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末考试思考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末考试思考题

18-19学年第一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

一、辨析题

1、矛盾是指事物之间相互对立和相互冲突的关系(第一章)

错误。辩证唯物主义观认为: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是指事物之间相互对立和相互冲突的关系”这句话只看见了矛盾的斗争性而忽视了矛盾的同一性。所以这句话是错误的。

2、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第一章)

错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

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④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这句话没有看到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否定了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只看到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批判和其中被克服的消极因素,忽视了新事物对旧事物的继承和其中被保留的积极因素。

3、新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第一章)

错误。马克思主义认为: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与远大前途的事物。它是不可战胜的。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不是形式新旧、出现时间的早晚和一时力量的强弱。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积极的东西。所以,不能把新出现的事物当成新事物。

①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因为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②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适应新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③在社会历史发展领域,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4、有用就是真理(第二章)

错误。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本质特征不是有用,而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相一致。“有用就是真理”,是主观真理论的一个典型。实用主义者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从根本上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有用”的时间范围应该是广泛的而不是眼前的,空间范围应该是广泛的而不是狭窄的,“有用”的价值层次应该是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有用”的最终客观判断标准应该是社会生产力。

5、国家是阶级合作的产物(第三章)

错误。马克思主义: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国家是一种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的有组织的能力。阶级合作就是阶级调和,而阶级是不可能被调和的。所以,“国家是阶级合作的产物”这句话是错误的。

6、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第四章)

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指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中用于生产维持劳动者自身及其家庭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那部分时间。两者是有区别的不能混淆。

7、从根本上讲,商品的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第四章)

错误。马克思主义认为:

①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与价值成正比。

②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高于价值,价格上涨,反之则反。

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8、二战后资本主义发生的新变化说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已经改变(第五章)

错误。马克思主义认为:

①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③虽然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一些新变化,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论断的科学性,根源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依然是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痼疾。

二、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什么? (绪论)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

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

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3、物质的定义是什么? (第一章)

所谓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4、简述意识的本质及职能(第一章)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职能: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5、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章)

辩证的否定观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在唯物辩证法看来,辩证否定的动力来自事物内部,而非外部,是事物内部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的对立统一所引起的事物的自我否定。

②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从根本上讲,事物的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事物的这种质变,只有经过否定环节才能实现。没有否定就没有质变,不否定旧事物,新事物就不能产生,事物就不能发展。

③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中生长起来的,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不是把旧事物中的一切因素完全抛弃,而是否定其中过时的、消极的东西,保留其中合理的、积极的因素,吸收并改造旧事物中的一切积极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否定中有肯定,克服中有保留。所以,辩证的否定又体现着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

④辩证的否定其实质是扬弃。辩证的否定作为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

6、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第一章)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就是说,质变依赖于量变,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就是说,任何事物的量变都是不会永远持续下去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突破事物的度,引起事物的质变。这就是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③质变引起新的量变,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事物在实现了质变以后,在新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这是由质变到量变的转化。

④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之中有质变,质变之中有量变。这主要表现为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质变过程中又有量的扩张。

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又分为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两种情形。所谓阶段性部分质变是指事物的根本属性未变,而非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所谓局部性部分质变是指事物全局性质未变,而某些局部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是指当事物的质变开始时新质并不是一下子同时出现,而是先突破一点或几点,然后在量上迅速扩张,最终完成整体质的飞跃。

7、简述实践的含义、特点和基本形式(第二章)

含义: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实践是人类能够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特点: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

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8、实践决定认识体现在哪些方面?(第二章)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9、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第二章)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性质虽然不同,但是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①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②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10、简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其表现(第三章)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从根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表现: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

1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第三章)

含义:生产力是生产的自然物质方式,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方式,二者的对立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①生产力起决定性作用: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它是社会生活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更。生产力状况的如何,决定或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的新变革同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时就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如果生产关系滞后或超前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1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第三章)

经济基础是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③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3、简述人民群众的含义及作用(第三章)

含义: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从质上看,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从量上看,人民群众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但其中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在当代中国,凡是拥护、参加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人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

作用: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14、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作用(第四章)

内容: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的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

积极作用: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作用:①导致社会资源浪费。

③导致收入两极分化。

15、区别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是什么? (第四章)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意义:①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通过分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说明剩余价值不是全部资本产生的,而是可变资本产生的,是绝对和相对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因此,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惟一源泉

②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带来的,因此,考察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

度时,不应拿剩余价值同全部预付资本相比,而只能同可变资本相比。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就是剩余价值率。

16、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第四章)

本质: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职能:货币具有五种基本的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17、什么是金融资本?金融资本是怎样实现统治的?(第五章)

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随着生产集中和垄断的发展,银行资本由集中走向垄断,工业垄断资本对银行的依赖增强,大银行同大企业的金融联系更加密切,形成了固定关系。

在金融资本形成的基础上,产生了金融寡头。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金融寡头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

18、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含义及主要形式(第五章)

含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主要形式:①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②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③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④宏观调节,主要是国家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对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进行调节,以实现

经济快速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目标。

⑤微观规制,主要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市场秩序,限制垄断,保护竞争,维护社会公众的合法利益。

19、简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第六章)

①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根本依据。

②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肩负着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世界的历史使命。

③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

④社会主义社会要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为生产的根本目的。

⑤社会主义社会要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⑥社会主义社会要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

⑦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⑧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始终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⑨社会主义社会要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全面进步,并最终向

20、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第七章)

①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②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③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三、材料题

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②人民群众。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

②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首要基本观点。

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

④历史唯物主义论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⑤实践是永无止境的,理论也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发展。

3、矛盾

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②矛盾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地位不平等。

④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