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城市社区治理的困境及其对策

城市社区治理的困境及其对策

城市社区治理的困境及其对策
城市社区治理的困境及其对策

城市社区治理的困境及其对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以社区为代表的基层单位日益承担起居民日常活动的社会空间。本文以我国大陆的城市社区为研究对象,从政府、社区居民、社会公共组织在社区公共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入手,来考察当前公共治理在城市社区的存在的问题; 最后再从政府、社区居民、社会组织三方面入手,就如何解决当前制约公共治理发展提出可行性对策及建议,希望借此为社区建设或者社区公共治理方面的实证研究提供借鉴。本文主要包含:一:本文选题意义及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二:列举城市社区、城市社区公共治理等概念。三: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治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四:完善城市社区治理的对策。

一、选题的意义及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选题的意义

城市社区公共治理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切实推进城市社区治理体系的转换,就是要建立由单一行政管理模式向政府和社区组织、各种非政府组织积极互动的良性治理结构。而这种体制转换的实质,是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相互依赖的转型,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需要。为此,我国要建立政府依法行政和社会各个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的互动机制,逐步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的现代城市社区管理框架。党和政府必须以切实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和自身创新为先导,以培育和壮大城市社区自治能力、各种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的治理格局为前提条件,最终实现城市社区健全的政府管理体制和法语完善的社区自治体系的完美结合。通过法律、制度、政策的作用,在各种资源支持系统的支持下,通过全面整合的各种组织和社会协作,以达到有效的管理城市社区的目的。

2、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从理论上来看,城市社区治理在一定程度上还处于实践摸索阶段,还没有抽象出一定的理论,本文在梳理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过程中对其制约要素进行了分析,有利于对其理论的完善以及分析,同时“合作均衡型”社区治理实践,在一定程度和理念上融合了“政府主导”“社区自治”等社区治理模式的合理的一面。在实践上,一方面研究城市社区治理模式能够更好地推进城市发展,迎合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居民的利益需求,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合理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有利于减轻政府负担,转变政府职能,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改由政府管理的事情切实管理好,从而更好地使资源达到最优化配制。加强对城市社区治理问题的研究,是落实民生问题的一个表现形式,有利于让和谐社会的成果由广大民众来分享。本文以城市社区治理为研究对象,其核心在于对影响社区治理的变量进行探析,这是本文的创新之处。现有的研究成果局限在对整体模式的探索以及对城市社区治理的实践进行概括抽象,这为研究社区治理增添了新的土壤。本文的主要不足与难点在于对有些的理论的应运上还不够完备,对一些理论的解释还不透彻,同时在社区实践的总结抽象上表达的还不能够具体。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

二、城市社区治理的相关概念

1城市社区

社区作为一个社会实体,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社区的多样化是以经济结构、人口密度和人口聚集规模作为多元标准,然而把社区划分为城市社区、城镇社区和农村社区,这是社区研究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分类方法。城市社区的主要特点主要是人口集中、商品经济发达、密度大、经济活动复杂、社会结构复杂、社会生活设施完备、社会流动大、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和社会生

活的节奏快。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学科科学者开始研究城市社区。张鸿雁(2000)对城市社区下了定义,“城市社区建设是由建筑结合起来的并由居住关系构成的现实社会的社会空间发展过程”①。“城市社区是人类社会另一大基本的社区类型。城市社区是指以从事工商业及其它非农社会活动的居民所组成的、有一定人口规模的地区性社会生活共同体。”①目前大多人的观念,城市社区指的是城市在一定生活空间的居民所形成的以区域为纽带的社会共同体。城市社区是城市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城市社会的细胞,简单的说也是一个社会的简单缩影,社区的发展状况再一定程度上标志着这一城市的现代文明程度、社会的进步程度和人们的生活质量。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社区在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所以城市社区治理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战略性问题。

①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1844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仁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65104

2城市社区公共治理

社区治理是指政府、社区组织、居民及辖区单位、赢利组织、非赢利组织等基于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社区认同,协调合作,有效供给社区公共物品,满足社区需求,优化社区秩序的过程与机制。另外,社区公共治理是治理理论在社区公共领域的实际运用,它是指对社区范围内公共事务所进行的治理。社区治理是社区范围内的多个政府、非政府组织机构,依据正式的法律、法规以及非正式社区规范、公约、约定等,通过协商谈判、协调互动、协同行动等对涉及社区共同利益的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从而增强社区凝聚力,增进社区成员社会福利,推进社区发展进步的过程。因此城市社区公共治理是指在城市社区范围内政府、社区组织、社区单位、非营利组织、社区成员共同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的活动总称。

三、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3.1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社区治理主体的单一性。政府组织成为社区唯一主体,过度干预社区的管理,没有走出大政府的思路,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垄断社区所有的资源,其特征表现为行政主导,政府作为单一中心独挑重任。社区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成为基层政权或派出机构的附属物,,使居民委员会这一自治组织承担了大量属于政府的工作任务,并成为政府部门的操作层、落实层,这种社区组织行政化问题,不利于提升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社区居委会的威信,同时政府财政拮据也是影响社区公共治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二,法律滞后使得社区各类组织之间的权利界线变得模糊。法律是公共管理的最高准则,必须在法律划定的范围内进行社区各类组织的活动。如果法律没有清楚地划定社区组织和居民之间的权利界线,就比较容易引发争议,使得社区管理的效率低下。如果法律的规定得不到遵守,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转型也同样得不到实现。目前涉及城市社区的法律有1954年制定的《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和1990年颁布实施的《居委会组织法》。由于相关法律制定时间较早,所以这两部法律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例如对居委会产生、结构、功能、组织、范围等方面的规定就与当前社区建设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也就是说现在的社区

建设已经突破了法律所调控的范围。关于街道办事处与居委会之间指导与被指导关系的规定,在工作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街道办事处往往利用自己掌握的政治和经济资源,将所管辖的社区改造成为自己工作的机构,社区成了街道办事处的“派出机关”,两者形成事实上的上下级关系。一些新兴的社区组织,例如物业管理、业主委员会和社区志愿者服务等与街道和社区之间的关系,也缺少法律上的制约。因此而引发的各类组织之间的权利纠纷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效而协调的社区治理机制的形成。①

第三,辖区居民的参与程度不高导致居民与社区管理机构之间的合作出现断裂。社区是居民生活的环境依托,只有了解了辖区居民真正需要什么,才能更好的开展工作。社区管理机构如果不了解辖区居民的实际需要,工作就会事倍功半,费力也不讨好。所以新型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必须得让辖区居民广泛的参与,建立起管理机构与居民之间协调的、稳定的合作关系。目前的实际情况并不理想,辖区居民参与程度不大,参与机制也很不完善。一方面,社区管理机构提供的让辖区居民参与的事项太少,居民极少涉及到社区公共权力的运作当中来,居民对其参与的价值和作用表示怀疑,缺乏足够的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另一方面,缺乏居民参与的渠道。常常是社区管理机构认为有必要了,就召集辖区居民来开会,或者政府有关部门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街道办事处和社区才会赶快组织居民进行工作的安排。即便是成立了居民代表大会的社区,什么时候开会或者需要讨论的主题也都是社区来定,居民代表也只有听的份。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缺乏一套详细而规范的程序或规定作为支撑,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所以,居民没有参与到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居民参与的缺失也影响了社区管理机构与居民之间的有效合作。

①盛云、徐雪梅《我国城市社区治理问题的系统探讨》财经问题研究第六期2009年6月

第四,社区民间组织发育迟缓。国外社区中不管是人员还是资金都有民间组织的介入,例如志愿者服务。而我国社区几乎还是政府的基层组织,民间组织很少参与到社区建设中去。

第五,社区建设投资机制不健全。社区建设过程中缺少长效资金投入机制,并且投入力度也不够。一些城市社区建设尚未正式列入财政预算,即使已经列入,财政投入力度也不够。另外,各职能部门在社区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往往根据本部门或本系统的需要,资金使用分散而且管理

不规范,因为没有制度化,所以综合效益没有明显成效。而且筹资渠道狭窄,资金来源不足。除了政府的专项投入以外,社区自筹资金能力差,缺乏一套自筹资金的机制与途径。社区建设过度依赖政府投资,势必会导致行政全能主义的趋向,社区自治的实现更加困难。

3.2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我国社区建设实践和理论探索以来,新的社区治理的框架逐步形成,合理

设置城市社区规模,初步构筑了以社区为主的新型社会管理体系;发展社区服务,

初步构筑起以社会救助为基础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培育社区干部,初步建设了

一支中国特色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推进社区居民自治,初步形成了社区党组织领

导的较有活力的居民自治机制。然而与以城市居委会为内核的城市社区自治还存

在一定的差距。

第一.社区治理的各个主体之间缺乏一定的合作与沟通机制

社区主体多样性体现在并不是政府是社区治理的主体,而市场组织、自治组织和民间组织都是被管理的客体,它强调参与治理的各个要素要互为平等,强调主体平等性,也就是说不是只有一个权力中心和责任主体,而是表现为多个中心的体制。有学者指出用“治理中的主体间性”来平衡社区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而“治理中的主体间性”指的是社区治理中的多个主体在治理中的相互关怀、相互协调以及相互交换资源并且通过合作来达到社区治理目标的理念。

第二.城市社区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一方面是社区治理过程中法制建设存在问题。由于相关法律制定的时间比较早,所以很多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存在严重的滞后性。例如目前社会流动人口大幅增加,流动速度也较快,如果按原来的《居委会组织法》规定居委会管理是以户籍为基础,无疑会把很多外来人员拒之门外。而且立法有些不全面。例如在全国整体范围内还没有一套社区服务法律;社区管理也缺少综合立法,许多工作只能靠政策规定和行政手段强制执行;社区工作立法也是空白,直接影响了社区干部培训和工作稳定开展。①另一方面是社区治理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问题。街道办事处和政府职能部门派出机构之间的职责不清问题导致街道办事处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不能有效的开展工作。从《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和“相关法”有关条文的规定来看,街道办事处和政府职能部门派出机构有很多重合的职责,所以界限模糊,这就为政府职能部门任意向街道办布置任务留下了制度上的漏洞。

①吴开松,刘国旗,杨照东.《城市社区管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66一68

第三.城市社区管理机制依旧没有理清权责关系

城市社区建设有关规章明确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原则,并且规定了街道办办事处拥有街区综合协调的权利,但是没有明确相应的保障措施,这些职能部门的业绩还是由区主管部门负责。因此,街道的协调权往往落空。而且区的各个委办局虽然与办事处平级,但都自视身份高,也经常向办事处分摊任务。另一方面,有关考核制度要求街道办事处为辖区所有公共事务负主要责任,致使相关职能部门把本应该自己承担的事务都推卸到街道办事处身上。所以,

街道办在行政职能膨胀和政绩考核的压力下,以及受编制和经费限制的情况下,不得不把急剧膨胀的事务转嫁给社区,这样社区的自治根本不能有效的得到实施。

第四.社区干部队伍及工作人员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社区管理干部对推动社区建设和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决策和组织的作用,所以应该对社区干部进行培训或者考核进行准入。而现阶段我国社区干部队伍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因为社区干部工作待遇严重偏低,而且社区干部队伍的准入机制不健全。

5完善城市社区公共治理的对策

妥善解决上述问题,是城市社区治理工作的必然要求。我认为,在社区治理过程中,应着重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5.1深化社区体制改革

深化社区体制改革的重点是认真转变职能,真正做到“小政府、大社会”,进一步理清和街道办事处职责定位和相互关系。一方面要努力完善自身职能,依据法律法规的授权,确立街道办事处对辖区治理负总责的地位;另一方面要从深化“服务”入手,充分调动辖区居民和非政府组织开展社区工作的积极性,使街道办事处对社区是工作上的指导和监督、资金上的支持和政策上的引导。尤其要彻底废除街道办事处随意向居委会下派任务的制度根源,使街道与社区之间的指导与被指导关系真正落到实处。

5.1.1转变政府职能

要进行社区治理首先就是要转变政府职能。转变职能部门以及街道办事处的职能,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下改上不改”的现象,社区治理才能取得成效。就马村街道办事处的工作实践来看,各个职能部门还是把街道办事处看做是自己的下一级政府,想方设法的推卸责任但是却要揽权①。而街道办事处自己的人员配置都有限,最后就把工作又压给社区。所以社区治理的头等大事就是政府部门职能转变,这也是最关键、

最困难的一环。

5.1.2建立“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模式

在下放工作职能的同时,要明确社区工作经费拨付标准,社区为有关职能部门代办业务时,可以按规定向服务对象开展有偿服务。总的看来,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存在四种方式:一是政府部门只出人不出钱,政府部门向社区派驻人员完成部门职能。二是政府部门只出钱不出人,政府部门筹资向社区居委会“购买服务”,社区居委会招聘人员完成。三是政府部门向社区居委会放权,社区居完善城市社区治理的对策委会自主管理和自我服务。例如社区环卫实行“管干分离”,社区环卫运作与市环卫所脱钩,市环卫所赋予社区环卫费收取使用权,社区居委会负责社区环

境卫生和基础设施维护事务。四是政府部门既出钱又出人,对业务性、技术性较强的事务在费随事转的同时,因岗设人,由政府部门安排人员完成。如人口与计划生育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分别招聘计生专干、社保专干完成相关事务,社区居委会予以协助。①

①韩了荣,连玉明.《中国社区发展模式:服务型社区》.北京: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129一143

5.2明确社区自治的法律地位

社区具有自治权必须要有法律的依托,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社区自治组织建设健康进行,才能保障社区治理的完整性。

5.2.1切实落实社区自治组织的自治权

要在法律的框架内、坚持党的领导下,切实落实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自主决策权和组织管理权;社区自治章程和居民公约的制定权;对不合理的行政事务摊派的拒绝权;自主的社区人事管理权;自主的社区公共财政权;建立自下而上的对政府公共事务决策和执行的监督权等等。

5.2.2理顺社区与社区治理主体的关系

(1)理顺政府与社区的关系。坚持政府与社区之间的指导与被指导关系,逐步消除实际存在着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政府应依法加强对社区自治的指导,但必须有相对稳定和规范的程序,不能以指导之名行领导之实;社区有责任、有义务接受政府的指导,有义务协助政府做一些非经常性、非行政性、与居民利益相关的工作,这也是我国社区治理的必要条件。②(2)理顺社区党组织与社区自治体的关系。在我国,社区自治离不开党的领导。因此,在社区建设与治理中,必须坚持党组织对社区内多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地位。但党的领导并不意味着党来包办社区建设与治理,更不能包办社区自治。(3)社区与社区居民的关系。社区

是为辖区居民服务的组织,其组成应该是一群活跃于社区的社会活动家,而不应是职业化的“官僚”或“干部”。

②蔡同直,《长沙市新型社区管理模式构建对策研究》,国防科学技术人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3努力构建社区居民参与平台

社区与自身利益的关联度和参与渠道是否通畅直接影响着居民参与的强弱。在城市,由于工作单位不同,居民们尽管生活在同一个社区,大都彼此不认识。人文环境的陌生使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弱化。因此必须努力构建适宜的参与平台,使居民的参与冲动能够得到释放。构建居民社区参与平台应以居民代表会议和户代表会议等法定性平台为主,同时也可以组织一些集体参与的活动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居民利益社区化是以街居社区整合城市居民。当社区工作与居民切身利益联系紧密时,居民的生活重心就会转向社区,同时也会积极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因此应当加强居民与社区之间的利益关系,调动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

5.4积极培育和发展社区服务民间部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职能回归、提高效率步伐逐步加快,民间组织在社会事务管理、社会公益事业,尤其是在社区建设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

5.4.1推动社区民间组织多样化发展①

现在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也越来越重视业余生活。社区应该根据辖区的具体情况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居民积极的参与其中。如社区老年大学、健身武术队、老年文艺表演队等。社区根据居民的需要开办组织为居民提供各种义务服务。例如社区法律援助中心、社区妇女儿童保护协会、社区环境保护协会等甚至为社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无偿服务和便民服务。

5.4.2促进社区民间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社区民间组织的建立要从社区广大居民的客观需求出发,本着自愿举办、总量控制、重点培育的原则,社区要对其监督与管理,让这些民间组织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

5.5组建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社区的需求也出现了多样化。过去那种以退休老人为主体的居委会成员结构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社区需

求。因此,应将社区工作者及相关的社区工作纳入到正规的职业范围,促进社区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和规范化,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刁‘投身到城市社区管理。同时要加强社区工作者的学历教育、岗前培训、职业教育和在职培训,使社区工作者队伍尽快专业化。

①李东吕.和谐社会背景下社区治理研究—以鹤壁市少砂I,l路办事处所辖社区为个案

地质灾害治理论文地质灾害的论文

地质灾害治理论文地质灾害的论文 浅析公路工程常见地质灾害与治理措施 摘要:本文对公路灾害的定义进行了阐述,针对公路工程地址灾害治理的一般原则进行了归纳,并就常见的公路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展开了探讨,提出可操作性的治理措施。 关键词:公路工程;地质灾害;治理 1. 公路灾害的定义 公路灾害概念在各类公路技术标准、规范及相关文献中目前并未给出明确的定义,这个名词是近几年才逐渐被使用的,以往大量使用的是病害、水毁、破坏等概念。由于公路灾害的复杂性,目前不可能给出一个公理性定义,仅能给出较泛的定义。即公路灾害是指由自然的、人为的、或人与自然综合作用引起公路设施损坏(或使用功能降低)、造成人身伤亡、经济损失,影响通行的事件或过程。公路灾害按成因分为:公路地质灾害、公路气象水文灾害、公路生态环境灾害、公路人为灾害和公路综合灾害5种类型,本文仅对公路地质灾害作出如下探讨。 2. 公路常见地质灾害形成原因与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类型很多,主要包括滑坡灾害、崩塌灾害、泥石流等,针对这三种病害的形成原因与治理措施作如下探讨:

2.1滑坡灾害成因与防治措施 2.1.1滑坡成因分析 1.地质地貌条件。滑坡是松散岩类构成的斜坡破坏形式。当组成斜坡的岩石性质不同,特别是上覆松散堆积层,下伏坚硬岩石时,易产生滑坡。滑坡的滑动面多数是构造软弱面,如层面、断层面、断层破碎带、节理面、不整合面等。另外,岩层的倾向与斜坡坡向一致时,也有助于滑坡的发生。 2.降水和地下水条件。降雨和冰雪融水提高了地下水位,使土体饱和、液化,往往是滑坡的触发条件。一次性连降暴雨,使风化的变质岩含水量饱和,在斜坡重力作用下,表层山体沿下部坚硬岩石表面下滑。一般是大雨大滑,小雨小滑,无雨不滑。绝大多数滑坡都是沿饱含地下水岩体软弱面产生的。 3.人为因素。滑坡的人为因素影响主要表现在:工程施工开挖坡脚,破坏了自然斜坡的稳定状态;在坡顶上堆积弃土、修建筑物及构筑物,加大了坡顶荷载;不适当的大爆破施工,改变了斜坡原有的稳定状态,促进了滑坡的发生;排水不当等。除此之外,地震也是滑坡重要的触发条件。 2.1.2滑坡灾害治理措施

中国地方政府层级改革论文

中国地方政府层级改革 首先我们来了解什么叫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是与中央政府相对应的术语。对于联邦制国家,地方政府是中央政府的分支机构,是为治理国家部分地域由中央政府设置的:对于单一制国家,地方政府是国家设置在中央政府之下,行使部分国家权力,管理国家和地方事务的地域性政府。 然后了解什么是地方政府结构。地方政府结构,是国家为实施政治统治和行政管理,依据一定的原则和法律程序对其领土进行划分,形成一些大大小小的区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分层、分类的地方政府,由此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制度化系统。地方政府结构的组合方式有其内在规定性的。它是由国家的民族状况、历史传统、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统治与整合治理的需要而决定的。地方政府结构组合方式在形式上主要表现为:层级化和类型化。层级化构成地方政府体制的纵向结构,类型化构成地方政府体制的横向结构。层级化是指地方政府体制结构中的各个地方政府在纵向上分为若干层次,并依照上下隶属关系组合形成的结构。各级主要与其上级发生统辖与被统辖的关系,故纵向的层级结构是地方政府结构的基本结构,按其本身不同的权限排列在不同的等级,构成国家行政管理的最基本体系,从而保证国家行政管理的稳定性、有效性,使管理活动得以有序地进行,获得最佳的效能。行政学基本理论认为,行政组织的上下级之间、每级行政组织各组成部门之间,存在领导与被领导、命令与服从关系的组合方式,这种排列组合方式称为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它主要涉及两个问题,即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之间的关系。行政管理层次是指行政组织纵向划分的管理层级的数目,行政管理幅度是一级行政机关或一个行政首长直接领导和指挥的下级单元数目。 最后了解地方政府的分类。根据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间的关系,分为基层地方政府、中层地方政府和高层地方政府。不同层次的地方政府同中央政府和辖区居民的距离不同,承担的职责也不同。地方政府在层级划分中所居的位置离中央政府越近,级别越高,中央政府所赋予的职责与权限越大,其承担的管理职能越具有政治性,管理方式越趋于间接性:反之,地方政府在层级划分中所居的位置离中央政府越远,级别越低,则与管理对象一居民的距离越近,其承担的管理职

我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论文

我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论文 摘要时至今日,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仍然严重滞后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我国政府在履行其职能方面存在严重的“错位”现象。而地方政府作为承接中央政府宏观调控和直接联系企业与市场的中观层面的特殊角色,其角色“错位”是转轨时期经济秩序混乱的重要原因。要促进经济有序发展,需要对地方政府角色错位进行矫正,重朔地方政府职能。各级地方政府应依照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以构建服务型政府作为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理性诉求,突出服务导向,职能的“退位”与“补位”相结合,明确职责,科学定位,切实规范政府与企业、社会、公民、市场4个方面的关系,努力构建服务型政府,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社会为本的宗旨。 关键词地方政府; 职能转变; 公共服务 中国市场化取向改革已走过了210几年的历程,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以及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变还没有从根本上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其作用的发挥受到很大制约,甚至成为进1步深化改革的障碍。改革的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我国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1系列问题,都直接或间接涉及到政府自身的改革。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政府角色的合理定位及其作用的有效发挥,是改革成败从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否最终确立的关键。尤其在当今我国已经加入WTO,明确地方政府角色定位,加快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具有紧

迫性和现实性的意义。 1 地方政府职能的科学定位 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地方政府作为承接中央政府宏观调控和直接联系企业与市场的中观层面的特殊角色,要扮演好这1角色,首先要对地方政府职能进行科学合理定位。 1.1 地方政府是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中间传递层 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不应再作为中观经济决策层主导资源配臵,而应由市场在资源配臵上发挥基础性作用。地方政府的中观经济决策职能应集中于以下3个方面。首先,承接中央政府宏观调控任务。包括制定相应的地方经济政策,保证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其次,引导地方经济健康运行。主要包括制定地方中长期发展规划,合理选择地方经济发展速度;调整优化地方经济结构,构建地方优势产业;再次,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平。 1.2 地方政府是地区内有效竞争的市场环境的营造者和保护者 地方政府应从微观经济领域转移出来,把1切可以由市场调节的归还市场。它对微观经济运行的管理应从直接干预变为间接调控,主要是通过制定地区性法规、政策及地方市场规划为市场运行的正常秩序和市场公平竞争。营造有序的市场环境,以促进全国统1市场体系的健康发展。在目前市场发育不完善的情况下,应积极发挥地方政府培育市场的职能。 1.3 地方政府是本行政区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 地方政府应致力于弥补市场缺陷,在社会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等领

地质灾害治理论文

地质灾害治理论文 郑州市地质灾害形成的因素与防范对策 摘要:地质灾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逐渐被世人所认识,被各级政府部门所重视,并有效地得到治理和防范,减少了灾害的发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较快发展。本文仅对郑州地区地质灾害发生的现状,提出个人的认识与防范治理对策。 关键词:地质灾害形成因素防范治理 一、郑州市概况 郑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地理坐标:东径:112040,——114012,,北纬34016,—34058,,面积7446.2km2,总的地势为西高东低,呈阶梯状下降,西为山区、丘陵,东为冲积斜平原区。郑州市矿产资源多分布在西部和西南部几个县市区,矿产的开发已成为本地区重要的经济活动。由于采矿活动的深度日益扩大,不合理开采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地质灾害连年不断,不仅影响了矿山的生产安全,也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损害和影响。 二、水文地质概况 郑州市境内属淮河流域(90%)和黄河流域(10%),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区,夏季炎热,秋季晴朗日照时间长,冬季干旱少雪,多年平均气温达14C0以上,极端气温达到43C0左右,极端最低气温-17.9 C0。多年平均降雨量640mm左右,降雨多集

中在7、8、9三个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60—70%。 郑州市及附近范围大部分地区均为第四纪沉积物所覆盖。地形较平坦,地面表层为黄土状亚粘土、轻亚粘土、一般厚度为15——40米,空隙结构,微具湿陷性,承载力为2—2、5 kg/cm2,地下水类型为第四系松散岩类空隙潜水。 多年来,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有关部门人员的深入工作和研究,进一步对郑州市地下水系统、地下水含水层系统进行了细致地总结与划分。地下水系统分为小浪底—花园口黄河干流区,花园口以下黄河干流区,沙颍河干流区,沙颍河平原区四个含水系统。地下水含水层系统分为松散孔隙、碎硝岩裂隙、基岩裂隙和酸盐岩溶含水层四个地下水含水层系统。 三、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郑州市主要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裂缝五种,地质灾害发育 类型具有显著的特征。这种多样性与该地区特定的地形地貌、岩性、构造条件以及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1.崩塌分布的特征 郑州市崩塌发育分布规律:一是西部、西南部基岩山区主干断裂和紧密褶皱带附近的脆性地层或软硬相间的复杂岩系地区。如嵩山南麓、北麓和箕山北麓地区,崩塌灾害频繁严重。二是中部、中西部人类采石、采矿强烈活动地区和公路、铁路、库渠等骨干工程地带的采

研究生班《地方政府治理》课程论文选题

11级行政管理、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班《中国地方政府治理与创新》课程论文选题参考 1.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竞争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突发性公共事件与地方政府的应急管理 3.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地方政府能力建设 4.我国地方政府行政问责的困境及对策 5.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问题及对策 6.我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障碍及突破 7.浅谈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基层政府的角色定位 8.论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的提升 9.科学发展观与地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强化 10.我国地方政府行政支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1.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困境及出路 12.应急管理中地方政府执行力建设的途径研究 13.地方政府责任机制的建构研究 14.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完善与强化 15.地方政府政策执行:问题及对策研究 16.地方政府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7.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创新机制的路径研究 18.我国地方政府行政垄断的成因及治理研究 19.地方政府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研究 20.地方政府公共决策中的短期行为研究 21.财税体制改革与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变 22.浅谈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路径选择 23.我国地方政府诚信建设的途径研究 24.打造信用政府——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升的路径思考 25.我国地方政府决策科学化的障碍及创新路径研究 26.地方政府决策民主化探析 27.突发性群体事件及地方政府的应对策略研究 28.地方政府形象建设的路径思考 29.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公民参与研究

30.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的自利性行为研究 31.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及对策思考32.我国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失灵的原因及对策研究33.“大部制”与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路径选择34.科学发展观视域中我国地方政府的职能定位35.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与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36.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37.地方政府效能建设:问题与对策 38.科学发展观与我国政府职能转变 39.我国乡镇治理中的困境与对策 40.我国乡村治理的障碍及突破 41.村民自治中的“两委”矛盾及其化解 43.浅谈利益集团对我国地方政府决策的影响44.地方政府决策中公民参与的主要途径 45.我国地方政府决策中听证制度的发展与完善46.我国地方政府决策中专家咨询制度的发展与完善47.我国地方政府决策体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48.我国地方政府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与对策49.“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原因分析及治理对策50.地方本位主义对地方政府政策执行的影响及对策51.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困境及突破 52.我国乡镇治理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53.我国乡镇治理的制度创新途径探索 54.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中的问题与对策 55.地方政府在推进农村合作医疗中的角色定位56.地方政府依法行政与法治政府的构建 57.“三农”问题与我国乡村治理的路径选择 58.农村基层治理中的宗族问题研究 59.基层政府在村民自治中的角色重 60.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地质灾害防治论文关于地质灾害的论文

地质灾害防治论文关于地质灾害的论文 浅谈现阶段我国多发的地质灾害的防治 摘要:据目前我国各地频发地质灾害,本文以实例简述地质灾害防治方法。 关键词: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山体崩塌监测预警 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我国地质和地理环境复杂,气候条件时空差异大,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更是地质灾害多发时段。下文将以具体实例来浅谈目前我国发生的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2010年8月7日22时许,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降强降雨,县城北面的罗家峪、三眼峪泥石流下泄,由北向南冲向县城,造成沿河房屋被冲毁,泥石流阻断白龙江、形成堰塞湖。舟曲泥石流形成原因由于乱砍乱伐和毁林开荒之风的盛行,舟曲周围的山体几乎全变成了光秃秃的荒山,加上民用木材和倒卖盗用,全县森林面积每年以10万平方米的速度减少,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遭到超限度破坏,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又遇突如其来的强降雨,导致此次泥石流的发生。泥石流防治是一项由多种措施组成的系统工程。它主要由四方面措施组成:(1)防止和削弱泥石流活动的防治体系:通过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保护

和治理流域环境,消除或削弱泥石流发生条件。(2)控制泥石流运动的防治体系:采用拦挡坝、谷坊、排导沟、停淤场等工程措施,调整和疏导泥石流流通途径和淤积场地,减少灾害破坏损失。(3)预防泥石流危害的防护工程体系:修建渡槽、涵洞、隧道、明硐、护坡、挡墙、顺坝、丁坝等工程,对重要危害对象进行保护。(4)预测、预报及救灾体系:对于遭受泥石流严重威胁的居民、企业和重要工程设施,及时搬迁、疏散,受灾时有效地抢险救灾,减少灾害破坏损失。 2010年7月19日零时10分左右,重庆市城口县庙坝场镇至县城方向一处山体滑坡,将流经庙坝境内的罗江河阻断,形成堰塞湖。堰塞湖坝体长100余米,坝高18米左右,坝宽50余米,整个坝体约10万立方米,形成近5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库容1500~2000万立方米,严重威胁堰塞湖上游3000余人和下游8000余人(其中城口县境内4000余人和四川万源境内4000余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防治滑坡的工程措施很多,归纳起来可分为三类:一是消除或减轻水的危害;二是改变滑坡体的外形,设置抗滑建筑物;三是改善滑动带的土石性质。其主要工程措施简要分述如下:(1)消除或减轻水的危害:①排除地表水:排除地表水是整治滑坡不可缺少的辅助措施,而且应是首先采取并长期运用的措施。其目的在于拦截、旁引滑坡区外的地表水,避免地表水流入滑坡区内;或将滑坡区内的雨水及泉水尽快排除,阻止雨水、泉水进入滑坡体内。主要工程措施有:设置滑坡体外截水沟;滑坡体上地表水排水沟;引泉工程;做好滑坡区的绿化工作等。②排除地下水:对于地下

大数据时代地方政府治理面临的困境与应对措施

56 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 第19卷第3期 社科纵横 2019年9月 大数据时代地方政府治理面临的困境与应对措施 ○?李?超? (华东政法大学 法律学院?, 中国 上海 200042) [摘 要]在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对政府的治理观念、治理方式和治理效果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然而,地方政府治理仍然面临着数据的真实性不足、数据的开放性不够、数据分析能力缺乏和数据的安全性欠缺等困境,这些都影响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为此,需要完善数据收集机制保证其真实性,政府和企业要加强数据的公开,并建立专业的大数据人才体系,以及通过立法、技术保障、道德等多途径来保障数据信息安全,将政府治理的层次和水平提升到新台阶。 [关?键?词]大数据;政府治理;治理能力;应对措施 [中国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750(2019)03-0056-05 [基金项目]教育部“行民交叉案件的诉讼模式研究”(12YJA820037)阶段性成果。[定稿日期]?2019-08-18 [作者简介]李超(1996-),男,安徽宣城人,华东政法大学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法与现代治理。 21世纪,全球已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思想观念,并将继续推动全球化的发展。为了顺应历史潮流,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都先后制定了大数据发展战略,把发展大数据产业作为本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到各个领域,助力供给侧改革、精准施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已是大势所趋。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和2016年上海市政府印发的《上海大数据发展实施意见》,都提出要完善大数据治理,创新治理模式,发展大数据产业,为此分析大数据时代地方政府治理面临的困境及应对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数据的概念与特征(一)什么是大数据 学界目前对于大数据并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率先提出大数据概念的也是源于天文学等自然科学[1]。现如今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大数据的概念也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维基百科对大数据的定义是:“大数据是一个研究如何分析、系统地从中提取信息,或以其他方式处理传统数据处理应用软件无法处理的太大或太复杂的数据集的领域。”[2]百度的定义是:“用传统工具无法在规定时间内搜寻、控制的数据集。”[3]Gartner 作为专业的研究机构对它的定义:大数据是具有全新处理模式的信息资产。虽然各种观点对大数据的理解并不一致,但是都从不同方面描绘出了大数据的特征,笔者认为,大数据是指在信息时代超越传统工具,迅捷、高效处理并存储各类信息的数据集合。(二)大数据的特征 对于事物内涵的把握,除了对其概念进行界定之外,分析其特征也实属必要,通过分析大数据的特征,能够发现其在政府治理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对进一步研究政府治理面临的困境大有裨益,经分析,大数据具有以下特征: 1.数量巨大,即Volume。信息时代的来临,对数据的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数据中有限的量已不能被满足,数据的规模迅速扩大,从TB 扩充到了PB,海量化的数据特征日渐突出。 2.形式多样,即Variety。大数据时代数据产生的源头和存在的形态多样化,不仅限于传统数据的格式化方式,还超越了传统数据增加了诸如音频、视频、图片、浏览记录、定位信息、聊天记录等新形式。 3.快速迅捷,即Velocity。大数据的快速迅捷体现在其对各种纷繁复杂数据的处理能力上,由于大数据产生的源头多样,各种数据的堆积提高了对其处理要求,以微信为例,2018年微信每个月活跃用户达10.82亿,有450亿消息每天通过微信被发出,这种快速迅捷也是大数据的时代特征。 4.价值化,即Value。由于大数据时代数据的纷繁复杂与形式多样,使得有价值的数据所占的

地质灾害论文

题目 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摘要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住这些地区,地震一般都伴随不同程度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它是又一类严重的地震次生灾害。崩塌是陡坡上大块的多裂隙的岩体在地震力或重力作用下突然崩落的现象。滑坡是斜坡上不稳定的土体(或岩体)在地震力或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滑动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崩塌实际上是滑坡的一种特殊情况,因此,本书中一般不再单独说明崩塌的问题、泥石流是山地在地震力或重力作用下爆发的饱含大量水、泥、砂、石块的洪流。本节仅就地震作用下产生的滑坡和泥石流(称为地震滑坡、泥石流)进行介绍和讨论,而自然滑坡和泥石流一般不予赘述。 关键词:地震滑坡泥石流防护措施 ABSTRACT Our country is a mountainous country, mountainous, hilly and more rugged plateau accounted for two-thirds of the nation's total. Live in these regions, the earthquake is generally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degree of collapse, landslide and debris flow disasters, it is another kind of serious secondary disaster of earthquake. Collapse is a steep hill chunks of multiple fractures of rock mass under earthquake force or gravity burst phenomenon. Landslide is unstable slopes and soil (or rock) under the action of earthquake force or gravity along a slip surface (sliding zone) slide down the phenomenon as a whole. Collapse is actually a special case of the landslide, therefore, generally no longer alone in this book explained the problem of collapse, debris flow is a mountain under the action of earthquake force or gravity broke out

地方政府治理论文

地方政府治理 ----乡镇机构改革研究 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班级市场营销二班 学号 20100620211 姓名李科研

内容摘要 乡镇政府是中央政府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基层守卫者和职能体现者,是与农民最直接互动的政府部门,是农村各种关系得以实现协调的关键载体,任何有关中国政治、社会和经济变化的研究如果不涉及到乡村地区的话,就无法真正准确和完整地描述这些变化的图景。因此,作为我国基层政权的乡镇职能发挥得如何,其在协调农村地区的各种关系的能力和效力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从整体意义上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然而,我国当前乡镇体制存在着明显的计划经济时代的特征:党政不分,权力结构不合理。在这种乡镇模式下,不但无法实现我国农村社会的和谐,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引起了各种关系的紧张,如干群关系、农民与地方利益团体的关系等。所有的这些问题说明,我国目前乡镇模式显然难以适合新的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因此,有效地实现我国农村地区关系协调成为我国乡镇治理的核心命题。乡镇机构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与政府治理变革相适应,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和政社分开,大力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建立以国家公务员制度推行为核心内容的干部分类管理机制,妥善、多渠道分流人员,依法行政。本文从乡镇机构改革的主要概念、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等入手,穿插了几个乡镇政府治理的案例,重点论述了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变,以及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的对策。关键词:乡镇机构改革转变职能推进对策

20世纪80年末开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乡镇体制改革的学术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重新进入了我国政治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视野。乡镇机构改革源于农村市场化进程和政府治理变革进程的要求,依据当前乡镇市场经济发展和政治架构的现实,它涉及包括乡镇政府及其内设机构,部门管理机构以及事业单位在内的所有乡镇机构的改革。这里的政府是广义概念,是以一个以党委为核心,包括党委、政府、人大甚至乡镇经济发展总公司等多种角色组成的多元主体结构。随着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机构改革的逐次展开,全国各地乡镇也纷纷进行了以转变职能为重点的政府机构改革。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取向,是关系到改革全局的大问题,它直接决定改革方案的设计和改革措施的选择。确定改革的目标取向,主要取决于改革所处的社会背景及其所依附的社会发展总体趋势。 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其发生在两个相互联系的历史进程中:一是处在我国由传统的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根本转型的进程中,处在跳跃式后现代化的进程中,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二是处在我国政府治理变革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进程中。也就是说,它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全面进入21世纪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必须站在跨世纪的高度准确地把握改革的目标。 乡镇机构改革的现实意义十分突出。乡镇是我国社会的基础,乡镇政府处于中国政府体制的最末一级,是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

世界关于地质灾害治理的研究报告三篇

世界关于地质灾害治理的研究报告三篇 世界关于地质灾害治理的研究论文一 摘要: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有效措施 由于全球气候异常变化,世界范围内的降水、降雨量日渐增多,地质灾害隐患也在不断增加;特别是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和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工程建设造成的地质性破坏越来越多。中国疆域辽阔,国土面积广大,孕育地质灾害的自然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多变,自然变异强烈,不同地区人类工程活动的性质和强度也各不相同,因此所形成的地质灾害的类型、发育强度及危害大小也差异较大,已成为世界上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之一。 一、地质灾害的分类 地质灾害分类十分复杂。就其成因而论,主要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称为自然地质灾害;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人为地质灾害。就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而言,可分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变性地质灾害两大类。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

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如地质沉降等。 二、当前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的任务日益繁重,相关的法制建设、业务基础建设、管理队伍建设及依法行政力度,有待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在资金投入等方面,还不能满足防灾减灾的需要。分析主要问题如下。(1)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缺乏统一的规划,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常处于“应急”状态。(2)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没有稳定的投资渠道,治理工程的经费无保证。(3)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体系不完善,严重影响有关项目的工程质量。(4)适应重大地质灾害治理项目配套的技术规程与规范尚不够健全。(5)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队伍还不适应需要。(6)重大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的评估机制不完善,适用评估模型有待建立。 三、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估原则和方法 一般的地质灾害评估原则主要有:①依据国家国土资源部颁发的相关的文件中对地质灾害评估提出的技术要求,将地质灾害的危险性按照其严重程度划分为大、中、小不同的级别②遵从“区域内相似、区域间相异”的原则,根据地质灾害对区域内相关拟建工程、已有建筑等的危害程度和级别,充分地考虑到地质条件形成与发展在环境方面的差异,对评定区域按照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程度进行分区。③如果在同一个评估区域内,存在多种灾害隐患并存的情况,应该就其具体灾害的危害程度,以“就重不就

地质灾害论文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引言 2010年8月7日22时许,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降强降雨,县城北面的罗家峪、三眼峪泥石流下泄,由北向南冲向县城,造成沿河房屋被冲毁,泥石流阻断白龙江、形成堰塞湖。据统计,舟曲“8·8”特大泥石流灾害中遇难造成1501人死亡、264人失踪,造成巨大的人员财产损失。 泥石流冲进县城,并形成堰塞湖。以前舟曲山上多是郁郁葱葱的大树,很少发生泥石流,由于乱砍乱伐和毁林开荒之风的盛行,舟曲周围的山体几乎全变成了光秃秃的荒山,加上民用木材和倒卖盗用,全县森林面积每年以10万平方米的速度减少,植物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遭到超限度破坏,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又遇突如其来的强暴雨,导致较严重的泥石流发生。 据专家介绍,引起这起事故的主要原因有:突发强降雨是这起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砍伐,使得森林覆盖率从67%降到了20%。1981年舟曲就曾因此发生了一场特大泥石流灾害。从1985年开始,砍伐数量递减,同时加强了造林计划。但由于常年干旱,加上防风林在先前被砍伐掉了,新栽种的树木成材率非常低。 从2001年开始,舟曲开始在白龙江及其支流上大兴水电站。而修水电站要炸山征地,岩体被松动,植被被破坏,会引起新的滑坡,弃渣堵塞河道,在沟道中胡乱堆放为泥石流提供了松散固体物质。与此同时,金矿的采掘也随之跟进。 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各种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由此产生的地质灾害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地质灾害的发生通常较为突然,不仅对自然环境造成巨大破坏,还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地质灾害概述 定义 地质灾害简称地灾,根据产生因素不同可以分为自然地质灾害和人为地质灾害,一般我们见到的地质灾害大部分都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主要的地质灾害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

地质灾害防治的意义-课程论文

地质灾害防治的意义 摘要:本文通过对地质灾害的介绍,阐述当前我国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形势,进而指出地质灾害防治的对国计民生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地质灾害分类危害防治意义 一、地质灾害的简要介绍 1.1 地质灾害的定义 地质灾害简称地灾,以地质动力活动或地质环境异常变化为主要成因的自然灾害。在地球内动力、外动力或人为地质动力作用下,地球发生异常能量释放、物质运动、岩土体变形位移以及环境异常变化等,危害人类生命财产、生活与经济活动或破坏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的现象或过程。不良地质现象通常叫做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造成的恶化地质环境,降低了环境质量,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安全,并给社会和经济建设造成损失的地质事件。 1.2 常见地质灾害的类型 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我国疆域辽阔,影响地质灾害发育的自然地质条件复杂多样,人为工程活动的性质及强度差异大。 广义上的地质灾害有数十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可以罗列如下: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沙漠化、水土流失、水土污染、土地盐渍化、沼泽化、煤与瓦斯突出、矿坑突水、岩(煤)爆、顶板冒落、地下热害、煤层燃烧、边岸再造、泥沙淤积、库区侵没、洪涝、海岸侵蚀、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等等。 地质灾害的分类,有不同的角度与标准,十分复杂。就其成因而论,主要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称自然地质灾害;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人为地质灾害。 按地质作用,分为内生地质灾害、外生地质灾害和人类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 根据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如地面沉降。 按灾害发生及持续时间,分为突发性地质灾害和缓变性地质灾害。前者如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地面沉降、水土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 二、地质灾害的防治现状 我国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较为严重。据统计,1996年至2010年的15年中,平均每年因突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死亡和失踪1090人,年均经济损失约120亿元~150亿元。特别是2010年,全国因地质灾害造成2246人死亡、669人失踪、534人受伤,其中仅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就造成1501人死亡、264人失踪。缓变性地面沉降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十分严重。据1999年以来以县(市)为单元的地质灾害调查,全国除上海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存在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截至2010年年底,已记录编目的灾害隐患点约24万处,直接威胁人口达1359万人,受影响人口预计6795万人。其中,西南、西北、山陕等地最为严重,灾害隐患点约占全国总数的75%。 地面塌陷灾害主要包括岩溶塌陷和采空塌陷。岩溶塌陷灾害1万多处分布在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00多个县(市),塌陷坑总数达4.5万多个,中南、西南地区最多,约占总数的70%。全国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现采空塌陷,面积超过1200平方千米,以黑龙江、山西、安徽和山东等省最为严重。另外,黄土分布地区局部出现湿陷性塌陷灾害。地

公路地质灾害特点与治理论文

浅议公路地质灾害的特点与治理 摘要:变了自然生态环境,从而诱发新的地质灾害,例如崩塌、滑坡等,往往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与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这些地质灾害的产生,不仅与自然条件有关,而且与人为因素有关,文章通过对山区公路地质灾害的种类及形成特点的分析, 提出了山区公 路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和治理建议。 关键词:道路工程;山区公路;地质灾害;预防治理 abstract: changed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hich may lead to new geological disasters, such as the collapse, landslides and so on, often caused serious ecological destruction and a huge loss of life and property, the produc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 not only and natural conditions, but also related to human factors, based on geological disaster of the mountainous highway types and forming characteristics, puts forward the mountainous area highway geology disaster prevention measures and management advice. key words: road engineering; mountainous highway, geological disasters; prevention 中图分类号: u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在山岭重丘区修建公路, 工程量巨大, 软基、滑坡、泥石流、膨胀土等工程地质灾害发生频繁, 不仅增加了公路的建设投资甚

地质灾害防治的意义-课程论文.

地质灾害防治的意义 摘要 :本文通过对地质灾害的介绍, 阐述当前我国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形势, 进而指出地质灾害防治的对国计民生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 :地质灾害分类危害防治意义 一、地质灾害的简要介绍 1.1 地质灾害的定义 地质灾害简称地灾, 以地质动力活动或地质环境异常变化为主要成因的自然灾害。在地球内动力、外动力或人为地质动力作用下 , 地球发生异常能量释放、物质运动、岩土体变形位移以及环境异常变化等 , 危害人类生命财产、生活与经济活动或破坏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的现象或过程。不良地质现象通常叫做地质灾害, 是指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造成的恶化地质环境, 降低了环境质量,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安全,并给社会和经济建设造成损失的地质事件。 1.2 常见地质灾害的类型 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 地面沉降等六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我国疆域辽阔,影响地质灾害发育的自然地质条件复杂多样,人为工程活动的性质及强度差异大。 广义上的地质灾害有数十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可以罗列如下: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沙漠化、水土流失、水土污染、土地盐渍化、沼泽化、煤与瓦斯突出、矿坑突水、岩(煤爆、顶板冒落、地下热害、煤层燃烧、边岸再造、泥沙淤积、库区侵没、洪涝、海岸侵蚀、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等等。

地质灾害的分类,有不同的角度与标准,十分复杂。就其成因而论,主要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称自然地质灾害; 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人为地质灾害。 按地质作用,分为内生地质灾害、外生地质灾害和人类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 根据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如地面沉降。 按灾害发生及持续时间,分为突发性地质灾害和缓变性地质灾害。前者如 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 后者如地面沉降、水土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 二、地质灾害的防治现状 我国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较为严重。据统计, 1996年至 2010年的 15年中,平均每年因突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死亡和失踪 1090人,年均经济损失约 120亿元 ~150亿元。特别是 2010年,全国因地质灾害造成 2246人死亡、 669人失踪、 534人受伤,其中仅舟曲“ 8·8” 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就造成1501人死亡、 264人失踪。缓变性地面沉降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十分严重。据 1999年以来以县(市为单元的地质灾害调查, 全国除上海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存在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截至 2010年年底, 已记录编目的灾害隐患点约 24 万处, 直接威胁人口达 1359万人, 受影响人口预计 6795万人。其中,西南、西北、山陕等地最为严重,灾害隐患点约占全国总数的 75%。 地面塌陷灾害主要包括岩溶塌陷和采空塌陷。岩溶塌陷灾害 1万多处分布在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 300多个县(市,塌陷坑总数达 4.5万多个, 中南、西南地区最多,约占总数的 70%。全国有 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现采空塌陷,面 积超过 1200平方千米,以黑龙江、山西、安徽和山东等省最为严重。另外,黄土分布地区局部出现湿陷性塌陷灾害。地面沉降灾害主要发生在我国中东部平原和山间盆地内,主要涉及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天津、北京、沧州、西安、太

环境地质灾害治理论文

环境地质灾害治理探讨 摘要:芒砀山梁孝王王后墓位于永城市芒砀山群的保安山之下,是国家级重点保护的文物,已有近二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迄今已出土的规模最大的石窟古墓之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和聪明才智。由于当地居民开山采石留下的采石坑和陡崖峭壁令王后墓所处的环境地质状况堪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探讨对此的环境治理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字:王后墓, 采石坑, 陡崖峭壁, 环境地质 abstract: the mans liangxiaowang fusion tomb of the queen yongchengshi mans fusion of group of security under the mountain, is the national key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has nearly two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y, is our country so far, has unearthed one of the largest grottoes tomb, fully embodies the ancient civ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intelligence. since local residents left quarries mountain quarrying and steep cliff cliffs make queen’s grave in the environment geology condition so worrying that threatens the safety, discusses the environmental control this is very necessary. key words: queen’s grave, quarries, steep cliff cliffs, environment geology 中图分类号:p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地质灾害论文

地质灾害论文 佛山某新校工程项目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析 摘要: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是对工程建设场地及可能危及工程建设安全的邻近地区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和工程本身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做出评估,对于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以佛山某新校工程项目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为例,对其进行相应探讨。 关键词: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1 概述 佛山市某中学原校舍因发生岩溶地面塌陷及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导致学校建筑物开裂、变形,不能继续使用。现拟在原校址及其西侧花园草地重建校舍,拟建场地呈长方形,长约320m,宽约215m,面积68800m2。由于该区是地质灾害易发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94号)、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等文件的要求,需对该新校工程项目用地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 地质环境条件 评估区为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貌,属南亚热带季风型气候,日照充足,长夏无冬,雨量充沛,终年温暖湿润。地面高程一般2.0~3.5m,地表无基岩出露,皆为第四系所覆盖。据钻探资料揭露,评估区第四系厚度约为10~20m,含水层主要为粉砂、中粗砂或砂砾石等,为孔隙微承压水。第四系覆盖层之下地层有晚古生代石炭纪石磴子组(C1)、测水组(C1c)、壶天组(C2h)及中生代侏罗纪金鸡组(J1j)、白垩纪大塱山组(K1dl),其中石炭系及金鸡组(J1j)岩性分别为深灰色灰岩、灰白色灰岩、灰岩质砾岩,岩溶裂隙、溶洞发育,较少充填或半充填,评估区内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雨入渗补给、河流侧向补给;松散岩类孔隙水地下径流补给、岩溶水在北东向条带内向区内补给和岩溶水顺断裂带向区内补给。 3 地质构造 3.1褶皱构造 评估区处于广花复式向斜南部的水口背斜东南翼,全区为第四系覆盖。根据钻孔资料,区内自北西至南东揭露的下石炭统地层依次为石磴子组(C1)、测水组(C1c),上石炭统壶天组(C2h)等。甚至呈透镜体状分布,岩石坚硬的灰岩发生碎裂、破碎,裂隙发育,致使岩溶发育。 3.2断裂构造 根据评估区钻孔资料及武广铁路客运专线隧道开挖工作面地质调查记录资料,评估区至少发育北东向断层3条,自北西向南东依次编号为F1-1、F1-2和F1-3,还发育一些次级分叉复合小断层。从区域地质构造资料分析,该组断层为广从断裂带的次级断裂。 评估区地层变形强烈,北东向断裂构造发育,断层破碎带穿越评估区和武广专线隧道段,是地下水运移的良好通道,为岩溶发育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武广专线隧道施工抽水,引起周围甚至是评估区地下水位的急剧下降,激发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发生。 3.3区域地壳稳定性 评估区的区域性新构造运动特征主要表现为地壳差异升降运动,以广三断裂为界,北部表现为地壳上升。近期三水盆地以东的里水隆起区,上升幅度为1.03~1.80mm/a;评估区及周边地震频度一般,无第四纪火山活动,其区域地壳稳定性为基本稳定。地震基本烈度为VII度,区域地壳基本稳定,综合判定地质构造条件复杂程度为复杂。 4 主要岩土体类型及特征 评估区为平原区,覆盖层较厚,土层种类多,主要土层有人工填土层(Qml)、第四系冲淤积砂土、粘性土层、残坡积土层(Qedl),基岩有下石炭统石磴子组(C1)、测水组(C1c)、上石炭统壶天组(C2h)、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