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二节 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教学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早在17世纪就确立起来,这要比课程领域的独立早了整整300年。但是,教学研究科学化进程的长足发展还是在20世纪。

一、启蒙时期教学论的确立:拉特克与夸美纽斯的贡献

(一)拉特克的教学论

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W.Ratke,1571-1635)。拉特克的教学论具有如下三个特点:第一,以教学的方法技术问题为教学研究的中心。研究的重心是“如何教”的问题。第二,教学方法和技术既依赖于儿童的心理,又依赖于学科知识的性质。第三,确立了“自然教学法”,即由易到难的方法。第四,如何教授语言和科学是教学论的重要课题。

(二)夸美纽斯的教学论

夸美纽斯,捷克著名教育家,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1632《大教学论》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立。

1.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

夸美纽斯的这一主张与拉特克的“自然教学法”是一脉相承的,其中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天性、年龄、能力进行。其次,教学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

2.兴趣与自发原理

夸美纽斯认为,教学的进行要尊重儿童的学习兴趣,鼓励儿童的自发学习。1650年,夸美纽斯在一所学校担任校长的时候,他曾把他所有的教学原则简化为三条:第一,“循序渐进”;第二,“自己检验每一件事,而不是在成年人面前放弃自己的权利”;第三,“根据自己的主动意愿行事:‘自己干’”。在这里,学习者的自发学习、自主探索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

3.活动原理

夸认为,教学要使学生躬行实践,实际从事认识、探索和改造事物的活动。因此他强调活动的首要性:“凡是应当做的都必须从实践中学习。”

4.直观原理

夸深受培根经验主义、感觉主义哲学的影响,认为教学不应从事物的语言说明开始,而应从事物的观察开始,他由此创立了教学的直观原理。

夸虽提倡教学应当从事物的感性知觉开始,但这并不意味着使学生停留于单纯的直观性知觉,还必须在感性知觉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理解事物,即认识事物的一般原理,认识事物整体的本质和偶然性。

夸美纽斯及其《大教学论》在教学研究的历史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第一次确立起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大教学论》也因而成为现代教学研究的奠基之作。夸的很多教学论主张即使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生命力,对教学实践依然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启蒙时期教学论的发展:卢梭与裴斯泰洛齐的贡献

(一)卢梭的教学论

卢梭(J.J. Rousseau,1712-1778),启蒙时期法国著名思想家、社会哲学家、教育理论家。他的旷世教育名著《爱弥尔》(Emel)被认为是继柏拉图《理想国》之后最完整、最系统的教育论著,影响深远。《爱弥尔》是一部教育小说,爱弥尔是卢梭在小说中虚构的主人公,书中描述了爱弥尔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历程,表达了卢梭的教育、教学思想与理念。

1.自然教育论

卢梭倡导“自然教育”,他的教育思想因而被称为“自然教育论”。卢梭之所以主张自然教育,还是源于他对人的观念,他所持的人性假设是人性本善,而人之所以会堕落,则是因为受到了社会的污染。所以他在《爱弥儿》中开篇就说道:“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所以,他主张教育要回归人的自然状态,遵循人的自然倾向。卢梭所主张的教育很显然是以儿童为中心的。英国学者达理指出:“即卢梭不能被视为儿童中心教育理论的创立者,他毫无疑问是该理论的最出色的早期倡导者。”“整个儿童中心教育理论即是对卢梭的系列注脚。”卢梭认为教育应该尊重儿童的基本冲动和自由意志,应当尊重儿童的个性差异,同时应当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并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进行。他曾精辟地写道:“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

2.发现教学论

卢梭的自然教育论、儿童中心论在教学观上具体表现为发现教学论——倡导尊重儿童的发现天性的教学论。具体说来,卢梭的发现教学论有以下三个内涵。

第一,发现是人的基本冲动。

第二,发现教学的基本因素是兴趣与方法。贯穿卢梭教学论的一个中心思想是:“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由这个中心思想,卢梭得出了关于良好教学(或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成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毫无疑问,这是所有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卢梭的全部教学论主张无非是这个基本原则的具体化。

第三,活动教学与实物教学是发现教学的基本形式。

既然活动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在活动中产生了对世界的好奇心,在活动中发现了世界,也认识了自我,所以,倡导活动教学在卢梭看来就是必然的:“在任何事情上,你们的教育都应该是行动多于口训,因为孩子们是容易忘记他们自己说的和别人对他们说的话的,但是对他们所做的和别人替他们做的事情,就不容易忘记了。”儿童摆脱了他们不感兴趣也不完全理解的词句的束缚,投入到行动中来,并不是被动地行动,而是主动地观察与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的身心获得和谐发展。

当儿童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的时候,必然要求与实际的事物相互作用,所以,倡导实物教学也是必然的。卢梭的这种思想后来被裴斯泰洛齐系统地发展为以数、形、语为基本构成要素的“直观教学论”,成为指导现代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第四,发现教学指向培养自主的、理性的人格。卢梭提倡发现教学,其终极目的是培养儿童自主的、理性的人格。首先,发现教学旨在培养儿童的自主性。卢梭的发现教学是有指导的,但教师的指导在建立在儿童自发、自主的基础之上的,指导的目的是培养儿童健全发展的自发性、自主性。教学就是创设问题产生的情境,就是为儿童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其次,发现教学还指向培养儿童的理性。为了防止儿童形成依赖权威的习惯,卢梭主张要通过发现教学培养儿童正确地运用理智的习惯。

讨论:如何评价卢梭的教学论?

(二)裴斯泰洛齐的教学论

裴斯泰洛齐,瑞士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家、教育改革家。他深受卢梭的影响,在长期的教育改革实践中,创造性地发展了卢梭的教育思想,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体系。

1.适应自然的教育学

裴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才能。儿童的天赋力量和才能有其自然发展的规律,教育必须符合这些规律,必须建立在儿童自然发展的基础上,并与儿童的自然发展相一致,方能达到预期目的。

裴希望通过两条途径实现他所希望的教育:在儿童发展的前期,通过“居室教育学”的方法;在儿童发展的后期,通过“基础教养论”的方法。“居室教育学”是指儿童最初的教育是以家庭生活圈为核心展开的。所谓“基础教养”主要是借助教学来全面发展儿童的各种基础能力。应当发展的基础能力包括思维力(心智力)、情操力(道德力)、和技术力(体力),并以情操力为基础和中心,和谐地发展思维力、技术力。

2.教育教学的原理

裴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教育教学原理是自我发展原理和直观原理。

第一,自我发展原理。裴打比方说,教育的技术是“照料树木花草使之开花结果的园丁的技术”。教育者像园丁一样,“他只是照料人,只是小心翼翼地留意不使外来的暴力妨碍或搅乱人的各种力的自然发展过程。他不是去妨碍本性的所有各种力量,而只是遵循各自的法则使之得到发展。”

第二,直观原理。“直观是一切认识的绝对基础。”裴区分了两种直观:其一为“被动的直观”,指接受外界的感性印象;其二为“能动的直观”,指人在认识过程中能动地反映外界事物的能力。这两种直观相互依存:人借助“被动的直观”将客观的外在世界的现象摄入自身;人借助“能动的直观”,通过精神的力量去形成理性的认识。这样,精神是从感性印象开始,进而形成明确的概念,上升到理性认识。

3.教学的心理学化

在西方教育史上,首次明确提出把心理发展的研究作为教学总原则的基础的是裴。裴因而成为欧洲19世纪上半叶出现的“教育的心理学化运动”的代表。

裴的教学论是夸、卢梭教学论的总结与深化,裴因而成为近代教学论集大成者,对后世影响很大。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推动了教学论科学化的进程。

三、19世纪教学论的发展:赫尔巴特的教学论

赫尔巴特,德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他认为:“教育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以及对教育成就的阻碍。”他的教育学是建立在系统的实践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假设体系的基础之上的,赫尔巴特由此确立起西方近代教育史上最严整的教育学、教学论体系。

赫尔巴特的主要贡献在于对前人的超越,突出表现在重视文化知识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把教学内容作为教学论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他在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中曾这样写道:“把人交给‘自然’,甚至于把人引向‘自然’,并在‘自然’中锻炼,这是一件蠢事。”他又说:“贡献积累起来的知识宝藏(用精选的方式)于少年一代,乃是人们在任何时代对其后继者所能做到的最崇高的服务。”这样,他超越了夸、卢、裴所确立起的“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从而建构起一个很独特的教学论体系。

(一)观念心理学

赫尔巴特的教学论是建立在其观念心理学体系之上的。他的观念心理学是围绕“观念”、“统觉”、“观念团”和“思想之环”这几个概念展开的。

(二)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多方面兴趣”

多方面兴趣是教学的直接目的,是联结观念体系与“善的意志”的纽带。

赫尔巴特认为,“兴趣”乃是人的意识的“内在动力”,是一种心灵的“内现的力量”。

(三)教学的“形式阶段”

赫尔巴特认为,教学是一项塑造心灵的艺术。教师不是卢梭所说的那样是自然之助手,而是儿童观念的提供者、“多方面兴趣”的控制者。对心灵施教就是建设心灵。知识不再是心灵的装饰品,而是心灵的要素。知识建设并形成心灵。为了探索心灵施教、心灵建设的复杂的程序和艺术,赫尔巴特确立了其教学的“形式阶段”的理论,即:“明了”、“联合”、“系统”和“方法”。

(四)教育性教学

赫尔巴特认为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形成人的德性——“善的意志”。这种“善的意志”是自由、完美、友好、正义、公平五种道德理念的统一。他的“主知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灵是统一的,人的观念、情感、“善的意志”不可分割,这个心灵的统一体是在观念和观念体系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这样,作为知识传递过程的教学和作为“善的意志”之形成的道德教育是统一的,这就是“教育性教学”的理念。

赫尔巴特指出:“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他又说:“教学形成思想之环,而教育则形成品格。有后者而无前者是空虚的。这其中包括我的教育学的总和。”这就是说,教学中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那么教学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则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赫尔巴特把实现教育的终极目的与传授文化知识视为同一个过程,从而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第一次把教学与道德教育统一起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讨论:谈谈赫尔巴特对教学论的贡献及其缺陷。

四、现代教学论发展的里程碑:杜威的教学论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哲学家。他的教学论是建立在其实用主义或经验自然主义哲学的基础之上的。

杜威的四个教育哲学命题:“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教育是一个社会的过程”、“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这四个命题是内在统一的。“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是最基本的命题,该命题提出,教育的本质是儿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连续发展。由这个命题可以派生出其他命题。经验在本质上总是社会情境的产物,人本质上也是社会情境的产物。以经验为基础的教育自然应以社会生活的形式组织起来,“教育是一个社会的过程”。经验发展的连续性不仅表现为儿童生活与成人生活之间的连续性,而且也表现为儿童的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自然生活之间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只有在生活中,人的个性才能得到自由而真实的表现,也才能谈得上经验的不断改造,因此,“教育即生活”。生活的本质是生长,既有社会的生长——社会民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也有个体的生长——人的心智、才能的不断增长和完善。所以,教育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教育即生长”。杜威的教学论是这四个基本命题的引申和具体化。

(一)对传统教学论的批判

传统对教育问题认识的“二元论”,即把经验的主体(儿童)与经验的客体(外部世界)分裂、对立起来,并片面强调一方。有两种表现:一是认为“教育就是从外部对心灵进行塑造”。教学须依靠从外部提示的教材,通过建立内容的种种联合与联结,从外部构筑心灵。这种观点简称“塑造说”或“外烁说”,其典型代表为赫尔巴特。这种观点考虑了教育的一切事情,唯独没有考虑儿童具有寻找机会、生动地表现自己的生命力。另一种观点认为,“教

育就是从内部将潜在能力展开”,这种潜在能力是先验的、完美的目标。教学就是要看护这种目标,仔细聆听“自然的声音”,并遵照自然的指令使这种潜在能力不断展开。这种教学观可简称为“展开说”或“预成说”。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等皆有这种倾向。这种观点沉醉于对儿童天赋能力的“模糊的情感上的渴望”,在某种意义上取消了教学。

(二)基于经验的教学论

1.经验的涵义与知行统一论

2.反省思维与问题解决教学

3.经验课程与主动作业

作业:查阅杜威的著作及相关文献资料,谈谈杜威的哪些教育教学思想对我们今天的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起着重要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推荐阅读书目: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课程研究及其历史发展

课程研究及其历史发展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 1918年,博比特出版《课程论》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标志。1924年,博比特出版《怎样编制课程》,将课程开发理论进一步完善。1923年,查特斯出版《课程编制》,强化了课程编制理论。由此,截止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最早在美国比较完整地确立起来。 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启动了“课程开发的科学化”运动,被称为“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 背景是20世纪初期美国发生的“社会效率运动”。1911年,美国“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出版了《科学管理的原理》一书,详尽地介绍管理理论,这就是“泰罗主义”。其基本假设是:人是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因而是可控的;效率即是科学;科学管理就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而对人及其工作进行有效控制。“科学管理”的基本理路是:选取从事某项工作的正确动作流程以及所使用的相应的生产工具;对每一个动作的时间进行研究,以将一项工作分析为细小的操作单位,并确定每一操作单位的效率标准;根据一项工作的效率标准,将工人配置于相应的岗位,并利用经济利益的诱因,使工人处于自己的最高效率和最大生产能力。 由此,“泰罗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效率取向、控制中心,把科学等同于效率,把人视为生产工具。 (二)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 博比特是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开创者——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包括三个方面: 1.教育的本质 第一,教育是为成人生活做准备。教育主要是为了成人生活做准备,而非为了儿童生活。其职责是为准备50年的成人生活,而不是为了20年的童年及青年生活。因此,学校中的儿童生活只是手段,未来社会中成功的成人生活才是目的。所以,学校教育终究是社会取向的,学校乃社会的代理机构。 第二,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教育是为成人生活做准备,它并不是一个在儿童心智中储存成人生活所需要的诸种知识的过程。人在本质上并不是简单的知识技能的储存器,而是复杂的社会生活中的活动者。因此,教育应是促进儿童恰当地从事生活中诸种活动并取得相应经验的过程,学习者在教育过程中应是“行动者”而不是一个接受者。博比特的“教育准备说”与强调知识技能接受的“准备说”是有差异的。 第三,教育即生产。教育是一个塑造,如同钢轨的制作一样。经由这种塑造过程,人格将被塑造成所需要的形态。当然,人格的塑造要比钢轨的制造更为精密,而且包含更多的非物质成分。由此,学校变成了“学校工厂”,学生就是“原料”,教师则是“教师工人”,教育正是为了获得理想成人这个“成品”而对学生这个“原料”不断加工制作的过程。 2.课程的本质 既然教育是为成人生活作准备,那么课程自然指向于完美的成人生活所需的基本素养。既然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那么课程内容自然是儿童的活动与经验。所以,在博比特看来,课程就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而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3.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法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材整理)

中学历史教学法(教材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 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 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 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 2、历史课程编制的原则P29

历史教研总结

历史教研组工作总结 本学期历史教研组确立了“主题引领注重过程优化方法着力践行反思修正”教研工作总思路;扎实开展校本教研,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努力创设有效高效的课堂教学;深化教学科研,服务教学实践和教师专业成长,积极参与德育导师制等,现将本学期教研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和收获 1、明确教研主题,深化课堂研究,提高教学效益 期初明确工作思路,以区局工作布置为依据,组织学习,以“主题引领、注重过程优化方法着力践行反思修正”校教研工作总思路,教研组备课组经讨论确定学期教研总主题,由备课组教师讨论确定每组三个微教研主题,每月在备课组或教研组活动时集中研讨,要求有讨论、有指导性行为(包括教学反思记录、课堂再构探索、学生辅导成效等)。 2、抓好教学“六认真”常规,着力提高教学质量。 (1)要求各备课组认真进行有效高效的集体备课,落实“导学”教学模式,注重细节,尤其是扥对不同学情的二次备课,注重导学环节,做到简便有效;注重学案的正确恰当使用,注重以学定教以学论教,创设“能本课堂”。 (2)狠抓教学常规,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我组严格按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上课,不占用学生自习、活动、休息时间,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常规检查紧抓不懈。本学期仍继续加强

教学案、听课纪录、作业监控等检查,及时分析、总结、反馈,以达到教学工作不断调整、优化。 (3)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是永恒的主题。全组教师要有全面的教育质量观,不仅要追求好的分数,而且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努力使学生的个性特点、创新能力、思想品德、身心发展、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使学生具备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 (4)努力做到各年级课堂教学兼顾,突出初三年级历史教学工作。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修正,在复习学案编制、复习课堂模式、复习资料编订、模拟考试正对性等方面进行了新探索新实践,务求效益的最大化,对本届初三取得满意的中考成绩充满希望。 (5)强化对教师教学流程的督查和学生的个别辅导。根据期初预设,真正实施“学引结合”课堂模式,保质保量完成每堂课的教学任务。及时有效反馈,热情进行针对性的有效个别辅导,辅导做到即时性,常态化。 3、师德教育优先;加强理论学习;注重业务培训 师德修养优先,把此作为每次教研活动必提内容,学习相关“教师专业自觉”的材料,坚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加强依法执教的宣传和检查,要求教师严格治教,依法执教,要把严格要求和体罚学生区别开来,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违者要对造成后果负完全责任。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编纂历史遵循原则: ①遵循科学指导思想的原则 ②符合基础教育要求 ③建立在时序框架下

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的层次性 武宣第二中学:赖连凤 论文摘要:作为长期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弊病:各段教学缺乏明显的层次性。我认为,要根据各段学生的实际,确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减少教学的无效性。 如何根据各段学生的实际,确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减少教学的无效性?我想就此结合自身的思考和实践谈些不成熟的想法,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一、立足教材,授之以渔 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升学压力的影响,初中社会学科长期以来都是被视作副科,导致高一学生历史知识普遍欠缺,更甭说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方法了,教师如果忽视学生的这种认知水平,过分看重讲课的完整性、透彻性,虽然可能讲得头头是道,但学生常常会启而不发,这必然影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所以对于高一教师来说,“传道授业”固然重要,但“授之以渔”、“燃之以火”更为重要。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要贯穿学法指导,告诉学生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如何阅读教材,如何记忆,如何分析、比较,如何评价等等;同时既要重视自己教的感觉,也要关心学生学的感觉,多想想我这样教学生会不会喜欢,能不能接受。新教材已经从“便教”向“利学”的方向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作为教材的传授者,是不是同样应该想想“科学”的问题?更何况高一学生面对的是会考,会考是水平考试,根本没有必要对教材作过多的展开分析。以洋务运动为例,高一学生只要能了解洋务运动的目的、主要内容、结果及其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就可以了,至于其它更深入的问题,不妨留给高三的教师和学生。高一教师应该在如何传授这些知识的方法途径上多动些脑子,努力使学生学得扎实而又轻松些。记得有位幼儿教师曾经说过,对于幼儿来讲。培养他学习汉字的兴趣远比让他认字来得重要。幼儿识字毕竟有限,但如果有了识字的兴趣,以后他必定能学到更多的字。我想学历史也是这样,只要有了学习的兴趣,高一学生即使积累的历史知识不多,慢慢地自然会因为想知道得更多而掌握得更多。 二、挖掘教材,开拓思维 高二学的是世界近现代史,教材内容远比中国近现代史难懂,而且作为文科班的学生,大部分对学好历史已经有一种理性的需要,这就决定了高二教学必然有别于高一。教师要首先致力于教材的挖掘,把知识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讲清讲透,把教材章节之间、子目之间的隐性联系揭示出来。以上册第二章为例,教材着重介绍了17-18世纪的西方世界和东方世界,这一时期的西方世界正处在手工工场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政治领域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和封建国家的改革,在思想领域出现了启蒙运动,在对外关系领域出现了殖民扩张和争夺的第一次高潮,所有这一切又反过来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期的东方世界,无论中国、日本、朝鲜还是印度,封建统治日益强化,并且日益闭关自守,东方世界已明显落后于西方。在理解教材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要逐渐培养学生基本的历史思维的方法和能力,每次提出一个问题,教师都要告诉学生可以从哪些角度、使用哪些方法来解决问题,以后碰到类似的问题试着让学生用同样的思路、方法去解决。以

历史教学期刊汇总

1.《历史教学》 半月刊,每半个月发行一期。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注重史学研究(高校版),另一个是注重教学研究(中学版)。在每期期刊封面的左上角会注明。一般的规律是上半月针对中学历史教学研究,文章多来源自中学老师;下半月针对史学研究,文章多来源自大学老师。 高校版(注重史学研究)为高等院校历史教学服务,刊发具有原创性的专题学术论文,以及反映高校历史教学改革的文章。专题研究主要栏目有:特约专稿、史学理论、中国史研究、世界史研究、党史研究等。教学研究主要栏目有:高校教材研究、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教学研究、教育改革经验、教学思想理论等。其他还有读史札记、考证、学术动态、史学评论等。面向高等院校文科师生及社科类科研机构。 中学版(注重教学研究)主要栏目有:专题讨论、教法探讨、讲经说法、听课随笔、资源共享、案例分析、备课笔记、关注高考、质疑教材、进修资料、新书评价等。在注重中等历史教育研究的同时,密切配合新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2.《中学历史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是国内中学历史教学圈内公认的四大学术刊物之一。是一份面向广大中学教师和学生的历史杂志,该期刊主要反映中学历史教学与高考的最新动态。 本刊目前共设有8个栏目: 学术茶座:约请专家解答中学老师提出的疑问,或就某一问题展开讲座。 高中新课程探索:及时反映高中课程改革的动向,探讨课改中出现的问题。 教学研究:中学历史老师教学实践的心得体会。 教材分析:对教材知识的深入挖掘与整理。 高考研究与试题集锦:高考动向及复习指导。 初中园地:初中历史教学研究与教材分析。

历史百花园:对教材历史知识的引申和扩充。 图说历史:对与中学历史教学有关的历史图片、漫画等所作的探讨和说明,包括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的手工制作。 3.《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直属于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是江苏省唯一针对中学历史教学的杂志。本刊在华东地区及至全国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在多年来办刊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的栏目主要有:新课程研究、高考研究、教学研究、能力培养、教学参考、课程实验等。 4.《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教育部主管,陕西师范大学主办的历史教育教学类期刊。 期刊的主要板块有以下几个: 环境与课程板块:本板块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在于对中学来说,究竟选择什么样的历史知识才是好的有价值的课程知识,究竟怎样实施课程才能把历史教育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内容包括: (1)专家视点:反映专家(名师)对历史教育的独特认识和建树,可以是专家(名师)自己的笔谈,也可以是访谈录等其他形式。 (2)课程论·教学论:对历史课程和教学进行价值观和方法论思考。 (3)公民守望:本栏目的宗旨正是要在信念层面对人性和人文进行历史考察,探讨古今中外人类共守的、必须守住的、不能动摇的信念,反思历史上的人是怎么做的,我们又是怎么做的。 (4)思想之旅:刊登对中学历史教育改革颇具思想启迪意义的佳作。 (5)焦点观察:用调查报告、座谈会纪要等多种形式,聚焦历史教育的重大热点问题。 (6)他山之石:介绍外国先进的历史教育理论与成功的实践经验事例。

(完整版)历史教研活动方案

庙溪乡初级中学校 2014年秋历史教研活动方案 为了活跃教研氛围,提高历史教育教学效益,并充分利用学校教师资源,激发教师学习、教学教研的积极性,促进校本教研的深入开展,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本期历史教研活动安排如下一、活动主题 本次教研活动,旨在让历史教师把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精彩的故事呈现给其他的教师,突出教师对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同时让历史教师的才能等到展示,教师的智慧得到共享,教师的工作得到了解,让教师间获得最大的交流与沟通。同时也想改变以往历史教研活动刻板和严肃,让教师在轻松和愉悦中获得有价值的教育教学思想,启迪今后的历史教育教学工作。 二、活动时间:2014年11月 三、活动安排: 1、活动负责人(学科带头人):倪月荣 2、参与教师(全体历史任课教师):倪月荣周俊丞张方正 黎小茜。 3、所有历史教师参与上课,课前说课,课后评课,相互找出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四、活动目标 1、推进尊重教育的实施; 2、抓好常态课研究,规范历史教师的教学行为; 3、提高每一节历史课的教学质效,为每一位学生发展服务; 4、诊断常态历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 5、搭建历史教师展示平台,促进历史教师专业成长。 五、教研活动的内容 1、研究教学内容和目标:包括基础知识及章节知识体系,章节知识在教材中的作用和“两纲”中的地位;通过教学应当实现的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途径;知识考点及中考命题方式,课堂教学应该达到的深度和广度;补充的阅读教材、作业评讲、目标检测等, 2、研究教法与学法:研究每个单元的课时划分及每课时的起止内容;研究每节课的授课方法、重难点的突破策略、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典型问题的剖析与纵横延伸,方法技巧的梳理归纳;对学生思维盲点和易错之处的把握,研究学科学法。 五、未尽事宜另行通知. 庙溪初级中学校历史教研组 2014年10月

初中历史教研组工作计划

初中历史教研组工作计划 : 为您编辑整理初中历史教研组工作计划,欢迎阅读。 初中历史教研组工作计划提高两种能力注重实效,为我校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作出我们的努力。 一、抓好常规工作: 1、加强备课。强化本组的集备功能,发扬团队协作精神,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做到资源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 2、认真上课,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做好教学活动的设计、分析、评价和总结工作。注意方法的指导,及时将知识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重视考前训练和讲评,研究中考,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扎实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加强现代教学技术的学习与应用,使每一位教师都能灵活灵活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 3、加大对学生的检查力度,课堂上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展示;每个单元之后要进行单元测试或单元练习;并且及时召开备课组分析会,及时诊断,及时反思,及时研究制定调控方案,并在教学中及时解决。

4、坚持相互听课、相互评课。严格执行组内公开课制度,组内多讨论,多交流。通过听课等形式促进教学活动的科学性与示范性。保持本组“传帮带”的优良传统。新教师不光要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多听课,多请教,更要多钻研。老教师也能从新教师身上感受不同的教学风格,取长补短,做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6、定期开展教研活动。群策群力,汇集全组智慧,推进校本研究,以开拓进取的精神搞好常规教学工作。组织本组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和课标,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一方面了解最新的教改动态和信息,另一方面,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 二、大力改进课堂教学: 国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www.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成为一个组织者和一个引导者,倡导和鼓励学生自主

历史教研工作计划正式版

Making a comprehensive plan from the target requirements and content, and carrying out activities to complete a certain item, are the guarantee of smooth implementation.历史教研工作计划正式版

历史教研工作计划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计划资料适用于对某个事项从目标要求、工作内容、方式方法及工作步骤等做出全面、具体而又明确安排的计划类文书,目的为完成某事项而进行的活动而制定,是能否顺利和成功实施的重要保障和依据。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历史教研工作坚持以课程改革为中心,以课题研究为手段,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教学常规为规范,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考试改革为重点,加大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力度,结合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促进历史教研工作和课程改革的发展。针对我市学科师资现状,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素质,提高中学历史教师的业务水平与教学能力,为推进我市素质教育的深化而努力。 二、目标与任务

1.深化新课程改革,加强考试改革研究。 加强对高一新课程的教学调研和指导。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发现和总结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型教学范例和先进教师典型。针对课改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对策。今年市历史学科的重点调研课题为: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及其对策、我市高中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性研究与新课程相配套的历史学分认定方案。解决历史老师的切实问题。研究与新课程相配套的历史教师评价方案。根据新的教改形势,完善历史教师教学能力水平考核办法,修订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研究与建立促进学生

历史教研组工作总结

历史教研组工作总结 大牟家初级中学历史教研组本学期在学校教研中心和教导处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老师的努力下,顺利完成了各项教学教研任务,并紧跟新课改的步伐,积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认真进行理论学习。 本学期围绕新课程组织学习了许多优秀文章和新课改精神,重点学习了《历史课程标准解读》等。每位教师认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理论学习,并都写了心得体会。 二、抓教学常规。 本学期学校的重点工作就是抓课堂教学常规工作,所以历史组全体老师都非常认真的贯彻学校的精神,都能做到课前认真备课,课堂上认真的上课,课后认真批改作业。在每一次的教研活动中我们都会提及这些常规,并且进行强调,使全体历史老师不断的去规范自己的行为,以达到提高业务水平的目的。 三、抓教研组风气建设。 在开学初本教研组就提出一项要求,那就是力求每一次教研活动中让每一位老师有所收获。因此教研组全体老师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且做到每次活动都有记录,目的就是绝不让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我们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然后做到让集体水平得到提高。具体做法就是每次活动都有主题,都有中心发言人,也有各位老师的各抒己见,也有最后的汇总,任务布置下去后要有具体行动的实施等等。这些都是为了改善教研组“散”的局面。 四、抓初三历史教学研究工作。这学期工作的重点就是初三教学工作,教研组老师集体讨论了初三备课组重点抓的几项工作: 1.实行集体备课制度,坚持不集体备课不上课的原则。 2.坚持教学案一体化。 3、强化巩固基础,坚决拿住识记层次的得分。 4.组构章节知识体系,重视知识与能力的整合。

5.适度关注热点问题与相关历史知识的联系。 6、加强对主观题审题思路和方法的培养,提高学生审题、解题的能力 7、及时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8、认真作好练习的批改和评讲工作 9.灵活渗透新课改理念,适当引用新教材的有关内容。 10、认真踏实做好初三教学的每项工作,以高度的责任心、高尚师德感化学生;经常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让学生时刻感受到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他好,让他亲近你从而喜欢历史,愿学历史。 11、加强学习交流,拓宽信息渠道 五、开设校内校际的公开课。本组每一位老师也都开设了校内公开课,每位老师都做了精心准备,课堂教学效果整体来说是十分好的,全体老师真正做到了互相学习,并且非常坦城的指出各自的不足之处,通过评课,青年老师也不断得到锻炼,不断成长起来。 本学期里历史教研组在前进,在提高,开始展现出它应有的活力。相信在学校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在全组历史老师的努力下,我们的工作会更上一个台阶的!

2018年初中历史教研组工作计划

2018年初中历史教研组工作计划 2018年初中历史教研组工作计划范文一本学期历史组的教研活动将以学校教学改革思想为指导,按照学校部署的教研活动,集合全组成员的集体智慧和能力、群策群力尽力研讨优质的课堂教学方案,循教育教学规律,发挥历史学科骨干教师的作用,聚焦课堂,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师生共同在课堂教学中成长;营造良好的教科研氛围,积极开展教研、教改活动和课题研究活动。 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通过第二届初中“趣味历史知识竞赛”,培养有序竞争和团队协作精神,认识到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形成积极进取、沉着机智的良好品质。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1。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提升历史教研组的学术水平 让每位历史组教师具备教育、教学的新理念;使每位组员能胜任新课程教学;使历史组新教师迅速成长为合格的历史教师;使全体历史教师都能把准当今历史中考的命脉,胜

任初三历史教学,并成为优秀的初三历史教师;力求使每位组员都成为研究性的历史教师。 2。各年级历史教学都要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强教学教研,形成年级教学合力,产生年级学科教学最大效益。 初一重在课堂兴趣激发、教学效率提高和学习方法养成教学,为初二阶段打好基础;初二历史要充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要注重中考意识培养,按照中考要求展开教学,切实抓好课堂,注意方法;初三狠抓基础和解题方法培养,全力冲刺中考,力争比去年能有新的突破。初三任务相对艰巨,备课组需多加研讨,汲取有效信息以指导学习与复习。 3。培养学生学史的高度兴趣。 通过历史教材学习,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培养学习的兴趣。 1。落实教学常规,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认真制定教学计划,教研组工作计划,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认真上好每堂课,寻求新的教学策略,采用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手段,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并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寻找差距。 在教学实践中将平等、尊重、鼓励、欣赏、创新的课改观念带进课堂。课前多花功夫研究学生;课堂多创造机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

初中历史教研组工作总结

初中历史教研组工作总结 新课程下初中历史学科教研工作应将课改重要部位作为开展教研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要进一步健全教研网络,不断改进优化教研工作,今天我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初中历史教研组工作总结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 初中历史教研组工作总结篇一 第二学期工作已结束,回顾紧张忙碌的一学期,我们历史教研组在学校、教务处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以"教研带动教学"为中心理念,较好的完成了本学期的教研组工作。为使今后的工作扬长避短,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水平,现将本学期教研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理论学习,强化师德师风和师资队伍建设。 1.本学期,全组教师认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师德学习,每人都认真写了心得体会,师德修养得到提升。 2.同时利用教研活动围绕新课程学习了课改理论和课程标准,提升了理论素养,使教学实践以理论为支撑,各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普遍提高。通过组内老师互相听课,认真评课,采取案例分析,教学诊断等方式开展了"如何备课"、"如何说课"、"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的学习和讨论。另外针对本组历史学科特点,本组老师经常捕捉当前的人文、时政和科技的知识信息和最新成果,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使教学活动充满了趣味性和生活化。 3.加强新老教师之间的沟通,利用传、帮、带活动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根据期初的计划我们组开设了一系列的公开课,既有优秀教师、学科骨干的观摩课又有新教师的汇报课;既有初三教师的复习课模式又有成长中教师的公开课。这些课对新教师的迅速成长帮助很大。 二.落实教学常规,狠抓教育质量。 1、根据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期初每位教师研究制定切实可行教学进度计划,并按照计划认真组织教学,努力完成教学目标任务。 2、加强集体备课,做到不备课不上课。为把集体备课做到实处,根据教务处的规定我们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备人进行。不定期检查教案,督

初中历史教研活动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中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目的,不断深化历史课程改革。围绕章丘市教育体育局提出的“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这一具体工作,大力开展有效教研、推进有效教学,使教师“教好、教会”,让学生“学好、学会”,推进教研工作的创新与发展,不断提升历史教学质量。 二、工作思路及重点 1、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扎实推进课程改革是不变的主题) (1)强化对《课程标准》的深入学习和研究。近几年的初、高中暑期培训已经对《课程标准》进行了系统的学习。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大对《课程标准》的深入学习和研究,将培训的内容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检验,提出更接近学生学习实际的教学思路。如,倡导教师养成以《课标》为纲的良好备课习惯。在具体备每课时,要求教师先看《课标》对每一课的具体要求,以便于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单元(主题)备课时,理顺《课标》对每一单元的知识要求、能力培养目标,理解本单元的单元主题;在进行整册书(高中:模块)的备课时,要通过研究《课标》,挖掘本册书知识的内在联系,加强综合性、关注联系性,以求对所教知识的全面、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2)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日常历史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问答式、牵引式的教学现象。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看似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实际上学生缺少自主性,很大程度上是处于被动状态。具体表现在“一多、二少、三形式”。“一多”:课堂上一问一答多,课堂的信息反馈局限于一问一答,严重地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二少”:一是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的时间少,一是让学生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写的时间少;“三形式”:不管什么课都是老一套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单一;自主学习、同桌交流、小组讨论走过场;学法指导走形式。这与新的课程理念格格不入。暑假培训中就相关问题也进行了研讨,教师们要切实转变教学方式将教师角色定位在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设计者,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学习的主体,积极推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这是扎实推进课程改革的前提。在这学期的集体备课(片区教研)等活动中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研讨。 (3)继续加强对有效课堂的研究与探索。一是加强理论学习,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认真学习有关“有效课堂”教育理论(文章),提高教师的教学思想内涵;二是进一步优化历史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着重抓好四个方面的研究: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增强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力和执行力,构建科学的学科知识体系;开展“有效对话”型课堂教学的研究,建立“对话”(学生与教材的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式教学模式;加强对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要将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学生课堂思维的深度、广度,作为评价有效课堂的两个关键(将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作为评价有效、和谐课堂的重要依据);加强“有效课堂”背景下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等常用课型的研究,发挥每一种课型的优势,提升历史教学质量。 (4)规范教师的课程行为。一是严格执行统一规定的教学进度,避免提前结束课程。这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前提和保证。教学进度过快,就没有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教师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就达不到历史教学的真正目的。二是按照《课程标准》组织教学,不随意增加难度和降低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适当确定教学难度,适度进行知识拓展,丰富学生知识体系。 2、搭建促进教师成长的平台,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1)倡导教师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以提高自身素质。 政策理论水平:要注重学习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并领会其精神实质,以此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使历史教学与社会经济生活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专业知识素质:要不断充实与提高自身的历史专业知识,多读些专业书籍、报刊杂志,及时了解史学研究的新动向、新成果,以备教学之用。 教学技能素质:要在备课、设计教学、驾驭课堂能力、语言表达、板书设计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等方面注重学习积累,并在教学中积极实践。要常听其他教师的课,包括跨学科听课(评课),虚心求教、

历史教研活动方案

历史教研活动方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庙溪乡初级中学校2014年秋历史教研活动方案为了活跃教研氛围,提高历史教育效益,并充分利用资源,激发教师、教学教研的积极性,促进校本教研的深入开展,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本期历史教研活动安排如下 一、活动主题本次教研活动,旨在让历史教师把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精彩的故事呈现给其他的教师,突出教师对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同时让历史教师的才能等到展示,教师的智慧得到共享,教师的得到了解,让教师间获得最大的与沟通。同时也想改变以往历史教研活动刻板和严肃,让教师在轻松和愉悦中获得有价值的教育教学,启迪今后的历史教育教学工作。 二、活动:2014年11月 三、活动安排: 1、活动负责人(学科带头人):倪月荣 2、参与教师(全体历史任课教师):倪月荣周俊丞张方正黎小茜。 3、所有历史教师参与上课,课前说课,课后评课,相互找出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四、活动目标 1、推进尊重教育的实施; 2、抓好常态课研究,规范历史教师的教学行为;

3、提高每一节历史课的教学质效,为每一位学生发展服务; 4、诊断常态历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 5、搭建历史教师展示平台,促进历史教师专业。 五、教研活动的内容 1、研究教学内容和目标:包括基础知识及章节知识体系,章节知识在教材中的作用和“两纲”中的地位;通过教学应当实现的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知识考点及命题方式,课堂教学应该达到的深度和广度;补充的阅读教材、作业评讲、目标检测等, 2、研究教法与学法:研究每个单元的课时划分及每课时的起止内容;研究每节课的授课方法、重难点的突破策略、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典型问题的与纵横延伸,方法技巧的梳理归纳;对学生思维盲点和易错之处的把握,研究学科学法。 五、未尽事宜另行通知. 庙溪初级中学校历史教研组 2014年10月 历史学科教研工作总结 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与指导下,根据期初的教研工作计划,以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为指导,结合历史“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学科特点,本次为期一个月的历史教研活动得到圆满结束.现将本学期教研工作总结如下: 一、活动收获

高中历史教研计划

高中历史教研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年高中历史学科以建设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积极、认真、有步骤地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为主线;以强化学科建设、创新教学方式、整合教研力量为突破口;以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提高高考成绩为两个中心点;以提高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未来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为宗旨。努力学习不断进取。为推进我市素质教育的深化,开创历史学科教科研新局面而努力。 二、基本思路: 1、努力构建积极、平等和谐的教师队伍。在平时工作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发扬民主作风,面向基层,融入课堂,使自己的双脚踏在实践的土壤上。要走进一线教师,倾听问题,解决困惑,积极鼓励,共同研讨,共同协商,要专业引领到位但不越位。与基层学校、一线教师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专业学习、教学实践的共同体。 2、充分发挥学科教改基地和学术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以达到示范带动,共同进步的目的。进一步加强学科教改“基地”的建设,切实发挥教改“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基地学校必须要承担一项市级以上的教改课题;基地教师每学期须至少学习一本教育理论书籍,及时撰写教学案例

和读书札记,进行教学案例分析和研究;基地学校每学期要向市提供一次质量较高的教改展示活动或者是示范课活动。以学术骨干教师为核心,积极开展学科内的学术研究活动。给权威教师提供更多的施展才华的舞台。 3、加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继续推进“开门上课,推门听课和民主评课”活动。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教研活动的重点。如何在新课堂背景下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是当前众多历史教学工作者探索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将是今后历史学科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中着力浓墨重彩的核心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对示范课、新老教师的对比课等新课型的的研究。继续加强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和研究,紧紧依靠历史中心组和重点中学的骨干教师,联络广大青年教师,在本市积极开展示范课活动和重点中学研讨会,努力探索适合我市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4、加强对新课标、新课程、新课改研究,把新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基研年级教学和高考备考相结合。成立以学术权威为核心的新课改、新高改研究小组,在深入领会新课改、新高改的基础上,大胆尝试、探索教学改革的新路子。高一、高二年级教师要借助于已先期试点的省区课程改革的经验,引导新课程背景下的基础年级教学;高三年级教学复习要借助于新课程的理念和新知识引导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命题

初中历史教研

初中历史教研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历史组的教研活动将以学校教学改革思想为指导,按照学校部署的教研活动,集合全组成员的集体智慧和能力、群策群力尽力研讨优质的课堂教学方案,循教育教学规律,发挥历史学科骨干教师的作用,聚焦课堂,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师生共同在课堂教学中成长;营造良好的教科研氛围,积极开展教研、教改活动和课题研究活动。 二.课程目标 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通过第二届初中“趣味历史知识竞赛”,培养有序竞争和团队协作精神,认识到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形成积极进取、沉着机智的良好品质. 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三.教研目标: 1.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提升历史教研组的学术水平 让每位历史组教师具备教育、教学的新理念;使每位组员能胜任新课程教学;使历史组新教师迅速成长为合格的历史教师;使全体历史教师都能把准当今历史中考的命脉,胜任初三历史教学,并成为优秀的初三历史教师;力求使每位组员都成为研究性的历史教师。 2. 各年级历史教学都要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强教学教研,形成年级教学合力,产生年级学科教学最大效益。 初一重在课堂兴趣激发、教学效率提高和学习方法养成教学,为初二阶段打好基础;初二历史要充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要注重中考意识培养,按照中考要求展开教学,切实抓好课堂,注意方法;初三狠抓基础和解题方法培养,全力冲刺中考,力争比去年能有新的突破。初三任务相对艰巨,备课组需多加研讨,汲取有效信息以指导学习与复习。 3.培养学生学史的高度兴趣。 通过历史教材学习,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培养学习的兴趣。 四.具体内容及实施措施: 1.落实教学常规,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1)认真制定教学计划,教研组工作计划,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2)认真上好每堂课,寻求新的教学策略,采用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手段,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并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寻找差距。

第一节 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 教育与人类社会共生共在,课程与教育共生共在。尽管课程思想源远流长,但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从教育中分离出来还是20世纪初的事情。正如美国资深课程学者坦纳夫妇(D.Tanner&L.N.Tanner)所说的那样:“课程有一悠久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据美国著名教育史学家克雷明教授研究,课程崛起于20世纪“进步时期”初年。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F.Bobbitt)出版《课程》(The Curriculum)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标志。 博比特继《课程》出版之后,1924年又出版了《怎样编制课程》(How to Make A Curriculum)一书,其课程开发理论进一步完善。1923年,美国另一著名教育学者查特斯(W.Charters)出版了《课程编制》(Curriculum Construction)一书。查特斯的课程编制理论与博比特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这样,截止到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地确立起来。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启动了“课程开发的科学化运动”,他们的课程理论也因而被称为“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 20世纪初美国的“社会效率运动”。 美国“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出版了《科学管理的原理》一书中的“泰罗主义”,其基本假设是:人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因而是可控制的;效率即科学;科学管理即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而对人及其工作进行有效控制。“科学管理”的基本理路是:选取从事该项工作的技术娴熟的工人,对其工作加以分析,以确定工人从事该项工作的正确动作流程以及所使用的相应的生产工具;对每一个动作的时间进行研究,以将一项工作分析为细小的操作单位,并确定每一操作单位的效率标准;根据一项工作的效率标准,将工人配置于相应的岗位,并利用经济利益的诱因,“以便使每个工人都处于自己最高效率和最大生产能力的状态”。 “泰罗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效率取向、控制中心,把科学等同于效率,把人视为生产工具。这一管理理论的影响范围超出了企业领域,迅速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在美国社会掀起了所谓“社会效率运动”。该运动自然影响到教育领域,影响到课程领域。 (二)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 博比特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开创者。他在长期的课程开发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课程开发理论——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该理论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 1.教育的本质 博比特对课程的认识与其教育价值观一脉相承,其教育价值观集中体现在对教育本质的认识上。总的来说,博比特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可概括如下: 第一,教育是为成人生活作准备 博比特在其《怎样编制课程》一书中写道:“教育主要是为了成人生活,而非为了儿童生活。教育的基本责任是为准备50年的成人生活,而不是为了20年的童年及青年生活。”因此,学校中的儿童生活只是手段,未来社会中成功的成人生活才是目的。这样,学校教育就应以理想的成人生活为目的来组织,而理想的成人生活归根到底是由社会决定的。所以,学校教育终究是社会取向的,学校是社会的代理机构。 第二,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

相关主题