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海淀区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建设及实施策略

海淀区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建设及实施策略

海淀区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建设与实施策

“海淀区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建设与实施策略”

课题研究方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教育部也于近日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对在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在海淀区中小学系统、深入开展,海淀区将启动“海淀区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建设与实施策略”的课题研究,特制定本方案。

研究背景

1、中华文化受到多元文化的强烈冲击,国家文化软实力亟待提升。

近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国际影响不断增强,但由于一百多年来反传统思潮的持续影响,在文化上一直缺乏足够的影响力。当前,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增多,中华文化受到多元文化的强烈冲击。从国家文化战略安全的角度来考虑,亟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另外,多元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也趋向多元,很多人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对本民族的文化既缺乏了解,也缺乏自信。

为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是一种以一当十、含金量高的文化阅读。”。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也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中小学在优

秀传统文化教育中所应承担的关键性作用,为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践指明了方向。

2、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出台相关教育政策,对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

教育部近日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第一次从立德树人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推进策略、课程教材、师资培训、家校联动、保障措施等方面做了全面、细致的规定,要求相关教育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同时,纲要还明确指出,将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这就对在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外,北京市中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也在客观上形成了中小学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助力。改革方案中明确指出,自2014年起,北京市中、高考语文学科的分值将增加,而增加的分值将向传统文化的内容倾斜。这也对当前中小学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一定的挑战。而要有效应对这一挑战,需要切实提升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

3、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面临诸多困难,需要借助课题研究来深入推进。

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小学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挑战,如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学校领导不够重视;教育内容过于零散,缺乏整体性与系统性;教学方式单一,重知识传授轻精神陶养、教师的国学素养不足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深入开展。

作为全国教育的首善之区,海淀区中小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良好的基础,但同样面临着以上困难和挑战。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整合各方面的力量,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来分析问题,形成策略,使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小学获得实质性推进。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也是每一位海淀教育人所应当担负的重要责任。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维护国家文化战略安全,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客观要求。

随着时代发展的日新月异,当前社会文化处于剧烈的转型期,中西文化在交流、碰撞中共存共生。正如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

建》一书中所指出的,未来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经济的或意识形态的。虽然这种观点过多地强调了各种文明与文化之间的冲突而忽略了它们之间的融合,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我们,文化之间的冲突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容忽视的。

文化代表着一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示,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表征。然而,自上世纪初以来,在学习西方中我们逐渐疏离了我们历经五千年而未中断的传统文明与文化,最终我们在丢弃自己的传统中模糊了自己的精神形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抛弃了传统,丢掉了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而“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因此,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维护国家文化战略安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客观要求和重要途径。

2、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中小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心的重要途径。

当前,由于多元文化的冲击,中小学生比较关注自我,对他人及社会的关爱意识极为淡薄,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也缺乏必要的自信。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升中小学生的人格修养,增强其家国情怀和社会关爱意识就成为当前教育面临的新的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的积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深刻的表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全面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可以培育中小学生的民族情怀,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使之成为具有中国情怀和世界眼光的现代学生,能够带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气质开展各种跨文化交流和沟通。

3、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德育实效的重要手段。

中小学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职责和功能。以国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也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宝贵资源。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前社会文化日趋多元,各种思想文化激烈交锋,道德无序,信仰缺失,功利浮躁也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这些不良倾向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中小学德育问题日益凸显,学校立德树人的职责和功能无法真正落实。在这种时代背景下,

充分发掘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创新德育内容和形式,教会学生做事做人就成为当前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这是提升德育实效、培养优秀人才的客观要求。

三、研究目标

基于以上的研究背景,将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确定如下:

1、通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功能的实践策略研究,汇集整理德育资源,引导学校研发德育教材和读本,确定中小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人格修养教育的具体内容;通过课堂教学、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策略来进行,形成中小学立德树人教育实践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2、通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研究,根据中小学不同学段不同的目标定位和要求,确定不同阶段学生学习的课程目标和内容;研发课程评价的指标体系,为课程实施提供科学的依据。

3、通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形成适用于中小学不同学段、不同课型的有效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模式,反复实践,凝练提升,并在全区内宣传推广。

4、通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评价方式的研究,形成中小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对课程教学、主题活动、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实践进行评价和指导。

5、通过开展传统文化技艺教学策略的研究,总结并创新书法、古琴、国画等传统文化技艺的教学途径与策略,形成传统文化技艺展示与交流的各种机制和平台,引导学校传统文化技艺的教学实践不断趋向深入。

三、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将主要围绕以下八个方面进行: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内容建设研究

传统文化教育要通过一定的课程来实施,需要以选修课的方式进入课堂,并保证课时。为此,本课题将在课程构建方面开展如下研究:

◆开展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及相关政策的解读,确定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目标;

◆开展课程内容的比较研究,对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文化基础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国学》教材、人教社出版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等现有国学教材进行分析和比较,并引导学校选择性使用。

◆开展中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引导部分学校确定适合本校学生的经典篇章,研发自己的校本教材和读本。

◆开展课程评价研究,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估指标体系,为课程实施提供科学的评价依据。

本部分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与案例研究的方法。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模式研究

经典的课程内容需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模式来承载。为此,在教学模式研究方面,本课题将在教学模式上开展研究:

◆开展中国古代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研究,对古代私塾、书院等的教学方式和特点进行综述式研究,以古为今用;

◆开展港台及大陆其他地域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对其实践经验进行分析提炼,并借鉴应用于海淀的教育教学实践;

◆开展不同课型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形成经典识字教学、经典诵读教学、蒙学经典课程、四书经典课程、高中书院课程等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

◆开展学科渗透教学研究,在历史、艺术、体育等学科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比重;在数学、物理等学科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

本部分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案例研究的方法。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实践策略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为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的提升和理想人格的培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本课题将依据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着重凸现传统文化“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和功能,开展如下层面的研究:

◆古代典籍中德育思想与道德智慧的综述研究;

◆基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中小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实践研究;

◆基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中小学生社会关爱教育的实践研究;

◆基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中小学生人格修养教育的实践研究;

◆基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中小学生公民素养教育的实践研究。

本部分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与行动研究法。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技艺的教学策略研究。

传统技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史子集等国学典籍之外的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应该在当代得到弘扬与传承。本课题将引领中小学重通过社团、校本课程、兴趣小组等方式来提升如下方面的技能和素养:

◆书法(软笔、硬笔)、国画等传统书画技艺的教学策略研究;

◆古琴、古筝、二胡等传统音乐技艺的教学策略研究;

◆围棋、象棋等传统棋艺的教学策略研究

◆京剧、皮影、评书等传统戏剧、曲艺的教学策略研究;

◆太极、空竹等传统体育技艺的教学策略研究;

◆茶道、香道等传统文化技艺的教学策略研究;

◆剪纸、风筝等传统文化技艺的教学策略研究;

◆玉文化、瓷文化等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研究;

◆中医、中药等传统文化技艺的教学策略研究。

本部分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与案例研究法。

5、国学经典吟诵教学策略与方法研究

作为中国古代特有的教学方式、学习方法和创作方法,吟诵在经典文化的传承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吟诵方面,本课题将开展如下层面的研究:

◆开展《中华吟诵读本》的大中小幼系列、《我爱吟诵》等现有优质吟诵教材和读本的比较研究,让学校选择性使用;

◆开展中小学吟诵师资素养提升与教学实施策略研究,让更多的老师能够有能力开展吟诵教学;

◆通过诗社、吟诵协会、古诗词创作协会等社团活动引领学生爱上吟诵,让这一古老的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绽放新的时代光彩。

本部分主要采用案例研究法。

6、以传统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策略研究

本课题将切实关注环境浸润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深刻意义,引导学校通过各种方式营造出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微观层面的学校管理与制度建设研究,为学校实践提供制度上与组织上的保证;

◆开展中小学书院及国学院的环境布置、课程设置等的研究,切实发挥其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作用;

◆开展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学校文化的研究,让传统文化深入学校文化内核,能够从更深刻的层面影响学校的发展。

本部分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与案例研究法。

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案例研究

目前,海淀区的一些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索,有的学校已经形成了许多有特色的举措,积淀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本课题将特别关注这些学校,通过对其实践经验的分析研究,凝练提升其经验并进行推广宣传。本部分主要采取案例研究法。

8、家校互动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研究。

学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孤立进行,需要得到来自社会、家长的多方面的支持与配合。本课题的研究将开展家校、社会的协同教育研究,充分发掘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优势,使之成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本部分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

四、研究步骤:

本项目预计三年完成(2013年12月——2016年12月),具体步骤如下:(一)准备阶段(2013年12月—2014年5月)

1、在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调研,组织有针对性的教师培训,为课题研究的开展做好师资准备。

2、制定《“海淀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内容”课题研究方案》,反复讨论后定稿。

3、经学校自愿申报和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题组研究批准,确定约30所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校。学校申报条件如下:

(1)学校领导要在各方面提供支持,将经典内容纳入课程计划,安排一定的课时(每周至少一课时),融入学科日常教学和教育活动;要适当购买相关国学书籍,在校园中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2)各校要成立本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领导和执行小组,依托本校的资源和优势,积极主动开展项目研究。各校要制定本校的活动方案,组织好各项实践活动。

(3)参与教师要对传统文化教育怀有热忱,乐于提升自身的国学底蕴和素养,并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实践探索。

(4)积极争取家委会的认同与支持,家校共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小学的实施。

4、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聘请专家顾问组。

5、召开项目启动会。

(二)研究阶段(2014年6月—2016年7月)

(1)2014年5月至2015年2月为研究初始阶段,初步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特色课程体系。主要通过工作会的方式,引导各基地校明确研究任务,并结合本校实际和既有资源,制定本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按照方案组建研究团队,正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各子课题的研究。

(2)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为研究的完善阶段,在各校初步研究的基础上,逐步拓展深入。主要通过组织如专题研讨、经验交流、课堂教学评优、阶段研究论文征集评比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来进行。

(3)2016年2月至7月为研究的深化阶段,加强各种配套建设与管理,建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适应的学校评价、教学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评价体系。

(三)总结阶段(2016年8月—2016年12月)

(1)引导各基地校总结本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经验,发现各基地校的实施成果,并通过召开现场会等方式,推广先进学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经验。

(2)评价成果在推广过程中的效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继续深入开展。

五、保障措施

1. 成立领导和执行小组

成立海淀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题领导小组,充分发挥行政的组织保障功能和科研引领作用;成立课题执行小组,具体负责课题的组织、指导、实施与评价等各项工作。

领导小组

组长:尹丽君

副组长:罗滨张彦祥王方陈岩

执行小组

组长:吴颍惠

副组长:苏纾吴瑾刘大鹏王振惠程洪莉

执行人:张晓玉

课题组成员:闫顺林宋世云肖艳丽周莉于士忠

2. 成立专家顾问组

高位引领和指导中华毓秀传统文化教育课题的深入推展。为5-6个实验校配备一名专家顾问,定期以小组研讨的形式对实验校进行课题研究、课程研发,教学策略等多方面的指导,使各校的研究真正落到实处。

专家顾问组成员:

黄朴民徐勇李山梁涛吴颍惠祝安顺钱逊温儒敏孙玉文漆永祥王晓阳朱翔非程方平董金裕康健

3、持续开展教师培训

经典师资匮乏是制约海淀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效、顺利、深入开展的瓶颈。2013年底与2014年初,海淀区组织了针对中小学教师的一期培训,受到了广泛好评。今后还要组织针对班主任、语文教师、德育干部、非语文学科教师等中小学不同教育群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采用研训教结合的方式,边研边训边教。在理论研修之外,邀请知名一线教师进行经典教学示范,鲜活呈现经典教育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境。搭建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等新兴的学习交流平台,让教师实现随时、随地、因人而异的自主、自由学习。

4、设立专项资金

设立课题研究专项经费,保证基地校所需的资源建设、师资培养和课程实施顺利进行,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六、预期成果

1、建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机制和制度,促进海淀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有序、有效开展。

2、形成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课程、校本教材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初步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库。

3、形成一系列有成效的德育主题活动课程,创新德育内容,建立新型德育模式,使中小学德育工作效果明显改进。

4、探索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科学的评估和督导。

5、发现和培育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名师与名校长,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真正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之中。

6、发现和培育一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特色的典型学校,形成示范性成果并在区域内推广。

海淀区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题组

2014年5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