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风湿病学会

风湿病学会

风湿病学会
风湿病学会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会史

一、学科发展和建设

1.现代风湿病学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风湿病学的建立可回溯至1959年,当时风湿病学在我国完全是一空白专业。根据中国与前苏联的协议,国家派遣了当时任高级讲师的张乃峥教授,赴莫斯科前苏联医学科学院风湿性疾病研究所进修1年。1960年归国后他参与制定了当时国家科学发展规划中的风湿病学部分,并在全国最先建立了风湿性疾病门诊,以及类风湿因子、抗透明质酸抗体、粘蛋白、六氨基已糖及纤维蛋白原的检测。由于当时国家处于经济困难时期及以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风湿病学未能在我国真正建立起来。

1978年张乃峥教授完成7年的援助越南抗美医疗任务后,立即酝酿筹建风湿病学专业,得到当时著名内科学专家张孝骞教授的赞许,并在国内其他著名医学家,如: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蔡醒华教授,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黄铭新教授等的支持下,终于在1979年正式在国内几家医院率先建立了风湿病学临床专业及研究实验室,并招收了第一批风湿病学研究生。以后在国外进修归来的董怡教授、陈顺乐教授和施桂英教授分别积极参与了各个单位的风湿病学建设,并后续在他们的领导下,进一步推动了全国风湿病学的建设。在2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风湿病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无论临床还是基础研究都迅速得到了发展。

2.学会成立及参加国际组织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于1985年成立,她的前身是1982年成立的中华医学会内科学会中的风湿病学学组。学会成立以后在全国积极开展风湿病知识普及和提高的工作,有风湿病专科的医院由最初的几家医院发展到全国各个省直辖市都有风湿病专科的局面。到2004年止,全国(未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已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了风湿病学分会或学组,极大地促进了中国风湿病学的普及和发展。学会积极发展与国际的联系,于1988年与台湾分别加入亚太地区风湿病学会联盟和国际风湿病学会联盟,使中国的风湿病学走向世界。台湾学会命名为中国台湾风湿病学学会(Rheumatology Associ- ation of Taiwan,China)。张乃峥教授1988~1996年任第五届亚太地区抗风湿病联盟执委会委员;

董怡教授1996~2000年任第七届亚太地区抗风湿病联盟副主席;

陈顺乐教授2000~2002年任第九届亚太地区抗风湿病联盟主席。

二、学会委员会名单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组成名单主任委员:曾小峰

前任主任委员:栗占国

副主任委员:张志毅,赵岩,古洁若,朱平,徐沪济

秘书长:黄慈波

副秘书长:张卓莉

常务委员:黄慈波,张奉春,黄烽,张烜,苏茵,李小峰,肖卫国,

毕黎琦,鲍春德,杨程德,赵东宝,孙凌云,张缪佳,王吉波,

左晓霞,陶怡,刘毅,武丽君

委员:张卓莉,王国春,李彩凤,郑毅,李小霞,张学武,巩路,

齐文成,靳洪涛,李鸿斌,王晓非,李洋,何东仪,姜林娣,

魏强华,张育,吴华香,林进,厉小梅,李志军,郑祥雄,

林禾,王友莲,丁峰,刘升云,刘冰,胡绍先,向阳,陈进伟,

杨念生,李娟,赵铖,詹锋,方勇飞,周彬,周京国,李龙,

吕昭萍,何岚,罗晓红,李占全,竺红,李彩萍

学会工作秘书:田新平,张文,李梦涛

中华风湿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名单主任委员:曾小峰

副主任委员:李梦涛、穆荣、郑文洁、叶霜

委员:侯勇,朱剑,程永静,冷晓梅,贾园,周炜,王迁,韩锋,

高丽霞,陈俊伟,温鸿雁,王勇,杨娉婷,孔晓丹,刘波,

李萍,梅轶芳,陈盛,吕良敬,戴生明,冯学兵,谈文峰,

刘志纯,薛静,徐胜前,陈小青,施春花,董静,舒强,

郑朝晖,董凌莉,罗卉,李芬,廖泽涛,叶玉津,李天旺,

雷玲,林书典,王勇,谢其冰,青玉凤,徐健,贾俊峰,

武淑芳,沈海丽,苏娟,农卫霞

三、学会举行的重要学术会议

(一) 国内会议

1982年5月在北京举行了第一次中国英国风湿病学学术研讨会和全国风湿病学大会,同时在中华医学会内科分会中成立了风湿病学学组;

1985年5月在广西省南宁市举行了第一次(正式)全国风湿病学大会,正式成立了中华风湿病学学会,产生了第一届委员会;

1988年9月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举行了第二次全国风湿病学大会;

1992年11月在北京市举行了第三次全国风湿病学大会;

1996年9月在北京市举行了第四次全国风湿病学大会;

2000年6月在北京市举行了第五次全国风湿病学大会;

2001年8月在贵州省贵阳市举办了第六次全国风湿病学大会;

2002年6月在辽宁省大连市举办了第七次全国风湿病学大会;

2003年11月在四川省成都市举办了第八次全国风湿病学大会;

2004年10月在安徽省合肥市举办了首届全国中青年风湿病学大会。

(二) 国际和香港澳门台湾会议

1988年中国英国风湿病学学术研讨会,这是中国第一次与国外合作举办的风湿病学的学术研讨会;

1992年11月在北京举行了中国日本风湿病学研讨会;

1993年在香港举行了香港风湿病学会议;

1999年4月在上海举行了第一届两岸三地的华夏风湿病学会议;

2000年6月在北京市成功举办了第九届亚太地区风湿学会联盟会议,除近800位中国代表参加外,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代表约2500人,提高了我国风湿病学在国际中的地位;2001年11月在广州举行了第二届两岸三地的华夏风湿病学会议。

四、学术发展

学科建立之初,即研究建立和推广了若干风湿性疾病的基本实验室检查项目,如:抗核抗体谱的建立、抗双链DNA抗体和抗ENA抗体等,大大提高了对结缔组织病的临床诊断水平。随着对不同风湿性疾病的深入研究,对类风湿关节炎开展了APF、AKA、抗RA—33,抗Sa和抗ccp抗体的检查;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开展了抗磷脂系列,抗核小体抗体的检查和干细胞移植的治疗;对强直性脊柱炎开展了HLA—B27及其亚型,骶髂关节滑膜活检等,这些都反映了我国风湿性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水平已和先进国家差距不大。现在不同单位重点对不同风湿疾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已进入分子和细胞生物学水平,涉及动物模型,发病机理,医学遗传学,实验治疗学等诸多领域,相信这方面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将日益缩小。1984年起与国际风湿病学学会联盟(ILAR)合作,以后又与亚洲太平洋区风湿学会联盟(APLAR)合作。先后开展了中国几种主要风湿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痛风以及骨关节炎的流行病学调查。我国又自主的在国际上首次对干燥综合征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这些研究明确了这些疾病在中国的患病率和疾病特点,促进了我们对国情的了解,有助于政府今后对卫生工作的规划。

2003年开展了风湿病自身抗体检测全国范围内的质量监控活动,100余所医院参加,提高了风湿病自身抗体的检测水平。

学会于1995年创刊了《风湿病学杂志》,并于1997年11月批准改名为《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五、普及教育

风湿病学在我国尚属新兴的学科,从事该专业的医师不多,一般医生对这类疾病的了解也不深入,为提高各地医师尤其是内科医生对风湿病学的认识,从而改善对病人的诊断治疗水平,学会在坚持普及并在普及基础上提高的方针下,从上世纪80年代初迄今作了不懈的努力。

开始主要在风湿病学发展较落后的地区,以后普及到各个地区,几乎每年都举办风湿病学讲习班和/或实验技术训练班。上世纪90年代后,这些活动转向中西部,如1996年在包头市,1998年在乌鲁木齐市,2001年在贵阳市,2003年在广西南宁和青海西宁市等。这些学习班既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也介绍国际发展趋势,再结合不少学员又参加了全国风湿病学大会和/或专题学术讨论会,其中又有人到重点风湿病学单位进修或作研究生,造就了全国各地风湿病学队伍和骨干力量。1986年出版了美国风湿病学概要一书的中文译本,大大促进了风湿病学在我国的传播。1994年以后,多种我国的风湿病学专著相继出版,更促进了我国风湿病学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别成立了各自的风湿病学地方分会。在培训专业队伍的同时,学会组织编写了几种面向病人的风湿病学科普读物,并利用媒体向广大群众宣传有关正确对风湿病的知识,以及组织与专家会面的病友会活动等。

20年来中国风湿病学的发展是卓有成效的,建立的基础是坚实的,临床诊断治疗方面已赶上了发达国家。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在风湿性疾病的基础研究方面,随着国家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的不断加大,学会将尽更大努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在未来取得更快、更大的进步。

2007英国风湿病学会痛风指南

Guideline(Executive summary) British Society for Rheumatology and British Health Professionals in Rheumatology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Gout Kelsey M.Jordan,J.Stewart Cameron1,Michael Snaith2,Weiya Zhang3,Michael Doherty3, Jonathan Seckl4,Aroon Hingorani5,Richard Jaques6,George Nuki7on behalf of the British Society for Rheumatology and British Health Professionals in Rheumatology Standards,Guidelines and Audit Working Group(SGAWG) K EY WORDS:Gout,Guidelines,Non-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Scope and purpose of the guideline Gout is a common disease both in primary care and hospital practice[1]. Although drug therapy for gout has become a paradigm for the effective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of an acute and potentially chronic rheumatic disease,many of the recommendations for treatment are based on expert consensus rather than research evidence and audits of practice suggest that treatment is very variable. 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are needed at the present time: to provide a framework for improving standards of care. to assess the potential of new therapies such as Coxibs[2],urate oxidases[3]and novel xanthine oxidase inhibitors[4]currently in clinical development; to provide recommendations for alcohol consumption,diet and lifestyle modification in response to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by patients(https://www.sodocs.net/doc/633293937.html,)in the light of recent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linking gout with alcohol consumption [5],dietary protein intake[6]and features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which are assuming epidemic proportions[7]; to define recommendations for treating secondary atypical gout,and small subgroups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recurrent gout associated with renal insufficiency,organ transplantation, allopurinol hypersensitivity or primary purine overproduction.The aim has been to develop concise,patient-focussed,evidence-base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gout for doctors and allied heath professionals in primary care and hospital practice in the UK,which will also provide a useful resource for patients.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diagnosis and investigation of gout [8]are not addressed.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gout This is a short summary of the guideline.The full guideline can be accessed at Rheumatology Online(www.rheumatology. https://www.sodocs.net/doc/633293937.html,). The management pathways proposed are summarized in the accompanying flowchart.The strength recommendations,based on levels of evidence,are graded A–C[9],and the recommenda-tions are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Management of acute gout (1)Affected joints should be rested(C)and analgesic,anti- inflammatory drug therapy commenced immediately,and continued for1–2weeks(A). (2)Fast-acting oral NSAIDs at maximum doses are the drugs of choice when there are no contraindications(A). (3)In patients with increased risk of peptic ulcers,bleeds or perforations,co-prescription of gastro-protective agents should follow standard guidelines for the use of NSAIDs and Coxibs(A). (4)Colchicine can be an effective alternative but is slower to work than NSAIDs(A).In order to diminish the risks of adverse effects(especially diarrhoea)it should be used in doses of500 g bd–qds(C). (5)Allopurinol should not be commenced during an acute attack(B)but in patients already established on allopurinol, it should be continued and the acute attack should be treated conventionally(A). (6)Opiate analgesics can be used as adjuncts(C). (7)Intra-articular corticosteroids are highly effective in acute gouty monoarthritis(B)and i.a,oral,i.m or i.v Rheumatology Department,Princess Royal Hospital,Brighton and Sussex University Hospitals Trust,1Renal Department,Guy’s,King’s&St Thomas’ School of Medicine,London,2Rheumatology Department,Derbyshire Royal Infirmary and Derbyshire County Primary Care Trust,3Academic Rheumatology Unit,University of Nottingham,4The Queen’s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 and Endocrinology Unit,University of Edinburgh,5Centre for Clinical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University College Hospital,London,6UK Gout Society,and 7The Queen’s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 and Rheumatic Diseases Unit,University of Edinburgh,UK. Submitted13October2006;revised version accepted8February2007. Correspondence to:Prof.George Nuki,Emeritus Professor of Rheumatology,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Osteoarticular Research Group,The Queen’s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47Little France Crescent,Edinburgh EH164TJ,UK. E-mail:g.nuki@https://www.sodocs.net/doc/633293937.html, Rheumatology2007;1of3doi:10.1093/rheumatology/kem056a 1of3 ?The Author2007.Published b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n behalf of the British Society for Rheumatology.All rights reserved.For Permissions,please email:journals.permissions@https://www.sodocs.net/doc/633293937.html, Rheumatology Advance Access published May 23, 2007

青少年风湿性关节炎新药上市 疗效达85%

青少年风湿性关节炎新药上市疗效达85% *导读:今天是五四青年节,我们都但愿所有青少年活泼向上、充满朝气。但也有一些疾病偏偏喜欢盯上青年人,青少年特发性关节炎就是其中的一种。然而,最近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有好消息传来,一种新药托珠单抗(英文:Actemra活性成分:tocilizumab)在今年4月15日被批准用于治疗活动期全身型青少年特发性关节炎(SJIA)。……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我们都但愿所有青少年活泼向上、充满朝气。但也有一些疾病偏偏喜欢盯上青年人,青少年特发性关节炎就是其中的一种。然而,最近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有好消息传来,一种新药托珠单抗(英文:Actemra 活性成分:tocilizumab)在今年4月15日被批准用于治疗活动期全身型青少年特发性关节炎(SJIA)。 活动期全身型青少年特发性关节炎(SJIA)又称青少年风湿性关 节炎,该病有三种类型:少关节炎型:影响四个或四个以下的大关节,如膝关节。多关节炎型:主要影响小的关节,如手与脚等的关节。全身型:主要影响小关节,并引起全身症状。 目前医学界对本病的病因不清楚,但是已查明,该病具有一定的遗传性。病毒感染能引发此病,但究竟是什么病毒还不清楚。这种疾病的症状有: 1、关节疼痛、发红、肿胀和僵硬。

2、如果影响到下肢,会出现跛行。 3、多关节炎型,并伴有轻度发烧。 全身型关节炎,发病后数周还会出现下列症状: 1、体温达到39℃以上。 2、全身淋巴结肿胀。 3、水泡样、无痒性皮疹。 个别的情况下还伴有虹膜炎。 此次FDA批准的新药,对患有青少年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来说,无疑是一福音。据悉,该药是一种人源化抗人白介素-6受体的单克隆抗体,可单用或联用甲氨喋呤治疗SJIA。 此前,一项国际多中心对照试验证明了该药在儿童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试验中,112例患者接受Actemra或安慰剂每2周一次的注射。患者年龄在2~17岁之间,对非甾体类抗炎药和类固醇类药物无明显反应。结果发现,接受Actemra治疗组中,85%有疗效,而接受安慰剂的患者有治疗反应的仅有24%。 不过,FDA 对Actemra添加了黑框警告。指出接受Actemra治疗的患者如发生严重感染,应停止使用Actemra,直至感染控制。试验中最常见的药物副作用为上呼吸道感染、头痛、咽喉痛和腹泻。 除此之外,传统治疗中最为重要的方法是理疗,以保持肌肉的强度和关节的活动性。夜间要求孩于装上夹板,以防止关节变形,有时在白天也要求孩子装夹板,让关节休息一下。医生还会给孩

2020版:美国风湿病学会痛风治疗指南(全文)

2020版:美国风湿病学会痛风治疗指南(全文) 在2016年EULAR[1]、2017年英国风湿病协会(The British Society for Rheumatology,BSR)[2]相继发表痛风治疗管理指南之后,新型治疗痛风的相关证据不断出现。2020年ACR发布了新的痛风管理指南。与之前的指南相比,该版指南中更新的观点颇多,共提出42条建议,其中包括16条强烈建议。主要涉及起始降尿酸治疗(urate-lowering therapies,ULT)的指征,药物的滴定治疗方法,伴随预防发作的抗炎药物疗程等,于2020年6月在Arthritis & Rheumatism杂志正式刊出[3],现介绍如下,希望能够指导痛风的实际诊疗。 1 起始降尿酸药物治疗的指征以及证据等级 见表1。①≥1个痛风石、痛风造成的影像学损伤、频繁的痛风发作(≥2次/年)。②选择性建议,起始降尿酸药物治疗的指征是:既往曾经经历过1次以上的痛风发作,但发作频率<2次/年。③对于首次痛风发作的患者,选择性建议起始降尿酸治疗;但选择性建议伴有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3期,血清尿酸>90 mg/L(540 μmol/L),或者肾结石患者起始降尿酸治疗。④对于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患者,选择性地建议不要开始降尿酸治疗。

表1 药物降尿酸治疗的适应证 随机对照试验显示,对于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患者,3年期间新发痛风仅为5%;血清尿酸>90 mg/L(540 μmol/L)的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5年内仅20%出现痛风。因此对于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患者,降尿酸治疗的获益并未高于治疗花费和风险。 2 对于痛风患者起始降尿酸药物治疗选择的建议 ①对于任何起始降尿酸药物治疗的患者,强烈推荐别嘌醇作为所有患者的首选一线药物,包括伴有慢性肾脏病≥3期的患者:证据等级中,强烈推荐;②对于伴有慢性肾脏病≥3期的患者,强烈推荐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优于丙磺舒:证据等级中,强烈推荐;③强烈建议别嘌醇和非布司他从低剂量开始,别嘌醇伴有慢性肾脏病≤100 mg/d,对于伴有慢性肾脏病患者需要更低的起始剂量,非布司他≤40 mg/d,然后进行后续剂量滴定,逐渐增加剂量:证据等级中,强烈推荐;④选择性建议丙磺舒从小剂量(500 mg每日2次)开始,并进行剂量滴定,逐渐增加剂量:证据等级中,选择性推荐;⑤强烈建议降尿酸同时预防痛风发作(如秋水仙碱、NSAIDs、泼尼松/甲泼尼龙)。具体的抗炎预防措施需要根据患者情况个

风湿性疾病

风湿性疾病的概论 【概念】 风湿病是指影响骨、关节及其周围组织,如肌肉、滑囊、肌腱、筋膜、神经等的一组疾病。风湿病并不仅限于弥漫性结缔组织病。临床中最为常见的风湿性疾病有四大类,即弥漫性结缔组织病、脊柱关节病、骨关节炎和晶体性关节炎。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简称结缔组织病,是风湿性疾病中的一大类。 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的特点 1、属于自身免疫病; 2、以血管和结缔组织慢性炎症的病理改变为基础; 3、病变累及多个系统,包括肌肉、骨骼系统; 4、异质性,即同一疾病,在不同患者的临床表现和预后差异甚大; 5、对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有一定反应; 6、疾病多为慢性病程,逐渐累及多个器官和系统; 风湿性疾病的分类 1、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类风湿关节炎、SLE、硬皮病、多肌炎、重叠综合征、血管炎病 2、脊柱关节病:强直性脊柱炎、Relter综合征、银屑病关节炎、未分化脊柱关节病 3、退行性病:骨关节炎(原发性、继发性)

4、与代谢和内分泌相关的:痛风、假性痛风、马方综合征、免疫缺陷病 5、和感染相关的风湿病:反应性关节炎、风湿热 6、肿瘤相关的风湿病:滑膜瘤、滑膜肉瘤、多发性骨髓瘤、转移瘤 7、神经血管疾病:神经性关节病、压迫性神经病变、雷诺病 8、骨与软骨病变:骨质疏松、骨软化、肥大性骨关节病、弥漫性原发性骨肥厚、骨炎 9、非关节性风湿病:关节周围病变、椎间盘病变、特大性腰痛、精神性风湿病 10、其他有关节症状的疾病:周期性风湿病、间歇性关节积液、药物相关的风湿综合征、慢活肝 风湿性疾病的病理特点 病名炎症性非炎症性 骨关节炎关节软骨变性 系统性硬化症皮下纤维组织增生 类风湿关节炎滑膜炎 强直性脊柱炎附着点炎 干燥综合征唾液腺炎、泪腺炎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肌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小血管炎

结缔组织风湿性疾病课件

第七章结缔组织病和风湿性疾病 §1 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是主要表现为周围对称性的多关节慢性炎症性的疾病,可伴有关节外的系统性损害。其病理为关节的滑膜炎,当累及软骨和骨质时出现关节畸形。患者血清中出现类风湿因子。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病。 (一)病因 病因尚不明。可能与下述因素有关。 1.感染因子如支原体、分支杆菌、肠道细菌、EB病毒、HTLV—I和其他逆转录病毒都曾被怀疑为引起本病的病原体,但均未找到确证。 2.易感性本病的易感性是与遗传基础即Ⅱ类HLA有关。 (二)发病机制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及延绵不愈是病原体和遗传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有以下假设可说明两者间的相互作用:①HLA可以作为某些病原体的受体;②病原体的抗原片段与HLA分子的氨基酸进行结合;③分子模拟作用,即与疾病相关的HLA分子和病原体具有相似结构的基因片段,如HLA DR4某些亚型与EB病毒壳抗原(gP110)间则有一段相同的氨基酸,使抗体对病原体的反应转为对其自身抗原的免疫反应。当抗原进入人体后首先被巨噬细胞或巨噬样细胞所吞噬,经消化、浓缩后与其细胞膜的HLA—DR分子结合成复合物,若此复合物被其T细胞的受体所识别,则该辅助淋巴细胞被活化,引起一系列的免疫反应,包括激活B淋巴细胞,使其分化为浆细胞,分泌大量免疫球蛋白,其中有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类风湿因子是免疫球蛋白IgGFc端的抗体,它与自身的IgG相结合,故又是一个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和IgG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是造成关节局部和关节外病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病理类风湿关节炎的基本病理改变是滑膜炎。在急性期滑膜表现为渗出性和细胞浸润性,滑膜下层有小血管扩张,内皮细胞肿胀,细胞间隙的增大,间质有水肿和中性粒细胞浸润。当病变进入慢性时期,滑膜变得肥厚,形成许多绒毛样突起,突向关节腔内或侵入到软骨和软骨下的骨质。这种绒毛在显微镜下呈现其滑膜细胞层由原来的1~3层增生到5~10层或更多,其中大部分为具有免疫活性的A型滑膜细胞,有巨噬细胞样功能。滑膜下层有大量淋巴细胞,呈弥散状分布或聚集成结节状,如同淋巴滤泡。其中大部分为CD4(+)T淋巴细胞,其次为B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另外尚出现新生血管和大量被激活的纤维母样细胞以及随后形成的纤维组织。 绒毛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它又名血管翳,是造成关节破坏、关节畸形、功能障碍的病理基础。血管炎可发生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外的任何组织。它累及中、小动脉和(或)静脉,管壁有淋巴细胞浸润、纤维素沉着,内膜有增生导致血管腔的狭窄或堵塞,类风湿结节性血管炎的一种表现,常见于关节伸侧受压部位的皮下组织,但也见于肺。结节中心为纤维素样坏死组织,周围有上皮样细胞浸润,排列成环状,外被以肉芽组织。肉芽组织间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四)临床表现(重要考点)本病发病年龄自20岁至60岁,以45岁左右为最常见。女性患者约2~3倍于男性。 大部分患者起病缓,在出现明显关节症状前有一段乏力、全身不适、发热、纳差等症状。1.关节表现 (1)晨僵病变的关节在静止不动后出现较长时间(半至数小时)的僵硬,如胶粘着样的感觉。出现在95%以上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晨僵持续时间和关节炎症的程度成正比,它常被作为观察本病活动性的指标之一。其他病因的关节炎也可出现晨僵,但不如本病明显。(重要名词解释)

风湿病的原因 怎样预防风湿病

风湿病的原因怎样预防风湿病 一般下雨天的时候都会听见很多的老人喊自己的膝盖真的是好疼呀,这其实都是风湿病惹的祸,风湿病的危害是很大的,尤其是在一些潮湿的天气环境中,风湿病的复发是非常容易的,那么为什么人会得风湿病呢?得了风湿病该怎么办?风湿病可以预防吗?下面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人为什么会得风湿病 人为什么会得风湿病?很多风湿病患者有这样的疑问。但据专家说在生活中人们对其不太重视,风湿是指以肌肉、关节疼痛为主的一类疾病。根据临床的观察和实验得知,风湿病发病多较隐蔽而缓慢,病程较长,且大多具有遗传倾向。主要与感染、遗传、免疫、性激素、药物等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 越来越多的资料表示风湿病与遗传因素有关。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均有遗传倾向,痛风、风湿热与遗传因素也有紧密关系。 2、感染因素 有关专家表明,风湿病是和感染有很大的联系的。比如风湿病的发病与A型溶血性链球菌的感染有关,强直性脊柱炎与肺炎克雷伯氏菌感染有关,类风湿关节炎与微生物感染有关。 3、内分泌因素 雌激素可刺激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 4、免疫因素 免疫异常在风湿病的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很多风湿病至少有部分原因是由免疫异常引起的。如类风湿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 5、个人因素 通常与受凉、潮湿、劳累、精神创伤、营养不良、外伤等因素也有关。 6、其他因素 风湿病的原因有很多的,例如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环境因素、机体素养等这些都是引起风湿病的重要原因。 怎样预防风湿病 1、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虽然本病的致残较高,但患有关节肿痛的病人只要对本病保持足够的警惕性,早期诊断及早期合理的治疗,仍可控制其发展,减少致残率,甚至治愈。 2、加强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或生产劳动,强健体魄,提高病能力及防御风寒湿邪、侵袭的能力。 3、避免风寒湿邪侵袭 要防止受寒、淋雨和受潮,关节处要注意保暖,不穿湿衣、湿鞋、湿袜等。夏季暑热,不要贪凉受露,暴饮冷饮等。秋季气候干燥,但秋风送爽,天气转凉,要防止受风寒侵袭。冬季寒风刺骨,注意保暖是最重要的。 4、注意劳逸结 过度劳累,正气易损,风寒湿邪可乘虚而入。因而,做到劳逸结合,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做,活动与休息适度是很重要的。 5、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 有一些患者是由于精神受刺激,过度悲伤,心情压抑等而诱发本病的;而在患了本病之后,情绪的波动又往往使病情加重。这些都提示精神(或心理)因素对本病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对维持机体的正常免疫功能是重要的。 6、预防和控制感染 有些风湿病是在患了扁桃体炎,咽喉炎,鼻窦炎,慢性胆囊炎,龋齿等感染性疾病之后而发病的,人们认为这是由于人体对这些感染的病原体发生了免疫反应面引起本病的。所以,预防感染和控制体内的感染病灶也是重要的。 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尽量避免以上致病因素,那么风湿病就不会发生。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组成名单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组成名单主任委员:栗占国 前任主任委员:张奉春 候任主任委员:曾小峰 副主任委员:黄烽、孙凌云、邹和建、鲍春德 秘书长:王国春 副秘书长:苏茵 学术秘书:穆荣、张学武 委员名单: 学会职务姓名单位 常务委员黄慈波卫生部北京医院 常务委员赵岩北京协和医院 常务委员张烜北京协和医院 常务委员李小峰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风湿科 常务委员肖卫国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常务委员毕黎琦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风湿免疫科常务委员张志毅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常务委员徐沪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 常务委员吴华香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常务委员李兴福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常务委员左晓霞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常务委员古洁若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常务委员张晓广东省人民医院 常务委员刘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常务委员朱平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常务委员武丽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 委员(兼秘书长)王国春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 委员(兼副秘书长)苏茵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委员伍沪生北京积水潭医院 委员李彩凤北京儿童医院 委员郑毅北京朝阳医院 委员李晓霞北京宣武医院 委员齐文成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委员巩路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委员李振彬河北石家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委员李洪斌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 委员王晓菲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委员李洋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委员杨程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委员赵东宝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委员何东仪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 委员姜林娣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委员张缪佳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委员王美美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委员林进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委员徐建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委员厉小梅安徽省立医院 委员林玲泉州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委员李忆农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 委员王友莲江西省人民医院 委员王吉波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青少年类风湿能治好吗

青少年类风湿能治好吗 文章目录*一、青少年类风湿能治好吗1. 青少年类风湿能治好吗2. 类风湿患者饮食注意什么3. 治疗类风湿疾病的方法*二、类风湿关节炎运动的预防政策*三、类风湿会给患者带来哪些病痛 青少年类风湿能治好吗 1、青少年类风湿能治好吗早期的类风湿只要及时治疗是可以治愈的,所以知道自己患上了类风湿请及时治疗,早起的类风 湿在发病初期的时候,一般治疗效果都是非常不错的。 2、类风湿患者饮食注意什么该病患者因为关节炎导致疼痛症状,会影响心情,脾胃功能下降,没有食欲。饮食上要注意以清淡为主,食物易于消化和吸收。药物治疗的时候避免过多刺激性的辛辣食物等,防止对药效产生影响。 营养要均衡,患者是一种慢性长期的疾病,调整每天的饮食,尽量增加食欲,还要注意各种营养物质合理的搭配,多吃水果蔬 菜补充维生素,还有补充蛋白质,各种肉类、蛋类、奶类等。 3、治疗类风湿疾病的方法出现类风湿性疾病可以按照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治疗,首先是局部热疗法,可以采用热水浴、温泉浴,趁着休班可以去泡个温泉,使得热气刺激一下皮肤,缓解疼痛。

其次就是蒸气疗法和石蜡疗法,可以间接性的减轻患者的疼 痛感,尤其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常见的晨僵现象,此种方法 可以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消肿止疼的作用。 类风湿关节炎运动的预防政策1、减少长时间卧床时间,且在运动时不宜剧烈,可以选择坐着或卧床进行运动。若采坐姿,可将右腿打直、小腿与足部往上提,离地三十公分以上,持续五秒钟后放下,左脚也以相同动作重复,每日可多作几次,以能负荷为原则。 2、冬季清晨起床时要注意保温,可以做些暖身运动。动作如下:将双手向前伸直,手掌向下,往下、往后作伸展划水的动作, 或者将双手举高至脸部,掌心朝向脸部,吸气后,双手向上、向外 伸展,然后再缓缓放下。 3、寒冷的冬天,要注意保暖,关节疼痛时可以试试热水浴, 减轻疼痛。 4、切勿任意进行推拿、按摩、拔罐等传统关节疼痛的治疗 方法,以免造成病情加重,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或延误治疗的黄 金时机。 类风湿会给患者带来哪些病痛缩短寿命:类风湿病人比正常 人的寿命减少10-15年。类风湿的危害极大,死亡率高类。风湿 病人合并有很多病,增加了治疗难度,精神压力增大,如果不采取

风湿病的病理病因

风湿病的病理病因 风湿发病原因1.免疫反应:机体对外源性或内源性抗原物质直接或通过巨噬细胞呈递的 刺激,使相应T-细胞活化2.遗传背景:近年来的研究证明一些风湿性疾病,特别是结缔组织病,遗传及患者的易感性和疾病的表达密切相关3.感染因素:多种感染因子,微生物产生的抗原或超抗原,可以直接或间接激发或启动免疫反应。4.内分泌因子:,雌激素和孕 激素的失调、与多种风湿病的发生有关。 首先病因预防:寒冷潮湿是引起风湿病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病因防治方面,大家平时要 避免受风受寒,避免精神紧张和免疫力的下降。饮食控制:饮食的酸碱平衡是风湿病防治 的重要环节。体内酸性物质过多,容易出现关节炎症,因此平时饮食上要注意避免酸性物 质摄入过量,生活中应多吃富含植物有机活性碱的食物。 另外治疗风湿病最好看是找中医来治疗,西医就是消肿止痛,抗免疫。中医现在对于控制 风湿还是有一定的效果的。治风湿华中第一人罗永焱教授坐诊武汉天仁中医门诊,罗永焱,男,78岁,著名风湿、类风湿、强制性脊柱炎专家,原武汉协和医院中医科著名教授,主任医师、教授。湖北省中医风湿病学会副主委,武汉市中医风湿病学会副主委。主要业绩: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疾病和风湿病。 通过调整、控制患者饮食以求减轻、改善病情,防止或减少复发的一种治疗方法。可以分为两种:今天我们就跟罗永焱教授一道对这个问题进行阐述。 ①补充疗法:在患者饮食中添加某种些物质的治疗方法。 ②排除疗法:把某种些特定的食物由饮食中加以清除。 风湿病的饮食治疗法!通过上述文章的讲解我们已经熟悉了,专家提醒广大患者,得了病不可怕,关键是要积极的接受医生的药物治疗,再加上日常生活的康复锻炼,就能让自己 的疾病有个很好的治疗效果。 武汉天仁中医门诊 医院地址:武汉市江汉区青年路机场河261号质量监督管理局旁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组成名单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 第八届委员会组成名单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组成名单主任委员:栗占国 前任主任委员:张奉春 候任主任委员:曾小峰 副主任委员:黄烽、孙凌云、邹和建、鲍春德 秘书长:王国春 副秘书长:苏茵 学术秘书:穆荣、张学武 委员名单: 学会职务姓名单位 常务委员黄慈波卫生部北京医院 常务委员赵岩北京协和医院 常务委员张烜北京协和医院 常务委员李小峰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风湿科 常务委员肖卫国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常务委员毕黎琦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风湿免疫科 常务委员张志毅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常务委员徐沪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 常务委员吴华香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常务委员李兴福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常务委员左晓霞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常务委员古洁若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常务委员张晓广东省人民医院 常务委员刘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常务委员朱平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常务委员武丽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 委员(兼秘书 王国春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 长) 委员(兼副秘书 苏茵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长) 委员伍沪生北京积水潭医院 委员李彩凤北京儿童医院 委员郑毅北京朝阳医院 委员李晓霞北京宣武医院 委员齐文成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委员巩路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委员李振彬河北石家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委员李洪斌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 委员王晓菲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委员李洋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委员杨程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委员赵东宝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委员何东仪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

风湿病学会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会史 一、学科发展和建设 1.现代风湿病学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风湿病学的建立可回溯至1959年,当时风湿病学在我国完全是一空白专业。根据中国与前苏联的协议,国家派遣了当时任高级讲师的张乃峥教授,赴莫斯科前苏联医学科学院风湿性疾病研究所进修1年。1960年归国后他参与制定了当时国家科学发展规划中的风湿病学部分,并在全国最先建立了风湿性疾病门诊,以及类风湿因子、抗透明质酸抗体、粘蛋白、六氨基已糖及纤维蛋白原的检测。由于当时国家处于经济困难时期及以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风湿病学未能在我国真正建立起来。 1978年张乃峥教授完成7年的援助越南抗美医疗任务后,立即酝酿筹建风湿病学专业,得到当时著名内科学专家张孝骞教授的赞许,并在国内其他著名医学家,如: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蔡醒华教授,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黄铭新教授等的支持下,终于在1979年正式在国内几家医院率先建立了风湿病学临床专业及研究实验室,并招收了第一批风湿病学研究生。以后在国外进修归来的董怡教授、陈顺乐教授和施桂英教授分别积极参与了各个单位的风湿病学建设,并后续在他们的领导下,进一步推动了全国风湿病学的建设。在2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风湿病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无论临床还是基础研究都迅速得到了发展。 2.学会成立及参加国际组织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于1985年成立,她的前身是1982年成立的中华医学会内科学会中的风湿病学学组。学会成立以后在全国积极开展风湿病知识普及和提高的工作,有风湿病专科的医院由最初的几家医院发展到全国各个省直辖市都有风湿病专科的局面。到2004年止,全国(未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已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了风湿病学分会或学组,极大地促进了中国风湿病学的普及和发展。学会积极发展与国际的联系,于1988年与台湾分别加入亚太地区风湿病学会联盟和国际风湿病学会联盟,使中国的风湿病学走向世界。台湾学会命名为中国台湾风湿病学学会(Rheumatology Associ- ation of Taiwan,China)。张乃峥教授1988~1996年任第五届亚太地区抗风湿病联盟执委会委员; 董怡教授1996~2000年任第七届亚太地区抗风湿病联盟副主席; 陈顺乐教授2000~2002年任第九届亚太地区抗风湿病联盟主席。 二、学会委员会名单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组成名单主任委员:曾小峰 前任主任委员:栗占国 副主任委员:张志毅,赵岩,古洁若,朱平,徐沪济 秘书长:黄慈波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常见风湿病的诊断与治疗》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常见风湿病的诊断与治疗》 1、下列不属于骨关节炎主要症状的是(单项选择) A.活动障碍 B.疼痛 C.晨僵和黏着感■ D.猖獗性龋齿 2、能够控制类风湿关节炎病情发展的药物是(单项选择) A.布洛芬 B.芬必得■ C.甲氨喋呤 D.塞来昔布 E.英太青 3、具有抑制尿酸生成作用的药物是(单项选择) A.塞来昔布■ B.苯溴马隆 C.秋水仙碱 D.碳酸氨钠 E.非布司他 4、系统性红斑狼疮好发于(单项选择) A.儿童■ B.生育年龄女性 C.年轻男性 D.老年男性 E.老年女性 5、强直性脊柱炎首先侵犯的关节是(单项选择) A.颈椎 B.胸椎 C.腰椎 ■D.骶髂关节 E.髋关节 6、ACR/EULAR2009年的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分为(),评分为10分,总得分大于等于6分可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单项选择) A.血清学 B.滑膜炎持续时间 C.关节受累 D.急性反应物■ E.以上都是 7、根据临床表现,痛风多见于(单项选择) A.青少年■ B.中年男性 C.女性 D.老年人 8、雷公藤制剂最常见的副作用是(单项选择)

A.肝脏损伤 B.神经系统损伤■ C.性腺损伤 D.肾脏损伤 E.心肌损伤 9、下列属于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表现的是(单项选择) A.皮肤与黏膜损害 B.关节和肌肉表现 C.肾脏损害 D.神经系统损害 E.全身症状■ F.以上都是 10、在血尿酸测定中,男性血尿酸值超过(),女性超过()为高尿酸血症。(单项选择) A.7mg/dl,3mg/dl B.3mg/dl,7mg/dl ■C.7mg/dl,6mg/dl D.7mg/dl,9mg/dl E.9mg/dl,7mg/dl

风湿病的机理病症

中医风湿病概论 中医风湿病(原称为“痹症”或“弊病”)是人体营卫失调,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合而为病;或日久正虚,内生痰浊、淤血、毒热,正邪相搏,使经络、肌肤、血脉、筋骨,甚至脏腑的气血痹阻,失于濡养,而出现的以肢体关节、肌肉疼痛、肿胀、酸楚、麻木、重着、变形、 僵直及活动受限等症状为特征,甚至累及脏腑的一类疾病的总称。 根据这一概念我们不难看出,中医风湿病包括的疾病范围很广,更加符合实际。西医学所指的风湿病,全称应是“风湿类疾病”(rheumatic diseases rheumatism)。反侵犯关节、肌肉、韧带、肌腱、滑囊等,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无论其发病原因如何,均属风湿病范畴。 一、风湿病的分类 (一)风痹 以感受风邪为主,侵犯肌肤、关节、经络,以其性走窜,疼痛游走不定为症状特点。因风为阳邪,“上线受之”,故多发于上肢、肩背等处;卫阳不固,腠理空虚,故有恶风、汗出之表现。也称“行痹”。 (二)寒痹 因阳气不固,感受寒邪为主,其表现以肢体关节疼痛为著,固定不移,遇寒加重,得热痛减或缓解。《内经》所谓“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因阳气不足,又寒主收引,其 性凝滞,故其症兼恶寒、肢体拘挛、屈伸不利、脉弦紧等。也称“痛痹”。 (三)湿痹 以感受湿邪为主,湿邪留滞于肢体、关节、肌肉之间,临床表现以上述部位肿胀疼痛、重着麻木为特征。因脾主湿,而湿性粘滞,阻碍气机,故一般湿痹多兼有脾湿不运或湿困脾土及气机不畅等症状,如头沉而重、胸闷纳呆、腹胀身倦、苔腻、脉濡缓等。也称“著痹”、“着痹”。 (四)热痹 感受热邪或湿热之邪,或风寒湿邪入里化热,以肌肉关节的红肿热痛,伴有身热、汗出、口渴、舌苔黄腻、脉相滑数为特点。因火热阳邪,色赤入心,且易伤阴津,故红肿明显,常兼有红斑、结节,口渴便干。这种风湿病疼痛显著,关节不能屈伸,医家多称之为“疼烦”。 (五)燥痹 以感受燥邪为主,或由于阳热之邪化燥伤阴,引起肌肉筋骨关节失于濡养而致的一类痹

2020美国风湿病学会ACR痛风管理指南解读

2020美国风湿病学会ACR痛风管理指南解读

Abstract ?核心团队、专家小组和投票小组(由风湿病学家、普通内科医生、肾病学家、医师助理和患者代表组成)提出了57个PICO问题,以解决以下问题:对痛风患者(9个问题)和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8个问题)进行ULT适应症(5个问题)、开始ULT的方法(7个问题)、持续ULT管理(18个问题)、痛风发作(10个问题)、生活方式和其他药物治疗策略。

目录? 1.起始降尿酸治疗(ULT)指征 ? 2.痛风患者初始ULT的建议 ? 3.ULT起始时机 ? 4.ULT持续时间 ? 5.ULT具体药物的使用建议 ? 6.何时考虑更改ULT策略 ?7.痛风急性期管理 ?8.生活方式管理 ?9.同用药物的管理

推荐强度分为“强烈推荐”和“有条件推荐”两类??强烈推荐:有中、高级别证据支持,获益大于风险。 ??有条件推荐:获益和风险可能更为平衡,和/或证据级别较低或无相关数据。 ?本指南中的建议适用于痛风患者,除外一项对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定义为血清尿酸(SU)≥6.8mg/dL(405umol/L),无痛风发作史或痛风石)]的降尿酸治疗建议。

?强烈建议对具有以下任一特征的痛风患者起始降尿酸治疗: –1个或多个皮下痛风石。(证据级别:高) –有证据表明存在痛风引起的任何形式的影像学损伤。(证据级别:中) –痛风频发(≥2次/年)。(证据级别:高) ?对于经历过>1次痛风急性发作,但并不频繁(<2次/年)的患者,可推荐起始ULT治疗。(证据级别:中) ?对于首次痛风发作的痛风患者,推荐不要启动ULT治疗。但对于以下患者,可推荐启动ULT:伴有中度至重度慢性肾病(CKD>3期)、血尿酸(SU)>9mg/dL(535.5umol/L)或尿石症的患者。 (证据级别:中) ?对于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SU >6.8 mg/dl,无痛风发作或皮下痛风石),不推荐起始ULT。 (证据级别:高)

风湿病的形成原因

风湿病的形成原因 风湿病的发病原因目前尚未明了,主要认为与受风、寒冷、潮湿等环境因素,感染、免疫、代谢、内分泌、退行性变、遗传、肿瘤、地理等因素。疼痛是风湿病的主要症状,也是导致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关节、肌肉、肌腱等处的疼痛是风湿病最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根据疾病的不同,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也有不同,表现有热痛、冷痛、酸痛、胀痛、游走性疼痛,以四肢为主。活动障碍是风湿病的常见症状之一,主要表现为四肢关节及脊柱等的活动受限,屈伸困难,是风湿病的常见症状之一。 治疗目的是改善疾病愈后,保持其关节、脏器的功能,解除有关症状。 1.药物治疗:(1)非淄体抗炎药:临床上常用的有布洛芬、萘普生、双氯酚酸、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2)慢作用抗风湿药:常用的有金合剂(肌注或口服)、青霉胺、柳氮磺胺吡啶、氯喹等。(3)细胞毒药物:常用的有环磷酰胺、甲氨蝶呤、雷公藤等。(4)肾上腺皮质激素本类药物是强的抗炎、抗过敏药物。 2.外科疗法:包括不同的矫形手术、人工关节的置换、滑膜切除等。手术不能治愈疾病只能改善关节功能和生活能力。 3.其他治疗:包括物理、康复、职业训练、心理等治疗。 综上所述,我们所提及的常规药物治疗中可能会产生相应的并发症,那么是否有更好的治疗途径呢?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得回到常规医学上来,即传统中医疗法,目前中医对强直性治疗有其独到之处,武汉天仁中医医院采用传统中医疗法治疗风湿病,十几年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罗永焱教授,经过多年的临床诊断,独创羊踯躅根治疗法,对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有奇效,已经为多名患者解除了病痛。在这里欢迎正在为强直性脊柱炎痛苦的患者们早日前来就诊,也预祝您早日告别病痛的折磨! 武汉天仁中医门诊 医院地址:武汉市江汉区青年路机场河269号质量监督管理局旁 公交站:550 208 506 621

风湿病都包括哪些

风湿病都包括哪些? 目前,国内学术界多根据美国风湿病学会分类标准:现代风湿病包括10大类疾病200多个病种: (1)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类风湿关节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坏死性血管炎及其他血管疾病、弥漫性筋膜炎、干燥综合征、重叠综合征,其他(风湿性多肌痛、结节性红斑等)。 (2)与脊柱炎相关的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赖特(Reiter)综合征、炎性肠病关节炎、未分化脊柱关节病等。 (3)骨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病):原发性,继发性。 (4)感染所致风湿性综合征:直接性(细菌性、病毒性、真菌性、寄生虫性等),反应性(细菌性、病毒性、免疫接种后、其他感染因素):急性风湿热等。 (5)伴有风湿性疾病的代谢性和内分泌疾病:结晶引起的疾病,单钠尿酸盐(痛风、焦磷酸钙沉积病等),双水焦磷酸钙假性痛风(软骨钙沉着症等),生化异常(淀粉样变性、维生素C缺乏等),内分泌疾病(糖尿病、肢端肥大症等)、免疫缺陷病、其他遗传病(遗传性骨关节病等)。 (6)肿瘤引起的骨关节病变:原发性(滑膜瘤、滑膜肉瘤),转移瘤,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和淋巴瘤,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等。 (7)神经血管疾病:神经病变性关节炎、挤压综合征、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红斑肢痛病、雷诺病等。

(8)伴有骨及软骨病变的风湿病:骨质疏松、骨软化、增生性骨关节病、特发性弥漫性骨肥厚、骨炎(paget骨病、耻骨炎、髂骨致密性骨炎)骨坏死、骨软骨炎、骨和关节发育不良骨、骨溶解和软骨溶解、肋软骨炎、骨髓炎等。 (9)关节外风湿病: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全身性、局部性)、下背痛及椎间盘病变,肌腱炎和/或滑膜炎,腱鞘囊肿,筋膜炎,慢性韧带及肌肉劳损,血管舒缩功能紊乱,各种疼痛综合症等。 (10)与风湿病有关的其他关节表现的疾病:常伴有关节炎的疾病(创伤、关节内紊乱、胰腺病、结节病、复发性风湿病、间歇性关节积水、结节性红斑、血友病),其他情况(结节性脂膜炎,家族性地中海热、Good Pasture综合征、慢性活动性肝炎、药物诱发的风湿性综合征、透析伴发的综合征、异物性滑膜炎、痤疮和化脓性汗腺炎、Sweet综合征、手掌或足底脓疮病、其他)。 由以上可知,风湿病包括的范围很广,门类繁杂,性质各异。与临床各科几乎都有关系,如内科、骨科、免疫科、外科、皮肤科、口腔科、眼科、放射科等。因此,风湿病学是一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