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语文阅读赏析中,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语文阅读赏析中,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语文阅读赏析中,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语文阅读赏析中,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语文赏析中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附例)

在语文阅读赏析中,“文章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意义?”类似的话题常常把同学们搞的焦头烂额。

今天我把相关知识点归纳如下:

一、三者的定义及作用不同

1. 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的写作的语言表达方法的集合。修辞手法一共63大类,78小类。中学阶段,常用的修辞手法共有12种,稍后一一介绍

2. 表现手法指的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3. 描写手法: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

二、常用修辞手法

?????????

??????????双关用典

反复互文借代反问

设问

排比对偶

对比夸张

拟人

比喻常用修辞手法

1.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境。可细分为明喻、隐喻、借喻和博喻。

它的作用是使语言精练、形象,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能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却又像画在荷叶上。

——朱自清《荷塘月色》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张爱玲《天才梦》

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

——孙犁《荷花淀》手如柔夷,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卫风?硕人》

注意事项: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2. 拟人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拟人化的写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体,既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的某个特点,又有拟人化之后特有的具象效果。

女人坐在小院子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孙犁《荷花淀》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高尔基《海燕》

3. 夸张

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

用等着意地、合情合理地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手法。

它的作用是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揭示本质,予人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创造意境。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那么长的愁,这辈子愁不完了)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

要说渴,真有点渴,嗓子冒烟脸冒火。我能喝他一条江,我能喝他一条河。

——民谣《一壶水》

大虫见掀他不动,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

——施耐庵《水浒传》

4. 对比

对比是把差异明显、矛盾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展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使其形象更加鲜明,感受更强烈,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陆游《老学庵笔记》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绝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一道同样的回廊。

——叶圣陶《苏州园林》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

5. 对偶

对偶又叫对仗,是一种字数相同、结构相同、句法相似、平仄相对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修辞手法。

对偶的前后两部分整齐均匀、密切关联,音节和谐,有韵律美,便于吟诵,表意凝练,有很强的概括力。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荀子《劝学》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

6. 排比

排比是一种把3个或3个以上结构相似、内容相关、意思密切、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修辞手法。

排比句的作用为:增文势、广文义。用排比说理,条理分明,充分透彻;用排比抒情,节奏鲜明,感情洋溢;用排比写景,层次清楚,形象生动;用排比写人,形象立体,细致入微。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朱自清《匆匆》

我们不会忘记,朝鲜大嫂为帮助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双腿;我们也不会忘记,朝鲜大娘为了保护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孙子;我们更不会忘记,朝鲜小姑娘为了营救志愿军,失去了她的母亲。

(没找到出处,但句子真好,所以就放上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胡宏伟《长江之歌》

7. 设问

在行文过程中,作者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手法,即为设问。

设问用在文章的标题,能够吸引读者注意力,启发读者思考;

设问用在文中某段段首或段尾,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凑,层次分明;

设问用在说理性文章中,可使论证深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连续地使用设问,可以增强文章的气势,有强大的论辩力量,发人深省。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

——潘振声《春天在哪里》

8. 反问

反问是借助疑问句来传递确定信息,以加强肯定或否定语气的一种修辞方式。换句话说,它是用肯定或否定疑问句的形式来表达否定或肯定的含义。

反问是无疑而问,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因此,反问句不同于一般问句。反问的语气要比直陈句强劲有力,有利于表达鲜明的爱憎态度,是政论体中常用的手法。

反问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省;激发读者的感情,加深读者的印象,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设问和反问都是无疑而问,但有明显区别:设问在提问时不表明立场,反问明确地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设问的侧重点在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反问的侧重点在于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的立场或思想。设问是自问自答,有问有答;反问有问无答。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没有,所以放手去折腾吧)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都是亲兄弟,就这么急着弄死他,难道不能再等等?)——曹植《七步诗》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没有几个能活着回来的,多喝点酒,忘却忧伤)

——王翰《凉州词》

9. 借代

借代是一种在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语句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文笔精练、具体生动。借代的修辞效果为: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孤帆”代“船”)

——李白《望天门山》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旌旗”代“战争”)

——陈毅《梅岭三章》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烽烟”代“战争”)

——陆游《示儿》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黄发”代“老人”、“垂髫”代“孩子”)

——陶渊明《桃花源记》

10. 互文

互文,也叫互辞,指的是上下两句或一句话的前后两部分,看似说的是两件事,实则相互呼应,互相阐发,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实际说的是一件事的修辞手法。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买买买!)

——郭茂倩《乐府诗集?木兰辞》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哪儿都忧,太忧伤了)

——范仲淹《岳阳楼记》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上任的时候特别惨,所以我劳苦功高)

——诸葛亮《出师表》

11. 反复

反复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的一种修辞方法。

反复咏叹,可以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语势。在议论文中,起强调作用;抒情写景时使用,感染力强。

反复还可以使词句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充满韵律美。

鲁迅作品《祝福》中在描写祥林嫂时,反复用了“我真傻,真的。”

【一方面表达祥林嫂丧夫失子后的痛苦心情,同时也反映鲁镇上的人们对她的冷漠,有力地批判了摧残中国劳动妇女的封建礼教。】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多次使用“沉默”一次,表达了对段祺瑞政府的愤怒和对民众觉醒的期盼】

(话说,鲁迅真的挺喜欢用反复这种修辞手法的,那就再举个他作品的例子)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棵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鲁迅《秋夜》

【这两株枣树的象征意义一直不太一致,有人说,枣树代指鲁迅和其胞弟周作人,表达他们手足情深后来又有嫌隙的状况;也有人揣度枣树是前赴后继的革命勇士的化身,表达了鲁迅对黑暗军阀统治的反抗精神以及对光明未来的向往之情】

(难道没有人觉得,那只是两棵无辜的枣树?鲁迅先生也是按字数拿稿酬的吧?)

12. 用典

顾名思义,引用典故,引用古籍中的故事、诗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怀今,即为用典。

用典,可以使文章意蕴丰富、简洁含蓄、庄重典雅,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诗句更凝练,言近而旨远,含蓄而婉转,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笛赋:典出晋人向秀《思旧赋》,晋人向秀经过亡友嵇康、吕安旧居,听见邻人吹笛,因而写了《思旧赋》。

烂柯人:典出《述异记》。晋人王质入山打柴,观人下棋,局终发现手中斧柄已烂,回到家里才知已经过了百年。

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天狼:星宿名,就说指侵略,本文中指西夏。出自《楚辞?九歌?东君》:长矢兮射天狼。

抒发了作者希望朝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的愿望,也表达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气与豪气。】

13. 双关

在一定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蚕丝和烛泪,实指“相思”和“眼泪”。表达情深意长,至死不渝】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

【晴,也作“情”。表面说天气,实际说感情。描写了四川东部的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有生活气息。】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解析及其对应例题阅读中的运用

初中语文常见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最常用的还是生动形象。 2.借代: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3.夸张: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夸张的几种形式 a、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作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4.对偶:它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 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5.排比: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6.设问:“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

古诗词鉴赏中修辞手法.doc

古诗词鉴赏中以“修辞手法”角度设题,其答题步骤,如下: 1.先答出具体运用的修辞手法 2.再答该修辞的作用术语并结合诗句内容进行解答 3.最后点出运用该种修辞手法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答题范式: 本诗(或第某句或第某联)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该种修辞的具体作用,注:用答题术语回答)写出了……..(对诗句的解说),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例: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 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往浑相识, 欲别频啼四五声。 问:诗人采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的依恋难舍的深情?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用“系”“相识”“欲别”等一系列拟人化动词,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感情,生动形象而又巧妙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情。 练习题: 农家望晴 [唐]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 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 麦场高处望云开。 问:“为问西风早晚回”一句,运用了那种修辞手法?诗的前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具体说明。 -----------------------------------------------------------------------------------------------------------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分)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齐安郡中偶题暮热游荷池上 杜牧杨万里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常见修辞手法及运用训练

常见修辞手法及运用训练 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作用: 答题方法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 (1)本体, (2)喻体, (3)比喻词。 A、明喻,特点:甲像乙,常见比喻词: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例句: A1、晓明跑得如离弦的箭。 A2、幸福像花儿一样。 A3、这初秋之夜如一袭藕花色的纱衫,飘起淡淡的哀愁。 A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A5、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A6、日岀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A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A8、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造句: B、暗喻,特点:甲是乙,暗喻没有比喻词,比喻词有:是、成为等。例句:B1、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B2、孩子是祖国的花朵。 B3、美感的记忆,是人生最可珍的产业,认识美的本能是上帝给我们进天堂的一把秘钥。 B4、玩累了的女儿就是贪睡的小猫,习惯性地躺在了外面的小床上。 造句: C、借喻,特点:甲代乙,不出现主体,无比喻词出现。例句: C1、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C2、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老舍《济南的冬天》) C3、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C4、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C5、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欧仁·鲍狄埃《国际歌》) 造句: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3)比拟。 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5)对比。 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高考诗歌鉴赏 修辞手法

高考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2013·安徽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 解题思维 (1)首先找准修辞手法。“山月皎如烛”中有一“如”字,比喻手法明显。“冷晕侵残烛”中,较有特色的字是“晕”和“侵”,“晕”是月色的一部分,此处指月亮,当为借代(或:“晕”为烛光形成的光晕)。“侵”,意为入侵、侵占,有较强的比拟色彩。 (2)其次,分析这种修辞手法是如何体现的。“山月皎如烛”,以烛喻月。“冷晕侵残烛”,以“冷晕”代“冷月”。 (3)最后,指出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以烛喻月,突出了月光的温暖明亮,给人温暖,照人无眠。“晕”配以“冷”字,突出月夜寒意袭人。(或:以冷晕的入侵暗示作者内心的凄凉。) 答案: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2分)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字,突出月夜寒意袭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2分)(或:比拟,以“灯晕”入侵包围“残烛”来反衬天涯孤客满目“雨”“深竹”的单调凄凉,“晕”配以“冷”,突出寒意。) (2014·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絮影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5分) 解题思维

语文阅读赏析中,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语文赏析中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附例) 在语文阅读赏析中,“文章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意义?”类似的话题常常把同学们搞的焦头烂额。 今天我把相关知识点归纳如下: 一、三者的定义及作用不同 1. 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的写作的语言表达方法的集合。修辞手法一共63 大类,78 小类。中学阶段,常用的修辞手法共有12 种,稍后一一介绍 2. 表现手法指的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3. 描写手法: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 二、常用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借代互文反复用典双关 常用修辞手法 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境。可细分为明喻、隐喻、借喻和博喻。 它的作用是使语言精练、形象,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能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却又像画在荷叶上。 ——朱自清《荷塘月色》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张爱玲《天才梦》 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 ——孙犁《荷花淀》手如柔夷,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卫风?硕人》 注意事项: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2. 拟人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拟人化的写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体,既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的某个特点,又有拟人化之后特有的具象效果。 女人坐在小院子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孙犁《荷花淀》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 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 用等着意地、合情合理地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手法。 它的作用是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揭示本质,予人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创造意境。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那么长的愁,这辈子愁不完了)——李白《秋 浦歌十七首》 要说渴,真有点渴,嗓子冒烟脸冒火。我能喝他一条江,我能喝他一条河。—— 民谣《一壶水》 大虫见掀他不动,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施耐 庵《水浒传》

常见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关于常见修辞手法基本特点与表达作用,简要列述如下: 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比喻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形象生动,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例句: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 例句: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 例句: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比喻的表达作用主要有:①可以使语言形象生动;②可以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③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并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感情,表明作者的立场。 2.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拟人可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拟人的表达作用主要有:①可以增加叙述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抒发强烈的感情;②可以对静态的事物作动态的描写;③可以有利于创造气氛,表现主题。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排比:是用三个(或以上)结构相似、字数相等的句子(或词组)来表达较复杂意思的一种修辞。排比的表达作用主要有:①可以增加语言的节奏感、旋律美;②可以加强语势,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 ③可用以抒发强烈的感情。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4.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反复的种类有: 连续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间隔反复: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反复的表达作用主要有:①可以强调、突出重点、渲染气氛;②可以抒发强烈的感情;③可以增强叙述的条理性和生动性,可以起到标明层次、段落的作用;④可以加强语言的节奏感和旋律美。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连续反复) 5.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 对比的表达作用主要有:突出差异、强化矛盾,使褒贬、好恶之情表达得更为鲜明。 例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古典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鉴赏教学设计

古典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鉴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明确修辞手法。 2. 分析修辞手法的具体运用(结合句意理解)。 3.对情感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教学重难】 【考点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是阅读“古代诗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考的必考内容。能力层级为D级。“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修辞手法。涉及的范围一般在《考试大纲》里规定的九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对偶、夸张、排比、借代、设问、反问、反复)之内。第二,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第三,篇章结构。“修辞手法”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知识点,所以引导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使用及其表达效果就显得非常重要。 【学情分析】学生们普遍热爱语文,对诗词的兴趣非常浓厚,长久以来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很容易使学生进入教学情境。然而古代诗歌鉴赏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一些学生在鉴赏古代诗歌时有畏难情绪,因为诗歌的语言凝练,思维又具有跳跃性,所以需要读者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特点及作用理解不到位,答题也不够规范,所以应对学生做必要的鉴赏指导。 【课时安排】一课时 【设计理念】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并结合“诱思探究教学论”,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真正动起来,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考虑到高考的要求,重在方法、技巧地点拨和答题的规范性、准确性和熟练程度的训练。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二、小试牛刀判断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学生回答,明确分别使用了对偶、比喻、夸张、比拟的修辞手法。(设计意图)自然引入课题,同时明确考查频率最高的几种修辞格。 三、实体演练精讲高考试题(2008四川非延考区,12)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吴西逸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毛苫三间厦,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做。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⑴从归隐的角度看,这首元散曲些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生淡薄之慨。后几句为第二层主要写向往中的隐逸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⑵这首元曲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试做赏析。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手法。(设计意图)细致分析高考真题,让学生明确修辞手法怎样考。评分标准是什么。2. 总结赏析修辞三步法。①揭示修辞手法。②分析手法的具体运用(结合句意理解)。③主旨情感及表达效果。(设计意图)总结规律,使学生在做题时有章可循。三、沙场练兵1.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正宫】塞鸿秋周德清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

(完整版)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地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地方式或方法. 常见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又名激问、反诘、诘问)、引用、反语、对比、反复、双关、联想、顶真、通感、互文、回环、移情、呼告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地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地事物或情境地一种修辞方法.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本体、〈〉喻体、〈〉比喻 (比喻和拟人最大地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地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地印象,根据事物地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地事物对深奥生疏地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事物间有相似性)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地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地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具体见下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比拟:借助丰富地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地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地词来描写物.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地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拟物(借物喻人):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地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地人或事物来代替.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作用:突出事物地本质特征,增强语言地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地效果.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方法: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地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地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地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地回转身,一面絮絮地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地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地人或事物地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地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夸张:对事物地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描绘地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句: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地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例句:只能看到巴掌大地一块天地. ()超前夸张:把后出现地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地说成后出现. 例句: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对称地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地意思.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中考 语文 修辞手法及运用阅读训练及答案

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阅读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修辞手法及运用 1.下边句子中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A. 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 B. 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 C. 他心急如火地雇了一只小船,渡过太湖。 D. 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 【答案】 B 【解析】【分析】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B句不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没有喻体,“好像要落下来”是一种感觉。A、C、D都是比喻。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雨天,撑柄布伞去看向日葵,金黄色的花瓣,在迷蒙的雾气里淡去了轮廓,溶成一片。小河依然流淌,雨滴击起一圈圈涟yī,不等散开,便已消逝,偶尔敲打在岩石上的,容不得半点犹豫,就绽成了一朵朵美丽的花,瞬间开落。美丽,在刹那间成为永恒。 (1)给划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轮廓(________)涟yī(________)刹(________)那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开落”中在文中的意思是() A.开始凋落 B.张开和收落 C.(花的)开放和萎谢 (4)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修辞手法 【答案】(1)kuò;漪;chà (2)溶成一片;融成一片 (3)C (4)比喻;拟人 【解析】【分析】(1)需要注意“漪”的书写,这个字是一个易错字,还有“刹”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读“chà”。 (2)“溶成一片”---融成一片。融:固体受热变软或化为流体。溶:在水中或其他液体中化开。 (3)结合前文“就绽成了一朵朵美丽的花”可知“开”即花开,“落”即花谢。故选C。(4)此题考查的是修辞方法的判断。“偶尔敲打在岩石上的,容不得半点犹豫,就绽成了一朵朵美丽的花,瞬间开落”此处将雨滴敲打在岩石上比作美丽的花,又写“容不得半点犹豫”,所以

古代诗歌鉴赏 修辞手法

2008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修辞手法【考点分析】 修辞手法的考测一般分两部分,即辨认修辞格和阐释表达效果(在习题里往往是这样呈现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好处在哪里等等)。我们先看最近三年高考题的例子: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重庆卷) 海棠(宋)苏轼惜牡丹花(唐)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这一题的后一问涉及对修辞手法的指认,比较容易。——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早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6安徽卷)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此题要求先指认,然后结合原诗分析表达效果。——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全国卷·河南等)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此题要求先指认修辞格,然后对修辞的运用进行简单解说。——对偶。“芳草”对“春山”,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运用举例#(精选.)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运用举例 深圳市布吉中学王泽中 (请大家一定妥善保管,今后不再重复印发,初三也同样有用)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辨析、运用的修辞格(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反问等八种,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当然,教材中还出现的修辞格有借代、引用、反语等。这里,我现在给大家讲解并一一举例。 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词。(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则没有。) A、明喻,特点:甲像乙,常见比喻词: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例句:A1、晓明跑得如离弦的箭。 A2、幸福像花儿一样。 A3、这初秋之夜如一袭藕花色的纱衫,飘起淡淡的哀愁。 A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句把“白雪”比作“梨花”。 A5、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A6、日岀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A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A8、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B、暗喻,特点:甲是乙,暗喻没有比喻词,比喻词有:是、成为等。例句: B1、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B2、孩子是祖国的花朵。 B3、美感的记忆,是人生最可珍的产业,认识美的本能是上帝给我们进天堂的一把秘钥。 B4、玩累了的女儿就是贪睡的小猫,习惯性地躺在了外面的小床上。 C、借喻,特点:甲代乙,不出现主体,无比喻词出现。例句: C1、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C2、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老舍《济南的冬天》) C3、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本体是巨浪喻体是翡翠,这句话还用了拟人) C4、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以“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距离。 C5、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欧仁·鲍狄埃《国际歌》)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C、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朱自清)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分三种: (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例句: A、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D、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夸张) E、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缩小夸张: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例句: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例句: 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例句: A、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B、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C、春天用母亲般温暖的怀抱把世间万物叫醒;春天用父亲般的大手扶持着万物生长;春天用少女般的笑脸让世人感受美丽;春天用儿童般的天真让我们感受心灵的呼唤。 D、为了我的爸爸,为了我的妈妈,为了我的亲人,我一等要好好学习。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如: 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只对偶,不对仗。) C、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既对偶,又对仗。) 对偶的种类: 第一,正对:从事物的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在内容上相互补充。上句和下句在意思上相似、相近、或相补或相衬的对偶叫做正对。例如: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第二,反对:上下文的意义相反或者相对。例如: 满招损,谦受益。 革命家赤胆忠心,虽死犹生;野心家祸国殃民,生不如死。 第三,串对:上下文意思上相关联(承接、连贯、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这叫做串对。例如: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对偶从形式上可分为两种。 第一,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例如:

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010-6-72010-6-7 15:42:47心情:幸福天气:雨温度:22 ℃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共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又名激问、反诘、诘问)、引用、反语、对比、反复、双关、联想、顶真、通感、互文、回环、移情、呼告等。 1.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事物间有相似性)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具体见下表: 类别特点本体比喻词喻体例句 明喻甲像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例句: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老舍《济南的冬天》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之修辞手法

一对一辅导教案 学生姓名性别年级初三学科语文 授课教师上课时间第(5)次课 共(17)次课 课时:3课时 教学课题记叙文的修辞手法 教学目标知识点:修辞手法 考试重点:修辞手法的作用 教学过程:题型分析+解题技巧+例题讲解 教学重点与 难点重点:修辞手法的判断难点:修辞手法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之多音字运用与识记 【知识点】(另带复印件)40个 一、记叙文的修辞手法 【概念阐释】 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常考的共有九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 【知识细化】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①明喻: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的一种比喻 (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如、如同、犹如”等) 例句: 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温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本体、喻体同时出现却没有比喻词的一种比喻 例句:清晨,花瓣上的露珠变成了粒粒珍珠。

暗喻还有许多变体值得关注。 1.本体和喻体是修饰关系。例句: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 2.本体和喻体是并列关系。例句:鼓不敲不响,理不辩不明。 3.本体和喻体是解释关系。例句: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③借喻:只有喻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的一种比喻 例句:调皮的小花猫在稿纸上踩出几朵小梅花。 ④博喻:一个本体多个喻体的比喻 例句: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作用:①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②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作用: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例句:“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3)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也 称“换名”) 作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分类:①借用人(或物)的标志、特征去代替人(或物)的名称 例析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冻死骨(借代贫苦的大众)与朱门(借代有钱人(或权贵) ②借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去代替事物的整体 例析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③以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去代替概括抽象的事物

人教版初中语文各种修辞手法大全

修辞手法(1)比喻:比喻的构成(此构成为大众有特殊的):本体+喻体+比喻词。值得注意的是: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具备一定的相似点。运用比喻的好处: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具有很大作用。它不但可以使事物具体化、形象化,而且可以节省笔墨,使语言精练明快。 通常比喻分为3种: 明喻:构成:本体+比喻词+喻体。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是个比喻句称之为明喻。例:太阳像个大火球。太阳:本体;像:比喻词;大火球:喻体。两者的相似点:热。 暗喻:构成:本体+比喻词+喻体。不明显看出来。例: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景色:本体;简直:比喻词;山水画:喻体。两者相似点:绿,都是景色。 借喻:只有喻体。例: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以“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必须注意:一、用来做比喻的事物必须是你说话的对象所熟悉的。二、与被比喻的事物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的事物,不能用来做比。 三、比喻必须爱憎分明,富有感情色彩。 (2)拟人,是把事物当作人,把它写得和人一样有感情,有动作。 拟人是把一些动植物和无生物给它一个人格化,使说话或作文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更鲜明。例如: (5)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朱自清:《春》 (6)那蜜蜂满野嘤嘤嗡嗡,忙得忘记早晚。——杨朔:《荔枝蜜》 实例证明,运用拟人修辞手法说话作文,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死板的事物活跃起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抒发思想感情。如果运用得恰当,无疑是会增强表现效果的。但是,也应注意几点;(一)同样的一个事物,由于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同,可能有几种拟人。(二)拟人一般都是根据事物的本体的特征给以人格化的。 (3) 夸张,是为了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某一事物,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夸张除了能夸张说话人的语言气氛外,还能启发对方的想象力,从而突出要说的意思。夸张法有两种;一是尽量地把事情向高、大、壮、强、重……等方面伸张扩大;二是尽量地把它向低、小、坏、弱、轻、……等方面收敛缩小。例如:(7)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着了火。——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 (8)沉默。监房突然像沉入无底的黑夜的深渊中,就是落下一根针也仿佛可以听见。-——-杨沫:《青春之歌》以上的例子有的把事物说得过分大,有的把事物说得过分小,用的都是夸张法。 运用夸张得当,必须注意:(一)运用夸张的手法,必须和说话的目的相符合,不能让人费解。(二)运用夸张手法,必须和说话的思想感情相一致。(三)运用夸张手法,要有一定的限度,不应脱离开事实的基础去一味地追求感人力量。 (4) 排比,是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如:(9)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美丽和宽广!排比的语法结构基本一致,这样说话可以加强语势,使说话的语势贯通,把意思突出、深刻、有力地表达出来。用来说理,能够收到条理清楚,阐发透彻的效果。内容决定形式,而不是形式决定内容。不管思想内容与否,一味追求排比的形式的美,势必造成形式主义,不但不能增强表现力,反而会削弱表现力。我们必须注意这一点。 (5)设问,是自问自答,先提出问题,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设问法能够使得要强调的主要意思表达得明确、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10)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运用设问修辞法应该注意:第一,设问法对强调意思的确有帮助,但不可用得过多。第二,设问法不应几句话就问一个“为什么”,而不能把一种要不得的“口头禅”当作设问句。 反问,又叫反诘,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是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反问是只问不答,答案寓于问句之中。 (11)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例句运用反问是用确凿的历史事实距离。 拟人:是把一些无生命的物体给它一个人格化。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句子的修辞方法是比喻,但是通常会误导为拟人。拟人的好处:使句子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更鲜明。例:柳树梳着她那又长又细的头发。(误导人的句子)春天像一位小姑娘,轻轻悄悄的来了。(此句是个比喻句。轻轻轻轻的来修饰小姑娘的。而且他也有比喻的构成:本体(春天)+比喻词(像)+喻体(小姑娘)。夸张:是为了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某一事物,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夸张法有两种;一是尽量地把事情向高、大、壮、强、重……等方面伸张扩大;二是尽量地把它向低、小、坏、弱、轻、……等方面收敛缩小。例: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着了火。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 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 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 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 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 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3)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如: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5)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作用: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 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 (7)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8)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9)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