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血液流变学检查的方法和临床应用

血液流变学检查的方法和临床应用

血液流变学检查的方法和临床应用
血液流变学检查的方法和临床应用

血液流变学检查的方法和临床应用

作者:左大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一、血液流变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及其组分流动和变形的科学。

从研究角度上看,主要包括三个层次方面的内容:

1、血液的宏观流动性,即粘度。

2、血细胞的流变性,主要是红细胞的聚集性和变形性。

3、血液生化物质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主要是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等。

从研究领域上分,又可分为基础理论和方法学的研究以及临床应用的研究两方面。

二、血液流变学研究的重点

(一)实验室检查方面

1、检测指标的建立,常用的实验室指标要反映:

(1)血液粘度,包括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两类。

(2)红细胞的聚集性和红细胞的变形性。

(3)血小板的粘附性和聚集性。

(4)血浆纤维蛋白原,球蛋白和血脂成分的检测。

2、实验室方法学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

(1)粘度计的设计要求和校正。

(2)质控品的研制以及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的开展。

(3)其它检测指标方法学的标准化,例如血脂测定。

(二)血液流变学在临床医学中应用

1、阐明血液流变学异常在某些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

2、根据血液流变学变化预测某些疾病发生的可能性。

3、血液流变学参数可做为某些疾病诊断的辅助指标。

4、观察药物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评价药物的疗效,探索新的治疗方法。

(三)已报道的血液流变学相关的疾病,见表1。

表1 可用于血液流变学检查的疾病

--------------------------------------------------------------------------------------------

一血管性疾病

1 高血压,

2 脑卒中(一过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脑出血),

3 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

4 周围血管病(下肢深静脉血栓,脉管炎,眼视网膜血管病等)。

二代谢性疾病

1 糖尿病,

2 高脂蛋白血症,

3 高纤维蛋白血症,

4 高球蛋白血症。

三血液病

1 原发性和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2 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3 白血病,

4 多发性骨髓瘤。

四其他

1 休克,脏器衰竭,器官移植,慢性肝炎,肺心病,抑郁性精神病。

2 中医范围中的血瘀症等。

---------------------------------------------------------------------------------------------

三、基本知识

(一)血液的流动形式

1、在血管中运动是一种表现为中央流速快,周边流速慢的"套管式"流动。见图1。

图1 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方式

2、所谓"套管式"流动实际上是一种分层运动,又称层流,见图2。

图2 液体层流的模式图

也就是说血液在血管中是一层一层流动的,靠近中央的液体层流速快,靠近周边的液体层流速慢。这样就在快慢两层液体之间形成了流速差,快的一层给慢的一层以拉力;而慢的一层给快的一层以阻力。

3、快慢两层液体间的一对力(拉力与阻力)就形成了驱使整体血液流动的力,称为切变应力(又为内摩擦力),用F(达因)表示。

4、既然液体是一个层面,在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切变应力称为剪切应力,用 t表示。其计量单位是达因/平方厘米,用Pa(帕斯卡)表示,1Pa=10达因/平方厘米。

5、既然快慢两层之间运动速度不一样,我们就可以找出它们之间的速度差和距离差,用一个参数表示,就是切变率,用 表示。计算公式是;

速度差(cm/s)

切变率(g) = ----------------------- 切变率的计量单位是 1/秒(s-1)

距离差(cm)

切变率是液体(血液)内部运动(流动)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讲,切变率高,液体流速快;反之,液体流速慢。

6、可以想象的到,液体流速快,其粘度一定相对较低;而液体流速慢,其粘度相对较高。因此,粘度就成为反映液体,包括血液的一种流动性(或称流变性)的物理参数。牛顿将粘度定义为也就是衡量液体流动时的内摩擦力或阻力的度量。牛顿的粘度定律是:

剪切应力(t) 帕斯卡(Pa)

粘度(h)= ----------------------- = -------------------- 帕斯卡.秒(Pa S)

切变率(g) 秒-1(S-1)

这就是说,一种液体的粘度和当时液体所处的剪切应力和切变率有关,粘度与剪切应力成正比,而与切变率成反比。

进一步,牛顿发现有两种类型的液体,一种液体它的饿粘度符合上述规律,牛顿称之为"非牛顿液体";而另一种液体它的粘度不符合上述规律,它的粘度是一个常数,不随切变率的变化而变化,牛顿称之为"

牛顿液体"我们的血液,全血是非牛顿液体,也就是说全血的粘度是随切变率的变化而变化;而血浆被看作

是牛顿液体,它的粘度与切变率无关。

这点对我们检测全血和血浆粘度以及分析检测结果十分重要。

7、表观粘度和还原粘度

由于非牛顿液体,包括全血,它们的粘度是随着切变率的饿变化而变化,所以不是一个常数。我们把在特定切变率下测定出来的粘度称为这种液体的表观粘度。

由于全血中含有大量的红细胞,红细胞的数量显然对全血粘度构成非常重要的影响,实际上全血粘度与红细胞比积关系很大,见图3。

图3 红细胞比积对血液粘度的影响

因此,为了克服红细胞比积对全血粘度的影响,使不同个体之间的全血粘度有可比性,所以将不同个体的全血粘度都以红细胞比积1%时来表示,这就是所谓的还原粘度。所以,临床上,如果只是比较某一位患者本身的粘度变化(如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饮食和运动对粘度的影响),既可以参考表观粘度,又可以参考还原粘度;但是要比较不同病人,或病人与健康人之间的粘度变化就必须使用还原粘度,而最好不用表观粘度。

8、泊萧叶定律和比粘度

法国物理学家泊萧叶在研究液体在管道中流量是发现通过某一管道的液体量符合下面的公式:

R2×P ×t

Q = -------------------------

8 L×η

那麽,粘度

R2P t

η = --------------

Q8 L

假设我们让两种液体通过同一根毛细管,而且流量也相同。那麽就成为下下公式:

t1 t2 1 t1

Q1=Q2 ------- = ------- ------- = --------

1 2 2 t2

这就是比粘度的概念,我们可以利用比粘度来表示两种液体的粘度区别。如果我们使用一种已知粘度的液体,如蒸馏水或生理盐水做参照液体,我们就可以间接测量血液的粘度。这种比粘度的概念一般是使用在血浆粘度的测定上,因为它被看作是牛顿液体,我们在测定其粘度时只选择一个切变率条件即可,不象测定全血粘度必须选择不同的切变率做为检测条件。

这点在无论是在仪器设计,测定操作中,还是在分析结果时都必须注意的。

四,检测技术和检测项目

(一)粘度

粘度测定是血液流变学试验中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参数。

全血粘度的检测可使用悬丝法和锥板法两种测定方法,但是无论那种方法都必须设定高,中,低三个切变率条件,在不同的切变率下测定全血的表观粘度。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规定高切变率应当在150s

-1,中变率应当在50-60s-1,低变率应当在1-5s-1。

三个切变率的选择和设定,不仅是测定全血表观粘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反映红细胞流变性的需要。我们已经知道,红细胞的数量对全血粘度影响很大,另外红细胞的流变性,也就是红细胞的聚集性和变形性对全血粘度的影响更为明显,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红细胞相互聚集越是严重,血液粘度越大,血液流动越慢,流速越慢,切变率越小,粘度会进一步增高,血液流动就更慢,红细胞就更容易聚集,----,如此下去造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加重组织的灌注不良,将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红细胞本身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也就是它们非常容易变形,这对于维持血液的流动非常重要。如果红细胞的变形性减低,那麽血液流动一定减缓,血液粘度就回增加,进一步减低血液的流动速度,切变率变小,粘度增高,-----。如此下去造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加重组织的灌注不良,将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而血液学告诉我们,在低切变率的条件下,红细胞容易相互聚集(因为内摩擦力小);而在高切变率条件下,红细胞容易变形(因为内摩擦力大)。所以,低切变率下测定出的全血表观粘度实际上反映了该患者红细胞的聚集性;而高切变率下测定的全血表观粘度实际上是反映了该患者的红细胞变形性。

研究表明,低切变率低到1s-1,才能充分体现红细胞的聚集性,也就是说红细胞在1s-1低切变率下才能完全聚集。因此,为什麽现在都要求粘度计最好能设定出1s-1的低切变率条件。

血浆粘度测定相对简便,因为它不需要设定不同的切变率条件,一般规定在高切变率下(100 s-1-12 0 s-1范围测定即可。但是,锥板法粘度计由于在高切变率在测定时产生二次湍流现象,无法准确测定血浆粘度,所以不主张使用锥板法测定血浆粘度,可采用毛细管法或悬丝法。

悬丝粘度计有进口和国产品,其技术关键在于悬丝的设计和制造。到目前为止,只有悬丝法的仪器才可能将低切变率做到1S-1,所以是目前精度最高的仪器。下面对悬丝粘度计做简单介绍。

悬丝粘度计属于无磨擦粘度计,它由内外两个圆筒组成,外筒由马达带动旋转,转动力距通过血样传递得内筒,内筒本身不转动。检测时,内外筒之间仅通过样品接触,没有附加摩擦力距。内筒是悬挂在一根弹性另好而敏感的悬丝上,悬丝与内筒之间有一个多极电磁铁的铁芯和一面反光镜。当内筒受到由血样

传入的力时,内筒随外筒转动也有所转动,反光镜也会发生转动,使电磁铁也产生一个与内筒的力距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的反馈力距,平衡血样经内筒的力距使内筒恢复到原来的位置。仪器通过测量流过电磁铁的电流计算出血样的粘度。其突出优点是测试探头为双缝隙结构,末端效应小,无二次湍流,最适合检测低切变率下的粘度。经使用单位评价,用国家计量标准油(一个是低粘度8.77mPa.s,另一个是高粘度18. 70mPa.s)测试仪器,所有偏差为0.5-1.5%,准确度符合要求;使用红细胞比积为0.44的样品,用自身血浆调整比积0.01的改变,从0.43-0.49,高,中,低三个切变率下的检测结果均有差异,说明该仪器的分辨率达到要求;重复性检测,180 s-1时的CV值为1.7%,1 s-1时的CV值为3.0%,也到达了国际血液标准化委员会(ICSH)提出的要求。《以上数据引自:扬 萍,李 巍,李 旭:BV-100悬丝流变仪性能检测分析,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1;11(2):171-172》

切变率是由外筒的转速决定的,见表

表 BV-100转速与切变率的关系

---------------------------------------------------------

转速(转/分) 切变率(s-1)

----------------------------------------------------------

90 180

15 30

0.5 1

---------------------------------------------------------

(二)红细胞流变性

1,红细胞聚集性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测定或计算红细胞的聚集性。

(1)低切变率,最好是1s-1条件下全血粘度。

血液论文血液流变学论文

血液论文血液流变学论文 银杏达莫对糖尿病肾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银杏达莫对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糖尿病肾病9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4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治疗组给予银杏达莫注射液25mL+质量分数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次/ d; 对照组44例常规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Cr和BUN尿UEAR和FDP。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血Cr和BUN尿UEAR和FDP 比较,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P<0 .01) , 治疗后血Cr和BUN尿UEAR和FDP比较,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P<0 .0l)。结论: 银杏达莫注射液可改善糖尿病肾病(DN)患者高凝、高脂状态, 有助于糖尿病肾病(DN)患者的治疗。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银杏达莫注射液; 抗凝;降血脂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常见的严重微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在糖尿病病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20~40%[1]。降低血糖、控制血压、调整血脂、抗凝血等治疗可以延缓DN的发展。本文旨在观察银杏达莫治疗DN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现将我们的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住院的2 型糖尿病患者98例,DN的诊断按照Mogensen[2] 诊断标准临床糖尿病肾病尿白蛋白定量>300mg/24h,男65例,女33例,平均年龄(67.5土8.7 )岁,平均糖尿病病程( 10.9±4.8 )年。排除标准:其他疾病导致的肾脏病变;妊娠或哺乳期患者;精神病等不合作者;有严重的心、脑、肝并发症;排除引起尿蛋白升高的原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急症,泌尿系感染、运动、原发性高血压。 1.2方法:研究病例均要求血压≤140 /190 mmHg,空腹血糖 ≤7mmol/L,餐后2h血糖≤ 10 mmol/L,并稳定1周。随机分组,治疗组54例,给予给予银杏达莫注射液25mL+质量分数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次/ d;每日1次,疗程为14 d,口服替米沙坦40~80 mg,胰岛素控制血糖;对照组44例,降压、降脂、降糖治疗同治疗组。 1.3 观测指标①肾功能测定:检测血肌酐( c r )和血尿素氮(BUN)。②尿液测定:检测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和尿微量蛋白尿(UAER)测定。③血液流变学测定:检测全血高切、全血低切、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3项检查每例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各检测1次。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检验。

临床血液学检验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 实验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检验本科用) 医学检验系《临床检验基础》教学组 2007-01-01 前言 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是通过理学、化学、细胞遗传学、免疫学以及现代自动化仪器的方法,采用病人血液及骨髓标本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以协助临床医生对疾病诊断、治疗和疗效观察。 实验课是以《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谭齐贤主编)与《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实验指导》(潘恩潭主编)为参考教材,面向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课程安排共75学时,理论课35学时,实验课40学时。通过本实验课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正常骨髓血细胞形态学特征、临床常见血液病的细胞学诊断和临床常用细胞化学染色的方法,了解溶血、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本实验方法。 实验教学内容安排表

[目的要求] 掌握红细胞系统各阶段正常骨髓血细胞形态特征。 [教学内容] 实验内容: 1.认真辩认红细胞系各阶段细胞形态特征; 2.用红蓝铅笔描绘红细胞系各阶段细胞; 3.书写实验报告。 重点难点:1.红系各阶段细胞划分标准; 2.正常骨髓片中原始红细胞与早幼红细胞的形态鉴别; 3.中幼红细胞与晚幼红细胞的区别 [学时] 3 实验二血细胞形态 [目的要求] 掌握粒细胞系统各阶段正常骨髓血细胞形态特征。 [教学内容] 实验内容: 1.认真辩认粒细胞系各阶段细胞形态特征; 2.用红蓝铅笔描绘粒细胞系细胞; 3.巩固练习:继续辩认红系细胞,同时注意与粒细胞的区别要点; 4.书写实验报告。 重点难点:1.粒系各阶段细胞划分标准; 2.粒细胞胞质中四种颗粒的鉴别要点。 [学时] 3 实验三血细胞形态 [目的要求] 1.掌握淋巴细胞系统各阶段正常骨髓血细胞形态特征。 2.掌握单核细胞系统各阶段正常骨髓血细胞形态特征。 3.熟悉骨髓非造血细胞(内皮细胞、成骨细胞等)的形态特征。[教学内容] 重点难点:1.淋巴细胞系统与单核细胞系统中原始细胞与幼稚细胞的形态鉴别;

血液流变学检查的方法和临床应用

血液流变学检查的方法和临床应用 作者:左大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一、血液流变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及其组分流动和变形的科学。 从研究角度上看,主要包括三个层次方面的内容: 1、血液的宏观流动性,即粘度。 2、血细胞的流变性,主要是红细胞的聚集性和变形性。 3、血液生化物质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主要是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等。 从研究领域上分,又可分为基础理论和方法学的研究以及临床应用的研究两方面。 二、血液流变学研究的重点 (一)实验室检查方面 1、检测指标的建立,常用的实验室指标要反映: (1)血液粘度,包括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两类。 (2)红细胞的聚集性和红细胞的变形性。 (3)血小板的粘附性和聚集性。 (4)血浆纤维蛋白原,球蛋白和血脂成分的检测。 2、实验室方法学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 (1)粘度计的设计要求和校正。 (2)质控品的研制以及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的开展。 (3)其它检测指标方法学的标准化,例如血脂测定。 (二)血液流变学在临床医学中应用 1、阐明血液流变学异常在某些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 2、根据血液流变学变化预测某些疾病发生的可能性。 3、血液流变学参数可做为某些疾病诊断的辅助指标。 4、观察药物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评价药物的疗效,探索新的治疗方法。 (三)已报道的血液流变学相关的疾病,见表1。 表1 可用于血液流变学检查的疾病 -------------------------------------------------------------------------------------------- 一血管性疾病 1 高血压, 2 脑卒中(一过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脑出血), 3 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 4 周围血管病(下肢深静脉血栓,脉管炎,眼视网膜血管病等)。 二代谢性疾病

临床医学检验高级职称题-临床血液学

临床医学检验高级职称题-临床血液学 1、不符合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临床特征是() A.贫血 B.黄疸 C.脾肿大 D.完全性抗体 E.抗体为IgG型 2、不符合恶性肿瘤所致贫血的是() A.肿瘤未侵犯骨髓时,不会发生溶血 B.主要与出血有关 C.营养不良 D.造血功能减低 E.除贫血外,血象和骨髓象无特殊改变 3、最适宜用来鉴别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和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细胞化学染色是() A.过氧化物酶 B.糖原 C.碱性磷酸酶 D.α–丁酸萘酚酯酶和氟化钠抑制试验

E.酸性磷酸酶 4、有关含铁血黄素尿的说法,下列不正确的是() A.慢性血管内溶血时少见 B.Rous试验可检出 C.急性溶血初期可阴性 D.Hb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分解而成 E.阴性不能排除血管内溶血 5、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下列不正确的是() A.电泳法 B.酶联免疫法 C.比色法 D.免疫电泳法 E.以上都是 6、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复合物与下列哪种血小板功能有关() A.黏附功能 B.聚集功能 C.分泌功能 D.凝血功能

E.血块收缩功能 7、患者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应选下列哪一组筛选试验() A.血小板计数,束臂试验,出血时间测定 B.血小板计数,凝血酶时间,出血时间测定 C.部分活化凝血活酶,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及凝血酶时间测定 D.纤维蛋白原,血块收缩,血小板计数 E.血小板计数,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测定,出血时间测定 8、对多发性骨髓瘤诊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检查是() A.骨髓穿刺涂片形态学检查 B.外周血涂片检查 C.血沉测定 D.血清钙、磷和碱性磷酸酶测定 E.血清免疫电泳 9、不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是() A.造血干细胞损伤 B.造血微环境损伤 C.免疫性造血抑制 D.DNA合成障碍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士)考试过关必做2000题(临床血液学检验 第六章 常见血液病的检验)【圣才出品】

第六章常见血液病的检验 A1/A2型题 1.慢性感染性贫血与缺铁性贫血的鉴别要点是()。 A.血清铁测定 B.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测定 C.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D.骨髓细胞外铁 E.骨髓红细胞内铁 【答案】D 2.下列属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是()。 A.MCV105fL,MCH36pg,MCHC410g/L B.MCV100fL,MCH34pg,MCHC380g/L C.MCV82fL,MCH29pg,MCHC350g/L D.MCV71fL,MCH27pg,MCHC340g/L E.MCV31fL,MCH22pg,MCHC300g/L 【答案】E 3.血清铁降低,见于()。 A.缺铁性贫血 B.溶血性贫血 C.再生障碍性蛋白 D.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E.铁剂治疗过量 【答案】A 4.缺铁性贫血与铁粒幼细胞贫血鉴别主要选择的检查是()。 A.MCV、MCH、MCHC测定 B.血清铁饱和度 C.骨髓铁染色 D.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测定 E.血清总铁结合力 【答案】C 5.中度贫血血红蛋白含量为()。 A.100~120g/L B.80~100g/L C.60~120g/L D.60~90g/L E.30~60g/L 【答案】E 6.不属于贫血的实验室检查的是()。 A.血常规 B.网织红细胞数量 C.红细胞形态检查 D.骨髓细胞形态检查 E.珠蛋白变性检查

【答案】E 7.贫血患者血片示红细胞大小不等、中心淡染;血清铁饱和度16%。最可能的诊断是()。 A.铁幼粒细胞贫血 B.缺铁性贫血 C.巨幼细胞贫血 D.再生障碍性贫血 E.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答案】B 8.下列属大细胞性贫血的疾病是()。 A.缺铁性贫血 B.巨幼细胞性贫血 C.溶血性贫血 D.PNH E.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答案】B 9.红细胞形态偏小,中心淡染区扩大,受色浅淡,骨髓铁染色又能发现细胞内、外铁均消失,为进一步确定贫血的病因,宜首选的检查为()。 A.血清叶酸、维生素B12测定 B.Coombs试验 C.Ham试验 D.铁代谢检查 E.红细胞寿命测定

最新临床检验血液学配套试题及答案

临床检验血液学配套试题及答案

第二章造血基础理论 一、选择题 A 型题 1. 血细胞由原始向成熟发育演变规律不正确的是 A. 胞体由大到小 B. 巨核细胞由小到大 C. 核染色质由紧密粗糙到疏松细致 D. 胞浆由少到多 E. 胞质内颗粒从无到有 2. 人体内具有多项分化能力的最早的造血细胞是 A. 红系祖细胞 B. 造血干细胞 C. 粒系祖细胞 D. 巨核系祖细胞 E. T淋巴系祖细胞 3. 成人在正常情况下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的唯一器官是: A. 肝脏 B. 脾脏 C. 骨髓 D. 胸腺 E. 淋巴结 4. 关于造血祖细胞下述哪项是正确的 A. 具有多项分化能力 B. CD34+ CD38- C. CD34+ Lin- D. 分化能力较局限 E. 高度的自我更新能力 5. 胚胎期造血下列错误的是 A. 卵黄囊壁上的血岛是人类最初的造血中心 B. 肝脏造血是由卵黄囊血岛的造血干细胞迁移到肝脏而引起的 C 胚胎第五个月以后骨髓成为造血中心 D. 淋巴结不参与胚胎期造血 E. 胎肝的造血干细胞经血流入脾,在此增殖、分化和发育 6. 参与造血正向调控的细胞因子是 A. 干细胞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 B. 干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 C. 干细胞因子和集落刺激因子 D. 集落刺激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 E. 干细胞因子和干扰素 7. 正常成人骨髓造血分布区域下列不符合的是 A. 胸骨 B. 肋骨 C. 下肢股骨远心端 D. 脊椎骨 E. 颅骨 X 型题 8. 关于红骨髓下列正确的是 A. 含大量发育的各阶段血细胞而呈现红色 B. 18岁后红骨髓仅存在于扁骨、短骨及长管骨的近心端 C. 红骨髓约各占骨髓总量的50%左右 D. 红骨髓是脂肪化的骨髓 E. 在正常情况下不再参与造血,但仍保留造血潜能 9. 血细胞分化是指 A. 分化过程是不可逆的 B. 分裂后产生新的子细胞在生物学性状上产生了新的特点 C. 通过特定基因的表达合成了特定的蛋白质 D. 血细胞失去某些潜能,转变为具有新功能细胞的过程 E. 分化后的新细胞与原来的细胞有了质的不同 10. 造血干细胞出现的表面标志是 A. Lin- B. CD38+ C. CD38- D. CD34- E. CD34+ 11. 造血干细胞的基本特征是 A. 对称分裂能力 B. 高度自我更新能力 C. 定向分化能力 D. 多向分化能力 E. 有明显的形态特征 12. 造血微环境包括: A. 网状细胞 B. 造血细胞 C. 基质细胞和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 D. 骨髓微血管系统 E. 造血岛 13. 胚胎期参与造血的器官有: A. 骨髓 B. 肝脏 C. 胸腺 D. 脾脏 E. 淋巴结 14 髓外造血可发生在下述哪些情况: A. 婴幼儿严重贫血 B. 急性再障 C. 骨髓硬化症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35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临床意义血液流变学主要研究的是血液及其成分的流动性和变形性规律的科学,它与临床多种疾病有关。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就是描述血液各种流变性质的定量,半定量参数,这些指标的异常改变及其改变程度,对疾病的病因,诊断,预防,治疗,疗效观察及病情监测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和药物研究及群体普查及亚健康检查。血液流变学的检测已成为临床医学和科研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血液流变学检测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和掌握血液在人体内的流动状态,是处于生理状态还是处于病理状态一、血液粘度测定血液粘度是血液最基本的流变特性,是血液流变学研究的核心,是反映血液“浓、粘、聚、凝”的一项重要指标。血液粘度的高与低能反映血液循环的优与劣或血液供应的多与少,是血液流变学的基本参数。测定血液粘度,研究血液粘度的特点,掌握血液粘度变化规律,对于了解血液的流动性质和凝固性质,尤其是对于揭示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与某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血液粘度测定:包括全血粘度(ηb)和血浆粘度(ηp)测定。测定全血、血浆粘度,对了解血液的流动性及其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变化规律,评价微循环障碍的原因,诊断、防治血液粘度异常的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临床资料表明,许多表现有明显微循环障碍的疾病都同时伴有全血、血浆粘度增高。而且微循环障碍程度和疾病的严重程度与全血、血浆粘度增高是平行的。微循环障碍同时伴有全血或血浆粘度的增高常见于多种疾病,如脑中风、心肌梗塞、冠心病、肺心病等。如果经过治疗,随着临床症状和微循环障碍的改善,血液粘度亦有所降低。血液粘度的测定,在缺血性和出血性脑中风的鉴别诊断,疗效观察,予后判断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血液流变性的改变与脑血管病的关系已经越来越引起重视。影响血液流变性的因素主要包括红细胞压积,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血沉和纤维蛋白原等。这些指标的变化直接影响血液的流动性,粘滞性和凝固性,其变化超出正常范围就可能引起脑血管病。在出血性脑中风时,以全血粘度和红细胞压积降低为最明显,(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含量均降低,红细胞电泳时间缩短)。它予示将要有出血性血管病的发生。在缺血性脑中风时,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及其他血液流变学检验指标均增高。其中细胞压积和全血粘度升高,是造成缺血性血管病的主要原因。血液粘度的测定,可作为冠心病和心肌梗塞发作的警报信号。冠心病一般在临床上虽可无症状,但常可能突然转为心绞痛或心肌梗塞,尤其是心肌梗塞也可能突然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或心脏停博而致猝死,有的甚至发生毫无先兆的猝死。据统计,冠心病急性发作的死亡率近40%,而且其中半数病例从症状确定到死亡不超过1小时。因此,如何能及早地检测出即将发生的冠心病及其发病程度,这是迄今尚未解决的关系到冠心病防治的重要临床问题。近年来,有临床资料表明,血液流变学诸指标的异常,尤其是其中的低剪切率下的血液粘度增高可出现于冠心病的发病之前,而且又往往是出现在其他一些临床先兆症状之前的更早先兆。更为重要的是与血压、血脂和血管硬化等指标相比,血液粘度等血液流变学指标的特点是不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高。这一点对于预测老年人冠心病的发生是一个极有利的条件。近年来,发现一些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在发病前血液粘度就明显增高,其中最显著者可比正常人高3—4倍。血液粘度增高亦见于心绞痛患者,但不如急性心肌梗塞时明显。心肌梗塞时血液粘度不论是低剪切率下或高剪切率下均明显高于正常人,尤其是在低剪切率下明显高于心绞痛者。故血液粘度的明显增高可作为冠心病、心肌梗塞发病先兆的客观指标。冠心病发病后在治疗过程中,血液粘度持续增高多提示病情恶化和愈后不良,而血液粘度降低,相反多提示病情缓解和愈后良好,因此,在冠心病的治疗过程中及时测定血液粘度,了解血液粘度有无降低,也就成为判断任一治疗措施和临床疗效的一项重要指标。血液流变学检测还可用于衰老及抗衰老的研究,在长寿因素调查中,健康长寿者的血液粘度、纤维蛋白原含量、红细胞变形能力、血小板聚集功能等均在正常范围。而心血管疾病的长寿者上述指标明显高于正常。维持血液粘度在正常范围是长寿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抗衰老研究中改善血液流变学的作用,应作为评价疗效的一个指标。许多资料表明,患肿瘤时,血液粘度,特别是

临床血液学检验(理论)核心考点

血液检验 红细胞检验 (一)再生障碍性贫血(AA) 简称再障,是因为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及不明原因使骨髓造血组织减少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引起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组造血干细胞疾病。 特征是造血干细胞功能障碍和(或)造血微环境功能障碍,造血红髓被脂肪组织所替代(红髓脂肪变),导致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类贫血。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贫血、出血和感染(伴发热),罕有淋巴结核肝脾肿大。 【分型】 国内根据其病程及临床表现和血象、骨髓象特征将AA分为急性和慢性。国外主要注重实验室特征,将AA依据严重程度分为重型(I 型、II 型)和轻型(I 型、II 型) ①急性AA:起病急、进展迅速、病程短。贫血呈进行性(加重),常伴有严重出血,出血部位广泛并常有内脏出血;半数病例起病时即有感染,严重者可并发败血症。治疗效果差,预后不佳,常在一年内死亡。此型又称重型再障- I 型。 ②慢性AA:起病缓慢、病程进展慢、病程较长(一般在4年以上)。以贫血为主,出血和感染较轻,经恰当的治疗,病情可缓解或治愈,预后较好。此型又称轻型再障。慢性AA病情恶化,血象和骨髓象转变为急性AA的表现,称为重型AA- II 型。 【检验】 1、血象:以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降低为主要特征,三系减少的程度各病例有所不同。贫血多为正常细胞性,少数为轻、中度大细胞性。网织红细胞绝对值明显减少。各类白细胞都减少,其中以中性粒细胞减少尤为明显,而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多

血小板不仅数量减少,而且体积小、颗粒减少。急性AA时,网织红细胞<1%,绝对值<15×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常<0.5×10^9;血小板<20×10^9/L;慢性再障血红蛋白下降速度较慢,网织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低,但各指标叫急性再障指标为高,达不到急性再障的程度。 2、骨髓象 ①.急性再障:红髓脂肪变是AA的特征性病理改变,骨髓涂片可见脂肪滴明显增多。多部位穿刺结果均显示有核细胞增生减低。造血细胞(粒/红/巨核系细胞)明显减少,早期阶段细胞减少或不见,巨核细胞减少或缺如,无明显的病态造血。非造血细胞(包括:淋巴/浆/肥大细胞等)相对增多,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大于50%,淋巴细胞比例可增高达80%。如有骨髓小粒,染色后镜下为空网状结构或为一团纵横交错的纤维网,其中造血细胞极少,大多为非造血细胞。 ②.慢性再障:病程中骨髓呈向心性损害,骨髓拥有代偿能力仍可有残存散在的增生灶,常因不同的穿刺部位,骨髓象表现不一致,需多部位穿刺或进行骨髓活检,才能获得较明确的诊断。多数患者骨髓增生减低,三系或两系减少,巨核细胞减少明显。非造血细胞比例增加,常>50%。如穿刺到增生灶,骨髓可表现为增生良好,红系代偿性增生,以核高度固缩的“炭核”样晚幼红细胞多见,粒系减少,主要为晚期及成熟粒细胞。骨髓小粒中非造血细胞增加,以脂肪细胞较多见。

血液流变学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临床意义 血浆粘度 血浆粘度的特点是不随着切变率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常数,是影响全血粘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血浆或血清之所以具有比水大得多的粘度,尤其是它们对血液粘度所以能给予明显的影响,主要原因在于血浆或血清中含有蛋白质/脂质和糖类等高分子化合物。据观察血浆或血清粘度随纤维蛋白原、IgA、IgG、血清中各种蛋白成分,血脂(β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等)的增加而增加。但这种依赖关系较少,而白蛋白以外的这些成分产生粘度的能力较大。若纤维蛋白原、β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球蛋白等成分显著地增加时,则可使血浆或血清粘度相应增加,血浆粘度的增加,也是招致全血比粘度增加的原因之一。各种生物大分子成份在相同毫克%浓度下产生比粘度的能力大小,按其由大至小的顺序为:胆固醇→纤维蛋白→甘油三酯→β脂蛋白→IgG和IgA→白蛋白。从这一顺序可推测产生粘度能力大小与有关生物大分子的构型、大小、亲水性还是疏水性等性质有关。如纤维蛋白原分子呈纤维状,容易弯曲和引起分子间的相互牵连,故产生粘度能力较大,相当于白蛋白的139倍,列于第二位;而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由于它们是非亲水性物质,在血浆或血清中往往以与其他物质结合的乳糜颗粒而存在,故产生粘度能力较大,分别为白蛋白的278和121倍,列于第一位和第三位;另三种生物大分子的分子量顺序为β脂蛋白、Lg、白蛋白(6.9×10),其中β脂蛋白亲水性较差,分子量比Ig、或白蛋白高3.2倍,Ig的亲水性较脂蛋白好,分子量较脂蛋白低故产生粘度能力居中,即白蛋白的2.7倍,白蛋白因分子量最小,亲水性最强,产生粘度能力较弱,故在生理条件下白蛋白对粘度的影响可能较小。 临床意义 增高最典型疾病有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高脂血症、球蛋白增多症、高血压等。而在测出血浆粘度高的同时,测定血浆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又可从血浆粘度增高中进一步区分出巨球蛋白增多型(以巨球蛋白IgM增多为特征的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以及球蛋白IgG 或IgA增多的多发性骨髓瘤等);纤维蛋白原增多型(如中风、心肌梗塞、糖尿病等);血脂增多型(如高血脂等);球蛋白增多型(慢性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师)-临床血液学(B1型题)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师)-临床血液学(B1型题) 1、卵黄囊造血期 A.胚胎第2~9周 B.胚胎第6周~7个月 C.胚胎第8个月开始 D.胚胎第6~7周 E.胚胎第3个月开始 2、肝脏造血期 A.胚胎第2~9周 B.胚胎第6周~7个月 C.胚胎第8个月开始 D.胚胎第6~7周 E.胚胎第3个月开始 3、骨髓开始造血 A.胚胎第2~9周 B.胚胎第6周~7个月 C.胚胎第8个月开始 D.胚胎第6~7周 E.胚胎第3个月开始

4、人体最大的造血器官 A.卵黄囊 B.肝脏 C.骨髓 D.脾脏 E.淋巴结 5、3~6个月胚胎体内最主要的造血场所 A.卵黄囊 B.肝脏 C.骨髓 D.脾脏 E.淋巴结 6、人体最早的造血干细胞来源于 A.卵黄囊 B.肝脏 C.骨髓 D.脾脏 E.淋巴结

7、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A.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B.酸溶血试验 C.抗人球蛋白试验 D.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E.血红蛋白电泳分析 8、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A.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B.酸溶血试验 C.抗人球蛋白试验 D.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E.血红蛋白电泳分析 9、G-6-PD缺乏症 A.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B.酸溶血试验 C.抗人球蛋白试验 D.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E.血红蛋白电泳分析 10、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A.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B.酸溶血试验 C.抗人球蛋白试验 D.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E.血红蛋白电泳分析 11、尼曼-匹克病为 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C.常染色体不完全显性遗传 D.伴性隐性遗传 E.伴性显性遗传 12、戈谢病为 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C.常染色体不完全显性遗传 D.伴性隐性遗传 E.伴性显性遗传 13、血友病为 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临床血液学与检验课程教学大纲

《临床血液学与检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临床血液学与检验 英文名称:clinical hematology and inspection 课程类型:专业课必修考试 总学时:122 学分:6.5 理论课学时:58 实验课学时:64 适用对象: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生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临床血液学检验是临床医学中不可缺少的实验性学科,随着分子生物学、物理学、电子学等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检验技术促进了预防医学及临床医学不断前进。临床血液学检验是应用血细胞生理学、血液生化学、血液免疫学、遗传血液学、血液流变学、实验血液学等学科的科学方法,检查造血微环境、造血细胞、骨髓细胞及血栓与止血的各种凝血因子等。因此,临床血液学与检验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血液病为工作对象,创造了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互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体系。是医学科学中不可缺少的应用学科,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专业课之一。 通过临床血液学检验的学习,要求学生在理论上弄清实验原理,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以及各类造血细胞的生理、病理形态与各类常见血液病的临床基础及检验技术,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临床培养有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及具有初步科研工作能力的医学检验医师。 在临床血液学检验教学中重点讲授造血检验、细胞形态学、细胞组织化学染色、各类贫血、白血病、出凝血疾病等疾病的检查原理、操作方法、评价注意事项及临床意义等。 二、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 血液学检验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实验、考试等。其中课堂是通过教师对指定教材部分章节的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及细胞形态的图示以启发式方法教学。实验是教师在实验室里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实验标本、挂图、图谱等,并结合电化教学、多媒体实验教学、要求学生细胞绘图等手段,强化记忆,并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尽早到医学检验室轮流进行实习,更好地配合理论教学。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篇绪论

第06章-血液流变学相关仪器网络版习题

第六章临床血液流变学检验仪器 首页习题 习题名词解释选择题简答题 、 一、名词解释 1.血液流变分析仪 2.血浆比黏度 3.锥板式黏度计 4. PRP # 5. 红细胞沉降率 6.魏氏血沉测定法 7.血沉自动分析仪的检测系统 8.血沉自动分析仪的数据处理系统 9.红细胞沉降曲线 * 二、选择题 【A型题】在五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最佳答案)。 1.毛细管黏度计工作原理的依据是() A.牛顿的粘滞定律 { B.牛顿定律 C.血液黏度定律 D.牛顿流体遵循泊肃叶定律 E.非牛顿流体定律 2.下述哪项不是毛细管黏度计优点() A.测定牛顿流体黏度结果可靠 B.能直接检测在一定剪切率下的表观黏度

C.速度快 D.操作简便 E.价格低廉 @ 3.毛细管黏度计最适测定的样本是()A.非牛顿流体 B.全血 C.脂血 D.血浆、血清 { E.蒸馏水 4.下述哪项不是旋转式黏度计的基本结构()A.样本传感器 B.储液池 C.转速控制与调节系统 < D.恒温控制系统 E.力矩测量系统 5.下列哪项不是旋转式黏度计优点() A. 价格低廉、操作简便 B. 定量地了解血液、血浆的流变特性 ` C. 直接检测某一剪切率下的血液黏度 D. 反映RBC与WBC的聚集性 E. 反映RBC与WBC的变形性 6.测定红细胞变形性的方法大致分为()A.六类 > B.五类 C.四类 D.三类 E.二类 7.有关旋转式黏度计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运用激光衍射技术 B.以牛顿粘滞定律为依据 C.适宜于血细胞变形性的测定

D.有筒-筒式黏度计和锥板式黏度计 E.适宜于全血黏度的测定 ) 8.关于毛细管黏度计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是血浆、血清黏度测定的参考方法 B.适用于牛顿流体样本的测定 C.毛细管轴心处流体剪切率为0,黏度最高 D.贴壁处的流体剪切率最高,黏度最低《 E.能直接检测某一剪切率下的表观黏度 9.下列哪项不是黏度计的评价内容() A重复性 B污染率 C准确度 $ D分辨率 E灵敏度与量程 10.对黏度计进行准确度评价时错误的选项是()A.用国家计量标准牛顿油 B.剪切率1~200/秒范围内测定 | C.测定5次以上取均值 D.剪切率1~5/秒范围内测定 E.实际测定值与真值的相对偏差<3% 11.下列不属旋转式黏度计维护的是() A.每次测试完毕后均应进行冲洗 ~ B.清洗剪血板 C.清除毛细管污染 D.清洗剪液锥 E.清除测试头严重污染物 12.旋转式黏度计基本结构有() ~ A.计算机控制系统 B.样本传感器 C.转速控制与调节系统 D.力矩测量系统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 实验指导 (供医学检验专业五年制本科使用) 遵义医学院医学检验系组编 2005年12月

第一章血细胞形态(示教) 概念:是指血细胞经瑞氏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的形态特征。 第一节血细胞多媒体示教2学时 了解:初步认识各种血细胞外形及核的形态、胞浆着色情况、核染色质结构的不同点。 第二节正常血细胞形态(显微镜下示教)4学时 了解:初步认识粒细胞系、红细胞系、淋巴细胞系、单核细胞系、浆细胞系、巨核细胞系的各阶段细胞形态学特征,并画出每一台显微镜下的细胞图像。 (一)粒细胞系统 1. 原始粒细胞(myeloblast):10~18μm,胞体圆或类圆形,核占细胞的2/3以上,居中或略偏位,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排列均匀,核仁2~5个、较小、清楚;胞浆量少,染天蓝色,有透明感,无颗粒。 2. 早幼粒细胞(promyelocyte):12~20μm,较原粒细胞大,核染色质较原粒细胞粗糙,染色质颗粒开始有聚集,核仁可见或消失;胞浆染淡蓝色、蓝色或深蓝色,含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紫红色颗粒(即非特异性颗粒)。 3.中幼粒细胞(myelocyte) ①中性中幼粒(neutrophilic myelocyte):10~18μm,胞核椭圆形或一侧开始扁平,可有凹陷,其凹陷处约占细胞的2/3~1/2,核染色质聚集呈索块状,核仁隐约可见或消失;胞浆量多,染淡红或少数区域略偏蓝,含大小一致的红色颗粒、即特异性颗粒(致少有一个区域)。 ②嗜酸性中幼粒(eosinophilic):15~20μm:核与中性中幼粒相似;胞浆内充满粗大而均匀、排列紧密的橘红色特异性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中幼粒(basphilic):10~15μm,核圆形或椭圆形、但常常轮廓不清,核染色质较模糊;胞浆内及核上含有排列零乱、大小不等数量不多的紫黑色嗜碱性颗粒。 4、晚幼粒细胞(metamyelocyte) ①中性晚幼粒(neutropilic metamyelocyte):10~16μm,核明显凹陷呈肾形,马蹄形,半月形,但其核凹陷程度不超过假设直径的一半,核染色质粗糙,排列更紧密,无核仁;胞浆量多,浅红色,充满中性特异性颗粒。 ②嗜酸性晚幼粒(eosinophilic metamyelocyte):10~16μm,核形及结构与中性晚幼粒相似;胞浆内充满橘红色的、大小一致的嗜酸性特异性颗粒。 ③嗜碱性晚幼粒(basophilic metamyelocyte):10~14μm,核固缩呈肾形,轮廓模糊;

临床血液学检验_考题

作业习题 ◎<名词解释> ◎<问答题> ◎<选择题> ※<名词解释> 1.造血微环境 2.髓外造血 3.造血干细胞 4.造血祖细胞 5.血细胞的成熟 6.红髓 7.干抽 8.非红系百分比 9.粒红比值 10.骨髓稀释 11.幼红细胞造血岛 12.吞噬细胞 13.细胞化学染色 14.氟化钠抑制率 15.环形铁粒幼红细胞 16.酯酶双染色 17.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 18.再生障碍性贫血 19.再障危象 20.缺铁性贫血 21.铁粒幼细胞贫血 22.巨幼细胞贫血 23.恶性贫血 24.溶血性贫血 25.血管内溶血 26.血管外溶血 27.不稳定血红蛋白病 28.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29.原位溶血 30.地中海贫血

31.血红蛋白病 32.血红蛋白S 33.症状性贫血 34.红细胞中间脆性 35.红细胞渗透脆性 36.白血病 37.急性白血病 38.慢性白血病 39.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 40.微量残留白血病 41.急性混合性白血病 42.全髓白血病 43.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小分化型 44.浆细胞白血病 45.M蛋白 46.粒细胞缺乏症 47.白细胞减少症 48.类白血病反应 49.FAB分型 50.MICM分型 51.WHO分型 52.白血病裂孔现象 53.棒状小体 54.柴捆细胞 55.费城染色体 56.Ⅱ型原始细胞 57.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 58.急性白血病部分缓解 59.急性白血病复发 60.毛细胞白血病 6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62.未成熟前体细胞异常定位 63.骨髓增生性疾病 64.镜影细胞 65.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66.骨髓纤维化 67.类脂质沉积病 68.戈谢细胞 69.尼曼-匹克细胞 70.海蓝细胞 71.纤溶系统 72.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73.外源凝血系统 74.内源凝血系统

临床血液学及检验试题和答案知识讲解

临床血液学及检验试 题和答案

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2 临床血液学及检验 试题和答案 一、选择题,以下每一道考题有A 、B 、C 、D 、E 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相关专业知识) 1.POX 染色呈阴性反应的细胞是 A.M3的早幼粒细胞 B.中性分叶粒细胞 C.嗜酸性粒细胞 D.单核细胞 E.淋巴细胞 答案:E 2.过氧化物酶染色呈强阳性的细胞是 A.嗜酸性粒细胞 B.嗜碱性粒细胞 C.单核细胞 D.淋巴细胞 E.浆细胞 答案:A 3.只能在血小板中生成的是 A.血小板第三因子 B.血小板第四因子 C.纤维蛋白原 D.胶原酶 E.纤维连接蛋白 答案:B 4.正常成人骨髓涂片特异性酯酶染色呈阳性的细胞是 A.中性粒杆状核细胞 B.单核细胞 C.早幼粒细胞 D.晚幼红细胞 E.原始淋巴细胞 答案:C 5.下列哪项胞内异常不可能出现于红细胞 A.Russel 小体 B.Cabot 环 C.Howell-Jolly 小体 D.嗜碱性点彩 E.变性珠蛋白小体 答案:A 6.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血象特点是 A.白细胞分类以原始、早幼粒细胞明显增多 B.红细胞大小不等,中央淡染区扩大 C.白细胞计数一定高于正常 D.血小板散在、少见 E.白细胞分类以中幼粒以下阶段细胞明显增多为主 答案:E 7.临床上类白血病反应最常见于 A.严重感染 B.恶性肿瘤骨转移 C.有机磷农药或一氧化碳中毒 D.急性溶血或出血 E.外伤或大面积烧伤 答案:A 8.下列关于冷凝集素综合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抗体主要为IgM B.0~4℃凝集反应最强 C.慢性型以血管内溶血为主 D.溶血不需补体参与 E.多见于女性 答案:D 9.下列不是造血祖细胞的主要特征的是 A.具有高度增殖能力 B.高度的自我更新能力 C.弱表达CD34 D.对称性有丝分裂 E.具有定向分化能力 答案:B 10.下列细胞因子中对造血细胞起负向调控作用的是 A.干细胞因子 B.TGF-β C.IL-11 D.IL-3 E.TPO 答案:B 11.在人类产生血细胞的过程中,各类血细胞形成的顺序是 A.粒细胞→红细胞→淋巴细胞→巨核细胞→单核细胞 B.红细胞→粒细胞→巨核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C.巨核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粒细胞→红细胞 D.红细胞→淋巴细胞→粒细胞→巨核细胞→单核细胞 E.淋巴细胞→粒细胞→红细胞→巨核细胞→单核细胞 答案:B 12.关于红细胞系统的发育特点,以下正确的是 A.原始红细胞胞浆内有特异性颗粒 B.早幼红细胞核染色质粗糙、密集、结块 C.早幼红细胞胞浆量一般较少,染色呈嗜酸性 D.中幼红细胞胞浆含量丰富,染色呈嗜多色性 E.晚幼红细胞核染色质粗糙、呈网状 答案:D 13.临床上骨髓增生程度,通常的表示方式为 A.粒细胞:成熟红细胞 B.有核细胞:全部血细胞 C.有核细胞:成熟红细胞 D.粒细胞:有核红细胞 E.有核红细胞:全部血细胞 答案:C 14.T 和B 淋巴细胞接触抗原后再繁殖的场所是 A.肝和淋巴结 B.脾和淋巴结 C.骨髓 D.淋巴结 E.胸腺 答案:B 15.CFU-GM 增加见于下列何种疾病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C.急性白血病 D.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E.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答案:E 16.在人类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的造血活动始于 A.胚胎第12周 B.胚胎第10周 C.胚胎第8周 D.胚胎第6周 E.胚胎第3~4周 答案:E 17.红细胞破坏后,受何者吞噬 A.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B.单核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脾 E.肝 答案:A 18.红细胞起源于 A.原始红细胞 B.肝脏 C.骨髓造血干细胞 D.巨噬细胞 E.早幼红细胞 答案:C 19.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常引起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失血性贫血 C.缺铁性贫血 D.溶血性贫血 E.巨幼细胞贫血 答案:E 20.一般再生障碍性贫血属于 A.正常色素性贫血 B.低色素性贫血 C.高色素性贫血 D.嗜多色性贫血 E.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答案:A 临床血液学检验考试题 一、选择题 A 型题(每题1分,共10分) 1、 带3蛋白是红细胞膜中含量最多的一种 (D ) A 、 锚蛋白 B 、 收缩蛋白 C 、肌动蛋白 D 、 跨膜糖蛋白 E 肌球蛋白 2、影响DNA 合成的常见因素 ( E ) A 、丙酮酸激酶缺乏 B 、铁缺乏 C 、维生素C 缺乏

宏观血液流变学常用检测指标及临床意义

宏观血液流变学常用检测指标及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主要研究的是血液及其成分的流动性和变形性规律的科学,它与临床多种疾病有关。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就是描述血液各种流变性质的定量,半定量参数,这些指标的异常改变及其改变程度,对疾病的病因,诊断,预防,治疗,疗效观察及病情监测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和药物研究及群体普查及亚健康检查。血液流变学的检测已成为临床医学和科研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和掌握血液在人体内的流动状态,是处于生理状态还是处于病理状态。血液粘度的测量是其中最重要的指标,它的重要性在伯肃叶(poiseuille )定律中已经体现出来。血液粘度测量包括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测量,但是,单单地测量血液粘度是远远不够的,目前,以围绕血液粘度测量为中心,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在逐年增多,血液流变学最初只给 5 个参数,即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与红细胞刚性指数。以后发展增加了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中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高切还原粘度,低切还原粘度,血沉、血沉方程K 值,红细胞电泳时间与电泳率,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粘附与聚集。后来又增加了卡松粘度与卡松屈服应力值。全血高切相对粘度,全血低切相对粘度等。 指标虽多,但总是围绕着红细胞的聚集性与变形性的(血液粘度)。随着检测仪器设备的不断发展与普及,还会不断增加反映红细胞聚集,红细胞变形,凝血,血液触变性,血液粘弹性,血栓弹力图等指标,血液粘滞性异常都是根据上述参数检测结果来判断的,所以,我们测量这么多指标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从多方面来寻找血液粘度增高的原因,不同原因所导致的血液粘度增高,其治疗方法是不同的。有些指标,如血脂等,虽不算血液流变学指标,但是,它的含量与血液粘度密切相关,因此亦将其列为血液流变学指标中来进行讨论。 临床常用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 血液流变学的每一项指标都是其相应流变性的数值表达。血液具有诸如粘滞性,红细胞聚集性与变形性,血小板聚集性与粘附性等等各种流变性质,因而相应地形成了表达这些流变性质的指标体系。从目前国内各医疗单位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报告单上看,临床常用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可归纳如下: ·实测指标:·计算指标: 1 .全血粘度 1 .全血还原粘度 ①全血高切粘度①全血高切还原粘度 ②全血中切粘度②全血低切还原粘度 ③全血低切粘度 2 .血浆粘度 2 .血沉方程K 值 3 .红细胞压积3. 红细胞变形性-TK 值 4 .血沉 4 .红细胞刚性指数 5 .纤维蛋白原 5 .红细胞聚集指数 6 .红细胞电泳时间及电泳率6. 卡松屈服应力

临床血液学检验-ppt(一)

临床血液学检验(一) 姜春辉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造血与血细胞分化发育 第三章 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第四章 血细胞化学染色的临床应用 第五章 血细胞超微结构检查的临床应用第六章 血细胞染色体检查的临床应用

第一章 绪论 一、概念 血液学 它的研究对象是血液和造血组织。 血细胞形态学:研究血液中有形成分形态; 血细胞生理学:研究细胞来源、增殖、分化和功能; 血液生化学:研究血细胞组成、结构、代谢和血浆成分; 血液免疫学: 研究血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遗传血液学: 研究血液病遗传方式和信息传递; 血液流变学 :研究血液流动性和血细胞变形性; 实验血液学: 研究实验技术和建立实验方法的等。 2014-10-31

临床血液学 以疾病为研究对象,包括来源于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原发性血液病以及非血液病所致的继发性血液病。 临床血液学检验 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血液病为工作对象。 2014-10-31

二、血液学与临床的关系 1.血液学与疾病的关系 1)血液病合并非血液系统疾病 例如:骨髓瘤患者会因为肾衰竭就诊于肾病科;粒细胞缺乏症和白血病同时会出现严重喉头感染和水肿急诊入住五官科等等 2)非血液系统疾病合并血液病 许多非血液系统疾病都会有血液病的并发症:红细胞增高、贫血、白细胞减少等 3)血液制品的临床应用 例如:对于急性失血的患者输注全血、红细胞悬液或血浆等。 2.血液学与检验的关系 2014-10-31

第二章 造血与血细胞分化发育 第一节 造血器官与造血微环境 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称为造血器官。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称为造血。 一、胚胎期造血器官 分三个期:中胚叶造血期(卵黄囊造血)、肝脏造血期、骨髓造血期 2014-10-31

临床检验血液学配套试题及答案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只供学习与交流第二章造血基础理论 一、选择题 A 型题 1. 血细胞由原始向成熟发育演变规律不正确...的是 A. 胞体由大到小 B. 巨核细胞由小到大 C. 核染色质由紧密粗糙到疏松细致 D. 胞浆由少到多 E. 胞质内颗粒从无到有 2. 人体内具有多项分化能力的最早的造血细胞是 A. 红系祖细胞 B. 造血干细胞 C. 粒系祖细胞 D. 巨核系祖细胞 E. T 淋巴系祖细胞 3. 成人在正常情况下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的 唯一器官是: A. 肝脏 B. 脾脏 C. 骨髓 D. 胸腺 E. 淋巴结 4. 关于造血祖细胞下述哪项是正确的 A. 具有多项分化能力 B. CD34+ CD38 C. CD34+ Lin D. 分化能力较局限 E. 高度的自我更新能力 5. 胚胎期造血下列错误的是 A. 卵黄囊壁上的血岛是人类最初的造血中心 B. 肝脏造血是由卵黄囊血岛的造血干细胞迁移到肝脏 而引起的 C 胚胎第五个月以后骨髓成为造血中心 D. 淋巴结不参与胚胎期造血 E. 胎肝的造血干细胞经血流入脾,在此增殖、分化和 发育 6. 参与造血正向调控的细胞因子是 A. 干细胞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 B. 干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 C. 干细胞因子和集落刺激因子 D. 集落刺激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 E. 干细胞因子和干扰素 7. 正常成人骨髓造血分布区域下列不符合的是 A. 胸骨 B. 肋骨 只供学习与交流 C. 下肢股骨远心端 D. 脊椎骨 E. 颅骨X 型题 8. 关于红骨髓下列正确的是 A. 含大量发育的各阶段血细胞而呈现红色 B. 18 岁后红骨髓仅存在于扁骨、短骨及长管骨的近心端 C. 红骨髓约各占骨髓总量的50%左右 D. 红骨髓是脂肪化的骨髓 E. 在正常情况下不再参与造血,但仍保留造血潜能 9. 血细胞分化是指 A. 分化过程是不可逆的 B. 分裂后产生新的子细胞在生物学性状上产生了新的特点 C. 通过特定基因的表达合成了特定的蛋白质 D. 血细胞失去某些潜能,转变为具有新功能细胞的过程 E. 分化后的新细胞与原来的细胞有了质的不同 10. 造血干细胞出现的表面标志是 A. Lin- B. CD38+ C. CD38 D. CD34- E. CD34+ 11. 造血干细胞的基本特征是 A. 对称分裂能力 B. 高度自我更新能力 C. 定向分化能力 D. 多向分化能力 E. 有明显的形态特征 12. 造血微环境包括: A. 网状细胞 B. 造血细胞 C. 基质细胞和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 D. 骨髓微血管系统 E. 造血岛 13. 胚胎期参与造血的器官有: A. 骨髓 B. 肝脏 C. 胸腺 D. 脾脏 E. 淋巴结 14 髓外造血可发生在下述哪些情况: A. 婴幼儿严重贫血 B. 急性再障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只供学习与交流 C. 骨髓硬化症 D. 严重感染 E. 血友病 二、名词解释 1. 造血祖细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