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北师大版教材适用】九年级数学下册《圆的对称性》教案

【北师大版教材适用】九年级数学下册《圆的对称性》教案

【北师大版教材适用】九年级数学下册《圆的对称性》教案
【北师大版教材适用】九年级数学下册《圆的对称性》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精编教学设计系列

圆的对称性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了圆的定义与弦、弧的定义以及旋转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应用,也是本章中证明同圆或等圆中弧等、角等以及线段相等的重要依据,也是下一节课的理论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将对今后的学习和培养学生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任务分析

知识与技能

通过探索理解并掌握:(1)圆的旋转不变性;(2)圆心角、弧、弦之间相等关系定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归纳,经历探索新知的过程,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发现新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对图形的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中进一步树立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体验学习的快乐.

(3)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圆心角、弧、弦之间关系定理并利用其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圆心角、弧、弦之间关系定理中的“在同圆或等圆”条件的理解及定理的证明.

三、教学设计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认识圆的对称性(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认识圆心角的概念、探索圆心角,弦,弧的关系、合作学习、练习提高、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数学活动一:认识圆的对称性

提问一:我们已经学习过圆,你能说出圆的那些特征?

提问二:圆是对称图形吗?

(1)圆是轴对称图形吗?你怎么验证

圆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有无数条(所有经过圆心的直线都是对称轴)

验证方法:折叠

(2)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吗?你怎么验证? 同学们请观察老师手中的两个圆有什么特点?

现在老师把这两个圆叠在一起,使它俩重合,将圆心固定.

上面这个圆旋转任意一个角度,两个圆还重合吗?

通过旋转的方法我们知道:圆具有旋转不变的特性.即一个圆绕着它的圆心旋转任意一个角度,都能与原来的图形重合.圆的中心对称性是其旋转不变性的特例.即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为圆心.

数学活动二:了解圆心角的定义

如图所示,∠AOB 的顶点在圆心,像这样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数学活动三、探索圆心角定理

尝试与交流.按下面的步骤做一做:

1.在两张透明纸上,作两个半径相等的⊙O 和⊙O ′,沿圆周分别将两圆剪下. 2.在⊙O 和⊙O ′上分别作相等的圆心角∠AOB 和∠A ′O ′B ′ (如下图示),圆心固定.注意:∠AOB 和∠A ′O ′B ′时,要使OB 相对于0A 的方向与O ′B ′相对于O ′A ′的方向一致,否则当OA 与O ′A ′重合时,OB 与O ′B ′不能重合.

3.将其中的一个圆旋转一个角度,使得OA 与O ′A ′重合.

教师叙述步骤,同学们一起动手操A'

作.

通过上面的做一做,你能发现哪些等量关系?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说一说你的理由.

结论可能有:

1.由已知条件可知∠AOB=∠A ′O ′B ′.

2.由两圆的半径相等,可以得到∠OBA=∠O ′B ′A ′=∠OAB 和∠O ′A ′B ′.

3.由△AOB ≌△A ′O ′B ′可得到AB =A ′B ′.

4.由旋转法可知AB =''A B

刚才到的AB =''A B 理由是一种新的证明弧相等的方法——叠合法.我们在上述做一做的过程中发现,固定圆心,将其中一个圆旋转一个角度,使半径OA 与O ′A ′重合时,由于∠AOB=∠A ′O ′B ′.这样便得到半径OB 与O ′B ′重合.因为点A 和点A ′重合,点B 和点B ′重合,所以AB 和A ′B ′重合,弦AB 与弦A ′B ′重合,即AB =A ′B ′. 在上述操作过程中,你会得出什么结论?

在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

上面的结论,在同圆中也成立.于是得到下面的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 A

这就是我们通过实验利用圆的旋转不变性探索到的圆的另一个

特性:圆心角、弧、弦之间相等关系定理.

注意:在运用这个定理时,一定不能忘记“在同圆或等圆中”这

个前提.否则也不一定有所对的弧相等、弦相等这样的结论.(通过举反例强化对定理的理解)请同学们画一个只能是圆心角

A

如下图示.虽然∠AOB=∠A′O′B′,但AB≠A′B′AB≠

下面我们共同想一想.

在同圆或等圆中弧相等

相等的圆心角弦相等

如果在同圆或等圆这个前提下,将题设和结论中任何一项交换一

下,结论正确吗?你是怎么想的?请你说一说.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中有一组

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

注意:

(1)不能忽略“在同圆或等圆中”这个前提条件,否则,丢掉

这个前提,虽然圆心角相等,但所对的弧、弦不一定相等.

(2)此定理中的“弧”一般指劣弧.

(3)要结合图形深刻体会圆心角、弧、弦这四个概念和“所对”

一词的含义.否则易错用此关系.

(4)在具体应用上述定理解决问题时,可根据需要,择其有关

部分.如“在同圆中,等弧所对的圆心角相等”等等.

例题: 如图,AB ,DE 是⊙O 的直径,C 是⊙O 的一点,且AD CE ,BE 与CE 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过程见课本)

(补充例题)

例.如图,在⊙O 中,AB 、CD 是两条弦,OE ⊥AB ,OF ⊥CD ,垂足分别为EF .

(1)如果∠AOB=∠COD ,那么OE 与OF 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2)如果OE=OF ,那么AB 与CD 的大小有什么关系?AB 与CD 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AOB 与∠COD 呢?

D

分析:(1)要说明OE=OF ,只要在直角三角形AOE 和直角三角形COF 中说明AE=CF ,即说明AB=CD ,因此,只要运用前面所讲的定理即可.

(2)∵OE=OF ,∴在Rt △AOE 和Rt △COF 中,

又有AO=CO 是半径,∴Rt △AOE ≌Rt?△COF ,

AB

CD

∴AE=CF,∴AB=CD,又可运用上面的定理得到 = 解:(1)如果∠AOB=∠COD,那么OE=OF

理由是:∵∠AOB=∠COD

∴AB=CD ∵OE⊥AB,OF⊥CD ∴AE=1

2AB,CF=1

2

CD

∴AE=CF

又∵OA=OC ∴Rt△OAE≌Rt△OCF∴OE=OF

(2)如果OE=OF,那么AB=CD,AB=CD,∠AOB=∠COD

理由是:∵OA=OC,OE=OF ∴Rt△OAE≌Rt△OCF ∴AE=CF

又∵OE⊥AB,OF⊥CD ∴AE=1

2AB,CF=1

2

CD∴AB=2AE,

CD=2CF

∴AB=CD ∴AB=CD,∠AOB=∠COD

课时小结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在得出本节结论的过程中,回忆一下我们使用了哪些研究图形的方法?(同学们之间相互讨论、归纳) 利用旋转的方法得到了圆的旋转不变性,由圆的旋转不变性,我们探究了圆心角、弧、弦之间相等关系定理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策略是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合作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其探求过程,再通过教

师演示动态课件及引导,让学生感受圆的旋转不变性,并能运用圆的对称性研究圆中的圆心角、弧、弦间的关系定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体验数学的生活性、趣味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情景引入中运用媒体形象直观的展现了圆心角、弧、弦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对称之美(2)在探究圆的旋转不变性和探究圆心角、弧、弦之间的关系定理时,教师应用白板的旋转功能让学生观察——猜想——证明——归纳的数学过程,让学生既轻松又形象直观地获得了新知.

总的来说,本节课中应充分将课堂还给学生,把数学的课堂变成了数学探讨的课堂,学生探究的课堂,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章节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各章标题 第一章 证明(二)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第三章 证明(三) 第四章 视图与投影 第五章 反比例函数 第六章 频率与概率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各章标题 第一章 直角三角形边的关系 第二章 二次函数 第三章 圆 第四章 统计与概率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各章知识点 第一章 证明(二) 一、公理(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边边边”或“SSS ”)。 (2)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 (3)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 (4)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推论: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角角边”或“AAS ”)。 二、等腰三角形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等腰三角形的其他性质: ①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且等于45° ②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只能为锐角,不能为钝角(或直角),但顶角可为钝角(或直角)。 ③等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设腰长为a ,底边长为b ,则 2 b

(完整版)北师大九年级数学知识点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定理知识点汇总[九年级(上册) 第一章 证明(二) ※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作一条等边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线,将等边三角形分成两个全等的 直角三角形,其中一个锐角等于30o,这它所对的直角边必然等于斜边的一半。 ※有一个角等于60o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如果知道一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首先要想的定理有: ①勾股定理:2 22c b a =+(注意区分斜边与直角边) ②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有一个内角等于30o,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③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此定理将在第三章出现) ※垂直平分线.....是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注意着重号的意义) <直线与射线有垂线,但无垂直平分线>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 ※线段垂直平分线逆定理:到一条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三角形的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并且这个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如图1所示, AO=BO=CO )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角平分线逆定理:在角内部的,如果一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则它在该角的平分线上。 角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并且交点到三边距离相等,交点即为三角形的内心。 (如图2所示,OD=OE=OF)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整式方程,且都可以化为02 =++c bx ax (a 、b 、c 为 常数,a ≠0)的形式,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二次方程...... 。 ※把02 =++c bx ax (a 、b 、c 为常数,a ≠0)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 为二次项系数;b 为一次项系数;c 为常数项。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①配方法 <即将其变为0)(2 =+m x 的形式> ②公式法 a ac b b x 242-±-= (注意在找ab c 时须先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③分解因式法 把方程的一边变成0,另一边变成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来求解。 (主要包括“提公因式”和“十字相乘”) A C B O 图1 图2 O A C B D E F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九年级上数学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已知x=2是一元二次方程x2+mx+2=0的一个解,则m的值是() A.﹣3 B. 3 C.0 D.0或3 2.方程x2=4x的解是() A.x=4 B.x=2 C.x=4或x=0 D.x=0 3.如图,在?ABCD中,AB=6,AD=9,∠BAD的平分线交BC于点E,交DC的延长线于点F,BG⊥AE, 垂足为G,若BG=,则△CEF的面积是() A.B.C.D. 3题 4.在面积为15的平行四边形ABCD中,过点A作AE垂直于直线BC于点E, 作AF垂直于直线CD于点F,若AB=5,BC=6,则CE+CF的值为() A.11+B.11﹣C.11+或11﹣D.11+或1+ 5.有一等腰梯形纸片ABCD(如图),AD∥BC,AD=1,BC=3,沿梯形的高DE剪下,由△DEC与四边形ABED不一定能拼成的图形是() A.直角三角形B.矩形C.平行四边形D.正方形 5题 6.如图是由5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组成的几何体,它的俯视图为() A.B.C.D. 7.下列函数是反比例函数的是() A.y=x B.y=kx﹣1 C.y=D.y= 8.矩形的面积一定,则它的长和宽的关系是() A.正比例函数B.一次函数C.反比例函数D.二次函数 9.已知一组数据:12,5,9,5,1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极差是5 B.中位数是9 C.众数是5 D.平均数是9 10.在一个不透明的布袋中,红色、黑色、白色的玻璃球共有40个,除颜色外其他完全相同,小明通过多次摸球试验后发现其中摸到红色球、黑色球的频率稳定在15%和45%,则口袋中白色球的个数可能是()A.24 B.18 C.16 D. 6 二.填空题(共6小题) 11.某商品经过连续两次降价,销售单价由原来的125元降到80元,则平均每 次降价的百分率为_____. 12.如图,△ABC中,DE垂直平分AC交AB于E,∠A=30°,∠ACB=80°, 则∠BCE=_________度. 13.有两张相同的矩形纸片,边长分别为2和8,若将两张纸片交叉重叠,则得到重叠部分面积最小是 _________,最大的是_________. 14.直线l1:y=k1x+b与双曲线l2:y=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图象如图所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九(上)数学知识点答案 第一章证明(一) 1、你能证明它吗? (1)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及判定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也相等 判定:SSS、SAS、ASA、AAS、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性质及推论 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判定: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 推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即“三线合一”)(3)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定理 性质定理: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度;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满足“三线合一”的性质;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3条对称轴。 判定定理:有一个角是60度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或者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含30度的直角三角形的边的性质 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度,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2、直角三角形 (1)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2)命题包括已知和结论两部分;逆命题是将倒是的已知和结论交换;正确的逆命题就是逆定理。 (3)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 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 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判定: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2)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3)如何用尺规作图法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分别以线段的两个端点A、B为圆心,以大于AB的一半长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点M、N;作直线MN,则直线MN就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 4、角平分线 (1)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定理 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判定:在一个角的内部,且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性质: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 (3)如何用尺规作图法作出角平分线

北师大版-初三数学复习计划

九年级数学中考备考复习计划 一、复习的整体思路 初三数学总复习,通常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全面复习基础知识,夯实“三基”。通过第一阶段的复习,使学生系统的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和稳定的知识框架。 第二阶段:综合运用知识,强化能力培养。第二阶段的复习既不是知识的复习,更不是知识的压缩,而是一个知识总综合、巩固、完善、提高的过程。即注重知识的整合,又注重查缺补漏,力求使各部分知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基础知识重点化、重点知识网络化、网络知识题型化、题型设计生活化。在这一阶段要以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学生的综合训练为主题,克服重复,突出重点。在数学应用方面,注意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穿插专题复习,培养学生渗透题型生活化的意识,以此提高学生对阅读理解题的审题能力。 第三阶段:考前模拟,建立自信。此阶段注重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包括知识的深化巩固,能力的培养提高,解体的技巧和方法,运算速度和准确率等方法,要注意及时评价,及时反馈。 二、复习的整体策略和方法 整体策略为以课本为主,紧扣教材,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训练和落实,决不放弃课本。 整体方法为:以小题组训练为主,强化落实,力求一课一练,一张一测,注重反馈和评价,不断总结。

三、复习课时安排 第一阶段: 按照初中数学知识体系,整体可划分为“数与式、方程(组)与不等式(组)、函数与函数图像、图形初步、三角形、四边形、圆、对称旋转、三角函数、统计与概率”共10个单元。具体时间可划分及课时安排如下:

第三阶段: 1、模拟练兵6月5日—6月15日 2、学生自学,心理调整、询问。6月16日—6月18日 四、复习措施及要求 1、注重基础,很注落实,必须面批面改,纠错纠偏。 2、紧扣教材,查缺补漏,强化训练。 3、以训练为主线,做到一课一练,一章一练,及时评价,全面反馈。 4、综合知识,加强能力培养,提高整体水平。 5、考前模拟,克服“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美,”力求“稳中 求准,准中求快。” 6、反对“题海加苦海”的战术,必须精选精编试题。达到熟练掌握及 灵活运用。 7、坚持集体备课,集体教研。

七年级到九年级北师大版数学概念

初中数学概念 一、数的有关概念和运算 1、正数都大于零,负数都小于零,正数大于负数 2、实数a 的相反数是-a ;零的相反数是零;若a 和b 互为相反数,那么:a +b =0 3、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零的绝对值是零;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从数轴上看,一个实数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这个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任意实数的绝对值一定为非负数;绝对值等于同一正数的实数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反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绝对值相等;去掉绝对值符号首先要判断绝对值里面的实数是正是负,然后再根据定义去掉绝对值符号 4、实数大小的比较: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常用方法:比差法:两数相减与“0”比较。A >B ? A 一B >0;A <B ? A 一B <0;A =B ? A 一B =0 5、实数a (a ≠0)的倒数是1/a ;若a 和b 互为倒数,那么:a ×b =1;零无倒数 6、有理数的运算: (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绝对值不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一个数同零相加,仍得这个数 (2)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3)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植相乘.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不等于零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 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零,积就为零 (4)有理数除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 (注意:0不能作除数) 有理数除法符号法则: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零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零的数,都得零 (5)有理数乘方法则: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6)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规定如下:① 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②同级运算,按照从左至右的顺序进行;③如果有括号,就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最后算大括号里的. 7、(1)加法交换律:a+b =b+a ;加法结合律:a+b+c =a+(b+c );乘法交换律:a ·b =b ·a ;乘法结合律:abc =a (bc );乘法分配律:a (b +c )=ab +ac . (2)幂的运算:a m ·a n =a m+n (m 、n 为正整数);mn n m a a =)((m 、n 为正整数); ()n n n b a ab =(n 为正整数);n m n m a a a -=÷(m 、n 为正整数,m >n ,a ≠0),a 0=1(a ≠0);n n a a 1 =-(a ≠0,n 为正整数) 8、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在数轴上,A 、B 两点的坐标分别为x a 、x b ,那么它们之间的距离是AB =|x b -x a | 9、科学记数法:把一个数记成10n a ?的形式,其中1≤a <10,n 为整数,这种记数的方法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汇总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证明(二) ※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作一条等边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线,将等边三角形分成两个全等的 直角三角形,其中一个锐角等于30o,这它所对的直角边必然等于斜边的一半。 ※有一个角等于60o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如果知道一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首先要想的定理有: ①勾股定理:222c b a =+(注意区分斜边与直角边) ②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有一个内角等于30o,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③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此定理将在第三章出现) ※垂直平分线.....是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 。(注意着重号的意义) <直线与射线有垂线,但无垂直平分线>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 ※线段垂直平分线逆定理:到一条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三角形的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并且这个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如图1所示, AO=BO=CO )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角平分线逆定理:在角内部的,如果一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则它在该角的平分线上。 角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并且交点到三边距离相等,交点即为三角形的内心。 (如图2所示,OD=OE=OF)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整式方程,且都可以化为02=++c bx ax (a 、b 、c 为 常数,a ≠0)的形式,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二次方程...... 。 ※把02 =++c bx ax (a 、b 、c 为常数,a ≠0)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 为二次项系数;b 为一次项系数;c 为常数项。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①配方法 <即将其变为0)(2=+m x 的形式> ②公式法 a ac b b x 242-±-= (注意在找abc 时须先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③分解因式法 把方程的一边变成0,另一边变成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来求解。 A C B O 图1 图2 O A C B D E F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

※一 . 正切: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 ( 下册) 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直角三角形边的关系 定义:在 Rt △ ABC 中,锐角∠ A 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 A 的正.切.,记作 tanA ,即 tan A A 的对边 ; A 的邻边 ①tanA 是一个完整的符号,它表示∠ A 的正切,记号里习惯省去角的符号 “∠ ”; ②tanA 没有单位,它表示一个比值,即直角三角形中∠ A 的对边与邻边的比; ③tanA 不表示“tan 乘”以“A ”; ④初中阶段,我们只学习直角三角形中,∠ A 是锐角的正切; ⑤tanA 的值越大,梯子越陡,∠ A 越大; ∠A 越大,梯子越陡, tanA 的值越大。 ※二. 正.弦.: 定义:在 Rt △ABC 中,锐角∠ 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 A 的正弦, 记作 sinA ,即 sin A A 的对边 ; 斜边 ※三. 余弦: 定义:在 Rt △ABC 中,锐角∠ A 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 A 的余弦,记作 cosA ,即cos A A 的邻边 ; 斜边 ※余切: 定义:在 Rt △ ABC 中,锐角∠ A 的邻边与对边的比叫做∠ A 的余切,记作 cotA ,即 cotA A 的邻边 ; A 的对边 ※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分别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余切、正切。 (通常我们称正弦、余弦互为余函数。同样,也称正切、余切互为余函数,可以概括为:一个锐角的三角函数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函数)用等式表达:若∠ A 为锐角,则 0o 30 o 45 o 60 o 90 o ① sin A cos(90 A) ; cos A sin(90 A) 1 sin α 0 2 cos α 1 3 2 3 1 2 2 2 1 0 ② tan A cot( 90 A) ; cot A tan(90 A) 2 2 2 ※当从低处观测高处的目标时,视线与水平线 tan α 0 3 1 3 — 3 所成的锐角称为仰角.. ※当从高处观测低处的目标时,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锐角称为俯角.. ※利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表,可以看出, (1)当 cot α — 3 1 3 0 3 角度在 0°~ 90°间变化时,正弦值、正切值随着角度的增大 (或减小 )而增大 (或减小 );余弦值、余切值随着角度的增 大( 或减小 )而减小 ( 或增大 )。 (2)0≤ sin α ≤ 1, 0≤ cos α ≤ 1。 图 1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知识点汇总-下册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直角三角形边的关系 ※一. 正切: 定义:在Rt △ABC 中,锐角∠A 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A 的正切.. ,记作tanA ,即的邻边 的对边 A A A ∠∠=tan ; ①tanA 是一个完整的符号,它表示∠A 的正切,记号里习惯省去角的符号“∠”; ②tanA 没有单位,它表示一个比值,即直角三角形中∠A 的对边与邻边的比; ③tanA 不表示“tan”乘以“A”; ④初中阶段,我们只学习直角三角形中,∠A 是锐角的正切; ⑤tanA 的值越大,梯子越陡,∠A 越大; ∠A 越大,梯子越陡,tanA 的值越大。 ※二. 正弦.. : 定义:在Rt △ABC 中,锐角∠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正弦,记作sinA ,即 斜边 的对边 A A ∠= sin ; ※三. 余弦: 定义:在Rt △ABC 中,锐角∠A 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余弦,记作cosA ,即 斜边 的邻边 A A ∠= cos ; ※余切: 定义:在Rt △ABC 中,锐角∠A 的邻边与对边的比叫做∠A 的余切,记作cotA ,即 的对边 的邻边 A A A ∠∠= cot ; ※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分别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余切、正切。

图 1 (通常我们称正弦、余弦互为余函数。 一个锐角的三角函数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函数)用等式表达:若∠A 为锐角,则 ①)90cos(sin A A ∠-?=; )90sin(cos A A ∠-?= ②)90cot(tan A A ∠-?=; )90tan(cot A A ∠-?= ※当从低处观测高处的目标时,视线与水平线 所成的锐角称为仰角.. ※当从高处观测低处的目标时,视线与水平线所成 的锐角称为俯角.. ※利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表,可以看出,(1)当 角度在0°~90°间变化时,正弦值、正切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余弦值、余切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减小(或增大)。(2)0≤sin α≤1,0≤cos α≤1。 ※同角的三角函数间的关系: 倒数关系:tg α·ctg α=1。 ※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一共有五个元素,即三条边和二个锐角。由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已知元素,求出所有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在△ABC 中,∠C 为直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则有 (1)三边之间的关系:a 2+b 2=c 2; (2)两锐角的关系:∠A +∠B=90°; (3)边与角之间的关系: ;cot , tan , cos , sin a b A b a A c b A c a A ==== ;cot , tan , cos , sin b a B a b B c a B c b B ==== (4)面积公式:chc ab 2 1 21S == ?(hc 为C 边上的高);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最新(全)

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第1课时 §1.1.1 锐角三角函数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过程 2、理解锐角三角函数(正切、正弦、余弦)的意义,并能够举例说明 3、能够运用三角函数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 4、能够根据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正切函数的定义 难点:理解正切函数的定义 教学过程设计 ?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无论是边,还是角,它都有其它三角形所没有的性质。这一章,我们继续学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师生共同研究形成概念 1、梯子的倾斜程度 在很多建筑物里,为了达到美观等目的,往往都有部分设计成倾斜的。这就涉及到倾斜角的问题。用倾斜角刻画倾斜程度是非常自然的。但在很多实现问题中,人们无法测得倾斜角,这时通常采用一个比值来刻画倾斜程度,这个比值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倾斜角的正切。 1)(重点讲解)如果梯子的长度不变,那么墙高与地面的比值越大,则梯子越陡;2)如果墙的高度不变,那么底边与梯子的长度的比值越小,则梯子越陡; 3)如果底边的长度相同,那么墙的高与梯子的高的比值越大,则梯子越陡;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刻画梯子倾斜程度的几种方法,以便为后面引入正切、正弦、余弦的概念奠定基础。 2、想一想(比值不变) ☆想一想书本P 2 想一想 通过对前面的问题的讨论,学生已经知道可以用倾斜角的对边与邻边之比来刻画梯子的倾斜程度。当倾斜角确定时,其对边与邻边的比值随之确定。这一比值只与倾斜角的大小有关,而与直角三角形的大小无关。

3、 正切函数 (1) 明确各边的名称 (2) 的邻边 的对边A A A ∠∠=tan (3) 明确要求:1)必须是直角三角形;2)是∠A 的对边与∠A 的邻边的比值。 ☆ 巩固练习 a 、 如图,在△ACB 中,∠C = 90°, 1) tanA = ;tanB = ; 2) 若AC = 4,BC = 3,则tanA = ;3) 若AC = 8,AB = 10,则tanA = ;tanB = ;b 、 如图,在△ACB 中,tanA = 。(不是直角三角形) (4) tanA 的值越大,梯子越陡 4、 讲解例题 例1 图中表示甲、乙两个自动扶梯,哪一个自动扶梯比较陡? 分析:通过计算正切值判断梯子的倾斜程度。这是上述结论的直接应用。 例2 如图,在△ACB 中,∠C = 90°,AC = 6,4 3 tan = B ,求B C 、AB 的长。 分析:通过正切函数求直角三角形其它边的长。 ? 随堂练习 5、书本 P 4 随堂练习 ? 小结 正切函数的定义。 ? 作业 书本 P4 习题1.1 1、2、4。 B A B C ∠A 的对边 ∠A 的邻边斜边 8m α5m 5m β 13m A B C

(完整版)北师大九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

图1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定理知识点汇总[九年级(下册) 第一章 直角三角形边的关系 ※一. 正切: 定义:在Rt △ABC 中,锐角∠A 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A 的正切.. ,记作tanA ,即的邻边 的对边 A A A ∠∠=tan ; ①tanA 是一个完整的符号,它表示∠A 的正切,记号里习惯省去角的符号“∠”; ②tanA 没有单位,它表示一个比值,即直角三角形中∠A 的对边与邻边的比; ③tanA 不表示“tan”乘以“A”; ④初中阶段,我们只学习直角三角形中,∠A 是锐角的正切; ⑤tanA 的值越大,梯子越陡,∠A 越大; ∠A 越大,梯子越陡,tanA 的值越大。 ※二. 正弦..: 定义:在Rt △ABC 中,锐角∠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正弦,记作sinA ,即斜边 的对边 A A ∠=sin ; ※三. 余弦: 定义:在Rt △ABC 中,锐角∠A 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余弦,记作cosA ,即斜边的邻边 A A ∠=cos ; ※余切: 定义:在Rt △ABC 中,锐角∠A 的邻边与对边的比叫做∠A 的余切,记作cotA ,即的对边的邻边 A A A ∠∠= cot ; ※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分别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余切、正切。 (通常我们称正弦、余弦互为余函数。同样,也称正切、余切互为余函数,可以概括为:一个锐角的三角函数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函数)用等式表达:若∠A 为锐角,则 ①)90cos(sin A A ∠-?=; )90sin(cos A A ∠-?= ②)90cot(tan A A ∠-?=; )90tan(cot A A ∠-?= ※当从低处观测高处的目标时,视线与水平线 所成的锐角称为仰角.. ※当从高处观测低处的目标时,视线与水平线所成 的锐角称为俯角.. ※利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表,可以看出,(1)当 角度在0°~90°间变化时,正弦值、正切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余弦值、余切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减小(或增大)。(2)0≤sin α≤1,0≤cos α≤1。 ※同角的三角函数间的关系: 倒数关系:tg α·ctg α=1。 ※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一共有五个元素,即三条边和二个锐角。由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已知元素,求出 0o 30 o 45 o 60 o 90 o sin α 0 2 1 22 2 3 1 cos α 1 23 2 2 2 1 0 tan α 0 3 3 1 3 — cot α — 3 1 3 3 0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知识点汇总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特殊平行四边形 一、平行四边形 1、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性质:(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 (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邻角互补。 (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两条对角线把平行四边形分成四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4)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3、判定:(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面积:S平行四边形=底ⅹ高 二、菱形 1、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2、性质:(1)菱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2)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3)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两条对角线把菱形分成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4)菱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两条)。 3、判定:(1)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3)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4、面积:S菱形=底ⅹ高;S菱形=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三、矩形 1、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性质:(1)矩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2)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两条对角线把矩形分成四个面积相等的等腰三角形。 (4)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5)矩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两条)。 3、判定:(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3)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4、面积:S矩形=底ⅹ高 四、正方形 1、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2、性质:(1)正方形具有菱形和矩形的所有性质。 (2)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3)正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且相等,两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四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4)正方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四条)。 3、判定:(1)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正方形=菱形+矩形 (3)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4)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4、面积:S正方形=边长的平方;S正方形=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五、中点四边形 1、定义:以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为顶点组成的四边形 2、中点四边形:一般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矩形→菱形; 正方形→正方形。

(完整word版)新版北师大初中数学九年级(上)概率的进一步认识练习题(带答案)

九(上) 1、 在抛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的实验中,如果没有硬币,则下列实验不能作为替代物的是( ) A 、一枚均匀的骰子, B 、瓶盖, C 、两张相同的卡片, D 、两张扑克牌 2、如右图,在这三张扑克牌中任意抽取一张,抽到“红桃7” 的概率是 . 3、密码锁的密码是一个四位数字的号码,每位上的数字都可以是0到9中的任一个,某人忘了密码的最后一位号码, 此人开锁时,随意拔动最后一位号码正好能把锁打开的概率是______.若此人忘了中间两位号码,随意拔动中间两位号码正好能把锁打开的概率是______. 4、某商场在“五一”期间推出购物摸奖活动,摸奖箱内有除颜色以外完全相同的红色、白色乒乓球各两个.顾客摸奖时,一次摸出两个球,如果两个球的颜色相同就得奖,颜色不同则不得奖.那么顾客摸奖一次,得奖的概率是 . 5、从一个装有2黄2黑的袋子里有放回地两次摸到的都是黑球的概率是 . 6、如图所示的两个圆盘中,指针落在每一个数上的机会均等,那么两个指针同时落在偶数上的概率是……( ) A .1925 ; B .1025 ; C .625 ; D .525 7、为了估计湖里有多少条鱼,我们从湖里捕上100条做上标记,然后放回湖里,经过一段时间待带标记的鱼完全混合于鱼群中后,第二次捕得200条,发现其中带标记的鱼25条,通过这种调查方式,我们可以估计出这个湖里有______条鱼. 8、在一个密闭不透明的盒子里有若干个白球,在不允许将球倒出来的情况下,为了估计白球的个数,小刚向其中 放入8个黑球,摇匀后从中随机摸出一个球记下颜色,再把它放回盒中,不断重复,共摸球400次,其中88次摸到黑球,估计盒中大约有白球( ) A 、28个 B 、30个 C 、36个 D 、42个 9、有一个抛两枚硬币的游戏,规则是:若出现两个正面,则甲赢;若出现一正一反,则乙赢;若出现两个反面, 则甲、乙都不赢。 (1)这个游戏是否公平?请说明理由; (2)如果你认为这个游戏不公平,那么请你改变游戏规则,设计一个公平的游戏;如果你认为这个游戏公平,那 么请你改变游戏规则,设计一个不公平的游戏。 10、如图,用两个相同的转盘(每个圆都平均分成六个扇形)玩配紫色游戏(一个转盘转出“红”,另一个转盘转出“蓝”, 则为配成紫色).在所给转盘中的扇形里,分别填上“红”、“蓝”或“白”,使得到紫色的概率是 61.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汇总九年级(上册) 班级姓名 第一章证明(二) 1、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及判定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也相等 判定:SSS、SAS、ASA、AAS、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性质及推论 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判定: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 推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即“三线合一”) 3、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定理 性质定理: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度;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满足“三线合一”的性质;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3条对称轴。判定定理:有一个角是60度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或者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含30度的直角三角形的边的性质 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度,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4、直角三角形 (1)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命题包括已知和结论两部分;逆命题是将倒是的已知和结论交换;正确的逆命题就是逆定理。 (3)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 5、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 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判定: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2)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3)如何用尺规作图法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分别以线段的两个端点A、B为圆心,以大于AB的一半长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点M、N;作直线MN,则直线MN就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 6、角平分线 (1)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定理 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判定:在一个角的内部,且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 )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证明 (二) ※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 :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等边三角 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作一条等边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线,将等边三角形分成两个全等的 直角三角形,其中一个锐角等于 30o,这它所对的直角边必然等于斜边的一半。※ 有一个角等于 60o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如果知道一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首先要想的定理有: ①勾股定理:a2 b 2c2(注意区分斜边与直角边) ②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有一个内角等于30o,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③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此定理将在第三章出现) ※垂直平分线是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注意着重号的意义)......... <直线与射线有垂线,但无垂直平分线>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 ※线段垂直平分线逆定理:到一条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三角形的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并且这个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如图1所示,AO=BO=CO ) A A D F O O C C B B E 图 1图 2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角平分线逆定理:在角内部的,如果一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则它在该角的平分线上。 角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并且交点到三边距离相等,交点即为三角形的内心。 ( 如图 2 所示, OD=OE=OF) 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整式方程,且都可以化为ax 2bx c0 (a、b、c为常数, a≠ 0)的形式,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二次方程。 ...... ※把 ax2bx c 0 (a、b、c为常数,a≠0)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a 为二次项系数; b 为一次项系数; c 为常数项。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①配方法< 即将其变为( x ) 20的形式> m b b24ac ②公式法 x2a(注意在找 abc 时须先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③分解因式法把方程的一边变成0,另一边变成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来求解。(主要包括“提公因式”和“十字相乘”)

北师大版初三数学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证明(二) ※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作一条等边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线,将等边三角形分成两个全等的 直角三角形,其中一个锐角等于30o,这它所对的直角边必然等于斜边的一半。 ※有一个角等于60o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如果知道一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首先要想的定理有: ①勾股定理:2 2 2 c b a =+(注意区分斜边与直角边) ②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有一个内角等于30o,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③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此定理将在第三章出现) ※垂直平分线.....是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注意着重号的意义) <直线与射线有垂线,但无垂直平分线>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 ※线段垂直平分线逆定理:到一条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三角形的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并且这个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如图1所示, AO=BO=CO )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角平分线逆定理:在角内部的,如果一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则它在该角的平分线上。 角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并且交点到三边距离相等,交点即为三角形的内心。 (如图2所示,OD=OE=OF)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整式方程,且都可以化为02 =++c bx ax (a 、b 、c 为 常数,a ≠0)的形式,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二次方程...... 。 ※把02 =++c bx ax (a 、b 、c 为常数,a ≠0)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 为二次项系数;b 为一次项系数;c 为常数项。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①配方法 <即将其变为0)(2 =+m x 的形式> ②公式法 a ac b b x 242-±-= (注意在找ab c 时须先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③分解因式法 把方程的一边变成0,另一边变成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来求解。 A C B O 图1 图2 O A C B D E F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总复习》优质课教案_1.doc

特殊平行四边形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八年级已经借助折纸、画图、测量等活动直观的探索过平 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等性质和判定,本章教材主要是对这些结论进行理论的证明, 而前面的探索过程和方法又为本章证明提供了铺垫,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定理证明思路。本 章前几节课中,学生又学习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这些都为探究“中点四边形”做了铺垫,学生已经具备了探究该命题的基本技能;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 的过程,并初步体会了获得猜想后还应予以证明的意义,感受到了合情推理与论证推理的相 互依赖和相互补充的辨证关系,并且学生具有了一定的推理证明的能力。同时在以前的数学 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 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教科书基于学生对特殊平行四边形认识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本课的具体学习任务:理解 中点四边形形状取决于原四边形的对角线的位置和数量关系。但这仅仅是这堂课外显的具体 的教学目标,或者说是一个近期目标。数学教学由一系列相互联系而又渐次梯进的课堂组成,因而具体的课堂教学也应满足于整个数学教学的远期目标,或者说,数学教学的远期目标, 应该与具体的课堂教学任务产生实质性联系。本课《特殊平行四边形( 3)》内容从属于“空间与图形”这一数学学习领域中的“图形与证明” ,因而务必服务于推理与论证教学的远期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体会证明的必要性,掌握用综合法证 明的格式,初步感受公理化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同时也应力图在学习中逐步达成学生的有关情感态度目标。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①再次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发现决定中点四边形形状的因素,熟 练运用学过的各种特殊四边形的识别及性质对中点四边形进行识别,并能对自己的猜测进行 证明,进一步发展学生推理论证的能力。 ②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以及计算与证明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③通过平行四 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任意四边形等凸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 的探求过程,以及引申至凹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的探求过程,引导学生体会证明过程中所运 用的由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的归纳思想方法、类比的思想方法、转化的思想方法等,培养积 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推陈出新的创新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