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

填空题:

1, _总量指标__,由于受到研究总体单位数多少的影响,因此只能用来反映一定时间、地区条件下,某种现象总体的规模和绝对水平,而不能用来对比分析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及探寻数据内在的数量关系及其规律,但它是对地区差距现状认识的起点。

1, _结构效益_是衡量区域产业结构合理与否的最终标准,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归宿。

1, _ APEC _是亚太地区迄今惟一的全区域合作组织。

1, _总部经济内聚效应_是指不同产业的同种功能,因相同的市场需求在同一地方聚集,对其他产业_同种功能及配套服务_产生的吸引效应。

1, _经济区域_是人们经济活动的产物,经济区域内部及区域之间的经济活动,构成了_区域经济_的内容。

1, _科技园区_和__工业园区_是人类进入21世纪所选择的最佳区域经济模式。

1, _欧洲联盟_、__北美自由贸易区划_和_亚太经济合作组织__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的代表。

1, 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_欧洲一体化的发展_、_美国立场的转变_、__加拿大在区域一体化上的活跃_以及发展中国家贸易政策的改变,这四个方面的原因使区域经济一体化有了较快的发展。

1, 20世纪在科技产业化方面人类最重要的创举是创办_科技工业园区_。参考答案:

1, APEC制度创新的表现内容有:(1)_APEC原则框架创新;(2)_APEC协商机制创新_;(3)_APEC推进方式创新_;(4)_APEC运作机制创新_;(5)_APEC活动内容创新_;(6)_APEC自由化体系创新__。

1, 按照_辐射理论_,可以把若干地区的交界处形成的地域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以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

1,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是__商品生产所费劳动的相对差异_。

1, 城市_是区域的核心,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起者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1, 城市规模可以用_人口规模_ 和_产业规模_来度量。

1, 城市化 _一般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衡量,这是一种相对的度量指标。

1, 城市基础模型_是一种需求拉动模型,它认为城市经济的增长源于需求的变动。

1, 持续性是指一种可以_长久维持_的过程或状态。

1, 处在低梯度上的国家与地区为了实现经济起飞,主要依靠_创新的真正意义和实际价值_支持,并且在其发展的早期,必须大力引进,善于运用_国家的财政国外资本与技术。

1, ,不在于创新本身,而在于创新的_扩散__。

1, 地域分工理论的主体是“_比较优势原理_”。参考答案:

1, 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积累的优势体现在:强大的科技力量,便捷的交通与通信联系,完备的_基础设施_与优越的协作条件,雄厚的_资本_,集中的_消费市场_。

1, 发展的协调性,即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限定在_资源和环境_的承载能力之内,要保证_经济、_社会_、_资源_、_环境_四大系统之间要协调发展。

1, 各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根据各地域的_实际状况_,并要以_地球系统_的观点去制定具体方案。

1, 各国进入世界性的现代经济发展过程的时间有先有后。先进入这一过程的国家称为“_先行国_”,后进入这一过程的国家称为“_后起国_”。参考答案:

1, 国际经济领域显现出的两个最大特点:一是_知识经济初露端倪_;二是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不可阻挡。

1, 经济区域可划分为_类型经济区_和_综合经济区_。

1,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两种趋势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其对立的根源在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经济利益的_独享性_和_排他性_。

1, 经济增长的方式,从内容上看,一种是以_大规模的物质财富_增长为主,一种是以适宜_大规模的信息和服务经济_为主。

1, 绝对优势理论渊源于亚当?斯密的_地域分工_学说。

1, 考察城市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测度指标有_就业量指标_和_国民收入指标_两个。

1, 科技工业园区的形成特征有:(1)市场化;(2)网络化_;(3)_国际化_;(4)_信息化_;(5)_制度化_。

1,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主要有__发展的可持续性_、_发展的协调性__和__发展的公平性_。

1, 理解和把握城市经济的最佳切入点是_城市经济增长_。

1, 美国在开发落后地区、改造传统产业及新兴工业区的开发方面累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其中最著名的是_田纳西河流域_的开发及_阿巴拉契工业区_的改造,堪称区域开发的典范。

1, 欧洲一体化的长远目标是建立_经济_和_政治_联盟。参考答案:

1, 区位理论最早追溯到_德_国的经济学家_杜能_。

1, 区位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_古典区位论_、_近代区位论_和_现代区位论_。

1, 区域产业结构比较可分为_静态比较_和_动态比较_比较两种。

1, 区域产业结构变动的导向,就是一个_区域产业结构_的方向问题,_结构_的变化和更替将要沿着一个什么方向演进。

1, 区域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导向主要有三个:(1)_技术导向_;(2)_结构导向 _;(3)_资源导向_。参考答案:

1, 区域产业结构导向选择的依据是_区域的自然资源状况及其基本特点_、_区域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发展的总水平_和_全国地域分工的需要_。

1, 区域产业结构动态比较应包括两个方面_一是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 _和_产业结构的转换情况_。

1, 区域产业结构多层次分析包括_区域总产值结构分析_、_区域三次产业结构分析_、_农轻重产值结构分析_、_农业行业结构分析_、工业结构分析、生产要素密集度结构分析等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分析。

1, 区域发展一方面表现为__区域经济总量__的增长,另一方面表现为__区域产业结构__的不断演进和升级。

1, 区域经济的本质和方向是_知识经济_,是以_创新经济_为导向、_可持续发展_为目标的经济。

1, 区域经济的多种因素决定了区域经济的内涵十分广泛,它不仅包括_量_的方面,也包括_质_的方面。

1, 区域经济发展观的选择应是_可持续发展观__。

1, 区域经济发展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_ 发展路径___问题。

1, 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各成员国之间的_国际分工_和_专业化生产_,从而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

1, 区域形成中的核心问题是_区域核心_,即__中心城市__的形成问题。

1, 人类社会的战略资源包括_IT资源_、教育培训资源_和_智力资源_。

1, 日本的国土开发及区域开发的总体思路和战略目标是:_调整生产力布局,_缩小地区间差距_,解决“过密”、“过疏”问题,开发落后地区,发展中小城市。

1, 社会分工表现为__部门分工__和__地域分工_。

1,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必须采取“_超特区_”的模式,给予比当年的_经济特区_更优惠的政策。

1, 世界上所有的国家或地区都要参与_全球范围_的资源流动,以便在更广阔的国际空间中合理地配置自己的资源,从而更有效地发挥自己的_比较优势_。

1, 世界上最早产生的经济特区,是以_自由港_或__自由贸易区_的形式出现的贸易型经济特区。

1, 梯度理论中,“梯度”从生产布局学中沿用下来,梯度表示_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_的差别,以及由低水平地区向高水平地区过渡的_空间变化_历程。

1, 梯度转移主要通过_多层次城市系统_扩展开来。

1, 围绕发展_绿色科技_、_绿色经济_为核心聚集科技、资金、人力等资源,实现工业文明向绿色文明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

1, 我国理论界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时对计量指标的选取主要有两方面:一是_总量指标_;二是_复合指标_。

1, 无论任何一个产业,都会经历一个由创新到衰退,由_技术密集型_到_简单劳动密集型的自然发展过程。

1, 先行国的产业结构演变与__消费需求_一致;后起国具有超前性。

1, 现代经济发展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经济特征_总量经济指标出现前所未有的商增长率__和_经济结构出现高变化率_。

1, 一定时期一定地域内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可以分为_耗竭性资源_和_非耗竭性资源_两大类。

1, 依据_辐射理论,可以在制定发展战略方面,从全国范围到具体的每一个行政区,都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以推动一定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1, 用_辐射_理论来解释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地区差距并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主要在于_辐射_理论比梯度推进理论有更强的_解释力_,在制定发展战略中也有更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1, 在结构变化导向的选择和结构调整上,应特别注意_综合平衡_和_内外兼顾_。

1, 知识传播系统主要是指__高等教育系统_和_职业培训系统_。

1, 知识经济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和知识发展的新现象、新趋势,它是“_知识的经济化_”和“_经济的知识化_”这两种趋势的合流。

1, 只有解决了_对环境、资源等因素如何估价_的问题,才能科学地设计出从量上具有可操作性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1, 综合经济区是一个以_中心城市_为核心,以_交通通信网络系统_为网络,上下级城市密切联系、城乡结合,拥有某些方面优势和一定经济发展实力,可以为实现更高一级(直至国家)总的发展目标独立承担一个方面任务连接成片的区域。

1, 总部经济的税收贡献效应包括_企业税收贡献_贡献和_总部高级白领个人所得税_贡献,还有_新增的产业链企业_的税收贡献。

1, 总部经济要防止由企业市场化的导向变为政府导向,就应当把握好“_政企分开_”、“_政资分开_”、“_利税分开_”等3个原则。

判断正确与错误,并说明理由。

2, “政、产、学、研”互动机制是保证科技工业园区健康、稳定、高速发展的要素。(错误)

2, 20世纪50年代法国著名经济学家佩鲁首次提出增长极的空间含义。(×)理由为:20世纪50年代法国著名经济学家佩鲁首次了“增长极”概念,这一概念出发点是抽象的经济空间,他把经济空间划分为计划经济空间、力场作用经济空间和均质经济空间三种类型。此时的增长极思想所关心的主要是增长极的结构特点,尤其是产业间的关联效益,而忽略了增长极的空间含义。到了60年代初,由罗德温首次提出了增长极的空间含义。

2, APEC进程中的矛盾和争论仍未彻底解决,但随着APEC进程的深入,这些争论和矛盾可能彻底解决。(错误)

2, 不发达地区,从总体上看,还处于资源导向阶段。(正确)

2, 不论区域的资源结构如何,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结构都是合理的产业结构。()参考答案:错误。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结构是否是合理的产业结构,要考虑它是否与区域的资源结构相适应,能不能发挥区域的资源优势,且还要看它区域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国内市场容量是否相适应。。

2, 产业专门化率指标和区位商指标都反映的是区域产业结构中专业化部门

及其专业化程度问题。(× )理由是:产业专门化率指标和区位商指标都反映的是区域产业结构中专业化部门及其专业化程度问题,只是反映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前者用的基础指标是净产值,而后者用的基础指标是就业人数。一个区域是否形成了主导产业,一个简要的衡量指标就是产业专门化率或者区位商。

2, 处在发展阶段的工业部门的布局被称为普及阶段或标准化阶段。理由为:处在发展阶段的工业部门的布局被称为扩展阶段。随着一个工业部门或一种工业产品的生产由创新阶段进入发展阶段,只要产品符合国内外生产发展或生活的需要,销路就可以迅速扩大、铺开。而处于成熟阶段与衰退阶段的工业部门的布局

被称为普及阶段或标准化阶段。这时,经过长期生产产品已由成熟阶段进入衰退阶段,生产已经完全标准化,技术比较容易掌握。

2, 大农业主要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业。(×)理由是:大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四种行业,每个行业都紧紧依靠其各自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种植业依赖于耕地,畜牧业依赖于牧草地,林业依赖于林地,渔业依赖于可利用水面。

2, 地域分工的必要前提是社会再生产结构演进,并集中表现在产业结构变动时的决定作用上。()参考答案:错误。地域分工的必要前提是产品的区际交换和贸易,是产品生产地和消费地的分离。

2, 各地生产的自然差异和经济的发展是劳动社会分工的两个前提。(× )理由是:各地生产的自然差异和交换的发展是劳动社会分工的两个前提。

2, 国民收入指标在一般经济增长中是最基本的测度指标,对城市经济的考察,也需要利用这一指标。(×)理由为:国民收入指标在一般经济增长中是最基本的测度指标,但城市经济增长考察的不是一国的国民收入,而是某一特定城市的国民收入。与国民收入总额相比,人均国民收入是一个更有意义的指标,要对城市经济增长作更全面深入的考察,需要利用人均国民收入这一重要指标。

2, 技术创新系统是由与技术创新全过程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核心部分是技术。(错。)

2, 经验证明,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会产生明显的极化效

应。(× )理由是:城市规模可以用人口规模和产业规模来度量。经验证明,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会产生明显的聚集效应,而不是

极化效应。这是因为大城市能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金融、信息、技术服务,集中的、有规模的市场。

2, 绝对优势理论渊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国际分工理论。(× )理由是:绝对优势理论渊源于西方经济学之父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地域分工学说。比较优势理论渊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国际分工理论。

2, 堪称区域开发典范的是美国奥兰治的开发。(× )理由是:堪称区域开发典范的应是著名的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及阿巴契亚工业区的改造。

2, 科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惟一的因素。(正确)

2, 可持续发展观在认识上看到了经济增长与环境生态保护对立的一面。(×)理由是: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对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之间矛盾的认识上有分岐,两种观念之所以如此泾渭分明,主要原因是有的学者只看到经济增长与环境生态保护对立的一面,没有看到统一的一面。

2, 没有扩展效应的配合,极化效应是不可能进一步加强的。(正确)

2, 诺斯的区域经济观点强调经济活动的内容以及空间组织。()参考答案:错误。诺斯的区域经济观点强调的是为人们所忽视的经济空间秩序,及稀有资源的地理分布。

2, 诺斯的区域经济观点强调经济活动区位以及空间组织。(×)P2—3 理由为:诺斯把区域经济学定义为“研究为人们所忽视的经济空间秩序,研究稀有资源的地理分布的科学”。而胡佛的观点代表了诺斯、里查森等几位学者的基本观点,强调经济活动区位以及空间组织

2, 欧洲一体化的长远目标是建立经济同盟。(× )理由为:欧洲一体化的长远目标是建立经济和政治联盟。欧洲政治联盟有三个支柱:一是欧洲共同体;二是共同对外和安全政策;三是司法和国内事务方面的合作。而欧洲一体化的核心是欧洲经济共同体,或现在的欧洲联盟。

2, 欧洲一体化的长远目标是建立经济同盟。(错。)

2, 区位单位是经济区域的布局主体。()参考答案:错误。区位单位不是经济区域的布局主体,而是经济区位的布局主体。

2, 区域产业结构的静态比较是某时期内产业结构数值的地区比较,通常应当按基期价格计算。(× )理由是:区域产业结构的静态比较是某时期内产业结构数值的地区比较,通常应当按当年价格计算。

2, 区域结构一般由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基础产业组成。(×)理由为:区域结构是由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广大乡村以及各种网络所组成,正因为这各核心、节点、网络的有机组成,区域内任何经济活动能够把其影响波及区域的任何部分,并产生乘数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经济行动的进一步高涨。而区域产业结构才是由产导产业、关联产业、基础产业所组成。

2, 区域经济的研究范围不再是一个国家内的区域经济,其重点是城市区域经济。(× )理由为:随着21世纪的到来,国际经济趋向一体化,知识经济已露端倪,区域经济的研究范围不再是一个国家内的区域经济,重点也不再是城市区域经济。而国际区域经济下如火如荼地发展,国际区域经济要研究本区域内的协调发展和双赢策略,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共享。

2,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二者是相悖的。(错)

2, 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层次上则比经济全球化更高。(对)

2, 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是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指标体

系的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 )理由是:这是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指标体系的相互联系。

2, 世界上第一个经济特区是建立于1547年英国的热那亚湾的里窝那自由港。(× )理由为:世界上第一个经济特区是建立于1547年意大利的热那亚湾的里窝那自由港。

2, 世界性的梯度大转移是间歇性发生的。()参考答案:错误。世界性的梯度大转移浪潮是周期性发生的,而不是间歇性发生的。

2, 梯度理论只是辐射理论的一个方面。(对)

2, 我国理论界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时,对计量指标的选取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总体指标,包括人均指标、静态比较指标和系数指标;二是复合指标。(错误)

2, 要淡化和消除二重结构,从根本上讲,是发展商品经济,实现工农业的现代化,破除社会经济结构。()参考答案:错误。要淡化和消除二重结构,从根本上讲,是发展商品经济,实现工农业的现代化,破除二重结构的社会经济条件,而不是其社会经济结构。

2, 在辐射过程中,人才流动和资本流动一样,从落后的周边地区向中心城市流动。(× )理由为:在辐射过程中资本必然向投资效率高的地区流动,辐射初期,中心城市资本的边际效率可能较高,于是,资本可能会由周边地区向中心城市流动。时间久了,就会出现资本从中心城市向周边地区的逆流现象。在辐射过程中,人才流动比较复杂。周边落后地区的人才可能会向中心城市流动,但人才的流动不同于资本的流动,在短时期内就可以实现回流,周边落后地区要实现人才的回流,既需要较长的时期,又可能会付出较大的成本。

2, 振兴东北与西部大开发在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都存在矛盾,所以二者不可能协调发展。()参考答案:错误。西部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是东西互动的两个轮子,二者虽然存在一定的矛盾,但只要认清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辅以正确的宏观调控,就能实现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2, 知识经济的核心在于技术创新。(× )理由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在于知识创新,知识创新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2, 综合经济区的划分是按均质方法进行的。(× )理由为:综合经济区的划分是按极化方法,以区内经济结构的非同一性,即差异互补和相互联系为前提,强调全区功能上的整体性与区内各部门、各个下级区域间经济联系的紧密性。在全国宏观经济战略布局中,形成相对完整的经济结构和体

系。而类型经济区的划分才是按均质进行的。

2, 总部经济能够实现二产向三产的延展,但还不能够实现由知识性服务业向一般性服务业的延展和扩散。()参考答案:错误。总部经济能够实现二产向三产的延展,而且能够实现由知识性服务业向一般性服务业的延展和扩散。

2, 总部经济实际上指的是作为经济区域中心的城市。()参考答案:正确。总部经济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集群布局,生产加工基地则安排在劳动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

2, 总量指标,可以用来对比分析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及探寻数据内在的数量关系及其规律。(错误)

3

3, 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渊源于英国大卫?李嘉图的国际分工理论,发展了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成本差异程度的不同,为两地区之间互利的分工和贸易创造了条件,贸易的利益及流向源于每种最终产品的机会成本差异。

3, 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一个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化的长过程,这种变化表现出有序的阶段性。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就是向促进速度、提高效益更高一级的产业结构推进。

3, 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是指产业结构适应市场变化和保持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而向高级化调整、演进的可能性条件。

3, 成本决定论:区位论中古典区位论也叫成本决定论。它研究的是各种区位因素对产业配置的吸引作用。区位选择总是趋向生产总成本费用最低的地点。成本决定论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揭示了工业布局中以最小成本支出取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思想。

3, 城市经济增长机制:城市经济增长机制是指引起城市经济增长的城市经济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的共同作用方式。

3, 地域分工:地域分工:社会分工表现为部门分工和地域分工。地域分工是指分离出来的部门在一定地域上的组合。

3, 动态比较费用论:动态比较费用论认为,产品的比较成本是可以转化的。从某一时点看(即静态地看),在国际贸易中一时牌劣势的产业,从发展眼光看,却有可能转化为优势产业。关键是对那些有潜力、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的产业采取扶植政策。

3, 二重结构:二重结构包括相互联系的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从量上,指在产业结构中,一方面存在着极少数处于垄断地位的大型企业,一方面存在着数量和

比重很大的中小型企业;二是从质上,指在产业结构中,一方面是少数占垄断地位的现代化大型企业,一方面是带有前资本主义特征或自然特征的中小型企业。确切地讲,二重结构就是在一国一地区的产业结构中,现代化的领域同未现代化的领域同时并存,在这两个领域之间,存在相当大的断层。

3, 二重结构:二重结构是在一国一地区的产业结构中,现代化的领域同未现代化的领域同时并存,在这两个领域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断层

3, 国家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是由与知识创新的技术创新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该网络系统包括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

3, 极化效应:根据迈达尔理论,当一个区域的发展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超过了起飞阶段,就会具有一种自我发展的能力,可以不断地积累有利因素,为自己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所以在资本主义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情况下,发达地区越来越富,贫穷地区越来越困难。即所谓极化效应。

3, 结构性效益:结构效益是衡量区域产业结构合理与否的最终标准,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归宿。如果一个区域的经济效益较好,并且这个较好的经济效益是由其产业结构带来的,那么这个产业结构就是合理的;相反,则这个产业结构就不合理。

3, 经济辐射:经济发展与现代化进程中的辐射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地区进行资本、人才、技术、市场信息等的流动和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

3, 经济区位:所谓区位,即为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场所,具体可标识为一定的空间坐标。而经济区位则是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上有的场所。

3, 经济区域::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经济区域是劳动地域分工的必然结果。

3, 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法令划出一定范围,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采取较其他地区更开放、更灵活、更优惠政策的地区

3, 经济梯度:从生产布局学诞生之是起,梯度就被广泛用来在地图上表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以及由低水平地区向高水平地区过度的空间变化历程。地区经济发展梯度图,表明在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到低的梯度变化状况。

3, 经济增长:是指后期的国民经济产出量在规模上比前期增加。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下的定义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居民提供种类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

3,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3, 可持续性:可持续性是由生态学家首先提出的。在《关心世界:持续性战略》报告中指出,持续性是指一种可以长久维持的过程或状态。人类社会的持续性由生态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三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部分组成。

3, 类型经济区:类型经济区是为了认识各区域的经济分布现状和经济结构特征,研究经济现象分布区域分异规律,按均质方法,根据区内的同一性和区际差异性的基本原则,确定不同的区域划分指标,划分各种类型经济区。

3, 面辐射:点辐射和线辐射大大加快了辐射区域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现代化进程,形成以中心城市或辐射干线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区域,在地图上这些区域表现为一个面,因此称之为面辐射。

3, 区域结构:区域结构是由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广大乡村以及各种网络所组成,正因为这各核心、节点、网络的有机组成,区域内任何经济活动能够把其影响波及区域的任何部分,并产生乘数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经济行动的进一步高涨。

3, 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3, 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相互间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

3, 区域开放度:区域开放度是一个地区对外经济活动的程度大小的概念。一般都选用外贸依存度、外资总投资的比重这两个指标来度量区域开放度。

3, 梯度:梯度理论中,“梯度”从生产布局学中沿用下来,梯度表示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以及由低水平地区向高水平地区过渡的空间变化历程。

3, 知识创新: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

3, 综合经济区:综合经济区:综合经济区是一个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交通通信网络系统为网络,上下级城市密切联系、城乡结合,拥有某些方面优势和一定经济发展实力,可以为实现更高一级(直至国家)总的发展目标独立承担一个方面任务连接成片的区域。

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变化研究 经济贸易系 国际经济贸易实务(物流与报关)1班 2009级 09421107 刘杏铃

发展前景:东盟业已形成的国际经济、政治实力;东盟在亚太国际关系中的独特地位;东盟内部在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上的改善; 以及东盟艰难跋涉、发展壮大的实践本身等,却为东盟一体化描绘了一幅充满希望的画卷 障碍:东盟的一体化与欧盟的一体化相比,其进程中还存在着社 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悬殊、经济结构缺陷等重重障碍. 区域经济一体化被定义为单独的经济整合为较大的经济的一种 状态或过程。也有人将一体化描述为一种多国经济区域的形成,在这个多国经济区域内,贸易壁垒被削弱或消除,生产要素趋于自由流动,以及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合作、变化、发展的浅析。

东南亚国家自由贸易区经济学家大英帝国经济一体化

三、正文: 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变化 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 虽然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当今国际经济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趋势之一,但国内外对经济一体化尚无统一定义。"经济一体化"这个词语的使用是近年出现的。所谓"区域"是指一个能够进行多边经济合作的地理范围,这一范围往往大于一个主权国家的地理范围。根据经济地理的观点,世界可以分为许多地带,并由各个具有不同经济特色的地区组成。但这些经济地区同国家地区并非总是同一区域。为了调和两种地区之间的关系,主张同一地区同其他地区不同的特殊条件,消除国境造成的经济交往中的障碍,就出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设想。经济的一体化是一体化组织的基础,一体化组织则是在契约上和组织上把一体化的成就固定下来。 经济一体化具有许多经济方面的优点,重要的有: (一).根据比较优势的原理通过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 (二).通过市场规模的扩大达到规模经济提高生产水平; (三).国际谈判实力增强有利于得到更好的贸易条件; (四).增强的竞争带来增强的经济效率; (五).技术的提高带来生产数量和质量的提高; (六).生产要素跨越国境; (七). 货币金融政策的合作; (八).就业、高经济增长和更好的收入分配成为共同的目标。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世界经济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各国经济的一体化。国际商品和劳务贸易增长速度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加强了,跨国流动的人数越来越多,对外直接投资迅速扩大,跨国公司的活动日益频繁。各国政府政策上的变化,特别是放开以前对外国公司封闭的产业,更强更广泛的区域贸易集团化运动,资金流动限制的取消,以及降低关税壁垒的长期影响,认同并强化了一体化的潮流。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经济一体化的形式根据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别。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巴拉萨把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分为四个阶段: (一)贸易一体化,即取消对商品流动的限制; (二)要素一体化,即实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三)政策一体化,即在集团内达到国家经济政策的协调一致; (四)完全一体化,即所有政策的全面统一。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一、简答题 (一)区域经济学主要研究的内容 1.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状况。 2.区域经济的整张与发展(主要研究介绍区域经济学发展所依托的资源环境的主要内 容和评价方法,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路和方法, 介绍区域经济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实现路径)。 3.区际关系(主要研究区域贸易利益的形成及实现路径,以及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 论和主要内容)。 4.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主要研究城乡结构与区域城市体系的建设问题,研究宏 观空间结构)。 5.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宏观政策与管理的角度介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制定 以及如何规范地方政府的职能,制定区域经济政策来指导,监督区域经济战略目标的 实现以及如何改善投资环境,塑造地区形象并提升所在地区的区域竞争)。 6.区域经济学的展望(探讨21世纪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态势)。 (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 1.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 2.中间产品的投入的拉动和驱动机制 3.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 4.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 (三)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均衡增长理论 1.低水平均衡的描述理论 2.打破低水平循环的增长理论 3.非均衡增长理论 非均衡增长的概念 1.首先发展某一类或几类有带动作用的部门,通过这几类部门的发展,带动其他部门 的发展

2.连锁效应:(前向关联效,后向关联效应,旁侧关联效应) 新增长理论 1.外部性与经济增长理论 2.收益递增与经济增长理论 3.创新与经济增长理论 (四)区位选择基本要素 1.自然因素(自然环境自然资源) 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与劳动力,资金,市场、运输) 3.科技因素(投资软环境,智力资源) 技术进步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技术进步改善了产业本身的分布状况;技术进步改变了产业内部结构。(科技对产业区位选择影响是通过技术进步体现的) (五)产业布局的指向类型 ①能源指向, ②原料地指向, ③劳动力指向, ④交通运输枢纽指向, ⑤无固定指向, ⑥高科技指向 (六)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 1.在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 2.在地区生产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在一定程度上主宰地区经济发展。 3.与区内其他主要产业关联度高,二者之间的联系越广泛,越深刻,越能通过乘数效应 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 4.能够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富有生命力的产业。 (1)根据本区域所处经济发展阶段选择主导产业。 (2)根据产业发展阶段来选择主导产业。 (3)根据产业产品的收入弹性来衡量。 (七)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模式与类型 a)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b)进口替代战略(下游产业进口替代,上游产业进口替代)。 c)出口替代战略。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 答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 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 二、简答题 1.区域的特征 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 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 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以

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3.从布局层次上看,区位论属于宏观范围,区域经济学则属于微观范围。()4.强调经济活动区位以及空间组织是区域经济研究对象之一。() 5.自然禀赋的差异和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是区域差异的基础。() 1.ד缩小”改为“扩大” 2.ד是”改为“不是” 3.ד宏观”改为“微观”,“微观”改为“宏观” 4.√ 5.√ 四、论述题(要点) 1.目前国内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哪些 2.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观点主要有哪几种 3.论述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 1.(1)研究区域经济演变规律,尤其是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变化规律。(2)研究在国家范围内建立多层经济区域体系,在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整体经济效益最佳的途径。(3)研究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换升级、区域政策和效应规律。(4)研究区际经济关系发展变动规律,主要包括区际间的均衡与国民经济总效率的关系,区域分工与经济技术协作、区域差异与区际关系的调整等。(5)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相关学科成果,完成区域经济研究方法和开拓区域经济研究领域。(6)引进国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加强国内外学术研究的交流。

区域经济学(知识要点)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指导 1、区域:“区域”是由地质构造、气候条件、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等因素共同形成的地球上的一个特定范围,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差异性,特别是自然赋存的不均匀。 2、空间:经济活动中的“空间”,是经济变量、经济现象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存在形式和客观实体,它以分布的位置、形态、规模和相互作用为特征,不仅是事物的“容器”,而且是区域发展状态的“指示器”。 3、区域经济: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4、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 5、区域经济的本质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1)“区域经济”的定义: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2)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①经济资源分布的差异性;②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性;③经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④经济系统的一定完整性。 6、区域经济学的科学定义及其基本内涵:、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它的基本内涵是:第一,它的研究对象是区域经济发展;第二,它的研究重点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第三,它的研究要以国家宏观调控和总体战略为指导;第四,它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 7、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区域经济理论(联系实际) 1)“部分先富”论提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部分先富”的战略思考:①改革必须首先打破平均主义;②允许和鼓励“部分先富”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③中国的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2)“共同富裕”论伟大构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内涵:①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光辉旗帜,社会主义应当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②共同富裕不是也不可能是同步富裕、同等富裕,部分先富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③提倡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个人,支持、帮助贫困地区及其慢富群体。 3)“两个大局”论:改革开放之初,内地支持和帮助沿海加快发展;到一定

区域经济学课程论文

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摘要 本文从中国城市化的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出发,然后结合区域的“城市性”视角,重新理解城市化的深刻内涵,并提出了两条城市化道路:一是人口转移型城市城市化道路,二是结构转换型城市化道路。最后从中国的国情从发,总结出如今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的选择,应是走人口转移和结构转型并存的“双轨”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关键字:城市化;区域的“城市性”;新型发展道路 一、中国城市化现状 在2013年末中国人口普查时,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达到53.73%,虽然城镇常住人口超过农村人口,但是仍有约6.5亿农村人口。将来,根据有关专家的推算,中国将来人口的峰值是达到15亿,达到高峰以后人口就开始逐步递减了,即使中国的人口到2020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目标实现的时候,我们按照城市化65%的城市化来算,那个时候农村还有5.25亿人口,但是这种大趋势是清楚的,现代化体现在城市化,使全体农村都能够过上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此外,我国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样的,城市化也应该走新型道路。但是近十年来,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看,什么是新型城市化道路,如何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严格讲来并没有搞清楚,而城市化却在政府主导下快速发展,部分地区已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城市病”。因此,搞清楚什么是新型城市化道路,慎重地选择我国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重大问题。 二、城市化的含义与区域的“城市性” (一)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涉及人口、地理、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关于城市化的含义,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可以说,城市化是相关学科都极为关注,而含义或定义又最不统一的概念。

区域经济学考试重点

区域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1. 什么是区域? 特定的地理空间围,可大可小。视研究的问题与规划的目的决定一个区域的围与所要探讨的区域问题。 2、经济区域 从研究经济活动出发,对地理空间的围划定。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围。经常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部经济联系紧密、体系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三大类:全国国土,一国围特定的区域,以及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3、经济区域形成的原因 (1)自然禀赋差异即要素分布的非均衡性。 (2)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3)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4)创新能力的集中性。 (5)产品和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4、区域经济学

研究对资源、要素和市场在空间上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社会福利的经济科学。 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熟悉其它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5、区域开发 区域开发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区域开发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的主观行为。 6、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 (1)如何组织区域经济发展。 (2)研究区际关系,经济分工与协作。 (3)区域经济政策。 7 、区位理论的初期研究 区域经济学这门学科的母体是区位理论。古典区位理论主要发源在20世纪初的德国。区位理论是微观经济理论。主要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运输区位论。 8、农业区位论 杜能认为,影响农业布局,起决定作用的是级差地租,即特定农场(或地块)距离城市(农产品消费市场)的远近。在证明这些论点的过程

广州区域经济学论文

1.试以广州为例,运用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谈谈广州市在金融危机和后亚运时代如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地理与区位 广州市是广东省省会,广东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的中心。广州市地处中国大陆南方,广东省的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缘,接近珠江流域下游入海口。其范围是东经112度57分至114度3分,北纬22度26分至23度56分。东连惠州市博罗、龙门两县,西邻佛山市的三水、南海和顺德区,北靠清远市的市区和佛冈县及韶关市的新丰县,南接东莞市和中山市,隔海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相望。 由于珠江口岛屿众多,水道密布,有虎门、蕉门、洪奇门等水道出海,使广州成为中国远洋航运的优良海港和珠江流域的进出口岸。广州又是京广、广深、广茂和广梅汕铁路的交汇点和华南民用航空交通中心,与全国各地的联系极为密切。因此,广州有中国“南大门”之称。 二.广州的政治经济地位 广州是我国华南地区中心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国城市第三位。广州又是我国华南地区的交通门户枢纽。新白云国际机场是全国三大国际枢纽机场之一,也是世界大型航空枢纽机场。广州港是华南最大的国际贸易中枢港。广州信息港是全国电信和互联网三大节点、三大国际出口之一。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和中心大港,广州历来是中国对外贸易活动的主要门户和窗口,故称“千年商都”。明清长期锁国,唯广州一口通外,富称“天子南库”。新中国建立以来,广州一直为祖国“南大门”。自1957年起,我国每年春秋两季专门在广州举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即“广交会”),与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联系,称“中国第一展”。从2007年第101届起,“广交会”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会址现所在地广州国际会展中心,总建筑面积109万平方米,是我国目前最大、最先进的国际会议展览基地之一。2008年,世界500强跨国公司有169家在广州投资。 三.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广州作为珠三角中心城市的稳定作用初步显现,对广东经济平稳运行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广州像沿海各大城市一样面临严峻考验。但是通过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推动三大需求协调发展,广州经济在冲击中站稳了脚跟。 作为珠三角的中心城市,近年来广州市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也在加快,现代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融合互动,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从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看,出口“腿长”、消费和投资“腿短”的格局已经改变,2008年1月至11月,广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5%,出口总值增长15.2%。三者预计全年将分别迈上3000亿元人民币、2000亿元人民币和400亿美元新台阶,三大需求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态势初步形成。危机的来临对传统、落后产能形成“倒逼”态势,善于应变的广州人把危机看成了调结构、促产业升级的良好契机。 以亚运为契机,2008年,广州市相继出台了《推进市区产业“退二进三”工作的意见》《加快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实施意见》以及节能减排、小火电关停等一系列政策,加大了调整结构的力度,引导低附加值生产加工环节,纺织、服装、五金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

区域经济学试题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一、判定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区域经济学》试题 一、判定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区域经济开发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 2.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3.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4.任何地区都应放弃自身优势去发展那些在全国分工体系中具有优势地位的产业。() 5.后向联系产业是为专门化产业提供产后服务或进一步加工的产业。() 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2.√ 3.× 4.× 5.×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包括(AB)。 A.经济地理学 B.区位理论 C.均衡增长理论 D.非均衡增长理论 2.埃德加?胡佛构筑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是指(ABC)。 A.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B.生产要素的不完全可分性 C.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D. 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可分性 3.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包括(ABCD)。 A.纯自然资源型 B.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 C.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 D.资源缺乏型 4.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BCD)。 A. 区域自然环境 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

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 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5.非均衡增长理论提出的“连锁效应”包括(ABD)。 A.前向关联效应 B.后向关联效应 C. 集聚效应 D.旁侧关联效应 6.区域开发的特点包括(ABCD)。 A.开发对象位置的明确性 B.开发范围的明确性 C.开发的时效性 D.开发行动的综合性 7.区域经济发展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要害性阶段是(B)。 A.工业化初期阶段 B.工业化中期阶段 C.工业化后期阶段 D.后工业化社会 8.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因是(C)。 A.国民生产总值增加 B.海内生产总值增加 C.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 D.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 9.影响产业区位选择的社会经济因素包括( AB)。 A.人口和劳动力 B.市场 C.自然环境 D.自然资源 10.根据区域经济合作主体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分为(BCD)。 A.国际经济合作 B.民间合作 C.官方合作 D.官民合作 11.区域间的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BD)。 A.股份合资 B.信贷 C.契约合资 D.证券投资 12.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经济条件包括(ABCD)。 A.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B.产业结构的递次演进

区域经济学-课堂笔记-全书梳理---课程整理概要

区域经济学 1 学科特性 年轻性(60年代在世界范围兴起,直至90年代才在中国范围内兴起,一方面说明其“体系不完善”,另一方面则说明其具有较强的“吸纳能力”,即“包容性”) 应用性 前沿性 第一章 区域和区域经济学 一 区域的概念: ¥ 1 内涵 区域是一个有限的空间范围 (空间范围的大小不同决定了其空间具有“层次性”) 在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尽可能完整:表明其具有较强的“自组织能力”) # 承担特殊的专业化职能(在全国或者较高系统) 二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于发展 (一)| (二)在西方: 1 从经济问题的产生于矛盾的激化: ) 自组织能力 衍生为内生增长机制 较为完善的地域结构,包含三要素: 腹地 … 核心(中心城市群)网络体系 较为完善的产业结构:合理、协调、弹性(能够很快调整产业结构,适应外部变化) 1956年, 瑞典 , 缪尔达尔,《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 循环积累因果论,(市场经济的结果不是有效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而是扩大,若要有效缩小差距,则需要政府作有效调控) 1960年,艾萨德, 1957年, 赫希曼, 核心与边缘区理论(极化效应,涓滴效应)

^ 2 从学科渊源:(由古典区位论发展而来) 1826年,杜能,《农业区位论》,市场距离为核心影响因素; 1909年,韦伯,《工业区位论》,劳动力、运输为影响因素; 1932年,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 1940年,廖什,《消费中心理论》 1960年,艾萨德,《区位分析法》 (三)在中国: 1 改革开放之前:以“生产力布局学”为前身 — 2 改革开放之后:放权、让利 【※】中国改革30年中引发的突出的区域经济问题: (1)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基尼系数) :国际区域经济不平衡警戒线 中国省域基尼系数:1978年: 2004年: 在东中西三大区域中,东部地区省域之间的差距最大,而且在同一省内,县域之间的差异比省域之间的差异更大。 (2)低水平重复建设,区域产业结构趋同 | “五小企业遍地开花”——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3)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4)地区之间的分工协作效益丧失 (5)资源两覅额和环境污染 三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研究对象 从宏观角度研究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及其相互联系的决策性科学。 (二)^ (三)研究内容 1 区域机构(产业结构) 区域的本质是一种结构,这种结构的形成过程就是区域的形成过程,区域结构的完善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 2 区域经济自组织 区域经济增长要素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3 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与优化 - 4 区域分工与联系

区域经济学专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方向

区域经济学专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方向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20202 专业简介: 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方向于2006年经硕士学位点同意,2007年开始在经济学院招生。该研究方向具有一支实力强,素质高的师资队伍,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博士2人。学科研究方向带头人朱舜教授长期从事区域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研究,累计科研成果250余万字,其中出版《县域经济学》、《行政区域经济结构与增长》等专著、教材18部,在《经济学动态》、《经济学家》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与获省厅级以上课题和优秀科研成果奖各10余项。导师组成员近三年在国内核心、权威期刊上发表有学术影响的论文80余篇,承担省级以上课题10余项。区域经济学硕士点为省级重点学科。 一、培养目标 1.能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养成求实、严谨、科学的作风;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研作风,具有合作精神,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牢固地掌握政治经济学科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独立从事经济理论与实证研究工作能力;具有求实、严谨、创新的科学作风。 3. 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重在应用能力的培养。 4.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学制与学习年限 本专业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在职研究生的学习年限可延长1-2年。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5年。 优秀研究生提前完成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者,可申请提前答辩和提前毕业,但学习年限不得少于两学年。正常情况下不能按时毕业者作结业处理;如遇特殊情况需要延长学习期限,须由硕士生本人提出书面申请,经导师同意、院长审核,研究生处批准后,最多可延长一学年。 三、研究方向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四、培养方式 采用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一年级以教师讲授为主,二年级逐步从教师

区域经济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地域合理规模:具有节约效益的企业在地域上相互协作,又可以带来更大的规模效益,这种能够带来大规模节约效益的企业在某个地方聚集规模,我们称之为地域合理规模。 2、产业集群: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特定领域内联系密切的企业和相关支撑结构在一定地域内的集中所构成的产业群。 3、区域竞争力:一个区域在竞争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发展实力的强弱程度。 4、区域创新系统:区域网络中的企业、大学、研究结构、政府等网络节点在融入区域创新环境过程中组成的能够促进创新产生的系统。 5、中心城市:在特定区域内经济上有着重要地位,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吸引力和综合服务能力的城市,并且主要是指那些具有综合性、多功能的经济中心作用的大城市。 6、地区生产专业化:生产在空间上大规模集中地发展某个行业或某类产品,然后向区外输出,以求最大经济效益的生产形式,是区域产业发展经常采取的一种产业配置的形式。 7、区域创新环境:是一个地区保持持续竞争力、发展力所具备的物质、文化、社会环境。它是区域内各行为主体和参加要素在长期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以支持、产生和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为目的的相对稳定的网络系统。 8、统筹城乡发展:是从二元经济走向同质经济的过程中,国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把城乡作为一个发展整体,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使城市和乡村相互兼顾,并对农村有所倾斜的二者协调共进的一种策略选择。 9、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 10、增长极模式: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和部门,而是首先集中在某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和主导产业部门,这些主导产业部门通常积聚在大城市中心。经济的增长首先出现在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区域产生影响。 二、单选题 1、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区域性、非均衡性、阶段性和连续性、开放性 2、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和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的比值。霍夫曼将工业化进程四个阶段:(1)消费资料工业发展迅速,在制造业中占有统治地位,资本资料工业不发达,霍夫曼系数为5左右。(2)资本资料工业增长速度高于消费资料工业,但消费资料工业在制造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仍大于资本资料工业,霍夫曼系数为 2.5左右。(3)消费资料工业所占比重与资本资料工业所占比重大致相似,霍夫曼系数约为1。(4)资本资料工业所占比重大于消费资料工业,霍夫曼系数小于1。一般讲,资本资料属重工业,消费资料属轻工业,重工业在生产中的比重增大是工业化过程的必然趋势,在工业化达到一定程度后,重工业比重将会处于稳定状态。 3、增长极通过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效应、扩散效应对区域经济活动产生作用。 4、区域不平衡发展理论:艾尔伯特.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冈纳.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理论,威廉姆森的“倒U型”理论,诺思的“输出基础”理论。 5、杜能区位理论圈层问题: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二林业圈,三轮作式农业圈,四谷草式农业圈,五三圃式农业圈,六畜牧业圈。 6、雁形模式:在需求与供给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落后国家的产业结构要经历三个阶段的变化,一是进口阶段即在对某种产品的需求增加,而国内生产困难时,要靠进口满足需求;二是国内替代阶段即在国内生产该种产品的条件成熟后,以国内产品满足需求,替代进口产品;三是出口阶段即随着国内生产条件日益改善,该种产品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市场竞争力加强,产品转而进入国际市场后进国家应遵循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雁型发展形态。 7、增长极: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和部门,而是首先集中在某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和主导产业部门,这些主导产业部门通常积聚在大城市中心。经济的增长首先出现在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区域产生影响。 8、轴线的特征: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有一定的长度,有一定的质量标准。 9、区位商:即比较优势的衡量指标。第一种形式的区位商表示的是i地区j行业在本地区总产出中的份额与全国j行业占整个国民经济产出份额之比。其含义是假定各地区产出结构与全国相同则意味着这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而当各地区产出结构与全国产出结构存在差异时,则意味着地区间存着地域分工和产品贸易。第二种形式的区位商表示的是i地区j行业占全国同业的比重与i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 第一二章 ●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 ●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 ——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 ?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 ?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的特点包括: ?区域性——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 ?非均衡性 ?阶段性和连续性 ?开放性 ?思考: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差异? ?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区域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 ?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熟悉其它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是一门应

2021年区域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

毕业论文(设计) 欧阳光明(2021.03.07) 题目 学院学院 专业 学生姓名 学号年级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毕业 二〇一五年九月毕业二十日 一、论文说明 本团队专注于原创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论文写作300起,所有定制的文档均享受免费论文修改服务,具体价格信息联系,同时也提供对应的论文答辩辅导。 二、论文参考题目 区域经济学硕士毕业论文 在区域经济合作下培育国家竞争优势研究 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新选择

中日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探究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对策研究 我国区域经济治理模式研究 东西部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区域经济法制规制研究 从区划经济到区域经济 论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与APEC的发展 区域科技创新与吉林经济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与现实选择 民营企业、专业市场与区域经济增长间互动关系分析 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 香港在中国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定位 城市经济区域理论及其发展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研究 区域优势论与我国参与区域性国际经济合作的战略选择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与我国的战略对策 “增长极”理论影响下的我国西部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经济地理的结构演进与思维特征 区域循环经济模式研究 基于能值分析的区域海洋环境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绿色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研究

区域经济有序程度的微观度量 中国财政分权机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酒嘉区域经济一体化红利效应 主导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大成集团研究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治因素影响研究 环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研究 国内新兴财经报纸区域经济报道研究 市场与行政双重逻辑下的区域合作制度变迁 成都市区域经济差异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战略与对策研究 博弈论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运用研究 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对策研究 云南乡村区域中心发展模式研究 从区域经济发展看区域金融的政策选择——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区域金融政策选择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国民经济发展 实现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的转变 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评价与应用 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 重庆三峡库区腹地经济合作的构想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实证研究 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实证分析 区域经济公正探析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24 分) 1. 从()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 A.时间角度 B.空间角度 C.结构角度 D.环境角度 2. 区域规划的主体是()。 A.政府 B.企业 C.个人 D.政府与企业 3. 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A.成本最低 B.地区形象最佳 C.市场份额最大 D.聚集效应 4. 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 A.经济发达程度 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 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 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5. 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 A.水平合作 B.国际经济合作 C.垂直合作 D.—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 6. 下列关于人力资源的理解准确有()。 A.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B.人力资源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 C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部分 D.人力资源具有非再生性 7. 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 A. 信贷 B.独资 C.证券 D.合资 8. 下列选项中,被称为二次能源的有()。 A.固体能源 B.液体能源 C.气体能源 D.电力 9.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包括()。 A.应当有很低的区位商 B.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很大的比重 C.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 D.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 10. 制定区域规划的原则包括()。 A.统一原则 B.发挥优势原则 C.兼顾全局原则 D.效益原则 11. 区域基础设施包括()。 A.区域交通系统 B.公用事业系统 C.文化教育系统 D.医疗卫生系统 12. 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A.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与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 B.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均等 性C.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均等性 D.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 避免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 分) 1. 区域: 2.配第-克拉克定律: 3.垂直区域经济合作: 4.投资: 三、判定分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 5 分,共15分) 1. 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 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 理由: 2. 网络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 理由: 3. 前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 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 二、简答题 1.区域的特征 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 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 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我的区域经济学论文

统筹城乡发展 系别经济系 专业名称经济学 班级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11年10月25日

统筹城乡发展 摘要:由于我国长期实行以牺牲“三农”利益来发展城市及其产业的政策,结果使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导致了目前城乡关系的对立,制约了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工业化的发展通常经过三个阶段,即依靠农业积累建立工业化基础的初级阶段、工农业协调发展的中期阶段以及工业支持农业发展的后期阶段。在我国现实情况下,工业发展进入中期阶段,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产业,经济的动力机制主要来自于非农产业,不再需要从农业吸纳资本等要素。此时,农业与工业应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与权利,并接受工业部门的“补助”,使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换。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全面落实发展成为必然,因为统筹城乡关系,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所在。为此,本文对“城乡统筹”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结合自己家乡的一些问题对“城乡统筹”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措施写下了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城乡统筹公平机制二元结构 对城乡统筹的探讨并不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出现而产生的。人类社会的两次分工,把城市从广大的农村中分离出来,但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时代,城市和农村是两个平等并存互补的社会体系,城市和农村无多大差别;进入产业革命时代,机器的普遍使用,使城市产生了巨大的集聚效益、规模效益和极核增长力,城市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出现了城市统治农村和城乡对立的局面,造成了城乡间的差距的深化,严重阻碍了人类社会全面发展。为了建立和谐平等的城乡关系,城乡统筹课题的研究得到了产生和发展。 城乡统筹是一项巨大的系统的任务,基本含义是要打破现存的城乡二元结构,从制度上和机制上把城乡和机制上结合起来,将城乡置于同一层次上谋划统一协调的发展。根本目的是消除城乡分割体制,促进城乡生产力的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实现城乡一体化。它的实质是:给城乡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通过城乡布局规划、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等手段,促进城乡各种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不断增强城市化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缩小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和地区差距,使城乡经济社会实现均衡、持续、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分割的传统“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现代“一元经济社会结构”转变。 一.文献综述 张望、铁明太副教授等关于中国特色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研究已经相当到位。他们大概从五个方面对这一问题给出详细的解释。一是在原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和方法通过分析和研究,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内涵进行了尽可能全面的概括。二是较系统的构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价体系。三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公平机制建设,是改变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四是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探讨了中国特色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径选择。五在分析完后,针对主要问题探讨了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问题和相关制度安排。他们在各方面阐述的非常明确而且针对各个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而且他们在其中利用了城乡经济互动比率,对于无法量化的或数据不方便获得的指标采用定性实证分析方法,进行了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他们的种种建议对于解决农村的种种问题有很好的指导性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下面结合我发现的城乡之间的问题,说一些粗浅的看法。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提出一些自己认为适用的方法。 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呈扩大趋势。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增长极:指社会经济客体在特定城市的集聚而使经济的高效发展,同时在这种集聚基础上又进一步向外围地区扩散,带动这些地区的发展。 2、产业:是指由利益相互联系的、具有不同分工的、由各个相关行业所组成的业态总称, 3、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 4、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 5、产业集群(cluster):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6、城乡边缘区:是指大城市建成区外围在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统计学特征方面处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一种过渡地带。 7、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8、回波效应:是指别国由于“溢出效应”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又会通过进口的增加使最初引起“溢出效应”的国家的国民收入再增加。 二、概念辨析 1、经济区域与区域经济 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2、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发展除包含经济增长外,还包含经济结构的变化(如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消费结构的改善和升级),社会结构的变化(如人口文化教育程度的提高,寿命的延长,婴儿死亡率的下降)环境的治理和改善,收入分配的变化(如社会福利的增进,贫富差别的缩小)等。 3、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 主导产业,顾名思义,就是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它是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生产发展速度较快,对整个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 三、简答题 2.简述增长极形成的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