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什刹海城市设计现状调研

什刹海城市设计现状调研

什刹海城市设计现状调研
什刹海城市设计现状调研

什刹海城市设计现状调研

A.总体历史与地理概况

什刹海位于地安门西大街北海公园以北。什刹海又称"后三海",由东南向西北延伸的三个水域组成,依次为前海(什刹海)、后海和西海(积水潭),总面积约540万平方米,水面占34万平方米,绿地面积11.5万平方米,是北京市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中最大的一片。三海相连,周围环境清幽淡雅,是北京著名的风景区,从地安门,鼓楼的两边到德胜门的两边,三个一水相连,襟带相接的海。这里环境幽美,历史悠久。元代叫它"大泊子",现在这名字是明,清以后才有的。

什刹海景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有40余处文物保护单位。有位于北京旧城中轴线北端的钟、鼓楼,有北城仅存的德胜门箭楼,有著名的恭王府、宋庆龄故居、郭沫若纪念馆等众多古建筑,在北京城市建设发展史上及政治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什刹海自然风景资源重点在于水。北京城内历史上形成的六海水系,南有南海、中海(合称中南海)、北海,北有前海、后海和西海。西海又称积水潭,前海又称什刹海,北部三海一般也统称什刹海。依托六海水系,湖岸的垂柳、水中的荷花等构成什刹海特有的自然景观。"燕京小八景"之一的"银锭观山"在景区中具有典型意义。

什刹海景区的街巷结构最早形成于元代,许多建筑年代久远,具有北京传统建筑的典型特征。景区内有大量典型的老胡同和四合院,有不少数代居住于此的"老北京",保留着淳朴的老北京风俗,存在很多富有老北京特色的民俗活动,是北京民俗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什刹海地区是文物古迹、自然风景、民居民俗和传说、掌故等旅游资源相互交织的地区,其综合优势非常明显,特别是民居民俗资源更具魅力,是什刹海景区的最大财富,极具开发潜力,有待于进行重点挖掘和深度开发。

B.地段总体保护及规划方针:

北京旧城保护总则:

重点保护区的保护规划原则:

(1) 要根据其性质与特点,保护该街区的整体风貌。

(2) 要保护街区的历史真实性,保存历史遗存和原貌。历史遗存包括文物建筑、传统四合院和其他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及建筑构件。

(3) 其建设要采取“微循环式”的改造模式,循序渐进、逐步改善。

(4) 要积极改善环境质量及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5) 保护工作要积极鼓励公众参与。

建设控制区的整治与控制原则

(1) 新建或改建的建筑,要与重点保护区的整体风貌相协调,或不对重点保护区的环境及视觉景观产生不利影响。

(2) 进行新的建设时,要严格控制各地块的用地性质、建筑高度、体量、建筑形式和色彩、容积率、绿地率等。

(3) 进行新的建设时,要避免简单生硬地大拆大建,注意历史文脉的延续性。

(4) 要注意保存和保护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传统的街巷、胡同肌理和古树名木。

(5) 什刹海、大栅栏、鲜鱼口地区的建设控制区应参照重点保护区的原则。旧城保护(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具体侧重方面:

1) 地块划分

结合北京旧城空间形态的特征,以院落为单位进行现状资料调查和规划编

1

制。“院落单位”以现状的门牌编号及其范围为基本依据,综合考虑院落的行政区划、产权所属、历史形成、自然边界、院落的完整、出口位置等因素,有利于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与更新。

2) 土地使用功能调整规划

(1) 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用地性质分类遵照建设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2) 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应根据功能需要进行调整,以进一步突出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特色和性质。

(3) 保护规划范围内,居住用地面积由现状的490ha,调整为409ha,占总用地面积的40%;公建用地面积由现状的247ha,调整为266ha,占总用地面积的26%;工业用地面积由现状的17ha,调整为1.6ha,占总用地面积的0.2%;道路用地面积由现状的154ha,增加到213ha,占总用地面积的20%;公共绿化用地面积由现状的69ha增加为97.4ha,占总用地面积的9%;其他用地面积由现状的61ha,调整为51ha,占总用地面积的4.8%。

3) 居住人口规划

(1) 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现在居民约9.5万户、28.5万人,总人口密度为275人/ha。改善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居住条件,首先要降低居住人口密度,因此,疏散人口是保护规划的目标之一,也是保护规划实施的关键。根据居住人口的现状调查结果,居住院落的人口密度共划分为五级。

I 级:指每100m2住宅用地上的居住人口少于2人,人均住宅用地面积大于50m2的院落。这类住宅的标准属于超大型,情况特殊,应予以保留。

II 级:指每100m2住宅用地上的居住人口2至4人,人均住宅用地面积25至50m2的院落。这类住宅的标准属于舒适型,可以维持不变。

III 级:指每100m2住宅用地上的居住人口4至7人,人均住宅用地面积15至25m2的院落。这类住宅的标准属于经济型,其标准与北京目前的居住平均水平相当,可以维持不变,也可以根据居民要求适当降低密度。IV级、V级:IV级指每100m2住宅用地上的居住人口7至10人,这类住宅的标准属于拥挤型;V级指每100m2住宅用地上的居住人口10人以上,这类住宅的标准属于特挤型。保护规划中需要降低这两类住宅的居住人口密度,使其至少达到Ⅲ级以上标准,以改善居住条件。

(2) 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人口为16.7万人。共需迁出人口11.8万人,占现状总人口的41%。

4) 保护规划中的建筑保护和更新

保护规划中的建筑保护与更新是依据现状建筑的质量及其代表的传统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来确定的。

(1) 根据建筑的结构损坏程度,将现状建筑质量分为好、一般、较差三类。

(2) 根据现状建筑的传统历史文化背景、建筑空间布局与形态、建筑形式,对其传统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进行评价,分为五类。

第I类为“国家、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II类为“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建筑及近现代建筑”。指尚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但却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历史建筑。

第III类为“与传统风貌比较协调的一般传统建筑”。指单体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较低,数量较大,需要不断修缮的一般传统建筑,包括传统四合院建筑、近代建筑等。

第IV类为“与传统风貌比较协调的现代建筑”,指在建筑的空间形态、建筑形式、建筑体量、高度、色彩、材质、建筑细部等方面与保护区的传统风貌比较协调的现代建筑,包括仿古建筑等。

第V类为“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建筑”,主要包括两种建筑:一种是单位或居民近年来自行翻建、改造的建筑,其建筑质量较好,建筑尺度基本符合保护区传统风貌的要求,但其建筑空间形态、建筑形式、色彩、材质、细部等与保护区传统风貌不协调;另一种主要是指近几十年新建的多层(甚至高层)建筑,虽然其建筑质量较好,但对保护区的传统风貌有很大的破

2

坏作用。

(3) 保护规划综合考虑对现状建筑的历史文化评价和建筑质量的评价,对重点保护区内所有建筑进行分类,不同类别的建筑采取不同的保护更新手段;对建设控制区内的建筑则只要求保留前两类建筑,其他建筑均可按规划要求进行更新。

文物类建筑:对已划定为国家、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要依据相关法律和法规进行严格的保护。

保护类建筑:对那些尚未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但却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建筑和近现代建筑,应以修缮为主,保护外部面貌,其内部可以进行现代化改造。

改善类建筑:对于那些具有清晰和典型传统建筑空间布局形态和传统建筑形式的历史建筑,其建筑质量评估分类为“一般”,可以进行修缮和翻建,适应现代的生活方式,其翻建建筑必须维持原有的空间布局和传统建筑形式。

保留类建筑:对于与保护区传统风貌比较协调的现代建筑,其建筑质量评定为“好”的,可以作为保留类建筑。

更新类建筑:更新类建筑可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建筑风貌上无保留价值的、建筑质量的评估分类为“差”的危房,可采取更新的手段,对其进行拆除,但更新改造必须要精心设计,使更新改造后的建筑与保护区原有的建筑规模、尺度、空间形态、建筑形式、色彩等保持协调一致;另一种是少数单位近几十年新建的多层(甚至高层)建筑。对这类建筑,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应予以拆除,原址复建应与保护区风貌相协调。

沿街整饰类建筑:为尽快恢复和体现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传统风貌,应对沿保护区主要街道分布,但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建筑及装饰物,其建筑质量的评估分类为“好”或“一般”的建筑进行整饰。再次改造时,要严格按照保护区的风貌要求进行建造。5) 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绿化规划

(1) 保护规划把园林部门注册挂牌的古树名木列为“保护类树木”;把现状的各种成年乔木列为“准保护类树木”;规划要求新种植的乔木列为“新种植乔木”。

(2) 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绿化建设应以街道、胡同绿化为主,不宜大拆大建集中绿地。绿化形式应以种树为主,提高绿化覆盖率。

(3) 宅院绿化应是历史文化保护区绿化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宅院内的绿化形式,应充分考虑传统的植树栽培方式。

6) 历史文化保护区的道路交通规划

(1) 历史文化保护区重点保护区范围内不执行《北京城市中15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原有道路规划红线要求。

(2) 历史文化保护区的道路交通规划应以不破坏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沿街传统风貌、方便居民出行、改善市政条件为目标。

(3) 除城市主干道之外,历史文化保护区应尽可能限制过境交通穿过。

(4) 历史文化保护区的道路交通规划应采取多种方式,因地制宜地解决出行和车辆停放、道路宽度等问题。

(5) 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交通组织应充分利用现有不同宽度的胡同系统。特别是7m以上的胡同,更应在规划中充分利用。

(6) 适当打通一些尽端胡同,拓宽一些“瓶颈”胡同,以改善区内的交通组织状况。

7) 历史文化保护区市政设施规划

(1) 基础设施建设是旧城的薄弱环节,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市政设施和综合管线规划应以不破坏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传统风貌、改善保护区内的市政设施和防灾设施条件为目标。

(2) 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市政管线布置,应有效利用规划保留的胡同系统,不拘一格,综合考虑。

3

(3) 应根据各个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具体情况,采用新材料、新技术和综合手段,改善保护区内的市政设施条件。如地下管网以综合管沟与直埋方式相结合,能源以使用天然气和用电相结合等。

(4) 充分改善和利用现有的市政设施,节约投资和运行费用。

附则:

(1)《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强调必须以“院落”为基本单位进行保护与更新,危房的改造和更新不得破坏原有院落布局和胡同肌理,须遵照执行。

(2)对于历史形成的对景建筑及其环境要加以保护,控制其周围的建筑高度。对有可能形成新的对景的建筑,要通过城市设计,对其周围建筑的高度、体量和造型提出控制要求。

(3)在旧城改造中必须处理好街道与重要对景建筑的关系。

(4)旧城内新建建筑的形态与色彩应与旧城整体风貌相协调;对旧城内新建的低层、多层住宅,必须采用坡屋顶形式;已建的平屋顶住宅,必须逐步改为坡顶;旧城内具有坡屋顶的建筑,其屋顶色彩应采用传统的青灰色调,禁止滥用琉璃瓦屋顶。

(5)在危改区或新的建设区,严禁砍伐古树名木及大树;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绿地建设包括街道、胡同和院落绿化;旧城内的改造区应尽量增加公共集中绿地,绿地建设应采用适合北京特点的植物品种。

(6)传统商业是历史上长期存在的、符合当地民族生活习惯的、具有明显特色且不断继承发扬的商业、服务业;传统商业的保护主要包括传统商业街区的保护与改造和老字号的恢复与保护两个方面;传统行业和老字号的保护以食品、餐饮、医药行业为多。如同仁堂、全聚德、王致和、稻香春等;大力扶持老字号,继承发扬传统经营管理的特色。

(7)旧城内的建筑高度应严格控制。原貌保护区、9米、12米和18米控制区内的建筑高度原则上不得突破控制指标

C.总体近期开发与规划

什刹海是“三海”之北的城市重点水域,无论是城市环境,还是调节区域小气候,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市内的风景名胜游览区。时至大力发展旅游业的今天,开发、整顿什刹海景区,势趋必然。

1 近期

(1)建“什刹海”牌楼

借打通“平安大道”之机,选择位置建牌楼,作为什刹海景区的大门。(2)建“银锭观山”碑

为了营造“燕京小八景”之一的“银锭观山”氛围,在银锭桥建一座石碑,与古桥相映生辉。

(3)整顿重建金丝套地区

银锭西边的大小金丝胡同一带三面临水,文物古迹众多,传统的四合院、胡同密集,极有市井文化特色。将这一地区整顿重建,使其成为一个新的对外开放的窗口。

(4)建望海楼

在后海半岛上建望海楼,使其成为一处具有建筑特色的新景点。

(5)推出“什刹海水上游”

在1998年试运行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整顿,从1999年起正式向社会推出。

2 中期

(1)开放三海周边文物古迹

区政府计划将三海周边部分文物古迹中的非文化旅游单位和设施分期分批地迁出,便于文物古迹的恢复利用,向公众开放。

4

(2)改善环滨湖路

借助“平安大道”市政基础设施的优势,进行沿湖主干线的改造,使沿湖的基础设施得到整顿。

(3)实现“三海通航”

在1998年清游的基础上,整治水域,建设相关的设施,购置必要的设备,使三海的水域通航,增加市内新景观。

(4)完成步行街

结合地安门百货商场的改建及前海东岸的改造,同时完成烟袋斜街、鸭儿胡同的改造,使其成为文化景区内的步行街。

3 远期

什刹海总体规划和旅游发展规划基本实现,大部分文物古迹得到恢复和利用,三海周边已达到环境优美,旅游项目走上正轨,力争以旅游、文化产业为龙头,辐射力达到全市,并成为国际、国内知名的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

D.什刹海具体城市地段概况:

选取地段:

本次城市设计所选取地段为旧城保护区什刹海后海南沿部分,北接后海南岸,南临恭王府及其花园,西接已经经过改造的柳荫街,东到大翔风小学而止。

地段内包含文化建筑有:西煤厂小学,大翔风小学

纪念建筑有:中国天主教爱国会,恭王府及其花园(相邻)

主要道路及胡同:东口袋胡同,西煤厂胡同,小翔凤胡同,大翔凤胡同(主要道路),后海南沿(主要道路),柳荫街(主要道路)

现状问题:1.整个什刹海地区问题:

●文物古迹未得到应有的保护,被占用和损害严重,传统街区/胡同的

风貌也面临建设性破坏,地区特色单位-四合院被加建和聚居逐渐演化为大杂院。

●人口密集,房屋破旧,居住质量差,生活基础设施(甚至基本卫生设

施)不健全,公共服务设施缺乏统一管理。

●三海与城市交通与景观联系较弱。

5

6

内外部交通系统不完善,路面窄(外围干道10m ,勉强为双行线,内部胡同一般只容单车穿行),路网稀,交通不畅,堵塞严重,缺乏停车场。

2.所选地段具体问题:

● 所选地段位于后海南沿,在整个什刹海地区属于游人较少,相对安静

的地段。

当地居民并非仍保持着原有四合院的生活模式,在后海南沿的沿湖面的路上,已经逐渐形成了一条以酒吧,民俗为主的特色场所,但还未能形成完整的沿街立面,部分有缺漏或破损,且仍属于一种自发而盲

目建设的状态,整体房屋质量堪忧。

和前海,烟袋斜街的热闹与杂乱形成对比,后海南沿的沿湖岸边比较安静,且车辆交通较少,属于整体质量较好的传统生活休憩区,但与街对面的酒吧等遥遥相望,日后发展及是否会产生冲突值得考虑。

7

E.什刹海具体城市地段调研:

具体地段调研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通过整个北京地区的文脉分析确定什刹海地区在北京旧城区的位置,包括与中轴线的关系及与钟楼鼓楼的视线关系。

成果:图纸分区(地理位置及与周围地段的联系)

(2)整个什刹海地域的规划分区情况,包括文化保护区,核心保护区,风貌协调区,视线协调区。

成果:图纸分区(总体规划分区及用地性质分区)

(3)整个什刹海地区的文物与景观分布,各景观之间的联系,包括各地区文物景观的比重,交通联系,视线联系(什刹海沿岸的天际线分布情况及对岸景观感受)。

成果:图纸分区(景观资源质量分布,景观视线联系,沿海天际线分布)

(4)所选地段地区的院落质量情况,分为值得保留的院落区域,需要整修的院落区域和建议拆除另建的院落区域。

成果:图纸分区(院落结构分区,院落质量分区)

(5)所选地段地区的院落风貌情况及院落的文化保留价值。

成果:图纸分区(院落风貌分区,院落格局统计表)

胡同名称标准四合

普通四合

三合院特殊合院杂院

小翔凤胡

3 1 2 3 0

大翔凤胡

5 1 2 2 7

西煤厂胡

3 0 2 3 6

东口袋胡

2 3 0 0 1

后海南沿 4 6 3 1 7

损坏的房屋和严重损坏的房屋。

成果:图纸分区(单体房屋质量分区)

(7)所选地段地区的单体房屋风貌情况,包括风貌较好的建筑,风貌一般

8

的建筑和破坏当地风貌的建筑。

成果:图纸分区(单体房屋风貌分区)

(8)所选地段地区的单体房屋与地段的图底关系。

成果:单体建筑图底关系

(9)所选地段地区的院落与道路的图底关系。

成果:院落道路图底关系

(10)所选地段地区的树木与公共绿化分布,地段内树木的种类和区域位置,现有绿化面积初步的测量和估计。现有挂牌保护树木的位置和树种、年代。

树木分类大树小树保护性树木

棵数58 93 3

(11)所选地段地区的公共设施。

成果:公共设施分布图(商业,公共厕所,指示牌,公共建设器等)(12)所选地段地区的道路与胡同的概况,包括胡同名称,所在居委会,走向,长宽比及所包含的院落数。

胡同名称居委会走向长:宽(米)院落数

小翔凤胡同大翔凤居委

会南北及东西

(L型)

206.8:4.1 9

大翔凤胡同大翔凤居委

会南北及东西

(T型)

471:7.4 14

西煤厂胡同柳荫街居委

东西175.7:8.5 10

东口袋胡同柳荫街居委

会东西78.8:5.1 6

(13)现状人口构成,包括户籍户数,户籍人数,有户无人户数及迁出率。

成果:人口调查表

胡同名称户籍户数

(户)

户籍人数

(人)

有户无人户

(户)

迁出率(%)

小翔凤胡同296 822 97 32.77

大翔凤胡同101 281 31 30.69

后海南沿

22~36#

44 122 18 40.91

后海南沿

1~21#及

西煤厂胡同

383 1065 73 19.06

总计824 2290 219 26.58

记录各条道路的通行情况,以机动车为主,并兼顾停车分布及位置。

成果:车行流量统计表

车行统计:

胡同名称统计时间10分钟汽车

流量(辆)

10分钟三轮

车流量(辆)

1小时总车

流量(辆)

小翔凤胡

12:43~12:53 1 0 6

大翔凤胡

12:13~12:23 2 9 66

后海南沿12:27~12:37 12 2 84

西煤厂胡

12:57~13:07 4 0 24

柳荫街12:00~12:10 19 5 144

9

(15)现存景观,包括保存完好的门头,门簪,抱鼓石在图中表明其位置,作为以后的保护性景观。

成果:现存景观分布图

(16)一个典型性四合院的调查和研究。

成果:抽样调查典型四合院居住模式及平面,为以后提出可能的新的居住模式及平面作准备。

F.什刹海城市设计规划框架:

现状问题归纳:

具体问题已经在前面地段概况中详述过,主要包括文化古迹与现存四合院建筑的保护问题;景观联系问题;人口居住拥挤,设施不齐全问题;内部交通与停车问题;现有老北京生活模式与新发展的现代旅游休闲模式的冲突问题。

具体解决办法将通过新的功能划分和建筑组团的模式为轴,尊重人们生活居住模式和新发展的现代旅游休闲模式来尝试解决。

地段功能定位:

由现状问题及我们实地调查所见的情况看来,鉴于该地区存在的两种不同的生活模式――老北京生活模式与新发展的现代旅游休闲模式,使得我们不可能仅仅保留其中的一种模式,而舍弃另外一种模式。

地段南接恭王府花园,西临柳荫街,北面什刹后海,东望银锭桥;而且遥望钟楼鼓楼,对对岸的望海楼,宋庆龄故居等都有广阔的视点,现在已经作为京城胡同游的重要部分。这么一个显要的位置,纯粹的居住模式显然是滞后,与现实相违背的。

与此同时,从我们从当地居委会了解的情况看来,在仅仅不到6公顷的土地上,仅户籍人数就有2290人,加上非户籍人口几乎达到2500人。这么多人口多数是在当地有工作或学业的人。如果贸然将多数人口迁出,将整个地区变为纯旅游商业模式,则必定会引起一系列的居住难题甚至社会问题。

因此,基于以上的思考,我们将地块的功能划分为:

●文化区域:与东边兴起的文化旅游性的酒吧相呼应,以文化广场和沿

湖景观带的设置来做为生活与旅游模式交接的交代。

●居住区域:恢复原有的院落风貌,但在功能上进行调整,以提高容积

率,减少居民回迁负担,并得以享受现代的社区设施模式与传统的老北京生活模式。

●商业区域:对外以商业区的模式照顾柳荫街与恭王府花园方面旅游人

流的购物需求,对内则以商业节点的模式照顾内部居民的生活需求,以临街与广场为主。

●公共区域:针对现有公共设施严重不足的情况,设置了大小五个广场

以及众多的街道局部放大来布置公共设施,包括门球场类的设施以适应老龄化社区的发展需求,并通过不同的设置来对内或对外进行服务。

●交通区域:利用现有的胡同游模式的存在,修复保护原有的胡同,建

立新的为居住区服务的胡同,并打通地区内部广场和什刹后海之间的视线联系,在沿街或附近设置停车场以缓解现有的停车困难。

●行政区域:利用中心广场的积聚性在周围设立街道行政办公区域。

地段发展目标:

针对前段地段调研所得的情况,将以后本地区的发展目标定位为以居民居住为主,兼顾新型旅游业的发展,使之成为一个综合居住,旅游,商业的旅游性居住区。

可以解决当地人口密度过大的问题,提供一个较旧城区容积率高的新

10

型居住区;利于进行北京胡同游之类的旅游项目的开展与进行;针对整个地区在北京城中的位置,利用其特有的水面及风景古迹,使之成为北京市民节日出游的选择地点。

设计方案思路:

(1)我们所设计方案从整个地域的文脉与肌理入手,结合北京市对旧城区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规划要求,初步定出了整个地

区的基本风貌与肌理,即原有的四合院,胡同模式,并结合新

的居民区广场。

(2)结合地段附近地域的功能分布与活动模式,确定地段的功能性质和分区,如上所述。

(3)通过周围地段与道路――后海南沿,柳荫街,大翔凤胡同等的交通流量分析,确定地段内道路交通的走向与基本宽度,并根

据景观视线要求与整个地区的风貌保护与恢复打通新的道路,

包括与后海南沿的视线联系,新打通胡同与原有保留建筑的对

景联系,以及车行线和人行线的划分(地段外围及内部干道为

车行,其它为非机动车系统)。

(4)通过对内部居民的调研,我们提出了一种符合现代北京生活模式的居住模式,即保证原有的合院居住形态,以院内空间组织

起一个院子的生活与休闲交流;在外部用院子间的节点放大空

间组织起几个院子的组合;整体上在整个地段内部利用三个中

心广场组织起各个院落组合,最终形成现有肌理。即是以总体

中心串起各个外部小空间,以各个外部小空间串起院内小空

间,形成一种组团式的居住模式。

(5)确定整体外部模式后,我们通过对单个院落的调研确定了3个有代表性的院落进行建筑设计。分别是改造翻修原有院落为现

代居住合院;改造翻修原有院落为现代商业类设施;新建原有

风貌的现代居住合院。其中现代居住合院以户为单位,利用原

有建筑的耳房或院内建筑的间隙插入厨房卫生间等功能块,以

调节现有设施。商业设施则利用院落作为观景来布置座椅或茶

座。

(6)根据外部使用与内部使用的划分,我们对大小五个广场进行了节点布置。对内的以合院模式和公共设施(如门球场)布置为

主;对外的兼顾内外景观视线联系,布置以休闲茶座和文化广

场为主。

(7)我们结合周围环境景观对地段内建筑的沿街立面,主要胡同立面进行了布置,包括后海南沿沿湖立面,柳荫街沿街立面和西

煤厂胡同南北立面。主要从景观风貌考虑,兼顾视觉的焦点集

中和与地段内部的联系,即在后海南沿建立一个类似望海楼的

视觉焦点。

设计工作框架:

我们将设计重点放在地段内人的生活模式上,在设计上从面(地段肌理与文脉)开始,由面到线(胡同与街道交通风貌),由线及点(单个院落与广场节点)进行深入。

在完成平面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立面设计,到最后的体块推敲,确保对原有风貌的保护与恢复。

G.什刹海城市设计规划指标:

结合北京市的总体规划以及旧城25片保护区规划政策,我们设计中定下了如下的设计任务书进行指导。

设计任务书:

11

项目指标具体数值备注一备注二

地段总面积 5.54ha 建筑限高6m

现状人口824户,2290人指在户籍人口

迁出率41% 按北京市历史文

化保护区迁出率

要求

规划人口1360人

人均居住面积20m2按北京市人均居

住面积指标

居住用地容积率 1 居住用地总面积

为2.72ha

文教设施用地0.558ha 小学校0.5ha 幼儿园0.058ha 道路停车用地0.16ha

道路路网用地0.76ha

公共绿地率>9.4%

公共绿地用地0.55ha 历史文化保护区

绿化规划要求

市政设施用地0.55ha 环卫办公室,厕

所等

商业用地0.8ha

H.什刹海城市规划设计小结:

具体设计内容已在前面设计总结中陈述。

图纸总目:总平面图,现状调研图,设计分析图*2,沿街立面图,整体鸟瞰及局部透视图,广场节点放大图,院落设计图,现状调研报告及图示。I.什刹海城市规划设计感想:

由建筑的单体设计转入城市层面的规划设计,我们感觉责任变重了很多很多。当我们的一笔一画都影响着地区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时,我们不得不常常停下来反思我们所做的每一步。

作为一个旧城保护的项目,可能前人已经探索了很多,但我们仍然觉得我们从中获益匪浅。

没有人不认为北京旧城是一笔伟大的财富;

但也没有人在面对北京四合院真实现状时,还会为它骄傲。

在保护与新建长达十八年的拉锯消耗之后,旧城的破败与衰落成为争论双方不得不咽下的痛楚。

当我们走近旧城,走入四合院的时候,看见的是四合院在苟延残喘,试图肩负起它本不应该承担的重担。看到的,听到的,都试图让我们相信:四合院的时代也许真的过去了,四合院的街区已经载不动这个千万人级别的巨大城市;但老祖宗的东西总的留下些什么吧,否则,以后的人们凭什么去想象那曾经鲜活的模式。

面对一再被人提到的经济与社会压力,我们能做的也只能是折衷:对现实要求与历史风貌的折衷。要挡住觊觎旧城土地价值的力量也许是不可能的,但总要有人来想办法让它继续苟延下去吧。前辈大师的工作令我们感动,老师对旧城的热情也不断的激励我们,虽然只有八周的时间,但我们看到了,我们来到了,我们参与了。

向所有为旧城的保护和更新做出贡献的人致敬!

以历史的名义,

以未来的名义,

也以微不足道的三个后来者的名义。

J.什刹海城市设计合作人员:

12

指导教师李亮,朱育帆

学生张伟安,赵曾辉,肖扬

学号990064,990068,990069

班级建93班

交图日期2003,04,10

13

风景园林调研报告

风景园林调研报告 调查时间:十一月一日至十一月十一日 调查地点:南京工业大学及其周边地区 调查对象:园林景观中的地形、水体、植物以及地面铺装 调查方法:实地考察、翻阅资料、上网查询 前言:随着时代的发展,景观造园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无论是公共场地还是私家别墅,园林景观都在其中扮演着必不可缺的角色。作为一名风景园林学的大一学生,在初步接触了风景园林学概论后,我打算就以园林学中最基础的四个方面来大致研究与分析一下学校以及其周边的景观设计。在调查时,我们将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实地考察并且结合参考资料来进行正确理性的分析。在评判一处景观时我们将分别列举出其优点与存在的缺陷并提出自身可能不太成熟的改进 意见。 主体:这次调研的四个对象分别是:地形、水体、植物以及地面铺装。 我们首先来谈一谈地形。在园林学中,地形被分为四种类型:平地、坡地、山体以及假山。总所周知,南京工业大学江浦

校区依山而建,坡地在学校到处可见。这次我们列举了两处较为典型的坡地作为典型来进行分析。第一处为东苑食堂后靠近丰巢快递出的坡地,很明显,此处地形的坡度明显大于12%,为陡坡。此处为桂苑、南苑与西苑学生去往东苑食堂最近的路以及顺丰快递所在地。每天的人流量很大。但是由于坡度较大,却没有设计为楼梯走道的形式所以在行走时很吃力。但是考虑到快递点和苏果超市的存在,来往汽车频繁,这样设计无可厚非。依照我们小组的建议,可按照楼梯上为残疾人士开通无障碍通道一样,在坡地的一侧设计为楼梯走道,这样既不影响正常汽车的来往又可使学生上下坡不再那么吃力。第二处我们选择了明德楼前的坡地。此处坡地的坡度较小,为缓坡。明德楼作为阳光长跑的其中一个检测点,每天的人流量也不少。缓坡地形并不会太影响人行走或跑步。但此处的缓坡配合上一旁伫立的明德楼,从坡地下往上看是会使得明德楼显得格外高大,再配合上明德楼上那层层的爬山虎,深秋爬山虎由绿变红,在寒风中,行走在这样一个缓坡也会更令人感受到寒意。再来便是沉毅广场,这是一处典型的平地。作为轮滑社、滑板社等社团进行社团活动的主要场地,以及开展一些活动的主要场地,沉毅广场平整的地形满足了这些要求,为校园中各式各样活动的展开提供了便利。依山而建的校园,山体地形必不可少。西苑食堂旁边就有一座山体。设有楼梯,为可登临山体。此处山体地形起

城市设计调研报告(共19篇)

城市设计调研报告(共19篇) 城市设计调研报告(共19篇) 第1篇城市设计调研报告城市设计调研报告引言针对老师布置的任务,年11月5日天气很冷刮着大风,我和另外5个同学一起来到了成都市兰桂坊进行了这次实地考察, 根据各自分配的任务展开调研。调研目的通过实地调研规划.测量.考察.问访针对步行街的场地和人流情况进行广场的绿化和舒适度分析,及周边环境道路进行调查,然后去整体的统一考察,将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及植物配置的种类,名称.为什么种在这,它的好处与不好处,人们看到的心情,包含植物与道路及周边的景观绿化。要与广场的地理位置相匹配,切身了解休闲广场的设计要素对于广大人群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增强自身对广场设计的原理和设计理念,以便充实自己,更好的做好广场绿化及设计。调研地点成都市兰桂坊调研对象成都市兰桂坊的所有使用人群调研方法实地测量考察.网上搜索资料.书本查询,笔记记录,向步行街的人群询问步行街的使用度和方便度。并且观察步行街的局部布局和周边环境的配置。调研资料统计及分析方法本次调研资料统计 根据网上搜索.书本搜索和调查记录和现场勘察,现场走访调查还有所搜集的资料加以整理和分析。本次调研因时间有限,资

料搜集并不齐全,针对问题不够完善,无法了解更深,但报告的资料源于考察,保证调查报告的真实性。调研内容 一.兰桂坊成都概况兰桂坊成都将打造一个集休闲.餐饮.购物于一身的成都时尚休闲街区。兰桂坊成都地处成都香格里拉大酒店和即将开业的天府时代广场之间的黄金地段,毗邻东大街金融区和未来的地铁出口,成都兰桂坊是兰桂坊集团目前在国内最大的投资项目。它是个为成都日新月异的消费需求精心打造的集购物.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多元化休闲中心,致力于营造兰桂坊品牌所带来的欢乐和惊喜,为追求时尚,高品质生活的人士带来无限畅想和期待。清晨舒展身心的SPA和独具匠心的造型设计,午间创意无限的佳肴,下午香浓的咖啡小歇,引领时尚的购物天堂,晚间良朋共享的醇酒美食.子夜酒吧和KTV的高歌狂欢--成都兰桂坊精彩纷呈的时尚派对和四季不断的丰盛节目都会让您激情澎湃,流连忘返。 二.景观绿化在广场设计中,树木的选择是否得当,涉及到绿化效果是否能达到四季常青.三季有花.郁郁葱葱的效果,并且能够持续多年不衰,环境效益.生态效益越来越好。一个总的原则就是要 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做到适地适树。以当地树种为主,边缘树种为辅,切忌种植与当地条件差异极大的树种。我国一般公共绿地常用的树种是乌桕.海棠.丁香等。尽量不要选择果实较大会自行脱落的树种。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2)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2) 城市规划的方法 (4) 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5) 简介 (5) 问题 (5) 意识 (7) 研究成果 (7) 城市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 (7) 城市规划遵循原则的细化 (8) 城市规划的社会原则 (8) 城市规划的美学原则 (8) 城市规划的安全原则 (8) 城市规划的经济原则 (9) 城市规划的整合原则 (9) 城市规划的任务 (10) 城市规划的作用 (10) 城市规划工作基本属性 (10)

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对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建设要求不同,因此城市规划的研究重点不尽一致,并随时代的发展而转变。 多学科参与城市研究的历史自古就有,近来更趋活跃,从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环境工程学、生态学、行为心理学、历史学、考古学等方面研究城市问题所取得的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城市规划理论。这个趋势将继续下去,今后还会有更多的学科渗入并开拓城市问题的研究领域。 系统工程学、工程控制论等数理方法及电子计算机遥感等新技术手段在墟市规划领域中的应用在逐步推广它们在资料的收集处理,预测评价方面所提供的方法和手段,有助于提高城市规划工作的质量。 对城市与城市规划工作的认识不断深化。基于城市是综合的动态的体系,城市规划研究不仅着眼于平面上土地的利用划分,也不仅局限于三维空间的布局,而是引入了时间、经济、社会多种要求的“融贯的综合研究”。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将考虑最大范围内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情况,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自由,并给未来的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和多种可能性。 由于城市问题包罗万象,有人提出在有关学科群的基础上建立以研究城市性质、城市模型、城市系统和发展战略为目的的城市学;也有人提出建立以系统地研究乡村、集镇、城市的各种人类聚居地为目的的人类聚居学等。这类新学科的建树,或有助于加深对城市的宏观认识,但它的进展需要建立在完成大量城市问题研究工作的基础上。 城市研究任务艰巨而纷繁,这也说明它丰富的活力。城市永远在发展,城市问题也总是相伴而生,但人类必将更为自觉地运用广泛的知识与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城市环境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科学。城市规划工作从最初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起,最终要落实到物质建设上,形成供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体形环境。 城市规划是建筑和园林建设的前提,并为所需的空间准备条件,城市规划研究的进展也为建筑学和园林学的开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规划师与建筑师、园林设计师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三学科的有机结合和协同创造,势必将体形环境的建设推向更高的境界。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出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复杂化,产生了城市规划思想并得到不断发展。特别是在社会变革时期,旧的城市结构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生活要求的情况下,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往往出现飞跃。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学说散见于《考工记》、《商君书》、《管子》、《墨子》等典辅之中。《考工记》确定了“都”、“王城”和“诸侯城”的三级城邑制度,用地的功能分区和道路系统等;《商君书》论述了某一地域内山陵丘谷、都邑道路和农田土地分配的适当比例,以及建城、备战、人口、粮食,土地等相应条件。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 战国时期,列国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规划方式;南北朝时期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都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了先导作用。

城市设计调研报告

城市设计调研报告 调研提纲 1、查资料:a、调研地段历史状况 b、地段的发展过程 c、地段及附近建筑和居民生活现状 d、其他城市对老城区改造的成功案例 2、现场调研内容:a、建筑的现状、功能及风格特色(附表) b、地段内居民的居住状况、生活状况 c、商业设施、开放空间的分布 d、交通状况、人车流量(附表) 3、寻找侧重点,确定主题 通过简单的分析讨论,我们决定在调研后,寻找低端的优点并发扬,改善地段的短处,将我们的设计主题围绕地段的特色展开。 调研报告 1、地段现状:a、建筑多为中华巴洛克风格,但是损坏严重 b、大多建筑一层用来作为店铺,二层以上很少有人居住,周围街 道脏乱差,生活环境恶劣 c、缺少公共绿地 d、交通混乱,人车混行

2、建筑及街区的保留价值:a、历史价值——道外区的店铺大多是老字号,并且 多数是在外国势力侵入下发展的民族资本,这可 以看做是民族资本的发展史 b、文化价值——东西方交融下的市井文化,体现了 哈尔滨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c、建筑价值——中东铁路修建后,道里区大多为俄 国人居住,而道外是中国人聚居区,在中国文 化的长期熏陶下,民族工匠吸收外国文化,创 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风格。目前为止,道 外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 d、商业价值——文化资源引发人文意义,从而振兴 传统商市 e、旅游价值——哈尔滨本土的人文景观,不仅可以 吸引外地人,更可以让本地人流 连,创造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3、保护方式:a、腾迁——最大限度的保护原有建筑特色,但老道外的真实生活 得不到保护 b、局部回迁——保留传统老店和部分老居民,复原老道外人的生 活方式 思考 基于调研结果,我们总结出地段内现存的几点矛盾: 1、建筑老化与现代生活需求的矛盾 2、生活环境差、绿地较少与现在高水平的生活品质之间的矛盾

园林景观调查报告doc

园林景观调查报告 篇一:关于园林景观调查报告 关于城市园林景观的报告 一、城市园林景观简介 所谓城市园林景观,是指把园林的理念运用在城市建设中,利用乔灌木的配植、铺装的选择、小品的搭配等,创造出适应各种建筑物及辅助设施的景观效果,使城市增加园林绿化率,优化环境卫生、丰富城市景观,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 二、城市园林绿地分类 城市园林绿地大致可以分为七大类: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道路交通绿地、单位附属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风景绿地。不同的绿地类型,对园林造景、植物配植有不同的要求,只有在满足环境对绿地要求的基础上,设计园林景观才能更好的发挥其作用,所以认清园林绿地的类型、景观作用、使用人群、周边环境等应当是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首要工作。 城市园林绿地类型的功能简介如下: 三、城市园林景观要素: 景观要素的基本成分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软质的东西,如树木、水体、和风、细雨、阳光、天空;另一类是硬质的

东西,如铺地、墙体、栏杆、景观构筑。软质的东西称软质景观,通常是自然的;硬质的东西,称为硬质景观,通常是人造的。当然也有例外。 软质景观的艺术设计(一)园林植物树种的选择:在绿地的整体景观中,需要运用乔灌花草的高度差异,创造出层次有致的绿地空间,使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之间过渡自然。既可以体现建筑物的特色,又可与周边的园林景观相协调在树种的搭配上,既要满足生物学特性,又要考虑绿化景观效果,要绿化与美化相结合,树立植物造景的观念,创造出安静和优美的人居环境。 1,注意色彩的搭配由于树种分为有常绿树种、落叶树种;观花树种、观叶树种等,为保证绿地景观色彩的丰富度,使得四季有花,常年有绿,所以在选择树种时,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搭配,乔木、灌木与藤蔓植物结合,速生植物和慢生植物相结合,适当地配植和点缀时令开花花卉草坪。从而使得该园地的色彩丰富,具有层次感。 居住区是居民一年四季生活、憩息的环境,植物配置应该有四季的季相变化,使之同居民春夏秋冬的生活规律同步。如由迎春花、桃花、丁香等组成的春季景观;由紫薇、合欢、花石榴等组成的夏季景观;由桂花、红枫、银杏等组成的秋季景观;由腊梅、忍冬、南天竹等组成的冬季景观。

城市规划专业调研报告

城市规划专业调研报告 篇一:城市规划专业历年获奖调研报告选题一览表 城市规划专业历年获奖调研报告选题一览表 篇二:建筑与城市规划专业评估调研报告 精选范文:建筑与城市规划专业评估调研报告(共2篇)据统计,截止到XX年8月,在所有的专业院校中通过国家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评估的院校有18所,占总数的十分之一;通过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的院校有33所,占总数的五分之一。绝大部分院校因办学时间太短或自知办学条件与水平存在差距而未申请参加评估。通过对建设部《评估标准》的学习,对我校建筑专业、城市规划专业现状的分析,我们深刻的认识到评估工作的紧迫性和严峻性:硬件(实验设备、教学科研面积、教学经费等)不足,软件(职称评定、成果认定、绩效考核)落后,迎评时间短,工作任务重。XX年6—9月,在学院领导的带领下,先后考察浙江大学、苏州科技学院、山东建筑大学等高校,对外校办学经验、评估经验进行了学习和借鉴,同时在“师生与教学管理用房”、“实验室”、“图书资料”、“科研与课程建设”四个方面与我校建筑与城市规划专业进行了横向比较,提出基本问题与建设建议如下。 一、师生与教学管理用房建设建议1、提高城市规划专业招生数量提高城市规划专业每年招生人数为30人以上,满足

评估标准。2、增加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科教师数量按目前的招生规模来计,建筑学专业需要引进10名专业教师,城市规划专业学要引进7专业教师,建议XX年达到1:12左右。 3、加大师资培养和引进力度评估前应达到“具有副教授职称以上的专职教师人数不低于本系(学院)专职教师总数的30%,并有正教授2人以上”的评估要求,并需增加2-3名副教授以上教师。 4、扩大职称成果认定范畴(1)认可教师获奖作品和学生竞赛获奖作品,提高其科研级别,划入职称成果认定范畴;(2)增设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业核心期刊种类。 5、增加教学管理用房根据生均10平方米的评估要求和其它高校平均水平,我校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业需教学管理用房的建筑总面积6880 m2。现有设计教室、办公室总建筑2400 m2,需增加面积4280 m2,必须增加以下用房,并满足相应的面积:(1)教学用房(使用面积2400 m2 建筑面积3500 m2 )①专业教室20间,按每间容纳30人,每间80 m2 左右,使用面积1600 m2建筑面积xx m2。②多媒体教室二间 90~100 m2/间③计算机教室一间 150 m2/间(现有学院机房70 m2/间)④评图室一间 90~100 m2/间⑤报告厅 300 m2⑥师生展览厅 200 m2(2)办公管理用房(使用面积290 m2 建筑面积450 m2 )①教学与行政办公室 250 m2②接待室 40~50 m2 6、相对独立并集中教学管理用房(1)

城市景观设计调研报告2

正文第二章交通流线和景观分析 城市景观设计调研报告 ——古文化街景观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的及意义 1、调研对象:古文化街 2、调研目的及意义:希望通过对古文化街的实地参观和调研,了解城市中心的历史文化景区的景观分布、景观设施,以及如何通过景观使具有代表性的历史街区与现代化的城市巧妙地融合。 二、调研方法和技术路线 1、调研方法:采用个案研究法利用古文化街案例启发并引导项目实践,并通过在实际工作中的实践水平、动手能力与项目完成程度来检验实践,本项目的研究要源于实践,高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学习与实践完全统一。 2、技术路线:查找关于古文化街的历史背景——>实地调研——>对各个细部景观节点进行参观——>古文化街景观设计的优点——>古文化街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总结心得——>分类整理、加工、分析信息——>形成调研报告——>完成

正文第一章简介 三、调研内容 1、调研内容介绍: (1)区位 古文化街位于南开区东北隅东门外, 海河西岸,北起老铁桥大街(宫北大街), 南至水阁大街(宫南大街)。红色为本次调 研主要部分。 (2)历史文化背景 南北街口各有牌坊一座,上书“津门 故里”和“沽上艺苑”,长687米,宽5米, 系商业步行街。天后在古时被人们称为护 航女神。传说她是福建莆田人,姓林名默, 经常驾船出海,搭救遇难的人,故被后人 敬为女神。元时京城每年需北运大批粮食, 先从海路运抵天津,然后再转河运至京城。 元政府为祈求航海安全,便将护航女神崇 为天妃,并在沿海城镇建起天后宫。天津 图一区位 的天后宫建于公元1326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是娘娘的生日。介绍天津的历史变革,陈列着各种民俗风情实物。皇会是因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游此会而得名。传统的演出场所在天后宫前的广场以及宫南、宫北一带。古文化街建成后,每逢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诞辰吉日)在此举行盛大的皇会,表演龙灯舞、狮子舞、少林会、高跷、法鼓、旱船、地秧歌、武术以及京戏、评剧、梆子等。 (3)周边环境状况 古文化街北临解放广场,东邻海河,西邻商业区,住宅区。位于非常繁华的商业中心,四周建筑多为现代化的商业建筑和高层。

景观设计调研报告(共3篇)

景观设计调研报告(共3篇) 景观设计调研报告(共3篇) 第1篇: 景观设计调研报告景观设计调研报告姓名:专业:郑州紫荆山公园郑州紫荆山公园坐落在郑州市区的东北部,南邻金水河下游,北临金水大道,东靠城东路,位于金水路、紫荆山路、花园路、人民路四大主干道交汇处,毗邻紫荆山百货大楼,面向河南省人民大会堂,周边密集的省直机关单位和完善的城市配套,是郑州市的行政中心、商贸中心、交通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整个公园被金水河、道路自然分隔为东园、西园和南园三部分,现占地总面积为288亩,其中绿地占75.5%,水面积占 11.3%。 紫荆山公园绿化主要是以苍松翠柏做基调,各种花色的花、灌木点缀其间;乔、灌、花、草搭配栽植,构造出大面积的树林、草地园林景观,全国现有树种120个,24000余株;绿地面积15.8万平米,覆盖率达93.2%,园林建筑艺术小品和景石遍布各个主要景区,使山清水秀的公园更为活泼、幽雅。东园由绿韵景区、东湖景区和儿童乐园组成,以山水风景为主。从东大门入口处远远望去是一片翠绿丛丛的灌木,棵棵的松柏都是葱郁茂盛;西园,湖堤垂柳依依,湖中波光潋滟,主要景点有月季园、湖心

岛、钓鱼村、樱花山等,东园和南园从吊桥相通。南园主要以观赏植物为主,原先的花草苗圃区现已改建成了蔷薇园和敬林园。 现占地面积263亩,其中绿地占有75.7%,水面积占11.3%,现有在职职工150人。节假日人流量6万余人,假日高峰期可达16万人左右,广场可利用展示面积约1万平米。紫荆山公园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山势玲珑剔透,雄浑壮观,环境幽雅,令人陶醉。 1.公园内部的空间特征园中有山有水,亭廊水榭和园林艺术小品把枝繁叶茂、花团锦簇的公园扮得更为旖旎,山顶小亭巧立,山下碧水相映。 公园的绿化主要是以苍松翠柏作基调,各种花色的花灌木点缀其间。乔、灌、花、草搭配栽植,构造出大面积的树林、草地园林景观,全国现有树种120个,24000余株;绿地面积15.8万平米,覆盖率达93.2%,从东大门入口处远远望去是一片翠绿丛丛的灌木,棵棵的松柏都是葱郁茂盛;西园,湖堤垂柳依依,湖中波光潋滟,主要景点有月季园、湖心岛、钓鱼村、樱花山等,东园和南园从吊桥相通。南园主要以观赏植物为主,原先的花草苗圃区现已改建成了蔷薇园和敬林园。也是郑州少有的立体式公园。园林建筑艺术小品和景石遍布各个主要景区,使山青水秀的公园更为活泼、幽雅。在郑州市紫荆山公园的万木之中,处处可看到圆球树冠常青灌木海桐。倒卵状椭圆形浓绿而有光泽的绿叶长满枝头,枝叶茂密。紫荆山公园里广植紫荆花,近年来为改变

景观设计调研报告

景 观 设 计 调 研 报 告 调研地点:郑州绿博园 碧沙岗公园 调研时间:2015. 小组成员:

目录 郑州绿博园3 环境要素 3 选址条件 4 气候条件 4 交通状况 4 地形地貌 4 人工环境要素 5 使用人群 6 文化氛围 6 交通状况 7 人们的评价7 调研总结 8 碧沙岗公园9 碧沙岗周围环境9使用人群 10 园内道路设计 11

郑州绿博园景观设计调研 中国绿化博览园位于郑州市区以东郑汴产业带白沙组团与官渡组团之间的生态绿化防护带内,万三路(规划的新107国道)以东,中央大道(郑汴物流通道)以南,人文路两侧。郑州绿博园面积2939亩,相当于郑州城区内的碧沙岗公园、人民公园、紫荆山公园的总面积,园内不但有国内各省、市及相关行业的86个和8个国际友好城市修建的永久性展园,还有观光塔、展览馆、音乐喷泉、综合服务中心等多项主体建筑工程;栽植各类绿化苗木700多个品种、万株,园内开挖的枫湖,水面面积有260余亩。 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也称作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为自然环境

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自然环境要素 选址条件 绿博园位于万三路(规划的新107国道)以东,中央大道(郑汴物流通道)以南,人文路两侧的郑汴产业带白沙组团与官渡组团之间的生态绿化防护带内,规划面积2939亩。 气候条件 绿博园区域属典型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春旱多风;夏热多雨;秋凉清爽;冬寒干燥。 水利条件 园区东临黄河引灌渠,西南临近贾鲁河,一般条件下地下水位在4~6m之间,丰水期不足2m,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但丰水期易产生内涝。 交通状况 郑州绿博园位于郑汴新区的核心地段,在郑开大道以南2公里,西临107国道,北接郑汴物流通道,东至中牟县人文路。 地形地貌 园区地势基本平坦,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略向东北方向倾斜,最大高差约2m,局部分布小型沙丘,对环境影响不大。园区南侧为一处奶牛养殖小区,内部地貌情况较复杂,建筑、大规格泡桐、铺装

【参考借鉴】小区景观设计调研报告.doc

目录 1.前言................................................................................................................. 2.调研内容........................................................................................................ 2.1久居福小区简介.................................................................................... 3.调研案例分析............................................................................................... 3.1地理位置............................................................................................... 3.2交通分析.............................................................................................. 3.3服务配套................................................................................................. 3.4景观规划布局........................................................................................... 3.5景观功能分析......................................................................................... 3.6硬质景观分析.......................................................................................... 4.优缺点分析..................................................................................................... 5.总结................................................................................................................. 前言 景观设计是城市绿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美化环境、陶冶情操,最主要的是它还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所以我选择的是小区景观设计案例,小区景观设计表现可以让我们更加形象具体的认识住区,对小区整体的环境条件都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了解住宅小区的现状和景观设计详情。 2.调研内容: 2.1小区简介及绿化 久居福位于成都市西南航空港片区临港路,距双楠片区、神仙树紫荆片区、政府新办公区仅约10分钟车程;区内分布四所大学及多家院校和国家级科研机构。 小区由于采用了高层建筑的形态,以创新的手法实现了用低密度高层建筑空间换取高绿化环境的生态居住概念。小区拥有500余米的江安河自然景观,并临河设置了40亩的滨河公园,以生态生活为主题的珍稀湿地景观,提供最天然的绿色纯氧空间,同时通过通透的沿河点式布局,成功的将江安河500米内的滨河景观最大限度的引入小区内部,与小区的集中绿化庭园情景交融,也为日照、通风等环境因素创造出最佳的环境。和贵久居福规划了占地面积70亩的和贵晴天公园,为业主提供、室内泳池、网球场、篮球场、健康步道等及其他体育休闲配套。建筑风格:和贵久居福住宅立面采用了现代地中海情调的主题。 3.调研案例分析 3.1地理位置

关于我国城市设计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思考

关于我国城市设计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思 考 关于我国城市设计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思考_陈雄_城乡规划_建筑中文网通过对我国城市设计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指出了不同的专业角度必然会使得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在从事城市设计研究中有 着各自的相对局限性。提出了在城市设计中,应既重视技术性因素,又注重制度性因素;应提高城市设计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通过对我国城市设计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指出了不同的专业角度必然会使得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在从事城市设计研究中有着 各自的相对局限性。提出了在城市设计中,应既重视技术性因素,又注重制度性因素;应提高城市设计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在我国城市建设以大规模物质形态建设为特征的时代背景下,在我国传统城市规划学科具有浓厚建筑学科色彩的氛围中,城市设计作为一种规划形式,作为一种宣传手段,作为一种研究议题,作为一种发展策略被广泛地运用。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至今已有大约1O年的时间,城市设计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 1 城市设计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 城市设计的操作主体存在分歧 一般认为,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城市设计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一是通过直接设计具体的城市建筑物及其外部空间,其操

作主体是建筑师;二是通过拟订城市设计指导大纲(Urban Design Guidelines)对具体的空间设计提出建议或规定,其操作主体是规划师。因此,将不可避免地涉及这样两个问题:1)建筑师设计城市空间,如何超越建筑专业本身的视野,克服无系统性,使之不流于建筑空问的简单相加;2)规划师拟订的城市设计指导大纲,如何才能在实践中得到相对具体的贯彻落实。 事实上在具体实践中,不同的专业角度必然会使得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在从事城市设计研究中有着各自的相对局限性。对于建筑师而言,单纯从建筑角度出发设计城市空间,往往流于建筑空间本身的自然膨胀,各个建筑单体之间往往缺乏有机的联系,由此形成的城市空问给人的感觉往往是切割的片断,被动的形成,而非有意识的主动创作。在目前大量缺乏城市设计的状况下,建筑整体效果的成败,往往寄希望于建筑师的素质,建筑师的视野。这种完全依靠建筑师的方式毕竟是一种冒险的选择,何况建筑师可以对现状的建筑和地形作出判断,却难以了解今后规划的情况,即今后规划对该项目的形体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筑师在实践中很容易将城市设计狭隘地“建筑化”,城市设计的范围也就此被硬性地缩小。另一方面对规划师而言,相对广阔的知识背景使得他们往往把城市看成是一个由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在空间的综合立体投影,从而能够从一个相对宏观的角度来把握城市,做出的城市设计往往更能够在整体上突出城市这个复杂统一体的大致轮廓。但由此形成的城市空间有时仅仅停留在虚空、形而上的层面上,细节的缺乏常常使得城市空间显得苍白、空疏、无着落。无

城市公园景观调研报告

以金鸡湖广场及周边绿地景观为例 城市公园景观调研报告 ——景观规划设计原理论文 姓名 孙雨静 1120122230 史心怡 1120122209 沈 烨 1120122217 司 竹 1120122227

调研概述及目的:对金鸡湖公园进行实地调研和考察,在对现有资料的大概了解 上进一步体会城市公园景观在城市中所发挥的的重要意义。将对公园景观总体布局的宏观把握与对景观要素的设计手法、广场道路尺度规划的微观局部相结合,展开分析调研。 关键词:生态,城市绿化,空间尺度,植物配置,金鸡湖 正文: 城市公园是城市中环境优美的游憩空间,是城市的绿洲,它是城市居民进行文化休息以及其他活动的重要场所,对美化城市面貌和平衡城市生态环境、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均有积极作用。而同样的,作为一个城市绿地景观系统,在顺应自然,营造生态空间的同时,其总体布局和空间形式,以及尺度把握,无疑也是我们值得推敲和借鉴的。 金鸡湖位于苏州工业园区,即苏州古城区和新区以东,在地理位置上属于苏州中心地带。(图1-1)金鸡湖地区是苏州工业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占地约12平方公里,为园区的城市湖泊公园。金鸡湖具有无以伦比的风景资源,占地约7平方公里,其环湖地区可以开发成为一个临水的区域性现代休闲娱乐空间。 图0-1 园区中轴线布局 Ⅰ因地制宜环境引导下的总体布局及规划理念 金鸡湖是在苏州市东区——苏州工业园区的中心部位,其水域面积7.38km2,比著名的杭州西子湖还大1.88km2,定位是开放的城市湖泊公园,因而它必须符合园区的总体规划,园区的总体规划是将中新合作的70km2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区域,每个区域均遵循如下规划布局原则,即从北往南依次为工业区、居住区、中心商贸区、居住区、工业区,东西向以苏州干将路的延伸线为中轴线,而金鸡湖正像串在这根轴线上的一颗明珠。设计师在对湖岸周围地块进行一定的分区以后,开始了“创造性保护”的规划。 1969年,克罗(D.S.Crowe)率先提出景观规划、设计应注重“创造性保护”工作,即既要最佳组织调配地域内的有限资源,又要保护该地域内美景和生态自然,它强调景观空间格局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与控制,并试图通过格局的改变来维持景观功能流的健康与安全。从而把景观

水上公园景观设计调研报告城市景观设计调研报告

前言调研目的及意义、调研方法和技术路线 水上公园景观设计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的及意义: 水上公园式天津著名的综合性水景公园,本次调研主要针对公园内的景观设计布局、小品设施、公园内部交通流线。通过调研了解公园景观设计从而体会城市景观设计原理。为了我们对本科课程中所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并通过本次调研对所学城市景观设计知识做一次全面系统的展示。综合学习已建成的并运用景观设计手法,结合所在区域的地理环境、建筑风格及当地的人文历史等因素,完成对景观设计概论的了解与学习,并辅助城市规划专业做好设计。还需要需要进行对基地进行实地调研和定向调研,收集大量公园景观设计资料。本课题与所学专业有密切联系,具有综合性特点。 二、调研方法和技术路线 研究方法:水上公园实地调研参观、拍照。 技术路线:沿公园大体流线三湖五岛进行游览,再对沿途的景观进行细致调研分析 调研时间:2013年11月2日 调研地点:天津市南开区水上公园

正文第一章简介 三、调研内容 1、简介 水上公园始建于1950年,面积为125公顷。其中,水面面积为75公顷,陆地面积为50公顷,绿化面积达35万平米,园林花木近200个品种,是天津市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公园。建园近60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关怀下,经过几代园林建设者的辛勤耕耘,形成了风光秀丽、水波粼粼的风景名胜区。1991年,被天津 市民评为“津门十景”之一“龙潭浮翠” ;2004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级旅游风景区;2009年,水上公园经过大规模景观提升改造,定位为“北方西湖,水上四季”。 水上公园由三湖五岛构成(东湖、西湖、南湖;春岛、夏岛、秋岛、冬岛、瀛岛)。环湖绿树成荫,湖面荷花吐艳,玉带碧水之间众岛与眺远亭遥相辉映;七座石拱桥与多处仿明清建筑争相媲美;三处明清式长廊镶嵌绿荫之中,姿态婀娜,引人入胜;“水景长堤”、“水晶广场”多姿水景,步移景异,诱人眼帘;盆景园、神户园、水生植物园风格独具,美不胜收;翠堤览胜、桃柳宜春、秋宇清霜、冬宜雪韵等景观区域季相突出,风貌宜人。胜似西湖美景珠落津门。 水上公园游乐区,以“津门小迪斯尼乐园”著称。其间,“过山车”、“激流勇进”、“摇摆锤”、“空中飞人”等大型游艺机惊险刺激、回味无穷。湖面上,仿古龙舟、高速快艇穿梭其中,近300余条各式游船让游客尽享水上美景。 图1水上公园全景图

城市景观调研报告

城市景观调研报告 篇一:城市景观设计调研报告 前言调研目的及意义、调研方法和技术路线 水上公园景观设计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的及意义: 水上公园式天津著名的综合性水景公园,本次调研主要针对公园内的景观设计布局、 小品设施、公园内部交通流线。通过调研了解公园景观设计从而体会城市景观设计原理。为了我们对本科课程中所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并通过本次调研对所学城市景观设计知识做一次全面系统的展示。综合学习已建成的并运用景观设计手法,结合所在区域的地理环境、建筑风格及当地的人文历史等因素,完成对景观设计概论的了解与学习,并辅助城市规划专业做好设计。还需要需要进行对基地进行实地调研和定向调研,

收集大量公园景观设计资料。本课题与所学专业有密切联系,具有综合性特点。 二、调研方法和技术路线 研究方法:水上公园实地调研参观、拍照。 技术路线:沿公园大体流线三湖五岛进行游览,再对沿途的景观进行细致调研分析调研时间: 2013年11月2日调研地点:天津市南开区水上公园 1 正文第一章简介 三、调研内容 1、简介 水上公园始建于1950年,面积为125公顷。其中,水面面积为75公顷,陆 地面积为50公顷,绿化面积达35万平米,园林花木近200个品种,是天津市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公园。建园近60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关怀下,经过几代园林建设者的辛勤耕耘,形成了风光秀丽、水波粼粼的风景名胜区。1991年,

被天津市民评为“津门十景”之一“龙潭浮翠”;2004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级旅游风景区;2009年,水上公园经过大规模景观提升改造,定位为“北方西湖,水上四季”。 水上公园由三湖五岛构成(东湖、西湖、南湖;春岛、夏岛、秋岛、冬岛、瀛岛)。环湖绿树成荫,湖面荷花吐艳,玉带碧水之间众岛与眺远亭遥相辉映;七座石拱桥与多处仿明清建筑争相媲美;三处明清式长廊镶嵌绿荫之中,姿态婀娜,引人入胜;“水景长堤”、“水晶广场”多姿水景,步移景异,诱人眼帘;盆景园、神户园、水生植物园风格独具,美不胜收;翠堤览胜、桃柳宜春、秋宇清霜、冬宜雪韵等景观区域季相突出,风貌宜人。胜似西湖美景珠落津门。 水上公园游乐区,以“津门小迪斯尼乐园”著称。其间,“过山车”、“激流勇进”、“摇摆锤”、“空中飞人”等大型游艺机惊险刺激、回味无穷。湖面上,仿古龙舟、高速快艇穿梭其中,近300余条各式游

城市设计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城市设计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目录 1 城市设计发展历史 (1) 1.1 古代的城市设计 (1) 1.1.1 古希腊时期 (1) 1.1.2 古罗马时期 (1) 1.1.3 中世纪时期 (2) 1.1.4 古代中国的城市设计 (3) 1.2 文艺复兴以后的城市设计 (4) 1.2.1 14至15世纪 (4) 1.2.2 17世纪后 (4) 1.2.3 18、19世纪 (5) 1.2.4 20世纪 (5) 2 现代城市设计 (7) 2.1 现代城市设计产生的背景 (7) 2.1.1 工业革命对城市空间环境和物质形态产生的影响 (7) 2.1.2 现代城市设计的产生 (7) 2.2 现代城市设计的发展 (7) 2.2.1 30年代起 (7) 2.2.2 60年代起 (8) 2.2.3 70年代以来 (10) 2.2.4 80年代以来 (11) 2.2.5 90年代初 (11) 3 城市设计的发展趋势 (14) 3.1 城市未来发展趋势 (14) 3.1.1 科学技术对城市未来发展的影响 (14) 3.1.2知识经济与城市发展动力 (15) 3.1.3高科技园区规划越来越显其重要性 (15) 3.2 经济全球化与城市未来的发展 (16) 3.2.1经济全球化对城市未来发展的影响 (16) 3.2.2 经济全球化与城镇结构体系重组 (16) 3.3 影响城市未来发展的主要因素 (16) 3.3.1 经济发展始终是推动城市发展最直接、最活跃的因素 (17) 3.3.2 城市社会 (17) 3.3.3 环境问题 (17) 3.3.4 科学技术 (17) 4 城市规划发展的展望 (19) 4.1规划理论 (19) 4.2规划的目标 (19) 4.3规划方法 (19) 4.4规划管理 (20) 5 小结 (21)

景观设计调研报告16596

景观设计调研报告 16596

景 观 设 计 调 研 报 告调研地点:郑州绿博园 碧沙岗公园 调研时间:2015. 4.12 小组成员:

目录 郑州绿博园景观设计调研 (3) 环境要素 (4) 选址条件 (4) 气候条件 (5) 交通状况 (5) 地形地貌 (5) 人工环境要素 (5) 使用人群 (6) 文化氛围 (6) 交通状况 (7) 人们的评价 (7) 调研总结 (8) 郑州碧沙岗公园调研报告 (9) 碧沙岗周围环境 (9) 使用人群 (10) 园内道路设计 (10) 郑州绿博园景观设计调研 中国绿化博览园位于郑州市区以东郑汴产业带白沙组团与官渡组团之间的生态绿化防护带内,万三路(规划的新107国道)以

东,中央大道(郑汴物流通道)以南,人文路两侧。郑州绿博园面积2939亩,相当于郑州城区内的碧沙岗公园、人民公园、紫荆山公园的总面积,园内不但有国内各省、市及相关行业的86个和8个国际友好城市修建的永久性展园,还有观光塔、展览馆、音乐喷泉、综合服务中心等多项主体建筑工程;栽植各类绿化苗木700多个品种、63.5万株,园内开挖的枫湖,水面面积有260余亩。 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也称作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自然环境要素 选址条件 绿博园位于万三路(规划的新107国道)以东,中央大道(郑汴物流通道)以南,人文路两侧的郑汴产业带白沙组团与官渡组团之间的生态绿化防护带内,规划面积2939亩。

气候条件 绿博园区域属典型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春旱多风;夏热多雨;秋凉清爽;冬寒干燥。 水利条件 园区东临黄河引灌渠,西南临近贾鲁河,一般条件下地下水位在4~6m之间,丰水期不足2m,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但丰水期易产生内涝。 交通状况 郑州绿博园位于郑汴新区的核心地段,在郑开大道以南2公里,西临107国道,北接郑汴物流通道,东至中牟县人文路。 地形地貌 园区地势基本平坦,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略向东北方向倾斜,最大高差约2m,局部分布小型沙丘,对环境影响不大。园区南侧为一处奶牛养殖小区,内部地貌情况较复杂,建筑、大规格泡桐、铺装分布其中。 人工环境要素 绿博园区规划设计立足生态性、注重示范性、拓展休闲性、彰显文化性和科技性,融入了绿色生命、绿色生活、绿色经济、绿色家园和绿色科技的理念,充分体现“让绿色融入我们的生活”的主题。绿化景观结构分为“一湖、二轴、三环、八区、十六景”。一湖为中心湖区“枫湖”。二轴为“绿色宣言”景观轴和“山水中原”景观轴。二轴线交汇于枫湖,形成全园视觉中心。三环为三个景观环,内景观环体现湖光山色的“绿博”美景。中间景观环主要为各类展园,为“绿博园”精华荟萃带。外景观环为背景森林带,是整个园区的绿色大背景。 八区:全园分为入口区、枫湖区、展园区、湿地区、背景森林区、绿色生活体验区、休闲娱乐区和苗木花卉交易区八区。 十六景:指外八景和环湖八景。外八景是指内环以外八景,包括挹秀亭、桃花源、多彩大地、果林花溪、森林剧场、科普园、北入口、东入口。环湖八景包括枫湖半岛、阳光沙滩、生态浮岛、观景

什刹海城市设计现状调研

什刹海城市设计现状调研 A.总体历史与地理概况 什刹海位于地安门西大街北海公园以北。什刹海又称"后三海",由东南向西北延伸的三个水域组成,依次为前海(什刹海)、后海和西海(积水潭),总面积约540万平方米,水面占34万平方米,绿地面积11.5万平方米,是北京市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中最大的一片。三海相连,周围环境清幽淡雅,是北京著名的风景区,从地安门,鼓楼的两边到德胜门的两边,三个一水相连,襟带相接的海。这里环境幽美,历史悠久。元代叫它"大泊子",现在这名字是明,清以后才有的。 什刹海景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有40余处文物保护单位。有位于北京旧城中轴线北端的钟、鼓楼,有北城仅存的德胜门箭楼,有著名的恭王府、宋庆龄故居、郭沫若纪念馆等众多古建筑,在北京城市建设发展史上及政治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什刹海自然风景资源重点在于水。北京城内历史上形成的六海水系,南有南海、中海(合称中南海)、北海,北有前海、后海和西海。西海又称积水潭,前海又称什刹海,北部三海一般也统称什刹海。依托六海水系,湖岸的垂柳、水中的荷花等构成什刹海特有的自然景观。"燕京小八景"之一的"银锭观山"在景区中具有典型意义。 什刹海景区的街巷结构最早形成于元代,许多建筑年代久远,具有北京传统建筑的典型特征。景区内有大量典型的老胡同和四合院,有不少数代居住于此的"老北京",保留着淳朴的老北京风俗,存在很多富有老北京特色的民俗活动,是北京民俗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什刹海地区是文物古迹、自然风景、民居民俗和传说、掌故等旅游资源相互交织的地区,其综合优势非常明显,特别是民居民俗资源更具魅力,是什刹海景区的最大财富,极具开发潜力,有待于进行重点挖掘和深度开发。 B.地段总体保护及规划方针: 北京旧城保护总则: 重点保护区的保护规划原则: (1) 要根据其性质与特点,保护该街区的整体风貌。 (2) 要保护街区的历史真实性,保存历史遗存和原貌。历史遗存包括文物建筑、传统四合院和其他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及建筑构件。 (3) 其建设要采取“微循环式”的改造模式,循序渐进、逐步改善。 (4) 要积极改善环境质量及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5) 保护工作要积极鼓励公众参与。 建设控制区的整治与控制原则 (1) 新建或改建的建筑,要与重点保护区的整体风貌相协调,或不对重点保护区的环境及视觉景观产生不利影响。 (2) 进行新的建设时,要严格控制各地块的用地性质、建筑高度、体量、建筑形式和色彩、容积率、绿地率等。 (3) 进行新的建设时,要避免简单生硬地大拆大建,注意历史文脉的延续性。 (4) 要注意保存和保护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传统的街巷、胡同肌理和古树名木。 (5) 什刹海、大栅栏、鲜鱼口地区的建设控制区应参照重点保护区的原则。旧城保护(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具体侧重方面: 1) 地块划分 结合北京旧城空间形态的特征,以院落为单位进行现状资料调查和规划编 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