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教育理论考试复习资料

教育理论考试复习资料

教育理论考试复习资料
教育理论考试复习资料

教育理论

1教育学研究的教育现象主要包括教育的(社会)现象和(认识)现象。

2、美国教育家孟禄主张的教育起源论被称为是(心理)起源论;而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只能起源于(劳动)。

3、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被称为(壬寅)学制;正式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被称为(癸卯)学制。

4、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

5、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6、直观手段一般可分为三类,一是(实物)直观,二是(模象)直观,三是语言直观。

7、我国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是(说理教育(说服教育)),基本途径是(教学)。

8、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观察法);班主任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9、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写字、体操、游泳等属于(操作(动作))技能;阅读、写作、解题等属于(智力(认知))技能。

10、心理咨询的基本步骤包括建立关系、了解问题、(分析诊断)、(帮助指导)和结束咨询。

11、在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中,计算智商的公式是:智商等于(智龄(心理年龄))除以(实龄(生理年龄))再乘以100。

12、解决问题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提出问题、(明确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

13、不能稳定而集中地指向应该注意的对象,称为注意的(分散);能够同时注意两个以上的对象,称为注意的(分配)。

14、在紧急或困难情况下表现出来的镇定、果断等属于性格的(意志)特征;在感知、记忆、思维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主观、片面等属于性格的(理智)特征。

15、能力的个别差异表现为(类型)差异、(水平)差异、年龄差异和特殊能力差异。

16、心理学是研究及其的科学。心理现象(心理活动)规律

17、良好的意志品质包括敢为性、坚韧性、果断性、(自觉性)和(自制力)。18、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

简答题

1、简述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示范性。复杂性是由教师劳动任务的多样性以及劳动对象的个别差异性所决

定的。教师的劳动是复杂的劳动。

示范性是指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楷模表率,教师必须身教重于言教,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是由学生“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点决定的。

2、思维的基本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思维的基本过程:(1) 分析和综合;(2) 比较;(3) 抽象与概括;(4)

系统化与具体化。创造性思维的过程:(1) 准备期;(2) 酝酿期;(3) 豁朗期;(4) 验证期。

:主观题

1、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点是什么?①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②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2、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的知识素养?:①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②精深的专业知识;③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④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

3、简述情绪、情感与认识过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l)联系:①认识过程是产生情绪、情感的前提和基础;

②情绪对认识有动力作用。2)区别:①认识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规律),情绪、情感则反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需求关系;②认识过程随意性强. 情绪随意性弱,只有通过认识作用,情绪活动才有某些随意性;③情绪比认识活动有更强和鲜明的机体表现。

4、严重的考试焦虑对学生的发展有哪些危害:①降低学习效率;②影响考试成绩;③形成焦虑性人格

5、简要说明人类遗忘的规律与特点。:①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内容易遗忘;②机械识记比意义积记,无

意识记比有意识记易遗忘;③遗志进程不均衡,有“先决后慢”的特点;④前接抑制、倒摄抑制影响遗忘;

⑤遗忘还受动机和情绪的影响。

6、简述耶克斯-多德森定律。:①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②作业难,最佳动机水平低;

③作业容易,最佳动机水平高。

7、结合教育教学实际,举例说明如何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①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创造动机。②培养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③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④促进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的个性品质。⑤结合教育教学实际举例,并能联系上述要点阐述。

8.我国中小学德育应完成哪几个方面的任务?:①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②引导学生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③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④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

9、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哪些基本特性:①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②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③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④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论述题

1、在我国建国后的教学实践中,曾出现过学生走出校门,学工、学农、学军等作法,认为学生获得知识主要借助于他们自射的社会实践。试从某一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出发,对这一作法进行评述。

:①这一作法违背了“间接经验与直接绿验相结合”的教学过程规律。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具有特殊性。因为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接受间接经验来实现的。借助间接经验认识世界,是认识上的捷径。③强调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绝不是说学生不需要直接经验,直接经验不仅是学生获得间接经验的途径之一,而且在学生获取间接经验中具有重大作用,直接经验是掌握间接经验的认识基础。

④在教学过程中,既不应只强调直接经验而忽略间接经验的掌握,也不应只强调间接经验而忽略直接经验的掌握,应把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有机结合起来。⑤学工、学农、学军有利于学生获得直接经验,但不能搞形式主义,选择实践活动应从教学目标需要出发。

2、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就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实际论述启发性原则(1) 含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3分)

(2) 依据:它是教与学相统一的规律在教学上的反映;(2分)

(3) 贯彻要求:第一,讲解要少而精,抓住重点和难点;(2分)第二,加强学习目的性的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分)第三,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考;(2分)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2分) (联系实际2分)

3、结合实际说明想象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1) 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再造想像。(6分)

① 再造想像是学生感知和掌握未知事物的有效手段;

② 再造想像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客观事物规律与内在联系必不可少的心理条件;

③ 再造想像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2)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像。(9分)

① 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② 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

③ 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像力;

④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4、在近代教育史上,形式教育着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而知识的传授无所谓。

(1) 该观点是错误的。(1分)

(2) 因为它违背了“教学过程是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3分)

(3) 该规律认为知识和智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1分)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两者是相统一、相一致的;(2分)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两个教学任务统一在同一个教学活动之中,统一在同一个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之中;(2分)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分)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2分)所以重视思维形式的发展,忽视知识的传授是错误的。(2分)

5、评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①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又要培养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②“教师中心论”片面强调教师权威,无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③“儿童中心论”则是片面强调学生的地位,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影响学生系统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最终使教育目的落空。

④能够展开分析,酌情给1~5分。

6、联系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1) 创造性想象是学生目前和将来从事创造活动的心理条件。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想象,需要做到四个方面:

①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创设条件,采取多种手段和运用不同措施来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改进表象的质量,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想象。

②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想象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除了需要有丰富的表象储备为基础外,还需要大量的知识经验。

③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绘画、手工、雕刻以及文艺演出等活动,都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想象力的有效途径。

④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积极的幻想对学生的想象活动具有直接推动作用。

(2) 联系教学实际进行阐述。

辨析题

1、教师的职业是一种专业错误。目前我国办学体制改革重点是强调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

同办学的体制。

2、人们在能力的发展速度上不存在差异。错误。人们在能力的发展速度上,也存在着差异。根据

能力表现的早晚,一般可分为:能力早熟、能力晚熟、一般发展。

3、气质无所谓好坏,性格有优列之分正确。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他只给人们的言行涂上

某种色彩,但不能决定人的社会价值,也不直接具有社会道德评价含义。性格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性格有好、坏、优、劣之分,能最直接地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风貌。

4、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大作用,可以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错误。教育对社会生产力、政治制度

等方面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但不能决定社会的发展方向。社会的发展方向是由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决定的,教育在这种矛盾运动中只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5、德育过程和思想品德形成过程错误。德育过程和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

念。其主要不同有三个方面:第一,范畴不同。德育过程属于教育活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属于素质发展范畴。第二,影响因素不同。德育过程中,学生只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而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要受各种因素影响,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的影响。第三,结果不同。德育过程的运行结果与社会要求相一致;而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运行结果与社会要求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6、智力的个别差异在一般人口中都呈常态曲线式的分布。正确。智力的个别差异在一般人口中都呈常态

曲线式的分布。智力的分布特点是两头小、中间大,即占两头的智力超常与智力低常的人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很小,绝大多数人智力的发展是在正常范围内。

7、强、平衡、不灵活的神经类型对应的气质类型是多血质错误。强、平衡、不灵活的神经类型对应的气

质类型是黏液质

8、社会需要是制定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据答案要点:

错误(不准确或不全面)。除社会需求外,制定教育目的还应考虑人的兴趣、爱好、性格、才能等个性发展的需要。

9、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受教育者正确和错误认识矛盾的答案要点:

错误。因为德育过程的结果是把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品德,因此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应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品德基础的矛盾。

10、情绪唤醒水平越高工作与学习效率就高答案要点:

错误。当情绪唤醒水平达到适宜状态时,工作与学习效率最高;情绪唤醒水平很低时,人就像进入深度睡眠状态,没有效率可言;情绪唤醒水平过高,则会干扰认知操作。

现代教育理论试卷A参考答案

现代教育理论试卷A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6题,每空4分,共24分) 1、教育——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目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人才的总要求,是培养人才的规格与标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 3、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体力、智力、精神道德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发展。其中,人的智力指的是“精神方面的生产能力”,包括人的劳动技能、生产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4、人力资本——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与其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的,它也是一种生产要素资本,对生产起促进作用,是经济增长之源泉,并且和物质资本相比,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更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 5、教育现代化——是指教育适应时代的发展,反映并满足现代生产、现代科学文化发展需要,达到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先进水平。包括教育观、教育目标、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教育理论、教育研究方法等的现代化。 6、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4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辨析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答:第一,教育价值观不同。应试教育深受传统教育的继承性价值观影响;素质教育则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取向,是教育的外部价值和内部价值的辨证统一体。 第二,教育内容不同。应试教育的内容以应试和升学为中心来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素质教育则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完整的素质结构为核心设置课程。 第三,教育方法不同。应试教育是“授之以鱼”方法,重视灌输,以注入式讲授为主;素质教育主张“授之以渔”,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四,教育评价不同。应试教育以考分为尺度来评价学生,以学生的考分和升学率为标准来评价老师;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求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2、简述教育独立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答:代表人物:蔡元培 主要观点:他认为,教育是一种发展个性、培养人才的工作,有着自己的规律,必须经过长期的积累才能见效。主张教育事业应当完全交于教育家去办,保有独立的地位,毫不受各派政党和各派宗教的影响。具体内容为:第一,经费独立,专款专用。第二,行政独立,专管教育的机构不能附属于政府部门之下,要有懂得教育的人充任,不能因政局而变动。第三,思想独立,不必依从某种信仰或观念。第四,内容独立,能自由编辑、自由出版、自由采用教科书。第五,以传教为主的人,不得参与教育事业。 评价: 蔡元培关于教育脱离政治、脱离政党的主张,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但反映了资

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心得

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心得 今年,我学习了现代教育理论与方法概论,感受颇深。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竟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21世纪也是教育和学习起核心作用的时代,要实现课程改革的创新,必须从 根本上实现教育理念的转变。 其中着重学习了"关于创造性学习的特征"一篇,文中提到"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国力竟争日趋激烈,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势在必行。"学习贵在创新,那么教育也应重在创造。作为一名教师的我应受到些什么启发,当今世界的科技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最可贵的品质是创造性,而创造教育应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心理品质,创造思维能力应是我们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自身的教学思想和自身的创造力也是一个要探讨的问题。 创造力就是把已知的经验和材料重新组合产生新的有价值的事物和思想的能力,创造性是个体在活动过程中其创造力的外现,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教师既可以创造性的为素质而教,亦可以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观已不适应素质教育和创造教育,教师的认知特点,教学风格,教学方法和创造力均影响到学生的创造性。作为教师的创造性不同于一般的行业从业者的创造性,他除要创造新的有价值的成份之外,更主要的是开发学生

的创造性,所以教师的创造性重要的是起创造性的教学思想。教师的创造意识是对创造的需要,愿望和动机,创造性的教学观以培养创造性为目标,主要表现为:好奇心,质疑的习惯同,探究的习惯,求异的习惯,富有想象,恒心和一丝不苟等方面。要有创造性的教学风格,主要表现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作风,,尊重个性的教学作风,创造性的评价思想,民主教学作风,营造创造性的班集体等。还要有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一方面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安排,教学方法组合,教学手段运用等富有新意,另一方面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行 探索式学习。 总之,教师的创造性是为了学生的创造性,教师也是只有将创造性的教学思想,创造教学的能力和具体的创造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潜能更好地发挥出来,对学生来说能动地安排学习,有效系统的学习方法,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除了以上的体会以外,我还觉得现代教育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基本理性支点。还要有对人类的热爱和博大的胸怀,对学生成长的关怀和敬业奉行的崇高精神,良好的文化素养,复合的知识结构。学习了以后更使我有了向这一目标去努力去靠近的信心和动力。

现代教育理论

复习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提出“没有离开教育的教学”命题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凯洛夫D.布鲁纳 2、“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一语出自()。 A.《道德经》B.《孟子》C.《学记》D.《论语》 3、居于整个教育活动主导地位的是()。 A.教育手段 B.学生C.教材D.教师 4、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的教育心理学家是()。 A.洛克B.斯金纳C.维果斯基D.马卡连科 5、我国古代最早比较系统的总结教育经验的论著是()。 A.《学记》B.《论语》C.《劝学》D.《进学解》 6、教育起源于()。 A.模仿B.本能C.社会生产劳动D.社会生活 7、学校政策和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无意识的教育影响或学习经验属于()。 A.综合课程B.单一课程C.显性课程D.隐性课程 8、教师向学生解释、说明、论证概念或原理的教学方式是()。 A.讲述B.讲解C.讲读D.讲授 9、对班级教学最先作概括性论述的著作是()。 A.《人的教育》B.《爱弥儿》C.《大教学论》D.《教学与发展》 10、学校德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各科教学B.班会C.社会实践活动D.时政学习 二、名词解释 1、课程 2、德育 3、学制 4、教学方法 5、陶冶教育法 三、简答题 1、简述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2、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四、论述题 1、试论全面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试述人的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D 4.C 5.A 6.C 7.D 8.B 9.C 10.A 二、名词解释 1、课程——(狭义)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回答广义亦可,指学校有计划地为引导学生获得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付出的综合性的一切努力。 2、德育——即品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受教育者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使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3、学制——即狭义的教育制度,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制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4、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5、陶冶教育法——指通过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潜移默化地使受教者在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感染、熏陶。具有非强制性、隐蔽性,无意识性等特点。 三、简答题 1、简述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尊师爱生。学生尊重教师是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表现,教师热爱学生应是一种热爱祖国教育事业,关心人类未来的深层次情感。教师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地关心爱护。(2)民主平等。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特点。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服从于对真理的探讨。(3)教学相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2、答:教师是生产劳动力的劳动力,教师的劳动对象、手段、成果,各有其特殊性。教师的劳动特点表现为:(1)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人,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更突出;(2)教师的劳动手段是“言传身教”,劳动的示范性强;(3)教师的劳动成果是集体劳动和多方面影响的结果。 四、论述题 1、答:全面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他们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但各自又有相对独立性,分别完成不同的具体任务,是辩证统一的。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各育并举,和谐发展。 2、答:(l)一方面教育制约人的发展,另一方面人的发展又制约教育,这种教育和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现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2)人的发展的基本特性及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是:①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②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强学生身心发展关键期的教育;③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相应变化,加速青少年的身心发展。④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现代教育理论研读

《现代教育理论研读》 1、联系陶行知生活的教理论,结合下面的故事,谈谈教育教学中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答:本故事反应的是一种“注入式”的教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盲目地灌知识,学生被迫地接受知识,但效果更佳,而陶行知教学理论中就提倡改变旧教育的教学模式,提倡“教学做”的统一。 我认为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教师在课堂上只担任引导学生的角色,做到学生能通过教师的引导,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让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新知识,这既达到了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的“双赢”效果。 2、有一位学生由于他不太会说话、瘦弱、成绩差等多方面的原因,总是收到一些强势同学的欺负,当然都是老师不在的场合下。老师也曾想到给他调到前排等办法来保护他,但是,还是会有同学欺负他,而且他也不敢讲出这些学生的名字,如果你是班主任,你讲怎样处理这件事情呢? 答:作为班主任,应该从两方面入手:(1)对于这位被欺负的学生,班主任要用心灵去感化他。由于他不太会说话、瘦弱、成绩差而产生了自卑心理,所以作为班主任要积极地开导他,鼓励他学习,鼓励他大胆地跟同学交流,而自己能做到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与他同欢乐,

共忧伤,忘记自己是老师,从而拉近了跟他的距离。(2)而对于欺负他的那些学生,班主任要加强对他们心理上的疏导,要他们学习小学生守则,从而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欺负其他同学是不对的,同学之间要相互团结、相互学习、相互友爱。 3、你打算如何把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在你的教学实践中? 答:首先教师应该知道,多元智能理论最主要的就是要达到“为真正理解并学于致用而教”的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实践,而老师只做间接的引导,看学生是否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所学的概念,进行知识内化;能否对新知识进行迁移并发生新的推论,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否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有所创新。老师最后对于还没有掌握好的内容再加指导,通过这样的过程,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比较好地学习新知识。 4.在教学《摩擦起电》一课,教师用一把塑料梳子,在一名学生的头上轻轻梳几下,然后将梳子接近另一个同学的头发,奇迹出现了,梳子像着了魔似的把头发吸引住而掉不下来,在学生惊奇不已之时导入新课。试用建构主义的相关理论对这种课堂导入方式的合理性进行分析。 答:《摩擦起电》一课的这导入方式非常好,它很好地反应出构建主意中的情境教学,强调把所学知识与一定的实际情境联系起来,提倡

现代教育理论知识

现代教育理念与现代教学理论 主讲人:康厝中心小学谢祖润 21世纪是中国基础教育全面、彻底变革的时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目标与主旋律。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已有的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与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是基础教育变革的根源与动力。 主体部分 主题1:现代教育技术与基础教育改革 (一)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分析 21世纪的现代社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是知识经济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和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最重要的因素的经济时代”。即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相对于依赖土地的农业经济和依赖于自然资源与资本的工业经济而言,摆脱了资源稀缺与效益递减的限制,具有无限增生的利润空间与尖端制控的优势,因而成为体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所依赖的是知识生产、分配、使用,其核心的特征是知识创新,而知识的创新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知识经济,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二是进入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时代;计算机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出现改变了社会各个领域运行和发展的模式,改变了社会成员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借助于信息技术,人们可以更多、更快、更准确地接受、析出、反馈信息,并且依赖于信息的传输,科学技术、政治、经济、教育等多种领域发展的节奏大大加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接受和吸收处理信息已成为社会发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 反思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其与现代社会发展的不适应是显而易见的。应试教育的体制与价值取向上的缺陷,系统知识的传授与掌握的教学指导思想和评价标准上的缺陷,独立、封闭、单一、深奥的课程设置与学科并列的缺陷,记忆、训练的接受学习等缺陷导致学生个性张扬不足,创新思维欠缺,应用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群体分化严重等痼疾,已完全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需求。实施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而改革是以联结教学与学习,反应教育取向的课程为切入口的。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和改进教师教学实践

师爱为魂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心得

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心得 新世纪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使我们在教育战线工作的人感到欣慰的同时,更感到了压力。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在自己认真研读以后,真的感到这一决定是非常正确的,的确如前言所说,选取的文章是目前全国教育理论专家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方面的精华,既有超前意识的思考,也有从现实出发的呼唤。作为一名教师确实应该全面掌握本专业知识及发展动向,同时还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高尚的师德修养。否则就很难适应新世纪的教学需求。 教师、教书育人,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劳动的知识性、专业性、艺术性、创造性、复杂性、长期性和示范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素质构成的特殊性。教师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知识素质与心理素质等。诸项素质缺一不可,实际工作让我深切感受到道德素质的力量,这一力量常会发挥意想不到的功效。我体会到你对学生付出真诚、付出了爱,学生总有被感动的时候,一旦他们从心底里产生震撼、自发的产生积极向上的精神,这时再加以引导,就有水到渠成的感觉。在读〈新时代教师的法制观念与师德修养〉这篇文章时,有很多感触,更有很多收获。“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师德的高度概括。“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德”,实践证明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去精心的培养学生,只有情谊厚,才能认真耐心、细心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热爱学生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教师的爱就更加困难,所以在爱的教育中要注重艺术,掌握方法,把握时机。作为班主任我经常讲做人的道理、学习的方法、集体的形成。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我深深的懂得了“师爱为魂”这四个字的涵义。

现代教育理论试题及答案

现代教育理论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16分) 1、狭义教育 2、多元文化教育 3、教学 4、终身教育 二、判断题(20分) 1、墨翟主张"亲知、说之和闻之"三种途径结合() 2、近代教育出现了初等教育的普及() 3、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 4、教育是政治的附庸,没有任何独立性() 5、成人感加强、自我关注的加强,摆脱成人束缚的愿望强烈的是少年期() 6、课堂教学应由教师负责一切() 7、拉尔夫·泰勒是现代教育评价之父() 8、布迪厄提出了文化资本、文化专断和符号暴力等概念() 9、教师职业不需要专门训练() 10、全球化引发的教育上的冲突主要是经济上的() 三、简答题(40分) 1、如何认识教育的产业化? 2、分析课程内容选择不同取向的特点。 3、教育评价的功能有哪些? 4、全球化对教育的要求。 四、论述题(24分) 1、评述各国终身教育的政策和实践? 答案 一 1、指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以教育中存在的文化多样性为出发点,使不同文化特征的学生都享有同等的机会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尊重不同文化且依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前提下实施的,目的在于形成学生对自己的文化及其它文化的处理方式和参与多元文化的能力。 3、教学是以学生掌握知识为直接目标所展开的教师与学生双边的交往活动。 4、指人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接受各种培训和教育,教育不是单纯的传递知识,而应当贯彻人的全面发展精神,培养个体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和素质。 二、

1、对 2、对 3、对 4、错 5、对 6、错 7、对 8、对 9、错10、错 三 1、"教育产业化"。 的确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教育越来越体现出一定的经济属性某些教育机构也向产业的轨道靠拢。但是要看到教育与其他产业的不同。在目的上,教育产业的赢利是抽象的,主要反映在学校外,教育以育人为己任,追求的主要是社会效益。在功能上,教育主要是非生产性功能,如传播知识经验、灌输道德规范等,教育的效益也不能简单的用经济指标衡量。在产品的特殊性上,教育的产出是人的多方面素质的提高,不直接创造价值,培养出来的人进入生产过程,才能反映出它的经济价值,教育产品也不能作为商品交换。教育最根本的功能在于培养人,最突出的特点还在于对人身心的直接影响,不能进行产业化。 2、课程内容的选择。 第一种,课程内容即教材的取向。认为教材的规定了知识传递的范围、程序和基本要求,知识的传递以教材为依据,所以课程的内容理所当然被认为是上课所用的教材。以凯洛夫的影响最大。把重点放在教材上,有利于考虑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明确教与学的内容,从而使课堂教学有据可依,但教材以外在形式强加给学生,会忽略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种,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把重点放在学生做些什么,特别注重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往往会注重学生的外显活动,无法看到经验是如何发生的,忽视深层次的学习结构,偏离学习本质。 第三种,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的取向。强调决定学习的量与质的是学生而不是教材。教师的职责是要构建师和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情景,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它一方面突破了外在强加,但由于只有学生自己知道经验的真正结果,故课程编制难度很大。 3、教育评价功能有诊断功能;改进和形成性功能;区分优良和分等鉴定功能;激励功能;导向功能等等。答题时展开回答。 4、全球化会给教育带来什么变化呢? 第一,全球化的教育规范逐渐会得到确立,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教育对话会变得经常化。大至教育研究的规范方法,如何进行教育评价,教师的专业发展等,小到学生学业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等都会越来越多的采用国际所公认的一些做法。 第二,教育成为解决全球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教育,让人们珍视和平,使人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学会合作共同面对的南北关系、人权、毒品资源短缺等问题。 第三,教育上要求重新确立人才规格和教育目的转向,培养国际人,正在成为各个国家的人才战略和教育目标之一。教育目标在全球化之下,为和平、人权和民主的教育,必须发展尊重自由的能力和面对挑战的技能,尊重人的差异,文化遗产,培养在国家和国际范围内的团结和公平情感。 第四,全球化会引发教育上一系列的冲突。一是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矛盾,具体为教学手段,教育制度和国际先进思想价值体系与本土的冲突。二是传统与反传统的矛盾。三是教育内部发展不均衡带来的矛盾。四是教育与其他社会系统的矛盾。 四

现代教育理论试题

2015年现代教育理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社会活动 2、我国目前主要由下列哪一主体承担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 A地方 B中央 C社会力量 D学生家长 3、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突发性事件作出迅速、恰当的处理被称为“教育机智”。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 A复杂性 B师范性 C创造性 D主体性 4、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 B上课 C课外辅导 D检查评定成绩 5、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育的专著是( )。 A《教育没话》 B《教育学》 C《学记》 D 《论语》 6、教育的根本任务是( )。 A传授知识 B增强技能 C教书育人 D学会认知 7、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反映教师劳动的哪种特点?() A主体性 B创造性 C间接性 D示范法 8、“四书”、“五经”是中国封建社会正统的教育内容,下列著作不属四书范围的是() 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春秋》 9、“学而时习之”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的原则 D巩固性原则 10、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B全面了解学生 C培养优良的班风 D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教育原则 2、教育艺术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有哪些? 2、概述现代教育的一般原则及基本要求。 3、教育现代化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1)、教育家的意识;(2)、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3)、教育研究的意识和能力;(4)、健康的心理素质;(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6)、法律意识。 4、概述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 四、论述题(30分) 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试论怎样上好一堂课?

阅读教育理论心得体会3篇

阅读教育理论心得体会3篇 教育理论的繁荣没有带来与之对称的教育实践改进是不争的事实,这使教育理论蕴藏信誉危机。下面是OK带来的阅读教育理论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他的主要教育理论是生活教育理论,这是陶行知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主体和核心,是 ___传统教育的反思与批判,更是陶行知对自己一系列教育实践的总结与提。 在陶行知看来,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正如他所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细细想来,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时时是教育、处处是教育。作为人民教师来说,在校园生活中、在教学过程中,跟学生相处的每一分每一秒、每一次接触,都是教育。因此,我们要抓住教育的真谛,不能只看到学生的成绩,而要从根本上出发,真正走进学生心里,与学生融为一体,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去努力。那样,我们的教学相长才可谓落到实处。

在《现代教育理论导读》一书中,除了大量的教育专家的不同教育理论外,还展示出许许多多真实的教学实例、案例。这无疑在教学实践方面,给了我们一些丰富的宝贵经。 比如有一堂数学课的教学实例在解决概率的计算上,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列表和画出树状图,让学生感受求基本事件个数的一般方法,从而化解由于没有学习排列组合而学习概率这一教学的困惑。整个教学设计的顺利实施,达到了教师的教学目标,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思考、讨论、点评得到解决,对问题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学生的课堂学习充满了成就感,课堂气氛轻松愉快,课堂效果好。 从这个实例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教学生什么知识,对于现代新型的素质教育大环境下,最忌讳的就是一板一眼直接讲授知识。而是要找到一个切入点,符合学生年龄、学生接受能力、兴趣导向等方面的关键点。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跟着老师走,也才会在老师的引导下有自己的创新、自己的办法。才能通过最最自然的方式走向自主学习的层次,自主不是完全自主,而是在老师引导下自然过渡而来。

现代教育理论

《现代教育理论》卷一 一、名词解释(16分) 1、广义教育:以教与学为基本表现形式,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 2、个体的后天因素:指个体生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征,包括身体的生长和发育水平、知识经验的积累,心理发展水平和个性的形成等。 3、教学:以学生掌握知识为直接目标所展开的教师与学生双边的交往活动。 4、个体内差异评价:对个体在同一学科内的不同方面,或不同学科间的成绩与能力差异进行横向比较和评价,以及对个体内两个或多个时间内的成绩的前后纵向比较。 二、判断题(20分) 1、老猫教小猫找老鼠是教育活动。(错) 2、古代雅典教育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学方法也比较灵活(对) 3、文化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等(对) 4、青年期是定向的平缓发展期(对) 5、课程就是我们所学的学科(错) 6、良好的测验必须具备较好的效度和信度(对) 7、高考录取过程是相对评价(对) 8、20世纪60年代西方教育理论界开始出现反工具的批判教育理论(对) 9、非学校化社会理论主张以学习资料、设备、技能网络、学习伙伴等组成学习网络(对) 10、教师的教育能力主要指传授知识的能力(错) 三、简答题(40分) 1、请你谈谈对教育定义的理解。 一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边共同进行的活动;二教育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活动;三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活动。 2、个体生命发展的特殊性表现在那些方面? 第一,人的发展以特殊的自然机体结构生理基础;第二,人的发展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第三,人对自身的发展具有能动的自主性。 3、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有哪些? 一是,在课程政策上谋求国家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统一,国家课程是政府为保障国民的基本素质而开发的课程,校本课程是基于每一所学校及所在社区的特殊需要而开发的课程,以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二是在课程内容上,加强科学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引进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高科技知识,(连一向轻视职业技术教育的英国1990年也在小学开设"技术与实际"课);三是,在课程结构上,注重综合化课程;四,在课程类型方面,强化全国统一设置必修课和核心课程;五,重视课程实施研究,动员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六,注重提高课程改革的科学水平,设立课程改革专家咨询机构。 4、教师职业的主要特点。 (1)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除了通过精心加工整理人类知识经验,然后以特定方式传授年轻一代,解除他们学习中的困惑,启发智慧;传授做人之道、为业之道、治学之道等(传道、授业、解惑角色)之外;还有示范者角色: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研究者角色: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充满生命力、千差万别的个体,传授的内容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文、科学知识,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管理者角色:教师对建立班集体、组织班级活动、对教育教学活动等进行控制、检查和评价,等等。(2)职业训练的专业化。教师这些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人,教师职业同样需要同医生那样的、必须经过的专门职业培养。要求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作保证,有把学生教育放在首位的良好的职业精神,教师在本领域内有充分的自主权,教学工作也是也是一项高深的研究和创造。教师从专业意识、专业态度、专业技能和专业品质等方面取得训练。教师集体具有了独特而富有整体的专业要求,这样真正把教师仅当作知识传递者的误区走出来。 四、论述题(24分) 谈谈你对优秀教师特征的理解,优秀教师需要达到何种境界? 好教师应该具有:(1)教师对学生及其学习尽职尽责,成功的教师致力于使知识易于为美国学生接受,他坚信所有学生都能学习,努力使学 生成功。 (2)教师懂得其所教学科及如何向学生传授 该学科知识,他忠实的代表文化的集体智慧和确 认学科知识的价值,发展学生自身的批判和分析 能力,并善于教学生如何提问和解决问题。 (3)教师对监督和管理的学生学习负责,成 功的教师能创造、充实、维持和改变教学背景以 吸引和保持学生的兴趣并最有效的利用时间。 (4)教师系统的思考其实践并从经验中总结 学习,超过的教师批判的审查自己的实践,力图 扩展自己的技能,加深自己的知识,并根据新的 发展,思想和理论调整自己的教学。 (5)教师是学习共同体的成员,他利用各种 资源,设法合作性的和创造性的与家长打交道, 来促进学校和学生效能的提高。 优秀教师的境界: 一个好的的教师能告诉他的学生关于许多问 题的良好答案。但是最好的老师能够不说话,而 帮助他的学生自己去思考出答案。 一个好教师是热情轻切的谈论家。但是最好 的教师知道,当他的学生争取用自己的语言形成 他们的思想时,如何保持镇定和忍耐。 一个好的教师是谦恭的,它很自然的感到他 积累的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智慧,远比他自己更为 重要。但是最好的教师甚至是更恭谦的,因为他 尊重年轻人的感情,比对待一位朴素的老人自然 更为重要。 一个好教师知道他的学生必须是忠诚的和负 责任的良好公民。但是最好的老师知道责任、诚 实和良好公民条件不能在一门课程中教出来,因 为这种品质是通过日常活动而不是通过日常讲课 而形成的。 一个好的教师力求使他班上的学生在的控制 之下,但是最好的老师知道首先必须控制他自己。 一个好的教师得到比他的工薪高几倍的酬 劳。但是最好的教师还得到深刻的内心的愉快: 这种快乐是无法用言语形容,也不是能用金钱来 折算的。 一个好的教师的学生学完他们的课程,毕 业并安置好的工作,但是最好教师的学生在每天 的生活中得到报酬,因为他们已经发现探索精神 生活是激动人心的。 卷二 一、名词解释(16分) 1、学记:战国后期的一个重要教育着作,它总结 了当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系统的阐发了教育的 作用和任务、教育制度、方法、师生关系等,是 罕见世界教育遗产。 2、个体生命发展:个人从生命开始到结束身心发 展的量、质、内容和结构等多方面的,由简单到 复杂的综合变化全过程。 3、课程:一个有意图而且可以修订的计划,它也 是学习活动的计划或蓝图。 4、相对评价:通过个体的成绩与同一团体的平均 成绩或常模相比较,从而确定其成绩的是当等级 的表示方法。 二、判断题(20分) 1、中国最早的教育形态产生于商代的学(错) 2、朱熹、王阳明是宋代的大教育家(错) 3、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者首要的职责是塑造 完整的、富有个人特征的人(对) 4、教育的成层功能指的是分层教学(错) 5、教育可以降低人口的出生率,提高生命质 量(对) 6、多元文化教育指介绍西方文化的教育(错) 7、儿童发展的比较平稳,一般不会出现突发 性变化的阶段是少年期(错) 8、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都有指导意义 (对) 9、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含义相同(错)10、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己组织的活动课程(错) 三、简答题(40分) 1、教育对经济有何反作用? 第一,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教育通过提高人的素质,使人获取科学知识和技 能,是一个潜在的劳动生产力变为真正的生产力。 第二,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力杠杆。 随着不断发展的自然科学知识、管理科学知识和 新技术融入学校教育所传授的知识内容,在生产 的劳动力的生产技能越来越来高,掌握的文化科 学知识也越来越丰富,在生产中就可以运用丰富 的知识发明和创造新的劳动工具,发现新的原料 或提高原料的性质等,从而使科学技术知识转化 为生产力,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第三,教育通过影响人口的数量与质量,对 经济发展起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作用。一方面,教 育可以通过改变人的思想观念,提高教育水平, 尤其是妇女的教育水平,促进人口迁移,降低人 口出生率,另一方面,通过广泛的优生优育,提 高人口的质量。 2、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一者,保存、维持文化生存。教育活动 传递的知识技能、社会规则和仪式、基本的价值 观念等构成了文化的基本内核,不仅造就了新的 社会成员,而且维持了文化传统,保证了文化的 延续和相对稳定。 二者,教育可以传播外来文化、创造新文化。 传播在文化迁移中有举足轻重的,教育利用其得 天独厚的条件,为文化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并 且教育在传递、传播文化的过程中,从来都不是 简单的复制文化,它赋予已有文化以新的意义, 或者融合外来文化,使原有文化衍生出新的文化 要素,这些新的文化意义或要素往往会成为文化 创新的萌芽。教育还可以通过培养出具有创新精 神和能力的人才,为文化创造力提供原动力。 三者,教育可以整合文化,增强文化自身的 凝聚力。文化一旦达成整合,就会形成为一种文 化模式,并产生一种保持下去的倾向。教育作为 其中的一个组织系,它对文化的产生,发展起着 重要的限制作用。教育的文化整合倾向于保持文 化的延续和稳定。 3、如何针对儿童期的特点进行教育? 儿童在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是为未来作基础性的构 建。其中主要是学习兴趣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基 础性、工具性的知识和能力的获得;初步抽象和 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对己、对人、对集体积极 态度的形成;对未知世界和新鲜事物有探究的欲 望,这些都为主动性生存方式的形成奠定基础, 并将对其发展具有终生的意义和效益。所以小学 阶段,需要教师尊重、关心学生,善于发现孩子 的差异和潜能,愿意付出自己的宝贵时间和精力, 用自己善良的心灵、智慧和教育艺术与孩子们一 起创造幸福、快乐童年和有意义的学习生活。 4、分析课程目标编制的三种取向。 行为目标取向。主要受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 原理》的影响,在他看来,陈述教育目标的最有 效的方式,是既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 又要言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或内 容,前者要求学生表现出来的行为,后者是指这 种行为所适用的领域,这样可以明确教育的职责。 行为目标的长处在于他的具体和可操作性,短处 也明显,它容易忽略那些难以测评、难以转化为 行为的内容,不利于把学习作为一个整体。 生成性目标取向。这种目标取向关注的不是 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强调 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进展情况提出相应 的目标,注重的是过程。以杜威为代表,他认为 学校教育由知识技能的掌握、社会价值观和规范 的确立、思想体系的形成构成。后两者肯定不能 用事先规定的行为陈述,提出过程模式。这种取 向强调个人的成长,理论上很吸引人。但完全排 除了目标的事先研究的和设定,走向了极端,而 且对教师的要求太高,不能在实践中展开。 表现性目标。它来自艾斯纳,认为除了行为 目标外,还应当有解决问题的目标 和表现性目标。解决问题的目标重点不是放 在特定的行为上,而是放在认知灵活性和高级心 理过程上,表现性目标是指学生从事某种活动得 到的结果。他只为学生提供活动的领域,至于结 果是开放的。表现目标可以使教师和学生摆脱行 为目标的束缚,让学生有机会去探索自己特别感 兴趣的问题或课题。然而这种目标也比较模糊, 各门学科有自身特点,很难保证学生掌握它们必 要的内容。 四、论述题(24分) 1、请你谈谈对教育的生命基础的理解。 主要是以下几点: (1)生命价值是教育的基础性价值。 人类自超越动物进入人界,其生命的生存与 发展就不能没有教育。人们如果不通过教育使先 人对生产工具、语言工具和类经验等学习和掌握, 就不具备成为人,在人类社会生存的条件。教育 对生命潜能的开发和发展的需要的满足,成了教 育重要的基础价值,教育应能成为创造幸福人生 和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工具。 (2)生命的精神能量是教育转换过程的基础。 众所周知,教育活动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 和教育纳入三个最基本的要素构成的活动,这三 者中更为本体性的构成是生命的精神能量,是教

读现代教育理论有感 (1)

读现代教育理论有感 拥有上下五千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原有泱泱中华文明的发展源远流长,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当时间老人的脚步迈入21的传统理论与教育模式需要有一个适应时代发展的全面更新。作为一个能带领学生进入新世纪的幸运的小学教师,深深地感觉到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更新教育理念的必要和迫切。 看了《现代教育理论》中的文章后,我认为教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给孩子一个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给孩子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去讨论;给孩子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给孩子一个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个题目,让他自己去创造。 叶圣陶先生的一句名言道出了其中的实质“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作为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相信他们。“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出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个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教师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只有引导学生做教育,才不是假教者。而现代的社会需要的是知识面宽、有创造力、有适应性、有独立性、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又具有东方人才模式特点: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较高的知识深度、较强的理解水平以及统一规范和集体主义观念的“T”型人才。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要做到“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具有更高的专业素养不仅包括要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而且在知识结构上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还要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管理能力、教育研究能力。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将不断更新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现代教育理论读书笔记

现代教育理论读书笔记 精品文档 现代教育理论读书笔记 教育技术的内容应该是如何利用技术来进行教育,从而使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也就是技术与教学,学习等之间的关系。 教育技术的发展需要以下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教育理论基础,技术理论基础和艺术理论基矗教育不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所谓理论基础也就是辅助教育技术产生的其他理论。它不同于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则是教育技术本身的理论,是教育技术所研究内容的一部分。它应该包括基于媒体的学习理论、课程与教学理论、教育传播理论。多媒体技术(这是前台技术,其中包含了非线性编辑等数字时代的教育电视技术)、数据库技术(这是后台技术,其中不仅包括计算机专业的数据库技术,还包括图书情报信息专业的数据库技术,而且必须从教育资源建设的角度将这两方面技术整合起来)、通讯技术(包括天网、地网和人机通讯技术),将这三大技术基础整合起来的是教育人工智能技术(各种复杂技术要想在教育中广泛采用,必须人性化、“傻瓜化”,也就是智能化。教育技术学的主要艺术基础包括:语言文字艺术(口才与文才是传统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艺术基础)、数字视觉艺术、数字听觉艺术(后两者是多媒体在教学和社会中广泛采用后,对教师和学生的新要求),将这三大艺术基础整合起来,尚未引起教育技术学专 1 / 5 精品文档 业的足够重视,而且缺乏一个相应的概念,笔者认为可以称其为数字文化艺术。数字文化艺术不仅应该成为现实与未来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艺术修养和艺术表现能力,而且应该成为信息时代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具有的艺术素养。

上面分别是教育技术的教育基础理论,技术基础理论和艺术基础理论。他们都是教育技术应该研究的内容。从更深层次上说,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是技术哲学和教育哲学。技术哲学和教育哲学的结合就形成了教育技术观。 以前,我们对教育技术的认识上一直局限在很狭隘的范围内。认为技术就是媒体在教育中的应用,这种应用是就是利用技术来达到教育目标的一种手段。完全没有自己的研究内容和对象。我们过多地强调-教育技术是作为一门交叉的学科,从而理论上从教育学搬来,技术就是媒体的直接应用。致使教育技术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境地。教育技术如何在教育中有效的应用,媒体和学习教学等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关系才应该是我们教育技术研究的内容。教育技术在教育学理论和技术支撑的同时还有自己的规律。我们恰恰却忽略了这种规律的研究。这正是技术科学与教育科学的切合点所在,也是教育技术得以存在的依据。从而使教育技术具有不可替代性。 教育技术发展还不成熟,我们对它的认识和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它的理论也都是套用其他学科的理论,自己的 2 / 5 精品文档 理论体系尚没有建立起来。因此人们对教育技术的评价是教育技术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我们对教育技术的认识需要不断深化,不断加强对教育技术本质的研究和对它本身理论体系的构建。这对于教育技术的发展是必须的。 教育技术的内容应该是如何利用技术来进行教育,从而使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也就是技术与教学,学习等之间的关系。 教育技术的发展需要以下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教育理论基础,技术理论基础和艺术理论基矗教育不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所谓理论基础也就是辅助教育技术产生的其他理论。它不同于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则是教育

2020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_划重点考点

教育学部分 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发展 1、教育的概念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知识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2、教育的三大因素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影响:教育活动的中介,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注:这里第三点紫色部分书上写的是“教育措施”最多出填空。) 3、教育的起源 a.教育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沛西·能) b.教育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产生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c.教育劳动起源说(凯洛夫) (三种起源要知道哪三种把人物对应上。一般选择或简答)。 2、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人文主义教育】代表人物:伊拉斯谟、莫尔、 蒙田和培根 其特征1、人本主义; 2、古典主义; 3、世俗性; 4、贵族型。 3、近代社会的教育 特征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4、20世纪以后的世界教育1、教育终身化 (一般是简答、案例分析)2、教育全民化 3、教育民主化 4、教育多元化 5、教育技术现代化 二、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学的含义: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学科。(名词解释) 2、中国古代教育学思想 a.《学记》:世界第一部教育学书籍,诞生于战国后期,是中国 的教育学雏形(填空、选择) b. 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 c. 墨家的教育主张。 3、西方古代教育学思想1苏格拉底【产婆术】 2柏拉图【《理想国》,最早提倡“与学习与游戏”的人,重视早 期教育;男女平等接受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