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27课 有机化学的反应类型.doc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27课 有机化学的反应类型.doc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唐玲出品

第27课 有机化学的反应类型

(建议2课时完成)

[课程目标]

1.了解各种反应类型的含义及区别。

2.掌握各种反应类型与有机物结构的关系,从而掌握各主要官能团的性质。

3.能根据有机化合物组成和结构的特点,判断有机物可能发生的反应类型。

[要点精析]

一、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

取代反应 加成反应 消去反应 聚合反应 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 中和反应及其它反应

二、取代反应

1、概念:有机物分子里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

2、常见能发生取代反应的官能团有:醇羟基(-OH )、卤原子(-X )、羧基(-COOH )、酯基(-COO -)、肽键(-CONH -)等。

3、常见能发生取代反应的有机物如下图所示:

(1)卤代反应:烃分子的氢原子被—X 所取代的反应。

(2)硝化反应:苯分子里的氢原子被—NO 2所取代的反应。 取代反应 烃的卤代 苯的磺化

醇与氢卤酸的反应 酯化反应

水解反应 醇、氨基酸等分子间的脱水

苯的硝化

(3)磺化反应:苯分子里的氢原子被硫酸分子里的磺酸基(—SO3H)所取代的反应。

(4)酯化反应:酸和醇起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羧酸和醇的酯化反应的脱水方式是“酸脱羟基醇脱氢”。这种反应的机理可通过同位素原子示踪法进行测定。

(5)水解反应:一般指有机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跟水作用生成两种或多种物质的化学反应。

水解反应包括卤代烃水解、酯水解、糖水解、蛋白质水解。

其中皂化反应也属于水解反应。皂化反应是指油脂在有碱存在的条件下水解,生成高级脂肪酸钠和甘油的反应。

另外缩聚反应也属于取代反应。

注意水解反应发生时有机物的断键部位,如乙酸乙酯水解时是与羰基相连的C-O键断裂。(蛋白质水解,则是肽键断裂)

三、加成反应

1、能发生加成反应的官能团:双键、三键、苯环、羰基(醛、酮)等

2、加成反应有两个特点:

(1)反应发生在不饱和的键上,不饱和键中不稳定的共价键断裂,然后不饱和原子与其它原子或原子团以共价键结合。

(2)加成反应后生成物只有一种(不同于取代反应)。

说明:

(1)羧基和酯基中的碳氧双键不能发生加成反应。

(2)醛、酮的羰基与H2发生加成反应,与其它物质一般难于加成。

四、消去反应

1、概念:有机物在适当的条件下,从一个分子中脱去一个小分子(如水、HX等),生成不饱和(双键或三键)化合物的反应。如:实验室制乙烯。

2、能发生消去反应的物质:醇、卤代烃;

能发生消去反应的官能团有:醇羟基、卤素原子。

五、聚合反应

聚合反应是指小分子互相作用生成高分子的反应。聚合反应包括加聚和缩聚反应。1、加聚反应:

由不饱和的单体加成聚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反应。反应是通过单体的自聚或共聚完成的。

常见能发生加聚反应的官能团是:。

加聚反应的实质是:加成反应。

加聚反应的反应机理是:不饱和碳碳键断裂后,小分子彼此拉起手来,形成高分子化合物。

烯烃加聚的基本规律:

加成聚合反应的特点:高分子链节与单体的化学组成相同;生成物只有一种高分子化合物。

2、缩聚反应:

有机物单体间通过失去水分子或其它小分子形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反应叫缩聚反应。该类反应的单体一般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官能团。如酚醛树脂、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等。

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都生成高聚物,但加聚反应发生时只生成一种产物-----高聚物,而缩聚反应发生时,除生成高聚物外,还有小分子产物生成。

六、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

1、氧化反应就是有机物分子里“加氧”或“去氢”的反应。

(1)常见能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和官能团:烯(碳碳双键)、炔(碳碳叁键)、醇、苯的同系物、含醛基的物质等。

(2)烯(碳碳双键)、炔(碳碳叁键)、苯的同系物的氧化反应主要指的是它们能够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所氧化。

(3)醇可以被催化氧化(即去氢氧化)。其氧化机理可以表示如下:

也可以表示成:

2Cu+O22CuO

由此可以看出,醇被氧化的过程中,Cu是起催化剂的作用,氧化的关键是与羟基直接相连的碳原子上必须要有氢原子,如果与羟基直接相连的碳原子上没有氢原子则不能被催化氧化。即:

(此反应不能发生)

(R1、R2、R3代表烃基,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如果与羟基直接相连的碳原子上有两个氢原子即羟基在主链链端的碳原子上,则被催化氧化为醛;如果与羟基直接相连的碳原子上只有一个氢原子即羟基在中间碳上,则被催化氧化为酮。即:

2、还原反应是有机物分子里“加氢”或“去氧”的反应,其中加氢反应又属加成反应。还原反应具体有:与氢气的加成(如醛、酮)、硝基苯的还原。

七、中和反应、裂化反应及其它反应

1、醇、酸分别与Na、NaOH、Na2CO3、NaHCO3的反应。

羟基种类重要代表物与Na 与NaOH 与Na2CO3与NaHCO3醇羟基乙醇√

羧基乙酸√√√√利用上述关系可以确定某些有机物的结构。

2、显色反应

浓硝酸遇含苯环的蛋白质显黄色(黄蛋白实验);

碘水遇淀粉显蓝色。

3、变性:蛋白质受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影响,改变其分子内部结构和性质的作用。

4、裂化:在一定条件下,将相对分子质量较大、沸点较高的烃断裂为相对分子质量较小、沸点较低的烃的过程。

5、裂解: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以比裂化更高的温度(700℃~800℃,有时甚至高达1000℃以上),使石油分镏产物(包括石油气)中的长链烃断裂成乙烯、丙烯等短链烃的加工过程。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以下各题有1-2个正确答案)

1.等物质量的甲烷和氯气组成的混和气体,经较长时间的光照,最后得到的有机物是()

①CH3Cl ②CH2Cl2 ③CHCl3④CCl4

A.只有①

B.只有②

C.只有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以苯为原料,不能一步制得的是()

A.环己烷

B.苯磺酸钠

C.溴苯

D.硝基苯

3.2,2,6,6-四甲基庚烷的一氯取代物的同分异构体共有()

A.2种

B.3种

C.4种

D.5种

4.含有一个叁键的炔烃,氢化后产物结构简式为:CH3CH2CH(CH3CH2)CH2CH(CH3)CH2CH3,此炔烃可能有的结构简式有()

A.1种 B.2种 C.3种 D.4种

5.“不粘锅”的内层其实是在金属的内壁涂了一层聚四氟乙烯,故而不粘食物。以下对聚四氟乙烯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聚四氟乙烯中不含有碳碳双键

B、聚四氟乙烯在高温时易燃烧

C、聚四氟乙烯分子的化学性质稳定,正常使用不发生化学反应

D、聚四氟乙烯分子内支链少,且相互缠绕,不会污染食物

6.某气态烃1mol与2molHCl发生加成反应,所得的加成产物每摩又能与8mol氯气反应,最后得到一种只含碳、氯元素的化合物,则气态烃为()

A、丙炔

B、1-丁炔

C、丁烯

D、苯

7.用乙烯在硫酸催化下的水化法合成乙醇,事实上经过下列步骤:首先在较低温度下用浓H2SO4吸收乙烯:CH2=CH2 + H2SO4(浓)→CH3CH2OSO3H(I);然后生成物(I)在进一步吸收乙烯:CH3CH2OSO3H + CH2=CH2→(CH3CH2O)2SO2 (II);再加水,(I)和(II)都与水反应生成乙醇:CH3CH2OSO3H +H2O→CH3CH2OH+ H2SO4 ; (CH3CH2O)2SO2 + H2O→2CH3CH2OH+ H2SO4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化合物I、II都属于酯类;②反应I、II都属于加成反应;③生成醇的反应都属于取代

反应。

A.①②③

B.只有②③

C.只有①

D.只有①③

8.在下列有机物中,既能发生取代反应,又能发生消去反应的是()A.CH3CH(CH3)OH B.CH3COOH C.CH3C(CH3)2CH2OH D.CH3OH

9.今有组成为CH4O和C2H6O的混合物,在浓硫酸的作用下进行脱水反应,最多可产生有机物()

A、4 种

B、5 种

C、6 种

D、7 种

10.下列一卤代烷不能发生消去反应的是()

A.CH3CH2Cl

B.(CH3)2CHCl

C.(CH3)3CCl

D.(CH3)3CCH2Cl

11.已知卤代烃在一定条件下既可发生水解,又可发生消去反应,现由2-溴丙烷为主要原料,制取1,2-丙二醇时,需要经过的反应是()

A.加成-消去-取代 B.消去―加成―取代

C.取代―消去―加成 D.取代―加成―消去

12.高分子合成材料的单体是()

A、丙烯

B、乙烯

C、丙烯

D、乙烯和丙烯

13.有机玻璃的结构简式是:(名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合成它的反应是()

A缩聚反应 B、加聚反应 C、酯化反应 D、加成反应

14.分子式为C4H10O的醇,在红热的铜丝作用下,与氧气反应生成的醛分子中仍有四个碳原子。符合上述条件的醇的结构可能有()

A.1

B.2

C.3

D.4

15.下列物质在常温下不会被空气氧化的是()

①苯酚②甲苯③丙三醇④硫酸亚铁溶液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6.在①葡萄糖、②麦芽糖、③蔗糖、④淀粉、⑤纤维素中,能做银镜反应的物质种数是 ( )

A、1

B、2

C、3

D、5

17.用硫酸酸化的CrO3遇酒精后,其颜色会从红色变为蓝绿色,用这个现象可以测得汽车司机是否酒后驾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2CrO3+3C2H5OH+3H2SO4 == Cr2(SO4)3+3CH3CHO+6H2O此反应的氧化剂是()

A.H2SO4

B.CrO3

C.Cr2(SO4)3

D.C2H5OH

18.油脂的硬化是()

A.氢化反应

B.氧化反应

C.水解反应

D.皂化反应

19.烃A经催化氢化后转化为最简式是CH2的另一种烃B。5.6克烃B能与12.8克溴完全加成,则烃A可能是下列烃中的()

A.CH3CH2CH=CHCH3

B.CH3C CH

C.CH2=CHCH=CH2

D.CH2=CHC(CH3)=CH2

20.有机物CH3CH(OH)CHO不能发生的反应是()

A.酯化

B.加成

C.消去

D.水解

21.化学式为C 8H 16O 2的有机物A 在酸性条件下能水解生成C 和D ,且C 在一定条件下能转化为D ,则有机物A 的结构可能有( )

A 、1 种

B 、2 种

C 、3 种

D 、4 种

22.淀粉水解是否完全,可以用某个实验检验,它是 ( )

A 、与银镜溶液加热

B 、与Cu(OH) 2浊液加热

C

、用KI 淀粉试纸检验 D 、用碘水检验

23.分析 的结构,它在一定条件下不可能发生的反应有( ) ① 加成;②水解;③消去;④酯化;⑤银镜;⑥中和。

A.①、⑤

B.②、④

C.②、⑤

D.③、⑤

2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能使溴水褪色的物质一定能和溴水发生加成反应

B .醇和酸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酯化反应

C .乙醇脱水成醚、酯的水解、苯的硝化、皂化反应的实质都是取代反应

D .所有的醇都能被去氢氧化生成相应的醛或酮

25.下式表示一种有机物的结构,关于它的性质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它具有酸性,能与纯碱溶液反应

B. 在溶液中1 mol 该有机物最多能和8molNaOH 反应

C. 可以水解,水解产物有两种

D.在一定条件下可生成五元环、六元环、十元环、十一元环的酯

26.一定条件下,跟1mol

CH 2=C (CO —CH=CH — )2

反应的H 2或溴水中的Br 2的最大量分别是( )

A.11mol,9mol

B.9mol,6mol

C.6mol,5mol

D.13mol,9mol

27.下列各组中两个变化所发生的反应,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

①由甲苯制甲基环己烷、由乙烷制溴乙烷

②乙烯使溴水褪色、乙炔使酸性高锰酸钾水溶液褪色

③由乙烯制聚乙烯、由1,3-丁二烯制顺丁橡胶

④由苯制硝基苯、由苯制苯磺酸

A.只有②③

B.只有③④

C.只有①③

D.只有①④

28.已知酸性大小:羧酸>碳酸>酚.下列含溴化合物中的溴原子,在适当条件下都能被羟基(-OH)取代(均可称为水解反应),所得产物能跟NaHCO 3溶液反应的是( )

—OCOCH 3 COOH

OH HO — C —O —

O OH C=O OH OH

29.一定量某有机物溶解于适量的NaOH 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呈红色,煮沸5min 后,溶液颜色变浅,再加入盐酸显酸性,沉淀出白色晶体。取少量晶体放到FeCl 3溶液中,溶液呈紫色,则该有机物可能是( )

A 、

B 、

C 、

D 、

30.有机物丁香油酚的结构简式为: ,其可能具有的性质是:①能发生加成反应;②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③能发生显色反应;④能发生取代反应;⑤能发生中和反应;⑥能发生消去反应。( )

A 、全部

B 、仅能发生①②③④

C 、除⑥外都能

D 、除④⑥外都能

二、填空题

31.工程塑料ABS 树脂结构简式如下,合成时用了三种单体。

这三种单体的结构简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分子式为C 5H 12O 的醇中,不能发生催化氧化反应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不能发生消去反应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33.“白色污染”是突出的社会环境问题,例如聚苯乙烯制成塑料饭盒很难降解。

(1)合成聚苯乙烯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现在人们正寻找易降解的塑料代替。聚乳酸就是其中的一种。写出合成聚乳酸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3)聚乳酸经两步变化而降解:

① 先发生水解生成乳酸小分子。反应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乳酸再氧化成CO 2和H 2O ,实现降解,反应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2.B

3.B

4.B

5.B

6.B

7.A

8.A

9.A 10.B 11.D 12.B 13.B 14.B

15.B 16.B 17.B 18.A 19.D 20.D 21.B 22.D 23.D 24.C 25.C 26.A 27.B

28.C 29.D 30.C

31、CH 2=CHCN 、CH 2CH=CHCH 2、CH 2=CHC 6H 5

3 2OH 3 3

32、CH3CH2C(CH3)2OH、CH3C(CH3)2 CH2OH

33、(1)nC6H5CH=CH2→ [CH-CH2]n

C6H5

(2)nHOCH(CH3)COOH → [OCHCOO]n +n H2O

CH3

(3) [OCHCOO]n +n H2O →nHOCH(CH3)COOH

CH3

HOCH(CH3)COOH + 3O2 →3CO2 +3 H2O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模块I主要知识及化学方程式 一、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1.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 2.基本程序: 第三步:用比较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结论。 二、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 2.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点燃====Na2O2 3.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现象:①钠浮在水面上;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④伴有嗞嗞响声;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 4.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5.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6.碳酸氢钠受热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 7.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NaOH+NaHCO3=Na2CO3+H2O 8.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CO3+CO2+H2O=2NaHCO3 三、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 2.铁丝在氯气中燃烧:2Fe+3Cl2点燃===2FeCl3 3.制取漂白粉(氯气能通入石灰浆)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4.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HClO+HCl 5.次氯酸钠在空气中变质:NaClO+CO2+H2O=NaHCO3+HClO 6.次氯酸钙在空气中变质:Ca(ClO)2+CO2+H2O=CaCO3↓+2HClO 四、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物理量关系 1.物质的量n(mol)= N/N(A) 2.物质的量n(mol)= m/M 3.标准状况下气体物质的量n(mol)= V/V(m) 4.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n(mol)=cV 五、胶体: 1.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性质: ①丁达尔现象 ②聚沉 ③电泳 ④布朗运动 3.胶体提纯:渗析 六、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定义:①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②性质:能否导电;③物质类别:化合物。2.强电解质:强酸、强碱、大多数盐;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等。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检测题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金戈铁骑整理制作 第二章检测题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仅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一种“即食即热型快餐”适合外出旅行时使用。其内层是用铝箔包裹的、并已加工好的真空包装食品,外层则是分别包装的两包化学物质,使用时拉动预留在外的拉线,使这两种化学物质反应,此时便可对食物进行加热,这两包化学物质最合适的选择是() A.浓硫酸与水B.生石灰与水 C.熟石灰与水D.氯化钠与水 解析:浓硫酸溶于水虽然放热,但浓硫酸是液体,又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不适宜给食品加热;而相同质量的生石灰和熟石灰分别溶于水,前者放出的热量比后者多,氯化钠溶于水能量变化不明显。 答案:B 2.人造卫星常用的一种高能电池——银锌蓄电池,它在放电时的电极反应为:Zn+2OH--2e-===ZnO+H2O Ag2O+H2O+2e-===2Ag+2OH-,据此判断氧化银是() A.负极,被氧化B.正极,被还原 C.负极,被还原D.正极,被氧化

解析:原电池就是把氧化还原反应拆分成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两部分,分别在两个电极上发生,使电子经外电路移动,从而产生电流。 答案:B 3.下列反应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 A .铁与盐酸反应 B . C 与CO 2共热 C .碳酸钙的分解 D .Ba(OH)2·8H 2O 晶体与NH 4Cl 晶体反应 解析:Fe +2HCl===FeCl 2+H 2↑,放热反应;C +CO 2===== 高温2CO ,吸热反应;CaCO 3=====高温CaO +CO 2↑,吸热反应;Ba(OH)2·8H 2 O +2NH 4Cl===BaCl 2+2NH 3↑+10H 2O ,吸热反应。 答案:A 4.假设某化学反应的反应过程如图所示,观察分析,符合图中变化的化学反应为( ) 反应前 反应后 A .A 2+3 B 2 2AB 3 B .2AB 2+B 22AB 3 C .2A 2B +5B 2===4AB 3 D .2AB 2+B 2===2AB 3 解析:由图可知反应物用AB 2、B 2表示,生成物用AB 3表示,反应后反应物与生成物共存,说明反应不能进行到底,为可逆反应,结合反应前后原子守恒可知反应方程式为2AB 2+B 22AB 3。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教案

第1章第1节《走进化学科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制备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2.让学生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趋势,明确现代化学作为中心学科在科学技术中的地位。 3.让学生了解现代化学科学的主要分支以及在高中阶段将要进行哪些化学模块的学习,以及这些课程模块所包含的内容。 4.使学生了解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必要技能,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探究课例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通过对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悟出学好化学的科学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化学史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通过化学高科技产品及技术介绍,激发学生的科学审美感和对微观世界的联想,激励学生培养自己的化学审美创造力。 3.介绍我国科学家在化学科学的贡献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化学与社会”、“化学与职业”等问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与化学有关地社会问题,引领学生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重点、难点】 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 【教学方法】实验、多媒体 【教学过程】 [电脑展示D1] Chemistry ----- What? Where? How? [引言] 通过初中化学课程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化学知识,面对生机勃勃、变化无穷的大自然,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物质构成了如此丰富多彩的自然界?物质是怎样形成的?物质是如何变化的?怎样才能把普通的物质转化成更有价值的物质?或许你也在思考,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化学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情景一:溶洞景观图片(其它图片可以自己收集补充)D2

鲁科版化学必修2知识点 高三化学笔记

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原子结构 第1课时 原子核 核素 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2)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近似为1,电子的质量可忽略。 (3)带电特点: 微粒 质子 中子 电子 带电特点 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不带电 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原子序数=核电核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4)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 (5)在化学上,我们用符号A Z X 来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 ,质子数为Z 的具体的X 原子。 二、核素 1.元素、核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的比较 元素 核素 同位素 同素异形体 定义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 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把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一种原子即为一种核素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 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间互称为同位素)。 相同元素组成,不同形态的单质 本质 质子数(核电 荷数)相同的 一类原子 质子数、中子数都一定 的一类原子 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 核素的互称 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 范畴 同类原子,存 在游离态、化 合态两种形式 原子 原子 单质 特性 只有种类,没 有个数 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 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 同 由一种元素组成,可独立存在 决定因素 质子数 质子数、中子数 质子数、中子数 组成元素、结构 原子A Z X 原子核 质子 Z 个 中子 N 个=(A -Z )个 核外电子 Z 个

举例H、C、N三种 元素 1 1 H、2 1 H、3 1 H三种核素 234 92 U、235 92 U、238 92 U互为同位 素 O2与O3 2.元素、核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的联系 三、原子或离子中微粒间的数量关系 1.原子或离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及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1)质子数+ 中子数= 质量数= 原子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2)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内质子数= 核电荷数 (3)阳离子核外电子数= 核内质子数–电荷数 (4)阴离子核外电子数= 核内质子数+ 电荷数 (5)除1 1 H外,其它元素的原子中,中子数≥质子数 2.原子的质量数与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及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 原子的质量数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区别原子的质量数是该原 子内所有质子和中子 数的代数和,都是正整 数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指该原 子的真实质量与12 6 C质量的 12 1 的比值,一般不是正整数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由天 然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的相对 原子质量与其在自然界中所 占原子个数的百分比的积的 加和得来的。Ar=Ar l*a1% +Ar2*a2%+ 联系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分别取其近似整数值,那么,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在数值上与原子的质量数相等 第2课时核外电子排布 一、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1.依据:电子能量高低、运动区域离核远近。 2.电子层与电子能量的关系 电子层数 1 2 3 4 5 6 7 电子层符号K L M N O P Q 最多容纳电子数 2 4 8 2n2 离核距离近远 电子能量低高 二、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电子层里 2.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n表示电子层) 3.②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是最外层时,最多不超过2个);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完整版)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整理版),推荐文档

鲁科版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一、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二、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氯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 1.物质的量n 单位-摩尔(mol) ①n= N/N A N:微粒个数N A:阿伏加德罗常数N A=6.02×1023 mol-1 2.摩尔质量M ②n= m/M m:物质质量 M:摩尔质量,单位g?mol-1时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分子)质量。

四、胶体: 1.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性质:①丁达尔现象②聚沉③电泳 3.胶体提纯:渗析 五、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电解质定义: ①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②性质:能否导电;③物质类别:化合物。 2.强电解质:强酸、强碱、大多数盐、金属氧化物; 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等。 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①写:写出化学方程式 ②拆:将易溶、易电离的物质改写成离子形式,其它以化学式形式出现。 下列情况不拆:难溶物质、难电离物质(弱酸、弱碱、水等)、氧化物、HCO3-等。 ③删:将反应前后没有变化的离子符号删去。 ④查:检查元素是否守恒、电荷是否守恒。 4.离子反应、离子共存问题:反应则不共存,下列离子间不共存: ①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如Ba2+与SO42-;Ag+与Cl-等不共存 ②生成气体或易挥发物质:如H+与CO32-、HCO3-、SO32-等不共存 ③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弱电解质)如H+与ClO-、F-、S2-等弱酸酸根离子不共存; OH-与NH4+等弱碱阳离子不共存; HCO3-与H+、OH-均不共存。 ④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氧化性离子:Fe3+、MnO4-、ClO-、NO3-(H+); 还原性离子:Fe2+、S2-、SO32-、I-等 5、离子检验: NH4+、Fe3+、Fe2+、Mg2+、Al3+、Cu2+ CO32-、SO42-、Cl-、Br-、I-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

第1节认识化学科学 一、化学的含义和特征 1、化学的含义: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 的自然科学。 2、特征:认识分子和制造分子。 3、物质的变化分为两种: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二、化学的形成和发展 1661年,英国,波义耳提出化学元素的概念,标志着近代化学诞生。 1771年,法国,拉瓦锡建立燃烧现象的氧化学说。 1803年,英国,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 1869年,俄国,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 三、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1、元素的存在状态:物质都是有元素组成的,元素在物质中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式 存在,在这两种状态下,分别形成单质和化合物。 2、研究物质的顺序:金属非金属→氢化物 ↓↓ 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 ↓↓ 碱含氧酸 ↓↓ 盐盐 3、氧化物的酸碱性:

第2节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一、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 (一)Na 的性质 1、物理性质:钠是一种银白色金属,熔点为97.8℃,沸点为882.9℃,密度为0.97g/cm 3。 2、化学性质:容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Na +(稳定结构),还原性极强。 (1)与非金属反应:①4Na+O 2====2Na 2O ②2Na+O 2====Na 2O 2 ③2Na+Cl 2====2NaCl ④2Na+S==== Na 2S (2)与水反应:2Na+2H 2O====2NaOH+H 2↑现象:浮:Na 浮在水面上;熔:融化成一 个小球;游:四处游动;响:发出咝咝响声;红:试液变红。 (3)与酸反应:2Na+2HCl====2NaCl+H 2↑ (4)与盐反应:①2Na+2H 2O+CuSO 4====Cu(OH)2↓+Na 2SO 4+H 2↑ ②6Na+6H 2O+2FeCl 3====2Fe(OH)3↓+6NaCl+3H 2↑ ③4Na+TiCl 4(熔融状)高温Ti+4NaCl (5)Na 在空气中的一系列变化: Na ?→?2O Na 2O ??→?O H 2NaOH ???→?O H CO 22,Na 2CO 3·10H 2O ??→?风化 Na 2CO 3 4Na+O 2====2Na 2O → Na 2O+H 2O====2NaOH → 2NaOH+9H 2O+CO 2====Na 2CO 3·10H 2O → Na 2CO 3·10H 2O 风化Na 2CO 3+10H 2O ↑ 3、Na 的保存:钠通常保存在煤油或石蜡油中。 4、Na 的用途:钠和钾的合金可用作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高压钠灯;金属冶炼。 (二)Na 2O 的性质 1、物理性质:白色固体,不可燃。 2、化学性质: (1)与水反应:Na 2O+H 2O====2NaOH (2)与酸反应:Na 2O+2HCl====2NaCl+H 2O (3)与非金属反应:Na 2O+CO 2====Na 2CO 3 3、Na 2O 的用途:制NaOH ,Na 2CO 3 (三)Na 2O 2的性质 1、物理性质:淡黄色固体。 2、化学性质: (1)与水反应:2Na 2O 2+2H 2O====4NaOH+O 2↑(放出大量的热) (2)与非金属反应:2Na 2O 2+2CO 2====2Na 2CO 3+O 2↑(放出大量的热) (3)与酸反应:2Na 2O 2+4HCl====4NaCl+2H 2O+O 2↑ 3、Na 2O 2的用途:作供氧剂、漂白剂、强氧化剂 【向NaOH 溶液中通入CO 2气体至过量】:无明显现象,加热溶液后生成气体。 2NaOH+CO 2====Na 2CO 3+H 2O+O 2↑ → 2NaHCO 3加热Na 2CO 3+H 2O+CO 2 ↑ 【向Ca(OH)2溶液中通入CO 2气体至过量】:先生成沉淀,后沉淀消失,加热溶液后生成沉 淀和气体。 Ca(OH)2+CO 2====CaCO 3↓+H 2O → CaCO 3+H 2O+CO 2===Ca(HCO 3)2 → Ca(HCO 3)2加热CaCO 3↓+H 2O+CO 2↑ 点燃 点燃 点燃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 总复习提纲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 个) 原 子 核 注意: 中子(N 个) 质量数(A)=质子数 (Z)+中子数(N) 1.)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Z 个) 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 电荷数(—) 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 电荷数(+)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 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 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 超过32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过渡元 素的族序数不一定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 外电子层数 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 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 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 (7个横行) 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 (7个周期) 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 长周期 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 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 主族:ⅠA ~ⅦA 共7 个主族 族 副族:ⅢB ~ⅦB 、Ⅰ B ~ⅡB ,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 第Ⅷ族:三个纵行, 位于ⅦB 和ⅠB 之间 (16个族) 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 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 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 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鲁科版高中化学目录(最新整理)

(鲁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目录 必修一 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 1、走进化学科学 2、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3、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 1、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2、电解质 3、氧化剂和还原剂 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 1、碳的多样性 2、氮的循环 3、硫的转化 4、海水中的化学元素 第四章元素与材料世界 1、硅、无机非金属材 2、铝、金属材料 3、复合材料 必修二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1、原子结构 2、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 3、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第二章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 1、化学键与化学反应 2、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 3、化学反应的利用 第三章重要的有机化合物 1、认识有机化合物 2、石油和煤、重要的烃 3、饮食中的有机化合 4、塑料、橡胶、纤维 选修一 主题一呵护生存环境 1、关注空气质量 2、获取安全的饮用水 3、垃圾的妥善处理与利用 主题二摄取益于健康的食物 1、食物中的营养素 2、平衡膳食 3、我们需要食品添加剂吗 4、正确对待保健食品 主题三合理利用化学能源

1、电池探秘 2、家用燃料的更新 3、汽车燃料清洁化 主题四认识生活中的材料 1、关于衣料的学问 2、走进宝石世界 3、如何选择家居装修 4、金属制品的防护 5、几种高分子材料的 主题五正确使用化学用品 1、装备一个小药箱 2、怎样科学使用卫生 3、选用适宜的化妆品 选修二 主题一空气资源、氨的合成 1、空气分离 2、氨的工业合成 3、氨氧化法制硝酸 主题二海水资源、工业制碱 1、海水淡化与现代水处理技术 2、氯碱生产 3、纯碱制造技术的发展 主题三矿山资源硫酸与无机材料制造 1、“设计”一座硫酸厂 2、陶瓷的烧制 3、金属冶炼和金属材料的保护 主题四化石燃料石油和煤的综合利用 1、从石油中获取更多的高品质燃油 2、源自石油的化学合成 3、煤的综合利用 主题五生物资源、农产品的化学加工 1、由大豆能制得什么 2、玉米的化学加工 主题六化学·技术·社会 1、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研制 2、药物的分子设计与化学合成 3、化学·技术·可持续性发展  选修三 第一章原子结构 1、原子结构模型 2、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3、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第二章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 1、共价键模型 2、共价键与分子的立体构型

化学:2.1有机化学反应类型 教案

化学:2.1有机化学反应类型教案

————————————————————————————————作者:————————————————————————————————日期:

有机化学反应类型教学案 课标研读: 1、根据有机化合物组成和结构的特点,认识加成、取代和消去反应; 2、学习有机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考纲解读: 1、了解加成、取代和消去反应; 2、运用科学的方法,初步了解化学变化规律。 教材分析: 有机化学反应的数目繁多,但其主要类型有加成反应、取代反应、消去反应等几种。认识这些有机化学反应的主要类型,将有助于学生深入学习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有机化学反应。本节课的知识是建立在《化学2(必修)》和本模块教材第一章第3节以烃为载体的具体反应事实,以及本模块教材第一章第2节有关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讨论的基础上的。本节的理论知识和思想方法为后面三节有关烃的衍生物的性质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和方法平台。本节教材在全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可谓本模块教材的学习枢纽。 教学重点、难点:对主要有机化学反应类型的特点的认识;根据有机化合物结构特点分析它能与何种试剂发生何种类型的反应生成何种产物。 学情分析: 通过对《化学2(必修)》第三章及本模块第一章的学习,已经对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和各种官能团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策略: 1、结合已经学习过的有机反应,根据有机化合物组成和结构的特点,认识加成、取代和消去反应,初步形成根据有机化合物结构特点分析它能与何种试剂发生何种类型的反应生成何种产物的思路,能够判断给定化学方程式的反应的类型,也能书写给定反应物和反应类型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分别从加(脱)氧、脱(加)氢和碳原子氧化数变化的角度来认识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并能够根据氧化数(给定)预测有机化合物能否发生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 3、从不同的视角来分析有机化学反应,了解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的一般程序。教学计划: 第一课时:有机化学反应的主要类型 第二课时:有机化学中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第三课时:典型题目训练,落实知识 导学提纲: 第一课时 课堂引入: 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化学反应类型。 乙烯与氯化氢反 应:; 丙烯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 液:; 乙炔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 个) 原子核 注意: 中子(N 个) 质量数(A)=质子数 (Z)+中子数(N) 1.X )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Z 个) 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 电荷数(—) 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 电荷数(+)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 是2n 2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过渡元素的族序数不一定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 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 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 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 (7个横行) 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 (7个周期) 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 长周期 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 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 主族:ⅠA ~ⅦA 共7个主族 族 副族:ⅢB ~ⅦB 、ⅠB ~ⅡB ,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 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 和ⅠB 之间 (16个族) 零族:稀有气体 加上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第ⅦA 族卤族元素:F Cl Br I At (F 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

鲁科版重点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鲁科版重点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作者:————————————————————————————————日期:

高一化学模块I主要知识及化学方程式 一、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1.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 2.基本程序: 第三步:用比较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结论。 二、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 2.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点燃====Na2O2 3.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现象:①钠浮在水面上;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④伴有嗞嗞响声;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 4.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5.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6.碳酸氢钠受热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 7.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NaOH+NaHCO3=Na2CO3+H2O 8.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CO3+CO2+H2O=2NaHCO3 三、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 2.铁丝在氯气中燃烧:2Fe+3Cl2点燃===2FeCl3 3.制取漂白粉(氯气能通入石灰浆)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4.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HClO+HCl 5.次氯酸钠在空气中变质:NaClO+CO2+H2O=NaHCO3+HClO 6.次氯酸钙在空气中变质:Ca(ClO)2+CO2+H2O=CaCO3↓+2HClO 四、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物理量关系 1.物质的量n(mol)= N/N(A) 2.物质的量n(mol)= m/M 3.标准状况下气体物质的量n(mol)= V/V(m) 4.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n(mol)=cV 五、胶体: 1.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性质: ①丁达尔现象 ②聚沉 ③电泳 ④布朗运动 3.胶体提纯:渗析 六、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定义:①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②性质:能否导电;③物质类别:化合物。2.强电解质:强酸、强碱、大多数盐;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等。

鲁科版必修二高中化学(全册)

第1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原子结构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 A Z X 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3.通过“化学与技术----放射性同位素与医疗”,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所起的作用。 4.通过“未来的能源----核聚变能”,引导他们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 三.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提问】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什么 【学生回答】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 【引出课题】这一节就从探讨原子的结构开始我们的学习。 【板书】第一节 原子结构 【提出问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同种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 【学生思考、回答】 【媒体显示】利用Flash 动画演示卢瑟福的 粒子散射实验 1.实验示意图

高中化学选修5常见有机反应的十大类型

常见有机反应的十大类型 1. 取代反应 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1)卤代: (2)硝化: (3)磺化: (4)卤代烃水解: (5)酯水解: (6)羟基()取代: (7)分子间脱水:

2. 加成反应 有机物分子中双键(或三键)两端的碳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1)碳碳双键的加成: (2)碳碳三键的加成: (3)醛基的加成: (4)苯环的加成: 3. 加成聚合(加聚)反应 相对分子质量小的不饱和化合物聚合成相对分子质量大的高分子化合物的反应。 (1)丙烯加聚: (2)二烯烃加聚:

4. 缩合聚合(缩聚)反应 单体间相互反应而生成高分子化合物,同时还生成小分子(如水、氨、氯化氢等)的反应(又叫逐步聚合反应)。 (1)制酚醛树脂: (2)缩聚制酯: (3)氨基酸缩聚: 5. 消去反应 有机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从一个分子中脱去一个小分子(如水、卤化氢等)而生成不饱和(含双键或三键)化合物的反应。 6. 氧化还原反应 在有机化学中,通常把有机物得氧或去氢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反之,加氢或去氧的反应称为还原反应。 (1)氧化反应:

(2)还原反应: 7. 酯化反应(亦是取代反应) 酸和醇起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 8. 水解反应(亦是取代反应,其中卤代烃、酯的水解见取代反应部分) 化合物和水反应生成两种或多种物质的反应(有卤代烃、酯、酰胺、糖等)。 麦芽糖葡萄糖 9. 脱水反应(又叫碳化) 有机物分子脱去相当于水的组成的反应。

10. 裂化反应 在一定条件下,把相对分子质量大、沸点高的长链烃,断裂为相对分子质量小、沸点低的短链烃的反应。 (责任编辑:化学自习室)

鲁科版必修二高中化学(全册)

第1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原子结构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 A Z X 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3.通过“化学与技术----放射性同位素与医疗”,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所起的作用。 4.通过“未来的能源----核聚变能”,引导他们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 三.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提问】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什么? 【学生回答】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引出课题】这一节就从探讨原子的结构开始我们的学习。 【板书】第一节 原子结构 【提出问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同种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 【学生思考、回答】 【媒体显示】利用Flash 动画演示卢瑟福的 粒子散射实验 1.实验示意图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_doc

Z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注意: 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原子( A X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Z个) 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电荷数(—) 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 电荷数(+)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 对应表示符号: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过渡元素的族序数不一定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第七周期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 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 (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第三周期元素11Na 12Mg 13Al 14Si 15P 16S 17Cl 18Ar (1)电子排布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 (2)原子半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3)主要化合价+1 +2 +3 +4 -4 +5 -3 +6 -2 +7 -1 — (4)金属性、非金属性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加— (5)单质与水或酸置换难 易 冷水 剧烈 热水 与酸快 与酸反 应慢 ——— (6)氢化物的化学式——SiH4PH3H2S HCl — (7)与H2化合的难易——由难到易— (8)氢化物的稳定性——稳定性增强— (9)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 式 Na2O MgO Al2O3SiO2 P2O5 SO3 Cl2O7 — 最高价 氧化物 对应水 化物 (10)化学式NaOH Mg(OH)2 Al(OH)3 H2SiO3H3PO4 H2SO4 HClO4 — (11)酸碱性强碱中强碱两性氢 氧化物 弱酸中强 酸 强酸很强 的酸 — (12)变化规律碱性减弱,酸性增强— 第ⅦA族卤族元素:F Cl Br I At (F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模块主要知识及化学方程式 一、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1.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 2.基本程序: 第三步:用比较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结论。 二、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 2.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点燃====Na2O2 3.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现象:①钠浮在水面上;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④伴有嗞嗞响声;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4.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5.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6.碳酸氢钠受热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 7.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NaOH+NaHCO3=Na2CO3+H2O 8.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CO3+CO2+H2O=2NaHCO3 下列关于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后剩余的钠粒可放回原试剂瓶中 B.用一般的化学还原法不能制取金属钠 C.自然界中无游离态的钠存在 D.钠在自然界中燃烧生成氧化钠 取一小块钠放在燃烧匙里加热,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①钠先熔化②燃烧放出黄色火花③燃烧后得到白色固体④燃烧时火焰为黄色⑤燃烧后得到浅黄色固体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④⑤ D.①③④ 将一块钠投入到盛有煤油和水的烧杯中,观察到的现象可能是() A.钠在水层中反应并四处游动 B.钠停留在煤油层中不发生反应 C.钠在煤油中的液面上反应并四处游动 D.钠在煤油与水的界面处反应并可能上下跳动 下图A、B、C、D、E、F六种物质中除D为单质外其余均是常见的化合物,E和F的水溶液均呈碱性,它们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A、B、D的化学式A ,B ,D 。 (2)E和F可相互转化,图中己标明F向E转化的关系,请写出E转化为F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H2O CO2Na2O2 三、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化学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金戈铁骑整理制作 化学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54分) 1.某无色溶液中加入BaCl 2溶液,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则溶液中含有的离子是 A .一定有23CO - B .一定有+Ag C .一定有24SO - D .无法肯定 2.某氯化镁溶液的密度为1.18 g ?cm —3 ,其中镁离子的质量分数为5.1%。300 mL 该溶液中 Cl — 离子的物质的量约等于 A .0.37 mol B .0.63 mol C .0.74 mol D .1.5 mol 3.下列各组物质中,所含分子数相同的是 A .5.6L N 2 (标准状况)和11g CO 2 B .10g H 2 和10g O 2 C .9g H 2O 和9mol H 2O D .标准状况下22.4L H 2O 和22.4L N 2 4.下列物质不能.. 由单质直接化合生成的是 A .FeCl 3 B .CuS C .SiO 2 D .Al 2O 3 5.把过量的CO 2通入下列溶液中,最后仍有白色沉淀的是 A .Na 2SiO 3溶液 B .CaCl 2溶液 C .Ca(OH)2溶液 D .NaOH 溶液 6.下列物质中,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是 A. (NH 4)2SO 4 B. Al(OH)3 C. Na 2SO 4 D. Mg(NO 3)2 7.元素X 的原子核外第三层上有3个电子,元素Y的负二价离子离子核外有10个电子,则这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A .XY 2 B .X 2Y C .X 2Y 3 D .X 3Y 2 8。下列电离方程式正确的是 A .K 2SO 4 === 2K ++SO 4―2 C .C a (N O 3)2 === Ca 2+ +2(NO 3)2- C .B a (O H )2 === Ba 2+ +O H 2- D .A l 2(S O 4)3 === 2A l 3+ +3S O 42― 9.下列离子中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 .Na +、K +、OH -、Cl - B .Na +、Cu 2+ 、SO -24、OH ― C .Ba 2+ 、Na +、SO -24、Cl - D .Ba 2+、HCO -3、NO -3、H + 任城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

有机化学十种反应类型详细小结精美版

有机化学十种反应类型详细小结 复习方法提示: 1、全面了解有机物所具有的反应类型有哪些?熟记相关名词,确保表达准确。 2、把握准每一类反应的概念,牢牢掌握反应中的结构变化特点。这是分析判断的依据! 3、认识相似的同一种反应类型的“归属”关系,如取代反应可以包括什么?区分相近的不同反应类型在结构变化上的“差异”性及规律,如消去反应和氧化反应,加成反应和加聚反应等等。 以下概要回顾有机的五大反应,包括: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去反应、聚合反应(包括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以及氧化-还原反应。 一、取代反应 定义: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称为取代反应。 在中学化学中,取代反应包括卤代、酯化、水解、硝化和磺化等很多具体的类型。分例如下: 1、与卤素单质的取代------发生该类反应的有机物包括:烷烃、烯烃、芳香烃、醇、酚等。例如: (1).(在适当的条件下,烷烃的取代反应是可以逐步进行的,得到一系列 的混合物)。 (2). (3). CH 2=CH -CH 3 + Cl 2CH 2=CH - CH 2-Cl + HCl (4). (5).+ 2HCl 2、与混酸的硝化反应(苯及其同系物、苯酚、烷烃等均能发生硝化反应)。如: (1). + HNO 2 -NO 2 + H 2O (2). (3). 环己烷对酸、碱比较稳定,与中等浓度的硝酸或混酸在低温下不发生反应,与稀硝酸在100℃以上的封管中发生硝化反应,生成硝基环己烷。在铂或钯催化下,350℃以上发生脱氢反应生成苯。环己烷与氧化铝、硫化钼、古、镍-铝一起于高温下发生异构化,生成甲基戌烷。与三氯化铝在温和条件下则异构化为甲基环戊烷。 低碳硝基烷的工业应用日益广泛。在使用原料上,以丙烷硝化来制取是合理的途径。在工艺方面,国外较多的是以硝酸为硝化剂的气相硝化工艺,已积累了较丰富的工业经验。有代表性的反应器则是多室斯登该尔反应器。国内迄今有关硝基烷的生产和应用研究均进行得不多,这是应该引起我们充分注意的。 + 浓硫酸 △ 光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