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视听语言》复习提纲

《视听语言》复习提纲

《视听语言》复习提纲
《视听语言》复习提纲

《视听语言》复习提纲

导言

人类对光波、声波接受的特殊机制的研究成果:

(一)视觉暂留原理:人眼在某个视像消失后,还可以让这个物像在视网膜上滞留0.1~0.4秒左右的时间。

(二)似动现象:人们把客观上静止的物体看成是运动的,或者把客观上不连续的位移看成连续运动的现象。

(三)心理补偿机制: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对影片画面之间的断裂作出

心理补偿,从而最终实现对电影、电视的欣赏。.

影像的特点:

(一)记录性:强调影像是通过摄影机等机械记录光波和声波的运动,来捕捉客观生活中的真实事物。

(二)幻觉性:电影银幕上运动着的影像不完全是在银幕上完成的,而是在观众主动的心理参与下,在观众的脑海中完成的。

视听思维:是由视觉、听觉元素在时空中的运动构成,人们在瞬间就能感受到图像、色彩、声音和运动的具体信息,更为直观。

第一章:影像

基本概念:

(一)镜头:

1.物理学中的镜头:指摄影机上的光学透镜组。

2.拍摄时谈到的“镜头”:指一次开始到一次关机之间所摄取的一段画面。

3.剪辑后的“镜头”:两个剪切点之间的一段画面。

(二)摄影对于形成影响的重要意义:(P16)

1. 摄影机取景框的存在,决定了影像的构图。

2. 摄影机距离被摄物的远近决定了影像的景别。

3. 摄影机的位置、角度,决定了影像的视角。

4. 摄影机的光圈、物距、焦距的变化,决定了影像的景深。

5. 摄影机的运动路线与轨迹,决定了影像的各种丰富运动。

画框与构图(P17):

(一)画框的概念:也叫景框,原始美术创作中使用的一个名词。简单来说,它是指用木条或者线条包围的一个封闭的四边框,用来把绘画的空间与绘画作品以外的空间分隔开,并且相互区别。影视作品的影像也是在这样一个四边框中呈现,它大致相当于镜头的取景框。

(二)画内空间与画外空间:(21)画内空间是我们在画框以内能够直观看到的,而画外空间则是留给我们去想象的。

(三)画外空间的构成方法:

1.拍摄对象出入画。

2.人物指向画外的视线或者动作。

3.画外的人物或者物体投射在画内的影子。

4利用镜子等有反射功能的物体或平面。5.画外人物有局部出现在画内。

6对画面停留足够长的时间,引人联想画外空间。7摄像机的运动。8打破画面内的一些空间隔断。9.画外音。

(四)构图:

1.概念:就是指画面的结构、布局,即画面中各形象元素的联结关系、组合结构。

2.构图的重要原则:

A.平衡原则:根据人眼观察真实世界的正常视觉经验,在画框内的构图,基本需要保持地平线的水平;

各元素的重心,基本位于画框中央,或接近中央;各元素的对比,在视觉上能够让人感到协调而不

反常。

B.变化原则:人眼对不平衡的、富于变化和动态的构图更为敏感。我们利用变化原则,可以表达特定

的内涵。

C.动态构图原则:动态构图中,构图的元素和形式,在不停的发生变化,画面的表现对象和主题也在

不断变化。动态构图更强调画面在时间线上的分布与变化,强调前一个画面与后一个画面的组合的

连贯性。

(一)概念:镜头由于与被拍摄物体的距离不同或焦距不同,所摄取的不同范围的画面。

(二)分类及特点:

1.远景:广阔的场面

远景用于表现环境、空间、景观、气势、场景等的宏大,属于超常规视点的景别,能拓展影像的表现力,展示开阔的空间,显示场景的全貌。有抒发情感,渲染气势的效果,常用于影片或某个独立的叙事段落的开篇和结尾。

2.全景:人物的全身

全景通常是展现环境全貌、人物全体的景别,表现相对于局部的整体景观与场面,大到可以等同于远景,小到仅仅囊括某一个人。全景具有叙事、描写的功能,侧重交代说明。它与表现局部的景别组合使用,可以表现人物全局、空间整体。

3.中景:膝盖以上部分

中景是一种展现场景局部或人物膝盖以上部分的景别。它技能看到人物的部分面部表情,又能看到部分身体动作与姿态。中景用于表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行动、交流,生动地展现人物的动作、姿态。

4.近景:胸部以上部分

近景指表现人物胸部或物体局部的景别,主要用于通过面部表情刻画人物性格。在近景中,人物周围的环境变得次要,演员的面部表情则相当重要。

5.特写:颈脖以上部位或被摄物体的细部

特写指用以细腻表现人物或被摄物体细部特征的一个景别。有时候,特写被应用于主观镜头,表现人物主观视点。它也是一种超常规视点,与远景同称为“两极镜头”,用以表达特定的情感、特殊的视点。

角度:

(一)概念:摄影机与被拍摄对象的水平夹角与垂直夹角的综合。

(二)分类:

1.水平夹角:

A.正面的拍摄角度:介绍人或物的全貌,是表现面部表情最有效的角度,也称“表情角度”。会给受众

呈现一种近距离、无障碍沟通的幻觉,也是导演通过镜头把观众的视点缝合进叙事情境中的一种常用

的手段。

B.侧面的拍摄角度:适合表现运动、动作、人与人的交谈,也成“运动\动作角度”。侧面的拍摄角度

可以用于表现人物的轮廓,如果配合逆光,就会清晰地看到人物侧面的剪影。从审美效果而言,侧

面的拍摄角度,蕴含着一种潜在的动势。

a)正侧面:标准的90°夹角

b)斜侧面:前侧面和后侧面

C.背面的拍摄角度:适合表现人物与背景的关系,含蓄地引发观众想象,是一种用来制造悬念的角度。

背面所呈现的是人的后脑勺,演员表演所呈现的信息,几乎为零。在纪录片、新闻采访中,画框中采访

者的背面镜头,则会给观众造成一种引导感。

2.垂直视角:

A.平视的拍摄角度:典型的新闻摄影的角度,表达平等、平静、客观、公正的态度。

B.仰视的拍摄角度:被摄物体显得高大,有从上往下倾轧的态势,用于表达威严、景仰、崇敬的态度。

相对于平视的角度,仰视是一种更为主观、反常规的视角,可以用于抒发情感、烘托氛围、刻画特

定的人物形象。

C.俯视的拍摄角度:被拍摄物体显得低矮、渺小、猥琐、受压迫,表达蔑视、贬义的态度。

(三)拍摄角度的作用:

1.最基本的作用,是叙事的作用。

2.特定的拍摄角度,用以抒发某种情感、表达特定的视角与内涵。

3.有着自己独特风格的导演,往往倾向于选择某一类型的角度。

(一)概念:正是从镜头之镜片中间点到光线能清晰聚焦的那一点之间的距离。

(二)变焦摄影:(运用实例,来表述速度、快慢不同的影响)

1.应用实例:

a)镜头焦距推向或离开一个静态的对象。

b)用变焦镜头拍摄一个运动中的对象c)摄影机移动的同时变焦距

2.变焦速度快慢的分类

a)正常的变焦速度:为了清晰成像,速度顺其自然,本身没有特殊的内涵,不引人注意。

b)慢速的变焦:表达较为舒缓的情绪变化与起伏

c)快速的变焦:用于制造令人震惊的视觉效果,通常指由短焦距到长焦距的快速转化,可以猛然地引

人注视某个人物或细节。

(三)景深:距离摄影机镜头最近的清晰影像到最远的清晰影像之间的距离。

(四)焦距的作用:

1.有助于叙事。长焦距镜头可以用于指向性明确的叙事;短焦距镜头可以同时呈现空间内的更多讯息,往

往应用于表现复杂、丰富的叙事内涵.

2.有助于抒情。长焦距镜头,可以人为的压缩景深,如果用于主观镜头,可以表现一种心理上的亲近、熟

悉;短焦距镜头,人为地拉伸景深,如果用于主观镜头,则可以表现一种心理上的生疏、冷漠。异常的

变焦速度,也有抒情、表意的功能,猛然的改变焦距,也可以震慑观众的内心。

3.本质上说,摄影机的对焦与变焦的过程,是仿造人眼的生理本能。所以,当镜头在完成对焦、变焦的动

作时,进一步加深了人眼与摄影机镜头“合一”的幻觉,把观众更进一步拉入叙事的情境。

4.形成特殊的美学效果与风格。

运动摄影:

(一)镜头的运动:

1.概念:主要是指摄影机机位在水平面及空间中所做的各种位置、角度变化。

2.分类:

A.移动镜头:各种改变位置的镜头运动方式。

直线方向的运动水平方向

推:镜头水平方向直线向前的运动。

拉:镜头水平方向直线向后的运动。

垂直方向

升:镜头在空间中垂直方向的向上运动。

降:镜头在空间中垂直方向的向下运动。

复杂的运动轨迹地面摄影机在水平方向上从一点到另一点位置改变。空中摄影机在空间中从一点到另一点的位置改变。

B.摇摄镜头:位置不变、角度改变的运动。

正常速度摇镜头位置不变、角度改变

快速度甩镜头快速的角度或位置改变

(二)基本机械装置:

1.推轨:推轨镜头以类似于铁路所使用的铁制轨道得名,保证了摄影机在做推、拉或者地面移动拍摄时的画面

平稳。

2.推车:推车是一种装有大型橡皮论的摄影台无需轨道即可安静地推过地面。应用于推、拉或者地面移动拍摄。

3.升降臂台:在升、降摄影或空中的移动镜头中,需要将摄影机抬离地面并在空中平滑移动,需要吊臂、摇臂。(三)镜头运动的风格:时间与空间时研究镜头运动的两个重要方面。

1.时间:镜头运动不同的速度与节奏,往往可以表达特定的情绪,达成不同的叙事效果。

2.空间:特定的空间环境,制约了镜头运动的轨迹、方式。

(四)镜头运动的作用:

1.叙事的作用。不论表现运动的人物还是静止的场面,或者某个细节,最基本的目的都是为了交代情节,

完成某种叙事目的。

2.塑造三维空间的作用。镜头运动可以让观众体验空间的立体感与纵深感。

3.抒情的作用。镜头运动的路线及速度、节奏,有时候会表达特定的情绪。

4.运动镜头在叙事上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可以引领着观众去看,让观众的眼睛与镜头的视点“合一”,积极

介入叙事的情境。

5.某些导演有自己喜好的镜头运动方式,一定方式的运动,形成了不同的风格。

灯光与色彩:

(一)灯光的作用:

1.曝光:增强胶片的感光效果,这也是灯光照明最基本的作用。

2.造型:塑造人物或环境的视觉形象与质感。

3.构图:勾画平面,雕塑空间。

4.强调:被照亮的人或细节往往是需要引起注视的部分。、

5.抒情:营造氛围,渲染情感。

6.其他作用。

(二)灯光的分类(P71)

1.光的性质

2.光的主次

3.光的方位

(三)色彩:色彩是通过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

在影像中,色彩具有叙事、表意、抒情的综合功能。

关于色彩其他重要概念:

1.色彩基调:指在一部影片或一个段落中,以某种色彩为主导所构成的统一、和谐的整体色彩倾向。影片《魔界》

2.重点色:重点色用以刻画人物在特殊情境下的特殊情绪,一般以服装色、道具色体现,出现的次数不多,比重不大,但能引起注意。影片《罗拉快跑》-罗拉一头醒目的红发,成为够了罗拉鲜明个性的标志。

场面调度:

(一)概念:场面调度时是导演在拍摄现场对于视听语言各元素的综合调度、安排。

(二)演员的调度:

1.人物以怎样的方式、从哪个地方出场,出场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2.多个出场人物时,各自的主次、相互关系的调度。

3.人物的行动空间,以及在该空间的行动路线的调度。

对人物的行动路线的安排应该是有意义的,必须有其内在的逻辑性、目的性。

人物在镜头里的运动轨迹以及相应的调度方式:

1.横向调度

2.正向或背向调度

3.向上或向下调度

4.斜向调度

5.斜向上或斜向下调度

6.环形调度

7.无定形调度

(三)摄影机的调度:

4.固定镜头的调度:首先要确定机位,其次要选择合适的焦距。

5.运动镜头的调度:在固定镜头的基础上,要选择一种合适的运动镜头的方式;要注意避免无意义的运动。

(四)三种主要的调度手法:

6.纵深调度:在多层次的空间中,充分运用演员调度的多种形式,使演员的的运动在透视关系上具有或近

或远的动态感。

7.重复调度:相同或相似的演员调度和镜头调度重复出现。(具有叙述母体的意义,会引发观众联想,使其

在比较中,领会其中内涵,从而增强作品的叙事、表意、抒情的力量。)

8.对比调度:在演员调度和镜头调度的具体处理上,运用各种对比形式。(如动与静、快与慢、音响上强与

弱的对比,若造型处理上明与暗、冷色与暖色、黑与白、前景与后景等等对比)

第二章:声音

声音概述:

(一)声音的出现:1927年,第一部有声片《爵士歌王》诞生。有声电影的开始。

(二)积极影响:

1.电影反映现实的假定性更小了,更接近于生活。

2.表现的局限性小了,可以直接反映生活中的声音世界。

3.内在的运动更加丰富了。电影增加了内在的情感运动——音乐,和理性思维的运动——语言。

4.蒙太奇的作用改变了。电影不再依赖蒙太奇来承担声音所要表达的内容。

5.场面调度的作用增加了。

6.电影节奏的形成因素不仅丰富了,并且复杂细腻了。

7.音乐摆脱了无声电影时期仅作为画面伴奏的从属地位,作为一个平等的因素参与作品之中。

8.“无声”成为电影的一种表现手段。

(三)消极影响:

1.首先,体积较大的拾音话筒固定藏在某个地方,不能随着演员移动,限制了演员的即兴发挥,降低了表演水平。

2.其次,为了阻隔同期录音时摄影机发出的巨大噪声,限制了摄影机的运动,运动镜头的使用被限制。

3.再次,为了保持声音的连贯和合理,镜头之间的蒙太奇组接多了许多顾忌,使电影画面视觉节奏受到很大影响。

4.最后,声音刚开始出现时,电影创作者对于声音尚缺乏正确理解和把握,使得声音在电影中的运用出现很多问

题。

(四)声音在影视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影视作品经常会通过人物的对白、内心独白等声音塑造人物形象,同时也实现创作者的主观表达。

二、影视创作者利用声音作为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很多影视作品从选材到人物刻画都与声音有关。

四、声音还可以扩展画面的表现范围。

声音的分类及其功能:

(一)人声:指人在表达思想和喜怒哀乐等情感时,所发出的具有音调、音色、力度、节奏等特征的声音。

1.分类:

A.对白:又称对话,是指影视中人物之间进行交流的语言。

作用:1.交代剧情。 2.塑造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性格。 3.传达潜台词的丰富内涵。

B.旁白:是指以画外音的形式出现的人物语言。

a)类型:

1.剧中人物的主观叙述。

2.完全独立的局外人的客观叙述,属议论、评价性的旁白。

b)作用:1.旁白的叙事功能。 2.旁白对于时间和空间的转换。 3.旁白的使用体现导演的个人风

格。

C.独白:是指剧中人物在画面中对内心活动所进行的自我表述。

a)类型:1.以自我为交流对象的独白,即通常所说的“自言自语”。 2.有其他交流对象的大段诉说:

如演讲。

b)内心独白:是影视艺术中以“画外音”形式出现的剧中人物的内心独白。

类型:i.人物在超叙事时空中的内心声音。 ii.人物兼叙述者在非叙事时空中对事件的主观评价。

2.作用:

A.配合影像交待说明推动叙事。

B.表现人物的心境和情感。

C.塑造人物特殊的性格。

(二)音响:是指电影中除了人声、音乐之外,再电影时空关系中所出现的自然界和人造环境中所有声音的统称。

2.分类:动作音响自然音响背景音响机械音响特殊音响

3.作用:

A.为了增强环境的真实性。

B.渲染画面的氛围。

C.表现人物的心境。

D.表达人物情绪,创造特定的氛围,还可以具备叙事的功能。

E.还可以通过主观化的处理、超现实处理,用来强调人性真实本质或传达独特的象征意义和隐喻含义,

以达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三)音乐:

4.特点(特性):

A.分段陈述、间断出现的不连贯形态。

B.创作上受制约,必须根据影片的题材内容来进行构思创作,并且为剧情服务。

C.整体上要与影片相伴而行,音乐作为电影声音总谱的一部分,必须要与整部影片的艺术风格相统一,

并要有助于创造丰满的银幕形象和表达人物的情感心理。

5.分类(形式):

A.有声源音乐:也称画内音乐、现实性音乐或客观音乐,指影片中出现的音乐是画面中的有声源所提

供的。

B.无声源音乐:也称画外音乐、功能性音乐或主观音乐,指影片中的音乐并非来自画面中可见的发声

体所提供的音乐。

6.功能:

A.音乐可以表达那种用语言和行动都无法表达的情感,创造出令人心动的情绪氛围。

B.音乐还可以表现民族特征与地方特色。

C.音乐可以表达时代感。

D.音乐的使用对于奠定整部影片的主题基调与影像风格,也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E.音乐尤其可以表现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F.音乐还有声画组接的作用。

声画关系:

(一)声画结合的意义:

1.一方面,就银幕空间和银幕形象的塑造而言,画面与声音应是相辅相成,画面需要声音的支持,同时声

音也离不开视觉形象,二者缺一不可。

2.另一方面,就表达情绪而言,由于画面与声音各自淡然的职能及其自身的多义性,决定了不同的画面组

合会产生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情绪和含义。

(二)声画结合的关系:

3.声画同步:也称声画合一,指影视中的声音和画面严格匹配,使发音的人或物体在银屏上与所发声音保

持同步进行的自然关系,使得画面中的事项发声动作和它所发出的声音同时呈现,并且同时消失,两者

吻合一致。

4.声画分立:又称声画分离,是指画面中的声音和形象不匹配、不同步、不相吻合、互相剥离,即声音和

发声体不在同一画面内,声音通常以画外音的形式出现。

5.声画对位:指的是声音和画面形象各自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

具体来说,声画对位首先在形式上可以概括于声画分立范畴之内,指声音和画面在形式上不同步、不吻合、相互独立;其次在内容上,画面所提供的信息和声音所传达的信息在性质和情绪基调上存在很大反差,甚至完全矛盾、对立;最后,两者虽然相互独立,但又彼此对列、彼此配合、彼此策应,从不同的角度为同一个人物塑造或主题表达所服务,既分头并进又殊途同归。

功能:

A.巧妙地承担冲突性强的叙事任务。

B.鲜明地描摹人物内心和营造独特氛围。

C.直接形象的表达深刻的象征含义。

第三章:剪辑

剪辑诞生的历史:

(一)卢米埃尔兄弟:《火车进站》《工厂大门》等。空间固定,时间实时,无剪辑。

(二)梅里爱:马车变灵柩事件。发明“停机再拍”

(三)爱德华鲍特:

1.《一个美国消防队员的生活》:流畅自由地在不同地点来回切换,不再紧紧跟随主人公再逐个场景活动。

2.《火车大劫案》:尝试对时间的自由支配和重塑。

(四)格里菲斯:《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

1.闪回的运用:丰富叙事、加强悬念。

2.平行剪辑技巧和最后一分钟营救:在同一时间、不同空间内的情节家谱体出现,营造悬念和紧张气氛。

同时也是一种时间的叙事,几条情节线同时展开,不同的场景来回往复,既可以表现同一事件发生的不

同情节,也可以缩短画面,加快速度。

3.加速剪辑的运用:控制每个镜头在屏幕上停留的时间,直接关系到情绪的表达,于是产生了剪辑的节奏

要求。尝试在接近高潮的时候加快剪辑速度,以造成紧张加剧的印象。

(五)库里肖夫和库里肖夫效应:(P151)

库里肖夫效应是一种心理效应,是指库里肖夫这位苏联电影工作者在十九岁的时候发现一种电影现象。库里肖夫由此看到了蒙太奇构成的可能性、合理性和心理基础,他认为造成电影情绪反应的并不是单个镜头的内容,而是几个画面之间的并列;单个镜头只不过是素材,只有蒙太奇的创作才成为电影艺术。

剪辑的基本原则:

(一)▲连贯性剪辑:在剪辑的时候要表现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同一封闭性。

1.保持时间上的连续性:

A.机械的保持动作的连续性。

原则:a)任何一次剪辑必须应该有叙事或者戏剧上的目的。

b)在选择剪辑点的时候,一般情况下选择一个连续动作中的间歇点会比较容易给观众造成流畅的

幻觉。

B.运用观众心理补偿实现时间的省略:

a)直接运用动作的省略。 b)把镜头从主体身上暂时移开。(反应镜头)

c)运用特殊的光学效果(淡入淡出\叠化\划)

2.保持空间上的完整性:

A.轴线原则:(P165)

一个连续时空段落中的动作是依照一条可辨识的线进行的,这条线就被称为动作轴线,通过这条轴线画

一个半圆区域,也称180°区域。在这个区域内,摄影机机位的任何变化都是被允许的,但是一旦跨越了

这个区域,观众的方向感就会被混淆,也就无法建立起对空间的完整认识。

B.用全景表明空间关系:(P169)

C.创造上下镜头在空间上明晰的因果关系。(P172)(视线顺接)

(二)非连贯性剪辑:(了解)

1.打破时间的连续性。

2.打破空间的完整性。

3.创造连续时空的假象。

(三)剪辑的形式感因素:

1.图形匹配。

2.色彩匹配。

3.剪辑的节奏。

视听语言考试汇总

《视听语言》复习提纲 一、填空题( 10 个小题) 二、名词解释( 4 个小题) 简答题( 4 个小题) 第一章 影像 &1.1 景别 1、景别:是画面从二维平面上识别人物位置和空间关系,直观上看也就是取景区域、画面范 围大小的不同。 2、划分景别的标准:画框中所截取的人物身体部分的多少 大景别 远景:情绪性景别 ,是涵盖广阔空间的的画面 ,以表现环境气势 ,画面中没有明确主体 ,人物 所占比例很小, 抒发情感,渲染气氛, 用于影片的开场和结尾;是一种概括性镜头 全景:基本的 介绍性景别,表现成年人全身或场景全貌的画面,主要用来介绍环境和 事物发 展的整体面貌 , 又称为“定位性镜头 ”; 有利于交代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景别越小,环境占的越小,人物表现的越突出 小景别 中景:最常用的 叙述性景别 ,展现场景局部或人物胸部以下、膝盖以上部分可以看到人物的 动作的景别。表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行动、交流,生动展现人物的 动作和姿态 可以看清人物的表情,是电视媒体的常用景别 近景:具有较强 交流性的景别 ,表现人物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的景别,用于刻画人物性格, 环境次要,主要突出人物面部表情。 特写: 主观性强的景别 ,起到强调,制造悬念作用 常被用来弱化剪辑上的失误,也称为 “万能镜头 ” 特写指以细腻来表现人物或被拍摄物体细部特征 时常用于主观镜头,表现人物主观视点 景别越小,动感越强,主观性越强,剪辑节奏越快 大景别 远景、全景 表现人物形体关系 空间环境描写 重在 环境景物的表现 小景别 中、近、特 表现人物神态关系 空间环境虚写 重在人物的表现

景别的剪辑规则1.在相同的时间长度中,小景物的剪辑长度短于大景别。(常规叙事的情况下,特写用2 秒左右,中景用3~4秒左右,全景则用5~6 秒左右) 2. 同一运动主体在相同的运动速度下,景别越小,动感越强 3. 同一主体(或相似物体)在角度不变或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前后镜头的景别变化过小,会致使视觉跳动感增强。(例如采访断点) 4. 运用不同景别的镜头组合,可以实现有层次描述事件的目的。 5. 利用镜头连接中景别的积累和对比效应,营造情绪氛围 (1)同类景别的镜头组合 (2)两级景别的对比连接 &1.2 角度角度:正面、前侧、侧面、后侧、背面正面角度:镜头正对被摄主体功能:用于介绍人或物的全貌,表现面部表情,也称“表情角度”。画面对称且稳定,能够保持和观众正面交流的关系,但缺点是画面形式呆板,缺乏立体感前侧角度:表达空间透视感或物体立体感,充分利用画面对角线容量、扩展和延伸空间侧面角度:表现运动、动作,具有方向感,表现动势和事物的轮廓,是正面拍摄的补充。后侧角度:显示运动前方的内容,显示另一种空降感,有较强的参与感背面角度:表现人与景的关系,引发关注想象,制造悬念,具有极强的参与感,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 平视:表达平等,客观,公正态度,符合人们平常的视觉习惯仰视:具有较强的感情色彩,表示某种赞颂,敬仰;有淡化背景的作用俯视:指镜头高于被摄对象功能:被摄物体显得低矮、渺小、猥琐、受压迫,表示蔑视,贬义态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能表现出阴郁、压抑的情绪 顶角:表现形式感长焦镜头:景深小,视野窄,空间的纵深感被压缩,适合呈现远处的主体细微状态,适合人物从环境中突出出来,塑造人物形象 短焦镜头(广角镜头):景深大,视野宽表现较大范围的区域焦距的作用:形成特殊的美学效果和风格灯光的作用:作为摄影部门的助手,服从整个场面调度的需求曝光,人物造型,画面结构,强调,抒情 &1.3 景深与焦距 1、焦距:指从镜头镜片的中间点到能清晰聚焦的那一点之间的距离 2、短焦镜头:俗称“广角镜头”鱼“眼镜头”。景深较大,视野较宽,常用于表达较大范围的视线。 突出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夸张前景与后景之间的空间距离感,但前景的物体往往容易变形。 3、长焦镜头:又称望远镜头,景深较小,视野窄空间的纵深感被压缩,合呈现远处主体的细微状态 4、焦距的作用: ①有助于叙事。长焦距镜头一一用于指向性明确的叙事;短焦距镜头一一可以同时呈现空间内更多的讯息,应用于表现复杂、丰富的叙事内涵。 ②有助于抒情。比如长焦距镜头,可以认为压缩景深,如果用于主观镜头,可以表现一种心理上的亲近感。 ③形式特殊的美学效果和风格 &1.4灯光与色彩 光的性质: 硬光:明暗反差较大,用于表现男性的有力的形象;(1)有明显的投射方向(2)被摄物体上形

视听语言试题库完整

视听语言课程考试试卷A 一、名词解释 1.特写2.场面调度3.对比调度 4.人声5.声画同步6.理性蒙太奇 二、简答题 1.简要回答构图的基本原则。 2.谈谈剪辑的基本原则。 3.镜头运动的作用。 4.拍摄角度有哪些及其拍摄角度的作用。 三、论述题 1.试论述声画同步对非连贯性剪辑的影响。 2.电影的时空结构包括哪几大类,试举例分析。 视听语言课程试卷A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特写:特写指用以细腻表现人物或被摄物体细部特征的一个景别。有时候特写被应用于主观镜头,表现人物主观视点。 2.场面调度:本义指导演对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活动、空间位置的安排与调度。引申到影视艺术中,场面调度获得了更丰富的可能性:它不仅关系到演员的调度,而且还涉及摄影机以及拍摄现场各部门、各元素的调度。 3.对比调度:在演员调度和镜头调度的具体处理上,可以运用各种对比形式,如动与静、快与慢的强烈对比,音响上强与弱的对比,或造型处理上明与暗、冷色与暖色、黑与白、前景与后景等等对比,则艺术效果会更加丰富多彩。 4.人声:指人在声音表达思想和喜怒哀乐等感情时所发出的各种声音。按表现方式不同,电影中的人声主要分成对话、独白和旁白三部分。 5.声画同步:也称声画合一,指影视中的声音和画面严格匹配,使发音的人或物体在银幕上与发声音保持同步进行的自然关系,使得画面中视像的发声动作和它发出的声音同时呈现、并且同时消失,两者吻合一致。 6.理性蒙太奇:爱森斯坦对杂耍蒙太奇进一步发展,提出理性电影的观念,追求电影富于激情的叙述和理性思想的传达。“理性蒙太奇理论的意义在于:理性电影是能够克服逻辑语言和形象语言之间的不协调的唯一手段。在电影辩证法的基础上,理性电影将不在是故事的电影,也不是轶闻的电影。更改电影将是概念的电影。它将是整个思想体系的直接表现。” 二、简答题 1、简要回答构图的重要原则。 ①平衡原则。根据人眼观察真实世界的的正常视觉经验,我们在构图时,需要尽量遵循平衡原则。画框内的构图,基本需要保持地平线的水平,各元素的重心基本能够位于画框中央或接近中央,各元素对比要让人感觉协调,但这也不是绝对的标准,需要依照情况而定。 ②变化原则。相对而言,人眼对不平衡的、富于变化与动态的构图更为敏感,如在一片相对静态的物体中,个别动态的物体就会首先吸引人的注意,平衡的构图中,如果重心突然发生改变,也会吸引人的注意,所以,有时候,我们利用变化原则,可以表达特定的内涵。 ③动态构图的原则。因为影像是活动的,相对于静态构图而言,动态构图在通常的点线面色光等要素之外,又加入运动这个因素。动态构图中,各元素在时刻发生变化,这与剪辑有很大的关联。 2.谈谈剪辑的基本原则。

整理:编导 视听语言学习笔记

编导视听语言学习笔记 光线 理论部分 第一节光的特性 一、光的形态:直射光、散射光、混合光 1、直射光(又称硬光):光源与被摄物之间没有中介遮挡,景物和物体表面有明显的受光面和背光面,并在被摄体上产生清晰投影的光线。 造型特点:a、有明显的投射方向 b、能在被摄物体上面构成明亮的受光部分、背光的阴影部分以及投影。从而形成画面的明暗反差,也可增强物体的立体感。 c、能显示出被摄物体的外部形状、轮廓形式、表面结构和质感。 d、能显示时间性。 e、光源投向集中。 2、散射光(又称软光):是指光源与被摄物之间有中介遮挡,光线间接的投射到被摄物体上,在被摄物体上不产生明显投影的光线。 造型特点:a、光线柔和,照明均匀。 b、没有明确的投射方向,物体受光面、阴影面及投影的区分不明显。 c、物体表面受光均匀,亮暗反差较小,影调接近。 d、自然光中的散射光色温偏高,画面呈现的色调偏冷。 二、光线的方向:是指光源位置与拍摄方向之间形成的光线照射角度。分类:顺光、侧光、逆光 1、顺光:光源照射方向与摄影机拍摄方向一致时所呈现的光效 2、侧光:当光源照射方向与摄影机镜头方向成左右90度时,一个立体的被摄体就会形成由亮面、次亮面、明暗交界线、暗面、次暗面等一系列极为丰富的影调变化。 3、逆光:当光源照明方向与摄影机镜头光轴方向相对,并处在被摄对象后面时,被摄体成为逆光状态。 室外光线的处理

一、室外光线的照明特点 1、照明亮度统一 2、三种照明光线并存 3、季节、地域特征明显 4、一天中的光线变化巨大 二、一天中的光线变化规律 1、黎明和黄昏:光线大量散射,物体受光较少,普遍亮度较低。不利于表现物体的细部层次,适合拍摄剪影效果。 2、早晨与傍晚:明暗对比反差较强,地面物体投影较长;光照时间较短,变化较大;光线色温低,色调偏暖;近浓远淡透视效果好; 3、上午和下午:光线稳定,均匀,明暗反差正常,较好的表现出物体的立体形状和表面结构。 4、中午:光照强烈,散射光少,景物明暗反差显著增大。不利于拍摄任务面部,不利于造型。 第三节室内光线的处理 一、人工光的特点 1、光源不同 2、场景空间的不同 二、影视拍摄中常见的几种光源和灯具 1、聚光灯 2、散光灯 3、回光灯 4、便携式电平灯 三、人工光线的基本布光方法 1、主光:又称塑形光,影视摄像中的主要光源。 布光方法: (1)放在摄影机左右某个顺侧光的位置上,勾勒出被摄对象的立体形状,形成主要阴影,表现出表面结构和质感。 (2)放置在接近于顺光的位置上,与摄影机视轴成15度夹角。 (3)放置在接近于顺光的位置上,与摄影机视轴成75度夹角。 2、辅助光:又称“副光”,是用来补充主光照明,帮助主光造型的光线。 布光方法: (1)不能强于主光

视听语言课程总结

《视听语言》课程总结 课程名称:《视听语言》 任课教师:崔皓越 学时:54学时 考核方式:考查 学期:2013——2014年第一学期 班级:11级播音与主持专业1班、2班、3班、4班、5班 当前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视听文化的年代,人们越来越依靠影像来获取信息,传播学家施拉姆曾经提出过一个观点:受众对于媒介产品的选择,很大程度上是否以最省力的方式获得最完整的视觉信息。视觉文化的发展为影视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前景,而人们日益增高的视听审美水平,也对从业人员和即将走上影视传媒道路的高校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播音主持的专业课程《视听语言》旨在向学生讲授构成影视画面和声音的基本元素和其构成的基本语法,为学生以后的拍摄实践打好基础。作为高校的艺术类专业,面临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质量的传媒从业人员。作为教师,应该关注社会相关动态,意识到这门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即传统的视听语言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教学的专业性,时代性和创新性,在专业知识的教学中,应该把启发学生思想,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放在重要位置。 随着时代的发展,开放性,流动性、灵活性与竞争性对高校进行了挑战。在这一背景之下,我们课程组对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手段、课件以及考试的模式等部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补充和修正,使该课越来越贴近素质发展的需要。并在教学实

践中打破原有的旧框框,尝试着建立多元、立体的教学体系,将“视听语言”课程置身干文化群落以及声画景别中来创造一个重审美更重创美的可持续发展的基于素质教育的该课课程新的教学模式。宏观上。打破单一的培养模式,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系统的工程来研究,并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中观上,结合大学的特色,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形成了以人文素质教育为主线的培养体系,实现了以科研促进教学。微观上,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思想的课堂教学体系。并做到“三个一”,一个知识点,一个或多个能解释知识点的实例,一个或多个相应的思考练习题。 视听语言是电影的画面、声音艺术表现形式的代名词,又是电影艺术手段的总称。视听语言的基础是电影的两大基本元素——活动影像和同步声音。它涉及镜头内容、镜头形式、分镜头规则和声画关系处理四个方面。具有一定内容和以适当拍摄方式拍摄的镜头是电影视听语言的基本单位,镜头组接和声画关系处理则把它们联结成电影视听结构的整体。视听语言是表现电影内容的基本方式。与剧作、表演一起,共同构成导演创作的三大艺术手段。视听语言也是形成电影风格的主要因素,不同的导演以不同的方式运用视听语言。从而创造出风格各异的影片。 《视听语言》是一部论述电影基础知识和构成元素、分析电影艺术技巧的比较全面的大专院校电影教材;是大众传播专业学生、电影爱好者的良好读物;也是一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用结合,便于应用和操作的创作指南。《视听语言》从电影的最基本元素影像入手,结合中外电影作品中的经典段落,分析光、色彩、构图等视觉构成要素的艺术特性,进而深入讨论蒙太奇、长镜头、场面调度、镜头组接、节奏、声音等视听语言各个重要环节的表现力及相互关系,体现了逻辑严密、层层递进的系统分析和总体把握。

动画视听语言自考知识点

高纲0837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11733动画视听语言 江南大学编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的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动画视听语言》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动画设计专业(独立本科段)的一门重要的专业选修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动画专业的自学应考者系统地学习动画视听语言的基本理论、构成元素以及动画视听语言的主要特点及创作技巧、手段与表现方法。 本课程的内容分四个章节:第一章为基础理论,主要介绍动画视听语言的含义、基本规律、动画视听语言的特点、分类以及构成元素及其相互关系;第二章着重介绍作为视听语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影像”,认识和运用其中的镜头、景别、构图、角度、运动、光线、色彩等构成元素;第三章为声音,主要介绍作为视觉语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声音”的构成与制作;第四章为剪辑,主要介绍了剪辑的基本概念、轴线、蒙太奇以及如何连接好前后两个镜头的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考者应该熟练掌握有关动画视听语言的各构成要素,从镜头、构图、景别、角度、运动、轴线、场面调度、剪辑、声音等不同方面进行深入学习,掌握视听语言在影视动画中的主要特点与常用表述技巧及处理方法,让自学应考者树立正确的视听语言概念,拓展其艺术思维空间。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考者应达到以下要求: 1、掌握基本的动画视听语言理论; 2、掌握动画视听语言的基本构成元素及相互关系; 3、掌握基本的动画视听语言规律及经验。 动画是电影的一种独特形式,视听语言是电影的一种独特语言,一种独具魅力但又需学习的语言,所以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最基本的视听语言知识,才能在今后的动画创作中加以灵活的运用,创作出优秀的动画影片。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是影视编导、视频编辑、综合设计等课程的重要理论基础。影视编导主要是掌握导演的基本创作技巧,建立影视时空观念和思维习惯,能够运用基本的视觉语言解读和拍

视听语言大一考题

一、简答题: 1、影视画面的构图特点: 画面的运动特性 画面的整体效果性 画面的时空限制性 画面的多视点、多角度 画面处理的现场性 画面的幅式比例固定性(后有示例) 2、景别的作用: 暗示、描绘电影空间及人物关系 建立影片与观众、人物间的情感距离 建构整体视觉风格和导演风格 影响画面视觉节奏 3、运动镜头的意义: ·作为电影叙事手段的运动镜头 对空间自由呈现;模仿人在观察世界的种种视线特征(带有强烈的主观性,意味着发现和强调的过程——这类镜头运动必须有叙事的目的或者视点依据及运动依据)。 ·运动镜头的美学表现 以“运动”建立结构(有关漂泊、寻找、追逐的故事,主题与运动相关的故事);通过运动调节和建立视觉节奏感等 4、影视音乐主要的表现功能是: 抒发情感,挖掘人物内心世界; 渲染场面气氛,烘托情绪; 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主体; 提示段落,过渡转换流畅自然; 描绘自然景物,交待环境; 激发联想,引发观众时空改变; 5、声音和画面的关系: 一、声画同步 是指声音与画面按照现实的逻辑相互匹配的效果,几乎是每一部影视剧中大量存在的声画关系类型。 视听同步,听到的声源即在画面中。 强调真实感和现场性。 二、声画分离 我们的听觉在任何时候都容纳着我们周围的空间,而我们的视觉只能波及60度,甚至在我们注意力集中的时候只有30度,即使没看到,听觉也会帮助人们了解外部世界的信息。这是声画分离的心理原理。 声画分离有不同的形式:第一种是指画面内没有出现声源,如很多环境音响,不需要画面展示具体声源;第二种是指同一空间中,以声音作为铺垫,与画面内的人或物产生某种联系;第三种是指画面的景别和声音的距离感并不一致。 三、声画对位 这一说法来自音乐的对位法,在视听语言中是指声音和画面不是按照现实逻辑配合,而是意念上相呼应的关系,或是现实与心理的呼应关系,这种手法往往能表达出更深的内涵,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声画措置——声画的时空处理技巧 声音与画面独立为两个时间、两个空间,观众可以根据给出的信息建立联系。画面所表现的是在叙事时空中正在进行的动作,声音所表现的是另一时空中所发生的动作或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或反之。 6、视听语言的作用: 叙事 抒情:体现创作者或者角色对客观世界的情绪感觉 象征:用具体的视听形象象征某种抽象的思想、观念和情感 7、构图的原则:1、位置原则。 中央——通常留给最重要的视觉形象; 顶部——可以表现权力、威望和雄心壮志; 边缘——表现受到挤压和排斥之后的渺小和无力; 下方——具有从属和脆弱的特性。 2、面积原则。 视觉重量是衡量画面内容在视觉注意力上的一种说法,它不能完全量化,在画面中人眼首先观察或者着重观察的内容视觉重量较重,反之较轻。 除了画左和画面上方重量重外,在影视作品的实际创作中,还存在下列的规律:画面内视线关注的内容视觉重量较重;占有更大面积的部分视觉重量重于小面积的内容。 8、视听作品的艺术特性: 第一重假定性——电视工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剪裁; 第二重假定性——摄像(影)机、编辑机、特技机等对素材的处理加工; 第三重假定性——通过不同类型、不同传输效果的电视荧屏; 第四重假定性——具有不同身份、教养、种族、国度、地域以及各自自身的不同生理心理状况所处不同观赏环境与社会历史背景中 的观念的不同理解。 9、技巧剪辑常用方式: A、淡出淡入——一个画面逐渐暗下去,下—个画面逐渐亮起来。一般用作大的段落间隔用。 B、叠化——上下两个画面有几秒钟时间的重合,一般用来表现空间的转换和明显的时间过渡。 C、翻页——第—个画面象翻书一样翻过去,第二个画面随之显露出来。 D、划像——前一画面从一个方向退出面面,第二个画面随之出现,开始另一段落。 E、圈出圈入——这也是一种常用的段落转换技巧,第一个段落结束后,用圆圈和方框等图形把下一个画面团出来开始第二个段落。 F、定格——第一段的结尾画面作定格处理,使人产生瞬间的视觉停顿,接着出现下—个画面,这比较适合于不同主题段落间的转换。 另外还有闪白、闪黑、黑场等 10、构图的概念及意义: 一、概念 构图是指在一定的画幅格式中,为表现某一特定的内容和视觉美感效果,将镜头前被表现的对象以及摄影的各种造型元素(线条、光线、影调及色调等)有机地组织、分布在画面中,形成一定的画面形式。 二、意义 提供故事发生的场景的基本形状,同时发挥更为积极的戏剧性作用,是导演对动态场景空间的安排和组织。 11、三点布光及其作用: 1、主光源放在被摄主体前面,与被摄主体形成一定的角度; 2、在被摄主体的一侧布置副光,以部分消除主光照射下被摄主体形成的阴影; 3、布置逆光,把光源放在被摄主体后面的高处,使被摄主体的四周边缘有一个光环,使主体富有立体感。 12、角度划分及其特点: 从摄影机的位置即人的视线基点来划分,可分为三种角度:平角度(平摄)、仰角度(低角度、仰拍)、俯角度(高角度、俯拍)

视听语言题目整理

第一章画面造型语言 (一)景别 (二)景深和焦距 1.近景系列景别和全景系列景别具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力?为什么? 2.怎样看待景别的情感表现特点,哪类景别的情感表现强? 3.找出一部景别运用有特点的影片,试分析其中大量运用了哪类景别及其 原因。 4.景深镜头在何种情况下适合使用?景深镜头对故事有怎样的帮助? (三)角度 1.电影中常用什么视点和角度? 2.分析《公民凯恩》中的仰拍、俯拍、倾斜等非正常角度。 (四)视点 (五)构图 1.如何通过构图强调被摄主体? 2.构图原则中的均衡、对称、对比、集中分别指什么?它们在电影电视创 作中有什么表现功能? (六)光线 1.光线是如何决定影片的整体气氛和情感基调的?试举例描述下列光线特 征:正面硬光、中等平光、软光源散射光。 2.假设一个场景中需要用硬光源实现特殊的效果,试分析使用硬光源的原 因并设计如何实现。 (七)色彩色调 1.冷暖色调的情绪效应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在影片中如何运用?试举例 说明。 2.什么是你所理解的电影语言中的色彩运用?请找出一部你认为色彩印象 突出的影片,试分析它运用了哪些色彩手段。 3.试分析一场电影文艺晚会的色彩节奏。 第二章镜头形式 (一)固定镜头 (二)运动镜头 (三)长镜头 1.请分析影片《好家伙》中叙事长镜头的主要拍摄方式和镜头表现功能是 什么? 2.请分析《童年往事》中时间长镜头的表达意义。 3.请分析纪录片《人造风景》开场长镜头的表达意义。 (四)场面调度

1.什么是场面调度?它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2.试分析电影《好家伙》的场面调度中人物调度、镜头调度和综合调度的 表现形式及其在影片中的表现功能。 第三章剪辑和蒙太奇 (一)剪辑工作的意义 1.剪辑如何通过时间造型强化戏剧性? (二)电影叙事的剪辑形式——经典剪辑 (三)苏联蒙太奇理论 (四)风格化剪辑 (五)匹配的剪辑 1.如何实现剪辑的匹配? ◆为什么电影可以通过剪辑讲故事,用什么样的手段可以把故事讲得更加跌宕 起伏? ◆剪辑如何有效地在画面连接中引导我们思考、联想和情感反应而使得影片连 续和流畅? 第四章声音与音画关系 (一)电影声音的特性 1.电影音效的功能。 2.电影音乐的功能。 (二)电影声音的分类及其功能 1.声音的情绪性。 2.声音的叙事能力。 3.声音塑造空间的能力。 (三)声画关系 ◆哪类声音能有效地表达现实感? ◆什么样的音效能建立电影的三维空间感? ◆为什么不可见的声音可以扩展视觉并创造情绪与气氛? ◆声音转场有那些形式?为什么声音可以实现转场? ◆试分析电影《卧虎藏龙》中的电影配乐有哪些类型。 第五章视听语言的修辞功能 (一)视觉隐喻 (二)强调

视听语言复习提纲

视听语言(2)复习 第六章视听思维的基本特点 第五节 1、电影情境? 答:情境:影视作品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的或结合的情况。如影片中故事发生背景、时间、地点等。 第六节 1、视听思维的特点:暗示。 第七章透镜与焦距 第一节光学镜头成像的几个概念 1、物体经过透镜成像,有哪两种方式? ①光化学成像系统②数字化成像系统 2、影视成像至成品输出,要经过哪些技术步骤? 3、透镜方程?放大率? 答:1/f=1/u+1/u′,F:焦距,U:像距,U′:物距 放大率:K=【U′/U】 4、视场角的定义? 答:①在光学仪器中,以光学仪器的镜头为顶点,以被测目标的物象可 通过镜头镜头的最大范围的两条边缘构成的夹角,称为视场角。②在显 示系统中,视场角就是显示器边缘与观察点(眼睛)连线的夹角。 5、视场角公式?解释不同幅面的胶片或CCD有不同的视场角的原因。 答:①A=tan(k/2f)②原因:张角不同视场角不同。 【CCD,即图像传感器,能够把光化学影像转化为数字信号,CCD上植入 的微小光敏物质称作像素。】 6、分述标准镜头、广角镜头、长焦距镜头的物理特点? 答:(1)标镜,①视角与透视接近人的单眼观察的效果,②水平角度30°以上,垂直角度22°左右。③一般为55mm

(2)广角①一般低于30mm的镜头,视角水平35-70,垂直视角25-55. (3)长焦①一般大于75mm的镜头,水平视角低于17°,垂直视角低于13°7、滤光镜的类型? 答:天光镜和暖调滤光镜,偏振滤光镜,去雾滤光镜等。 8、什么是景深? 答:一个物体经过透镜成像后,位于最佳聚焦点前后的一个范围。 9、景深方程? 答:T=2UUNC/ff C:弥散斑直径 T:景深 U:物距 f :焦距 N:相对孔径(光圈大小) 第二节镜头的空间表现特点 1、简述焦距与景深的关系 答:焦距长,景深小:焦距短,景深大。 2、简述光圈与景深的关系 答:同一镜头,物距不变,改变光圈大小 光圈大,景深小;光圈小,景深大。 3、简述物距与景深的关系 答:同一镜头,光圈不变,物距变化 物距大,景深小;物距小,景深大。 3、什么是透视?透视的类型? 答:透视是绘画理论术语,指用线条显示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投影。 透视分为:几何透视、色彩透视等。 4、用短、长两种焦距拍摄同一物体,物体与背景的关系呈现何种不同? 答:短焦距,物距近,透视效果强,远处的背景低(小); 长焦距,物距远,透视效果弱,远处的背景高(大)。 5、移动摄影与变焦运动的区别。 答:移动摄影背景距离感变小,出现新景别新内容;变焦移动摄影背景 距离感压缩变化,局部不加内容的放大。 【移动拍摄自然、真实,具有较强的动态感。变焦拍摄有利于克服时间、 场地限制和消除对拍摄对象的影响。】

视听语言试题库

视听语言试题库 视听语言课程考试试卷A 一、名词解释 1.特写2 ?场面调度3.对比调度 4.人声 5.声画同步 6.理性蒙太奇 二、简答题 1.简要回答构图的基本原则。 2.谈谈剪辑的基本原则。 3.镜头运动的作用。 4?拍摄角度有哪些及其拍摄角度的作用。 三、论述题 1.试论述声画同步对非连贯性剪辑的影响。 2.电影的时空结构包括哪几大类,试举例分析。 视听语言课程试卷A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 特写:特写指用以细腻表现人物或被摄物体 细部特征的一个景别。有时候特写被应用于主观镜头,表现人物主观视点。 2.场面调度:本义指导演对演员在舞台上的 表演活动、空间位置的安排与调度。引申到影视艺术中,场面调度获得了更丰富的可能性:它不仅关系到演员的调度,而且还涉及摄影机以及拍摄现场各部门、各元素的调度。 3.对比调度:在演员调度和镜头调度的具体处理上,可以运用各种对比形式,如动与静、快与慢的强烈对比,音响上强与弱的对比,或造型处理上明与暗、冷色与暖色、黑与白、前景与后景等等对比,则艺术效果会更加丰富多彩。 4.人声:指人在声音表达思想和喜怒哀乐等感情时所发出的各种声音。按表现方式不同,电影中的人声主要分成对话、独白和旁白三部分。 5.声画同步:也称声画合一,指影视中的声音和画面严格匹配,使发音的人或物体在银幕上与发声音保持同步进行的自然关系,使得画面中视像的发声动作和它发出的声音同时呈现、并且同时消失,两者吻合一致。

6.理性蒙太奇:爱森斯坦对杂耍蒙太奇 进一步发展,提出理性电影的观念,追求电影富于激情的叙述和理性思想的传达。“理 性蒙太奇理论的意义在于:理性电影是能够 克服逻辑语言和形象语言之间的不协调的唯一手 段。在电影辩证法的基础上,理性电影将不在是 故事的电影,也不是轶闻的电影。更改电影将是 概念的电影。它将是整个思想体系的直接表 现。” 二、简答题 1、简要回答构图的重要原则。 ①平衡原则。根据人眼观察真实世界的的正常视觉经验,我们在构图时,需要尽量遵循平衡原则。画框内的构图,基本需要保持地平线的水平,各元素的重心基本能够位于画框中央或接近中央,各元素对比要让人感觉协调,但这也不是绝对的标准,需要依照情况而定。 ②变化原则。相对而言,人眼对不平衡的、富于变化与动态的构图更为敏感,如在一片相对静态的物体中,个别动态的物体就会首先吸引人的注意,平衡的构图中,如果重心突然发生改变,也会吸引人的注意,所以,有时候,我们利用变化原则,可以表达特定的内涵。 ③动态构图的原则。因为影像是活动的,相对于静态构

视听语言笔记整理

第一章基础概念 第一节景别与构图 景别:画面得景别就是指被摄主体在画面中所呈现得范围。景别就是一种最重要得最外在得视觉语言形式。 景别得特性与影响因素: 1.景别得强制性 就是指摄影者与剪辑者对客观世界与观众得双重强制,对景,对人取景范围得强制性。 叫人瞧什么就瞧什么得强制性。 2.距离与景别 1)首先表现在直接影响画面间得景别及其内容含量 2)其次通过改变距离与换用不同焦距得镜头获得不同景别,不同构图结构以至能改变画面内容含义。 景别得五分法。 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远景:广阔空间,开阔场面 作用:被摄主体只占用画面很小得面积,画面大幅面积为景物,主要被摄人或物位于远处或深处 相比大远景,远景得景别在造型上更为强调空间得具体感与人在其中得位置感。 全景:人物全身或场景全貌 1.展现场景全貌 2.场景段落得总角度,具有定位得作用 3.完整地表现人物得形体动作 4.表现特定环境中得特定人物 5.场景段落得开始或结尾镜头 中景膝盖以上或场景局部 1.以描写为主,兼顾叙述与描写双重功能得构图景别 在叙事作品中,中景多用于展开情节,能完美地显示人物手势动作与面部情绪,可以清楚交代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得特定关系。有利于表现人物间得感情交流,展开故事与矛盾冲突。 近景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 1.一般就是表现人物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 2.人物面部神态,头部形态居于画面得主导位置 3.人物得细微神态动作成为表现得主要部分,通过神态反映人物得内心世界 中近景 1.介于中景与近景之间,一般对主体人物得取景到腰部以上。 2.近景与中近景主要用来突出主体,强调细节,表现相对得物体或人物表情。暗示物 体或人物表情得意义。 特写:局部以上被摄对象细节 特写镜头就是将演员细微得表情与某一瞬间得心灵信息强调出来,因而增加其重要 性。常具有象征意义。 大特写则更进一步,甚至只表现某人得局部,具有极强得渗透力,直接影响暗示观 众心理。 1.展现人物神情,揭示内心世界 2.表现人体某一部位与突出物体得细部特征

《视听语言》重点整理

题型: 1、单选15题(15分) 2、填空10题(10分) 3、名词解释5题(15分) 4、简答5题(30分) 5、论述题2题(20分) 6、案例分析1题(10分) 第一章视听语言概论 (第一节——第三节:填空选择为主,注意年代、发展史、起源) 第一节 1、视听语言定义:(P2) 视听语言主要是电影的艺术手段,同时也是大众传媒中的一种符号编码系统。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其主要包括:镜头、镜头的拍摄、镜头的组接和声画关系。 第二节 2、视听语言的基本规律:(P2) ①视听语言的基本规律是模仿人的视听感知经验。 ②视听语言的传播是单向的。 ③视听语言中的元素与文字或词语语言系统中的元素是不同的。 ④视听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 18世纪产生了“记录媒介”,20世纪产生“视听媒介”(属于记录媒介) 第三节 3、19世纪之前,传播媒介从媒介材料上分为两类:(P5) ?身体媒介;?再现性媒介。 4、视听媒介的媒介材料——光波与声波。 5、动画电影的起源——17世纪阿塔纳斯·珂雪发明“魔术幻灯”(P6) 6、动画电影的发展:(P6) ?1824年。彼得·罗杰提出“视觉暂留”现象。 ?法国人艾米儿·科尔是第一位将通俗漫画家的乔治·马努斯的漫画制作成动画。 ?温瑟·麦凯 1914年,电影史上著名代表作《恐龙葛蒂》; 电影史上第一部长达20分钟的动画纪录片《路斯坦尼亚号之沉没》。 ?①第一部音画同步的有声卡通片——1928年《蒸汽船威力》(主角米老鼠) ②1932年第一部彩色卡通片,第一部奥斯卡动画短片奖——《花与树》 ③《老磨坊》——1937年,首次采用多层摄影台营造视觉深度,这一年,迪士尼进入:美国卡通黄金时代”。

影视剪辑学考试大纲

《影视剪辑学》课程考试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影视剪辑学 课程代码:090411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二、学时与学分 学时:总学时 36 学时,其中讲授 36 学时,实验 0 学时 学分:2 学分 三、适用专业 软件工程(数字艺术方向) 四、考试方式 闭卷 五、成绩构成 综合成绩=平时成绩×30% +末考成绩×70% 六、主要参考书 1.傅正义,《影视剪辑编辑艺术》,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5 2.姚争,《影视剪辑教程》,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1 七、考试基本题型及分数分布 选择题(30分)填空题(10分)名词解释(20分) 简答题(25分)综合题(15分) 八、考试内容及要求 1.影视剪辑概述 (1)识记我国的影视发展历史; (2)影视的差异性; (3)理解影视艺术的基本特性; (4)理解剪辑的形成和定位、剪辑的性质和任务、剪辑的作用和功能。本章占试卷总分11% 2.蒙太奇与影视剪辑

(1)识记蒙太奇; (2)理解库里肖夫效应、普多夫金试验、格里菲斯的“最后一分钟营救”、爱森斯坦的“敖德萨阶梯”; (3)识记各种蒙太奇的含义; (4)掌握如何运用各种形式的蒙太奇; (5)识记长镜头; (6)理解蒙太奇与长镜头的差异; (7)理解蒙太奇与剪辑艺术的关系。 本章占试卷总分11% 3.影视片的三类剪辑手法 (1)识记画面附加技巧; (2)理解各种特技的含义; (3)掌握在制作影视节目中如何运用剪辑中的各种特技; (4)识记无画面附加技巧; (5)理解无画面附加技巧剪辑的方法; (6)掌握在制作影视节目中如何运用各种无附加技巧的剪辑; (7)识记:线性剪辑、非线性剪辑。 本章占试卷总分9% 4.镜头画面剪辑 (1)识记画面剪接点、声音剪接点; (2)理解如何准确选择剪接点; (3)掌握如何根据不同的目的,寻求适当的剪接点; (4)理解影视的时空结构、时空观、有限时空、无限时空; (5)理解时空的延长与缩短、扩大与压缩; (6)掌握各种时空的镜头组接;

视听语言考试汇总

《视听语言》复习提纲 一、填空题(10个小题) 二、名词解释(4个小题)简答题(4个小题) 第一章影像 &1.1景别 1、景别:是画面从二维平面上识别人物位置和空间关系,直观上看也就是取景区域、画面范 围大小的不同。 2、划分景别的标准:画框中所截取的人物身体部分的多少 大景别 远景:情绪性景别,是涵盖广阔空间的的画面,以表现环境气势,画面中没有明确主体,人物所占比例很小, 抒发情感,渲染气氛,用于影片的开场和结尾;是一种概括性镜头 全景:基本的介绍性景别,表现成年人全身或场景全貌的画面,主要用来介绍环境和事物发展的整体面貌, 又称为“定位性镜头”; 有利于交代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景别越小,环境占的越小,人物表现的越突出 小景别 中景:最常用的叙述性景别,展现场景局部或人物胸部以下、膝盖以上部分可以看到人物的 动作的景别。表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行动、交流,生动展现人物的动作和姿态 可以看清人物的表情,是电视媒体的常用景别 近景:具有较强交流性的景别,表现人物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的景别,用于刻画人物性格, 环境次要,主要突出人物面部表情。 特写:主观性强的景别,起到强调,制造悬念作用 常被用来弱化剪辑上的失误,也称为“万能镜头” 特写指以细腻来表现人物或被拍摄物体细部特征 时常用于主观镜头,表现人物主观视点 大景别小景别 远景、全景中、近、特 表现人物形体关系表现人物神态关系 空间环境描写空间环境虚写 重在环境景物的表现重在人物的表现 景别越小,动感越强,主观性越强,剪辑节奏越快

景别的剪辑规则 1.在相同的时间长度中,小景物的剪辑长度短于大景别。(常规叙事的情况下,特写用2秒左右,中景用3~4秒左右,全景则用5~6秒左右) 2.同一运动主体在相同的运动速度下,景别越小,动感越强 3.同一主体(或相似物体)在角度不变或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前后镜头的景别变化过小,会 致使视觉跳动感增强。(例如采访断点) 4.运用不同景别的镜头组合,可以实现有层次描述事件的目的。 5.利用镜头连接中景别的积累和对比效应,营造情绪氛围 (1)同类景别的镜头组合 (2)两级景别的对比连接 &1.2角度 角度:正面、前侧、侧面、后侧、背面 正面角度:镜头正对被摄主体 功能:用于介绍人或物的全貌,表现面部表情,也称“表情角度”。画面对称且稳定,能够保持和观众正面交流的关系,但缺点是画面形式呆板,缺乏立体感 前侧角度:表达空间透视感或物体立体感,充分利用画面对角线容量、扩展和延伸空间 侧面角度:表现运动、动作,具有方向感,表现动势和事物的轮廓,是正面拍摄的补充。 后侧角度:显示运动前方的内容,显示另一种空降感,有较强的参与感 背面角度:表现人与景的关系,引发关注想象,制造悬念,具有极强的参与感,表达人物的 内心世界。 平视:表达平等,客观,公正态度,符合人们平常的视觉习惯 仰视:具有较强的感情色彩,表示某种赞颂,敬仰;有淡化背景的作用 俯视:指镜头高于被摄对象 功能:被摄物体显得低矮、渺小、猥琐、受压迫,表示蔑视,贬义态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能表现出阴郁、压抑的情绪 顶角:表现形式感 长焦镜头:景深小,视野窄,空间的纵深感被压缩,适合呈现远处的主体细微状态,适合人 物从环境中突出出来,塑造人物形象 短焦镜头(广角镜头):景深大,视野宽表现较大范围的区域 焦距的作用:形成特殊的美学效果和风格 灯光的作用:作为摄影部门的助手,服从整个场面调度的需求 曝光,人物造型,画面结构,强调,抒情 &1.3景深与焦距 1、焦距:指从镜头镜片的中间点到能清晰聚焦的那一点之间的距离 2、短焦镜头:俗称“广角镜头”“鱼眼镜头”。景深较大,视野较宽,常用于表达较大范围的视线。 突出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夸张前景与后景之间的空间距离感,但前景的物体往往容易变形。 3、长焦镜头:又称望远镜头,景深较小,视野窄 空间的纵深感被压缩,合呈现远处主体的细微状态 4、焦距的作用: ①有助于叙事。长焦距镜头——用于指向性明确的叙事;短焦距镜头——可以同时呈现空间内更多的讯息,应用于表现复杂、丰富的叙事内涵。

最新7月浙江自考视听语言试题及答案解析.doc

浙江省 2018 年 7 月自学考试视听语言试题 课程代码: 0718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5 分 )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 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和大全景不同,____通常表现室内环境,表现一个或者少数几个人。通过它,不仅可以清 楚地看到人物和环境的关系,还可以看到人物的动作,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关系。《黄土地》中就大量运用了这种镜头来表现人物的动作。() A. 大特写 B. 特写 C.中景 D. 全景 2.吕克·贝松的作品《这个杀手不太冷》的第一场戏中,男主人公里昂正在接受着一个有关 谋杀的任务。影片用里昂的手,牛奶,里昂的墨镜,雇佣者的面部,被杀者的照片等若 干个 ____镜头简练地完成了这场对话。 ( ) A. 大全景 B. 特写 C.全景 D. 中景 3.1896 年法国摄影师狄克逊首创了____手法。 ( ) A. 旋转镜头 B. 升降镜头 C.闪摇镜头 D. 摇镜头 4.在 35mm 影片规格之下,下列哪一项镜头焦距长为标准镜头?( ) A.14mm-35mm B.35mm-50mm C.50mm-75mm D.200mm-1200mm 5.麦克·尼克尔斯的《毕业生》将近结尾时,达斯丁·霍夫曼在人行道上奔跑,匆忙赶去阻 止女友嫁给别人。此时摄影师采用了____压扁了透视,使人感觉他虽尽其所能快跑,却只前进了一小段距离。() A. 长焦距镜头 B. 望远镜头 C.变焦距镜头 D. 广角镜头 二、填空题 (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5 分 ) 1

视听语言复习资料

电影的发明的目的是记录运动。运动是电影的本义。西方不管是商业片还是艺术片,运动成为其表达的最基本的习惯。 电影节奏感(外在)《后天》 行为,动作是电影的基本,形成情节,情节造就故事。看电影最吸引的不是思想,而是动作和行为。 节奏(节:休、停;奏:动)有规律的停动交替,按照一定方式衔接形成悬念。 《致命弯道》:音乐节奏感,细节,特写镜头造成紧张效果。 做电影要绷得住,张弛有度。穿帮镜头 《刺杀据点》电影的结构是可以松散的 《暗袭》视觉、听觉(通过色彩、镜头(数量和类型)以及景别的变化准确捕捉到导演的意图) 信息层次:前景、中景、后景的安排。 《惊声尖叫3》:警车增加现实感,很少是随机遇到的,进入电影里的任何画面都是有意而为之的。 舞台的演出的艺术质量永远在演出的过程当中。和电影有很大的差别。 当对话多的时候,利用多角度多镜头来表现,以免观众认为视频冗长。 动静结合、张弛有度。 (周传基网站:) 电影发明的目的,就是发明一种可以记录运动的机器。Cinema 人的眼睛喜欢看运动的东西,好莱坞运用各种方式缩短冗长感。失败例子:《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 《日落黄沙》:节奏感,快切镜头,连续动作切分。 1、人的眼睛喜欢看“动”的事物。摄影机模拟人的眼睛,使用者会用它来捕捉运动。运动,就必须要要一个立体的空间。而实验也证明:人喜欢看立体的事物。制作者必须会设置,为各种运动提供一个立体的空间。我们必须研究观众是怎样“看”的,喜欢“看”什么? (舞台演出,左右横移,观众只有固定视角,相当于一个平面,电影是立体的)

2、运动,可以分为外部的运动,比如车追车等;内部的变化,比如:光、天气、色彩、空间大小、声音(空间感)、人物关系、线条等。 《浪人》《致命武器》《越狱》《捉迷藏》 (商业电影:看运动,还要考虑摄影机运动的动机,也就是所谓的调度,要自然流畅) 《士兵之歌》真实自然的感觉。通过细节动作,如敲门拿钥匙,不额外占用荧幕的时间。和文学的叙事时间是有些区别的,文学思维是线性的。它在描述时,时间就被搁置了需要合理去安排。(摄影机的运动是创造含义的) 判断电影好坏的标准:一个是是否是立体的,有空间感,二是看能不能处理好运动。 《菊豆》在狭小的空间上捕捉到了丰富的运动,处理长宽高的空间感。 《染印厂印染机》解析:摄影师会拍,狭小的空间中捕捉到了三个纬度的运动:横向,垂直纵向(深)。即长宽高。他们构成了电影运动的特征:立体空间里的运动。 电影的幻觉:运动幻觉和立体幻觉;两者的关系,用运动幻觉来体现立体的幻觉。 声音也是间歇性的。 《非常嫌疑犯》1、人物动,镜头跟。2、运动的价值和作用。(转场,颜色影调,镜头运动可以交待人物出场。环境音响为摄影机的运动做了引导,这就是运动的动机,摄影机的运动带有一定的悬念性。自然合理的为摄影机运动提供了目的,有了新信息,才能动。车子跑是为了给摄影机提供动机,电影味道十足!) 3、剪辑。构图、色彩匹配,使影片流畅无缝;视线的匹配,静态的方式和静态的内容相结合。 电影不存在于胶片上,甚至不存在于荧幕上,而只存在于把它实现的思想之中。--蒙斯特堡 《云水谣》一个镜头第一格与最后一格最吸引人,动作一定要最精彩。影片开始交代场景设计的运动丰富,如景别变化,运动方向的变化 ,动机设计的特别好。高超的艺术! 《黄飞鸿之英雄有梦》:摄影机运动的动力变化将场景交代特别好。 《人类之子》(客观视点/上帝视点,主观视点) 我国影片中的运动状况 1、漂亮的长宽高运动。 2、看不懂的电影的“评论家”。 3、创造含义的“黄土地”运动。

视听语言的心得体会

听 语 . 言 结 课 心 得 学院:美术学院 姓名:赵素敏 班级:数码设计二班 学号:091064015

这学期,我们开设了视听语言这门课程,通过这门课程更加深了我对数码设计这门课程的了解,以下是我对视听语言的认识:视听语言就是电影的语言,视听语言就是利用视听刺激的合理安排向受众传播某种信息的一种感性语言。语言,必然有语法,这便是我们所熟知的各种镜头调度的方法和各种音乐运用的技巧。这些方法和技巧来自于人们长期的视觉和听觉实践,可以说是完全符合人们的欣赏习惯的。用一句专业一点的话来说就是不用担心没有共同的意义区间,因为这些实践经验大多来自于人的本性和长期的研究积累。 视听语言是用画面和声音传达信息的语言,是一种思维方式,作为电影反映生活的艺术方法之一,形象的思维方法所有的影视作品都是由视听语言所书写而成的文章,抽象的说他是由画面声音时间空间构成的。视听 语言包括狭义的视听语言和广义的视听语言。所谓狭义,就是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组合;所谓广义,还要包含了镜头里表现的内容--人物、行为、环境 甚至是对白,即电影的剧作结构,又称蒙太奇思维。在广义的意义上讲,所有的影视作品都是由视听语言所书写而成的文章,只不过这文章不再仅仅存在于白纸之上罢了。视听语言是一种思维方式,作为电影反映生活的艺术方法之一;形象思维的方法;(文字、对白、旁白等形式不能摆脱的问题)作为电影的基本结构手段、叙事方式、镜头、分镜头、场面段落的安排和组合;作为电影剪辑的集体技巧和方法:电影视听语言课主要研究——思维方法;创作方法;基本语言;(镜头内部运动、镜头分切、镜头组合、声画关系)。起初对于视听语言这门课程十分的不了解 ,基本上只知道应该是关于影片的表现手法,和如何观赏影片?但是上了冯波老师的课之后对于视听语言有了新的了解?也知道了自己起初认识的肤浅和无知?对于冯 老师的教学方法,我觉得的是很新颖,很成功的.比起那些枯燥的学习理论来说,先理论再实践等方面着手能够让我们更加快捷深刻的明白这其中蕴涵的道理,和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让枯燥无味的理论课变的生动,对它充满兴趣?正是这种兴趣,鼓励着我们夜以继日的拍片子,剪辑,合成.虽然拍出来的东西漏洞百出,但是我知道这是无法避免的?因为我们就是要从这些漏洞中学习,和掌握技巧?这门课让我明白了,我们起初对电影认识的肤浅,对电影制作了解甚少.任何一部电影,一个短片,一首歌的MTV,甚至一个小小的FLASH!也都灌入了制作者的全部心血,它们同样是不简单的?过程一样的复杂,繁琐的? 只有我们掌握了这些技巧再加上将他们合理的运用在作品中?我们将会受益 非浅. 视听语言这门课程老师通过让我们实际操作,自己动手,让同学自己从中去体会。而不是按教科书上来教课。我们通过自己的动手和动脑从中学到了从来没有学到的东西……从这样的教学方法来学习让我体会很深,在学习过程中很轻松,也很开心,很轻松的学到很多东西。在拍摄中有很多东西是在书上学不到也感受不到,只有在实际的行动中才能学到,体会到和感受到。拍摄中需要一组成员在一起商量,这是一个团体,必须互相团结一起,才能做出一部好的作业。 在这几个星期的学习里我也学到了一些技巧,比如要避免大全景少用推拉,拍摄时间不宜超过六秒除非是要特殊表达的,要三级或二级跳,内反拍外反拍等。。。视听语言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它能让我们从中学到团结的重要性,也让我们生活多姿多彩,更加丰富有味,让我们在大学里学习到更多的有趣的东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