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新常态背景下的新区“产城人融合”发展之路——以宁波杭州湾新区为例

新常态背景下的新区“产城人融合”发展之路——以宁波杭州湾新区为例

新常态背景下的新区“产城人融合”发展之路——以宁波杭州湾新区为例
新常态背景下的新区“产城人融合”发展之路——以宁波杭州湾新区为例

新常态背景下的新区“产城人融合”发展之路

——以宁波杭州湾新区为例

黄伟锋

摘要:城市新区作为地方经济发展“领头羊”以及新型城镇化“排头兵”,需要积极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以及主动对接中央新型城镇化战略要求,扭转以往过于关注“城”而忽略“人”的发展思路,把人的城镇化作为新时期发展核心。宁波杭州湾新区作为国内新区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正由第一代向第二代新区转变,从工业园区向产业新城转型升级,通过深入解读新常态下宁波杭州湾新区发展的特征与问题,以及从静态、动态两个维度理性分析产、城、人三者关系的基础上,始终围绕着人去制定发展战略,从定人、招人到留人、育人、管人等多个战略层面探究未来新区如何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新常态新型城镇化产城人融合宁波杭州湾新区

1.引言

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长从高速转为中高速,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新区作为地方经济发展“领头羊”,更需要主动适应新常态,改革创新,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另一方面,中国城镇化发展步入新阶段,53.7%的人已经住到城市中,未来需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区作为新型城镇化“排头兵”,更需要将人的城镇化作为核心,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

本文以宁波杭州湾新区发展为例,解读新常态下新区发展的特征与问题,在科学理性分析产、城、人三者相互关系基础上,在战略层面探究未来新区如何健康、可持续发展。

2.新区发展的新常态

宁波杭州湾新区位于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地处长三角地理几何中心,素有“南上海、北宁波”之称。新区是因桥而谋、与桥同兴的发展大平台,规划陆域面积353平方公里,其

前身是县级开发区——慈溪经济开发区。2010年,宁波市为了加快新区开发建设,专门成立市政府派出机构——新区管委会。近5来,新区在“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战略指导下,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开发建设日新月异,成为浙江省、宁波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截至2014年底,新区现状人口19.4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1亿元,工业总产值1058亿元,财政收入65.3亿元。

尽管新区发展态势良好,但是随着国内社会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各领域改革不断深入,新区将步入新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和条件不断变化,充满了机遇和挑战。

2.1产业招商竞争激烈

在“稳增长”的发展语境下,招商引资是各地政府的首要任务,对新区而言,更是重中之重。在宁波杭州湾新区所在的长三角地区,各级各类新区、新城林立,产业竞争异常激烈,尤其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为了吸引大产业、大项目落户本地,为了能抢占滩头、力争先机,各级政府之间明争暗斗,在土地、财税等方面使出浑身解数,经常出现好几个地方争夺同一个项目。根据初步梳理环杭州湾地区各地新区、开发区的主导产业发现,主导产业类型同质化比较严重,如图1所示。

图1 长三角地区新城、新区战略产业分布图

并且,随着去年底国务院发布《关于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的通知》(下称“国发62号文”)开始执行,今后各新区、开发区处在相同起跑线上,产业招商竞争更加激烈将会是新常态。

2.2城市土地扩张减缓

此前,宁波杭州湾新区处在快速发展期,发展规模和速度一直是新区发展关注的焦点,依赖土地快速扩张是其明显特征,由此还伴随着土地“圈而不用、多圈少用”的现象。根据统计,从2009年到2013年,新区建设用地规模从35.4平方公里扩展到52.7平方公里,土地出让面积达14.78平方公里,年平均供地近5平方公里。

表1 宁波杭州湾新区历年土地出让情况

随着土地存量越来越捉襟见肘,新区由快速发展逐渐向均衡发展转变,效益和品质成为最关注的焦点,开始突出“亩产论英雄”的理念,坚持土地集约发展。尤其,在当前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区发展开始由对“地”依赖转向对“人”的依赖,城市土地扩张减缓势必成为新常态。

2.3建设融资压力增加

一直以来,新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新区开发建设公司、重大项目投资合作企业等融资平台,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达到150多亿元。并且,新区还处在产业发展扶持期,可用财政税收捉襟见肘。然而,随着财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一方面,政府实行全口径预算,进一步规范财政收支,让收支暴露在阳光下,约束政府无节制投资;另一方面,加大地方债务治理,严格控制债务规模,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所以,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新区建设融资压力将会加大,势必会影响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速度。

2.4人力资本提升困难

未来城市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更是人口的竞争。现阶段,新区最缺的是人气,其次才是人才。尽管近年来新区在大产业带动下,常住人口规模增长较快,但是人口聚居比较分散,

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为540,很大部分还圈在厂区和学校宿舍内,并且增长人口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只占3%。与发展相对成熟的宁波城区比较,新区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还不足,现代服务业培育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因此,人气的集聚、人才的吸引也将相对困难,需要花大力气去逐步解决。

2.5居民消费需求升级

当前,国家正处在新的社会转型期,随着人们收入水平和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社会结构、价值取向等都在发生巨大变化。与此同时,人的价值追求也在发生变化,人们的就业意愿、消费观念等都在不同程度地改变。而新区正处在城市培育期及人口质量提升期,以外来人口为主体的居民正逐步改变生活方式、价值追求和利益诉求,由过去简单物质生活需求转向对高品质、有文化的精神生活需求,这种消费需求的升级也将会步入新常态。

2.6环境承载压力加大

宁波杭州湾新区滨临东海,由围海造地而来,现状生态本底良好,拥有世界级咸水湿地,但是生态敏感度较大,淡水资源缺乏,水环境污染严重。随着产业规模不断增长,人口规模不断增加,新区环境承载压力将会越来越大。

3.新区的产城人三者关系剖析

《城市的崛起——城市系统学与中国城市化》的作者刘春成提出“城市是个生命体”的概念,即城市的发展要如生命体的构成一般,需要综合协调的发展,其产业布局、城市规划、人居环境等需要有机融合才能造就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产业、城市和人三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相互促动的关系。

3.1静态相互关系

首先来静态分析产城人三者相互关系:“产”即产业功能,包括一产、二产和三产,是城市的经济基础和发展动力;反之,城市是产业发展的空间载体,并提供相关的服务配套。城与人之间,城市为人的活动提供空间载体,而人是城市的活力源,并成为城市运行的维护者。人与产之间,人是产业功能必要的生产要素,而产业发展为人提供就业岗位。具体关系

如图2所示:

图2 新区产城人静态互相关系图图3 新区产城人动态发展关系分析图

3.2动态发展关系

从动态发展角度来分析产城人三者互动关系。“产”即产业的集聚与扩散,是城镇化的基本驱动力之一。它会影响生产要素在城市中的流动和布局。“人”意指人口的迁移流动,也是城镇化的基本驱动力之一,它会带动城市资本、技术、劳动力、市场规模的变化。“城”,指城市的空间承载与综合系统功能,包括硬件基础设施以及软件服务制度等,它是对产业和人口的承载支撑,但本身并不构成城镇化的驱动力。由此可见,产城人三者相互之间动态关系是相互促动、互为因果,并且理论上存在良性互动和恶性循环两种不同互动结果,如图4所示。

对一个地区或者城市而言,例如在发展较快的深圳、上海等城市,不同产业集聚会带来大量人口迁入,促使城市功能相应不断完善,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从而吸引更多产业集聚,由此形成良性互动、融合发展的格局。反之,例如在美国的底特律、中国的鄂尔多斯等城市,就会出现恶性循环,产业扩散或无序集聚的情况下,导致人口外迁,甚至出现“逆城市化”或“鬼城”现象。换句话说,在产业和人口没有集聚扩散的前提下,快速造城并不能带来健康的城镇化。

3.3 产城人融合关系

从上述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分析产城人三者间关系可知,产业、城市、人居需要相互促进、良性循环、融合发展,即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为人类提供宜居环境;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和文化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人为本,提升人口数量和质量,促进城市高效运转和产业集聚,最终实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

的态势。产城人融合是“产城融合”理念的升级版,更符合“以人为本”的世界普世价值,也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精华所在。

4.新区的产城人融合发展之路

宁波杭州湾新区正在从产业园区向产业新城转型升级发展,正处在产业壮大期、人口聚集期、城市培育期、社会融合期和环境提升期。人是制约新区发展的最大短板,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最关键因素,也决定了新区未来成长的高度。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区未来发展需要走产城人融合之路,紧紧围绕“人”去制定发展战略,从定人、招人到留人、育人、管人,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4.1目标定人

不同城市有不同发展定位,有不同的职能分工,也就会吸引不同类人群。未来杭州湾新区的发展目标定位是“宁波北新城,生态杭州湾”,承担着区域产业转型基地和国际性休闲度假等功能,最终形成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60万人口的中等新城。在这个目标导向下,对人口构成进行定性分析,初步判断新区未来人口主要由以下六类构成:①本地原住民②普通产业工人③中高端人才(包括技术人才、研发人才、创业人才等)④休闲旅游度假客⑤学生⑥城市服务人员(包括三产服务、行政管理服务等)

4.2产业招人

目标人群的留住,需要有完善的产业体系来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新区作为浙江省十四个重点产业集聚区之一,主导产业是“2+3+1”,即包括汽车及其零部件产业、通航产业的2个千亿级产业,高性能新材料、智能电气、高端装备制造的3个百亿级产业,以及1个吸引千万游客的生命健康与休闲度假产业。除此之外,为吸引目标人群,完善新城功能,把现代服务业作为重点产业贯穿于上述“2+3+1”产业链当中。

同时,依据产业体系和产业规模,对新区未来人口进行定量化分析预测,进一步明确60万人口规模各类人群大概比例与数量(如图4所示),使产业、人口以及相应的服务设施、配套设施能够更精准匹配,从而更有效指导如何营城。

图4 新区2030年预测人口构成图

4.3营城留人

人招进来了,就得想方设法让他们能够留下来安居乐业,所以营造一个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的新城区至关重要。而营城最重要的不是规划功能布局有多合理、公共设施有多“高大上”、道路多么宽敞,而是需针对不同类型人群的生活消费行为特征,合理安排空间布局,满足他们最基本生活需求。对新区而言,重点是在解决现有问题基础上做好以下三点:

①板块功能复合化:新区上轮总体规划自东向西依次布局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功能板块,然而这种超大空间尺度上的功能分区会给日常生活带来一些问题,诸如配套服务不便、通勤距离过远等。因此,根据未来新区产业特征,在原有板块功能基础上,增加一些其他关联度比较密切的功能,使板块功能更加多元。例如,在原生产空间增加2.5产业、设计研发、教育培训、产品展销、生活配套等功能,在原生活空间增加商业商务、会议会展、金融服务后台、科技创新产业等,在原生态空间增加主题公园、生态休闲、农渔体验、会议会展、商业商务、生态居住等功能。

②服务设施体系化:新区规划构建“1+2+N”的公共设施服务体系,即一主两副多组团中心的服务体系,重点是针对不同类人群特征,进一步明确各个公共服务中心的服务功能,一个主中心是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为区内居民和区外游客提供购物、休闲、娱乐、度假等综合性服务功能;两个副中心分别是文化与科创服务中心、工业商贸服务中心;多个组团中心包括居住邻里中心、工业邻里中心和旅游服务中心三种类型,根据服务对象不同配套不同类型设施和业态。

③交通出行低碳化:交通出行便利、快捷是城市生活舒适度的重要指标。新区现状交通

量不大,但增长非常迅速,需要未雨绸缪,尽早实施低碳、高效、安全的交通战略。新区未来交通逐步走向低碳化、公交化,践行TOD开发理念,实行“公交+步行”的交通战略,构建“市域轨道+有轨电车”的公共交通体系。

4.4环境育人

目标人群留下来,除解决基本物质生活需求外,还需要精神生活追求。通过营造富有特色的景观环境和文化生活氛围,增强外来务工者的地域归属感,进而使其能够融入新区,成为真正的新区人。

①景观环境特色化:新区现状水网密布,阡陌纵横,有着悠久的围涂文化、盐文化,地域特色鲜明。未来通过将这些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融入新区环境建设中,使生活在新区的人能够切身体会到地域特色文化魅力,从而产生强烈的地域归属感和自豪感,真正能够“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具体措施是,一方面打造亲水城,塑造“理水成网、筑湖成城、塑塘成廊”景观格局,筑造都市湖景,构建新区服务强心,营造特色水乡,享受传统的慢生活,柔化传统水廊,体验自然驳岸水景;另一方面创造新文化城,在传承江南水乡文化特色的基础上,结合“智造产业”的理念,以人为本,创新现代都市景观形态,做到传统与时代兼顾。

②人文环境社区化: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共同体,是人们精神家园。根据调查,丰富的社区文化生活是吸引外来人口定居、增加他们生活幸福指数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未来新区借鉴深圳大浪社区管理经验,积极引导人们融入交往空间,穿针引线搭建活动平台,精心呵护培育社区组织,充分利用外来务工人员“第三个8小时”,真正让他们融入新区社区中来,进一步增强他们地域归属感。

4.5制度管人

合理、有效的制度是吸引人、留住人、教育人、管好人的坚强保障。针对未来新区发展,围绕“人”的城镇化,打破壁垒,先行先试,创新制定一系列管理“人”的制度至关重要。主要包括:①改革外来人口落户新区的户籍制度,大力提高新区人口数量。②改进中高端人才引进制度,逐步提升人口质量。③完善新区各项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制度,大力增强人口幸福指数。

5.结语

人是城市这个有机体里流动的血液,决定着一个城市未来和性格。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刚过成长初期的新区(开发区)应该清醒的认知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适应这种新常态,改进以往“以产兴城、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走产城人融合的发展道路,即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人”的幸福指数为根本目的,最终实现产业、城市、人居相互促进、良性循环、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春成, 侯汉坡. 城市的崛起:城市系统学与中国城市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

[2] 程刚.新城发展路径选择:以宁波杭州湾新区为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3] 李诗强,黄伟锋.“区”向“城”转型背景下的小城镇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以宁波杭州湾新区近郊小城镇为例[J]. 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3.

[4] 刘瑾,耿谦,王艳. 产城融合型高新区发展模式及其规划策略——以济南高新区东区为例[J].规划

师,2012.

[5] 李光辉.我国产城融合发展路径研究[D].安徽大学,博士论文,2014.

作者简介

黄伟锋,杭州湾新区分院院长,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杭州湾新城版块分析

杭州湾新城版块分析 杭州湾新城简介 宁波杭州湾新区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北部,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居于上海、宁波、杭州、苏州等大都市的几何中心,是宁波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门户地区。全区规划陆域面积35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50平方公里,现辖1个镇,拥有常住人口17.7万余人。宁波杭州湾新区是中国沿海地区十分难得的战略要地,两小时交通圈内可覆盖中国人口最密集、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生活水平最高的地区;周边同时拥有四大国际空港和两大东方大港,依托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和正在规划的杭州湾跨海二通道、杭甬高速复线、宁波至新区城际铁路等大型交通设施,可直接与周边城市群实现“同城化”发展。

杭州湾新城发展历程 2001年11月,随着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的立项建设,宁波杭州湾新区的前身——浙江慈溪经济开发区启动开发。 2005年06月,国务院批准在慈溪经济开发区内设立浙江慈溪出口加工区。 2009年11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宁波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加快开发建设宁波杭州湾新区的战略决策。 2010年2月23日,在整合原慈溪出口加工区管委会和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基础上,宁波杭州湾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开启了新区发展新的历史进程。 2010年9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正式印发《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宁波杭州湾产业集聚区列入全省14个产业集聚区之一。 2011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宁波杭州湾新区列入浙江省九大海洋经济集聚区之一。 2014年2月18日,宁波杭州湾新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的立项建设,2001年11月,宁波杭州湾新区的前身——浙江慈溪经济开发区启动开发。2005年6月,国务院批准在慈溪经济开发区内设立浙江慈溪出口加工区。2009年11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宁波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加快开发建设宁波杭州湾新

宁波杭州湾新区防汛防台应急预案

宁波杭州湾新区防汛防台应急预案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有效应对发生在宁波杭州湾新区(以下简称“新区”)的洪涝、台风灾害等突发事件,保证新区防汛防台和抢险救灾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保障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 《浙江省防汛防台抗旱条例》、《宁波市防洪条例》和《浙江省防汛防旱应急预案》、《宁波市防汛防台应急预案》、《宁波杭州湾新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防台风应急预案编制导则》(SL611-2012)等。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新区范围内在遭遇洪涝、台风灾害等突发事件时的防范与应急处置工作。 1.4 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以防为主,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立足于抗灾保安全、防患于未然,做到居安思危、常备不懈;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坚持科学决

策的原则,做到遵循规律、依法防台、及时预警、快速响应、公众参与、科学调度、保障有力。 1.5 防御重点 1.海塘、堤防、水库、泵闸等水利工程安全; 2.危房、简易房、工棚及海塘外人员转移; 3.海上船舶进港避风,沿海生产作业的防御工作; 4.高空建筑物、构筑物以及户外广告牌、铁塔电杆、行道树等设施的防御工作; 5.工厂企业、学校、旅游景区、地下工程设施、建筑工地等场所的防御工作; 6.低洼地、设施农业等其他需要重点设防区域的防御工作。 2 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新区设立防汛指挥机构,负责新区的防汛防台工作;新区各部门、庵东镇、有关单位和行政村等基层组织负责本单位或本区域内的防汛防台具体工作。 2.1 指挥机构 1.宁波杭州湾新区防汛防旱指挥部 宁波杭州湾新区防汛防旱指挥部(以下简称“新区防指”),是宁波杭州湾新区管委会领导下的防汛指挥决策机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新区的防汛防台和抢险救灾工作。主要职责包括贯彻执行上级防指的通知、指令,决定启动(结束)防汛防

宁波杭州湾新区“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实施办法(2020)

宁波杭州湾新区“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实施办法(2020) 为积极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宁波市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行动方案(2020-2025年)》的工作要求,围绕“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加快培育形成一批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企业群体,为宁波打造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作出贡献,结合宁波杭州湾新区实际,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指导思想 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加强示范引领和政策支持,开展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提升专项行动,突出新区产业发展导向,引导优势企业长期专注于细分产品市场的创新、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牌培育,带动和培育一批企业成长为单项冠军企业,促进单项冠军企业进一步做优做强,提升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二、目标任务 按照专精特新高成长——隐形冠军—单项冠军(小巨人)的梯次培育路径,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到2022年宁波市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企业达到5家,到2025年达到6家;到2022年市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企业达到11家、示范企业达到4家,到2025年市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企业达到15家、示范企业达到5家;到2022年省隐形冠军培育企业达到5家、冠军企业达到1家,到2025年省隐形冠军培育企业达到15家、冠军企业达到3家;到2022年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到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1家,到2025年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到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保持在1家以上。 三、主要任务 (一)建立单项冠军培育计划清单。以关健核心技术为标准、以市场占有率为导向,以高成长、创新型、科技型、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独角兽企业为重点,加强梳理排摸,建立分类分级、动态跟踪管理的企业梯队培育清单。 (二)推动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主攻行业细分领域,向专精特新发展。加强培育企业的监测、指导和跟踪服务,鼓励企业建立现代化生产管理体系,深化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创新、管理提升、市场开拓、品牌建设等指导服务工作。 (三)培育企业做强做大。鼓励企业加大以核心产品、核心技术产业化为重点的工业投资和技术改造,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促进企业向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转型。引导和支持培育企业成长为市级单项冠军企业、省级“隐形冠军”、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 (四)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鼓励单项冠军企业发挥技术、人才、资金、品牌、营销等资源优势,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开展协同制造。鼓励单项冠军企业与本地产业链配套企业集聚集群发展,建设专业园、配套园。

宁波杭州湾世纪城销讲说辞

宁波杭州湾世纪城销讲说辞 大家中午好,欢迎参观杭州湾世纪城售楼部。我是这里的置业顾问 温宝昌。下面我为大家介绍项目的基本情况。 一、区域沙盘讲解说辞 首先介绍的是区位规划,可以看到,宁波杭州湾新区位于浙江省宁波市 的北部,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南岸。地处上海,杭州,苏州,宁波等 大都市的几何中心,是宁波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门户地区。 宁波杭州湾新区全区规划陆域面积陆域面积约23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 约350平方公里。现辖1个镇常驻人口20余万人。金黄色板块就是我们杭州湾世纪城项目的位置。可以看到整个新区地理位置极其优越,是中 国沿海地区十分难得的战略要地!两小时交通圈内可以覆盖中国地区人 口最密集,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生活水平最高的地区。 新区周边同时拥有四大国际空港,上海浦东,虹桥,杭州萧山,宁波栎社,和两大东方大港,舟山港和洋山港。依托于杭州湾跨海大桥和正在 规划的杭州湾跨海二通道,杭甬高速复线,宁波至新区城际铁路等大型 交通设施,可直接与周边城市群实现同城化发展! 发展历程: 2001年11月,随着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的立项建设,宁波杭州湾新区的前身——浙江慈溪经济开发区启动开发。 2005年06月,国务院批准在慈溪经济开发区内设立浙江慈溪出口加工区。 2009年11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宁波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加快开发建设宁波杭州湾新区的战略决策。 2010年2月23日,在整合原慈溪出口加工区管委会和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基础上,宁波杭州湾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开启 了新区发展新的历史进程。 2010年9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正式印发《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宁波杭州湾产业集聚区列入全省14个产业集聚区之一。 2011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宁波杭州湾新区列入浙江省九大海洋经济集聚区之一。 2014年2月18日,宁波杭州湾新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15年,宁波杭州湾新区提出了“一城四区”“十三五”发展目标,“一城”即宁波杭州湾国际化滨海名城,“四区”即先进制造集聚区、科技 创新试验区、健康休闲生态区、产城人融合示范区。围绕“一城四区”,宁波杭州湾新区提出了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柱、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以 现代农业为基础的“6+4”产业新体系。“6”即六大先进制造业(汽车产业、通用航空产业、智能电器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生命健康产业、 高端装备制造业),“4”即四大现代服务业(旅游休闲业、体育产业、专业服务业、新型金融业)。 (一)智慧产业区迎接礼貌用语 地理位置 突出我们的位置优越 发展历程交通概况亮点信息发展目标 东部智慧产业区

宁波杭州湾新区防汛防台

宁波杭州湾新区防汛防台 应急预案 宁波杭州湾新区防汛防旱指挥部办公室 2018年6月

目录 1 总则 (1) 1.1 编制目的 (1) 1.2 编制依据 (1) 1.3 适用范围 (1) 1.4 工作原则 (1) 1.5防御重点 (2) 2 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3) 2.1 指挥机构 (3) 2.2 庵东镇防汛防旱指挥机构 (5) 2.3 其它防汛工作机构 (5) 3 预防、预测与预警 (7) 3.1 预防 (7) 3.2预测 (7) 3.3 预警 (8) 4 应急响应 (10) 4.1 应急响应级别 (10) 4.2 应急响应启动 (10) 4.3 Ⅳ级应急响应 (10) 4.4 Ⅲ级应急响应 (11) 4.5 Ⅱ级应急响应 (12) 4.6 Ⅰ级应急响应 (14) 4.7 信息发布 (15) 4.8 应急响应结束 (16) 5 保障措施 (17) 5.1人员、队伍保障 (17) 5.2 电力、信息保障 (17) 5.3 治安、交通保障 (17) 5.4 资金、物资保障 (17) 5.5 生活、卫生保障 (18) 6 善后工作 (19) 6.1救灾救济 (19) 6.2 灾后修复 (19) 6.3 总结评估 (20) 7 附则 (21)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有效应对发生在宁波杭州湾新区(以下简称“新区”)的洪涝、台风灾害等突发事件,保证新区防汛防台和抢险救灾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保障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 《浙江省防汛防台抗旱条例》、《宁波市防洪条例》和《浙江省防汛防旱应急预案》、《宁波市防汛防台应急预案》、《宁波杭州湾新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防台风应急预案编制导则》(SL611-2012)等。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新区范围内在遭遇暴雨洪涝、台风灾害等突发事件时的防范与应急处置工作。 1.4 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以防为主,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立足于抗灾保安全、防患于未然,做到居安思危、常备不懈;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坚持科学决策的原则,做到遵循

宁波杭州湾产业集聚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5c12020045.html, 宁波杭州湾产业集聚区 作者: 来源:《硅谷》2011年第15期 2003年初,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 流,抢抓机遇,全力以赴构建环杭州湾产业带,打造长江三角洲“金南翼”,充分发挥环杭州湾地区接轨上海、扩大开放的先导作用的战略决策,使环杭州湾地区真正成为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聚集区,成为长江三角洲极具活力的现代化城市群。 环杭州湾地区(以下简称杭州湾)地处浙江省东北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南翼,包括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舟山六个设区市城市,陆域土地面积4.54万平方公里, 占全省的43.8%,占长江三角洲十五城市土地面积的45.3%;,杭州湾地区常住人口2436万人(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占全省的53.0%,占长三角29.6%;人口城市化水平达到 50.87%,比全国平均高出三分之一以上。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杭州湾六市均进入了50个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城市。据国家统计局2002年的统计数字,这一区域的萧山、绍兴、鄞州、慈溪、余杭、余姚、海宁、嘉善、桐乡、上虞、平湖、海盐、嵊泗等13个县市均列全国县(市)社会经济综合百强。杭州湾是浙江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长三角重要的组成部分。 杭州湾地区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经济资源,经济总量大,发展水平高。2003年 杭州湾六市生产总值合计达6466.7亿元,占浙江省11个市GDP汇总数的64.9%;占长三角十五城市GDP比重接近30%,所占份额比1978年的15.7%增加约14个百分点,同期长三角北 翼江苏沿江八市(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下同)所占份额提高约9个百分点,杭州湾增加份额明显大于江苏八市。人均GDP高出全省四分之一,是全国平均 水平的3倍。 杭州湾各市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环杭州湾各市经济增长速度一直名列全国前茅。1979-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0%,与浙江省原有经济基础比较差、改革开放以来增长速度较快的浙西南地区平均速度相当,比全国平均速度9.4%高出4.6个百分点,也高于长三角十五城市11.7%的平均增长率,其中比上海的9.7%高4.3个百分点,比长三角江苏八市的12.7%高出1.3个百分点。 目前环杭州湾沿岸各市县已拥有一大批成规模的产业集群,如嘉善木业、海宁皮革经编、萧绍平原的化纤纺织,直到慈溪家电、嵊州领带、余姚塑料和宁波服装。这些产业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上占据了强势地位。以化纤产业群为例,在全国同行业销售收入前30名企业中,集聚于杭州湾区域的就有8家,使这里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化纤产业带之一。发达的化纤产业群又为杭州湾沿岸的纺织业提供了强大的上游产业链,仅绍兴一个县,纺织面料就占了全国总产量的15%以上。

宁波杭州湾新区总体规划概要

为进一步深化完善宁波杭州湾新区总体规划,科学指导新区开发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有关要求,我局组织编制了《宁波杭州湾新区总体规划(2010-2030)》,目前该规划阶段性成果已形成。为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在报送审批之前,我局将杭州湾新区总规予以公示,公示时间为2010年10月29日-2010年11月28日,共计31天。在此期间,欢迎公众提出宝贵意见,我局将依法予以研究和处理,并将修改情况附于审批材料上报市政府。 用地布局规划图 一、基本情况 杭州湾大桥通车大大拉近了上海与浙江东部地区的时间距离,推动沪浙一体化进程。宁波 杭州湾新区位于杭州湾大桥桥头地区,在长三角结构中也由“边缘”转为“门户”,成为沪 浙沟通的核心地区,这一区域地位的改变推动该地区各类要素的流动和集聚将日益频繁。 2009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批准成立宁波杭州湾新区管委会,陆域面积235平方公里,海 域面积350平方公里,将成为宁波乃至浙江发展海洋经济的新平台。并提出该地区将建设成 为国家统筹协调发展的先行区、长三角亚太国际门户的重 要节点区、浙江省现代产业基地和宁波大都市北部综合性新城区。 区位图 二、规划指导思想及规划特点 总规编制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贯彻落实省海洋经济大平台建设和宁 波城市发展战略部署,提升宁波杭州湾新区功能地位,创新发展方式,探索经济繁荣、社会 和谐、环境友好、文化鲜明的新区发展模式。规划重点是对功能定位、空间布局、支撑系统、 分区指引作深入的研究分析。 在总规编制过程中,主要把握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注重生态特色,基于杭州湾特有的生态

宁波众茂杭州湾热电有限公司6.5事故调查报告

宁波众茂杭州湾热电有限公司“6.5” 较大事故调查报告 2018年6月5日6时30分左右,宁波众茂杭州湾热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众茂热电公司)在进行煤仓清理过程中,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共造成4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约449万元。 事故发生后,省委副书记、省长袁家军,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郑栅洁,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遇飞,市委副书记、市长袭东耀分别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妥善做好家属安抚工作,迅速查明事故原因,严肃责任追究,举一反三,深刻吸取教训,切实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市委常委、市公安局局长黎伟挺,副市长陈伸朝及相关部门负责人迅速赶赴事故现场,指导事故救援和调查处理等工作。宁波杭州湾新区管委会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挥、协调事故教援及善后处理工作。 根据《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等相关规定,经市政府批准同意,由市安监局牵头,会同市监委、市公安局、市总工会、市发改委、宁波杭州湾新区管委会等单位组成事故调查组。事故调查组按照“科学严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和“四不放过”的原则,通过现场勘察、询问人员、查仅资料、检验检测、专家论证,查明了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人员伤亡等情况,认定了事故性质和责任。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概况 (一)事故场所情况 事故发生在众茂热电公司主厂房5#锅炉煤仓内,煤仓整体呈锥状,

深度为10.71米。顶部位于主厂房28米输煤皮带层,呈长方形,长10.35米,宽5.55米,西北角有一个0.6米正方形人孔,人员可通过此孔下方钢爬梯进入煤仓。煤仓底部位于主厂房16米除氧层,分为3个煤斗,依次为1#煤斗、2#煤斗、3#煤斗,底部均设有捅煤孔。3个煤斗落煤口分别与1#、2#、3#称重给煤机连接,通过给煤机将原煤送入5#锅炉炉脸。煤仓设计容积240立方米。事故后经清理,原煤仓中剩余存煤24.7吨。 (二)事故相关单位情况 1.众茂热电公司。位于宁波杭州湾新区热电路108号,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330201744957892T;类型:有限责任公司;住所:杭州湾新区;法定代表人:王益鸣;注册资本:6000万元整;成立日期:2002年12月03日;营业期限:2002年12月03日至2022年12月02日止;经营范围:电力生产、蒸汽生产;煤炭批发、零售。煤制品、粉煤灰及其产品的制造,批发、零售;集中供热经营管理、发电供热设备维修;供热技术咨询、服务;金属材料、化工原料(除危险化学品)、机电设备(除轿车)的批发、零售;污泥焚烧。持有国家能源局浙江监管办公室颁发的《电力业务许可证》(许可证编号:1041710-00650),有效期2010年4月27日至2030年4月26日。 2.浙江绿盛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盛环保公司)。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3306047045170678;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住所:绍兴市上虞区东关街道人民西路1761号;法定代表人:许蠢;注册资本:2008万元;成立日期:1998年07月28日;经营范围:环保工程治理;环保工程设计及设备安装;环保技术咨询;

宁波杭州湾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doc

附件: 宁波杭州湾产业集聚区 发展规划 二○一○年十二月 —4—

目录 前言 (9) 一、现实基础与重大意义 (11) (一)现实基础 (11) (二)重大意义 (14) 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17) (一)指导思想 (17) (二)基本原则 (18) (三)战略定位 (19) (四)发展目标 (21) 三、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 (24) (一)区域空间结构 (24) (二)功能分区 (27) 四、“十二五”开发建设重点 (29) (一)规划控制区 (29) (二)重点规划区 (30) (三)“十二五”开发建设区 (31) 五、产业发展 (35) (一)重点发展五大先进制造业 (36) — 5 —

(二)加速发展五大现代服务业 (42) (三)联动发展运动休闲产业和现代生态农业 (46) (四)提高产业准入标准 (47) 六、城镇建设与城乡统筹 (51) (一)城镇建设导向 (51) (二)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52) (三)合理引导居住空间 (54) (四)强化四大配套功能 (54) (五)公共设施配套 (55) 七、基础设施建设 (57) (一)综合交通 (57) (二)给水和排水 (59) (三)防涝排涝 (60) (四)电力能源 (60) (五)通信管道 (61) 八、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62) (一)注重保护湿地资源 (62) (二)加强环境保护 (63) (三)发展循环经济 (64) (四)积极发展低碳经济 (65) (五)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 (66) — 6 —

九、要素保障 (66) (一)土地资源保障 (66) (二)水资源保障 (69) (三)能源保障 (70) (四)环境容量保障 (70) (五)资金保障 (71) 十、机制创新 (71) (一)协调机制 (71) (二)推进机制 (72) (三)人才引进培育机制 (73) (四)绩效考核机制 (74) 宁波杭州湾产业集聚区产业导向目录(2010) (75) —7 —

宁波杭州湾新区总体规划(2010-2030)概要(批前公示)

宁波杭州湾新区总体规划(2010-2030)概要(批前 公示) 为进一步深化完善宁波杭州湾新区总体规划,科学指导新区开发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国城乡规划法》的有关要求,我局组织编制了《宁波杭州湾新区总体规划(2010-2030)》前该规划阶段性成果已形成。为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在 日-2010年1 28 2009平方公 该地区将建设成为国家统筹协调发展的先行区、长三角亚太国际门户的重 要节点区、浙江省现代产业基地和宁波大都市北部综合性新城区。

区位图 在总规编制过程中,主要把握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注重生态特色,基于杭州湾特有的生态环境,做好可持续发展的保护开发;二是注重新区与余慈地区的统筹发展,既关注自身发展又做好区域合理分工;三是注重新区城市化与产业集聚的联动,特别关注产业提升与导入和新城开发建设时序安排的关系;四是尊重现状和挖掘地域文化,科学安排新城用地结构和规模,结合水资源等环境特色做好城市设计。

三、规划主要内容 1、规划期限和范围 规划期限:2010—2030年。其中,近期:2010-2015年;远期:2016-2030;远景:2030年以后。 规范范围:东至水云浦,南至七塘公路,西至湿地保护区西侧边界,北至杭州湾 海域范围图 2、城市定位、职能与规模 结合省海洋经济大平台建设和宁波市域城市发展部署,在综合研究了城市发展条件和区域特征基础上,规划提出宁波杭州湾新区的发展定位为:宁波北新城,生态杭州湾。定位突出新区在对接上海、服务宁波、引领余慈地区发展的重要作用。其

发展目标是“国家统筹协调发展的先行区,长三角亚太国际门户的重要节点区,浙江省现代产业基地,宁波大都市北部综合新城区”。 这一城市定位体现了三个“强调”、五个“突出”。一是强调新区是对接上海的前沿,承担起“南上海”的区域服务职能;二是强调新区在宁波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承担起提升宁波区域地位、完善宁波职能体系、改善市域空间结构的功能;三是强调新区引领大余慈北翼发展,成为余慈地区“一湾四城”城市发展的品质示 55 节约利用土地的要求,将城镇新增用地的人均城镇建设用地应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内,规划2030年城镇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93平方公里以内,2015年城镇建设用地总量应控制在50平方公里以内。 3、产业定位与策略 规划立足于区域产业特色,结合省《杭州湾产业集聚区规划》,规划在杭州湾新

宁波杭州湾新区开发建设情况的介绍(20170613)

宁波杭州湾新区开发建设情况介绍 一、新区基本概况 宁波杭州湾新区位于宁波市域北部,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规划陆域面积35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50平方公里,现托管1个镇(庵东镇)及23个行政村,常住人口约22万人。新区是浙江省15个产业集聚区之一和9大海洋经济集聚区之一,区内设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国家级湿地公园,正在创建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 新区的前身是慈溪经济开发区(慈溪出口加工区),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1年11月,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立项开工,慈溪市委、市政府开始研究谋划开发这一区块,把慈溪经济开发区由慈溪市城区迁入杭州湾新区,正式启动了新区的开发建设。这个阶段由慈溪市自主管理和开发。第二阶段,2005年6月,国务院批准在慈溪经济开发区内设立浙江慈溪出口加工区。同年9月,宁波市批准成立浙江慈溪出口加工区(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宁波市政府派出机构,实行“宁波委托、慈溪统筹、开发区相对独立”的运作机制。第三阶段,2009年11月,为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实施“大产业大平台大企业大项目”建设战略,省委省政府、宁波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加快开发建设宁波杭州湾新区的决策,对新区功能定位、规划范围和管理体制作了重大调整,在整合浙江慈溪出口加工区、慈溪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基础上,设立了宁波杭州湾新区管委会,于2010年2月23日正式成立运作。 目前新区实行“三不变、两独立”体制,原则上保持慈溪市行政区划不变、司法管辖不变、汇总统计不变,实行财政收支独立和开发主体独立;新区管委会在区内行使宁波市人民政府授予的相关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和相当于县级社会行政管理权限,管委会所属行政管理职能机构实施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设定的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权。 二、新区成立以来开发建设成效 新区成立以来,持续不断地推进产城人融合和创业创新,经济社会持

新常态背景下的新区“产城人融合”发展之路——以宁波杭州湾新区为例

新常态背景下的新区“产城人融合”发展之路 ——以宁波杭州湾新区为例 黄伟锋 摘要:城市新区作为地方经济发展“领头羊”以及新型城镇化“排头兵”,需要积极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以及主动对接中央新型城镇化战略要求,扭转以往过于关注“城”而忽略“人”的发展思路,把人的城镇化作为新时期发展核心。宁波杭州湾新区作为国内新区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正由第一代向第二代新区转变,从工业园区向产业新城转型升级,通过深入解读新常态下宁波杭州湾新区发展的特征与问题,以及从静态、动态两个维度理性分析产、城、人三者关系的基础上,始终围绕着人去制定发展战略,从定人、招人到留人、育人、管人等多个战略层面探究未来新区如何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新常态新型城镇化产城人融合宁波杭州湾新区 1.引言 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长从高速转为中高速,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新区作为地方经济发展“领头羊”,更需要主动适应新常态,改革创新,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另一方面,中国城镇化发展步入新阶段,53.7%的人已经住到城市中,未来需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区作为新型城镇化“排头兵”,更需要将人的城镇化作为核心,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 本文以宁波杭州湾新区发展为例,解读新常态下新区发展的特征与问题,在科学理性分析产、城、人三者相互关系基础上,在战略层面探究未来新区如何健康、可持续发展。 2.新区发展的新常态 宁波杭州湾新区位于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地处长三角地理几何中心,素有“南上海、北宁波”之称。新区是因桥而谋、与桥同兴的发展大平台,规划陆域面积353平方公里,其

宁波杭州湾新区总体规划(2010-2030)概要(批前公示)

宁波杭州湾新区总体规划(2010-2030) 概要(批前公示) 为进一步深化完善宁波杭州湾新区总体规划,科学指导新区开发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有关要求,我局组织编制了《宁波杭州湾新区总体规划(2010-2030)》,目前该规划阶段性成果已形成。为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在报送审批之前,我局将杭州湾新区总规予以公示,公示时间为2010年10月29日-2010年11月28日,共计31天。在此期间,欢迎公众提出宝贵意见,我局将依法予以研究和处理,并将修改情况附于审批材料上报市政府。 用地布局规划图 一、基本情况 杭州湾大桥通车大大拉近了上海与浙江东部地区的时间距离,推动沪浙一体化进程。宁波 杭州湾新区位于杭州湾大桥桥头地区,在长三角结构中也由“边缘”转为“门户”,成为沪 浙沟通的核心地区,这一区域地位的改变推动该地区各类要素的流动和集聚将日益频繁。 2009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批准成立宁波杭州湾新区管委会,陆域面积235平方公里,海 域面积350平方公里,将成为宁波乃至浙江发展海洋经济的新平台。并提出该地区将建设成 为国家统筹协调发展的先行区、长三角亚太国际门户的重

要节点区、浙江省现代产业基地和宁波大都市北部综合性新城区。 区位图 二、规划指导思想及规划特点 总规编制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贯彻落实省海洋经济大平台建设和宁波城市发展战略部署,提升宁波杭州湾新区功能地位,创新发展方式,探索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友好、文化鲜明的新区发展模式。规划重点是对功能定位、空间布局、支撑系统、分区指引作深入的研究分析。 在总规编制过程中,主要把握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注重生态特色,基于杭州湾特有的生态环境,做好可持续发展的保护开发;二是注重新区与余慈地区的统筹发展,既关注自身发展又做好区域合理分工;三是注重新区城市化与产业集聚的联动,特别关注产业提升与导入和新城开发建设时序安排的关系;四是尊重现状和挖掘地域文化,科学安排新城用地结构和规模,结合水资源等环境特色做好城市设计。 三、规划主要内容 1、规划期限和范围

宁波杭州湾新区海通码头管理有限公司_招标190924

招标投标企业报告 宁波杭州湾新区海通码头管理有限公司

本报告于 2019年9月24日 生成 您所看到的报告内容为截至该时间点该公司的数据快照 目录 1. 基本信息:工商信息 2. 招投标情况:招标数量、招标情况、招标行业分布、投标企业排名、中标企业 排名 3. 股东及出资信息 4. 风险信息:经营异常、股权出资、动产抵押、税务信息、行政处罚 5. 企业信息:工程人员、企业资质 * 敬启者:本报告内容是中国比地招标网接收您的委托,查询公开信息所得结果。中国比地招标网不对该查询结果的全面、准确、真实性负责。本报告应仅为您的决策提供参考。

一、基本信息 1. 工商信息 企业名称:宁波杭州湾新区海通码头管理有限公司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330201MA2CMTQB60工商注册号:/组织机构代码:MA2CMTQB6 法定代表人:丁银坚成立日期:2019-03-29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非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的法人独 资) 经营状态:存续 注册资本:100万人民币 注册地址:浙江省宁波杭州湾新区滨海一路69号341室营业期限:2019-03-29 至 9999-09-09 营业范围:码头开发经营、管理;普通货物的装卸、堆存、仓储、包装、灌装(除食品);在港区内从事货物驳运,港口拖轮经营;码头设施经营以及其他按法律、法规、国务院决定等规定未禁止或无需经营许可的项目和未列入地方产业发展负面清单的项目。(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联系电话:*********** 二、招投标分析 2.1 招标数量 企业招标数: 个 (数据统计时间:2017年至报告生成时间)7

宁波杭州湾新区总体规划概要

宁波杭州湾新区总体规划(2010-2030)概要(批 前公示) 为进一步深化完善宁波杭州湾新区总体规划,科学指导新区开发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有关要求,我局组织编制了《宁波杭州湾新区总体规划(2010-2030)》,目前该规划阶段性成果已形成。为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在报送审批之前,我局将杭州湾新区总规予以公示,公示时间为2010年10月29日-2010年11月28日,共计31天。在此期间,欢迎公众提出宝贵意见,我局将依法予以研究和处理,并将修改情况附于审批材料上报市政府。 用地布局规划图? 一、基本情况 杭州湾大桥通车大大拉近了上海与浙江东部地区的时间距离,推动沪浙一体化进程。宁 波杭州湾新区位于杭州湾大桥桥头地区,在长三角结构中也由“边缘”转为“门户”,成 为沪浙沟通的核心地区,这一区域地位的改变推动该地区各类要素的流动和集聚将日益频 繁。 2009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批准成立宁波杭州湾新区管委会,陆域面积235平方公里,海 域面积350平方公里,将成为宁波乃至浙江发展海洋经济的新平台。并提出该地区将建设 成为国家统筹协调发展的先行区、长三角亚太国际门户的重 要节点区、浙江省现代产业基地和宁波大都市北部综合性新城区。

区位图 二、规划指导思想及规划特点 总规编制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贯彻落实省海洋经济大平台建设和宁波城市发展战略部署,提升宁波杭州湾新区功能地位,创新发展方式,探索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友好、文化鲜明的新区发展模式。规划重点是对功能定位、空间布局、支撑系统、分区指引作深入的研究分析。 在总规编制过程中,主要把握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注重生态特色,基于杭州湾特有的生态环境,做好可持续发展的保护开发;二是注重新区与余慈地区的统筹发展,既关注自身发展又做好区域合理分工;三是注重新区城市化与产业集聚的联动,特别关注产业提升与导入和新城开发建设时序安排的关系;四是尊重现状和挖掘地域文化,科学安排新城用地结构和规模,结合水资源等环境特色做好城市设计。 三、规划主要内容 1、规划期限和范围 规划期限:2010—2030年。其中,近期:2010-2015年;远期:2016-2030;远景:2030年以后。

杭州湾新区简介

杭州湾新简介件编码(GHTU-UITID-G 68)

杭州湾新区 宁波杭州湾新区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北部,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居于上海、宁 波、杭州、苏州等大都市的儿何中心,是宁波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门户地区。全区 规划陆域面积35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50平方公里,现辖1个镇,拥有常住人口17.7 万余人。宁波杭州湾新区是中国沿海地区十分难得的战略要地,两小时交通圈内可覆盖中国人口最密集、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生活水平最高的地区;周边同时拥有四大国际空港和两大东方大港,依托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和正在规划的杭州湾跨海二通道、杭甬高速复线、宁波至新区城际铁路等大型交通设施,可直接与周边城市群实现“同城化”发展。? 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的立项建设,2001年11月,宁波杭州湾新区的前身一一浙江慈溪经济开发区启动开发。2005年6月,国务院批准在慈溪经济开发区内设立浙江慈溪出口加工区。2009年11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宁波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加快开发建设宁波杭州湾新区的战略决策。2010年2月23日,在整合原慈溪出口加工区管委会和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基础上,宁波杭州湾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开启了新区发展新的历史进程。 宁波杭州湾新区挂牌成立以来,已经拥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出口加工区、省级产业集聚区、省级海洋经济集聚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名片。经过8年多的开发建设,经济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017年,新区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发展,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0亿元,同比增长15. 0%;完成工业总产值1570. 3亿元,同比增长20.1%, 其中规上工业总产值1394. 7亿元,同比增长24.5%;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276.7亿元,同比增长16%;实现财政总收入133.6亿元,同比增长32.7%,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财政总收入三项指标,增速位列全市14个区(县)市和功能区第一;全年落户项目49个,总投资469.6亿元,呈现项目多、投资大、结构优等特点,其中汽车产业实现产值867. 3亿

宁波杭州湾新区质量奖评审办法.doc

宁波杭州湾新区质量奖评审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完善政府质量奖励制度,规范新区质量奖评审工作,树立质量先进标杆,推动质量发展,建设质量强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国家《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及《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波市市长质量奖评审管理办法的通知》(甬政发〔2014〕32号)等有关规定,结合宁波杭州湾新区(以下简称新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宁波杭州湾新区质量奖(以下简称新区质量奖)是宁波杭州湾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在质量领域设立的最高荣誉,授予在新区区域内从事产品制造、工程建设、服务提供、环境保护等生产经营活动,实施卓越绩效管理,并取得突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企业(组织)。 第三条新区质量奖每2年评审一次,每次获奖企业(组织)数量不超过2家。已获新区质量奖的企业(组织),不再参与同一奖项的申请或评审。 第四条新区质量奖评审以“好中选优,树立标杆”为宗旨,遵循“科学、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向企业(组织)收取任何费用。在企业(组织)自愿申请的基础上,经有关主管部

门推荐,严格按照评审标准和程序开展。 第五条新区质量奖的评审采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19580《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和GB/Z19579《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 第二章申报条件及程序 第六条新区区域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从事产品制造、工程建设、服务提供、环境保护的企业(组织),凡符合基本条件的均可申报新区质量奖。 第七条申报的基本条件: (一)在新区区域内注册登记并正常运行3年及以上; (二)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质量管理体系健全先进,运用现代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品牌创建及质量工作成绩显著,具有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三)生产经营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和产业政策要求。主要经济指标和社会贡献度居区内同行业或同类型企业(组织)前列;技术、服务和质量指标达到区内同行业或同类型企业(组织)先进水平; (四)切实履行社会责任,依法诚信经营,具有良好的信用记录和社会荣誉; (五)近三年在各级质量安全监督检查中未出现不合格,无

杭州湾新区简介

杭州湾新区简介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杭州湾新区 宁波杭州湾新区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北部,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居于上海、宁波、杭州、苏州等大都市的几何中心,是宁波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门户地区。全区规划陆域面积35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50平方公里,现辖1个镇,拥有常住人口17.7万余人。宁波杭州湾新区是中国沿海地区十分难得的战略要地,两小时交通圈内可覆盖中国人口最密集、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生活水平最高的地区;周边同时拥有四大国际空港和两大东方大港,依托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和正在规划的杭州湾跨海二通道、杭甬高速复线、宁波至新区城际铁路等大型交通设施,可直接与周边城市群实现“同城化”发展。? 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的立项建设,2001年11月,宁波杭州湾新区的前身——浙江慈溪经济开发区启动开发。2005年6月,国务院批准在慈溪经济开发区内设立浙江慈溪出口加工区。2009年11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宁波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加快开发建设宁波杭州湾新区的战略决策。2010年2月23日,在整合原慈溪出口加工区管委会和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基础上,宁波杭州湾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开启了新区发展新的历史进程。 宁波杭州湾新区挂牌成立以来,已经拥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出口加工区、省级产业集聚区、省级海洋经济集聚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名片。经过8年多的开发建设,经济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017年,新区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发展,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0亿元,同比增长15.0%;完成工业总产值1570.3亿元,同比增长 20.1%,其中规上工业总产值1394.7亿元,同比增长24.5%;完成规上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