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优秀教案 比 例 尺

优秀教案 比 例 尺

优秀教案 比 例 尺
优秀教案 比 例 尺

比例尺

教案背景

比例尺是比和比例在实际生活的应用,是在教学了比的意义、按比分配、比例的意义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的内容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它可为学生架起一道数学学习和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因此在教学时我着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导入,探究中建构,运用中理解。“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地图、平面图及各种图纸,学生虽对这个名称不熟悉,但事实上对它已有了初步的生活积累,只不过未提升到数学化的认识。这些为探究学习比例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课题: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第十二册教科书第48页《比例尺》的相关知识。

教材分析:

“比例尺”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比例”这一单元一小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在对比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建构基础以及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这样背景下进行探索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它可为学生架起一道数学学习和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数学的现实意义,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并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根据新课标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我明确了立足于学生学习、生活体验的总的教学方向。在教学过程中着力引导学生采用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从生活导入、实践探究,学习比例尺的意义,再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学习比例尺的应用,最后通过合作研究巩固深化。通过组织学生分析的平面图,使学生体会到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知道图上距离比实际距

离就是比例尺。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大胆设想、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必要时进行合作交流。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积极发现和归纳规律,感受有序的数学思想。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请同学们观察下面这两组图:

(多媒体演示)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和国旗的平面图。再依次点击,出现一组大小不同的地图的平面图和国旗的平面图。

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形状没变、大小变了。

师:我们可以把地图和国旗画在纸上,同样也可以把我们的住房缩小后画在纸上,这是几天前,我在售房中心看房时,一位售楼先生给我推荐了两套住房,可是他只给看了一下图纸,我买房的标准是想要面积大一些,我想请同学们帮帮我这个忙,好吗?

生1:建议购买第二套。

课件与两份学习材料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比例尺知识。

生2:建议购买第一套。

生3:我也同意购买第一套,第一套的住房前面标有比例尺,而且它的比例尺大。

生4:不同意,第二套大,应该购买第二套。

师:看来同学们的意见不统一了,目前还不能帮老师确定到底购买那一套住房,那么,住房平面图与实际的房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比例尺)

二、通过制图,认识比例尺

1、师:课下,同学们已经动手测量出我们响石小学六(1)班教室地面长9米,宽6米。好,同学们,现在老师就请你们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将教室占地的平面图画在老师发给的白纸上。”有信心当好这个设计师吗?

生:有!

2、师:好!谁来读一下学习要求?

(多媒体出示)学习要求:

(1)确定图上的长和宽;

(2)个人独立作出平面图;

(3)写出图上的长、宽与实际的长、宽的比,并化简。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4)完成后4人小组交流(重点交流你是怎么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

(5)选择你们组认为最好的贴到黑板上。

3、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4、汇报。

师:同学们的杰作都完成了,我们看一看,有没有相同的?这几幅相同,我们选择其中一幅。黑板上贴出的图为什么有大有小呢?咱们先请这几位小设计师说说自己是怎样设计的。

师:请这幅图的设计师说一说你是怎们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

图上的长和实际长的比是多少?

图上的宽和实际宽的比是多少?

生:我是把实际的长和宽都缩小100倍,图上的长就是9厘米,宽是6厘米,这样的长方形图就是教室的平面图。”

……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9厘米:9米=9:900=1:100

6厘米:6米=6:600=1:100

(2)18厘米:9米=18:900=1:50

12厘米:6米=12:600=1:50

师:有没有化简后的比是不一样的?

生:9厘米:9米=9:900=1:100

师:你能说一说你是怎么设计的吗?

生:我知道自己的画法错了,我是随便画了一个长方形,这不是教室的平面图。

5、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师:看了你们的杰作,老师知道大家非常聪明!(指着图上距离)这些都是在图上的长度,我们把它叫图上距离。(指着实际距离)这些都是实际的长度,我们把它叫实际距离。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存在着一种倍数的关系,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比例尺。

师:现在你知道什么叫做比例尺吗?比例尺是谁与谁的比?怎么求呢?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师:比例尺1:300是什么意思?

6、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师:现在老师想考考同学们,看看你们会不会求比例尺?

(多媒体出示)一张地图上2厘米的线段,表示地面上1000米的距离。求这幅图的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练习:

(口答)一块黑板的长3米,画在图纸上的长是3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

7、认识比例尺特征。

(讨论)当你看到比例尺1:6000000时,你想到了什么?

师:通过观察,你们发现比例尺有什么相同的特征?

生:前项是1。

师:对!地图上的比例尺一般都写成前项是1的比。

三、研究精密比例尺。

1、认识精密比例尺。

师:用比例尺1:300画出来的图和1:50画出来的图谁大?为什么?

师:如果用1:10呢?1:1呢?2:1呢?

师:用2:1的比例尺化的平面图和原来的学校操场相比,结果怎么样?(放大了)

师:我们会用这样的比例尺画操场的平面图吗?(不会)

师:在实际的生活中有没有要用到这种放大比例尺的情况呢?

(识图)机械图纸、微生物图纸……

2、反馈。

师:我们再来做一道题。在一张精密零件图纸上,用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毫米。求这张精密图纸的比例尺。

3、区分数字比例尺。

师:我们刚才学习的比例尺1:300,1:50,20:1......这样的比例尺叫做数字比例尺。那么,1:300和20:1有什么区别呢?

四、认识线段比例尺

1、你看到过比例尺吗?在哪看到过?

2、在实际生活中除了数字比例尺以外,还有没有其他形式的比例尺呢?打开地图册找一找。

3、反馈:

4、把上面的线段比例尺转化成数字比例尺。

(1厘米:40千米=1厘米:4000000厘米=1:4000000)

五、巩固练习:

1、填空。

(1)阅读下面一段话,找出其中的比例尺。用“——”划出

图上的长和实际长的比是1∶20;图上长和宽的比为1∶4;图上宽和实际宽的比为1∶20;图上周长和实际周长的比为1∶20;图上面积和实际面积的比为1∶400。

(2)把千米数化成厘米数,要在千米数后添上()个0,即是原数的()倍,把厘米数化成千米数,要在厘米数后面去掉()0,即是原数的()分之一。

(3)把线段比例尺转化成数字比例尺

(4)某一种零件的长度是8毫米,画在图纸上的长度是4厘米,那么这张图纸的比例尺是()。

2、现在帮助老师算一算买哪一套住房的面积比较大?为什么?

要想知道每一个房间的面积有多大?该怎么办?(量出房间的长与宽)那么每一个房间到底有多大,请同学们在课下试着研究研究,有关这方面知识我们将在下一节课进一步研究。

六、总结深化、活化知识

这节课你有何收获?你这节课上得愉快吗?

七、研究性作业:

1、试画自己家庭的住宅平面图;

2、帮助老师试算一下每个房间的面积。

板书设计:

比例尺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 比例尺

附材料1

人人争当小小设计师

设计者:

我们教室地面长9米,宽6米。请你们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将教室占地的平面图画在这张白纸上,并填表。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教学反思:

教学《比例尺》一课想到……

5月4日,我上了一节数学课,这节《比例尺》教学我在设计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这样一节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于是:

在研究线段比例尺时,我让学生通过查找地图的比例尺知道生活中还有另外一种比例尺,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能力。

在巩固中让学生算一算照片上人物的比例尺,帮助老师算一算买哪一套住房的面积比较大,进一步将数学与生活联系,并且给学生留一个研究性作业:试画自己家庭的住宅平面图;帮助老师试算一下每个房间的面积。

这节课也有遗憾之处,如果学生们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那么,学生们的求知欲会更浓。

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复习课)优秀教案

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 复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本章内容的认识更全面、更系统化。 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本章基础知识的理解以及基本技能(主要是计算)的掌握。 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主动分析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本章基础知识的归纳、总结;基础知识的运用;整式的加减运算。 难点:本章基础知识的归纳、总结;基础知识的运用;整式的加减运算。 【回顾复习】 1.主要概念: (1)关于单项式,你都知道什么? (2)关于多项式,你又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积极回答所提问题,通过几名同学的回答,复习单项式的定义、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定义,多项式的定义以及多项式的项、同类项、次数、升降幂排列等定义。 (3)什么叫整式?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用投影演示:整式? ?? 升降幂排列)多项式(项同类项次数)单项式(定义系数次数 2.主要法则: ①提问:在本章中,我们学习了哪几个重要的法则?分别如何叙述? ②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 整式的加减 ? ??合并同类项。去(添)括号。 【练习】P76复习题2 1、找出下列代数式中的单项式、多项式和整式。 3 z y x ++,4xy ,a 1,22n m ,x 2+x+x 1,0,x x 212-,m ,―2.01×105 2、指出下列单项式的系数、次数:a b ,―x 2,53xy 5,353z y x -。 3、指出多项式a 3―a 2b ―a b 2+b 3―1是几次几项式,最高次项、常数项各是什么? 4、化简,并将结果按x 的降幂排列: (1)(2x 4―5x 2―4x+1)―(3x 3―5x 2―3x); (2)―[―(―x+2 1)]―(x ―1);

【强烈推荐】六年级奥数:比和比例

比: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比号前面的数叫比的前项,比 号后面的数叫比的后项。 比值:比的前项除以后项的商,叫做比值。 比的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比值不变。 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a:b=c:d或 比例的性质:两个外项积等于两个内项积(交叉相乘),ad=bc。 正比例:若A扩大或缩小几倍,B也扩大或缩小几倍(AB的商不变时),则A与B成正比。反比例:若A扩大或缩小几倍,B也缩小或扩大几倍(AB的积不变时),则A与B成反比。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 按比例分配:把几个数按一定比例分成几份,叫按比例分配。 【意义】 >>>比的意义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同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 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时也可能是整数。 比的后项不能是零。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知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 比例的意义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两端的两项叫做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内项。 性质 >>>比的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比例的性质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两个内向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求比值和化简比 求比值的方法: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它的结果是一个数值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或分数。 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它的结果必须是一个最简比,即前、后项是互质的数。 【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要求会求比例尺;已知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际距离;已知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求图上距离。 线段比例尺:在图上附有一条注有数目的线段,用来表示和地面上相对应的实际距离。按比例分配

分数的基本性质重难点教学案例

分数的基本性质重难点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人教版六年制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小学数学中起着承前启后,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与除法的商不变性质有着内在的联系,也是进一步学习约分、通分的基础,是以后学习分数相关知识及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识知规律,将本课的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 通过操作、观察、讨论等学习活动,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2 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3 提高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4 通过独立思考,交流合作,培养学生数学思考和交流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是: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运用性质转化分数。 二、设计思路

这节课我想应用“猜想——验证——探究发现”的方式,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以让学生探究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为教学重点,完成一系列的活动由学生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运用性质解决分子与分母的转化、而大小不变的知识。这是学生在一个大问题背景下的一种研究性学习,不仅给学生出了难题,也给教师提出了挑战。因为学生有了更大的思考空间,学习方式是开放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样的,这就给教师课前思考、提高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学生的探究的过程是曲曲折折,不同的学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如:猜想大小时,有的学生可能会用不相同的单位“1”来分,来比较大小。有些问题难以预测,这些对教师临场应变课堂的能力的提高提出了新的要求。当然,要应用“猜想——验证——探究发现的方式师生一起学习,教师就要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做思维的先行者,不怕走弯路,不怕出问题。因为学生有了问题才更有探索的价值。 也许,有教师会问:“如果学生花在探究的时间多了,练习的时间少了,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否达成?”是的。本节课中,我根据分数基本性质的规律性,侧重于过程性目标的落实。因为我认为在这节课学生发现探索的过程比知识本身更重要,有利于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而且,学生通过探究获得的知识是学生主动构建起来的,是学生自已经历的,真正

整式的加减教案.doc

整式的加减教案 【篇一:2.2 整式的加减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同类项的概念。 (2)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能正确合并同类项。 (3)学会利用合并同类项法则来化简整式。 2.能力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的观察、思考、类比、探索、交流和反思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分类思想,使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学会学习。 (2)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3)通过知识梳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1)在整式的加减运算中体会数学的简洁美。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及应用。 难点:正确判断同类项;准确合并同类项。 教学方法:我在教学中利用引导发现法、讨论法,营造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氛围,共同在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活动中,验证结论;运用多媒体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思维,从而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问题一:暑假里,小明到妈妈的水果店帮忙,妈妈叫他将下面的水果归类上柜。你认为小明该如何做?

(答:我们可以按水果的种类将这些水果分为五类:两个苹果、两个草莓、两串葡萄、三个橙子、三串香蕉。) 问题二:如果将这些水果换成我们前面学过的单项式,你将如何分类? 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整式的加减——合并同类项 (二)探究新知 1 在学生交流汇报后,分析分类后的每一组单项式有什么共同特征。学生可能在语言表达上有困难,教师适时的点拨,帮助学生表达以总结每一组单项式的共同点。随即引出同类项的概念。 1.所含字母相同。 2.相同的字母的指数也相同。 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 为方便学生记忆,我将同类项的概念概括为“两相同”。 设计说明:得出了同类项的概念后,我设计了两个同类项的练习,巩固同类项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你能写出两个项是同类项的例子吗? 探究新知 2 我们认识了同类项,那么如何合并同类项呢? 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系数——相加 字母——字母和字母指数不变 我们可以将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概括成:一变两不变,即一变,指系数变; 两不变:指字母和字母指数不变。 (三)巩固新知 1.填空 设计说明:通过具体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同类项的概念,熟悉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例 4 先让学生直接代入求值,然后采用先化简后代入的方法。在比较两种方法的过程中,体会合并同类项对运算的简化作用; (四)典型例题 1.合并下列各式的同类项: 课堂小结 在学生谈收获的基础上,我出示如下课堂小结以帮助学生梳理、巩固知识。

比和比例教学反思

比和比例教学反思 复习课对学生而言没有多少新鲜感,自己上复习课或听其他毕业班老师的上复习课,课堂上只是让学生把知识点罗列出来,然后练习,讲解很随意,学生学习也无趣,课堂效率当然不会高。 教过多个毕业班后,随着经验的积累与不断的学习反思,逐渐感知到复习不再是知识的回忆和再现的过程,而是引导学生自己整理,使知识系统化的过程;不再是知识、技能在低层次上简单重复的过程,而是让学生认知结果得以拓展和延伸,综合知识能力得以提高的过程;不再把不同层次学生再次拉回到同一起跑线上的过程,而是要使不同的学生通过复习,得到不同的发展与提升的一个过程。 简而言之用教育家孔子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复习课一定要做到“温故而知新”。因此,设计本节课时没有按教材安排教学,而是把教材进行了整合,把比、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的复习单独进行一课时教学,正反比例另设为一课时,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本节课我设计三个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通过练习,把知识点串成串,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由点→线→网。比如在设计活动2:理解比例的意义与性质,及与比进行对比时,从活动一的练习“化简比并求出比值”引入,让学生观察,问发现了什么?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比有几项?比例呢?让学生说出根据比例的意义:“比值相等的两个式子叫做比例”,“比有两项,而比例有四项(两个内向与两个外向)”。此时,学生既运用了比的基本性质、理解了比例的意义,又把比与比例进行了对比,可谓是一箭多雕。接着又出示:

“填数组比例:已知2、和0.8三个数,请你补一个数组成比例。要求:①先独立完成;②然后小组交流:你是怎么组成比例的?组成比例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在解决这道题时,要复习了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还要进行解比例,并且把比与比例的含义、性质都进行了对比,在整个数学活动中,各个知识都串了起来,基本技能得到了提升,系统的知识网络在头脑中自然而然也就形成了,把各知识点在头脑中内化成知识网络,不再仅仅是以书面形式呈现出来的网状的知识结构。其关键在于运用,因此,六年级复习课教学设计重在于数学活动的设计。通过设计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把知识点串成串,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在运用的过程中知识得以拓展和延伸;综合知识能力得以提高;基本技能得到提升、发展。 2017. 4. 25

3.4整式的加减 第1课时教案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作多项式? 2、说出多项式3x2y-3xy2+y3-x3 的各项以及各项的系数. 二、引入新课: (一)观察思考 下列各组中的两个项有什么共同特点? (1)3a2b3与-2 a2b3;(2)-x2yz3与7x2yz3;(3)abc与2abc. (二)抽象概括 如果把这样的几个项叫作同类项,那么同类项的意义应该怎样规定?(板书同类项的概念)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结合实例想一想下列问题 (1)“次数相同的项叫同类项”,对不对? (2)“所含字母相同的项叫同类项”,对不对? (3)判定同类项需要几个条件?是什么条件? (4)“同类项的次数相同”,对不对?要不要加入定义中? (5)“同类项就是完全相同的项”,对不对?能否用这句话给同类项下定义? (6)“完全相同的项是同类项”,对不对? (7)abc与-2cab不是同类项,对不对? 学生:学生分组讨论并发言. 最后教师强调: (1)同类项有两个同,一是所含字母相同;二是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 (2)我们规定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如-3与0.7是同类项. (3)同类项与系数的大小没有关系. 做一做: 1、指出下列各多项式中的同类项 (1) (2) (3) 2、若与是同类项,写出这两项. 说明:通过这两道练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同类项的概念,其中第1题中的第(3)题要适当引导. (三)合并同类项 试一试: 把下各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并说说你的理由: (1)7a-3b=____________________; (2)4x2+2x2=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上面两道题可以看出,利用乘法分配律可以把两个同类项合并成一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的第二个内容,合并同类项(板书概念).提醒同学们要注意合并同类项时,哪些地方发生了变化,哪些地方没有发生变化,最后师生一起总结得出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板书). 观察与思考: 1、下列各式的计算是否正确?为什么? (1)3a+2b=5ab (2)5y2-2y2=3 (3)7a+a=7a2 (4)4x2y-2xy2=2xy 通过本道题的练习,对学生今后常见的一些错误进行了总结,有利于学生少犯类似的错误 2、-6a2b3c有几个同类项?(小组讨论) (四)应用举例 例1合并同类项: (1)-3x+2y-5x-7y (2)a2-3ab+5-a2-3ab-7 叫学生找出同类项后提问:怎样把分散的同类项结合在一起,以便合并呢?根据什么? 解:(1)-3x+2y-5x-7y =(-3x)+(-5x)+(+2x)+(-7x)加法交换律 =[(-3)+(-5)]x+[(+2)+(-7)]y 合并同类项法则 =(-8x)+(-5y)有理数加法法则 =-8x-5y (2) a2-3ab+5-a2-3ab-7 =a2+(-a2)+(-3ab)+(-3ab)+(+5)+(-7) =(1-1)a2+(-3-3)ab+(-2) =-6ab-2 (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的根据) 练一练:课本P97,第1题 说明:每个组(按座位分为四个大组)做一小题,然后每个组派个代表上黑板板书,其他三个小组的同学来帮另一个组的同学分析解题过程,以此来激起学生们的参与性,达到活跃课堂的效果.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同类项的意义和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同学们一定要注意不是同类项是不能合并的,就比如:2头牛加3只羊,是5头牛呢还是5只羊?其实都不是,因为它们不是同类,所以不能简单的相加,同类项的合并也是一样,只有同类项才能合并,否则是不能合并的.同类项一要满足字母必须相同,二要满足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必须分别相同,两条缺一不可.在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依据各自的学习经验,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发表了各自的意见,为我们研究今天所学的知识贡献了力量,同时也体验了学习的乐趣,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扬光大. 、 作业设计在线检测 1.将如图两个框中的同类项用线段连起来: 2.当m=________时,-x3b2m与 1 4 x3b是同类项. 3.如果5a k b与-4a2b是同类项, 那么5a k b+(-4a2b)=_______. 4.直接写出下列各式的结果: 3a2b -2x m n2 -1 5ab2 b2a 3 3a2b x 2m n2

(完整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比例》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比例》 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比例》教学反思《比例》是六下数学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实践证明,本单元教学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注意点,可以收到优秀的教学效果。 一、注意联系旧知,做好教学衔接 1.通过化简比,求比值引出比例 比例与比的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在教学《比例的意义》时,可以联系《比的意义》。通过求比值、化简比,比较二个比是否相等,从而组成比例,从而引出比例的概念。 2.比较异同点,区分比和比例 内容 区分点 比 表示二个数相除。有二个项。是一个式子 比例 表示二个比相等。有四个项。是一个等式 二、利用基本性质,做好教学拓展 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进一步进行教学拓展,培养学生思维。

1.利用内项积等于外项积,判断二个比是否组成比例。 :4和: 2. 利用内项积等于外项积,填写内项或外项 6:8=3:() 4:()=10:2 二个内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外项是8,另一个外项是() 3. 利用内项积等于外项积,将比例改写为乘法等式 :=:()×()=()×() 4. 利用内项积等于外项积,将乘法算式改写为比例 (1)因为4x=5y 所以x:y=( ):( ) (2)因为甲的2/3等于乙的4/5,所以甲和乙的最简比是():() 三、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方程 (1) X:8=: (2)树高和影长的比 四、注意公式书写,判断正反比例 比值一定的二个量成正比例。乘积一定的二个量成反比例。在教学生判断正反比例时,注意教学生书写公式进行判断,这样正反比例一目了然。 1.圆柱底面积(一定)=体积/高, 圆柱底面积(一定)就是体积和高的比值一定,所以体积和高成正比例。

六年级数学比和比例教学案例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案例 贾玲利 清海希望小学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为人教版数学第十二册P97。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对比各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比例尺等相关内容充分复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其中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和判断是学生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基础,也是为以后学习正(反)比例函数做准备。正、反比例关系是一种数量关系,对于学生来说,数量关系并不陌生,在以前应用题学习中反复强调过的。但要让学生明确,这两种比例关系在数量发生变化时,有什么变化规律,什么是不变的。 二、教学目标确立分析 教学目标是具体化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任务。根据教学大纲、人教版教材内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一步的阐述。 (一)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 2、进一步弄清正、反比例诺曼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归纳正、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体会正、反比例在数量发生变化时,有什么变化规律,什么什么是不变的。(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珠能力。 2、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他们喜爱数学这门学科。 三、教学个案: 片断一:(复习了成正比、反比例的量后) 师:你能举出一个正比例和反比例的例子吗?为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同桌互相说。 师: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例子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1、家里铺地板砖时,每块砖的面积与需要的块数成正比例。因为总面积(一定)=每块砖的面积x需要的块数。 2、家里用同一种小麦磨面时,面粉和小麦重量成正比例,因为出粉率(一定)= (通过开放性问题的提出,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生活发现还真不少,如:通过常见的家庭装修铺地板砖和家庭磨面时出粉率等问题准确判断正、反比例关系,充分挖掘生活这一课程资源。) 师:你能表示出正、反比例的关系吗?生:能。 师:看来,同学们对正反比例的了解还真不少,为了更系统地滓,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出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生、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展示学生作品: 两种相关联的变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 ①比值(商)一定 ②积一定 这两种量叫做 ①成比例的量 ②成反例的量 1、表格 正比例和反比例相同点: 都有一个不变量,两个变量。 正比例和反比例不同点: (1)、比值(商)一定 (2)、积一定x×y=k(一定)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把主动权真正还给了学

趣味数学教学案例

趣味数学教学案例--百米大赛 这是一篇趣味数学教学案例,里面是套用论语里面的场景和人物。小朋友没接触古文的话,记起来有难度。可以换成小明,小红,小刚,陈老师等等。 百米大赛 要说到我们班上的体育健将,那可真是非宰予和子路莫属,特别是短跑方面,简直在班上没有对手。当然了,他们两人自己除外。杏林中那条又长又直的路,就是他们比赛的最好跑道。多亏当年孔老师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在道路两旁植树时,都是每隔5米一棵杏树,所以我们同学们要想举行跑步比赛的话,可以很轻松地找到合适的长度。当然了,大家都发现了一个规律,就是赛跑的长度最好是5的倍数,如果你要和别人比赛跑什么73米之类的,可就不是特别方便了。(但还是能够用相近的长度来估量出来的。) 今天上午天气凉爽,我在教室里做了会儿练习,正当我揉着有些疲劳的眼睛走出教室的门,一看同学们都聚拢在跑道那边。我也走过去一看,原来是子路和宰予两个老对手,不知道是谁最先提的建议,又比上了。两个人正在跑道上并排蹲下,各就各位,准备赛跑。他们到底想比多长的距离呢?我沿着跑道往前看,闵损正在前面挥舞着双手,看来那儿就是终点了,他是负责在那儿判断谁快谁慢的。 我快速地数了数,从起点到终点有21棵树。嗯?难道比的路程是21×5=105米?怎么这么不正好?略加思索,我就知道了!树虽然有

21棵,但中间只有20个间隔,每个间隔是5米,那么全长应该是100米,看来,又一次的百米大战要开始了。 起点这边,是冉有来主持的,让他这个男高音来喊起跑的口令真是再合适不过了。随着他一声令下:“预备——走!”,子路和宰予嗖地一声,一起射了出去。趁着他们在跑的时候,我稍加解释一下为什么刚才冉有喊的是“走”呢?因为在我们这个时代,“走”就是“跑”的意思呀。 我们从后面看,两人开始时是不分伯仲的,不知道为什么,没多久子路就明显落后了。旁边的同学们都议论纷纷,觉得子路今天的表现有点儿不太正常,平时他在短跑比赛中,可是和宰予各有输赢的呢,可今天似乎差距蛮大的。还是言偃的一句话解开了大家的疑团,他是个老好人,大概和子路的关系也是班上同学中最好的。他说:“子路真是个牛脾气,昨天吃坏了肚子,拉了一天,今天还和宰予比,肯定是比不过的了。” “原来是这样呀!”同学们纷纷点头称是。我哈哈笑着说:“要是拉坏了肚子,就不敢比赛,那就不是子路了。” 言偃冲着我竖起了大拇指,说:“知子路者,子卢也。” 我们正说着话呢,比赛已经结束了,闵损和子路、宰予一起走了回来。闵损说:“今天宰予赢得还真多,整整比子路领先了10米到达呢。”要知道,因为计时不方便,所以我们一直是以先到的人领先后面的人几米来表示跑步的成绩的,好在旁边有杏树可以作参考,倒也能够看出个大概来。

整式的加减教案

6.4整式的加减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整式的加减实质就是去括号,合并同类项. 2.掌握:学生在掌握合并同类项、去括号与添括号的基础上,掌握整式加减的一般步骤. 3.运用:能够正确地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整式的加减实质:就是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结果总是比原来简洁,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整式的加减运算。 难点:括号前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的各项都要改变符号。 正确理解去括号法则,并会把括号与括号前的符号理解成整体。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合并同类项法则:合并同类项时,把____________相加,所得的和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___________。 2、去括号法则: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的各项的符号都____________;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的各项的符号都____________。 二)探究新知 1、情景引入: 小亮和小莹到希望小学去看望小同学,小亮买了10支钢笔和5本字典作为礼物;小莹买了6支钢笔、4本字典和2个文具盒作为礼物品。钢笔的售价为每支a元,字典的售价为每本b元,文具盒的售价为每个c 元。 请你计算:(1)小亮花了________元;小莹花了__________元;小亮和小莹共花___________________元。 (2)小亮比小莹多花_______________元。 整式的化简,如果有括号,首先要去括号,然后合并同类项,所以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是整式加减的基础。 2、典型例题: 例1:(1)求单项式5x2y,-2 x2y,2xy2,-4xy2的和。 (2)求5a2b与2ab2-4a2b的和(3)求3x2-xy+1减4x2+6xy-7的差。 提醒:几个整式相加减,通常用括号把每一个整式括起来,再用加减号连接。 层次训练: 1.填空: (1)3x与-5x的和是,3x与-5x的差是; (2)a-b,b-c,c-a三个多项式的和是。 2、求3x2-6x+5与4x2-7x-6的和。 3、求2x2+xy+3y2与x2-xy+2y2的差。

《正比例意义》教学反思.doc

《正比例意义》教学反思 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过比和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单从教材的量来看,书本从第11页至13页,满满的三页纸,要比一般的语文课文还要长,从这点上让我感受到教学难度相当大。从内容上看,“成正比例的量”这一内容,在整个小学阶段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他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其意义,还要学会判断两种是否是成正比例的量,同时还要理解用字母公式来表示正比例关系,要渗透给学生一些函数的思想,为以后初中学习打下基础。根据教材和内容的特点,我选择了师生互动,以教师的“引”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去理解成正比例的量这一概念。首先,让学生弄清什么叫“两种相关联”的量,我引导学生去从表格中去发现时间和路程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在变化中发现: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同时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方向性。其次,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考虑: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有什么规律呢?学生看了表中之后,发现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是一样的,都是90。这时,教师也举了一个例子,就是450÷9=50,从反面的例子,让学生理解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都是90,从而突破了正比例关系的第二个难点。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会一定。把学生对成正比例量的意义的理解成一系统。由于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这一概念,之后,例2的学习还是让学生对比着例1来自己理解数量和总价的正比例关系。最后,再两个

和时间、数量和总价推广到其他数量之间的关系。 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过比和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单从教材的量来看,书本从第11页至13页,满满的三页纸,要比一般的语文课文还要长,从这点上让我感受到教学难度相当大。从内容上看,“成正比例的量”这一内容,在整个小学阶段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他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其意义,还要学会判断两种是否是成正比例的量,同时还要理解用字母公式来表示正比例关系,要渗透给学生一些函数的思想,为以后初中学习打下基础。根据教材和内容的特点,我选择了师生互动,以教师的“引”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去理解成正比例的量这一概念。首先,让学生弄清什么叫“两种相关联”的量,我引导学生去从表格中去发现时间和路程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在变化中发现: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同时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方向性。其次,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考虑: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有什么规律呢?学生看了表中之后,发现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是一样的,都是90。这时,教师也举了一个例子,就是450÷9=50,从反面的例子,让学生理解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都是90,从而突破了正比例关系的第二个难点。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会一定。把学生对成正比例量的意义的理解成一系统。由于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这一概念,之后,例2的学习还是让学生对比着例1来自己理解数量和总价的正比例关系。最后,再两个

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三章 3.6比和比例教案 青岛版

青岛版初二数学第三章 3.6比和比例第(3)课时连比 第三章 3.6比和比例(3)连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理解连比的意义。 2、能由两个两个的比求出三个的连比。 3、会运用连比的有关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能由两个比求出三个的连比 教学难点:解决有关连比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比的基本性质 2、化简下列各比: ①45:60 ;② 0.875:0.25; 3、求下列各式中的x: ①;②3x:2=2.4; 二、新授内容: 1、三个数的连比 甲、乙、丙三人合伙经营水果,去年年底按投资的比例进行分红,甲分红5万元,乙分红4万元,丙分红3万元。思考下面的问题: (1)甲的分红:乙的分红=_________; 乙的分红:丙的分红=_________。 (2)按照上面的结果,可以把甲、乙、丙三人的分红的比写成甲的分红:乙的分红:丙的分红=___:___:

___。 你知道这种写法有什么优点吗? 在“甲的分红:乙的分红:丙的分红”这两个比例中,“乙的分红”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前一个比例的后项与后一个比例的前项是相同的,因而可以把这两个比例连起来写在一起,得到甲的分红:乙的分红:丙的分红=5:4:3。 我们把这种形式的比叫做连比。 对于三个数的连比也有比的基本性质。 A:B:C=am:bm:cm(m 0) 2、根据下列条件,求x:y:z。 ①已知x:y=3:4,y:z=4:7;② x:y=3:4,y:z=6:7 [②的关键是把前后二式中y的份数化成相同。] 3、把下列各连比化为最简整数比 ①80:120:160;② 0.2:0.4:0.6;③ [化简三数连比,要注意每一项都要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 4、某工厂有三种主要产品的年产值分别是1250万元、950万元、150万元。求这三种产品的年产值的比。 5、用150克硝酸钾、30克木炭、20克硫磺配制成一种黑色火药。试写出 (1) 硝酸钾与木炭的比;(2) 木炭与硫磺的比;(3) 硝酸钾、木炭、硫磺三者的比。 6、三角形的周长为52厘米,三边长的比是3:4:6,求三条边的长。 三、小结 1、化二数比为三数连比; 2、化三数连比为最简整数比。 四、作业

《商不变性质》教学案例及反思

《商不变性质》教学案例及反思 青铜关镇中心小学李磊案例背景: 商不变性质"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基础知识,它是进行除法简便运算的依据,也是以后学习小数乘除法,分数、比的基本性质等知识的基础。本节课运用“猜想——验证”探究学习策略教学《商不变性质》,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商不变规律,并能运用这一规律口算相关的除法;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描述 1、创设情景(教师事先准备一些铅笔) 师:老师请班长为同学们分铅笔,要求班长做到公平,先来了两位同学,老师拿了4枝铅笔分给这两位同学。后来,又来了3位同学,老师对班长说“你动动脑筋,看着办吧!”只见班长拿了6枝铅笔分给这3位同学,老师和同学们会心地笑了。最后,又来了8位同学,你们替班长动动脑筋,一共要拿几本本子分才公平呢? 师:你能用算式来表示这个分本子的过程吗? 生列出算式: 4÷2=2 6÷3=2 16÷8=2 师:仔细观察上面的算式你发现这些除法算式有什么特点?小组内同学交流。 生1:它们的商都是2。 生2:但被除数和商都变了 …… 2、探索商不变的性质(一) 师:在除法运算中,凭你的经验,被除数和除数都变化时,你们认为商会怎样? 生1:商可能会变,也可能不会变 生2:商有可能变小,也有可能变大。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可能会怎么变化呢,

生1:我发现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几倍 生2:商不变 …… 师生小结:被除数、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商不变。 探讨“0除外”的问题。 师:同学们,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发现了“被除数、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商不变”这一规律。你还有疑问吗? 小组合作探索。 汇报: 生:不能同时乘0,因为0不能做除数。 师;这一规律应该怎样说更严密呢? 生:被除数、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3、探索商不变的性质(二) 师:针对这句话,你有什么大胆的猜想吗? (生:如果除以相同的数,商会不会变呢?如果加上相同的数商变吗?如果减去相同的数商变吗?) 师:看来大家都有这个疑问了,那下面就来试试吧。 (1)师:同学们凭自己的经验和直觉提出了几个猜想问题,是不是都对呢?我们还没有经过验证,所以也就不好肯定哪个猜想是成立的。下面,你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1个或几个猜想问题,先每个同学独立举例验证,然后同学们充分发挥小组的力量,互相启发,互相辩说。 (2)汇报: 生:①(200÷2)÷(40÷2)=5 ②(200÷4)÷(40÷4)=5 我们组的结论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 生:①100÷ 25 =5 ②(100-20)÷(25-20)=16 我们组的结论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减去相同的数,商变。 生:①100÷ 10=20

整式的加减教案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2.1整式(一) 教学目标:1、理解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 2、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4、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和合作交 流能力。 重点:单项式及其相关的概念难点:区别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教学过程: 二、讲授新课 请同学们思考课本P54“思考” 问题1:以上几个式子有什么共同特点? 引导学生对上述几个数式进行观察、分析,让他们自己得出以下结论:都是表示数与字母的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一种最简单的整式——单项式。 问题2:什么叫做单项式?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单项式的概念:表示数或字母的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特别地,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叫做单项式。 问题3:以上单项式有什么结构特点? 学生回答,然后总结出单项式是由数字因数和字母因数两部分组成。 问题4:以这四个单项式为a2b,a3c5,2.5x,-n例,说出它们的数字因数和各字母因数的指数和分别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 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三、巩固知识 讲解例1 课本P56 练习(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一起回答) 四、总结 本节主要学习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并能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主要用到的思想方法是符号化思想。注意: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2πr中2π是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的次数。 五、布置作业 课本P59 习题2.1第1题 2.1整式(二) 教学目标:1、理解多项式、多项式的项、常数项、多项式次数的概念,并能说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能确定一个多项式的项数和次数。 重点:多项式及其相关的概念难点:区别多项式的次数和单项式的次数 教学过程: 二、讲授新课 1、多项式 (3)多项式的定义: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并指出,其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不含 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2、多项式的次数 问题1:请学生任意举出几个单项式,让其他同学说出这些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问题2:观察多项式3x+5y+2z,0.5ab-πr2分别是哪些单项式的和,每个单项式的次数分别是多少?它

比和比例的整理与复习教案

比和比例的整理与复习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95-96页。 教学目标: 1.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 2.理解比和比例的联系和区别,会求比值、化简比。 3.培养学生的观察、对比、分析、归纳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今天,我们复习比和比例(板书课题)想一想你知道哪些有关比和比例的知识吗?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二、知识梳理(一) 李阿姨是剪纸艺人。平时李阿姨每天工作6小时,剪出72张剪纸;节假期间,李阿姨每天工作8小时,能剪出96张剪纸。 (1)写出李阿姨平时和节日期间剪纸张数及相应工作时间比。 (2)上面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三、知识梳理(二) 1.把下面的比化简。 2 0.7:0.25 4: 5 2.求下面比的比值。 2 0.7:0.25 4: 5 3.想一想,化简比和求比值有什么区别?

四、知识梳理(三) 1.填空。 ()()()3:4:9920==÷= 五、尝试练习。 1.判断题。 (1)把36:3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是12。( ) (2)2:3的前项和后项都乘6 5,它们的比值不变。( ) (3)因为5a=7b ,所以a:b=5:7。( ) (4)25,10,1.6,和6.4这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 ) 2.填空。 (1)把1g 药放入100g 水中,药和药水的比是( )。 (2)6:3 2的比值是( )。如果前项乘3,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该( )。 (3)如果a ×3=b ×5,那么a:b=( ):( )。 如果a:4=0.2:7,那么a=( )。 (4)一杯牛奶,牛奶与水的比是1:4,喝掉一半后,牛奶与水的比是( )。 (5)4:15=12:( )=(4+8):(15+ )。 六、拓展思维。 如果5 43c b a ==,那么a:b:c=( )。

六上数学《比的基本性质》教学案例

联系旧知,构建新知 ——六上数学《比的基本性质》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比的基本性质》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及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求比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应用,也为学生今后学习比例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会应用这个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能力目标是: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教学中,鼓励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主动地建构概念,应用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案例描述】 前不久,听了六年级《比的基本性质》这节课,感受颇深,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旧知积极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体现了新课标的新思想新理念。 【教学片段】 进行课前复习:填空 ①5÷4=15÷()=()÷24②== 学生完成后,师问:你们是运用什么知识来解答这两道题的? 生:第①小题运用的是商不变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它们的商不变。第②小题运用的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分数中,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请同学们说说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生: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号相当于除号,比值相当于商。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的分子,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号相当于分数线,比值相当于分数值。 师:根据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你能把填空题①②小题改成比的形式吗? 生:①5:4=15:12=30:24 ②5:8=10:16=15:24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从上面两组比中,谈谈你的发现。 生1:在第一组比中,我发现第二个比15:12的前项和后项都是第一个比5:4的3倍,第三个比30:24的前项和后项都是第一个比 5:4的6倍,三个比的比值都是1。 生2:在第一组比中,我还发现如果把第三个比30:24的前项和后项同时缩小2倍就变成了第二个比15:12,如果把第三个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缩小6倍就变成了第一个比5:4。三个比的比值都的1。 生3:在第二组比中,我发现如果把第一个比5:8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2,就变成了第二个比10:16,如果把第一个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3,就变成了第三个比15:28。如果把第三个比15:24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3,就变成了第一个比5:8,它们的比值都是。 …… 师:请同学们联系起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根据刚才发现的规律,能不能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并自己举例验证一下。

整式的加减优秀教案

合并同类项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同类项的概念;并能准确找出同类项。 2.理解合并同类项法则;并能用法则合并同类项。 3.向学生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理解概念; 2、会用法则合并同类项。 准备:幻灯 过程: 一复习 1、去括号: (1)a+(b-c) (2)a-(b-c) (3)a+(-b+c-d) (4)a-(-b-c+d) 2、(1) 运用有理数的运算律计算: 100×2+252×2=_________, 100×(-2)+252×(-2)=_________; (2)根据(1)中的方法完成下面的运算, 并说明其中的道理: 100t+252t=_________. 3、某校去年购买了桌椅a套,今天扩大招生,又购买了2a套, 则这所学校两年共购买了桌椅_______套。 4、小明买了2支钢笔和5本笔记本,小王买了3只钢笔和2本笔记本,则 (1)他们一共买了_______只钢笔和_______本笔记本; (2)若每只钢笔x元,则小明买钢笔花了_______元, 小王买钢笔花了_______元; (3)若每本笔记本y元,则小明买笔记本花了_______元, 小王买笔记本花了_______元; (4)他们买钢笔一共花了_____元;买笔记本一共花了_____元 二、知识探究 (一)、填空: (1) 100t-252t=( )t; (2) 3x2+2x2=( )x2; (3) 3ab2-4ab2=( )ab2. 上述运算有什么共同特点,你能从中得出什么规律? (二)定义:像3ab2与-4ab2 这样,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 (三)练习:1、下列各组是同类项的是() A 2x3与3x2 B 12ax与8bx C x4与a4 D π与-3 2、5x2y和42y m x n是同类项,则m=______, n=____________ 3、–x m y与45y n x3是同类项,则m=______,n=______ (四)合并同类项

《比和比例(2)》教案 高效课堂 获奖教学设计

第6单元 整理和复习 1.数与代数 第9课时 比和比例(2) 【教学目标】 1.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并进行判断。 2.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掌握正反比例的概念、判断及应用。 【教学过程】 一、归纳整理 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 (1)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叫正比例,什么叫反比例?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要点: 正比例: 两种相关联的量,其中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也随着增加,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也随着减少;两种量的比值一定。 反比例: 两种相关联的量中,其中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反而减少,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反而增加;两种量的积一定。 你能用字母表示正、反比例的关系吗? 板书:正比例:k x y (一定) 反比例:xy=k (一定)

(2)举例说明。 ①牛奶的袋数与质量的变化情况如下。 说一说: a.这里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b.什么量是一定的? c.这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d.写一个等量关系式。 先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相互交流。教师逐一指名说。 ②每袋面包的个数与所装袋数。 说一说: a.这里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b.什么量是一定的? c.这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d.写一个等量关系式。 组织学生审题并思考,然后同桌相互交流。教师逐一指名回答。

(3)巩固练习: 判断下列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若成比例,请指出成什么比例? ①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②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③订《少年报》的数量和所需钱数。 ④小明从家到学校,行走的速度和时间。 ⑤圆的周长和半径。 ⑥圆的面积和半径。 由学生做在草稿本上,再集体订正。 要求每一题都要说出理由。 答案:正比例不成比例正比例反比例正比例不成比例 (4)用比例知识解题: 大家回忆一下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是什么样的? 学生讨论交流后,师生共同概括:①认真审题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②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③设未知数x;④列出比例式(含有未知数);⑤解比例;⑥检验。 (5)教学举例。 ①修一条公路,全长12km,开工3天修了1.5km。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公路一共需要多少天? 要求按照解题步骤一步一步的完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