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6讲隋朝、唐朝的政治和隋唐制度的革新随堂检测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6讲隋朝、唐朝的政治和隋唐制度的革新随堂检测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6讲隋朝、唐朝的政治和隋唐制度的革新随堂检测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6讲隋朝、唐朝的政治和隋唐制度的革新随堂检测

第6讲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话说长江》的解说陈铎曾对中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评价道:一项是阳刚的一撇,另一项是阴柔的一捺,在中国的大地上书写了一个巨大的中国“人”字。这两项工程是

( ) A.长城、都江堰B.秦兵马俑、都江堰

C.长城、京杭大运河D.长城、隋朝大运河

【解析】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山象征阳刚,水象征阴柔,故可以排除秦兵马俑,故B 项错。结合材料中“巨大的中国‘人’字”可知阴柔的一捺是京杭大运河,因为隋朝大运河呈现“〈”形,而不是“一捺”。

【答案】 C

2.下图为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其中连接山阳与江都的是

( )

A.永济渠B.通济渠

C.邗沟D.江南河

【解析】隋朝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及江南河四段。其中邗沟连接了山阳和江都,将江淮连接在一起。

【答案】 C

3.(2009年徐州一模)中央电视台热播大型历史题材剧《贞观长歌》,其剧情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唐太宗的历史功绩,赢得了观众的好评。下列剧情符合历史的是

( ) A.创新人才选拔制度,重用狄仁杰

B.民族政策开明,册封怀仁可汗

C.革新政治制度,明确三省职权

D.增强军事力量,实行募兵制

【解析】A项史实发生在武则天统治时期;B、D两项史实发生在唐玄宗统治时期,只有C项史实符合题意。

【答案】 C

4.唐朝政局可用下图表示,请问图中①②两处应为

( )

A.唐高宗统治与唐玄宗统治

B.武则天统治与“开元盛世”

C.“开元盛世”与唐高宗统治

D.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解析】本题是对唐朝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考查。②是唐朝鼎盛时期,很明显属于“开元盛世”,①是继“贞观之治”,开启“开元盛世”,应是武则天统治。

【答案】 B

5.(2009年宿迁模拟)钱穆在《国学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下列能够说明唐代“委员制”的有

( )

①宰相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事②诏令需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③诏书需三省六部长官共同议决④拟诏、审核和执行机构共掌国事

A.①②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为组合选择题,考查唐代三省六部制,从三省之间的关系分析②④正确。

【答案】 B

6.(2009年石家庄一模)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见兴亡;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他在位期间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重大举措有

( )

①反复强调“存百姓”思想,励精图治②任用贤臣,善于纳谏

③戒奢从简④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①③④都是唐太宗在吸取隋亡教训的基础上采取的措施,体现了“以史为镜”;②善于纳谏体现了“以人为镜”。

【答案】 D

7.(2009年北京海淀区高三期末测试)下图是秦朝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 )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唐代以分散相权而保障君权独尊

C.唐代尚书省的权力最大

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

【解析】相对于图一、图二中将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长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使封建官制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分散相权以加强皇权。

【答案】 B

8.《新唐书》载:“初,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杜渐、绝祸乱之萌也。”此材料所表达的中心问题是

第2讲古代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复习提纲

第一部分古代中国通史 ——(先秦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宋元、明清) 第2讲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课前预习案】(25分钟) 阅读教材回答识记下列问题: 一、秦朝时期 1、秦朝统一全国的时间、主要原因? 时间:公元前221年。主要原因:①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②长期饱受战乱之苦的广大人民渴望统一③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彻底,秦国国力增强④秦王嬴政的才能。 2、秦朝建立后,确立了什么政治制度巩固统一?简述其主要内容和突出特点?除了上述的政治制度之外,秦朝还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结合选修史课本) P7页。巩固措施:①经济上,沿用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统一度量衡、文字。 ②思想上,用法家思想进行统治,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3、郡县制起源于何时?它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有何历史的进步性? 起源时间:春秋后期。如何: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地控制。 进步性:①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以及社会的稳定②促进了经济发展③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二、汉朝时期: 1、材料创业的工作一旦完成,创业者们就面临组成一个帝国的问题。他们或是把大片土地委托给他们的支持者并给予一定的独立性,或是把全部领土、官署和权力置于中央政府的直接和有效的控制之下。结果七年的混乱时期之后,采用后一条路线就有了可能;但是直到公元前154年和前122年的叛乱被粉碎后,消灭闹独立性的潜在根源的过程才基本上得以完成。—《剑桥中国秦汉史》依据上述材料回答,西汉初年实行的政治制度,并说明其实行的原因、后果? 地方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原因:为了稳定天下,巩固统治。后果:地方割据势力膨胀,带来王国问题,引发“七国之乱”。 2、汉武帝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作用?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评价? 政治措施:①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②酎金夺爵③设置刺史,监察地方。 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秩序。 经济措施:继续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盐铁官营(盐铁专卖)。 思想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评价:积极: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①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②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③对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形成产生了积极影响。 消极:文化专制,抑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 3、为什么说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与发展? 继承:继承先秦儒学的“仁”“礼”“仁政”“民本”“教化”。 发展:①来源:以先秦儒学为基础,融和了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 ②内容:形成了以“天人感应”为核心具有神学色彩的新儒学体系,强调“君权神授” “三纲五常”。 ③地位:从不受重视的民间学说发展为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学说。 3、汉代在科技、文化方面分别取得了哪些成就? 科技:四大发明之一: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天文学:东汉张衡发明了浑象仪,候风地动仪 数学:东汉的《九章算术》标志着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医学:西汉《黄帝内经》,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系统论述了“四诊”疗法,同时期的华佗发明“麻沸散”和五禽戏 文化:书法:秦篆、汉隶文学:汉赋。 【课堂探究案】(20分钟) 1.(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构建了大帝国的框架,组装了硬件,汉武帝确定了大帝国的中枢运作机制,加上了软件。——金克木《风流汉武两千年》材料二皇权为了维系自身权力的专制性,就必须创建出能够突破甚至凌驾于这类束缚和侵蚀力量之上的制度性手段;这种反制衡除了表现为一些非常规性的举措之外,更突出地表现为_种根本性的制度建设,这就是:不断在常规的国家行政官职体系之外,设立由它取代可能限制皇权的外朝官制体系而执掌国家核心机密和极高权力,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并赋予它巨大的权力,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王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材料三明代政治暴戾已是人所尽知的事实,廷杖、诏狱、流徙乃至日常的薄俸,人主对士大夫的施虐几乎无所不在。然而,在明代二百七十多年历史上,却从未有过士大夫谋反的确凿记录。如果说士人有所反抗,则主要是以言论的方式体现为某种精神表达,其实际意义往往是在伦理道德上对皇权表示否决。李庆西《最后的儒者》(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秦始皇给中华帝国组装了哪些“硬件”?汉武帝添加了哪些“软件”?(4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和清朝皇帝是如何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的。(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三中这么奇怪的现象。(6分)

第5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第5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编者选题表 考点角度题号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 北魏孝文帝改革1皇权与门阀势力斗争2决策的合理性3 科举制的影响4 地方行政管理体系5 监察制度的影响6综合7 一、选择题 1.据《魏书·高宗纪》载:“北魏初年官吏多‘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为改变这种状况,孝文帝在改革中() A.实行俸禄制并整顿吏治 B.推行均田制 C.设立三长制 D.推行新的租调制 解析:A“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意思是说北魏的官吏巧取豪夺,贪得无厌,贪污受贿盛行。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严惩贪官污吏,同时实行俸禄制。 2.(2019·广东湛江一模)下表是两晋南朝时期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与

世家大族在官僚体系中的占比变化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官僚体系日益遭到破坏 B.皇权与门阀势力斗争激烈 C.皇权势力逐渐走向衰微 D.社会发展出现了严重倒退 解析:B宗室外戚代表皇权势力,在西晋和南朝还有一定实力,东晋则势力衰微;世家大族代表门阀势力,在两晋南朝势力强大,尤其是东晋。两者在官僚体系中比例的变化反映了两种政治势力斗争激烈,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官僚的来源,并不涉及官僚的任命,材料无法说明官僚体系遭到破坏,A项错误。皇权势力存在反复,不能说明“衰微”,C 项片面。门阀势力在南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衰落的迹象,唐朝后期基本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历史进步,D项错误。 3.(2019·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一模)唐太宗贞观三年“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这一做法() A.削弱了门下省审议权 B.有利于决策的合理性 C.一定程度上削弱皇权 D.加强了尚书省执行权 解析:B材料“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说明参与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3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五世纪) 1:要历史事件 三国时期,曹魏王承袭汉制,在新疆的海头(罗布淖尔)、高唱设西域长史和戊己校(xiao)尉,在哈密以南置伊吾县隶属敦煌郡。这是中原郡县制推行到西域的最早记录。 公元316年(四世纪)西晋灭亡。前凉在吐鲁番地区设高长军,任命太守管辖,郡以下设县、乡、里。 四世纪中叶(382年),苻坚(fu jian)派吕光率军进驻龟兹,不久吕光回到凉州,建立后凉王朝。后又命吕覆为西域都护,驻守高昌。 386年,鲜卑拓拔部首领建立北魏,逐渐统一中国北方。曾遣使者二十輩使西域,北魏还在罗布淖尔设置鄯善镇、焉耆镇。命韩拔为假节征西将军、领护西戎校尉、鄯善王,驻守鄯善管辖西域。 在这期间高昌、焉耆、疏勒、竭般陀、于阗、鄯善等地多次派人到内地对北魏、西魏和萧凉王朝保持着从属关系。 2:宗教信仰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传入西域,当时西域少数民信仰的宗教有:萨满教、祆教、佛教、道教、摩尼教。

四:隋唐时期——多元化民族大融合时期 1:主要历史事件 公元581年隋朝统一全国,隋朝在西域专门设立了西戎校尉,负责处理有关西域的事物。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唐朝在西域实行两种管理制度: (1)实行郡、州、乡、里制度,主要在新疆东部,包括伊州(哈密)西州(吐鲁番)、庭州(吉木萨尔)。 (2)实行都护府、都督府、州制。安西都护府所属的十六个都督府,管辖天山南路和葱岭以西地区。北庭都护府所属昆陵、濛池二都护府(其又分三十多个都督府)管辖天山北麓和巴尔喀什湖在内的地区。唐玄宗(李隆基)推行节度使以后,西域置安西四镇(和田、喀什、库车、焉耆)节度使和伊西北庭节度使,与安西、北庭二都护府并存。并实行均田制、租庸调法、兵府制、稽查户口。 公元840年,唐后期原居住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鹘人由于遭到雪灾、瘟疫、内战被迫西迁或南移,大部分进入西域与原来的土著居民相融合,使新疆的民族成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对新疆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渊的影响。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讲义

阶段三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 隋唐 魏晋至隋唐(220~907 课时1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1.南北朝时期的政治:(1)三省制。(2)九品中正制度。(3)北魏孝文帝改革*。 2.唐朝的政治:(1)中央机构——三省六部制。(2)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3)科举制与监察制度。 (4)唐太宗*。 注:带*部分为选修的内容或选修、必修皆有的内容。 [主干梳理] 考点一君主专制的演进 1.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隋唐:三省六部制

(1)内容???①三省:唐朝中央的三省为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 审议和执行。②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考点二 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加强 1.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 2.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考点三 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1)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2)盛行朝代:魏晋南北朝。 (3)选官依据:门第出身。 (4)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为官。 2.科举制 (1)形成: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完善: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3)作用???①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 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考点四 选修部分 1.北魏孝文帝改革(选修1) (1)背景???①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②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③宗主督护制威胁中央集权。④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2)内容

隋唐政治制度思考题

隋唐思考题 1、需要掌握的概念:三省六部、枢密使、翰林学士、政事堂、集体宰相、科举制、府兵、御史台、门荫、释褐试、内轻外重。 2、简答三省制度的利弊。 3、唐朝宰相体制的特点是什么? 4、唐朝道这一级地方政权是怎样演变的? 5、唐朝司法原则中的“十恶”、“八议”体现了什么精神? 6、科举制的内容及意义是什么? 7、唐代为什么要设置散官和勋官? 8、中唐为何会出现藩镇割据? 9、中唐宦官专权的原因是什么? 10、唐朝的官员任用与考核制度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11、府兵制度为什么会最终废弛? 1、需要掌握的概念:三省六部、枢密使、翰林学士、政事堂、集体宰相、科举制、府兵、御史台、门荫、释褐试、内轻外重。 三省六部: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的是吏、户、礼、兵、刑、工。三省之制起于魏晋,至隋朝基本定型。三省是分秦汉相权,将决策、审议、执行等政府职能分归三省职掌,形成彼此牵制、互相监督的关系,既有利提高行政效率,也方便防止臣下专权。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枢密使:枢密使一职始置于唐后期,为枢密院主官,以宦官充任,五代时改由士人充任,后又逐渐被武臣所掌握,办事机构也日益完善。为适应连年战争的局面,枢密使把军政大权握于一己之手以便宜从事,枢密使的职掌范围扩大到了极限,枢密使的地位迅速上升,“权侔于宰相”。但到了宋代,枢密使制又发生了变化,其任职者由五代时的武将逐渐转为以文官担任,职权范围逐步缩小。 翰林学士:翰林学士,官名。学士始设于南北朝,唐初常以名儒学士起草诏令而无名号。唐玄宗时,翰林学士成为皇帝心腹,常常能升为宰相。北宋翰林学士承唐制,仍掌制诰。此后地位渐低,然相沿至明清,拜相者一般皆为翰林学士之职。清以翰林掌院学士为翰林院长官,无单称翰林学士官。 政事堂: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唐初始有此名,设在门下省,后迁到中书省。为行政机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 集体宰相: 科举制:中国封建王朝通过设立各种科目公开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创始于隋,形成于唐,完备于宋,强化于明,至清趋向衰落,光

201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之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学生用

2014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中华文明的鼎盛内容概括:科举制,重要科技成就,三省六部制,各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选修部分人物评价之唐玄宗等 【复习策略】 1. 准确掌握知识: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 偶尔会出现主观题, 但均与其他知识点放在一起设计, 作为其中的一个提问出现, 并且主要集中在唐太宗统治时期。新课程改革下的高考, 三年来对选择题的考查基本上都设计了情景材料, 非常灵活, 这就要求考 生应该非常熟悉教材的知识点, 特别是对概念的准确理解和对知识的纵横联系。因此, 考生复习时除了要勤于记忆, 牢牢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外, 还要理解、把握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整合主要知识点。 2. 政治上, 宋元时期是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不断演变的时期, 无论是中央制度 还是地方制度都有重要的建树。经济上, 小农经济繁荣, 手工业商业发展。思想上, 理学产生发展。科技文化上, 科学技术等成就卓著, 宋词、元曲等辉煌灿烂。这一专题的复习, 首先要把握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 即封建社会的中间阶段, 各项政治制度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有所损益, 其他经济文化上也在继续发展。第二, 要将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联系起来。如宋词的繁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相联系。另外此专题要特别强调文言史料的阅读理解、提取归纳等能力。 【考点预测】 由于高考不回避重点热点, 所以三省六部制、曲辕犁和筒车, 唐朝城市的坊市制、唐太宗时期的政治、唐朝的科技、文学、书法等考点依然是2014年高考考查的重点, 特别是本阶段考点从纵向发展阶段上来说该专题知识几乎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比如,“三省六部制”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完善时期, 文化和科技是中国文化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期, 这些更容易成为命题的热点。选官制度中应注意科举制,今年考纲新增加的内容。 宋代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元代的行省制;宋元时期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宋明时期的理学;宋代的科技成就、宋词、宋代书法、绘画;元曲。 【知识整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年),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这一时期,中原屡遭战乱,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而南方相对安定,大量南迁的农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他们与当地汉族和少数民族农民,共同开发江南,从而使南方经济有了新的发展,并迅速赶上了北方,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这一时期,思想文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文学别具风格,石窟艺术兴盛,书法和绘画有了发展,中国文化再次得到多角度的发展和深化。 隋唐(581~907年),封建社会昌盛繁荣时期 隋、唐是我国历史上两个极为重要的统一的封建王朝。隋唐时期进行制度革新,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大大完善了中央政治制度;均田制、租庸调制和两税法,是重要的经济制度。科举制是影响深远的选官制度和教育制度,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举措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隋唐时期封建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农业产量提高,手工业有了新的发展,商业和城市繁

隋唐时期

第9讲隋唐时期(2): 三、唐朝:开放的帝国 (一)唐朝的建立 (一)关陇大族的兴起与唐朝的建立 ▲1、关陇大族 所谓关陇大族,指的是自北魏以来在北方特别是关陇地区建立的政权中占主导地位的统治集团。关陇大族兴起于魏晋之际。关陇大族凭借其政治、经济上的优势,支撑着西魏、北周政权的局面。其势力之庞大,一直延续到隋唐时期。 据统计,隋代三省18名高级官员,有11人曾在北周任职,15人来自西起天水京畿地区东迄洛阳这条东西向的地带。六部的46名尚书中42人是北魏(13人)和北周(29人)官员的子孙,其中3人有任职北齐的经历。46人中的30人来自天水、京畿及洛阳地带,7人来自山西,其余来自华北平原。而武川(今内蒙武川东北)系军事贵族则居于隋朝政权的统治核心。(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页177。) 2、唐朝的建立与统一全国 1)618年,李世民灭其继承人薛仁杲,占陇西全境。 619年,推翻李轨政权,有河西五郡。 620年,灭刘武周,恢复巩固了在山西的统治。 2 )罗艺:据涿郡,称幽州总管。618年归附。 王世充:据洛阳。620年,李世民出关攻之,621年出降。 刘黑闼(ta):有河北。621?a623年遭镇压。 高开道:冀北。亦相继败亡。 3 )江南地区: 萧铣:据巴陵(岳阳),迁江陵,称梁帝。控两湖地区。 621年,在唐军突袭下,降唐。 林士弘:有江西,建楚国。622年,遭唐军镇压。 辅公祏(shi):624年,遭唐军镇压。 4 )漠南: 梁师都:据朔方(内蒙杭锦旗北),国号梁,突厥封他为?°解事天子?±。 628年(贞观二年),太宗乘突厥衰乱,击灭之。 (二)大唐盛世及其衰亡 1、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玄武门之变 2)贞观之治 3)武则天时代的革旧鼎新 4)开元盛世 2、唐中后期的政局及其衰亡 1)安史之乱 2)藩镇割据 3)朋党之争、宦官专权与唐的衰亡 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则过之。所以能及此者,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李世民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籍忠臣。魏征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唐太宗 3)武则天时代的革旧鼎新 (1)从“废王立武”到“二圣” (2)从“圣母神皇”到大周皇帝 (3)武周的结局 4)开元盛世 (1)李隆基即位 (2)开元之治

考点先秦秦汉及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

考点先秦秦汉及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

————————————————————————————————作者:————————————————————————————————日期:

温馨提示: 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点1 先秦、秦汉及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 一、选择题 1.(2010·上海单科·T1)新石器时代,人类迎来了第一场重大的经济革命,其标志是() A.农耕逐渐取代采集 B.采集逐渐取代狩猎 C.狩猎逐渐取代驯养 D.渔猎逐渐取代采集 【命题立意】本题以经济革命为切入点,重在考查新石器时代人类社会的进步现象。主要检测的是判断史实的认知能力,难度不大。 【规范解答】选A 。题干主要把握两个信息,第一是时间即新石器时代,第二是表现方式即经济革命,以此再从选项中抽取对应选择项,判断对错,得出结论,“农耕和驯养”取代“采集和狩猎”的进程,被称为“农业革命”。 【类题拓展】近代西方三次经济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首先是英国的经济发展,成为世界工厂。然后是法国、德国,还有美国。而发展中国家此时却在经济落后中徘徊挣扎。 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美国、德国超过英国,还有日本的快速发展。对亚非拉的资本输出。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开始第三次工业革命,发达国家恢复飞速发展。亚非拉国家开始利用新的科技革命发展本国经济。 2.(2010·上海单科·T4)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天下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

算。这一家是()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及其代表的社会阶层,难度不大。 【规范解答】选B。由“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得出结论,这一家代表了君主的利益,法家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法制的对象是广大臣民,除国君以外,不论贵贱,一律要受法的约束,“法不阿贵”。对照一下选项,不难做出判断。 【类题拓展】儒家代表世卿世禄阶级 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当时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墨家代表小生产者、平民的利益,因此主张“尚贤”“兼爱”“非攻” 道家代表没落贵族阶级 3.(2010·四川高考.T12)丝绸之路是汉代中外交流的见证。图7中①所示中国通往南亚、中亚的交通要冲是() A.葱岭 B.玉门关 C.大宛 D.安息 【命题立意】本题以丝绸之路的地图为切入点,考查了学生对丝绸之路所经之地的再认再现。此题以史地结合的基本能力立意,难度不大,是近年试题常规题

历史趣谈隋唐政治制度的起源 多出自西魏和其后的北周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隋唐政治制度的起源多出自西魏和其后的北周 导语:论及隋唐制度渊源,人们会自然想到陈寅恪先生的“三源”说。但在“三源”说中,陈先生认为,西魏、北周对隋唐影响甚微。时过境迁,随着大量 论及隋唐制度渊源,人们会自然想到陈寅恪先生的“三源”说。但在“三源”说中,陈先生认为,西魏、北周对隋唐影响甚微。时过境迁,随着大量考古资料的出土,我们今天看到的事实并非如此。西魏北周制度影响于隋唐者除均田、府兵、法律、学校而外,尚有许多。举其要者,至少还有如下数端。 职官制度:隋唐建立了一套完备的职官制度,特别是文武散阶与职事品官的配合使用,不仅使官吏的任职、使用与管理更为规范,而且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而这一制度的发轫则始于西魏、北周,20世纪80年代末出土于咸阳的大批北周墓志便充分证实了这一点。如拓跋虎在大统九年除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保定四年晋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若干兴以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晋升骠骑大将军、上开府仪同三司。与之相应的是,他们同时被授予散骑常待或侍中一类的加官。在研究这些志主的经历时,我们发现,这个时期职、散的界限尽管还不十分严格,有些散官、加官还有职有权,但戎号与散阶的排序一致化却是明显的事实。如被授予车骑大将军则必然同时授予仪同三司,加官散骑常侍;若被授予骠骑大将军,则必然被授予开府仪同三司、加官侍中。这种戎号、散阶与品级的一致正是隋唐文武散阶与品级制度的重要特征。勋官是为酬劳而建立的名号,它创设于北周,本是用来奖励立功将士的,后渐及朝官而成为制度。隋文帝曾定勋级都督至上柱国凡十一等,炀帝之后到唐代虽代有改易,但在“以酬勋劳”和整体框架上始终没有超出西魏、北周。可见隋唐勋官体系诞 生活常识分享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第1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编者选题表 考点角度题号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的创新调整 1 隋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 唐代藩镇割据 3 唐代门下省的作用 4 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5 监察制度的独立性 6 综合7 1、在南朝皇权伸张时,策试成为君主选官用人常用之制;北朝进行了比南朝更为隆重的策试,北朝后期,还出现了被举荐者因策试未过而落选的情形,士人自由投考的情形也较南朝更多.这反映出( ) A、南朝的制度已落后于北朝B、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C、北朝的制度进化更显生机 D、门阀士族势力的强化 解析:C 仅凭材料君主选官用人制度,不能说明南朝的制度已落后于北朝,故A项错误;科举制度正式确立于隋唐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据材料“北朝进行了比南朝更为隆重的策试”“出现了被举荐者因策试未过而落选的情形”“士人自由投考的情形也较南朝更多”可知北朝的人才选拔机制具有择优录取、公平公正的特点,相比九品中正制更符合国家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表明选官标准为策试成绩,而非靠门第,故D项错误. 2、(2018·湖北孝感月考)隋文帝杨坚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以后,又对

地方机构进行了改革,将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二级制,克服了南北朝时期“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的弊端.其主要目的在于( ) A、节省中央的财政支出 B、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解析:C 隋朝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故A项错误;地方机构的改革与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无关,故B项错误;地方机构的改并,加强了对县的控制,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出打击地方豪强势力,故D项错误. 3、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是与尚书省联系;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主要是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 B、刺史权力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 C、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 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控制地方 解析:C 唐代地方行政制度,前期为州、县两级制,后期则为道、州、县三级制.刺史由前期与中央(尚书省)联系到中后期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的现象,与唐代中后期地方节度使权力膨胀、藩镇势力发展以及中央集权的削弱有关,故C项正确.A项“皇权强化”、B 项“刺史权力膨胀”均与题意不符,排除;唐代中后期刺史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无法体现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D项错误. 4、(2017·黑龙江哈尔滨摸底)“唐代门下省的谏官们常随从宰相参加与皇帝之间的政事讨论,他们随从宰相左右,既可避免宰相与皇帝之间直接的冲突,也很自然地替代宰相说出宰相不方便说出的意见.这是政治上的一种技术.”此处的技术性主要体现在( )

习题: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学案解

第三单元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三维坐标·时空清][三面解读·特征明] 政 治 层 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融合进一步 发展;隋唐时期,典章制度发达,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 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 经 济 层 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农耕经济遭到破坏,南方经济得到 开发;隋唐时期,经济政策调整,生产工具改进,交通发 达,农业、手工业繁荣,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文 化 层 面 雕版印刷术、火药发明;书法成为自觉的艺术,文人画开 始出现,绘画理论形成,唐诗繁荣;佛、道冲击儒学的正 统地位,又呈现三教合一的趋势。 第5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1.中央官制:出现三省体制 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有中书省和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2.门阀政治的形成 (1)原因: 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 政治保障 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成为世家大族培植私家势力,维护政治特权 的工具) (2)特点: 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3)评价:门阀政治虽在一定的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的稳定,但这种制度具有很大的消极作用。首先门阀士族长期把持朝廷要职,缩小了选官的范围,降低了统治集团的素质;其次,门阀士族争高官、抢要职,以致出现“因人设官”的现象,造成大量的冗员。 3.九品中正制 (1)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2)盛行朝代:魏晋南北朝。 (3)选官依据:门第出身。 (4)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 ↓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这是对九品中正制的真实写照! [注]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的集团,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士族享有特权,把持政权,世代为官,等级严格,标榜门第,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门阀政治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 [注]庄园经济是士族在经济上广占良田而形成的。庄园主占据许多山、田、河流等,雇佣大量农民从事生产,农民承担着地租等沉重的赋税负担,庄园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地主庄园占有大量土地,却不向国家承担各种赋税和徭役,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兵役杂税的来源。同时这种经济具有明显的封闭性,是这一时期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 [拓]品评主要有三个内容: (1)家世:指祖父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是中正官必须详细掌握的。 (2)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品德评语。 (3)定品:即确定品级。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 二、隋唐时期的政治 (一)三省六部制与君主专制的加强 1.隋朝 隋文帝即位后,建立起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新的中央官制体系。门下、中书(隋称内史省)两省是中央的决策机关,国家事权集中于此。尚书省以尚书令为长官,是政务的执行机关,其下设六部。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2.唐朝 (1)内容: 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议封驳,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共同负责中枢政务的制度日臻完备。尚书省分为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之外,又有九

高考历史分类题库 考点1 先秦、秦汉及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1)

2015届高考历史分类题库考点1 先秦、秦汉及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2010 年) 一、选择题 1.(2010·上海单科·T1)新石器时代,人类迎来了第一场重大的经济革命,其标志是() A.农耕逐渐取代采集 B.采集逐渐取代狩猎 C.狩猎逐渐取代驯养 D.渔猎逐渐取代采集 【命题立意】本题以经济革命为切入点,重在考查新石器时代人类社会的进步现象。主要检测的是判断史实的认知能力,难度不大。 【规范解答】选A 。题干主要把握两个信息,第一是时间即新石器时代,第二是表现方式即经济革命,以此再从选项中抽取对应选择项,判断对错,得出结论,“农耕和驯养”取代“采集和狩猎”的进程,被称为“农业革命”。 【类题拓展】近代西方三次经济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首先是英国的经济发展,成为世界工厂。然后是法国、德国,还有美国。而发展中国家此时却在经济落后中徘徊挣扎。 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美国、德国超过英国,还有日本的快速发展。对亚非拉的资本输出。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开始第三次工业革命,发达国家恢复飞速发展。亚非拉国家开始利用新的科技革命发展本国经济。 2.(2010·上海单科·T4)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天下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及其代表的社会阶层,难度不大。 【规范解答】选B。由“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得出结论,这一家代表了君主的利益,法家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法制的对象是广大臣民,除国君以外,不论贵贱,一律要受法的约束,“法不阿贵”。对照一下选项,不难做出判断。 【类题拓展】儒家代表世卿世禄阶级 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当时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墨家代表小生产者、平民的利益,因此主张“尚贤”“兼爱”“非攻” 道家代表没落贵族阶级 3.(2010·四川高考.T12)丝绸之路是汉代中外交流的见证。图7中①所示中国通往南亚、中亚的交通要冲是() A.葱岭 B.玉门关 C.大宛 D.安息 【命题立意】本题以丝绸之路的地图为切入点,考查了学生对丝绸之路所经之地的再认再现。此题以史地结合的基本能力立意,难度不大,是近年试题常规题型命制的重点知识。 【规范解答】选A。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的路线,由题干提供的四个选项:葱岭、玉门关、大宛、安息,可

公共基础知识考点隋唐时期政治经济制度改革二.doc

2017公共基础知识考点:隋唐时期政治经济制度改革(二)2017公共基础知识考点:隋唐时期政治经济制度改革(二) 华图教育网整理了2017公共基础知识题库及答案、公共基础知识模拟题、公共基础知识练习题、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等,希望帮助考生快速顺利的掌握2017公共基础知识考点。 2017公共基础知识考点:隋唐时期政治经济制度改革(二) 在公共基础考试当中,经常会涉及到府兵制与募兵制、租庸调制与两税法等多项内容,但学生往往只知其名称,却不知其具体内容,在考试过程中只能靠猜、抓阄等纯运气的方式去答题。为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这几项制度,顺利通过考试,小编在此详细的给大家介绍其具体内容。 一、府兵制与募兵制 隋朝沿袭前代的府兵制(府兵制源于西魏,府兵泛指军府之兵。一人当兵,全家编入军籍,成为军户,不属于州县管理),并加以改革。隋文帝时,把军人户籍编入州县,同样分到田地,不在实行军民异籍。这样府兵制与均田制(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身死后还给官府)结合,寓兵于农,兵农合一,有利于农业生产,增加了政府管理的户口与赋税收入,扩大了兵源,也清除了胡汗分治的遗迹。这有益于国家的统一、富强和民族的融合。 府兵制也是唐朝的基本兵制。唐太宗时,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增加了军府的数量,安排了三分之一以上的军府驻守关中,以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府兵制的兵将平时不在一起,不易形成将帅佣兵自重的局面。府兵服役期间免征赋税,但出征时要自备武器和粮食等,沉重的军费负担都加在农民身上。

武则天时,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农民得不到土地,府兵制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由于战事频繁,兵役繁重,兵役逃亡的较多;府兵的地位也在不断下降,贵族、官僚用府兵为私家役使,社会上以充当府兵为耻。到开元年间,府兵制崩溃。 唐玄宗为增强军事力量,实行了募兵制。募兵制由国家招募丁男当兵,供给衣食,免征赋役。这就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节省了府兵往来于路途的消耗,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封建国家也得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不过,募兵制的士兵以当兵为职业,将领长期统帅一支军队,兵将之间有了隶属关系,导致军阀的形成。天宝年间,地方节度使自行募兵,成为军阀割据势力。 二、租庸调制与两税法 在赋税制度上,隋朝沿用北魏以来的租调制(均田制下的授田农民,每年必须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租,指田租,缴纳谷物;调,指户税,缴钠布或帛)。并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即交纳一定的绢代替服役,以庸代役的制度开始部分推行。 唐朝在隋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政策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的量的谷物,叫做租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做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服役的可以纳绢和布代役,叫做庸。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龄限制。 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的财政收入大为减少。 为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宣布采用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

隋唐时期的历史特点

隋唐时期的历史特点 众所周知,中国在隋唐时期是一个顶峰,是别的国家可望而不可及的,不论在哪一个方面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文明史上一个发展的一个高峰,我国的封建社会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鼎盛。下面就从各个方面来说明。 政治方面: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定的完善时期,隋朝开创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便于提高行政效能,三省最高长官的地位均相当于丞相,便于集思广益,彼此又互相牵制,避免相权过大威胁君权,因而较好地解决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对固有矛盾——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可以参加到政权中来,统治者也可以进一步笼络士人,扩大了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这两种制度的完善保证了封建政治的稳定,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这里不得不提的是唐太宗李世明,玄武门之变使他坐上皇位,他知人善任,虚怀纳谏(贤相、名将、谏臣);革新政治,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击败东突厥后“因俗而治”;征服高昌设安西都护府;文成公主入藏。又吸取了隋亡教训,认识到君与民是舟与水的关系,在政治上任用贤臣,善于纳谏,调整统治政策,进一步完善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奖励农业生产,大面积兴修水利和开垦荒田,所以农业、手工业都有长足进步。文化上,完备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可以参加到政权中来,对士族制度是致命打击。正确处理了与周边各少

数民族的关系和国际关系,实行友好交往的政策。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开明务实的驭政才干是出现盛世的重要因素。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促成社会经济繁荣的基础。就有了之后的‘贞观之治’,从这以后的一大段时间里唐朝的政局稳定。但之后还是出现了问题,由于采取了府兵之法以及重用藩将,委以重权,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禄山发兵15万,以讨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安史之乱爆发。另一个问题就是宦官专权,唐代宦官专权的特点是宦官直接威胁皇权,掌握皇帝的废立。宪宗以后的皇帝中,七帝为宦官所立,而宪宗、敬宗死于宦官之手。有些宦官甚至自称“定策国老”,视皇帝为“门生天子”。所以隋唐时期的政局长期还是稳定,也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代表。 经济方面:隋唐政权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赋税制度采用两税法:唐朝中期实行,按资产交户税,按田亩交地税,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唐统治者更把赋税制度由租调制发展为租庸调制。该制度最大特点在于“庸”的设置,即可以纳绢或布代服徭役。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租庸调制又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这两种制度成为唐朝经济繁荣的重要保障。但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加剧,大量国有土地私有化,使政府手中可以分配的土地越来越少,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从而影响到国家的财政上的困难。隋朝两都的兴建与大运河的开凿使得交通更加便利,农业上:生产工具改进、作物产量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水利兴修、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手工业上:产地分布广(纺织、陶瓷、冶铁);

2019高中历史一轮复习: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含解析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河南八市重点高中高三质检)学者阎步克认为:以九品论人,盖源于汉末士林的月旦品题之风。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此材料反映() A.民间文化性评价影响政府对官员的行政性评价 B.品评官在官员选举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C.士林舆论在官员选拔中起决定性作用 D.民间评价在官员选举中的作用大于政府评价 解析据题干中“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士林舆论属于民间文化性评价,故选A项;题目中并未提到品评官的作用,故B项错误;士林舆论是官员选拔的影响因素,但并非决定性影响因素,故C项错误;题目强调的是民间舆论性评价的作用,但并未与政府评价做对比,故D项错误。 答案 A 2.(2018·湖南十校协作体、长郡中学联考)南朝梁武帝曾经下诏强调:“九流常选(其中自然包括高门子弟),不通一经者不得出仕”;以及规定学校学生策试得第,出仕可不受年龄限制。这样的做法() A.表明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B.彻底废除了九品中正制 C.严重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 D.标志着科举选官的开始 解析据所学可知南朝选官方面实行以门第为依据的九品中正制,根据题干“九流常选(其中自然包括高门子弟),不通一经者不得出仕”,表明梁武帝对通过九品中正制选举出的人才进行了一定的文化水平的限制,同时规定学校学生可凭借策试得第出仕且不受年龄限制,说明此时选官注重才学,同时也体现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故选A项。 答案 A 3.(2018·四川绵阳模拟)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仿效内地官方史学活动,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进而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这有助于() A.提升民族认同B.化解民族矛盾 C.继承华夏传统D.促进民族融合 解析据题干可知,少数民族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有助于促进民族融合,故选D项;材料能提升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但并不是主要目的,故A 项错误;材料对于民族矛盾的化解有效,但是并不是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单纯一个称谓的变化对于华夏传统的继承有限,故C项错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史模拟测试

中华文明的繁荣与发展---隋唐时期检测四 1.(2019·博雅闻道高三第二次联合质量测评·5)唐代初期“门第”等级与魏晋时期有了很大的差别。自唐太宗在修《氏族谱》时规定“不顺论数世之前,至取今日官爵高下等级” 后,“门第”等级逐渐以官品高下取代了士庶之分。这一变化() A.反映了封建等级观念的淡化B.进一步削弱了门阀土族势力 C.为度民参与政治提供了机会D.客观上促进了科举制的确立2.(2019·安徽“江淮十校”第一次联考·5)在唐朝,“凡遇军国大事,皆由政事堂商议决定,经皇帝同意后颁行。即使皇帝诏敕的诏令,也须经政事堂议决副署方为合法。”材料说明“政事堂”的出现() A.迎合了强化皇权的需要B.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 C.提升了中书省法定地位D.反映了相权集中并扩大的趋势3.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不负担琐碎事务。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从睉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上述变化主要表明 A.吏治渐趋清廉化B.部门间关系更融洽 C.官员日趋专业化D.中央集权显著加强 4.(2019·清华大学高三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26)隋代史官属于皇帝侍臣,通过忠实履行其职权,记录皇帝的“动作法度”,使当代皇帝畏于死后留下臭名而有所顾忌,更使后代皇帝行为举止有所殷鉴,从而实现其存在的政治意义。这表明隋代史官() A.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限制皇权的作用B.因侍奉皇帝而影响记载史实的客观性C.工作认真负责而成为后世史官的典范D.因参与政治管理而淡化历史记录职能5.(2019·安徽“皖南八校”第二次联考·25)杜佑《通典》写道:“安禄山称兵内侮,未必素蓄凶谋,是故地逼则势疑,力伴则乱起,事理不得不然也。”据此,杜佑认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A.边疆军事力量强大B.统治阶层更迭频繁 C.中央官吏管理疏漏D.地方管理体系不当6..(2019·清华大学高三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27)隋唐以前,政府规定,“兄弟均分” 和“子承父分”是标准的财产继承原则,唐中期以后,在室女、出嫁女、归宗女对户绝财产已有一定的继承权,且在无宗室继承人的情况下,遗嘱继承人已具有高于其他继承人的资格。这种变化反映了()

专题三 魏晋南北朝、隋唐

专题三魏晋南北朝、隋唐——中华文明的鼎盛【复习策略】 1. 准确掌握知识: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 偶尔会出现主观题, 但均与其他知识点放在一起设计, 作为其中的一个提问出现, 并且主要集中在唐太宗统治时期。新课程改革下的高考, 三年来对选择题的考查基本上都设计了情景材料, 非常灵活, 这就要求考生应该非常熟悉教材的知识点, 特别是对概念的准确理解和对知识的纵横联系。因此, 考生复习时除了要勤于记忆, 牢牢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外, 还要理解、把握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整合主要知识点。 2. 融会贯通知识:历史知识具有整体性, 高考对本专题知识的考查不是孤立的, 往往与其他专题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联系。所以, 考生复习时要瞻前顾后, 前后联系, 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知识。 【考点预测】 由于高考不回避重点热点, 所以三省六部制、曲辗犁和筒车, 唐朝城市的坊市制、唐太宗时期的政治、唐朝的科技、文学、书法、绘画等考点依然是2010 年高考考查的重点, 特别是本阶段考点从纵向发展阶段上来说该专题知识几乎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比如,“三省六部制”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完善时期, 文化和科技是中国文化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期, 这些更容易成为命题的热点。 【知识整合】 考点 1、物质文明 1. 农业 (1) 耕作技术:①魏晋南北朝时期, 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 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②隋唐时期, 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这表明我国犁耕已相当完善。 (2) 灌溉工具:①曹魏时的翻车。②唐代的筒车。 2. 手工业 (1) 冶铁: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明灌钢法。 (2) 制瓷业:①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②自唐朝起, 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 远达欧洲、非洲。 (3) 丝织业:技术精湛, 吸收了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 (4) 民间手工业: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遭受摧残, 到隋唐时才得以恢复和发展。 3. 商业 (1) 魏晋南北朝时社会动荡, 商业不发达、不稳定。 (2) 隋唐时, 都市商业繁荣;农村集市兴起;对外贸易发达, 唐政府在广州设立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出现柜坊、飞钱等。 考点 2、政治文明 1. 三省六部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