授课日期:2008年月日第节,高二·一班,月日第节,高二·二班 2008年月日第节,高二·三班,月日第节,高二·四班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诗经》反映的社会状况及楚辞、汉赋的形成特点;了解唐朝诗歌繁荣的条件、著名诗人和作品;了解宋词与元散曲发展的社会条件和名家名篇;让学生知道明清小说的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及其流变原因。 过程与方法:结合《硕鼠》、《关雎》等研究《诗经》的特点;结合宋词、元散曲名篇的内容和背景研究宋元文人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经》中对美的憧憬和追求,认识屈原的爱国主义:感悟唐诗反映的唐朝历史的兴衰与沧桑;体会宋元文人在作品中表达出的忧国忧民的情愫;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增强他们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明清小说繁荣的背景、文学成就及其特色。 教学难点:明清小说繁荣的背景以及通过明清小说认识其反映的社会现实。 课时:本节教材用二课时。 板书设计: 第9课诗歌与小说 一、《诗经》、楚辞与汉赋 1.《诗经》:305篇,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风、雅、颂,赋、比、兴 2.楚辞:屈原,楚国方言,特点 3.“风骚”——源头 4.汉赋:产生背景,带韵的散文,特点 二、唐诗、宋词与元曲 1.唐诗:背景;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 2.宋词:豪放派:苏辛;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3.元曲:含义 三、明清小说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请同学们阅读引言:诗歌是人类心灵的窗口,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结、积淀,人们的思想、情感在这里郁积、释放。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的海洋,体验古人的喜怒哀乐,感悟不同时代风情的多姿多彩!明清小说则将日常生活和普通市民都纳入创作视野,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全景,还蕴涵着作者对现实的敏锐洞察和犀利批判。 一、《诗经》、楚辞与汉赋 我们先来看《诗经》,请同学们阅读本目教材的前两个自然段,了解一下关于《诗经》的基本情况,然后我们来通过提问来检验同学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板书:1.《诗经》 《诗经》又被称为“诗三百”,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诗经》共包括305篇诗歌。 板书:1.《诗经》:305篇 这305篇诗歌从出现的年代来看,是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500年。 板书:1.《诗经》:305篇,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 《诗经》中的风、雅、颂指的是什么?赋、比、兴指的是什么? 板书:1.《诗经》:305篇,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是按诗歌的来源分成三个部分。风是周朝时各诸侯国的民歌,统称“国风”;雅是西周的宫廷乐曲歌词;颂是为宗庙祭祀配以舞曲的歌词。其中风的部分最具意义及历史影响,请看教材是如何评价的?风的内容丰富,有的揭露讽刺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有的颂扬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赋、比、兴是《诗经》的艺术手法,请看教材P37《赋、比、兴》的文字阅读框。 同学们学过《诗经》中的哪些篇目? 教材的小字部分摘录了《诗经》中的《硕鼠》、《关雎》中的一些诗句,请同学们阅读欣赏。

高一语文必修三杜甫诗《登高》赏析

高一语文必修三杜甫诗《登高》赏析 高一语文必修三杜甫诗《登高》赏析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青年时代,和许多盛唐诗人一样,也有过“裘马轻狂”的漫游经历和“致君尧舜”的理想抱负,但他一生穷愁潦倒,遭遇坎坷,在感情上更能体验到下层民众的疾苦,因此他的诗歌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时代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眷顾祖国、同情民众、不惜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特别是在安史之乱时期,杜甫目睹了唐帝国有由盛至衰的过程,对百姓的苦难更是感同身受,当初“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的所谓理想世界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万方多难”的时代,是“乾坤含创痍”“人烟眇萧瑟”的国土,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伤感,复杂的阶级斗争、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之间的内部冲突,不仅造成了生灵涂炭和国家的严重危机,也把杜甫卷入了生活的底层,使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彻底破灭,于是他只能“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面对苍天来表白“济世敢爱死,寂寞壮士惊”的志向,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满腔赤诚写进诗歌,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历史的盛衰起伏紧密地结合起来,《登高》就是其中富有代表性的一首。 这首诗歌写于大历二年秋天,是杜甫寄寓夔州时所作。诗人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开始挈妇将雏,流浪漂泊,倍尝 生活的艰辛,直到唐肃宗广德元年。公元767年的时候,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是地方军阀为了争夺地盘,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又乘机而起,社会仍然是一片混乱。这时,杜甫已经是一位漂泊受难、饱经沧桑的五十六岁的老人了。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败,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被称为“杜集七言律诗之冠”的《登高》一诗。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诗人登高俯仰所见所闻,融合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夔州即今天四川的奉节,那里一向以猿多声哀而著称,自古就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巴东三峡巫峡悲,猿鸣三声泪沾衣”之说,而峡口更以风大浪急而闻名,这时诗人独自登上高处,视线从高到低,举目四望,侧耳聆听,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诗人选择了凄冷的秋风、空旷的天空、凄厉哀怨的猿声,以及凄清的江水、白茫茫的沙滩、回旋飞翔的鸟群等六个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画面。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两个细节,仿佛是诗人在倾诉着无穷无尽的老病孤独的复杂情感,又仿佛是包括诗人在内的成千上万个长年漂泊流离失所者的真实而形象的写照,寥寥数言,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深沉凝重的抒情基调。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集中表现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落木茫无边际、萧萧而下,是诗人仰视所望;江水奔腾不息、滚滚而去,是诗人俯视所见,这里有“萧萧”之声,也有“滚滚”之势,让人感到整个画面气象万千,苍凉悲壮,气势雄浑壮观,境界宏阔深远。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从这里仿佛感受到了诗人面对逝者如斯的江水所发出的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慨叹,面对一枯一荣的落木所抒发的壮志难酬、无可奈何的苦痛!沉郁悲凉的对句,将诗人“艰难苦恨”的人生境遇书写得淋漓尽致,用语精当,气势宏伟,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九课《诗歌与小说》高考题整理

第9课诗歌与小说名题分解 一、选择题 2011年题组(备注:无) 2010年题组 1.(2010·安徽文综·13)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解析】B 文学作品不能作为信史,但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具有一定史料价值,排除A,《荈赋》是以茶为主题的作品,出现在西晋,所以排除C,传说不可以作为史实,排除D。2.(2010·重庆文综·14)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郎按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与“学士词”词风一致的代表人物是()A.李煜B.李清照 C.陆游D.辛弃疾 【解析】D 学士指苏东坡,苏东坡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四个选项中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 2009年题组 1.(2009·广东历史·1)下列文献中,有较多反映西周时期平民社会生活内容的是()A.《老子》 B.甲骨卜辞 C.《楚辞》 D.《诗经》 【解析】D 《老子》一书是记录春秋时期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代表——老子言论的著作;甲骨卜辞是商周时期统治阶级为预测吉凶,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内容的文字;楚辞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根据楚地方言创作的一种诗体。因此这些文献都不可能较多反映平民生活。而《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风就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2.(2009·四川文综·14)明末文人袁宏道说,江南地区出版业繁荣,不少书籍“原板未行,翻刻踵布”。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因素是当时() ①商品经济繁荣②市民文学兴盛③印刷工艺提高④专制政治强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A 商品经济繁荣;市民文学兴盛;印刷工艺提高,有利于明末江南地区出版业的繁荣。④专制政治强化不利于文化发展,应排除。 2008年题组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教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教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教案(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学习、把握诗中的节奏和旋律,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清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提高审美能力。 3、认识本诗通过记事写人以及直抒胸臆的特点,学习对比、反复、排比等表现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⑴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清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 ⑵学习排比、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和作用。 2、难点: 使学生感知作者包含在诗歌中的真情实感,体会作者用情作诗的方法和重要性。 【教学方法】 诵读──鉴赏──讨论分析──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清诗的抒情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我国现代诗人。代表性诗篇除课文外,还有《光的赞歌》、《我爱这土地》、《给乌兰诺娃》、《礁石》等。 1932年,艾青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因为参加进步的美术活动而被捕,国民党政府以“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政府”罪判处艾青有期徒刑六年。被捕之后,狱中生活使他由绘画转向了新诗写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就是这样诞生的。1933年1月的一天早晨,牢房阴冷,铁窗临风,窗外晓雪飞舞,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这位只有二十三岁的诗人,不禁想起了用乳汁把他养大的保姆,思念感激之情冲击着诗人的心。这是诗人第一次用“艾青”这个名字呈现给中国劳苦大众的一首赞美诗。它在《春光》杂志一卷三期上发表之后,立即轰动了全国,并受到了茅盾、胡风等文学前辈的好评。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播放本诗朗读录音带,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2、学生试读,除要求准确、清楚之外,还要注意表达出本诗的节奏和旋律。 3、理出本诗的抒情结构,初步说出大堰河形象特征: 第一部分(1~3节)怀念痛悼──身世悲苦低微。 第二部分(4~8节)眷念感激──勤劳善良无私。 第三部分(9~11节)同情控诉──命运悲惨。 第四部分(12~13节)讴歌赞美──灵魂高尚。 三、深入研究,体会构思特点 诗人在构思本诗时,把自己起伏的思绪,奔腾的激情作为最主要的依据,时

第9课 诗歌与小说

第9课诗歌与小说 1、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 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其”指的是下列哪位词人() A.柳永 B.苏轼 C.李清照 D.辛弃疾 2、许仙与白蛇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人小说《白蛇记》。经宋话本的发展,到明末时,不仅内容与唐 宋传奇有本质的差异(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出() A.封建制度日益衰落 B.社会风气渐趋败坏 C.市民价值观念变化 D.社会主流思想改变 3、北宋时,民间娱乐场所需要大量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民间。……“教坊乐工, 每得新腔,必求永(柳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这说明() A.宋词只在民间流行与发展 B.宋代文学日益商品市场化 C.宋词婉约派占据主导地位 D.文学平民化、世俗化趋势 4、中国古代文学异彩纷呈,绚丽多姿。众多作品反映不同时期社会风貌和个人情怀。阅读下面精美 文句,其所属的文学体裁出现先后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①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思夫君兮太息,极劳心兮忡忡! ②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④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A.①②④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①④ D.③①②④ 5、2017年,《中国诗词大会》栏目走红中国。其中有一道根据作品判断作者的题,内容为“大江东 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该作者() A.使词从“樽前”“月下”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 B.作品有“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的说法 C.以诗入画,被后世奉为文人画的鼻祖 D.是屈原之后中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6、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先后成为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成就。这种演变趋势,最能说明() A.城市经济日趋繁荣 B.专制皇权逐渐加强 C.选官制度明显变化 D.民族融合已经加深 7、2014年,两汉文化发源地徐州诞生了史上第一个赋社彭城赋社,专门从事辞赋的整理、创作、研 究,重点开发“汉代五绝”之一的汉赋资源。下列关于汉赋的说法正确的是() A.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 B.以华丽的辞藻描绘气势恢弘的时代 C.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受到市民的欢迎 D.特别重视主观意识和感情的抒发 8、北宋的词家,前期如晏殊、欧阳修、张先、柳永等全都是南人,后期的苏轼、黄庭坚、秦观、周 邦彦、李清照等,也多数生长于江南或其周边。对此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A.北宋时期开始出现文化中心南移 B.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兴盛 C.北宋时期出现学术中心南移趋势 D.宋词具有南方文学的地域性特征 9、明朝小说《西游记》中的诸天神佛、取经僧人师徒及各路妖怪,均被赋予了鲜明的人物性格。神 佛妖魔,他们或娇憨,或城府,或温吞,或火爆,或欲望,或牵绊,他们也都生存在“神’’际或“妖”际关系复杂的世间。这反映出() A.“三教合一”的社会趋向 B.该神魔小说折射的是世俗百态 C.宗教逐步庸俗化文学化 D.人文主义在古代中国的缘起 10、明代小说《说唐》、《杨家将传》中,樊梨花与穆桂英以武艺压倒夫婿,并挂帅出征;清代小说 《再生缘》中,女主角易釵为弁,文武双全。这反映出() A.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的繁荣 B.文字狱影响到思想文化的发展 C.民间对正统社会秩序的抗议 D.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男女平等 11、在文学发展历程中,有类作品形式上是“楚辞”式的,去掉了所有的特殊方言;内容上是“诗 经”式的,内涵却在扩大;句式上,每句字数没有限制,不严格地押韵,但确实有韵。下列作品符合该特征的是() A.《二京赋》 B.《将进酒》 C.《雨霖铃》 D.《窦娥冤》 12、南宋陆游曾作诗云:“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 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这说明() A.农业发展与传统历法结合 B.文学创作与生活相联系 C.文学作品呈现贵族化趋势 D.农业生态环境开始关注 13、汉武帝时期,政府设立了乐府机构,并加强了对民间信息的采集。故《十五从军征》《病妇行》 等反映民间疾苦的乐府作品得以上达天听。这表明乐府诗() A.对缓和社会矛盾具有一定意义 B.助推了汉赋的兴起与发展 C.成为官府体察民情的主要渠道 D.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14、“举凡商人生活的一切方面,几乎无不在明代商贾小说的表现范围之中,商人已经成了商贾小说 的主角。”这主要反映了明代() A.商人地位得到了提高 B.商业经济的繁荣 C.小说创作进入新阶段 D.市民阶层的扩大 15、清代著名小说家李汝珍在其著作《镜花缘》中借才女卢亭亭的口说:“将来若花姊姊做了国王, 我们同心协力,各矢忠诚,或定礼制乐,或兴利剔弊,或队暴安良,或举贤去佞,或敬慎刑名,或留心安牍,辅佐他做一国贤君,自己也落个女名臣的美号。”在此,作者意在表达的思想是() A.反对专制统治 B.主张男女平等 C.彻底批判儒学 D.赞同女子参政 16、唐代有很多描绘商人生活的诗篇,如元稹的《估客乐》和刘禹锡的《贾客词》等,大多极力渲 染商人和农民的苦乐之别。而到了宋代,文学作品更多宣传的是商人和儒生的苦乐之别。由此可见,宋代() A.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B.财富多寡决定人的社会地位 C.儒学的义利观遭到颠覆 D.政府政策变化提升商人地位 17、明代重要的戏曲作者,大都拥有进士科名,而话本小说的作者或编著者中,却少有举人、进士。 出现这一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高雅与通俗文艺的不同价值取向 B.士人与市民的不同文化观念 C.戏曲与话本小说的不同消费方式 D.江南与北方的不同区域特征

【导与练】2013年高中历史 第9课 诗歌与小说同步导学案 岳麓版必修3

第9课诗歌与小说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重、难点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自主梳理】 一、《诗经》、楚辞与汉赋 1、《诗经》 《》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保存了自至大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分为、、。风是, 雅是,颂是。真是深刻反当时的社会生活。 《诗经》以为主,多用重章叠句句式,是中国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它的 手法,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2、楚辞 楚辞是时期等,吸收,采用,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采用句式,更适合表达复杂丰富的思想情感。楚辞以瑰丽华美、想象奇特著称,开创了先河。和,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 3、汉赋 汉代政治,经济,应运而生,吸收和表现手法的带韵散文。 【合作探究一】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是从何处而来的?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根据以上理论,试分析《诗经》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二、唐诗、宋词与原曲 1、唐诗 (1)繁荣的原因: ①的盛唐造就了诗歌的辉煌;②制度的确立中下层文人更有机会施展抱负;③的发展,为唐诗格律提供了借鉴。 (2)代表诗人 宋词—“长短句”(词是诗的另一种形式,起源于唐代,是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词的句子长短不齐,便于抒发感情。) (1)宋词繁荣之因:

①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奠定物质基础;②市民阶层扩大,思想感情更丰富,诗歌已满足不了;③两宋阶级、民族矛盾尖锐,词便于抒发感情、反映现实。 (2)代表: 豪放派(清新俊逸,刚健豪放): 北宋:苏轼(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南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婉约派(风格委婉,感情真挚):北宋—柳永《雨霖铃》;南宋—李清照《声声慢》3、元曲 (1)元曲是在、基础上经文人重新制作而新诗体,是与 结合比较紧密的诗歌形式。 (2)兴起背景:①元朝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民族分化,进取无望; ②对社会黑暗、人民悲惨遭遇的不满。 (3)主要代表人物:《窦娥冤》。 【合作探究二】 唐代诗歌为何如此繁荣?唐诗有哪些特点? 【合作探究三】 总结中国古代诗歌历程。 三、明清小说 1、繁荣的原因: (1)经济的发展,城镇的兴起,提供了广泛的素材。 (2)阶层的崛起,对通俗文化的需求量增大。 (3)不断完善和书坊地迅速发展,为小说传播提供有利条件。 2、代表作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