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

三道中学:李家强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可见新课程理念下的新型课堂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一切都要以学生为中心,以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宗旨。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那么如何将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呢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是把学生作为接受教育的人,更应将学生看成一个有独立个人权利的社会人来对待,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不体罚、嘲笑、挖苦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赞赏每一位学生的所付出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成绩。因此新型的师生关系落实在课堂上,应该给学生以自尊,让学生在拥有尊严的环境中愉快的学习。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用商量的语气,鼓励性的语言。我经常说:“有一个问题,是我要求教大家的,谁能帮我解决”“老师相信你经过努力一定能行!“这个问题提出得真好,谁愿意帮助他解决”“你的见解真是深刻而又独到,令人叹服!”“你的朗读真有感情,你看大家都沉浸在你的精彩表演之中了!”。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动起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课堂上开辟了学生展示自我的天地。

二、进行“问题教学”,营造自主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

苏格拉底曾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可见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新课程学习方式特别

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所以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三、开创开放性的课堂,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

《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说:“参与是个体投身认识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和基本形式。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是其在教学中主体地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以实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课程理念呢在我看来,教师就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摒弃“以教师个人为中心”和“一言堂”的教学思想,开创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生动活泼学生学习氛围,精心设计动手、动脑、动口的学生活动,让学生动起来,以活动促学习,以活动促发展。书让学生读,看法让学生讲,难点让学生议,知识规律让学生找等等方法。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就是让学生能讲的讲,能演的演,能画的画,能唱得唱,能读的读,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四、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努力寻求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从而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教师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为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创设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假设与具体操作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假设与具体操作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是人文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在当事人中心治疗理论在教室中试验探索。罗杰斯设想:如果在治疗中可以依靠当事人自己的能力建设性地处理他自己的情况,如果治疗师的目的就是为了释放当事人的那种能力,那么为什么不在教学中使用这一思想与方法呢?如果创造一种接受、理解和尊重的气氛九可以使所谓的治疗中的学习活动更有效地进行下去的话,那么它也一定是所谓教育的学习活动的基础。如果这种治疗方法不仅能够使一个人更好地了解他自己,而且能更好地在新的环境中指导他自己,那么在教育中也可以获得这种效果。 如果按照当事人中心疗法的主旨来更有效地进行教育的话,那么所取得的成就可以把当今的教育方式彻底推翻——这个任务任重道远。 当事人中心治疗理论与实践的纯粹现象学认识论原理 罗杰斯的当事人中心咨询理论是建立对在大量的临床观察和获得的经验依据的基础上的,很显然采取的是自然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罗杰斯在介绍该理论的理论基础时指出:“这个理论基本上是现象学的,很大程度上依赖自我概念作为理论架构。”①而且,根据临床经验,提出:“把使用个人的现象域作为科学心理学的重要基础看起来是有希望的。”②在罗杰斯看来“体验的现象域”是人类行为的深层动力域。只不过,罗杰斯认为他的理论主要是来源于弗洛伊德的启示。也就是说其理论依据是心理学的,与哲学认识论之间保持了很大的距离。 但值得注意的是罗杰斯的论述中与纯粹现象学具有惊人的一致性,罗杰斯提出;“有一个共识是,个体通过特定的方式来体验世界,而他的行为显然是由知觉决定的。”③在此,特定的方式,即反思方式,知觉即意向作用方式。体验世界——在此“世界”即所思,体验世界即关于世界的认识。罗杰斯在其著作《当事人中心治疗——实践、运用和理论》的作者前言代这本书指向的是治疗中的体验。体验是自我意识,由自我通过反思意识被给予,只能是自身认识。罗杰斯非常准确地把握了纯粹现象域的反思特性,因此,将自己的理论特殊概括为“当事人中心理论”。罗杰斯在心理治疗的临床实践中发现,任何医生都不能替代当事人认识自己。因此,在早期以“非指导性的治疗”作为原则,后期发展为“当事人中心治疗”的理论。罗杰斯提出:“当事人,正如这个词所具有的意义一样,是一个主动自愿前来寻求帮助以解决问题的人,却丝毫没有放弃他在问题情景中的 ①卡尔·R·罗杰斯:当事人中心治疗:实践、运用和理论[M].李梦潮,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60-461. ②卡尔·R·罗杰斯:当事人中心治疗:实践、运用和理论[M].李梦潮,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33. ③卡尔·R·罗杰斯:当事人中心治疗:实践、运用和理论[M].李梦潮,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案例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案例 一、提前一天发放导学案,先学后教,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使学习成为一种自主建构的活动,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化学课堂自主合作的新亮点。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就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下面以粤教版初中《化学》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空气的成分》为例,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以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备课,备课不仅备教法,而且备学生,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讲解时详略得当。如案例:

学生得出结论:说明集气瓶内确实存在空气。 学生答:是用燃烧的方法研究的,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归纳: 实验现象为①红磷燃烧;②放出大量的热;③生成大量白烟;④到燃烧停止,温度下降以后,瓶内 水上升约51 体积,同时白烟消失。 学生思考、分析。 分析原因解答: 小于五分之一: ①红磷不足,使瓶内的氧气未 反应完; ②装置的气密性不好。即装提问:同学们回忆一下,小学自然课上是怎样研究空气的组成的?空气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 探究活动二: 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分析归纳实验现象。 讲解: 在实验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①红磷要足量,以确保瓶内的氧气完全消耗; 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动作要迅速,即要立即将其伸入瓶内,并把塞子塞紧,不能漏气; ③要等到集气瓶冷却到室温 后才能打开止水夹; ④实验开始时,导管应注满水,以防止实验后引起误差。 提问:瓶内约54 体积的空间还 有没有气体?若有,它能支持燃烧吗? 讲解:还有气体,因为液面没有上升到顶部。但是这部分气体不能支持燃烧,否则燃烧不会停止。 使用过量的红磷。 提问:该实验有时测得氧气的体积远小于51(或大于51),出现误差的可能原因在哪里? 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也就是了解学情,在已有的基础上加深学习。 演示实验学生认真观察,师生探讨的结论。 实验 测得氧气的体积小于五分之一原因,学生讨论,总结加强对难点

浅谈“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浅谈“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日益深入,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甚至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而要改变这一现状,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势在必行,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性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传授者、解惑者,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被教师占为已有,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语言信息。新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就是要改变这一状况。新的英语教学观,即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的具体体现之一,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特征就是重视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又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堂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充分发挥这一教学模式的作用,重新审视和定位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必不可少。 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新信息与日俱增,信息传播的渠道和方法日趋多样,教师个人不可能拥有所有的可满足学生需求的知识,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作用应定位为: (1)教师不再单纯的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发挥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和发展交际能力的促进者,以及学生学习语言的鼓舞者和学生的伙伴合作者。 (2)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要求,有的放矢,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一切可行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其想像力与创造力,有效地组织起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活动,如视听表演、讨论,做游戏及讲练结合等,同时教师不能以权威自居,努力为学生创造真实的、易接受的和充分理解的学习环境。真实地展示自我,与学生真诚地交流,不妄自尊大,同时经常表扬学生的点滴进步。 (3)在教学中对不同学生的个性怀着尊敬和接受的态度,不因学生的个别差异而厚此薄彼,并且容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犯错误。即学生在学习英语中,出现错误,不轻意批评,而是采用学生能接受的方法来使其意识到自己所错之处。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使之不仅“学会”而且“会学”,从而为他们日后的深入学习和继续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不少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时间与精力的投入已接近极限,但是学生实际语言应用能力仍未有明显提高,其原因之一在于课堂教学中被动的管理方式。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制订教学计划,把学生置于一种被动地位,学生对计划全然无知,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失去培养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的机会。教师在备课时只注重熟悉教材内容,力图做到了因“材”施教,但忽视了学生这一主体,忽视了教学研究的对象,没有做到因“才”施教。然而,

语文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6917770521.html, 语文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作者:黄大鹏 来源:《江西教育·综合版》2013年第10期 “以学生为中心”并不仅仅是一种模式上、方法上的改革,而是一种哲学观念、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为了配合这种从未有过的思想大变革,我们需要教学设计、教学课堂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一系列的全方位的改革。 一、哲学观念的转变 哲学上的客观主义对应的是语文教学的应试教育。客观主义关心的是事物的终极目标,从而要求统一的标准答案,应试教育于是应运而生。所以,以往的中考、高考考题以客观题居多,即便是作文也有着近似于八股式的“潜规则”,如怎样开头,怎样结尾,中间如何展开,都有着一套大致统一的写作与批改“要求”。所以,作文与应用文无异,与文学也无关了。 主观主义是对客观主义的颠覆。客观主义割裂了主客观世界,将人与客观世界对立了起来,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成了语文教师与学生对立,学生与知识与生活对立。主观主义恰恰弥补了客观主义的这些不足。主观主义关心被客观主义忽略的人和人的感受。在主观主义光芒的照耀下,语文教师和学生都以活生生的人的形式而存在,语文教师也把学生当作有血有肉的人去看待、去关心,不仅关心学习的能力,更关心学生作为人所具有的思想、情感和审美体验。所以,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应试,应试只是语文教学的副产品。只要把握了这个根本目的,我们就能正确地开展各项工作。 二、思维方式的转变 哲学观念的转变必然带来思维方式的转变。面对着新课改,我们首先应该做的事情是停下来认真思考,深刻反思,破除头脑里的框框,用变化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应试教育下思维方式是聚合的,单方向的,不可逆的。所以,应试教育下的语文教师“传道”“授业”,教师是权威,把持着话语权,学生则只是被动接收,是接收知识的垃圾桶。由于聚合与单方向、不可逆这两个原因,学生失去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土壤,学生的创造性也因此被窒息。这是中国教育失败的根源之所在。 课改则倡导发散、开放的思维。问题的答案不只一个,我们也可以从很多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语文教师若能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做到这一点,学生的头脑便真正得到解放,体验思考的快乐和学习的快乐。我们把话语权交给学生就是真正在“以学生为中心”。因此,语文课堂不再战战兢兢,语文课堂成了思想表达和情感抒发的殿堂;学生不再是课堂的奴隶,而个个都变成了思接千载、文如泉涌的大诗人、大作家。如此,学生便成了语文课堂的主人,教师便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

语文课堂教学如何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分析

语文课堂教学如何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北东丈小学课题组 我校课题组经过两年的实验和研究,总结和探索出了一些语文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和途径 一、教师、家长要配合,给学生创造学习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条件 在我们的各级教育部门,经常会组织一些文艺活动或比赛,家长也很重视对孩子的艺术教育,但我们不重视培养孩子了解自然,研究科学的能力,导致我国艺术人才很多,科学人才却很少,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很多人才发现自己知道的科学知识很少,动手操作能力很差。 比如植树,在每年的植树节时我们只是组织很多成年人去植树,而给孩子创造了解植树的机会很少,导致在教师教了植树知识后,学生对植树还是停留在模糊状态,并不知道怎样去植树,也不知道一棵树它是怎样长大的。我想,学校在每年绿化校园时,可让学生参与一些种树的具体操作过程,或是家长可带孩子在节假日去参加社会上的植树活动,农村的家庭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在房前屋后种一些花草树木。有了亲身体验,学生自然能了解怎样种树,感受到种树的乐趣,树的美感,也会发自内心产生保护树木的感情。这样,就不是让老师去给学生灌输怎样保护花草树木的生硬道理,那么,也就让学生从小体会到了环保的重要性。 又如,在教学生写桥,写游记这些作文时,教师可与家长联系好,由家长带孩子去看桥,去游览。让学生到现场去感受,从而在家

长、教师的指导下写出真实的文章。但是,只有一小部分家长们能在游览,参观时做到给孩子讲解景物的历史,和孩子讨论游览的感受,而大多数家长只是带孩子游玩,孩子回来后对于他去过的地方也说不出个所以然。生活在农村的家长因为经济拮据或是因为生活的忙碌就更谈不上到外面的世界去启迪孩子的智慧了,致使农村部分学生缺乏这些方面的生活体验,从而在写这些作文时难以下笔。 对于从网络上查资料,家长缺乏指导孩子查找所需知识的意识。在一次调查中,老师让学生从电脑上查找为什么地球有吸引力,而飞机却能在天上飞,不被地球吸引。在一个班上,有10个学生家里有电脑,可是只有一个孩子查到了资料。究其原因,是家长重视的程度不够。有些大一点学生的家长因为担心孩子玩网络游戏,不允许家里的电脑联网,更不让孩子接触电脑。对于这一点,作为孩子的家长应该正确认识,科学引导,让电脑成为孩子学习的好工具,使其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广泛,视野更广阔。只有这样,才能扩大孩子的知识面,增长孩子的聪明才智,让孩子能跟上现代科技的步伐,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创新意识。 二、留给学生充足的课余时间和充沛的精力,让他们去观察、去了解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 为了应对考试,为了考上大学,学生从小不得不埋头于题海战术,补课,上晚自习,对身边的事物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观察。而我们的很多老师也是整日在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攀比考试成绩,却没有去研究怎样把课本与现实结合,让学生去认识自然,认识

谈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谈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昌盛街道中心刘淼 摘要:新课程改革中显现了许多崭新的教育理念,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以学生为本”。本次课改确立:“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这个“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是我国教育思想的一次重大飞跃,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正本清源,使我国的教育面貌焕然一新。 关键词:课程以学生为本内涵意义策略 一、新课程改革中确立了“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在传统教育中注重了以知识教育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这些都是忽略了学生“学”的一方面,忽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忽略了学生发展的内因根据与动力,其结果必然导致教育教学处于被动局面。本次课改确立了“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这个“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是我国教育思想的一次重大飞跃。其实,社会是由人组成的,追求社会的进步是为了人更好地生存。因此,作为社会组成部门的教育的终极目的还是为了人。“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的确立,将使我国的教育面貌焕然一新。我是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更深的认识到“以学生为本”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我想“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包涵以下以几方面: 1、“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是从学生的发展出发的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学生是教育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主体。因此,“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把学生特别是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活动的本体,一切教育活动都从学生的发展出发。 2、“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是让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念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人的体力和智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运用,其他方面的能力也在此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和运用;二是人的体力和智力在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和统一起来;三是人各方面能力的发展逐步向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一切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方向前进,最终使人成为自由王国里的公民。在我国现阶段,还存在一些制约人全面发展的不利因素,应试教育的倾向使部分学校在教育中片面重视学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生能力、道德品质、人生、世界观及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养成。因此,“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更应加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是让学生能主动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要求:全面推动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浅谈以学生为中心的《眼镜光学》课程教学设计 边云卓 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传播的开放,学会学习将成为学生今后就业的基本条件,也成为他们转岗、再就业的必备条件。学生在校接受的教育,不再仅仅是为了获取一纸文凭,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让学习成为他们的一种生存技能。因此,在我们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授课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来组织课程教学,采取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能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学习,帮助他们找到学习的兴趣与方法,树立成才自信心。 眼镜光学课程是眼视光技术专业学生的一本专业基础课程,主要讲授临床视光中用到的各类镜片的设计、制作、光学成像特性、矫正屈光不正原理、眼镜放大率与视场、度数的转换与书写等,教学内容偏向物理光学理论和数学计算,面对学生中一半以上都是文科生的现状,怎么教让学生不触头,怎么教让学生能掌握专业知识,就成为眼镜光学课程教学设计的关键。 1 以临床应用案例,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活动的中心是“学”,如何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进而进行主动的学习,就成为保证课堂效果的关键。针对眼镜光学课程枯燥的光学知识,引入临床镜片应用实例来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产生与教师一同探讨的意愿,再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镜片应用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体现专业基础课教学为专业课服务的意义。如,在教授柱面透镜这一章节时,学生对于柱面性质的理解存在困难,当带入哈哈镜的生活应用后,学生对柱面成像性质就容易理解多了。小时候大家都玩过的哈哈镜,会使得人变胖变瘦、变高变矮,变形的原理就源于哈哈镜是柱面反射面,由于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屈光力不同,引起的放大率也不

同,所以人的成像就出现的不成比例的变化,接下来再举例柱面透镜(散光镜片)临床应用中会出现视物变形的现象时,学生就彻底懂了为什么了。 2 淡化公式原理推到,重视公式在临床中的应用 对我们现在的学生而言,逻辑推理的东西很难接受,他们从心里抵触公式原理的推到与计算,我们高职教育最终要培养的人是技术技能型人才,不是研究性人才,对于高深的数理知识需求不高,因而在教材内容处理上,淡化公式推导,实行“拿来主义”,要求学生能用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就行,不管公式是怎么来。如,讲授框架眼镜和隐形眼镜度数的转换公式时,只要求学生理解如何使用,理解在矫正眼睛屈光不正时,眼镜片放置位置不同所需度数也是不同的,能用它来解释临床上近视的人总是喜欢把眼镜推近眼睛看远处东西的现象。 3 以练习册习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我们知道人对知识的掌握需要日积月累,单单仅靠课堂记忆是不行,还有赖于学生课下练习巩固。高职学生一大特点就是学习惰性明显,自主学习性差,因而,布置课下学习任务、及时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制定奖惩措施,让学生学习有紧迫感,能很好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4 以弹性考核方式,助推学生专业技能掌握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就业教育,是培养“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因此,我们的课程考核目的不是选拔人才,而是培养技能过硬的人才。传统的刚性考核模式,考试只有一次机会,考完了就完了,不会的仍旧是不会,没有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和学习主动性,不利于专业能力的培养。假若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学生学习问题,实行弹性考核机制,给学生提供两次或多次考试机会,给学习差的学生降低考核难度,对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将会很有意义。

课堂教学中如何将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讲座准)

课堂教学中如何将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品德与社会] 沙县城关第三小学陈依炳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行:大家好! 送教下乡就我自己而言,是一次学习的机会,锻炼的机会,为此,今天我就以《课堂教学中如何将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为题,将自己近年来在品社学科的课题研究(也就是今天汇报的课题)和课堂教学实践的一些体会与做法分为三个部分向各位领导、各位同行作个汇报,恳请指教。 第一部分是想汇报一下为什么会想到作这么一个课题研究?主要原因是作为专职的品社教师,刚上这门课程时觉得很难上,没内容上,上得不生动,基本上吸引不住学生,遇到了极大的困难,那么难在哪里呢? 一是《品德与社会》是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的一门课程。是一门百科全书似的课程。理论上说这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但是,实际上一直以来,家长、学生对这门“副科”课程不够了解,导致不够重视。 二是在品社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常常是听,是说教,是接受,教学方法单一;教材的编写相对简约,几副图、几行字,教学内容单薄;有的内容一听就懂,没有进一步动手、探究的余地;有的内容年代久远,学生较难领会;有的内容还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与专业性,与儿童的生活实际有所差异;有的内容还很抽象,学生较难产生共鸣,学习自然没有兴趣。有时一堂课上热热闹闹,学生有所收获,可是由于缺乏课后的有效跟进与评价,这一点收获和感悟也就慢慢消失了,不能有效地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巩固、延伸和内化。 三是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国人经历了改革开放前极度的物质贫乏,又经历改革开放后极度的精神贫乏,从根本上动摇了社会主义最具吸引力、最核心的价值观。人们的是非观念淡薄了,教师对有些观点、现象也较难作出有说服务力的解释。专职教师在课堂40分钟的时间里,拿什么内容来教学,拿什么道理来教育学生,让学生学有所得。这就逼得教师不得不去联系、寻求、补充教材之外的学生生活中学生爱听的、能听懂的、有趣味性与有说服力的教学内容。 第二部分汇报的是品社学科在课堂教学中将教材与学生生活相结合的理论依据。 理论依据一是2011年版的学科课标,课标在前言部分关于课程的设计思路是这样表述的: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一条主线”即以学生的生活发展为主线;“点面结合”的“点”是社会生活的几个主要因素,“面”是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指的是每一个生活领域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在不同年段层次不同,螺旋上升。 理论依据二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生活教育”。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其理论包括三个基本观点: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源于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观念。相应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特征是重视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通常采用协作式、个别化、小组讨论等教学形式或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组合起来进行教学。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其意图是帮助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但认为学生可以通过听课来获得这种理解,学生无须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他们的知识观念或已有的观念。为了改变已有的观念,学生需要自己建构他们的知识结构,为此学生必须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按照这种标准来分析当前的课堂教学,大多数课堂教学属于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而且是认认真真、辛辛苦苦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李培根校长语)。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课堂教学应该是老师点燃学生追求真理思想的火焰。 以教师为中心的这种模式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便于高效率地将前人所创造的知识系统传递给学生, 便于教师组织和监控教学过程。其严重不足之处是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不利于培养学习能力, 不利于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人才的成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要求学生由知识灌输对象转变为知识信息加工的主体, 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 要求教师由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意义构建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不是传授的内容而成为学生主动意义建构的对象。教学媒体也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和方法而成为学生的认知工具。在这种教学模式中, 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所形成的要素结构与以往的教学模式截然不同, 其基本特征是: ( 1) 学生角色发生变化, 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 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 2) 教师角色发生变化, 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指导者,是学生知识建构的帮助者; ( 3) 教学方法发生变化, 由考虑如何高效、系统讲授转变成考虑如何通过创设情景, 组织协商会话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 ( 4) 教学内容发生变化, 学生由单纯从书本获取知识,转变成通过自主学习从其他途径( 课本、网络、图书馆)获取大量知识; ( 5) 教学媒体( 黑板、教具、电子课件) 作用发生变化, 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毫无疑问, 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发现,有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创造型人才培养。特别是在知识信息爆炸的年代, 形成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能力, 甚至比掌握一两门学科知识还来得重要。当然在这种模式中, 由于强调了学生的“学”, 因此当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 就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 当学生学习能力差别大时, 就不容易使学生整体达到培养要求; 当学习复杂知识时, 就会因主动探索而使得效率降低。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1.自主学习设计, 这是该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 常用方法有“支架式”、“抛锚式”、“随即进入式”。不管用什么方法均应注意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 有机会让学生在不同情况下应用所掌握的知识, 让学生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2.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 其目的是为了个人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通过小组讨论、协商, 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教师根据不同的主题设计不同的协商会话形式。 3.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的方式有小组对个人、教师对学生、学生对教师、学生对自己。评价的内容包括学习能力、协作过程中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等方面。评价的形式注重过程评价。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形态的特点是: 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大纲,这样的大纲是教师和学生做必备的指导手册;要求学生了解学习的目标、评估方法和评估过程。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方式,与学生共同探讨学

浅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浅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论文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 论文摘要: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制度,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 教学与教学模式 教学作为一种活动,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教学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发挥着核心作用,它既是教育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如果教育以教学为主,其教学秩序就会稳定,教学质量就提高,教育事业就发达。目前,在我国传授知识—接受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占主流地位,要解决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就必须把学生从课堂上解放出来,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2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优点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不仅分别承担传统的教学者和学习者角色,还共同担任研究者的工作,因为教学和研究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是紧密结合的。 这种教学模式符合习明纳教学模式的特征,它是一种讨论式的模式,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研讨学问,通过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学习知识的教学活动。我国传统的模式属于灌输接收型,而且至今仍然是大多数学校的主要模式,一般是教师讲解知识,学生接受知识,课后复习完成作业。“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提倡的方式则属于研究互动型,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收集知识,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教师评价总结。它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锻炼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在学生收集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可以小组为基本形式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协作互动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从而共同达到教学所制定的目的。要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习者的认知和创造能力,不仅要掌握必要的知识,还要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各种实践和应用活动进行锻炼培养,这也是是该教学模式最看重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增加以学生亲身参与实践为内容的活动,冠心病的早期症状比如社会实践、动手操作等,在课堂教学中还可运用互动式的学习工具等。 概括起来,该教学模式主要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它打破了传统的“三中心”教学制度。“三中心”是指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三者为教学的中心。而“以学生为中心”则改变了这样的制度,给了学生和教师更多的自主,让学生摆脱了固定的教材和单一的课堂,学生在活动中成了认知的主体,主动进行研究探索。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指导,主导活动的进行。而教材只是帮助学生进行研究的辅助资料,课堂只是进行学习探讨的场所之一。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主动性。(2)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学会查阅、收集文献资料的方法。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收集大量与问题相关信息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在过程中掌握文献收集和查阅的方法,为以后从事研究、撰写论文等奠定一定的基础。(3)让学生学会团队协作。“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提倡以小组为基本形式的合作学习,因为很多时候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借助团队的力量,在小组活动中,大家通过合作,可以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相互学习,从而达到共同进步。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与人交往与人沟通的能力,为今后走向社会创造有利条件。(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要求学生给其他同学报告自己的研究方向、方法、观点和成果,并解答大家提出的疑问,与此同时,也要在听取别人报告后,积极提出问题,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转贴于https://www.sodocs.net/doc/6917770521.html, 3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措施及方法 要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从管理制度、课程设置、教学资源的配备等各方面

“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改革地理论依据及其分析报告

“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及其分析 “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是当前学校变革的重要内容。探寻其背后的理论根源可发现,“学为中心”的课堂改革深受四种理论影响,即:人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的教育底色;人本主义――课堂教学的生命主张;建构主义――课堂教学的实践旨向;多元智能――课堂教学的评量尺度。此项研究的开展,不仅有利于正本清源,明确课堂教学变革的理论渊源,也有利于形成共识,更好地推动教学实践开展和质量提升。 学为中心课堂课堂教学 在强调合作、对话、创新和生命关怀的背景下,课堂教学变革已然成为现代学校转型的主要特征。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载体,学生多数时间都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其知识获得、个性发展及品德塑造也多在课堂中完成。然而,反观国内的课堂变革,纵使从国家到地方,从设计者到执行者的变革热情持续高涨,但“教为中心”的传统课堂却依旧根深叶茂。在“教为中心”的课堂里,储蓄灌输的教学观念、预设僵化的教学内容、丝丝相扣的时空安排、居高临下的教学形态十分流行。由于失去了自主学习、反思、分享与表达的权利,学生不是游离就是置身在课堂之外,沦为课堂中的“隐形人”。毫无疑问,这种压抑生命、生长的课堂与教育的本

义、新课程的指向大相径庭。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 [1]课堂是师生学习生活的场所,也是智慧生长、“生命栖息的家园”。如果期望课堂重新“焕发出生命活力”,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模式进行改造。即让课堂回归到学生本身,以多元互动的“对话式教学”置换一元主导的“独白式教学”, 实现教学从预设、静态向动态、生成的转变。就像奈勒所告诫的:“我们的儿童像羊群一样被赶进工厂,在那里无视他 们的个性,而把他们按同一个模样加工和塑造。我们教师们被迫,或自认为是被迫去按照别人给他们规定好的路线去教学。这种教育制度既使学生异化,也使教师异化了。现在已经到了要改善的时候。”[2] 综观当今课堂教学变革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形态,我们认为,“学为中心”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的教育底色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学说的核心部分,也是我国教学变革的理论基石和价值底色。“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 是马克思关注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指出,人类全部历史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是那些从事感性活动、社会的、历史 的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却被无情异化为机器的附属物,未来社会应该把人从一切“非人”的境遇中解救出来,实现人类的解放和“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人作为实践的存在,

(完整版)《玩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第一单元检测

第一讲单元检测 1关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说法,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学生应该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依自己的个性学习 B.教师应该学习和掌握最新的多媒体教育技术,把自己教授的课程都改造成运用最新技术 的课程 C.教师应关注学习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就得很活跃 D.学生应该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成为主动和自觉的学习者 正确答案:D你选对了 2下列关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引入新的教育技术和教育方法都需要有一定的投入,特别是在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上,而学校没这方面的投入,所以我们也运用不了什么新技术 B.我会的教学先进教学模式和先进教学法越多,课堂就越以学生为中心 C.教育新技术虽多,但不一定适用于我的学校、我的学生和我要教授的内容,所以我应该注意选用合适的技术来改善教学 D.寓教于乐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做法,所以教师应该创新性的把课程都改造成寓教于乐的课程 正确答案:C你选对了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以学生为中心”的科学基础的是? A.神经科学 B.社会科学 C.脑科学 D.学习科学正确答案:B你选对了 4老师每天所做的工作是? A.改变大脑 B.把知识装进学生的大脑 C.训练大脑 D.培育大脑正确答案:A你选对了 5以下哪些教学设计,可以有效促使大脑发生变化,即促使有效学习的产生? A.能引起满足感的学习 B.有激情的学习 C.有技术难度的学习 D.有挑战性的学习 正确答案:A、B、C、D 6谈到“以学生为中心”时,我们常将其最核心的要求归纳为“新三中心”,具体包括: A.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 B.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 C.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D.以学习的效果为中心正确答案:A、C、D你选对了 7依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以下哪种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引领学生进入高阶学习 A.翻转课堂 B.阅读背诵 C.研究式学习 D.互教互学正确答案:A、C、D你选对了 8关于训练初期和后期的认知能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指导学生中的熟手去教生手 B.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或多或少的对教师所教的内容会有一些已有认知 C.相对于老师教学生学会而言,学生之间很难相互教会 D.智商高的学生容易成为熟手,智商低的很难摆脱生手 正确答案:A、B你选对了 9“用进废退”是脑科学研究的成果,指的是一定要刺激大脑,让大脑动起来,这样大脑才能得到更好、更快的发育和发展。但人本身就是一种动物,动物的天性倾向于节省能量,即不动或少动。所以,让大脑动起来一定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10要想保持学生能够大量练习,教师就得用学习效果的评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关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说法,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教师应关注学习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就得很活跃 B.教师应该对学生负责,用尽心尽责的工作把每一位学生培养成才 C.学生应该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成为主动和自觉的学习者 D.学生应该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依自己的个性学习

课堂教学与学生从教能力的培养

2012年第10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10,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310期) Total No .310 收稿日期:2012—06—22 作者简介:姜国玉(1971—),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理工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化学教学法,分析化学。 课堂教学与学生从教能力的培养 姜国玉 (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理工系,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5) 摘要:本文作者结合自己工作实际阐述了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牢固的专业思想教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从教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课堂教学;培养;从教能力;实践能力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10—0067—02 高师院校担负着培养中小学师资的任务,只有 认准培养目标,突出师范特点,才能完成教书育人的特殊使命。这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师院校教书育人的严格性和重要性。 一、巩固专业思想,端正学习态度 远大的奋斗目标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从现在的生源来看,进入专科级师范院校学习的学生高考成绩较低, 来到这里也只是为了混个文凭找份工作。本身素质就低加上对所学专业没有热情,怎么能够成为一名高素质的师范生呢?在接触学生之初即对其进行入学即入教的专业思想教育,在化学课的教学中我把向学生介绍我校的光荣历史和辉煌成就,介绍我校毕业生的先进事迹和优秀成绩,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我校有较深入的了解,为学校能培养出优秀的毕业生而感到骄傲生自豪。激起学生对学校的热爱,同时结合就业前景的分析,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 二、抓好师德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不仅是知识的讲授者,更是新思想的传播者,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为人师表的崇高精神,因此,要对学生进行师德教育。使学生明确教师品德标准。今天的师范生,明天就是教育工作者。只有在学校期间严格规范他们的行为,才能成为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 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 :“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于发展的阳 光,教师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的榜样作用和影响力是最直接的也是无穷的。 三、从基本功抓起,努力提高学生的从教素质作为一名教师要具备:1.书写基本功;2.课堂语言基本功;3.分析学生基本功;4.解读教材基本功;5.引导启发基本功;6.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基本功;7.课堂教学设计基本功;8.组织教学基本功;9.教学评价基本功;10.教育科学研究基本功。这十项基本功如果单从教法课上完全掌握并得以巩固提高,因受课时的限制是不可能实现的,基于此在我系的校级重点课题《基于教师职业的高师理科教学新模式的研究》中提出了所有任课教师都是教法教师的新思路,借以将学生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培养渗透到所有的教学学科,所有的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做如下尝试: (一)书法能力的训练 从教授学生开始就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从教基本素质的教育。首先重新向学生介绍写好板书的重要性。字是一个人的门面,一手好字是师范院校学生必须具备的重要的基本素质。然后要求学生每天写一篇钢楷,期末进行考核;每周写两遍初中教材中出现过的化学方程式;每天10分钟的时间用于粉笔字的练习。笔者坚持每周为学生批改书 7 6

以学生为本_教育理念内涵的解读

[摘 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指教育要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使学生获得全面、主动、有个性的可持续发展,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关键词]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教师[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06)03-0003-03 邵晓枫*,廖其发 【西南大学,重庆北碚400715】近年来,以“学生为本”(或者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本文拟对该理念内涵的研究状况作简单梳理,并提出一些粗浅看法。 一 “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内涵的研究现状 综观近几年的教育研究资料,发现对“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内涵的研究较少,唯一可见的相关著作是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作者对生本教育的价值观、伦理观、行为观及其课程论、方法论、评价与管理等进行了论述,认为生本教育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是全面依靠学生。[1]而相关的文章对该问题虽有所提及,但论述不深。如有人认为:“以学生为本,简而言之,就是以学生的成长成人为本,也就是说,在处理学生与学校的关系上,要明确学生在学校存在和发展中的主体性地位,关注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以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2]有人认为:“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内涵就是“首先要把学生看成学校生存之本”,“要把促进学生发展看成学校发展之本”,“要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 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作为推动学校各项工作改 革的动力之本”。[3]还有人认为:“ ‘以学生为本’就是强调教育本身与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个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潜力和发展潜力,把每个人看作是一个特异的个体,而不是小集体中的一个分子、一块砖。”[4] 这些研究抓住了“以学生为本”理念的主要内涵,如教育要一切为了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人格,强调学生的个性、潜能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但是,这些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第一,对“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内涵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不少人对这一问题缺乏清楚明确的认识。第二,研究不够深入。例如,虽提到要“一切为了学生”,但没有详细、深入地论述这样做的原因。第三,研究内容不全面,忽略了一些重要问题,如学生的主动发展问题、全体学生的发展问题、学生与教师的关系问题、教育的本体功能与社会功能关系问题等。第四,没有形成完整而严密的表述体系。 我们认为,进一步搞清楚“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内涵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它既是研究“以学生为本”相关问题的起点和基础,也是在 “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内涵的解读 [收稿日期]2005-11-24 * 邵晓枫,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1号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博),400715 第3期2006年3月No.3Mar.2006中国教育学刊 JournaloftheChineseSocietyofEducation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转载▼ 分类:专业知识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目前在各级各类学校中采用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九十年代以前的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便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而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并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严重弊病则是: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的成长(按这种模式培养出的绝大部分是知识型人材而非创造型人材)。这是因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学习理论方面的基础是行为主义。这种教学模式长期统治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课堂就使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众所周知,行为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只研究外显行为,反对研究意识和内部心理过程。他们把个体行为归结为个体适应外部环境的反应系统,即所谓“刺激?反应系统”,学习的起因被认为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但是他们不关心刺激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因此只要控制刺激就能控制行为和预测行为,从而也就能控制和预测学习效果。这就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根据这种观点,人类学习过程被解释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而教师的任务只是提供外部刺激,即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的任务则是接受外界刺激,即理解和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 由于我国教育理论界多年来以认识论取代对教学过程中认知规律的研究,导致绝大部分教师不了解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不熟悉甚至完全不懂认知学习理论,这就为行为主义大开方便之门,使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我国特别盛行。至今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老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存储器,忘记了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创造性思维的活生生的人。由于这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和形成一种盲目崇拜书本和老师的迷信思想?“书本上的都是经典,老师讲的必定正确,对书本都不能怀疑。”这种思想观念代代相传,不断强化,就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被束缚、被禁锢,敢于冲破传统、藐视权威的新思想、新观念被贬斥、被扼杀,大胆幻想的翅膀被折断,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其主动性无从发挥。这就等于从基底上移走了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人材赖以孕育、滋生和成长的全部土壤,创造型人材的培养就成了难以实现的空中楼阁。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则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特别是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的广泛应用),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行协商会话、协作学习),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这有利于情境创设和大量知识的获取与保持),还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信息,目前在Internet上按这种方式组织建构的知识库、信息库浩如烟海,并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