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9版高中化学专题复习 (3)

2019版高中化学专题复习 (3)

2019版高中化学专题复习 (3)
2019版高中化学专题复习 (3)

题型九曲线变化分析型

1.(2018·南昌市高三三模)已知298 K时,K sp(NiS)=1.0×10-21,K sp(NiCO3)=1.0×10-7;p(Ni)=-lg c(Ni2+),p(B)=-lg c(S2-)或-lg c(CO2-3)。在含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Na2S和Na2CO3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i(NO3)2溶液产生两种沉淀,溶液中阳离子、阴离子浓度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常温下NiCO3的溶解度大于NiS的溶解度

B.向d点对应的溶液中加入对应阴离子的钠盐,d点向b点移动

C.对于曲线Ⅰ,在b点加热,b点向c点移动

D.P为3.5且对应的阴离子是CO2-3

答案 C

解析A项,常温下K sp(NiS)<K sp(NiCO3),NiS、NiCO3属于同种类型,常温下NiCO3的溶解度大于NiS,正确;B项,K sp(NiS)<K sp(NiCO3),则曲线Ⅰ代表NiS,曲线Ⅱ代表NiCO3,在d点溶液中存在溶解平衡NiS(s)Ni2+(aq)+S2-(aq),加入Na2S,S2-浓度增大,平衡逆向移动,Ni2+减小,d点向b点移动,正确;C项,对曲线Ⅰ在b点加热,NiS的溶解度增大,Ni2+、S2-浓度增大,b点向a点方向移动,错误;D项,曲线Ⅱ代表NiCO3, a点c(Ni2+)=c(CO2-3),K sp(NiCO3)=c(Ni2+)·c(CO2-3)=1.0×10-7,c(Ni2+)=c(CO2-3)=1.0×10-3.5,p(Ni)=p(B)=3.5且对应的阴离子为CO2-3,正确。

2.(2018·白城市通渭县三校高三模拟)常温下,分别向体积相同、浓度均为0.1 mol·L-1的MOH、ROH两种碱溶液中不断加水稀释,溶液的pH与溶液浓度的对数(lg c)间的关系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K b (MOH)的数量级为10-

5

B.a 、b 两点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a <b

C.等体积等浓度的ROH 和MCl 混合后所得溶液中:c (OH -

)>c (H +

) D.用相同浓度的盐酸分别中和a 、b 两点溶液,消耗盐酸体积:V a >V b 答案 D

解析 A 项,没有稀释前MOH 溶液中氢离子浓度是10-11 mol·L -1,则氢氧根是10-3 mol·L -1,所以K b (MOH)=10-3×10-30.1-10-3

≈10-5,正确;B 项,a 、b 两点溶液中a 点溶液碱性强,对水的抑制程度大,所以水的电离程度:a <b ,正确;C 项,根据图像可知碱性是MOH >ROH ,ROH 的电离程度大于MCl 的水解程度,因此溶液显碱性,即c (OH -)>c (H +),正确;D 项,两种碱溶液的物质的量相等,用相同浓度的盐酸分别中和时消耗盐酸体积相等,即V a =V b ,错误。

3.(2018·日照市高三5月校际联考)H 2RO 3是一种二元酸,常温下用1 L 1 mol·L -

1 Na 2RO 3溶液

吸收RO 2气体,溶液的pH 随RO 2气体的物质的量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 点溶液中2c (Na +

)=3c (RO 2-

3)

B.向b 点溶液中加水可使溶液的pH 由6.2升高到7.4

C.常温下,NaHRO 3溶液中c (HRO -

3)>c (RO 2-

3)>c (H 2RO 3)

D.当吸收RO 2的溶液呈中性时,c (Na +

)=c (RO 2-

3)+c (HRO -

3)

答案 C

解析 A 项,a 点溶液中含有Na 2RO 3和NaHRO 3各23

mol ,Na 2RO 3+H 2O +RO 2===2NaHRO 3,

此时a 点溶液呈碱性,说明RO 2-3发生了水解,则2c (Na +)>3c (RO 2-3),错误;B 项,b 点导

致溶液呈酸性的因素是HRO -3的电离,因此溶液加水后生成的氢离子浓度逐渐减小,pH 只会无限接近7,不会超过7,错误;C 项,当通入56 mol RO 2时,溶液中生成5

3 mol NaHRO 3,

剩余Na 2RO 3为1

6

mol ,此时溶液的pH =6.2显酸性,说明HRO -3以电离为主,故常温下,

NaHRO 3溶液中,c (HRO -3)>c (RO 2-3)>c (H 2RO 3),正确;D 项,当吸收RO 2的溶液呈中性时,根据电荷守恒:c (H +)+c (Na +)=2c (RO 2-3)+c (HRO -3)+c (OH -),由于c (H +)=c (OH -),所以c (Na +)=2c (RO 2-3)+c (HRO -3),错误。

4.(2018·南昌市高三二模)已知:p K a =-lg K a ,25 ℃时,H 2SO 3的p K a1=1.85,p K a2=7.19。常温下,用0.1 mol·L -

1 NaOH 溶液滴定20 mL 0.1 mol·L -

1 H 2SO 3溶液的滴定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 点所得溶液中:V 0等于10 mL

B.B 点所得溶液中:c (Na +

)+c (H +

)=2c (SO 2-

3)+c (HSO -

3)+c (OH -

)

C.C 点所得溶液中:c (Na +)>3c (HSO -

3) D.D 点所得溶液中水解平衡常数K h1=10-6.81

答案 A

解析 A 项,A 点溶液中pH =1.85,则溶液中c (H +)=10-1.85 mol·L -1,H 2SO 3的一级电离平衡常数为K a1=c (H +)·c (HSO -3)

c (H 2SO 3)=10-1.85,所以c (H +)=K a1,表明溶液中c (HSO -3)=c (H 2SO 3

),若恰好是10 mL NaOH ,此时溶液的溶质为等物质的量的NaHSO 3和H 2SO 3,由于溶液显酸性,则所得溶液中c (H 2SO 3)<c (HSO -3),因此所加NaOH 体积需<10 mL ,才能使溶液中c (HSO -3)=c (H 2SO 3),即V 0<10 mL ,错误;B 项,B 点加入NaOH 溶液的体积为20 mL ,此时反应恰好产生NaHSO 3,为第一个滴定终点,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c (Na +)+c (H +)=

c (HSO -3)+2c (SO 2-3)+c (OH -),

正确;C 项,H 2SO 3的二级电离平衡常数为K a2=

c (H +)·c (SO 2-

3)

c (HSO -3)

=10-7.19,C 点溶液的pH =7.19,即溶液中c (H +)=10-7.19 mol·L -1,则c (H +)=K a2,表明溶

液中c (SO 2-3)=c (HSO -3),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c (Na +)+c (H +)=c (HSO -3)+2c (SO 2-3)+c (OH -),溶液显碱性,则溶液中c (Na +)>3c (HSO -3

),正确;D 项,D 点加入NaOH 溶液40 mL ,此时

溶液中恰好生成亚硫酸钠,为第二个滴定终点,此时亚硫酸钠水解使溶液显碱性,则K h1=K w /K a2=10-14/10-7.19=10-6.81,正确。

5.(2018·深圳市高三调研)25 ℃时,向Na 2CO 3溶液中滴入盐酸,混合溶液的pH 与离子浓度变

化的关系如图所示。

已知:lg X =lg c (CO 2-

3)

c (HCO 3)或lg

c (HCO -

3)c (H 2CO 3)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曲线m 表示pH 与c (HCO -

3)

c (H 2CO 3)的变化关系

B.当溶液呈中性时,c (Na +

)=c (HCO -

3)+2c (CO 2-

3)

C.K a1(H 2CO 3)=1.0×10

-6.4

D.25 ℃时,CO 2-

3+H 2O HCO -

3+OH -

的平衡常数为1.0×10

-7.6

答案 C

解析 A 项,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盐酸,发生CO 2-3+H +===HCO -3,HCO -3+H +===H 2

O +CO 2↑,根据图像,推出曲线m 表示的是c (CO 2-3)

c (HCO -3

),错误;B 项,根据电荷守恒,c (Na +)+c (H +)

=c (OH -)+c (HCO -3)+2c (CO 2-3)+c (Cl -),因为溶液显中性,因此c (H +)=c (OH -),即得出

c (Na +)=c (HCO -3)+2c (CO 2-3)+c (Cl -),错误;C

项,n 曲线代表的是pH 与lg c (HCO -3)

c (H 2CO 3)

的关

系,根据N 点,c (HCO -3)/c (H 2CO 3)=10,此时c (H +)=10-7.4 mol·L -1,根据电离平衡常数的定义,H 2CO 3的一级电离平衡常数为c (HCO -3)×c (H +)

c (H 2CO 3)

=10×10-7.4=10-6.4,正确;D 项,该

反应的平衡常数为

c (HCO -3)×c (OH -)

c (CO 2-3)

,根据M 点,c (HCO -3)/c (CO 2-3

)=10,c (H +)=10-9.3 mol·L -1,c (OH -)=10-4.7 mol·L -1,代入数值,得出此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为10-3.7,错误。 6.(2018·河南省名校高三第二次考试)室温下,用0.10 mol·L -

1 NaOH 溶液分别滴定20.00 mL

浓度均为0.10 mol·L -1

的CH 3COOH 溶液和HCN 溶液所得滴定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

A.当加入10 mL NaOH时:c(CH3COOH)>c(HCN)

B.点③和点④所示溶液中:c(Na+)>c(OH-)>c(CH3COO-)>c(H+)

C.已知室温下某碱AOH的K b=1×10-9,则ACN的水溶液呈碱性

D.点②和点③所示溶液中都有:c(CH3COO-)+c(OH-)=c(CH3COOH)+c(H+)

答案 C

解析A项,根据图像,当加入10 mL NaOH溶液时,点②得到等物质的量浓度的CH3COOH 和CH3COONa的混合液,点②溶液呈酸性,CH3COOH的电离程度大于CH3COO-的水解程度,溶液中粒子浓度由大到小顺序为c(CH3COO-)>c(Na+)>c(CH3COOH),点①得到等物质的量浓度的HCN和NaCN的混合液,点①溶液呈碱性,CN-的水解程度大于HCN的电离程度,溶液中粒子浓度由大到小顺序为c(HCN)>c(Na+)>c(CN-),加入10 mL NaOH溶液时,两溶液中c(Na+)相等,两溶液中c(CH3COOH)<c(HCN),错误;B项,点③和点④在NaOH 滴定CH3COOH溶液过程中的电荷守恒为c(Na+)+c(H+)=c(OH-)+c(CH3COO-),点③溶液的pH=7,点③溶液中c(H+)=c(OH-),则c(Na+)=c(CH3COO-),点④加入20 mL NaOH 溶液充分反应后得到CH3COONa溶液,点④溶液中由于CH3COO-的水解溶液呈碱性,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Na+)>c(CH3COO-)>c(OH-)>c(H+),错误;C项,根据图像0.1 mol·L-1的HCN溶液的pH>5即c(H+)<1×10-5 mol·L-1?0.1 mol·L-1,HCN的电离

方程式为HCN H++CN-,HCN的电离平衡常数K a(HCN)=c(H+)·c(CN-)

c(HCN)

1×10-5×1×10-5

0.1=1×10-9=K

b

(AOH),ACN属于弱酸弱碱盐,根据盐类水解的规律“谁

强显谁性”,ACN的水溶液呈碱性,正确;D项,点②所示溶液为等物质的量浓度的CH3COOH 和CH3COONa的混合液,点②溶液呈酸性,CH3COOH的电离程度大于CH3COO-的水解程度,溶液中粒子浓度由大到小顺序为c(CH3COO-)>c(Na+)>c(CH3COOH),溶液中电荷守恒

为c(Na+)+c(H+)=c(OH-)+c(CH3COO-),点②溶液中c(CH3COO-)+c(OH-)>c(CH3COOH)+c(H+),根据点③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点③溶液由CH3COONa和略过量的CH3COOH组成,点③溶液的pH=7,根据电荷守恒c(Na+)+c(H+)=c(OH-)+c(CH3COO -),点③溶液中c(Na+)=c(CH3COO-),c(Na+)>c(CH3COOH),则c(CH3COO-)+c(OH-)>c(CH3COOH)+c(H+),错误。

7.(2017·临沂市高三三模)已知电导率越大导电能力越强。常温下用0.100 mol·L-1 NaOH溶液分别滴定10.00 mL 浓度均为0.100 mol·L-1的盐酸和醋酸溶液,测得滴定过程中溶液的电导率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曲线①代表滴定盐酸的曲线

B.滴定醋酸的过程应该选择甲基橙作为指示剂

C.a、b、c三点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c>a>b

D.b点溶液中:

c(OH-)>c(H+)+c(CH3COO-)+c(CH3COOH)

答案 D

解析醋酸是弱酸、盐酸是强酸。同浓度的盐酸、醋酸溶液,盐酸的导电能力强,所以曲线①代表醋酸、曲线②代表盐酸,故A错误;氢氧化钠滴定醋酸,终点时溶液呈碱性,所以应该用酚酞作为指示剂,故B错误;a点表示醋酸钠溶液、c点表示氯化钠溶液、b点表示氢氧化钠与醋酸钠的混合液,b点水电离受到氢氧化钠的抑制,a点水电离受到醋酸钠的促进,c 点氯化钠对水电离无影响,所以a、b、c三点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a>c>b,故C错误;b点表示等浓度的氢氧化钠与醋酸钠的混合液,根据电荷守恒c(Na+)+c(H+)=c(OH-)+c(CH3COO-);根据物料守恒c(Na+)=2c(CH3COO-)+2c(CH3COOH);所以c(OH-)=c(H+)+c(CH3COO-)+2c(CH3COOH),故c(OH-)>c(H+)+c(CH3COO-)+c(CH3COOH),故D正确。

8.(2018·莆田市高三质量测试)向10 mL 1 mol·L-1的HCOOH溶液中不断滴加1 mol·L-1的NaOH溶液,并一直保持常温,所加碱的体积与-lg c水(H+)的关系如图所示。c水(H+)为溶液

中水电离的c (H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常温下,K a (HCOOH)的数量级为10-

4

B.a 、b 两点pH 均为7

C.从a 点到b 点,水的电离程度先增大后减小

D.混合溶液的导电性逐渐增强 答案 B

解析 A 项,甲酸溶液中水电离出的氢离子为10-12 mol·L -1,则溶液中氢离子浓度为0.01 mol·L -

1

,所以常温下,K a (HCOOH)=0.01×0.011-0.01

≈10-4,因此数量级为10-4,正确;B 项,a 点甲酸过

量,水电离出的氢离子为10-7 mol·L -1,溶液pH =7;b 点氢氧化钠过量,pH >7,错误;C 项,从a 点到b 点,溶液中的溶质由甲酸和甲酸钠变为甲酸钠,然后又变为甲酸钠和氢氧化钠,所以水的电离程度先增大后减小,正确;D 项,溶液的导电能力强弱取决于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和离子所带电荷的多少,离子浓度越大,离子所带的电荷越多,溶液的导电性越强。甲酸是弱酸,生成的甲酸钠以及氢氧化钠均是强电解质,所以混合溶液的导电性逐渐增强,正确。

9.(2018·莆田市高三质量测试)常温下,二元弱酸H 2Y 溶液中滴加KOH 溶液,所得混合溶液的pH 与离子浓度变化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曲线M 表示pH 与lg c (HY -

)c (H 2Y )

的变化关系

B.a 点溶液中:c (H +

)-c (OH -

)=2c (Y 2-

)+c (HY -

)-c (K +

)

C.H 2Y 的二级电离平衡常数K a2(H 2Y)=10

-4.3

D.交点b 的溶液中:c (H 2Y)=c (Y 2-

)>c (HY -

)>c (H +

)>c (OH -

)

答案 D

解析 A 项,随着pH 的增大,H 2Y 的电离程度逐渐增大,溶液中c (HY -)c (H 2Y )逐渐增大,

c (HY -)

c (Y 2-)逐渐减小,lg c (HY -)c (H 2Y )逐渐增大,lg c (HY -)c (Y 2-)逐渐减小,因此曲线M 表示pH 与lg c (HY -)

c (H 2Y )的关系,

正确;B 项,a 点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c (H +)+c (K +)=2c (Y 2-)+c (HY -)+c (OH -),因此 c (H

+)-c (OH -)=2c (Y 2-)+c (HY -)-c (K +),正确;C

项,pH =3时,lg c (HY -)

c (Y 2-

)

=1.3,则K a2(H 2Y)=

c (Y 2-)·c (H +)c (HY -)

=10-3101.3=10-4.3

,正确;D 项,交点b 的溶液中存在:lg c (HY -)c (H 2Y )

= lg c (HY -)c (Y 2-)>1.3,因此c (HY -)

c (Y 2-

)

>101.3,即c (Y 2-)

、A 2-

的物质的量分数(α)随溶液

pH 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常温下,H 2A

HA -+H +的电离平衡常数K a1=10

-3.30

B.当c (Na +

)=2c (A 2-

)+c (HA -

)时,溶液呈中性 C.pH =6.27时,c (A 2-

)=c (HA -

)>c (H +

)>c (OH -

)

D.V (NaOH)∶V (H 2A)=3∶2时,2c (Na +)+c (OH -)=2c (H 2A)+c (HA -)+c (H +

) 答案 D

解析 A 项,H 2A

H ++HA -的电离平衡常数

K a1=c (H +)·c (HA -)

c (H 2A )

,当c (HA -)=c (H 2A)

时溶液的pH =3.30,即溶液中c (H +)=10-3.30,代入K a1=10-3.30,正确;B 项,NaOH 滴入H 2A 溶液中,溶液中的电荷守恒为c (Na +)+c (H +)=c (HA -)+2c (A 2-)+c (OH -),当c (Na +)=c (HA

-)+2c (A 2-)时,c (H +)=c (OH -),溶液呈中性,正确;C

项,根据图像pH =6.27时,溶液中c (A 2-)=c (HA -),溶液呈酸性,c (H +)>c (OH -),正确;D

项,NaOH 滴入H 2A 溶液中,溶液中

的电荷守恒为c (Na +)+c (H +)=c (HA -)+2c (A 2-)+c (OH -),NaOH 溶液和H 2A 溶液物质的

量浓度相等,当V (NaOH)∶V (H 2A)=3∶2时,溶液中的物料守恒为2c (Na +)=3[c (H 2A)+c (HA

-)+c (A 2-)],将两式整理得,

1

3

c (Na +)+c (OH -)=2c (H 2A)+c (HA -)+c (H +),错误。 11.(2018·宿州市高三质检)若定义p c 是溶液中微粒物质的量浓度的负对数,则常温下,一定浓度的某酸(H 2A)水溶液中p c (H 2A)、p c (HA -

)、p c (A 2-

)随着溶液pH 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

A.pH =4时,c (HA -

)

)

B.c (H 2A)+c (HA -

)+c (A 2-

)是定值

C.该酸的电离常数K a1=10

-1.3

D.常温下,NaHA 的水溶液呈碱性 答案 C

解析 随pH 增大,c (H 2A)减小、c (HA -)先增后减、c (A 2-)增大;根据图示,曲线Ⅰ表示c (HA -)、曲线Ⅱ表示c (H 2A)、曲线Ⅲ表示c (A 2-);根据图示,pH =4时,c (HA -)>c (A 2-),故A 错误;调节溶液pH 的方法不确定,所以c (H 2A)+c (HA -)+c (A 2-)不一定是定值,故B 错误;根据图示c (H 2A)= c (HA -)时,pH =1.3,所以K a1=c (HA -)·c (H +)c (H 2A )=c (H +)= 10-1.3,故C 正确;

根据图示c (A 2-

)= c (HA -)时,pH =4.3,K a2=c (A 2-)·c (H +)

c (HA -)

=c (H +)=10-4.3,HA -的水解常

数K h =K w

K a1

=10-12.7,电离大于水解,所以NaHA 的水溶液呈酸性,故D 错误。

12.(2018·赣州市高三适应性考试)常温下,某酸H 3A 水溶液中含A 的各种粒子的分布分数(平衡时某种粒子的浓度占各粒子浓度之和的分数)与pH 关系图如下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aH 2A 水溶液呈碱性

B.H 3A 溶液中存在:c (H +)=c (OH -)+c (H 2A -)+12c (HA 2-)+13c (A 3-

)

C.向H 3A 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NaOH 溶液至pH =5时,c (HA 2-

)

c (H 3A )

=100.6

D.向H 3A 溶液中加入氨水使pH 从5→9发生的主要离子反应是:H 2A -

+OH -

===HA 2-

+H 2O

答案 C

解析 从图像可知H 3A 为弱酸,存在电离平衡,H 3A

H 2A -+H +,K a1=c (H 2A -)·c (H +)

c (H 3A )

10-2.2;H

2A

HA 2-

+H +;K a2=c (HA 2-)·c (H +)

c (H 2A -)

=10-7.2,H 2A -+H 2O

H 3A +OH -水

解常数为K =

c (H 3A )·c (OH -)c (H 2A -)

,水的离子积常数为K w =c (H +)·c (OH -)=10-14,所以K =

c (H 3A)·K w

c (H 2A -)·c (H +)=K w K a1=10-11.8,K a2

K =10-7.210

-11.8=104.6>1,所以电离大于水解,所以NaH 2A 水溶液呈酸性,错误;B 项,HA 2-

A 3-+H +;H 2O

H ++OH -,根据电荷守恒:c (H +)=c (OH -)+c (H

2A -)+2c (HA

2-)+3c (A 3-),错误;C 项,因为K a1=c (H 2A -)·c (H +)

c (H 3A )

=10-

2.2;K a2=c (HA 2-)·c (H +)c (H 2A -)=10-7.2,K a1·K a2=c (HA 2-)·c 2(H +)c (H 3A ),K a1·K a2c 2(H +)=c (HA 2-)c (H 3A )

,当溶液至pH

=5

时,c (H +)=10-5,

c (HA 2-)

c (H 3A )

=(10-2.2×10-7.2)/10-10=100.6,正确;D 项,因为一水合氨

为弱电解质,所以在离子反应方程式中不能拆,错误。

高三化学2019年全国高考化学集锦

高考集锦 1.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 B. 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 C. 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 D. 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 3.科学家合成出了一种新化合物(如图所示),其中W、X、Y、Z为同一短周期元素,Z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X核外电子数的一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WZ的水溶液呈碱性 B. 元素非金属性的顺序为X>Y>Z C. Y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中强酸 D. 该新化合物中Y不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 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下列关于该诗句中所涉及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B. 蚕丝属于天热高分子材料 C. “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 D. 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属于高分子聚合物 5.已知N A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PO 数目为0.1N A A. 3g 3He含有的中子数为1N A B. 1 L 0.1 mol·L?1磷酸钠溶液含有的3 4 C. 1 mol K2Cr2O7被还原为Cr3+转移的电子数为6N A D. 48 g正丁烷和10 g异丁烷的混合物中共价键数目为13N A 6.今年是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150周年。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W、X、Y、Z为短周期主族元素,W与X的最高化合价之和为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原子半径:W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2、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 3、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 4、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5、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 (1)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

(2)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3)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1、29Cu [Ar]3d104s1 6、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 根据构造原理,可以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异分成能级组如图⑵所示,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依次升高;在同一能级组内,从左到右能量依次升高。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排布。 7、第一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常用符号I1表示,单位为kJ/mol。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重复出现从ns1到 ns2np6的周期性变化.

2019版高中化学专题复习 (1)

题型八框图、结构分析判断型 1.(2018·日照市高三5月校际联考)前20号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分列四个不同周期和四个不同主族。其中A为Y元素组成的单质;甲、乙、丙、丁、戊为上述四种元素组成的二元或三元化合物;常温下乙为液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简单离子半径:Z>Y B.反应①为吸热反应 C.反应②为工业上制备漂白粉的反应原理 D.X、Y分别与Z形成的化合物中,化学键类型一定相同 答案 C 解析根据题给信息分析可知,常温下乙为液体,乙为水,W为氢元素,Y为氯元素,A为氯气;甲为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X为氧,Z为钙;化合物丁和化合物戊可能为氯化钙或次氯酸钙。A项,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所以Ca2+< Cl-,错误;B项,钙与水剧烈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反应为放热反应,错误;C项,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次氯酸钙,为工业上制备漂白粉的反应原理,正确;D项,过氧化钙中含有离子键和非极性共价键,而氯化钙只有离子键,错误。 2.(2018·聊城市高三三模)短周期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由这些元素组成的常见物质的转化关系如下图,其中a、b、d、g为化合物,a为淡黄色固体,c是Z的单质,在铝热反应中常作引发剂;e、f为常见气体单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简单离子的半径:Y>Z>X B.简单氢化物的沸点:Y>X 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Z>Y D.W、Y的氧化物所含化学键类型相同 答案 B

解析短周期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其中a、b、d、g为化合物,a为淡黄色固体,则a为过氧化钠;c是Z的单质,在铝热反应中常作引发剂,c为金属镁;e、f 为常见气体单质,根据框图,镁与化合物b反应生成气体单质f,则f为氢气;过氧化钠与化合物b反应生成气体单质e,则e为氧气,则b为水,d为氢氧化钠,g为氢氧化镁。根据上述分析,a为过氧化钠,b为水,c为镁,d为氢氧化钠,e为氧气,f为氢气,g为氢氧化镁;则W为H、X为O、Y为Na、Z为Mg。A项,X为O、Y为Na、Z为Mg,简单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离子半径:X>Y>Z,错误;B项,氢化钠是离子化合物,沸点高于水,正确;C项,元素的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碱性:Y>Z,错误;D项,水或过氧化氢都是共价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氧化钠或过氧化钠都属于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化学键类型不同,错误。 3.(2018·新余市高三二模)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p、q、r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m、n分别是元素Y、Z的单质,m是常见的金属单质,n通常为深红棕色液体;0.01 mol·L-1 r溶液的pH为2,p被英国科学家法拉第称为“氢的重碳化合物”,s通常是难溶于水、比水重的油状液体。上述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q的溶液显酸性 B.W的氧化物常温常压下为液态 C.Z的氧化物的水化物一定为强酸 D.p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答案 C 解析由题中的信息可知,p为苯,n为溴,s为溴苯,q为溴化铁,m为铁,W为H,X为C,Y为Fe,Z为Br。A项,q为溴化铁,三价铁离子水解,溶液显酸性,正确;B项,W 的氧化物是水或过氧化氢,常温常压下为液态,正确;C项,Z的氧化物的水化物若为HBrO4时为强酸,若为HBrO时则为弱酸,错误;D项,p为苯,苯分子中没有双键,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正确。 4.(2018·青州市高三三模)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四种元素形成

2019年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2019年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一、氧化—还原反应 1、怎样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表象:化合价升降实质:电子转移 注意:凡有单质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必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2、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 单线桥: 双线桥: 注意:(1)常见元素的化合价一定要记住,如果对分析化合升降不熟练可以用坐标法来分析。 (2)在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总数=还原剂失电子总数。 3、有关概念 被氧化(氧化反应) 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氧化产物(表现氧化性)被还原(还原反应) 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还原产物(表现还原性)注意:(1)在同一反应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 (2)用顺口溜记“升失氧,降得还,若说剂正相反”,被氧化对应是氧化产物,被还原对应是还原产物。 4、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 原理:在同一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总数=还原剂失电子总数 步骤:列变化、找倍数、配系数

注意:在反应式中如果某元素有多个原子变价,可以先配平有变价元素原子数,计算化合价升降按一个整体来计算。 类型:一般填系数和缺项填空(一般缺水、酸、碱) 5、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判断 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凡处于最高价的元素只具有氧化性。 最高价的元素(kmno4、hno3等) 绝大多数的非金属单质(cl2 、o2等) 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凡处于最低价的元素只具有还原性。 最低价的元素(h2s、i—等) 金属单质 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物质:处于中间价态的元素 注意:(1)一般的氧化还原反应可以表示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氧化剂的氧化性强过氧化产物,还原剂的还原性强过还原产物。 (2)当一种物质中有多种元素显氧化性或还原性时,要记住强者显性(锌与硝酸反应为什么不能产生氢气呢?) (3)要记住强弱互变(即原子得电子越容易,其对应阴离子失电子越难,反之也一样)记住:(1)金属活动顺序表 (2)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3)非金属活动顺序 元素:f>o>cl>br>n>i>s>p>c>si>h 单质:f2>cl2>o2>br2>i2>s>n2>p>c>si>h2 (4)氧化性与还原性的关系 f2>kmno4(h+)>cl2>浓hno3>稀hno3>浓 h2so4>br2>fe3+>cu2+>i2>h+>fe2+

高中化学选修三原子结构与性质知识总结

原子结构与性质 一 原子结构 1、原子的构成 中子N (核素) 原子核 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Z → 元素符号 原子结构 决定原子呈电中性 电子数(Z 个) 体积小,运动速率高(近光速),无固定轨道 核外电子 运动特征 电子云(比喻) 小黑点的意义、小黑点密度的意义。 排布规律 → 电子层数 周期序数及原子半径 表示方法 → 原子(离子)的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 2、三个基本关系 (1)数量关系: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原子中) (2)电性关系: ①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②阳离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或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电荷数 ③阴离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或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电荷数 (3)质量关系:质量数 = 质子数 + 中子数 二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决定 X) (A Z

三相对原子质量 定义:以12C原子质量的1/12(约1.66×10-27kg)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其国际单位制(SI)单位为1,符号为1(单位1一般不写) 原子质量:指原子的真实质量,也称绝对质量,是通过精密的实验测得的。 如:一个氯原子的m(35Cl)=5.81×10-26kg。 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各核素的质量与12C的质量的1/12的比值。一种元素有几种同位素,就应 有几种不同的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诸量如35Cl为34.969,37Cl为36.966。 原子比较核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是对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取近似整数值,数值上与该质量 核素的质量数相等。如:35Cl为35,37Cl为37。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按该元素各种天然同位素原子所占的原子个数百分比算出的平均值。如: Ar(Cl)=Ar(35Cl)×a% + Ar(37Cl)×b% 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用元素同位素的质量数代替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与其原子个数百分比 的乘积之和。 注意①、核素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②、通常可以用元素近似相对原子质量代替元素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必要的计算。 四微粒半径的大小比较和10电子、18电子微粒 1.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 1.电子层数相同时(同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递增,原子半径减小 例:Na>Mg>Al>Si>P>S>Cl 2.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时(同主族元素),随电子层数递增原子半径增大。 例:Li<Na<K<Rb<Cs (1)分子:Ne、CH4、NH3、H2O、HF ; (2)离子:Na+、Mg2+、Al3+、NH4+、NH2-、H3O+、OH-、O2-、F-。 3.18电子的微粒:2.(1) (1)分子:Ar、SiH4、PH3、H2S、HCl、CH3CH3、N2H4、H2O2、F2、CH3OH、CH3F 等; (2)离子:S2-、Cl-、K+、Ca2+、HS-。

2019北京高考化学卷

绝密★本科目考试启用前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化学部分(北京卷)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第一部分(选择题) 1.下列我国科研成果所涉及材料中,主要成分为同主族元素形成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是 2.下列示意图与化学用语表述内容不相符 ...的是(水合离子用相应离子符号表示) CH3COOH在水中电离 NaCl溶于水电解CuCl2溶液 H2与Cl2反应能量变化

3.2019年是元素周期表发表150周年,期间科学家为完善周期表做出了不懈努力。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曾主持测定了铟(49In)等9种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被采用为国际新标准。铟与铷(37Rb)同周期。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In 是第五周期第ⅢA 族元素 B.11549In 的中子数与电子数的差值为17 C.原子半径:In >Al D.碱性:In(OH)3>RbOH 4.交联聚合物P 的结构片段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图中 表示链延长) A.聚合物P 中有酯基,能水解 B.聚合物P 的合成反应为缩聚反应 C.聚合物P 的原料之一丙三醇可由油脂水解获得 D.邻苯二甲酸和乙二醇在聚合过程中也可形成类似聚合物P 的交联结构 5.下列除杂试剂选用正确且除杂过程不涉及... 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除杂试剂 A FeCl 2溶液( FeCl 3) Fe 粉 B NaCl 溶液(MgCl 2) NaOH 溶液、稀HCl C Cl 2 (HCl ) H 2O 、浓H 2SO 4 D NO (NO 2) H 2O 、无水CaCl 2 6.探究草酸(H 2C 204)性质,进行如下实验。(已知:室温下,0.1mol ·L -1 H 2C 2O 4的pH =1.3) 实验 装置 试剂a 现象 ① Ca(OH)2溶液(含酚酞) 溶液褪色,产生白色沉淀 ② 少量 NaHCO 3溶液 产生气泡 ③ 酸性KMnO 4溶液 紫色溶液褪色 ④ C 2H 5OH 和浓硫酸 加热后产生有香味物质 由上述实验所得草酸性质所对应的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A.422O C H 有酸性,Ca(OH)2+H 2C 2O 4=CaC 2O 4↓+2H 20 B.酸性:H 2C 204>H 2CO 3,NaHCO 3+H 2C 2O 4= NaHC 2O 4+CO 2↑+H 2O

(新人教版)2019版高中化学-专题4-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专题检测试卷-苏教版必修2【重点推荐】【精品推荐】

(新人教版)2019版高中化学-专题4-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专题检测试卷-苏教版必修2【重点推荐】【精品推荐】

专题4 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 专题检测试卷(四)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18·温州市高一期末)下列有关物质制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电解饱和食盐水可以得到金属钠、氢气和氯气 B.工业上将氯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制取漂白粉C.用焦炭在高温下还原二氧化硅可得到粗硅D.高炉炼铁中利用焦炭直接将铁矿石还原为铁单质 答案 C 解析Na+在溶液中是不能放电的,电解饱和食盐水可以得到NaOH、氢气和氯气,故A错误; 的溶解度小,澄清石灰水中溶质质量小,Ca(OH) 2

不利于工业生产,工业上是将氯气通入石灰乳中制取漂白粉的,故B错误;用焦炭在高温下还原二氧化硅是工业制粗硅的原理,故C正确;高炉炼铁中用焦炭燃烧产生的CO作为还原剂,将铁矿石还原为铁单质,故D错误。2.(2018·浙江舟山中学高一月考)下列关于科学家及其提出学说与贡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科学家戴维在实验室首次制得了金属钠,不久又制得了金属镁 B.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制碱法的最终产物是纯碱 (Na 2CO 3 ) C.舍勒发现了氯气,并将这种气体的组成元素命名为 chlorine D.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现象,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 答案 C 解析首先制得金属钠的科学家是戴维,同时他还制得了金属镁,故A正确;我国化学家侯德榜

改进了制碱工艺,发明了联合制碱法,为化学工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故B正确;1774年瑞典化学家舍勒在研究软锰矿时发现了氯气,后来戴维将这种气体的组成元素命名为chlorine,故C 错误;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现象,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故D正确。 3.(2018·曙光中学高一第二学期第二次阶段)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的分子间作用力A.干冰升华,克服的是CO 2 B.碳原子间连接方式的多样性,是含碳化合物种类繁多的原因之一 C.航空航天等技术所需要的许多高新材料来自于化学合成 D.目前,科学家还无法实现对原子或分子的操纵 答案 D

2019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

2019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 一、元素周期表 ★熟记等式:原子序数 =核电荷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马上点标题下蓝字 " 高中化学 " 注重可获取更多学习方法、干货!)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 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 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 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 元素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置换反应。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 ==质子数 +中子数: A == Z + N 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二、元素周期律 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 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 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 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 负化合价数 = 8 —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 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 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水平减弱,失电子水平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同周期:左→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水平——→逐渐增强,失电子水平——→逐渐减弱

(完整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二、复习要点 1、原子结构 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3、共价键 4、分子的空间构型 5、分子的性质 6、晶体的结构和性质 (一)原子结构 1、能层和能级 (1)能层和能级的划分 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s、p、d、f。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⑤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 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2、构造原理 (1)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n-2)f <(n-1)d <np (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 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③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吸收(基态→激发态)和放出(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产生不同的光谱——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利用光谱分析可以发现新元素或利用特征谱线鉴定元素。 3、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1)电子云:电子在核外空间做高速运动,没有确定的轨道。因此,人们用“电子云”模型来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电子云”描述了电子在原子核外出现的概率密度分布,是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形象化描述。 (2)原子轨道:不同能级上的电子出现概率约为90%的电子云空间轮廓图称为原子轨道。s电子的原子轨道呈球形对称,ns能级各有1个原子轨道;p电子的原子轨道呈纺锤形,n p能级各有3个原子轨道,相互垂直(用p x、p y、p z表示);n d能级各有5个原子轨道;n f能级各有7个原子轨道。 4、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能量最低原理:在基态原子里,电子优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能级里,然后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能级里。 (2)泡利原理:1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且自旋方向相反。 (3)洪特规则: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各个轨道时,优先占据不同的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 (4)洪特规则的特例:电子排布在p、d、f等能级时,当其处于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即p0、d0、f0、p3、d5、f7、p6、d10、f14,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最稳定。 能量最低原理表述的是“整个原子处于能量最低状态”,而不是说电子填充到能量最低的轨道中去,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都使“整个原子处于能量最低状态”。 电子数 (5)(n-1)d能级上电子数等于10时,副族元素的族序数=n s能级电子数 (二)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由原子结构决定:原子核外的能层数决定元素所在的周期,原子的价电子总数决定元素所在的族。 (1)原子的电子层构型和周期的划分 周期是指能层(电子层)相同,按照最高能级组电子数依次增多的顺序排列的一行元素。即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横行为一个周期,周期表共有七个周期。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除稀有气体外),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2)原子的电子构型和族的划分 族是指价电子数相同(外围电子排布相同),按照电子层数依次增加的顺序排列的一列元素。即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列为一个族(第Ⅷ族除外)。共有十八个列,十六个族。同主族周期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原子的电子构型和元素的分区 按电子排布可把周期表里的元素划分成5个区,分别为s区、p区、d区、f区和ds区,除ds区外,区的名称来自按构造原理最后填入电子的能级的符号。 2、元素周期律

2019年高考化学试卷-(全国Ⅰ卷与答案)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Mg 24 S 32 Fe 56 Cu 64 一、选择题: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 7.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 B. 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 C. 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 D. 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 8.关于化合物2?苯基丙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不能使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B. 可以发生加成聚合反应 C. 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 D. 易溶于水及甲苯 9.实验室制备溴苯的反应装置如下图所示,关于实验操作或叙述错误的是 A. 向圆底烧瓶中滴加苯和溴的混合液前需先打开K B. 实验中装置b中的液体逐渐变为浅红色 C. 装置c中的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溴化氢 D. 反应后的混合液经稀碱溶液洗涤、结晶,得到溴苯 10.固体界面上强酸的吸附和离解是多相化学在环境、催化、材料科学等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下图为少量HCl气体分子在253 K冰表面吸附和溶解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冰表面第一层中,HCl以分子形式存在 B. 冰表面第二层中,H+浓度为5×10?3 mol·L?1(设冰的密度为0.9 g·cm?3) C. 冰表面第三层中,冰的氢键网格结构保持不变 噲?H++Cl? D. 冰表面各层之间,均存在可逆反应HCl垐? 11.NaOH溶液滴定邻苯二甲酸氢钾(邻苯二甲酸氢钾H2A的K a1=1.1×10?3 ,K a2=3.9×10?6)溶液,混合溶液的相对导电能力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其中b点为反应终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混合溶液的导电能力与离子浓度和种类有关 B. Na+与A2?的导电能力之和大于HA?的 C. b点的混合溶液pH=7 D. c点的混合溶液中,c(Na+)>c(K+)>c(OH?) 12.利用生物燃料电池原理研究室温下氨的合成,电池工作时MV2+/MV+在电极与酶之间传递电子,示意图如下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相比现有工业合成氨,该方法条件温和,同时还可提供电能 B. 阴极区,氢化酶作用下发生反应H2+2MV2+2H++2MV+ C. 正极区,固氮酶催化剂,N2发生还原反应生成NH3 D. 电池工作时质子通过交换膜由负极区向正极区移动 13.科学家合成出了一种新化合物(如图所示),其中W、X、Y、Z为同一短周期元素,Z核外最外层电子数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精选课件)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 质 一.原子结构 1.能级与能层 2。原子轨道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轨道,后进入3d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 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高),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也就是说,整个原子的能量不能机械地看做是各电子所处轨道的能量之和....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2)能量最低原理 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 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不可能同时存在4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电子.换言之,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原理。...文档交流仅供

参考...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 (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 d)规则。比如,p3的轨道式为或,而不是。...文档交流 仅供参考... 洪特规则特例:当p、d 、f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 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即p 0 、d 0、f 0、p 3、d 5、f7、p6、d 10、f 14时,是较稳定状态....文档交流 仅供参考... 前36号元素中,全空状态的有4B e 2s 22p 0 、12Mg 3s 23p 0、20Ca 4s23d0;半充满状态的有:7N 2s22p 3、15P 3s 23p 3、24C r 3d 54s 1、25Mn 3d 54s 2、33A s 4s 24p 3;全充满状态的有10Ne 2s22p 6、18Ar 3s 23p 6、29Cu 3d 104s 1、30Z n 3d104s 2、36Kr 4s 24p6。...文档交流 仅供参考... 4。 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1)电子排布式 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 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例如K:1s 22s 22p 63s 23p 64s 1。...文档交流 仅供参考... ②为了避免电子排布式书写过于繁琐,把内层电子 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部分以相应稀有气体的元 ↑↓ ↑ ↓ ↓ ↓ ↑ ↑ ↑

2018-2019年高中化学重庆高三专题试卷拔高试卷【8】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2018-2019年高中化学重庆高三专题试卷拔高试卷【8】含答 案考点及解析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 1.有Al 、CuO 、Fe 2O 3组成的混合物共10.0 g ,放入500 mL 某浓度的盐酸溶液中,混合物完全溶解,当再加入250 mL 2.0 mol/L 的NaOH 溶液时,得到的沉淀最多。上述盐酸溶液的浓度为 A .0.5 mol /L B .1.0 mol/L C .2.0 mol/L D . 3.0 mol/L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元素守恒,当沉淀完全时最终所得溶液为氯化钠溶液,设盐酸的浓度为c ,则0.5Lc=0.25L×2.0mol/L ,解得c=1.0mol/L ,答案选B 。 考点:考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2.常温下,对于下列电解质溶液,说法正确的是( ) A .pH =1的溶液中,Fe 3+、I -、NO 3-、K + 可以大量共存 B .在c(SO )=0.1 mol·L -1 的溶液中,Na + 、Cl - 、H +、Ca 2+ 可以大量共存 C .工业上用过量的NaOH 溶液吸收SO 2:SO 2 + OH - ="=" HSO 3- D .将AlCl 3溶液滴入NaOH 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Al 3+ + 4OH - = AlO 2- + 2H 2O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 中是强酸性溶液,在该溶液中Fe 3+ 、I - 、NO 3-等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 共存;B 组中SO 和Ca 2+ 生成沉淀而不能大量共存;过量氢氧化钠吸收SO2应该生成正盐 SO ,C 错误;.将AlCl 3溶液滴入NaOH 溶液,开始碱过量,所以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Al 3+ + 4OH - = AlO 2- + 2H 2O ,D 正确,故选D 。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离子反应中离子共存问题和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 3.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使酚酞变红色的溶液:Fe 3 +、Mg 2 +、SO 42-、NO 3-

人教版2019年秋高中化学2.1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课时训练7物质的分类 基础夯实 1.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化合物、无机化合物、盐、钙盐的是() A.石灰石 B.Ca(OH)2 D.CH4 3 2.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胶体外观不均匀 B.胶体粒子不能通过滤纸 C.胶体粒子作不停的、无秩序的运动 ,静置后容易产生沉淀 3.(2016北京模拟)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是() A.豆浆 B.食盐水 D.蔗糖溶液 4.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如下关系: 对下列概念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化合物与纯净物属于重叠关系 B.化合物与金属氧化物属于交叉关系 C.分解反应与复分解反应属于并列关系 5.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导学号52080092) A.布朗运动是胶体粒子特有的运动方式,只用肉眼就可以把胶体和溶液、浊液区别开来 B.向Fe(OH)3胶体中加入少量H2SO4溶液,会生成红褐色沉淀 C.可利用丁达尔效应区分胶体与溶液 ,能吸附阳离子或阴离子,故在电场作用下会产生电泳现象 6.微波是一种高频电磁振荡,“微波炉”就是利用高频电磁振荡使食品中分子也产生振荡而发热;现代医学上使用微波手术刀进行外科手术,其好处主要是使开刀处的血液迅速凝固而减少失血。下列关于其作用原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A.微波电流迅速中和血液胶粒所带的电荷而凝聚

B.微波使局部血液受热而使血液胶体凝聚 C.微波电流通过金属手术刀时产生高温而使血液凝聚 7.纯净物根据其组成和性质可进行如下分类。 (1)如图所示的分类方法属于(填字母)。 A.交叉分类法 B.树状分类法 (2)以H、O、S、N、K、Ca六种元素中任意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合适的常见物质,分别将其中一种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填在下表相应类别中: ,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H2SO4KOH KNO3K2O(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3)K2O+H2SO4K2SO4+H2O(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能力提升 8.现有甲、乙、丙三名同学分别进行Fe(OH)3胶体的制备实验。(导学号52080093)甲同学:向1 mol·L-1的FeCl3溶液中加少量NaOH溶液。 乙同学:直接加热饱和FeCl3溶液。 丙同学:向25 mL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试回答下列问题: (1)其中操作正确的同学是。 (2)证明有Fe(OH)3胶体生成的实验操作是。 利用的胶体性质是。 (3)在胶体中加入电解质溶液或带有相反电荷的胶体粒子能使胶体粒子沉淀出来。丁同学利用所制得的Fe(OH)3胶体进行实验:①将其装入U形管内,用石墨作电极,通电一段时间后发现阴极区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深,这表明Fe(OH)3胶体粒子带(填“正”或“负”)电荷。②向其中加入饱和Na2SO4溶液,产生的现象是。 丙(2)用一束光照射得到的液体,从侧面观察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丁达尔效应 (3)①正②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2019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2019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 一、元素周期表 ★熟记等式: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马上点标题下蓝字"高中化学"注重可获取更多学习方法、干货!)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 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 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 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 元素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置换反应。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 == Z + N 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二、元素周期律 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 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 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 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 负化合价数= 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 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 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水平减弱,失电子水平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同周期:左→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水平——→逐渐增强,失电子水平——→逐渐减弱

浙江省2019~2020年高中化学非选择题专题汇编(有机推断大题)

浙江省2019~2020年高中化学非选择题专题汇编( 有机推断大) 题 1.(2019·武邑县教育局高三月考)薄荷油中含有少量的α ?非兰烃和 β?非兰烃,两者互为同分异构体,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36。根据如下转化,回答相关问题: 已知: (1) 写出 α ?非兰烃中官能团名称 ,β?非兰烃的结构简式 。 (2)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α ?非兰烃与等物质的量的Br 2 进行加成反应,产物共有3 种 B .C→D 和E→F 反应类型相同 C .聚合物H 易溶于水 D .C→M 反应过程中有高分子聚合物等副产物产生 +RCHO +CO 2 2CH 3 COOH

(3)写出F→G 的化学方程式。 (4)写出符合下列条件的A 的同分异构体。 ①含有4 个-CH3 ;②1 mol 此同分异构体在碱性条件下水解需2 mol NaOH。 2.(2019·浙江高三)依折麦布是目前唯一的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合成它的一种重要中间体M 的结构如图所示。某兴趣小组以甲苯和戊二酸酐为原料,设计了以下合成路线,部分条件和产物已略去。 (5) 以甲苯和丙烯为基本原料合成(用流程图表示,其他无机试剂任选)。已知:①

② ③ 请回答: (1)物质K 的结构简式为。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甲苯制B 需用Fe 作催化剂 B.物质H 水解后产物的最简单同系物为乙酸 C.反应①②③ 均为取代反应 D.1mol物质K 最多能与2mol NaOH反应 (3)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 (4)写出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G 的所有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①分子中含有3 个苯环;②能发生银镜反应;③酸性条件下能发生水解反应;④1H?NMR谱显示分子中含有6 种氢原子。 (5) 设计以苯和乙烯为原料制备另一种医药中间体二苯甲酮( ) 的合成路线: 。( 用流程图表示,无机试剂任选) 3.(2018·浙江镇海中学高三)化合物物G是一种用于合成γ- 分泌调节剂的药物中间体,其合成路线流程图如下:

2019化学高考真题(2)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化学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Na23Mg 24S32Cl35.5Mn55 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某试剂瓶标签上安全标志如右图,该试剂是( ) A. 氮水 B. 乙酸 C. 氢氧化钠 D. 硝酸 2. 我国古代典籍中有“石胆……浅碧色,烧之变白色者真”的记载,其中石胆是指 A. 42CuSO 5H O ? B. 42FeSO 7H O ? C. 42ZnSO 7H O ? D. ()422KAl SO 12H O ? 3. 反应22426C H ()C H (g)+H (g)g =,>0H 在一定条件下于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下列各项措施中,不能提高乙烷平衡转化率的是( ) A. 增大容器容积 B.升高反应温度 C.分离出部分氢气 D.等容下通入惰性气体 4. 下列各组化合物中不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 A. B. C. D. 5. 根据右图中的能量关系,可求得C H —的键能为( )

A. 1414kJ mol -? B. 1377kJ mol -? C. 1235kJ mol -? D. 1197kJ mol -? 6.实验室通过称量42MgSO xH O ?样品受热脱水前后的质最来测定x 值,下列情况会导致测定值偏低的是( ) A. 实验前试样未经干燥 B. 试样中含有少景碳酸氢铵 C. 试样中含有少量氯化钠 D.加热过程中有试样进溅出来 二、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每小趣有一个或两个..... 选项符合题意,若正确答案只包括一个选项,多选得0分;若正确答案包括两个选项,只选一个且正确得2分,选两个且都正确得4分,但只要选错一个就得0分。 7. 今年是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150周年,联合国将2019年定为“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下列有关化学元素周期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元素周期表共有18列 B. VIIN 族元素的非金属性自上而下依次减弱 C. 主族元素均呈现与其族数相同的最高化合价 D. 第二周期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自左向右依次增大 8.微型银-锌电池可用作电子仪器的电源,其电极分别是2Ag /Ag O 和Zn ,电解质为KOH 溶液,电池总反应为222Ag O Zn H O 2Ag Zn(OH)++=+,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池工作过程中,KOH 溶液浓度降低 B. 电池工作过程中,电解液中-OH 向负极迁移 C. 负极发生反应2Zn 2OH 2e Zn(OH)--+-=

重点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重点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作者:————————————————————————————————日期: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一.原子结构 1.能级与能层 2.原子轨道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轨道,后进入3d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 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高),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也就是说,整个原子的能量不能机械地看做是各电子所处轨道的能量之和。 (2)能量最低原理

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 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不可能同时存在4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电子。换言之,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规则。比如,p3的轨道式为 或,而不是。 洪特规则特例:当p、d、f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即p0、d0、f0、p3、d5、f7、p6、d10、f14时,是较稳定状态。 前36号元素中,全空状态的有4Be 2s22p0、12Mg 3s23p0、20Ca 4s23d0;半充满状态的有:7N 2s22p3、15P 3s23p3、24Cr 3d54s1、25Mn 3d54s2、33As 4s24p3;全充满状态的有10Ne 2s22p6、18Ar 3s23p6、29Cu 3d104s1、30Zn 3d104s2、36Kr 4s24p6。 4. 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1)电子排布式 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例如K:1s22s22p63s23p64s1。 ②为了避免电子排布式书写过于繁琐,把内层电子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部分以相应稀有气体的元素符号外加方括号表示,例如K:[Ar]4s1。 (2)电子排布图(轨道表示式) 每个方框或圆圈代表一个原子轨道,每个箭头代表一个电子。 如基态硫原子的轨道表示式为 二.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1.原子的电子构型与周期的关系 (1)每周期第一种元素的最外层电子的排布式为ns1。每周期结尾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除He为1s2外,其余为ns2np6。He核外只有2个电子,只有1个s轨道,还未出现p 轨道,所以第一周期结尾元素的电子排布跟其他周期不同。 (2)一个能级组最多所容纳的电子数等于一个周期所包含的元素种类。但一个能级组不一定全部是能量相同的能级,而是能量相近的能级。 2.元素周期表的分区 (1)根据核外电子排布 ↑↑ ↓↓↓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