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一通用技术第一章技术及其性质教案

高一通用技术第一章技术及其性质教案

高一通用技术第一章技术及其性质教案
高一通用技术第一章技术及其性质教案

第一章技术及其性质第一节技术的巨大作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技术产生源自于目的性,即技术是人类为改造大自然而产生的。(技术的性质之一)

(2)了解技术的发展史

(3) 能对案例进行分析,理解技术各方面的影响,即技术的两面性。(技术的性质之一)2.过程与方法: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初步掌握看待和分析技术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技术的观念,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技术的兴趣,提升学生对技术的人文精神的理解。理解技术的产生与人类需求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教学知识点: 1。技术的目的性; 2。技术的两面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知道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

2。理解技术与科学的区别和联系;

3。理解技术对个人生活、经济、社会、环境、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能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难点:1。对技术史上某一事件进行较深层次的理解和分析;

2。针对典型的技术案例进行分析,该项技术对个人生活、经济、社会、环境、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手段:情境教学法、讨论法、讲授法;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上节课我们系统的介绍了通用技术这门课程,知道了什么是通用技术,为什么要学习通用技术以及怎样学好通用技术这门课程,那么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通用技术的内容,让我们一起走进技术的世界。

(展示各种技术的图片)在人类发展的漫长历史中,产生了无数的技术发明,这些技术发明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生活在一个技术的世界里,可以这样说,生活离不开技术。那么人类的技术活动源自于什么呢?

(二)新课教学

一、技术源于什么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3页的内容,来回答这个问题,并归纳出技术的第一个性质是什么。(学生回答)技术源于人们改变自身生存条件、改造自然的愿望。

(教师)没错,技术就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和愿望,以能更好的适应大自然。而且从课本的叙述中我们可知,任何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总是从一定的具体目的出发,针对具体的问题,形成解决的方法,从而满足在人们某方面的具体需要。所以技术的性质之一就是技术具有目的性。

下面我们具体来分析一下技术是如何满足人的需求的,其目的性是如何体现的。

(1)原始人随身携带磨制好的尖削石器,除了用来切割兽皮兽肉外,还有什么用途?

答:人类需要着衣遮身御寒,于是有了纺织、印染、缝制技术;

筑技术可以使人们免受风雨、野兽的侵袭;

车船制造技术可以使人们很方便的到达想去的地方,不必那么辛苦;

引导学生回答:技术满足了满足人们的衣食住行等需要。

(2)讲解助听器的原理

任何助听器都包括6个基本结构。

.话筒(传声器或麦克风)接收声音并把它转化为电波形式,即把声能转化为电能。.放大器放大电信号(晶体管放大线路)

.耳机(受话器)把电信号转化为声信号(即把电能转化为声能)。

.耳模(耳塞)置入外耳道。

.音量控制开关

.电源供放大器用的干电池。

提问:a. 从什么具体的目的出发?(使听觉不太灵敏的人能自如地听到外界的声音、正常地与人交流)

b.解决了什么具体的问题?(将声音放大、传入耳中,体积小巧、方便佩戴)

c. 满足了什么具体的需求?(使耳聋人方便地与外界进行语言交流)

【补充案例】水龙头。讨论下面四个问题

a.水龙头从什么具体目的出发?(目的是控制用水)

b.水龙头解决了什么具体问题?(能开、能关。控制水的流量)

c.水龙头满足了人们什么要求?(方便、节约用水)

d.市场上常见的控制水量的水龙头有哪些?(引导学生回答:拔位水龙头、定量冲洗水龙头、脚踩水龙头)

助听器、水龙头的发明说明了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回答:技术的目的性体现在丰富多彩的技术活动中。人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技术活动推进了技术的不断优化和不断发展。

过渡:技术的不断优化和发展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科学的发展。那么技术与科学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1)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谈到科学与技术这两个名词时,同学们一定会想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水平”等等句子。是的,人们讲到科学常常要说到技术,谈到技术又几乎必提到科学,或者把它们简称为科技。其实,科学和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本质的区别。首先,科学是认识活动,它可以提高人类的认识水平;技术是发明活动,它可以增强人类的生存能力,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

其次,科学是关于“是什么”、“为什么”的知识;技术则是“怎么做”“做什么”的知识。再次,科学的任务是发现规律、提出理论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其目的是认识自然;技术的任务是发明或开发出新的方法、手段、措施或途径,其目的是控制、改造自然。

从历史上看,技术先于科学产生,古代技术主要来自生产实践。如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术革命就是依靠技术的力量。而到了现代,科学成为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如以电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就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完成的,即科学在先,技术在后。

2、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辅相成②科学促进技术的发展,技术推动科学的进步

3、技术是从科学到生产的中间环节,是把科学原理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技术来源于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科学原理的指导,尤其是现代技术,往往就是科学的直接应用。

二、技术的发展历史

让我们了解一下在技术发展的长河中,从刀耕火种、穴居狩猎等原始技术开始,我们的祖先给我们所留下的无数宝贵的技术发明。(展示石器、青铜器、铁器、蒸汽、电气和信息时代的图片资料,让学生观察思考。)

(通过古老的中华文明成果展示,让学生了解技术的发展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三、技术的影响

早在远古时代的人类,就开始使用带利刃的石块切割兽肉,用兽骨制成骨针;14000年前,人类学会了栽种粮食、驯养动物、制作陶器,在工业革命时代人们发明了蒸气机等,当代人类为探索宇宙奥秘而发明航天飞机等技术。技术带来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对人类生活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课本P7-9中分别举了计算机与因特网技术、空间技术和杂交水稻技术的例子,分析了技术对个人、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下面请大家用五分钟认真阅读这三个例子。

通过日常生活的经验和阅读课本的例子,大家是否体会到技术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手段,它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源泉。技术对我们有着巨大的作用,然而技术并不是万能的,实用性是技术的基本特性,但是如果人类把技术的实用性发展到不恰当的地步,盲目追求功利性,这就违背了技术的本义,走向它的反面。任何一项技术如果使用不当,都会带来负面影响。

下面请大家看看这个Flash动画“一节电池的作用”。

任何事物客观上都具有两面性,技术也不例外。技术作为人类使用的工具和物品,他既可以给人们带来福音,也可能给人们带来危害。如电池可以随时随地为人类带来光明和动力,但是任意丢弃的废旧电池中所含的重金属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一粒纽扣电池就能污染6×105L水。

技术的性质之二――技术具有两面性

什么是技术的两面性?(技术的两面性是指技术既存在满足人类需求,为人类造福的正面价值,它同时也会对人类带来一定的危机、隐患、甚至是灾难的负面影响。)

【活动】请你列举几项常见的技术,并分析其正反两面性。

(全班分成两个大组。一组提出一项技术,并说出它的正面,另一组说出它的反面,两组间可进行反驳。)

预案:农药、炸药、电、网络技术、克隆技术、B超技术。

总结:怎样看待技术的两面性?

技术既可以给人们带来福音 , 也可能给人们带来危害。实用性是技术的基本特性。没有实用价值的技术,就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但是,如果实用性被发展到不恰当的地步, 甚至于不考虑技术对环境、对他人造成的不良影响而盲目地追求功利性, 这就违背了技术的本义, 走向了它的反面。所以我们应该从“一分为二”的哲学观点看,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但是,必然有一面是主导的,这一面就决定了事物的基本特性。一个有用的技术项目或产品,只要它存在价值,仅管它还存在某种危机和隐患,我们仍然要使用它,这就是我们对待两面性的正确态度。相信人类的理智和智慧,定能找到解决技术两面性问题的办法,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第二节技术发明与技术革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发明和革新推动着技术的发展;

(2)知道知识产权在技术领域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经历技术的发展的历程,体验技术创新的技术发展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程,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对知识产权的意识和保护。

二、教学知识点: 1。发明与革新――创新性; 2。知识产权――专利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通过对具体例子的分析和总结,从而理解“技术的发展需要发明和革新”这一基本原理,从而加深对创新重要性的认识。

难点:发明与革新的区别与联系。

四、教学方法、手段:情境教学法、讨论法、讲授法;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新是技术发展的核心所在,也是技术对人类富有挑战意义的内在原因。每一项技术的问世都是创新的成果,闪烁着创新的光芒。技术的发展需要创新。那么什么是创新呢?创新其实是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种是创造发明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事物,即发明;另一种是对原有的技术加以改造和提高,即革新。两种创新的结果都是用新的技术来取代已经陈旧和落后的技术。

技术具有创新性,技术的发展史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发明、革新,才能使技术有较大的飞跃,乃至产生革命性的变革。中国与世界的技术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创新史。下面我们以课本中“洗衣机技术的进步”来体会“技术的发展需要发明和革新”。在案例中,大家要注意体会在一项技术的发展中,有着什么样的规律。

【案例】洗衣机的历史

从古到今,洗衣服都是一项难于逃避的家务劳动,而在洗衣机出现以前,对于许多人而言,它并不像田园诗描绘的那样充满乐趣,手搓、棒击、冲刷、甩打……这些不断重复的简单的体力劳动,留给人的感受常常是:辛苦劳累。

1874年,“手洗时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有人发明了木制手摇洗衣机。发明者是美国人比尔·布莱克斯。布莱克斯的洗衣机构造极为简单,是在木筒里装上6块叶片,用手柄和齿轮传动,使衣服在筒内翻转,从而达到“净衣”的目的。这套装置的问世,让那些为提高生活效率而冥思苦想的人士大受启发,洗衣机的改进过程开始大大加快。

1880年,美国又出现了蒸气洗衣机,蒸气动力开始取代人力。

之后,水力洗衣机、内燃机洗衣机也相继出现。到1911年,美国试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洗衣机。电动洗衣机的问世,标志着人类家务劳动自动化的开端。

电动洗衣机几经完善,在1922年迎来一种崭新的洗衣方式“搅拌式”。搅拌式洗衣机由美国玛依塔格公司研制成功。这种洗衣机是在筒中心装上一个立轴,在立轴下端装有搅拌翼,电动机带动立轴,进行周期性的正反摆动,使衣物和水流不断翻滚,相互摩擦,以此涤荡污垢。搅拌式洗衣机结构科学合理,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不过10年之后,美国本德克斯航空公司宣布,他们研制成功第一台前装式滚筒洗衣机,洗涤、漂洗、脱水在同一个滚筒内完成。这意味着电动洗衣机的型式跃上一个新台阶,朝自动化又前进了一大步!直至今日,滚筒式洗衣机在欧美国家仍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工业化的加速,世界各国也加快了洗衣机研制的步伐。首先由英国研制并推出了一种喷流式洗衣机,它是靠筒体一侧的运转波轮产生的强烈涡流,使衣物和洗涤液一起在筒内不断翻滚,洗净衣物。1955年,在引进英国喷流式洗衣机的基础之上,日本研制出独具风格、并流行至今的波轮式洗衣机。至此,波轮式、滚筒式、搅拌式在洗衣机生产领域三分天下的局面初步形成。

20世纪60年代以后,洗衣机在一些发达国家的消费市场开始形成系列,家庭普及率迅速上升。此间洗衣机在日本的发展备受瞩目。

60年代的日本出现了带干桶的双桶洗衣机,人们称之为“半自动型洗衣机”。

70年代,生产出波轮式套桶全自动洗衣机。70年代后期,微电脑控制的全自动洗衣机横空出世,让人耳目一新。

到80年代,“模糊控制”的应用使得洗衣机操作更简便,功能更完备,洗衣程序更随人意,外观造型更为时尚……

进入90年代,由于电机调速技术的提高,洗衣机实现了宽范围的转速变换与调节,诞生了许多新水流洗衣机。

此后,随着电机驱动技术的发展与提高,日本生产出了电机直接驱动式洗衣机,省去了齿轮传动和变速机构,引发了洗衣机驱动方式的巨大革命。

通过这个例子,大家是否发现,“技术的本质在于创新,同时技术也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发展自己”这个规律。

下面,有没有同学对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史有了解的,我们请他来介绍下计算机的发展历史。【案例】集成电路的发明对计算机技术的促进作用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 (1945-1956)

1946年2月15日,标志现代计算机诞生的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在费城公诸于世。ENIAC代表了计算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通过不同部分之间的重新接线编程,还拥有并行计算能力。ENIAC由美国政府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合作开发,使用了18000个电子管,70000个电阻器,有5百万个焊接点,耗电160千瓦,其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第一代计算机的特点是操作指令是为特定任务而编制的,每种机器有各自不同的机器语言,功能受到限制,速度也慢。另一个明显特征是使用真空电子管和磁鼓储存数据 .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 (1956-1963)

1948年,晶体管发明代替了体积庞大电子管,电子设备的体积不断减小。1956年,晶体管在计算机中使用,晶体管和磁芯存储器导致了第二代计算机的产生。第二代计算机体积小、速度快、功耗低、性能更稳定。1960年,出现了一些成功地用在商业领域、大学和政府部门的第二代计算机。第二代计算机用晶体管代替电子管,还有现代计算机的一些部件:打印机、磁带、磁盘、内存、操作系统等。计算机中存储的程序使得计算机有很好的适应性,可以更有效地用于商业用途。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更高级的COBOL和FORTRAN等语言,使计算机编程更容易。新的职业(程序员、分析员和计算机系统专家)和整个软件产业由此诞生。

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1964-1971)

1958年德州仪器的工程师Jack Kilby发明了集成电路(IC),将三种电子元件结合到一片小小的硅片上。更多的元件集成到单一的半导体芯片上,计算机变得更小,功耗更低,速度更快。这一时期的发展还包括使用了操作系统,使得计算机在中心程序的控制协调下可以同时运行许多不同的程序。

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1971-现在)

大规模集成电路 (LSI) 可以在一个芯片上容纳几百个元件。到了 80 年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VLSI) 在芯片上容纳了几十万个元件,后来的 (ULSI) 将数字扩充到百万级。可以在硬币大小的芯片上容纳如此数量的元件使得计算机的体积和价格不断下降,而功能和可靠性不断增强。 70 年代中期,计算机制造商开始将计算机带给普通消费者,这时的小型机带有友好界面的软件包,供非专业人员使用的程序和最受欢迎的字处理和电子表格程序。 1981 年, IBM 推出个人计算机 (PC) 用于家庭、办公室和学校。 80 年代个人计算机的竞争使得价格不断下跌,微机的拥有量不断增加,计算机继续缩小体积。与 IBM PC 竞争的 Apple Macintosh 系列于 1984 年推出, Macintosh 提供了友好的图形界面,用户可以用鼠标方便地操作。

由各项技术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今天普遍使用的技术都是经历着:从无到有――发明,然后经历了不断改造,创新的过程――革新。所以说发明和革新是技术的源泉。

【作业】探究手机的技术发展:

1、一、旧式手机的外型、功能、接收等有什么局限?

2、当前手机的外型、功能、接收的情况又怎么样?

3、你猜想今后的手机会怎样的发展?

(二)我们上面说过,技术的进步源自创新。每一项技术创新都经历着发明革新者的努力和奋斗才获得。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智力劳动成果,有其实用价值,也是一种商品,应该有偿交换。为了鼓励创新和依法保护发明革新者的利益,国家建立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什么是知识产权?什么是知识产权制度?知识产权包括哪些内容?知识产权是指对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占有使用、处理和收益的权利,时一种无形的产权,是从事智力创造性活动,取得成果后依法享有的权力。

知识产权制度是智力成果所有人在一定的期限内依法对其智力成果享有独占权,并受到保护的法律制度。

――没有权利人的许可,任何人都不得擅自使用其智力成果。

广义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邻接权、商标权、商号权、商业秘密权、产地标记权、专利权、植物新品种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计算机程序著作权等。

侠义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

我们有了知识产权保护法,就能够保护智力劳动者的创新劳动成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保护发明创造专利权,鼓励发明创造和推广应用。

教材中的“知识窗”对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作了一些介绍,同学们课余时间可以加以阅读。有关专利的更深入知识,我们将在第五章进行学习。

第三节设计是技术的关键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设计是技术的灵魂; (2)知道设计需要运用多种综合知识。

2.过程与方法:学会分析设计在技术发明和革新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设计在技术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的认识,感受技术更新对设计产生的重要影响,提高技术素养,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知识点: 1。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2。设计需要多种知识――综合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技术与设计的关系,能分析设计在技术发明和革新中的作用;

(2)理解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四、教学方法、手段:情境教学法、讨论法、讲授法;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在之前的学习里我们已经清楚地知道了技术的根本目的是要解决人们的实际问题,而要产生解决方案,主要是通过设计这一个手段,因为通过设计,人们可以把自己或他人的创造性想法具体化,制定出可供实施的具体技术方案。

最简单的关于设计的定义,就是一种“有目地的创作行为”。(课件展示几幅经典的产品设计图,几幅不成功的产品设计图)。设计有很多种类,本课程所说的设计主要是指技术设计,简称设计。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1、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

设计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设计就像说话走路一样自然,也和空气一样无所不在。设计带给人类生活意义与快乐,并直接冲击着个人与环境”。从本质上说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16页的例子,分析进行设计的条件和体会设计的重要作用。答:设计需要运用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实践经验,根据预定的目标和环境限制条件,在头脑中进行想象、构思和分析,并运用各种途径、方法和手段表现出拟定中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方案的实施过程和结果。

人们通过设计,可以把自己或他人的由创造性构思得到的设想具体化;设计是绝大多数技术发明和技术革新的核心过程。

技术之所以离不开设计,还因为设计需要不断改进,以此促进技术的不断发展。

我们一起来看看自行车设计的发展:(见《自行车历史》)

从案例中,可以得出结论:一项技术的创新需要设计,一个技术产品的更新需要设计,一项新工业的改进也需要设计。设计促进技术的革新。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

2、技术的更新对设计产生重要的影响

思考:人类经过了几千年,知道1888年才设计出这种“安全”自行车,为什么以前没有设计出来呢?

归纳总结:安全自行车的成功有赖于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发展。从1880年开始了大量生产无缝钢管,这使坚固的轻型框架的生产成为可能。因此说技术是设计的平台,没有技术基础,设计将难以表现和实现。

请同学看案例:“达芬奇的飞行器”

500年前,达·芬奇研究并仔细分析了鸟儿的飞行,试图发现飞行的秘密。研究每进行一步,他都做好标注,制作草图,由于技术所限,达·芬奇未能实现他的飞行梦想。(附图)总结:技术是设计的平台,技术的进步直接制约着设计的发展,先进的技术可以使人们的设计得以实现。

同学们还能举出这方面的例子吗?

当人们没有掌握航天技术时,人们通过嫦娥奔月的神话幻想中登上月亮,它虽在当时是不现实的,但它鼓舞人们用科学技术把想象变成现实。

总结:技术更新为设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使设计的主题更加丰富,设计的表达方式更加多样,设计的效率更高。

(二)设计需要多种知识――综合性

技术具有跨学科的性质,一般地,每一项技术都需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多方面的知识。课本中表1-4列出了设计和制造一辆汽车至少需要涉及到的10个学科。技术和设计需要多种学科知识,这是技术的又一性质。这些知识的综合并不是简单的机械相加,而是有机的综合运用,相互联系,构成有机的整体。再如课本P16和P9的例子,分别用到哪些学科的知识?P16的例子涉及到仿生学、空气动力学、热力学、材料学等学科知识。

P9的例子:袁隆平是世界著名的水稻育种专家,具有全面、深厚的农业科学知识。1973年,袁隆平和他的助手终于成功地实现了水稻的三系配套,使水稻的产量提高了20%,这一成果轰动了世界。

杂交水稻技术是植物学、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土壤肥料学、植物保护学等诸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这说明技术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小结:技术的性质

苏教片高中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全套教案(最完整版)

高一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 全 册 教 案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一、技术的价值 (一)教材分析“技术的”是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必修1的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的第一节内容,.知识与技能 ⑴理解技术人类需求技术的。使学生感受技术采用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方法。直观图片、详实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引领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通用技术课程介绍 1.何为是通用技术课程? 通用技术课程是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高度综合、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 2.为何要开设通用技术课程?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技术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客观存在,成为引起和应对社会变化的重要因素。因此,技术素养是当代青少年的基本素养,开设通用技术课程的核心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 3.如何学好通用技术课程? ⑴在学习中要学会综合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善于思考,勤于动手,学中做,做中学,积极参与技术活动和亲身经历、体现设计过程。 ⑵学习中要采取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网络学习等多种方式,促进能力的提升。 ⑶注意运用教材,明确“学习目标”,注重技术思想与技术方法

的学习,注重探究和实验。教学内容 [板书](一)技术的含义[板书]1.技术的产生创设情境 归纳总结指导学生阅读教材004页内容 人类在生活中,需要着衣以遮身御寒,于是有了纺织、印染、缝制技术的产生;需要进食以补充能量,于是有了食品烹饪加工技术以及农作物栽培、家畜饲养技术的产生;需要住所以避风挡雨、抵御外来侵害,于是有了建筑技术的产生;需要出行以认识更广阔的世界,于是有了车船制造技术的产生;需要交往以保持与别人的联系,于是有了通信邮电技术的产生…… 结论:从人类磨制石器、钻木取火开始,技术就为满足人类需要而开始了它的历史旅程。阅读教材人类的需求不断推动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板书]2.技术的发展创设情境 案例分析: 从火到灯――人类走向文明的历程 阅读教材理解技术的发展过程 归纳总结讨论: 1.如果人类没有控制和利用火的技术,没有发明灯,那么世界将会是怎样的? 2.人类对光的需求,怎样推动了照明技术的发展? 总结:人类的需求不断推动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讨论并回答案例分析:

高一通用技术 第一章技术及其性质教案

第一章技术及其性质第一节技术的巨大作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技术产生源自于目的性,即技术是人类为改造大自然而产生的。(技术的性质之一) (2)了解技术的发展史 (3) 能对案例进行分析,理解技术各方面的影响,即技术的两面性。(技术的性质之一)2.过程与方法: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初步掌握看待和分析技术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技术的观念,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技术的兴趣,提升学生对技术的人文精神的理解。理解技术的产生与人类需求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教学知识点: 1。技术的目的性; 2。技术的两面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知道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 2。理解技术与科学的区别和联系; 3。理解技术对个人生活、经济、社会、环境、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能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难点:1。对技术史上某一事件进行较深层次的理解和分析; 2。针对典型的技术案例进行分析,该项技术对个人生活、经济、社会、环境、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手段:情境教学法、讨论法、讲授法;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上节课我们系统的介绍了通用技术这门课程,知道了什么是通用技术,为什么要学习通用技术以及怎样学好通用技术这门课程,那么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通用技术的内容,让我们一起走进技术的世界。 (展示各种技术的图片)在人类发展的漫长历史中,产生了无数的技术发明,这些技术发明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生活在一个技术的世界里,可以这样说,生活离不开技术。那么人类的技术活动源自于什么呢? (二)新课教学 一、技术源于什么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3页的内容,来回答这个问题,并归纳出技术的第一个性质是什么。(学生回答)技术源于人们改变自身生存条件、改造自然的愿望。 (教师)没错,技术就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和愿望,以能更好的适应大自然。而且从课本的叙述中我们可知,任何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总是从一定的具体目的出发,针对具体的问题,形成解决的方法,从而满足在人们某方面的具体需要。所以技术的性质之一就是技术具有目的性。 下面我们具体来分析一下技术是如何满足人的需求的,其目的性是如何体现的。 (1)原始人随身携带磨制好的尖削石器,除了用来切割兽皮兽肉外,还有什么用途? 答:人类需要着衣遮身御寒,于是有了纺织、印染、缝制技术; 筑技术可以使人们免受风雨、野兽的侵袭; 车船制造技术可以使人们很方便的到达想去的地方,不必那么辛苦; 引导学生回答:技术满足了满足人们的衣食住行等需要。

通用技术一教案全套(加实验34课时)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第一节技术的价值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通用技术》新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改变旧的传统教育模式,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师生、学生间互动教学、自主探究等形式进行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技术的产生和技术与人类需要之间的辩证关系。 2、理解技术对人的生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3、引导学生对周边的技术进行探究,培养学生对技术的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师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得出结论。 2、教师构建互动,让学生探究。从而掌握知识,拓展知识和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 3、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解答问题培养其自主探究精神。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形成和保持对技术问题的敏感性和探究欲望,关注技术的新发展,培养对待技术的积极态度和正确使用技术的意识。 二、重、难点分析 1、重点 (1)理解技术的产生与人类需要的关系。 (2)理解技术对人类生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3)激发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和关注技术。 2、难点:典型案例的分析与其有关知识的拓展。 [难点突破]由教师引导,通过集体或小组讨论,初步形成结论,最后由教师归纳得出结论。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 1、模式:探究、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2、策略:通过实验、讲授、提问、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感受技术就在身边,技术不断发展,而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对社会、对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使学生积极地探究技术,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3、手段:多媒体设备、课件、实物。 四、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同学们,上节课开导篇大家了解了什么是通用技术,并为什么要学习通用技术,如何学好通用技术的有关问题及其模块设制展开了讨论,使大家明确了学习通用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今天我们就通用技术课的技术展开讨论。 首先我们来做个实验:《钉、拔木条上的钉子》 器材:木条、铁钉、平嘴钳、圆头铁鎯头、羊角铁鎯头。 [创设情景]:木条、铁钉、鎯头是制作家具修理家具常用的材料和工具,属木工。 下面请一位同学帮同学们在教室里做一个挂雨具的架子。 1、首先钉一枚铁钉到木条上(任选一件工具) 习惯上学生一般选择铁鎯头。 【提问】为什么选择铁鎯头,而不钳子? 因为铁鎯头专门用来敲的,而钳子是用来剪和钳东西的。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

高中通用技术_技术的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技术的性质 文档内容:技术的性质 章节: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第三节技术的性质 课时:任务一 作者: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结合我国优秀的传统技术文化,理解技术的目的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性质。 (2) 理解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情境创设,感受并理解技术的目的性。 (2)通过技术体验和案例分析,理解技术的目的性、实践性和综合性。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 形成正确的技术价值观。 (2) 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技术体验,培养实践精神和创新意识,并形成使用技术的责任意识。 (3) 学会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重点

结合我国优秀的传统技术文化,理解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三、教学难点 理解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 四、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讲授演示、技术体验、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小组讨论。 五、设计思想 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第三节“技术的性质”的任务一。这节内容主要有三个知识点:一是技术的目的性,能分析所例举技术的根本出发点,即发明该技术的初衷;二是技术的实践性,体会技术是一种实践性的知识;三是技术的综合性,理解技术往往需要综合多种学科的知识,理解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在第前两节的教学中,学生对技术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课中学生将学习技术的几个性质,对技术作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进一步去了解我们所处的技术世界。本节的教学重点将放在技术的综合性,通过技术体验和思维碰撞,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意识。

2. 教学策略设计 本节课的内容以学生进行技术体验和参与思考分析为课堂教学主线,以优秀的传统技术文化的“桔槔”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为充分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案例分析、演示讲解,学生主动实践、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方法。 3. 学情分析 高中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以前的各学科当中或多或少地接触到一些技术的知识或案例,但一般都是零碎而非系统的,感性而非理性的,而且往往并非从技术的角度出发。 在经历了前一节“技术的价值”的学习后,他们走进了技术的世界,发现了人类的创新活动和技术发展给世界带来的繁荣和异彩,激发了投身技术创新行列,实现人生价值的热情,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对技术的性质识记并不困难,关键是通过技术体验、讨论、马上行动等活动,能对技术的性质实现理解、内化,形成和提高理解技术、评价技术以及逻辑思考、批判性思考等方面的能力。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PPT、桔槔模型制作的材料和工具、

通技(原版)

附件5: 四川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学科学业水平考试要求及说明 (试行) 一、制订依据 本考试说明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通用技术》、四川省教育厅颁布的《四川省普通高中新课程通用技术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四川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试行)》,并结合我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学实际情况制订。 二、基本原则 通用技术学业考试本着充分体现高中通用技术新课程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不超出课程标准范围的原则进行。指导思想是通过学业水平考试使每个学生能够得到有刚性的学习成绩,保证通用技术课程的全面开设,促进学生、教师对通用技术课程的理解与认识,促进通用技术课程联系客观实际的实施,促进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为教育教学管理提供客观根据。 三、考试形式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学业水平考试采用书面作答、闭卷考试的方式。考试时间为60分钟,试卷按100分制记分。 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第Ⅰ卷70分,为客观题;第Ⅱ卷30分,为主观题。 四、考试范围 通用技术课程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是《技术课程标准(通用技术)》

的必修课程部分,包括“技术与设计1”和“技术与设计2”两个模块。 “技术与设计1”是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学习的导入模块。旨在使学生理解技术及其性质,理解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手段,经历一般的技术设计过程,并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劳动与技术学习的基础上,形成结构较为完整的技术素养。具体内容有技术及其性质、设计过程、设计的交流、设计的评价。 “技术与设计2”是建立在“技术与设计l”基础上的必修模块。具体内容为具有典型意义的专题性技术设计,它们是结构与设计、流程与设计、系统与设计、控制与设计。这些技术设计专题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广泛的应用性,实施条件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技术与设计1”模块内容占60%-70%;“技术与设计2”模块内容占30%-40%。 五、试卷结构 1.题型结构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学业水平考试试卷题型: 客观题:单选题、判断题等(70分)。 主观题:作图题、连线题、技术试验题、设计题等(30分) 2.试题难易比例 (1)容易题约占总分70%,分值70分; (2)中等难度题约占总分20%,分值20分; (3)较难题约占总分10℅,分值10分。

苏教版高中通用技术必修一6.1设计表现图教案

第六章:设计图样的绘制 一、设计表现图 (一)教学内容分析 1 课程标准对本节学习内容的要求:在设计过程和设计完成后,能够用恰当的方式与他人交流设计想法和成果,并在交流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能够了解技术语言的种类及其应用。 2 本节共分为两课时,这一节主要内容是:介绍技术语言及其种类和几种常见的技术语言(设计表现图类)的特征、种类,以及技术语言在不同场合的应用及三 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并与他人交流是设计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成功完成设计过程的途径、方法保证。”因此,这一节的内容在课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经历了第三章对便携式小凳的设计过程的体验后,详细地介绍了将设计的想法和成果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并与他人交流的各种方式,进一步明确了对不同技术语言的理解使用。本节内容对第六章内容形成了知识铺垫,学完这一节后,学生会很顺利地进入第二节技术图样的学习而不会感到突然和无所适从。(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对生活常见的一些技术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只是不够明确这些内容就是技术语言,因此只需要教师引导配合大量案例结合学生讨论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多年的美术课使大部分学生对常见物体的形体都能够作流畅而简单的描绘,但是对按设计在头脑中想象的形体进行表达还欠缺规范性,需要教师的示范引领以及学生在体验设计的过程中多次动手体会。 学生在高一《立体几何》中曾学习过斜二测图的画法,对平面几何图形水平放置后的画法基本能够掌握,简单的几何体也可以以立体图的形式表达清楚。但是学生对正等轴测图的画法从未接触过,因此教师的示范与讲解在这一部分非常重要。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技术语言的种类及其应用,能用恰当的方式与他人交流设计想法和成果。 2 掌握绘制草图的基本方法,能够规范地绘制出台灯的草图。 3 能识读效果图。 4 学习并掌握平面结构形体正等轴测图与圆的正等轴测图的画法。 (二)过程与方法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读照相机说明书,了解技术语言的应用。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经历用草图与用正等轴测图来表达自己设计方案的过程,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这两种技术语言,为今后与他人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技术交流打好基础。

高中通用技术必修1全套教案

高中通用技术必修1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和利用。 通用技术是指信息技术之外,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 一、技术的价值 1.技术与人(考试内容:技术对人类的价值;考试要求:了解(a)) ①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的需求;②技术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发展人的作用。 2.技术与社会(考试内容:技术对生活、生产、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考试要求:了解(a)) ①技术改变社会生活方式;②技术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③技术丰富了社会文化的内容。④技术是社会财富积累的一种形式;⑤技术的发展导致社会劳动力结构产生变化;⑥技术在政治、军事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3.技术与自然(考试内容:技术对自然的价值;考试要求:应用(c)) ①依靠技术,人类得以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并与自然保持和谐共处的友好关系;②人类在利用技术改造自然时,应把握合理的尺度,注意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一些技术或产品对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4.技术的两面性(考试内容:技术的两面性;考试要求:了解(a)) ①任何事物客观上都具有两面性,技术也不例外;②技术的两面性,正面在于其实用性,反面在于其过分功利性及其对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的动摇。 二、技术的性质 1、技术目的性 ①任何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成果;②人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技术活动推动了技术的不断发展。 2、技术的创新性(考试内容:技术的发展与发明和革新的关系;考试要求:理解(b)) ①创新性是技术的灵魂所在,任何技术的发展都需要创新;②技术创新常表现为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I技术革新一般是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的变革和改进;II技术发明则是一项新技术的产生。③一些重要的技术的发明和革新对技术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技术的综合性(考试内容: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考试要求:理解(b)) ①技术作为创造性劳动的成果,技术发明者在技术实现价值的过程中享有一定的权利,这些权利受法律保护;②知识产权制度体现了人们对知识的尊重和保护,并可以保持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使技术创新活动走向良性循环。 专利申请过程:1、提交申请;2、受理;3、初审;4、公布;5、实质审查;6、授权。 三、技术的未来(考试内容:技术的发展趋势,对技术的情感和理性态度考试要求:理解(b)) 技术的未来既充满希望,也隐含威胁。理性地看待技术的未来,才不至于迷失在技术的世界里 第二章---技术世界中的设计 一、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1.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 ①设计成为推进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②设计是技术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③设计促进技术的革新,改进产品的性能。 2.技术更新对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①技术是设计的平台,没有技术做基础,设计将难以表现和实现;②技术更新为设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③技术进步促进人们设计思维和手段的发展。 3.设计的丰富内涵 ①设计是基于一定设想的、有目的的规划及创造活动;②技术设计侧重功能、结构、材料、程序、工艺、实用等,围绕技术的目的而展开;③艺术设计侧重欣赏、审美、色彩、造型、视觉效果、包装等,强调感觉的需要

通用技术《技术性质》说课稿

通用技术《技术性质》说课稿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有关“技术及其性质”中“技术的性质”的学习,力求以通过一个个“案例分析”、“阅读材料”和“讨论”为主线,从一个个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地参与讨论和分析,去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概念,在完成教与学的过程中,适时地了解有关的概念与思想,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 2、教学目标: 本节课授课类型是新课授课。根据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技术的价值”的内容,确立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A、知道技术的发展需要发明和革新; B、理解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c、理解技术对伦理道德的影响; D、知道知识产权在技术领域的重要性,了解专利的作用、有关规定几申请方法。

(2)、能力目标: 能对技术的发展需要发明和革新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能对技术对伦理的影响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了解专利的申请方法和流程。 (3)、态度和情感: 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技术中的人文问题,培养学生技术责任感。 (4)、重点和难点: 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技术对伦理道德的影响。 3、教学手段: 因为本节课的内容以案例阅读分析和师生互动交流为主,如果单纯的口头语言讲授很难让学生理解和接受,而直观图片和教具、详实的技术资料的使用可以辅助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知识难度,加快节奏,增大课容量,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4、教学方法: 为充分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师生互动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方法。 二、教学过程(主要过程)

高中通用技术_设计的交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五章设计的交流与评价 第一节设计的交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章是广东版通用技术必修一的回顾与总结性章节。主要包含:设计的交流、设计的评价两节。这两部分是设计过程的两个重要部分。本节课为第一节第一课时,在回顾总结前面章节的同时,归纳并明确:设计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展现自己技术思想的过程,设计离不开交流。过设计的交流,可以让设计计更加优化。让学生站在产品使用者的角度学会如何选择产品、使用产品,从而获得的设计在生活中的体验。引导学生在学中做和做中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设计交流的意义,掌握设计交流的方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明确设计者与用户交流的意义。理解产品说明书的内容与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明确在生活中处处都存在交流,引发学生体会设计交流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三、学情分析 设计交流的概念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出现并使用,学生有了初步的涉及,但没有具体的探究。本节在对前面知识回顾的同时,进行该

部分知识的梳理、归纳和总结,要求学生在导学案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探究。结合高一学生认知特点,通过较多的视频、图片资料的引入,对学生进行一步步的引导。不仅可以了解交流的方式,更能体会在开展设计交流的过程中如何使用这些交流的方式,从而加深理解。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①解设计交流的方式及其应用,能用恰当的方式与他人交流设 计想法和成果。 ②得产品说明的必要性。 难点:能用恰当的方式与他人交流设计想法和成果。 四、教学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采取多媒体展示、引导启发法,渗透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 五、课时安排:本节共2课时。此为第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2020年高中通用技术1全套精品教案(共32个课时)

范文 2020年高中通用技术1全套精品教案(共32个课 1/ 8

时) 2020 年高二年级通用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第一节技术的价值 (第 1 课时) 《通用技术》新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改变旧的传统教育模式,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 以师生、学生间互动教学、自主探究等形式进行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技术的产生和技术与人类需要之间的辩证关系。

2、理解技术对人的生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3、引导学生对周边的技术进行探究,培养学生对技术的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师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得出结论。 2、教师构建互动,让学生探究。 从而掌握知识,拓展知识和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 3、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解答问题培养其自主探究精神。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形成和保持对技术问题的敏感性和探究欲望,关注技术的新发展,培养对待技术的积极态度和正确使用技术的意识。 二、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1)理解技术的产生与人类需要的关系。 (2)理解技术对人类生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3)激发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和关注技术。 2、教学难点:典型案例的分析与其有关知识的拓展。 [难点突破] 由教师引导,通过集体或小组讨论,初步形成结论,最后由教师归纳得出结论。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 3/ 8

1、教学模式:探究、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2、教学方法:通过实验、讲授、提问、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感受技术就在身边,技术不断发展,而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对社会、对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所带来的巨大影响。 使学生积极地探究技术,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3、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课件、实物。 四、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同学们,上节课开导篇大家了解了什么是通用技术,并为什么要学习通用技术,如何学好通用技术的有关问题及其模块设制展开了讨论,使大家明确了学习通用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今天我们就通用技术课的技术展开讨论。 [创设情景]:木条、铁钉、鎯头是制作家具修理家具常用的材料和工具,属木工。 下面请一位同学帮同学们在教室里做一个挂雨具的架子。 1、首先钉一枚铁钉到木条上(任选一件工具)习惯上学生一般选择铁鎯头。 【提问】为什么选择铁鎯头,而不钳子?因为铁鎯头专门用来敲的,而钳子是用来剪和钳东西的。 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 2、如果出现铁钉钉弯、钉错位置时需要拔出铁钉。 (学生也会很自然用羊角铁鎯头) 2

高中通用技术 技术的性质2教案 苏教版必修1

技术的性质 教材:(凤凰国标课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通用技术(必修1) 文档内容:技术的性质 章节:第一单元走进技术世界第一节技术的性质 课时:第1课时 作者:吴忠兰(黄岩院桥中学)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技术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 (2)理解技术发明和技术革新。 (3)理解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 (4)理解技术的综合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思考讨论,感受并理解技术的综合性。 (2)通过分析案例,了解知道技术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技术的创新性和综合性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技术观。 (2)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技术发明和技术革新的区别与联系。 2. 理解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三、教学难点 理解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四、教学方法 教授、任务驱动、小组合作。 五、设计思想 1. 课本分析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是全书的逻辑起点,它为学生理解技术及其性质、走入技术世界搭建了平台,也为学生开展技术设计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第二节承接了第一节“技术的价值”的内容,围绕技术的5个性质,即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两面性、专利性展开,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力求让学生理解、内化,掌握看待和分析技术问题的方法,形成对技术问题的敏感性和对待技术的积极情感和理性态度,并贯穿于整个通用技术的学习全过程。本节的内容设置为2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技术的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 技术的目的性,课本首先指出技术都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成果。而每一项具体的技术又一定是为人们某方面具体的需求服务的。然后用案例“助听器的发明”加以具体阐述。并指出技术的目的性体现在丰富多彩的技术活动之中。是推进技术不断优化和不断发展的源动力。对于这个案例的处理,要注意它是为了“技术都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成果”这个论点进行说明的,所以在分析这个案例时,先要让学生分析,助听器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接着要分析,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人们都作了些什么?又是如何去做的? 技术的创新性,课本首先指出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是技术的核心所在,也是对人类富有挑战意义的内

《技术及其性质》教案

《技术及其性质》教案 课时 [课题名称] 了解技术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通用技术》课程开设的背景; 让学生了解《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及评价; 让学生知道技术是人类为改造大自然而产生的; 让学生了解技术发展史。 [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 理解技术与科学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难点] 针对典型的技术案例进行分析:该项技术对个人生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注意问题] 分组学习,以强扶弱,互助学习,共同进步。 [学习时间]1课时 [教学地点]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

一、《通用技术》课程开设的背景 国际技术教育进展状况 英国:《国家课程》中就有《设计与技术》课程 要想成功地在明天的社会里与日本、德国及美国竞争,我们需要受过良好教育的、受过良好训练的、富于创造性的年轻人。假如今天的教育是落后的,那么明天在国际上的表现也将是落后的。——撒切尔夫人 美国:《2061计划》五大领域中“技术”是其中一方面“所有这一切使得要让人们理解并适应现代技术的概念和工作变得尤为重要。从个人的角度,人们可以为自己选择用于工作或家庭的最好的产品,可以适当地使用和进行操作,在发生故障时能进行排除,从而获益。从社会的角度,受过教育的公众会更好地利用各种机会使有关技术利用方面的决策更加理性和负责。” 我国基础技术教育现状 一直以学校强调学术性的课程,理论性的东西比较多,对技术型的课程开的比较少,特别动手能力强的开的更少,如以前的劳技课也是在课余时间以第二课堂的形式来开设的,这样一来拉开了我们与其它国家的距离,在我国经常出现先进设备开发出来了,我们购买进来后不会用或功能用得很少。 社会发展对新课程的要求

2019-2020年高一通用技术 第一章技术及其性质教案

2019-2020年高一通用技术第一章技术及其性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技术产生源自于目的性,即技术是人类为改造大自然而产生的。(技术的性质之一) (2)了解技术的发展史 (3) 能对案例进行分析,理解技术各方面的影响,即技术的两面性。(技术的性质之一)2.过程与方法: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初步掌握看待和分析技术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技术的观念,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技术的兴趣,提升学生对技术的人文精神的理解。理解技术的产生与人类需求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教学知识点: 1。技术的目的性; 2。技术的两面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知道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 2。理解技术与科学的区别和联系; 3。理解技术对个人生活、经济、社会、环境、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能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难点:1。对技术史上某一事件进行较深层次的理解和分析; 2。针对典型的技术案例进行分析,该项技术对个人生活、经济、社会、环境、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手段:情境教学法、讨论法、讲授法;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上节课我们系统的介绍了通用技术这门课程,知道了什么是通用技术,为什么要学习通用技术以及怎样学好通用技术这门课程,那么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通用技术的内容,让我们一起走进技术的世界。 (展示各种技术的图片)在人类发展的漫长历史中,产生了无数的技术发明,这些技术发明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生活在一个技术的世界里,可以这样说,生活离不开技术。那么人类的技术活动源自于什么呢? (二)新课教学 一、技术源于什么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3页的内容,来回答这个问题,并归纳出技术的第一个性质是什么。(学生回答)技术源于人们改变自身生存条件、改造自然的愿望。 (教师)没错,技术就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和愿望,以能更好的适应大自然。而且从课本的叙述中我们可知,任何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总是从一定的具体目的出发,针对具体的问题,形成解决的方法,从而满足在人们某方面的具体需要。所以技术的性质之一就是技术具有目的性。 下面我们具体来分析一下技术是如何满足人的需求的,其目的性是如何体现的。 (1)原始人随身携带磨制好的尖削石器,除了用来切割兽皮兽肉外,还有什么用途? 答:人类需要着衣遮身御寒,于是有了纺织、印染、缝制技术; 筑技术可以使人们免受风雨、野兽的侵袭; 车船制造技术可以使人们很方便的到达想去的地方,不必那么辛苦; 引导学生回答:技术满足了满足人们的衣食住行等需要。 (2)讲解助听器的原理 任何助听器都包括6个基本结构。

通用技术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教学教材

通用技术是指信息技术之外的,较为宽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 第一单元走进技术世界 一、技术的性质: (1)技术的目的性: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与愿望。 (2)技术的双重属性。自然属性: 任何技术都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如永动机梦想的破灭;社会属性: 技术必然要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如新旧社会对传染疾病的防范。(3)技术的创新性。技术的发展需要创新,技术创新表现为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创新是技术发展的核心。每一项技术的问世都是创新的结果。技术创新是一个艰难而曲折的历程。(例:显示器的不断发展属于技术革新,王选发明激光照排系统属于技术发明。) (4)技术的综合性:技术设计需要综合知识的应用,则重合作精神。 (5)技术的两面性:技术应用推动社会发展、给人们带来幸福,同时技术应用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6)技术的专利性: 1)知识产权:智力劳动者的创造性劳动取得成果后,对其依法享有的一种权利。包括占有权、使用权、处分权和收益权。 2)知识产权的内容:主要有著作权、商标使用权、发明权、专利权。 3) 专利的三种特性:独占性、时间性、地域性。 4) 专利的种类: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 5)专利的有效期:发明专利20年。实用新型专利10年。外观设计专利10年。 6) 专利申请的原则:先申请原则,即先申请专利,后发表论文或公开,避免因过早公开技术而丧失保护机会。 7) 专利申请的途径:主管单位是国家知识产权局,一是自己直接申请;二是到专利事务所委托专利代理人代办专利申请。 8)专利申请步骤:①提出申请②受理③初审④公布⑤实质性审查⑥授权二、技术与人、自然和社会的关系 技术与人:技术具有保护人(安全帽)、解放人(交通工具)和发展人(智力进步)的作用。 技术与社会:技术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丰富了社会文化的内容;改变了社会生活方式。 技术与自然:人类依靠技术利用、合理改造自然;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三、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高一通用技术教案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一、技术的价值 (一)教材内容分析 “技术的价值”是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必修1的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的第一节内容,其中包括技术与人、技术与社会、技术与自然。 技术与人体现技术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和发展人的价值。 技术与社会体现技术促进社会发展、丰富社会文化内涵和改变社会生活方式的价值。 技术与自然体现技术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价值。 教学重点: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难点:技术与人、技术与社会和技术与自然的关系。 (二)教学对象分析 由于学生刚刚接触通用技术课程,虽然他们对技术有一些感性认识,但对其内涵并不是很清楚。由于大部分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再加上所学到的知识都是理论性的,所以学生很难把理论知识与技术产品有机地联系起来。特别是学生对技术与社会、技术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比较陌生,难于理解。因此教师要当好学生走进技术世界的领路人。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理解技术的产生与人类需求之间的关系。 ⑵理解技术对个人生活、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案例分析和探究讨论的过程,理解技术的含义和技术的价值。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技术价值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技术,理解技术对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有巨大的作用,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了解技术、需要技术和掌握技术的迫切需求。 (四)教学策略和方法 策略:选择贴近生活、便于理解和鲜活有趣的案例。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参与讨论的双边活动,使学生知道技术的发展过程,感受技术的价值所在。 方法:采用师生互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准备 直观图片、详实文字资料、视频资料和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分配:2课时 (七)教学流程:

高中通用技术综合知识点(紧密复杂版)

技术与设计一 第一章技术及其性质 一、技术的巨大作用 1、技术的起源:源于原始人类寻找、生产食物;制作衣服;与野兽搏斗等生存的基本需要。此时的技术并不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 它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和发展人的作用 [保护人](例:原始人随身拾磨制好的石器,现代人对疟疾、天花、肺结核等疾病不再恐慌) [解放人](例:体力解放:自行车、内燃动力、电力,手机——信息传递) [发展人](例:爱迪生、袁隆平) 2、技术: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是人类改造大自然的工具和方法。 科学促进了技术的发展,技术推动了科学的进步。4、技术的巨大影响 技术对生活、生产、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技术促进社会的发展。技术丰富社会文化内容。技术改变社会生活方式。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 技术对自然的价值:(1)依靠技术,人类得以利用自然和改造,并与自然保持和谐共处的友好关系。(例:都江堰、南水北调、西气东输)(2)人类利用技术开发、改造自然时,应把握合理的尺度,要注意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技术或产品对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3)技术的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问题,但也给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例:物料的再循环工艺) 5.技术的基本特性:目的性、创新性(技术的发展需要创新)、综合性(指的是运用多种学科知识)、两面性(有利有弊,例如:电池)、专利性(专利权)。 6.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人们基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活动的标记、信誉而依法享有的权利。狭义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三部分。 专利在产权保护制度下对技术活动的重要性知识产权制度允许专利所有权人对专利技术具有一定的性,使其专利技术和产品在一定时间内独占市场,从而得到丰厚的回报,保持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使技术创新活动趋向良性循环。

【2014秋最新整理】通用技术必修一全套教案

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技术的产生于人类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2.理解技术对个人的生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分析,形成和保持对待技术问题的敏感性。 2、通过讨论和实践,切身感受“以人为本”的技术设计理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以人为本”的技术设计理念以及对待技术的积极情感和正确使用技术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技术的产生与人类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 四、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用学生既感到神奇又贴近生活的实物展示作为案例说明,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拉近老师与学生、学生与课堂的距离,形成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正文以案例分析为主,通过演示、讨论、讲授等使学生感受到技术对于人的重要意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 能联系生活、生产实际说明技术是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表现; 知道技术的发展需要发明和革新; 理解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知道知识产权在技术领域的重要性。 2、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与技术相联系的经济意识、环保意识、伦理意识等。 使学生对技术产生兴趣,形成对技术问题的敏感性和对待技术的积极情感,积极投身到通用技术的学习中来。 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技术中的人文问题,培养学生技术责任感,体验技术创新的艰辛和曲折。 3、能力目标 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及辩论,理解技术的产生和技术与人类需要之间的辨证关系。 了解专利的作用、有关规定及申请方法;能对相关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技术的发展需要发明和革新;理解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通过认识技术的两面性,理解技术对伦理道德的影响。 教学难点 技术与科学的关系;认识技术的两面性;知识产权的范围及维护。 教学策略与手段 使用直观图片和详实的技术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知识难度,加快节奏,增大课容量,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引入以学生生活贴近的最新技术产品实物,让学生从实物寻找技术的性质所在,激发师生互动高潮。

高中《通用技术一》教案全套

高一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 全 册 教 案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第一节技术的价值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通用技术》新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改变旧的传统教育模式,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师生、学生间互动教学、自主探究等形式进行教学设计。(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技术的产生和技术与人类需要之间的辩证关系。 2、理解技术对人的生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3、引导学生对周边的技术进行探究,培养学生对技术的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师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得出结论。 2、教师构建互动,让学生探究。从而掌握知识,拓展知识和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 3、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解答问题培养其自主探究精神。(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形成和保持对技术问题的敏感性和探究欲望,关注技术的新发展,培养对待技术的积极态度和正确使用技术的意识。 二、重、难点分析 1、重点 (1)理解技术的产生与人类需要的关系。

(2)理解技术对人类生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3)激发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和关注技术。 2、难点: 典型案例的分析与其有关知识的拓展。 [难点突破] 由教师引导,通过集体或小组讨论,初步形成结论,最后由教师归纳得出结论。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 1、模式:探究、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2、策略:通过实验、讲授、提问、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感受技术就在身边,技术不断发展,而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对社会、对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使学生积极地探究技术,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3、手段:多媒体设备、课件、实物。 四、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同学们,上节课开导篇大家了解了什么是通用技术,并为什么要学习通用技术,如何学好通用技术的有关问题及其模块设制展开了讨论,使大家明确了学习通用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今天我们就通用技术课的技术展开讨论。 首先我们来做个实验:《钉、拔木条上的钉子》 器材:木条、铁钉、平嘴钳、圆头铁鎯头、羊角铁鎯头。 [创设情景]:木条、铁钉、鎯头是制作家具修理家具常用的材料和工具,属木工。 下面请一位同学帮同学们在教室里做一个挂雨具的架子。

技术的目的性教案

技术的目的性教案 二、技术的性质 学习目标 知道技术的发展需要发明和革新,能通过案例进行说明;理解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理解技术对伦理道德的影响,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知道知识产权在技术领域的重要性,了解专利的作用、有关规定及申请方法。 1、技术的目的性 任何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成果。它总是从一定的具体目的出发,针对具体的问题,形成解决的方法,从而满足人们某方面的具体需求。 案例分析 对于听觉不太灵敏的人来说,能自如地听到外界的声音、正常地与人交流,是一件梦寐以求的事。助听器的发明正是从这一愿望出发,使他们的梦想变为现实。 为了使听觉不太灵敏的人清楚地听到外界的声音,人们作过很多尝试。例如,在椅子与椅子之间通过管子传送声音,使之不会消散。但是耳聋的人需要的是能将声音放大,并方便佩戴的助听工具。1923年,马可尼公司研制出由电子管控制的助听器,装在一个16磅的盒子里。20世纪30年代,电子管趋于小型化,人们可以把电子助听器做成盒式照相机一

样大小。但是,这么大的助听器还是没有办法佩戴,人们需要一种更小巧、更轻便的助听器。20世纪50年代,晶体管的问世带领人们进入了微型化的时代,人们把助听器中的微型电路做成针头一样大小,这样的助听器既能将放大的声音更清晰地传入耳中,又方便佩戴,从而使耳聋人与外界的交流更加便捷。 讨论 助听器的发明: 、从什么具体目的出发 。 2、解决了什么具体问题 。 3、满足了什么具体需求 。 技术的目的性体现在丰富多彩的技术活动之中。人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技术活动推进了技术的不断优化和不断发展。

2020年整理通用技术复习提纲.pdf

技术与设计1 专题一:技术及其性质 一、技术的基本性质: 目的性:满足人类的需求创新性:技术发展需要不断的发明和革新 综合性:它需要多种学科的知识专利性:保护发明者和革新者的利益 两面性:造福人类的同时,因使用不当对人类,社会,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二、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1、设计是技术的关键,是技术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它促进技术创新。 2、技术是设计的平台,技术促进人们设计思维和手段的发展,使创新设计得以实现。 3、技术更新为设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设计中人机关系需要考虑的因素和实现的目标 高效(人机协调,提高工作效率) 健康(人在长期操作或使用过程中,产品对人的健康不造成影响) 舒适(人在使用产品时,人体处于自然状态,不过早地产生疲劳感,心里感觉很舒服) 安全(产品对人的身体不构成伤害,没有产生危险的地方) 四、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中需要处理好的几个方面: (1)普通人群与特殊人群;(2)静态的人和动态的人;(3)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4)信息交互。 专题二:设计的过程与设计的交流 一、设计的基本过程是: (1)发现与明确问题(设计方法;技术问题;设计要求) (2)制订设计方案(步骤:收集资料;设计分析;方案呈现;方案筛选) (3)遵循的一般原则(创新、实用、经济、美观、道德、技术规范、可持续发展) (4)模型或原形制作(选择工艺种类;选择工具及加工方法;选择操作;外观润色) (5)测试评估与优化(结构与技术性能是否达到要求) (6)产品的使用和维护(写出一份明确产品说明书) 案例有:木制小板凳的设计制作过程(P46) 二、发现问题的方法有:(1)观察日常生活;(2)收集和分析信息;(3)技术研究和技术试验 三、设计方案的构思方法有: (1)草图法:明确的表达基本构思图案,可以修改(最好标出尽寸) (2)模仿法:依葫芦画瓢法 (3)联想法:不一定能使技术设计一次性成功,但可以形成思路,要进行科学论证的方案 (4)奇特构思法:从未发生过的创造性构思 四、技术语言的种类有:(1)图样(2)图表(3)模型(4)符号 五、常见的技术图样有: (1)正投影(三视图)(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高平齐、长对正、宽相等) 形体的尺寸标注(三要素:尺寸界线;尺寸线;尺寸数字)(参看P124~124) (2机械加工图:以三视图表达,主要是要标注尺寸。 (3剖视图:隐藏在表层以内不可见的结构,可以采用虚线表达。 (4线路图:主要是指电子线路图(参看P128)(6)效果图:主要指展示还未做好的产品 六、技术试验的种类有 (1)性能试验:通过改变所给的条件,测试基强度和抗拉能力 (2)优化试验:主要指对比试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