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发展名优水果产业规划

发展名优水果产业规划

发展名优水果产业规划
发展名优水果产业规划

发展名优水果产业规划

㈠、发展现状

水果生产是我市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作物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产值约占整个经济作物总产值的三分之一。近年来,我市水果生产得到了较快发展,其规模逐步扩大,品种逐渐改良,结构日趋优化,水果生产对推进我市农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XX年全市水果面积47万亩,总产15.5万吨,产值2.1亿元。其中柑桔21.2万亩,产量8万吨;梨4.5万亩,产量3.3万吨;李3.5万亩,产量1.6万吨;杨梅5.1万亩,产量2.2万吨;葡萄1.7万亩,1.3万吨;桃1.8万亩,产量1.3万吨。另外种植面积在万亩以下的还有枣、石榴、柿、枇杷、猕猴桃等。并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种植大户和生产基地,全市连片种植200亩以上的基地已达120处,面积达8万亩以上。同时水果加工企业也有了起步,涌现了万宝食品饮料有限公司等几家果品加工企业,年生产能力2.8万吨。

㈡、发展水果生产的有利条件

我市地处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风,气候十分适宜果树的生长;全市有丘岗山地650多万亩,大部分土层深厚肥沃,适宜发展果树生产;我市劳动力充足,常年富余劳动力达90余万人,水果产业属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因而完全可以满足发展水果产业的需求。同时我市交通条件十分便捷,也十分有利水果产业的发展。

㈢、水果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品种结构不合理,主栽品种过于单一,基本上是鲜食品种。二是果品总体品质较差,缺少特色,没有竞争力。三是采后商品化处理与加工环节薄弱,产后商品化处理刚起步,加工业也很薄弱,加工与贮藏所占水果产量不到20%,水果冷链流通几乎为零。四是水果产业组织化程度低。五是科研水平低,特别是在品种改良、生产标准化、果品采后处理和深加工等技术研发方面,远不能满足水果产业化的需要。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㈠指导思想

坚持以“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举产业旗,打绿色牌,走特色路,以提高水果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调整水果生产布局,优化品种结构,扩大优势产品和特色产品生产规模,积极引进扶植产业龙头企业,狠抓产后商品化处理与加工,打造名优品牌,推进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区域经济发展。

㈡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通过实施本规划,逐步形成名特优水果区域化、良种化、标准化和产销一体化的新格局,力争到XX年,使全市名特优水果产业化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接近或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2、具体目标。通过5年努力,至XX年全市水果总面积达到65万亩,水果生产进一步向优势区域集中,产量达到45万吨,优质果率提高到70%以上,水果产值15亿元,其中突尼斯软籽石榴6万亩,涟红“73696”加工型蜜桔6万亩,优质杨梅8万亩,名特优水果产业产值要占整个水果产业产值75%以上;贮藏能力提高到30%以上,其中气调贮藏要占到贮藏总量的20%以上,对出口和超市销售的果品初步形成冷链系统,商品化处理能力提高到50%,果品出口量增加到1万吨,果品加工能力达20万吨,创造5个以上名优水果品牌,力争实现水果无公害规范化栽培。

三、主要内容

㈠名特优水果基地建设

按照向优势区域集中,突出特色与优质,提高规模效益的原则,重点发展突尼斯软籽石榴,涟红“73696”蜜桔,优质杨梅等。

1、突尼斯软籽石榴基地。突尼斯软籽石榴是从突尼斯引进,经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改良优选并正式更名为突尼斯软籽石榴,历经多年栽培试验与观察,该品种抗旱、抗病,适应范围广,择土不严,无论平原、丘陵或浅山坡地,只要土层深厚,均可生长良好,各方面表现都很优异,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我市双峰县三塘铺镇引进种植1200亩,相当成功,该品种各方面表现相当良好,经济效益与市场前景十分可观,非常适合我市大力发展。目前,该品种从国外引进时间短,种源奇缺,国内各地生产中还没有大面积推广,因此,我市要抓住发

展的良好机遇,迅速建立基地,加速发展,并形成支柱产业,打出品牌。至XX年,全市要建成双峰县三塘铺镇、梓门桥镇、锁石镇、花门镇、甘棠镇、沙塘乡、石牛乡,涟源市白马镇、茅塘镇、荷塘镇、金石镇,新化县荣华乡、琅塘镇、金凤乡、圳上镇、天门乡,冷水江市梓龙乡,娄星区双江乡等18个突尼斯石榴基地乡镇,面积发展到6万亩,产量8万吨。其中双峰县3万亩,涟源市1.2万亩,新化县1.5万亩,冷水江市0.1万亩,娄星区0.2万亩。

2、优质加工型蜜桔基地。主要以新化—冷江—涟源等雪峰山脉一带为主。涟红“73696”是全省唯一通过轻工部和农业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优质加工品种,但由于我市过去水果产业化水平低,涟红“73696”也与其他品种一样粗采粗放,作为鲜食产品统货上市,没有表现出其优质的罐藏优势。随着国际国内市场桔瓣罐头的消费逐年增加,省内外柑桔加工业迅速崛起,给桔瓣罐头加工优质品种涟红“73696”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因此至XX年,全市要发展涟红“73696”6万亩,其中:涟源3万亩,新化2万亩,冷水江0.5万亩,娄星区0.5万亩,总产量6万吨,全部用于加工桔瓣罐头。

3、优质杨梅基地。主要分布新化县、冷水江市、娄星区等县市区的城郊。至XX年,全市建成新化县上梅镇、炉观镇、桑梓镇,涟源市六亩塘镇、石马山镇,冷水江市托山镇,娄星区石井乡、小碧乡、双江乡等9个优质杨梅基地。杨梅面积发展到8万亩,产量8万吨,主要发展

东魁杨梅。重点要抓好杨梅的产后商品化处理与加工,搞好气调贮藏与冷链配送系统,提高其商品率。

(二)完善服务体系建设

1、良种引进与繁育体系。建立娄底市无病毒水果苗木繁育中心,五县市区各建立一个面积50亩的良种繁育苗圃,加强对苗木繁育过程的管理,建立母本树注册制和检疫性病虫预测预报系统,加强品种的评估、筛选、鉴定、审定和开发推广工作,全市每年生产脱毒苗120万株以上,普通苗30万株以上,基本满足名特优水果生产发展的需要。

2、技术服务体系。建立市、县(市、区)乡(镇)技术推广和科技培训体系,按系列化、产业化的要求,调整技术推广、技术培训方式和内容,年培训各类水果技术人员500人次以上,全面提高基层农技干部和果农的科技素质。

3、质量标准体系。依据各树种及主栽品种生物学特征、国家质量安全标准,制定生产操作技术规程,指导果农实施优质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市里成立果品质量与安全监测中心,各县(市区)设立监测站,各乡镇设监测室,对生产资料选用、生产、包装运输进行全程监控,确保果品达到优质无公害、绿色标准。

4、信息服务体系。市县区都要建立水果销售信息服务中心,乡镇、村建立水果信息服务站,大中型批发市场建立水果销售信息网,

并入全国销售信息网络,水果协会与合作社及营销大户要建立自己的网站,实现网上销售要占总销售50%以上。

5、销售中介服务体系。乡镇农技推广站要通过为果农提供技术承包、信息咨询等社会化服务,逐步发展成为功能齐全的综合服务实体,从农民急需的生产服务项目入手,逐步扩展乡村集体服务组织的服务内容。大力扶持、放手发展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和民办服务组织,支持各类水果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开展工作。

(三)加工与贮藏运输体系建设

1.引进扶持建立产地果品加工龙头企业。

在市开发区建一个大型桔瓣罐头厂,年生产能力3万吨,加工鲜桔8万吨;在新化县建一个大型果品综合加工厂,年生产能力4万吨,年销耗各种鲜果10万吨;扶持发展万宝食品饮料有限公司,使其年产量达4万吨以上,年消耗各种鲜果2万吨以上。同时对现有小型水果加工企业采取改扩建的办法,提高生产加工能力。通过开拓市场,深化加工,延伸产业链,努力提高果品产业整体效益。

2、建立水果商品化处理体系

依托果业协会、中介组织或专业批发市场,全市组建果品销售联合实体5个,建立大型果品商品化处理生产线10条,其中:新化县新建果品商品化处理生产线4条,涟源市、双峰县、娄星区各建果品商品化处理生产线2条。新建现代化贮藏保鲜库群,其中:娄星区新建一座8万吨功能齐全的现代化保鲜库;新化县新建贮量4万吨的保鲜库2座;涟源市

和双峰县各建一座贮量4万吨的贮藏保鲜库。到XX年,全市果品贮藏能力达24万吨,实现贮藏增值3亿元。实现产后果品预冷、机械化清洗、分级、干燥、打蜡、包装、贮运、销售一条龙,提高优质商品果率。

四、保障措施

㈠、加强对名特优水果产业化工作的领导

1、加强政府对名特优水果产业化规划项目的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明确职责,制定优惠政策,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企业、农户和中介组织提供全方位服务,推动水果产业化的发展。

2、成立领导机构,建立组织保障体系。市里成立领导小组,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单位参与的水果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负责日常工作。要依据规划,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落实规划实施的各项措施。

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大力引导、鼓励工商资本、民间资本以及外资进入水果产业。在发挥市场机制的同时,政府要加大对水果产业化扶持的力度,努力增加水果产业化资金投入。

1、明确各级政府对水果产业化投入的职责范围。水果产业化项目的投资,以项目实施县(市区)自筹为主,争取省里支持,市里给予适当补贴。各级财政每年安排支农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水果产业化项

目。已有的财政支农专项资金,尽量统筹安排,重点扶持优势龙头企业、优势水果生产基地建设。

2、加大农业信贷、税收支持力度。对实施水果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要落实国家已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

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横向联合

1、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行为。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和完善水果批发市场和各类专业市场,逐步形成“政府扶持市场、市场引导龙头、龙头引导基地、基地联系农户”的市场机制。

2、推动横向联系,培育龙头企业。鼓励企业采取兼并收购、资产重组、股份合作、租赁经营等多种方式,充分利用现有厂房、设备和其它资产,引导企业用增量投资盘活存量资产,大力培育水果产业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城市工商企业、民营企业进入水果产业。

3、通过招商引资、技术合作等形式,吸引市内外大型龙头企业投资建基地、办企业。鼓励国内外企业以各种形式投资水果产业,兴办水果精深加工企业。与国内涉农企业或科研机构等组建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合资企业,引进优良品种,研究培育新品种,提高水果产品附加值和标准化水平。

㈣、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1、制定水果生产、加工、流通的相关标准。积极宣传并组织龙头企业和相关部门联合制定或完善的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努力做到水果生产标准化,制定果加工品质量标准,组织企业按标准生产。

2、健全质量监测体系。加快水果市场的质量检测设备建设,完善水果质量监测体系,通过监测水果产业投入品及加工品质量,实现水果生产、加工、流通的质量监控管理。

3打造知名品牌。坚持走“特色+规模+品牌”的路子。通过5年的努力,争取形成1-2个在国际市场有一定影响、3-5个在国内市场有较大影响的鲜食果品或加工品品牌。建成有一定特色的优质水果产业带和关联产业群,真正实施品牌带动战略。

农业园区的总体规划

农业园区的总体规划 第一节现状分析 农业园区的规划必须结合当地的现有条件,尤其是优势条件。现状分析内容包括: 农业园区所在区域的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 1、社会条件 (1)农业发展现状:包括生产力水平、技术水平、主要农业产业。 (2)经济发展现状: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 (3)土地利用现状:主要调查当地土地利用效益水平。 (4)交通条件:调查农业园区所处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 (5)现有设施的调查:包括给排水设施、能源、电源、电讯等。 (6)环境质量:包括水、气、噪声。 (7)园区所在区域与园区建设相关的宏观布局规划 (8) 旅游资源的调查 规划设计观光农业园区时,要在分析区域旅游发展基础上,着重考虑农业旅游资源的类型、特色、资源分布,注意外围旅游资源的状况。 2、自然条件 (1)气象方面:包括气温、湿度、降水量,无霜期、风力、风速、风向、日照天数、大气污染等。 (2)地形方面:调查地表面的起伏状况,包括坡度、面积、高度等。 (3)土壤方面:土壤理化性质,如土质、养分含量、pH值等。 (4)水质方面:现有水面及水系范围、水质及地下水状况。 (5)地质方面:包括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等。 (6)植被调查 第二节农业园区的发展定位 农业园区代表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和经营水平,同时也展示着农业发展的方向,因此要明确园区发展的方向和思路,推进园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定位的内容 根据基础资料的分析来进行农业园区定位工作,内容主要包括: 1、园区的性质与规模; 2、园区的主要功能与发展方向; 3、园区的发展阶段及每阶段的发展目标。 二、定位的要求 农业园区要努力达到“适、优、新、大、高”的要求。 1、“适”——园区的功能设置要和当地的主导产业发展相适应,选择适销对路的主导产品。 2、“优”——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创造优质产品的品牌。 3、“新”——不断开发新产品,增加园区发展后劲。 4、“大”——不断扩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 5、“高”——园区的劳动生产率高、产出率高,经济效益高。 第三节园区项目规划与功能布局 一、项目规划的原则 1、服从农业园区的定位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哲觉镇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2011-2015) 为加快哲觉镇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实现两年提速发展目标,结合县“十二五”发展规划,立足我镇资源优势与发展潜力,在广泛征求干部和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编制本规划。 一、基本现状与发展需求 (一)基本现状 哲觉镇位于乌蒙山脉腹地的威宁县,被称为威宁县“南大门”,距县城98公里,东邻麻乍乡,南边、西边接云南省,北靠黑石镇。总面积277.91平方公里,辖26个行政村,132个村民组,10678户,44448人,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705元。 我镇属典型的农业乡镇,实有耕地面积68000亩,林地面积38874亩,森林覆盖率56.7%。有机肥充足,土地肥沃,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地势落差大,最高海拔哲觉村大竹箐梁子2290米,最低海拔新营村马家湾1576米,政府所在地哲觉镇车站组海拔2260米。根据山高谷深地形分为凉山、半凉山、河谷地带。农业立体气候明显,水资源丰

富,粮食作物以玉米、马铃薯为主。 我镇政府和群众结合土地资源及市场行情,广泛发展中药材种植,极力打造“国药之乡”。2011年种植半夏1663亩,鱼腥草3359亩,百合3316亩,魔芋2592亩,党参1395亩。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近15000亩。 (二)制约因素 1、发展意识滞后。由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交通限制、信息闭塞等因素,哲觉镇农民谋事、创业的意识还不高,学科技、用技术的积极性还较低,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理念有待加强。 2、发展能力不足。一是发展资金不足。哲觉镇多项优势产业现已初具规模,规模化、产业化已经成为产业发展壮大的迫切需求,相应的资金需求量也日益增长,自筹能力的有限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二是产业化组织能力不强。村民普遍产业发展意识不强,对产业化的认识尚停留在表面,特别是产业化的组织能力欠缺,没有形成整体优势。 3、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全镇26个村集体经济薄弱,没有形成有效的资金积累,难以对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 (三)发展需求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考试资料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考试资料 1.自然资源:凡是自然物质经过人类的发现,被输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耗过 程,变成有用途的,或能给人以舒适感,从而产生有价值的东西。 2.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3. 蕴藏量:资源蕴藏量等于已探明储量与未探明储量之和,是指地球上所有资源储量的总和。 4. 环境承载力: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危害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的限值。 5. 水体自净:经过水中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并恢复到污 染前的水平;狭义的定义指水体中的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而使得水体得以净化的过程。 6. 农业生态系统::由一定农业地域内相互作用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构成的功能整体,人类生产活动干预下形成的人工生态系统。 7. 立体种养技术:是指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水域中)或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进行立 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复合种养,并巧妙地借助模式内人工的投入,提高能量的循环效率、物质转化率及第二性物质的生产量,建立多物种共栖、多层次配置、多时序交错、多级质、能转化的立体农业模式。 8. 物质循环与再生规律:是指H,O,N,P,S等元素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再从生 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物质循环又叫生物化学循环再生规律是囊括自然界中动植物普遍存在地一种固有的,遵循自然动态循环法则而客观存在的一种物质交替更新,能量转换的运动规律。 9. 可持续农业环境保护:农业发展必须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 环境,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和农民的收入水平,降低农村贫困比例,以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持续、稳定、全面的发 填空题 1.物质的输入输出规律又称为协调稳定规律,它涉及生物、环境和生态三个方面。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指出,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3.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从而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常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修编)

常政发[2009]144号附件 常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修编) (2009-2015) 常州市人民政府 二〇〇九年十月

一、序言 《常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自2004年颁布实施以来,对全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规划引导作用,在推进全市农业产业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龙头企业培育和规模化、组织化生产、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正面临新的挑战;全国总体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常州农业要适应新形势,率先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要加快向现代都市型农业转变,确保城市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拓展对城市的多元服务功能。要紧紧抓住“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战略机遇,乘势而上,科学构建现代都市农业产业体系,奋力开创农业发展新局面。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及时修订《常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积极调整农业的功能、战略重心和发展目标,明确政策和财政扶持重点,更为科学、合理地引导全市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发展基础、机遇和挑战 1.主要成就和发展基础 自2004年规划实施以来,全市农业保持着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取得了显著成就,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加快向现代都市农业转型,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08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为125.7亿元和68.3亿元,分别比2003年增长了39%和36%。水稻单产连续6年居全省第一,花卉苗木、时鲜水果、茶叶、水产品、特色畜

涪陵区百胜镇丛林万亩特色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方案

涪陵区百胜镇 丛林片区万亩特色农业产业总体规划方案 本规划方案以现有涪陵区百胜镇丛林片区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和已形成的农业产业为基础,以功能定位划分若干产业区;以产业区辐射带动周边村社发展,形成规模产业;按照科学规划、突出特色、功能显著、统筹布局、分期建设的原则,打造丛林片区万亩特色农业产业园。 本规划方案是指导丛林片区当前和今后五年新农村建设的行动纲领,是编制丛林片区相关专项规划的依据。 一、基本情况 1.适宜的自然气候条件是发展特色农业的重要保证 丛林片区为溶岩喀斯特地形, 海拔550——700米,属于中山丘陵区。现有国土面积75.81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为31009亩。土壤为黄壤,肥力中等,保肥力好。森林覆盖率为66.1%,环境条件好,空气质量优。最高气温38℃,最低气温4℃,全年平均气温18℃。全年日照时数1287.7小时,年降雨量1100—1150mm,有效积温5800—6050度,无霜期285—310天,昼夜温差大,冬暖夏凉,水质环保无污染,非常适宜瓜菜等特色农产品生产。

2.丰富的经济社会资源是发展特色农业的前提条件 涪陵区百胜镇丛林片区位于涪陵北部,东面与长寿区接壤,东南面与李渡、江北、珍溪接壤,西面与镇内的观音、花庙、隆兴、红花等毗邻。辖中心、紫微、回龙、桂花、百兴5个行政村,人口13000人。现有的农业产业发展和居民经济收入为新的发展规划奠定了厚实的经济基础;便利的交通为片区特色农业产业园的建设搭建了良好的必要条件;涪陵区百胜镇对新农村建设的高度重视为丛林特色农业产业园的建设提供了充分保障。 3.初步形成规模的特色农产品基地是建设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园的坚实基础 特色农业是丛林片区的基础产业,目前已培育和形成了一批较大规模的农业商品生产基地。拥有无公害蔬菜8000亩,无公害“蜜本南瓜”8000亩,160万袋食用菌,无公害丛林西瓜基地6000亩,无公害泉水鱼养殖3000亩,生猪存栏5万头,全年出栏3万头的规模。“丛林西瓜”、“蜜本南瓜”、“早熟青菜头”、“丰姿牌香菇”远销市内外。 丛林片区以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为依托,成立了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蜜本南瓜、丛林西瓜、早熟青菜头、食用菌、水洞口泉水鱼、生猪养殖等特色产业。其中:丛林西瓜协会、丛林南瓜协会、丛林水产协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庙安乡特色农业产业 发 展 规 划 二○一四年三月五日 庙安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为了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现结合我镇实际,制定庙安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一、规划的背景 宣汉县庙安乡地处位于宣汉西南部,是达州市高效农业基地、达州市30强进步乡之一,也全县产业结构调整示范乡,距达州市21公里、宣汉县城23公里,交通便捷。目前,全乡通车里程达90余公里,有4条出境公路,即庙磐路、庙东路、庙洋路、庙天路。2014年完成了对庙磐路的拓宽,正在进行其它三条路的拓宽;对全乡实现了100%的村、100%的社通水泥路。庙安乡乡域区位优势明显,平均海拔700米,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适宜种植水果。 二、农业产业概况 庙安乡辖1个农村社区,5个行政村,总人口约7000人,是典型的山区农业乡。近年来,在县委、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庙安乡党委、政府的具体操作下,宣汉县庙安乡不断探索经济发展道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重抓了西瓜、脆红李、梨等特色产业,特别是2011年以来,脆红李产业在全乡得以突破性发展,已成为全乡的特色支柱产业,2013年,全乡脆红李销售收入突破300万元,创历史新高。2014年全乡脆红李扩种3000亩,15万株,连片种植猕猴桃500亩,为做大做强水果产业,组建成立了庙安乡水果专业合作社,并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辐射带动的作用,在庙安水果专业合作社的努力

下,庙安水果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并正在进行有机食品认证,成为展示庙安的平台与名片。与此同时,庙安乡的发展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认可,给庙安乡带来了水保工程项目,依托产业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通过招商等办法建乡村酒店、露营地、绿林居拟把庙安乡打造成为“春观花、夏品瓜、秋摘果、冬赏雪”和“山乡李海、瓜甜心醉”的“巴山特色花果山、乡村旅游体验区”。 三、规划目标 加大特色农业产业建设项目的推介、宣传,发挥特色农业产业龙头项目的幅射、示范作用,进一步转变农户的经营理念,丰富庙安特色产业种类,调整产业结构,增强产业竞争力,实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规划的期限、范围和建设内容 规划期限:2014年至2017年。 规划范围:庙安乡1个农村社区,5个行政村。 建设内容: 1、特色种植业。扩种脆红李2000亩,,种植黄瓜2000亩,种植西红柿3000亩,优质小麦育种4000亩,种植脱毒马铃薯、红薯2000亩,大路蔬菜2000亩。 2、经济林。规划种植107杨树3000亩,种植花卉、苗木1000亩。 3、中药材。规划种植金银花1000亩,种植牛蒡1200亩,种植

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 张建荣(甘肃省酒泉市肃州中学 735000) 作者简介:张建荣男1999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生物系,中学一级教师,酒泉市教育学会生物教学研究中心理事会理事,担任本校生物学科组长。市级学科带头人,多年被评为优秀教师。2004年在酒泉市生物优质课评选中荣获市级一等奖,近五年来有三篇论文在国家级刊物发表,有多篇论文在省级刊物发表. 摘要本文介绍了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以及生态农业系统的基本 技术、如何利用生物技术去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生物技术 随着农业科技的飞速进步,农业经济效益在不断提高,但其整体效益却并不理想,农业资源与农业生态环境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对农业资源的过度利用再加上各种污染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农业的发展,最终影响了人类自身的利益,使人们终于认识到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整个社会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农业生产体系。在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上,生态农业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光明的发展前景。生态农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全世界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是与人类的生存信息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也理所当然成为高考命题的热点。 一、生态农业: 1、生态农业的概念和特点: 生态农业是生态工程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它是总结传统农业生产经验,并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在某一区域内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态体系。生态农业以保持和改善该体系内的生态平衡为总体规划的主导思想,合理地安排生产结构和产品布局,努力提高太阳能的固定率和利用率,促进物质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和多次重复利用,尽可能减少燃料、肥料、饲料和其它原材料输入,以求得尽可能多的农、林、牧、副、生产品及其加工制品的输出,从而获得生产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统一的综合性结果。概括的说,它的主要特点就是结构协调,合理种养,全面发展,应用现代技术,资源高效利用,内部良性循环,稳定持续发展。走生态农业的道路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总趋势,世界农业正迈入生态农业阶段。

三水农业发展总体规划1

三水农业发展总体规划 广东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08会计1班林惠菲 前言:“三农”问题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难点所在。广东省和珠江三角洲地区面临着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任务。佛山市作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明确提出了“产业强市”、“历史名市”和“现代化大都市”的总体定位,以及实施“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三化”发展战略。在这个总体发展战略思路指导下,农业就必须走现代化、产业化、生态化、标准化、信息化、市场化、多元化和科学化的发展道路。 佛山市三水区具有较为优越的环境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区位,是“广佛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与珠江三角洲其他地区相比,三水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为了全面推动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在三水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三水区政府已明确提出了“工业强区”,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并制定了具体的建设目标,即提出了重点建设“四大工业基地”、“三大旅游文化基地”、“两大物流基地”以及“西南中心城区商贸基地”的发展思路。三水区社会经济发展将步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三水区农业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三水农业如何定位,如何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怎样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在现阶段,特别是在“十五”向“十一五”迈进的关键时期,加强全区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规划,以及现代化农业园区建设规划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背景分析 (一)优越的经济区位 1. 扼三江之交通枢纽 佛山市三水区位于东经112o46′-113o02′,北纬22o58′-23o34′,地处广东省中部,境内河涌交错,蜿蜒浩荡的西江、北江、绥江在此汇流,故名三水。其中西江被誉为广东省的黄金水道,西江干支流也成为三水区的主要水上运输通道。三江在此汇流后又以此为起点滔滔东去,连同下游冲积成广阔、富饶、美丽的珠江三角洲。 2. 珠江三角洲腹地 三水区隶属佛山市管辖,东连广州市花都区,东南与南海区毗邻,西北与四会市交界,北接清远市,西南与高要市、高明区隔江相望。全区位于珠三角经济开发区的腹地,居珠三角通往粤西、粤西北的要冲,区政府驻地西南街道距佛山市24公里,广州市35公里,香港230公

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方案

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方案 工作小组 2018年04月

目录 一、项目提要 (4) (一)项目名称 (5) (二)项目建设单位及负责人 (5) (三)项目运营负责人 (5) (四)规划编制单位及编制负责人 (5) (五)项目建设地点 (5) (六)项目总体建设目标 (5) (七)投资与资金筹措 (6) (八)经济效益分析 (6) (九)规划分年度实施目标 (7) (十)运行机制 (7) 二、项目区概况 (7) (一)项目区的提出及建设现状 (7) 1. 项目的立项背景 (7) 2. 项目区建设现状 (8) (二)自然资源概况 (9) 三、项目区建设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10) (一)项目区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10) 1. 规划的指导思想 (10) 2. 规划的基本原则 (10) 3. 项目区建设标准 (10)

(二)规划水平年度与目标 (11) 1. 规划水平年度 (11) 2. 规划的具体目标 (11) 四、项目区的布局与功能 (12) (一)项目功能分区及评价 (12) (二)项目区内各功能区的布局 (13) 五、项目区建设的主要内容、技术方案 (16) (一)项目区建设内容 (16) 1、有机蔬菜生产区 (16) 2、花果苗木种植园 (16) 3、畜禽养殖区 (17) 4、水产养殖区 (17) 5、农产品加工园 (17) 6、休闲观光旅游区 (18) (二)项目区生产的技术方案............ 错误!未定义书签。 1、有机蔬菜生产区.................. 错误!未定义书签。 2、花果苗木种植园.................. 错误!未定义书签。 3、畜禽养殖区...................... 错误!未定义书签。 4、水库养殖技术....................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项目区建设方案的技术评价 (19) 1. 结构的合理性评价 (19) 2. 规模的合理性评价 (19)

特色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特色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根据县委的统一安排,9月中旬到10月底期间,先后组织了农委、畜牧局、中小企业局、旅游局等相关部门,围绕全县“十二五”规划编制,针对“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课题,深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四大特色产业基地详细了解情况,并召开了不同层面同志参加的座谈会,在进行了多次深入分析、认真讨论、反复酝酿的基础上,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全县农业发展现状 在“xxx”之初,新一届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调整后,针对农业生产信息闭塞、区位无优势、农业经营主体综合素质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功能不强等因素和农业基础设施水平低、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低、农民收入低的“三低”局面,组织全县广大干部开展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并组织各级干部外出农业发达的省、市进行了多次考察,结合**典型农业县实际,提出了“种蔬菜、兴畜牧、扩林果、输劳务、建沼气、强加工、抓中介、树品牌”的农业发展24字方针,随后在北京、四川等地考察学习后,针对**独特的自然气候、资源禀赋、产业优势,提出了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信息化、市场化程度也逐步得到提高,农业主导产业以笨鸡养殖为主的畜牧产业、以核桃、酥梨为主的林果产业,以设施蔬菜为主的蔬菜产业,以小米为主的小杂粮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新的特色农产品不断丰富,农民人均收入也在不断提高。从XX年的1840元提高到了XX年的2296元,年均递增5.69%。但从总体上看,我县的农业生产正处在由传统农业艰难的向都市型现代特色产业发展的转型、崛起、跨越的特殊历史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全县农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同时也存在着几方面突出的问题。 (一)全县农业发展呈现的特点 1、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逐步确立 从指导农业生产情况看,指导农业生产的各级领导的思路不断更新,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正在逐步确立,并在指导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将农业产业化经营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答案

2015年广西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答案(最新) 2015年7月15日更新的题库,序号不一定是这样排,但题目都是这些。下面答案可考96分。 一单选题 1题目:和谐社会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A.流通顺畅 B.经济发达 C.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D.环境保护 2题目:2013年,南宁市全年的雾霾天数为(72)天,甚至出现连续5天的重度污染。 A.52天 B.62天 C.72天 D.82天 3题目:2013年,广西主要河流入海污染物总量从2009年的66845吨激增至(607846吨)。 A.707920吨 B.505830吨 C.607846吨 D.807846吨 4题目:广西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被列入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A.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B.第四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C.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D.第三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5题目:《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纳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大幅增加考核权重,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问责制和(终身追究制)。 A.终身追究制 B.行政责任制 C.负责制 D.追究制 6题目:贵糖公司建设了以甘蔗制糖为核心的甘蔗产业生态工业园区,将(工业和农业生产)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了原料甘蔗的单产和含糖量。 A.工业生产和服务业 B.工业生产和信息业 C.工业和农业生产 D.农业生产和服务业 7题目:注重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旅游观,引导企业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加快推动旅游业从规模增长型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发展模式转变。 A.规模增长型 B.协同联盟型 C.质量效益型 D.市场推进型 8题目:广西旅游可持续发展要做好提前部署,加快构建以(桂林)为龙头,“桂林—柳州—来宾—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和“梧州、贺州—贵港、玉林—柳州、来宾—南宁—崇左、百色、河池”旅游发展带为骨架。 A.北海 B.柳州 C.南宁 D.桂林 9题目:广西生态农业建设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成功地创立了闻名国内外的“(恭城模式)”,即“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生态模式。 A.恭城模式 B.兴安模式 C.横县模式 D.浦北模式 10题目:生态安全有两类(要素安全和功能安全)。 A.辐射安全与植被安全 B.水安全与空气安全 C.土壤安全和阳光安全 D.要素安全和功能安全 11题目:2014年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发布了《“美丽广西”乡村建设重大活动规划纲要(2013-2020)。 A.2013-2020 B.2013-2016 C.2013-2014 D.2013-2018 12题目:2013年,北海市海城区通过(控制地下水抽水量及布井密度),基本了控制海水入侵。 A.限制滨海挖沙 B.控制地下水抽水量及布井密度 C.修建拦河闸和防潮闸 D.帷幕灌浆以及地下修坝

农业园区的总体规划知识分享

农业园区的总体规划

农业园区的总体规划 第一节现状分析 农业园区的规划必须结合当地的现有条件,尤其是优势条件。现状分析内容包括: 农业园区所在区域的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 1、社会条件 (1)农业发展现状:包括生产力水平、技术水平、主要农业产业。 (2)经济发展现状: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 (3)土地利用现状:主要调查当地土地利用效益水平。 (4)交通条件:调查农业园区所处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 (5)现有设施的调查:包括给排水设施、能源、电源、电讯等。 (6)环境质量:包括水、气、噪声。 (7)园区所在区域与园区建设相关的宏观布局规划 (8) 旅游资源的调查 规划设计观光农业园区时,要在分析区域旅游发展基础上,着重考虑农业旅游资源的类型、特色、资源分布,注意外围旅游资源的状况。 2、自然条件 (1)气象方面:包括气温、湿度、降水量,无霜期、风力、风速、风向、日照天数、大气污染等。 (2)地形方面:调查地表面的起伏状况,包括坡度、面积、高度等。 (3)土壤方面:土壤理化性质,如土质、养分含量、pH值等。 (4)水质方面:现有水面及水系范围、水质及地下水状况。

(5)地质方面:包括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等。 (6)植被调查 第二节农业园区的发展定位 农业园区代表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和经营水平,同时也展示着农业发展的方向,因此要明确园区发展的方向和思路,推进园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一、定位的内容 根据基础资料的分析来进行农业园区定位工作,内容主要包括: 1、园区的性质与规模; 2、园区的主要功能与发展方向; 3、园区的发展阶段及每阶段的发展目标。 二、定位的要求 农业园区要努力达到“适、优、新、大、高”的要求。 1、“适”——园区的功能设置要和当地的主导产业发展相适应,选择适销对路的主导产品。 2、“优”——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创造优质产品的品牌。 3、“新”——不断开发新产品,增加园区发展后劲。 4、“大”——不断扩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 5、“高”——园区的劳动生产率高、产出率高,经济效益高。 第三节园区项目规划与功能布局 一、项目规划的原则 1、服从农业园区的定位 不同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农业园区的主攻方向和示范内容不一样,项目规划也

现代农业园区规划案例精选

该书介绍了国内外不同类型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情况,分不同类型收录了以畜牧业、加工业、种植业等为龙头的农业园区的成功规划案例,对农业规划工作者、园区管理决策者等都有很好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现代农业园区规划案例精选》从中精心挑选了九种类型16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将其分类汇编成册,供读者参考与借鉴。这些案例涵盖了东、中、西部不同区域,囊括了种植类、养殖类、加工物流类、休闲观光类、产业融合类、科技类、生态循环类、区域农业示范类和其他特色类等九个大类,包括了国家、省级和地市级等不同层级认定的农业园区。上述归类出的不同案例,并不表明园区仅有该类属性,只是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案例中比较突出该类产业为主、重点发展而已,其实大多数园区都呈现为多业融合、复合发展的格局。 书名 现代农业园区规划案例精选 作者 朱绪荣 ISBN 27568 类别 农业 页数 358 定价 出版社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12月1日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内容简介 《现代农业园区规划案例精选》由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作者:朱绪荣[1] 图书目录 种植类园区规划案例 大田作物种植园规划案例 ——河北省固安县某现代农业示范园总体规划 大田作物种植园规划案例 ——安徽省芜湖市某现代农业示范园总体规划 设施农业园规划案例 ——内蒙古某高效农业示范园总体规划 林果种植园规划案例 ——山西省晋城市某花卉产业园总体规划 林果种植园规划案例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某柑橘产业园总体规划 养殖类园区规划案例 畜牧养殖园规划案例 ——广西某现代农牧示范园总体规划 水产养殖园规划案例 ——山东省济宁市某现代生态渔业养殖园总体规划 加工物流类园区规划案例 农产品加工园规划案例 ——海南省海口市某农产品加工园总体规划 农产品物流园规划案例 ——陕西省眉县某猕猴桃物流园总体规划 休闲观光类园区规划案例 休闲观光农业园规划案例 ——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休闲观光农业园总体规划 休闲观光农业园规划案例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某休闲观光农业园总体规划 产业融合类园区规划案例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规划案例 ——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某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总体规划 生态循环类园区规划案例 区域生态循环农业园规划案例 ——河北省威县某区域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规划 科技类园区规划案例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规划案例 ——辽宁省阜新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规划 区域示范类园区规划案例

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永丰村产业发展规划 (2015) 为促进我村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实现2020年人均纯收入翻一番的目标,依托我村资源优势与发展潜力,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编制本规划。 一、基本现状与发展需求 (一)、基本现状 永丰村位于大河湾镇西部,距镇政府12.5公里。总土地面积为33059亩,耕地面积19357亩、草牧场面积 298亩、林地面积 3657亩;全村共有 4 个村民小组,共 326 户、人口 1341。该村属典型的农业村,这里有广袤的农田,肥沃的土地,以及优异的天然环境,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农业种植以玉米、谷、大豆为主,其中玉米1.35万亩,杂粮0.5857万亩;畜牧生产以牛、羊、猪养殖为主,现有2015年大小畜存栏数 6575头(只),其中牛 325头、羊5600只、生猪 650口。 (二)、制约因素 1、发展意识滞后。由于交通、信息闭塞等因素,永丰村农民谋事、创业的意识还不高,学科技、用技术的积极性还较低,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理念尚有待加强。

2、发展能力不足。一是发展资金不足。形成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已成为产业发展壮大的迫切需求,相应的资金需求量也非常大,自筹能力的有限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二是产业化组织能力不强。村民普遍产业发展意识不强,对产业化的认识尚停留在表面,特别是产业化的组织能力欠缺,没有形成整体优势。 3、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没有形成有效的资金积累,难以对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 (三)、发展需求 通过对农户的走访调查,结合村民代表的情况反映,明确永丰村农民增收的现实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解决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资金不足的问题在产业大户与普通村民中均比较普遍,由于自筹能力有限,亟待在产业的启动、培育、发展壮大过程中,能给予资金扶持。 2、加强技术服务。一是加强新技术的推广,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二是依托本地优势,加强适合本地发展且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新品种的引进,积极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产品品牌。 3、强化与市场的对接。一是能够及时了解市场行情,发布自身产品信息;二是希望建立专业的经济组织、经济人队伍,强化与市场的对接。 二、指导思想

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

论文题目: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 :夫鹏 学号:3136604067 年级专业:13级环境设计2班

目录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的背景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 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六、实现可持续农业战略目标的方法 七、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目的 八、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意义 九、我国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应注意的问题和对策 十、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在未来应选择的模式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的背景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概念延伸到农村及农村经济发展领域时而生成。在此之前,若干国家的一些有远见的学者早已开始了对常规农业现代化投入获得高产的反思,提出了侧重面有所不同的替代模式。人类出现之后,自然协调功能慢慢萎缩,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思维的发达,成了主宰自然优势物种,对自然环境的伤害越来越严重。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发性生态环境问题接踵而至。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面临着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所以,我们有必要发展生态农业,改善我国农业发展结构,发展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促进我们国家的不断完善、进步。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可持续农业是在总结有机农业、生物农业、石油农业、生态农业等替代农业模式,在农业生产中贯彻可持续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强调农业发展必须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和农民的收入水平,降低农村贫困比例,以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持续、稳定、全面的发展。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 在强调农业发展的同时,重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农业需要环境可持续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程度的结合,对环境负责的生产体系需要统一考虑一系列物理的、生物的和环境的因素,包括: 1)缩短施肥周期,减少农田养分流失,确保农田中的和外部投入的养分的有效结合。 2)保护和增强土壤储蓄养分、水分和抗侵蚀的能力。 3)有效使用轮作、作物覆盖、绿肥、作物残渣和动物粪便。 4)加大豆科作物和其他来源生物氮的使用。 5)在有机养分供应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平衡、有效地使用化肥。 6)通过作物耕作、栽培手段,包括害虫统一治理和其他形式的生物控制,对害虫、疾病、杂草采用天然控制办法。 7)当害虫监测清楚表明对作物构成威胁、经济损失达到临界值,且使用其他方法明显无效时,考虑使用杀虫剂。 8)保持作物和畜禽的多样性,提高其生物和经济稳定性。 9)选用能够适应当地条件的具抗害虫能力的作物品种。 10)对生态过程开展更广泛地多学科研究,重点强调具抗病原、抗虫、抗微量元素缺乏和抗毒性的作物育种。

浙江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科技发展规划

浙江省“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科技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浙江省率先建成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为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和支撑引领农业发展的能力,根据《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浙江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需求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科技工作,“十二五”期间,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农业科技工作成效显著,为“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支撑产业发展能力双双提升。浙江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成果转化率和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62%、59%和97%;选育具有新品种保护权和生产技术标准的新品种(系)180个,其中100多个成为生产主导品种。农业传统产业、农业高新产业快速发展。十大农业主导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升至67%,多个产业继续位居全国前列;粮食种植面积、单产与总产量均保持稳定;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农产品加工与物流技术装备、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现代农业装备与设施、设施农业、蓝色(海洋)农业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正加速形成。农业创新体系、农业科技政策更加健全。涉农高校、院所与企业合作不断深化,农业高新园区、涉农省级

重点实验室、企业研究院等农业创新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农业与农村科技政策支持力度和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科技特派员工作成效显著。 当前,世界经济和科技发生重大变革,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浙江省提前迈入依靠创新驱动的新阶段,农业农村科技发展出现新的趋势。 农业科技孕育新的突破。前沿基础性研究正在加速推进,不同领域的交叉融合正在广泛展开,科技创新将深度融合并广泛渗透到农业农村发展的方方面面,成为推动“四化同步”、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和主导力量。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生态环境技术、纳米科技和新材料等领域的突破将催生一大批农业新业态,形成竞争新优势。抢占农业科技发展制高点、把握发展主动权成为当务之急。农业产业面临重大变革。农业生产从单功能、低效益和高资源依存型向多功能、高效益和高科技依托型转型。农业领域从农产品生产向食品营养与健康、动植物生物医药、生物质能源与生物基材料、微生物资源应用、智能化海洋农业技术与装备、农业工程与装备等拓展。农业的使命从保障食物安全向缓解能源危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优美环境等延伸。农村经济进入崭新阶段。传统农村进入新型城镇化(中心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协同推进期。传统农民进入城镇市民转换期。经营主体向集约化、规模化、商业化的新型经营主体转变。生产主体向高素质、专业化的职业农民转变。生产方式

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总体规划

省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总体规划(2008-2025)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则 .........................................................第二章休闲观光农业资源评价与分析.............................................第三章主题形象和发展战略...................................................第四章现状整治和升级措施...................................................第五章客源市场与游客量预测.................................................第六章总体布局和功能分区...................................................第七章休闲观光农业产品开发模式 ..............................................第八章产业发展引导.......................................................第九章产业发展保障体系建设.................................................第十章管理运营规划.......................................................第十一章分期发展规划......................................................

西湖镇农业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西湖镇农业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文件精神,加快建设“生态型经济强镇”步伐,进一步促进我镇农业产业提档升级,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化、标准化进程,更好的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结合我镇实际,现制定以下规划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扩规模、培基地、树品牌、提档次”的整体思路,以特色、优质、高效、生态农业为主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全面提升我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二、总体思路 坚持以规模、特色、优质为取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对食用菌、观光采摘、生态农业三大主导产业提档升级。在巩固以桑蚕、特色蔬菜等为主的传统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做大中部以盛世天源、五彩湖、乐丰为龙头的食用菌主导产业带;拓展东部沿库以花仙子为引领的休闲观光、采摘休憩带;提升西部以润禾为龙头的特色农业带,种植蓝莓、绿茶、玫瑰、黑枸杞等。

三、发展目标 今冬明春,计划重点培植3个食用菌生产加工企业、7个食用菌标准化种植基地、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5家以上,其中,省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1-2家,5个特色休闲观光采摘园,栽植有机蓝莓及各类干鲜杂果1600亩。确保2017-2018年,在大石村东南部沿河区域打造1000亩的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全镇食用菌栽培总量达到1亿苞以上,打造食用菌品牌3个,扩建、新上食用菌深加工企业5个以上,加工量占总产量的30%以上;完成沿库17个村的特色采摘项目的开发工作,拓展环库采摘休憩带至9000亩;硬化大花崖到大石头村的道路2.1公里,打通圈村到大石西山宽6米的经济路3.92公里,规划高效农业产业园区2600亩用于招商引资;蓝莓、绿茶、玫瑰、黑枸杞等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9000亩,实现产值过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4000元以上,全力将西湖镇打造为集食用菌生产加工与销售、休闲旅游观光与采摘、农家乐于一体的现代休闲农业生态镇。 四、工作重点 (一)做大中部以五彩湖、盛世天源、乐丰为龙头的食用菌主导产业。按照“一轴四区六基地”的规划布局,以花崖河流域为重点,总体规划1.5万亩的食用菌产业园区,并对其进行配套升级,以五彩湖、盛世天源、乐丰为龙头,

南沙现代都市农业的产业园总体规划初稿子0506

广州.南沙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园 总体规划 (2011-2020年)

编制单位:广东省农科院科技情报研究所编制时间:二〇一一年三月

前言 根据《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广州市城市战略发展将由“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空间拓展战略向“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的城市梯度空间架构、强调“优化与提升”的品质战略转移。随着广州市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广州市委、市政府积极推进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也提上议事日程,重点推进南沙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园区建设,努力打造成为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广州都市型现代农业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 打造都市型现代农业园区,是推动广州农业发展模式转变的必然选择。2007年,南沙区政府曾经对南沙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方向做了深入的探讨和规划,在推进珠三角其它城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及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上具有很强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为进一步落实园区建设工作,增强园区规划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结合园区现有资源优势和农业发展的特点,南沙区提出建设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园区,发展智慧农业、创意农业和休闲农业的现代都市高效农业新思路,南沙区政府引进莱蒙集团(广州市莱蒙水榭农业生态园有限公司)对园区进行统筹开发,特委托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情报研究所编制《南沙区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根据广州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要求,紧密衔接相关规划,科学定位,合理布局,于2010年12月完成初步方案,并对方案进行多方多次讨论,修改完善后于2011年3月形成本《规划》初稿。 本《规划》以国家、省级地方法规与政策为依据,顺应广州城市和农业发展趋势和要求,从南沙现代农业发展实际出发,在重点分析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现状、优劣势的基础上,明确园区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理念、发展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