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风光摄影的表现手法分析

风光摄影的表现手法分析

风光摄影的表现手法分析
风光摄影的表现手法分析

风光摄影的表现手法

风光摄影的手法可归纳为四个字:知、观、表、现(即知其时、观其势、表其质、现其伟)。

1、知其时:

“时”在意义来说有广义和狭义的分别。从广义来讲,是指季节性的春、夏、秋、冬。大家都知道,把大自然装点得多姿多彩的花草树木,它们的孕育、茁长、枯落,无不随着天时气候的变迁而变化。因此同一地点的风光景物,四季就有不同的景色特点(如四川九寨沟、安徽黄山等),还有跟随着季节气候转移而呈现着各种不同的姿态,变幻莫测。就连浮游在天空的云,都是展现在眼前的一幅幅壮观的奇景,而直接与这云有密切关系的就是雨和雾。这些都是大自然的一般景象,但云和雨的形与势,实际上也是四季不同的。因此为要表现大自然,而又要具典型性的风光,对这广义的“时”,便不能不细加分析、深入了解,才能有效地予以恰当的时机和把握。

而狭义所指的“时”,是一天里自早晨至黄昏,甚至晚上。摄影最主要的条件是光源,而拍摄大自然风光所靠的光源,却是唯一的阳光。因此,应把这唯一的光源,非摄影者能主宰的,得以恰当的利用。首先对季节性光的方向来源和可能投射到的地方和位置要了解,一般只知太阳东升西落,而实际上升降的方向都是随季节而移动的,因此光的改变也直接影响了画面的效果,冬天太阳升起的位置是偏于南,而投射偏向北;夏天的太阳却升自偏北,下地是射向偏南。两者位置的变易,都是移动很少的,正如一年太阳从正东升起一样,只有两天(三月二十一春分、九月二十三秋分),每天变化0.258度。

光源对景物产生的效果,纵然只是一线之差,但都有很大的不同,那么拍摄大自然的风光唯一可靠的阳光,关于它的升降位置的投射方向,不仅是必须清楚,而

且绝对重要。

2、观其势

是指观察拍摄景物的整个环境和形势。大家知道,当我们身处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满眼都是景物,撩乱杂阵,那些应该删去,那些应该取舍,至于采景的位置,最佳角度等也不是仓促间能够作出决定的。为此,必须细心有耐性地、不大厌其烦、不畏其劳地,从任何位置和角度去探讨。深观而默察,结合积累的经验,选取认为理想的角度去拍摄心目中已打好草稿的景物,随之再加以细致的剪裁。所谓剪裁是要对最微末的地方也要注意,不容疏忽。不管一草一石,一枝一叶,都要列入需要推敲的范围。因为秀多时在开阔的情况下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和毫不重要的地方,当在一张作品的完美要求上,每每起着建设和破坏的极端作用。因此,选景与拍摄是要相当细致的。画家黄宾虹说:“纵游山水间,既要有天以腾空的动,也要有老僧补衲的寻静。”意思是说我们对眼前的景色要有无比的热情,不辞劳苦的四处奔跑、观察、寻景,跟着就是要总代表地去思考,去认识眼前的景色,从而了解这些景色。画家们又讲:“山峰有千姿百态,所以气象万千,它如人的状貌,百个人有百个样。”所以我们观察山、景、,不是停留在表面上,更多注意的是山景的气势与当地的特色,五代时期的画家荆浩说:“搜妙创真”。妙是指客观的存在,搜是作者主观的努力。这些都是前人的艺术家们的体会,对我们是一个教侮。

3、表其质

谈到表其质,我们都知道万物都有它的独特的本质,尤其拍摄大自然风景的,对于充满整个大自然环境的花、草、木、石、泥的本质更要深切认识,然后熟悉和掌握它的本质,使其有效地重现于画面中、照片中。在我们摄影的述语事所谓“质感”,质感的意思就是要求在表现景或物的时候,不是徒具其形貌的轮廓,重要的目的要表现到有质的感觉,既有骨,又有肉。

4、观其伟

这个“伟”字涵义很广,好像雄伟、奇传等等。拍摄崇山峻岭,参天乔木等,大可运用镜头角度去达“伟”的章法,也可以衬托对比方法,去把“伟”更易彰明。而“伟”的另一种意义,也可以引申为美,把景色最美之处给以突出,亦是现其“伟”的一个范畴内。那么,我们拍摄风光照片如何去观其“伟”呢?关键是在于抓景物的特点、气派。

如黄山,有四个特点:云海、云雾、奇松、怪石。但是我们把视野放到大处,便有各具奇景,各具奇险的三十六大峰和三十六小峰;若把视界略放,更有不少郁郁苍苍的茂林、清幽深还的岩谷。再把视线带回身边,便有许多自由自在的小景,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以令人心醉神迷。

至于峨眉山之得名,在于苍秀,青山可称得是清幽。至于五岳亦不过是雄伟巍峨,险峻磅礴而已。素有山水甲天下之称的桂林,甚至比桂林不胜的阳朔,亦不过在于山的峭拔、水的澄澈。因此,当我们进入名山大川的时候,是要凭自己的眼力和经验,但这经验是前期的艺术修养,缺乏这些修养,便不能把景物最美的一面发现。利用摄影镜头的动能,把景物的特景尽收镜头只能得到一些曾到此一游这类的纪录片。

二、风光摄影的形式感

我们对大自然的风光景物要表现得淋漓尽至,必须要注意它的形式感,而形式感的表现着重强调具备四个特点:即气氛、气势、气质、气魄。

1、气氛

一般都将气氛偏指为能见于画面上的蒙胧、苍茫、缥缈而言,这是表面容易看到气氛。但关键的气氛在于画面的内涵,因此我们要注意它的热烈、肃穆、萧

瑟、冷寂、寥落、恐怖、欢乐等等,这一切都是气氛。这都是不靠烟、雾、云的渲染、哄托,而是靠呈现在画面那种精神、感情所构成,而这种气氛不独是直觉看到那么单调,更是内涵动情绪的感受。

2、气势

“势”字我们容易理解到姿势、形势,但加上“气”字,而构成气势,便不再是表面肤浅的姿势和形势了。俗语所说;“山不在高而在势,水不在深而在动。”这就是气与势的表现力。故气和势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气,势便显不出来,只有势没有气,便是死板而不生动。

3、气质

单说:“质”在摄影术语就是质感。如拍摄黄山,最主要是表现石的质,这是它特具的肌理和层次,使人看到真实而富有立体感。气和质连结在一起来便是气质,气质是较重于内涵的。艺术最重要的就是有内涵,没有内涵便不成艺术了。内涵而见于作品,是作者对作品的精神投入,借作品去表达他的艺术热情和有心,个性。我们可以从作品气质中,了解作者的学问、性格、人品和艺术修养,也即是作者气质最忠实的反映,所以气质是由积聚而养成,潜藏于内在,而形成外在个别因有的独特风格,神采的面貌及艺术作品的表现个性和手法。

4、气魄

就是要求直接见于画面上的视觉感,有大气磅礴,岳峙渊亭,一种感人心魂,气概迫人,使人产生惊奇和感动的画面。这前题首先是在于客观上景物要具有这种形势和气魄。不过,如果拍摄的技巧和经验不足的,是不能把既有的气魄无遗地显现出来的。反之,拍摄技巧高超,经验丰富,不但能把既有的气魄显现,而且还能把它夸张,甚至有些不大够气魄的景色,也能于选取拍摄的角度上,技巧地强调气魄。作品能够有气魄同样是作者气魄的反映。

三、风光摄影的构图手法

风光摄影的画面构图经营是十分重要的,主要有六个构图的原则:

1、平衡画面的布局彩对称或非对称式。

2、对比采用大小、高低、远近的对比手法。

3、主题主题布局在画面的位置突出。

4、画面的连接性

画面的连接性是从线条的连接性和物体中产生,必定要有龙去脉。来龙是画面的引点,而去脉是消失点,这些来去的表现,都是一脉可寻。这样才能有效地表现透视感。

5、画面的节奏

画面的节奏主要也是从景物的线条中产生,有见于画面的直线、曲线、斜线、弧线、上下屈曲线、左右转折的线,有些是明显的实线,也有些是隐晦的虚线;有些是错综复杂,而矛盾统一;有些是简单纯洁,却活泼流动;有些强弱对比,有些刚健有力。这些线条在我们的画面上都能有效地产生着画面的节奏感和连接性。因此,我们在风光摄影中,一定注意运用景物的线条。

6、画面的分格方式

为了使画面的严敕的处理,也可将画面进行分格方式来处理,目的衡量画面布局的份量。

四、前景、中景和后景的运用

前景:如果要表现画面上的透视、立体感、纵深感等,前景是非常重要的了。如果是早晨、晚霞或是阴天,前景色调则较深,但是如果有阳光,且前景的物体色浅,那么又形成背景7深色而前景又显得浅色,这种情况多数是逆光照片。前景往往是注目,所以前景之处理是非常重要的,是风光照片成败所在,对于前景要特别注意。有些风光照片在放大时还加上前景,加强风光照片之表现力。

中景:通常一张风光照片的主体都是放在前景与中景之间,所以中景的处理亦非常重要。有些照片的主体则在中景,是色调变化的中心地区,运用前景和远景为中景服务,能达到表达主题思想的目的,但是主体位置亦不能过于正中,而放在中间的左或右侧,这样较为活泼。如果主体在正中,很容易犯着四面的景物重重包围,而弄到局促不安、呆滞而缺乏生气。

远景:远景之作用将风光的景物扩展开去足以烘托意境的气氛,加强画面的美,增加人们的想象力和感染力,远景的色调以浅色调的居多,中色调和深色调也有,不过很少。

但是从整幅风光照片来看,未必前景、中景和远景都有,有些只有近景和远景,有些只有中景和远景,那就看具体情况了。

五、题材的选择

风光摄影题材是很广泛的,除了名山大川、森林原野和名胜古迹外,城市风光、工矿场景、夜景、农村面貌、湖滨公园及一切大自然景物等等,都属于风光的范围。拍摄风光照片与其他内容一样,在拍摄前,首先要确定拍摄景物的主题,然后再考虑怎样表现主题。这样,在照片上才有中心内容,才能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意图。任何一张没有中心内容的照片,即使这张照片的光线怎样好,构图怎样美,层次怎样多,色彩怎样鲜,也终于是失败的。正如一篇文章没有中心

内容一样,使人看起来还是乏味的。所以,风光作品要求和写文章一样,要有章有法。照片上的光线、构图、层次和色调都是表现内容的技术手段,是从属于内容的,不能作为决定画面的目的。

选择每一类风光摄影的题材,事先必须对景物作充分的了解,并要深入地知道景物的各类特点和情况。例如拍摄城市风光,每一个城市都有它的不同内容和特点,那些是新建的,那一些是有历史意义的古代建筑,那个公园最优美,那条马路最宽阔,那一段高楼大厦林立较多,什么时候最热闹,以及什么时候照射得最适宜等等。这一切都要经过详细地观察了解后,才能选择出较好的题材作为我们拍摄的主题,才能确定每个景点应用的光线和采取的镜头角度。

六、取景和角度

一幅完美的风光照片,除了要有表现主题的主要景物以外,还应该有其他的物体作为衬托。这主要景物和衬托的物体在摄影术语中就叫做主体和陪体,物体是有主次之分,在画面上就应有适当的安排,一般是把主体安排在画面上重要而明显的地位,陪体只位于画上或上或下,或左右的一部分地方。绝不能把陪体彼此要互相联系互相呼应,不然就会形成一个主、次分散的画面了。

有显著建筑物作为景物目标的风光,应当以建筑物作为主体,有些景物的主体物不只是一个而是很多个,甚至可以占满整个画面。我们拍摄这类景物时,首先要决定它在画面上应该占有的位置,然后决定采取的数量,再选择拍摄的镜头角度。

没有建筑物作景物目标的自然风光的景物是比较多的,正因为它没有固定的景物目标,所以自然风光的景物范围就比较广,可取的拍摄位置也比较灵活,在没有固定主体目标的自然风光里,应根据景物的自然条件并结合理想的太阳光线来决定景物范围和拍摄角度。例如桂林山水风光,山川必然有山有水,究竟应以山作主体,还是以水作为主体呢?这就要根据所拍摄的景物情况来决定了。

如果河流近而山层远的山川风景,就应以河流作主体,反之,则应以山作为主体。拍摄以河流为主体的照片时,必须把河流安排在画面上最明显的地位,把远山安排在河流的远处或两旁,作为陪衬河流的陪体。河流景物的水平线一般都是很明显的,最容易把画面划分为二,影响宾主物体的联系。因此,如果采取的河流是横过画的,它的水平线必须很明显,我们就要选择有明显直线条的物体(如木船、桅杆和可作近景物的树木枝干等)冲破横的水平线,或以较远距离的船艇作为近景。如果采取的河流是弯曲的,它的水平线就不会很明显地划分画面。但为了显示出河流的深远,就应站在较高的位置以俯视角度拍摄。这样不但能显示景物的深远,使弯曲的水平线在画上形成弧线而增加了线条的美感。

山川风景也有不少山近而河远的,这就必须以山为主,以河为辅。山必然高于河,在山近河远的情况下,站在山下不但不能看见河流,也不会完全看见山层的面貌。因此,拍摄山近河远的景物,就必须站在高山上,采取山层作为主体,用俯视角度拍摄,使白色的远河在山层间呈现。

拍摄没有河流可见的山层景色,可站在高山上摄取山层为远景,也可站在山下拍摄山形。应采取一些适当的景物作山景的陪衬,才会在画面上形成孤山的感觉。表现出高耸雄伟或山峦峻秀的气势,也要寻取适合衬托高山的物体,使山景在画面上显现得更美而不至于枯燥无味。

森林与原野同是属于自然风光的景物,也是没有个别固定景物目标的风光。森林的景象是随着不同的季节而变化的,原野也会因不同的生产情况有不同的场面。例如森林里的树木在四季中有它不同的色调和疏密程序,原野上有数不尽的牛、马、羊群或各种丰茂的庄稼(植物园、龙胜季节),森林与原野虽同是适宜用大场面表现景物,但森林与原野的取景方法就应有所不同。拍摄森林需要身处林中,选取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疏有密的树木场面,以平视的镜头角度拍摄,才能在画面上显示出广阔、深远的森林面貌。如果站在林外拍摄,在画面上就只能见于是一片密密的颜色沉重的树林,不仅与天空的色调极不调和,而且没有景物的深度感。原野是一片平地,如果不站立在适当的高位以俯拍摄,

也同样不能把原野上的生活现象全面表现出来。

城市风光是以街道和建筑物为主的风景,每个城市都有它的不同地主特点和内容。拍摄城市风光,必须着重表现出这个城市的地方特色和繁荣景色。拍摄城市风光就要根据它们不同地方特点选择镜头。例如上海是一个江岸而又是我国最大的城市,水道交通畅通国内外,堤岸一带高大的楼房也比较集中。拍摄上海城市风光,就应选择能表现上海特点和规模的外滩作为拍摄重点,如北京、广州,杭州。但拍摄堤岸城市的市景要有适当高度的立足点(站在四、五楼为宜),站在过高或过低拍摄具有较近楼房的景物,容易造成楼房线条不平正,变形的效果。市区其它繁华、热闹的地区,要寻找较高的拍摄位置来表现它的热闹情景(如灯光夜市),观察其能否表现出繁华、热闹的街道结合在一起拍摄,因为这样既能表现出这个地方的特点,又说明它的繁荣,拍摄出气氛较好的城市风光作品。

拍摄农村风光应结合农村的优美环境,尽可利用可拍摄的范围而显示出农村广阔的面貌。农村的房屋一般都不很高,而且较为聚集,如果站在村庄附近的山坡上,就可以把它很好地表现出来。因此,拍摄时为了呈现农村的面貌和深远丰茂的庄稼,表现田园的线条等。最好寻找较高的山坡为立足点(龙胜),其次,利用一年四季农村不同的景色、农作物、色块等作有利的拍摄选择。

七、景物中动态的掌握

风光中往往有人物或其它动态物在其中活动。风光中的动态物能充实景物的内容,也可为景物增加生动感(生气)和透视的比例感。因此,任何景物中的动态物,也是不够全面的。

人物在画面中可作为主体,也可作为主体或陪体,或作为点缀,应当决定于照片的主题。例如拍摄西湖风光,主题是游西湖,就应当决定以游湖的人物为主体,如果主题是要表现西湖景色,毫无疑问,就应以景色为主体,画面中的人

物作为陪体衬托景色。又如漓江渔火,人作主体,景作陪体。一般情况,在拍摄场面较大以及人物安排在远处的景物时,就以人物作为陪体,在中小场面而人物又较近的景物中,就以人物为主体。不论画面里人物是主体或是陪体,他们的动态和形象都应该是政党的、合理的,因为人物的动态和形象是我们每一个人都熟悉的。

以决定景物景物题材和拍摄范围的时候,既要考虑到人物的数量和安排,又要考虑怎样抓取人物的好动态。有时,景物中的人物所在位置不一定完成符合我们的理想,或人物的动作不合要求,但当我们选好了角度等待着走动的人物准备拍摄机会。人物及其他动态物都有他们的动作规律,有些动态物也有他的特点,如果掌握得不好,大好的美景常会因动作不好而遭受破坏。所以,我们拍摄时,就应掌握住这些特点,不要把在步行的人拍成一条腿,甚至人物呆呆地看着镜头;也不应把景物中四足俱全的看牛、马、骡等拍成二、三只脚,或者没有尾巴等。以上的现象,就是因为我们在按动镜头快门时没有掌握好动态物体的动作规律所造成的,它影响了景物动态的表现,给人以不自然的感觉。

八、光线在景物上的效果

光是摄影的生命,没有光线就不可能存在有摄影。摄影的艺术是光与影的艺术。大家都知道,风景中的景物和其他东西一样,有了光线的照射,才会产生明暗层次、线条和色调。拍摄风光,主要是以太阳光作为光源。太阳光线是一种变化多端的东西,它照射在景物上,能产生各种不同的效果。它有时强有时弱,而且还会随着季节和气候的不同而变化,景物就因为它的不同变化而受到不同影响。因此,我们拍摄景物时,就先要了解每种光线的来源和光线的强弱给予的影响,从而很好地加以运用,才能充分表达景物的光线效果。风光照片拍摄得成功与否,与光线运用得是否得当有很大关系。因此,熟悉光线在景物上的一切变化,是拍摄风光照片的一个关键问题。

1、正面光对景物的效果

用正面光拍摄景物,可使景物清朗而具有光亮、鲜明的气氛。但正面光照射在景物上过于平正必须缺乏明暗之分,往往会使景物主体与背景的色调互相混淆起来,缺乏景物的立体效果。

2、侧光对景物的效果

利用侧光拍摄景物,由于光线斜照景物,景物自然会产生阴影,显现明暗的线条,使景物有立体的感觉。景物有了立体感,立体瑟背景的色调就不易互相混淆,但拍摄侧光景物,要注意阴暗部分色高的深浅,以阴暗部分确定光时间,但最好以中性灰为测光基调,使景物阴暗部分的层次能够充分显示出来,使画面层次丰富。侧光是几种基本光线中最能表现层次、线条的光线,也是最适宜拍摄风光照片的采光。

3、逆光对景物的效果

逆光照射景物,景物中被光线照射的部分,都会产生光亮的轮廓因而就能使物体与物体之间都有明显的光的界线,不会使主体与背景互相混合成一片深黑色的色调。因为逆光所造成的这种光亮的轮廓使主体与背景物截然分开,这就是逆光所独有的特点。

逆光是从景物背后照射来的,我们拍摄的对象必然是没有直接光线照射的阴暗部分,因而也就不容易表现出景物的明暗层次和线条。但是逆光照射在一切物体的背后,如果物体与物体之间距离不很远,就有互相反射光线的作用。拍摄逆光景物往往会因光亮的轮廓和镜头前面的光照影响拍摄者的视觉,容易造成曝光不足。因此,拍摄逆光景物必然以景物的阴暗部分或中性灰来确定曝光时间,才能充分显示出景物的层次。另外,逆光照射下的平地、水面以及一切仰面物体,自然会产生一片强烈的白色反光,为了避免这部分与其他物体色调反差过大,以运用柔和的光线拍摄较为适宜。

4、高光对景物的效果

太阳升至在天空垂直地照射大地时,就是高光。高光是一天中阳光最强烈的时候,因此,光线强烈,阴影必深。同时高光又是从高空垂直照射下来的光线,除了能表现由上到下的阴暗层次外,并不能表现出物体的质感,这种光线不是拍摄风光的理想光源,非必要时拍摄的景物,应尽量避免采用。

5、散射光、低光、反光对景的效果

除了以上介绍正面光、侧光、逆光和高光四种基本光线类型之处,有时也要在散射光下拍摄景物。散射光就没有直接阳光照射,在这种光线下拍摄,被摄的一切物体必须没有明暗的线条界线,不能产生阴影。因此,我们也就不利用光线来变化景物主体及背景调的深浅。散射光下拍摄景物只能显示出平淡的物体影像和阴沉的气氛,不能在景物上产生明暗的层次和线条的美。因此,有时需要拍摄景物而遇到散射光的天气,那就只有尽可能缩小景物范围而采取较近距离的中景或局部场面,才可获得稍为清晰的效果。场面越大,灰暗的气氛越浓;场面越小,灰暗的色调越小。

太阳刚出或将落的时候,是一天中最柔和的低光光线,由于光线从低角度直接照射景物,也可在不同的方面而获得正面光、侧光或逆光等几光线的效果。因此,利用低光拍摄风光照片,不但能获得极其柔和的效果,而且富于变化。但低光属于光谱中的红色成分,表现出来的颜色呈黄、橙色,对景物原来有色调会有一定影响。因此利用低光拍摄景物,首先要注意光线对景物色调的影响,然后决定是否适合运用滤色镜拍摄,使有色的低光光线不至于影响景物原有色调。

反射光是间接的光线,比直接的低光更柔和,但它只能对景物中物体的阴暗部分起反射作用,因为反射范围是有限度的,所以它除去能辅助物体本身阴暗部分的表现外是起不了很大作用(加偏振镜)。

光线对景物的层次、线条、色调和气氛都有着直接的影响,景物在照片中能否表现得好,全赖于运用光线。因此,我们必须了解每一种光线对景物的作用,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我们只有经常地观察各种光线在景物中的自然变化和影响,才有助于我们对光线效果的认识。

九、自然环境气氛的拍摄

1、云的拍摄

云是天空湿所的凝体,它在天空中会随着天气变化而凝结、移动和消散。云的确很很美,而且有多种不同形象,一般常见到的有浮云、朵云、鱼鳞云、片云、条云、层云、火烧云等。

爱好拍摄风景的人,对云是特别喜爱的。一张风光照片因为有了云以后会增加美观。不少好的景物却往往缺乏天空的云彩,使画面上的天空部分过于空旷而美中不足,甚至会影响到画面的结构和色调的均衡。

云不但能增加景物的美观和使画面的均衡,而且还可利用不同形象的云表现景物的季节和气候。例如,春天早晨轻薄的浮云、夏日凝结不散的层云、秋天美丽的鱼鳞云、初冬稀疏的条云;早晨的云海和傍晚的彩云、风和日丽的朵云、台风前夕的火烧云、风雨欲来的乌云等等,都是表现每个不同季节、气候和时间的。即使景物本身完全没有明显表示时间的特征,但由于景物中有了云,从云的形象中就可以知道是什么季节葺气候了。

云是有多种多样的,形象不同的。我们利用白云陪衬景物,也要注意白云的形象是否与景物相适应。例如,有显著横条的景物,就不应再选用横条的云作陪衬,不然就会使画面产生更多的横线条,造成画面呆板,线条无变化的感觉。又如采取与景物主体大小相等的白云作陪体,也会造成画面的宾主不分。因此,采取作陪衬景物的白云,必须要注意它的形象,并要与主体物有明显不同的比例,

才能使画面生动、感人。

其次,没有深浅层次的白云,不适宜作任何景物的陪衬,更不宜作为主体,一般层次较多的白云多半产生在早上或下午阳光斜射的时候。因此,在斜照的阳光下拍摄风光,是最适合运用天空的白云作陪体。云的形象是随着风千变万化的,我们要掌握时机,要有耐心,才会拍到好的云景。但拍摄时要注意使用滤色镜,彩色多加偏振镜,黑白摄影多用黄、橙滤镜。

2、雾、霞景的拍摄

利用各种雾层或霞层拍摄风光,能使景物的透视变化可近可远。也能使景物的色调变化可深可浅,给予景物丰富的层次。在晨光雾还没有被太阳热蒸发消散而每个山峦的高峰凸出在晨光雾上面的时候拍摄逆光的山景,由于远近的山层都有了厚薄不同的晨雾,被逆光照射的雾层又是非常明亮的,只要以较近的主要山层作为曝光基础,拍出来自然会显现出由深到浅的层次丰富的色调明快的照片。

云雾在山上常会随风方向移动,有时却停留在山腰间或只露出山峰,层雾存在树林中,太阳从枝叶稀疏的空间照射到林中产生一条条的斜阳光线,这种不同的光线,随着太阳高低转移投射方向和角度,显示出明暗的光柱。这一切自然景物变化,给我们拍摄山林景色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只要我们身处其景,及时掌握景物的自然变化,才能拍出有艺术性,高质数的风光照片。

晚霞产生在傍晚的时候,由于傍晚时空间的湿气较少,故晚霞常比晨光雾淡薄。利用晚霞拍摄景物,较远的景物中才有霞的气氛表现出来,较近距离的景物就象没有晚霞一样,如果运用逆光拍摄晚霞景色,有晚霞的地方就能如晨雾景色一样,表现出景物的浅淡层次。但逆光照射在晚霞景物中,景物的近处因没有霞气容易受远处霞景的光亮影响而曝光不足。因此,拍摄霞景时,要是以近处景物作主体的话,就应以近处为测光标准。有时拍摄远处的晚霞景色,我们就要用长焦距的镜头拉近拍摄,使景物在画面上所占面积大些。

3、雨景拍摄

雨天是摄影者最不喜欢的天气,不论是在下大雨或下小雨,都很少人拿着照相机到外边拍摄景物,甚至有人认为雨天根本不能拍摄风光。

大家都知道,有光线就能摄影。我们在晚上可以拍摄夜景,白天当然更可以拍摄雨景,而且可以拍摄有动态的雨景,就是雨天的晚上,也右以拍摄雨夜景。雨天的景物也有它独特的情调,何况雨天也是人们生活中必有的情景。为了反映更多的生活情景,丰富风光的内容,雨景也是我们不可缺少的拍摄题材。

拍摄雨景时,为要在照片上表现雨景中的雨条,除了选择大雨外,还必须要有较深色调的背景作衬托才行。如果雨中景物的背景是天空,那么雨天的天空必须是白色的浓密云层,即使雨下得非常大,也因背景与雨条同是白色而不能显现。背景越近,雨条越易显现,背景越远,景物场面必然大,雨条也不易清楚显现。因此,拍摄雨景所取的景物范围不宜过大,更要避免白色的天空占据大部分画面,而影响景物中的雨条的表现。

下雨时景物的光亮度,一般是比较弱的。因此,拍摄雨景时一般都要用较大的光圈及较慢的快门速度,才使雨景有足够感光为显出景物空间中还没有落地的雨条和能掌握雨中动态,应站在较高的位置拍摄。一般用1/60秒的快门速度拍摄雨景,就能显现出空间中还没落地的雨条,如果使用较快门速度拍摄雨景空间的雨条变较短,使用更慢的快门速度能获得较长的雨景,便景物中的动态可能就会不够清晰。

在小雨天气下拍摄景物,因小雨在景物中不够显现,故不能表现出雨条。但是,利用毛毛细雨在拍摄深色调的树林或山层,由于景物中没有阳光照射而尽是深圳特区色的物体,毛毛细雨在深色的物体间就会如雾层一样,显现出远浅近深的色调。如果取景范围不很大,以近处的物体明亮度作曝光基调,也能在景物中表现出如雨如雾的烟雨情景。

每当夏季的时候,常常会在阳光照射下突然下一场大雨,这是拍摄雨景的最好时机。在大雨中进行拍摄景物,相机镜头很容易被雨淋湿,拍摄前应事先考虑好这一点,做好防雨的准备工具。

4、雪景拍摄

雪是洁白的晶体物,它散布下或积聚在景物上时,景物中色调深浅不一的物体都给它遮盖而成为白色的物体,因而雪景就是白色部分较多的景物,可给人以洁白可爱的感觉。正因为雪景中白色部分占据的面积较大,也比其它景物明亮,在有太阳光线照射时,就更加明亮。它在胶卷上感光也比一般景物灵敏,雪是一粒粒透明的晶体,只有在较远的地方才能明显地表现它的这种质感。因此,为要表现出雪景的明暗层次以及表现出较近地方雪粒的透明质感,运用逆光或后侧光拍摄雪景最为适宜。这样,即使是远景也因逆光或侧逆光而产生深远的气氛。如果以正面光或顶光拍雪景,由于光线平正或垂直照的关系,不但不能使雪白微细的晶体物产生明暗层次和质感,而且会使物体失去立体感。但是,逆光或侧面光照射在白色面积较大的雪景上,未被雪遮盖的其它色调的物体必然会因此而容易成为黑色的物体。为使雪景中的白雪和其它色调的物体都能够有层次显现,拍雪景就必须采用柔和太阳光线。

正在下着的时候拍摄雪景,也如下雨拍摄一样,必须有深色的背景作衬托,才易于显现出正在天空飞舞的雪花。如果拍摄天空范围较广的景物,那就只有在一些深色物体前的空间中才能看见雪花,其它部分雪花是不能显现的。

在阳光下拍摄雪景,为了使蔚蓝的天空不至过白,拍摄可以根据需要使用滤色镜(偏振镜)。

为获得更为简洁的雪景画面,又能清晰地表现雪中物体的层次和线条,可选择线条较美的局部景物,并用柔和的逆光、侧逆光拍摄,这样,可使雪中物体的层次线条都能充分显现,从而获得更为美满的雪景。

5、日出、日落的拍摄

从太阳刚从地平线上升或在太阳即将西沉的时候,地面上都有一定的朝霞或晚霞遮盖着太阳散射的光线,而显现出一轮没有光芒散射的圆圆的太阳,这就是拍摄日出或日落的时候了。太阳刚出或刚落时,地平线上的天空常常会有一些逆光的有色云彩,我们可等到太阳云彩而没有光芒散射时拍摄日出或日落景色。这样,不但可避免太阳散射而底片上产生光晕,并可使景物的天空部分不至仅有孤单的太阳存在。

太阳刚出或即将落逆照山层时,山层间因没有水的反光,就完全与有太阳的天空成为黑的色调的对比。因此,在山峦上拍摄日出或日落景色,只有在云彩遮盖部分太阳或在放大是增加天空部分的曝光,才可使天空与山层的色调较为均衡。

在太阳刚出或将落的时候,天空没有一些云彩也是常有的现象。为避免天空过于单调,利用一些较为稀疏的树叶、枝干作为空旷的天空部分的前景,能帮助景物画面结构的均衡。但枝叶过多或过重,就会遮盖大部天空而影响画面的均衡。

太阳的形象和色调在早晚是没有多大的区别的。如果要从照片上来区别日出或日落,应当通过景物和色调去区别,因为早晨地平线的天空一般都比较清朗,太阳上升时就会很快地散布射光茫。黄昏时候的地平线上天空一般都较为混浊,太阳离地平线尚远时就没有散射的光芒了。从色调来区别,早上天空色调偏红带黄,而黄昏色调带品红。

因此,拍摄日出时,太阳刚升上地平线就应该立即拍摄,不能错过。拍日落就可以从没有光芒散射的时候开始,直到将进入地平线的时候为止,都可以从容不迫地进行拍摄。

关于后期精修

不建议耗费太多时间在学习后期软件上,像PhotoShop这样全能大型的软件,要想从入门到精通,几乎耗掉你所有学习摄影的热情和时间。绝大多数的照片需要的都不是特效,而是画质提升。

推荐使用蛋花美照画质精修器(到百度云盘下载,或者百度:蛋花画质精修,就在检索结果第一条)。

这软件能自动为每张照片匹配最合适的效果,打开照片同时就自动精修好了。你也可以自己调节画质效果,即调即现,处理速度非常快。对风景人像特别有效,也能很好解决照片朦胧模糊,噪点过多,不够通透、层次感不够强,色彩不够自然等等问题。我也常用来解决拍摄时光源不理想带来的一些照片问题,比如过曝、逆光、灰暗等。

这软件能让单反拍摄照片画质更高,让手机卡片机拍摄照片接近单反效果,也能让自拍照片更自然更完美。

你完全可以把这它当做超级照片浏览器用,因为它打开RAW实在非常快速。绝大多数照片我用这软件快速提升画质就ok了,只有少量需要添加特效的我会在它之后,再启用PS。

诺凡整理编辑

风光摄影经验要点总结

风光摄影经验要点总结 笔者拍摄风光已有一段时间,虽说不上勤奋,但在这数年间,笔者也总结了一些经验及小心得,希望在此跟各位分享一下。为何会选择以这个作为题目呢?相信有拍摄经验的影友都明白,身边并不是处处是美景,与其专门费工夫找美丽的取景地,不如学会把身边的景色拍得美! 1.jpg (101.98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保存到相册设为封面 51 秒前上传一、器材篇 (1)因为的场景的不同,我们需要带上不同焦段的镜头。选择方面一定要有取舍,携带太多镜头会为你带来沉重的负担,登山时已累得半死,怎会再有心情拍好照片呢? (2)尽可能带上脚架。拍摄银河及星流迹等长时间曝光必然需要,脚架有助提高拍摄时的稳定性。比较好的脚架还可以当登山杖使用呢! (3)各种风光滤镜(GND、ND及CPL)有备无患,也许我们出发时并没有想到需要使用滤镜,但是到达拍摄地

突然发现用得着那就晚了。 (4)确定带上储存卡及足够电池,很多朋友准备不充分,拍到一半相机就没电了。 二、拍摄篇 (1)先观察现场环境,寻找合适的角度,切勿一到场便不停按快门狂拍。(除非对这个环境很熟悉) (2)采纳合适的前景,丰富画面。水平恰当很重要。 (3)准确的测光及对焦位置。 (4)前中后景的铺陈,能更吸引观众的视线。 (5)按现场环境作出合宜的光圈及快门设定。 (6)注意安全,勿站危险位置。 三、后期篇 色温,需根据整体的氛围作出合适的调整(笔者拍摄时大多以RAW格式拍摄),避免过度偏高或低。 A:拍摄夜景时色温值普遍较低,营造一种安静的氛围。

B.拍摄日出或日落时,用上较高色温能给人一种暖和的感觉。 饱和度,适量的增加饱和度能令相片的层次及色彩更丰富,但过高的饱和度会令相片产生刺眼的感觉,这个调整应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合适的判断!没有一个百分百的准则。 A:增加橙/红色饱和度,增强夕照时的气氛。 B:有时候需要降低饱和度,营造不同的气氛。 锐利度/对比度,这两点也需要根据拍摄哪类型照片而定,在保证锐度的同时,尽量降低画面的噪点。拍摄建筑物大多会提高画面锐度,但自然风光则很少,这里就是看大家各自的口味如何了。

中国著名风光摄影师作品赏析

中国著名风光摄影师作品赏析 在中国摄影的构成中,自然风光摄影一直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这与中国传统美学,以及源远流长的中国画的山水和花鸟绘画传统有着根深蒂固的关联。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中国著名风光摄影师作品,希望大家喜欢! 中国著名风光摄影师作品 中国著名风光摄影师作品图1 中国著名风光摄影师作品图2 中国著名风光摄影师作品图3 中国著名风光摄影师作品图4 中国著名风光摄影师作品图5 人像摄影教学:各种天气下的风光摄影技巧 雨 当在雨中拍摄时,找一处有遮掩的地方(比如门廊)。使用雨伞或者用塑料袋简单地包裹好你的相机,并为镜头留个洞,因为水可以损害你的器材。留意落在你镜头或者滤光镜上的雨珠,并且要经常把它们擦干净。 为了在半空中凝固雨滴,使用1/125或者更高的快门速度。1/60秒时雨滴会出现拉长现象并且在你降低快门速度时表现更明显。如果是在暗淡背景的衬托下最好突出雨滴,但假如没有可能的话,尝试在

画面中包含另一个清楚物体表明正在下雨---比如,打伞的人或者水滴落在水坑里。 提示:如果你拍摄城市时正在下雨或者刚开始下雨,走出去,白花花的街道会为你的照片添色许多。 雨的效果:搞清楚雨水是怎样影响你的画面的。树叶会发亮并且迎风的树干会因为潮湿而变得暗淡,使得树林变得更具戏剧性。一个农夫可以微笑着站在田里看着这场及时雨,但赶时间的生意人脸上可能一脸不高兴。 雪 冰雪,象沙滩一样,可以欺骗测光表:明亮的白色导致欠曝,不要忘记测光表自18%灰度获得读数。最容易的补偿方式是从灰卡或者景色中你知道是中间的色调上获取读数。确保它是在你主体同样的光线下并且测光表并不是从明亮的背景上获取读数。如果是重要的拍摄,就采用包围曝光。 假如你拍摄许多张同一景色的照片,而且你已经确定自己的测光表欠曝多少的话,你可以把曝光补偿转盘设置在自动补偿上。如果你的相机没有这样的转盘,你可以改变ISO值以欺骗测光表。举个例子,假若你使用ISO 200胶片测光表读数为F/16在1/250秒的话。自灰卡你得到F/11在1/250秒读数。只需改变ISO值至100来补偿一档。(记住,减半ISO值加倍所需到达胶片的光量。)不要忘记在拍摄后转换回原来的设置。

纪录片拍摄手法

关于纪录片的拍摄 纪录片是对某一政治、经济、文化、军队生活或历史事件做长篇纪录、报道的电影或录像节目。 纪录片直接拍摄真人真事,不容许虚构事件,它的基本手法是采访摄影,即在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用挑、等、抢的拍摄方法,纪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这里,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正如匈牙利电影美学家贝拉.巴拉兹说的那样,在纪录片里“艺术不在于虚构,而在于发现。艺术家必须在经验世界的广阔天地中发掘出最有特征意义的、最有趣的、最可塑造的、最有表现力的东西,并且把自己的倾向性和思想意图异常鲜明地表现出来”。 1.形象化的政论 苏联于1928年出版的《西方的电影和我们的电影》一书中,卢那恰尔斯基回忆了列宁在1921年关于国际新闻片的口头指示。据卢氏说,列宁讲话内容是“广泛报道消息的新闻片……要有恰当形象,就是说,它应该是形象化的政论”。因此,列宁所说“形象化政论”仅指新闻片。后来,苏联纪录片理论家格黎格里耶夫等人把“形象化的政论”解释为列宁对纪录片的定义。此后,以讹传讹,在很长的时期内影响人们对纪录片的观念,并使纪录片选题、风格越来越刻板、僵化。 2.纪录片的体裁有几种 (1)有一种常见的形式是,通过展开一个广阔的面,通过若干个互相关联的典型的连贯报道,宣传同一个中心主题或表现一种概貌。我们可以称之为“概述片”,如《大连漫游》、《西德印象》等。 (2)集中、突出地介绍一个典型单位,剖析某一个矛盾或解决、克服某一个困难的过程,我们可以称之为“特写片”。如伊文思的《须德海》,及我国的电视纪录片《放鹿》、《成渝铁路》、《深山养路工》、《向青石山要水》等,这是电视纪录片最常用的体裁。 (3)旅游片。是摄影机纪录下来的旅游见闻或地理、风光散记。它常常缺乏中心内容,更多的是即兴拍摄的风土人情和人民生活场景,给观众一个概括的印象。一些优秀的风光片常常寓情于景,通过对风光、物产及人民生活的客观反映,寄托记者的思想、情感,给人以极大的鼓舞教育。比如伊文思的名作《早春》,我国优秀纪录片《在激流中》等。这一类影片对摄影和编辑、剪接技巧要求很高,不然会搞成枯燥无味的“大拼盘”。比较好的风光片还有南斯拉夫的《春》、《夏》,我国电视片《青岛》、《西藏见闻》、《瑶山行》也属这一类。 (4)集锦片。比如体育纪录片、舞台纪录片,以及介绍工艺美术、绘画雕塑等纪录片,其欣赏性、知识性较强,也不一定有鲜明、突出的中心内容。比如《首都节日的舞台》、《体操》、《邯郸陶瓷》等。 (5)专访片。它是对特定对象进行深入访问的摄影纪录。 3.纪录片的主线 主线就是贯穿纪录片的主要线索,它包括揭示矛盾、展示矛盾、形成冲突、解决矛盾的过程。比如《清流满壮乡》、《向青石山要水》等纪录片都是在“水”字上做文章,围绕水利建设这个中心矛盾来展开影片的主题的。作为视觉形象的宣传教育形式,在抓住主线的基础上,还应考虑安排贯穿全片的主要形象。

自然月亮风景摄影作品赏析

自然月亮风景摄影作品赏析 风光摄影除需要有正确的曝光外,还要通过照相机的取景器,将无限风光,摄录于有限的画面之上,框出美好的景色来,这也是不容易。下面是带来的自然月亮风景摄影作品,希望大家喜欢! 自然月亮风景摄影作品: 风光拍摄技巧:月亮摄影 1.使用Tele-lens(远摄镜) 众所周知,拍摄远景需要使用远摄镜。尤其是拍摄距离非常遥远的月光,远摄镜更加是必备的器材。如果使用普通镜头拍摄,不论你怎样zoom,都只会看到一个白点,更何况可以拍出月球上的纹理。一般来说,拍摄月亮时镜头焦距当然愈长愈好,但若各位新手没有「大炮级」的镜头,至少亦要使用200mm的镜头或加上增距境。 2.使用全手动模式 要拍出动人的月亮,建议使用全手动模式。当拍摄月光时,我们通常都是处于黑暗的环境。因此,如果拍摄时使用半自动或先决模式,相机有可能会被四周漆黑的环境误导,误以为光线不足而将快门较慢或将光圈调大。最后,照片就会因此而过度曝光,所以,拍摄月光的时最好把相机设定为全手动模式,试拍数张再因应环境而微调。 3.留意快门速度 相信有很多初学者亦有着同样的迷思,在黑暗的环境下拍摄月

光,是否应该将快门速度调慢,以拍出光亮的月色呢?其实这不是必然的,因为月球和地球是会转动的,所以越短的快门时间越能捕捉到锐利的画面,减少因月球移动而令相片变朦的机会,而且月亮是反射太阳的光线,实际上有机会比我们想象中来得亮,所以如果快门太慢可能会使月亮过曝令细节消失。 4.使用脚架及计时器 跟拍摄其他夜景一样,建议把相机架上三脚架。都在黑暗中拍摄,需要非常稳定才可拍出清晰的影像。而且,月亮与我们的距离十分遥远,只要有些微的晃动便会令画面模糊。所以,拍摄月亮建议使用三脚架以保持相机的稳定。 为确保相机处于一个完全静止的状态,还可以使用自拍计时器或反光板预升(/延迟)功能来拍摄。例如当相机光圈快门等设定完成后,再设定10秒计时,这样便可确保相机完全没有受按动快门时发生的晃动影响,避免影像变得模糊。 5.使用小光圈与低ISO 光圈愈小,景深便会愈深。因此,建议使用小光圈(f/8-f/16)来拍出圆月,令影像更清晰。此外,我们应该调低ISO以获得最佳拍摄品质,否则相片会很容易出现噪点。 月亮摄影

摄影艺术赏析_在线作业_2(100分)

摄影艺术赏析_在线作业_2(100分) 交卷时间:2016-06-08 18:45:42 一、单选题 1. (5分) 三度获颁古根海姆奖金,并获得过美国公民最高褒奖——总统自由勋章的摄影家是()。 ? A. 弗朗科?方塔纳(Franco Fontana) ? B. 大卫?穆恩奇(David Muench) ? C. 达盖尔(Daguerre) ? D. 安塞尔?伊士顿?亚当斯(Ansel Adams)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1 与风景对话——风光摄影(上) 展开解析 答案 D 解析 2. (5分) 表现小姑娘横遭灭顶之灾时仍能保持神情镇定自若的被评为1985年年度最佳新闻照片的摄影作品是()。 ? A. 《多马里灾民救援中心》 ? B. 《奥马伊拉的痛苦》 ? C. 《等领救济粮》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10 凝固的现实——纪实与新闻摄影(下) 展开解析 答案 B

解析 3. (5分) ? A. 《变形》 ? B. 《圆环》(又名《蒂娜的裸体》) ? C. 《扮成溺水自尽者的巴耶尔》(又名《一个被淹死的男人》) ? D. 《安格尔的小提琴》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6 最美的美——人体摄影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4. (5分) ? A. 人物 ? B. 风景 ? C. 动物 ? D. 静物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1 与风景对话——风光摄影(上) 展开解析 答案 B 解析 5. (5分) 最早的人体照片是( )。 日本顶级摄影大师——竹内敏信的作品主要集中于以下哪一类?( )

? A. 优素福?卡什(Yousuf Karsh ) ? B. 阿诺德?纽曼(Arnold Newman ) ? C. 菲利普?哈尔斯曼(Phillipe Halsman ) ? D. 理查德?阿维顿(Richard Avedon )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2 与风景对话——风光摄影(下) 展开解析 答案 A 解析 6. (5分) ? A. 吉安?帕洛?巴尔贝里(Gian Paolo Barbieri ) ? B. 爱德华?斯泰肯(Edward Steichen ) ? C. 曼?雷(Man Ray ) ? D. 伊莫金·坎宁安(Imogen Cunningham)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5 平凡中的不平凡——静物摄影 展开解析 答案 D 解析 7. (5分) ? A. 乔尔?萨尔托雷 ? B. 弗朗斯?兰廷 以下哪位摄影家善于抓拍作品?( ) 美国著名的F ?64小组创始人之一,创造了许多花卉摄影经典之作的女性摄影家是( )。 拍摄《马达加斯加-------一个超越时空的地方》的作者是( )。

风光摄影中最常用的7种构图手法分析

风光摄影中最常用的7种构图手法 风光摄影可能是初学摄影的人先接触且能够最快上手的摄影门类,面对美景我们大多都有举起相机拍摄的冲动。当我们端起相机第一件事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构图,人们观看一张照片也是从构图开始的。构图是一门几何课,因为构图一词来源于拉丁语,本意就是结构、组成和连接。构图就是把世间万物提炼和抽象成点线面以及各种图形的过程,马克吕布曾经说过:摄影就是几何。 或者你这么想也可以:摄影有时候就像下一盘棋,你可以把相机取景框想象成一块棋盘,而你要拍摄的对象们就是你的棋子,想想你要怎么布局它们、经营它们?赢得这局棋,这局棋没有人和你对弈,你要战胜的是过去的自己,让你的下一张照片更出色。下面我们挑选7种在风光摄影中最常用到的构图手法,希望这些“最”可以打开你的风光摄影大门。 Ricardo Leal 一:最饱满――三分法构图 三分法构图可能是风光摄影中最常用到的构图方式了,好的风光摄影作品很多都是通过前景,中景和背景,或者称作远景三部分来组成,这样的构图方式能够很好的表现景色的层次,也可以把画面填充的饱满。这张照片拍摄的是新疆的天山牧场,摄影师利用长焦镜头裁取了广阔自然的一部分,把整个画面分为了三个部分,前景部分的草原上的野花呈现了亮丽的黄色,和中景以及背景拉开了层次,中景的绿色草原上的牛羊成了这幅画面中的画眼,远景的草原光影斑驳且具有一定的透视效果。这样的构图方式清晰而饱满,充分的利用了大自然存在的线条和颜色,寻找点线面永远是构图的重要一步。

EOS 60D ISO:200 光圈f10 快门1/160 摄影/姜曦 二:最有趣――对角线构图 在风光摄影中,一定要锻炼自己试着用抽象的几何眼光看待这个世界,你就会找到自然界本身存在点线面。试想一下,你看一张照片,里面出现的线条全部都是横的和平直的,虽然能够带给你平静和平衡的感觉,但是也会使让这个画面标的无趣乏味,令人疲倦。所以,我们要寻找曲线,斜线来破坏画面,让画面变得有趣起来。对角线构图方式是很常用的一种方式,让线条或者是景物的边缘把画面通过对角线来分开,下面这张图片拍摄的是川藏公路上一段,高山峡谷中,褐色的山体被一条黑色的柏油公路拦腰截开,曲折的公路从画面的左下角延伸到画面的右上角,即平面分割了画面也形成很好的视觉引导线,让整个画面有了透视感。注意看公路上的车队,这些汽车在巨大的山体映衬下显得渺小,他们在画面中起到了表现景物比例的作用,也使荒凉的景色多了一点生命的气息。

小学语文阅读之表现手法(学生)

小学语文阅读之表现手法 一、专题精讲 题型1: 母鸡 一向讨厌母鸡。不知怎样受了一点惊恐。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嘎嘎到前院,没结没完,而并没有什么理由,讨厌!有的时候,它不这样乱叫,可是细声细气的,有什么心事似的,颤颤巍巍的,顺着墙根,或沿着田坝,那么扯长了声如怨如诉,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个小疙瘩来。 它永远不反抗公鸡。可是,有时候却欺侮那最忠厚的鸭子,更可恶的是它遇到另一只母鸡的时候,也会下毒手;乘其不备,狠狠的咬一口,咬下一撮儿毛来。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使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成绩,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下去。 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看见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亲。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一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儿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的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当它发现了一点可吃的东西,它咕咕的紧叫,啄一啄那个东西,马上便放下,教它的儿女吃。结果,每一只鸡雏肚子都圆圆的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儿似的,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假若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把它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 它教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教多少次。它还半蹲着--我想这是相当劳累的--教它们挤在它的翅下、胸下,得一点温暖。它若伏在地上,鸡雏们有的便爬在它的背上,啄它的头或别的地方,它一声也不哼。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惨,使任何贪睡的人也得起来看看,是不是有了黄鼠狼。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1.本文意在赞美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但作者在文章开头却说印象中的母鸡之令人生厌,这种写作手法是。 2.第6段中,“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与前文“”相照应,这样写的 用意是。 3.结尾一句说“不敢再讨厌母鸡”,之所以用“不敢”一词,集中表达了作者对母鸡的之情。 欲扬先抑 “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抑扬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想要达到对所描写对象的褒扬,先指出其缺点或不足,从而使所描写对象的长处显得尤为突出。也可以相反来做。 作用: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摄影作品赏析论文

摄影作品赏析论文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我对摄影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懂得了其中的乐趣。我渐渐了解到了景深原理,知道该如何通过对快门和闪光的调节来得到想要的效果。接下来对摄影光影、色调、构图等知识的学习,通过生活中摄影时常出现的情况,让我初步了解了该如何选择合适的时间拍照,比如说正的强光下就不是很适合拍具体的物体,也懂得了要巧妙地运用相机的模式以得到自己想要的色调的照片,比如可以通过阴天模式让朝霞更加红艳。之后对每一类摄影类别的介绍也让我对摄影有了更多的了解,在春天花开时节花卉摄影让我们能够在这个时节拍下美丽的校园花卉。人物摄影的艺术也是颇受关注的一个方面,其中有许多细节会影响到整个摄影作品的质量,比如女生适合柔光下拍照,而男生则最好用强光来体现男性的轮廓等等。 我最喜欢的还是风景摄影,他有许多值得注意的技巧,比如构图时首先就是要找一个吸引人的景物,放置景物时也要避免将景物居中,这也是初学者们常犯的错误,既然要避免居中,就要知道所谓的“三分法则” (rule of the thirds),也称“黄金分割”,“九格宫”。。。“三分法则”是构图的基本的规则,意思是:把画面按水平方向在1/3,2/3位置画两条水平线,按垂直方向在1/3,2/3位置画两条垂直线,然后把景物尽量放在交点的位置上,另外照片是两维的,要在两维的照片里表达出三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的大脑告诉我们:大的物体是比较近的,小的物体是比较远的,所以,通过物体大小在照片里的对比,就可以让人感觉出出距离。在摄影的世界里,长焦拍摄效果是把景物?压缩?在一起,而广角的效果则是缩小了远处的景物,让人产生距离感。所以,在这种场合,我们一般使用广角镜头。另外光对于摄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风景摄影中,有了光的照射,画面才会产生明暗层次、线条和色调。拍摄风光,主要是以太阳光作为光源。太阳的位置不同,照射在景物上能产生的效果也不同。 侧光在风光摄影中是用得较多的一种形式。尤其是45°角的前侧光,不仅能够使景物具有一定的明暗反差,增强景物的立体感和画面影纹层次,同时,对画面色彩的还原也比较理想。而90°角的侧光,能够使景物的明暗各占一半,画面的明暗反差和立体感非常明显。尤其是在表现建筑物等表面不平整的物体时,效果更为突出。摄影者在利用侧光拍摄时,要注意尽量对画面的明亮处进行测光,避免造成画面局部曝光过度。在风景摄影中,用顺光拍摄景物,能够给人明

语文阅读理解中的表现手法

语文阅读理解中的表现手法 ——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作用分别如下: 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常用修辞方法的基本作用 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表意丰富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增强感染力,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一气呵成;长于抒情;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叙事透

纪录片创作期末考试笔记总结.doc

4 辨析专题片和纪录片的异同:相同:1都是取材真实的现实生活,都以真实性、现实感作为创作生命(只内容和拍摄方法)2表现手法,纪实特质,都采用纪实主义拍摄手法 区别:1反应生活方式不同:纪录片以事信人,专题片以理服人 2表现手法不同:纪录片采用新闻镜头属于新闻范畴,专题片表现生活需要,多采用艺术镜头。 3时空处理不同:纪录片采用进行时来再现生活,专题片则可以灵活运用。 4镜头运用方式不同:纪录片采用头牌、隐性拍摄,专题片用艺术表现 5结构形态不同:纪录片一般以时间变化纵向结构,专题片采用空间变化横向结构 6思维方式不同:纪录片思维立足展现生活,专题片则是在展现生活的基础上表达思想 7纪录片的内涵: 1纪录片是非虚构非表演的影视纪实艺术2纪录片是对客观世界进行记录的影视作品 3纪录片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纪录片的本质特征是视听形象纪实性。 8 纪录片的片种属性:(一)表现对象的非虚构性a纪录片艺术的影像本性:再现物象原貌,照相本性,纪录片的本质特征是视听形象纪实性b纪录片艺术的永恒主题:人,以人为主表现对象c纪录片的照相本性与思辨性共存,通过主观意识反应客观现实。(二)内容领域的丰富性a纪录片的选题范围是非常广泛、丰富的,自然的、人与自然的,历史的、人与社会的,人与人的题材,这些都可以纳入纪录片创作者的视野。b我国目前的纪录片题材多集中于社会生活层面,对资源题材。科技题材历史题材等方面涉及较少。C扩宽题材的范围,一方面需要有资金、设备、人员、技术等条件的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纪录片工作者随时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更广阔的世界。唯有这样,纪录片的发展才会出现一片更广阔的前景。(三)艺术手法的多样性纪录片是多种艺术手段的综合产物(四)语言元素的综合性字幕(说明画面、抒发导演情感,调节影片节奏甚至确定影片风格、激发观众好奇心调动气氛,转场)镜头语言(长镜头是纪实性电视纪录片增强真实感的重要美学手段)画面语言(叙事和表意)、音响语言(也叫同期声)、文学语言(指解说词)、音乐语言 9 纪录片的社会功能:(一)传播知识和舆论导向功能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载体,纪录片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反应生活,记录历史,传播知识和舆论引导、审美作用等,也存在社会功利性。(二)记录历史和解释历史的功能它最直接的功能就是记录,真实记录丰富多彩、纷纭复杂的现实生活。由于他真实,所以具有文献性。(三)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功能纪录片在社会现实生活中起到了传播真实的信息,扩宽人们的视野,交流和宣泄人们情感、启迪人的智慧,引导人们去思索的作用。(四)给人以愉悦的功能优秀的纪录片是艺术创造,他真实,因而具有真实美,它万巨额人们熟悉但熟视无睹的情况,因而产生陌生的距离美。 10 纪录片的分类:(我国)(一)纪实型专题节目:指用自然朴实的方法,真实地报道、反应社会生活和人文现象的电视专题节目。(二)创意型节目:指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渗透创作者浓重的主体意识,具有较强的创作意识的电视纪实节目 11纪录片使用电影艺术的母体,在电影艺术的不断发展中陆续分化出故事片、新闻片、动画片等不同片种。电视普及后,纪录片在电视上空前发展,出现了“电视纪录片”。 12外国纪录片的起源和发展 (一)卢米埃尔简单纪实的原始电影 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被称为活动照片。代表着纪录电影的开端。坚持“影片是再现真实生活《工厂大门》《火车进站》 (二)弗拉哈迪(美国)和《北方的纳努克》 (1)纪录片之父是罗伯特.弗拉哈迪。纪录片创始人。《北方的纳努克》是第一步完整意义上的纪录片。(2)《北方的纳努克》是一部有人物、有故事、充满诗情画意的现实生活的纪录片,他是写实传统与技术主义的矛盾产物。弗拉哈迪的创作主题:赞扬现代文明入侵以前的自然美和人性美。弗拉哈迪的重要贡献:坚持非虚构的原则下,积极介入生活、真实性生活场景和作者主观感情的完美结合。利用搬演,某些东西与事实不符。

风光摄影的表现手法分析

风光摄影的表现手法 风光摄影的手法可归纳为四个字:知、观、表、现(即知其时、观其势、表其质、现其伟)。 1、知其时: “时”在意义来说有广义和狭义的分别。从广义来讲,是指季节性的春、夏、秋、冬。大家都知道,把大自然装点得多姿多彩的花草树木,它们的孕育、茁长、枯落,无不随着天时气候的变迁而变化。因此同一地点的风光景物,四季就有不同的景色特点(如四川九寨沟、安徽黄山等),还有跟随着季节气候转移而呈现着各种不同的姿态,变幻莫测。就连浮游在天空的云,都是展现在眼前的一幅幅壮观的奇景,而直接与这云有密切关系的就是雨和雾。这些都是大自然的一般景象,但云和雨的形与势,实际上也是四季不同的。因此为要表现大自然,而又要具典型性的风光,对这广义的“时”,便不能不细加分析、深入了解,才能有效地予以恰当的时机和把握。 而狭义所指的“时”,是一天里自早晨至黄昏,甚至晚上。摄影最主要的条件是光源,而拍摄大自然风光所靠的光源,却是唯一的阳光。因此,应把这唯一的光源,非摄影者能主宰的,得以恰当的利用。首先对季节性光的方向来源和可能投射到的地方和位置要了解,一般只知太阳东升西落,而实际上升降的方向都是随季节而移动的,因此光的改变也直接影响了画面的效果,冬天太阳升起的位置是偏于南,而投射偏向北;夏天的太阳却升自偏北,下地是射向偏南。两者位置的变易,都是移动很少的,正如一年太阳从正东升起一样,只有两天(三月二十一春分、九月二十三秋分),每天变化0.258度。 光源对景物产生的效果,纵然只是一线之差,但都有很大的不同,那么拍摄大自然的风光唯一可靠的阳光,关于它的升降位置的投射方向,不仅是必须清楚,而

且绝对重要。 2、观其势 是指观察拍摄景物的整个环境和形势。大家知道,当我们身处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满眼都是景物,撩乱杂阵,那些应该删去,那些应该取舍,至于采景的位置,最佳角度等也不是仓促间能够作出决定的。为此,必须细心有耐性地、不大厌其烦、不畏其劳地,从任何位置和角度去探讨。深观而默察,结合积累的经验,选取认为理想的角度去拍摄心目中已打好草稿的景物,随之再加以细致的剪裁。所谓剪裁是要对最微末的地方也要注意,不容疏忽。不管一草一石,一枝一叶,都要列入需要推敲的范围。因为秀多时在开阔的情况下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和毫不重要的地方,当在一张作品的完美要求上,每每起着建设和破坏的极端作用。因此,选景与拍摄是要相当细致的。画家黄宾虹说:“纵游山水间,既要有天以腾空的动,也要有老僧补衲的寻静。”意思是说我们对眼前的景色要有无比的热情,不辞劳苦的四处奔跑、观察、寻景,跟着就是要总代表地去思考,去认识眼前的景色,从而了解这些景色。画家们又讲:“山峰有千姿百态,所以气象万千,它如人的状貌,百个人有百个样。”所以我们观察山、景、,不是停留在表面上,更多注意的是山景的气势与当地的特色,五代时期的画家荆浩说:“搜妙创真”。妙是指客观的存在,搜是作者主观的努力。这些都是前人的艺术家们的体会,对我们是一个教侮。 3、表其质 谈到表其质,我们都知道万物都有它的独特的本质,尤其拍摄大自然风景的,对于充满整个大自然环境的花、草、木、石、泥的本质更要深切认识,然后熟悉和掌握它的本质,使其有效地重现于画面中、照片中。在我们摄影的述语事所谓“质感”,质感的意思就是要求在表现景或物的时候,不是徒具其形貌的轮廓,重要的目的要表现到有质的感觉,既有骨,又有肉。

语文阅读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答题技巧1

表达效果:简单一点说就是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描写方法、修辞)的作用。 容易混淆的几个概念 一、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表现方法 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在初中语文中是经常提及的两个名词术语:它们之间区别很大。(一)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初中课文常见的 修辞方式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对比、借代、反复、反语、引用、互文、婉曲、顶真、回环、通感等。 (二)表达方式:也叫表达方法,其内涵包括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个方面。 (1)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序。 (2)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 (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环境描写)等,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具体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4)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植物、文具、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五种表达方式,作为文章的形式要素,一定要为内容表达服务。一定的内容采用不同的表达来写作,可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就是所谓表达功能。 表现方法(表现手法):(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先抑后扬、前后呼应、想象、联想、象征等。) 二、表现手法与描写手法 表现手法和描写手法实际上都是一种创作方法,但其内涵不同。 (一)表现手法内涵可从如下多个方面考虑:

专题片是纪录片的一种特殊的结构形式

专题片是纪录片的一种特殊的结构形式.这里讲的电视新闻专题片,是报道类纪实性的 电视专题片,是电视深度报道最常用的节目形态.解说词,顾名思义即口头说明解释的词,它依靠文字对事物、事件或人物的描述,用词语的渲染来感染受众,使人们在对其所表述 的内容有所认识和了解的同时,能进一步体会到认知和感受的作用. 专题片是运用现在时或过去时的纪实,对社会生活的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给予集中的、深入的报道,内容较为专一,形式多样,允许采用多种艺术手段表现社会生活,允许创作者直接阐明观点的纪实性影片,它是介乎新闻和电视艺术之间的一种电视文化形态,既要有新闻的真实性,又要具备艺术的审美性。电视专题片的分类从风格上分纪实性专题片、写意性专题片和写意与写实综合的电视专题片;从内容上分城市形象专题片、企业形象专题片和产品形象专题片;从文体上分新闻性专题片、纪实性专题片、科普性专题片与广告性专题片。(二)人物片 人物片往往将各行各业有代表性或有特点的人物作为反映的对象,以表现一个主题,一种立意。在人物片中,解说与画面多呈互补状态——解说词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或人物的经历、背景、事件过程等,画面则对人物形象、人物活动、工作环境以及人际关系给予形象化、直观性的展示。 人物片的解说词一般是叙述型,表达极为自然、流畅、语言亲切、自然,较平缓。人物片的表现形式比较灵活多样。人物有以第一人称出现的;也有第一、第三人称交替出现的,时而是叙述者,时而是人物自己的对话;也有的是对话形式;还有男女对播的。 解说者既是叙述者,又是节目中人物的代言人,因此解说者一方面要把握好自己解说的角度,进入人物的视野来说话,另一方解说还要将叙述者的内心,化为主人公的心态,以他的口吻述说,表现他的内心感情,使人听起来亲切、自然。 在媒介进入融合时代、电视节目品牌化经营的今天,作为一种独立艺术品种的专题片,在受众日益挑剔的目光中如何完善自己,这是当前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专题片不是纯新闻,它不要求时效性,而是追求历史的、文化的和社会的价值;它兼容某些新闻的特性,但与新闻有着本体的不同。它的重要功能就是“对事实和对真实自然的人、人性的高度尊重与揭示”,有着顽强的艺术生命力。 今天,专题片已开始拒绝枯燥无味的叙事和亟其冗长的镜头,追求“可视性”、“节奏性”、“故事性”。这就需要对专题进行全方位的立体的策划和包装。 专题策划首先要精心选材。专题片可涉足的范围极为广泛,包括会议专题,历史题材,民生报道等等。而选题的关键是在于它的内涵价值,选材要让受众感觉到它深刻的思想内涵给了受众一个心理切口,使其能动地介入到片中来,产生情感的共鸣,达到心灵的互动,然后带着思索离开。 其次,策划还要从制片观念上进行调整。真实性是专题片自始至终的追求。通过纪实手法的运用和表现,让人们感受到真实再现的品格,这是一种平民化的意识表现,它平视、客观的特点赋予了专题片感染力和生命力。所以在制片时,应尽可能地避免主观色彩的说教,而要从受众心理的角度给专题片定位,彰显其平民意识。 应当明确一点,我们搞专题片的初衷不是把一个现成的或编导主观的结论强加给观众,而是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主动思考,能动介入,尽管每个人领略和思考的东西不同,但结论是

风光摄影心得体会

风光摄影心得体会分享 篇一:关于风光摄影的一些体会 关于风光摄影的一些体会 往往摄影爱好者们看到美丽的风景照片都会问“拍这张照片 你等了多久?”,在一般人的心目中,照片就像绘画、音乐或者 文学一样,所表达的是创意者的一份构思,但是由于它是建立在 实物成像基础上,如果说画面里的景色和光线配合得比较理想, 像这样构思的照片一定是“等”出来的。对于风光摄影,是“先 有意念,还是就地构思取自现成”这个问题的不同的摄影者有不 同的观念。 【风光摄影中的“等”】 静物或是广告的拍摄可以由摄影者自己摆布,建立在实物成 像基础上的摄影必须要有客观人物或环境的存在。唯有在现场的 观察和启发下,摄影者才能拍出自己当时的感受。这是摄影和其 它艺术媒体之间最大的差异。在其它任何艺术媒体里,不论是绘画、音乐、雕刻、甚至文学创作、创意者都可以发挥白己的能力,把既有的构思表达在他的作品上。但是,如果摄影者想把已经存 在于他思维里的概念表现在照片上,即使他等了很久,足以表达 他这份概念的景物,也不一定就会顺他的意念出现在眼前。这个 情况就像一则笑话里所说的,“想请的客人一个都没来,不请自 来的人却坐上了一桌。”一个摄影者可能同样会觉得苦闷,想等

的情况久候不至,没有意料到的却突然出现在他面前,搞得自己 手忙脚 乱。要改变这种情况发生所带来的苦闷,就是在于摄影发现 性的发挥。 【风光摄影的瞬间性】 摄影常被称作是“瞬间的艺术”,这不仅因为拍下来的照片 所记录的只是快门开放那一瞬间的情况,更重要的是为我们带来 启发的题材,从它的发生、发展直至消失,可能只是一个短暂的 瞬间。也正因为这一份认识,我常觉得摄影者的发挥可以用曹植 的“七步诗”来比拟。历史上,曹植在他哥哥 逼迫下,要在七步内写出一首能够叙说他们兄弟之间矛盾的 诗,但却又不能在诗里正面提出这种矛盾。 在摄影的瞬间上,从情况一旦发生在眼前,到它为我们带来 启发,进而考虑如何把这份感觉表达在画面上,再开始操作和拍摄,直至情况的消失,整个过程有时可能比走七步所花的时间还 要来得短。 对于一个从事人文社会题材拍摄的摄影者来说,所谓“抢镜头”已经是一般人都认识到的需要。用“七步诗”来比喻这份追 求似乎还说得过去,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风光摄影是拍摄静态 的题材,尽管天有不测风云,但是总会等来“雨过天睛”的时候,假如要使得一张照片里景色和光影结合得比较理想,那就只有去“等”了。

阅读中的表现手法分析

现代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一) 一、考点聚集 赏析作品的表达的技巧。 二、常见考题 1.赏析文章在写作手法上的特色。 2.分析某种写法的作用。 3.分析某一情节的作用。 4.找出文中的过渡、伏笔或照应之处。 5.从表现手法的角度作批注。 三、知识储备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 方式。这里所说的表现手法指的是作者在行文过程中所用的一些写作技巧,主要有: 1.对比手法:为突出某人的性格、品质、态度或某物的性质、特点而将其与其他人或物甚 至是本身进行比较,目的是通过比较,凸现人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2.烘托(衬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物质衬托首要的人或物质,凸起首要的人或物质的特 点、性格、思惟、感情等。作用,使形象更加鲜明,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一般以景 物烘托人物心情,以侧面人物烘托主要人物为多。衬托,同类物质衬托是“正衬”,相反物 质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3.欲扬先抑:本要赞颂某人某物却要先“批评”一番,或暴露其缺点或表达不满,看完后 给人一种“原来如此”之感。作用:能够造成鲜明的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很好 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收到出人意料的动人效果。 4.铺垫、伏笔、照应:铺垫是为使情节的进展和人物性格的发展合情合理、真实可信而采 用以非主要情节和非主要人物作为衬托的手法。与铺垫类似的手法是伏笔或照应,前段为后段所作的提示与暗示。作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5.悬念设置:是读者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很想知道又无从推知的关切和期待心理。利用 读者的这种心理的写作技巧叫设置悬念。作用:使情节跌宕起伏,增强可读性。 四、答题格式 1.本文运用了XX写作手法(多种手法则要列举全),如文中……(举文中的实例),这样 写的好处是…… (1)本文巧用对比的手法,把XX和XX巧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很自然地从对比中 感觉到XX的变化(或说优劣好坏),从而鲜明地表现出XX (2)本文大量运用环境烘托,把表现对象的XX心理,放在一个XX的环境里,更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3)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XX的XX衬托XX的XX,使作者对自己的表现对象的表达 意图更明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4)本文运用了抑扬的手法,作者的本意是XX,而先XX,令读者更全面深刻地认识XX,使所表现的对象更丰满,更鲜明。 (5)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悬念的写作手法,先把XX抛给读者而又并不说明原因,层层设疑, 紧紧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好地达到了表达自己主题的目的。 2.……情节在这里运用了……写作手法,起到了……的表达效果 3.(1)文中的第X段(或哪一句)在文中起到了过渡(或伏笔)的作用;(2)文中的第X段(或哪一句)与第X段(或哪一句)是前后照应的关系。 1

浅析人物纪录片中人物表现手法的策划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5d7855464.html, 浅析人物纪录片中人物表现手法的策划 作者:凌庆松 来源:《魅力中国》2017年第40期 摘要:在众多类型的纪录片创作中,人物纪录片可以称得上是处于主导位置的类型。人物纪录片就是把人们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和过程通过采用真实重构生活的方式用最真实的镜头记录下来。一部好的人物纪录片一定具备着更现实和更深远的教育意义,这样它的艺术品味和思考价值才会更好的展现出来。人物纪录片通过对人这一主体的记录和描述,向观众展示着自然真实的社会,体现着人文关怀的属性,发挥着深刻的社会价值和精神支持。 关键词:人物纪录片;人物表现;故事情节 一部纪录片所记录的有价值的人物故事是作品成功的关键,纪录片的故事化指的是在拍摄和制作人物纪录片时要把主人公和故事情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只有这样故事情节的展开才能得以推进,情感的表达才能完整展现,从而塑造出生动人物的形象、增强故事的趣味性以及对观众的吸引力。人物纪录片的故事化是纪录片整体基调垫定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因此通过将纪录片故事化来完成创作是人物纪录片经常运用的一种手段。首先,定位好其故事性。其次,能够充分的挖掘其故事性。最后,在摄制完成后可以使用裁剪对摄制画面进行故事化的剪辑。后期也就是对拍摄的所有素材进行选择和组合。下面我们将就此进行讨论。 一、充分展示人物的“个性化”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人是生活的主体。因此艺术作品的表现,离不开对人物的刻画。想要创作出一部有价值的人物紀录片,就要求对人物的形象特点、性格和思想等方面有独特的分析和表现,以挖掘出人物本身的个性化。通过人物个性化的特征,更好的通过具象的影像资料使观众在观看时获得审美的享受和情感上的满足,让该纪录片的社会价值和精神价值能够很好的发挥出来。 在人物纪录片的发展史上,从最初的选择人物的正面形象为切入点到现在更加注重的是对人物个性的描绘来反应整个作品的主体,这种对人物的表现手法的选择其优点在于:首先,以小见大,突出主题。每一个人物的身上都存在他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亦即个性是人与人之间区分和交往的关键。人物记录片的拍摄以人物的个性化为切入点,透过一个点慢慢地连接整个面,更好的表达主题价值。其次,凸显真实性,贴近群众。人物纪录片以人物的个性化作为贯穿整部作品的线条,把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最真实的生活状态通过屏幕展现给观众,在向观众传递人物的观点或者行为方式的同时,使得观众更有代入感,容易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和思想上的启迪。最后,人物的个性化更能起到吸引观众的作用。 二、被拍摄者“身”“心”合一的“表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