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福建省经济增长贡献因素分析(一)

福建省经济增长贡献因素分析(一)

福建省经济增长贡献因素分析(一)
福建省经济增长贡献因素分析(一)

福建省经济增长贡献因素分析(一)

摘要:通过选取1995年以来福建省国民经济核算相关数据,运用宏观经济学中国民经济核算恒等式有关原理,计算出国内生产总值各个组成部分对福建省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结果显示,近年来福建省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来源于投资、消费和政府购买,而净出口对福建经济增长的贡献极为有限?出口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不高;进口产品多为中高档产品,附加值较高;出口市场过于集中,技术壁垒严重;服务贸易滞后等是限制净出口对福建经济增长贡献率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经济增长;贡献率;国民经济核算

据福建省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初步核算,福建省全年实现生产总值6560.07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居民收入、生活和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2321元和4440元,分别比上年实际增长8.2%和5.8%?全年进出口总额544.3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5%?进出口相抵,顺差152.59亿美元?事实上,纵观福建省改革开放以来有关经济指标,可见福建省国民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那么促使福建国民经济稳步增长的因素何在,其影响又有多大呢?以下将从国民经济核算恒等式入手进行分析?一、经济增长贡献率测算方法

经济增长就区域而言是指一定时期中商品和劳务供应能力的增加,即产出量的增加?国内生产总值(GDP)通常被作为对经济运行状态的最好衡量?经济学界具有代表性的国民经济增长分析方法有索洛的“新古典增长模型”——把经济增长归因于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和技术进步?较为成熟的国民经济增长分析方法还有丹尼森因素分析法和乔根森方法?三者本质上都是基于经济增长中直接投入因素分析的,抑或说是从拉动经济增长的资本、劳动力和技术三方面入手分析的?而本文从另一个角度——从GDP的各个组成部分入手分析经济增长?宏观经济学里国民收入核算把GDP分为四个广义的支出项目: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和净出口(NX)?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即Y=C+I+G+NX(用Y代表GDP)?由于定义变量的方法使该等式恒成立?

在该恒等式基础上,我们可以进行GDP各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数学推导:

Yt-Yt-1=(Ct-Ct-1)+(It-It-1)+(Gt-Gt-1)+(NXt-NXt-1).……①

rt=(Yt-Yt-1)/Yt-1.……②

rt=(Ct-Ct-1)/Yt-1+(It-It-1)/Yt-1+(Gt-Gt-1)/Yt-1+(NXt-NXt-1)/Yt-1……③(将①代入②得到)

1=(Ct-Ct-1)/(Yt-1*rt)+(It-It-1)/(Yt-1*rt)+(Gt-Gt-1)/(Yt-1*rt)+(NXt-NXt-1)/(Yt-1*rt)……④(③两边同时除以rt得到)

其中Yt表示t期国内生产总值,Yt-1表示t-1期国内生产总值,其他指标含义依此类推?rt表示经济增长率?则由推导过程及经济含义可见(Ct-Ct-1)/(Yt-1*rt)即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用ξC表示;It-It-1)/(Yt-1*rt)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用ξI表示;(Gt-Gt-1)/(Yt-1*rt)为政府购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用ξG表示;(NXt-NXt-1)/(Yt-1*rt)为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用ξNX 表示?

二、福建省GDP各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贡献率

依上述测算方法收集1995—2004年福建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投资、净出口以及政府购买的数据,计算得到福建省1995—2004年经济增长率及GDP各构成要素的贡献率解析表?从表中可知福建省近十年来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除1999—2002年略有放慢之外,GDP年增长率均超过10.82%,其主要贡献来源于投资和消费?由下表容易得到近十年福建省投资对GDP 增长平均贡献率为47.70%,消费对GDP增长平均贡献率为27.08%,政府购买也对推动GDP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平均贡献率为19.70%?可见,投资、消费和政府购买构成了促进GDP增长的最主要动力?

但是令人惊讶的结果是,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极低,甚至1999年时出现负贡献?福建省位

于沪、宁与广东之间,与台湾隔海相望,被经济强势地区围绕,具有优良的港口和发达的路运系统,这些极佳的进行国际贸易的客观条件为何没能使净出口对福建省经济增长做出巨大的贡献呢?

首先,让我们来关注福建的出口“瓶颈”?出口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不高,企业低价竞销造成出口秩序混乱?出口产业结构是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和轻纺产业为主,出口增长主要靠数量扩张?福建省最大宗的轻工产品鞋类出口生产大多靠贴牌来支撑,平均每双鞋单价仅为2.5美元;服装出口的档次也偏低,平均单价为3.96美元;出口日用陶瓷平均每件0.2美元,仅为英、日等国同类产品价的1/7,进口陶瓷则是出口瓷价格的14倍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高新技术出口产品占该产品总额不足10%?

其次,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对美、日、欧盟等1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占总量的70%?而这些发达国家又恰恰是与我国发生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并通过种种技术壁垒,限制我国出口产品?例如,欧盟对中国机电产品实施两个指令,涉及10类产品约310亿美元?福建机电出口占全国7%,其中欧盟达13亿美元,约占全省出口机电产品的1/3?另外,欧盟自2005年2月1日起对进口来源于中国的鞋类产品实行“预告进口许可监控”,于6月份决定对来自中国的劳保鞋实施反倾销调查;美国对我19种纺织品设限,涉及36个类别,下半年多类纺织品将无缘美国市场?石狮市有千余家纺织类企业,仅有6家可获输欧纺织品配额,与企业实际出口量相差很大?诸如此类,都成为闽货出口的壁垒?

关于新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阶段(1949—2004)的探索(一)

关于新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阶段(1949—2004)的探索(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2003 年GDP 增长9.1%, GDP总量达到11.6万多亿元,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国际经验反映:进人人均1000 美元的经济发展阶段,是一个国家加快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战略起点,也是矛盾凸现的时期。① 在工业化、城市化加快过程中,资源约束的矛盾正在突出;随着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各种利益摩擦也在加剧;就业、“三农”、金融问题累积,等等。这表明我国步人一个新的增长阶段, 面临重大战略调整。在这样的时刻, 回顾中国经济历史上的增长与发展,有助于全面客观地认识现存的矛盾与摩擦,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 了解“路径依赖”可能带来的障碍。从而对于适当地把握战略和政策均将有所裨益。 关于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发展,目前已有连篇累牍的著作和论文。其中关于阶段划分标准不同。例如从五年计划的角度、经济体制变革的角度、党和国家关于经济重大决策的角度、中外经济关系变化的角度,等等。不同标准所划分的阶段多少和起点终点也有所不同。在这些标准的背后,实际上均不同程度地体现着生产要素形成与配置方式的制约。 面临新的增长与发展阶段,从国民经济发展的角度。我们尝试从国民经济体系的初步形成(简称要素形成)、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简称要素优配)、知识和技术创新(简称要素创新)三个层面,大体概括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大体以20 世纪80 年代前期为界;后两个阶段大体以20 世纪末一21 世纪初为界。每两个阶段之间的界限,不像重大决策颁布或五年计

划起止那样具体到某年某月某日,阶段划分是指其主要特点的变化,各个阶段之间有所交叉和过渡。 1952 年,新中国经济恢复到战前最好水平时,零星的工业企业、占工业产值72%的手工生产、残缺的产业结构、畸形的工业布局等现象表明,中国的工业尚未形成规模和体系。与任何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在工业化初期也面临工业化所需生产要素匮乏的所谓发展性短缺问题。这些生产要素包括货币资本、有一定素质与技能的职工、工业原料和土地、机器设备、以及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在这种情况下,尤其中国在遭受了割地赔款、经济掠夺和多年战乱之后,就更容易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之中,即:低收入导致低储蓄,而低储蓄又造成低投资,从而无法跨人工业国家的行列。 我国的要素形成阶段,由于底子薄、基础差、遭受国际封锁,经历得十分艰苦。为了建立大国所必需的工业体系,特别是重工业建设,国家通过计划经济体制,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强化积累、压低消费,来保证建设与开发。在体制上,以单一的公有制取代了多种经济成分;在决策上。以国家和集体的公共决策取代了企业和个体的选择。在要素形成的初期,在冷战的环境下,这样做在整体上有利于在稳定国内政治的同时强制建立和强化比较劣势的部门和行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样一个阶段可能是难以回避的。同时,由于经验的缺乏和认识的僵化,我国在实施单一公有制过程中走了弯路。在经济体制上放弃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探索。从“批反冒进”、“阶级斗争为纲”直至“文革”,从经济体制到具体政策曾经出现了一系列失误,也导致“要素的优化配置”与

全面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及策略

2016-2017-1《形势与政策》作业 学院:地理与生物信息学院 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姓名:吴楷文 课程号:B0900171C 学号:B16090312 任课老师:张娟 2016年12 月18日

全面分析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及策略 近年来,在世界经济发展和政治格局变化的新时代,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新时期,中国已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所以,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因素及策略值得世界探究,也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去深入思考和探索。本文主要从经济增长的因素及策略两个方面研究。 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理论最重要的研究对象。解决经济增长问题,实现富国裕民,是许多经济学家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目标。本段从经济增长理论的综合分析中发现要素投入与经济增长的规律,通过这些规律来研究中国经济的增长事实,分析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因素,寻找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有效路径。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对中国经济增长进行因素分析,力图以严密的逻辑、丰富的材料、科学的分析,来发现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为推动中国经济长期增长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历史观为指导,以经济增长理论为分析线索,运用数学分析、计量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合理吸取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分析、探讨和研究要素投入与中国经济增长的问题。本段研究认为,要素投入的增加固然可带来经济增长,但生产要素资源是有限的,单纯依靠要素投入很难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要素投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都是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因素;要素投入增加和综合生产率提高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制度是影响要素投入效率、技术进步的原因,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之原因。这个结论对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经济现实是经济增长理论赖以产生的基础,从丰富的中国经济增长现实中提炼出有规律 性的经济事实是中国经济研究的重要工作,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中国50年来的经济增长现实,从中得出要素投入的增加、要素效率提高、技术进步、改革开放等制度创新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中国经济的增长事实是要素投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真实可靠的增长,从中得出未来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路径和增长趋势,并提出需要强化的五个方面政策选择(要提高教育水平、重视人力资本积累,扩大资本积累、优化融资机制,调整优化结构、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增加科研投入、推进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推进制度创新、建立有效率的制度),以推进要素的效率化和综合生产率的不断提离,推动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摘

经济增长论文: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经济增长论文: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摘要:文章简要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优势资源禀赋有效性的发挥,该理论能够解释经济增长发生的条件和可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势资源禀赋会随着经济发展而发生变化,经济体应该随着优势资源禀赋的变化而调整促进优势资源禀赋发挥作用的有效性,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解决原有经济结构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创造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关键词:经济增长;优势资源禀赋;有效性 一、前言 中国作为新近崛起的发展中大国,研究中国的经验,对于其它落后国家具有借鉴意义。日本,“亚洲四小龙”和“金砖四国”的经济增长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增长有没有共性,这些共性是否具有可移植性,对于这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具有可复制性,那么,对这些国家经济发展因素分析可以为现在大多数经济落后国家带来福音。 二、文献综述 1. 斯密的《国民财富的原因和性质分析》一书被认为是发展经济学的第一本理论著作,斯密把经济发展归结为分工,市场容量决定分工,市场和分工相互促进,形成了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斯密从他那一时代的特征和作坊生产发展出

发,归纳总结出他所看到的现象背后的因素。作为起点,斯密的理论有突出的作用,但是作为一种经济增长理论,斯密对经济增长的分析过于简单,框架太粗,没有涉及经济增长的核心分析,没有具体到经济增长过程中各因素的作用。 斯密之后经济增长理论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发展,熊彼得提出了第一个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他在1939年出版的《商业周期》和1942年出版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中对“创新理论”进行了阐述和系统的运用,把经济增长归为一系列自发产生的非连续的变化:“创新”活动。“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经济技术的变迁,“创新”的主体则是企业家,经济发展是个别企业家的“创新”的结果。“创新”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现代经济生活的重要一面,总结供给方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排除了需求方在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事实上,任何一个经济过程,都是需求和供给的相互作用的结果,需求和供给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促进整个经济良性的发展,发展也具有可持续性。另一方面,熊彼得“创新理论”中提出的破坏性概念,即“创新”过程是对原有经济结构的破坏和新经济结构的建立,这一概念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变迁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只是我们需要把这一活动的原因和主体需要重新定位分析,从事实经济活动中和大量的经济现象总结根本性的原因。

中国经济发展第四阶段论述

美媒称,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经济一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增长。将过去三四十年划分成四个不同阶段是很有意义的。目前,中国正处在第四个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刚刚启动,且困难重重。 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网站6月18日报道称,发展中国家要成功进入发达阶段,需要采取两套政策。第一套政策显而易见,旨在直接改善企业经营环境——给予其所需要的资源,如良好的基础设施、资金和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 第二套政策不易描述,它旨在切实改善社会资本,以使个人和企业能够高效地使用这些资源。这些改革包括建立富有成效的激励体制、具有可执行力的强大和高效的法律体系、可高效分配资本的金融体系、限制政治阶层和精英阶层干涉财富积累过程、禁止权力寻租,以及鼓励创业和为社会创造经济价值的能力等。 报道认为,这种增加社会资本的自由化改革很可能不受精英阶层的欢迎,除非财富或生产力的积累足以让精英阶层在利益分配份额减少的情况下仍可以获利。 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可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首次自由化阶段。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北京推动了一系列旨在增加社会资本的自由化改革。这些改革废除了严重束缚中国高效行动能力的法规,让经济活动的增长出现井喷,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2、“格申克龙”阶段。中国开始了令人惊讶的第二阶段增长,其特点是大量国内资源为投资繁荣提供了资金,促进了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中国着手推动的一项计划化解了经济学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所提出的限制经济发展的因素:即储蓄不足,无法为国内投资需求提供资金;私营部门没有进行建设性投资而普遍失利。 报道称,尽管所有中国人都从这一财富创造过程中受益,但新的精英阶层获得了更多的利益,这在很大程度是由于为增加存款而对家庭收入增长设限的措施。 3、过度投资阶段。由统治精英阶层主导的投资持续快速增长造成了经济迅速增长的幻象。然而,由于这种增长是由更加快速的债务增长所支撑的,它最终是不可持续的。 4、第二次自由化阶段。现在,中国所需要的是第二次自由化改革,促使社会资本大幅增长,从而创造更多生产活动。这些措施必须包括改变法律结构、具有可执行力的商业法律、改变资本定价和分配的方式,以及其他具有激励机制的因素。

经济运行分析报告6篇

《经济运行分析报告》 经济运行分析报告(一): 2016年一季度经济运行状况分析报告 今年以来,我县主动适应外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用心应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利用内部各种用心因素,不断克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新问题和新困难,紧扣调结构、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的主题不放松,一季度全县经济运行开局稳定,发展态势行稳致远。 一、一季度我县八大主要经济指标数据在全市状况比较 (一)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5018万元,同比增长7.9%,高比全市0.6个百分点,排全市12个县市区第4位、东部6个县第2位。 (二)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63088万元,同比增长5.8%,低于全市0.2个百分点,排全市第8位、东部6县第4位。 (三)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1973万元,同比增长14.9%,高出全市0.1个百分点,排全市第6位、东部6县第3位。 (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5783万元,同比增长11.5%,低于全市0.1百分点,排全市第4位,东部6县第3位。 (五)完成财政总收入28389万元,同比增长22.67%,高出全市5.12个百分点,排全市第2位、东部6县第2位。 (六)实际利用内资275070万元,同比增长21.5%,低于全市0.16个百分点,排全市第6位、东部6县第5位。 (七)实现进出口总额853万美元,完成进度的16%,排全市第4位、东部6县第2位。 (八)实现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14元,同比增长11%,高出全市0.6个百分点,排全市第12位。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76元,增长9.8%,低于全市0.2个百分点,排全市第8位、东部6县第4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2元,增长12.2%,低于全市0.3个百分点,排全市第9位、东部6县第5位。 二、一季度经济运行呈现的主要特点 (一)总体经济平稳。一季度实现GDP250187万元,同比增长7.9%。其中一产业62834万元,同比增长2.4%;二产业65488万元,同比增长4.2%;三产业121865万元,同比增长12.9%。三次产业比分别为25.1:26.2:48.7。第三产业贡献率达77.7%,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二)农业备耕有序。一季度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0739万元,增长2.4%,其中农业产值14925.7万元,增长2.2%,林业产值5407.33万元,增长6.8%,牧业产值85721.34万元,增长1.8%,渔业产值3394.8万元,增长5.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289.89万元,增长7.6%。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农业种粮用心性有所下降,尽管国家继续实行农业三项补贴等惠农政策,但仍然对种粮刺激性不大;二是规模种植发展形势良好,经多年培育和措

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一、基本省情 福建简称“闽”,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与浙江、江西、广东相接,国土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与台湾地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 福建辖9个市、85个县(市、区)。境内峰岭耸峙,丘陵连绵,河谷、盆地穿插其间,山地、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2014年,福建年末常住人口3806万人,城镇人口比重61.8%。 表1 福建基本省情 指标名称单位福建 国土面积万平方公 里12.14 市(州)个9 县(市、区)个85 2014年末常住人口万人3806 2014年城镇人口比重% 61.8 2014年森林覆盖率% 65.95 二、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一)国家对福建总体战略规划。 2009年,《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4号)出台,从国家战略高度,规划了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到2012年,福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或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改善;地方财政收入较大幅度增长;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生态环境继续改善;服务两岸直接“三通”的主要通道基本形成并不断完善,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功能更加凸显。 到2020年,率先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统筹协调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社会更加和谐。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

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金融 教学号:21140731 姓名:王月

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更是举世瞩目,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本文根据计量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Eviews软件相关知识,采用时间序列数据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1985年-2015年三十多年间中国经济增长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公共预算支出、进出口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影响,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寻求这些变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数量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对模型进行检验,最终得出结论。 关键词:CPI、GDP、投资、预算支出、进出口、经济增长 一、研究的目的要求 (一)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在实际核算中,常以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即以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来计算。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社会财富的增长为中心,指出生产劳动是财富增长的源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二)影响因素的分析 在曼昆中级宏观经济学第七版中指出,国民收入核算把GDP分为四大类支出: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NX)。用Y代表GDP有,Y=C+I+G+NX。

从公式可知,GDP主要受这四方面影响,因此本文用公共预算支出衡量一部分政府购买,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衡量投资。居民消费需求也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经济增长问题既受各国政府和居民的关注也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9.6%,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居民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国目前仍然面临消费需求不足问题。因此,研究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对我国消费需求对济增长的影响程度进行实证分析,可以更好的理解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所以,选取了CPI物价指数来进行进一步分析。同时随着对外经济加强,进出口贸易已成为中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进出口额也是值得分析的因素。 二、模型设定与参数设计 (一)数据的收集 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模型时间序列表

心得体会:全面推动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心得体会:全面推动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作出了重大判断,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这一重大判断进一步明确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作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部署。2018年的经济工作,高质量发展将是统领全局的核心关键词。 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已经走过了长达40多年的高速增长期,许多年份实现了高达两位数的增速,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经济面貌,而且创造了人类经济史的奇迹。无论是近代还是当代,更不用说古代了,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尤其是大国能像中国这样,保持这么长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更没有任何国家能像中国,仅用一代人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近现代工业化国家用几代人才能完成的产业变革、城市变迁以及社会进步等。中国经济用几十年的高速增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更是中国发展道路上的必然选择,是新的时代对经济发展内涵与目标提出的新要求。以往的高速增长,固然为我们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大大缩短了与世界先进国家之间的距离,但也存在发展效率不高、依赖传统动能过重、资源环境消耗过大等问题,一句话,需要尽快提高发展质量。只有提高发展质量,才能很好地解决发展中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而且,有质量的发展,尽管速度可能会慢一些,但发展的效果要比没有质量的高速增长更好。在现阶段,如果经济增速是7%左右,但经济增长的动能主要来自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更加协调,市场上的有效供给明显增加,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的质量显著改善,这样发展的效果应该比质量不高的10%增长更好。如果经济发展的质量得到普遍改善,真正实现高质量的发展,经济增速还可以低一点。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是主要经济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经济创新力 在经济领域推动高质量发展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包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激发各类市场活力、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无论是哪一个方面的经济工作,都关系到通过创新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关系到依靠创新之路

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分析综述

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分析 【摘要】:由于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取得的巨大的发展,但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地区间的经济差异现象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人均消费东部要高出许多,而西部有的甚至还停留在解放前的状态。 由于地理文化的差异造成现在的现象。正文更加充分揭示了差异的原因以及实证分析。 。 【关键词】经济增长经济差异区域经济差异 引言: 中国20多年经济改革所取得的绩效已经被很多人视为“中国的奇迹”,而近些年来出现的一些地区间差距的扩大迹象,正在成为理论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们注意的焦点。与此相平行的是,大多数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成果或问题的早期研究,一般是将中国经济视为一个同质的整体,而近来的理论研究则越来越注重各个地区之间的差距。 由于研究目的不同和数据可得性的差异,已有研究中对地区的划分,按划分程度的粗细,通常包括:按行政单位划分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沿海和内陆,城镇和乡村。少数研究中也有按华北、东北、东南、南部和西部五大区划分,以及以长江为界划分的南北。 地区差距是指经济、社会以及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方面要素差距组成的“集合体”,即地区间社会经济综合实力水平的差距。在经济学研究

中,衡量地区差距的指标,主要集中在人均或者劳均GDPGNP 人均收入,人均消费等,少数研究中也涉及其他一些社会指标,如平均受教育年龄、人均卫生支出,有的甚至构造了系统的指标体系。本文关注的核心是各地经济增长水平的差距及其形成原因,所采用的指标大多是反映地区产出或收入差距的指标,如人均GDP不同省份的有效人口增长、人均消费等。 中国的学者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差距的研究还是相当多的,不管是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方面都有很多的文献去查。笔者基于今年9月份2006 年的统计年鉴,从实证方面做一个时间上的跟进,以及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的原因做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正文:(一)开放对经济增长的空间影响 我国地区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即随着开放进程的推进,开放与经济增长正相关关系逐渐凸现出来,同时地域差异被放大。在开放的第一个阶段,全国开放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相对生产增长率,也即相对人均产出增长率并不必然位于全国前列,如相对开放度较高的广东、浙江、海南、江苏、福建、山东等地,劳动生产率排在全国前10名之内,而同样是相对开放度较高的北京、天津、辽宁和上海的劳动增长率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很显然,在这个时期内,开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增长,同时也为下一阶段各地的进一步开放做了准备,但总的来说,开放对各地经济的推动作用并不显著,地方优势并未随着开放得到充分发挥,此时开放的地域性差异不显著。在开放的第二个阶段,广东、上海、天津、福建、江苏、浙江及山东处于全国开放的前十位,而它们所对应的1995-2003年的生产率提高分别排在第8 2、1、4、7、3、9。这也表明,在开放的第二个阶段,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劳动生产增长率相应较快。开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相关关系逐步显现出来,开放的地域差异

人力资源管理对社会经济增长的贡献和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6815058679.html, 人力资源管理对社会经济增长的贡献和意义作者:李默洁刘晓宇 来源:《中国经贸》2011年第12期 一、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关系 1.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人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求随着人力资源素质层次的变化而变化。在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力资源素质层次越高,劳动者对精神的需求就越大,能激发高素质劳动者的潜在智力和潜在创造力,从而产生极大的经济效益。第二,人力资源是可再生的经济效源,可以采用各种教育手段进行培养和创造,从而形成具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成为经济资源中最有开发利用价值的资源。第三,人力资源不仅仅是经济资源的开发者、产品的生产者,而且人的思想、观点、愿望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等意识形态将影响经济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继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 2.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要求 随着新产业的出現,对人力资源的质量要求将越来越高,人力资源质量的积累将成为产业中人力资源积累的主要特征。对人力资源要求的不断提高,使高素质人才的缺乏将成为必然。目前,我国专业技术岗位工作人才短缺,拥有本科学历的人才在全国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较小,高级技术人才大量短缺已成为十分严峻的问题。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提高人力资源素质,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已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3.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水平与社会财富积累之间的关系。人力资源能力系数与社会发展水平的关系。人力资源能力系数与区域管理水平的关系。随着人力资源能力的提高,对客观复杂的外界环境认识更加深刻,使决策水平更加科学,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要素生产能力。人力资源能力系数越高的地区也是区域管理水平较高的地区,它表明了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对管理水平提高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源能力系数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总水平的关系。强化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减轻人口数量压力,把人口总量过大的劣势转化成促进经济发展的优势。调查表明,人力资源能力的培育和提高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一种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它既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社会发展的归宿。它不但能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优化资源配置,而且可以提高要素生产率和发展质量,大大加快社会财富的积累和人类文明的进程。

河南省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资料报告

资源与环境学院 计量地理学课程论文 省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 班级 姓名 学号 专业地理科学专业

省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省的经济一直在以极快的速度增长,本文采用经济增长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2001~2014年省经济增长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了物质资本、消费、财政支出对省生产总值的影响,建立计量模型,寻求这些变量与省国民产出的数量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对模型进行检验。 关键词:消费、投资、经济增长、财政支出 一、前言 (一)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在实际核算中,常以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即以国民生产总值和地区生产总值的(GDP)的增长来计算。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社会财富的增长为中心,指出生产劳动是财富增长的源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二)影响因素的分析 从古典增长理论到新增长理论,都重视物质资本和劳动的贡献。物质资本是指经济系统运行中实际投入的资本数量.然而,由于资本服务流量难以测度,在这里我们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来衡量物质资本。居民消费需求和政府投资也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 经济增长问题既受各国政府和居民的关注,也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2001—2014年的14中,我省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11.5%,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居民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省目前

仍然面临消费需求不足问题。因此,研究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对我省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进行实证分析,可以更好的理解消费对我省经济增长的作用。 二、数据收集与模型的建立 (一)数据收集 本文采用了2001-2014年的省生产总值等数据,来源于《省统计年鉴》,具体数据表如下:

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

本科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 课程名称:计量经济学 学院: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 专业:农村区域发展 老师:许秀川 年级:2013级 学号:2026 姓名:蒙宇

成绩:

word版木.

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更是举世瞩目。文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1980-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研究,分析了劳动力、资本投资、消费对国生产总值的影响,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探求这些变量与国生产总值的数量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并对模型进行检验。 关键词:劳动力,资本投资,消费,经济增长因素,回归分析 十二五规划已接近尾声,即将迎来十三五规划,从1978年到现在,我国的经济年均增长率接近10%,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在质量和数量上不斷提高,研究我国的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可以更好的理解我国经济增长的涵。 1文献综述 在早期的古典经济理论中,斯密、穆勒、马尔萨斯和嘉图等人都曾涉及到经济增长或剩余同资本、劳动力的关系。他们认为,“剩余”的出现引起了资本的积累,资本的积累同时构成了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从而加大了就业规模和社会生产规模,而社会生产规模扩大的直接结果就是剩余的增加,再在更高的起点上重复前一过程。如此反复,从而带动了经济的增长。这也就是经济增长理论基础和经济增长模型的理论依据。 新经济增长理论的重要容之一是把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的“劳动力”的定义扩大为人力资本投资,即人力不仅包括绝对的劳动力数量和该国所处的平均技术水平,而且还包括劳动力的教育水平、生产技能训练和相互协作能力的培养等等,这些统称为“人力资本”。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1990年提出了技术进步生增长模型,他在理论上第一次提出了技术进步生的增长模型,把经济增长建立在生技术进步上。技术进步生增长模型的基础是:(1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核心;(2)大部分技术进步是出于市场激励而导致的有意识行为的结果;(3)知识商品可反复使用,无需追加成本,成本只 是生产开发本身的成本。

如何测度“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如何测度“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中国信息报经济观察(2005/1/31)]2004年已经过去,各部门、各地区在盘点过去一年的经济发展状况时,必然要考虑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大需求的比例关系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又被称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三者的比例关系是否协调,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在分析三大需求的变动情况时,离不开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简称支出法GDP)的三大构成项,即:资本形成总额、最终消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简称净出口)。其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 支出法GDP=资本形成总额+最终消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社会上一般用投资率、消费率和净出口率来反映三大需求的比例关系;用投资拉动率、消费拉动率和净出口拉动率来反映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有人将其称为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一、反映三大需求比例关系的指标 1.投资率,又称资本形成率,通常指一定时期内资本形成总额(总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按现行价格计算。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计算方法为:方法一 此外,社会上还存在另外两种计算投资率的方法: 方法二 方法三 上述三种投资率的计算方法存在如下差异: (1)从分母来看,涉及生产法GDP和支出法GDP。理论上,生产法GDP 与支出法GDP应该相等,但实际核算中,二者并不完全一致。

(2)从分子来看,方法二的分子是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把它与存货变动合在一起,便是资本形成总额,即方法一的分子。方法三的分子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它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核心指标,它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在口径上有一定的差别。由于这种方法的资料容易获得,因而社会上也有很多人采用方法三计算投资率。 从表1可以看出,三种方法计算的投资率在变化趋势上基本一致。受存货变动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的影响,方法一计算的投资率与方法二计算的投资率越来越接近。 投资率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用于形成生产性非金融资产的比重。通过研究投资与生产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分析经济的状态、增长类型和运行质量,为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其中,经济状态包括:冷、热、适中等;增长类型包括:投资拉动型、消费拉动型、外需拉动型等;运行质量包括:投资回报情况等。 此外,通过国际比较还可发现我国投资率的特点。 从表2可以看出,历年来,我国的投资率一直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明显高于各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水平。高投资率,就像一把双刃剑,既会带来经济的高速增长,也会给经济带来负面影响,降低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 2.消费率,又称最终消费率,通常指一定时期内最终消费(总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一般按现行价格计算。用公式可表示为: 其中,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社会上也有人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代替最终消费,用生产法GDP代替支出法GDP计算消费率,但这种方法大大低估了消费率。原因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最终消费存在较大差异,它仅与最终消费中的商品性货物消费相对应,服务性消费以及实物性消费、自产自用消费和其他虚拟消费都不包括在内,不能全面反映生产活动最终成果中用于最终消费的总量。从表3中可以明显看出两种计算方法的差距。 消费率反映了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用于最终消费的比重。通过观察消费与生产之间的关系,可以研究经济的增长类型和运行质量,揭示其发展规律。 此外,还可通过国际比较发现我国消费率的特点。 从表4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的消费率一直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明显低于各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水平,这与我国所处的工业化进程尚未完成的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此外,传统的消费观念、收入差距的扩大,以及各种购买力分流因素也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费。 3.净出口率,通常是指一定时期内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按现行价格计算。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计算方法为: 方法一

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与布局调整思路.

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与布局调整思路 中国统计信息网2003.01.06 08:50:49 福建省第七次党代会提出:“九个设区市的发展按三个层面同时推进。”这是新一届省委在总结我省区域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顺应新世纪初的发展要求,确定的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本文分析这一新的战略思路对我省区域经济布局的影响,比较三个层面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特点,提出推进三个层面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若干思路。 一、三个层面发展战略对我省区域经济布局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所处阶段的特点和任务,福建省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先后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思路。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大念山海经、建设八大基地”战略;90年代初期提出“沿海、山区一盘棋”和“南北拓展,中部开花,连片开发,山海协作,共同发展”战略;1995年省第六次党代会提出:“以厦门经济特区为龙头,加快闽东南开放与开发,内地山区迅速崛起,山海协作联动发展,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积极参与全国分工,加快与国际经济接轨”的战略布局。这些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对于推进我省区域经济发展和提升全省经济综合实力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进入了新世纪,面对入世后的新形势,省第七次党代会提出构建三条战略通道的战略构想,对省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九个设区市的发展按三个层面同时推进。福州、厦门、泉州、漳州四市发展相对较快,要向更高水平迈进,尤其要进一步发挥厦门经济特区的龙头作用和福州省会城市的带动功能。莆田、宁德两市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扩大开放,壮大经济实力,努力与福厦漳泉联成一线,形成沿海连片繁荣。南平、三明、龙岩三市要加快开放、开发步伐,对接沿海,辐射边界,拓展我省腹地。”三个层面区域发展思路既对过去地区

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分析报告

计量经济学及软件应用课程小论文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分析 小组成员学号 雨 呵呵 庞晓雅 晓锐 指导教师:西超

目录 1.背景 (4) 2.模型的建立 (5) 2.1理论模型的确定 (5) 2.2建立初始模型——OLS (9) 2.2.1使用OLS法进行参数估计 (9) 2.2.2对初始模型进行检验 (9) 2.3建立修正模型——WLS (18) 2.3.1使用WLS法进行参数估计 (18) 2.3.2对修正模型进行检验 (19) 3.模型经济意义分析与检测 (23) 3.1模型的经济意义分析——结构分析 (23) 3.2利用模型进行预测 (23) 3.2.1被解释变量Y的点预测 (23) 4.结论 (26) 4.1主要结论 (26) 4.2政策建议 (26) 5.参考文献 (27)

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三年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更是举世瞩目。本文根据计量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和Eviews软件相关知识,采用时间序列数据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1980-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截止到2009年)三十年间中国经济增长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了物质资本、劳动力、消费对国生产总值(GDP)的影响,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寻求这些变量与国生产总值的数量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对模型进行检验,最终得出结论。 关键词:劳动力、投资、消费、经济增长、最小二乘法。

1 背景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在实际核算中,常以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即以国民生产总值(GDP)和国生产总值的的增长来计算。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社会财富的增长为中心,指出生产劳动是财富增长的源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从古典增长理论到新增长理论,都重视物质资本和劳动的贡献。物质资本是指经济系统运行中实际投入的资本数量.然而,由于资本服务流量难以测度,在这里我们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来衡量物质资本。中国拥有十三亿人口,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因此本文用总就业人数(万人)来衡量劳动力。居民消费需求也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经济增长问题既受各国政府和居民的关注,也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1978—2008年的31年中,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9.6%,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居民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国目前仍然面临消费需求不足问题。 本文将以中国经济增长作为研究对象,选择时间序列数据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将中国国生产总值与和其相关的经济变量联系起来,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我国中国经济增长变动趋势,以及重要的影响因素,并根据所得的结论提出相关的建议与意见。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进行数据的分析将得到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更加具体的指标,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进行预测与决策。因此,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计量经济学研究是有意义同时也是很必要的。

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 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指导教师: 小组成员: 日期:年月

【摘要】 2004中国经济增长论坛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作出预测,中 国经济增长速度2004年有望超过9%,2005年则大约在8%至9%之间。在全球经济不是非常景气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的出色表现成了世界经济的一个亮点。本文综合了西方经济学中各个流派的增长理论的主要观点,建立了理论模型。然后收集了从1985年到2002年的相关数据,利用EVIEWS软件对计量模型进行了参数估计和检验,并加以修正。最后,我们对所得的分析结果作了经济意义的分析,并相应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易纲、樊纲、李岩在《经济研究》2003年第8期上撰文指出,自从1997年亚洲发生经济危机以后,人们普遍关注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理由是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太低,不足以支持可持续的增长。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克鲁格曼在他的著作《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中特别指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问题。尽管他赞扬中国:“在近20年的时间里,其10多亿人口的收入提高了4倍。在人类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如此多的人,在物质生活方面经历如此快的改善。”但与此同时,他也认为:“亚洲取得了卓越的经济增长率,却没有与之相当的卓越的生产率增长。它的增长是资源投入的结果,而不是效率的提升。”如果中国的经济增长只是数量的扩张却没有技术和管理的创新,那么中国与发达国家在全要素生产率上的巨大差别并不难理解。 文章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不是单纯数量上的扩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微观主体的转变,中国技术进步的状况,中国人力资本结构的提升以及不断走高的人民币汇率和不断增长的官方储备都说明,中国经济的效率几乎没有提高的判断是错误的。这种错误的来源是没有考虑新兴经济国家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应该与发达国家有所区别,而其最根本的是没有认识到新兴经济国家地区和发达国家的投资方向有所不同,这二者的技术进步机理也不同。全要素生产率,作为产出增长率扣除各要素投入增长率的产出效益后的余值,实质上是要素投入所不能解释的部分。随着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变得越来越精巧,这一余值越来越低。用不同的方法测算出的全要素生产率是不能比较的。用完全相同的方法测算出的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国家地区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如果没有考虑这两种经济体技术进步机制的不同及投资方向上的不同,也是不能比较的。 针对中国经济增长这个热门话题,本文收集了我国1985年到2002年间的GDP,固定资产等数据,并加以实证分析及比较对比分析,分析这段时间里这些因素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经济理论陈述 西方经济学通常把经济增长规定为产量的增加,用来衡量这一经济量的尺度通常是国民收入或人均国民收入。

投 资 对 经 济 增 长 的 贡 献 率 如 何 计 算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如何计算由于投资是GDP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因此投资规模的适度扩大对GDP的增长具有一定的拉动和推动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扩大生产能力以增强对GDP的推动力和由于扩大投资所引起的需求增加而产生对GDP的拉动力来实现的。 从需求方面看,投资规模的扩大可以引起对投资品的需求增加,从而造成就业人数及收入的增加,并由此引起对消费品需求的增加。 从供给方面看,投资有利于今后扩大再生产,增加社会产品的供给。 因此,必须要有一定的投资规模,才能保证国民经济一定的发展速度。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投资在拉动GDP增长方面的重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投资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可谓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盲目扩大投资,超出国家财力、物力,也会阻碍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在这方面,我国有过不少历史教训。 目前主要有三种定量方法测量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或贡献率): 一、国民收入法这种方法基于国民收入支出法中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计算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拉动作用,简称其为国民收入法。 对应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的两种表达方式,用国民收入法测量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算方法和步骤分别为: ①计算报告期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增量占同期GDP增量的比重,该比重即为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通常表述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百分之多少。 按此方法计算的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最终消费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之和应等于100%。 ②将①计算的贡献率作为权数乘以报告期GDP增速,所得百分比即是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通常表述拉动经济增长多少个百分点。

福建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评价终板

福建经济发展的自然环境评价 2010地理学(国家理科基地班)109022010013 摘要:福建经济正处于从工业化向工业化后期过渡与发展阶段,2011-2012年福建省域综合竞争力排行第九,服务业竞争力上升,经济向外向型经济转化,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实施以来,福建省经济协调发展。本文分别对影响经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原材料现状、自然灾害、港口、能源等自然条件进行评价。 关键词:福建;经济发展自然环境 正文: 十六大后全国各省市区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以2011年平均汇率折算福建省在2011-2012年省域综合竞争力位于第九,人均GDP超过65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达到了中等偏上国家的发展水平。[1]有学者认为福建经济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与发展阶段[2],福建产值结构保持在“二,三,一”的格局,第二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表明我省服务业竞争力上升。2000年来,特别是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实施以来,福建省经济协调发展,在沿海地区持续发展同时,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显著上升。原来以鹰夏铁路中段为主体的经济发展轴向南北延伸,西部山区发展轴展露雏形,并与沿海经济发展带一起构成了福建省的两条纵向经济发展轴线。[3] 近年来,常以区域全面发展竞争力作为评价一个区域的综合实力的方法,包括环境发展竞争力,社会发展竞争力和经济发展竞争力。环境发展竞争力体现一个区域经济发展赖以依存的资源环境状况,它作为区域的环境子系统,又体现在自然资源竞争力、资源消耗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和环境保护竞争力四个方面。自然资源作为区域的资源禀赋,它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资源获得的便利性问题,尽管某些可以通过区域外的要素获得,但区域自身的资源要素仍将影响到经济发展,而某些自然资源对于社会发展则是不可转移的,它是环境发展竞争力的重要内容。[4] 一、福建省经济发展的自然资源评价 (一)、水资源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福建省淡水资源相对富余,水资源总量为1168.7亿m3,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4.3%,居全国第8位,人均拥有量3367m3,是全国的1.52倍,居全国第七位。但福建省水资源主要来自江水,受降雨时空和河流走向的影响,时空分布不均,出现地域性、时间性水资源短缺。莆田、泉州、福州市人均水资源量也仅为915、1121、1468、1705m3,按照国际通用概念,这些地区也基本都属于“贫水区”“水资源紧张区”,而这一地区由于人口密集、经济较为发达,水资源供需平衡矛盾十分突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用水大幅度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同时,一些流域的水质污染也造成部分地区水质性缺水 对于水资源中的海洋资源,福建海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处北回归线东侧,面临台湾海峡,是东海和南海之间的通道,福建省的海洋资源优势主要有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能源、滨海旅游资源、海岸滩涂资源、海洋空间资源、海水化学资源。 (二)、土地资源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宝贵性越加突出,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根据2000年土地详细变更调查资料,在全省土地总面积中,林地面积占67.3%,耕地占11.1%,水域占4.7%,城镇、工业区、交通、园地等占9.2%,未利用土地占7.7%。福建省土地利用结构的特点决定了在生态稳定和优化的条件下实现耕地资源调整的空间狭小。林地面积虽大,但不能毁林开荒,因为在优越的生态环境中又隐藏着特殊的生态脆弱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