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二十一世纪资本论读后感

二十一世纪资本论读后感

二十一世纪资本论读后感
二十一世纪资本论读后感

二十一世纪资本论读后感

小编今天推荐给大家的是二十一世纪资本论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用。关注网获得更多内容。

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英文版在XX年出版后,销量高居亚马逊排行榜首。皮凯蒂此番访华,在中国掀起新一轮热议。

《21世纪资本论》引起的批评者和赞扬者都不少。《华盛顿邮报》的专栏作家Harold Meyerson说,皮凯蒂给社会提供了凯恩斯《货币通论》以来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克鲁格曼(Paul Krugman)认为《21世纪资本论》是近十年来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曾任世界银行经济学家的布兰科米兰诺维奇(Branko Milanovic)称它是“经济思想史上具有分水岭意义的著作之一”。

批评皮凯蒂的声音大致有两类,一种是指出皮凯蒂书中的数据有问题。《金融时报》经济编辑克里斯贾尔斯(C. Giles)质疑皮凯蒂用的英国数据与英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完全不同。另一类批评是把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看成一种意识形态的叙事。著名经济学家曼昆(N. Gregory Mankiw)认为皮凯蒂的观点是出于意识形态的激情而非经济学的逻辑;美国的《国家评论》和《华尔街日报》也有人撰文指责皮凯蒂是在宣扬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美国企业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的詹姆斯佩特库奇斯(James

Pethokoukis)在《国家评论》(National Review)上警告说,必须对皮凯蒂的作品进行反驳,否则“它就会在知识界传播,重塑政治和经济观念,而未来所有的政策论战都会在这些观念的基础上展开。”

上面赞扬和批评的两种评论虽然各自有自己的依据,但总的说来,都有些主观发挥过度的片面性。《21世纪资本论》确实是一本讨论资本的重要著作,但它并不是一本经济学的理论著作。皮凯蒂自己坦言,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本思辨和理论的书籍,而他的《21世纪资本论》是一本通俗易懂的历史书,二者有很大不同。与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凯恩斯的《货币通论》相比,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显然缺乏理论创新,因为皮凯蒂只是用更详实的统计资料证明了在他之前已经存在的关于资本社会不平等的理论。所以,断言《21世纪资本论》是自凯恩斯的《货币通论》以来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有些言过其实。

但是,一些西方保守派把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看成是意识形态的宣传就有些错得离谱了。在这本六百多页的巨著中,皮凯蒂使用的是历史研究的方法,用大量的历史和现实的统计资料来证明某一个观点,而不是从概念到概念的理论推演。《21世纪资本论》一书的优点是历史资料详实,而缺乏的恰恰是周密的概念推演和理论分析,完全谈不上什么意识形态。对于这一点,皮凯蒂自己讲得很清楚,他只是

在书中陈述历史与现实的事实,而拒绝在政治上选边。

由于皮凯蒂对资本主义的不平等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也有人认为皮凯蒂继承了马克思的理论。这种说法也不确切。从基本理论上看,皮凯蒂并不主张消灭资本,也不接受共产主义理论。他在1990年初曾去过一趟罗马尼亚,他认为这个经历让他坚定了拒绝共产主义理论的立场。他说,“当你看到人们在街上排起长队却买不到任何东西,你就清楚地知道我们需要私有财产和市场制度,不只是为了经济效率,而且是为了个人自由。”因为市场和私有财产拥有一个运转的经济,资本主义制度能够有效地分配资源。“苏维埃实践”虽然让人们“摆脱枷锁,卸下累积财富的桎梏”,但却只会导致人类灾难。

如果把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与马克思的《资本论》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有以下根本性的区别:

第一,皮凯蒂与马克思对私有财产和市场制度的态度完全不同。皮凯蒂认为资本主义制度能够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推动经济高度发展,同时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度也给人提供最基本的自由;而消灭了资本主义的苏维埃模式则与贫困落后和不自由联系在一起。马克思则认为私有财产和资本主义制度最终要被人类抛弃。马克思从商品、劳动、价值规律开始,从最基础的单元解剖资本主义社会,提出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于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这个基本矛

盾最终将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灭亡和共产主义的胜利,而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全体社会成员才能获得最大程度的自由。

第二,皮凯蒂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初次分配的观点不同。皮凯蒂认为在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中,资本收益大于劳动收益尽管会带来不平等,但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自由市场是合理的,所以社会的初次分配也是合理并受法律保护的。要消除贫富悬殊和不平等,只有靠第二次分配的税收来解决问题。而马克思则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初次分配就有严重问题。资本家在分配上压榨工人的剩余价值,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的贫困化。所以要消除贫富悬殊和不平等现象,必须要消灭资本主义雇佣制度。

但是,尽管皮凯蒂在理论上没有多大创新,并不意味着这本书的价值和意义不大。无论从学术的意义上看,还是从现实的意义上看,《21世纪资本论》的出版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学术上,皮凯蒂的最大的贡献在于用大量的历史和现实数据证明了资本主义从一开始就缺乏公平,而且随着资本收益和劳动收益的差距日益扩大,社会的不平等将会不断加深。在皮凯蒂之前,全世界谈论资本主义贫富两极化和不公平的人很多,马克思讲过资本主义的两极分化不可避免,列宁在讲垄断资本主义时专门讲过法国的食利阶层,就在最近几年,西方学术界还出版了很多两极分化和不平等的书籍,

但大都是理论分析,缺乏充分的统计资料。

《21世纪资本论》提供的关于资本收益和劳动收益的资料之广,是在此之前的其它著作难以企及的。XX年,皮克迪出版一本分析从1901年至XX年法国高入息变化的书,引起了一些研究相关问题学者的关心。牛津学者艾京逊(A. Atkinson)和与他合作研究相关问题多年的法国学者赛伊(Emmanuel Saez),分别搜集美国及欧洲数发达国家的有关数据,年期远至十八世纪,在此基础上,他们成立了“世界高入息数据库”(The World Top Incomes Database, WTID),这些资料构成了这本书的最重要基础。皮凯蒂也为此书资料的丰富性感到骄傲,他认为马克思当时没有条件收集到足够的资料来描述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否则《资本论》还会更加完美。

《21世纪资本论》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用更大范围内的数据戳破了库兹涅茨钟形曲线的神话,证明了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在1954年提出的库兹涅茨钟形曲线只是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特例,并不具有普遍意义。皮克迪利用更长时间、更大范围内的数据对库兹涅茨的研究提出了质疑。他发现,美国的收入不平等在1913-1948年间的确有了显著的下降,但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之间,收入不平等趋于稳定,但没有进一步的下降,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收入不平等的程度开始增加,到XX年,收入

不平等的程度甚至又回到了1913年的水平。从更为宏观的角度,从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两百多年历史中,库兹涅茨钟形曲线只是个特例,而这个特例在当今世界已经不存在。

所以,《21世纪资本论》在西方国家走红并非偶然。这本书确实用大量的事实戳穿了美国梦的神话。皮凯蒂指出,过去几十年里,美国累积财富产生的回报太高,越来越多富翁手中的财富是通过继承得来,而不是亲手创造出来的。多数美国人都本能地知道或感觉到了这一点。最近由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组织的调查表明,三分之二的美国人认为美国社会正变得更加不平等,90%的自由派人士和60%的温和保守派人士希望美国政府解决这一问题。另外,Factiva数据库的数据显示,去年媒体同时提到“不平等(inquality)”和“美国(America)”的频率是XX年或XX年的5倍,今年4月则达到了6倍。

《21世纪资本论》是一本正逢其时的重要著作。美国社会在经过了三十多年的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的回潮后,社会贫富分化日趋严重,社会有效需求不断下降,过度的透支和借贷最终引发在XX年的金融风暴,至今美国并未完全从金融危机的困境中走出来。尤其令美国广大民众不安和愤怒的是,即使在金融危机的过程中,美国的贫富悬殊仍在加剧,社会不平等仍在增加。《21世纪资本论》出版后一时洛阳纸贵,说明此书得到了许多人的共鸣,同时也说明它对美国社会的

描述基本符合实际。

今年经济学界最热门的新书是《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英译名)》,中文名多数翻译成《21世纪资本论》,亦有译作《21世纪的资本》,但与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所论内容相去甚远(香港信报林行止先生认为译作《21世纪资本论》有望题生义之误,因为该书最大的缺失是统计资料丰富而理论贫乏,因此译作《21世纪的财富》较为贴切)。作者是法国著名经济学家、巴黎经济学院教授(Paris School Of Economics)Thomas Piketty(汤玛士.皮克提)。皮克提生于1971年,1993年22岁时便获得伦敦经济学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LSE)经济学博士学位,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经济学系助理教授,但1995年辞职,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当一名研究员。XX年担任巴黎经济学院校长,然旋即辞职为当时竞选总统的Segolene Royal作经济顾问,XX年又回校任教至今。

《21世纪资本论》法文版售出5万本,英文版今年3月出版,出版商哈佛大学出版社已经售出8万本印刷版及13000个电子版,作为近700页的经济学术著作,非常难得。

皮克提以法国及英国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1700-XX年)的收入、资本、人口及增长率等数据,加上德、美、加、日本以及其他发达国家,加上中印等发展中国家数据分析收入结构中劳动及资本的分成比例,发现了“不平等的结构”。《21

世纪资本论》统计显示,1700-XX年300年间,全球的人均GDP平均年增幅%,工业革命及人口结构变化令20世纪人均GDP有较为可观的增长,但长期趋势向下十分明显,例如1950-1970年经济增长按年为4%,1990-XX年则降至%,皮克提预期2030-2050年可能会跌至3%,而2050-2100年更跌至只有%。

然而19世纪租金每年回报率约为4-5%,20世纪租金收益率亦在同一水平。债券孳息率19世纪至今平均3-5厘;股票则高达7-8%。因此皮克提估计300年间“资本”回报率约为5%。依靠收入者与拥有资本者的差距因而愈来愈大。所谓“工”字不出头,在21世纪不懂投资只能愈来愈“穷”。皮克提指出发达国家财富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上,他们赚钱能力高是因为拥有资本,过去300年资本回报率大部分时间高于经济增长率,因此贫富差距会愈来愈大。皮格蒂得出结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造就社会贫富差距。

皮克提所观察的时点,恰好是股市大升的阶段。工业革命通常被认为始自1760年左右,英国股市1700-1780年大致上处于整理阶段,但1780年之后的美国股市则出现超级大牛市(其他主要发达国家类似)。美国股市从几点升至目前的17000点,升幅几千倍,波浪理论大师普莱彻特指这是一个超级循环浪。倘若皮克提研究的时段是1350-1520年,又或者是1600-1750年,得出的结论自然不同。我们看看由飞

利浦思.布朗与西莉亚.荷金斯教授编制的并经大卫.卧士整理的人类社会长期价格指数走势图。罗马帝国于公元476年崩溃,黑暗时期开始,价格指数调整期展开;但中世纪商业革命(Commercial Revolution,950-1350年)带来400年的价格指数上升。1350-1520年170年的熊市是相对商业革命时期的调整。下一个价格上涨时期,与资本主义革命(Capitalist Revolution,1520-1640),这与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时期伊丽莎白时期同时发生。这个创造辉煌奢华的时期,商业拓展,物价上涨。到1650年,价格达到了顶峰并开始走平,再次形成长达一个世纪的调整。

可见,研究者选取的研究时段与其得出的结论有非常重要的关系。我一向认为,人类无论是研究自然界抑或是人类社会本身,皆是“盲人摸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那是因为我们“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谓资本主义,当然是资本占优,拥有资本的人愈来愈富而没有资本的人越来越穷。问题是如何让尽管贫富差距愈来愈大但社会仍能稳定?皮克提认为应该“劫富济贫”,此亦乃《21世纪资本论》法文版在法国未受到热捧之原因法国对于富人的税收已经很高各国应该开征环球资本税。这种建议根本不可行,正如198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James Tobin(占姆士.托宾)于1972年曾建议开征环球外汇投机税一样。而卡尔.马克思则提出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与皮克提的看法南辕

北辙。从上述千年价格指数走势图看来,资本主义的上升期仍未结束,始自1780年以来的升浪只是1520年以来升浪的第三浪,从工业革命到互联网革命,再到目前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数字货币革命(比特币诞生于XX年),“资本”仍将霸占致富独木桥,无论是知识抑或眼界还是其他,最终是要转化为资本才能获得财富。

1.二十一世纪资本论读后感

世纪的资本论读后感

世纪资本论读后感500

4.资本论读后感2500字

5.资本论读后感1000字

6.资本论读后感1500字

7.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现状

8.高考作文经典素材分类汇总

21世纪资本论

第一章收入和资本 ?概念的界定:资本不包换人力资本,约等于财富。 发达国家资本收入比约为5-6:人均国民收入3万欧元,人均国民财富18万欧元。当然,人均收入和资本掩盖了内部的收入和财富差距。资本存量大致可以分为相等的两部分:家庭资本以及企业和政府使用的专业资本。 ?资本主义第一定律:资本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资本/收入比*资本收益率待研究的问题:资本收益率的变迁是怎样的?为什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认为利润率不断下降这一预言在当代被认为是错误的? ?收入:无论用购买力平价还是汇率作为测量方法,全球似乎都已经进入了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收入逐渐趋同的阶段。 ?根据古典经济学理论,基于全球资本自由流动和资本边际产出均等化的机制会导致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趋同,最终通过市场力量和竞争缩小不平等。但皮凯蒂认为上述理论存在两大缺陷:一是从严格的逻辑来看,均等化机制并不一定保证全球人均收入的趋同。 如果资本完全自由流动,最多带来全球人均产出的趋同,并不意味着全球人均收入的均等。第二,上述假定了各国人力资本和劳动力技术水平完全一致,这很难成立。 现实案例:迅速发展起来的东亚国家没有一个受益于大规模的外商投资,这些追赶型国家享受的是对外开放的好处,从自由贸易中得到了知识的扩散、生产率的提高,进而通过自身国内储蓄提供充足的资本;非洲等国家工业资本被外国把持,最后会催发政动荡,要求没收外国资本和保护财产权的政治斗争导致持续的政治经济动荡。 第二章增长、幻觉与现实 ?增长率:分解为人口增长率和人均产出增长率,只有后者才意味着生活水平的改善。?人口增长率:1700年以前人口增速估计不到0.1%,增长极为缓慢;1700-2012年人口大爆炸,增速也只有0.8%;20世纪亚非1.5-2%,人口一个世纪翻了5倍,全球1.4%; 所以虽然1%在短期微不足道,但会在机场的时间之后造成彻底的改变。30年变成1.35倍,100年变成3倍。300年变成20倍。以现有人口70亿来看,过去300年人口按1-2%的增速是可能无限持续下去。根据官方预测,全球人口转型进程将加速,全球人口将重回公园1700年前的极低增长状态。但皮凯蒂认为以上预测的不确定性很大,人口增长收到医疗技术、生育率等社会文化多重复杂因素的影响。 ?人均产出增长率:1700-2012年的人均产出年增长率只有0.8%;从过去来看,长期的高速经济增长是不现实的。事实上,把长期经济增长浓缩为一个数字也是不切实际的。战后辉煌“30年”只是特殊时期。人均产值增速预计1%已经是很快的速度了,意味着生产方式和就业状况的巨大变化。1700年以前年增长率只有0.1-0.2%的社会一直在重复自我,财富分配能够通过世袭、特权维持。但是年均增速达到1%的社会,人均产值将在30年间增长35%,产生大量新的职位和产品,对社会不平等的结构和财富分配变化有着重大的影响。这种经济增长可能带来新兴的不平等,比如财富迅速向新的经济行业集中,但同时也使得从过去继承的财富不平等的影响减小。(此处讨论的增长率是实际增长率,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 ?综合预测全球增长率:呈现U型形状。1950年以前不超过2%,1950-1990跃升至4%,1990-2012降至3.5%。假设发达国家保持1%的增速,追赶型国家以4-5%的速度在2050年左右完成追赶,则全球总产值增长率将维持3.5%到2030年,2030-2050年将降至3%,2050年以后降至1.5%左右。 ?通货膨胀因素:在工业革命甚至一战以前,基本没有什么通货膨胀。两次世界大战释放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资本论》是一百多年前德国著名思想家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创作的经济政治著作,其全称为《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其第一卷则是整个《资本论》的基础和开端部分。这个寒假,我有机会接触到了这本著作,一点一点地了解学习到了一些宝贵知识。下面给大家简单分享体会。 有人说,阅读一本著作,最好的方法是,首先了解它的创作背景,了解它的作者。 《资本论》的作者是广为人知的德国思想家、政治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和社会学家卡尔马克思,通过《资本论》,他确立了自己的阐述原则,即政治经济学批判,通过这本书,他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提出了一种研究世界的新方法,有人说,《资本论》实际上是一种方法论,我同意这种书法,而且,这种研究世界的方法源于德国哲学、早期社会主义理论和政治经济学,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社会的迅猛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下的固有矛盾愈发明显。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他们之间的斗争日益尖锐,呈现出复杂化的趋势。马克思看到了事态的严峻性,于是,为了给无产阶级提供强大的理论武器,他开始着手研究政治经济学。1857年,世界爆发了一场巨大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附带的很有可能会是一场革命,马克思深刻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为了在洪水到来之前,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好给工人阶级提供强有力的科学理论武器,便20年如一日地坚持到英国博物馆查阅各种资料,完成这本思想巨作。 马克思在文中提出,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所以,换种说法就是,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主要研究的是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并通过对此过程的分析,揭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剩余价值的秘密、资本的本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以及其发展的历史趋势。马克思在文中还提出:资本积累以剩余价值为前提,剩余价值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而资本主义生产又以商品生产者握有较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前提,并且在资本

资本论读后感1500字 劳动力

资本论读后感1500字劳动力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对于马克思这句话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含义,在我国经济学界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有的把它理解为生产关系,有的把它理解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有的把它理解为劳动方式,也有的把它理解为用什么工具进行生产,等等。这篇《资本论读后感1500字劳动力范文》是聘才本人特意为大家整理,欢迎浏览,希望能帮到大家。 我今天下午看了《资本论》,感触也是比较多的,他主要的特点是汇集了各家之所长,再加上他理解的东西,通过学习,给我的理解带来了帮助。 (1)价值: 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量决定的。作者从商品入手,阐述了价值,他认为商品一方面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做为交换商品的筹码,等价交换其他所需要的东西。他还 分析 了价值的形式和货币,认为从他的交换形式是从个别的偶然现象到一般的价值形式,而它的最高形式就是货币,货

币可以使商品流通更加便捷,更加直接,它表明社会生产的不同阶段。 (2)剩余价值 随着技术、劳动力和工具的发展人们制造商品已经满足自己的生活,还有剩余的商品可以换成货币,货币积蓄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就形成了资本。资本是从劳动力、合作分工、工具的革新等等来的,他说增加剩余价值可以有两种方法,就是延长 工作 时间和缩短必要的劳动时间,但是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延长工作时间的方法已经不适合了,现在国家的劳动时间已经规范化,但是我们资本家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效率,来榨取他们的剩余价值,还可以用工具革新,新的生产方式、管理组织形式、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等等来提高工人们的劳动效率。 (3)资本的积累 资本积累就是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它不是满足资本家自己的嗜欲,他是为了投入资本来赚更多的钱,投入新的生产,剩余价值可以分为生产资料和可变资本,不是像《国富论》把剩余价值都可以转化为可变的资本。 资本的积累造成阶级两极分化的社会现象,一方造成生产过剩,另一方则造成生存的压力,他说:“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卑鄙和

资本论读后感1500字

篇一:资本论读后感1500字我今天下午看了《资本论》,感触也是比较多的,他主要的特点是汇集了各家之所长,再加上他理解的东西,通过学习,给我的理解带来了帮助。一、劳动价值论(1)价值: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量决定的。作者从商品入手,阐述了价值,他认为商品一方面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做为交换商品的筹码,等价交换其他所需要的东西。他还分析了价值的形式和货币,认为从他的交换形式是从个别的偶然现象到一般的价值形式,而它的最高形式就是货币,货币可以使商品流通更加便捷,更加直接,它表明社会生产的不同阶段。(2)剩余价值随着技术、劳动力和工具的发展人们制造商品已经满足自己的生活,还有剩余的商品可以换成货币,货币积蓄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就形成了资本。资本是从劳动力、合作分工、工具的革新等等来的,他说增加剩余价值可以有两种方法,就是延长工作时间和缩短必要的劳动时间,但是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延长工作时间的方法已经不适合了,现在国家的劳动时间已经规范化,但是我们资本家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效率,来榨取他们的剩余价值,还可以用工具革新,新的生产方式、管理组织形式、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等等来提高工人们的劳动效率。(3)资本的积累资本积累就是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它不是满足资本家自己的嗜欲,他是为了投入资本来赚更多的钱,投入新的生产,剩余价值可以分为生产资料和可变资本,不是像《国富论》把剩余价值都可以转化为可变的资本。资本的积累造成阶级两极分化的社会现象,一方造成生产过剩,另一方则造成生存的压力,他说:“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卑鄙和最疯狂的贪欲的趋势下完成的。”可见他对资本家深恶痛绝,但是我们为这本书是为资本家写的,对资本家怎样剥削工人有指导作用。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学说他主要对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进行分析,将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和和消费品的生产,他认为全部商品的价值总量是同价格总量相符的,然后价值(社会的)可以变为价格(个别的),这要经过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三、关于地租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大多数土地由少部分人占有,所以土地资源面对工业化浪潮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项,现在农民把一部分工资交给资产阶级,自己却当一个田户,这是小块土地所有制占统治地位的国家的谷物价格低于市场价格所造成的,在资产阶级社会制度下,小块土地所有制,不断的衰退,它排斥了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形式、资本社会的积聚和大规模的畜牧和科学的不断扩大等等。他的着作指导着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也为我们公民指导着我们自我价值实现的目的。篇二:资本论读后感1500字要理解《资本论》被称为“资本主义的血史”,我认为带着下面这个问题去阅读,或许能够初见端倪:还在第四章中,在阐明货币之所以成为资本,只是因为货币的一部分被转化为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并且被自由工人所出卖的劳动力时,就发生过这样一个问题:这种劳动力究竟是从哪儿取得的呢?个别人手中大量的货币量究竟是如何地,通过什么方法积累起来的呢?“圈地运动”是我仅能想到的原因,这是高中教育留给我的。阅读到在第一卷二十四章才发现自己的思考和学识有多狭隘。马克思说道:“但是,资本积累以剩余价值为前提,而剩余价值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而资本主义生产又以商品生产者握有较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前提。因此,这一整个运动好像是在一个恶性循环中兜圈子,要脱出这个循环,就只有假定在资本主义积累之前有一种“原始”积累(亚当。斯密称为“预先积累”),这种积累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而是它的出发点。”从这里来理解,所谓“原始”积累是在资本及与其适合的生产方式产生之前的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历史过程。当“原始”积累达到一定力量和能力的时候,它就辩证地转化资本,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曾

高中生习作范文:《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 马克思《资本论》是一篇不朽的名著。 《资本论》是马克思耗尽毕生心血的结晶。《资本论》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起,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着作。它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深刻地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客观规律。它不仅是一部经济学巨着,而且是一部哲学巨着、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着,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关于《资本论》的内容,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开篇时指出;“在第一卷,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但是,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并没有结束资本的生活过程。在现实世界里,它还要由流通过程来补充,而流通过程则是第二卷的研究对象。在第二卷中,特别是把流通过程作为再生产过程的媒介来考察的第三篇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整体来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至于这个第三卷的内容,它不能是对这个统一的一般的考察。相反地,这一卷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资本在自己的现实运动中就是以这些具体形式互相对立的,对这些具体形式来说,资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和在流通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只是表现为特殊的要素。因此,我们在本卷中将要阐明的资本的各种形式,

《资本论》读后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一本伟大的著作。是1859 年由卡尔.马克思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初篇和续篇据说相隔很久,是由于多年的疾病一再中断了马克思的工作。可见这本著作的问世并不容易。这本著作的伟大之处,也许对于初学者而言,并不能很好去理解,所以,在这里,我想还是引用一些其他经济学家对其的评价会更加有说服力吧。 下面我简要谈谈我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 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你好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你好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 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必要性 (一)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与现时代存在巨大的差别 第一,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虽然马克思也涉及到对非物质生产领域(服务贸易行业)的分析,但由于当时这些部门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影响力微乎其微,所以当马克思在谈到服务贸易时说:“资本主义生产在这个领域中的所有这些表现,同整个生产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 第二,劳动过程的知识含量不高。工业化初期知识、科学、技术不够发达,劳动过程的脑力支出、知识含量不高,简单的、以体力支出为主的、按时间计算的劳动是主要的劳动形式。因此,马克思还不可能对科技创新劳动在创造价值中的独特作用加以系统论述。 第三,指挥、管理劳动还不能作为独立的劳动形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立之初,面对的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尖锐斗争,劳动价值论创立的使命就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不合理性和被新社会制度取代的必然性。在当时,指挥、管理主要还是资本家的职能,而资本家行使指挥、管理的职能与剥削目的是结合在一起的,而绝大部分劳动者是被指挥、被管理、被剥削的。因此,马克思就不可能把指挥、管理劳动作为创造价值的独立劳动形态来研究。 (二)当代劳动特征的变化向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提出了挑战 第一,服务性劳动。第三产业又被称为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从事的劳动可称为服务性劳动。第三产业问题,是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时为了研究的方便而抽象掉的经济现象。第三产业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的迅速发展,则是马克思未曾预料到的经济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已成为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据统计,在西方发达国家和亚洲的一些新兴国家,第三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已达60~70。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已占到GDP的1/3以上,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大大提高,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比重日益增大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向理论界提出

读马列原著有感(资本论)3000字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心血写成的一部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这部巨著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以数学般的准确性证明这一发展的方向必然引导到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确立。《资本论》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是马克思“整个一生科学研究的成果”,它凝聚着马克思的全部心血和智慧,是他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学文献。它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成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 《资本论》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资本主义却从《资本论》中汲取营养,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在自身范围内的进一步发展。马克思认识到了经济过程的动态性,并预见到了经济周期的存在,而且发展了关于经济活动的封闭理论。他同时还是第一个将经济和历史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学家,而《资本论》就是他这种创举的体现。 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它们的共同基础——物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正如列宁所说:“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都应用于一门科学”。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在《资本论》中是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资本论》的方法不亚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发现。 正如达尔文的《进化论》曾发现有机自然界的进化规律一样,马克思的《资本论》也发现了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著述的伟大的科学巨著,是人类历史上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对国际工人运动斗争经验的总结。它的出版,宣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末日,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因此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的天才之处在于从一开始就发抓住了所有商品都有的共性,这种共性与商品的具体物理属性没有关系,这就是劳动。劳动在此的作用和地位类似于万有引力对宏观物体的作用和地位一样。在商品身上,除了能够发现都凝聚了人类劳动这一共性以外,不能够发现第二个更能够揭示人类生产活动发展规律及趋势的工具或指标。马克思发现了这个商品的共性,就为其理论体系的构建找好了打下了基石。 据“物质不灭定律”也能够推导出劳动的作用。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物质没有增加或减少,那么人类社会多了什么呢?多出的就是凝聚在各种商品之上的劳动,有了劳动,才

《资本论》读后感_《资本论》读书心得五篇

《资本论》读后感_《资本论》读书 心得五篇 《资本论》(全称《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德国思想家卡尔马克思创作的政治经济学著作,《资本论》全书共三卷,以剩余价值为中心,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下面是整理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 大学生《资本论》读后感【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

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科学原理都是对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问题的分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于130多年前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而当时的生产方式、劳动形态、商品形式和财富构成等都与当今有着巨大的差别。因此,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能脱离对那个特定时代特点的分析,概括地讲,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主要如下。 第一,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工业化初期,社会生产主要集中在物质生产领域,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比例相对较小,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生产中的体力劳动。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虽然马克思也涉及到对非物质生产领域(服务贸易行业)的分析,但由于当时这些部门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影响力微乎其微,所以当马克思在谈到服务贸易时说:“资本主义生产在这个领域中的所有这些表现,同整个生产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 第二,劳动过程的知识含量不高。工业化初期知识、科学、技术不够发达,劳动过程的脑力支出、知识含量不高,简单的、

资本论读后感1

资本论读后感 我今天下午看了《资本论》,感触也是比较多的,他主要的特点是汇集了各家之所长,再加上他理解的东西,通过学习,给我的理解带来了帮助。 一、劳动价值论 (1)价值: 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量决定的。作者从商品入手,阐述了价值,他认为商品一方面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做为交换商品的筹码,等价交换其他所需要的东西。他还分析了价值的形式和货币,认为从他的交换形式是从个别的偶然现象到一般的价值形式,而它的最高形式就是货币,货币可以使商品流通更加便捷,更加直接,它表明社会生产的不同阶段。 (2)剩余价值 随着技术、劳动力和工具的发展人们制造商品已经满足自己的生活,还有剩余的商品可以换成货币,货币积蓄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就形成了资本。资本是从劳动力、合作分工、工具的革新等等来的,他说增加剩余价值可以有两种方法,就是延长工作时间和缩短必要的劳动时间,但是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延长工作时间的方法已经不适合了,现在国家的劳动时间已经规范化,但是我们资本家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效率,来榨取他们的剩余价值,还可以用工具革新,新的生产方式、管理组织形式、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等等来提高工人们的劳动效率。 (3)资本的积累 资本积累就是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它不是满足资本家自己的嗜欲,他是为了投入资本来赚更多的钱,投入新的生产,剩余价值可以分为生产资料和可变资本,不是像《国富论》把剩余价值都可以转化为可变的资本。 资本的积累造成阶级两极分化的社会现象,一方造成生产过剩,另一方则造成生存的压力,他说:“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卑鄙和最疯狂的贪欲的趋势下完成的。”可见他对资本家深恶痛绝,但是我们为这本书是为资本家写的,对资本家怎样剥削工人有指导作用。 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学说 他主要对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进行分析,将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和和消费品的生产,他认为全部商品的价值总量是同价格总量相符的,然后价值(社会的)可以变为价格(个别的),这要经过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三、关于地租

资本论读后感(20篇)

资本论读后感第1篇 第一次读《资本论》是1999年大学一年级寒假,当时刚好18岁,刚刚踏入青年时光的门槛。今年冬天开始重读《资本论》,正好满28岁。从18岁到28岁的十年,我想对于任何一个青年人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十年有很多的坎坷要去经历,有很多的困难要去应对,有很多的问题要得到解决,有很多的知识要去学习。应对未知的世界和越来越重的职责,每个人都急需思想上得到指导。此刻回过头来想一想,对我这段人生指导最大的,就应算是我读过的那些经典书籍了。当中《资本论》是十分重要的一本。 回顾这十年,《资本论》对我有哪些影响呢 首先,《资本论》让我认清了自已的社会地位,让我能正确地理解周边的人和事,让我明确了努力的目标,指导我制定正确的策略。 首先谈认清自已的社会地位这一点,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理解一个人首先要去理解他的社会关系。中国,农民是彻底被边缘化的一批人。随着工业化的进程采取资本主义方式,农民的出路仅有一条破产。农民受到的剥削越来越严重,农村的生存资源越来越少,导致农村经济的萧条和农村社会关系的解体。其实农村经济的萧条是导致农村社会关系解体的基础原因。如果一个人自已的生活都很困难,他必然很想得到别人的帮忙,而他帮忙别人对他来讲就有很大的压力。有这种心理体会,就能够理解农村的人情事故。理解农村的人情冷暖。

其实能怪别人趋炎附势能怪别人势利眼能怪别人不讲亲情么生活那种社会地位,自私和无耻已经成为生存的本能。扪心自问,我做过的和他们做的又有什么本质的不一样呢也许只于我会反省自身吧。 高考对于我来讲绝对算是人生十分重要的一件大事,虽然读的大学不怎样样,大学里也没有学到多少有用的知识,但毕竟算是成功地从农村爬了出来,从那一亩三分地上解放出来,虽然前途仍不明朗,甚至还有很大的风险,但接触的人和事的层次显然比农村中高很多,机会所以也多很多。 资本论读后感第2篇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经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作为一种结合生产关系解释分配关系的学说,不仅仅对剥削问题作了科学分析,也为科学解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实际作用和应得利益奠定了理论基础。可是,我们应当看到,目前它面临着来自两个方面的挑战,一个是一些人试图借助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配理论,否定剩余价值论的学术成就;另一个是一些人将剩余价值理论看成是不需要随社会经济条件

《资本论》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资本论》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大家有没有阅读过著名作品《资本论》,读过之后有没有产生一些感想?那么读后感 怎么去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资本论》是研究马克思核心思想的重要巨作。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同时,《资本论》对资 本经济运行体系作了详细、科学的论述,深层次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核心问题,为我们研 究认识资本主义运行规律,了解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等起到重要作用。 一、《资本论》研究对象 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已给出答案:“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据此,《资本论》体系结构可概括为:“一 个起点、一个基础、一条主线、三个过程、十个方面”:一个起点即商品; 一个基础即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一条主线即剩余价值及其规律的揭示; 三个过程即“一卷讲资本的生产过程,二卷讲资本的流通 过程,三卷讲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十个方面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个别资本再生产理论,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借贷资本和 利息理论,地租理论,各种收入及其源泉。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中,关键点就是商品, 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家之路就是商品经济。而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认为价值是一种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中的运行基础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并完成的,包括以下资料: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等范畴,是马克思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剩余价值及其规律是指剥削自劳动者劳动价值中的利润(劳动价值和工资之间 的差异),即“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从而实现资本规模扩大用于再生产,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扩大自己 的资本来维持自己的资本,而扩大资本只能靠累进的积累。资本再生产理论是从宏观的角 度研究社

资本论读后感

文章思路:一:由大学新宿舍谈论的几个国际政治经济话题引入 二、概述、整理《资本论》的一些内容 三、分析自己读完《资本论》之后产生的一些论点、想法,如下: 1.资本主义社会中进行生产的目的是为了利润而不是为了使用! 2.“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种崇拜功名利禄的思想将会在其社会,甚至其下一代人的精神中发酵。 3.资本主义自私的本质,使得目前某些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沦为自私的国家,在某些局面下,竟成为了世界的祸根。(某些国家退出《巴黎协议》;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 四、整理收束全文,结尾。 正文:资本主义的背后 说实话,工科生们在宿舍讨论国际政治经济的概率不高,但在我们宿舍,曾经有过几次话题涉及到这一方面。一次是谈到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我们只知道资本主义经济每隔几年会小抽风,每个十年左右大抽风,对此我们非常好奇,但不清楚更深层的原因。还有关于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事件,我们非常诧异:这么一个世界经济第一大国,会为了将其经济增速提升至3%-4%,而拒绝为这个美丽星球的气候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这些话题最终不了了之,直到我读完卡尔.马克思创作的政治经济学著作——《资本论》,才隐约找到一些答案。 《资本论》共分为四卷,第一卷研究的是直接生产过程,第二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研究的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总过程,第四卷是对剩余价值学说史的考察。看完之后,我能理解的资本论主要观点包括三个:“劳动价值论”、“商品二重性”、“剩余价值论”。下面大致概述一下具体内容。 “劳动价值论”最本质的一句话应该是:“劳动创造价值。”卡尔.马克思认为每个商品都有价值,而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

资本论读后感

浅析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概念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全称《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西方哲学大体系缔造者中的最后一人——卡尔·马克思经济学说中最主要的著作,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的百科全书,更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之作。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心血写成的一部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这部巨著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以数学般的准确性证明这一发展的方向必然引导到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确立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资本论》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是马克思“整个一生科学研究的成果”,它凝聚着马克思的全部心血和智慧,是他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学文献。它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成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了,《资本论》的出版,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件重要大事,它迎来了无产阶级的新的斗争历程。在这部书中,马克思通过大量事实,详细而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揭穿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秘密”,暴露了资本主义残酷剥削工人阶级的丑恶本质,也指出了工人阶级之所以极其贫困的原因。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分析了两种基本的资本主义剥削方式,即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马克思时代相比,当代资本主义在剥削形式上有了许多新变化,特别是战后各国更多地依靠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剥削手段。但资产阶级提高生产力从而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决不是为了劳动者的利益,而是加重了对劳动者的剥削。资本主义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对抗性。因此,马克思关于相对剩余价值的原理批判了西尼耳的“工人应当感谢资本发展了生产力”。

《21世纪资本论》读后感

皮凯蒂:资本哪里跑 ——读《21世纪资本论》有感最初知道这本书是在知乎网上,《21世纪资本论》,这个宏大壮阔、傲气十足的名字成功地引起了我的注意。但鉴于自身经济知识水平有限,我一直没敢挑战这部在学术界极具争议又看起来块头很大的书。直至经济文化导论课上再次遇到它,在众多最新最热的经济学作品中它的名字依旧是那般夺目,我知道这次再没有理由逃避了。 其实这本书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般艰涩难懂,皮凯蒂在整本书的设计结构上绝对照顾了经济学零基础的读者,但也足够迷惑这些读者了。就像我,不无惭愧地说,我是在看到萨默斯、阿西莫格鲁等人对本书的评价之后才发现r>g,α=β ×r,β=s/g这些结论和公式并不是已经被大家广泛认可的,而是皮凯蒂个人基于历史和数据研究得来的!虽然第二个是会计恒等式,但之前并未有学者利用它大做文章,更遑论成为什么资本主义第一定律了!这让我不得不惊叹于皮凯蒂的开创性和他试图道破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雄心壮志,就冲他这份挑战大问题的勇气,实在值得钦佩。更何况这本书自出版以来,迅速风靡全球,不但在经济学界引起极大关注,更是成为街头巷议的热点话题。可以说本书的价值已经不止于经济学研究了,其政治和社会价值同等重要,毕竟比起马克思,皮凯蒂更想做的是从资本家手中拯救资本主义。就像萨默斯说的那样“即便他的理论解释全错了,他转变政治话语的数据工作也值得诺贝尔奖了”。当然,这只是一句玩笑话,皮凯蒂的观点绝对是耀眼并具有建设性的,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 本书提出的核心观点是:21世纪人类将再次面临收入不平等的重大威胁和挑战,而资本收入不平等是收入不平等的主要根源。皮凯蒂通过对19世纪以来的历史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无论是全球人口的变化,还是人均产出的变化,以及全球经济增长率的变化都呈现出U形曲线的趋势,这引发他得出21世纪r> g,即资本收益率将会超过经济增长率的结论,而人口的减少带来的经济放缓和老龄化使得储蓄率也越来越高(β=s/g)。由此资本/收入比将会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资本的收益率又较高,则资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也会越来越高。也就是说,占有社会大量资本的富人会越福,而只凭劳动收入的穷人会越穷。借此他大胆预测:21世纪会和19世纪一样,出现巨大的贫富差距、尖锐的社会矛盾、红旗到处飘扬,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战争。 可以说皮凯蒂的预言较为悲观,而悲观的预言往往带来激烈的建议,为了遏制这一局势的发生,他主张在全球范围内对资本征收累进税,呼吁政府加强建设“社会国家”,强化累进所得税。他乐观地表示这样可以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第一,征税意味着金融统计要公开透明,这有利于强化金融监管、防范金融危机;第二,资本税可缓解资本的无限扩张,但同时又保护私人产权和经济自由;第三,有助于巩固社会国家,维护民主政治和经济全球化。尽管这些想法不免陷于“乌托邦”的质疑和嘲讽,但如果社会真如他所预言的那样糟糕,这就绝不是空谈和玩笑。 皮凯蒂将批判的矛头直指日益肥硕的资本,其“富者越富的动态学”理论是否道破了社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的秘密?经济学家索洛对此给出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其填补了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空白。就如皮凯蒂所言,尽管收入不平等问题始终如阴魂般缠绕着社会,但经济学家大都不愿碰触,宁愿乐观地相信“库兹涅茨曲线”,相信市场对如此分配的合理性。所以说,传统理论倾向于用最低工资被

资本论读后感【三篇】

资本论读后感【三篇】 篇一:读《资本论》有感 一直以来我一直认为给工人放假,给工人福利有利于社会经济发 展是以美国企业家福特率先发现并提出。最近看《资本论》发现资本 论中也有类似观点,仅仅表述不一样,马克思的观点是:工人的消费 是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联系到我们的实际,前一些年我们总说内需不足,消费不足,但 是现在网络消费兴盛,我们的消费起来了,问题却又是我们“生产力 水平跟不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买个马桶盖都要出 国买。 现在问题来了: 1。消费是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但是如果消费都是消费的国 外产品呢?那国内的扩大再生产如何实行? 2。如果是简单的扩大再生产,只要能挣钱就上马,这样的扩大 再生产肯定不行。那么消费的扩大再生产如何实行经济产业的升级呢?如何实行产品的改造呢?这个产品的升级改造是如何影响消费的呢? 有没有经济规律曲线? 在我们国家,普通老百姓奋斗十几年,所得收入只为一套房,显 然这是不合理的。因为这个钱再码放之前一直是储蓄,既没有被用来 消费,也没被用来投资(起码普通老百姓都是攒钱买房,不是从资本 兑现的钱去买房),这是浪费。 其次这么大的一笔钱就为一栋房,它所推动的资本流通相对于所 投入的买房钱,是非常有限的,对于经济的刺激是非常有限的。而现 实中经常说房价推动经济繁荣,我持怀疑态度。因为资本的流通必然 增值。你一栋房子所带动的资本增值最终会体现在房子上,不可能你

一套房子所带来的资本增值200,最后卖你100万。但是为什么还会这样?商人肯定不傻。我怀疑这是地方政府搞的鬼。 再次老百姓拿十几年的钱去消费一套房,也就是说老百姓一两年 的劳动时间产出的产品需要他用十几年的劳动时间去换取,这是不是 一种剥削。国家要解决这个问题。 篇二:读资本论有感 很多年前,我们在高中时代听老师讲过剩余价值学说,但从没读 过《资本论》的原著。我想即便那时读,也不会理解的,因为我们没 见过或者说没有亲自体验过资本主义社会。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一直都是西方资本主义不欢迎的人物。在中国,近三十年也倍受冷落,《资本论》很少有人去读了。 我以前一直以为《资本论》是纯经济学著作,光那么厚,就让人 望而却步。不久前前,从新闻得知,在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在很 多人特别是西方国家的人们当中,掀起了一股重读《资本论》的小热潮。我很好奇,为什么那么多长期接收西方教育的人们会重新审视这 部革命著作?我顺手拿起那本静躺在我书柜上许久的《资本论》,随 便打开一页翻看,第一眼,就深深吸引了我。《资本论》并不是深奥 难懂的经济理论,是平常易懂的,更是无比贴近现实社会的,书中引 用的事件,无不在真实生活中得到应验。于是,我立马沏茶,在新居 的书房里匆匆读了起来。 《资本论》在我心中掀起巨大波澜,他真的是一部底层工农群众 的《圣经》。他带给我的第一感受是:*是对的!我明白了他为什么坚 决不让走资本主义道路,把资本主义消灭在萌芽状态。《资本论》不 但总结了分析了资本主义的性质和一般规律,而且揭露了很多血淋淋 的事实。读着那一件件具体的事件,我在想,这是一百多年前的英国吗?这分明就是近30年的中国。马克思写《资本论》的目的,就是希 望以后的国家避免那样血腥的事情发生。我现在把我感受最深的几段 话抄在这里,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示:

资本论读后感5000字

重庆邮电大学实践教学经典阅读报告 《资本论》读后感 学院: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指导老师: 组长:杨志 组员: 2012年 4月

《资本论》读后感 摘要:《资本论》全称《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西方哲学大体系缔造者中的最后一人——卡尔·马克思经济学说中最主要的著作,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的百科全书,更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之作。 关键词:资本论经济学政治学 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这一巨著的问世,不仅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诞生,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最为全面的科学论证。《资本论》第一卷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重要的著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主要的著作。《资本论》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它们的共同基础——物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在《资本论》中是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资本论》的方法不亚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发现。 《资本论》不仅是一部不朽的经济学著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融为一体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全书,并且它又是马克思一生所作出的两大贡献,即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完美的统一。实际上这部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石的经济学巨著,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论证和生动体现,即具体的历史唯物主义论著。《资本论》创建了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其研究世界的方法源于德国哲学、早期社会主义理论和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像黑格尔一样,相信能够用一个辩证法公式概括人类的进化历程。他认为,所有哲学家所做的一切都在致力于解释世界,但他同时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变世界。他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之上,颠覆了传统的“形而上学”,建立了一个现实中得以实践的最大的思想体系,一个影响到地球50%以上人口的体系。

二十一世纪资本论读后感

二十一世纪资本论读后感 小编今天推荐给大家的是二十一世纪资本论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用。关注网获得更多内容。 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英文版在XX年出版后,销量高居亚马逊排行榜首。皮凯蒂此番访华,在中国掀起新一轮热议。 《21世纪资本论》引起的批评者和赞扬者都不少。《华盛顿邮报》的专栏作家Harold Meyerson说,皮凯蒂给社会提供了凯恩斯《货币通论》以来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克鲁格曼(Paul Krugman)认为《21世纪资本论》是近十年来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曾任世界银行经济学家的布兰科米兰诺维奇(Branko Milanovic)称它是“经济思想史上具有分水岭意义的著作之一”。 批评皮凯蒂的声音大致有两类,一种是指出皮凯蒂书中的数据有问题。《金融时报》经济编辑克里斯贾尔斯(C. Giles)质疑皮凯蒂用的英国数据与英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完全不同。另一类批评是把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看成一种意识形态的叙事。著名经济学家曼昆(N. Gregory Mankiw)认为皮凯蒂的观点是出于意识形态的激情而非经济学的逻辑;美国的《国家评论》和《华尔街日报》也有人撰文指责皮凯蒂是在宣扬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美国企业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的詹姆斯佩特库奇斯(James

Pethokoukis)在《国家评论》(National Review)上警告说,必须对皮凯蒂的作品进行反驳,否则“它就会在知识界传播,重塑政治和经济观念,而未来所有的政策论战都会在这些观念的基础上展开。” 上面赞扬和批评的两种评论虽然各自有自己的依据,但总的说来,都有些主观发挥过度的片面性。《21世纪资本论》确实是一本讨论资本的重要著作,但它并不是一本经济学的理论著作。皮凯蒂自己坦言,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本思辨和理论的书籍,而他的《21世纪资本论》是一本通俗易懂的历史书,二者有很大不同。与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凯恩斯的《货币通论》相比,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显然缺乏理论创新,因为皮凯蒂只是用更详实的统计资料证明了在他之前已经存在的关于资本社会不平等的理论。所以,断言《21世纪资本论》是自凯恩斯的《货币通论》以来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有些言过其实。 但是,一些西方保守派把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看成是意识形态的宣传就有些错得离谱了。在这本六百多页的巨著中,皮凯蒂使用的是历史研究的方法,用大量的历史和现实的统计资料来证明某一个观点,而不是从概念到概念的理论推演。《21世纪资本论》一书的优点是历史资料详实,而缺乏的恰恰是周密的概念推演和理论分析,完全谈不上什么意识形态。对于这一点,皮凯蒂自己讲得很清楚,他只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