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在心头

赵汀生

我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老师也是我们班主任,姓曹,四五十岁的样子,戴着副玳瑁眼镜,镜片形似鸡蛋,厚如陶瓷碗底,像有圈圈螺纹。语文课若有偷看小人书做小动作的,不论在哪个角落,他总是先扶扶眼镜,注视片刻,轻咳几下,然后用教鞭敲着讲台,说:“这怎么行呢?”当时同学们大多有些怵他,背地里叫他“眼镜”。

我们班的自习课原本和其他班一样,没有老师,大家在教室里随意走动,交头接耳,很是自在。后来“眼镜”将大半自习课用于自习语文,他总是坐在讲台旁批改作业,谁也不敢“轻举妄动”,教室里鸦雀无声,只有沙沙沙写字的声音。

一天下午,最后一节课是自习课,下课铃响后,曹老师从讲台旁站起来,扶了扶眼镜,压低嗓门说:“放学后我带同学们去游泳,会游泳的请举手。”

我们这个小山城溪河交错,深潭也很多,几乎每年都有学生在游泳时溺亡,老师和家长通常不许孩子去游泳。但炎炎夏日里,游泳对孩子们,尤其小男孩,是极大的诱惑,常有人偷偷下河。此刻,平日里颇为严厉古板的“眼镜”,竟要带大家去游泳,幸福来得实在有点意外。教室里一下子喧嚣起来,那些预备下课后冲出去抢占乒乓球桌的男生,赶紧将攥在手里的自制光板球拍塞回书包。

选择去游泳的最后只有男生。到得一处宽阔的河滩,曹老师叫我们站成一排,报了两遍数才让下水。我与同学们打了一阵水战,又连扎了几个猛子浮出水面,见不远处河面上有两点亮光,抹去脸上的水珠一看,原来是曹老师正面对着我们站在水中,眼镜反射着太阳光,一闪一闪的。我游到曹老师跟前,请他和我们一起去游泳,他摇了摇手说:“我还是不游吧,万一眼镜掉进河里,就什么都看不清了。”我说这样泡在水里不动太冷了,他扶了扶眼镜:“没关系。我眼睛不好使,你去告诉大家,不要离我太远,这样才看得见你们。”

太阳落下山去,渐渐起了风,柳枝拂着水面窸窣作响。此时刚过端午节,河水还有些凉,水中的我们已感到了微微寒意,陆续往河岸游去。曹老师瘦小的身子依然立于水中,晚霞映着他微驼的背影。他一手扶着眼镜,一手伸着指头清点人数,等着我们一一在他面前游过。待他最后上得岸来穿衣时,我们分明见他嘴唇有些发紫。

此后,曹老师每周总会带我们去游泳,他将眼镜的两条腿绑上橡皮筋,牢牢系在头上,跟我们一道游泳、潜水、打水战,从下水到上岸,须臾不离开我们。直到暑假,曹老师回了乡下的家,才结束了这段我童年时很快乐很留恋的时光。

这年的深秋,我父亲从下放的农村回家,让我带一张纸条给班主任。曹老师看过纸条,右手在我头顶摩挲半晌,说:“你爸要带全家去农村生活,你能不去吗?”我仰头看着曹老师,茫然地摇了摇头。

次日上午放学后,曹老师把我叫到他那儿,在书架上翻找了一阵,取出一张当时很流行的一分钱一张的小宣传画,在背面签上名字和年月日,递给我:“做个纪念吧。到了农村,条件大不如这里,要克服困难,更加努力学习,以后有机会再回城里读书。”他坐到靠背椅上,拉着我的手又叮咛了一番,突然把我紧紧抱住,胡子和眼镜轻轻蹭着我的脸,那种痒

痒的柔柔的感觉,至今还在心头。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文章描述了关于曹老师的哪几件往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述。

(2)品味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教室里一下子喧嚣起来,那些预备下课后冲出去抢占乒乓球桌的男生,赶紧将攥在手里的自制光板球拍塞回书包。

(3)阅读全文,说说曹老师有哪些性格特点。

(4)文末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联系全文,简要分析其作用。

(5)本文和《藤野先生》一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联系文本具体分析。

【答案】(1)①自习课,亲自看班,使原本混乱的教室里变得“鸦雀无声”;②下课后,带领同学们去游泳,须臾不离开“我们”;③“我”要回农村老家读书,曹老师与“我”难舍难分。

(2)三个动词,让读者既感受到速度,又感受到力量。一方面写出了孩子活泼好动的本性,一方面表现了孩子们听到要去游泳时的那种意外的惊喜。

(3)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关爱有加,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4)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曹老师与“我”相拥分离的情景,表现了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同时,照应文题,使文章结构谨严,首尾圆合,浑然一体。

(5)两文都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了老师的主要特征和精神品质。本文中,曹老师在自习课时坐在讲台旁批改作业,让学生认真学习;夏天,监督带领学生一起去游泳;给“我”一张小宣传画作为留念,都反映了曹老师对学生的一片真心;《藤野先生》中,具体写了藤野先生添改讲义,认真负责;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恳;了解女人裹脚,求实问理等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段概括。文中一共描写了三件曹老师爱学生的事情,第一件事是2﹣7段,在炎炎夏日为了满足学生们的愿望,瞒着学校带我们去河里游泳。第二件事是8﹣9段,父亲因为家里经济的原因要将“我”送去村里念书,曹老师得知之后极力劝阻,甚至不惜摔坏了他珍贵的眼镜。第三讲事10段,曹老师得知我要离开了,送“我”纪念品,不忘督促我学习。

(2)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综合词义与表达效果这两方面因素进行揣摩。“冲”“攥”“塞”是动词,写出原来计划打乒乓球的学生被游泳深深吸引住,感到意外惊喜。三个动词还表现了孩子们活泼好动的特点。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由“当时同学们大多有些怵他”、“他总是坐在讲台旁批改作业,谁也不敢‘轻举妄动’,教室里鸦雀无声,只有沙沙沙写字的声音”可见他对学生严格要求。由带学生去游泳、劝“我”父亲不要带“我”去农村,表现了曹老师对学生很关爱。“他坐到靠背椅上,拉着我的手又叮咛了一番,突然把我紧紧抱住,胡子和眼镜轻轻蹭着我的脸,那种痒痒的柔柔的感觉,至今还在心头”表现出曹老师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4)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画线句写的是曹老师的动作,属动作描写。“拉着我的

手又叮咛了一番”“紧紧抱住”“轻轻蹭我的脸”等动作表现出师生难舍难分的情景;在结构上,“至今还在心头”与标题形成照应。可据此从内容和结构上回答。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写法的赏析。本文写了曹老师自习课亲自看班、带学生游泳、与回农村读书的“我”难舍难分几件事,表现了他严格要求又关爱学生的形象特征。《藤野先生》通过写藤野先生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女人裹脚等事,表现了他没有民族偏见、教学认真负责、学术研究严谨求实的特点。由此可见,两文在写法上都使用选取典型事例的方法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出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

故答案为:⑴①自习课,亲自看班,使原本混乱的教室里变得“鸦雀无声”;②下课后,带领同学们去游泳,须臾不离开“我们”;③“我”要回农村老家读书,曹老师与“我”难舍难分;

⑵三个动词,让读者既感受到速度,又感受到力量。一方面写出了孩子活泼好动的本性,一方面表现了孩子们听到要去游泳时的那种意外的惊喜;

⑶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关爱有加,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⑷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曹老师与“我”相拥分离的情景,表现了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同时,照应文题,使文章结构谨严,首尾圆合,浑然一体;

⑸两文都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了老师的主要特征和精神品质。本文中,曹老师在自习课时坐在讲台旁批改作业,让学生认真学习;夏天,监督带领学生一起去游泳;给“我”一张小宣传画作为留念,都反映了曹老师对学生的一片真心;《藤野先生》中,具体写了藤野先生添改讲义,认真负责;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恳;了解女人裹脚,求实问理等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点评】⑴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作答此类问题,一定要认真读题,仔细分析文本内容。根据题目的要求,结合文本中的关键性提示语句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注意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⑶本题考查人物形象。解答要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⑷本题考查对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的判断和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抓住句中关键词进行分析,并联系上下文内容,结合具体语境进行作答;

⑸本题考查对文章写法的赏析。明白刻画人物的方法是答题的关键。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母亲养蜗牛

梁晓声

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我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空陪她。母亲被寂寞所困的情形,令人感到凄楚。

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儿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

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儿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

细沙。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她经常将那小铁盒儿放在窗台上,盒盖儿敞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儿内。

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情。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有时,为了讨母亲欢心,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同观赏。

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

“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

“奶奶,你吃过蜗牛吗?”

“吃?……”

“奶奶,我想吃蜗牛!我还想喝蜗牛汤!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

“可……它们现在还小啊……”

“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吃了。奶奶你说是不是?”

母亲愕然。

我阻止他:“不许存这份念头!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

母亲便说:“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

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

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

后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而母亲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

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壳儿开始变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屋”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了。

母亲将它们移入一个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

“奶奶,它们就是长大了吧?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吧?”

“不行。得长到和你拳头一般儿大。你不是说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之后再吃吗?”

“奶奶,我不想等了,现在就要吃,只吃一次,尝尝什么味儿就行了。”

母亲默不作答。

我认为有必要和儿子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了。趁母亲不在家,我将儿子拉至跟前,对他讲奶奶一生多么的不容易;讲自爷爷去世后,奶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讲那些小蜗牛对于奶奶的意义……儿子低下头说:“爸爸,我明白了,如果我吃了蜗牛,便是吃了奶奶的那一点儿欢悦。”从此,儿子再不盼着吃蜗牛了。

一天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盆儿汤,对儿子说:“你不是要喝蜗牛汤吗?我给你做了,快喝吧。”我狠狠瞪儿子一眼。儿子辩白:“不是我让奶奶做的!”母亲朝我使了个眼色。我困惑地慢呷一口,鲜极了!但那不是蜗牛汤,而是蛤蜊汤。

其实母亲是把那些能够独立生活的蜗牛放了,放于楼下花园里的一棵老树下。她依然每日将菜蔬之最鲜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于那棵树下……

一天,母亲说:“我又看到它们了!它们好像认识我似的,往我手上爬。”我望着母亲,见母亲满面异彩。那一刻,我觉得老人们心灵深处情感交流的渴望,令我肃然,令我震

颤,令我沉思……

(1)“母亲养蜗牛”的故事可谓波澜起伏。请将相关情节填写在下面的横线处。

①________,波澜顿起。

②蜗牛逐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入新居,儿子却说现在就要吃蜗牛,波澜再起。

③________,波澜又起。

(2)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第三段在文中的作用。

(3)细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的。

(4)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写出两个方面,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蜗牛尚小,母亲精心照料,儿子却说要吃蜗牛;蜗牛长大了,儿子已放弃吃蜗牛的念头,母亲却突然端出一盆“蜗牛汤”

(2)①突出了母亲对蜗牛照顾的精心,表现母亲对蜗牛的喜爱或突出蜗牛对于母亲的特殊意义。②为下文母亲舍不得这些蜗牛被吃掉等情节做铺垫。

(3)示例一: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表现人物心理。从儿子的话语中,表现出儿子想吃蜗牛的急切心情;从母亲看似矛盾的话语中,表现出母亲为蜗牛长大感到的自豪和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示例二:用人物说话的语气变化表现人物心理。儿子先疑惑后确定的语气变化,表现了他想吃蜗牛的急切心理。母亲先肯定后否定的语气变化,显示了她为蜗牛长大感到的自豪和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示例三:选取能突出人物心理的词语表现人物心理。写母亲时,先用“肯定”“分明”来突出她看到蜗牛长大时的自豪,后用“总是”“根本”表现她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写儿子时,用“确定”“已经”“许多”突出他想要吃蜗牛的急切心理。

(4)①表现老人们对情感交流的渴望,希望引起人们关注。文章开头点出母亲寂寞;中间写母亲精心照顾蜗牛,和蜗牛进行心灵的交流;结尾提醒人们给予关注。②表现浓浓的亲情。母亲爱孙儿,虽然舍不得蜗牛,却从未回绝孙儿吃蜗牛的请求,最后用巧妙的办法满足了孙儿的要求。孙儿爱奶奶,当明白自己的要求会剥夺奶奶的欢乐时,就再也不提吃蜗牛了。“我”爱母亲,能体察到母亲的寂寞和欢乐,常停止写作陪母亲观赏蜗牛,并说服儿子不再想要吃蜗牛。③表现对小生命的爱。母亲像呵护儿女一样养育蜗牛,舍不得伤害蜗牛,最后将能独立生活的蜗牛放生并继续照顾它们。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了文章情节的补充。因为中间一部分已给出答案:蜗牛逐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入新居,儿子却说现在就要吃蜗牛。波澜再起。我们补写的文字应在这段文字的前面和后面,我们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段落,然后再进行总结即可。(2)本题考查了段落的作用。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在内容上,这一段表现母亲对蜗牛的喜爱,在结构上为下文母亲不舍得吃掉蜗牛做了铺垫。

(3)本题考查揣摩人物心理。作答时,需结合具体的语境和自己的阅读体悟分析作答。儿子之所以认为蜗牛长大了,是想吃掉蜗牛。母亲一会认为蜗牛长大了,一会说蜗牛没有长大,是因为母亲舍不得蜗牛被吃掉。

(4)本题考查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本文的主题可以从好几个方面来考虑。例如:表现老人们对情感交流的渴望,希望引起人们关注。表现浓浓的亲情。表现对小生命的爱。以上角度都可以。

故答案为:

(1)①蜗牛尚小,母亲精心照料,儿子却说要吃蜗牛;③蜗牛长大了,儿子已放弃吃蜗牛的念头,母亲却突然端出一盆“蜗牛汤”。

(2)①突出了母亲对蜗牛照顾的精心,表现母亲对蜗牛的喜爱或突出蜗牛对于母亲的特殊意义。

②为下文母亲舍不得这些蜗牛被吃掉等情节作铺垫。

(3)示例一: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表现人物心理。从儿子的话语中,表现出儿子想吃蜗牛的急切心情;从母亲看似矛盾的话语中,表现出母亲为蜗牛长大感到的自豪和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

示例二:用人物说话的语气变化表现人物心理。儿子先疑惑后确定的语气变化,表现了他想吃蜗牛的急切心理。母亲先肯定后否定的语气变化,显示了她为蜗牛长大感到的自豪和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

示例三:选取能突出人物心理的词语表现人物心理。写母亲时,先用“肯定”“分明”来突出她看到蜗牛长大时的自豪,后用“总是”“根本”表现她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写儿子时,用“确定”“已经”“许多”突出他想要吃蜗牛的急切心理。

(4)①表现老人们对情感交流的渴望,希望引起人们关注。文章开头点出母亲寂寞;中间写母亲精心照顾蜗牛,和蜗牛进行心灵的交流;结尾提醒人们给予关注。

②表现浓浓的亲情。母亲爱孙儿,虽然舍不得蜗牛,却从未回绝孙儿吃蜗牛的请求,最后用巧妙地办法满足了孙儿的要求。孙儿爱奶奶,当明白自己的要求会剥夺奶奶的欢乐时,就再也不提吃蜗牛了。“我”爱母亲,能体察到母亲的寂寞和欢乐,常停止写作陪母亲观赏蜗牛,并说服儿子不再想要吃蜗牛。

③表现对小生命的爱。母亲像呵护儿女一样样蜗牛,舍不得伤害蜗牛,最后将能独立生活的蜗牛放生并继续照顾它们。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情节的梳理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线索;然后根据文章內容,找到相关语段结合关键语句,筛选出符合题意的笞案;

⑵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段落在文章开头的作用一般是:统领全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营造氛围;开篇点题;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就本文而言具体是为下文做铺垫,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

⑶本题考查根据语境揣摩人物心理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根据上下文和人物性格揣摩心理活动;

⑷本题是对文章主旨的考查。文章的主旨句一般在文中多次出现,还多在首段与末段,是对题目的解释与深化,多为议论抒情性的句子。文章最后一段就是文章的主旨句。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以下问题。

火笼

①童年时的冬天似乎特别冷。

②在家可以围着火盆取暖,去上学总不能端着火盆去呀。于是又用上了火笼。火笼是用细竹复从下到上编成的。编到一半时放进一个用于装木炭的小瓦盆,再编几寸就可以收口,最后安上把子就成了一个可以提着到处走可以烘手烘脚的火笼。在冰冷的教室里,写

作业前暖暖手,柔软了冻僵的手指才能捏稳手中的笔啊!

③冬天的早上,细心的母亲们会早早起床生火,把烧红的木炭夹进孩子的火笼,加上几块木炭,再铲些热灰覆盖在上面。如果不出意外,这笼火可以维持到放学。临出门前母亲们总会千叮哼万嘱咐:在学校一定不要乱扒火。可出得门来又有几个孩子想得起母亲的话。

④正长身体的孩子嘴巴永远是馋的,提着火笼的孩子衣兜里早就悄悄藏好了一把干黄豆。走进教室放下书包,趁着老师还没进教室,赶紧用小木棍小心翼翼地把火笼里的炭火扒开,丢几颗黄豆进去。

⑤“起立!”“老师好!”“同学们好!”还没来得及坐下,清脆的“噼啪”声不知从谁的火笼发出,也许是烤熟了的黄豆在告诉小主人:“快吃我吧!”

⑥课堂纪律自然被扰乱了。慈祥的老教师通常只是一笑而过,说句下次不要这样子了。年轻脾气躁的教师会觉得这是对他威严的挑战。烤黄豆的孩子只能眼巴巴地看着火笼连同烤熟的黄豆一同摆在讲台下,时而忍不住抽动鼻子唤一唤烤黄豆发出的诱人的香味,直到下课才物归原主。

⑦我们班有一个心灵手巧的男同学,他没有竹震编成的火笼。但他捡来一个破脸盆,用铁丝绕盆边缠上一圈,再在两边系上绳子,打一个结,一个火盆就做好了。

⑧他父亲早逝,母亲一人要抚养四个孩子,家里没有钱买木炭,这个问题也难不倒他。星期天天不亮,他就背着砍柴刀扛着锄头背着背篓上山。专选枯死的树枝来砍。把砍下的木头再砍成两尺长一截。用锄头在空地上挖一个大坑,底部垫上干草枯枝,摆上一层木头,再铺干草枯枝。然后从底部点火,木头的外面盖上一层厚厚的泥土,让木头在里面慢慢地燃烧。

⑨躺在草地上,吃着从家里带来的煮红薯,睡上一觉。估计木头烧尽了,摸摸木头外面的泥土也不烫手了,便用锄头创开泥土。一截截乌黑发亮的木炭出现在眼前,直到木炭凉透,才小心翼翼地把木炭装进背篓回家去。

⑩他自己烧的木炭没有炭头,烧起来没有黑烟,而且他还很乐意与别人分享。看到没有火笼的同学冻得瑟瑟发抖,他会主动借给同学烤一节课。所以,在我们班上他是最受欢迎的。

?并不是每一个火笼都能平平安安。有在路上拌跤打破火笼里面的小瓦盆的,有玩火把火笼烧着的,只得哭哭啼啼地提着烂火笼回家。作为惩罚,那个孩子会有一个冬天上学的路上手中没有了火笼。

?现在的冬天不太冷,可以供取暖的物品也很多。家里有冷暖两用的空调,有电热毯,还有什么电暖袋、暖宝宝,我家还用上了水暖床垫。不但应有尽有,还非常可爱。可是我依然念念不忘童年时那个装满了温暖的火笼。我爱你,童年记忆中装满了温暖的火笼!(1)选文多次写到“冷”,有哪些作用?

(2)结合全文说说母亲们担心火笼会出什么“意外”?

(3)请简要赏析选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赶紧用小木棍小心翼翼地把火笼里的炭火扒开,丢几颗黄豆进去。

(4)选文第段“念念不忘童年时那个装满了温暖的火笼”,其中的“温暖”有哪几层含义?【答案】(1)暗示当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突出童年时火笼对我们学习生活的重要性,

为下文写与火笼相关的情节作铺垫。

(2)在路上摔跤打破火笼里的小瓦盆,玩火把火笼烧着。

(3)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孩子担心被老师发现以及害伯火笼烧着的心理,也体现出孩子对吃到烤黄豆的渴望。

(4)母亲精心为“我”准备火笼,“我”感受到母爱的温暖;回忆上学时的趣事,感受到师生情的温暖;男同学自制火盆木炭和同学分享,感受同学情的温暖。

【解析】【分析】(1)选文多次写到“冷”,第一处写“冷”在文章开头,作者说童年的冬天特别冷,在家用火盆取暖,去上学只能用火笼。结合下文内容分析,可以看出下文都是围绕“火笼”写的,因此此处写“冷”突出童年时火笼对我们学习生活的重要性,并为下文写与火笼相关的情节作铺垫。第二处是在文章结尾,把现在的冬天和童年时冬天的感觉进行对比,通过对比,说明了当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

(2)文章第?段写到:并不是每一个火笼都能平平安安。有在路上拌跤打破火笼里面的小瓦盆的,有玩火把火笼烧着的,只得哭哭啼啼地提着烂火笼回家。这就是母亲担心的火笼所出的“意外”,据此概括答题即可。

(3)“扒开”“丢”是对孩子们的动作描写,结合语境分析,写孩子们想吃烤黄豆,但是又怕火笼烧着,于是就小心翼翼地扒开,时间又非常短,又怕老师发现,于是就“赶紧扒”。因此这两个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孩子担心被老师发现以及害伯火笼烧着的心理,也体现出孩子对吃到烤黄豆的渴望。

(4)结合文章所写的事件体会温暖的含义,文章第③段写冬天的早晨,细心的母亲怕孩子受冻,都会精心帮孩子准备好火笼,母亲的爱让“我”感到温暖;第④到⑥段写围绕火笼回忆上学时烧黄豆趣事,这些回忆让“我”感受到师生情的温暖;第⑦到⑩段写班里的男同学自制火盆木炭和同学分享,让“我”感受同学情的温暖。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暗示当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突出童年时火笼对我们学习生活的重要性,为下文写与火笼相关的情节作铺垫;

⑵在路上摔跤打破火笼里的小瓦盆,玩火把火笼烧;

⑶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孩子担心被老师发现以及害伯火笼烧着的心理,也体现出孩子对吃到烤黄豆的渴望;

⑷母亲精心为“我”准备火笼,“我”感受到母爱的温暖;回忆上学时的趣事,感受到师生情的温暖;男同学自制火盆木炭和同学分享,感受同学情的温暖。

【点评】⑴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解答本题需明确题目要求,要求是“小说多次写到冷,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概括说明”,明确了题目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根据文本内容分析文中对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答题时注意抓住关键句,确定关键点,即可概括作答。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语句的赏析。答题时注意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人物描写格式:人物描写方法+内容+中心表述形式: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写出了…表达了…

⑷本题是对题目含义的理解和文章主旨的概括。结合文章内容,在首段与末段,寻找对题目的解释与深化,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同时注意题目的双关含义,概括出表面含义和深层

含义即可。

4.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布朗太太的房子

王若冰

春天开始的时候,我再次登门拜访布朗太太。

布朗太太来开门时,精神明显比前两次差了不少,但稀疏而发白的头发却打理得很整齐。她还是礼貌地请我进门,将我让到沙发上,不过她开门见山地对我说:年轻人,我还是无法改变我的想法,房子我不能卖给你。抱歉。我这一次并没有急着回答她,而是看着布朗太太说:布朗太太,您知道您的这套房子已经50年了,一套50年的木房子,按照现在这个区域的价格,只值50万澳元,可是我上一次已经给到您150万澳元,您还是不同意。布朗太太,您今年多大岁数了?

我直视着她,内心有一股无名之火在往上蹿。但是我还是尽力地往下压了压。谁知,布朗太太却似乎一点也不急。她很淡然地在沙发上坐下,看着我说:我今年已经85岁了。我明白你的意思,有了这150万澳元,我的余生会过得很轻松。但是,我还是那句话,房子,我是不会卖的!请回去吧!

布朗太太的话再次深深地激怒了我。可是,我知道,面对这样一个固执的老人,我除了忍耐,别无选择。去年初,我在这个区域看上了包括布朗太太家在内的6套老房子,这虽然是个老区,但是位置很好,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外投资者。其他的家庭都很痛快地答应并把房子卖给了我。因为每家我几乎都是双倍或者三倍的价格买下的,因此每户人家都非常高兴地拿着钱去买新房子了。但是,当我来到布朗太太家时,却在这里卡住了。尽管我说尽了好话,布朗太太也不松口,让她出价,她也根本不理会,只对我说:年轻人,我不会把房子卖给你!你就死了这条心吧!

这一次,我是抱着必胜的信心来的。我知道布朗太太无儿无女,布朗先生已经过世多年,她一个人在这世界上孤独度日,生活得并不富裕。况且布朗太太的房子在中间,我一旦改变了计划,损失将难以估算。就因为布朗太太不同意,我在这里的房地产开发项目难以进行,如今都快一年了,还毫无进展,我这一次要是再不成功,后果连我自己都难以想象。

布朗太太,我知道您对这座房子有感情,毕竟住了这么多年,留有许多美好的记忆。您的心情我都能理解。不过,这房子毕竟已经50多年了,其他的几户都已经搬走了,您看看现在您的周围已经夷为平地。您一个人在这里不寂寞吗?我可以出价300万澳元,这是我最后的底线,如果您同意,我们现在就可以签订合同。我甚至还可以帮您找到一套合适的房子,帮您搬家。我保证您会满意的!

我极力地想说服布朗太太。

但是,布朗太太似乎一点不为所动,她扭过头,望向窗外,顺着她的目光望过去,那是一个大大的葡萄架,上边已经长满了绿油油的叶子。布朗太太的目光在葡萄架上游移了一会,转过头对我说:年轻人,我知道这些。我都看到了,几户老邻居都搬走了。我的周围已经变成了一片平地,没有一点烟火气息了。但是,我要告诉你,我一点也不孤单,相反我比以前更加充实与满足了,是发自内心的满足。我不知道我的人生还有多少时间,但是

只要我活着一天,我就不会离开这套房子的。她说得异常坚决,然后又把目光落在窗外的葡萄架上,久久不肯离开。

显然,这一次我又失败而归。

因为再也不能等待下去,我放弃了布朗太太的房子,只能改变了建筑计划,决定绕过布朗太太的家,分成两部分来建筑。

可是,施工还没有开始,就传来了布朗太太过世的消息。布朗太太的代理律师给我打电话,让我去一趟。再次走到布朗太太的家,一种发自内心的凄凉感不由得升起。律师掏出一封信递给我。信是布朗太太写的,在信中,布朗太太说,她不把房子卖给我,与价格根本没有关系,因为这套房子是她的丈夫亲自盖起来的,她的丈夫布朗先生的骨灰就葬在后院的葡萄架下,这些年,她觉得丈夫一直在身边陪着自己,她已经习惯了每天坐在葡萄架下与丈夫对话的日子。布朗太太还说,她死后愿意把房子赠给我,只希望我能保留后院的葡萄架,并把她的骨灰也一起葬在那里,她就心满意足了。

我读完后,内心长久无法平静。我依然按照后来的计划施工,保留了布朗太太完整的家,并且将布朗先生与布朗太太的爱情写出来,将房子免费开放给人们参观。每天,葡萄架下都会有一些伴侣拿着鲜花来祭奠!

我总在没事的时候,走进后院的葡萄架,心里默默地说:布朗先生,布朗太太,愿你们安好!

(选自《2018小小说选粹》)(1)下面关于小说内容与手法的解说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布朗太太是一个固执而愚蠢的人,“我”给她天价赔偿,她不为所动,在死后,却把房子送给了“我”。

B.“我”没花一分钱就得到布朗太太的房子,“我”很高兴,于是“我”总拿着鲜花来祭奠布朗夫妇。

C.就算布朗太太不同意卖房给“我”,“我”也没多大损失。因此,布朗太太把房子送给“我”,“我”就将房子完整的保留了下来。

D.这篇小说运用了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2)“我”读完布朗太太的信后,为什么“内心长久无法平静”?

(3)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作具体分析。

(4)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段可以去掉,你是否认同?谈谈你的看法,并简述理由。

【答案】(1)D

(2)①被“布朗太太”默默地捍卫,坚守自己的爱情感动或被“布朗太太”“情胜于利”(感情比金钱更重要)的价值观感动;②因为自己对“布朗太太”的误解而感到的愧疚之情。(3)①追逐利益的人。为了追逐更大利益,几乎都是双倍或者三倍的价格买下了另外五家的房屋。不惜天价收购“布朗太太”的房屋。②有眼界的生意人。“布朗太太”他们这个区域是个老区,但是位置很好,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外投资者。看上了包括布朗太太家在内的六套老房子。③有耐心有教养的人。多次去说服“布朗太太”卖房,都被拒绝,心里有怒火,但一直克制情绪,保持绅士风度。④有爱心和良知的人。知道“布朗太太”不卖房的原因而感动,让房屋完整保存下来,还写了他们夫妇的爱情故事,让大家来参观布朗太太的房屋。

(4)认同,文章情节在倒数第二段已经很完整,主题已经很清楚的表现出来。去掉最后一段不会影响文章内容。

不认同。有了文章最后一段更能突出“我”的形象。“我”因误会“布朗太太”而内疚。“我”被“布朗太太”捍卫、坚守爱情的事迹感动,因此常去看看房屋,更能体现出“我”是一个有良知的生意人。

【解析】【分析】⑴A项有误,根据小说结尾处布朗太太留给“我”的信,可知布朗太太不卖房子而“送”房子的原因,表现她是一个重感情,愿与丈夫生死相守,并非是“固执而愚蠢”。

B项有误,“我”没花一分钱就得到布朗太太的房子,但“我”被布朗太太对爱情的坚守感动了,“将布朗先生与布朗太太的爱情写出来,将房子免费开放给人们参观。每天,葡萄架下都会有一些伴侣拿着鲜花来祭奠!”。

C项有误,文中说“我一旦改变了计划,损失将难以估算”,选项中的“没多大损失”表述有误;布朗太太把房子送给“我”,“我”就将房子完整的保留了下来,是被布朗太太的爱情故事感动了。

D项正确,故选D。

⑵根据前文表述的情节,可知之前“我”多次上门高价购买布朗太太的房子,但都被拒绝,在劝说的过程中,“我直视着她,内心有一股无名之火在往上蹿”,可见之前“我”对布朗太太的怨恨。但是布朗太太留给“我”的信,让“我”明白了她不愿买房子的原因,“我”被她对爱情的执著坚守而感动,同时也为之前误解布朗太太而内疚。所以内心无法平静。

⑶小说中写了“我在这个区域看上了包括布朗太太家在内的6套老房子,这虽然是个老区,但是位置很好,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外投资者”,可见“我”是一个懂商机,有眼界的商人;“每家我几乎都是双倍或者三倍的价格买下的”可见“我”是一个一心为钱的人;在无偿得到馈赠,明白布朗太太不愿卖房的原因后,我不仅保留了那个葡萄架,还保留了布朗太太的房子,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有爱心、善良的人。而且从劝说过程中虽然很生气,但是都克制情绪,也表现了他为人有教养。

⑷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唯一,关键在于理由的阐述。本文的倒数第二段已交代了故事的结局,突出文章主旨,表现对爱情坚守的布朗朗太太的赞颂。所以最后一段删去是可以的。但是根据最后一段的内容,表现的是“我”此后的行为,可见布朗太太对“我”的影响很大,与前文“我”一心为钱,不惜出高价出买房屋,只为获得暴利形成鲜明的对比,不删去,能突出“我”的变化,从侧面表现布朗太太的行为感人。

故答案为:⑴D;

⑵①被“布朗太太”默默地捍卫,坚守自己的爱情感动或被“布朗太太”“情胜于利”(感情比金钱更重要)的价值观感动;②因为自己对“布朗太太”的误解而感到的愧疚之情。

⑶①追逐利益的人。为了追逐更大利益,几乎都是双倍或者三倍的价格买下了另外五家的房屋。不惜天价收购“布朗太太”的房屋。②有眼界的生意人。“布朗太太”他们这个区域是个老区,但是位置很好,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外投资者。看上了包括布朗太太家在内的六套老房子。③有耐心有教养的人。多次去说服“布朗太太”卖房,都被拒绝,心里有怒火,但一直克制情绪,保持绅士风度。④有爱心和良知的人。知道“布朗太太”不卖房的原因而感动,让房屋完整保存下来,还写了他们夫妇的爱情故事,让大家来参观布朗太太的

房屋。

⑷认同,文章情节在倒数第二段已经很完整,主题已经很清楚的表现出来。去掉最后一段不会影响文章内容。

不认同。有了文章最后一段更能突出“我”的形象。“我”因误会“布朗太太”而内疚。“我”被“布朗太太”捍卫、坚守爱情的事迹感动,因此常去看看房屋,更能体现出“我”是一个有良知的生意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写法、感情,分析判断各个说法,比照辨析正误。

⑵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把握。答题时应注意,根据相对应的情节内容,体会人物心理感情的变化,尽量找原文词语,有的需要自己归纳。

⑶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答题时应注意,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⑷本题考查分析情节段落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先答能否能删,再分析不能删的原因(即这么写的好处)那么这道题就成功转化成了该句的作用。先答内容,再考虑有无写法及结构作用。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天眼·南仁东传(节选)

王宏甲

1972年,美国的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口径350米。

1993年,中国的射电望远镜口径只有25米。

没人会想到,2016年,世界最大的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会出现在中国贵州。(“没人会想到”,在巨大的差距下,中国人独立自主创造的这个世界奇迹让全世界为之震撼。)“我们的落后是明摆着的。”1993年,南仁东提出争取把国际大射电望远镜建到中国来,他要表达的是:正是因为“落后”,我们更应该“奋起”。

1994年,南仁东着手选址。他和团队用遥感技术及数据分析筛选出100多个洼地,再一个一个“用脚去选”。南仁东和伙伴们早已不记得走了多远的路,只记得坐在火边仰望璀璨的星空。

2006年,由我国独立自主建造的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项目正式决定选址贵州平塘大窝逝;2008年12月26日,FAST工程奠基典礼举行;2011年3月正式动工建设。这个大射

电望远镜取名为FAST,蕴含着“追赶”“跨越”“领先”之意。

此前,有外国人说:“一个连汽车发动机都做不好的国家,怎么能做大射电望远镜?”这激起南仁东痛彻的反思。多年来,我们多是引进外国零部件组装产品,自己只做外壳。缺少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岂能不落后!

南仁东强烈地意识到:必须找回“自力更生”!这包括,即使有气吞山河的自信,仍需要面对重重困难。

FAST建设期间,南仁东遇到很多技术难题,寻遍世界同类顶级技术,都无解。在他的倾情投入和亲自指导下,全国有近200家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协同攻关,经过了近百次的试验和失败。“每一次失败都是有用的”,南仁东一次次研究失败的原因。终于,一项项世界性的难题得以攻克,并达到世界顶尖水平。同时,那么大的设备,那么长的钢梁,那么重的零部件,都是当地政府带领群众“蚂蚁搬家”一点一点运进大窝凼的。科研队伍的力量、人民群众的力量,都在“自力更生”的旗帜下被极大地释放出来。(“蚂蚁搬家”“一点一点”,)

2015年3月,南仁东病倒了,肺癌晚期。这一年,他70岁。秋天,手术后身体虚弱的南仁东返回工地,继续指导FAST的安装。

2016年9月25日,是中国科学史上值得记住的日子。这一天,在贵州平塘大窝函,FAST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启用典礼。国家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信中写道—“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它的落成启用,对我国在科学前沿实现重大原创突破、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正是在这封贺信里,FAST第一次被称为“中国天眼”。此前,因病情加重,南仁东被送回北京治疗。但在典礼前一天,他从北京回到天眼基地—他执意要先去看看FAST:贵州,黄昏的高原上,夕阳又大又圆。南仁东戴上安全帽,兴奋而威严的表情俨然像一个将军。同事和学生要护送他,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但他平静地摆摆手:“让我自己走过去看。”南仁东慢慢地、一步一步向前走去。前方,就是他为之奉献一切而终于建成的世界最大的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巨大的反射面在夕阳的映照下射出万道金光,绚丽无比。此时,南仁东早已泪流满面。(“慢慢地”“一步一步”,)

第二天,一轮朝阳喷薄而出。南仁东陪同前来参加落成启用典礼的国际天文学家们参观万山丛中的中国天眼。此时,开工之前曾考察过大窝函的国际大射电望远镜SKA计划总干事菲利普·戴蒙德感叹道:“几年前是一片荒芜,现在居然可以运行,真的很伟大!”

FAST的胜利建成,证明了找回“自力更生”的中国科学家和建设者们有着多么巨大的创造力。

2017年1月,南仁东入选国家科技创新人物。这是南仁东生命的最后一年,病中的他原本不去颁奖仪式现场。但听说中央电视台要向全国播出颁奖仪式,南仁东又去了。他要借央视这个平台,说一段不能忘怀的话。他嗓音沙哑,话语断断续续——(“断断续”却字字千钧,病中的南仁东难以忘怀的是FAST建设者和贵州人民的深情。)

这个,荣誉,来得,太突然,而且,太沉重。我觉得我,个人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但我知道,这份,沉句句的,奖励,不是给我一个人的,是给一群人的。我,更不能忘却的,就是,这二十二年,艰苦的岁月里,贵州省,四千多万,各族父老乡亲,和我们,风雨同舟,不离不弃……我再一次,借这个机会,感谢,所有,帮助过我们…帮助过FAST……

谢谢!谢谢!”

这是南仁东要表达的最后的声音。

2017年9月25日,“天眼”落成启用一周年。

可是,10天前,南仁东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2018年10月15日,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宣布,经了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国家天文台于1998年9月25日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79694”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南仁东星”。

2019年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了二〇一九年新年贺词:“此时此刻,我特别要提到一些闪亮的名字。今年,天上多了颗‘南仁东星’…”在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还讲到,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70年来,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追思“中国天眼”艰苦卓绝的建造历程,最大的成功不是哪一项技术的创新成就,而是找回了“自力更生”。“中国天眼”是国之重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更是我们宝贵的国之重器。

(1)选文内容大多按时间先后顺序叙述,下列选项中没有按此顺序叙述的一项是()

A.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项目正式决定选址在贵州平塘大窝因。

B.手术后身体虚弱的南仁东返回工地,继续指导FAST的安装。

C.在北京治疗的南仁东回到天眼基地,要去看看建成的FAST。

D.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一九年新年贺词中讲到“南仁东星”。

(2)选文多处写到外国、外国人的相关信息,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上世纪末,我国射电望远镜的建设水平在国际上很落后。

B.外国人对我国科技水平的怀疑激起了南仁东痛彻的反思。

C.中国人独立建成大射电望远镜这一壮举,让外国人敬佩。

D.没参与中国大射电望远镜的建设,这让外国人深感遗憾。

(3)选文旁的批注有两处未完成,请补写完整,以说明其蕴含的情感。

(4)作者为何不用“南仁东传”作为标题?请简要分析。

【答案】(1)C

(2)D

(3)“蚂蚁搬家”“一点一点”,设备之巨、力量之微可见运输之难,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用双手创造的奇迹让人赞叹。

“慢慢地”“一步一步”,不仅是因病而行走缓慢,更蕴含了南仁东以无比庄重的姿态见证FAST建成的满怀深情。

(4)“南仁东传”这个标题侧重表现南仁东的个人生平和个人精神品质。“中国天眼·南仁东传”这个标题突出中国天眼对南仁东个人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同时突出这一科技奇迹对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最重要的是,南仁东、中国天眼建设者和广大人民群众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振兴的核心力量。

【解析】【分析】(1)ABD按时间先后顺序叙述。C没有按时间先后顺序叙述,FAST落成启用典礼是在2016年9月25日,而在北京治疗的南仁东回到天眼基地去看建成的FAST是在典礼前一天。

(2) ABC理解正确。D 中国人独立建成大射电望远镜这一壮举,让外国人敬佩。但文中没有依据说没参与中国大射电望远镜的建设,这让外国人深感遗憾。

(3)结合语境分析,这里把“人民群众”比作蚂蚁,把把“那么大的设备,那么长的钢梁,那么重的零部件”比作是蚂蚁的家,“那么大的设备,那么长的钢梁,那么重的零部件”可见运输是多么的艰难,但人民群众具有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一点一点地把这些设备、钢梁、零部件搬到大窝凼,他们创造的奇迹让人感叹。结合语境分析,此时的南仁东已经是病得非常的严重,因此走路的时候是慢慢地,一步一步地,南仁东此举是要看天眼落成仪式,这是他和很多同事投注大量心血和汗水的一件事,也是有关国家科技发展的一件大事,因此他对这件事非常的看重,蕴含了南仁东以无比庄重的姿态见证FAST建成的满怀深情。意对即可。

(4)文章的标题要根据文章内容来确定,本文的标题是中国天眼·南仁东传,这个标题涵盖了文章的内容,既介绍了中国天眼诞生的整个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南仁东、中国天眼建设者和广大人民群众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如果用“南仁东传”这个标题侧重表现南仁东的个人生平和个人精神品质。据此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 C;⑵ D;

⑶“蚂蚁搬家”“一点一点”,设备之巨、力量之微可见运输之难,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用双手创造的奇迹让人赞叹。“慢慢地”“一步一步”,不仅是因病而行走缓慢,更蕴含了南仁东以无比庄重的姿态见证FAST建成的满怀深情。

⑷“南仁东传”这个标题侧重表现南仁东的个人生平和个人精神品质。“中国天眼·南仁东传”这个标题突出中国天眼对南仁东个人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同时突出这一科技奇迹对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最重要的是,南仁东、中国天眼建设者和广大人民群众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振兴的核心力量。

【点评】⑴此题考查记叙顺序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明确记叙顺序的种类及特征,一般来说可以从和时间有关的词语去判断,然后从结构、内容、主旨等角度分析。

⑵本题考查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概括主旨;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辨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⑶本题考查考查写批注的能力,其实也就是考查赏析能力。解答语言的赏析类题,我们应该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平时要掌握一些答题模式,答题模式为该句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本题在赏析语句时,要选择好赏析的角度。

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文章标题的作用有: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②作文章线索;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④具有象征意义;⑤语带双关;⑥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⑦吸引读者兴趣。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6.阅读下面的小说节选,完成小题。

①学校计划砍些竹木,将草房顶的朽料换下来。

②到了行动的前一天。将近下课,我说:“咱们班负责二百三十根料,今天就分好组,

争取一上午砍好。”忽然有学生问:“回来可是要作文?不如先说题目,我们今天就写好。”我说:“活动还没有,你就能写出来,肯定是抄。”王福突然望着我,隐隐有些笑意,说:“定了题目,我今天就能写,而且绝对不是抄。信不信?”“我不信!”大家笑起来。王福举起手说:“好,我打下赌!”我说“王福,你赌什么?”学生们纷纷说要我的钢笔,要我的字典。王福听到字典,大叫一声:“老师,要字典。”

③我的字典早已成为班上的圣物,学生中有家境好一些的,已经出山去县里购买,县里竟没有,于是这本字典愈加神圣。我每次上课,必将它放在讲桌上,成为镇物。王福常常借去翻看,会突然问我一些字,我当然不能全答出,王福就轻轻叹一口气,说:“这是老师的老师。”我将字典递给班长保管。王福把双手在胸前抹一抹,慢慢地说:“但有一个条件,料要到我们三队去砍。”我说:“可以。明天的劳动,大家作证,过程有与你写的不符的,就算你输。”王福并不泄气,说:“好,明天我在队里等大家。

④第二天一早,我集合了其他队来的学生,向三队走去。在山路上走,露水很大。学生们都赤着脚,沾了水,于是拍出响声,好像是一队鼓掌而行的队伍。大家都很高兴,说王福真傻,一致要做证明,不让他把老师的字典骗了去。

⑤走了近一个钟头,到了三队进山沟的口上。远远望见王福慢慢地弯下腰,抬起一根长竹放在肩上,一晃一晃地向我们过来,将肩一斜,长竹落在地下,我这才发现路旁草里已有几十根长竹。王福笑嘻嘻地看着我,说:“我赢了。”我说:“还没开始呢,怎么你就嬴了?”王福擦了一把脸上的水,头发湿湿地贴在头皮上,衣裤无一处干,也都湿湿地贴在身上,颜色很深。说:“走,我带你们进沟,大家做个见证。”

⑥山中湿气漫延开,渐渐升高成为云雾,太阳白白地现出一个圆圈。林中的露水在叶上聚合,滴落下来,星星点点,多了,如在下雨。忽然,只见一面山坡上散乱地倒着百多棵长竹,一个人在用刀清理枝权,手起刀落。那人是王七桶。“老王,搞什么名堂?”王七桶向我点头,又指指坡上的长竹。王福走到前面,笑眯眯地说:“我和我爹,昨咋天晚上八点开始上山砍料,砍够了二百三十棵,抬出去几十棵,就去写作文,半夜以前写好,现在在家里放着,有知青作证。”王福看一看班长,说:“你做公证吧。宇典。”王福忽然羞涩起来,声音低下去,有些颤,“我赢了。”

⑦我呆了,看看王福,看看王七桶。学生们看着百多根长竹,又看看我。我说:“好。王却心里明白过来,不知怎么对王福表示。

⑧王福看着班长。班长望望我,慢慢从挎包里取出一个纸包,走过去,递到王福手上。王福看看我,我叹了一口气,说:“王福,这字典是我送你的,不是你赢的。”王福急了,说:“我把作文拿来。”我说:“不消了。我们说好是你咋天写今天的劳动,你虽然作文是昨天写的,但劳动也是昨天的。记录一件事,永远在事后,这个道理是扳不动的。你是极认真的孩子,并且为班上做了这么多事,我就把字典送给你吧。”学生们都不说话,王福慢慢把纸包打开,字典露出来。忽然王福极快地将纸包包好,一下塞到班长手里,抬眼望我,说:“我输了。我不要。我要一一我要把字典抄下来。每天抄,五万字,一天抄一百,五百天。我们抄书,抄了八年呢。”

⑨我想了很久,说:“抄吧。”

(节选自阿城《孩子王》,有删改)(1)为了字典,王福做了哪些事?

(2)一本小小的字典,为什么会成为“圣物”?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3)第⑥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

(4)抓住划线的关键词分析下面两个句子反映出的人物心理。

①班长望望我,慢慢从挎包里取出一个纸包,走过去,递到王福手上。

②忽然王福极快地将纸包包好,一下塞到班长手里。

(5)文中的“我”通过“赌字典”这件事告诉学生关于作文的道理是什么?

(6)结合选文,分析王福这个人物形象。

【答案】(1)①王福和老师打赌,要在今晚写出明天的劳动。约定赢了得到字典。②他和爸爸晚上八点上山砍竹子,半夜以前写好作文。③他得到老师的字典,又还给老师,并决定抄字典。

(2)①字典是“老师的老师”。②字典是稀缺的物品,有钱也买不到。③字典是知识和文化的象征,对字典的崇拜,象征着对文化的渴望。

(3)①环境描写,表明山间潮湿多雾。②与上文“湿湿的头发”“衣裤无一处干”相呼应。

③衬托王福父子砍竹的艰辛。

(4)①“慢慢”写出班长从挎包中取出字典的动作缓慢,表现他内心不舍。“取”“递”表现出班长舍不得把字典给王福又不得不给的矛盾犹豫的内心。②“极快”形容他包书的速度之快,表现他已作出决定。“包”表现王福对字典的珍视,“塞”表现王福愿赌服输,将字典还回班长手中时的态度坚决。

(5)记录一件事,永远在事后,这个道理是扳不动的。

(6)①王福渴求知识,勤奋好学。王福常借老师的字典翻看,经常提问题。王福和老师打赌,想要贏得老师的字典。为了学习知识,抄书抄了八年。②王福做事有原则。在知道自己赌输了后,将老师赠送给他的字典,还给老师,选择抄写字典。③王福吃苦耐劳。第一天晚上八点和父亲上山砍竹,砍了二百三十棵,抬出去几十棵。④王福诚实守信,做事认真。他说到做到,当天连夜完成了砍伐任务,之后又完成了作文,并且找到了知青作证。⑤王福有集体观念。王福砍伐竹木,是为了学校更换草房顶,他和父亲两个人做完了班级集体要做的事情。

【解析】【分析】(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解题时,要先分析出文章的行文思路(线索),再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要人物的活动,采用“人+事+结果”的方法加以概括。从文章看,王福为了能够得到字典,主要做了三件事:先是他与老师打赌,要在今晚写出明天的劳动。想通过打赌赢得字典(2~3段);于是在当天晚上八点,他便和爸爸晚上山砍竹子,并在半夜以前将作文写好,志在赢得字典(5~6段);最后,他得到老师的字典,但听了老师的话,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知道自己赌输了,将老师赠送给他的字典又还给老师,并决定抄字典。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本题作答可结合文章中的“学生中有家境好一些的,已经出山去县里购买,县里竟没有,于是这本字典愈加神圣”“这是老师的老师”“我要把字典抄下来”这些语句,从难于买到、字典是“老师的老师”和字典象征着知识和文化等角度分析作答。

(3)文章第6段“山中湿气漫延开,渐渐升高成为云雾,太阳白白地现出一个回圈。林中的露水在叶上聚合,滴落下来,星星点点,多了,如在下雨”这一景物描写(环境描写)交代

了山间潮湿多雾的特点,以此来衬托王福父子在山上砍竹的艰辛;同时,也与文章第5段“王福擦了一把脸上的水,头发湿湿地贴在头皮上,衣裤无一处干,也都湿湿地贴在身上,颜色很深”这一内容相照应,交代了“湿湿的头发”“衣裤无一处千”的原因。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4)(1)语句“班长望望我,慢慢从挎包里取出一个纸包,走过去,递到王福手上”运用“取”“递”两个动词,又用“慢慢”这一形容词加以修饰,叙写班长取出字典时的动作缓慢,表现出班长舍不得把字典给王福,但是又不得不给的矛盾心理。(2)语句“忽然王福极快地将纸包包好,一下塞到班长手里”运用“包”“塞”两个动词,并用“极快”加以修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王福既对字典的珍视,又表现出王福将字典还回班长手中时的态度坚决。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5)本题可依据文章第8段中的“我”所说的“记录一件事,永远在事后,这个道理是扳不动的”来概括作答。

(6)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把人物放到特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从文章叙写的事件看,王福常借老师的字典看,经常提问题。并和老师打赌,想要赢得老师的字典可以看出,王福是一个渴求知识,勤奋好学的学生;从王福和爸爸晚上在潮湿多雾山上砍竹子并完成了作文,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做事认真、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学生;从他明白自己赌输了后,将老师赠送给他的字典,还给老师,选择字典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做事有原则的学生;从他和父亲砍伐竹木,两个人做完了班级集体要做的事情,且是为了学校更换草房顶,可以看出低是有集体观念的人。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①王福和老师打赌,要在今晚写出明天的劳动。约定赢了得到字典。②他和爸爸晚上八点上山砍竹子,半夜以前写好作文。③他得到老师的字典,又还给老师,并决定抄字典。

⑵①字典是“老师的老师”。②字典是稀缺的物品,有钱也买不到。③字典是知识和文化的象征,对字典的崇拜,象征着对文化的渴望。

⑶①环境描写,表明山间潮湿多雾。②与上文“湿湿的头发”“衣裤无一处干”相呼应。③衬托王福父子砍竹的艰辛。

⑷①“慢慢”写出班长从挎包中取出字典的动作缓慢,表现他内心不舍。“取”“递”表现出班长舍不得把字典给王福又不得不给的矛盾犹豫的内心。②“极快”形容他包书的速度之快,表现他已作出决定。“包”表现王福对字典的珍视,“塞”表现王福愿赌服输,将字典还回班长手中时的态度坚决。

⑸记录一件事,永远在事后,这个道理是扳不动的。

⑹①王福渴求知识,勤奋好学。王福常借老师的字典翻看,经常提问题。王福和老师打赌,想要贏得老师的字典。为了学习知识,抄书抄了八年。②王福做事有原则。在知道自己赌输了后,将老师赠送给他的字典,还给老师,选择抄写字典。③王福吃苦耐劳。第一天晚上八点和父亲上山砍竹,砍了二百三十棵,抬出去几十棵。④王福诚实守信,做事认真。他说到做到,当天连夜完成了砍伐任务,之后又完成了作文,并且找到了知青作证。

⑤王福有集体观念。王福砍伐竹木,是为了学校更换草房顶,他和父亲两个人做完了班级集体要做的事情。

【点评】⑴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解题时,要先分析出文章的行文思路(线索),再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要人物的活动,采用“人+事+结果”的方法加以概括。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语句内涵的能力。答题时,首先必须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然后再结合上下文理解,不仅要理解表面意思,更重要的是分析其深层内涵,文章中关键语句的深层内涵要结合文章的主旨分析。

⑶本题考查分析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自然环境描写(最物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等;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的-----心情(命运);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同为下文叙写做铺垫等。

⑷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注意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⑸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审清题意,依据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选取原文中词句作答或对其内容进行概括作答。

⑹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从人物的具体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方面进行分析:也可以描写人物所使用的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进行分析;还可以从文章所使用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等方面分析,更要抓住文章中抒情和议论语句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7.阅读下列选文,完成各题。

钟霄的第九年

王璐琪

①我们画室有一名特殊的学生,在大家只有17岁的时候,他已经26岁了。

②所有的人都在准备美术高考,他也在准备,据说,这已经是第9年了。在艺术生的群体中,他这样的情况很常见。

③他曾经在墙上画了一幅画,只处理了一半画面,另一半像是被人撕掉了,还卷着纸边,所有的人都以为这是一幅贴在墙上的残破画。那天老师来的比较晚,他到画室后巡视了一圈,然后生气了。“昨天的值日生是谁?怎么这里还贴着一幅破……”他抬起手摁住墙的一瞬间愣住了,手指放在上面很久没有拿下来,再回过头的时候,老师目光直视着他,说:“钟霄,别再考了!我聘你当画室老师,做我的副手。”

④全班目光齐刷刷盯着他,我崇拜地看着他。他没有回答,依然专注地挥舞着手里的画笔。我坐的位置刚好在他的侧面,清楚地看到他捏笔的手腕一抖,一块颜色画歪了。谁都知道他要考全国最好的美术学院,因为他不肯将就别的。关于那所北方的美术学院,大部分人是不敢奢望的,包括我。

⑤我们画室在一栋破旧的七层高的居民楼里,那段时光非常快乐,一群孩子肆意地在残破的墙上涂鸦。一栋即将被拆除的旧楼,被我们装点的犹如“卢浮宫”,格外美丽。

⑥我们最喜欢的地方是这栋楼的天台,几个伙伴常常三三两两在天台眺望月亮,谈论着明天的梦想。在我们谈天说地的时候,他一定要带着一个速写本,把我们的形态画在纸

上。只有提起那所梦想中的美术学院时,他才会插上一两句话。

⑦美术高考前夕,画室里只听得见笔划过纸面时的沙沙声。忽然有一位同学喊到,“钟霄,外面有人找你。”那是一个年迈的老人,头发几乎全白了,脸晒得土黄,穿着一身蓝色的衣服,背着一个布兜。看见钟霄出来,老人黯淡的脸上现出一丝笑容,犹如点了一盏灯。他们站在画室门口,说了很长时间的话,老人几次把布兜交到他手里,钟霄都不接,硬推回去。这样僵持了一会儿,老人生气了,一跺脚,他才勉为其难地接了过来。

⑧待他回来后,我问他,“那是你爷爷?”他面无表情地说:“是我爸,他知道我明天要考试,给我送庙里求来的馒头,说是吃了耳聪目明,一准儿能考上大学。”后来,我转身拿铅笔时,发现他正在默默地流泪,我同情地看着他。

⑨这一年,他没有参加考试,做了老师的副手。他坚持了九年,却在第九年的时候放弃了,我很吃惊。而这一年,我却意外地收到了他梦想的那所美院的录取通知书。所有人都过来祝贺我,他也不例外,那张单薄的纸,被他摩挲了好多遍,“真羡慕你,真的,羡慕你。”他复读机一样,反复讲,反复说,像是在对我说,也像是在对他自己说。

⑩“你为什么不再试一试呢?”我问他。他为难地笑笑:“我怕今年考上了,家里拿不出学费。任性考了那么多年,是该给家里挣点钱了。等攒够了钱,我再考。”我想尝试着安慰他,却发觉自己词穷了。

?高考后,画室被拆除了,我们的“卢浮宫”倒塌了。

?再去看他时,他气色好了很多,已经成了老师的合伙人。他邀请我去画室看一看。上了顶层后,我震惊了:顶层的墙壁上,全是孩子们的涂鸦,极像当年我们的“卢浮宫”,尤其是天台。他站在一片彩绘前对着我笑,既像从前那个执著的青年,又像一个全新的人。“虽然没有考上那所美院,可美院现在会请我讲课,也值了……”他谈起自己的事业,开始滔滔不绝。不远处有学生喊他,他去学生那里指导了。

?我沿着彩绘墙慢慢地走,忽然发现在一个角落里,有一幅残破的速写画,走近一看,我笑了,又是他的恶作剧,让人误以为是贴上去的。可是当我看完速写画和画旁边的彩绘时,却怎么也笑不出来了。那是六、七个少年坐在天台上看月亮,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半空,唯独他,一手拿着画笔,两只眼睛却看向我们。速写画旁边,有那么一个真人比例大小的彩绘,是个蓝色的阿凡达。她手持长矛,满脸警戒的神情,忠心耿耿地守护着他们的潘多拉星球,以及我们曾经的“卢浮宫”。

(原文有删改)(1)请阅读选文,在表格A,B处填写恰当的词语。

⑦段划线句进行赏析。

(3)文章第④段写到:“我坐的位置刚好在他的侧面,清楚地看到他捏笔的手腕一抖,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