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新课标版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一

新课标版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一

新课标版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一
新课标版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一

新课标版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一

————————————————————————————————作者:————————————————————————————————日期:

2013年新课标版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一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中国青铜文化之源一直是学者们的

研究热点。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一个距今6500年以上的黄铜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铜制品。而中国最早的青铜

器是1977年在甘肃东乡出土的一把公元前3000年的铜刀,据激光光谱分析为锡青铜。在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铜器发现较多,有红铜器、黄铜器及青铜器,还有与熔铜有关的

遗物。这些都可以表明,我国铜文化在开始就体现出以中原地带

为中心的多元发展形式,一直延续至更后期。

1885年,英国伦敦大学的拉古别里提出了中国文明“西来说”。19 21年,瑞典人安特生根据他发现的仰韶文化彩陶,指出中国史前彩陶与中亚、东欧史前彩陶类似,于是“西来说”获得了考古资料的支持。但不久之后,中国考古学者在山东龙山城子崖和河南安阳

殷墟发掘出了中国本土文化史前时代的遗物。这时若再说中国史

前时代皆一片空白,人口和文化都是自西方输入的,便很难成立了。所以1930年以后,许多外国学者多采用折衷的说法,即中国本土有人长期居住,但远在史前时代就受了西方文明的影响,而

产生文化的进展,这其中当然也即包括我国古代文化重项:青铜

文化。

“西来说”,多是外国学者提出,而其主要支持力量也来自于中国域外,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不会比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

多数也未亲见国内有关文明起源的第一手考古材料,学说建立的

基础也难免不扎实。他们起初抱有一个结论,但是新的考古材料

的出现完全否定了他们的论断后,他们很快就作出了调整,大意

不变,只是很识时务的避开了矛盾,这就显得有点可笑,他们的

论断是否有较多的主观成分呢?

对“西来说”我们有两点学术上的质疑。

首先,既为西来,则肯定是由西向东由早渐晚。从自然地理环境

来看,中国位于北半球,在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洲的东部。中国

的东部及东南部面临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部是世界屋

脊青藏高原,西南边缘的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大雄伟的山脉,西部有天山山脉及塔克拉玛干沙漠等。这一切使古代中国成

为一个基本上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但再具体细究,基本上有三处方位可勉强称为早期文明交往的通道:北方草原、

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至于其他地区,我们结合当时的人类技术

当可轻易否定。

路径即已找定,那么青铜文化的出现在几条所谓的路径上是否由西向东就都比中原早呢?科学的考古学材料告诉我们:很遗憾。

北方地区早期铜器发现于朱开沟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早于公

元前2000年的铜器尚未发现。新疆地区青铜器的出现更是已经晚至公元前十六世纪以后,而且据研究,其青铜文化是从东方的甘

青地区西传去的。云滇地区青铜文化的形成也已在公元前十三世

纪以后,而且从北方南传的信息因素甚多。

其次,青铜文化既为西方传来,则我国,特别是文明最先诞生的

中原地区,就应该存在着不说全部但也有较主要的一些西方文化

面貌,如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青铜雕像、欧贝德文化标志神

权和王权的权杖、西亚早期文明艺术中的金面罩等等,但这些因

素在中原青铜文化中都不存在,文化面貌完全不同。

“西来说”疑点多多,且兴起于上世纪初资料匮乏的条件下,随着现在考古资料的极大丰富,愈难自圆其说。中国古代文明是在本土以中原为核心和领头,多元积累,一元出现和成熟起来的。

1.下列关于“西来说”的表述,不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A.“西来说”是伦敦大学拉古别里在1885年针对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提出来的一种理论,瑞典人安特生的考古发现成为这一学说重要的考古学证据。

B.“西来说”坚持认为中国大陆史前时代是一片空白,中原地区人口和文化都是自西方输入的,而不是在本土产生的。

C.“西来说”的赞同者多是外国人,其中多数人未亲见国内有关文明起源的第一手考古材料,而且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也没有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

D.“西来说”兴起于上世纪初资料匮乏的条件下,而且至今存在很多疑点,随着现在考古资料的极大丰富,它愈难自圆其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中国青铜文化的源头到底在哪里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到目前还得不到解决。

B.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的黄铜片是我们目前所知的中国最早的铜制品。甘肃东乡的公元前3000年的铜刀,是我们目前所知中

国最早的青铜器。

C.在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铜器发现较多,有红铜器、黄铜器及青铜器,还有与熔铜有关的遗物。

D.古代中国处于一个基本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早期文明交往的通道只可能是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量的考古资料说明我国青铜文化在开始就呈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发展形式,而且一直延续了较长时期。

B.事实证明,我国中原地区的青铜文化不仅不是西来的,而且从本土产生以后还向周围传播,对周边地区产生了一定影响。

C.各种不同的古代文化有各自不同的文化面貌,这些面貌是后世研究者识别他们并区别不同文化的重要依据。

D.中原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早于世界其他地区,青铜文化也远比其他地区辉煌,所以青铜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项。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拜住,安童孙也。至大二年,袭为宿卫长。英宗在东宫,问宿卫之臣于左右,咸称拜住贤。遣使召之,欲与语。拜住谓使者曰:“嫌

疑之际,君子所慎。我长天子宿卫而与东宫私相往来,我固得罪,岂太子福耶?”竟不往。至治元年正月,帝欲结彩楼于禁中,元夕张灯设宴。时居先帝丧,参议张养浩上疏,拜住谓当进谏,即袖

其疏入奏,帝悦而止,仍赐养浩帛,以旌直言。三月,从幸上都,帝以行宫亨丽殿制度卑隘,欲更广之。奏曰:“陛下初登大宝,不求民瘼,而遽兴大役以妨务农,恐失民望。”从之。帝尝谓拜住曰:“朕委卿以大任者,以乃祖安童相世祖克成善治也。”时右丞相铁木迭儿屡杀大臣,鬻狱卖官,广立朋党,凡不附己者必以事去之。

尤恶平章王毅,右丞高昉。因京诸仓粮储失陷,欲奏诛之。拜住

密言于帝:“论道经邦,宰相事也。以金谷细务责之,可乎?”帝然之,俱得不死。铁木迭儿复引参知政事张思明为左丞以助己。思

明忌拜住方正,谋中害之。左右得其情,乘间以告,且请备之。

拜住曰:“大臣协和,国之利也。今以右相仇我,我求报之,非特吾二人之不幸,亦国家之不幸。汝辈毋复言。”夏六月,拜住以海运粮视世祖时顿增数倍,今江南民力困极,而京仓充满,奏请岁

减二十万石,帝遂免之。时铁木迭儿过恶日彰,拜住悉以奏闻。

上悟,夺其官。奸党铁失等甚惧,乃生异谋。晋王也孙帖木儿时

镇北边,铁失潜遣人至王所,告以逆谋,约事成推王为帝。王命

囚之,遣使赴上都告变。未至,车驾南还,次南坡,铁失等夜以

所领阿速卫兵为外应,杀拜住,遂弑帝于行幄。晋王即位,铁失

等伏诛。诏有司备仪卫,百官耆宿前导,舆拜住画相于海云寺,

大作佛事。观者万数,无不叹惜泣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乃祖安童相世祖克成善治也相:辅助

B.以金谷细务责之责:责罚

C.铁木迭儿复引参知政事张思明为左丞以助己引:推荐

D.拜住以海运粮视世祖时顿增数倍视:观察

5.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直接表现拜住“贤”的一组是(3分)①嫌疑之际,君子所慎②而遽兴大役以妨务农,恐失民望。

③大臣协和,国之利也④奏请岁减二十万石

⑤遣使赴上都告变⑥观者万数,无不叹惜泣下

A.①③⑤B.①③④C.②③④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拜住是元初名相安童的孙子。早年在朝廷官袭宿卫长,后虽然得到太子的欣赏,但他宁可得罪太子,也不愿为其招来祸端。

B.拜住支持张养浩上疏,劝阻元帝在服丧期间张灯设宴庆祝元宵,并且带着张养浩的奏章进谏,使张养浩得到了元帝的奖赏。

C.右丞相铁木迭儿在朝中打击异己,滥杀大臣。拜住暗中进言,使王毅、高昉得以保全。张思明因忌恨拜住方正而密谋陷害时,

拜住则不予计较。

D.在奸党铁失的叛乱中,拜住不幸被杀;晋王即位后,诛杀铁

失,将拜住的画像送到寺庙,并为他举行了隆重的祭奠仪式。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0分)

①三月,从幸上都,帝以行宫亨丽殿制度卑隘,欲更广之。(5分)

②今以右相仇我,我求报之,非特吾二人之不幸,亦国家之不幸。(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相关问题。

卜算子旅雁朱敦儒①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相失。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

鸥鹭苦难亲,矰缴②忧相逼。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注:①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金兵强渡黄河,朱敦儒加入了流亡队伍,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②矰缴:系着丝绳

射鸟用得短箭。

8、本词描写了“旅雁”怎样的形象?透过旅雁的形象,呈现出的是一幅怎样的南渡画面?(6分)

9、本词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寄蜉蝣于大地,__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2)_________,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铁圈〔俄〕索洛杜布

一天清晨,一位妇人带着一个4岁的小男孩在郊区的街道上散步。那孩子天真活泼,面色绯红。那妇人年龄不大,穿着考究。她一

边幸福地微笑着,一边细心地照看着自己的儿子。孩子正在滚着

一个黄色的大铁圈,他穿着短裤,挥动着棍棒欢快地笑着,跟在

铁圈后面跑。他把棒子举得高高的,本来没有那种必要,可他就

是那么做的。

真开心!方才他还没有铁圈,可是现在有了,真叫人高兴!一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