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因材施教原则教学内容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因材施教原则教学内容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因材施教原则教学内容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因材施教原则教学内容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因材施教原则

如何在小学数学中运用因材施教原则

马婷

(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宁夏,吴忠,751100)

摘要:学生作为学习活动主人,个体之间存在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小学数学新课标提出“整体性”教学目标要求。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在消除“学生个体学习差距,实现整体发展目标”方面具有显著而又重要的功效。我结合新课程目标要求,抓住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要求,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应用因材施教教学原则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教师小学数学教学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源于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孔子,是公认的我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思想之一。它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人类教育思想的重大贡献。它既是优秀的教育思想,又是重要的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至今仍然指导着我国的教育教学。那在小学数学中该如何正确运用呢?我粗浅的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因材施教原则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既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又照顾到所教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材施教原则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要求。

“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是经过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同学生的学习爱好、学习兴趣、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各不相同。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实际,施以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按照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全面的

充分的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前言部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材施教正好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适应当今教学改革的潮流。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坚持因材施教。

二、小学数学教学实施因材施教产生的误区

因材施教对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当前因材施教中普遍明显存在着几个误区,以致在教学中不能有意识地、自觉地、积极地把握因材施教对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制导性、支配性和潜移默化作用,影响着因材施教作用的有效发挥。

(一)、把因材施教和班级授课对立起来。

班级授课作为教育历史的产物,主要是追求规模效益,表现出集体授课、统一要求、步调一致、整齐划一的特征。但它在学生个性发展的全面、自由、和谐方面则明显弱化了。班级授课与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是存在的,但通过互补可消除。遗憾的是,在实际教育工作中,一些人由此走向极端,把因材施教与班级授课对立起来,在认识上和实践中产生了种种偏差。

1、认为班级授课所传授的内容是基本的、主要的,相当一部分学生未能真正掌握好,若再因材施教岂不是加重负担。其实在我们数学老师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往往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我们会认为本来新授课

就是传授最基本的知识,如果大多数学生掌握不了,我们是不可能谈什么因材施教的。在课堂上大部分数学教师所理解的因材施教就是在练习环节把练习题按从易到难的层次逐步让学生练习,从而让学生掌握新授知识。这能谈得上是真正的因材施教了吗?

2、把教学活动等同于班级授课,班级授课结束,教学活动也随之结束。众所周知,班级授课面向全体学生,完成教学大纲、教科书规定的教学内容。可它自身的局限性使得学习困难学生没能很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课后他们需要辅导,而有的教师仅满足于课堂教学,他们认为真正有效的教学只能在课堂上体现,课后“炒冷饭”的教学方法不可取。固然这种炒冷饭的方式不怎么被老师们所认同,但对于部分学困生来说,这种方法能帮助他们进一步消化在课堂上所没能掌握的知识。难道因材施教仅只局限于课堂上吗?

3、在班级授课的同时缺乏因材施教,把因材施教孤立于班级授课形式之外,过分注重共性而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老师们认为短短40分钟一堂课,要顾及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是不可能的,我们常发现,许多老师生怕在课上完不成教学内容就不顾及学生是否掌握知识,而匆忙进入到了下一教学环节。造成部分学生囫囵吞枣,不消化现象日积月累,恶性循环,失去兴趣和信心。

(二)、把因材施教定位于少数学生身上,和大多数学生对立起来。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把因材施教定位于少数学生身上。主要表现在:

1、在思想认识上,许多教师认为课堂教学以外需要个别施教的学生实属少数。如果每个学生都是因材施教的对象,岂不是对班级授课价值和意义的全面否定。

2、在情感心理上,对全体学生亲疏有别,厚此薄彼,不能够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我们老师往往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对满意的学生过分偏护,对不满意的学生疏而远之的情感态度。教师不能与每个学生公平民主地相处,这样就对一部分不受老师喜欢的学生的心理上造成了阴影,久而久之这些学生的学习热情就受到了打击从而逐渐对学习数学产生了厌倦。

3、在实际行动上,把时间精力放在极少数“尖子生”、“优等生”身上,对他们寄予厚望,用赞赏的目光看待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无意地给予肯定和鼓励。这种现象在我们的公开课上尤为突出。老师们为了顺利地上好一堂数学课,总是喜欢请班里那几个所谓的优等生回答问题。课固然上的精彩无比,可是整堂课却成了优等生的舞台秀。优等生尽情的展示了自己,感觉还意犹未尽,而其余学生却学的索然无味,云里雾里。

4、在师生关系上,“尖子生”、“优等生”对教师敬而远之,“差生”对教师则是恨而远之;反之,教师对“尖子生”、“优等生”亲而爱之,对“差生”则是恨而远之。因此,教师与“差生”之间“恨而远之”的双向关系的特征造成了永远无法逾越的感情屏障。

(三)、认为因材施教难度大,难以实施。

教师们普遍认为,因材施教除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之外,还有诸多方面的难度:学生对象是无法确定的,千差万别的学生都是施教的

对象;施教的内容是广泛的,施教的方法和形式是多样的,有小组和个别,有依靠任课教师和校内其他组织,有利用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力量。所有这些,表明了因材施教的变化性、艰巨性,给教师带来了难度并产生畏难情绪。结果是教师普遍只重视班级授课,在班级授课上下功夫,忽视了因材施教。

从根本上讲,因材施教在两种意义上是发展变化的。其一,它与一切具体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处于完全不同的层次,它处于最高的层次。具体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是经过前人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归纳、总结和提炼得来的,在一定意义上说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有一定的模式可学;因材施教与其说是一种形式,还不如说是一种教育思想,它独立于具体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在课堂教学内外针对学生个别特点和教师素质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提出来的。其二,作为变化着的对象——学生而言,它也是变化的,它只能在具体的学生身上去领悟和把握。“因材”是“施教”的依据,根据不同的对象来确定“施教”的“度”,即:“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三、因材施教的要求

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一下要求。

(一)充分了解学生。

在共同的年龄特征基础上,儿童存在差异。要做到因材施教,必须充分地了解每个学生。除学生成绩以外,学生的个性特征的各个方面、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等,都是教师因材施教所需要了解的。教师在对学生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差异,进行

分类编组将全班学生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具体哪个学生属于哪个层次,教师要心中有数。

(二)尊重学生的差异。

学生的差异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合理。因材施教的含义不仅包括承认差异,而且包括尊重差异。小学阶段的课程和教学以所有正常儿童可以达到的程度为标准,在达到标准的基础之上,教师应当允许学生存在不同方面、不同水平的差异,并且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条件帮助他获得最适宜的个性发展,而不是去普遍地增加难度和深度。教师不宜向学生公开,班里哪些学生是“高层”的,哪些是“中层”的,哪些学生又是“低层”的否则会助长“高层”学生的傲气,挫伤“低层”学生的自尊心。(三)面向每个学生。

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必须接受的。完成小学教育是中国每个适龄儿童的基本权利。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每个儿童有权利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因此,现代教育强调,不能够要求儿童适应教育,而是要使教育适应儿童。教师在备课、授课、布置作业时都要从三种不同层次考虑,不能只顾及“高层”和“中层”的学生,而忽略了“低层”的学生,这样的教学只会加剧班里学生学习成绩断层。

四、贯彻因材施教

在新课程背景下,根据新课改的指导思想和理论,要求教师整合多种课程资源进行教学。不仅要根据“学生”来组织教育,还要考虑到教材的因素、学习过程中的情况和教师的自身条件,也就是“因材施教”要“针对学习的人和施教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以及教材的特点、教学时的

情景的不同去施行不同的教育。”具体来讲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贯彻因材施教呢?我认为应从一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分组划分层次。

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其禀赋、知识基础,不可能完全相同。教师应了解这个班同学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智力因素(指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记忆力等)和非智力因素(指兴趣、感情、意志、毅力等)等状况,然后把班上学生分成几个层次,制订授课计划。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传授不同要求的知识,提出不同的要求,布置不同的作业。教师只有树立这样因材施教的指导思想,才能精心地设计教案,让优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饱,差生吃了。在分层教学中,教师既注重学生的共性,也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做到共性与个性的相结合。对后进生要严爱结合,课堂多提问,多让他们练习,多辅导,多启发他们,多让他们做一些基础性题目,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恰当地表扬,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并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对待学习有余力,思维灵活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做一些综合运用知识和富有思考性的题目,完成难度较大的题目,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要把集体教学、分组讨论与个别指导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逐步使他们达到教学要求,使每个学生的知识、能力都不断提高,使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都得到发展,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教师主导,学生主动。

首先,要改变教育思想,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把嚼烂了的东西“喂”给学生,或者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做法。明确“学生探索,教师引路”的教与学的关系,多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去获得知识。这样做,就有可能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三角形分类时,首先让学生回顾三年级所学习的角的知识,想想我们都学习过哪些角?接着想想三角形又有哪些特征?老师再加以点拨让同桌互相讨论探究出,三角形按角的特征来分,可以分为几类?这样的教学方式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师生共收获。

(三)要精心设计教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凡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要求的提出,教学过程的安排,除了首先考虑班上多数学生是否能够接受外,还要重视“差生”和“优等生”这两头。这里提出几点具体意见供老师们在教学时考虑。

(1)、程度不同,要求各异。

一节课里,虽然全班学生都在学习同样的内容,但是,并不是所有学生领会的程度都相同;教师的主观要求也不是所有学生都能达到。只有适合学生程度的教学才有好效果。如“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新授课,重点是计算法则,难点是对于算理的理解。这节课我要求全班都掌握计算法则,但具体对各类学生却区别要求:差生模仿例题计算,逐步掌握法则;中等生按法则的三个步骤进行计算,并理解算理;优生除前面的要求外,还要能概括法则,说明算理。又如,教学“两步应用题”时,可以这样分层指导:A,写出解题思路,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列式

解答;B,能正确列式解答。“B”可提问中下层学生,因为中下层学生能过关,就是全体学生能过关,如果不过关,就要及时补救,否则给日后带来更多的遗漏问题。“A”可提问中层以上的学生,让中层以上的学生练习,可带动中下层学生,其实这也是一个补救的方法。这样,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

(2)、分组学习,齐头并进。

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分组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小班化教学模式。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对“后进生组”加强辅导,使他们赶上进度;对“优等生组”则提出更高要求,使他们扩大知识面,学得更深一些。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教师有时间兼顾到更多的学生,帮助更多的学生学好数学。除此以外由于教师所教学的该组学生各方面能力水平差不多,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更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方案,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度身定做,真正做到了备课备学生。(3)、精心搭配合作小组。

小组成员的合理搭配能帮助学困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教师可针对学生学习基础、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差异,组建优势互补的合作学习小组,并引导班里学习好的学生一起来关心尊重他们,让他们在老师和同学充满期待、关怀、鼓励的目光和话语中克服自卑、胆怯心理,在班里营造互帮互爱、互学共进的学习环境。

(四)、练习设计分层次.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对学生的练习进行分层,进行弹性处理,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因此,在教

学实践中,我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尽可能做到使全体学生都有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

第一、我在设计作业时将练习进行分类:A为必做题,B为选做题,C为智力题。A类题:难易程度一般,是对新知识的一种概括复习,题量较少,是针对中下水平的学生设计的,低压可以提高他们做作业的质量,并能使他们养成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B类题:针对中等水平的学生,因为他们对新知识已经较好地掌握,通过稍高层次的练习可以进一步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C类题:专门针对优秀生或尖子生,这类题可以开发他们的智力、开拓思维,鼓励他们不断地向自己提出挑战。

第二、同一练习不同要求。课本上除了选学题和思考题以外的习题都是要求全体学生都能掌握的。因此对于这些习题,我要求每一个学生均有掌握,对于能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的应用题,我要求中下层的学生只要求他们用一种方法进行解答,并进行巡视发现及时辅导,使他们通过努力也能完成。对于中上层次的学生,我则要求他们能用不同的思路进行分析与解答,并找出最佳解法。以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五)、考试分层次.

如今是素质教育的时代,教师应该摈弃以考试分数判定一个学生好坏的观念。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测试内容应该不同。中下层学生以基础知识为主,中高层学生应以综合知识的运用和技能训练为主。如,每次考试内容设计时,可以另设计几道思考题,又叫附加题,让学习有余力的学生做,另外加分。这样,中高层学生与中下层学生的成绩有明显

的差距,使中下层学生有奋斗的目标,从而努力赶超中高层学生,而中下层学生也不会因为考得差而产生自卑等心理。分层考试即可以避免一些不良的后果,又可以树立中下层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利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便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更是真正应材施教的体现。

1.学习内容上,按层次适当安排,让优等生理解教材中难度最大的部分,中等生理解教材中基本的部分,差生理解教材中最起码的部分。

2.在回答内容的难度上,让差生回答形象思维方面的内容,优等生回答需要综合概括的内容,并培养和发展创造性思维。

3.在思维训练的要求上,中等生、优等生思维的敏捷程度要求达到直觉思维状况,而对差生就要给予充分的思考时间。

对“差生”和“优等生”的因材施教,还有一个认识问题。“差生”的造成有多种原因,诸如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不良,家庭教育不足,智力开发迟缓,思维反应迟钝,以及受到老师的抑制,基础知识的不相衔接等等。但差生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世界科学发明伟人爱迪生、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年轻数学家张广厚不就曾在孩提时成绩不好吗?“差生”一旦受到老师正确的诱导,他们也能成为第一流人才。

对“优等生”也要让他们吃“好”。对此,常常有争论。一次,我参加一堂公开课教案的研究活动,执教者设计了一道数学难题。讨论教案时,不少老师提出这道题难度太大,建议删去。执教老师认为此题符合因材施教,发展优等生智能的要求,未删。后来实践证明,由于这道题的安排,调动了优等生的积极性,效果较好。

总之,无论是对学生的了解,还是对教材的把握;无论是对教法的研究,还是对学法的指导定位,都必须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始终坚持这一主导思想。所以我们转变思想,认为所有学生都是可教之才;因为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不会学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他们都能经得起挑战,能担负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任。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钟启泉,崔允漷.新课程理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古永忠.“因材施教”新解[J],思想政治教学,1998.第二期.

[4]谢树平,李宏亮,胡文瑞.新编思想政治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 孔子的一生对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尊为“圣人”,不仅为当时社会培养出一大批济世之才,而且孔子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其中因材施教是最好的教育艺术。 “因材施教”这个概念并非孔子本人提出的,而是南宋理学家朱熹根据孔子的教学经验归纳总结出来的。所谓“因材施教”,就是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之上,从实际情况出发运用不同的方式施以教育。 施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是承认学生存在个性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教学。孔子认为人的智力水平和性格是不同的,主张根据学生的特点、知识水平进行不同的教育,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 “因材施教”的关键在于师者全面、深刻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措施。如果不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忽视学生在智力、性格、志趣等方面的差异,是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时甚至会产生负面效应。孔子非常重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长,他特别注意观察学生的言行,随时跟学生谈话以了解其真实的想法,《论语·公冶长》中有言:“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

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论语子路》)孔子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把学生的性格分为三种类型: “狂者”、“中行”、“捐者”,即人有偏激、拘谨和介于二者之间的中庸三种不同性格;他能十分准确地概括出学生的特征:“高柴愚笨,曾参迟钝,子张偏激,子路卤莽。” 孔子正是在掌握了每个人性格特点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施以不同的教育。孔子因材施教的事例不胜枚举。如在“孝”这个问题上,孔子也是给了因人而异的讲解。子游问孝,子曰:“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大概是针对子游能养父母,但缺乏敬心的缺点提出的;对于子夏对“孝”的提问,子曰:“色难”,因为子夏大概虽能代替父母做事,有酒食让年长的父母先吃,但还不能做到和颜悦色地侍奉父母。 以上都是孔子施行因材施教,实践个性化教育的有力证明。“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肯定并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反对教学中以共性压抑个性的错误观点,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挖掘人的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色彩,塑造高素质人才有着积极的重要意义。 孔子力图通过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不同程度的张扬。近代,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中,我们也能看到因材施教的影子,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起点是个性,教育的任务就是要使个性向多方面、多角度发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要求

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要求 一、教学观点现代化 实践证明:教学观点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观点不解决,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学方法,使用起来也会“走样”。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现代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学得主动、生动活泼。要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点,建立符合现代教学观的崭新体系,努力做到“五个转变”和确立“四种教学观”。 “五个转变”是指:①由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的素质教育;②由“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方法;③由局限于课堂的封闭教学转变为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开放性教学;④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发展水平的教学;⑤由教学方法的“一刀切”转变为因材施教。 “四种教学观”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确立如下四种观点:①整体观。即是用整体观点指导课堂教学,从整体上实行数学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各种因素(教师、学生、教材等)的积极性,使它合理组合,和谐发展,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②重学观。就是要求教者重视学法指导,积极地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③发展观。不但要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更重要的要培养水平,发展智力;④愉快观。要把愉快因素带进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获取知识。 二、数学目标明确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材所包含的知识因素和水平训练的具体要求,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途径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升。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目标制定明确,便能发挥如下功能:对指引师生的教与学,有定向功能;对教改程序的有效实行,有控制功能;对知识与水平的双向发展,有协调功能;对减轻学生因题海战术而盲目训练所造成的负担,有效率功能;对教改工作的科学评价和管理,有竞争功能;对统一标准大面积提升教学质量,有稳定功能。由此可见,要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应制定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注意根据教材内容定出基础知识、基本

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

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 古人教学的方法是因人而异,譬如说老师教三个学生,三个学生记忆的能力不一样,理解的能力不一样,同样都学一门课程。古人定下来的千遍,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从经验当中得到的。“因材施教”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是经中外教育实践证明了的教育理论。最初建立在个别教育之上的因材施教实施起来比较容易,而在今天的班级授课制下进行则相对困难。然而在班级授课制下实施因材施教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 1.正确理解“材”——因材施教的前提 因材施教的关键在于对“材”的理解。“因材”是“施教”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正确理解“材”,才能对学生实施针对性的教育。小学教师对“材”的理解基本上是适当的,大多数教师认识到“材”为学生的因素,既有认知因素,也有个性因素;有少部分教师认为“材”是教材及教材以外的因素。教师首先要能认识到“材”为学生的因素,才会眼里有学生,心中有学生,才会施教时考虑学生的特点。一些教师将“材”理解为“教材”,可能是教师对因材施教认识的发展,也可能与现行不同版本教材的使用有关。教师对“材”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教师对影响学生学习因素的认识,对教学时要考虑的因素的认识。这种认识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的自觉性、针对性,减少施教的盲目性。 因此,教师应重视对“材”的认识和研究。施教时所因的“材”应是明确而具体的,教师要能对“材”进行科学的鉴别,明确哪些“材”是施教时必须要考虑的。在提高自己学科知识

的同时,加强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从教学实践中丰富自己对“材”的认识,另一方面从教育理论中完善自己对“材”的理解。教师只有重视了对学生的研究、对教学系统的研究,才能做到教有所依,教有所成。 2.扬长与补短——因材施教的途径 材是因,教是果,“施教”要“因材”,要适应不同学生的特点,实施针对性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们所谈到的因材施教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基本上涵盖了目前所倡导的方法,这既是因材施教观念深入人心的结果,也是班级授课制下教师积极实施因材施教的结果。教师既做到了在了解学生优缺点、学情、实际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又采取 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如实施分层教学、灵活使用教法、个别辅导、关注特殊学生等。还有些教师能将因材施教体现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如分层备课、分层提问、分层布置作业。正如一些教师写到:“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布置难、易、适中的作业”,“对于较好的学生进行拔高教学,对于较慢的学生只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等。 因材施教的实施,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多样性。但因材施教不只是要扬长避短,还要扬长补短。因为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不仅是他们的优势领域,也可能是薄弱领域,并且这些薄弱领域也是学习时必不可少的。例如,就学生的学习风格来说,任何一种学习风格,既有有利于学习的一面,也有妨碍学习的一面,采用与学习风格相一致的教学对策可使学生学得更快、更多,但却无法弥补他们在学习方式或机能上的不足,同时由于学习任务、学习情境千变万化,在某些情境中学习者必须利用自己薄弱的某种学习方式、技能才能驾驭学习内容[7]。所以 对学生的薄弱领域进行弥补是十分必要的。正如《学记》中所

因材施教的原则

因材施教的原则 在不同的学习场合之中,不同类型、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表现是极为复杂的,需要教师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智慧灵活地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因材施教策略的设计和施行,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教师要留意观察分析学生学习的特点 学生在出现问题时的表现尤其是值得分析的迹象,从中有可能发现他们独特的认知特征和动机倾向。教师要多提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会感到困惑,卡在哪里了?”“为什么老是出同样类型的错?”“为什么会出现反常现象?”学生学习中明显的顺利也是值得关注分析的,从中可以发现学生擅长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和学习的动力所在,分析学生在什么状况下特别顺利,在思维和理解方面具有什么特点,等等。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学生的特性。 (二)对待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有的学生因为思维水平较低,有的学生因为学习风格的限制,有的学生因为学习动机的障碍,导致了学习成绩差。在实际情景中,动机因素和能力、风格的因素是交杂在一起、相互作用的,因此,必须从动机的激发维持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等多方面入手。采取不同的措施使学生在自尊自信的状态下学习,对于能力水平低的学生尤为重要。如果教育不得法,抹煞了能力较差学生的自尊心,则无异于雪上加霜,抽去了他们发展的动力之源。 配的教学方式 有研究表明,当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学生的学习风格相匹配时,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比如,对于喜好图像表征的学生用图式来讲解概念,避免把喜欢安静的学生安排在教室门口坐等。由于任何认知风格都不会适用于所有的知识学习,如果学习者在学习中坚守某一种认知风格,势必会在一些不适于自己风格的学科学习中失败。研究者认为,个体的学习风格是一种习惯,后天经验和训练起着很大的作用。要注意的是,方式先配的教学不会像匹配性教学那样容易展开,必须细致渐进,并且随时注意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学习的反馈及时进行调节。 (四)教师不仅仅自己要分析把握学生的学习风格,而且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风格特点,促使学生把学习风格转化为学习策略 拉埃丁和斯泰莱在1998年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当学生学习的某个学科的材料要求与其认知风格相匹配时,他们实际的学习结果没有他们自己所预期的那么好,而在学习材料的要求与其认知风格不匹配时,他们学得却比预期的要好。拉埃丁对此结果的解释是,由于这些学生意识到了自己的学习风格与材料结构的匹配性,所以作出了相应较高的预期。其实这一结果在某种程度上也显示出,当学习者能够意识学习风格特征与学习任务要求的匹配关系时,便能够作出主动的努力。成为一名有策略的学习者至少要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学习能力类型,能够知道完成学习任务的不同方法要求,并且能够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不同于学习风格。学习风格是个体所拥有的比较稳定的并且往往是无意识之中偏爱的学习方式,而学习策略则是灵活的、有计划的、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的性质而随机应变的。只有在教师有意识的点拔培养下,学生才有可能充分了解自己,主动地扬长避短。当学生具备了学习策略的意识,而且认识到自己的习惯性学习方式及其利弊时,就会主动地进行调节。

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因材施教

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因材施教 潘娜 “因材施教”的理论依据古已有之,在国外也有一些代表性的学者,如着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他主张“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同时使他们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应该都可以掌握学习内容;不同的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能持久地保持注意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应该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是选择一种能使教师和学生在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方案并加以实施。 一、提出问题 长期以来,“两极分化”现象是制约教学的一大顽症。刚开始学生对各学科一般都会有较为浓厚的兴趣,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都很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增多及其难易程度的加深,我们注意到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及为进一步学习打下的基础开始参差不齐,“两极分化”的现象开始困扰着教师和学生。很显然,常规的教学活动在简单的?? “全面发展”目标的统一导向下,难以找到适合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路子。如何因势利导,但又不是消极地助长这种趋势,造成“好的更好、差的更差”的“淘汰式”教学结果,让?? “优势”生乘势而上,?? “弱势”生摆脱困境、迎头赶上?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和探讨的课题。在此提出“因材施教、以学定教”的设想。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在先进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的不同,开展不同层面的教学活动,并针对不同发展层次学生的需要给予相应的学法指导,以达到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教学的实践证明,许多教学方法在某一方面或某个层次上的效果明显,同时,这些教学方法的效用只是局部地参与解决教学问题。因此,教学方法需要得到整合优化,而不是也不可能是“一法包揽天下”的局面。而以学定教,就是要以学为本,以科学高效的学法作为确定教法的根本依据,面向每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让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因材施教的实施,避免了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后无所事事,同时,所有学生都体验到学有所成,增强了学习信心。 二、“因材施教”的设想 “因材施教”教学法的四个环节: 1.学生编组

教学中如何做到因材施教

教学中如何做到因材施教 《论语》中孔子对其弟子学习,为政,性格,志向等许多方面进行了言说,针对他们的不同材质,采取了不同的态度、言词和行为,因材施教,用心良苦。 现代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而学生由于自身身体和心理因素、家庭环境因素不同,学生是有个性的、有差异的。因此,要让每个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就得先承认学生有个性、有差异的。因材施教的实质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实质就是要进行分层教学。 教学内容层次化。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分层次教学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无论是新知课、习题课、复习课还是讲评课都要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同学。 作业内容也要分层次,在教完一个概念、一节内容后,学生要通过做练习来巩固和提高,因此课后布置多层次习题是分层次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A层是基础性作业(课后练习),B层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课后习题),C层是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灵活、综合性的题目(课后复习题)各半,还可以设置一些附加题。 另外,对学生的管理也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性格去教育他们,对于那些内向的,自尊心强的,尽量多表扬一下,给予他们信心,对于那些性格外向的,比较活跃的,不服从管理的,可以私下找他谈谈心,找到处理问题的正确途径。学生教育的关键要抓住切入点,运用激励机制,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急不躁,按学生成长规律引导他们,帮助他们。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20篇

第一篇:小学兴趣培养 一、培养数学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性 数学是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学好数学对于学生以后其他学科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数学主要是促进学生在幼年时期接受数学,进而为将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石,因此,培养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显得非常重要.处于7~12岁年龄段的小学生是各项认知技能都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和人群.在这一年龄阶段,其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会随着其兴趣而得到不同的发展.如果学生因为缺乏学习兴趣,产生厌学心理,就会对其今后的发展造成不可修复的伤害.教育和教学就是培养人和塑造人的一门科学,所以说,好的教育教学是会使得人的全面发展得到增强的.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1.必须要实行的原则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是一个重要的教学问题,它必须与学生的知识结构一致和协调,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全面发展,那么,我们就必须必须遵循和执行一定的原则:(1)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要求在小学数学教育的日常活动中,学习兴趣是关键,那么,我们就需要以此为原则来不用该年龄阶段的知识去引导学生的努力方向.比如说,现在小学阶段,那些小学奥数比赛已经非常流行了.这些所谓的奥数竞赛,不符合小学生的学习阶段和知识结构,很多题目大大超出他们的知识范围.但这在校园里却是一种很普遍的风尚,这种错误的风尚打击了一大部分学生,使他们发出“数学难”的呼声.这样的学习榜样当然值得肯定,但不适宜在推广而后实施,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2)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来结合社会的生活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双重因素.那么,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知识结构,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主要是要联系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感到有挑战性,又感觉到好玩和有成效.这样,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中不但能学到一定的知识,又有了继续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是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 2.所采取的方法 以根本原则为基础,以具体措施为方法来有针对性地达到教学目标.例如:我们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趣味性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小学数学的教学学习环境来说分成两个部分,一是课堂教学,二是课外思考和课外作业.在课堂教学中,应该:(1)每名学生都积极参与 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以所教知识与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为基础,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模式,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 (2)不同的成功体验 让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对成功的体验,老师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来区别对待,并根据学生不同学习程度和学习能力因材施教,这样所有程度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数学这一学科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所以说,循序渐进、激励优生和表扬后进生都是可行之策,每一名学生都会体验到自己的成就感来获得喜悦之情,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积极表扬和鼓励 小学生具有年龄小和争强好胜的特点以及荣誉感,所以,在教学的活动中,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优点来加以表扬.特别是,在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就会使得学生们不断保持学习兴趣. (4)趣味性课堂活动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趣味活动.首先是重视直观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授小学一年级“加减法”的时候,可以让同学们自制一些小工具,这样课堂上玩耍的过程中就学会了知识,同时也使学生学习变得直观化和简单化.其次,我们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尽量将一些大家都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到课堂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在中间穿插一些数学知识,并通过模型、实物等教具,配合多媒体等教育设施,形象而又直观地引导学生去掌握新知识.在课堂外,应该:给学生创造自由的发展空间.因为小学数学学科本身以理解为主,只要在课堂上真正理解消化了,我们可以适当地减少家庭作业.毕竟在如此小的年纪搞题海战术实在不是一件痛快的事.为了保持学生在课堂中的热情和兴趣,尽量不要给学生的课外生活布下阴影.课外作业以质量取胜.适量的人性的家庭作业能够使学

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大环境的不断改变,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也向着多样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因此各行各业对于人才各方面的素质也呈现出不断严格的 发展趋势,因此与人才培养息息相关的教育也就成为新时期国家改革的重点领域。随着教育教学体制的不断探索,素质教育教学体制逐渐取代应试教育成为各阶段学校教育的主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等更加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新型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开始涌现,并且随着教师在教学实际中的应用而更趋完善系统,为各阶段知识传输的高效率、高质量打下了相应的基础。 因材施教是素?|教育教学体制实行过程深受教师追捧 的教学理念之一,由此所衍生出的分层次教学也是各阶段应用最为广泛的课堂教学模式之一,对于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知识学习水平,在帮助学生补齐学习短板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尤其在学生水平差异较大的班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分层次教学所带来的教学成效,因此下面我将结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体会谈谈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在初中物 理教学过程中的融入,并对分层级教学提出几点建议和看

法。 一、教师要树立平等观念 物理在初中传统教学过程中一直不被重视,学时安排相对于语数外这一类学科来说要相对较少。因此,作为初中物理教师,通常情况下我们需要担任两个到四个班级的物理教学任务,就也就导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接触的班级较多,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较多。而学生由于基础或者天赋方面的影响,在物理学习方面存在着客观的差异性,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在贯彻因材施教教学理念之前,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树立人人平等的教学态度,尤其是要平等的看待不同学生物理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首先,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接收一个班级一开始,就要最大限度的了解不同学生群体的物理学习能力。当然初中阶段是学生系统性接触物理专业知识的开端,因此基本上不存在什么基础方面的差异性,那么我们所要衡量的就是学生在类似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天赋和学习能力的高低,从而为以后不管备课还是授课以及课下作业布置方面能够做到对症下药。一方面,教学一开始教师可以采取类比推理的方式来进行物理学习能力的检测,物理和数学同属于理性学科,在知识学习方面具有相通之处,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以往数学学习能力的评估,初步推断学生在物理学习方面的潜力;另一方面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基 本要求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新课程改革实施已将近六年,但学习理论,研读课标,熟悉教材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同时,不少教师的教学观念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不肯把目光移向课标、教材,致使课堂教学知识技能异化,教学目标不实,教学方法单一,时间安排不佳,教学效果不好。为改进课堂教学方式,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并重的教学要求,须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反映出的教学方法,按研究教学内容→制定分解目标→设计单元活动→整合教学方法→有效组织教学的思路,落实每个环节工作,这里就以数学活动为中心的备课谈一些看法。 1、分解教学目标,把握活动要领。 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是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关键,也是当前课堂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新的教学目标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并重的三元体系,需要正确认识知识技能目标与过程性目标的关系,找准其中的生成点和结合点,转化为教与学活动。由于仅有笼统的教学目标而不进行活动分解,目标容易模糊,教学方法容易单调,教学过程不易把握。因此,要求合理分解教学目标,形成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并通过关键的行为动词,把握活动要求,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的可操作性。 新的课程目标强调教学目标的完整统一,并通过行为动词反映出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要求;因此,根据相应的教学要求进行活动设计,符合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诠释,符合通过学习活动获得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的要求。教学目标的分解要注意过程性和知识性的联系,体现可操作性。比如,活动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 本文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应体现构建性原则,交互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创新性原则。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原则的多样性决定了课堂设计的灵活多变性。本文阐述了新课标下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原则 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改革是不可缺省的重要一环。改革课堂教学就是要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设计,转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标准下数学课堂的教学设计,不仅要以新课程标准界定的课程理念为指导,而且还要遵循下列课堂教学的设计原则,来逐步实现新课程标准的各项目标,让学生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应用、学会创新。 一、学习方式的建构性原则 以怎样的方式和途径来获取知识,这是一个学习方式的问题。新课程倡导建构性学习,主张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新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初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发现”。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认知方式的设计应遵循建构性原则。由于建构性学习具有自主性、独立性等多项优良特征,使学生从“我要学”出发,树立“我能学”的自信,最终寻找到适应自己学习的个性化方式。 二、合作方面的交互性原则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进行角色转换,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换为学生学习“合作者”、“组织者”和“促进者”。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必然会出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学习。学生在参与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也改变了师生的交往方式,由原先的“师→生”的单向交往演变为“师→生”、“生→师”及“”生→生的互相交往。从另一角度看,数学课堂中的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就是不断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应体现交互性原则。 三、引出新问题时的创设情境原则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学生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

对“因材施教”的理解

“因材施教”您做到了吗? 一、因材施教的原则 1.教师要留意观察分析学生学习的特点。学生在出现问题时的表现尤其是值得分析的迹象,从中可能发现他们独特的认知特征和动机倾向。教师要多提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会感到困惑,卡在哪里了?为什么老是出现同样类型的错?为什么会出现反常现象?学生学习中明显的顺利也是值得关 注分析的。从中可以发现学生擅长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和学习的动力所在,分析学生在什么情况下特别顺利,在思维和理解方面有什么特点,等等。通过观察分析,发现学生的特性。 2.对待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要作具体分析,区别对待。有的学生因为思维水平较低,有的学生因为学习风格的限制,有的学生因为动机的障碍,导致了学习成绩差。在实际情景中,动机因素和能力、风格的因素是交杂在一起的,相互作用的,因此,必须从动机的激发、维持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等多方面入手。采取不同的措施使学生在自尊自信下学习,对于能力水平低的学生尤为重要。如果教育不得法,抹煞了能力较差者的自尊心,则无异是雪上加霜,抽去了他们发展的动力之源。施教原则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智力水平既

有一定的普遍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有利于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有利于多出人才,早出人才,快出人才。 1.教师对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学习态度和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智力水平以及思想、身体等方面的特点,都要充分了解,以便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教学。 2.教学中既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全班集体教学上,又要善于兼顾个别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3.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分别设计不同个性特点学生成才的最优方案运用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出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为一个教育原则,贯彻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需要指出的是,因材施教、并非是要减少学生的差异。实际上在有效地因材施教策略影响下,学生学习水平的发展差异可能更大。因为能否充分的得益于受教育条件,这本身就是潜能高低的一个表现。在较适宜的学习条件下,潜能低者能够开发出潜能,潜能高者会发展的更快,教师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应该设计不同的发展蓝图,这样才能有意识的进行培养。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己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体会到了重视学生个别差异的重要性。学生的个性和智

小学数学教学原则1

小学数学教学原则 夸美纽斯:直观性原则,主动性原则和自觉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和量力性原则。我国相继提出启发性原则,系统性和连贯性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思维发展相结合原则,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原则,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原则,使班上所有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原则。 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2006)无教学原则的内容;宋乃庆、张奠宙(2008)《小学数学教育概论》无教学原则的内容;刘凤翥《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2003):“现实数学”原则,“数学化”原则,“再创造”原则。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2004):贴近生活原则,数学化原则,再创造原则。周春荔、张景斌《数学学科教育学》(1998):数学教学规律是数学教学过程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必然的、稳定的内在联系。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教学原理是科学工作者运用概念、命题对教学规律作出的反映和表述。其本质特点是它对数学教学规律的说明与阐述,只要做到这一点就算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教学原则与教学原理的不同之处在于,教学原则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带有明确而强烈的目的性和实践性。它要根据对数学教学规律的认识或从教学原理中作出数学教学活动的实际性结论,提出数学教学活动的行动性要求。再者,数学教学原则对数学教学规律的反映不是直接反映,它取决于人们对数学教学客观规律的主观认识,因而带有主观性。数学教学与全面和谐发展相统一的原则,数学思维揭示与数学认知建构相统一的原则,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原则。 教学原则不仅来源于教学规律,还来自于: 1.学科性质。例如弗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化”原则来源于数学研究的第一步是将研究材料“数学化”,这是由数学的学科性质决定的。弗赖登塔尔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与其说是学习数学,不如说是学习数学化。 我国教育界提出的学科教学原则许多不具备学科的特点,例如启发性原则、系统性和连贯性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思维发展相结合原则、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原则、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原则,等等,几乎适合任何学科。原因就是这些原则没有考虑学科性质,没有把学科性质作为教学原则的来源之一。 不考虑学科性质的“教学原则”往往会“隔靴抓痒”,难以对学科教学起到具体的指导作用。 2.教学中的现实问题。教学原则是指导教学实践的,因此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现实性。脱离教学实际,远离教学现实的“教学原则”起不到指导教学实践的作用,只是“纸上谈兵”,必然会被束之高阁。 当代教学论三大流派之一的赞可夫的教学原则,可以说是针对教学中现实问题的典范。他提出的“以高难度进行教学”“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等原则,直接来源于对当时苏联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的分析,以及对当时广泛流行的凯洛夫的巩固性原则、通俗性与可接受性原

因材施教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进程,提高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必须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指导下,从学生现状和需求出发,针对学生的特点把教育教学与学生的实际、认知特点、年龄特点、情感特点、个性心理等因素联系起来,立足于“以学生发展为本”,发现并发展学生强势智能,因材施教,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本文阐述了因材施教的涵义和意义及其理论依据,并对实施因材施教的有效途径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因材实施理论依据实施途径 一、“因材施教”的涵义及意义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及知识、能力现状,从实际出发,采取不同的途径、措施和方法进行教育和教学。不同的人,因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其个性也互不相同,知识、能力、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倾向。他们对某一学科知识的兴趣和接受能力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中,如都按统一的要求和进度进行,就不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就给教师提出,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要结合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和发展倾向而“因材施教”。 当前国际竞争其实就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这种较量不是体现在战场,而在课堂,在于当前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成为时代的最强音。由于学生先

天条件及后天生活环境、接受教育等因素影响所造成的差异,决定了在教育实施过程中,要想同一标准整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理想化的教育,但教育工作者可以结合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及知识能力水平,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其发展的教育,发现并发展学生的强势智慧,让学生走不同的适合其发展的成功之路。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因材施教对成功教育有着重要影响。 二、“因材施教”的理论依据 最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认识并灵活运用“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的是我国古代的孔子。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①孔子本人并没有提出“因材施教”这个概念,朱熹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指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②,这就是“因材施教”的来源。在孔子的教育实践中的确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他十分注意观察、了解学生,熟悉学生的特点,能够用精炼的语言准确地概括出学生的特征,并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如:“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③,“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④。有的“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⑤,有的“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⑥,有的“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⑦。在孔子的教育下,其弟子大都各有特长,身通六艺,“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⑧正因为孔子在教育实践中灵活应用因材施教的原则,才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的丰硕教育成果。

数学教学原则

第5章数学教学原则 1.数学有哪些特点?怎样理解这些特点? 答:数学的内容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数学是以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所以它的研究对象本来是十分具体的.但是,为了在比较纯粹的状况下研究空间形式和量的关系,才不得不把客观对象的所有其它特性抛开不管,而只抽象出其空间形式和量的关系进行研究.因此数学具有十分抽象的形式. 严谨性是数学科学理论的基本特点.它要求数学结论的表述必须精练、准确,对结论的推理论证要求步步有根据,处处符合逻辑理论的要求.在数学内容的安排上要求有严格的系统性,要符合学科内在逻辑结构,既严格又周密.数学广泛的应用性表现在它已渗入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当今世界各门学科都在经历着数学化的过程.用华罗庚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2.何谓数学教学原则?中学数学教学原则有哪些?确定中学数学教学原则的依据是什么? 答:数学教学原则是依据数学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数学教学工作的一般原理.它是数学教学经验的概括总结,它来自于数学教学实践,反过来又指导数学教学实践. 目前,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主要应遵循如下基本原则: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原则;严谨性与量力性相结合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巩固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数学教学原则,应根据数学教学目的和数学学科特点,以及学生学习数学心理特

点来确定. 3.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贯彻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原则? 4.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贯彻严谨性与量力性相结合原则? 答:认真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接受能力,是贯彻严谨性和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的前提.“备课先备学生”的经验之谈,就出于此.也就是说,只有全面地了解学生情况,才能使制订的教学计划与内容安排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才能真正贯彻好这一原则.在教学中,对严谨性要求,应设法安排使学生逐步适应的过程与机会,逐步提高其严谨程度,做到立论有据.例如初学平面几何的学生,对严格论证很不适应,教学时应先由教师给出证明步骤,让学生只填每一步的理由,鼓励学生发扬“跳一跳够得到”的精神,合情合理地提出教学要求,逐步过渡到学生自己给出严格证明,最后要求达到立论有据,论证简明.但绝不能消极适应学生,人为地降低教材理论要求,必须在符合内容科学性的前提下,结合学生实际组织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注意从准确的数学基础知识和语言出发培养严谨性.这就要求教师备好教材,达到熟练准确,不出毛病.例如,把正方形说成“正正方方”的四边形,把圆定义为自行车轮子等.另外要严防忽略公式、法则、定理成立的条件. 还要注意逐步养成学生的语言精确习惯.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教学语言素养,使自己的语言精确、简练、规范.对教学术语要求准确、得当.如“至少”、“仅当”、“只有”、“增加”、“增到”等.32只能读“2的三次方”,不能读“2的三次幂”等.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培养全面周密的思维习惯,逐步提高严谨程度.一般数学中所研究的是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性质或它们元素之间的关系,而不仅仅是个别事物.于是要求我们思考问题全面周密是理所当然的.但中学生真正懂得这样做

教师如何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蔡家畈小学何云利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使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因材施教,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做到因材施教,应做到如下几点: 1、、教师在教学中应对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学习态度和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智力水平以及思想、身体等方面的特点,都要充分了解,以便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教学。 2、教学中既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全班集体教学上,又要善于兼顾个别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3、在教学中要针对学习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分别设计不同个性特点学生成才的最优方案运用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出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为一个教育原则,贯彻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因材施教并非是要减少学生的差异。实际上在有效地因材施教策略影响下,学生学习水平的发展差异可能更大。因为能否充分的得益于受教育条件,这本身就是潜能高低的一个表现。在较适宜的学习条件下,潜能高者会发展得更快,教师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应该设计不同的发展蓝图,这样才能有意识的进行培养。 教师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体会到了重视学生个别差异的重要性。学生的个性和智力发

展水平千差万别,所以教育的方法也不能千篇一律,必须要因人而异,随机应变,讲究策略,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因而,承认学生的心理差异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出发点。但有些人总片面地以为,学生的心理差异只是他们个体之间兴趣、气质、性格等方面的不同,往往没有考虑到性别的因素。加之由于社会传统的性别偏见对教师教育观念的影响,相比之下,许多教师对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既然学生的心理差异必然应当包括其性别差异,那么,我们完全可以说,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就没有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注重在人的差异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促进每个人的发展,是科学求实的,是孔子留给后世的弥足珍贵的教育思想财富。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必须因材施教。在教育的实践工作中,让我们每一个教师以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为出发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各尽其才,学有所用。因此,因材施教是我们平时在教学中必须遵守的一项教育原则。只要遵守这项原则才能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重点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重点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11数专) 《初等数学教学论》复习提纲 导论 1、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讨论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2、数学教育研究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第一章中学数学课程改革 1、《标准》把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内容分学段按哪四个领域展现? 2、《九章算术》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数学课程总目标是什么? 第二章主要数学教育理论概述 1、弗赖登塔尔是世界着名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 他对数学教育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2、简述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基本观点对数学教育 的启示。 3、波利亚在数学教育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哪三个 领域? 第三章数学学与教的心理学视角 1、数学探究学习有什么特点 2、数学学习过程包括哪三个阶段? 3、数学技能的含义是什么? 第四章数学教学的基本理论 1、数学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模式有哪几种? 2、张奠宙教授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提出了哪三条 具体的数学教学原则? 3、什么叫讲授法?它有什么特点? 第五章数学能力及其培养 1、数学的一般能力包含哪几种? 2、简述数学能力的含义。 第六章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史修养 1、数学史教育应遵循哪四个原则? 2、数学思想方法从接受的难易度上可分为哪三个层? 3、简述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原则。 第七章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 1、多媒体课件制作的主要步骤分哪几步? 2、简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应用给课堂教学带来的无 限生机(三个方面P266)。

第八章数学教育评价 1、数学教学评价的要素有哪些? 2、数学学习过程评价的内容包括哪四个方面? 3、数学课的评价由哪三部分组成? 第九章数学教育实习 1、教育实习成绩评定的考核内容主要有哪几项? 2、简述数学教育实习的任务。 第十章数学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 1、数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哪些? 2、简述选择论题的策略。 第十一章数学教学的实践训练 1、掌握说课的内容和要求,会写说课稿。 2、掌握教学设计的方法,会分析教材,会写教案。(如: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2章第2节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二、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14章《一次函数》第一节) 3、会创设问题情境。

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正确处理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的关系,是素质教育向我们教师提出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应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出发,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努力奋斗。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 1、正确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 首先,我们要相信所有智力正常的儿童都能学好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经验表明:数学成绩不佳儿童中的绝大多数都不是由于自身的智力因素造成的,主要是由于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和教学条件造成的。因此,我们不能把差生形成的原因完全归结为智力上的原因,更不能将差生和“弱智”简单地划等号。对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树立起每个学生都能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是搞好面向全体学生的根本保证。 其次,我注意做到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由于每个儿童的先天素质和后天影响在事实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这种差别的结果必然要反映为他们在学习兴趣和动机、学习气质和能力、学习方法和习惯等方面的个别差异。对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承认这种客观差异,并以此为依据去有针对性地实施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2、正确处理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第一,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进行教学,使全体学生都能达到大纲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确保大面积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二,切实转化低差学生。因材施教的关键问题是解决好差生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差生,转化差生。首先,要关心并鼓励差生,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使他们建立起能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其次,应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辅导差生,帮助他们尽快弥补知识掌握上的某些缺漏。在辅导差生时,我既注意给他们弥补知识的不足,更注意给他们弥补学习知识的方法,让他们逐步学会学习。另外,我还采取暂时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期末综合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数学性质特征的是(C )。 A抽象性 B严谨性 C客观性 D应用广泛性 2.下列不属于生活数学特征的是(D )。 A经验符号 B非形式化 C实践活动 D逻辑和推理3.“算法化”是以(A )为价值取向的。 A功利 B数学素养 C数学家 D逻辑思维 4.以数学素养为数学教育价值取向的特征就是(A ) A大众化 B公理化 C逻辑化 D算法化 5.以功利为价值取向的数学教育价值追求可以称之为(C )。 A大众化 B形式化 C算法化 D公理化 6.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与(D )四因素之间的持续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有机的“生态系统”。 A目标 B内容 C学具 D环境 7.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结构具有“学术中心的课程开发”、“学科取向的课程组织”、“螺旋式的课程结构”以及(A )等等的特征。 A记忆为主的课堂教学 B多元化的学习评价 C多样化的课程内容 D发展性的课程目标。 8.下列不属于我国21世纪小学数学新课程突出体现的理念的是( C)。 A基础性 B普及性 C科学性 D发展性 9.影响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基本因素有“社会的进步”、“数学的发展”以及(D )A学生的需要观 B国家的需要观 C生活的需要观 D儿童的发展观10.下列不属于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特征的是(C )。 A注重问题解决 B注重数学应用 C注重逻辑推理 D注重数学交流11.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从学习的目标切入可以分为“知识与技能”、“数学 思考”、“解决问题”以及(D )等四个纬度。 A数与代数 B统计与概率 C空间观念 D情感与态度 12.下列不属于从数学活动的素养切入而概括出的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的是 (D )。 A 数感 B空间观念 C 应用意识 D数学思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