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大学语文重点篇目翻译~

大学语文重点篇目翻译~

大学语文重点篇目翻译~
大学语文重点篇目翻译~

《子产论为政宽猛》翻译

郑国(的执政)子产生病,他对子太叔说:“我死了以后,你一定担任执政。有德行的人,能够采取宽缓的政策使老百姓顺服,那次一等的人就不如采取严厉的政策。火,烧得猛烈,老百姓望见它就产生畏惧,所以很少人死于火灾;水流平缓无力,老百姓随意地亲近玩弄它,因而很多人死在水里。所以采取宽缓的政策比较难。”(子产)病了几个月就过世了。太叔担任执政,不忍心实行严厉的政策而是实行了宽缓的政策。郑国(因此)出现很多盗贼,(他们)在萑苻之泽这一带聚集抢夺他人财物。太叔(对自己的执政)非常后悔,说:“我早听从子产的话,就不会到现在这种地步。”(太叔于是)出动步兵部队去攻击萑苻一带的盗贼,全部杀死他们,(郑国的)盗乱才稍稍得以平息。

仲尼(对这件事评价)说:“对啊!政策(过于)宽缓老百姓就会懈怠,(老百姓)懈怠了就用严厉的政策来矫正他们;(政策太过)严厉了,老百姓就会受到残害,(老百姓)受到残害后就用宽缓的政策来给予他们恩惠。用宽缓的政策辅助严厉的政策,用严厉的政策辅助宽缓的政策,国家政事因此就协调了。《诗经》上说:…老百姓也太劳累了,他们祈求可以稍微安定地生活。(这样做)对周王畿内的百姓给予了仁爱,因此又能安抚四方的诸侯。?(这写的是)用宽缓的政策给予老百姓恩惠。

…不要放纵那些诡诈随意妄为的人,以此约束警戒那些品行不良的人。一定要制止盗匪的残暴,(因为他们)竟然不畏惧明确的法律。?(这写的是)用严厉的政策来矫正(犯罪的)百姓。…安抚远方(的百姓)亲善近处的百姓,以此来使我们的王朝安定。?(这写的是)用和善的政策来安定老百姓。又说:…不(太过)严厉也不(太过)和缓,不(太过)刚硬也不(太过)柔和。施行政策悠然自如,各种福分会汇聚到来。?(这写的是)和谐的政局达到极致的情况。”等到子产去世,仲尼听到消息,流着眼泪说:“(子产是)古代遗传下来的仁爱思想的(继承者啊!)”

《召公谏厉王弭谤》翻译

周厉五暴虐无道,国都里的百姓都在批评指责厉王。召公劝告厉王说:“老百姓不能忍受您的命令了!”厉王很恼怒,找到从卫国来的巫师,让他(们)监视指责厉王的人,把他们报告给厉王,(厉王)就杀死他们。国都里的人们没有谁敢说话,(熟人)走在路上(碰到了也只能)用眼色示意。

厉王很高兴,告诉召公说:“我能够消除百姓对我的指责了,(他们)居然不敢讲话了。”

召公说:“这是堵塞了人们的嘴!防备老百姓的嘴,比防备江河还要厉害。”江河被堵塞就要决口奔流,伤害的人必定很多。禁止老百姓讲话也是如此。因此,善于治水的人要排除水道的堵塞,使它畅通无阻;善于治理百姓的人要善于引导他们使他们敢于讲话。所以天子处理政事,让公卿直到列士都献上谏诗,乐官太师献上乐典,史官献上历史文献,乐官少师献上箴言,瞍者朗诵,矇者吟咏,百官进谏,平民百姓辗转向上传达议论,左右亲近的大臣尽心规劝,宗室姻亲补过纠偏,乐官史官施行教诲,年高有德的元老重臣时时劝谏,然后天子斟酌裁决。因此政事顺利施行而不出现错乱。

老百姓有嘴,就象大地上有山有水一样,财富器物从这里产生出来;又好象大地上有高原、洼地、平原、沃野一样,衣服食物从这里产生。(老百姓用)嘴发表言论,国事的成败才能从这里反映出来。施行利于民的善政而防止不利于民的败政,这正是用来增加财富器物衣服食物的方法。人民在心里想什么,嘴里就说什么,考虑成熟了,就会自然地流露出来,怎么能够堵住他们的嘴呢?如果堵住了他们的嘴,那些追随(天子的)人还能有几个呢?”

周厉王不听劝告,从此国都里的人们没有一个敢讲话。过了三年,人们便把厉王赶到彘地去了。

谏逐客书译文:

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

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

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事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杜绝了权贵垄断政治的现象,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

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事奉秦国,功绩延续到今天.

如今陛下得到昆山的美玉,拥有随侯珠、和氏璧之类宝物,悬挂夜光珠,佩带太阿剑,驾乘纤离马,建置翠凤旗,树立灵鼍鼓。这么多的宝贝,秦国不出产一样,而陛下却喜欢它们,是什么缘故呢?倘若一定要秦国出产的东西才可以使用,那么就是夜光玉壁不能装饰宫廷,犀角、象牙制成的器具不能作为玩物,郑、魏之地的美女不能进入后宫,而駃騠好马不能充实宫外的马圈,江南的金锡不能使用,西蜀的丹青不能绘画。倘若用来装饰后宫、充任堂下、赏心快意、怡目悦耳的一切,必须是出产于秦国的才可以用的话,那么用宛珠装饰的簪子、缀有珠玑的耳饰、细缯素绢的衣裳、织锦刺绣的服饰就不能进呈到大王面前,而时髦优雅、艳丽多姿的赵国女子就不能侍立在身旁。

那击瓮敲缶,弹筝拍腿,同时歌唱呼喊发出呜呜之声来快活耳朵听觉的,才是真正地道秦国的声乐,而郑卫之地的民间俗乐、《昭》、《虞》、《武》、《象》之类,则是异国它邦的音乐。现在舍弃击瓮敲缶而追求郑国卫国的音乐,撤下敲击瓦器的音乐而采取《昭》、《虞》之乐,像这样做为什么呢?只不过是图眼前称心如意,适合观赏罢了。现在用人却不这样。不问青红皂白,不论是非曲直,不是秦人就得离去,是客卿就得驱逐。这样做,所重的是女色、声乐、珍珠、美玉,而所轻的是人啊。这不是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办法。

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军队强就将士勇。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为那样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变得那样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现在却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事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裹足止步不入秦国,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

物品中不出产在秦国,而宝贵的却很多;贤士中不生长于秦,愿意效忠的却不少。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那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

《商君书·赏刑》

所说的统一奖赏,就是指利益、俸禄、官职、爵位都专一根据在战争中的功绩赐给,没有其它不同的恩惠。因此聪慧、愚昧、富贵、低贱、勇敢、胆怯、贤德、不贤德的,都全部用尽自己的智慧、竭尽自己的全部力量,出生入死而替君主卖命。天下的英雄豪杰像流水一样追随君主,所以军队就天下无敌而政令得以在天下贯彻实行。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没有谁敢在野外同他的军队对抗,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不敢守卫城镇。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如果有在原野中同它对抗的军队,只要战争打起来就会让他全军覆没;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小国如果防守城池,只要他一进攻就会登上城池。

打仗就一定消灭别人的军队,进攻就一定占领别人的城池,那么所有的城池便都能占领它,天下所有的诸侯都能来朝贡,即使对立功的军队多加奖赏,财富怎么会不足呢?从前商汤在赞茅建立国家,周文王在岐山下的周原建立国家,方圆也只有百里。商汤与夏桀在鸣条的原野上开战,周武王与商纣王在牧野地区交战,他们都大败夏桀和商纣王的强大军队,最后商汤和周武王都划分土地,分封诸侯,凡是坚守阵地的士兵,回到家乡后都按社里登记入册的人口拥有土地,战车放在那里不再乘坐,将马放到华山的南坡,将牛放到弘农一带的地里,一直到老死也不收回来。这就是商汤和周武王的奖赏啊。

因此说:赞茅、岐周的粮食,如果用来奖赏天下的人,每个人还得不到一升;如果用赞茅、岐周的钱奖赏天下的人,每个人还不能得到一文钱。所以说:本来只拥有方圆百里土地的君主,却封自己的大臣为诸侯,这些诸侯的封地也比他们原来的国土大;对临阵的士兵,回到家乡后都拥有里社按书册登记人口分得的土地;他们的奖赏所涉及的对象,甚至放宽到了牛和马,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善于使用天下的财物,用来奖赏天下的民众。

所以说:公正高明的奖赏并不浪费财物。商汤、周武王已经攻破了夏桀、商纣王,国内没有什么祸害,天下十分安定。他们修建了五种仓库,收藏起来各种兵器,停止了征战之事,实行文化品德教育。将兵器倒着放好,不再征伐打仗,大臣们都穿着朝服,将朝笏插在腰间,创制了音乐,用来彰明自己的功德。正当这个时候,奖赏和利禄都不实行,可是民众却很有规矩。所以说:公正明确的奖赏达到了一定程度,就可以不用奖赏了。

所说的统一刑罚是指使用刑罚没有等级,从卿相、将军、一直到大夫和平民百姓,有不听从君主命令的,违反国家法令的。违反国家禁令,破坏君主制定的法律的,可以处以死罪,不赦免。从前立过战功,但后来有触犯刑罚的事发生,也不因此而减轻刑罚。从前做过好事,又在后来犯过错误,也不因此而破坏法令。就是那些忠臣、孝子犯了罪也一定根据他们罪过的大小来判断。执行法令的官吏,担任现职的官吏有不实行君主法令的,也犯了死罪,决不赦免。而且刑罚株及到了他们的父、母、妻子的身上。官吏四周的人,知道他们的罪过,并能向君主揭发检举他们罪行的人,自己不仅能免受刑罚的处分,而且不分富贵贫穷,都能继承那位官吏的官爵、土地和俸禄.

所以说:加重刑罚,株连他们的父、母、妻子,那么民众就不敢以身试法,也就等于没有刑罚了。古代帝王制定的法令,有将人处死的,有砍断犯人的脚的,有在犯人脸上刺字再涂上墨的,这不是追求伤害民众,而是要用来禁止奸邪阻止犯罪。因此禁止奸邪阻止犯罪,没有什么办法能比得上使用重刑。刑罚重就一定能捕获犯人,那么民众就不敢以身试法了,所以国家就等于没有受刑罚处治的民众。国家没有受刑罚处治的民众,因此说严明的刑罚不是为了杀人。

晋文公想要严明刑罚使百姓亲近服从他,于是招集所有的卿相、大夫一块待千宫、颠颉来晚了,执法官请示晋文公定他的罪,晋文公说:“对他用刑吧。”执法官于是砍断了颠颉的脊梁骨来示众。晋国的将士、民众议论起这件事都很惧怕,相互说:“颠颉是国君宠爱的大臣,触犯了刑律都腰斩来示众,何况对于我们了。”后来,晋文公发兵进攻曹国及卫国的五鹿,回军时又推翻了郑国的矮墙,命令卫国的田垄一律改东西方向,用来方便自己国家的兵车通过。晋国一位三军将领和士兵,如下令停止前进,他们就像被砍断了肢一样站立,命令

他们进攻,走路像流水一样迅速。三军的将领和士兵没有谁敢于违反禁令。

因此晋文公一借用颠颉犯轻罪而处以重刑腰斩的办法,晋国就得到了治理。过去周公旦杀了管叔,流放了霍叔,说:“他们是犯了法令的人。”天下的人都说:“亲兄弟犯了罪过都执行法律,更何况我们这些疏远的人了?”从此天下人都知道周公将刑罚用在了朝廷内,国境内的秩序得到治理。因此说:“公正严明的刑罚用到一定程度,等于没有刑罚。”

所说的统一教化,是指那些见闻广博,聪慧而富有辩才的人,所谓的诚实廉洁、精通礼制音乐、有道德修养、结成朋党、保举信誉、颠倒黑白的人,不能因为这个而富贵,不能因这个本事而评论法令刑罚,不能因为这个独自创立私人的学说,并用私人学说向君主陈述自己的思想。对那些顽固不化的要摧垮他,对那些锋芒毕露的要挫败他。即使所谓的圣明睿智、花言巧语、阿谀奉承、忠厚纯朴的人,也不能凭借不是在战场上立功而欺骗君主得到好处。如果这样,那些富贵的家族门第,也只能在战场上立功受赏罢了。只有那些能打仗的人,才能踏进富贵的大门。那些骄横跋扈的人,就会受到一定刑法的惩处而不能得到赦免。这样,那些父亲伯叔、兄弟、相知相识的朋友、男女亲家,志同道合的人,都说:“我们务必要加倍努力的地方不过在战场上罢了。”

因此,那些正当年富力强的人都一定努力作战,年老体弱的人努力从事防守,那些死在战场的人不后悔,活着的人互相鼓励,这就是我说的统一教化。民众中想要得到富贵的,都是到死后盖上棺材才停止,可富贵的门一定都是面向当兵的,所以民众听说要打仗便互相庆贺。民众起居饮食时所唱的歌谣,全是打仗的事。这就是臣所说的严明教育到一定程度等于没有教化。

这些就是我所说的奖赏、刑罚、教化三件事。圣明的人不能通晓一切,而是明白万事万物的要领。因此他统治国家,抓住要领而达到通晓一切,所以只实行这三种教育就能取得很多功绩。圣明的人治理国家,容易明白却很难实行。所以圣人不用称赞,平凡的君主不一定要废掉;杀人不算残暴,奖赏人不算仁爱,这是因为国家法律严明公正。圣明的人凭功绩授官职赐给爵位,因此贤德的人不用担忧,圣人不宽恕别人的错误,不赦免罪犯的刑罚,因此那些邪恶的事无法发生。可见,圣明的人治理国家,只是考虑统一奖赏、统一刑罚,统一教化而已。

《货殖列传序》

《老子》一书中说:“最清平的政治达到顶峰,(应该是)邻近国家的居民可以互相望见,鸡犬的声音也能互相听到,百姓们各自品尝着甘甜的食品,穿戴着美丽的服装,习惯于安宁的风俗,从事于快乐的职业,直至老死之时也不相互往来。”如果一定要按太史公说:说到神农氏以前的情况,我不知道。至于象《诗经》与《书经》上所描述的虞舜以及夏朝以来的情况,则是人们总是要使自己的耳目尽情地得到音乐和女色的享受,使口中尽多地品尝牲畜肉类的美味,身躯尽量安处于舒适而快乐的环境,而精神上还要炫耀自己的权势与才能的荣耀,使这种风俗浸染百姓的思想已经很悠久了,即使用老子那样微妙的言辞逐家逐户地去劝说他们,终究也不能使他们的精神淳化。所以,(掌权者对于人民),最高明的办法是听其自然,其次是诱导他们,再其次是教育他们,又其次是(用典章制度来)束缚他们,最愚蠢的办法是与百姓争利。照这种方式去生活,那么,对于近世来说,无疑等于堵塞了人民的耳目,(实际上)则是行不通的。

太行山以西饶有木材、竹子、楮木、野麻、旄牛尾和玉石,太行山以东多出鱼、盐、漆、丝和音乐、女色,江南盛产楠木、梓木、生姜、木犀、金、锡、铅矿石、丹砂、犀牛角、玳

瑁、珠玑、兽角、皮革,龙门山、碣石山以北广产马、牛、羊、毛毡、毛皮和兽筋、兽角,铜、铁则往往在千里山峦中布满,如同摆满棋子的棋盘一般。这还仅仅是物产分布的大概情况。这些物品都是中原人民所喜爱的,是百姓们衣着饮食与养生送死所必备的物品。

所以,人们依赖农民耕种来供给他们食物,虞人开出木材来(供给他们使用),工匠做成器皿来(供他们的所需),商人输通这些财物(供他们选购)。这难道还需要政令教导、征发人民如期集会来完成吗?人们各自以自己的才能来行事,竭尽自己的力量,以此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因此,物价低廉,他们就寻求买货的门路,物价昂贵,他们就寻求销售的途径,各自勤勉而致力于他们的本业,乐于从事自己的工作,如同水向低处流,日日夜夜而永无休止,他们不待召唤自己就赶来,物产不须征求而百姓们自己就生产出来。这难道不是合乎规律的而自然就是如此的证明吗?

《周书》上说:“农民不生产出来粮食,食物就要匮乏,工匠不生产出器物,劳动与生活就要陷于困厄,商人不进行流通,那么粮食、器物、财富就要断绝,虞人不开发山泽,资源就会缺少。”反过来,资源缺少,山泽也就不能重新得到开发。这四种行业,是人民衣着食物的源泉。源泉广阔,就会富饶起来;源泉窄小,就会贫穷下去。它们对上可以使国家富强,对下可以使家族富有。贫富的形成,没有入能给予他们,也没有人能剥夺他们,只是聪明的人能使财富有余,笨拙的人只会财物不足。所以姜太公吕望被封在营丘,那里的土地

本来是盐碱地,人口稀少,于是姜太公就鼓励女子纺绩,极力提倡工艺技巧,把鱼、盐运到别处去销售。这样,其他地方的人民归附于他,货物也源源不断地运来了,象钱串一般,络绎不绝,又如车辐一般,向这里集中。所以,齐国生产的帽子、带子,衣服、鞋子畅销天下,从海滨到泰山之间的诸侯都整好衣袖来齐国朝拜。此后,齐国中经衰落,管仲又修治姜太公的事业,设立调整物价的九个官府,而齐桓公因此能够称霸天下,多次以霸主的雄姿盟会诸侯,匡正了整个天下的政治,而管仲自己也修筑了三归台,他的地位在陪臣之列,财富却胜于列国的君王。从此,齐国又富强起来,一直持续到齐威王、齐宣王时期。

所以说:“仓库充实了,百姓才能懂得礼节,衣食丰富了,百姓才知道荣耀与耻辱。”礼仪产生于富有而废弃于贫穷。所以,君子富有了,喜欢行仁德之事,小人富有了,就把力量用在适当的地方。潭渊深了,里面就会有鱼,山林深了,野兽就会到那里去,人民富了,仁义也就归附于他们了。富有者得势,越加显赫;失势了,客人也就没有去处,因此也就心情不快。那些不开化的异族就更加严重了。谚语说:“千金之家的子弟就不会因犯法而死于市井。”这并不是空话。所以说:“天下之人,熙熙壤壤;为利而来,为利而往。”即使有千乘兵车的天子,有万家封地的诸侯,有百室封邑的大夫,尚且担心贫穷,何况编在户口册子上的普通百姓呢!

大学语文翻译重点

翻译 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译: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 3.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译: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不怨恨什么;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不怨恨什么。 4.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 6.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译: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 7.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译: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 8.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9.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译:冯谖于是乘坐他的车,高举着他的剑,去拜访他的朋友,十分高兴地说:“孟尝君待我为上等门客。” 10.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 译:就请他来面见孟尝君。道歉说:我被琐事搞得精疲力竭,被忧虑搅得心烦意乱;加之我懦弱无能,沉溺于国家大事之中,得罪了先生。 11.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译:收完债,买点什么东西回来吗?

大学语文大学翻译及课后习题简答

大学语文大学翻译及课 后习题简答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末节,每件事情都有开始、结束。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通过对事物原理的推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大学》在开篇就提出“三纲八目”,“三纲”——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纲目结合的目标设计理念,给了天下读书人一个自我塑造的人格模式和追求远大理想的人格修养路径。为广大知识分子设定了一种治国平天下的世界观。也就是说,树立远大志向,是一个人,一个读书人,一个想成为堂堂君子之人成才的第一道门坎。不修养人格,不陶冶情操,不树立远大理想,就做不了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精神完美的人,那么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作为也就无从谈起。古往今来,凡是有作为的人无不注重理想、志向。对大学生而言,尤其如此,只有树立了远大志向,才有努力奋斗的正确方向和不断前进的动力,才能保持高昂的热情和旺盛的斗志,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作为当代大学生,只有志存高远,将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进步和发展紧密相联,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促进国家富强和民族昌盛(联系下面一题“第一”共同理解) 如何修身? 第一,立德、远志。《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也就是说,儒家认为,人有德,才能有大智慧、大胸怀,方能志存高远。由此可见,大学生欲进行人格修养,必须立德,必须志存高远。为了实现“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人格理想,《大学》提出了宏伟的奋斗目标。那些也是千百年来千千万万儒生士子倾其一生努力奋斗的目标。古人尚且如此,则今天的大学生更应该立志以天下、国家为己任,将个人的兴衰荣辱、前途命运与祖国紧密相连。通过砺志法,志存高远,激励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经济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 第三,正心诚意。

2、大学语文古文全篇翻译(第十版)

大学语文古文全篇翻译(第十版) 《樊迟、仲弓问任》译文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役使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敏,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呀!舜有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老子》二章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自然的规律不就像张弓一样吗?弦位高了就压低些,弦位低了就抬高些,弦位过满就减损些,弦位不足就补充些。自然的法则,是损减有余来补充不足。人类社会世俗的做法却不然,而是损减不足来供奉有余。谁能自己有余而用来奉献给天下呢?只有有道之人。因此,圣人有所作为却不自恃,有所成就也不居功自傲,他不愿显示自己的贤德。 《晏子对齐侯问》译文 景公从打猎的地方回来,晏子在遄台随侍,梁丘据也驾著车赶来了。景公说:“只有梁丘据与我和谐啊!”晏子回答说:“梁丘据也不过是相同而已,哪里能说是和谐呢?”景公说:“和谐与相同有差别吗?”晏子回答说:“有差别。和谐就像做肉羹,用水、火、醋、酱、盐、梅来烹调鱼和肉,用柴火烧煮。厨工调配味道,使各种味道恰到好处;味道不够就增加调料,味道太重就减少调料。君子吃了这种肉羹,用来平和心性。国君和臣下的关系也是这样。国君认为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不可以,臣下进言指出不可以的,使可以的更加完备;国君认为不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可以的,臣下进言指出其中可以的,去掉不可以的。因此。政事平和而不违背礼了,百姓没有争斗之心。所以《诗·商颂·烈祖》中说:‘还有调和的好羹汤,五味备又适中。敬献神明来享用,上下和睦不争斗。先王使五味相互调和,使五声和谐动听,用来平和心性,成就政事。音乐的道理也像味道一样,由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各方面相配合而成,由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迅速、高下、出入、周疏各方面相调节而成。君子听了这样的音乐,可以平和心性。心性平和,德行就协调。所以,《诗·豳风·狼跋》说:‘美好音乐没瑕疵。’现在梁丘据不是这样。国君认为可以的,他也说可以;国君认为不可以的,他也说不可以。如果用水来调和水,谁能吃得下去?如果用琴瑟老弹一个音调,谁听得下去?不能总是‘相同’,就和这些道理是一样的。”

大学语文-文言文译文

寡人之与国也孟轲 译文: 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黄河以北的地方遇到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的地方,同时把黄河以东地方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的地方。黄河以东的地方遇到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渔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一定的季节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与鱼鳖之类的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多加”提出疑问。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即减轻徭役、发展农林牧渔生产而使民“不饥不寒”,并在此基础上兴办教育等具体措施和

大学语文教案

第一课《论语·学而篇》 教学内容: (1)识记《论语》的基本知识——熟记课文前言部分。 (2)能够准确翻译字词句。 (3)能就文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语录根据现实写作文。 第二课《老子》(节选)(1)了解老子的核心思想。 (2)谈谈“曲则全”章的内涵。(3)能就文中具有启示意义的语句写文章。 (4)背诵或熟读本文。 详细内容:

(1)了解老子的核心思想。 哲学方面:尊道有无,师法自然。 修身方面:返璞归真,虚静守柔。 治国方面:无为不争,小国寡民。(2)谈谈“曲则全”章的内涵。 老子通过讲述曲与全等六个方面的对立转化关系,宣扬了他委曲求全的处世哲学和以退为进的斗争策略,其中包含了一些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第三课《大学之道》 (1)识记《大学》的基本知识。 (2)能够准确翻译字词句。 (3)识记《大学》中的“三纲目”“八条目”。(4)理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涵义。

详细内容: (3)识记《大学》中的“三纲目”“八条目”。 “三纲目”为“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八条目”分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4)理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涵义。 所谓“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新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大学》认为,人生来就具有高尚的“明德”,入世以后,“明德”被掩,需要经过“大学之道”的教育,重新发扬明德,革新民心,达到道德完美尽善的境界。具体说来,就是要做到“八目”。

第四课《采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主题思想; (3)分析本诗以“采薇”起兴的艺术技巧; (4)理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表达效果。 (5)熟读本诗。 教学内容: (2)了解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参考“学习导读”第1—3段:) 《采薇》选自《诗经·小雅》,是一篇抒写士卒远征守边情景的著名诗篇。前三章都以采薇起兴,反复表达了两方面的感情:一是远离家园,久戍不归,深切思念故乡、亲人;二是战争频仍,转徙不定,生活艰苦得难以忍受。同时也揭示了造成这些痛苦的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1)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 《诗经》中保存民歌最多的是() A.国风 B.小雅 C.大雅 D.颂 2. 《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历来被传诵,主要因为其写法上的 独特之处() A.以乐景写哀情 B.以哀景叙哀情 C.以赋法来叙事 C.以“比”法来抒情 3. 下列作品中属于编年体历史着作的是() A.《国语》B.《战国策》 C.《左传》D.《史记》 4.汉乐府的“乐府”本来是() A.词牌 B.音乐机构 C.诗歌总称 D.地域名称 5..曹操《短歌行》的主旨是() A.感慨人生苦短,忧从中来 B.感伤亲朋离散,孤苦无依 C.感叹功业无成,借酒浇愁 D.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 6.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曹操在《短歌行》(其一)中引用,借以表达的心情是( ) A.思慕贤才 B.对贤才无所依托的思虑 C.礼遇贤才 D.与贤才久别重逢的欣慰 7. 《短歌行》中引用《诗经》成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所表达的是() A.对贤才处境的关切B.优礼贤才的态度 C.对贤才命运的忧虑D.求贤不得的苦闷 8.曹操诗歌的风格特点是________。 A.苍凉悲壮 B.豪放飘逸 C. 沉郁顿挫 D. 清新淡雅 9.《秋水》开头有一段河水和海景的描写,其主要作用是() A.赞美河海的雄伟壮观B.表现作者的宽广胸怀 C.增强行文说理的磅礴气势D.暗示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 10.在《秋水》中,庄子用“夏虫不可以语于冰”作喻来说明() A. 人的认识受空间限制 B. 人的认识受时间限制 C. 人的认识受先天素质限制 D. 人的认识受后天教育限制 11.庄子《秋水》中代表庄子观点的人物是() A.庄子 B.河伯 C.北海若 D.河伯和北海若 12.下列成语中,从庄子的话语中引申出来的是() A. 唇亡齿寒 B.四面楚歌 C.井底之蛙 D.缘木求鱼 13.《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所描写的人物中,性格直率而自负的是() A子路B曾皙C冉有D公西华 14.《史记》中篇目最多的是() A. 本纪 B. 表 C. 列传 D.世家 15.下列各句中“于”表被动的是() A.将虢是灭,何爱于虞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不似豪末之于马体乎D.然今卒困于此

大学语文翻译复习题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翻译】君子不能瞬间离开了仁德,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要这样。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那一种气,最伟大,最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一点不加伤害,就会充满上下四方,无所不在。那种气,必须与义和道配合;缺乏它,就没有力量了。那一种气,是由正义的经常累积所产生的,不是偶然的正义行为所能取得的。只要做一件于心有愧的事,那种气就会疲软了。 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 【译文】姜氏有什么可以满足的呢?不如早一点给她安排一个地方,不要使得他们的势力进一步蔓延,否则就难以对付了。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战国策·齐策·冯谖客孟尝君)) 【译文】于是乘坐着车,高举着他的剑,探望他的朋友说:“孟尝君以我为客。”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李斯《谏逐客书》) 【译文】现在陛下却抛弃百姓以帮助敌国,拒绝宾客来壮大诸侯,使天下有才干的人远离秦国而不敢往西,停止脚步不敢进入秦国,这正是人们所说的把粮食送给强盗,把武器借给敌人啊! 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序》) 【译文】因此,物价低廉,他们就寻求买货的门路,物价昂贵,他们就寻求销售的途径,各自勤勉而致力于他们的本业,乐于从事自己的工作,如同水向低处流一样,日日夜夜,永无休止,不用召唤他们自己就会赶来,物产不用征求,百姓自己就能生产出来。 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 【译文】做不道德和不正义的事情必然会自取其咎,你姑且等着看吧。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战国策·齐策·冯谖客孟尝君) 【译文】孟尝君就派人送给冯谖母亲吃的和用的东西,不使她感到缺乏。这样,冯谖就不再唱歌抱怨了。 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序》)【译文】所以,人们依赖农民耕种来供给他们食物,虞人开发出木材来(供他们使用),工匠做成器皿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商人流通这些财物(供他们选购)。这难道还需要政令教导、征求人们按期集会来完成吗? 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孟子·梁惠王上》) 【翻译】做老百姓父母官的,主持政治,却不免于率领禽兽来吃人,那又怎么能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

《大学语文》课文知识点汇总

《大学语文》(专升本)重要知识点汇集 第一课天之道 1.老子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哲学家;主要主张 2.《道德经》的地位、篇章结构。 3. 本文出自《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4.背诵、默写全文 5.主题思想 6.全文论证方法:归纳推理论证 第二课季氏将伐颛臾 一、文学常识 1.孔子的地位、思想及其主张 2.《论语》的体裁、内容、作者 3.本文的体裁:驳论文 二、论证方法: 1.全文论证方法:驳论点 2.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演绎论证 3.危而不持,颠而不扶——类比论证 4.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类比论证 三、修辞手法: 1.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双重比喻) 2.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比喻) 3. “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三处反诘) 四、成语演化: 1.既来之,则安之 2.分崩离析 3.祸起萧墙 4.开柙出虎 5.季孙之忧 6.大动干戈 7.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五、重点字词 1.过:动词,责备 2.与:语助词 六、通假字 1.来:通“徕”,招徕,使归顺 七、特殊句式 何以伐为?——以何伐为?(倒装句) 八、重点字词 1.是: 例句出处释义 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正确,与“非”相对 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判断词,是 2.疾: 例句出处释义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将深《扁鹊见蔡桓公》病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厌恶、痛恨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龙说赵太后》快、急速 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西门豹治邺》疾苦、痛苦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强

广东专插本考试 “大学语文”60篇重点默写内容(个人整理)

广东专插本考试“大学语文”60篇重点默写内容(个人整理) (这些内容是我通过各年专插本试卷、样卷、冲刺题、培训资料整理出来的,除非突然改变指定教材,不然可以适应于每一年专插本考试。红色部分为往年考过内容,所以考到的机率比较小,但不代表不会考,还是要认真复习,背诵,只要真正记住这些内容,考卷这部分很容易拿满分的。祝各位考试成功!)《民贵君轻》【《孟子》】(重要篇目) 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3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4.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大王您如果不怪罪年岁不好,这样天下的百姓都会到您这里来的。 民为贵,社稷次之。 【译】百姓为尊贵,国家次之,君主为轻。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1.与尓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翻译:交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遗愿。2.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翻译:还是认真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吗?3.《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出处、默写、翻译) 翻译:《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楚天千里青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秋水》【《庄子》】重点篇目 以天下之美尽在己 【翻译】以为天下的所有美景全都集中在自己这里。 东面 ..而视,不见水端。 东面:方位词作动词,向东面。 以为莫己若者。 【翻译】认为没有比上自己的。 语句出处: 望洋向若而叹曰(望洋兴叹)-《秋水》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贻笑大方)-《秋水》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多于水乎?【翻译】 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刚才因河水上涨而自我夸耀一样吗?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只以为博。 《孔子论修身》【《论语》】考默写或翻译 出默写并翻译的有①②③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惘,迷惑。殆:危险。

大学语文翻译重点资料讲解

大学语文翻译重点

翻译 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译: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 3.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译: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不怨恨什么;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不怨恨什么。 4.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 6.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译: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 7.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

欲赴愬于王。 译: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 8.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9.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译:冯谖于是乘坐他的车,高举着他的剑,去拜访他的朋友,十分高兴地说:“孟尝君待我为上等门客。” 10.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 译:就请他来面见孟尝君。道歉说:我被琐事搞得精疲力竭,被忧虑搅得心烦意乱;加之我懦弱无能,沉溺于国家大事之中,得罪了先生。 11.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译:收完债,买点什么东西回来吗? 12.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

大学语文——《大学》翻译及课后习题简答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末节,每件事情都有开始、结束。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通过对事物原理的推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大学》在开篇就提出“三纲八目”,“三纲”——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纲目结合的目标设计理念,给了天下读书人一个自我塑造的人格模式和追求远大理想的人格修养路径。为广大知识分子设定了一种治国平天下的世界观。也就是说,树立远大志向,是一个人,一个读书人,一个想成为堂堂君子之人成才的第一道门坎。不修养人格,不陶冶情操,不树立远大理想,就做不了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精神完美的人,那么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作为也就无从谈起。古往今来,凡是有作为的人无不注重理想、志向。对大学生而言,尤其如此,只有树立了远大志向,才有努力奋斗的正确方向和不断前进的动力,才能保持高昂的热情和旺盛的斗志,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作为当代大学生,只有志存高远,将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进步和发展紧密相联,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促进国家富强和民族昌盛(联系下面一题“第一”共同理解) 如何修身? 第一,立德、远志。《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也就是说,儒家认为,人有德,才能有大智慧、大胸怀,方能志存高远。由此可见,大学生欲进行人格修养,必须立德,必须志存高远。为了实现“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人格理想,《大学》提出了宏伟的奋斗目标。那些也是千百年来千千万万儒生士子倾其一生努力奋斗的目标。古人尚且如此,则今天的大学生更应该立志以天下、国家为己任,将个人的兴衰荣辱、前途命运与祖国紧密相连。通过砺志法,志存高远,激励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经济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 第三,正心诚意。

【精品】自学考试版大学语文课文译文

自学考试2007版大学语文课文译文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 “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河内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

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秋水》 秋水随着时令到来,千百条川流都奔注入黄河,大水一直浩瀚地流去,遥望两岸洲渚崖石之间,辨不清牛马之形.于是乎,河伯(黄河之神)便欣然自喜,以为天下所有的美景全都在自己这里了。他顺着水流向东走,到了北海。他向东遥望,看不见水的尽处。于是,河伯才改变了他的神态,茫然地抬头对北海若(北海之神)感慨地说:“俗语说:‘自以为知道很多道理,没人能赶上自已了。’这正是说我呀.而且,我还曾经听说过有人贬低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节义,开始我不相信.现在我看到你的浩瀚无穷,如果我不到你的门下,那是多么危险,我将会永远被讥笑于大方之家了。” 北海若说:“井底的蛙,不能跟它谈海之大,因为它被狭小的生活环境所局限;夏天的虫,不能跟它谈冬天的冰,因为它受到气候时令的限制;知识浅陋的曲士,不能跟他谈大道理,因为他被拘束于狭隘的教育。现在你走出了水崖河岸,看到了浩大的海,才知道你的鄙陋,你才可以同我谈论大道理了。天下所有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千百条川流都归注到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停止而不溢出;

大学语文考试重点题及答案(强烈推荐)

一、文史知识部分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收入诗歌305篇,分《风》、《雅》、《颂》三大类,使 用“赋”、“比、”“兴”三种表现手 法。“风”、“雅”、“颂”、“赋”、“比、”“兴”也被称为“诗经六义”。 2、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在楚地民歌和巫歌的基础上创造 了“楚辞”这一诗歌形式。其著名作品《离骚》、《九歌》、《天问》等,是我国古代文学积极浪漫主义的典范。 3、先秦散文中用散文写的史籍称历史散文,其中文学价值较高的有《左传》(编年体兼传记体)、《国语》(国别)、《战国策》(国别);诸子百家写的散文称诸子散文。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其中文学价值较高的有《论语》、《孟子》、《庄子》。 4、司马迁是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所著《史记》中的“本纪”、“世家”、“列传”等历史人物传记具有很强的文学性,达到史传文学的高峰。其中基本体例“本纪”、“世家”、“列 传”“书”“表”也被称为“史记五体”。 5、乐府原来是负责采集和整理民歌管理音乐的机关。乐府诗因此而得名。乐府民歌是中国诗歌史上继《诗经》、《楚辞》之后第三个重要阶段的产物。《孔雀东南飞》代表了汉乐府民歌的最高成就。 6、建安文学是汉献帝建安到魏文帝初这一时期的文学,其主要作家 为“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和刘桢)和女诗人蔡琰(文姬)。 7、东晋陶渊明是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他的诗篇大多数是描写田园生活的,而且形成一种平淡醇美的独特艺术风格。名篇有《归园田居》、《饮酒》等。

大学语文 语文背诵和翻译

翻译: 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译:一个人本身的行为端正,即使他不下令,别人也会奉行,一个人本身行为就不端正,即使他下达命令,别人也不会遵从。或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未,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2.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因此,太山不拒绝细小的土壤,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大海不放弃细小的流水,所以能成就它们的深邃;当帝王的不驱赶老百姓,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 3.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因此,要查考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先从六方面去观察:第一是看作品采用什么体裁,第二是看作品的遣词造句,第三是看作品对前人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第四是看作品中不同的表现方式,第五是看作品用典的意义,第六是看作品的音律。 4.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作家先在内心有所活动然后才表现在作品中;读者却是先看作品,然后才深入作家内心。或写作文章的人因感情触动而通过辞章表达出来,阅读文章的人通过文辞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背诵: 1.子曰:上士杀人用笔端,中士杀人用语言,下士杀人用石盘。 2.“正气歌”全文不带序; 3.“采薇” 4.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黍离》 5.下有芍药之诗,佳人之歌,桑中卫女,上宫陈娥。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圭,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别赋 6.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7.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文学常识: 1.《冬至之晨杀人记》是林语堂的一篇幽默小品 议论文三大要素:论点(正确性,鲜明性,新颖性);论据(确凿性,典型性,论据与论点的统一性);论证(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2.《非攻》即非难、反对对别国的攻伐,是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子之作,其主要思想是“兼爱”,“尚贤”,“非攻”,“节用”,该书的特点是思想严密,逻辑性强。语言质朴。

大学语文——《冯谖客孟尝君》翻译及课后习题答案

翻译: 齐国有一人叫冯谖。因为太穷而不能养活自己。他便托人告诉孟尝君,表示意愿在他的门下寄居为食客。孟尝君问他有什么擅长。回答说没有什么擅长。又问他有什么本事?回答说也没有什么本事。孟尝君听了后笑了笑,但还是接受了他。旁边的人因看到孟尝君看不起冯谖,就让他吃粗劣的饭菜。(按照孟尝君的待客惯例,门客按能力分为三等:上等(车客)出有车;中等(门下之客)食有鱼;下等(草具之客)食无鱼。)过了一段时间,冯谖倚着柱子弹着自己的剑,唱道:“长铗我们回去吧!没有鱼吃。”左右的人把这事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说:“让他吃鱼,按照中等门客的生活待遇。”又过了一段时间,冯谖弹着他的剑,唱道:“长铗我们回去吧!外出没有车子。”左右的人都取笑他,并把这件事告诉给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车子,按照上等门客的生活待遇。”冯谖于是乘坐他的车,高举着他的剑,去拜访他的朋友,十分高兴地说:“孟尝君待我为上等门客。”此后不久,冯谖又弹着他的剑,唱道:“长铗我们回去吧!没有能力养家。”此时,左右的手下都开始厌恶冯谖,认为他贪得无厌。而孟尝君听说此事后问他:“冯公有亲人吗?”冯谖说:“家中有老母亲。”于是孟尝君派人供给他母亲吃用。于是从那之后。冯谖不再唱歌。 过了一年的时间,孟尝君正在做齐国的相国,在薛地被封万户食邑。由于门下养有三千多食客。封邑的收入不够奉养食客,于是派人到薛地放债收息以补不足。但是放债一年多了,还没收回息钱,门下食客的奉养将无着落。孟尝君于是想在食客中挑选一位能为他收取息钱的人。有人推荐冯谖:“代舍客冯公形容状貌甚辩,长者,无他伎能,宜可令收债。”孟尝君于是请来冯谖,说想请您帮助去收取息钱。冯谖爽快地答应了。他备好车辆,整理行装,装置着契约准备去薛邑收债。冯谖在辞别孟尝君时问道:“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战国策·齐策》)冯谖辞别了孟尝君,驱车到了薛地,派官吏召集应该还债的人,偿付息钱。结果得息钱十万,但尚有多数债户交纳不出。冯谖便用所得息钱置酒买牛,召集能够偿还息钱和不能偿还息钱的人都来验对债券。债户到齐后,冯谖一面劝大家饮酒,从旁观察债户贫富情况,一面让大家拿出债券如前次一样验对,凡有能力偿还息钱的,当场订立还期,对无力偿还息钱的,冯谖即收回债券。并假传孟尝君的命令,为无力还款的老百姓免去了债务,“因烧其券”(《战国策·齐策》),冯谖说:“孟尝君所以贷钱者,为民之无者以为本业也;所以求息者,为无以奉客也。今富给者以要期,贫穷者燔券书以捐之。诸君强饮食。有君如此,岂可负哉!”于是,“坐者皆起,再拜”(《史记·孟尝君列传》),“民称万岁”(《战国策·齐策》)。这样,冯谖就在薛地百姓中埋下了感恩于孟尝君的种子,换得民心,功德无量。冯谖办完事后,立即赶了回去。孟尝君听到冯谖烧毁契据的消息,十分恼怒,立即派人召回冯谖。冯谖刚一到,孟尝君就责问他为什么要那样做。冯谖说,您有了个小小的薛邑,不把那里的百姓当做自己的子女一样加以抚爱,却用商贾手段向他们敛取利息,我认为不妥,就假托您的旨义,把债赏赐给那些无力偿还的百姓,“焚无用虚债之券,捐不可得之虚计,令薛民亲君而彰君之善声也”(《史记·孟尝君列传》,“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冯谖义市的典故)。孟尝君听后虽然心里不快,但也无可奈何,只得挥挥手说:“先生去休息吧!”(《战国策·齐策》) 又过了一年,有人在齐愍王面前诋毁孟尝君,愍王便以“寡人不敢把先王的臣当做自己的臣”为借口罢掉了孟尝君的相位。孟尝君罢相后返回自己的封地,距离薛邑尚有百里,百姓们早已扶老携幼,在路旁迎接孟尝君。孟尝君此时方知冯谖焚券买义收德的用意,感慨地对冯谖说:“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战国策·齐策》) 出于孟尝君政治地位还不巩固的考虑,冯谖对孟尝君进言说:“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并且说愿意“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便给他五十辆车,五百斤金去游说魏国。冯谖西入大梁,对魏惠王说齐国之所以能称雄于天下,都是孟尝君辅佐的功劳,今齐王听信谗言,把孟尝君放逐到诸侯国去了,孟尝君必然对齐王不满。孟尝君的治国谋略和才能是世人皆知

大学语文翻译题讲述讲解

语文翻译题总结 (考整句翻译,不单独考字词。) (各个符号划分的版本翻译侧重各有不同,我整理的是按课本划分的标点符号)论语 学而(节选)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翻译: 有子说:“礼的运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最值得称赞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这样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同时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用礼仪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里仁(节选)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翻译: 孔子说:“富和贵是人们想要得到的,但如果不用正道得到它,君子是不会接受的;贫与贱是人们厌恶的,但如果不用正道去摆脱它,君子是不会摆脱的。君子离开了仁德,凭借什么成就名声?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是违背仁德的,在急遽苟且之时也必定这样,在倾覆流离

之际也必定这样。” (按逐字严谨翻译只能这样了,有点不顺,但这次考试应该偏严谨一些,按教授的风格。) 阳货(节选)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翻译: 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够在日常的为人处世中实行这五种品德,就称得上是仁了。”(子张)请问是哪五种品德。孔子说:“恭敬、宽厚、诚信、勤敏、慈惠。恭敬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有显著成效,慈惠就足够来使人愿意出力。” (百度上面的翻译太泛了,是按照课本和老师的来,禁不起推敲) 补充的: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1),可以观(2),可以群(3),可以怨(4)。迩(5)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注释」 (1)兴:激发感情的意思。一说是诗的比兴。 (2)观:观察了解天地万物与人间万象。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2

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一、《庄子·养生主(节选)》 庄子,名周,宋国蒙人(河南商丘),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主张顺任自然,反对人为。《庄子》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和《杂偏》十一篇,《内篇》为庄子所作,《外篇》和《杂偏》庄子后学所作。《庄子》一书创作了大量寓言故事,故有“寓言十九”之称。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最富有浪漫色彩和文学特色。 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中心论点) 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 2、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目而神欲行。 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3、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了,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的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 4、视为止,行为迟。 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 二、《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最典型政治家。字玄成,河北人,唐初政治家。以敢于犯颜直谏著称于史,言论见于《贞观政要》。著作《隋书》的序论与《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群书治要》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中心论点) 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2、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帝位将会聚集高耸至天般的的险峻,所以皇帝应该永远保持无止境的美善。 3、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 道德不经常丰厚,性情不堪欲望驱使。 5、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大凡众多的帝王,承担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没有不忧国而道行显著的,而一旦功业建成,德性就衰减了。 6、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开头做得好的人实在很多,而能够坚持到底的人大概很少。 7、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如果君臣竭尽诚心,即使是湖、越那样遥远的地方也能结成一体;如果君王傲气凌人,那么即使是至亲骨肉也会变得像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8、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岂可忽乎? 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是老百姓;(他们像水一样) 可以载船也可以翻船,对此应当特别慎重。用腐朽的缰绳驾驭飞奔的马车,难道是可以忽视的吗? 9、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统治天下的人,真能在遇见自己所爱好的事物时,就想到应知足,自我戒备。10、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将要有所兴作时,就想到应克制自己,以安定人民的生活。 11、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想到地位高的危险,就应该谦虚并加强自我休养。 12、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担心因骄傲自满而招来损失,就该有像江海容纳千百条河流那样的度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