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基于模块化组织理论的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

基于模块化组织理论的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

基于模块化组织理论的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
基于模块化组织理论的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

内容提要

住宅产业化是房地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自上世纪末,我国积极推进住宅产业化战略至今历时十一年,进展十分缓慢,目前仍处在起步阶段。究其原因,主要是尚未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住宅产业化发展模式。论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把模块化组织理论引入住宅产业化战略中,并在此理论引导下找到一条适宜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加速推动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进程。

本文以住宅产业化和模块化组织为研究对象,创新性的将二者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作者从新界定了广义模块化和狭义模块化概念,同时也对模块化组织的概念做了一定创新性探讨。论文重点研究了模块化及模块化组织理论在住宅产业化领域的应用情况。透过以万科企业联盟型模式的良好实施效果,可以得出模块化组织理论是完全可以被应用于住宅产业化进程中的管理组织层面。进而接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得出了本文结论:模块化住宅产业集团模式是我国大力发展住宅产业化的最佳模式。然而发展模式的找到只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作者更为详细的探讨了模块化住宅产业集团的后续运作管理和扶助措施,保证该模式实施的可行性。

寻找到适宜发展模式是我国推进住宅产业化战略的关键所在,再通过企业、科研单位以及政府等各参与主体的共同努力,我国一定能够成功实现住宅产业化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

住宅产业化,模块化,模块化组织,模块化住宅产业集团

I

目录

第1章绪论 (1)

1.1 研究问题提出的背景 (1)

1.2 研究问题的意义 (2)

1.3 模块化及模块化组织理论文献综述 (2)

1.4 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 (4)

1.5 研究方法 (5)

第2章产业化及住宅产业化 (7)

2.1 产业化及住宅产业化释义 (7)

2.2 国外住宅产业化发展进程 (8)

2.3 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现状 (10)

2.3.1 我国推进住宅产业化进程所取得的进展 (10)

2.3.2 我国推广住宅产业化遇到的问题 (12)

2.4 国外推广住宅产业化对我国的启示 (14)

第3章模块化组织理论的引入 (17)

3.1 相关概念 (17)

3.1.1 模块 (17)

3.1.2 模块化 (18)

3.1.3 模块化组织 (20)

3.2 模块化组织的机理分析 (21)

3.2.1 模块化组织的形成机理 (21)

3.2.2 模块化组织的运行机理分析 (22)

3.3 模块化组织的几种类型 (24)

第4章基于模块化组织理论的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模式定位 (27)

4.1 基于模块化思想的住宅产业化发展模式分析 (27)

4.1.1 基于狭义模块化思想的住宅产业化分析 (27)

4.1.2 基于广义模块化思想的住宅产业化分析 (28)

4.2 我国现有住宅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 (29)

4.3 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模式分析及选择 (31)

I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 4.3.1 我国现有住宅产业化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研究 (31)

4.3.2 模块化住宅产业集团模式是我国的必然发展选择 (34)

第5章模块化住宅产业集团发展模式分析 (35)

5.1 模块化住宅产业集团组建的条件 (35)

5.2 模块化住宅产业集团组建的流程 (36)

5.3 模块化住宅产业集团的管理模式设计 (37)

5.3.1 模块化住宅产业集团的组织框架 (37)

5.3.2 模块化住宅产业集团的经营运作模式 (38)

5.4 推进模块化住宅产业集团组建的措施 (40)

第6章万科集团实施住宅产业化案例分析 (41)

6.1 万科公司简介 (41)

6.2 万科的住宅产业化 (41)

6.2.1 万科加速实施住宅产业化战略的原因分析 (41)

6.2.2 万科实施住宅产业化战略的具体措施 (42)

6.3 万科实施住宅产业化战略可能遇到的风险及发展前景 (46)

第7章结论 (49)

参考文献 (51)

致谢 (55)

论文摘要 ....................................................................................................................... I Abstract ........................................................................................................................ V

第1章绪论

第1章绪论

1.1 研究问题提出的背景

伴随着我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住宅产业已经成

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住宅产业的建造方式仍然处于较为粗放型的建造阶段,依靠土地的高增值和现阶段的“人口红利”来获取暴利,在低技术水平上粗放的向前发展。我国住宅开发建造一直采用开发商出资,建筑设计院设计,建筑公司承担建设施工任务,最后再由销售部门出售给消费者的多层分散开发方式。这种方式在住宅地产行业发展初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由于中间环节过多,协作过于复杂以及运营效率较差等严重缺陷,导致该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行业发展的要求。虽然住宅地产企业可以通过加强管理,提升技术水平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化解这些矛盾,但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顽疾。只有改变住宅产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实施住宅产业化战略才是彻底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我国开始正式推广住宅产业化已有十一年时间,所取得的成果是显著的。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的大力推动下,我国已经制定形成了一系列部品化标准体系和指导规范,成立专项基金支持住宅模块化技术和成套集成技术研究,同时为了积累实践经验,还在全国范围内有针对性的成立了11家住宅产业化示范基地。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清楚的认识到,我国住宅产业化进程已远远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目前还只是处于研究示范阶段,实际应用中只是在示范基地进行小范围推广,而没能真正的大范围市场化实施,而在产业化进程中应发挥主体作用的住宅开发企业参与积极性也没有被调动起来。作者分析,造成目前发展困境的主要原因是我国还未能找到适宜我国的住宅产业化发展模式。

近年来,随着模块化理论研究的深入,该理论不断被应用于制造业,服务业以及扩大了的价值链系统研究中,模块化组织的思想也为产业和企业的价值链重构创造了条件。我们是否也可以在模块化组织理论指引下,找到适合我国的住宅产业化发展模式,整合住宅产业链上的优势资源,共同推进住宅产业化

进程。基于此种想法,作者便提出了本文的研究课题:基于模块化组织理论的

1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

1.2 研究问题的意义

在模块化组织理论的指引下找到适宜我国的住宅产业化发展模式,将是一项既有深刻现实意义又具有开拓性理论意义的探索。

本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就在于研究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住宅产业化发展模式,有利于加快推进我国的住宅产业化进程,促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从长远利益来讲,大力推进住宅产业化进程,全面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是在住宅产业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现阶段我国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30%,而其中约有2/3是用于住宅建设。从土地资源情况来看,在全国沿海地区的660个县中,土地人均面积已低于联合国公认的0.85亩警戒线,有的地区甚至还出现了没有建设用地的情况。传统的粗放型住宅建造方式耗费了大量能源和资源,已不适应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的需要。发达国家通过推进住宅产业化,提升了住宅领域的科技含量,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普遍采用复合保温墙体技术,使墙体变得质轻墙薄,不但增加了住宅实际使用面积,且节能效果显著。因此依靠科技进步,走新型产业化的发展道路成为我国必然的战略选择。2009年12月底,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召开成为房地产企业走向产业化的另一波重要推动力,低碳环保节能的理念被所有的房地产企业引用和演绎,低碳经济渐成趋势。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拓展了模块化及模块化组织理论的应用范围和介入深度。模块化组织理论在企业组织和产业链中的应用已较为普遍,但之前的应用大多集中在一些标准化程度和技术水平较高的行业,如汽车制造业,计算机行业等。而且模块化组织理论的指导应用,往往是行业出现了产品模块化现象且具备了一定组织模块化改造的基础之后才介入。在还不太成熟的住宅地产行业进行模块化组织改造,还是模块化组织理论应用上的一次创新突破,实现了标准化进程和模块化改造进程的二合一,拓宽了模块化组织理论的行业应用范围。

1.3 模块化及模块化组织理论文献综述

模块化是一种系统的分解与集成思想。模块化在实践中的应用早已有之,2

第1章绪论

但模块化理论却是近几年才兴起的。美国学者马丁·司达尔1965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模块化生产:一个新概念》,明确地提出了“模块化生产”的概念,并赋予了清晰的解释(Starr.M.K,1965)。但此文发表后并未在学术界引起应有的重视。1997年,哈佛商学院院长吉姆·克拉克与前副院长卡利斯·鲍德温联名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极富冲击力的名文——《模块化时代的经营》,他们重新界定了“模块化”(modularity)概念,而且初步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模块化理论,此后模块化理论才日益引起研究人员的重;2000年,他们又在《设计规则:模块化的力量》一书中详细地阐述了模块化理论以及模块化对产业结构调整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日本学者国领(1995)、青木昌彦和安藤晴彦(2003)等以汽车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相对独立地发展了模块化理论并且系统论述了它对产业结构变革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所长青木昌彦教授对模块化理论更是推崇备至,于2003年编著出版了《模块时代:新产业结构的本质》一书,本书是一本详细介绍模块化理论的文集。青木昌彦从系统的视角对“模块”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模块是“半自律性的子系统,通过和其他同样的子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联系而构成更加复杂的系统或过程”。青木昌彦从系统的视角所下的定义,准确的把握了模块概念的本质,同时他也指出模块这种系统并不具有完整功能,需要与其他子系统模块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功能1。

模块化对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人员同样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通过将模块化理论引入到组织结构领域,直接导致了模块化组织的出现。所谓模块化组织,达夫特和卢因(Daft & Lewin,1993)认为它是“通过内部互相联系的协调和自组织的过程,以达到满足柔性和学习目的的一种新型的组织范式”。我国学者郝斌、任浩则认为,“模块化组织作为新兴的网络组织,是一种因技术变革所引起的组织管理方式的改变而产生的资源配置模式”,模块化组织的本质是信息流与物质流在实体间的交互流动而产生协同效应,最终实现产业内多赢的新型组织模式,价值创新是其根本追求(郝斌、任浩,Anne-Marie GUERIN,2007)。

关于模块化组织出现的合理性及必然性的研究,还很少有专门的文献对其1青木昌彦,安藤晴彦主编,《模块时代:新产业结构的本质》,周国荣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3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进行分析和阐述,现有的研究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1)从企业内部组织设计角度来看,产品的模块化直接导致了大型企业的组织模块化,主要代表人物有:Sanchez、Mahoney、Ulrichand Tung、Marshall Chen等。最近几年,持这种观点的相关研究异常活跃,青木昌彦(2003)等基本上都是强调产品模块化是组织模块化分解和整合的基础和诱因;国内许多学者如刘东(2005)、孙晓峰(2005)、李海舰(2004)、周鹏(2004)、朱瑞博(2004)等人也持有类似观点。(2)从产业组织演进角度讲,产业组织演进必然导致模块化组织的出现。这种观点的核心内容与前一种观点正好相左,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背景主要是基于信息技术时代,大型企业为降低交易成本,高度的企业内部分工需要与高度的社会分工进行紧密地结合。但因迂回生产链、市场厚度、内外部不确定性、资产专用性等各种因素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牵制,传统组织模式已很难适应这一变化要求,而模块化组织正是大型企业在组织形态演进方面做出渐进调整的一种适应性形式。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有:Baldwin和Clark(1997)、Chesbrough (2003)、Aricket(2003)、胡晓鹏(2004)、杨小凯和黄有光(1999)等。1.4 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

相较于前人的研究,本文将研究重点放在了在模块化组织理论的指导下寻找到适合我国的住宅产业化发展模式上,而不是再去述说发展住宅产业化的意义和对于传统建造方式的批驳。

首先,作者揭示了研究问题提出的现实背景和真实目的,以及为做好研究工作所做的一些准备情况。

其次,论文描述和分析了住宅产业化在国内外发展的状况。对发达国家住宅产业化发展现状及成果的介绍,目的是为我国的住宅产业化发展树立起学习的“标杆”;对我国住宅产业化基本状况的描述,则阐述了我国发展住宅产业化所取得的一些显著成果和目前存在的一些“瓶颈性”问题。

再次,本文重点是将模块化组织理论和模块化思想引入了还没有实现标准化作业的住宅产业。在对模块化组织理论阐述之后,作者借鉴中国学者童时中的模块化概念,将模块化重新进行了广义和狭义区分,并将这种区分之后的理论运用于指导住宅产业化的实施。狭义模块化思想主要用于指导住宅产品的工业化生产;广义的模块化思想主要是用于构造住宅产业联盟,通过住宅开发企

4

第1章 绪论

5

业,设计单位和建筑集团的强强联合,建立起超越 “一次性买卖”的纯市场关系,加强彼此的联系合作,发挥各自核心优势整合集团产业链,尽快实现我国住宅产业化的战略目标。

最后,作者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具体分析了万科实施宅产业化战略的案例,以佐证理论的可行性。住宅产业化是我国住宅房地产业发展的必然大趋势,而模块化组织理论是指引我们找到相应发展模式,实现此战略的最佳思想。

图1.1 论文框架 1.5 研究方法

本论文研究过程中运用到如下研究方法:

(1)比较研究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践的比较,找出我国和已经实现住宅产业化的发达国家间的差距,揭示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对我国有哪些启示。通过对住宅新旧建造方式的比较,找出了两种建造方式的差别和特点。

(2)归纳总结方法。通过对现有模块化组织理论研究资料的分析总结,明确定义了本文所应用的一些重要概念和重要运行机理。这种方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第三章对模块化组织理论的阐述之中。

(3)实地调研法。为了能够更为直观的了解住宅产业化建造方式,作者深入到沈阳万科住宅项目建造现场,调查了解此种建造方式的具体运作流程和实施效果,为后续万科案例的实证分析掌握了重要的第一手现场资料。

(4)应用研究分析方法。本文第6章对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住宅产业化进行了应用研究,从实证角度揭示了模块化住宅产业集团发展模式的可行性以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及具体实施流程。

6

第2章产业化及住宅产业化

第2章产业化及住宅产业化

2.1 产业化及住宅产业化释义

产业,是指各种形态的生产事业。而产业化,在英文中等同于工业化,联合国经济委员会曾经对产业化下过专门的定义,产业化是指“生产的连续性、生产物的标准化、生产过程各阶段的集成化、工程高度组织化、用机械代替手工劳动、生产与组织一体化的研究和实验”。产业化是一国产业发展、技术进步到一定程度所必经的阶段,主要特征是产业重心由初级产品向工业制造进行转移。

“住宅产业”的概念是在1992年中国建筑技术发展研究中心向建设部提出的“住宅产业及发展构想”报告中首次提出,报告中将住宅产业定义为“生产、经营以住宅或住宅区为最终产品的事业,同时兼属第二和第三产业,包括住宅区规划设计、住宅部品(含材料、设备和构配件)系列标准的制订、开发、生产、推广、认证和评定、住宅(区)的改造、维修和改建、以及住宅(区)的经营和管理”2。这一定义较为全面的界定了“住宅产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住宅产业化(Housing Industrialization)的概念,由日本通产省于1968年第一次提出,目标是希望通过工业化方式建造住宅,以提高住宅建设的效率,降低建造成本。英国学者斯利将住宅产业化定义为“用整体综合的方法把全部建设过程组织起来,使材料、构件、机械设备和劳动力能在恰当的时间内发挥作用,以保证工厂和工地的工作得以连续地进行”。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刘洪玉教授也给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住宅产业化是以住宅开发建设为平台,将房屋设计、各类建材部品和设备生产制造、土建施工安装、装修、物业管理与维护等多种产业进行有机集成和链接,形成产业链条,使各产业链之间的技术、责任、利益、服务保障统一在一个平台上,从而实现资源利用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我国学者李忠富认为:“住宅产业化是采用社会化大生产的方式进行住宅生产经营的组织形式。具体说住宅产业化就是以住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建材、轻工等行业为依托,以工厂化生产各种住宅构配件、成品、半成品,然后现场

2叶耀先,《住宅产业及发展构想》,科技导报,1993年第11期,P42

7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装配为基础,以人才科技为手段,通过将住宅生产全过程的设计、构配件生产、施工建造、销售和售后服务等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从而实现住宅产供销一体化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在他的《住宅产业化论》一书中,将住宅产业化概括为四个要点:(1)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是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基础;(2)提高住宅建造效率是住宅产业化的核心;(3)提升住宅企业整体效益是住宅产业化的推进动力;(4)提高住宅品质是住宅产业化的最终目标3。2.2 国外住宅产业化发展进程

国外发达国家的住宅产业化进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50~60年代是住宅产业化的形成初期,这一阶段重点是建立工业化生产体系;20世纪70~80年代是住宅产业化的发展期,该阶段的重点是提升住宅的质量和性能;到了20世纪90年代,住宅产业化发展进入成熟期阶段,产业化的重点转向环境保护,降低住宅的能源、物资消耗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发展理念转向为倡导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目前,在发达国家的住宅建设中,完全的工厂化住宅已经占据很大的市场比例:日本已经达到20%~25%,美国为31%,瑞典则高达60%以上。

(一)美国的住宅产业化发展进程

美国的住宅产业化进程是伴随着建筑市场的发育而成熟的。由于地广人稀,美国的住宅产业化明显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产业化发展道路。在产业化住宅的建设上,美国以低层木结构小型住宅公寓为主流产品,建造过程中更加注重住宅的舒适性和个性化要求,而没有采用像日本和欧洲等国家一样的预制构件装配式建造模式。在美国,住宅部品和构件基本已经实现社会化大生产,在市场上形成了一系列较为成熟的标准化产品体系。消费者能够根据供应商提供的产品目录依据自身喜好进行菜单式选择,然后再委托专业的建筑安装企业进行现场拼装建设。美国的这种住宅产业化建造模式优点在于建造速度快、产品质量高、资源更为节约。

由于美国国土面积较大,人口密度较低,其人均土地资源相对较为丰富,因而美国的产业化住宅基本上是以低层木结构的独立式小型住宅公寓为主。与美国相比,我国虽然土地总资源较为丰富,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土地资源3李忠富主编,《住宅产业化论》,科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P62

8

第2章产业化及住宅产业化

则明显偏低,美国的住宅产业化建造模式在我国并不具备大规模推广的条件,但我们仍然可以借鉴其较为成熟的部品生产技术和经验,促进我国住宅部件市场的发展。

(二)日本的住宅产业化发展进程

20世纪60年代,由于原有住宅受到战争破坏,导致住宅存量偏低;同时,由于经济不断恢复和社会的稳定,人口却出现了较为明显地增长进而带动了日本住宅需求的急剧增加。但与需求急剧增加相矛盾的是,住宅供给受限于建筑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的匮乏,供应严重不足。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日本提出了对住宅实行部品化、批量化生产的产业化战略。上世纪80年代日本的住宅产业进入成熟时期,一些大型的住宅开发企业选择与自己的供应商联合起来,共同组建住宅产业集团以应对市场竞争。到了90年代,日本完全采用工业化方式建造的住宅已经占到了住宅建造总数的25%~28%。除此之外,日本也是率先在工厂车间里生产住宅及住宅部件的国家之一。由于日本地震非常频繁,抗震的轻钢结构工业化住宅约占全部工业化建造住宅的80%左右,具体结构形式上,经过长期摸索则形成了盒子式、单元式、壁板式等多种式样。

日本的住宅产业化进程之所以如此快速的发展,主要原因是得益于其积极培育大型住宅产业集团的发展战略。在日本,所谓住宅产业集团,是指“以专门生产住宅为最终产品,集住宅投资、产品研究开发、设计、构配件部品制造、施工和售后服务于一体的住宅生产企业,是一种智力、技术、资金密集型、能够承担全部住宅生产任务的大型企业集团”。我国推进住宅产业化的背景与原因虽然与日本不同,但日本的这种住宅产业集团发展模式很有借鉴意义,能够克服住宅产业“一盘散沙”的发展困境。

(三)欧洲发达国家的住宅产业化发展历程

与日本发展住宅产业化的原因相似,二战结束后,由于战争对原有住宅的破坏和恢复期的人口迅速增长,欧洲等国家也普遍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缺房现象,各国急需短时期内生产大量住宅,满足民众的住房需求。因此,欧洲各国先后建立了一批完整的、系列化、标准化的住宅生产体系,希望借助工业化来提升住宅建造效率。从后期的实施效果来看,欧洲这一时期的住宅产业化建造不仅解决了民众的居住问题,而且对这些国家的战后经济复苏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9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瑞典是欧洲国家发展住宅产业化的杰出代表,同时它也是目前实现住宅产业化建造比例最高的国家,其60%的产业化住宅是采用通用部件为基础建造的;与美国类似,瑞典的工业化住宅多为独户公寓式住宅,该种住宅及其部件是已成为瑞典的重要出口产品。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后,前期的住宅产业化目标基本已经实现,住宅供给已经能够满足民众的基本需求。与此同时,欧洲的住宅产业化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开始向提升住宅性能和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发展目标迈进。

美国,日本及欧洲各国等二战后基本都经历了住宅产业化的过程,由低级发展到高级,由集团住宅体系的发展转向全社会、全行业化的通用住宅部品的发展,住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初步建立起了彼此协调、相互制约的生产机制。各生产环节不断自发地创新发展,淘汰落后的产品和技术,在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上都有了极大地提高,住宅建设进入产业化的发展轨道。

2.3 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现状

2.3.1 我国推进住宅产业化进程所取得的进展

为了引导我国住宅产业技术的进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门组建了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负责推进我国的住宅产业领域的技术水平和现代化建造工作。1999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国办发[1999]72号),成为推进我国住宅产业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文件中明确界定了我国实施住宅产业化战略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和实施要求。在此纲领的指引下,我国在住宅产业化领域取得了很大进步。

在实施住宅产业化战略的初期,制定完善住宅产业领域的相关标准体系和指导规范是最为基础性的工作。为此,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设立多项专业课题,支持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研究人员进行前期的基础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和修订了一系列相关的技术标准和指导规范,如《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住宅模数协调标准》、《商品住宅装修一次到位实施导则》等。加大对住宅建筑集成体系和部品体系的开发、研究与推广工作,制定颁布了《商品住宅性能认定管理办法》、《住宅性能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等配套文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住宅性能认定制度,引导各地不断提升新建住宅的性能。

10

第2章 产业化及住宅产业化

11 在实际推广过程中为了积累实践经验,产业化促进中心又启动了康居住宅示范工程,

到目前为止,建设部已批准75个示范项目。这些项目在建造过程中积极贯彻国家“节能、节地、节水、治污”的方针和可持续发展理念,采用新型建筑结构体系,在小区的整体规划设计和科技应用水平上均发挥了很好的示范性作用。同时,为了探索适宜的发展模式,产业化促进中心批准成立了11个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依托一些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探索适宜的发展模式。继续开展在住宅建造领域的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引进发达国家的成型技术,如与美国住房部合作,引进美国“绿色屋顶”技术,与日本合作共同开展住宅性能与部品认定的合作研究等,都取得了非常好的合作效果。

根据罗斯托的经济“起飞”阶段理论,结合我国住宅产业化的发展战略规划,可以将住宅产业化发展概括为四个时期,即准备时期、初步发展时期、快速发展时期和成熟时期。四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也基本符合“S 型成长曲线”路径(如图2.1所示)4。

图2.1 我国住宅产业化预测发展阶段

虽然住宅产业化是未来我国住宅地产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目前国内在

4沃尔特·罗斯托,《经济成长的阶段》,商务印书馆译本,1962年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推进住宅产业化的过程中依然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市场,由于国内住宅地产市场还远未形成产业化住宅有效需求,仅仅依靠政府的推动引导进展十分缓慢。同时,产业化技术水平落后,资金短缺和政策导向不足等三大因素也制约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进程的重要原因。

2.3.2 我国推广住宅产业化遇到的问题

推进住宅产业化进程,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境。目前影响我国住宅产业化进程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市场、技术、经济、政策等四方面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进程。

(一)市场因素

住宅市场发育不完善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住宅产业化进程的推进。实施住宅产业化需要具备较为成熟的住宅市场作为支撑,而充足、有效的市场需求也是必要的前提条件。目前,我国的住宅市场仍然不是很成熟,存在大量问题,如:住宅产品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房屋的空置率过高;住房保障体系不健全;商品房价格上涨过快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住宅市场有效需求的增长,进而不能产生足够的市场空间推动住宅产业化进程。

产业化住宅能否被市场和广大消费者认可,关键在于与传统住宅相比其在品质和价格两方面是否具有优势(见表2.1)。产业化住宅作为四新结合体(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根据国外推进住宅产业化进程的经验来看,大体要经过三个阶段:(1)性能优势阶段,即在产业化初期,产业化住宅的居住性能要明显超过现有一般住宅,但由于未实现规模化生产,其价格较高,综合性价比较低;(2)性价比优势阶段,即随着产量增加、技术普及和竞争加剧,产业化住宅性能在不断提高,同时价格在不断下降,但仍高于现有一般住宅,此阶段性价比优势开始显现;(3)性价双优势阶段,即产业化住宅不仅其性能超过现有一般住宅,而且价格也低于现有一般住宅,因而产业化住宅的性价比大幅提升5。

我国目前的住宅产业化发展进程即处于性能优势阶段,与传统住宅相比,虽然产业化住宅在品质性能上有较大的优势,但由于建造成本较高销售价格并不便宜,因而即使其具有较高的性能和较低的使用成本,普通顾客仍然会因为

5沈良峰,《论我国住宅产业化的制约因素》,建筑经济,2008年9月

12

第2章产业化及住宅产业化

性价比较低而放弃购买,导致产业化住宅的现有市场非常小,无法实现大规模推广。

表2.1产业化住宅与一般住宅的各项成本比较

(二)技术因素

住宅产业化的大规模推广,需要有标准化的部件技术和集成技术作为支撑。但我国住宅建造领域依然依靠传统的现场手工作业方式,还未形成住宅部件模块化分解。在技术指标体系建设上,受困于人才和技术的限制还处于从国外引进吸收阶段,而还不能实现自主研发。由于没有较为成熟和权威的标准化体系,住宅部件的生产跟不上后期建造集成的要求,直接导致部件衔接处经常出现质量问题。技术因素成为阻碍我国住宅产业化进程的又一重要原因。

(三)经济因素

研究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尽管推动住宅产业化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但在住宅产业化的推行初期,也迫切需要国家财政对住宅产业的基础性研究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目前我国住宅产业领域的科技投入一直远低于其它部门,用于住宅产业研究开发的费用仅占到整个产业生产总值的0.4%-0.6%,远低于发达国家的0.6%-1%。科研经费投入的不足直接导致我国的住宅产业技术水平跟不上发展的要求,阻碍了我国住宅产业化进程的向前推进。在住宅消费领域,住房金融制度的不完善是制约我国住宅产业发展的另一项重要经济因素。住宅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住宅金融资金的支持,我国在这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由于上述经济因素的制约,我国产业化住宅的开发资金和购置资金都非常不足。

13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四)政策因素

我国对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非常重视,在法律法规层面基本形成了初步的政策框架体系。但在鼓励促进方面,政策引导作用仍然略显不足。由于没有相应的技术政策、经济政策(政府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刺激鼓励政策)作为强有力的保障,我国住宅建设产业链中各相关主体,尤其是居于核心地位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积极性还没有被调动起来。现阶段住宅地产企业实施住宅产业化战略还处于高风险低利润阶段,前期的大量投入还不能立刻带来稳定性的收入,加之技术的不成熟,如果出现质量问题,还可能要面对亏损的局面,因而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不是很高。政府很必要在财政税收层面给予实施住宅产业化战略的企业一定政策优惠支持,补偿其产业化过程中的“外部性问题”。2.4 国外推广住宅产业化对我国的启示

综合美国,日本及欧洲等发达国家实施住宅产业化战略的发展经验,结合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现状,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一)住宅产业化是未来住宅地产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住宅产业化对提升住宅地产供应链上下游各环节的效率,改善住宅品质均具有重大意义,是未来住宅地产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已经实施住宅产业化战略的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虽然实施住宅产业化战略的原因不同,但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仅提升了住宅的建造效率和质量,还大大节约了建造的时间和资源消耗,实现了住宅产业的集约化改造。住宅消费是我国积极培育的新兴消费热点,住宅市场还处在增量和质量并重的发展阶段。但现实的问题是,我国的住宅建造效率还很低,单位资源消耗量较大,建成的住宅达不到质量保证标准,这种现状已经不能适应未来的发展要求。因而我们非常有必要,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通过实现住宅产业化,提升整体供应链的效率,促进住宅地产行业“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

(二)住宅产业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住宅产业化是一个渐进性的发展过程,它的实现需要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和观念基础。我国现有的经济基础和技术水平还不适宜大规模发展住宅产业化。不顾经济和技术水平的落后,盲目追求住宅产业化的高水平、高速度、高档次,

14

第2章产业化及住宅产业化

是客观现实规律所不允许的。

从技术角度来看,我国的规划设计能力仍然较为落后,住宅部件标准化体系尚未形成,工业化生产所需的成套技术也还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生产的要求。从社会的承受能力来看,住宅产业化的发展必须要面对我国巨大的劳动力市场所带来的压力。欧美发达国家在推进住宅产业化的初期,实施住宅产业化的发展诱因大多是为了解决住宅短缺与劳动力不足的矛盾,而我国的现实情况则与此不同,我国实施住宅产业化战略的长远发展目标是通过工业化的建造方式提升住宅品质。我国存在着劳动力过剩的问题,而传统的住宅手工建造模式吸收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据有关机构预测,我国的总人口数在2030年前后将达到最大峰值15.6亿,而由于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我国劳动力人口的峰值将提前于2015年左右到达。因此,如果急速的实现住宅产业化,大规模的以工业化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生产,则势必会造成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失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尽管住宅产业化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我国也应准确把握现实情况,立足现有条件,找到一种与我国现状相符合的发展模式,循序渐进的逐步实施。(三)住宅房地产开发企业是实现住宅产业化战略的核心力量

从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住宅产业化战略的贯彻实施,除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和必要支持外,关键还需要调动起住宅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住宅房地产开发企业是实现产业链整合的关键。我国的实际情况同样如此,住宅房地产开发企业既承担着了解市场需求,引导市场发展的重任,而且还要积极参与推动住宅产品的创新,新型材料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因而其在住宅产业链中的地位非常关键。

日本的住宅产业化发展经验表明,依托住宅房地产开发企业组建住宅产业集团是推广住宅产业化的一条可行途径。其优势在于,产业化集团可以通过虚拟经营,集合资金运作、规划设计、开发建造、销售服务和部品生产等多项业务为一体,利用规模化的优势实现住宅建造的标准化和集约化。我国的住宅市场发展与日本差距较大,是逐步从福利分配模式经过层层改革才步入市场化阶段,因此在住宅产业链条中还未形成集多项业务于一身的综合性大房地产企业。但我们仍然可以借鉴其它行业的经验,依据模块化组织理论,以大型住宅地产

15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企业为核心,集合产业链优势资源组建虚拟企业联盟,依靠集团力量推进住宅产业化进程。住宅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整个开发环节中既能够直接面对市场,也能够集合众多产业链资源,是连接住宅产业链上下游的重要纽带。

住宅房地产开发企业是我国实施住宅产业化战略的核心力量,它们肩负着整合住宅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推进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使命。正因为如此,本文的研究重点就是在模块化组织理论的指引下构建起以住宅开发企业为实施主体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16

第3章模块化组织理论的引入

第3章模块化组织理论的引入

模块化组织作为一种介于市场和企业集团之间的一种网络型组织,是既有“统”又有“分”的复杂自组织系统。模块及模块化技术是其发展演化的基础,因此,我们对模块化组织的认识也应该从模块及模块化技术开始,进而深入研究其独特的运行机理和具体表现形式。

3.1 相关概念

3.1.1 模块

对于学术界来讲,模块(Module)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早在20世纪初期,建筑领域的设计研究人员就已将建筑按功能划分为可以自由组合的建筑模块,这时的建筑模块还只是强调通过清晰的界定界面标准参数以实现方便连接和互换。后来模块也逐渐被引入更为复杂的机械制造领域,特别是汽车制造业,福特就是在将汽车按功能模块化分解后实现了界面标准化,进而实现了流水线生产。伴随着模块在实践领域中的应用不断增多,吸引了众多研究人员关注,模块便逐渐有了较为明确的定义和特征描述。近年来,模块的概念又被广泛的应用到了非物理产品领域,如,计算机软件行业、金融保险行业和管理咨询行业等服务行业,大大扩充了其应用范围。

追溯模块的原始概念,作者发现,原有的模块概念解释大多是以某一行业为背景,结合具体的产品进行描述化的定义,如,在建筑领域模块被定义为“家具或建筑物的单位,被共同采用的标准单位系列里的某个单位”,而在电子领域则被定义为“通常指标准化电子组件的功能集合体,可以与其他同样的集合体一起使用”。由于原始的定义不具有普遍性,很难起到对其它行业的理论指导作用,因而需要将模块的概念进一步抽象化,抽离描述性特征,准确的把握其本质。

Baldwin和Clark于1997年,联名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模块化时代的经营》一文,引起了理论界对模块及模块化技术的普遍重视。他们对模块所下的定义是“具有相对独立功能的通用(或标准)单元,通过和其他同样的单元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联系而构成更加复杂的系统”。他们认为在模块单元内部,结构要素之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在模块外部,其结构要素则只是通

17

中国住宅产业化的实践与国际经验借鉴

中国住宅产业化的实践与国际经验借鉴 住宅产业化以住宅产业化的系列化开发、集约化生产、商品化供应、社会化服务为原则,可以满足减轻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效率、保证建筑质量的要求,同时节约资源。本文主要研究中国发展住宅产业化的必要性,以及通过借鉴住宅产业化在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谈中国住宅产业化的实现途径。 标签:住宅产业化;标准化;可持续发展;智能化体系 1、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带动社会各个领域的高速发展,“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住宅建设领域新的焦点。对住宅建设提出新的需求:“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以及新的生产模式:拉动式生产模式。住宅产业化可以减轻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效率、保证建筑质量,更重要的是,它能节约资源。本文就何谓住宅产业化,借鉴国际住宅产业化发展历程,谈谈中国住宅产业化发展途径。 2、中国住宅产业化值得思考的问题 2.1 何谓住宅产业化 在查阅相关文献之后发现,“住宅产业化”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命名的。相关领域研究过程中专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一些比较相近的概念。如,1996年徐正忠将工业化作为物业的建造方式,提出“建筑工业化,即用工业化的方式去建造物业。”1999年陆岩从物业的生产工具来说诠释住宅工业化,1999年聂梅生,提出从物业的科技因素含量来看住宅产业化,2000年刘玉录综合以上相关概念以后,提出了住宅产业化的“系统化”集成定义。日本人将住宅产业化定义为:三句话:第一,资金和技术的高度集中;第二,大规模生产;第三,社会化供应。 2.2中国发展住宅产业化的必要性 (1)资源紧缺导致集合住宅增多 据统计: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30%,其中有2/3用于住宅。从土地来看,现在全国沿海发达地区人均土地面积已低于联合国公认的0.85亩警戒线。 (2)我国现有生产方式的住宅性能改善空间有限 一方面,用现有生产方式生产的住宅性能提高速度会很慢,且提高有限,与工业化住宅的性能差距将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工业化住宅存在明显的价值优势:工业化住宅性能指数无论是当前还是以后都一直高于居民对住宅性能的期望指数,从价值工程的角度来说,工业化住宅性能价格比已超过现有住宅,开始被更

论述西方组织理论的发展过程

西方组织理论的发展过程 组织理论是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研究组织结构、职能和运转以及组织中管理主体的行为,并揭示其规律性的逻辑知识体系。 自泰罗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辟了组织理论以来,组织理论经历了古典组织理论,行为科学组织理论到现代组织理论的发展进程。这个历史演进的过程是社会发展的结果,是管理实践的需要,也是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化分工的产物。虽然各个阶段研究的角度、方法、内容不尽相同,但研究的问题却大致相同,并且在这三个阶段中间有些过渡性或交叉性的派别,有些理论提出的较早而受人重视较晚,而有些理论虽被代替,但某些内容至今仍被人们所用。组织理论的演进与社会存在和管理实践的需要有密切的关系,其发展历史是一个不断扬弃的过程,也是辨证的否定过程。 西方组织理论发展得第一个阶段:古典组织理论时期。 古典组织理论构造了集权型层级制的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的表现形式适应了社会生产体制由作坊式小生产体制向工厂化的社会化大生产的体制的转化,促进了组织效率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古典组织结构理论用其科学和理性的准确性、严格性和普遍性来解释组织结构的变化原因,理论的重点放在组织管理的基本原则的概括和分析上。 西方组织理论发展得第二个阶段: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时期。 这一时期的组织结构理论重视组织内人的重要性,坚持用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来解释整个组织结构的变化。同时为了适应组织之间协作的需要,这一时期的组织结构采用了分权型层级制组织形式,包括事业部制、超事业部、矩阵等形式,这就有利于生产者参与决策,提高管理效率,适应了组织规模的扩大化,产品的多样化,市场的国际化的需要。 西方组织理论发展得第二个阶段:现代组织理论时期。 管理实践推动组织理论继续向前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管理实践面临着科技突飞猛进、市场日益加强的国际化趋势、物质和人力资源的大量积累以及这些资源形成越来越复杂的组织模式和关系,前一时期的组织理论显然已力不从心,而用系统论的原理、方法、思想来分析组织的内部结构、管理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得出的结论独树一帜。这一时期的组织理论实际上包含了系统组织理论、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产业化问题的研究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产业化问题的研究 我国建筑业的工业化、信息化发展相对落后,粗放式建设和生产模式面临严峻挑战。2015年12月20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全面深刻地分析了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提出了解决思路、关键环节和具体要求。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工业化装配式高层钢结构住宅产业化是发展我国全寿命绿色建筑、促进住宅。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是指以工厂生产的经济钢型材构件作为承重骨架,以新型轻质、保温、隔热、高强的墙体材料作为围护结构而构成的居住类建筑。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即是以钢结构住宅为最终产品,通过社会化大生产,將钢结构住宅的投资、开发、设计、施工、售后服务等过程集中统一成为一个整体的组织形式。 标签: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产业化 当前我国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发展还是存在众多问题:1、国家仅仅是鼓励产业化发展,并无强制性政策文件,缺少资金的支持。2、没有规模化的集团企业,住宅构件没有形成成熟的市场供应体系。3、没有统一的标准化模数体制,缺乏完善的钢结构住宅规范体系,钢结构住宅尚未形成配套。4、科研投入少,相应的技术人才缺乏,住宅建设仍以粗放式为主。 1、装配式高层钢结构住宅产业化解决的关键问题 1.1必须打破落后观念的禁锢 虽然钢结构住宅在国外已经成熟和完善,但对国内民众还是新鲜事物。中国消费者长期习惯了砖混或钢筋混凝土住宅,从慢慢开始接受到逐步习惯、进而喜欢钢结构住宅,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工业化装配式生产是我国建筑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工业化装配式高层钢结构产业化的路上,必须推进新理念、新技术、新体系、新工艺,我们不能被现有规范标准和守旧思想所禁锢。此外,一些结构体型笨重、浪费钢材、造价超高的重大钢结构建筑工程误导公众,人们误以为钢结构不适合用于住宅等一般建筑,各界对发展钢结构建筑的战略地位、钢结构特有的施工速度快、抗震性能好等优势的认识也不够充分。 1.2加快制定相关标准和培养新型技术人才 高层装配式钢结构在产业化的路上必须有设计、制造、安装施工和验收评定一系列标准、规范的编制与实施,让专业技术人员有规可循。在规范标准编制的过程中要成立“钢结构住宅企业联盟”,把科研单位和企业都组织起来,“产、学、研”相结合,以高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为载体,开发新型节能墙体和环保低碳的建筑体系,推行住宅产业化,促进建筑行业技术革新。 新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尽快到位同样是推广高层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关键一步,目前,我国建筑企业的建筑工人大多数没有经受过专门学习和专业训

团队发展的五个阶段理论

团队发展的五个阶段理论 现下,团队建设的问题已是一个被无数人研究过的问题。有关团队建设的阶段,著名管理学家布鲁斯·塔克曼有关团队发展的五个阶段的观点被有人奉为规范的团队建设 的五个阶段理论。现小编与您分享如下。 这五个阶段分别为:组建期、激荡期、规范期、执行期和休整期。布鲁斯·塔克曼认为这五个阶段是所有团队建设所必须的、不可逾越的,团队在成长、迎接挑战、处理问题、发现方案、规划、处置结果等一系列经历过程中必然要经过上述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组建期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加入新团队的经历和感受。激动、困惑、矜持、观望是团队形成期成员的主要特点。组建期的团队缺乏清晰的工作目标,工作职责与标准不明确,缺乏顺畅的工作流程,成员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个人的角色定位不明确,部分成员还可能表现出不稳定、忧虑等特征。 组建期的主要工作是明确方向、确定职责、制定规范与

标准、进行员工培训。团队负责人一定要向团队说明工作目标、工作范围、质量标准及进度计划,并根据工作目标要求对团队成员进行技能和知识培训。团队负责人要让成员参与探讨工作计划,主动和他们进行平等而真诚的交流,消除团队成员的困惑与忧虑,确保团队成员之间建立起一种互信的工作关系,设想出成功的美好前景并达成共识,以激励团队成员。 第二阶段:激荡期 团队经过组建阶段以后,团队获得发展信心,但同时也形成了各种观念激励竞争、碰撞的局面,出现人际冲突与分化。团队成员面对其他成员的观点、见解,更想要展现个人性格特征,对于团队目标、期望、角色以及责任的不满和挫折感被表露出来。团队成员间、团队和环境间、新旧观念间会出现矛盾,甚至负责人的权威都面临挑战,团队组建初期确立的原则受到冲击与挑战。作为团队负责人应具有解决冲突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创造出一个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动荡期首要的是如何安抚人心。首先要认识并处理各种矛盾和冲突,比方说某一派或某一个人力量绝对强大,那么作为领导者要适时的化解这些权威和权利,绝对不允许以一个人的权利打压其他人的贡献。同时要鼓励团队成员就有争议的问

住宅产业化与PC结构体系

住宅产业化与PC结构体系 “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建筑产业现代化”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是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很多人经常将这几个概念混淆,下面有必要先理清三者的不同内涵和意义。 1.1 建筑工业化 建筑工业化是指按照大工业生产方式改造建筑业,使之逐步从手工业生产转向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它的基本途径是建筑标准化、构配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和组织管理科学化,并逐步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建设速度,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工程质量。 建筑工业化是伴随西方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出现的一个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60年代,当时工业革命对纺织、汽车、造船等工业领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大工业的崛起,以及城市发展和技术进步,建筑业的发展受到了深刻影响。20 世纪初,欧洲兴起新建筑运动,主张建造房屋应该像制造机器一样,采用标准构件,实行工厂预制、现场机械装配,从而为建筑业转向大工业生产方式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一些国家急需解决住房荒,但劳动力严重不足,因此推行了建筑工业化并取得了成效。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建筑工业化。1956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和发展建筑工业的决定》指出:“为了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建筑工业,必须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工厂化、机械化施工,逐步完成对建筑工业的技术改造,逐步完成向建筑工业化的过渡。”经过20多年的实践,发展了建筑标准化,建立了工厂化和机械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在一些大中城市,因地制宜地发展了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的建筑体系,并逐步向全面建筑工业化的方向发展。在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统计的1982年新建的住宅建筑中,采用工业化建筑体系的比重北京市高达70%左右,不少城市在20%以上。 1.2住宅产业化 住宅产业化是指利用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住宅产业,实现以工业化的建造体系为基础,以建造体系和部品体系的标准化、通用化、模数化为依托,以住宅设计、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以节能、环保和资源的循环利用为特色,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提升住宅的质量与品质,最终实现住宅的可持续发展。

组织管理理论发展

组织管理理论发展

组织管理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今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具体请看以下的组织管理理论发展资料。 古典管理理论 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代表人物有美国的FW泰勒、法国的H法约尔和德国的M韦伯等人。这一阶段的前期,泰勒等人重点探讨了组织内的企业管理理论,后期,以韦伯为代表的管理理论重点,探讨了组织内部的行政管理。这一阶段的理论基础是经济人理论,他们认为人们工作是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以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为了满足人们工作的经济利益,他们提出科学管理方法以追求组织的生产效率和合理化,因此要建立一套标准化的原则来指导和控制组织及成员的活动。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其代表人物有美国的GE梅奥,F赫茨伯格等人。他们认为人是有多种需要的社会人,满足人的多种需要,在组织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提高组织效率的根本手段。这一阶段的理论重点研究了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人际关系、人的个性和需要等等。 现代组织管理理论

产生于20世纪中叶,学派甚多,主要有以美国CI巴纳德为代表的社会系统论、以HA 西蒙为代表的决策理论,以FE卡斯特为代表的系统与权变理论和以ES巴法为代表的管理科学理论等等。 这一阶段理论的特点是吸收了古典组织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精华,并且在现代系统论的影响下有了新的发展。他们把组织看成一个系统,要实现组织目标和提高组织效率取决于组织系统内各子系统及各部门之间的有机联系。 C管理模式理论 所谓C管理模式,就是构建一个以人为核心,形神兼备、遵循宇宙和自然组织普遍法则,能够不断修正、自我调节、随机应变的智慧型组织,并将中国人文国学(为人处事之道)与西方现代管理学(做事高效高量之法)相互融合,进行企业人性化管理的一种新型企业组织管理运营模式。 这种以人为运营核心的、具有更大的能动性和更强的应变能力的企业组织,简称为智慧型组织,由于它是继金字塔型机械式组织(A管理模式)、学习型扁平式组织(B管理模式)之后出现的第三种组织模式,并且是在西方先进的现代管理学的基础上,融入了中国国学之大智慧的组织类型,因而取CHINA的第一个字母C,为这个智慧型组织命名为企业C管理模式。 以人为核心是构建智慧性组织的基本,是C管理模式的关键.

万科住宅产业化调研报告

关键词:住宅产业化、万科、PC、王石、上海新里程正文本人有幸在2009年4月参观了东莞的万科住宅产业化研究基地,第一次接触到准成品的工业化住宅,了解到它的设计生产过程。作为建筑师,我近两年的专业工作以住宅设计为主,其间也参与过武汉万科高尔夫花园项目的设计。住宅产业化住宅产业化住宅产业化住宅产业化,也可称之为工业化建房。联合国经济委员会给其下的定义是:生产的连续性;生产物的标准化;生产过程的集成化;工程建设管理的规范化;生产的机械化;技术生产科研一体化。住宅产业化具有“资金和技术的高度集中、大规模生产、社会化供应”三个特征。住宅产业化1910年,瓦尔特??罗皮斯向德国通用电气公司提交了一份合理化生产住宅建筑的备忘录,对标准化住宅单元的预制、装配和分布的先决条件透彻的阐述《住宅产业化》。包豪斯学校(图片:来源网络)瓦尔特??格罗皮斯1928年第一届《国际现代建筑会议》强调了建筑产业化的必要性,认为“建筑质量的高低并不取决于工匠们的手艺,而在于要普遍地采用合理化的生产方法”。指出“建筑产业化首先应该是尺寸规格化,并采用有效的生产方法”。美国的结构学家巴克敏斯特??富勒,为了使住宅构件能够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在2世纪20年代发明了“轻质金属房屋”,在1927年设计出了代多边形“最大限度利用能源住宅”。法国工程师琼??普鲁维率先使用了产业化生产钢材构件的方法。1949年法国重建和规划部长富勒委托设计一种新型的大批量生产的住宅,成本不超过当时现有的最便宜的住宅。在1950年,法国政府采购了25套,这些住宅

都安装在Meudon实验住宅项目里这些不动产现在仍然状况良好。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英国、美国和法国开发了以钢材为基础工业化住宅系统组装百分比平均在65%产业化,日本住宅产业化1932年,一批从德国留学回来的日本建筑系教授创办了“新建筑工艺学院”,少量的实验性工业化住宅的研发。由于早期西方的钢结构住宅都提倡大跨度、可分隔,基本上都采用热轧型钢的梁柱结构体系。而日本住宅建筑又一直是采用中国古代的梁柱结构体系,所以日本住宅产业化起始阶段梁柱建筑体系。日本产业化住宅(图片:来源网络)日本的住宅产业化是从一砖一瓦的部件入手,成千上万的住宅部品认证然后把这些部件归拢到一套住宅里住宅系统并且还非常的复杂和难以控制。欧美产业化住宅(图片:来源网络)而西方国家的住宅产业化思想是基于一种开放式系统,政府做的是提纲挈领的工作,所有的行业参与者和部件都是以进入一个大家都认可的开放式系统为终极目标,是从住宅系统性能的高度入手,再去抓各种配套部件的产业化,因而就显得简单易行和高效了。住宅产业化国家政策的引导质量上的提高工程质量一直是客户最不满意的地方达到70%的客户满意度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成绩因为质量问题带来的维修费用是非常大的数字设计施工过程当中,因为设计和工程变更的洽商所占的费用占总费用的比例,2%,非常的数字现在施工方法的质量误差普遍是厘米计的,而产业化的质量误差是毫米,这提高质量。产业化住宅楼的外墙面板在工厂预制的过程中,外墙窗框是在浇PC混凝土之前就安装在钢模

组织成长理论

第一章组织成长 老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它一生的年龄可达七十岁。但要活那么长的寿命,它在四十岁时,必须做出困难却重要的决定! 当老鹰活到四十岁时,它的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抓住猎物。 它的啄变得又长又弯,几乎碰到胸膛。 它的翅膀变得十分沉重,因为它的羽毛长得又浓又厚,飞翔变得十分吃力! 老鹰只有两种选择: 1、等死; 2、历经一个十分痛苦的蜕变过程--150天漫长的操练。 它必须很努力地飞到山顶。在悬崖上筑巢。停留在那里。不得飞翔。 老鹰首先用它的喙击打岩石,直到喙完全脱落。然后静静地等候新的喙长出来。 然后,它要再用新长出的喙,把指甲一根一根拔出来。 当新的指甲长出来后,它们便再把羽毛一根一根拔掉。 五个月以后,新的羽毛长出来了。老鹰开始飞翔。重新再过得力的三十年岁月!

组织成长理论 不管医院还是企业,亦或其他社会团体,都是以某种组织形态而存在,这些组织存在的形式就是由若干人按照一定的制度框架而运行;这个组织运行效率如何,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这群人的所有行为是否高效;第二,这群人所制定的制度以及这群人所依存的背景制度是否是高效。这两个方面又互相影响,最终决定该组织运行的效率。 2007年10月27日,华为公司爆出“辞职门”事件,引起外界的极大反响,有些人认为此次“集体辞职运动”是华为应对新《劳动合同法》的省钱举措;而有些人认为此次华为花费10亿巨资鼓励辞职是为了打破长期存在的工号文化和解决企业竞争力问题,也就是说通过这种方式鼓励员工重新竞争上岗,来激活老员工的工作热情,正如华为总裁任正非经常说的一个词“沉淀”。在他看来,组织时间久了,老员工收益不错、地位稳固就会渐渐地沉淀下去,成为一团不再运动的固体:拿着高工资、不干活。因此他爱“搞运动”,任正非认为,“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组织只要没有新陈代谢,生命就会停止。” 不管这两种说法孰对孰错,不可避免的是每个组织都要必需面对组织成长问题;前文《鹰的故事》描述的是鹰为了获得30年翱翔天空的自由,经历炼狱般的痛苦,终于重回天空的怀抱,实施上,每个组织也像生命个体一样,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面临生死存亡的选择,是在无奈与寂寥地死去,还是在痛苦挣扎中重生,再次赢得辉煌? 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美国大约62%的企业寿命不超过5年,只有2%的企业存活达到50年,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7年,大企业平均寿命不足40年;一般的跨国公司平均寿命为10-12年;世界500强企业平均寿命为40-42年,1000强企业平均寿命为30年。日本《日经实业》的调查显示,日本企业平均寿命为30年。在中国,有关企业存继周期尚无如此明确的统计,但1993年、1995年、1997年、2000年、2002年连续进行的5次全国私营企业大规模抽样调查表明,1993年以前私营企业平均存继周期只有4年,2000年提高到7.02年。《科学投资》采访调查和研究,中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大体也就在3-4年之间。中国每年有近100万家企业倒闭,美国每年倒闭的企业大概为10万家,倒闭数大约只有我国倒闭数的1/10,若考虑到两个国家在企业总数上的差别,这一数字可能会更加惊人。

五千年中国住宅发展史 远大住工引潮流

五千年中国住宅发展史远大住工引潮流参考标题 穿越五千年中国住宅发展史图 穿越五千年中国住宅发展大历史(图) 五千年中国住宅发展史远大住工引潮流(图) 五千年中国住宅回眸图片见证历史(图) 典型建筑见证中国住宅发展史(图) 住宅是人类周边环境的一面镜子,它照见了时代变迁和人类的生存百态。五千年的中国历史,就是一部人类住宅的发展史。下面将通过各个时期的典型住宅的展示,带你穿越五千年,领略中国住宅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原始社会:穴居或巢居 原始社会最早期,我的祖先主要是居住在山洞里面,即穴居;或者“构木为巢”,即原始社会的建筑。 原始社会房屋建筑早期是半穴式,即一半在地下,以坑壁为墙露出地面的一半盖上了屋顶,这种房屋既低矮又潮湿。到了原始社会晚期,才在地面砌墙,并用木柱支撑屋顶,这种直立的墙体及带有倾斜的屋面,已形成了后来我国传统房屋建筑的基本模式,这在当时可算是了不起的举措。

(原始社会的穴居和巢居) 二、奴隶社会:夯土房屋 奴隶社会的建筑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已经发展到了夯土房屋,在宫殿建筑遗址上出现了瓦砾,看来在那个时候我们的部分祖先的头顶已经不会淋雨了。

(奴隶社会的建筑遗址) 三、封建社会:内庭式住宅 封建社会的宗法礼节和等级尊卑很重,这也反映在住宅上,无论是北方的四合院还是南方的天井院普遍布置成内庭式,传达了一种遵守礼节和规矩之感。这一时期的典型住宅是北京的四合院。

(封建社会的北京四合院) 四、新中国成立前(1840——1949):低层联排集居住宅为主 这一时期住宅的特征是从平房合院式独户住宅逐步地转变为以低层联排集居住宅为主和其他住宅类型的多种形式。这主要发生在开埠城市,再逐渐波及其他城市。典型住宅有:上海石库门里弄住宅、“广州模范住宅区”等。这种住宅形式对以后的住宅产生了深渊的影响。

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汇总

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企业简介 1.天津建工集团二建公司一一钢管混凝土 2.北京北新建材(集团)有限公司一一钢结构 北新建材(集团)有限公司 北新建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新集团”)是国务院国资委直属管理中央企业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的旗下企业。公 司是在邓小平同志的直接批示下,于1979年由国家投资建设的国内最大的新型建材产业基地,现已发展成为集建材产业投资、木制品开发、物流贸易以及集成房屋业务为一体,总资产逾600亿元,销售额超300 亿元的综合性大

型企业集团。作为中国新型建材工业的摇篮,北新集团多年来一直在品牌、质量、技术、规模等方面引领中国新型建材工业的发展,致力于为社会大众提供健康环保的建筑建材产品。近年来,通过资本运作及资源整合,北新集团已形成了“以投资建材制造企业为依托,以全球物流贸易为发展基础,积极发展木制品及集成房屋事业”的业务架构。目前,北新集团建材产业投资的业务触角从新型建材行业延伸到水泥、复合材料及工程服务的领域,并依托产业、品牌和资本等优势,以全球化为视角,致力于大木业、大物流格局的构建和节能省地型生态人居的开发推广。 3.山东青岛海尔集团——家居部品 海尔集团 海尔集团是全球拥有7万多名员工、2010年营业额1357亿元的全球化集团公司,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2001 年9 月,青岛海尔家居集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依托海尔集团位居世界白电二强、中国最有价值品牌的卓越实力及品牌优势,开创了中国家居集成先河,致力于为房地产开发商提供精装修房一站式全程系统解决方案。率先提出“精装修专家”口号和“像造冰箱一样做装修”的理念,并以丰富的精装修经验、领先的研发优势、专业的部品集成能力、先进的工厂化管理、完善的交房模式与售后服务五大优势支持,为开发商提供了从精装楼盘前端设计开始直到交房与售后的全过程、全方位一站式服务。 4.浙江温州正泰集团——住宅电器部品 正泰集团 正泰集团是中国民营企业的代表企业之一,全国最大的低压电器生产商

企业组织发展解析与未来发展

组织发展解析与未来发展 目录 一、组织能活多久? (1) 二、OC/OD/LD/TD名词解释 (2) 三、组织发展学的发展? (3) 四、组织发展学实践和评估 (3) 五、组织发展五阶段理论 (3)

一、组织能活多久? 关于OD,我们很清楚两点,第一,我们都生活在组织里,大到国家、小到家庭,我们谁也离不开谁;第二,组织都是有生命的,生命的铁律就是会死亡,好像谁也无法逃脱。生存于组织当中,我们最先要考虑的就是,从办这个组织从成长到消亡的过程,这个组织能活多久? 美国芝加哥校长做过一个统计,1520年前,全世界创办的组织,6200年前,现在仍然使用同样的名字、做着同样的事情的组织,也只剩下85个,其中70个是大学,另外15个是宗教组织。为什么会只有像学校、宗教这类公共组织能够活这么长久,这是我们做人力资源需要思考的问题。 那企业寿命能够存活多久呢?我们看一组关于企业的寿命统计,40%的新建公司全球活不过10年,一般的公司寿命也就7-8岁,一个跨国公司的平均生命周期也就40-50年。财富杂志曾经做过一个统计1995年公布的五百强企业,四十二年后,也就是到了1997年,有70%的企业被淘汰出局。1970年快升财富全球五百强的跨国公司也只有三分之一,二年后也消声灭迹。研究显示,全球所有大大小小的公司的平均寿命也只有10-12年,短寿几乎成了企业的一个普遍性的宿命。 我们大家知道中国企业处在一个成长期,有人统计中国企业平均寿命这个周期则更短。有人说三到五年,有人说七年,不管如何,都是短于西方国家的企业寿命,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为什么有的企业生存长有的生存短?甚至说所有的企业都是在短命中消亡呢? 其实也不是所有的,那也有例外,琼斯这个蓝筹股公司就曾经出现做一个统计,里面有些奇迹般的公司群落,将近60%的公司大概17家公司寿命过百年,将近25个公司达到150年,平均寿命达到了105岁,寿命最长的大家都会用他们的产品。杜邦公司达到了206年,寿命最短的微软和英特尔也有30岁以上。 我们看到企业短命也好,长寿也好,其中的原因十分复杂,尤其是核心问题,这些组织长期生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其实,这是组织发展当中一个很重要的研究内容。 他们生存的基因是什么?他们生存的环境是什么?他们为什么能够如此长命,或者为什么有些巨大的公司如此短命?特别是在今天我们有一个名词叫VUCA,这是一个新名词,这样一个变革不确定的时代,更对组织发展带来了及其关注的有兴趣的内容和关注的动力。我们在做人力资源当中,我们经常在网站上看到很多招聘的广告,有OD 的,有LD的,有TD的,有OC的,名词让我们眼花缭乱。很多公司在描写,所谓的TD即人才发展,所谓的LD就是学习发展,OC是组织变革,但这些企业在描述这些岗位职责的时候呢,几乎差异不大。

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现状及展望

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现状与展望 一、产业组织核心理论的发展进程概述 1.产业组织理论的起源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源最早可以追溯至亚当·斯密(1776)的劳动分工理论和竞争理论。他通过对重商主义学说和重商主义时代国家干预私人经济主体活动的批判,提出了所谓的自由竞争的思想。斯密反对国家干预经济,认为自由竞争是一个导致利益和谐与市场均衡的过程。自斯密之后,经济学界有关产业组织问题的先驱性研究多集中于竞争理论和所谓理想竞争状态的确定等方面。1879年,马歇尔夫妇合著的《产业经济学》首次出版,将产业组织定义为产业内部的结构,马歇尔被看做产业组织学的创始人。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揭示了竞争活力与规模经济的矛盾关系,即“马歇尔冲突”。1933年,张伯伦和罗宾逊夫人分别出版了《垄断竞争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所谓的垄断竞争理论,他们否定了以往要么垄断、要么竞争的一种极端对立的观点,指出现实世界中通常是各种不同程度的竞争与垄断交织并存。这些早期的研究虽然开启了产业组织研究的大门也卓有成效,但并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后期的发展过程中共出现过三个主要的学派,即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和新产业组织理论。 2.哈佛学派研究范式 1959年,贝恩的《产业组织》出版,是第一部系统阐述产业组织理论的教科书,标志着哈佛学派形成。哈佛学派主要以经验性的分析为主,通过对跨部门的产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推导出企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存在一种单向的因果关系:即市场结构决定了是企业的市场行为,而企业的市场行为又决定了企业市场绩效,即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S-C-P)的分析框架。它强调了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单向因果关系,即S →C→P,因此通过公共政策调节市场结构从而影响市场行为,最终保证良好的市场绩效成为了经济中最重要的事务。SCP理论范式标志着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最终形成,并影响了整整一代的学者和决策者。哈佛学派的SCP范式虽然统治了产业组织学界近半个世纪,但其本身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分析范式,存在许多缺陷。 3.芝加哥学派研究范式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理论界对哈佛学派最猛烈的批判来自于芝加哥学派。他们推翻了SCP范式中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单向因果关系,他们看来,市场效率才是决定市场结构和市场效率的基本因素,即P→S →C关系。而且通过可竞争市场理论指出产业的进入壁垒并不像SCP范式里面指出的那么高。芝加哥学派相信市场的力量,主张放松管理,对当时美国的产业组织政策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随着芝加哥学派的崛起以及随后众多学者的追随,哈佛学派的SCP研究范

组织理论的发展

组织理论的发展 系统的组织理论出现于19世纪末,组织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组织理论、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系统权变组织理论三个主要时期,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组织现象和组织管理进行了研究。 一、传统和古典的组织理论 1、科学管理学派的组织观 此派以科学管理运动的先驱者,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为代表。泰勒一生发表许多管理论著,最有影响的是《科学管理原理)》。他提出许多与组织管理有关的思想,这些思想是: (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效率。 (2)要提高工作效率,就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 (3)实行刺激性工资制度,实行“差别计件制”,按组织成员的绩效来支付报酬,鼓励竞争。 (4)将组织的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 (5)实行职能工长制。 (6)实行组织控制的例外原则。 泰勒以其毕生的精力,在美国掀起了一场科学管理的革命。泰勒提出的这些概念与思想为整个古典管理理论奠定了基础,泰勒的许多思想为以后的管理学派所采纳。科学管理的精神是永存的。 2、行政管理学派的组织观 20世纪前半期出现的行政管理学派是从宏观上探讨组织管理的知识体系。这派的代表人物是被誉为“管理理论之父”的法国人法约尔。作为管理实践家和管理理论家,法约尔—生著述颇多,著有《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国家在管理上的无能——邮政与电讯》、《公共精神的觉醒》等著作和《管理的一般原则》、《管理职能在事业经营中的重要性》、《国家管理理论》等论文。法约尔的主要贡献在于其在吸收科学管理学派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组织管理的原则,这些原则是: (1)实行专业分工。 (2)权力与责任相一致。 (3)纪律。 (4)统一指挥。 (5)统一指导。 (6)个人利益服从组织利益。 (7)理想的工作报酬。 (8)权力集中。 (9)等级链。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流派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肖殷洪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流派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Main Schools of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 Its Development in China 所在院、系、所: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名称:产业经济学 学生姓名:肖殷洪 主题词: 产业组织理论;主流产业组织理论;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不足之处 二零一零年十二月【二十】日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流派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流派的观点,包括主流产业组织理论和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并对其做出简要评价;其次论述了产业组织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及其存在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产业组织理论;主流产业组织理论;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不足之处 【Abstract】The article showed the view of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in the main schools,including mainstream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 non-mainstream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and made a brief evaluation; then discussed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in China's development and the existing shortcomings. 【Key word】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mainstream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non-mainstream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the existing shortcomings 一、引言 产业经济学作为是一门应用性经济学学科,主要研究微观经济行为主体参与市场交易与组织的理论体系。具体分析企业结构与行为、市场结构与组织,以及市场中厂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进而研究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竞争与垄断以及规模经济与效率的关系和矛盾,研究和探讨产业组织状况及其产业内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从而为维持合理市场秩序和经济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和对策途径。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的产业组织理论被引入中国大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经济学理论与实践成为一个发展较快的专业研究领域,逐步在中国形成了产业经济学研究的热潮。中国学者在研究西方产业组织理论著作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发展了自己的一些产业组织学理论思想。 二、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流派 产业组织理论可以分为两大派别:主流产业组织理论和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主流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和新产业组织理论;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学派可分为芝加哥学派、新制度学派和新奥地利学派。[1] (一)主流产业组织理论 1.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哈佛学派的SCP范式 20世纪30年代,梅森进一步对有效竞争进行了研究,将有关有效竞争的定义和实现有

万科住宅产业化研究基地 锻造好房子的实验室

万科住宅产业化研究基地:锻造好房子的实验室 万科建筑研究中心”,之后“万科客户体验中心”、“万科住宅产业化企业联盟”等机构相继成立与发展。2007年,“万科住宅产业化研究基地”在中国房产发展的趋势下应运而生。 到达万科住宅产业化研究基地 整个基地规划用地200亩,由实验区、生产研究区、设备实验区、景观研究区、内装研究区、辅助功能区等主要部分构成,目标是建设成国际领先的绿色生态基地,真正实现集合

零碳、零能耗、零污水排放、零垃圾排放的最高生态目标。 基地项目规划图 住宅产业化,就是将一栋房子拆成若干个“零件”,在工厂统一用模板制作完成,几乎所有的误差均以毫米进行控制。然后运输到项目地,进行对接、浇筑。万科之所以要推行产业化,目的一是提高建筑质量和精度;二是在施工中实现建筑垃圾减量,避免浪费并提升节能环保水平;三是缩短施工周期,提高效率。 参观的第一站便是PC(PrecastConcrete)实验室。现场负责人员告诉记者,PC实验室分为模具加工、钢筋加工及混凝土构件浇筑3个部分。实验室内摆放着多部庞大的机器,这些机器组成的流水线,能够生产出各种墙体、地板,以满足“组装”房子对各个“零部件”的严格要求,这些产品的误差被机器准确的控制在微毫之间。这就解决了传统方式容易出现的多种问题,如难以保证品质、失误率高、开发周期长等,通过对预制混凝土构件的各类技术实验,达到“引进技术、消化技术、建立标准”的目的。

PC实验室场景 除此之外,在现场我们还看到万科是如何利用预制混凝土构件打造住宅中不可或缺的景观摆设、地面铺砖,以及对高层集合住宅外遮阳构件的模拟实验,这种产业一体化的模式令在场的记者们大开眼界。

组织管理理论

组织管理 组织具有综合效应,这种综合效应是组织中的成员共同作用的结果。组织管理(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就是通过建立组织结构,规定职务或职位,明确责权关系,以使组织中的成员互相协作配合、共同劳动,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组织管理是管理活动的一部分,也称组织职能。 工作内容 组织管理的工作内容,概括地讲,包括四个方面:第一,确定实现组织目标所需要的活动,并按专业化分工的原则进行分类,按类别设立相应的工作岗位;第二,根据组织的特点、外部环境和目标需要划分工作部门,设计组织机构和结构;第三,规定组织结构中的各种职务或职位,明确各自的责任,并授予相应的权力;第四,制订规章制度,建立和健全组织结构中纵横各方面的相互关系。依据制度经济学,“道”是理想与“器”是体制;企业管理的政策制度化,才能实施可操作性管理。组织管理,应该使人们明确组织中有些什么工作,谁去做什么,工作者承担什么责任,具有什么权力,与组织结构中上下左右的关系如何。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由于职责不清造成的执行中的障碍,才能使组织协调地运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理论发展 组织管理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今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 古典管理理论 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代表人物有美国的F·W·泰勒、法国的H·法约尔和德国的M·韦伯等人。这一阶段的前期,泰勒等人重点探讨了组织内的企业管理理论,后期,以韦伯为代表的管理理论重点,探讨了组织内部的行政管理。这一阶段的理论基础是“经济人”理论,他们认为人们工作是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以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为了满足人们工作的经济利益,他们提出科学管理方法以追求组织的生产效率和合理化,因此要建立一套标准化的原则来指导和控制组织及成员的活动。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其代表人物有美国的G·E·梅奥,F·赫茨伯格等人。他们认为人是有多种需要的“社会人”,满足人的多种需要,在组织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提高组织效率的根本手段。这一阶段的理论重点研究了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人际关系、人的个性和需要等等。 C管理模式理论 所谓C管理模式,就是构建一个以人为核心,形神兼备、遵循宇宙和自然组

何为住宅产业化及含义

住宅产业化 简介 住宅产业化是指用工业化生产的方式来建造住宅,是机械化程度不高和粗放式生产的生产方式升级换代的必然要求,住宅产业化以提高住宅生产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住宅的整体质量,降低成本,降低物耗、能耗。 住宅产业化本来只是强调住宅领域的产业化,但不应局限于住宅建设领域的产业化,而应是包括住宅在内的,也包含其它一切用途物业的产业化。故原词Housing Industrialization “住宅产业化”,似乎不尽准确,有收窄其涵义之嫌。事实上“住宅产业化”中的“住宅”,应理解为一切建筑产品。

实现住宅产业化的基本条件是:①采用工业化的建造方式②住宅用构件和部品大多实现了标准化、系列化。 何为住宅产业化 对于住宅产业化的概念,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副主任童悦仲是这样介绍的:住宅产业化是1968年日本人提出来的。“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开始和日本有关机构合作。我曾问他们的专家,到底什么叫住宅产业化?你能不能用最简练的语言来描述一下?他就讲,很简单,三句话:第一,资金和技术的高度集中;第二,大规模生产;第三,社会化供应。” 关于产业化,联合国很多人下过定义,但沈阳卫德住工科技[1]认为日本人讲得最简明。他认为,住宅产业化首先是一种住宅建造方式的变革,就是由现在半手工半机械比较落后的建造方式,转变成一种工业化生产方式。 一家澳大利亚的公司到建设部访问时说,澳大利亚的住宅产业化是被逼出来的。因为他们国家的建筑工会很厉害,建筑工人的工资水平非常高,所以他们要想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就一定要走产业化道路,将建筑工地的工序分解。凡是在施工现场能分解出来的部件,就拿到工厂的生产线上去做。这样能大大减轻劳动强度,缩短工期,保证质量。 而日本的合作方工厂则完全在生产线上生产住宅,每一条生产线八个小时可以生产10到11栋住宅,48分钟一栋!运到现场一天就可以组装完成。目前他们的市场占有率达5%。

第二章__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第二章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以下内容: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领域、研究框架和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过程。 教学重点 贝恩SCP的分析框架。 教学难点 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 本章主要讨论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领域、研究框架和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过程,以反映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理论框架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节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领域 一、产业与市场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产业与市场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 杨治: 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产业”是指生产同一类商品(严格地说,就是生产具有密切替代关系的商品)的生产者在同一市场上的集合。 马建堂: 产业组织理论中的“市场”是指一组生产具有较高替代率的产品的企业的集合。 可见,从这两位学者分别对产业与市场的定义看,产业与市场似乎没有什么差别。 弗格森(Ferguson): 市场是由生产具有紧密替代性产品的企业组成的。产品的替代性是从购买者的观点(或产品需求方)来分析的。在某一市场中,产品之间的交叉需求弹性(cross-elasticity of demand)很大,而对其它市场产品的交叉需求弹性很小。相比较而言,产业是由具有紧密替代性的产品组成的,这种紧密替代性是从供应者的观点(或产品供应方)来分析的。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描述市场和产业的区别:P 伯吉斯(Burgess): 产业与市场的区别至少可以从两方面分析:第一,它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基本活动进行定义。产业以生产为特征,而市场以交换为特征。第二,产业与市场可以根据不同的产品来定义。 由上可见,产业与市场是有区别的,而区别两者的标准是因经济分析的需要而定的,因此,这种标准带有相当的主观性和较大的灵活性。 课堂提问:什么是市场? 二、产业组织 一些学者认为: 产业组织是企业市场关系的总和,包括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三个方面。 有的学者认为: 产业组织是指同一产业内的企业关系结构。这种企业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交易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利益关系和行为关系。 有的学者则认为: 产业是指生产同一类商品的生产者在同一市场上的集合,这些生产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构就是所谓产业组织。

住宅产业化与PC结构体系

住宅产业化与PC结构体系 1、住宅产业化与建筑工业化 “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建筑产业现代化”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是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很多人经常将这几个概念混淆,下面有必要先理清三者的不同内涵和意义。 1.1建筑工业化 建筑工业化是指按照大工业生产方式改造建筑业,使之逐步从手工业生产转向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它的基本途径是建筑标准化、构配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和组织管理科学化,并逐步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建设速度,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工程质量。 建筑工业化是伴随西方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出现的一个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60年代,当时工业革命对纺织、汽车、造船等工业领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大工业的崛起,以及城市发展和技术进步,建筑业的发展受到了深刻影响。20世纪初,欧洲兴起新建筑运动,主张建造房屋应该像制造机器一样,采用标准构件,实行工厂预制、现场机械装配,从而为建筑业转向大工业生产方式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一些国家急需解决住房荒,但劳动力严重不足,因此推行了建筑工业化并取得了成效。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建筑工业化。195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和发展建筑工业的决定》指出:“为了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建筑工业,必须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工厂化、机械化施工,逐步完成对建筑工业的技术改造,逐步完成向建筑. .

多年的实践,发展了建筑标准化,建立了工厂化和机械化的20工业化的过渡。”经过因地制宜地发展了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的建筑物质技术基础。在一些大中城市,年体系,并逐步向全面建筑工业化的方向发展。在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统计的1982%不少城市在20新建的住宅建筑中,采用工业化建筑体系的比重北京市高达70%左右,以上。住宅产业化 1.2实现以工业化的建造体系为基础,住宅产业化是指利用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住宅产业, 以建造体系和部品体系的标准化、通用化、模数化为依托,以住宅设计、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以节能、环保和资源的循环利用为特色,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提升住宅的质量与品质,最终实现住宅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迅速制造出质优价廉60年代末由日本提出,世纪住宅产业化的理念最早在20年代中期,世纪80的房子,日本举全国之力开发住宅以满足国民对住房的需要。到20日本已经针对住宅产业化建立了完整的设计、制造、施工、认证、监管体系。我国早在7年1993年,住宅科研设计领域就率先提出了“中国住宅产业化”这一概念,1998月,原建设部的住宅产业化办公室成立,现已更名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工作内容就是统一管理、协调和指导全国有关住宅产业化方面的工作,并提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住宅产业年8供相应的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1999号)文,明确提出:“为了满足[1999]72化提高住宅质量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推进住宅产业现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加快住宅建设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代化,提高住宅质量。” 2 . . 1.3建筑产业现代化 当年年底全国建“发展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建议,2013年全国政协双周协商会提出 设工作会也明确提出“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要求。建筑产业现代化是产业化发展的总体目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