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教案背景】

面向学生:高中学科:语文

课时:1

学生课前准备:

1、查找资料,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特点。

2、熟读成诵,把握诗歌大意。

【教学课题】

领略辛弃疾的豪放风格,感受他深沉悲愤的爱国之情。

1、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2、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想象画面,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词中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

教学难点:

1.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典故的内涵。⒉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

为使语文教学更有效,平时教学中我们应有这样的意识:巧妙设计活动,不留痕迹地将鉴赏能力和高考考点的能力训练落实到位,为此,设计依据诗句内容想象并进行片段写作训练,由个别到类别进而归纳诗词用典的特征。另外,诗歌教学要善于抓住关键词,优化课堂教学,本词的“登临意”“英雄泪”便是肯綮之处,了解其内涵,词的内容乃至作者思想感情、作品风格特征便清晰可见。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郭沫若曾拟写了这样一副墓联: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我们知道写的是谁?对,就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继苏轼之后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今天我们就来通过一首词感受他豪放的词风。聆听羽泉演唱的《辛弃疾》,了解其词作风格。

https://www.sodocs.net/doc/5e18590172.html,/programs/view/Nt4_GrlSzLY/

二、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

2、师作诵读指导(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https://www.sodocs.net/doc/5e18590172.html,/archive.php?aid-98678.html

准确停顿: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把握基调:初读感受作者的一腔豪情,体会到他难以排遣的悲愤,要读得气沉声缓。

3、齐读思考:作者围绕“登亭”写了哪些内容?

生合作交流,师点拨总结:上片写登亭所见清秋之景,下片抒发悲愤之情。三、鉴赏意象,感受形象

(指导学生抓住意象,合理想象,描述画面,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1、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

(1)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

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https://www.sodocs.net/doc/5e18590172.html,/programs/view/CHAjslrvXdM/

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学生讨论完成)

(1)看、拍、会、登

(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

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5、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乐于归隐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桓温——叹时光流逝

6、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

师生共同总结:①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②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的忧虑③对朝廷中一味贪图享乐、谋求私利的群小的鄙弃④时光流逝、年华虚度的感慨⑤请缨无路、报国无门的悲愤⑥不被理解的孤独寂寞

7、辛弃疾同时代人、岳飞的孙子岳珂曾批评辛弃疾词作有用典过多之弊,而这一首词虽用典密集,但都很贴切,不给人堆砌繁琐之感,为什么?

词中典故,或正用,或反用,都为吊兴废,感身世,且用词极为精当,能配合词意进行锤炼,起着融化史实入词的作用。所以典故虽多,却是信手拈来,浑然天成。

四、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1、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语言:大气豪放。

2、在那些风雨如晦的日子里,辛弃疾的一腔孤忠,无人领会,化而为泪。那是怎样的一滴泪!你能在古诗词中找到类似的泪吗?

生交流,师总结:在历史长河中,男儿的一哭令天地为之变色,日月为之无光。屈原的泪水流向社稷:“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为黎民而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陆游为江山沦落敌手而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这些泪和辛弃疾的热泪一样,无不因折射了爱国的情怀而长留后人心间!

3、唐宋词中的“凭栏”意象探究

生交流,师总结:“凭栏”意象在唐宋词作中频繁出现这一现象有其必然性:受传统心理影响,也有栏杆的时空特性的因素,还与时代有关。凭栏意象在词中有一些普遍特征:时间久,形象孤,气氛静。凭栏具有深刻的文学审美价值,它代表了愁、恨、销魂、神伤,而词本身就是感伤文学,凭栏是这种感伤的良好载体,它形象雅致,意境深远,可以说是词这种民族艺术瑰宝上的一颗明珠。https://www.sodocs.net/doc/5e18590172.html,/s/blog_412c1edf01010wor.html

五、总结全诗,布置作业

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不思进取,群小当道,忠良请缨无路,报国无门。这就使辛弃疾在扼腕叹息之余,把一腔忠贞化而为诗词,从而演奏了一曲时代的最强音,照亮了那个黑暗的时代,也温暖了后来人的心灵,更激励着我们这些风华正茂的少年,心怀天下,热爱祖国。这也许就是对叶嘉莹先生所言“诗词让人心灵不死”的另一种理解吧!

作业:阅读梁衡《把栏杆拍遍》,加深对辛弃疾其人其诗的理解。https://www.sodocs.net/doc/5e18590172.html,/question/7523150.html

【教学反思】

1、教学中能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达到对诗词的整体认知。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注重学生独立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2、诗词教学的首要是把鉴赏和朗读结合起来,鉴赏帮助朗读,朗读提升鉴赏。这堂课安排较多的朗读,效果很好,大部分学生可背诵。

3、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外的优质资源,如开头的导入语的设计,学生对流行歌曲比较爱好,将课本的诗词和流行歌曲联系起来,可以更进一步激起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同时,在知识迁移里面我援引了唐宋词中的“凭栏”意象探究一文,有利于学生对“凭栏”意象的深入理解。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新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说课稿 赤城一中李霞 一、说教材 (一)、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六课的一首词。这个单元选取了宋代四位大家的八首词,文学流派有婉约派和豪放派。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宋词的鉴赏评价能力,分析比较婉约派和豪放派在词的取材、境界和情感方面的区别。《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豪放派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词主要以报国无门的悲愤和乡关之思为主题,上阙重在写景,借景抒情;下阙用了三个典故,借典抒情。通过学习这首词,让学生对豪放派的风格有深入的了解,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词的内容和形式的基础上品味词的语言,体味词的意境美。”依据单元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我确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2、理解用典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作者的爱国之情及思乡之感 (三)、教学目标 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前我想先介绍一下我校的学情。我校的高一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较差,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有待提高,但因为高一此前已学过古典诗词,对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手法、风格已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及学生情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思想内容。 2、领略辛弃疾的豪放风格,感受他深沉悲愤的爱国之情。 能力目标:1、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同步课堂】人教版必修4第二单元《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高海芳 【教学理念】 树立教学方式新理念,使学生学中有趣;树立整体阅读观,使学生能围绕特定的主题对内容和情感进行理解和把握。 【教学设想】 以“英雄泪”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于“英雄”和“泪”所构成的张力中深刻体会作者极化的情感。整个课堂,基于文本,以读贯穿,删繁就简,以主问题引领的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诗词的鉴赏力。 【教学目标】 反复诵读,涵泳意象、典故的深层内涵,感悟诗人壮怀难酬的英雄泪、报国志。【教学重点】感悟诗人壮怀难酬的英雄泪、报国志。 【教学难点】挖掘典故的深层内涵并掌握用典这一手法。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以读贯之:问题引导法、诵读涵泳法、探究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辛弃疾是这样一位英雄,他以武起事,以文为终,他心中有着对军营深深的渴望,却最终把一腔热血都化作了一支羊毫软笔;辛弃疾是这样一位英雄,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心中有着收复失地的血气方刚,却最终带着武路政途的阻塞把栏杆拍遍;辛弃疾是这样一位英雄,他曾奔走沙场、血溅战袍,也曾跃马

横刀、生擒叛将,他心中翻滚着铮铮男儿的热血,却最终蘸着血和墨,留下了眼泪,他为什么会落下英雄泪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去理解他的泪,感悟他的情。 二、初读 1.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你认为诵读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1)预设:悲凉,悲伤,愁恨 (2)师介绍作者及背景,加深学生对情感的理解。 三、赏读 英“雄”在何方?泪洒在何处? (一)英“雄”在何方? 1.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展示。 2.明确: 雄在气势恢宏(从“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句分析) 雄在反思自省(从“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句分析)雄在雄心依在(从“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句分析。理解用典,需关注两点:一是典故本身的意义,即彼时彼境彼情;二是作者用典的意图,即此时此境此情。)雄在意志坚定、志向高远(从“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句分析) 3.师总结:“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无疑,辛弃疾是一位英雄,“雄”在肩负着抗金复国的历史重任,“雄”在身处困境依然爱国的深情,这样的英雄却洒下了喟叹之泪,那么,英雄泪洒在何处? (二)泪洒在何处? 1.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展示。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案 辉县市第一高级中学 郭鹏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辉县市一中郭鹏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品味,感受诗歌韵味。 2.揣摩写景语句,把握情景关系。 3.解读典故内容,体悟悲愤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是一把一天巨剑,被爱国的烈焰灼烧; 他是一支如椽巨笔,把历史的词章抒写; 他完美地将文韬与武略集于一身,令后世无数文人墨客与将士仰望。 他是铁骨铮铮的民族英雄,是慷慨悲壮的一代词宗! 这个人就是南宋豪放词人辛弃疾。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来感受他文武双全的人格魅力 二、展示学习目标 1.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文学修养。 三、解题 “水龙吟” 为词牌名。“登建康赏心亭”是标题。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四、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五、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年)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由于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又参加过农民起义,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再加上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辛弃疾南渡归宋十余年,一直未受到朝廷重用。在这种境遇下,辛弃疾心头的报国热火燃烧得他难以忍受。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六、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诵读。 2.学生诵读。(语速不能快) 3.读后思考: 词中哪句话或哪个词与题目相照应?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无人会,登临意登临所见所感(写景抒情) 登临所想(历史人物)用典抒情 七、词作赏析 (一)登——看到了什么 1.词人登高望见了哪些景物? 寥廓的江天连绵的山峰 楼头的落日哀鸣的断鸿 2. 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示例:辽阔的楚地的天空到处弥漫着凄清的秋气,江水向天边流去,眼前是无边无际的秋景。极目遥望远处的山顶,那些像玉簪和螺髻的群山也仿佛在传递着忧愁和怨恨。西下的太阳斜照着楼头,在失群的孤雁的哀鸣声中,还有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 (二)登——做了什么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一句中哪两个字用得好?简要赏析。 作者运用动作描写,手握吴钩看了又看,却没有用武之地,亦无人理解。他只好用拍打栏杆来发泄自己的怒气。表达了作者世无知己、报国无门的无奈和激愤之情。上片小结 词的上片,作者运用了移情和比喻等的手法,描绘了江天山峰落日断鸿等景物,营造了一种凄清壮阔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孤苦飘零、报国无门的感情。

高考必考古诗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刘禹锡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译文:楚地的天空辽远空阔,千里弥漫着清爽的秋气,浩荡的江水流向天边,秋色无边无际。眺望远处起伏的山岭,它们呈献出无限的愁苦和怨恨,有的如玉簪般峭立,有的如螺髻般回旋。在落日斜照的赏心亭上,在失群孤雁的哀鸣声中,流落江南的游子站在楼上眺望。我仔细地把吴钩宝刀看

过,把亭上的栏杆拍遍,但没有人能够领会我登高望远的心情。不要说鲈鱼如何鲜美,正好可以切碎煮熟品尝,如今秋风已起,张季鹰回到家乡没有?买田置屋的许汜,恐怕会羞于见到雄才大略的刘备。可惜年华如水流去,我为这风雨飘摇的祖国而忧愁,光阴虚度,连树木都这样老大了。请什么人唤来那穿红着绿的温情女子,来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泪? 赏析: 一,主题归纳 这首词通过描绘秋日登高望远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词 人渴望北伐而不得的苦闷心情,同时也是对偏安一隅 的南宋统治者的鞭笞。 二,写作特色 1,运用移情之法,情景交融。上片主要是即景抒情。 起句破空而来,写出了天高水长,浩渺寥廓的无 边秋色。接着用移情之法,明写山势连绵,山形 各异,实写词人对中原沦陷,南宋小朝廷不思 恢复的“愁”与“恨”。“落日楼头”以静态景物写出了 词人的悲凉和“愁”,“把吴钩看了”等句则是以动态 人物写出了词人的激愤和“恨”。 2,运用典故,抒发情感。下片连续运用3个典故,通过古人古事抒写词人的雄心壮志和坚持用世 的决心,表现了他怀才不遇,年华虚度的愤慨和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赏心亭上失意人 断鸿声里英雄泪 授课人尹淑华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理解作品“登临意”的真意,“英雄泪”的内涵,体会诗人 复杂的情感。 2、鉴赏辛词借景抒情、用典等艺术技巧,领略其豪放词特点。 【教学重点】揣摩写景语句,把握情景关系。 【教学难点】解读典故内容,体悟词人衷情。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预习】 根据诗歌展开合理想象,改写上阙。情景交融,富有文采,200字左右。 阅读梁衡散文《把栏杆拍遍》,了解辛弃疾坎坷的政治遭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词人“登临意”的真意,“英雄泪”的内涵;感受人物形象。 2、分析艺术技巧鉴赏诗歌,领略其豪放词特点。 三、诵读,整体感知 1、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准确断句;初步感知诗歌情感。 2、质疑解答,理解难句 预设: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断鸿声里无人会倩何人揾英雄泪 3、请根据理解,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抽读 4、再齐读这首词,读出悲伤的感情。 四、品鉴,通过诵读深入体味情感 国学大师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评语“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 辛弃疾的真性情,他的悲伤除直抒胸臆外还表现在哪里?他又是如何传情达意的呢?请找一句自己认为最能传情达意的句子赏析诗歌。 鉴赏的一般环节:内容+手法+感情(小组讨论) (一)词人说“无人会登临意”,在流淌着他热泪的字里行间,你读出了他哪些真情?

预设: A、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寓情于景 首先,表明了当时是秋季,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长空、江水,天高水长,水天一色,浩荡江流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景象。辽远苍凉,气象阔大,突出浓浓的秋意。豪放词起笔雄健有力。 其次,一个千里,一个无际,辽远苍凉秋色无边,愁思不尽。“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秋风一起,人们往往产生萧瑟凄凉之感;秋上心头,便凝结成了万般愁思。 B、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移情及物 1、为何“江山如画”词人看来却是“献愁供恨”? 人心中有愁有恨,山影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壮美河山触发了英雄悲情。2、移情及物,则物物皆著我之色彩。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投射于客观景物之中,语多一层曲折,情多一份含蓄。 3、远山愁什么,恨什么? 山河破碎风飘絮。 志士效力无由。景色虽美,但北面沦陷的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 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百姓,痛苦悲愁…… C、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借景抒情 1、想象描绘这幅画面 夕阳快要西沉,残阳如血;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入耳畔,词人诉诸视觉、听觉,从色彩和声音写黄昏冷清寂寥之景。这“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之景,让人倍觉流离孤单之苦,勾起游子乡思,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 2、为何自称“江南游子”? “游子”——自己。宋金以淮水为界。辛弃疾23岁率部下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只把辛弃疾看作“归正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并无归属感,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3、如果你是辛弃疾,面对此情此景你还会想到些什么? “落日”——残照比喻时光流逝感和南宋国势衰颓、危机四伏、日薄西山。 “断鸿”——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苦无依的心情。 不仅是思乡之苦,更有国事衰微的沉重郁闷 4、“落日”“断鸿”是古典诗词常见意象,你还能不能想出相关诗句? 补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南宋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全词就登临所见挥发,由写景进而抒情,情和景融合无间,将内心的感情写得既含蓄而又淋漓尽致。目前,“学案导学”的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实际教学中,为方便教学,语文网小编整理了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下面,跟语文小编一起来学习这篇导学案是怎样做到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学习目标 1.赏析《水龙吟》,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触的意境。 2.能准确说出词中的典故,并理解其中寄寓的情思。 3.背诵并默写《水龙吟》。 一、阅读全词,结合注释,回答下列问题。 1.词的上片,以写景开端,作者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 长天、秋水、远山、落日、断鸿。 2.这些景物描写,营造出怎样的意境?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苍凉空阔的意境;江南游子的愁恨:怀念中原,报国无路。 3.上片的最后一句作者用了两个动作来表达内心的情绪,能

说说这两个形体语言要表明的意思是什么吗? 手握宝剑却无用武之地,恢复河山的雄心壮志无人理解的愁与恨。 4、上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试加以分析。 答案:上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 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二、课堂探究 点拨:下片抒情。作者运用了几个历史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矛盾和对生活道路的抉择,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忧愁。 探究:1. 作者写了哪几个典故? ①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西风风来,很想吃家中吴中的莼菜羹和鲈鱼脍,便弃官还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1)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 申的悲愤心情。 高二年级的学生对诗歌阅读与鉴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诗歌鉴赏的方法还不能有效的掌握,本节课旨在通过对诗词的讲解使学生能掌握一定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通过题目、作者、注释、意象、典故和诗眼来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教学难点】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掌握通过题目、作者、注释、意象、典故和诗眼来感受诗歌韵味。 【教学方法】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名诗对接 请同学们找找这些诗句的共性? 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 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 昨日登高去,今朝更举觞。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登高迎送远,春恨并依依。 倚剑登高台,幽幽送春日。 归来问得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 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

明确:登高 二、粗读,解题目、析作者、看注释 (一)解题目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建康,现在南京,又称金陵、石头城,有六朝古都之称,但六朝更迭如走马灯一般,平均时长不足60年,都是短命王朝,于是金陵就成了朝代的兴亡衰败、时移世异、物是人非的代名词,有厚重的历史沧桑感。 为什么登?他登上高楼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二)析作者、看注释 1、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南宋词人。 辛弃疾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率北方抗金义军万余人回到南宋,但南宋朝廷只派他任地方官,并不用他北上抗金。辛弃疾的词多以缅怀故国河山、抒发抗金报国之志和揭露南宋小朝廷苟且偷安为主题。词的笔势纵横,气势恢宏,境界开阔,形成了豪放、激昂的风格,他继承了苏轼词的豪放词风,善于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大量用典,给词带来了新鲜、活泼的气息。 2、这首词写于淳熙元年(1174)秋,作者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这时他南渡已12年之 久,北方疆土大片沦丧,尚未得到北伐抗敌的机会 明确:生平、遭遇;辛词常见主题;创作背景;风格及表现手法 三、细读上片,赏文字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明确: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明确: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明确:( 1 )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 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

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辛弃疾阅读答案鉴赏

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辛 弃疾阅读答案鉴赏 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辛弃疾阅读答案鉴赏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建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 泪落哀筝曲。几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难寻,碧云特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注】①建康:今南京,为六朝古都:历来登临者多有咏叹。②安石:即谢安,早年寓居会稽,晋孝武帝时 任宰相,“淝水之战”大败前秦苻坚,后遭谗被疏。 8.请对“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两句进 行赏析。(5分) 9.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6分)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辛弃疾阅读答案鉴赏 8.这两句运用了设问手法。(1分)作者采用自问 自答的方式,从建康的险要形势入手,对比六朝兴亡的 历史遗迹,隐含着对南宋朝廷软弱的谴责o(2分)勾画出大声疾呼、痛苦欲绝、义愤填膺的词人形象二(2分) 9.①对国家前途的忧虑。②对成就伟业的渴望:③

对报国无门的苦闷。④对议和派排斥爱国志士的激愤。(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辛弃疾阅读答案鉴赏 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辛弃疾任建康(今江苏南京)通判,当时他南归已经七个年头,而他期望的抗金复国事业,却毫无进展,而且还遭到朝中议和派的排挤打击。词人在一次登建康赏心亭时,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便写下此作,呈送建康行宫留守史致道,以表达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对议和派排斥爱国志士的激愤。全词采用吊古伤今的手法,来表现主题思想,写景时,寓情于景,感情极其浓郁;抒情时,吊古伤今,笔调极为深沉悲凉。 这首词分以下几个方面下笔:建康的地理形势、如今的败落景象,并用东晋名相谢安的遭遇自喻,表达词人缺乏知音同志之士的苦闷,最后用长江风浪险恶,暗指南宋的危局。 开头三句,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主题,抒发内心感情基调。然后再围绕主题,一层一曲地舒展开来。 “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是说词人登上高楼,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感慨。“闲愁千斛”,是形容愁苦极多。“闲愁”,是作者故作轻松之笔,其实是他关心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预习案 一、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南宋著名词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爱国词人。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其词题材广泛,善于熔铸典故,以文为词,词风以豪放为主,代表作有《稼轩长短句》。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励气节,切磋学问。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但南宋王朝一再纳贡求和,辛弃疾一生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二、解题与写作背景 “水龙吟” 为词牌名。“登建康赏心亭”是标题。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 【鉴赏】 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偶有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这首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溶气象阔大,笔力遒劲。“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即簪),是此句用语所出。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篇因此而生动。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

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致道留守原文-翻译及赏析

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致道留守原文| 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公元1168年(宋孝宗乾道四年),辛弃疾任建康(今江苏南京)通判,当时他南归已经七个年头,而他期望的抗金复国事业,却毫无进展,而且还遭到朝中议和派的排挤打击。词人在一次登健康赏心亭时,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便写下此作。 作品 登览怀古之作,往往以历史的变迁寄寓对国事的感慨,借古讽今,以雄深跌宕为胜。对于知己的唱和之作,往往是心语的倾诉,以诚挚深切为高。要将这两种意思打和成一片,就需要糅合两种不同的美学格,兼有雄深与温婉。这是一种难以达到的妙境,而本词显然达到了这一境界。[2] 此词分以下几个方面下笔:建康的地理形势、眼前的败落景象,并用东晋名相谢安的遭遇自喻,表达词人缺乏知音同志之士的苦闷,最后用风浪险恶,暗指南宋的危局。 开头三句,开门见,直接点明主题,抒发内心感情基调。然后再围绕主题,一层一曲地舒展开来。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是说词人登上高楼,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感慨。闲愁千斛,是形容愁苦

极多。闲愁,是作者故作轻松之笔,其实是作者关心国事但身不在要位始终不能伸抗金之志的深深忧愁。 四、五两句,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把吊古伤今落到实处。虎踞龙蟠何处是?问话中透出今不比昔的悲凉。据《金陵图经》记载:石头城在健康府上元县西五里。诸葛亮谓吴大帝曰:秣陵地形,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都也。正因为如此,健康曾经成为六朝的国都。但在辛弃疾看来,此时却徒留空名,和一片败亡的气息。这里暗中,谴责南宋朝廷不利用健康的有利地形抗击金兵、收复中原饱含感情的问答异常生动地勾画出词人大声疾呼、痛苦欲绝、气愤填膺的形象。兴亡满目,兴亡是偏义词,侧重于亡字。 柳外斜阳五句,是健康眼前的景象,把兴亡满目落到实处,渲染一种国势渐衰悲凉凄楚的气氛:夕阳斜照在迷茫的柳树上;在水边觅食的鸟儿,急促地飞回窝巢;垅上的乔木,被狂风吹打,飘落下片片黄叶;一只孤零零的小船,漂泊在秦淮河中,地向西边驶;不知何人,吹奏起悲凉的笛声。映入词入眼帘怎能不勾起作者忧国的感叹。同时词人独选此景,也正是意在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从构思而言,上片三个层次,采用层层递进、环环紧扣的笔法,衔接极为严密。而各个层次,又都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和强化主题。 上片十句侧重于吊古伤今。下片十句则侧重于表现词人志不得神、无法实现抗金国收河山壮志的愁苦,及其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下片亦分三个层次,前五句为一个层次,是曲笔。次三句为一个层次,是直抒胸臆。最后两句为一个层次,是比喻。各层次的笔法虽不相同,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地的天空,千里弥漫着清爽的秋气,江河水流向天边,秋色天际。远望遥远的山岭,有如插着玉簪的螺髻,向人们呈献愁恨。流落江南的游子。在落日的时候,在失群孤雁的哀鸣声中,站在楼上瞭望。把宝刀吴钩看完,把栏干拍遍,但没有人领会,我登临楼台的用意。 不要说鲈鱼正好可以切碎煮熟品尝,秋风吹遍大地,张季鹰怎么还没有回乡?如果只想像许汜一样,买田置屋,怕会羞于看见才气横溢的刘备。可惜年华如水流去,忧愁风雨,树木犹如此。请谁唤来身穿鲜丽衣服的美女拿着红巾,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泪?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下阕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最后流下英雄热泪。 此词是稼轩借登临之际,抒发自己英雄失意、功业难成的抑郁之情。上片主要是即景抒情。起句破空而来,写出了天高水长、浩淼寥廓的无边秋色。接着用移情之法,明写山势连绵、山形各异,实写词人对中原沦陷、南宋小朝廷不思恢复的"愁"与"恨"。"落日楼头"以静态的景物写出了词人的悲凉和"愁","把吴钩看了"等句则是以动态的人物写出了词人的激愤和"恨"。落日残照是危机重重的南宋王朝的反映,那失群的孤雁也正好是词人自身的写照。下片连续运用三个典故,通过古人古事抒写词人的雄心壮志和坚持用世的决心,表现了他怀才不遇、年光虚度的愤慨和苦痛。三个典故,一用反问句,一用推测句,一用感叹句,极富错综变化之妙。 这首词沉雄豪壮,是稼轩词风的典型代表。黄梨庄云:"辛稼轩当弱宋末造,负管、乐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观其与陈同父抵掌谈论,是何等人物?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其词。"此词就是豪放中有沉郁之情和蕴蓄之法。其豪壮沉痛之情并不直接说出,而是通过景中寓情、移情入景、以动作写情、用典故达意,曲折委婉地道出。上片用倒卷之笔,多整齐的对句;下片用转折之法,句式多变,故文笔也不平直呆板。故谭献说此词"裂竹之声,何尝不潜气内转。"(《谭评词辩》) 【赏析】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 年)辛弃疾被弹劾,退隐于上饶之带湖,曾任吏部尚书的韩元吉(字无咎,号南涧),致仕后亦侨寓此地。由于他们都有抗金雪耻的雄心壮志,所以过从甚密。这时距宋金“ 隆兴和议”的签订已整整二十年,南宋朝廷文恬武嬉,并不关心国事。又三年,岁次甲辰(1184 年)正逢韩元吉六十七岁寿辰,辛弃疾填了上录一词申祝。 一起两句,劈空而下,笔力万钧。作者蔑视南渡以来的当政者,“几人”云云,真有杜诗“ 一洗万古凡马空”的气概。说朝士无才,宋则隐然以有才者推崇韩元吉,并以此自许,亦即“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之意。按辛弃疾曾作《美芹十论》、《九议》向皇帝、宰相献策;韩元吉亦有《论淮甸札子》、《十月末乞备御白札子》向朝廷进言。故论治世,经纶之才,韩、辛两人都当之无愧。另外此处也有感,当政者无才无德不知任用有才之士,承接六句,分为二层:一则借往昔旧京父老颙望王师之情,和东晋士大夫痛洒新亭之泪,慨叹今日偏安之局仍未改观;中原山河仍未收复;二则引用桓温登平乘楼眺望之言,指责中原沦胥,为朝臣误国结果。由于这六句都针对当时世事而发的,故情绪转为低沉,笔调也随之挫落。歇拍四句,谓御敌靖边,建功扬名,才是吾辈儒者应尽的职责。这是抒露自己的豪情壮志,并勖勉韩氏,故笔锋重新振起。下片都是向着韩元吉说的。过片三句,他把韩元吉比作韩愈,是当代文坛上的泰山北斗。诗文词中惯用同的古人比今人。按韩元吉有《南涧甲乙稿》传世,黄升称他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教案背景】 面向学生:高中学科:语文 课时:1 学生课前准备: 1、查找资料,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特点。 2、熟读成诵,把握诗歌大意。 【教学课题】 领略辛弃疾的豪放风格,感受他深沉悲愤的爱国之情。 1、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2、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想象画面,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词中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 教学难点: 1.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典故的内涵。⒉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 为使语文教学更有效,平时教学中我们应有这样的意识:巧妙设计活动,不留痕迹地将鉴赏能力和高考考点的能力训练落实到位,为此,设计依据诗句内容想象并进行片段写作训练,由个别到类别进而归纳诗词用典的特征。另外,诗歌教学要善于抓住关键词,优化课堂教学,本词的“登临意”“英雄泪”便是肯綮之处,了解其内涵,词的内容乃至作者思想感情、作品风格特征便清晰可见。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郭沫若曾拟写了这样一副墓联: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我们知道写的是谁?对,就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继苏轼之后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今天我们就来通过一首词感受他豪放的词风。聆听羽泉演唱的《辛弃疾》,了解其词作风格。 https://www.sodocs.net/doc/5e18590172.html,/programs/view/Nt4_GrlSzLY/ 二、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 2、师作诵读指导(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https://www.sodocs.net/doc/5e18590172.html,/archive.php?aid-98678.html 准确停顿: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把握基调:初读感受作者的一腔豪情,体会到他难以排遣的悲愤,要读得气沉声缓。 3、齐读思考:作者围绕“登亭”写了哪些内容? 生合作交流,师点拨总结:上片写登亭所见清秋之景,下片抒发悲愤之情。三、鉴赏意象,感受形象 (指导学生抓住意象,合理想象,描述画面,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1、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 (1)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

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4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学案3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学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教学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运用比较学习法,开 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词人的英雄主义情怀,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导学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难点:知识目标(2) 【学前准备·独立思考】 一、预习感知 1、作者: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号,山东历城人。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著有,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风格为主,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 背景:本词作于宋孝宗乾道五年,辛弃疾通判建康,当时他正值壮年有为,但朝士都是庸俗之辈。词人此时已南归八年,虽几番上书奏御敌之策,但都无下文。英雄失意,年华虚掷,难得一遂报国之愿。这年,他登临建康赏心亭,写下这首词,借以倾吐自己的抑郁悲愤之情。 2、注音:玉簪.( ) 螺髻.( ) 鲈鱼堪脍. ( ) 倩.何人()揾.英雄泪( ) 3、“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一句中“玉簪螺髻”是形 容,运用了修辞。“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中“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江南游子”,指。 4、“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一句。“把吴钩看了”,借吴钩闲置身旁,烘托出词人的苦闷,“阑干拍遍”形象地表现出作者的情态。 5、对下面词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眺望远处,高低和形状不同的山岭,向人们呈献愁恨。 B.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把宝刀吴钩看完,把栏干拍遍,但没有人领会我登临楼台的用意。 C.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如果不能买田置屋,建立功业,怕会羞于看见才气横溢的刘备。 D.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请谁唤来女子,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泪? 【课堂研读·合作探究】 二、探究学习 1、朗读全文,整体感知: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分组讨论: (1)上片的景物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的?烘托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2)“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的词人是怎样的形象?词中是怎样表现的? (3)词人无人领会的“登临意”是什么?下片三个典故与此有怎样的照映?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原文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原文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j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注释】 (1)建康:今江苏南京。 (2)遥岑(c n):远。 (3)玉簪螺髻(j ):玉簪,碧玉簪。螺髻螺旋盘结的发髻。皆形容远山秀美。 (4)断鸿:失群的孤雁。 (5)吴钩:本指一种弯形的剑,相传吴王命国中做金钩,有人杀掉自己两子,以血涂钩,铸成双钩献给吴王。后代指利剑。 (6)季鹰:据《晋书张翰传》载,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想到家乡吴中的鲈鱼等美味,遂弃官而归。 (7)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据《三国志魏书陈登传》载,许汜(s )曾向刘备抱怨陈登看不起他,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刘备批评许汜在国家危难之际只知置地买房,如

小人(刘备自称)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求田问舍,置地买房。刘郎,刘备。 (8)流年:流逝的时光。 (9)忧愁风雨:化用苏轼《满庭芳》词义,原句为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10)树犹如此:据《世说新说言语》载,桓温北伐经金城,见从前所植柳树已长得十分粗大,慨然叹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11)倩:请托。 (12)红巾翠袖:代指女子。 (13)揾(w n):擦拭。 【】 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更无边无际。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还有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的悲鸣声里,还有我这流落江南的思乡游子。我看着这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怕惭愧去见才气双全的刘备。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 【】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新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说课稿 赤城一中李霞 、说教材 (一)、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六课的一首 词。这个单元选取了宋代四位大家的八首词,文学流派有婉约派和豪放派。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宋词的鉴赏评价能力,分析比较婉约派和豪放派在词的取材、境界和情感方面的区别。《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豪放派的代表作之 ,也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词主要以报国无门的悲愤和乡关之思为主题,上阙重在写景,借景抒情;下阙用了三个典故,借典抒情。通过学习这首词, 让学生对豪放派的风格有深入的了解,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词的内容和形式的基础上品味词的语言, 体味词的意境美。”依据单元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我确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2、理解用典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作者的爱国之情及思乡之感 (三)、教学目标 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前我想先介绍一下我校的学情。我校的高一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较差,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有待提高,但因为高一此前已学过古典诗词,对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手法、风格已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 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及学生情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思想内容。 2领略辛弃疾的豪放风格,感受他深沉悲愤的爱国之情。 能力目标:1、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通过解读典故去把握作者深沉的情感。 情感目标:感受辛弃疾深沉的爱国之情。教育学生胸怀大志,热爱祖国。

古代诗歌赏析辛弃疾《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致道留守》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14题。(共12分) 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致道留守辛弃疾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①。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②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③?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④。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⑤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注】①斛:容量单位,古人以十斗为一斛。②陇上,此处泛指田野。③喷霜竹:即吹笛。 ④泪落哀筝曲:东晋名臣谢安(字安石)晚年被疏,有一次陪晋孝武帝听筝,有感于自身际遇不禁落泪。 ⑤宝镜:传说中一块能照人肺腑的古铜镜。后于得之者惊而失手之间落入水中,遂不复得。 1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我来”三句直抒胸臆,“闲愁千斛”是以夸张手法状写词人内心的愁苦之多。 B.“虎踞”二句自问自答,点明吊古的主题,其中“兴亡”的意思侧重于“亡”。 C.“柳外”五句寓情于景,“归鸟”一词寄寓了词人收复中原、重返故里的抱负。 D.“江头”二句以写景收束全词,由江风怒吼而想象出“波浪翻屋”的骇人画面。13.“谁劝杯中绿”中的“绿”本是酒面漂浮的绿色泡沫,此处代指酒。下列诗句也运用了以事物的某一特征代指该事物这一手法的一项是(3分) A.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韦庄《菩萨蛮》) B.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C.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苏轼《水调歌头》) D.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 14.词人说自己有“闲愁千斛”。从词作中挑出你感触最深的两处“闲愁”,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分析。(6分) 15.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8分) ①庄子引用志怪之书《齐谐》描写大鹏翱翔的画面时写道:“,水击三千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②在《醉翁亭记》中,欧阳修写琅琊山带给自己的感受:“野芳发而幽香,,风霜高洁,,山间之四时也。” ③李白用“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这样的诗句来彰显自己对个性自由的追求。 ④青少年就应该有豪情壮志,要想表达这一类的意思,我们可以引用的诗文名句有:“,。”三、(20分) 12.(3分)C 13.(3分)B 14.(6分)答案示例: ①“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对统治者不利用有利地形积极抗金的愤怒。 ②“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自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附答案直接用

临开一中高一年级(下)语文学教稿编号15 课题: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课型:新授制作人:李春燕审核人:高一语文组时间:2013年5月日 【学习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学习重点】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学习难点】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侂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著有《稼轩长短句》。 二、写作背景 辛弃疾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作者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这时他南渡已十二年之久,一直没有受到朝廷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担任,不肯让他率兵北伐,实现抗敌复国的想法。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之气。偶有登临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 三、解题 “水龙吟”为词牌名。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之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自主学习】 一、正音释义(在括号里注音,横线上释义) 遥岑.远目()断鸿 玉簪.()螺髻.()会 鲈.()鱼堪脍.()倩何人揾.()英雄泪二、整体感知 根据注释,疏通全词,明确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 【合作探究】 赏析指导:诗言志,读诗,就是要读出字里行间所含蕴的“志”。熟悉辛词的人都知道,辛弃疾的词,常常借景物言志,用典故言志。读这首词,我们就要注意体会景中情,参透典中义。 (一)赏析上片: 1、上片描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