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藏族面具文化历史

藏族面具文化历史

藏族面具文化历史
藏族面具文化历史

?【图书简介】

这本藏族面具文化研究的专著是我国藏学界的一部成功之作作者在广泛查阅文献,注重并大量吸收国内外相关学术研究成果的同时,更注重于实地的调查。书中对各类藏族面具的制作工艺及流程作出颇为详细的叙述和分析,并对藏族面具的类型分类及特点提出自己的看法。此书对藏族面具的两大有机载体,即“羌姆”、藏戏与面具的关系和面具在其中作用的研究,也很有创见,可使读者进一步了解藏族面具的发展过程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面具是世界各民族普遍具有的一种共生文化现象,是古老的信仰与艺术的一种符号和文化表达。青藏高原的面具文化在特殊的生态环境和文化背景下生存、发展,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从而显得更加神奇。本书用精炼的文字和生动而真实的图片诠释了青藏高原面具文化的奥秘,给人们以更加独特、精美的艺术享受。-读书网|https://www.sodocs.net/doc/682283542.html,

?【本书目录】

序言

引言

第一章藏族面具文化历史探源

一、藏族面具的起源时间

二、藏族面具至今仍然存活并不断发展的原因

第二章藏族面具的类型

一、我国面具分类的几种类型分法

二、藏族面具的基本分类

第三章藏族面具的制作工艺及其流程

一、贴布脱胎面具制作的传统工艺流程与技法

二、木质面具的制作工艺及其流程

三、金属铜质镀金面具制作工艺及其流程

第四章藏族面具的基本特点

一、藏族面具的色彩美

二、藏族面具的造型美

三、藏族面具的宗教性

四、藏族面具的丰富多样性

第五章藏区寺庙“羌姆”与面具

一、寺庙“羌姆”的起源

二、寺庙“羌姆”的形成与流派及各教派面具

第六章藏戏与面具

一、藏戏的起源与形成

二、藏戏剧种、流派和剧目

三、藏戏面具

第七章藏族面具文化对我国西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的影响

一、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藏族面具的分布

二、藏族面具文化对西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的影响

参考文献

后记

藏族舞蹈历史

5 藏族舞蹈历史悠久,在公元前1世纪,“噜”(静态的歌)和“卓”(动态的舞)已发展起来。公元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为了巩固王权,安定社会,制定“十善法”。据《西藏王统记》描述:在公布这部法典之际,全藏举世欢腾,“或饰犀牛或狮虎,或执鼓舞人,以各种姿态献乐舞……”。吐蕃时期藏族的土风舞、拟兽舞、鼓舞和宗教性的巫舞等已十分兴旺。 清代刊印的《卫藏图说》和《皇清职贡图》载“杂谷本唐时吐蕃部落,男女相悦携手歌舞”,“妇女十多人,头戴白布围帽,身穿五色彩衣,手牵着手,围成一圈,腾足于空,……”。这种舞蹈就是藏舞“卓”和“伊”的原形。 在西藏,各地区的舞蹈形态和形体动作不尽相同。在他们开展的很多舞蹈活动中,都有极强的健身作用,有顿足为节,连臂踏歌,热烈欢腾的农村“果谐”(圆圈歌舞);有踏步为节、重脚下节奏点子变化,热情欢快的“堆谐”(俗称踢踏舞);有既展舞姿又重情绪表现,豪迈奔放的农村牧区“果卓”(锅庄舞)等等。这些歌舞融文娱与体育为一体,不仅花样多、技巧高,而且又与藏民族艺术相结合,揉体育、音乐、舞蹈为一体,表现出高超的技艺水平,既是娱乐,又能强身健体。此外,在西藏的寺庙和民间,还流行着一些模仿动物动作的舞蹈,如鹰舞、狮舞,牦牛舞、鹿舞、猴舞等,很有些类似于汉族地区的五禽戏,这些舞蹈具有“宣导郁”、“通利关节”,强身健体的作用。藏民族具有健身作用的舞蹈归集起来有如下几种: 一、“果谐”(圆圈歌舞)

“果谐”是流传在西藏农村的一种拉手成圈,分班唱和,此起彼伏,顿地为节,载歌载舞的自娱性圆圈歌舞。常见于农区的村头、旷地、打麦场上。时逢佳节,人们从白天唱到夜晚,从深夜跳到黎明。由于“果谐”的唱词比较口语化,音韵和谐,通俗易懂,随口应心,可以即兴创作,因而藏族人民经常用这种歌舞形式,相互交流真情实感倾吐向往美好的幸福生活的心愿。“果谐”的兴起和西藏的农业发展相关,它和秋收打场男女分班唱和的劳作形式及修房筑屋“打阿嘎”的劳动节奏有直接联系。舞蹈动作多以2/4节奏变化,重拍起步,膝盖到脚掌直向落地,顿地为节,步法结实稳扎,劳动气息很强,男女在舞中还相互交替进行构成竞舞场面,长于抒发群体的热烈欢腾情绪是其基本的风格特征。在西藏“果谐”通俗流行,已被人们运用发展成为当今游园会上的广场集体舞了。跳“果谐”可增加生活的情趣,也可消除工作和劳动后的疲劳,具有较强的健身作用。 二、堆谐(城镇踢踏舞) “堆谐”(城镇踢蹈舞),是指从拉孜到定日一带的农村歌舞,17纪中叶,五世达赖在其规定的“雪顿节”上,后藏炯巴藏戏团在演出藏戏时,穿插表演了六弦琴伴奏,踏步为节,重脚上节奏音响变化,欢快热情的“堆”区民间舞,后通过艺人和舞蹈世家加工规范,城市化了的藏族踢踏舞。以拉萨、日喀则最为盛行。常见于旷地、街头、庭院、“林卡”之中,“堆谐”不但具有娱乐价值,而且有健身价值。

藏族纹饰的历史文化

藏族纹饰的历史文化 身处雪域高原的藏族人民,在与严酷、恶劣、闭塞、荒寒的自然环境进行抗争的过程中,不断从无奈中求得平衡,从困厄中找寻解脱,创造出属于本民族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把对美的追求与表现贯穿于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藏族纹饰艺术从它问世的那一天开始,就决定了它是一种美化手工制品,点缀社会生活的特殊艺术形式。藏族把图纹艺术称作“泽吉日莫”,意为美饰画,并把它列在画之首类就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藏族纹饰种类齐全,特色鲜明,技艺高超,不但在艺术上达到了相当的境界,而且还涵盖了藏民族的习俗和信仰。从某种意义上讲,藏族纹饰更能为我们揭示出一个民族的魅力所在。本人数次深入西藏自治区及云南省、四川省藏区,在以下几个方面对藏族纹饰做了一番实地考察。 一.现今藏族装饰纹样的历史文化渊源 藏族纹样的历史发生可以追溯到距今4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至元明清时期起发展成一种包容性很大的装饰文化,藏族纹饰的繁荣,具体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的。 第一个方面,是受益于中原地区汉族文化的滋养。 吐蕃王国时期,藏汉之间直接的文化交流便已开始。在此过程中,通过唐蕃二次联姻,以及吐蕃势力深入内地,一度控制敦煌地区等方式与途径,使得藏族有机会学习、了解、掌握和应用属于汉文化体系中的一些装饰图式和工艺技巧。其中丝绸服饰及其它一些器物上的图案纹饰,最直接地引发了藏民族的感官愉悦,受到他们的喜爱。烙有汉民族心理印迹的缠枝牡丹、长城纹、龙凤纹、太极八卦图及寿字等等纹饰图案,逐渐进入到藏民族的文化视野中,成为藏族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个方面,得力于印度、尼泊尔等地佛教文化的孳乳。 由于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的需要,佛教开始从松赞干布统治时期起,从印度等地正式传入吐蕃社会,从而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文化,新的意识,引起人们思想观念,包括宗教观念的改变。佛教的传入与流播西藏,不仅带来了一整套的教理、教义、教法,以及与之有关的知识学问,而且随之带来了业已成型的一系列的佛教艺术形式与符号。它们一经流入并在实践中反复运用,便很快得到藏族在文化上的认同感而加以完善和固型,并在程式化上予以加强与沿袭。诸如莲纹、象纹、佛像、佛塔、曼陀罗等等均属此类。 第三个方面,来自以上地区和民族的纹饰在西藏高原生了根,开放出更美丽的花朵。 藏民族对外部文化的接收和吸纳绝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的和再建的过程。世界上任何先进的民族文化基本上都是一种由合力作用导引的,即由吸收、融合外来文化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越是如此,其文化创造愈发显露出生命活力。进一步说,文化有其类化性。当其他民族的纹饰传入藏区后,它们多不再保持其固有的形态,而是大量地注入了藏族自身的思想、心理、智慧、感悟、情趣,发生了一些质的改变。它们已经藏族化或本土化了,已成为了一种新的艺术。在此当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民族精神的贯穿始终。 二、藏族装饰纹饰的基本题材 自古以来,藏族不仅大力地继承和发扬了本土的传统文化,而且还广泛地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从而在纹饰题材上构建起自己的发展谱系。若对藏族的装饰题材加以分类,那么大致可以划分为八类。下面分述如次。 1、几何纹

西藏的历史与文化考试答案20XX年尔雅公选课答案

西藏的历史与文化考试答案20XX年尔雅公选 课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贡布地区的婚姻制度与拉萨地区相同的是()。 A、都有交表婚 B、 都有父系氏族 C、 都有固定的亲属称谓 D、 都有一妻多夫制 我的答案:D 2 洛域地区允许的是()。 A、交表通婚 B、平表通婚 C、亲表通婚 D、从表通婚 我的答案:A 3 ()是青藏高原藏族人民向南部迁移、扩散的主要通道。 A、 尼泊尔与西藏接壤处 B、 阿克赛钦地带 C、横断山脉 D、 西藏与新疆相接处 我的答案:C 4

在渗透融合了佛教之后,西藏苯教发展到了()阶段。 A、笃本 B、伽本 C、觉本 D、宗本 我的答案:C 5 文化人类学中,倡导尊重各个种族自身文化,各种文化应该和谐发展的时期是()。 A、种族论时期 B、进化论时期 C、结构论时期 D、相对论时期 我的答案:D 6 康区内部根据语言的不同也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区域。其中不包括()。 A、东部方言区 B、南部方言区 C、卓尼土语 D、乌苏土语 我的答案:D 7 努尔人的社会形式是()。 A、 分化、合组模式 B、 裂分、阶层模式 C、 分化、阶层模式 D、 裂分、合组模式 我的答案:D 8 藏民所说的中阴共有()天。

A、 9 B、 36 C、 49 D、 81 我的答案:C 9 下列不属于西藏高原三条地理线划分的是()。 A、 高原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南/北界线 B、 山脉与平原的东/西界线 C、 半湿润与半干旱的东南/西北界线 D、 寒冷与温凉气候的东/西界线 我的答案:B 10 四条进藏的路线中,由于西藏地形特征而最容易通行的是()。 A、新藏线 B、滇藏线 C、川藏线 D、青藏线 我的答案:D 11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吐蕃小孩衣服上的纹饰是()。 A、对狮纹 B、对马纹 C、对鸟纹 D、对猴纹 我的答案:C 12 在西藏,以登山向导而著名的人群是()。 A、夏尔巴 B、僜人 C、康巴 D、珞巴 我的答案:A 13

防毒面具的使用方法示范文本

防毒面具的使用方法示范 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防毒面具的使用方法示范文本 使用指引:此操作规程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防毒面具按防护原理,可分为过滤式防毒面具和隔绝 式防毒面具。 过滤式防毒面具,由面罩和滤毒罐(或过滤元件)组 成;隔绝式防毒面具,由面具本身提供氧气,分贮气式、 贮氧式和化学生氧式3 种。 为了防止对面部皮肤过敏,高级的防毒面具的材质已由 普通橡胶,改为采用优质硅胶制作的全面罩主体,抗老 化,防过敏,耐用,易清洗。 各种防毒面具的材质和结构不同,但都可以参照同样 的使用方法,以下为硅胶大视野防毒面具使用及维护方 法。

一、防毒面具使用前检查: 1、使用前需检查面具是否有裂痕、破口,确保面具与脸部贴合密封性; 2、检查呼气阀片有无变形,破裂及裂缝; 3、检查头带是否有弹性; 4、检查滤毒盒座密封圈是否完好; 5、检查滤毒盒是否在使用期内 二、防毒面具佩戴说明: 1、将面具盖住口鼻,然后将头带框套拉至头顶; 2、用双手将下面的头带拉向颈后,然后扣住; 3、风干的面具请仔细检查连接部位及呼气阀、吸气阀的密合性,并将面具放于洁净的地方以便下次使用; 4、清洗时请不要用有机溶液清洗剂进行清洗,否则会降低使用效果。三、防毒面具佩戴密合性测试:测试方法一:将手掌盖住呼气阀并缓缓呼气,如面部

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介绍

玉树藏族自治州 青海省辖州。藏族聚居区,省畜牧业基地之一。位于省境西南部,东与四川省接壤,东南和南部与西藏自治区毗邻,西接西藏、新疆自治区。州府驻玉树县结古镇,距省会西宁800公里。面积19.8万平方公里,人口23.6万人,藏族占总人口的96%以上。辖玉树、杂多、称多、治多、囊谦、曲麻莱6个县。古为羌地。魏晋南北朝时属苏毗王国,唐、宋时为吐蕃地,元属吐蕃等路宣慰司,明属朵甘思宣慰司,明末清初,隶和硕特蒙古政权,后隶钦差总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衙门。民国初,隶青海办事长官,旋改隶蒙番宣慰使和甘边宁海镇守使。民国六年(1917)设玉树理事,民国十八年改为玉树县,辖今自治州全境。1951年成立玉树藏族自治区(地级),1955年改为自治州。玉树地处青南高原,海拔多在5000米以上,山脉之间的高原也在4000米以上,多湖泊、沼泽,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州境东南部由于江河下切,形成沟谷地,海拔4000以下的地方宜牧能农。矿藏有煤、铁、铜、铅、锌、锡、盐、硫磺和石膏。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青(海)西(康)公路穿境,全州所有县和97%的乡镇通简易公路。工业主要有水电、煤炭、农机、建材、盐业。经济以牧业为主,畜种有藏系绵羊、牦牛、马。藏系绵羊毛俗称西宁毛,是毛纺工业的优质原料。东部3县的河谷地带有少量农业,主要种植青稞。境内有著名的文成公主庙和勒巴沟岩画,均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玉树县 玉树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青海省南缘,玉树藏族自治州东端。全县总面积为15715平方公里,境内多高山峡谷,地势陡峻,气候复杂多变。全县辖8个乡1个镇,62个村民委员会,262个农牧业生产合作社,是一个以牧业为主,兼有少量农业的半农半牧县。截至目前,全县共有人口7.4万人,人口密度为4.65人/平方公里。2000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按可比价算达到7117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300万元。 玉树的公路交通经过四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已形成了以结古镇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网络型交通体系,县内主要公路有四条,通车里程为1040公里,其中县乡公路407公里,乡村公路633公里,九个乡镇都已通车。玉树县是一个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县份,除农牧业、森林、水利资源外,初步探明矿点资源分布有26种,其中铁矿点五个,铝铜矿点六个,铜钼矿点五个,锌、铝、镉、金、银矿点三个,自然硫矿点一个,已开发利用的有砂金矿和铅锌矿。另外还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其中药用野生植物有400余种,其中有16种为国家级保护动物,境内的隆宝湖是黑颈鹤的栖息地,属国家自然保护区。 玉树县有独特的高原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有名的玉树歌舞在该县尤为独特,有闻名遐迩的文成公主庙以及众多教派的藏传佛教寺院,悬崖绝壁上到处刻满了经文的勒巴沟成为人民群众度假、旅游的极好去处,新寨的马尼石堆,据传由25亿块刻有经文的石头堆积而成,有世界之最的美称,东仲林区天地一色,山清水秀、草地如毯,这些优势资源,为发展独具特色的高原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杂多县 杂多县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西南部。东和玉树、囊谦两县毗邻;西靠唐古拉山地区;南同西藏自治区的丁青、巴青、聂荣、索、安多等县接壤;北与治多县相连。东西长315公里,南北宽190公里。杂多县建政于1953年7月7日。县政府所在地设在扎曲河(澜沧江源头)北岸的萨呼腾。 杂多县是玉树州的三个纯牧业县之一,畜产品产量较高。畜产品资源开发、加工和利用方面潜力很大。全县境内初步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铜、铁、砂金、煤、碱、盐、石棉等。野生动物主要有马麝、白唇鹿、雪豹、藏原羚、野驴、旱獭、雪鸡、天鹅、黑颈鹤、马熊、盘羊等。有野生药用植物如冬虫夏草、贝母、知母、秦艽、沙棘、雪莲等250余种,其中冬虫夏草分布广、产量居全州第一。还有蕨麻等一些淀粉植物。县境内河流密布,河床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且水质良好、无污染。 称多县 称多县位于巴颜喀拉山南麓,玉树藏族自治州的东北部。该县地形北高南低,气候南北差异较大,南半部沿通天河种植农作物,主要有青稞、小麦、洋芋等,有些地区还可以种植蔬菜;北部适宜放牧。全县以牧为主,但种植业在农业产值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防毒面具的使用范围、方法

§5.1防毒用具简介 一、防毒面具的种类和使用围 二、防毒面具结构和性能 三、防毒面具正确的使用法 1 确认防毒面具的使用围 1 根据毒气的种类、浓度以及使用现场空气中氧气含量和环境温度,务必要在滤毒罐限定的防护围和有效防护时间使用。 2 要正确检查面具的质量,确认此套面具气密性基本良好。 3掌握正确的佩戴法。 A 选配适当的头罩规格,根据头形选择。 B 保持气流畅通无阻。必须先拔出胶塞,防止外来物堵塞。 C 有毒场所紧急佩戴(屏住呼吸,作简单气密性试验)。

D 故障应急处理:导管穿、呼吸阀损坏、头罩损坏、滤毒罐穿。 F 氧气呼吸器观察压力在10mpa以上,氢氧化钙吸收剂不能失效(粉红色变成淡黄色即为失效)。 G 防毒罐防止气体的颜色鉴别 1防止氯气的为绿色、黄色、褐色 2 防止氨气的为灰色 一、防毒面具的维护与保养 1 使用后的面罩要清洗、消毒、晾干,撒上滑粉以防老化,并妥 善保管。 2 使用过的滤毒罐的底盖和顶盖要封紧,以防受潮和吸附有毒气 体,失效的要及时报废。 3 氧气呼吸器禁沾染油脂并远离热源,不得乱动。 §5.2急救与自救 一、基本原则 1 个人防护,切务轻视。 2搬运伤员,解毒清洗 3细心检查,抓住重点 4 多人中毒,注意分类 二、自救、互救法 1 心脏复法 (1)心前区扣击术

(2)胸外心脏挤压术 2 呼吸复术。 3 化学灼伤的处理。 §5.3现场直接作业环节 (见前面直接作业环节的管理制度) 个人防护用品 一、分类 1、呼吸道防毒用品, 2、皮肤防毒用品 呼吸道防毒用品分为过滤式和隔离式两类。 皮肤防毒品:各种防毒衣、防毒手套、面罩护肤膏等。主要防止皮肤吸收毒物。 过滤式防毒用品:是通过滤毒药剂滤除空气中的有毒有害物质的。 隔离式防毒用品:是依靠本身的自给氧气、空气或通过导气管送风、吸取有毒区域外的洁净空气。 二、过滤式防毒面具 1、使用条件:空气中氧气体积浓度大于18%,环境温度为-30 度至+45度,毒气的体积浓度 大型罐<2% NH<3% 小型罐<1% NH<3% 2、结构和性能:

防毒面具使用安全操作规程

防毒面具使用安全操作规程 Through the process agreement to achieve a unified action policy for different people, so as to coordinate action,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the work orderly. 简介:该规程资料适用于公司或组织通过合理化地制定计划,达成上下级或不同的人 员之间形成统一的行动方针,明确执行目标,工作内容,执行方式,执行进度,从而 使整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 详细阅读内容。 一、进行定期排污工作以及发生少量天然气泄漏进行抢险工作时,必须佩带防毒面具工作。 二、在使用时,一定要先检查防毒面具是否通气顺畅有效, 并且按照使用说明带好防毒面具后,再进入作业区。 三、进入作业区工作时,必须两人以上同时在工作现场。一个人进入作业区工作,另一个人在10米以外的安全区域范围负责看守通气管出口,如果发现工作人员出现恶、呕吐、昏

迷等异常现象,要及时采取救护措施。保证通气管平直放置,严禁出现死弯、压折现象,防止因杂物将出气孔堵塞,造成使用人发生缺氧和窒息等意外伤害。 四、要建立防毒面具专人保管责任制度,禁止玩耍,避免造成人为损坏。该设备属于应急使用,每月由站长(或专人)进行检查并记录在案。 五、使用完毕,使用人要进行详细记录并签名。防毒面具若出现破损等情况,应立即停止使用,及时通知上级领导。 六、防毒面具要按照说明书的要求定期清洗和消毒。 七、防毒面具存放位置在:值班室、维修中心都各备有2套防毒面具。 这里填写您的企业名字 Name of an enterprise

藏族民间舞蹈详细介绍

藏族人民居住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四川、甘肃和云南等省的部分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信奉喇嘛教。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 藏族地区是歌舞的海洋,藏族民间舞蹈多为载歌载舞的形式,音乐一般都具有活跃、热烈、朴实的特点,有的乐曲相当优美。卫藏、康、安多3大方言区的民间音乐在风格上有明显的区别。 藏族与汉族自古以来交往频繁、关系密切,在文化上互相影响、互相吸收,藏族与汉族的音乐语汇有许多共同之处:都以五声音阶为基础,五声性的歌曲随处可见。如《爱木错》、《孔雀吃水》、《古来亚木》、《尤子巴母》、《却非突西》、《阿节总巴》等,也有一些六声或七声性的歌曲。 藏族歌舞音乐中,“堆谐”的调式多为宫调式,也有羽调式或商调式的乐曲,有的乐曲出现宫、羽交替调式;“弦子”的调式多为羽调式,也有徵调式、商调式;“果谐”的音乐常用宫、羽、徵调式。藏族歌舞音乐多为同一首歌曲用分节歌的形式反复演唱,很少变换调性。器乐往往是随腔伴奏,即兴发挥。乐曲结构多为慢一中一快或慢一快,慢速时音符密集,快速时音符简化。 藏族民族乐器有札木聂、扬琴、牛角胡、根卡、二胡、竖笛、大号、大鼓、热巴鼓、镲、串铃等。 藏族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有:“堆谐”、“果谐”、“弦子”、“锅庄”、“囊玛”、“噶尔”、“热巴”等。 堆谐 “堆谐’堤西藏西部地区的一种民间歌舞。“堆”是地名,藏族人把雅鲁藏布江上游的昂任、定日、拉孜、萨加及阿里一带叫做“堆”,“谐”是歌曲的意思,而舞蹈往往与歌曲结合在一起,因此,上述地区的农村歌舞就叫做堆谐。这种舞蹈后来在整个西藏流传,舞蹈逐渐演变为脚下打点的踢踏舞的形式,以拉萨地区最为盛行,人们称它为“踢踏舞”或“拉萨踢踏舞”。现在的堆谐实际上是指流传在西藏各地的踢踏舞。

丹巴县嘉绒藏族的历史与文化

丹巴县嘉绒藏族的历史与文化 丹巴地区古称嘉莫·查瓦绒,简称“嘉绒”,意为藏区四大峡谷之一的东女国气候温和河谷农区的人,习称嘉绒娃,是藏族重要的组成部分。丹巴县历史悠久,嘉绒藏族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民俗风情古朴动人。众多的文物古迹,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嘉绒藏族,独具特色的嘉绒藏寨民居,形式多样的丹巴县锅庄,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嘉绒服饰以及饮食文化、宗教文化、婚嫁习俗、传统节日、礼仪、丧葬习俗等,构成了丰富多彩、特色突出的丹巴嘉绒藏族文化。 一、县情简介 1、历史背景 丹巴一带隋朝为嘉良夷地,唐属吐蕃,元为土司制,清设章谷屯,民国十五年(1926年)始设丹巴县。中路古文化遗址及石棺葬墓群(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存在,说明大约在5000年以前已有藏族先民们在这一带定居。历经频繁的战争,今丹巴县境及周邻众多部落居民与吐蕃士兵、移民,因长期的交往而同化、融合,最终形成具有地域和语言特点的嘉绒藏族。 丹巴是嘉绒十八土司辖地最典型的嘉绒藏族文化的代表区,是嘉绒藏族文化的中心和发祥地之一。 2、区位条件

丹巴县位于四川省西部、甘孜州的东大门,属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成都平原以西的邛崃山脉西坡。地处大、小金川河下游,大渡河上游。县境位于东经101°17′—102°13′,北纬30°23′—31°29′之间,总面积达5649km2。 丹巴县公路交通网络较为发达,317国道经卧龙、小金四姑娘山、丹巴县再向西于道孚县八美接川藏线。丹巴县城到成都345KM,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四姑娘山(日隆关)距丹巴县城114KM。瓦(斯沟)——丹(巴)路沿大渡河向南可达泸定县,刷(金寺)——丹(巴)路则沿着大金川河通向金川县和马尔康。丹巴县境内公路网络四通八达,除分别沿着县境内三条水系延伸的五条主干公路外,尚有通往各林区、矿山和乡、部分村寨的支线公路 3、地质条件 丹巴县堪称“地质学天然博物馆”,地层出露比较齐全,地层总厚度达16000余米,境内不同时代和成分的脉岩多达数万条,其中举世闻名的丹巴白云母矿,就产在伟晶岩脉中。丹巴地区独有的地质奇观,为国内外地质专家所瞩目。 丹巴矿产资源丰富,曾经是我国重要的白支母矿基地,川西重要的贵金属矿——铂镍就产在丹巴。此外,金、银、铜、铅、锌及建筑饰材“中国白”汉白玉石等较为丰富。 4、气候条件

防毒面具的使用方法

防毒面具的使用方法 防毒面具按防护原理,可分为过滤式防毒面具和隔绝式防毒面具。 过滤式防毒面具,由面罩和滤毒罐(或过滤元件)组成;隔绝式防毒面具,由面具本身提供氧气,分贮气式、贮氧式和化学生氧式 3 种。 为了防止对面部皮肤过敏,高级的防毒面具的材质已由普通橡胶,改为采用优质硅胶制作的全面罩主体,抗老化,防过敏,耐用,易清洗。 各种防毒面具的材质和结构不同,但都可以参照同样的使用方法,以下为硅胶大视野防毒面具使用及维护方法。 防毒面具使用前检查: 1、使用前需检查面具是否有裂痕、破口,确保面具与脸部贴合密封性; 2、检查呼气阀片有无变形,破裂及裂缝; 3、检查头带是否有弹性;

4、检查滤毒盒座密封圈是否完好; 5、检查滤毒盒是否在使用期内 防毒面具佩戴说明: 1、将面具盖住口鼻,然后将头带框套拉至头顶; 2、用双手将下面的头带拉向颈后,然后扣住; 3、风干的面具请仔细检查连接部位及呼气阀、吸气阀的密合性,并将面具放于洁净的地方以便下次使用; 4、清洗时请不要用有机溶液清洗剂进行清洗,否则会降低使用效果。 防毒面具佩戴密合性测试: 测试方法一:将手掌盖住呼气阀并缓缓呼气,如面部感到有一定压力,但没感到有空气从面部和面罩之间泄露,表示佩戴密合性良好;若面部与面罩之间有泄露,则需重新调节头带与面罩排除漏气现象。 测试方法二:用手掌盖住滤毒盒座的连接口,缓缓吸气,若感到呼吸有困难,则表示佩戴面具密闭性良好。若感觉能吸入空气,则需重新调整面具位置及调节头带松紧度,消除漏气现象。 重做按以上方法一,方法二做密合性测试,直至密合性能良好。 滤毒盒更换及装配方法 1、按照滤毒盒的有效防毒时间更换或感觉有异味更换; 2、将滤毒盒的密封层去掉,并将滤盒镙口对准滤盒座,正时针方向拧紧,压扣滤线盒对准盒座压紧。 防毒面具更换条件

藏族面具文化历史

?【图书简介】 这本藏族面具文化研究的专著是我国藏学界的一部成功之作作者在广泛查阅文献,注重并大量吸收国内外相关学术研究成果的同时,更注重于实地的调查。书中对各类藏族面具的制作工艺及流程作出颇为详细的叙述和分析,并对藏族面具的类型分类及特点提出自己的看法。此书对藏族面具的两大有机载体,即“羌姆”、藏戏与面具的关系和面具在其中作用的研究,也很有创见,可使读者进一步了解藏族面具的发展过程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面具是世界各民族普遍具有的一种共生文化现象,是古老的信仰与艺术的一种符号和文化表达。青藏高原的面具文化在特殊的生态环境和文化背景下生存、发展,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从而显得更加神奇。本书用精炼的文字和生动而真实的图片诠释了青藏高原面具文化的奥秘,给人们以更加独特、精美的艺术享受。-读书网|https://www.sodocs.net/doc/682283542.html, ?【本书目录】 序言 引言 第一章藏族面具文化历史探源 一、藏族面具的起源时间 二、藏族面具至今仍然存活并不断发展的原因 第二章藏族面具的类型 一、我国面具分类的几种类型分法 二、藏族面具的基本分类 第三章藏族面具的制作工艺及其流程 一、贴布脱胎面具制作的传统工艺流程与技法 二、木质面具的制作工艺及其流程 三、金属铜质镀金面具制作工艺及其流程 第四章藏族面具的基本特点 一、藏族面具的色彩美 二、藏族面具的造型美 三、藏族面具的宗教性 四、藏族面具的丰富多样性

第五章藏区寺庙“羌姆”与面具 一、寺庙“羌姆”的起源 二、寺庙“羌姆”的形成与流派及各教派面具 第六章藏戏与面具 一、藏戏的起源与形成 二、藏戏剧种、流派和剧目 三、藏戏面具 第七章藏族面具文化对我国西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的影响 一、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藏族面具的分布 二、藏族面具文化对西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的影响 参考文献 后记

西藏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西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内容摘要:在人类文化发展的悠久历史中,青藏高原成为人类发祥地之一,而藏族则是青藏高原的最先开拓者。由此可知藏族是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同时也是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独具特色的历史民族。然而,在改革开放及现代化建设日益深入的今天,如何认识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问题表现的突出起来。任何地域、任何民族在走向现代化进程中,都要回答和解决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即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关系问题。任何的地域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具有传承性,文化现代化也是文化传统变革和发展的历史必然。继承传统文化,推进现代文化,是西藏文化现代化发展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现实命题。毫无疑问,如何继承传统文化以有力地推进现代化,是摆在每一位关心、热爱、建设西藏的志士仁人面前的必须认真思考和实践的紧迫问题,要回避是不可能的。通过对西藏传统文化的了解及改进,推进西藏文化的发展,即现代化,让西藏文化更具魅力,永久传承。 关键字:西藏传统文化形成和结构传承与发展现代化建设 正文: 一.西藏传统文化的形成 西藏传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 历史证明,早在5—3万年前,西藏高原已经有土著人活动,他们创造了西藏高原原始土著文化,这就是西藏文化的黎明期。大约距今5—4千年前,西藏文化进入新石器时代,70年代以来,相继发现卡若文化、曲贡文化和藏北细石器文化,这三种文化共同构成了西藏高原原始文化三元格局,奠定了以后西藏文明基本格局的雏形。西藏新石器文化时期是西藏文化的奠基期。约在公元前千年,西藏进入金属时代,此时部落林立,战争连绵,所谓“小邦时代”。约在公元前4世纪,象雄部落联盟形成,象雄文明最早发达起来,突出标志就是本教兴起。继而,以牧为主的藏北高原的苏毗部落联盟产生。分布在山南的雅隆河流域的雅隆部落联盟崛起,到松赞干布时,终于完成了西藏高原的统一大业,建立了吐蕃王朝。及至9世纪,西藏文化大规模地、全方位地东向发展,加速度地与中原文化互通融合。 9世纪中叶,吐蕃王朝崩溃。自此直到13世纪近400年间,西藏处在从奴隶制向封建农奴制的过渡时期,是西藏古文化第二次转型期。这一时期,西藏陷入地方财政权割据和分裂状态,战争连绵,社会发展缓慢。但在文化史上却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西藏文化与宋、辽、金、夏等五朝的各方面联系加强,另一个即是藏传佛教在文化撞击和抉择中逐步形成,

防毒面具防护原理及佩戴方法

编号:SM-ZD-55974 防毒面具防护原理及佩戴 方法 Through the process agreement to achieve a unified action policy for different people, so as to coordinate action,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the work orderly.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批准: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防毒面具防护原理及佩戴方法 简介:该规程资料适用于公司或组织通过合理化地制定计划,达成上下级或不同的人员之间形成统一的行动方针,明确执行目标,工作内容,执行方式,执行进度,从而使整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防毒面具 呼吸防护用品按用途可分为防尘、防毒和供气式3类,按防护原理可分为过滤式(又称净化式)、自给式(又称隔绝式)。呼吸防护用品是预防尘肺病和职业中毒等职业病的重要防护产品,主要品种有防尘口罩、防毒面具、空气呼吸器、氧气呼吸器等。 防毒面具是一种过滤式呼吸防护用品,是利用面罩与人面部周边形成密合,使人员的眼睛、鼻子、嘴巴和面部与周围染毒环境隔离,同时依靠滤毒罐中吸附剂的吸附、吸收、催化作用和过滤层的过滤作用将外界染毒空气进行净化,提供人员呼吸用洁净空气。防毒面具一般由面罩、滤毒罐、导气管、防毒面具袋等组成。 防毒面具从结构上可分为导气管式防毒面具和直接式防毒面具2种。导气管式防毒面具由面罩、大型或中型滤毒

藏族舞蹈的介绍

有关藏族舞蹈 藏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可分为“谐”和“卓”两大类。“谐”主要是流传在藏族民间的集体歌舞形式,其中又分为四种:《果谐》、《果卓》(即《锅庄》)、《堆谐》和《谐》。后来增加了简单的上肢动作、原地旋转和队形变换,成为一种男女交替、载歌载舞的劳动歌舞形式。这种劳动歌舞今天已被搬上舞台,成为历史上劳动艺术的纪念。 藏族舞蹈,从总体上可划分为民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两大类。这两大类舞蹈都有各自丰富的文化内涵、优美而潇洒的翩跹舞姿和独具特色的舞蹈风格及形式。其中的《羌姆》,则属于宗教舞蹈类别中最为重要的寺院祭祀性舞蹈。寺院舞蹈《羌姆》的产生和流传,与藏传佛教的发生、发展密不可分。同时,又由于藏传佛教中不同派别的存在,使被人们俗称为“跳神”舞蹈的《羌姆》,在舞蹈形式、道具使用以及表演者的装束等许多方面,又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与差异。[1] 最基本的动作要领是,双手扶胯(或者双手放在身体两旁松弛状态),身体上下小幅度的颤动,全身不要紧绷,松弛。藏族舞全过程都离不开小颤,这也是最关键的动作。 藏族舞蹈种类及特点: 1.有顿足为节、连臂踏歌、热烈欢腾的农村“卓谐”(圆圈歌舞); 2.有踏步为节、着重脚下节奏点子变化、热情欢快的“堆谐”(俗称踢踏舞); 3.有以歌为主、歌舞结合、悠扬雅致的“囊玛”(内庭歌舞); 4.有踏地为节,“喳”、“顿”、“踏”相结合,顿挫有力的“达谐”(林区因舞); 5.有注重情绪表现、舞姿优美豪放的农牧区“果卓”(旧称锅庄); 6.有圆润舒展、长袖挥舞、铃声震荡、粗江激扬、重技巧动作、表现狂热情绪的热巴铃鼓舞; 7.有羽锤翻飞、气吞山河的“色玛卓”(后藏的大鼓舞)和“卓谐”(前藏腰鼓舞); 8.有配合剧情表演、自成一体的藏戏性格舞蹈和伴合劳动、激发劳动热情的“勒谐”以及哑剧性系列舞“羌姆”(俗称法舞)、稀世罕见、古香古色、具有西域风味的宫廷乐舞“噶尔”(供云乐舞)等等。

藏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少数民族之一

藏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少数民族之一,地处高寒山区,交通极其不便。公元七世纪的吐蕃时期创立文字,传入佛教。佛教在与本土苯教的反复较量中形成带有地域和民族色彩的藏传佛教,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带来极大影响。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藏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作品,包括诗歌、神话、戏剧、传记、散文和小说。其中有世界最长的英雄史诗《格萨尔》,萨迦·斑智达、仓央嘉措、策仁旺杰等著名的作家和诗人。这些作品真实反映了藏族人民与大自然的邪恶势力的斗争,形象地记录着一部民族的历史,给后人留下极其珍贵的文学遗产。 十九世纪中叶,帝国主义在我国东南沿海发动侵略战争的同时,以英国殖民地印度为跳板,对地处喜马拉雅山区的西藏进行野亦的经济和文化掠夺,直到发展到武装入侵。接着,帝国主义者拉拢西藏反动上层,妄图把西藏从祖国大家庭中分裂出去,以达到最终实现殖民统治的罪恶目的。帝国主义和分裂主义势力相勾结,极力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农牧制度的统治,一方面利用宗教文化推选愚民政策,一方面压制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严重地阻碍着包括文学在内的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 新中国成立,藏族地区相继解放。生产关系的改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藏族文学带来了新生。当代藏族文学的发展,在总体上与全国其他民族保持着同一的方向和步调,但其发展道路和表现形态却不尽相同。这是因为长期处于半封闭状态,又受到“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的思想影响,马列主义传入较晚,解放前没有传播新思想的任何藏文报纸刊物,致使“五四”时期全国蓬勃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在藏族地区影响甚微。一部当代藏族文学史,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新文学在藏族地区从无到有,逐步走向繁荣兴旺的历史。 当代藏族文学不但拯救和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而且在指导思想、创作方法和服务对象上进行了一次重大革命。它第一次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观察民族的历史和现实,把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描绘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结合起来,赋予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时代审美特征。新文学作品的服务对象从庙堂和书斋狭窄的圈子中解放出来,走向市民、农村和牧场,成为人民大众共享的精神产品。这既密切了作家与群众的关系,也极大地刺激了作家的创作热情。 这场文学史上的重大革命是通过藏族作家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文艺思想和民族间的文艺交流实现的。特别是解放初期,一批进藏的部队文艺工作者和到藏族地区开展工作的汉族文艺工作者成功的创作实践,给藏族作家强烈的艺术熏陶,促进了创作方法和文艺观念的重大变革。其中的主要作品有徐怀中的长篇小说《我们播种爱情》、胡奇的儿童文学《五彩路》、高平的叙事诗《大雪纷飞》、白桦的叙事诗《鹰群》、杨星火的抒情诗《叫我们怎么不歌唱》、汪铖的话剧《在康布尔草原上》、任萍的歌剧《草原之歌》、陈其通的歌剧《柯山红日》。他们用当时通行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展示边疆山河的美丽、富饶,讴歌藏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建幸福生活的伟大斗争,鼓舞各民族青年积极投身于藏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建设,显示出社会主义新文学的强大生命力。这些作品对当代藏族作家的成长和新文学创作产生积极、深远影响。一批有高深文学修养的藏族老作家和热爱文学的知识青年,或者与汉族作家合作,或者学习他们的创作经验,走上社会主义新文学的创作道路。最早活跃在文坛上的作家有:老一代知识分子擦珠·阿旺洛桑、江金、索郎杰布、才旦夏茸等,以政治抒情诗见长;青年诗人伊丹才让、饶阶巴桑、丹真贡布、格桑多杰等,分别有抒情诗和长篇叙事诗问世;从事新闻工作的藏族记者格来、悦登平描则写了许多文情并茂的通讯和报告文学作品。他们的作品像一束束报春花,宣告社会主义民族文学在西藏的诞生,预示着无比广阔的发展前景。 擦珠·阿旺洛桑(1880-1957)的政治抒情诗《金桥玉带》,是老诗人最早的成功尝试,《人民日报》曾译为汉文发表,影响深远。擦珠是一位活佛,又是一位造诣很深的宗教学者和诗人,解放前就有作品以手抄本的形式在亲朋好友中传诵,带有较浓厚的宗教色彩是不言而喻的。西藏和平解放后,虽已年逾古稀,却在党的民族政策感召下,积极参加建设新西藏的工作,担任《西藏日报》副总编辑,工作认真负责,表现出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怀。诗作《金桥玉带》、《欢迎汽车之歌》深刻反映了川藏、青藏公路同时通车给西藏带来的可喜变化。《歌颂各族人民的领袖毛主席》、《世人同声反对战争保卫和平》、《爱国青年大团结》抒发了这位宗教学者从寺庙走向社会,放眼世界、关心五洲风雷的博寺胸怀。既保持了藏族古典诗歌华丽、典雅的艺术风格、又洋溢着新生活的激情。 《金桥玉带》全诗共八十行,是一首情景交融、气吞山河的政治抒情诗。通过高原险峻的自然环境和筑路英雄开山劈石的感人场面,把通车庆典的欢乐推向高潮,诗人澎湃的革命激情像火一样燃烧起来,思绪也像白云一样在蓝天翱翔,纯净而又高远: 修路队伍大团结,征服天险、地险,

藏族的文化背景

藏族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与汉族有很大的不同。 在称呼藏族朋友的时候,可以在后面加一个“啦”字,“啦”是敬称,这样显得尊重他,特别是初次见面的朋友,切忌直呼其名,这是很不礼貌的。到藏民家做客时,在室内要盘腿端坐,脚底不要朝着人,不要东张西望。 藏族禁忌杀生,佛教徒在这方面更为严格。虽他们也吃牛羊肉,但不亲手宰杀。藏族人不吃驴肉、马肉和狗肉,有些地区还不吃鱼肉。 喝酥油茶时,不要急急忙忙的去接,主人会把茶双手捧到你面前,这时才能接过来喝。另外不要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巴掌。 到寺院、佛塔等宗教场所参观时,必须从左往右绕行(到苯教寺庙需从右边绕行),不要跨越法器、火盆等。另外转经筒,经轮不能逆时针转动。 不要随便摸藏族人的头,这点非常重要。在藏族的传统文化中,除了高僧和长辈外,别人是不可以随便摸自己的头的。这是一种非常不礼貌的行为,请大家牢记。 到寺庙参观,不要吸烟、摸佛像、翻经书等。对于喇嘛佩带的护身符、念珠等宗教器物,不得动手抚摸。遇到寺庙内举行法事活动,要保持安静。不要在寺庙内和寺庙附近大声喧哗,更不能打猎和杀生。 还需要注意一些其他的小细节,比如不要用印有藏文的纸擦东西;到藏族同胞家做客,男的坐左边,女的坐右边,不能混杂而坐;看到门口生一堆火,或者门口插上树枝,上面贴一红布条,这表示这户人家里病人,切勿进入。

汉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古老民族,由于其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所以风土人情多姿多彩,丰富异常。 尚农务本 汉族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自古以来农业人口一直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九十以上,尚农风俗源远流长。从远古起,汉族就视农业为本业。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就提出了“以农业为本”的主张。他说:“仓禀之所以实者,耕农之本务也。”《韩非子·诡使篇》。在尚农思想的影响下,汉族社会形成了“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商君书·画策篇》。“男耕女织”可说是一幅典型的汉族社会风土人情画。只是到了现代,特别是解放后才有了较大的变化。 二十四节气是汉族农历特有的重要部分,它的形成和创立与汉族古代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习俗密切相关。随着一年四季气候的变换,农事和农活的内容也随着变化。二十四节气名称本身的含义,都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点。至今汉族农民仍习惯按节气进行农事,安排农活。 与尚农风俗相关的是汉族对土地神的崇拜。《白虎通义》云:“地载万物者,释地所以得神之由也。”土地神崇拜的形式是“社祀”,土地神称为社神

防毒面具的完整使用方法流程

防毒面具的完整使用方法流程 防毒面具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借鉴了猪鼻子的形态设计而出,是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灵感的经典之作。如今防毒面具已经成为了生产工作中的常客,是保障危险区域作业的重要设备。作为过滤式呼吸防护用品,及其注重气密性等方面,因此需要严格规范的使用维护流程,下面来了解下。 一、防毒面具使用前检查: 1、使用前需检查面具是否有裂痕、破口,确保面具与脸部贴合密封性; 2、检查呼气阀片有无变形,破裂及裂缝; 3、检查头带是否有弹性; 4、检查滤毒盒座密封圈是否完好; 5、检查滤毒盒是否在使用期内。 二、防毒面具佩戴方法: 1、将面具盖住口鼻,然后将头带框套拉至头顶; 2、用双手将下面的头带拉向颈后,然后扣住; 3、风干的面具请仔细检查连接部位及呼气阀、吸气阀的密合性,并将面具放于洁净的地方以便下次使用; 4、清洗时请不要用有机溶液清洗剂进行清洗,否则会降低使用效果。 三、防毒面具滤毒盒更换、装配方法: 1、按照滤毒盒的有效防毒时间更换或感觉有异味更换; 2、将滤毒盒的密封层去掉,并将滤盒镙口对准滤盒座,正时针方向拧紧,压扣滤线盒对准盒座压紧。 四、防毒面具使用注意: 1、佩带时如闻到毒气微弱气味,应立即离开有毒区域。 2、有毒区域的氧气占体积的18%以下、有毒气体占总体积2%以上的地方,各型滤毒罐都不能起到防护作用。

3、每次使用后应将滤毒罐上部的螺帽盖拧上,并塞上橡皮塞后储存,以免内部受潮。 4、滤毒罐应储存于干燥,清洁,空气流通的库房环境,严防潮湿,过热,有效期为5年,超过5年应重新鉴定。 防毒面具的完整使用方法和流程已经介绍完毕了,各位朋友倘若另有其他问题,可不要忘记来咨询小编哦。如果您需要好的防毒面具产品,可以拨打我们的专业客服热线,上海畅为将全方位为您服务。

防毒面具使用与维护保养

防毒面具使用与维护保养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防毒面具 氯碱生产企业及接触、使用氯气的地方都离不开氯气防毒面具。但是,有很多氯气中毒事故却是由防毒面具引起的。如某化工厂在发生氯气泄漏时,一位操作人员随及时戴上了防毒面具,但在紧急情况下未把滤毒罐进气孔上的密封小胶盖摘开,因憋气而脱下面具,致使吸入了大量的氯气而不治身亡。如果滤毒罐内的药层失效,导致防毒面具失去防毒作用,也会造成人身伤害。所以,了解和掌握防毒面具的结构和构造,加强日常维护和管理,并熟悉使用方法,就可使操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免受氯气的伤害。 一、防毒面具的组成与构造 1、组成 防毒面具一般由滤毒罐、头戴式面罩等组成。滤毒罐标色为黄色,主要防护酸性气体和蒸汽,例如氯气、氯化氢。 2、构造 (1)、滤毒罐 滤毒罐为圆筒形,内装过滤毒烟由特制的滤烟纸折叠而成的滤烟层和吸收有毒气体或蒸汽的装填层。装填层是用直径约为1毫米的活性炭(或防毒炭)加上特殊过滤性防毒物质装填而成。因氯气为酸性气体,所以用氢氧化钠和清氧化钾、弱酸盐(如碳酸钠)作为特殊过滤性防毒物质。 滤毒罐壳是由黑铁皮制成的,外部呈棕褐色。罐颈带有螺纹,用来连接导气管。罐底有进气孔,孔上有1橡胶盖,橡胶盖用1细绳连接,细绳的另一端固定在罐底,以便在摘开盖时不致丢失。为了保证罐壳必要的坚固性,其上有5道外凸棱。 (2)头戴式面罩

面罩是由罩体、眼窗、Y型管和活门盒等组成。罩体由天然橡胶制成,内有Y型管,使吸入的空气先经过眼窗,以促使凝结在眼窗的水汽蒸发,面罩下部装有1个包括门和吸气活门的活门盒。吸气活门、呼气活门均为单向活门。空气吸入时,由吸气活门引入Y型管,呼出的废气不再经过滤毒罐,而由呼气活门直接排出。这样既降低了呼气阻力,又可避免滤毒罐装填层受潮。 二、使用前检查 1:使用前需检查面具是否有裂痕、破口,确保面具与脸部贴合密封性 2:检查呼气阀片有无变形,破裂及裂缝 3:检查头戴是否有弹性 4:检查滤毒盒座密封圈是否完好 5:检查滤毒盒是否在使用期内 三、佩带方法 1:连接防毒面具:旋下罐盖,将滤毒罐接在面罩下面,取下滤毒罐底部进气孔的橡皮塞 2:将面具盖住口鼻,然后将头带框套拉至头顶 四、防毒面具佩戴密合性测试 1:测试方法之一 将手掌盖住呼气阀缓缓呼气,如面部感到有一定压力,但没有空气从面部和面罩之间泄漏,表示密合性良好,若面部与面罩之间有泄漏,需重新调节头带与面罩排除漏气现象 2:测试方法之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