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001、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实施评估——以北京景山八片(东城区)街区为例介绍

001、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实施评估——以北京景山八片(东城区)街区为例介绍

001、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实施评估——以北京景山八片(东城区)街区为例介绍
001、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实施评估——以北京景山八片(东城区)街区为例介绍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实施评估

——以北京景山八片(东城区)街区为例

崔琪

摘要:为客观总结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实施以来的经验教训,时隔十多年后再次凝结社会共识,进一步明确街区未来控制和引导方向,2012年至2013年北京市开展了保护规划实施评估工作。本文以景山八片(东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为例介绍本次评估工作,总结街区实施情况和保护规划主要作用,重点对保护规划实施以来面临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深入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产权、机制和政策等方面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除完善保护规划编制技术外,更为重要的是建立街区常态性保护实施机制。通过保护规划实施模式未来情景分析,推荐适宜历史文化街区的实施模式为政府负责公益性投入的有机更新模式,并提出实施模式机制改革的建议,包括破解产权难题,转变发展方式,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重构街区保护和民生改善的关系,由人口疏解转变为以功能优化为目标,重视居民主导,注重社区营造。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实施评估实施模式实施机制

1.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保护意识的不断提升,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组成部分的重要性不断凸显,众多城市均编制保护规划以指导街区的整体保护工作。北京从1999年开始先后公布了旧城33片历史文化街区的名单,并编制完成大多数保护规划,使其成为街区保护与发展的基本依据和行动指南。但有了保护规划,街区保护是不是就有了保证?时至今日,保护规划实施的实际情况如何?在街区保护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存在哪些问题?未来应当怎么办?带着这些疑问,2012年至2013年,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组织在京的6家规划设计单位①,创新性地对14片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进行实施评估工作,客观总结其实施以来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明确街区未来控制和引导方向。笔者有幸参与其中,以景山八片(东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以下简称景东街区)为例,阐述本次评估工作。

2.评估内容、技术路线与工作组织

本次评估主要对保护规划实施以来街区的保护发展状况和居民生存状态进行全面梳理和展现,客观评估保护规划对街区保护所起到的作用,总结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未来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的建议。本次工作不拘泥于技术层面,除对规划编制内容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外,重点关注街区实施的路径与模式,总结不同实施模式的方式、成效与问题,并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机制政策等深层次原因,希望针对保护规划在实施层面面临的政策机制难题,提出合理的规划建议。

表1 保护规划实施评估重点内容

图1 景山八片(东城区)保护规划实施评估技术路线示意

由于北京历史文化街区的面积、主导功能、发展情况与实施特点各不相同,因此本次工作突破传统规划评估模式,强调针对街区特点分别采用适宜技术路线,多途径探索保护规划实施评估方法。对于景东街区,除对文化遗产保护和居民生活改善的基本情况进行评估外,针对实施模式多样的特点,重点对实施模式与效果、实施机制及产权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详见图1。

本次评估是历经十多年再次对街区未来走向进行的大讨论,为从更大范围统一思想,搭建了社会多方参与的工作组织平台。在景东街区的评估工作中,除实地调研外,多次与相关政府部门、实施主体、街道社区、居民代表、各专业专家等进行访谈与座谈,并借助媒体进行宣传,通过各相关利益团体的多方参与,广泛凝结社会共识,反思保护规划编制与实施,以应对街区尚未解决及新出现的问题。

3.景东街区及其保护规划概况

3.1.景东街区

1999年北京市划定第一批旧城25片历史文化街区,景山八片是其中景山周边八片历史文化街区②的统称,本次评估对象是其在东城区行政辖区内的部分,位于东城区北部,北京传统中轴线东侧,处于皇城的东北角,南接故宫,西临景山,北临南锣鼓巷,东临东皇城根,处于北京城市最为核心的区域,总面积72.76公顷。

元代该街区便处于皇城之内,属于皇家的御苑,明代成为直接为皇室服务的机构和官办手工业集中的地区,到清代以后逐渐演变为以居住为主的街区,清末至民国出现了著名近代建筑,如京师大学堂和北京大学原校区。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以旧城为中心进行城市发展建设,街区内四合院加建日益严重,行政办公、医疗、教育、工业等功能逐渐渗透,原本相对安静的居住环境被部分侵蚀,不过目前仍以居住功能为主。

虽然历经沧桑,但街区目前还存在很多价值极高的历史文化遗存,如北大红楼、京师大学堂遗存、毛主席故居等。街区胡同、四合院平房区大部分仍然存在并基本保持原貌,体现了皇城内居住区的建筑、空间形态和传统风貌,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图2 区位示意图图3 评估范围示意和用地功能现状图

图4 北大红楼图5 京师大学堂遗存

3.2.原保护规划

景东街区原保护规划于2000年7月至12月编制完成,属于《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2002年2月1日得到北京市政府正式批复后实施。该规划主要内容包括八大部分:街区保护范围与面积、历史研究、现状情况、街区性质与价值分析、保护内容与规划原则、规划措施、近期实施设想和政策建议。具体内容参见表2。

表2 原保护规划主要内容

图6 实施区域分析

4.保护规划实施总体情况及作用

4.1.实施总体情况

据统计,保护规划实施至今,景东街区大部分地区维持了原状,实施更新改造区域建筑面积仅占总建筑面积的13%左右,主要包括:政府背景实施主体主导的玉河重点项目改造,占总建筑面积的5%左右;以单位、居民等社会资本为主体的房屋自我更新和置换改造,占总建筑面积的3%左右;以政府各部门和专业公司为实施主体,以直管公房修缮和基础设施改造为主的渐进式改造,占总建筑面积的5%左右。

4.2.保护规划实施作用

总体来讲,保护规划使景东街区进入了有章可循的新局面。在当时的历史背景条件下,它统一了社会各界对于保护范围和保护对象的认识,实施十多年以来,景东街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状态普遍良好,文物保护单位、保护院落、玉河古河道与古树名木等均得到很好的保护,部分还得以修缮,地区胡同肌理与整体风貌也基本得以维持。

在保护规划的原则和理念指导下,通过具体实施,景东街区的居民生活也得到一定程度改善。通过公房修缮与居民房屋自我翻建,约有五分之一的住房质量得到较大提升。安全设施和市政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观,煤改电、水表改造和卫生间新建等工程使居民生活更为便利;公共交通系统日益发达,地铁的通车大大提升了本地区的出行能力;部分集中绿地与健身场所的设置以及公共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也为居民带来了实惠。

图7 得以修缮的文物

图8 胡同风貌得以维持

图9 挂牌保护院落图10 整治后的皇城墙图11 玉河古河道

图12 市政条件的改善

5.实施主要问题

5.1.产权复杂与历史遗留问题是影响街区复兴的瓶颈问题

景东街区的房屋产权类型非常复杂,特别是平房,主要包括私产房、直管公房和单位自管产房屋,比例大约是2:5:3。其中每一类又包含有许多具体的产权种类,比如直管公房就包括宗教产、纠纷产、经租产和代管产等。

图13 景山八片(东城区)平房产权情况

每一类产权房屋自身均存在问题,特别是很多遗留的历史问题。比如直管公房,绝大部分属于经租产房屋,是1958年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由政府统一经营租赁的房屋。虽然政府明确其为公产,但社会主义改造前的产权人或承租户均认为是自己的私产,政府基于维稳压力无法彻底执行现有政策,造成目前经租产房屋居民自我更新改造不被允许也没有动力,加上目前直管公房上市流转交易渠道不畅通,使其修缮或更新问题成为死结。此外,目前直管公房的房租极低(3.05元/月/平方米),房管部门“以租养房”难以实现,政府总是投入巨大来保障此部分房屋的安全,在此情况下风貌保护根本无从谈起。

对于私房和单位自管产房屋来讲,一方面,随近年历史文化街区整体改造项目的实施,有实力的业主担心区域面临拆迁,不敢自己投资进行系统修缮。另一方面,经济条件差的业主(占大多数)无力自我修缮,而此类房屋也没有类似于政府修缮直管公房的资助政策,因此很多房屋年久失修,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即使政府出台类似政策,大部分业主也会担心政府出资修房后会占据相应份额的产权,对政府有一定的不信任感。

此外,还存在一种包含多种产权的公私混合院落,会出现公房与私房居民之间的矛盾,如政府修缮直管公房,邻近的私房主认为会影响自己而阻挠不让修。

总之,在目前的平房房屋产权体系下,保护规划提倡的居民协商下的自我更新困难重重,难以实现。

5.2.适宜历史街区的机制体制与政策法规保障存在欠缺

景东地区保护规划实施目前缺乏必要的机制与政策保障,比如保护资金投入渠道较为单一(以政府投入为主),缺乏部门联动与旧城内外联动机制,缺乏适宜历史街区的法规和标准等等。比如玉河项目在审批过程中,发改委立项困难(容积率小于1的居住项目按国家政策不予立项),绿地率仍按照城市统一标准要求25%以上,消防审批也困难重重。在街区市政设施的更新改造过程中,各主管部门与专业公司“多头管理”,每家均恪守行业规范,无动力研究与采取适宜历史街区的做法,如综合管廊、设备地下设置、部分采用软管等突破规范的做法,技术上均可实现,但由于责任无法划清,所以未能采用。在街区的精细化管理方面,各部门责权不清,造成私搭乱建、开门打洞等现象屡禁不止,保护规划的实施难以保障。

图14 历史文化街区市政基础设施“多头”管理体制

5.3.尚无探索出适宜的保护规划实施模式

受到复杂产权体系的影响,在景东街区出现了多种实施模式,但每种方式均存在问题和局限性。1、由政府背景国有企业主导运作的大规模更新改造(如玉河项目),时间短见效快,还可一次性解决产权等历史遗留问题。但除部分历史遗迹保留外,大部分原貌重建,“拆旧盖新”的方式存在一定社会争议;政府投入巨大(玉河项目在18亿以上),却受产权和机制政策影响,项目实施(如三眼井项目,区内私房比例高,搬迁费用巨大,目前仍难以实施)与产业植入困难,收益较低;外迁大部分原住居民,由于缺乏统一延续和公开透明的政策,拆迁期望虚高,外迁难度日益增加,居民不满情绪强烈;外迁居民邻里关系弱化,归属感显著下降,部分居民由于补偿标准不断升高而后悔搬迁过早。2、政府主导,以公房修缮、基础设施完善及环境整治为先导的小规模渐进式更新方式,相对成片改造政府投入低(景东地区渐进式改造共投资约3亿元),并且易于调动居民共同参与的积极性。但实施周期长,政府统筹协调及运行管理的工作量巨大;各项成本尤其是外迁安置成本不断攀升,加上产权问题难以解决,实施难度不断增大;随时间迁移和人口自然增长,渐进式改造的成绩可能被抹杀(比如修好的房屋几十年后要再次修缮),需要继续进行投入。3、以居民和单位等社会资本为主体的自发更新和置换改造模式,政府无须投入就能有效提升街区风貌品质,也可促进街区风貌的多样化延续。但由于市场交易综合成本高,符合条件的院落越来越少,目前仅适合于私房院;对院落周边现有市政设施基础条件要求高;市场化利用及保护政策不明或手续复杂,使个人和单位投资者缺乏对政府的信任,投入意愿低;综合以上因素,此种方式在街

区内所占比例很小。

总之,景东整个地区尚未找到适合的实施方式,大部分地区未能按保护规划实施。

图15 实施中的玉河项目

图16 公房修缮图17 居民自我改造的房屋

图18 社会资本改造——红墙花园酒店图19 社会资本改造——景山东街3号咖啡馆

5.4.功能聚集明显给街区保护带来压力

保护规划实施以来,虽然街区内工业、仓储用地基本得以置换,居住功能为主(现居住用地占总用地的50%)得以保持,但景东街区仍然聚集了众多功能,如公共服务、商业服务、行政办公、科研院所、驻京办、文化单位(出版社)、旅游服务(宾馆)等等,使得街区承受的保护与发展的压力较大,不堪重负。

图20 功能积聚的街区

5.5.人口疏解和居住条件改善未能实现

景东街区2000年常住人口密度为220人/公顷,居住用地常住人口密度更是达到450人/公顷,非常拥挤。出于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的目的,原保护规划提出街区的人口疏解目标,如使居民达到较为理想的居住水平,要向外疏解5000人以上。但由于街区功能集聚严重,加上未找到合适实施模式,大部分地区未能实施,因此人口疏解目标未能实现。相比2000年(常住人口16000人左右),目前的人口总量还有所增加(2013年常住人口18500人左右)。因此地区人居居住条件未能得到改善,普遍在4-6平方米/人,且随时间推移人口自然生长,居住压力会越来越大。

图21 街区人口自然生长示意

图22 紧张的居住面积-是违章搭建的一大原因

5.6.外来人口聚集和人户分离③问题严重

从人口结构来看,街区居民老龄化日益明显,大部分属于中低收入人群,不具备承担保护与自我改善的能力。由于景东街区处于北京核心地区,拥有优越的区位条件和公共服务资源,生活便利,因此人户分离情况愈发严重,目前占到总人口的1/4以上。而人户分离致使大量房屋空置,房租又相对便宜,因此(低端)外来人口不断聚集,对本地居民生活与环境产生影响,地区管理压力不断增大。

图表1 景东街区各社区外来人口变化图23 外来人口聚集院落

图24 地区私搭乱建随处可见

5.7. 私搭乱建严重对整体风貌和地区改造造成影响

人居居住面积较低,外来人口不断涌入,加上监管与处罚力度不足,因此景东街区的违章搭建现象非常严重。有统计的违法建设就在10000平方米以上,院内加建厨房、储藏室,一层房屋加盖二层简易板房的景象随处可见。这种现象一方面对街区整体风貌造成影响,另一方面严重影响到地区的更新和基础设施的改造。

5.8. 三大设施整体落后是影响居民生活改善的重要问题

首先是安全设施亟待加强。房屋质量整体堪忧,特别是无力改善的私房和单位产房屋。消防问题依然严峻,防火栓虽已按规划设置,但水压难以保证。胡同狭窄停车拥挤,正常消防设施无法进入。房屋屋顶杂草丛生,极易发生火灾。院内私搭乱建严重,炊事以煤气罐为主,存在火灾隐患。低洼院落仍然存在,防洪防涝仍需加强。

市政基础设施虽有改善,但其老化与落后仍是困扰居民生活的一大问题。比如排水管道,很多胡同用仍是依靠清代或民国遗留的方沟,且基本都是雨污合流管,气味难闻。由于胡同狭窄和违章建设较多,热力、燃气等新建管线难以入院。市政设施设备箱(如电表、配电箱、电信交换机等)或是占道设置,或是挂在院落大门口或墙外,放置凌乱,严重影响风貌。架空线混乱,影响景观,入地较为困难。

交通设施现阶段主要依赖项目实施进行建设,所以原保护规划提出的很多设想并未实现,如部分胡同的打通连接、公共停车场的建设等。随城市整体交通发展,景东街区交通压力逐渐增大,特别是静态停车问题,由于胡同狭窄,停车资源稀少,居民、就业、旅游停车需求叠加,停车矛盾激烈,胡同乱停车问题严重。此外旅游交通对地区的影响也日益严重。

地区公共服务设施相对完善,周边教育、医疗等大中型设施较为齐全。不过据居民反映,洗澡、买菜、活动空间等社区级设施有所不足。公共卫生条件差也是居民反映的一大问题,垃圾占道堆放,小装潢店在胡同内直接施工影响环境,低端外来人员聚集也会产生卫生问题,街区的整体环境品质亟待提升。

图25 院内私搭乱建 图26 胡同停车 图27狭窄的胡同

图28 胡同内的市政设施—各种箱体、架空线凌乱

图29 地区环境品质问题

5.9.街区发展缺乏必要的规范引导及与居民利益共享的机制

原保护规划未涉及产业发展与活力复兴内容。街区目前存在产业无序发展、低端化和扰民等问题,最重要的是与居民生活未能协调,缺乏与居民利益共享的机制。比如嵩祝寺与智珠寺,在对文物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商业开发,但产生了噪声影响、垃圾推放、停车矛盾等扰民问题。同样街区旅游发展也存在这一问题,本地居民不但未从中获利,反而深受其扰,意见很大。

图30 旅游活动对居民的干扰

5.10.自上而下的实施使居民满意度低、意愿趋于复杂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原保护规划采用的主要是自上而下的实施方式,并且缺乏与居民利益共享的机制,因此景东街区居民的整体满意度较低,特别是对于人均居住条件、旅游扰民、胡同环境卫生、外来人口、胡同停车和市政设施条件表示不满,对保护规划提出的保护

理念表示难以理解。此外,居民的意愿日趋复杂,有的希望原地留住,改善环境,有的期盼外迁改善居住条件,还有很大一部分居民期盼“拆迁致富”,预期普遍至少15万/平方米。在这种情况下,街区未来的保护与实施困难重重。

就这破房子,就是一堆破砖头,还保护什么?还不如拆了呢!该保护的都没了。赶紧推平了盖楼吧。都说是文物,哪像文物啊?这个地方哪像文保区啊?都不知道。——居民5.11.民生未改善的前提下建筑保护与更新无法实现规划

居民生活水平未得到根本改善,也直接影响到地区的整体保护与更新。原保护规划结合风貌和质量评价,将建筑分为文物类、保护类、改善类、保留类、更新类、沿街整饰类六大类别,并提出相应的规划措施。但景东街区还有五分之四的房屋未得到修缮,大部分房屋基本维持原貌甚至变得更差,原保护规划提出的传统建筑保护与更新规划大部分未能实现。

图31 保持原状的建筑

6.规划建议

6.1.关于保护规划

从评估情况来看,景东街区保护规划由于编制时间较早,在编制技术层面还有待完善。比如需要与新的法律法规要求进行对接,应补充完善产业发展、活力复兴、地下空间利用等方面的内容,相关规划指标应当探索适宜历史街区特点的做法等。

但从景东街区的情况来看,保护规划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与实际实施和建设管理未能较好配合,导致很多理念与设想无法真正实现。实际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是一个体系,只有完善必要的法规、政策与机制保障,才能保证保护规划较为理想的实施。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与疏漏,都会影响保护工作的效果。因此,未来的工作重点应当在于探索建立与保护规划契合的街区常态性保护实施机制。

6.2.关于街区实施

对于景东街区乃至北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究竟应当采取何种实施方式?不妨采用实施模式的场景分析进行预判。

一是维持现状。在风貌保护基础上,政府继续公房修缮、基础设施改造等工作,维持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按照此种实施模式,部分私房和单位产房屋质量堪忧,三大设施改造有限,会进一步老化,并出现安全隐患;居民居住条件会日益变差,私搭乱建越来越严重;随时间推移和人口出生,政府阶段性成绩会被抹杀,需要继续投入;居民不满情绪会日益明显,原住民会不断迁出,街区内会出现低端外来人口的聚集;地区的整体环境品质不断降低;地区土地价值难以实现,变差的环境品质影响地区发展。长期下去,地区的社会结构会最终发生变化,历史环境与风貌保护无从谈起。

二是整体改造。由政府背景公司主导,短时间内实现地区大部分人口的外迁,按照市场开发模式整体进行更新。此种实施模式会对地区历史环境和传统风貌造成影响,受到公众舆论质疑;政府投资巨大,在现有产权制度和政策机制条件下,容易遗留产业植入困难、居民预期水涨船高等众多问题;产业业态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收益难以预料;外迁居民使地区文脉丧失,会产生新的社会问题。

三是政府负责公益性投入的有机更新。由政府主导,对公益事业进行多年投入与跟踪实践(如房屋的安全隐患排除、三大设施条件提升、街巷环境整治等),并制定政策鼓励居民自我改造或社会资本介入,或是政府通过资本运作收购或租赁院落,逐步实现多方参与下的人口疏解和更新改造。该种方式保留了街区的历史环境、文化脉络、人口构成的延续性,实现街区风貌的多样性;通过基础设施改善与环境整治,建立居民对地区发展的信心,调动居民参与自主修缮的积极性,实现居民与社会资本的共同参与;相比整片改造,政府投入较低。此外,政府也容易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

可以看到,相比前两种实施模式,政府负责公益性投入的有机更新模式更为适宜历史文化街区的实施,也是规划推荐的方式。

6.3.关于街区实施机制改革

但就目前而言,有机更新模式仍有许多瓶颈性问题没有解决,比如产权制度及历史遗留问题,比如街区实施现行的机制体制问题等。因此,首要的就是制定涉及街区实施机制改革的保护与复兴策略。

一是破解产权难题。产权的市场化改革是街区复兴的前提,应从战略高度、用发展眼光、

以极大勇气和改革魄力破解难题。

二是转变发展方式。重新认识现阶段下街区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做好历史文化街区存量发展,实现文化遗产保护的经济社会综合效益。

三是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明确政府责任,强调街区保护与更新过程中财政投入的公益性属性,其余依靠建立健康的市场机制实现。

四是重构街区保护和民生改善的关系。应以民生改善为当前街区工作的重点,尽快弥补历史欠账,在民生改善的基础上提倡遗产的保护。

五是扭转目标。由以人口疏解为目标转变为加大旧城功能优化,提升优质资源的利用效率,形成内外联动发展良好格局。

六是居民主导,注重社区营造。以“自下而上”的社区建设与营造为切入点,居民主导、兼顾多方,把历史街区保护建设成为政府和市民共同的“信心工程”,政府的政策机制需稳定、延续,给百姓思考的时间和决策自由。

注释

①包括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和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②具体包括:景山东街、景山西街、景山前街、景山后街、陟山门街、地安门内大街、文津街和五四大街历史文化街区。

③居民的经常居住地和常住户口登记地二者不一致,称之为“人户分离”。

参考文献

《北京景山八片(东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实施评估》(2003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1999年)

《北京市中心城控制性详细规划》(2006年)

《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2001年)

《北京市东城区景东地区保护与发展规划(2011—2030)》

陈梦姣董卫.台湾社区营造对祖国大陆历史文化名镇更新的启示——以桃园县大溪老街更新为例

[J].2013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朱洁王雅捷. 北京旧城更新规划实施激励机制探索——以钟鼓楼地区为例[J].2013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马丽丽宋仁杰.以风貌保护为导向的政府引导自组织更新探讨——以汤阴为例[J].2013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作者简介:崔琪,工程师,注册规划师,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以成都宽窄巷子为例 作者: 学号: 年级: 调查与分析 调研思路 调研报告的分析方法采用调查访谈与理论分析紧密结合的方法。调研过程有文献收集,确定调研方向,实地勘探、获取现状资料 、整理归纳资料 、分析结果。 调查主要采用下列方式、方法:现场勘踏、拍照、观测记录、数据统计分析、定量分析的问卷调查以及定性分析的访谈等,分析评价建立在坚实的数据资料基础上。问卷调查中总样本量为100份,有效问卷82份,有效率为82%;访谈中共10名被访者.在表达形式上,每一部分分析都由调查访谈的内容和理论知识两部分结合存在,充分体现了社会调研应联系实际,并最终分析解决问题。调查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宽窄巷子是如何围绕休闲这一主题展开保护与改造,研究其规模、特色、空间处理以及如何与周边历史环境结合,侧重点是接到的尺度比例,如何处理使其更适宜现代人生活,在保护历史遗迹的同时,发展现代空间,不使之冲突。 【摘要】 当代历史建筑与街区保护对历史街区整体和区域的保护理念的强调,不仅强调对历史、艺术价值较高的文物性历史建筑进行原真性保护,而且主张对大量存在的一般性的历史建筑、街区以及存在期间的文化内容、生活方式进行整体的规划保护,同时也要求保持地区活力,瞒住现代生活的要求;重视对历史见证遗产的再利用,对于大量存在的一般性历史建筑既反对大拆大改,也不再主张不做任何变动的保护方式,而是主张保护和发展相结合,保护应到满足现代生活所需的内容。较好的协调保护与历史遗产与现代生活、传统保持与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 街道尺度; 比例; 公共空间; 改造 前言 李白有诗云:“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在诗圣杜甫眼里,“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诗人陆游又以“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路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的诗句,真切道出当年成都的优美环境与休闲生活。近年来,成都又先后荣获 调研流程图 深入研究阶段 验证阶段 结题阶段

城市历史景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新思路

城市历史景观——历史街区保护的新思路 ——以福州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为例 姜滢张弓 【摘要】纵观城市历史街区保护的进程,从单一的对文物进行保护到保护文物所处的空间环境,人们对自身文明产物的保护逐渐加强,体系日趋完善。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维也纳备忘录》的基础上通过了《关于保护城市历史景观的宣言》,2011年11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采纳了”城市历史景观”的新建议,这一建议的采纳为城市遗产的保护提出了更为全面的建议,对于街区价值认知突破了以往的物质空间形态,通过对城市历史景观的内在联系及其生成机制认知街区价值。文章以福州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为例,以城市历史景观为指导,通过多学科的交叉,对历史街区价值的认知及其内在与生成机制进行研究,试探索街区价值认知方法和历史街区的保护的新思路,保护与提升历史街区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关键词】城市历史景观;历史街区;保护;多学科;福州上下杭;文化 1.传统历史街区保护方法 人类对自身文明产物的保护随着现代文明的发达而日益提高,从1840年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关于文物保护方面的法律——法国《历史性建筑法案》开始,世界各国对于自身文明的保护机制逐步完善。 从各国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以及相关的国际会议的内容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都是从单一的对文物进行保护开始,逐渐发展到对于文物所处的空间环境进行保护。 “历史街区”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33年的《雅典宪章》中,“对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街区,均应妥为保存,不可加以破坏”; 1987年《华盛顿宪章》提出“历史城区”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不论大小,包括城市、镇、历史中心区和居住区,也包括其自然和人造的环境。……它们不仅可以作为历史的见证,而且体现了城镇传统文化的价值”。 我国在1985年由建设部城市规划司建议设立“历史性传统街区”,提出“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等也予以保

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

《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 来源:北京文博查看次数:4117 时间:2004-7-27 14:48:00 【大中小】【打印】【关闭】 根据北京市政府的指示精神,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在北京市政府批准实施《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和控制范围规划》的基础上,自2000年7月起,组织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12家单位,共同编制了《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 这项《规划》制定了统一的规划原则、标准和要求,对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进行了详细的现状调查、评估分类和规划编制。经过公众参与、两轮规划方案预审及专家审议,《保护规划》已正式获得北京市政府的批准。 1 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 保护区的分布与特色 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总用地面积为1038ha,约占旧城总用地面积的17%。其中重点保护区用地面积649ha,建设控制区用地面积389ha。加上已由北京市政府批准的旧城内200多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及其建设控制地带,保护与控制地区总用地面积达2383ha,约占旧城总用地面积的38%。 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中有14片分布在旧皇城区内。南北长街、西华门大街、南北池子、东华门大街、景山东、西、后街、地安门内大街现已演变为以传统居住形态为主的街区,文津街、景山前街、五四大街是旧城内重要的传统文化街;陟山门街是连接北海、景山的一条具有特色的小街。这些历史文化保护区是旧皇城传统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街区内或街的两侧分布着一些著名的文物古迹和历史遗存,保留着大量的四合院住宅,成为故宫、中南海、北海、景山的重要“背景”。 另有7片分布在旧皇城外的内城。西四北头条至八条、东四三条至八条、南锣鼓巷地区建于元代,是胡同系统保留最为完整的传统居住区;什刹海地区是融水面风光、王府、寺庙与民俗文化于一体的地区;国子监地区是以重要文物和寺庙建筑为中心,以传统四合院为衬托的街区;阜成门内大街一直为重要的交通干道,沿街寺庙众多;东交民巷是1900年以后西方列强的使馆区。 还有4片分布在外城。大栅栏、鲜鱼口地区是北京著名的传统商业街区。鲜鱼口街东的草厂三条至九条有北京旧城中密集的南北走向胡同,是传统居住区,东、西琉璃厂是传统商业文化街。 2 保护规划的原则 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针对重点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分别制定了不同的保护原则。 1)重点保护区的保护规划原则

城市历史街区空间形态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6615302845.html, 城市历史街区空间形态分析 作者:薛猛 来源:《硅谷》2015年第04期 摘要通过对东风大街现状的调查研究,分析其独特的空间形态及空间机理;指出影响东风大街空间形态的因素;从业态、物态及文态三方面指出东风大街历史街区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关键词历史街区;空间形态;空间机理;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5)04-0246-02 1 历史街区概况 1.1 区位情况 东风大街位于长春市汽车产业开发区,为城市主干路,是街区与外部的主要交通纽带,也是该街区历史最悠久的道路之一,东风大街东起春城大街,西至红旗广场,全长4125米,是该街区东西向最长的道路,三块板路面形式。越野路与日新路之间为东风大街的历史风貌特色区,长1522米,两侧分布有特色街坊。整体而言,由于建筑高度普遍较低,而街道较宽,达到较为合适的街道比例。 1.2 用地情况 东风大街是街区的主要大街,处于街区综合功能区域内,主要有商业、办公、居住等功能,主要集中在东风大街和迎春路交汇处及厂区一号门前,东风大街传统风貌街道很好的适应并能够延续城市功能,此外东风大街在城市交通系统中主要承担了对外的交通功能。东风大街风貌区内的建筑建筑风格以中国传统风格建筑和现代风格建筑为主。 2 空间形态 2.1 外部形态 汽车产业街区内的道路骨架采用方格网布局,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构成整个空间构架。建筑对在这些道路网划分的地块中逐一进行填充,由于地块的划分趋于均质,一块块重复规律的地块产生强烈的秩序感,它成为地块空间各种划分的基本尺度单元,建筑以地块为边界形成簇群,以地块为尺度的参照使整个街区在形态上保持了和谐统一。该街区的道路骨架,把厂区和生活区两大功能单元有机的连接起来,同时又把下一级的零散分布的小地块有机的联系起来,反映出该街区特征鲜明的城市肌理。其路网结构以东风大街作为总体布局的主脊骨骼,生活用地和生产用地沿东风大街平行布置。

保护与发展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保护与发展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历史文化街区具有时代特征和历史价值,但历史文化街区在城市建设中面临诸多的问题和矛盾。针对当前城市建设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面临的问题,本文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总结并分析了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经验教训,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城市化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的完整面貌早已改观,但许多城市中至今仍然保存着一些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这些历史文化街区保存有大量的历史建筑甚至成片的历史街巷,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民风民俗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历史文化街区丰富的文化遗产是城市悠久历史文化的实物例证,得到社会各界有识之士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当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现状 当前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的局面比较复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是由于剧烈的社会变革,历史文化街区的许多历史建筑的产权发生了变化,长期缺乏有效的维护和保养,传统木构建筑如果缺乏维护和保养,保存的时间有限,要维持其基本使用功能已很困难,有的甚至已经成了危房,却得不到维修。历史文化街区的有些部位已经挤进了新建的现代建筑,风格的统一性和景观的连续性遭到了破坏。并且由于人们生产生活方式、交通方式的改变,历史文化街区传统商业、手工业渐渐衰退,被商业大潮逐渐淹没,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历史文化街区有被边缘化的趋势。 二是历史文化街区现有建筑和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居民改善生活条件与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建筑使用功能的不完善造成乱搭乱建等损害历史建筑及其传统风貌的现象不断增多。又反过来造成环境质量的低下,一些居民迁居他处,有的历史建筑长期闲置。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后,原住民多被迁出散落他处,回迁的比例极低,导致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灭失。历史文化街区有空心化的倾向。 三是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张,开发力度的加大,以及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传统城区地皮的日益减少,历史文化街区越来越受到了开发商的青睐,取得这些土地以“旧城改造”的名义进行房地产开发而获利的事件时有发生。历史文化街区有被蚕食的危险。

城市历史街区风貌的保护与利用

城市历史街区风貌的保护与利用 摘要:为深入研究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原则与方法,本文以“南京1912”为例,对该历史地段进行实地调研与分析,从空间格局、建筑面貌、绿化设施、功能作用四个方面评析了“1912”文化街区的规划手法,对目前城市历史街区的再利用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历史街区;“南京1912”;民国文化;建筑;街区改造; 南京是著名的历史古都,文化名城,文化底蕴丰富。2002年南京市政府提出“文化南京”战略,城市开始着手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改造和重新规划,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就,规划较好的有“南京1912”休闲街区、“水木秦淮”休闲街区、长江路文化街、夫子庙商业文化街等等,这些街区除保留了各自的文化特点外,现在已是集餐饮、娱乐、休闲、观光、聚会为一体的时尚休闲商业区,是南京古典与现代文化的传承之地,成为南京城市的标识。 1街区概况 “南京1912”位于南京市长江路与太平北路交汇处。经过三年的改造和完善,现已初具规模,该区由17幢民国风格建筑和“共和”“博爱”“新世纪”“太平洋”4个街心广场组成,总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这片青灰色与砖红色相间的建筑群,错落有致地呈L形环绕“总统府”,风格古朴精巧,成为以民国文化为特征的南京长江路文化街的新亮点。 “南京1912”地段的规划,定位类似于上海“新天地”。在规划上,与其它街区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它是一个历史地段,含有一定比例的真实的历史遗存,组合了一些真实性的单体历史建筑。其次它具有整体性:在历史文化价值方面,它作为一个整体,有更强烈的组合的整体价值,即整体效果大于部分之和,在这里,每一个历史建筑可能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都不是很高,但是组合在一起,便具有了较高的文化价值;在视觉环境方面,它可以体现出一种整体的特定的历史气氛,因此,对于这个地块的扩建,在风格上必须与原有建筑统一,不能破坏整体地段的历史文化气氛。该区域的建筑是南京在民国时期的历史遗存,对它的保护同样也是对该时期文化的保护与展示。 2总体规划理念 在对该地段调研之后,笔者对“1912”的规划进行了分析,主要分为以下

历史街区保护中的类型学方法研究

历史街区保护中的类型学方法研究 祝莹 提要本文从城市设计过程中类型学的应用特点出发,通过对杭州大井巷传统街巷群落保护区城市设计过程的分析研究,尝 试运用类型学方法进行保护性城市设计,探索关于历史街区保护设计的过程和方法。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城市设计类型学 文章编号1000 - 3363 (2002) 06 - 0057 - 04 中图分类号TU984. 2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与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大环境,对历史街区如何进行有效的保护与发展越来越深入。要体现“原汁原味”的历史传统风貌,并在传统建筑群落与环境中充分表达出来,仅对历史街区进行功能定位、地块划分、交通组织,以及对传统风貌的保护停留在容积率、密度、建筑高度、色彩、形式及绿地等指标控制上是不够的,还必需进一步深入到城市设计的层次上,建立整体城市设计思想,以高超的城市设计技巧,对重点地段的传统风貌、空间形态做深入具体的探讨,从而增强方案的可操作性来达到既能满足城市历史街区发展的要求,又能将“原汁原味”的历史传统风貌具体化、可视化。 在历史街区保护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即使是在传统文化和宗法观念的历史条件约束下,每一代人仍有权创造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延续,即不断的推陈出新是中国文化传统得以继承的基本前提。反映在建筑上人们重视并延续的是建筑空间的功能及体验, 而不是建筑物物质形体本身。中国传统建筑木结构的百余年寿命也正说明了这一点。在连续的文化背景下,建筑虽然在不断更新,但只要格局不变,风貌永存,就足够令人产生认同感和历史意识了。那么,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冲突,在保存传统建筑形态的前提下转变内在功能来适应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的转型呢? 在历史街区保护性城市设计过程中合理运用类型学策略,探索城市、街道、建筑类型抽象化与具体化的互动关系,发掘历史街区中传统建筑与环境的个性以及其具备的地区性特征在居住人群中的心理积淀,对于达到上述平衡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类型学作为建筑及规划领域内一种分类组合的方法理论,具有深刻的哲学基础和丰富多彩的方法体系,它的符合地域性及历史文化的特征对建筑和城市的实践已经起到相当大的影响。通过类型学概念,既可以研究传统建筑形式特征的历史变化与发展,又可以研究建筑与建筑群的空间组合关系及城市形态的延续。维特考尔(L. Wittkower) 把建筑类型作为特定时间内起作用的文化影响,通过建筑类型的比较重新发掘并运用曾经存在并起作用的文化影响。意大利建筑师阿尔多·罗西(A. Rossi) 则在发展类型学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罗西看来, “城市作为集体记忆的所在地,是交织着历史的和个人的记录的所在”, “类型学是研究构成都市、城市, 或建筑的元素之中揭示永恒关注主题的原型”, “应建立起建筑的类型以确定城市的形态结构”①。 在类型学中,历史性传统建筑要素形成了人们在建筑文化上的“集体无意识”而存在于人们的记忆里。无论城市形态如何发展变化,一旦人们的记忆被某些类似性城市片段所触发,传统就能在个人的记忆中呈现出来。通常居住在同一社区人们的集体无意识和对传统的记忆具有共同点和相似之处,至于如何去触发人们的这种思绪,就与类型学研究的两个重要方面———类型选择和类型处理息息相关了。建筑的深层结构———类型中存在着的大量的社会文化积累,只有通过对建筑类型的研究,才能探询到建筑现象的根源,并进而将之反映到建筑的表层结构———形式上。同样,通过研究城市的深层结构———“集体记忆”,运用类型学的方法在城市的表层结构———街区及建筑的组织或结构中将之表现出来,既能满足传统建筑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 (GB50357-2005) 1总则 1.0.1为确保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切实的保护,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及其实施管理工作科学、合理、有效进行,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 l.0.3保护规划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l保护历史真实载体的原则: 2保护历史环境的原则; 3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 1.0.4保护规划应全面和深入调查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及现状,分析研究文化内涵、价值和特色,确定保护的总体目标和原则。 1.0.5保护规划应在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改善城市环境,适应现代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0.6保护规划应研究确定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与利用途径,充分体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并应对历史文化遗产利用的方式和强度提出要求。 1.0.7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应成为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的组成部分。城市用地布局的调整、发展用地的选择、道路与工程管网的选线以及其他大型工程设施的选址应有利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1.0.8对确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未列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古迹和未列入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地段,保护规划应提出申报建议。 1.0.9非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城区、历史地段、文物古迹的保护规划以及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规划可依照本规范执行。 1.0.10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除应遵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 2.0.1历史文化名城 historic city 经国务院批准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

历史街区保护文件回顾

历史街区保护文件回顾: 1933年《雅典宪章》 由CIAM编制 关于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保存好代表某一时期的、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具有教育今人和后代的重要意义。 1964年《威尼斯宪章》 第二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 更明确提出了保护历史环境的重要性,并提出必须把文物建筑所在的地段当作专门注意的对象,要保护它们的整体性。首次提出历史街区概念1976年《内罗毕建议》 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进一步拓展了保护的内涵,明确指出了保护历史街区的作用和价值。1987年《华盛顿宪章》 ICOMOS(从事历史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工作的建筑师和技术人员国际会议) 再次对保护“历史地段”的概念做了修正和补充,文件指明了“历史地段”应该保护的五项内容,即地段和街道的格局和空间形式;建筑物和绿化、旷地的空间关系;历史性建筑的内外面貌,包括体量、形式、风格、材料、色彩、装饰等;地段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包括与自然和人工环境的关系;该地段历史上的功能和作用。 1994年《关于原真性的奈良文件》 ICOMOS 继《威尼斯宪章》后,再一次提出“原真性”一词。将保护的范围扩展到非物质的层面。认为:不同的文化和社会都包含着特定的形式和手段,它们以有形或无形的方式构成了某项遗产。 1999年《北京宪章》 国际建筑师大会 针对城市建设中的“大发展”和“大破坏”,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人居环境”的概念,提倡“宜将新区规划设计、旧城整治、更新与重建等纳入一个动态的生生不息的循环体系之中。

从《雅典宪章》到《北京宪章》,国际社会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从纯粹的单体古建筑保护延伸到物质与非物质层面的“原真性”保护。在国内,对历史街区保护也经历了从“修旧如新’,到“修旧如旧”,再到“修旧如故”,从最初对实物遗存真实性保护到近年对传统的生活方式、习俗等生活真实性的关注.如有认为对具有浓郁地方风情的传统生活方式及其生活形态的保护是历史街区保护的核心性问题(张曦,葛听);历史街区保护应“保护原有社区网络结构和生活的真实性”(阮仪三,孙萌);“生活真实性”是历史街区真实性保护的前提和基本内容之一(杨新海)。 《巴拉宪章》 前言 考虑到《国际古迹遗址保护与修复宪章》(1964年在威尼斯通过)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五届全体大会决议》(1978年在莫斯科通过)的内容,澳大利亚ICOMOS(ICOMOS澳大利亚委员会)于1979年8月19日在澳大利亚南部的巴拉正式通过了巴拉宪章,并于1981年2月23日、1988年4月23日和1999年11月26日通过了修订案。 巴拉宪章为具有文化意义的地点(文化遗产地)的保护和管理提供指导,它建立在澳大利亚ICOMOS成员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之上。 保护是对具有文化意义的地点进行整体管理的一部分,这也是一种持续的责任。 宪章的适用者 本宪章旨在为那些需要就具有文化意义的地点提供建议、决策,或承担工作的人,如业主、管理者和监督者,制定一套实践标准。 宪章的使用方式 本宪章是一个整体,许多条款之间是相互依赖的。保护原则中的条款通常会在保护方法和保护实践部分作进一步阐释。为使阅读流畅,宪章中已包含了标题,但这并不成为宪章的组成部分。 本宪章是独立的,但是它的使用和应用将在ICOMOS澳大利亚国家委员会的下列文件中作进一步解释: 《巴拉宪章操作指南:文化意义》 《巴拉宪章操作指南:保护措施》 《巴拉宪章操作指南:从事研究和编写报告的程序》 《与保护有重要意义地点相关的道德规范》

历史街区文化景观

历史街区文化景观 摘要:城市历史街区文化景观的发生、发展离不开街区中的空间。文章从文化景观的空间构成、空间传承的手法等角度,对城市历史街区文化景现的空间传承实行了内涵及形式的探讨。 关键词:文化景观;历史街区;空间传承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历史的主要承载体,具备文物的特性,需要保持其原真性,所以希望它“不变”;但作为城市街区,它有必须完全融入城市,与城市共生长,否则街区就会死亡而使保护无从谈起,这样它又必须持续地改变。究竟什么要“不变”、什么要“改变”呢? 1文化景观的空间构成 1.1城市格局 格局的特色往往反映一个城市的规划思想。我国很多城市格局构图方正,主次轴线分明,但也有很多因地势变通、灵活的实例,形成别具一格的景观特色。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整体布局方式与它所在城市的布局形式相对应,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街区的街区布局形式是这个城市传统城市格局的缩影。 1.2传统街巷 传统街巷是历史街区文化景观中的重要内容,对历史街区的空间布局的影响最为广泛而深刻。历史街区的街巷空间是较为封闭、内向的,它们的主要作用是将历史街区内部各个要素在空间上形成相互联系的整体,并协调和有效地发挥城市的诸多功能。例如,街巷在承担交通运输任务的同时,也是组织市井生活空间的主要场所。 1.3空间节点 (1)广场。广场是街区中主要用来实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场所,属于公共开放空间。中国古代城市广场的概念较弱,一般城市没有专门建设

供人们实行各种公共活动的广场,广场的功能往往是依附于其他的功能,如依附于庙宇、宗祠等宗教建筑实行祭拜等宗教活动;定期的集市贸易或经常性的实行商品交易的场所;戏台前提供给人们看戏的空地等等。现在历史街区中留存至今的也多是这个类的庙宇、宗祠和商业性的集市广场。如南京夫子庙广场、山西灵石静升镇文庙广场等。 (2)交通节点。通常是指街巷道路的交叉点。因为传统街区多是在自发的情况下逐渐形成,街巷常常弯折成曲尺形,或是和缓的曲线形。道路的交叉点不是简单的十字形,而多是风车形、丁字形、人字形等相互交错的一种形式,节点的空间景观丰富多变,有些也兼具景观节点的效果。 (3)院落节点。指建筑或围墙围合成的半私密空间,院落节点是外部空间序列的终端。历史街区文化景观中的院落节点空间是与人们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地方,也是历史街区文化景观注重的焦点。 (4)点缀性景观节点。通常指以标志性景观如古井、名木、牌坊、雕塑、碑刻等存有的节点,是历史街区文化景观的重要标志点,人们在这里能够交往、实行信息的传达。 2文化景观的空间传承 对于历史街区文化景观的传承包括显性景观及隐性景观的传承。显性文化景观是以一定的物质或空间存有,是人们日常能够触及的,所以人们对它们也比较熟知。隐性文化景观是以人们的思想观点、文化要素等为主,有些以一定的物质载体体现其内容,可有些是无形的,体现人类文化、历史发展的一个脉络。本文侧重从显性要素对文化景观的空间传承展开论述。 2.1城市肌理的传承 在我国城市的历史街区中,城市肌理对城市建筑有着极大的控制力,无论建筑的解决方式多么出色,都无法克服它们所在地城市肌理的限制,它是建筑在城市空间深层结构上的形态依据。要传承城市肌理的

将军庙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将军庙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一、规划范围 南至泉城路,北临大明湖路,东至鞭指巷,西临太平寺街、西城根街,总用地面积16.08公顷。 图1 现状航拍图 二、规划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保护遗产本体及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生活延续性和保护利用的可持续性的原则,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引导商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指导思想 规划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改善环境、加强引导,有效管理的指导思想,按照“政府主导,居民参与,实体运作,小规模、渐进式更新”指导思路开展工作。 四、规划目标 1、保护街区整体空间格局和历史风貌,尤其是体现街区价值特色的传统街区风貌,包括:具有济南“城泉共生”特色的传统居住区;济南古城多元宗教信仰的文化中心;多类型建筑集中展示区;济南古城内中西文化交汇融合、商贸交流繁荣之地。 2、保护街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保持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居住功能为主,使其成为城市发展历史的见证。 3、整治街区环境,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优化人居环境,促进社区健康发展,使其成为传统居住文化突出的特色社区。 4、结合街区现状情况,综合研究符合街区特点的规划实施模式,提出规划实施建议,加强保护规划中提出的对街区保护与整治措施的可行性。 五、街区价值与特色 作为济南古城现存的保留较完整的、最具传统特色的地区,将军庙街区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研究方面的极高价值。街区是古城的传统居住区;街区还集中了大量宗教建筑,是中西

文化交流繁荣的区域;街区内整体风貌保存尚好,传统街巷空间基本保留完好,名泉水体、大树丰富,建筑遗产多样。将军庙街区的总体价值为: 1、将军庙街区是具有济南“城泉共生”特色的传统居住区之一; 2、将军庙街区是济南古城宗教建筑分布最为集中,同时最能体现多元宗教信仰的文化中心; 3、将军庙街区建筑类型多样,体现了中西建筑精湛的建造技艺; 4、将军庙街区是济南古城内中西文化交汇融合、商贸交流繁荣之地。 六、保护内容及保护要素 本规划从物质文化遗存要素和非物质文化遗存要素两部分确定保护内容及各项保护要素。其中物质文化遗存要素包括传统格局、传统街巷、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泉水历史文化遗存、历史环境要素等七个方面;非物质文化遗存要素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优秀传统文化要素和与泉水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要素。

历史街区保护模式的研究

历史街区保护模式的研究 摘要:通过对国内外历史街区保护模式的剖析,提出昆明文明街区历史街区的保护途径——“有机渗透型”模式,首先对文明街区内的遗产进行调研与评估,然后从街巷格局、交通、文脉等方面加以分析,希望对今后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有所裨益。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模式;昆明文明街片区;历史风貌;文脉 1、引言 历史街区的概念源于1933年现代建筑协会国际雅典会议,会议上通过的《雅典宪章》中指出:由历史建筑群及历史文化遗址所组成的区域称之为历史街区。 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的记忆,它们所构成的整体景观,显示一个城市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典型场景。历史街区作为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却随着现今城市的发展出现了历史街区与现代城市文脉的割裂,昔日历史老街的场景已经远离我们的记忆。 作为昆明唯一现存的历史文化街区,文明街片区虽保留着老昆明原有的市井生活与商业习俗,但随着城市化的暗涌:外来人口入住、房屋年久失修……导致现在的文明街街区与周围街巷的发展格格不入,甚至面临着被重建的命运。针对昆明文明街街区形势,结合当前国内外历史街区的保护模式研究,探寻适合于文明街街区发展的模式。 2、国内外保护模式的发展动态 2.1 国外动态 国外历史街区的保护从保护深度、保护范围、保护对象上都经历了一次伟大的变革,从建筑实体的保护衍生为地段乃至整个城市的保护、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及文化形态的保护等等。历史街区的保护已经上升到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其具体的的保护形式可分为着眼于城市内部的经济复兴型、以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为主的环境改造性及着眼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保护型。[1]从保护的运作模式来看,国外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主要是通过民间商业组织得自主行为、政府推动并引导的社区参与、政府主导的市场运作模式来进行保护的。[2] 2.2 国内动态 国内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可以追溯到19世纪20年代初期,一直发展到1986年国务院提出“历史文化保护区”,正式提出保护历史街区的概念。对于历史街区

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

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 一、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分布与特色 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总用地面积为1038ha,约占旧城总用地面积的17%。其中重点保护区用地面积649ha,建设控制区用地面积389ha。加上已由北京市政府批准的旧城内200多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及其建设控制地带,保护与控制地区总用地面积达2383ha,约占旧城总用地面积的38%。 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中有14片分布在旧皇城区内。南北长街、西华门大街、南北池子、东华门大街、景山东、西、后街、地安门内大街现已演变为以传统居住形态为主的街区;文津街、景山前街、五四大街是旧城内重要的传统文化街;陟山门街是连接北海、景山的一条具有特色的小街。这些历史文化保护区是旧皇城传统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街区内或街的两侧分布着一些著名的文物古迹和历史遗存,保留着大量的四合院住宅,成为故宫、中南海、北海、景山的重要“背景”。 另有7片分布在旧皇城外的内城。西四北头条至八条、东四三条至八条、南锣鼓巷地区建于元代,是胡同系统保留最为完整的传统居住区;什刹海地区是融水面风光、王府、寺庙与民俗文化于一体的地区;国子监地区是以重要文物和寺庙建筑为中心,以传统四合院为衬托的街区;阜成门内大街一直为重要的交通干道,沿街寺庙众多;东交民巷是1900年以后西方列强的使馆区。 还有4片分布在外城。大栅栏、鲜鱼口地区是北京著名的传统商业街区。鲜鱼口街东的草厂三条至九条有北京旧城中密集的南北走向胡同,是传统居住区,东、西琉璃厂是传统商业文化街。 二、保护规划的原则 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针对重点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分别制定了不同的保护原则。 1、重点保护区的保护规划原则 (1) 要根据其性质与特点,保护该街区的整体风貌。 (2) 要保护街区的历史真实性,保存历史遗存和原貌。历史遗存包括文物建筑、传统四合院和其他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及建筑构件。 (3) 其建设要采取“微循环式”的改造模式,循序渐进、逐步改善。 (4) 要积极改善环境质量及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5) 保护工作要积极鼓励公众参与。 2、建设控制区的整治与控制原则 (1) 新建或改建的建筑,要与重点保护区的整体风貌相协调,或不对重点保护区的环境及视觉景观产生不利影响。 (2) 进行新的建设时,要严格控制各地块的用地性质、建筑高度、体量、建筑形式和色彩、容积率、绿地率等。 (3) 进行新的建设时,要避免简单生硬地大拆大建,注意历史文脉的延续性。 (4) 要注意保存和保护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传统的街巷、胡同肌理和古树名木。 (5) 什刹海、大栅栏、鲜鱼口地区的建设控制区应参照重点保护区的原则。 三、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

城市历史街区的改造和保护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中国有着许多珍贵的历史街区,那是属于城市的记忆,是文化的承载体,记载着城市的历史。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的根,对其保护与更新的成败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城市的建设发展,须知历史街区是不可恢复的。一旦破坏了,就不能挽回。保护历史街区,就是保护我们的城市,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 1 追溯历史街区保护的历史 回顾历史,国际上公认的第一个城市规划纲领性文件《雅典宪章》(1933年)中有一节专门讲述了“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这一概念,但仅仅针对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能代表某时期的建筑物,可以教育人民者;保留其不妨害居民健康者”。其保护古建筑和其历史街区是以对人的关注、对它所定义的城市四大功能之 一的居住为前提的。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文物古迹概念进一步扩大,“不仅包括单个建筑物,而且包括能够从中找出一种独特的文明、一种有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城市或乡村环境”,体现出对文物和建筑环境的重视。现代街区的保护法规最早出现在法国,1962年的《马尔罗法令》(《历史街区保护法令》)率先制定了保护历史地段的规定。1976年《内罗毕建议》是真正使历史街区保护达到国际公约,“历史城镇、老城区、老村庄、老村落以及相似的古迹群”,还包括历史街区保护工作的立法和行政、技术、经济和社会等方面所应该采取的措施。 2 历史街区保护在中国 当代中国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民众混淆了保护历史街区的概念和保护方法。大部分人在认识上对“保护”所包涵的内容不够明确,存在误区,甚至是错误的,

其中不乏政府官员和一些专家。而保护需要有明确的基本认识:首先要把保护文物古迹与保护历史街区区别开来:文物古迹己念物(Monuments)是包括遗址、艺术、墓葬、石刻等建筑物,它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与现代人的物质生活不发生直接的必然联系。对于不同的历史街区中,包含四个要素: 1)街区肌理,主要包括街巷格局、空问形态、历史名称、重要标志物和景观画面等; 2)历史遗存,主要是指历史建筑,也包文献标识码:A括桥梁、河道、堤坝、遗址、古树等; 3)风貌基调,主要包括建筑尺度、色调、各时期的建筑风格特征等; 4)文化内涵,即非物质遗存,主要包括名人、名事、服饰、饮食、生活习性。保护文物古迹的目标,是尽量保存其历史的真实性,即不动或者博物馆式的保护。而保护历史街区的目的是在改善其实用功能的前提下有所变化更新,尽量使其历史要素得到保存延续。但一些地方政府因经济目的、改善城市形象、增加城市知名度,把些名人故居作为古迹,通过博物馆式的保护(翻新或者整修), 对其周边的建筑却大面积拆除,建适合旅游的配套设施如仿古商业街,不伦不类,真古董被打造成了假古董,原住民被逐步分化肢解,商业的充斥,破坏了原有的历史人文环境。如讨论关注最多的是北京老城区历史街区的保存和更新,城区的大量传统历史街区——四合院、胡同,由于历史的原因,大部分所处的环境非常不好:多数老房屋危险残破,或经过多次翻修已失去了原貌;人口密度过大,生活状态和生活品质不理想,居民生活质量很差;许多历史街区内已插入不少质量很差的非传统风貌的永久或半永久建筑,传统风貌已经残缺不全。虽然北京已经做出了一定的行动,圈定并规划了许多历史街区作为保护对象,但形势不容乐观,

江苏省历史文化街区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江苏省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1─江苏省建设厅文件苏建规〔2008〕110号 关于印发《江苏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编制导则(试行)》的通知 各市、县规划局、建设局,各城市规划编制单位: 为加强对全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提高全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我厅组织起草了《江苏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现印发给你们并从2008年6月1日起试行,请结合当地的实际组织实施。试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反馈给我厅城乡规划处。 联系人:方芳 联系电话:025-********(兼传真) 江苏省建设厅二○○八年四月八日 ─1─目录 一、总则 1.目的 2.适用范围 3.规划编制的依据 4.规划编制的原则 5.规划的层次定位 二、保护规划编制管理

1.规划编制组织 2.编制单位的资质 3.规划审批 4.规划修编 5.公众参与 三、保护规划文本大纲内容 1.规划总则 2.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利用 3.用地、人口与空间规划 ─2─ 4.交通与市政设施规划 5.技术指标与经济测算 6.实施政策建议 四、保护规划成果内容与要求 1.保护规划成果内容 2.保护规划成果要求 五、保护规划技术指引 1.历史研究 2.现状调查与评估 3.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 4.用地、人口与空间规划

5.交通与市政设施规划 6.技术指标与经济测算 7.规划实施政策建议 ─3─ 江苏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导则 (试行) 一、总则 1.目的 为了加强对全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的指导,规范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和文件,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导则。 2.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我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中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及其管理工作。历史文化保护区和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可参照执行。 3.规划编制的依据 3.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等法规; 3.2《城市紫线管理规定》等部门规章; ─1─3.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等相关技术规范、标准; 3.4《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建设厅省文物局关于加强历史街区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2007〕86号)等相关规范性文件; 3.5城镇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以及相关上位规划。

001、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实施评估——以北京景山八片(东城区)街区为例介绍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实施评估 ——以北京景山八片(东城区)街区为例 崔琪 摘要:为客观总结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实施以来的经验教训,时隔十多年后再次凝结社会共识,进一步明确街区未来控制和引导方向,2012年至2013年北京市开展了保护规划实施评估工作。本文以景山八片(东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为例介绍本次评估工作,总结街区实施情况和保护规划主要作用,重点对保护规划实施以来面临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深入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产权、机制和政策等方面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除完善保护规划编制技术外,更为重要的是建立街区常态性保护实施机制。通过保护规划实施模式未来情景分析,推荐适宜历史文化街区的实施模式为政府负责公益性投入的有机更新模式,并提出实施模式机制改革的建议,包括破解产权难题,转变发展方式,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重构街区保护和民生改善的关系,由人口疏解转变为以功能优化为目标,重视居民主导,注重社区营造。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实施评估实施模式实施机制 1.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保护意识的不断提升,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组成部分的重要性不断凸显,众多城市均编制保护规划以指导街区的整体保护工作。北京从1999年开始先后公布了旧城33片历史文化街区的名单,并编制完成大多数保护规划,使其成为街区保护与发展的基本依据和行动指南。但有了保护规划,街区保护是不是就有了保证?时至今日,保护规划实施的实际情况如何?在街区保护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存在哪些问题?未来应当怎么办?带着这些疑问,2012年至2013年,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组织在京的6家规划设计单位①,创新性地对14片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进行实施评估工作,客观总结其实施以来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明确街区未来控制和引导方向。笔者有幸参与其中,以景山八片(东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以下简称景东街区)为例,阐述本次评估工作。

城市更新过程中历史街区的保护对策研究

城市更新过程中历史街区的保护对策研究 杜扬 【摘要】城市更新过程中,传统历史街区的原真性如何得到切实的保留,风貌和文物保护的工作如何可持续地进行,有必要进行相关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就浅议历史街区开发活动中的误区和存在问题,结合国内一些保护实践,以福建厦门同安地区历史街区的文物及风貌建筑的保护情况为例,探讨保护的若干要素控制原则,以及可持续性的保护发展策略,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对策方面提出一些思考。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对策;可持续 1.引言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生活的城市的面貌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近年来城市更新的潮流下,由于有着区位条件好、配套设施齐全等多方面的开发优势,位于旧城地段的传统历史街区也往往面临和遭遇着被商业开发甚至拆迁改造的命运。经济利益的驱动,风貌和文物保护意识的淡漠,使得很多历史街区即使作为驻留城市传统记忆和精华历史风貌的载体,依然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甚至出现违背相关保护法规而遭到破坏的事件。城市更新过程中,规划工作者、管理者的价值取向、对保护的理解和对保护力度的把握等,都关系着传统历史街区的历史原真性是否可以得到切实的保留,关系到风貌和文物保护的工作是否可持续和有意义的进行。 2.历史街区开发活动中的误区和存在问题 2.1经济利益驱动导向,重开发,轻保护 近年来见诸于报端媒体的有多起破坏历史风貌建筑的新闻,不少名人故居、历史遗存都因为商业开发行为遭到破坏,但结果却仅仅是被处以罚款了事。专家表示,这种处罚力度根本不足以遏制产权人拆旧建新牟暴利的冲动,政府有关部门的失职和监管的缺位显而易见。[1]历史街区的商业开发行为带来了商业利润和税收,却容易出现开发商、施工单位不能严格执行相关的保护规划,在开发过程中忽视建筑风貌、文物等的保护,甚至产生破坏的情况,如随意拆建,更改历史建筑的外观和结构,不注意控制建设控制范围区内的开发强度等,商业行为本身与保持历史街区的原真性、保持传统的生活面貌等也存在着矛盾。 2.2改造策划内容雷同,缺乏挖掘街区的个性和特色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已经第16次部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4年12月29日起施行。 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 陈政高 2014年10月15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第一条为了规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和审批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和审批,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实施保护管理,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范围内从事建设活动,改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居住环境,应当符合保护规划。 第四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保持和延续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第五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应当单独编制,下列内容应当纳入城市、镇总体规划: (一)保护原则和保护内容; (二)保护措施、开发强度和建设控制要求; (三)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保护要求; (四)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五)需要纳入的其他内容。 第六条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地的城市、县已被确定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应当依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单独编制。 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地的城市、县未被确定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应当单独编制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并纳入城市、镇总体规划。 第七条编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应当符合历史文化名

城、名镇、街区保护规划。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规划深度应当达到详细规划深度,并可以作为该街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街区保护范围内建设项目的规划许可,不得违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街区保护规划。 第八条历史文化名城批准公布后,历史文化名城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批准公布后,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历史文化街区批准公布后,所在地的城市、县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保护规划应当自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批准公布之日起1年内编制完成。 第九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应当由具有甲级资质的城乡规划编制单位承担。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应当由具有乙级以上资质的城乡规划编制单位承担。 第十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采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资料。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的核心保护范围内,确因保护需要无法按照有关的消防技术标准和规范设置消防设施和消防通道的,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会同同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制订相应的防火安全保障方案。 因公共利益需要进行建设活动,对历史建筑无法实施原址保护、必须迁移异地保护或者拆除的,应当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批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编制保护规划的需要,及时提供有关基础资料。 第十一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进行科学论证,并广泛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必要时,可以举行听证。 第十二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评估历史文化价值、特色和存在问题; (二)确定总体保护目标和保护原则、内容和重点; (三)提出总体保护策略和市(县)域的保护要求; (四)划定文物保护单位、地下文物埋藏区、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保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