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蒹葭》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蒹葭》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蒹葭》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蒹葭》教案

11教案蒹葭

朗读全诗,整体感知;美读全诗,重在鉴赏;比读全诗,问题探究;延伸拓展,开阔视野。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多媒体显示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有未读文章先有情之效。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帐之情。 4.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教师可同时出示投影,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投影显示: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蒹葭伊人溯洄唏湄跻坻浚

选两个同学注音。

明确:jiān jiā yī rén sù huí xī méi jī chí sì

5.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多媒体显示:

蒹葭

芦花一片白苍苍,逆着曲水去找她,

清早露水变成霜。越走越高道儿难。

心上人儿她在哪,逆着直水去找她,

人儿正在水那方。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

逆着直水去找她,

绕来绕去道儿长。一片芦花照眼明,

逆着直水去找她,太阳不出露水新。

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心上人儿她在哪,

隔河对岸看得清。

芦花一片白翻翻,逆着曲水去找她,

露水珠儿不曾干。曲曲弯弯道儿拧。

心上人儿她在哪,逆着直水去找她,

那人正在隔水滩。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

三、美读全诗,重在鉴赏

1.教师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

生1:本文写的朦胧缥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生2:这首诗意境优美,我特别喜欢秋天凄清悲凉的况味,和诗人惆怅失意的心情正好吻

合。

生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因为诗中几次提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嘛!

生4:我觉得“伊人”应该是漂亮的、高洁的,又是时隐时现、闪烁不定的。

……

教师总结: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2.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

明确: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3.具体赏析诗歌的美。

教师把全班分为六个组,每两组负担一个方面的鉴赏任务。围绕“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个组为主。另一个组补充、评价。

成果展示:

1.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字简约。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2.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3)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4)“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3.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教师小结:《蒹葭》诗的丰富美感,我们可以作多重解渎。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四、比读全诗,问题探究

教师提问:《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明确:《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五、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六、布置作业

1.《蒹葭》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上网搜集相关信息,看哪些诗篇化用了《蒹葭》的诗句。

2.背诵这两首诗,并为一篇写一段赏析文字。

板书设计

蒹葭

白露 道 伊人 苍苍 萋萋 采采 霜 已 长 跻 右 水中央 水中坻 水中矣

关睢 蒹 葭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2017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2017 第一单元 1.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3、学习有关象征的表现手法。 4、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关键诗句的理解。2、作者的思想感情。3、本诗的主旨。 教学难点:1、象征的表现手法。2、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2、讨论法。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勋章。 三、背景介绍: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四、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慢,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第四步: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别齐读;第六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第七步:背诵全诗。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总第2课时 一、学生在熟悉诗歌的基础上,紧扣“土地”,师生讨论分析全诗。 1、点出土地情结。起始两句,诗人对土地的酷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于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感情。在诗人看来,这简

七年级下册劳技课教案

七年级下册《劳动技术》教案 第一单元相架的设计 第一课时相架的构造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手工木工“相架的设计与制作”,通过组织学生上网查资料、到商店调查、观察,激发学生的设计需求,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范例展示和演示,引发学生对不同材质和构造的相架产生兴趣,将学得的基本技能应用于设计之中,亲身尝试和体验创造的乐趣。通过交流评价和拓展练习,看到别人的长处,积极参加集体讨论,取长补短,让学生在初步学会设计技能的同时,养成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本课的重点是相架的设计,通过学生的调查、观察和研究、思考,从功能、结构、材料、工艺四个方面进行相架的设计。难点是相架玻璃槽设计、相架木料成角度锯割和粘合,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分析思考,逐步学会使用多角度的思维方法设计作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不同造型的相架及功能,了解各种相架的材质和加工特点。 ②初步了解平面图画法,认识示意图。 ③学会正确画出作品的示意图和结构图。 ③初步学会从作品的功能、结构、材料、工艺四个方面进行作品设计。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不同造型的相架,初步学会用草图表达自己的构思设计。 ②通过与同学的交流、评价,能够对自己的设计进行反思,进行修改,完善和优化自己的设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体验劳动创造美的思想情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 值观。 ②通过作品的设计、探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③通过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完成作品设计,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平面图设计技能。 2、难点:相架结构设计和工艺流程设计。 四、【教学器材】 1、教具: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木制相架模型 2、学具:铅笔、尺、量角器、圆规等。

九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教学方案计划教案

九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 1、职业与人生 §1-1 职业概述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和了解职业,知道职业的概念,能够对职业劳动和非职业劳动进行正确的区分; 2、了解职业的功能、职业的特征和职业的分类,知道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及其重要性; 3、形成一低昂的职业向往和憧憬,能将当前的知识血丝和技能习练与今后的就业相联系,强化正确的学习动机。 教学重点: 全面、准确地“认识职业”,树立职业平等的概念。 教学难点: 普遍的、基础性的职业技能与专业性职业技能的区别。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题法、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引入:1、提问:“当同学们学有所成离开学校踏入社会,你们想干什么?”导入本课。引导同学阅读“引言”部分,激发学生兴趣。 2、提问:“你的爸爸妈妈做的是什么工作?”学生回答,教师指出“你 们爸爸妈妈从事的这些工作就是他们的职业”,由此引入职业的课题。 一、认识职业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职业的概念;讲解职业概念构成的“三要素”:社会角色、承担义务和责任、获得相应报酬。通过三要素,通过对“传销”活动进行分析,说明非法的“商业活动”不是职业活动,判断是否属于职业活动,必须同时满足职业概念的三个要素。 活动:根据职业的概念,判断下列活动是否属于职业活动。 讨论:“家政与家务”的区别。 1、职业功能 引导学生阅读,了解职业的功能,举例:警察、医生等职业的社会功能。提问:“你们的爸爸妈妈从事的职业对你们家庭有什么意义?” 学生思考,回答。 活动:大家将来选择某一个职业仅仅是为了谋生吗?说说每个人的想法。 2、职业的特征 引导学生阅读,了解职业的特征,并逐个分析。 阅读小资料,了解新兴职业——宠物训导师。 九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第一单元职业与人生 活动:你还直到哪些新兴职业,你任务哪些工作可能成为新兴职业?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介绍新兴职业如:网络写手、同声传译、首席微博运营官、短信写手等 3、职业的分类 引导学生阅读,了解职业的分类。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中国新诗中朦胧诗的特点。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中蕴涵的深沉而真挚的情感。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激发爱国、为国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把握诗中富有特征的意象。 【教学难点】 1.朦胧诗的特点。 2.诗中“我”的形象。 3.诗中对祖国的感情抒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来听一首歌,殷秀梅的《祖国,我永远热爱您》。(目的:将同学们带入意境)。每一位有血有肉的中国人,都有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这颗心与祖国的荣辱紧密相连。无数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的墨笔,写下了一首首令人荡气回肠的诗,舒婷就是一位代表诗人,今天,我们共同走进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舒婷,当代女诗人,福建省泉州市人,1952年出生在厦门,由于家庭的破裂使她过早体味到社会的动荡,人世的沧桑。70年代末,她的诗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一举闻名。代表作有诗集《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三、分析诗歌 1.听读配乐诗朗诵《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整体感知诗的意境,并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拍、重音和感情。 3.研析诗的内容。全诗共分四节。方法:(1)反复诵读,概括出每一节诗的内容。(2)

在读中体会句式特点和作者的感情。 第一节:诗人排列了一系列具体的意象: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在这些意象的前面分别加了“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等修饰词,显示出祖国的贫瘠与破败,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深情地向祖国诉说着“我”与祖国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情感。 第二节:运用“贫穷、悲哀、希望”等抽象的词语,宗教中传说的“飞天”神,写出人们在痛苦的境遇中饱含着“希望”。 第三节:“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等,写出祖国正孕育着新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 第四节:写出“我”与祖国再次融为一体,个体上,“我”是祖国的“十亿分之一”,使命上,“我”要承担祖国振兴的责任。祖国含辛茹苦养育了“我”,“我要用我的血肉之躯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四、难点解析 1.什么是朦胧诗。“朦胧诗”是采用虚写手法,变具体为抽象,追求的是诗内在旋律,运用象征和隐喻的写法,使人读起来有一种朦胧的美感。(学生再次朗读)。 2.对诗中“我”的形象理解:诗中“我是……我是你……”的句式反复出现,表明“我”与祖国有着共同命运,一同经历沧桑风雨,生死相依,血肉相连。“我”的形象融入到祖国的形象中。 3.通过对诗中各种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在诗中,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种情感表现在一些具体意象的描绘上,如“老水车、矿灯、路基”等象征着祖国饱经忧患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 五、拓展练习 诗中所描绘的对象,有的有下一句,有的没有,试着给下面的几句后面分别添加一句诗,尽量准确描绘出具体意象的特点。 1.我是干瘪的稻穗, 2.我是失修的路基, 3.我是新刷出的起跑线, 六、再听一遍配乐诗朗诵,然后饱含深情地诵读这首诗。 七、全诗总结。 八、达标训练

七年级下学期劳动技术教案

七年级下册劳技教案 湖泗中学

第一课.塑料丝杯套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塑料丝编织方法。 2.初步学会用塑料丝编织杯套的技能。、 3.培养学生认真的劳动态度,增强质量意识。 4.陶冶学生爱美情操,感受劳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塑料丝编织法的操作要领。 教学难点:塑料丝编织方法异同点及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塑料丝是常见的带状编织材料之一。它质地柔软且可塑性强。如果通过精心设计,运用编制的常用技法,就能用它编制出提包.果盘.花篮等生活用品和工艺品。下面我们学习用塑料丝编织杯套,了解编织简单工艺品的基本方法,在动手实践中体验设计.编织的乐趣。 编织材料准备 (1).60 cm长的塑料丝40根,40 cm长的塑津斗丝l根。 (2).剪刀。 编织过程 1.观察思考: 你能看出杯套的编制用了结艺中的哪些技术和方法吗? 2.实践探索 (1)编套口 (2)编套身 (3)编套底 注意: 在编结时,拉丝的力度要均匀,尽量使套身整呈圆筒形,这样才美观。

第二课.塑料带提篮 教学目标 1.掌握挑压编织技法,学习提篮的编制方法,编成小提篮。 2.在编提篮的过程中,培养严谨.踏实的作风和互助合作精神。 3.启发学习设计创新,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塑料带提篮编织法的操作要领。 教学难点:塑料带编织方法中的挑压编织法。 教学过程: 用过的塑料捆扎带扔了十分可惜。我们可以废物利用,用它们来编制提篮等物品。通过编制提篮,我们可以学习挑压.扭绞的基本编织技法,为以后学习编制枝条生活用品和工艺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编织材料准备 1.剪刀。 2.塑料捆扎带数根。经条:宽0.8 cm.长60 cm的15根,宽0.8cm.长80 cm的5根,宽0.8cm.长40 cm的4根;纬条:宽0.5 cm.长约2500 cm 和宽0.2 cm.长约500 cm的各1根,宽1.5 c,m.长75 cm的1根;提手:宽0.8 cm.长80 cm的2根。另准备直径1 cm.长25 cm的塑料管2根。 编织过程 1.观察思考 想一想,这个提篮是怎样编制而成的?提手是怎样安装的? 2.实践探索 (1)编制底部 (2)编制四边 (3)收口 (4)制作提手

九年级劳技教案

九年级上期《劳动技术》教案 任课教师: 年月日

第一章自行车概述 第一节自行车的基本结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自行车的基本结构。 2、使学生了解自行的各主要部件。 教学重点:了解自行车基本结构。 教学难点:记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自行车的结构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介绍自行车的组成部分(基本结构) 一辆完整的自行车共有25个部件组成,其中包括200多种1000多个零件。 根据安装的位置和功能不同,又可分为基本部件和附属部件两大类。 (投影片介绍):基本结构(投影片第1—16个部件)。是自行车必不可少的部件。 附属部件(投影片第7—25个部件)。 二、自行车的三大系统: 1、导向系统:由车把、前叉、前轴、前轮组成。这些部件除了承受负荷外,主要是用来操纵自行车行驶的方向。 2、驱动系统:由脚蹬、中轴、链条、飞轮、后轴、后轮组成部分。乘骑者是通过驱动系统来驱使自行车前进的。 3、制动系统:由前车闸、后车闸组成。制动系统可使行进中的自行车减速或停止,以确保骑行的安全。 三、学生阅读课本第2、3页的内容,并观察图1—2,了解自行车的基本结构。 四、小结并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熟悉自己的自行车的部件(对照图1—2)

第二节修理自行车的工具 教学目标: 1、了解使用修理工具的意义和方法。 2、初步学会正确使用各种工具。 3、培养学生爱护劳动工具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使用修理自行车的工具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修理自行车的工具 教学准备:修理自行车的常用工具、活动扳手、手钳、螺丝刀、手锤、手锯条、投影片教学过程: 修理自行车的工具有常用工具和专用工具两类。 一、常用工具: 1、活动扳手:构造介绍(投影片出示配合实物介绍) 功能:主要用来拧动有两平行平面的螺母和其他零件。 使用时的注意点:扳口要夹紧螺母的两平行平面,扳手用力方向参考课本图1—3。 2、套筒扳手:构造介绍(投影片出示配合实物介绍) 注意事项:在扳拧螺母时,螺母的六个棱角同时受力,不会被损坏。 3、手钳:构造介绍(投影片出示配合实物介绍),有钳头和钳柄两部分组成。 4、螺丝刀:构造介绍(投影片出示配合实物介绍) 根据刀体的端头不同可分“一”字型和“十”字型两种式样。修自行车常用的是“一”字型,用来拆装(旋拧)端面有“一”字型凹槽的螺丝。 5、手锤:构造介绍(投影片出示配合实物介绍) 注意事项:使用手锤时,要经常检查锤头与锤柄之间的结合是否牢固,防止锤头滑脱伤人。 6、台虎钳与手锯:构造介绍(投影片出示配合实物介绍) 台虎钳是一种常用夹具,有固定式和旋移式两种,需要安装在钳工桌上使用。主要用于夹持住需要拆卸修配的零部件。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 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比较阅读法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行比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我爱这土地 一、导语设计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资料助读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朗读指导 1.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新版]初中劳技课全册教案

[新版]初中劳技课全册教案 中小学生劳动技术教育课教案 《ZX2038型三用门铃》 学科:电工电子授课对象:初中学生第一节认识元器件(2课时)录像本门课是针对初中学生开设的劳动技术教育课,主要向学生讲授电学的初步知识及趣味小制作。培养学生对电学知识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电子技术中常用的元器件名称。 能力目标:能正确识别各种元器件。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元器件名称 教学难点:元器件的识别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用具:各种元器件、多媒体 教学过程: 先发给学生一些元器件,然后在进行授课。 1( 电阻 教师讲授: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在定向运动中要跟金属正离子频繁碰撞,这种碰撞阻碍了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表示这种阻碍作用的物理量叫做电阻。 (1)分类: 按外形结构可分为:固定电阻(主要用于阻值不需要变动的电路)、可变电阻(即电位器,主要用于阻值需要经常变动的电路)、半可变电阻(通常称为微调电位器可微调电阻,主要用于了阻值有时需要变动但不必经常变动的电路)

按电阻器制造材料可分为:膜式(包括碳膜和金属膜等。膜式电阻的阻值范围较大,可从零点几欧到几十兆欧,但功率不大,一般为几瓦)、金属线绕式(阻值范围较小但功率较大)两类 按电阻器的特性分:高精度、高稳定性、高阻、高频、敏感型电阻(常见的敏感型电阻有热敏电阻、光敏电阻、压敏电阻) (2)电阻的主要参数 标称阻值:是指电阻器表面所标的阻值 允许误差:实际值并不完全与标称阻值相等,存在误差。 额定功率:在规定的气压、温度条件下,电阻器长期工作时所允许承受的最大电功率。 学生活动:学生看录像,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演示各种电阻的外形及电阻的符号,要求学生认识电阻,并在已有的各种元器件中找出电阻元件 2( 电容 教师讲授:任何两个彼此绝缘而又相互靠近的导体,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电容器。例如:两根导线之间、导线与地之间都存在着电容。 (1)分类: 按结构分:因定电容、可变电容、半可变电容 按介质分:纸介电容、云母电容、油质电容、陶瓷电容、有机薄膜电容、金属化纸介电容、极性电容 (2)额定值 标称容量和允许误差 额定工作电压 学生活动:学生看录像。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演示各种电容器的外形及符号,重点让学生认识瓷片电容。让学生找出电容器。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_1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诗两首》 陈素萍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体味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结构美等特点,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 2.以读为本,通过朗读吟诵,感悟诗歌的意蕴美,通过美读想象,感受诗歌的图画美;通过品读回味,欣赏诗歌的语言。 3.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体味诗人所表达的乡愁,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我爱这土地》 一、导入: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激情。(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

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感知并学习诗歌《我爱这土地》 l.教师深情地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 教师作诵读提示: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师生略作简要点评。 4.思考: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明确: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七年级劳技教案

七年级劳技教案 项目一:编绣工艺 第一章:编织和打结 第一节:棒针编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使用绳或毛线编织小饰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欣赏生活中各种棒针编织的饰物,了解其文化内涵和和使用价值. 过程与方法:掌握棒针起针的基本方法,有创意地运用编织技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愉快积极地参加制作活动,在活动与合作中感受编织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挂线起针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挂线起针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你们使用过棒针吗两根细长的棒针,穿梭于色彩绚丽的绒线之间,编织出许多美丽的装饰品,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今天我们就走进编织的世界。 教学过程:

挂线起针: 可以发动男女生之间互帮,开阔学生的设计思路,同时让对编织内容感兴趣的学生走的更快。 穿针引线: 要重视基本针法的训练 实践活动: 编织小围巾 作业:完成一件简单的编织作品 第二节:钩针编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钩针编织技术在日常生活的装饰作用 过程与方法:认识几种常用用针法——钩针的图示符号,学会编织的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编织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右手持针,左手绕线的钩针编织方法 教学难点:认识锁针、短针、长针的图示符号,学会其编织技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以图片和实物引入课堂 讲授新课:

实物投影演示编织方法,提供书上的编织图示符号和文字说明,讲解演示 学生练习 互相学习交流 实践活动: 手机套的钩编 材料准备:钩针、丝线少许 根据丝线粗细选择适合的钩针一枚 2、钩织方法: (1)先用短针钩织手机套的底部 (2)然后根据针法图钩织手机套身,钩织与手机套同长,然后钩花边 (3)手机套的挂带可以用辫子针起针,然后再钩一行短针即可 四、作业: 每个小组评选出2个钩编最后的作品,制成一个展示台 第三节:中国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中国结 掌握中国结的结构特点和编织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编织中国结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九年级下册劳动与技术教案word版本

综合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教案 九年级下册

2017年春季学期九年级下学期劳技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新课程倡导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更多地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教师点拨、指导为导线,以问题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形成多向思维,使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得到有机结合,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期教学,让学生了解劳技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感到学习和实践这些技能是一个生动活泼多姿多彩充满乐趣的过程,掌握一些求职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家乡创业、劳动维权常识,逐步树立生活中的主体意识,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增强独立实践能力,从而了解职业,融入社会。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学生素质水平不一样,教师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特长和兴趣,关心进步慢的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及学习该学科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 九年级劳技课本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本课程以素质教育为目的,大力提倡以人为本的发展精神,以学生为主体,联系生活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为准。本册教材包括:

第一章劳动力的转移和变业选择 第二章求职常识 第三章城市生活 第四章家乡创业天地阔 第五章劳动维权 五、教学措施 1、转变教学观念,运用新课改精神指导教学,运用新的教法、学法,把时间放给学生活动,发挥主体地位,树立学生的信心。 2、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把握内容标准,理清知识点,实行集体备课。 3、注重实践,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并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和能力培养。 4、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实践。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把课堂教学与实践融合在一起培养能力。 5、开展好活动课。按时开展好活动课,明确活动的目的目标,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6、教育理论学习和教研活动。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水平,大力进行教研教改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六、课时安排 第一章2课时 第二章3课时 第三章3课时 第四章2课时

2018年春季·七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最新·教案

劳动与技术 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传统工艺

第一课茶叶的分类与制作 在中国生产的茶叶可以按产区、季节、销路和制作工艺来分类,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仍是陈椽先生提出的“制作工艺六类法”。 1、产区分类:江北茶区、江南茶区、华南茶区、西南茶区。 2、季节分类:春茶、夏茶、秋茶、冬茶。 3、销路分类:外销茶、内销茶、边销茶。 4、制作工艺分类:基本茶类与再加工茶类。 基本茶类:是根据制作工艺或以茶多酚氧化程度为序把初制茶分为六类:绿茶、白茶、黄茶、青茶/乌龙茶、红茶和黑茶。再加工茶类:即以基本茶类的茶叶作原料,进行再加工形成各种各样的茶,如花茶、紧压茶、萃取茶、果味茶和含茶饮料等。 5、制作工艺的特点: 绿茶:杀青,不发酵; 白茶:日光萎凋,微发酵;黄茶:闷黄,微发酵;青茶:做青,半发酵;红茶:全发酵; 黑茶:后发酵。 至于再加工茶叶的分类,因各种茶类的成品茶,品质大致已稳定,在各种茶再加工过程中,品质变化不大。再加工茶类,如各类花茶的品质虽稍有变异,但品质基本上未越出该茶类的系统性,仍应归属原来的茶类。 补充: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历代茶人富有创造地开发了各种各样的茶类,外加茶区分布广泛,茶树品种繁多,制茶工艺不断革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类。而目前世界上还没有统一规范的分类方法,有的根据制造方法不同划分,有的根据茶叶外形来划分,有的按初、精制情况划分。当然,在众多的茶类划分中,运用最广泛、最权威、认知度最高的当属中国六大茶类,即绿茶、红茶、青茶、黑茶、白茶、黄茶。 绿茶:绿茶是我国产量最多的一类,全国有18个产茶省,主要产地为安徽、浙江、湖南、湖北、四川等,我国绿茶花色品种之多居世界之首,占世界茶叶市场绿茶贸易量的80%左右。绿茶的基本工艺流程分杀青、揉捻、干燥三步骤。 杀青方式有加热杀青和热蒸杀青两种,以蒸青汽杀青制成的绿茶称“蒸青绿茶”。干燥以最终干燥方式不同有炒干、烘干和晒干之别,最终炒干的绿茶称“炒青”,最终烘干的绿茶称“烘青”,最终晒干的绿茶称“晒青”。多年来的研究发现,众多茶类中绿茶最保健。市场上常见的名优绿茶有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南京雨花茶等。 红茶:红茶基本工艺流程是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红茶红汤红叶的品质特点主要是经过“发酵”形成的。所谓发酵,其实质是茶叶中原先无色的多酚类物质,在多酚类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氧化以后形成了红色的氧化聚合物——红茶色素。这种色素一部分能溶于水,冲泡后形成了红色的茶汤,一部分不溶于水积累在叶片中,使叶片变成红色,红茶的红汤红叶就这样形成了。我国红茶最早出现的是福建崇安一带的小种红茶,以后发展演变产生了工夫红茶。1875年,工夫红茶制作方法由福建传至安徽祁门一带,继而江西、湖北、四川、台湾等省大力发展工夫红茶。工夫红茶是我国传统的出口茶类,远销东欧、西欧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于安徽的祁红和云南的滇红早已名扬海外,享有盛誉。市场上主要的红茶有祁红、滇红、川红、金骏眉、坦洋工夫、汪洋工夫等。 青茶:青茶也叫乌龙茶,属半发酵茶。是介于不发酵茶(绿茶)与全发酵茶(红茶)之间的一类茶,其外形色泽青褐。乌龙茶冲泡后,叶片上有红有绿,传统工艺的乌龙茶,叶片中间呈绿色,叶缘呈红色,素有“绿叶红镶边”之美称。汤色黄红,有天然花香,滋味浓郁,具有独特的韵味。乌龙茶主要产自福建、广东、台湾三省,因品种上的差异,乌龙茶分为闽北乌龙、闽

九年级下册劳技课教案

九年级下册劳技课教案 【篇一:九年级下劳技课《劳动力转移常识》教案】 课题:劳动力转移概述 开阳县第四中学:杨昌龙 教学目标: 1、了解农村劳动力资源基本特征; 2、了解劳动力转移的趋势和政策; 3、了解劳动力转移的社会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劳动力转移的趋势和政策; 2、难点:劳动力转移的社会影响。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加深,以及随之而来的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薪资水平的职位不断涌现,这极大地吸引着一年中有大部分时间赋闲在家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高速列车,走上了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打工的道路。 新课讲解: 一、农村劳动力资源基本特征 (一)、农民工就业特征 1.就业方式多元化

2.收入方式多样化 (二)、农民工群体分类特征 1.第一类是基本融入城市的农民工,他们在城市有固定的住所、工作单位,以及稳定的收入。 2.第二类是常年在城市打工,但时常也会返乡的农民工,他们也拥有相对稳定的职业及收入。 3.第三类农民工是间隙性或季节性在城市打工,这类农民工的特点是仍然以农业为主,只有在农闲的时候才进城打工,获得应得的劳动报酬是这类农民工的基本需求。 二、劳动力转移的趋势和政策 (一)、转移趋势 1.就业形势稳定 2.劳动力转移家庭化 3.流入地居住长期化 4.就业多元化 5.农民工流向区域仍相对集中,就近就地转移加快 (二)、转移政策 1.完善户籍制度 2.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 3.加强培训制度 三、劳动力转移的社会影响 (一)、积极影响 1.农民收入水平提高

2.返乡创业,推动经济发展 3.活跃农村消费 4.思想进步 (二)、消极影响 1.外出打工者家庭缺乏关怀 2.土地利用率下降 3.延缓农业产业结构升级 (三)、农民工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1.为我国经济起飞持续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 2.壮大并更新了我国产业大军 3.农民工成为我国农村脱贫的主力军 4.大量农民工进城促进城市消费 5.冲击我国农村传统的生育观念 6.推动我国小城镇的建设和城市扩容 7.推动我国经济市场化的进程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 课题:求职知识 开阳县第四中学:杨昌龙 教学目标: 1、了解选择职业和职业培训中心;

九年级语文下册 变色龙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变色龙 [教材分析]: 《变色龙》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作者主要通过精彩的对话刻画了一个溜须拍马、欺下媚上、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奥楚蔑洛夫的形象。选取社会生活片断,表现尖锐重大社会问题,也即以小见大,是契诃夫短篇独特之处。 教读本文,应抓住奥楚蔑洛夫这一形象,理解小说深刻的社会意义。抓住“变”这个文眼,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完成课堂教学。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锻炼思维的概括性和发散性,对人物分析有一个更感性、更全面的认识。 小说主要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展开情节和表现人物性格,教学中引导学生采取表演或分角色朗读的形式,灵活开展。以编演课本剧的活动形式,为学生深透理解文意并进行个性化创作提供平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沉静、无精打采、异想天开、径自”等词语。 2.了解契诃夫的小说创作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3.把握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 能力目标 1.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2.体会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在小说中的作用。 3.领会小说的讽刺艺术。 德育目标 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培养学生做人正直、表里如一的意识。 [教学重点]:小说用个性化人物语言刻画奥楚蔑洛夫欺下媚上、见风使舵的性格特征。[教学难点]:理解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契河夫的短篇小说以对话取胜,语言有显著的特色。课文运用人物自己的语言来突显人物性格。教学中引导学生以活泼的分角色朗读形式,体会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形象。 2.激疑探究法抓住文眼“变”,引导学生主动质疑问难,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同时本文是一篇讽刺小说,人物形象具有类型化的特点,分析人物性格时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诵读,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奥楚蔑洛夫形象。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七年级下册《劳动技术》教案

七年级《劳动技术》教案 第一课制作纸拖鞋 一、教学目标: 1、解生活中拖鞋的结构以及设计原则,培养实用造型能力。 2、掌握制作纸拖鞋的方法和要求。 3、培养学生对应用美术的兴趣和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网上资源、各种色卡纸、纸拖鞋作品若干等。 三、教学重点: 拖鞋的立体造型,色彩、图案的综合应用。 四、教学难点: 拖鞋款式、图案、色彩的完美统一。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1、欣赏与观察 教师:拖鞋是我国的日常生活用品之一,我们每位同学都与拖鞋分不开。大家先欣赏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拖鞋作品。(演示网上拖鞋作品,播放优美背景音乐)大家在欣赏各种拖鞋的时候,能否说说拖鞋的款式、质地、造型、色彩等方面的特点。 学生:踊跃发言。 教师:现实生活中,每位同学对拖鞋都很熟悉,很多同学都有几双形状各异的拖鞋,对吗?那大家用铅笔把他们的形状画下来。 2、演示与分析

我们来看看!(屏幕展示学生作品)我们来了解一下拖鞋的结构与形式。(多媒体课件演示)拖鞋的结构主要分为鞋底与鞋帮两部分,形状各异。 3、设计与制作 现在我们运用学习过的图案、平面、立体等知识设计一只或一双拖鞋,大家在设计制作时要大胆想象,可以手绘图案,可以剪贴,注意颜色搭配;可以用写实、夸张、变形等手法设计。 4、展评与欣赏 第二课挑花图案 一、教学目的: 1、了解穿编艺术原理,学习图案的几何画法,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培养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2、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制作挑花图案。 二、教学重难点: 1、讲解挑花的艺术原理、用途、设计方法和步骤。 2、确定简笔画内容后,怎样设计明确而美观的挑花图案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具准备: 1、带有挑花图案的生活用具若干。2、范图若干幅。 3、设计软件:Animator Pro 二维计算机绘画软件。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观察比较:出示写生图与变化图进行比较。学生讲叙图案的构成特点,教师概括。

九年级上劳技教案1-3职业准备

§1-3 职业准备 教学目标: 1、树立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克服不当的职业心态; 2、指导适应职业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与能力,能够主动学习知识,习练技能,锻炼能力。 教学重点: 职业需要准备什么,即需要形成正确的职业观,需要合理的知识结构,需要一般能力与专业技术能力等。 教学难点: 一般能力到底包括哪些,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准备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授法、阅读归纳法 教学过程: 引入:学生阅读课序,教师提问:“这段文字表达了什么主题思想?”学生回答。 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讲述职业准备应从哪些方面做起。 接着,教师讲解职业准备概念及职业准备的意义。 一、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活动:学生观察焦裕禄、时传祥、何敏等人的图片,教师讲解这些人的事迹,分组归纳他们的职业观,并相互交流。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教师讲解什么是职业观及职业观对择业的意义。 1、正确的职业观 教师举例讲解:大学生村官创业的故事,说明农村就业也大有作为。 指导学生完成活动部分,阅读教材“李香香的创业故事”,李香香创业的故事给你什么启示?分组讨论回答。 2、克服不当的职业心态 指导学生阅读“小资料专家论不当的职业心态”,分组讨论:不当的职业心态对择业、从业和职业发展的不良影响;学生代表发言阐述。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活动:观察漫画,三幅图中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职业心态? 二、职业技能准备 教师讲解职业技能准备的意义及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1、合理的知识结构 讲述:从事任何一个行业都应该具备一定的知识,比如开餐馆需要具备食品

卫生知识、懂得食品加工、保鲜等知识。 讨论:作为一名现代农民、家政服务员、警察等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学生推荐小组代表回答。 教师对学生回答做点评,是学生建立从事任何职业、做好任何工作都应具备广博的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 指导学生阅读“小资料部分职业从业者的知识结构”,进一步阐明做好各行各业工作都应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 2、适应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 教师讲述职业能力包括一般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 一般能力:从事各种职业活动均需要具备的能力,如人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社交能力等;专业技术能力:符合某种专门职业活动所具备的特殊的能力。 举例:数学教师除了具备一般教师的能力外,还应具备演算、推导、求解数学题的专业能力。 指导学生阅读“小资料职业资格认证”,让学生了解专业水平认证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加深学生对一般能力与专业能力的理解。 结课,课后活动:查一查你将来想从事的职业需要考取资格证吗?具体是什么资格证书呢?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海燕教案

4海燕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作品的时代意义。 2.反复诵读,感悟海燕的形象特征。 3.学习海燕精神,培养勇敢、坚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海燕的图片) 你认识图片中的这种海鸟吗? 师:海燕是一种海鸟,上部分是黑色的,尾部呈白色,腿很长,善于在海面飞行,被誉为“大海里杰出的飞行家”。大海给了它坚硬的翅膀,为的是能够搏击风浪,当鸟儿们都去躲避风浪时,它却高声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海燕》这首充满激情的时代奏曲。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高尔基(1868—1936),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1906年高尔基写成长篇小说《母亲》,标志着其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1913年后完成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背景资料:二十世纪初,俄国在列宁的领导下,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革命运动蓬勃兴起,而反动的沙皇政府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利用其可利用的帮凶对群众革命运动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反动势力十分猖獗。在这革命的关键时刻,有一部分人惶恐不安、悲观失望,他们害怕革命损害自己的利益。也有一部分人,他们勇敢地站在了革命的最前沿,同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成了革命运动的先驱。《海燕》是小说《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生动地反映了俄国革命高潮到来之前革命者和反动势力进行激烈搏斗的壮丽图景。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停顿、重音、语速,读出感情。可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几段,做一些朗读标记,师生共同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 【教学提示】 最后一段是全文高潮,全文最强音,宜在分组演读后全班合读,以收到震撼人心、掷地有声的效果。 2.思考:暴风雨来临之前,乌云和大海有什么变化? 明确:乌云:狂风卷集着乌云——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泛起白沫的大海——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 3.探究:课文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先后描绘了哪三个画面?在这三个画面中,海燕的表现有什么变化? 明确:展示了三幅不同的画面,海燕在这三幅画面的典型环境中活动,其形象逐步完整、鲜明:第一幅,风卷云集,暴风雨将要来临,海燕高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第二幅,暴风雨迫近,海燕搏击风浪,迎接暴风雨的到来;第三幅,暴风雨即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呼唤暴风雨。

七年级劳技教案.

七年级劳动技术教案第一课 设计者:荣庆敏 教学内容:擦皮鞋 教学目标:1、通过擦皮鞋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2、指导学生学会擦皮鞋。 教学准备:1、教师、学生每人准备一双脏皮鞋, 2、鞋刷每人一把, 3、与皮鞋颜色相符的鞋油, 4、抹布若干, 5、与教学相配套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 (幻灯片)同学们,看看大屏幕上有这么多漂亮的皮鞋,红色、白色、黑色黄色各种颜色,各种款式,好看吗? 看看同学们你们自己穿的什么样的鞋?(请同学代表上台前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的皮鞋。) 谁的鞋漂亮?皮鞋脏了还好看吗?皮鞋脏了怎么办? 今天这节劳技课我们就学习擦皮鞋(出示课题) 擦皮鞋有什么好处呢?(生答) 整洁漂亮,给人以美感;保养皮革,可以延长皮鞋的使用寿命; 我们用什么擦皮鞋呢?请看图片 二、擦鞋工具 (生答)幻灯片显示图片及文字:鞋油鞋刷抹布 同学们,请准备好你们的擦鞋工具。 三、擦鞋步骤 在我们擦鞋之前让我们来共同欣赏一段小品,这是著名笑星黄宏、魏积安的作品,希望大家仔细观看,里面可有擦皮鞋的秘诀呦! (放映小品短片)小品中擦皮鞋的秘诀是什么?

生答:先去土,后去泥,上油上蜡不起皮。 非常好,下面我们学习如何擦皮鞋。 师归纳擦鞋步骤(边讲解边指导学生做): 1、擦浮土:先用质地柔软的布料(旧的内衣内裤袜子)擦去浮土。(如果是带鞋带的鞋,要先把鞋带摘下来,再擦) 2、去泥:用一块潮湿的抹布擦去鞋面、鞋帮、鞋跟上的泥土,擦完后凉干。把但皮革缝隙里的尘土最好用刷子刷干净。 3、上鞋油:在鞋上涂6~7个绿豆大小的鞋油,然后均匀涂抹鞋面上(不能太多),用棉布将鞋油均匀的擦在鞋面上,每个地方都要擦到(为了避免鞋油擦到手上,可戴上手套再擦鞋油) 4、抛光:擦完油凉一段时间,让皮鞋充分吸收鞋油,之后再用刷子来回来去的用力快擦,之后用废旧的女士丝袜来抛光,要尽量快的擦.保准亮亮的,像新的一样! 刚才老师合同学们一起擦完了一只皮鞋,还有一只没擦呢,下面同学们按照刚才学习的擦鞋步骤自己来擦另一只,比一比,谁的鞋擦得亮。(学生擦完后展示评比) 告诉大家一个擦鞋小窍门:打上鞋油,并在鞋油上滴一两滴醋,再用刷子刷匀.半小时后用干布再檫一檫就OK!这样檫的皮鞋很亮而且保持的时间很长. 四、延伸教育 刚才同学们都都把皮鞋擦得很亮,掌握了擦皮鞋的技能。下面,听一段故事,听后谈谈你的感想。 多媒体放故事及文字《擦鞋年赚十万元》 学生谈感想后教师归纳教育:擦皮鞋不仅是一种劳动技能,还可以作为一份工作养活自己。有的人可能认为擦皮鞋是一份低贱的工作,不愿意去干,其实工作无贵贱之分,郭兆兴用擦皮鞋养家糊口,年赚十万元,用自己的勤劳智慧过上了富裕的生活,这样的例子在小品中也有体现(播放小品片断)这个小品也告诉我们工作无贵贱之分,360行,行行出状元,只要你塌实的去工作,勤恳的去钻研,干什么工作都可以干得很出色。 五、作业 今天这节劳技课学习了什么?给大家布置一个作业,回家后每人给父母擦一次皮鞋,让你的父母评价一下你的鞋擦得怎么样,将反馈交上来。今天这节劳技课就到这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