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陶渊明诗

陶渊明诗

陶渊明诗
陶渊明诗

陶渊明诗导读:古诗词大全陶渊明诗

【篇一:《拟挽歌辞其三》】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篇二:《悲从弟仲德》】衔哀过旧宅,悲泪应心零。借问为谁悲?怀人在九冥。礼服名群从,恩爱若同生。门前执手时,何意尔先倾!在数竟未免,为山不及成。慈母沈哀疚,二胤才数龄。双位委空馆,朝夕无哭声。流尘集虚坐,宿草旅前庭。阶除旷游迹,园林独馀情。翳然乘化去,终天不复形。

迟迟将回步,恻恻悲襟盈。【篇三:《有会而作》】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惄如亚九饭,当暑厌寒衣。岁月将欲暮,如何辛苦悲。常善粥者心,深念蒙袂非。嗟来可足吝,徒没空自遗。斯滥岂攸志,固穷夙所归。馁也已矣夫,在昔余多师。【篇四:《还旧居》】

畴昔家上京,六载去还归。今日始复来,恻怆多所悲。阡陌不移旧,邑屋或时非。履历周故居,邻老罕复遗。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流幻百年中,寒暑日相推。常恐大化尽,气力不及衰。拨置且莫念,一觞聊可挥。【篇五:《责子》】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篇六:《酬刘柴桑》】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新葵郁北牖,嘉穟养南畴。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陶渊明喝酒诗

代表作: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 导言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特别是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陶渊明的诗,可以分为述怀、哲理和田园诗三部分,共约六十首左右,而田园诗三十首左右,约占一半。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中国诗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是中国田园诗的奠基之作。他继承了古代农事诗的优良传统,扩大了诗歌题材,并在思想艺术上有新的突破,在玄言诗弥漫的东晋诗坛上,独树一帜,为诗歌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隋唐以后大批以田园诗创作著称的诗人和诗作陆续涌现,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陶渊明的影响。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东晋末年产生,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关。魏晋时期,地主庄园经济进一步发展。永嘉之乱后,南逃的士族地主在东晋政权的庇护下,广置田园,掠夺土地,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崇自然、尚清谈的玄学风气极盛,加上佛教的广泛传播,儒家经学暂时没落。当时的士族文人往往生活糜烂,意志颓废,精神上纷纷向“玄之又玄”的老庄道学寻求寄托,有的纵情山水,以隐居逃避现实,所以文学领域玄言诗、山水诗盛行一时。与此相反,一部分不满现实的文人士大夫,深感仕途黑暗,于是弃官归隐,躬耕自食,去探索人生的真谛,寻求个人安生立命的场所,渐渐与统治集团有了距离,因而更接近于广大劳苦大众。陶渊明就是这些文人士大夫中的杰出代表。 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还有其独特的个人生活经历和思想基础。他出身于一个没落士族地主家庭,少年生活在农村环境,家乡故园的风光,这些都对他的思想和创作提供了充足的养料。仕宦归来,他“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晋书·隐逸传》)。他的后半生更是长期活动在百里之内的农村,接触的多是田野村夫,议论的多是稻麦桑麻,过着粗衣淡食的贫士生活。长期的农村生活实践,为他的田园诗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活源泉。

陶渊明山水田园诗的自然之美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摘要:本文分析了陶渊明、王维的田园诗,阐述了他们诗作中体现出的自然之景、自然之性、自然之语——自然美的美学意义——人与自然和谐融溶、 天人合一这一至高至美的境界。 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境界 孔子曰:“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国历代都有这样一些隐士,他们有道德、有才华,有为官的可能,却因为某种主观或客观原因没有进入官场或最终离开官场。他们或徜徉明山秀水之间,或安居宁静祥和的田园;他们以极高的文化修养进行艺术创作,表达对山水田园的热爱,表现自己的人生态度。 自然之景,自然之性,自然之语 东晋诗人陶渊明,年轻时怀有兼济天下的壮志,却无法让自己的心安于污浊官场的周旋委蛇。于是纵情山水,隐逸垅亩。诸多客观、主观条件,历史的、时代的、个人的因素,产生一种“合力”,凝冻于陶潜田园诗,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钟惺评价陶渊明说:“陶公山水诗文朋友之乐,即从田园耕凿中一段忧勤讨出,不别作一幅旷达之语,所以为真旷达也。”(《古诗归》卷九)“情之所蓄,无不可吐出;景之所触,无不可写入。——晋惟渊明,唐惟少陵。”(王圻《稗史》)“陶彭泽诗,颜谢潘陆皆不及者,以其平昔所行之事赋于诗,无一点愧词,所以能尔。”(许颛《彦周诗话》)…….由此推知,前人评陶诗,谓之朴素,自然,冲淡,飘逸。在这里,我给陶诗概括为“景之自然,性之自然,语之自然。” 一、自然之景 取景摄象,随手拈来,毫不费力。如“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寒风拂枯条,落叶掩长陌。弱质与运颓,玄鬓早已白。”(《杂诗》之二、之七)白日素月,物自然也;日月四时,时自然也。顺其自然而不强夺,应其物理而不造作。用司空图话说就是:“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与道俱往,著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真与不夺,强得易贫。”(《诗品》) 再如《归园田居》(其一)中有这样诗句:“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这里描写自己的居住环境:宅院、草屋,屋后榆柳成荫,堂前桃李盛放。远处村庄隐约可见,近处墟落炊烟袅袅,一切是那么宁静祥和;狗叫鸡鸣,又处处蕴藏勃勃生机。日常平凡的生活,诗化了;普通常见的景物变美了。真可谓生活本身即为诗,田园景物就是美。 二、自然之性 陶诗中的自然之景传达的是自然之性:时光流逝,志业未就,玄鬓已白,哀情可感,真率,坦诚,没有矫情,没有伪饰,活脱脱托出本来面目。这是其《杂诗》之二、之七所传达出的自然之性,自然之情。

精选的陶渊明诗词名句大全

精选的陶渊明诗词名句大全 1、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2、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3、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 4、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5、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6、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7、未言心相醉,不再接杯酒。 8、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9、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0、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11、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1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3、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4、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15、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16、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17、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18、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19、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20、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21、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22、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3、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24、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25、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 26、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27、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28、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请按需要编辑修改

【文献综述】陶渊明享年问题考论

文献综述 汉语言文学 陶渊明享年问题考论 一、引言 东晋诗人陶渊明,主要活动在晋宋易代之际是毫无疑问的,其卒于元嘉四年也无异议。颜延之的《陶征士诔》、《宋书·隐逸传本传》、萧统的《陶渊明传》、《南史·隐逸传本传》佚名《莲社高贤传》所载均相同。但他生于何年,享年几岁,至今尚无定论。 关于其享年问题,史学界和文学界历来争论不休,陶生前好友颜延之只说“春秋若干,元嘉四年卒”,从而埋下悬念。宋代沈约虽明确说明陶渊明“元嘉四年卒,时年六十三”①,但因其书中所记人物享年多有可疑乃至错误之处,无法让研究陶学的学者们信服,关于陶潜的享年因而成为悬而未决的疑案。但作家诗人的生卒年代,历来是我们后人学者认识和了解诗人的第一个也是首要的问题,故笔者试做排比前说的工作,以期较前人有更简明全面的介绍,为更深入的研究提供方便。针对陶潜的生卒年代问题,从现有的六种观点,本综述将之分开来做一个详细介绍,兹说明。 二、主题 1、五十一岁说:例如吴挚甫《古诗钞》,其在《古诗钞》卷二《饮酒》其十九注中云:“东坡以俨等疏为临终之作,疏云‘五年过五十’,尤为稿证”,知元嘉四年年过五十,据此提出“则寿当五十一”。“义熙元年年二十九,故诗云‘向立’,若已三十一,则不当云‘向’”。吴挚甫得出结论:颜延之《陶征士诔》“六十三”自有误,当做“五十年”乃合。另外,他还指出《怨诗楚调》中“僶俛六九年”,“六九”字亦误,当依别本作“五十年”。 2、五十二岁说:古直《陶靖节年谱》:“‘向立年’指陶渊明彭泽弃官之时,谓‘学仕’乃谦词,并非‘始仕’之意”②。古直根据宋传“弱年薄宦”谓陶渊明为州祭酒时应当在二十岁左右。古直从《祭从弟敬远文》、《归田园诗》、《归去来兮此序》、《饮酒诗》第十六十九、《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等得出五十二岁说结论。 逯钦立《陶渊明年谱稿》:“太元十八年(393年)陶渊明29岁,初仕”判定陶渊明为 ○3 五十二岁说,后有赖义辉《陶渊明生平事迹及其岁数新考》从其说。朱光潜《陶渊 ○4 明》:“从作品的内证看,五十一二之说较胜”。

陶渊明诗文中几种常见的意象

江西九江星子二中宋汶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等诗句,在陶渊明诗文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从一个侧面展示诗人立志、入仕到归隐的生活轨迹。表现手法上,善用托物抒情,这里所托之物即为秋菊、飞鸟、青松等自然景物,通过对外物的描述,寄托内在情感与志趣,这类注入创作主体独特情感活动的物象就是文学表达中所说的意象。对于意象一词,有多种解释,但实质却是相同的。辞海这样解释的:表象的一种,即由记忆表象或现有知觉形象改造而成的想像性表象。文艺创作过程中意象亦称“审美意象”,是想像力对实际生活所提供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生发,而在作者头脑中形成了形象显现。语文教科书对于“意象”的解说更为晓畅。即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 陶渊明为我国田园诗的创始人,在入仕与出仕这一矛盾纠结中苦苦求索,最终发生“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的感慨,归隐之后,更是以毕生心血凝结成一篇篇情境交融的优秀篇章。朱光潜先生在《陶渊明》一文中说:“总合各家的评语来说,陶诗的特点在平、谈、枯、质,又在奇、美、腴、绮……??”“这种物我回响交流,有如佛家说的’千灯相照’,互相增辉。所以无论是微云孤鸟,时雨景风,或是南阜斜川,新苗秋菊,都到手成文,触目成趣”。这里朱光潜先生除对陶渊明诗歌作出中肯的评价外,还提到陶诗中一些极为重要的意象,即微云、飞鸟和新苗、秋菊,本文就秋菊、飞鸟两方谈谈诗陶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还有诸如青松,米酒等,这里就不一一涉及。 一、秋菊意象:秋菊,在我国文学史上历来是诗人笔下一个惯用的意象。屈原在《离骚》中写到:“朝饮木兰 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作者把秋菊与木兰相提并论,赋予它美好的意韵。司马迁在《史记 • 屈原列传》中这样称颂屈原:“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以圣洁芳香之物作喻,表达司马迁对其高洁傲岸人生节操的仰慕,对其矢至不渝地追求美好境界精神的赞美。 陶渊明诗作常以秋菊自喻。周敦颐在《爱莲说》中“陶渊明独爱菊”,言简意赅,进一步说明 陶明爱菊早已成为世人的共识。陶诗以秋菊作为意象,大致分为如下几种情形: (一)以秋菊表现其俊洁飘逸的隐士形象。 “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饮酒二十首》其五,这是一句妇孺皆知的绝妙好辞。在采菊的闲适意境中,一位超然脱俗、卓尔不凡的隐者形象挺立于天地之间,洒脱飘逸,如在眼前。通过爱菊、咏菊,寄托了诗人高洁傲岸的情致,菊花也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这也是使他能够独立于虚伪、污浊社会之外的重要原因之一。《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在《咏菊》诗中说: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由于陶渊明的人格已与菊花的品性融合到了一起, 所以“千古高风说到今”的已经不仅仅是菊花,更是飘逸俊洁、傲世离俗的陶渊明形象的真实写照。在此我们很自然会想到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便化用了陶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里的“暗香”即菊花的幽香,表面写菊花的香气,实则是菊花品质也即陶渊明品格对人精神的熏陶,含蓄地表达对他的仰慕之情。古人在旧历九月九日这天,还有饮酒赏菊的习俗。唐代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就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之句。重阳佳节,把酒赏菊,极富生活情趣,这也从另一侧面昭示陶渊明俊洁飘逸之隐士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以菊花傲霜斗雪、卓尔不群品质自励,展示其高风亮节。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和郭主薄二首》。诗作前两句是对松菊外在美的描写:菊花盛开,芳香流溢,树林为之增辉……?后两句是对松菊内在美的揭示:它们坚贞秀美的姿态,实是霜天中的英杰。在高洁而光耀的秋景中寄托了一种卓绝之气,借歌咏松菊精神表达了自己芳洁贞秀的品格与节操。菊花何以成为体现诗人品格的物象呢?这还得从菊花本身的品性加以分析。菊是四季花事中开得晚的一种 ,其时群芳殒损,万木凋零, 诗人元稹曾在诗作《菊花》中对它有过这样的评价“此花开尽更无花”, 猎猎秋风中,万物萧

陶渊明诗词欣赏

陶诗鉴赏及陶渊明其人。 大诗人先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涵养成一首完美的诗,充实而有光辉,写下来的诗是人格的焕发。陶渊明就是这个原则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正和他的诗一样,他的人格最平淡也最深厚。凡是少涉猎他作品的人们对他不致毫无了解,但是想完全了解他,却不是易事。而诗歌讲究知人论事,所以这些就决定了这篇文章的内在结构,先了解其人,在鉴赏其诗。 历来研究陶渊明大都从他的社会政治方面入手,站在政治的高度分析陶渊明其人其诗,固然是一条捷径,但使人的感觉像是雾里看花。我试图通过本文,揭开人为的面纱,解读真实的陶渊明。 一、孤独与自卑的陶渊明 对于陶渊明,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他卸任归田的壮举,“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是人们经常引用来证明他彻底与黑暗的官场决裂、抛弃功名利禄,还有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对黑暗现实的有力反抗云云。且不说陶渊明是出自什么心理辞官归隐,让我们先来关注一下形成陶渊明人生理想的深层的背景原因。 1、家世衰微,造就他自卑的心理 打开历史,我们看到,陶渊明的曾祖侃,“早孤贫,为县吏。”(《晋书陶侃传〉)后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尤其是平定苏俊之乱后,其声望如日中天,成帝时已成为能左右朝廷的最大的实力派,并为朝野所称。《晋书陶潜传〉:“祖茂,武昌太守。”然再看《晋书陶侃传〉称侃“有子十七人,唯洪、瞻、夏、琦、旗、斌、称、范、岱见旧史,余者皆不显。”显然没有陶渊明的祖父茂之名,可见,在陶氏曾经有过的显赫中,陶渊明的祖父茂乃是一个卑微者。再看其父亲,陶渊明在《祭从弟敬远文》中写道:“相及龀,并罹偏咎。”说的是他与敬远相及幼年而并丧父。陶渊明还在诗文中反复提到早年的贫苦,如“弱冠逢世阻”、“弱年逢家贫”、“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很显然,陶渊明的早年贫困与其父的早瘁有关。 从以上援引可知,自曾祖侃起,陶渊明经历了家族的二次衰微:一次是陶氏家族之衰微,一次是陶渊明一支非陶氏嫡嗣本支,既属显赫中卑微之庶出者,且从他的祖父茂起,家世一代不如一代,到陶渊明,不免落入“少而贫苦”的困境。从早年的家庭环境及通过家庭环境起作用的社会背景上看,陶氏家族之衰及渊明一支于陶氏家族中卑微之地位,易给渊明自小造成自卑心理,而早孤贫困之家世又加深此一心理定势。 2、对现实不满,使其落入孤独困境 再者,陶氏家族之衰及渊明一支于陶氏家族中卑微之地位,又易使陶渊明对现状产生不满,甚至愤世嫉俗,与周围群体发生不可调和之矛盾,从而落入孤独之困境。渊明“性 刚才拙,与物多忤”、“禀气寡所谐”“少无适俗韵”即由此产生。另一影响渊明的 落入孤独困境是疾患。渊明诗文中多次直接与间接言及疾患问题,总括起来,有两个特点:一是诗人的疾病并非偶然,或后天所得,或是早年就素质羸弱;二是疾患始终伴随诗人一生,以至老病而终。如《杂诗八首》其七:“弱质与运颓,玄鬓早已白,素标插人头,前途渐就窄。”《答庞参军并序》:“吾抱疾多年,不复为文,本既不丰,复老病继之。”另外,陶一生乐爱闲居,厌倦旅宦巅沛,亦当与体弱多病有关。心理学研究表明,素质羸弱之人较关注自己,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性格倾向,从而与周围环境产生矛盾冲突,落入孤独之困。 二、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凸现陶渊明诗歌创作的辉煌 学界历来所争渊明出仕与归隐之矛盾,其人格中“浑身静穆”与“金刚怒目”之二端,实际上是由于他的自卑和孤独心理所触发的。个体心理学研究表明,自卑之程度与对优越感执着之程度成正比,个体为从自卑困境求解脱,往往会树立超乎于常人的人生理想和目

辛弃疾对陶渊明的接受与扬弃(一)

辛弃疾对陶渊明的接受与扬弃(一) 【内容提要】 辛弃疾在被迫闲退期间以陶渊明作为自己的精神榜样,这与文化背景、时代气候相关,也与他们相似的经历有关。辛弃疾对陶渊明的接受是从陶的闲适入手的,但因为他的性格、气质等因素和南宋的思想潮流使辛弃疾对陶渊明的接受产生了扬弃,由最初的在山水田园的恬静中与陶隔世唱和转而追慕陶的豪放气概。区别于以往对陶静穆的接受,辛弃疾以英雄词人的立场树立了接受史上陶渊明豪放的新形象。【关键词】辛弃疾;陶渊明;接受;扬弃 被称为词中之龙的南宋英雄诉人辛弃疾是以慷慨而有金石声的豪放词为人所接受的,但是大凡优秀的作家其作品的风格都具有多样性的特色,辛弃疾也不例外。除了豪放词,他还有一些闲适旷达词,其中咏赞陶渊明或是涉及到陶渊明的作品有很多。据邓广铭先生《稼轩词编年笺注》和《辛弃疾诗文笺注》的统计,辛词中咏陶或是涉及陶渊明共计92首,占629首词的1/7多,另外辛诗中有19首涉及陶渊明,占140余首诗的1/8多。这样高的比例足见辛弃疾对陶渊明的关注程度,在有些诗词中他甚至直接以“渊明”自居,但是陶渊明的形象在辛弃疾的笔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一、辛弃疾对陶渊明思想的接受 钟嵘在《诗品》中将陶渊明冠以“古今隐逸之宗”的称号,这之后陶便多以隐士的形象为人认可和接受,而辛弃疾“是一位忠贞的民族志士”“亲冒矢石的战士”“又是一位战略家”①,是怀着“他年要补天西北”(《满江红·鹏翼垂空》)的壮志豪情奋起于南宋的英雄。时刻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为己任。有着如此强烈用仕之心的辛弃疾竟会在自己的作品里称颂陶渊明,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时代文化的影响。陶渊明在他所生活的时代里并没有多少影响力。有关他的记载较为详细的只有他的好友颜延之所作的《陶渊明诔》。对于陶渊明的文学作品,尽管昭明太子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所持的是肯定的态度,但在《文选》中收录的却很少;钟嵘在《诗品》中虽然称他为“隐逸之宗”,却只将他归入了中品的行列,可见陶的品行和诗文在当时没有被人们广泛的接受。直到唐代陶诗才为人所重视,但让陶的形象在士人心中崇高起来的是宋代人。宋人对陶渊明进行了高度褒扬,苏轼在这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辛弃疾在当时被人看作“坡少公子”,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领军人物,苏轼极力推崇陶德做法不能不影响到辛弃疾。此外,宋代理学家朱熹、爱国诗人陆游与辛弃疾是挚友,他们在自己的作品里对陶渊明的评价也很高。辛弃疾身边友人对陶的推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了他的思想和创作。 二是由于辛弃疾与陶渊明有着一段非常相似的生活经历。儒家思想中积极入世的功利观都曾是他们二人青年时期的精神支柱,但是在实现这一理想的实践中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他们入世的路途发生了转折,于是二人都在42岁的中年时期闲退到了田园之中,有了二十余年的归隐生活。陶渊明在归隐后过的是荷杖田间、寄情山水、观菊品酒的日子,这种悠然的生活方式是他在理想破灭后对生命的重新解读。陶的人生境界使身在田园但内心痛苦的辛弃疾拓宽了视野,在农耕、赏菊、饮酒的过程中缓解了心中的愤懑,得到了心灵的慰藉。同时,这种重新解读后的生活状态也成为了他们在田园文学作品的创作上有共鸣的前提和基础。促成辛弃疾穿越时空与陶渊明隔世唱和的关键因素在于“回归”。陶在仕途上经历了三仕三隐的反复,最终因为自己“性刚才拙,与时多忤”(《与严子等疏》)并且“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田园居》之一),而毅然辞去了彭泽县令。但是陶渊明的回归并不只是缘于自身的原因,他所处的政治环境也是促成他归隐的重要条件。陶渊明形容当时的环境是“真疯告逝,大伪斯兴”(《感士不遇赋》),尔虞我诈、党同伐异、相互残杀的事情几乎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此的世道已经不是大丈夫可以仕的环境了,从这个角度看,陶的回归也是出于不得已。这种由政治环境所带来的不得已也是辛弃疾归隐的情绪反映,他曾经和皇帝在金銮殿上共商国事,亲历过“壮岁旌旗拥万夫”(《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的征战岁月。但是

陶渊明诗词10篇

陶渊明诗词10篇 陶渊明是中古时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文学思想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真的理解,既注重历史与生活的真实,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怀抱负的真实,是较完美的艺术真实。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陶渊明诗词,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拟古其九 朝代:晋朝|作者:陶渊明 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 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 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 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 拟挽歌辞其三 朝代:晋朝|作者:陶渊明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和郭主簿其一 朝代:晋朝|作者:陶渊明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馀滋,旧谷犹储今。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和郭主簿其二 朝代:晋朝|作者:陶渊明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傑。衔觞念幽人,千载抚尔诀。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时运 朝代:晋朝|作者:陶渊明其一 迈迈时运,穆穆良朝。 袭我春服,薄言东郊。 山涤馀霭,宇暧微霄。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其二 洋洋平潭,乃漱乃濯。 邈邈遐景,载欣载瞩。 人亦有言,称心易足。 挥兹一觞,陶然自乐。 其三 延目中流,悠想清沂。 童冠齐业,闲咏以归。 我爱其挣,寤寐交挥。 但恨殊世,邈不可追。 其四 斯晨斯夕,言息其庐。

陶渊明田园诗及其思想影响

浅议陶渊明田园诗及其思想影响 【摘要】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田园生活和田园景色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他的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将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创立了我国古典诗歌以田园题材创作的一个新流派——田园诗派,被历代诗人所推崇。 【关键词】田园诗;思想;影响 东晋建立后一百年间,诗坛几乎被玄言诗占据着。从建安、正始、太康以来诗歌艺术正常发展的脉络中断了,玄言成分的过度膨胀,使诗歌偏离了艺术,变成老庄思想的枯燥注疏。陶渊明的出现,才使诗歌艺术的脉络重新接上,并增添了许多新的充满生机的因素。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歌诗所能达到的高度。陶渊明又是一位创新的先锋,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开创了田园诗新的题材。他的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朴真率、淳厚善良,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世的士大夫筑了一个“巢”,一个精神的家园。一方面可以掩护他们与虚伪、丑恶划清界限,另一方面也可使他们得以休息和逃避。他们对陶渊明的强烈认同感,使陶渊明成为一个永不令人生厌的话题。 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

“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这在他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特别是在他所创造的诗境里,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一位代表。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以世俗的眼光看来,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看来,他的一生却是很艺术的。他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时运》等作品,都是其艺术化人生的写照。他求为彭泽县令和辞去彭泽县令的过程,对江州刺史王弘的态度,抚弄无弦琴的故事,取头上葛巾漉酒的趣闻,也是其艺术化人生的表现。而酒,则是其人生艺术化的一种媒介。陶渊明可以说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陶诗的题材主要可以分为五类: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 田园诗和山水诗往往并称,但这是两类不同的题材。田园诗会写到农村的风景,其主体是写农村的生活、农夫和农耕。山水诗则主要是写自然风景,写诗人主体对山水客体的审美,往往和行旅联系在一起。陶渊明的诗严格地讲只有《游斜川》一首是山水诗,他写得多的是田园诗。田园诗是他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的题材,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地写出躬耕之甘苦,陶渊明是中国

陶渊明诗中的真意

《陶渊明诗中的“真意”》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饮酒》其五、其一、《始做镇军参军经曲阿做》、《山海经》其一,《归园田居》其一、《杂诗》其二等等。 二、教学设想: 而《饮酒》一文,已经是学生所学陶渊明作品的第四篇了,对于陶渊明的生平、志趣和情怀,学生应该有了一定基础的了解。此节课的教学重点可以确定为:抓住题旨“真意”一词为切入点设计主问题,体会本诗主旨。在理解了本诗以后再结合与陶渊明的其他几首比较有代表性的诗歌去体会一下陶渊明的人生追求。 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研究《饮酒》一诗中作者的“真意”,以此来理解诗中的意境、诗人的情怀,最终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思想内涵。 第二步,整合所学的陶渊明作品和教师精选的课外“陶诗”进行主题阅读,进一步理解陶渊明人生最求中的“真意”是什么,以求较为深入的理解陶渊明其人、其情怀、其思想内涵。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反复朗读诗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良好的语感。 2、通过研究诗中“真意”是什么,体会诗中宁静自由的意境、诗人闲适自得的心境,并且进一步体会作者崇尚自然、回归生命自然的

思想内涵。 3、通过研究学过的作品和老师提供的材料中的“真意”来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回归自然思想内涵,深入解读陶渊明其人。 4、能够试着形成一篇人物评价性的文章《我眼中的陶渊明》。(二)(二)过程与方法: 以朗读为主要手段,结合品读感悟,实现学生与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组织引导作用,运用问题引导和提供学生所需材料的方法,将问题引向深处。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闲适适、宁静、自由、自得的心态,学生能懂得够回归人性本真,回归生命自然状态也需要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快乐。 (四)教学重点: 通过研究诗中“真意”是什么,体会诗中宁静自由的意境和诗人闲适自得的心境,并且体会作者崇尚自然、回归生命自然的思想内涵。(五)教学难点: 通过研究学过的作品和老师提供的材料,来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回归自然心态,深入解读陶渊明其人。 能够试着形成一篇人物评价性的文章 四、教法和学法: 在的教学内容上,以理解“真意”的情感内涵为重点和课堂研究

陶渊明诗选集[最新]

陶渊明诗选集[最新] 陶渊明诗全集 陶渊明诗全集.txt什么叫神话,请听男人向你表达爱意;什么叫传说,请听男人对你的承诺;什么叫梦境,请看你自己听到前两者时的反应。陶渊明诗全集古今名家文集 两晋 陶渊明诗全集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陶渊明的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392)陶渊明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晋安帝义熙元年 (405)41岁。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晋安帝义熙二年(406)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病故。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四言诗并不太出色。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几乎很少先例的田园诗。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陶渊明死后 100多年,萧统搜集他的遗文,区分编目,编定了《陶渊明集》

8卷,并亲自写序,作传。后来,北齐阳休之又在萧本基础上,增加了别本的《五孝传》和《四八目》,合序目为10卷本《陶潜集》。阳本隋末失其序目,为 9卷本。此后,别本纷出,争欲凑成10卷,北宋时宋庠又重新刊定10卷本《陶潜集》,为陶诗最早刊本。以上各本 都没有传下来。今能看到的最早版本是几种南宋至元初本。主要有:曾集诗文 两册本,南宋绍熙三年刊,有清光绪影刻本;汲古阁藏10卷 本,南宋刊,有清代影刻本;焦?藏 8卷本,南宋刊,有焦氏明翻本,今《汉魏七十二家集》中《陶集》5卷亦即焦?翻宋本。此外,还有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本和元刊苏写大字本等。最早为陶诗作注的是南宋汤汉。元以后注本、评本日增。元初刊本有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10卷:常见有四部丛刊影印本。清代陶澍注《靖节先生集》10卷,有家刊本及文学古籍刊行社排印本。近人古直《陶靖节诗笺》,有“隅楼丛书”本,“层冰堂五种”本,后者称为《陶靖节诗笺定本》。 ----------------------------------------------------------- --------------------- 命子 其一? 悠悠我祖,爰自陶唐。 邈焉虞宾,历世重光。 御龙勤夏,豕韦翼商。 穆穆司徒,厥族以昌。 其二? 纷纷战国,漠漠衰周。 凤隐于林,幽人在丘。

王若虚对陶渊明的个性解读

王若虚对陶渊明的个性解读 内容摘要:王若虚为金源一代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和诗人,其《题渊明归去来图》组诗,围绕陶渊明的归隐提出疑义,对前人观点进行反拔,重新审视陶渊明归隐之举,发宋代以来陶渊明接受史上之异调。其诗学观重“真”,虽未过多强调陶渊明的师范意义,但从风格因袭的链条中看,陶渊明仍然在诗歌传统中影响、指导着诗人创作理念。 关键词:王若虚陶渊明接受 金朝开国仅及百年,在斡难河边立国的蒙古族领袖成吉思汗便开始发动南侵金朝的战争。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女真贵族已经丧失了当年英武的战斗力,在蒙古铁骑之下节节败退。贞祐二年(1214),宣宗南渡,迁都汴京(河南省开封)。金朝以此为转折点,内忧外患愈演愈烈,国运江河日下。“国家不幸诗家幸”,金末时政衰颓,金源诗坛经过几十年涵养却呈现出最为繁盛之象。元好问在《中州集》卷一○中言:“南渡以来,诗学为盛。”伴随着这种局面的展开,陶渊明不仅频繁地出现在金人的诗歌创作当中,在诗学视野里,陶渊明其人其诗也得到了冷静而全面的阐发,其中,颇具特色的当数金源文宗王若虚。 王若虚(1174-1243),字从之,号慵夫,又号滹南遗老。擢承安二年经义进士甲科。以荐为国史院编修官,迁应奉翰林文字、著作佐郎、直学士。元好问在《内翰王公墓表》称其“学无不通,而不为章句所困。颇讥宋儒经学以旁牵远引为夸,而史学以探赜幽隐为功,……诗不爱黄鲁直,……文以欧、苏为正脉,诗学白乐天,作虽不多,而颇能似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六六《滹南遗老集》提要云:“《文辨》宗苏轼而于韩愈间有指摘,《诗话》尊杜甫而于黄庭坚多所訾议。盖若虚诗文不尚 削锻炼之格,故其论如是也。统观全集,偏驳之处诚有,然金、元之间学有根柢者,实无人出若虚右。吴澄称其博学卓识,见之所到,不苟同于众,亦可谓不虚美矣。” 一、《题渊明归去来图》:对陶渊明的个性解读 王若虚是金代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和诗人,对金代后期诗坛有很大影响。但是诗作不多,《全金诗》仅录有四十二首。王若虚在文学批评领域常能独特己见,

陶渊明与田园诗

陶渊明与田园诗 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一百二十多首,散文六篇,辞赋三篇,还有《读史述九章》和《扇上画赞》两篇接近四言诗的韵文。 诗歌是诗人成就最突出的方面,一百多首诗,具有丰富的内容。 诗人生活在极端黑暗的社会里,却坚持高远的理想和志趣,一部分作品表现出守志不阿的耿介品格。《和郭主薄》诗说:“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饮酒》第八首说:“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珍异类,卓然见高枝。”霜威下盛开的菊花和不凋的青松,正是诗人挺立不屈的性格的象征:诗人在《咏贫士七首》和《扇上画赞》中还歌颂了不少固穷守志的人物。 正是由于有着这样的品格,诗人一方面对腐朽的统治阶级表现了一种孤高的态度。《咏贫士》第一首说:“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暖暖空中灭,何时见馀辉?”这朵晴空飘浮的孤云,象征诗人的处境和命运,它孤独无依,会无声无息地消灭,但也表现了诗人的态度,它要远去尘埃,永远保持自由和高洁。另一方面,也对污浊的现实表现了强烈的不满。在《饮酒》二十首里,他借着“醉人”的语言,或是指责社会上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第六首),或是揭露政治的陷阱危机(第十七首),或是鄙弃世俗的虚伪和欺诈(第十二、十九首),在最末一首里,他说:“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虽然是美化了孔子,但他更主要的是对追逐名利的颓败士风感到无比的愤激和沉痛。 陶渊明的志趣与性格,终于使他同政治阶级上层社会完全决裂,回到田园中来。他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他的田园诗充满对污浊的社会的憎恶和对纯洁的田园的热爱。如《归园田居》第一首: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了“羁鸟”、“池鱼”,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的社会的鄙视。诗人着重地细致地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由衷的喜爱。在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 当诗人尚未离开宦途时,总有一种“暂为人所羁”的感觉,心情无法平静下来,他“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但当他远离了污浊的现实,回到田园中来,却感到获得了归宿。《饮酒》第五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避开了达官贵人的车马的喧扰,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获得了自由而恬静的心境。 诗人的田园生活虽然是远离统治阶级,却更接近了下层文人和农民。这里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谈心赏文:“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有朴实的农民共话桑麻:“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有邻里的相与宴饮:“漉我新熟酒,只鸡邀近局”;也有天伦之乐:“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所以,他的田园诗是有着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的,这也是他的田园诗动人

陶渊明诗歌的“自然”之美(一)

陶渊明诗歌的“自然”之美(一)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诗人,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创作的大量的田园诗歌,其个人人格、生活方式及诗歌创作的艺术风格都值得后代人学习,本文拟就陶诗“自然”之美的角度来分析其诗歌特色。 一、古人关于对“自然”的认识 中国古代哲人很早以来就对“自然”这一词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对自然的认识存在着相互差别和相互联系的倾向。《老子》对自然的论述是相当多的,“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第十七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第五十一章)上述引文之自然,笔者以为是自然而然,顺其本性之意,是指一个事物按照其自身的本性为最高法则自然而然的存在并运行着。这一思想到了军阀混战,社会动荡的魏晋时期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社会的大动乱,数百年来以儒家名教和仁政为旗帜的汉代奴隶大帝国的悲惨溃灭,引起了社会心理的重大变化,这变化集中表现在对儒家的名教和仁政的理想失去了信心,它再也不是那种神圣的不可侵犯的东西了。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处处深切的感受和备尝了和儒家许诺的仁政刚好形成鲜明对比的种种痛苦,并且似乎意识到了一种仁义道德的空谈都是虚假的。因此,人们开始重视同儒家思想基本相对的道家思想了,而道家这种强调个体生存、率真、自然的思想对魏晋的士人们产生的重大的影响,使得人们追求自己的人格独立和个性尊严,追求随性、洒脱的人生,这种思想也深深的影响了陶渊明的诗歌创作。 道家的另一代表人物庄子在“自然”问题上表达了与老子不同的思想观点。“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在庄子看来,自然是做为生命个体体验和欣赏的对象出现的,既我们所说的自然界。到了魏晋时期,由于常年混战,社会极其动荡不安,做为个体存在的生命在瞬息即被毁灭,人们的生命意识异常强烈,他们在万古不变的大自然面前更加感到生命的瞬息性和无可把握性,发出时光易流、生命易逝之叹,“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玡时种柳,皆以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潸然流泪。”魏晋的士人们已经从自然的关照中反观自身,从自然事物中感觉到一种生命的意识,这种生命意识也深深的影响了陶渊明的诗歌创作。 “自然”用在文学创造的技巧上指的是“清水出芙蓉”的美,平淡自然的美,钟嵘《诗品》“汤惠休曰:‘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彩镂金’,颜终身病之。”宗白华先生指出:“楚国的图案,楚辞,汉赋,六朝骈文,颜延之诗,明清的瓷器,一直到今天的刺绣和京剧的舞台服装,这是一种美,‘错彩镂金,雕馈满眼’的美,汉代的铜器、陶器,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陶潜的诗,宋代的白瓷,这又是一种美,‘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 二、陶渊明诗歌体现了“自然”之美的鲜明特点 综观陶渊明的诗歌,其自然之美主要从不同的三个方面来体现出来,一是陶诗中反映出个体自然而然,率真随性的生存状态,二是反映了对大自然的无比的热爱以及在大自然中陶冶性情、怡情悦性的诗意人生,三是在诗歌创作中,陶诗具有的平淡质朴,看似无法而至法的成熟之美。其中前两个方面具有紧密的联系,做为个体存在的生命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实现自己自然而然的率真个性,才能摆脱世俗、功利、名位对自己的束缚。下面具体分析之: 上文已经提及,魏晋的士人们已经对个体存在的生命的价值无比的关注,他们率真、随性,洒脱,陶渊明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重视自我、张扬个性的社会中,因此,他的生活方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贵人格决非偶然而具有了必然性。陶渊明思想的核心是崇尚自然。《归田园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椋,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

陶渊明诗词诗词大全.doc

陶渊明诗词诗词大全 答庞参军 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物新人惟旧,弱毫多所宣。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君其爱体素, 来会在何年? 咏贫士 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暖暧空中灭,何时见余晖? 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 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和郭主簿(其一)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①因时来,回飙开我襟。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馀滋,旧谷犹储今。 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舂秫②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 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 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 未知明日事,余襟良已殚。 杂诗 白日沦西阿[1],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2]。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3],挥杯劝孤影[4]。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5]。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咏荆轲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澹澹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饮酒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饮酒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可选版本

中华书局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可选版本 说苑校证[汉]刘向向宗鲁校证 世说新语校笺(全2册)徐震堮校笺 屈原集校注金开诚等 楚辞补注(汉)王逸章句[宋]洪兴祖补注 诗经注析程俊英蒋见元注析 乐府诗集(全4册)[宋]郭茂倩编 古诗源[清]沈德潜编 玉台新咏笺注(全2册)[陈]徐陵(清)吴兆宜注 阮籍集校注(晋)阮籍陈伯君校注 庾子山集注(全3册) [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 江文通集汇注(南朝梁)江淹著(明)胡之骥注李长路、赵威点校徐陵集校笺(南朝陈)徐陵著许逸民校笺 张九龄集校注[唐]张九龄熊飞著 卢照邻集校注(唐)卢照邻李云逸校注 王维集校注[唐]王维陈铁民 岑嘉州诗笺注(全2册)[唐]岑参撰廖立笺注 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唐]高适刘开扬笺注 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全2册) [唐]沈佺期宋之问撰陶敏校注刘长卿诗编年笺注[唐]刘长卿储仲君笺注

韦应物诗集系年校笺[唐] 韦应物孙望编著 杜诗详注(全5册)[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 李商隐诗歌集解(全5册)[唐]李商隐刘学锴余恕诚集解 李商隐文编年校注(全5册)[唐]李商隐刘学锴余恕诚集解 杜牧集系年校注[唐]杜牧吴在庆校注 柳宗元集[唐] 柳宗元 白居易集(全4册)[唐]白居易 白居易诗集校注(共6册) [唐]白居易谢思炜校注 元稹集(全2册)[唐] 元稹 温庭筠全集校注(上中下)[唐]温庭筠刘学锴撰 南唐二主词校订[南唐]李璟、李煜王仲闻校订 欧阳修全集(全6册)[宋]欧阳修李逸安点校 乐章集校注[宋]柳永薛瑞生校注 苏轼词编年校注(全3册)[宋]苏轼邹同庆王宗堂校注 苏轼诗集(全8册)[宋]苏轼(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 苏轼文集(全6册)[宋]苏轼孔凡礼点校 苏辙集(全4册)[宋]苏辙陈宏天高秀芳点校 黄庭坚诗集注(全5册) (宋)黄庭坚撰(宋)任渊等注刘尚荣校点 杨万里集笺校(全10册) (宋)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 清真集校注[宋]周邦彦孙虹校注薛瑞生订补 后山诗注补笺(全2册)[宋]陈师道撰任渊注冒广生补笺冒怀辛整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